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共14篇)(共14篇)
1.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篇一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1”我的指导方法,显得很笼统,而华老师的指导方法很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于是,我也把这样的读题方法介绍给了学生,结合本班学生读题时经常有跳读的现象,这是读0.7、0.8遍的现象,以及遇到学生做错题时,就问学生是否认真读题?
读了几遍,用实例教育学生,相信效果会比直说道理更有效。另外,波利亚说过:“对你所不理解的问题作出答复是愚蠢的,为你所不希望的目标工作是悲哀的。”这一句名言也很适合教育本班学生,因为他们经常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就看似轰轰烈烈地回答问题,可是这其中却有一部分学生滥竽充数,实际上他们说的话语该问题没关系,而不能达到真正理解的效果,所以把这句名言跟学生分享后,不断提醒,要对理解的问题作出答复才是聪明的。通过这个事例逐渐达到改正“乱回答问题”的目标。
我觉得这三个标准很实在,简单明了。第一个标准“吸引学生”,我很认同,每次我们外出听课时,凡是能吸引在座老师听得津津有味的课,都会受到老师们和同学们的认可和喜欢。
所以,在课堂上,作为老师,我们可以从学生眼神中可以判断这节课是否成功,当学生的眼神能紧紧围绕你转的时候,学生正听得入神,当大部分同学的眼神是呆滞的,那么作为老师要赶紧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有一次,学校里的主任来巡堂,当是我站在教室的后面,学生都转过身面向我,很有热情地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她很惊讶,还以为我在讲故事呢!其实,我当是在讲一道“解决问题”的题目,把这道题与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身临其境,想象后再理解,那么学生会对这些题感到很熟悉的。
所以,要调动学生的兴趣,跟学生的眼神沟通、肢体语言的恰当应用和对知识的讲解方法是否到位都很重要。也就是说,一节好课的关键词可以总结为:老师的人格魅力、数学知识的魅力、数学思维方式的巧妙。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2华应龙的《我这样教数学》吸引了我的眼球,翻阅起来。再结合自身在教学中的感受,总感觉自己练习课不是那么会教,因此一开始我就看了其中有关“多位数减法练习课”的.教学实例。想从华大师那里学到一些有关练习课教学的“功夫”。
在这篇文章里,华大师首先写了课前慎思:练习课的质量取决于什么。文中是这样说的:练习课的质量取决于在一定的题量的基础上,关键看思维的含量,看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确实,练习课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在枯燥的数学练习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和魅力。在华大师的《多位数减法练习课》教学实录中,在课开始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明将要参加一个夏令营活动,他爸爸给他买了一个带密码的旅行箱。他很高兴,但过后他又想:万一我把密码忘了,可怎么办哪?我设什么密码好呢?而后爸爸和儿子就玩起了设密码的游戏。密码箱上需要设三个不同的数字,开始设密码,一步步引入新课的教学。学生便饶有兴趣的设起密码,通过想三个不同的数字,再组成最大数,最小数,最大数减最小数;再用减出的得数的三个数字,再组成最大数,最小数,再减——一步步深入教学,学生不但学会了三位数减三位数,还对这样的练习课不是显得那么枯燥,而是兴致勃勃,有一直想算下去的冲动。看了这篇,我深感佩服,练习课能上的如此精彩,甚至下课了,学生都是恋恋不舍的离开教室。也开始深思:为什么自己上练习课总是显得那么枯燥乏味呢?总是感觉是为着知识的教授而在教授呢?确实,自己在以后的练习课教学中也要多注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要的是要创设一个比较好的情境,能让学生如走迷宫一样感兴趣的一步步走下去,而不是干巴巴的走着小道,通过情境中的设疑让学生一步步深入,从迷宫中走出,这样学生也会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对数学学习越发感兴趣。
2.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篇二
一、设悬激读。教学之前, 我声情并茂地讲述诗人与其未婚妻尤丽娅动人的爱情故事, 在讲到高潮时, 即尤丽娅是否答应诗人的求爱时戛然而止, 并留下悬问:你认为尤丽娅会答应吗?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我愿意是激流》一诗中, 熟读过后, 答案自现, 看谁能最快“找到”答案。学生在教师情感的感染和激励下, 进入美妙和激情的阅读中。学生他们一边诵读, 一边思考, 各自以自己的阅历、知识、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去感悟每一句诗的意蕴, 体味每一段诗的内涵。试图读出诗人求爱的“答案”来。
二、难点导读。诗歌是语言凝练、意象含蓄、意境深远的文体, 对学生来说, 要透彻地理解和领会诗意会有一定的难度。教者在教学中, 有必要对文本中的“难点”作一些适当的指导。解读《我愿意是激流》有两个难点:一是诗的每一节均以“我愿意是……”起笔, “只要我的爱人是……”为转折, 用这样一种倒装的条件复句形式, 展现五幅激情洋溢的艺术画面。诗句回环反复, 整齐而富有韵律。诗人的感情在诗中得到不断的深化和升华。二是全诗运用五组意象, 每组意象分为两类, 一类是诗人自喻, 另一类是“爱人”的形象表现。这五组意象以对比的手法形成鲜明的反差, 凸现诗人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 我破解了这两个“难点”学生豁然开朗, 他们的阅读显得轻松而畅达。
三、美点赏读。《我愿意是激流》的“美点”在哪里呢?不在于它并列式的整饬结构, 不在于它五幅激情四射的艺术画面, 也不在于它平实简明的语言表达, 而在于它的情感流, 即诗人的情感流。诗人的情感流其实就是诗人自己对爱情的切身体验和感受。这种体验和感受是诗人现实生活的真实投影、折射和再现, 因而, 它显得如此真挚而深刻, 幸福而美好, 令人倾慕和向往。课堂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欣赏, 在欣赏中阅读。如第二节里“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做窠, 鸣叫”, 诗句的表达极容易使人联想到一个温馨的词语:“小鸟依人”。我们想象, “爱人”依偎在诗人的怀中, 躲过了“一阵阵的狂风”, 平安、自在, 像小鸟一样快乐地歌唱、生活。这不仅仅是“爱人”的幸福, 更是诗人的慰藉与幸福, 其实这是诗人内心炽热的爱在字里行间尽情地流淌。学生在我的引导下, 个个“披文以入情”, 则人人“登上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文心雕龙》) 。在阅读中, 学生真切地感受和体验了诗人渗透于字里行间的美好情愫, 对文本进行了二度创作, 受到了真爱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四、趣味美读。在学生基本理解和领悟诗意之后, 激发学生的情感, 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 把本课教学推向高潮。一般说来, 多数教者常常把“读”作为重头戏放在教学文本之前。诚然, 通过反复朗读有助于学生对诗的内蕴的领悟和把握, 但效果不是十分明显。且学生的朗读大都缺乏真情实感, 淡而无味, 不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及朗读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我认为, 学生只有真正理解和把握了诗歌的内涵, 带着真情实感去朗诵, 才能读出诗的真情真味, 达到读者、诗人和文本在情感表达上的高度一致。
鉴于上述原因, 我把诵读的重点放在教学文本之后, 放在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之时。诵读分为五步:第一步:学生听读, 听示范朗读, 注意停顿、重音、语速、节奏;第二步:学生跟读, 跟着朗读带学读, 重点领悟并把握住诗的感情表达;第三步:自由诵读, 互相听读, 纠错;第四步:指名朗读, 点评优劣;第五步:分角色领读, 齐读。如指定一名学生扮演诗人, 领读每一节“我愿意是……”这一部分, 全班学生扮演“爱人”, 齐读每一节的后一部分“只要我的爱人是……”等等。
通过以上四个教学环节, 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诗歌的思想感情, 准确地把握了诗人的爱情观, 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摘要:《我愿意是激流》 (入选中职教材《语文》上, 基础模块) 是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写给未婚妻尤丽娅的一首情诗, 是名作, 更是精品。因此, 在教学时, 我把它作为精讲精读课文来处理。具体做法是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引领学生阅读、感悟、品味, 以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质量。
3.我这样教作文 篇三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文教学;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261-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作文是将平时多种渠道的知识积累,通过作文这种形式致以全方位的知识再现。作文教学却又是语文教师比较头痛的一大难题,平时的习作也会让学生望而生畏。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语文课程》新标准的进一步学习,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是语言的书面表达形式,而语言的表达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等一样需要积累。尤其是好词、佳句、精彩片段描写等。但积累可分为以下几种:
1、利用好“小小图书角”的资源。对于学生而言,在借阅图书的过程中既增加了课外阅读的机会,也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点一滴的积累了一些优美的语句。
2、要求学生每天抽课余时间看作文书。要读通读顺,准备一个摘抄本,摘录文中的好词好句,并给取个好听的名字,并且每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在班内向大家推荐好词好句。
3、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
4、利用好教材,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每一种形式的课文当中,都会有大量的好词、佳句。而且现在的语文教学,很多思考练习中都有这种要求——摘抄、背诵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好段。并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在“积累本”上,时常复习并学会运用,学生不但积累了它们,而且“重视了文本”,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如果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了这些好词佳句,在平时的习作中,学生自然会想到、运用到。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有句可写。习作水平也会越来越高,习作的质量也越来越好。
二、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学课文的目的是要运用,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教学中老师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及时指导,这是非常重要的。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后,我指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景物,如:村庄、田野、河堤、樱桃沟等,模仿《桂林山水》一文中对比、排比等手法进行描写。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包含父爱的文章时,我们都会被父亲爱孩子的方式而打动。在教完这篇文章后,我及时利用自习课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我班的留守儿童特别多,很多孩子们的父母都在外地,思念父母亲人的情感容易在学生心中产生思想共鸣。结果这次作文指导后,有个学生写出了这样感人的文章:“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深圳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她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觉我伴着,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经跑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散着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跑边抹泪。到了夜晚,我觉得房子里空荡荡的,怎么也睡不着,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闻她留下的体味……”这样的描写最感人,学生说真话、实话,也有话可说。
三、注重上好作文指导课
作文指导,一定要从内容入手,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打开思路,使人人都找到想写、要写的内容。这时,老师的引导就至关重要。一上课就大讲写法或用范文、例文开路,反而容易束缚学生。开始时,宜“放”,使学生感到想写的内容很多,老师指导学生从中选择最有趣、最有益、最熟悉的内容来写。正如扶学步的小孩走路,立足于他自己走,“虽小心扶持,但时时不忘放手”。其次指导的重点应放在教会学生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面对任何一道题都能迅速打开思路、选好切题的角度。甚至可以每篇文章都归纳出了可借鉴的写法、技巧、特色,教师铺路架桥、示范引导。最后教学生如何将阅读中获得的知识迁移运用到写作中。
四、注重培养学生习作修改的能力
“自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学生批改作文时,首先我让学生掌握基本评判标准,如:作文能否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语句通顺、有清楚的层次、观点鲜明等。自改时,我先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多读几遍,通读几遍后,看它是否顺口,以发现错漏之处,并自己进行修改,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再是“互改”。由四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每组负责批改四篇作文,要求小组成员在读完各篇作文后,互相讨论,交流意见,共评得失,使每个人的作文精益求精,这样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五、注重讲评作文
学生辛辛苦苦写好作文后,总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印象还深时,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在班级里组织讲评,充分肯定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增强写作的喜悦感。一次作文评讲中,一位学生写出这样一句话:弟弟听见妈妈的声音,从屋里飞出来了。最初他是这样写的:弟弟听见妈妈的声音从屋里跑出来了。他说他经过思考后将“跑”改成“飞”,更体现出弟弟的可爱、活泼和即将见到妈妈时的迫切心情。看到学生用词如此准确,我着实感到欣慰。学生听到我的夸奖,更加树立了对写作的信心。我想,无论学生用对了一个词还是说准了一句话,只要表达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老师都应该给予鼓励。
4.读书笔记(我这样教数学) 篇四
这本书是我读的第二本数学读物,一本集课堂实录、课后反思、理论指导于一体的数学读物。书中有12节数学课,而每节课例中都有“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点评”四个环节。华老师的数学课,有独特的色彩和光亮,有丰富而深层的内涵,都体现出华老师的教学理念,华老师能做到让学生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同时我能感受到华老师上课同样像呼吸一样自然,感受到华老师对数学、对生活的热爱,真让人羡慕。下面谈谈我读这本书的收获:
一、课前慎思——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华老师教学的每一节课,课前都做了充分的研读和精心的思考准备。不光要研读教材,更要研读涉猎与本知识相关的更深层次的更广泛意义方面的书籍;还要研读学生,换位思考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课堂反应。华老师说:“教和学是一回事,应该追问四个问题:第一,教(学)的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教(学);第三,怎么做;第四,为什么这么做。”这是今后学习的重点,用这四个问题来指导课前的备课。现在想想也正是因为我在备课时的思考不够深入,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研读不到位,致使不知道从何下手,尤其是导入。
二、关注一个中心——学生;两个基本点——出发点、终点。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体会了老师、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角色,老师时刻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华老师无论是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都体现的淋漓尽致。对于每节课的实际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环节设计,考虑教法,考虑语言提示,更关键的是要考虑学生,心中始终装着学生才能上出一节成功的课。在课堂展示中,我们老师眼里要能看见学生,课堂不是展示老师自己而是给学生一个话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中注意语言和表情对孩子的作用。这些我总是驾驭不了,华老师的评价语言主要做到:一是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到位,在教学中时刻不忘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评价语言为教学目标服务。二是对数学本质特征的把握。华老师的教学语言(评价语、引导语…)都是那样优美与适宜。
这所谓的两个基本点,出发点、终点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一节课并不是要教会学生学会计算一道题,学会记住圆的特点等等,我们老师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学生的思维发展才是重中之重,学会方法,体验过程,激发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学习数学。其实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样才是圆满的。
三、教学风格依然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看华老师的教学课堂,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教学结构清晰、语言简练,自然朴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不变,总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探究实践活动,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并注重引导学生从个人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思考。他教学中时时体现着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体验,注重学生的自主讨论和活动设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可贵的是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中渗透数学研究的态度和精神,在他的身上我都能感受到他数学这门课程的热爱,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关注,都在为培养学生的素养而努力着。正是他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用独具的慧眼发现了儿童的独特之处。他伟岸的身躯里又一颗勃勃跳动着的童心,他的教育姿态最美丽„
常常想:看华老师的这本书,如在听华老师的课,真的是在与智慧交谈,与优秀对话。华老师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意想不到地存着微妙的联系,关键是发现那份联系是件不容易的事”、“只有当你深爱着这片大地,真爱着生活、挚爱着数学,你才会多情善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才能看到更多的生活中的美丽,才能看到感动我们的数学”、“我上出了一些专家认可的课,有人说我‘勤奋’、‘刻苦’,其实我自己不认为是‘勤奋’、‘刻苦’,我是在享受幸福,享受自己的全情投入,享受数学对我的青睐有加,享受生活对我的‘无微不至’”!
读书是我们拓宽视野最廉价、最普通的方式,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习惯。在读书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今后,我将会把华老师的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求真、务实、创新,力争能让学生快乐学习。
5.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篇五
在杨敏工作室的推荐下,我选择了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 华应龙课堂教学实录》拜读,没想到这本书让我像着了谜一样,钻进去就不愿出来了,恨不得一下把它看完。从来也没有一本书像它这样吸引我。整本书我细细地研读,有些地方甚至反反复复地看,还意犹未尽。
本书收录了华应龙老师的12节数学课,每节课都有独特的色彩和光亮,有丰富而深层的内涵。每篇课例包括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点评等。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专家对他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研读此书仿佛亲历专家如何雕琢一堂堂好课,受益匪浅。下面来谈谈自己读后的点滴感想:
一、华老师的人格魅力。
1、博学。从书中可以看出华老师博学广识,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素养造诣。他说到一个人要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最关键的是要多看哲学的书,多看思维科学的书,多学习、借鉴、实践。他的文章引用名家名言得心应手,极具说服力。
2、勤奋。华老师取得成功的原因,那就是勤奋。用华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年历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有的只是一天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更深夜半,烛泪将近,常常是和衣而睡。一觉醒来,踏踏步,暖暖身子,继续看书&& 沉浸在教育教学的王国中。华老师每次备课,都会深入挖掘教材,学习它,研究它,吃饭、走路时都对它念念不忘,有时废寝忘食。每一节课的设计,从情境的引入、教具的选择,到新知的传授方法、渗透怎样的数学思想,都有谨慎的思考。我想他的勤奋源于他对数学的执着的热爱。或许我们无法做到华老师的那种境界,但我们可以变得更勤奋些。
3、幽默。华老师的言语幽默风趣、真诚又富有情意。下面我摘录一些与大家分享:
那看来我们是山重水复,找不到路了
我刚才发现,动脑子的人,算一会儿,出现问题就不算了;可不动脑子的人呢,他就一直往后算。所以老师想告诉大家一句话(板书)千金难买回头看。
还没学,不会很正常,但敢于尝试,值得表扬。我提议大家为这样敢于尝试的精神鼓掌!以前我们量长度的时候,就是这样从‘0’开始的。这一点你做得非常棒!量角的大小,他已经想到角来比,真不简单!这个思路是正确的!我提议大家再次鼓掌!
刚才画了角你从量角器上看到了角,现在不画角,你就看不到了?哈哈,就像一个人穿了马甲,你认识,他把马甲脱了,你就不认识了。
&&
二、华老师的课堂魅力。
1、高妙的教学设计。
在他的课堂上,常常能看到与众不同的教学设计。我印象最深的是 角的度量这节课。一般情况下教师会传授给学生二合一看等量角的要诀,但学生往往不得要领。华老师课前慎思这种概括为什么教学效果不好,原来的课堂存在什么问题?经过思考,他发现了问题所在:首先,教师让学生量了各种各样的角,但是这都是抽象的角,干巴巴的两条线所围成的图,没有让学生体验到量角在生活中很有用;此外,孩子们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老师抽象概括出的要诀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学习难度。因此他的对策在量角器上画角,先画90度的角,这是量角器上有的,再画60度,再画1度,再画157度。于是孩子们有了更多新的发现,我能看到180个1度的角&&于是,量角的问题迎刃而解,量角的正确方法水到渠成。还有审题这一复习课始,华老师用了一份特别有意思的测试题,设计诱学生亲历上当,从而真切体验认真审题的重要性。这比起我们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仔细审题效果不知好多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高妙的课堂设计不是凭空随心所欲而来,而是潜心研究,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实施教学创新的结果。
2、精彩的评价
华老师的评价语言精辟流畅,流畅得有如荷马的诗句。在课堂上,妙语连珠的评价语言比比皆是:如说得真好,看来传播知识真得走出去!每一个简单的符号背后都有一个不简单的故事!看来我们的数学表达也像歌里唱的一样该出手时就出手!简洁是数学永远的追求!非常好有两位同学举起手又放下去了,让其他同学也想一想,自己也深入思考其他解法,了不起&&反思华老师的评价语言为什么会如此精彩与精辟?主要两点,一是华老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时刻想着评价语言为教学目标服务;二是对数学本质特征的把握。也就是他深厚的学科低蕴。这相当值得我反思与学习。
3、蕴涵哲理
读着华老师的课堂实录,我真切地体会到,他教授给孩子们的,已不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而是整个数学文化。借助数学,他不仅引领着孩子们去探索真实的数学生活,更不失时机地帮助孩子们领悟人生的真谛。
比如在我会用计算器吗?一课,华应龙给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是:我会用计算器吗?在这节课中,他不仅带领孩子们认识了计算器上一些原来不熟悉的键,还介绍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在利用计算器演算的时候,华应龙给孩子们出了一道22222222×55555555=?的题,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由于计算器位数不同等原因,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这时,华应龙请学生打开装有祖传秘方的信封:我相信你算完这三题后就会明白的:1个2乘1个5,2个2乘2个5,3个2乘3个5。学生在探索中得出答案后,也总结出化难为易的解题思路,这才是华应龙这堂课真正的教学目的。这个时候,他引用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话给出总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让孩子们自然地感受到了人生的哲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华老师的每一堂课都富有哲理,发人深省。
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华老师说的教和学是一回事,应该追问四个问题:第一,教(学)的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教(学);第三,怎么做;第四,为什么这么做。作为一般的老师如果每节课都能认真思考以上四个问题,我想教学就会达到高效,教学质量也不会差到哪去。在今后的备课中我会用这四个问题来指导课前的备课。相信一定会有进步。
6.我这样教《锄禾》-教学教案 篇六
上课一开始,我就告诉学生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在将近一年中已经背了很多古诗了,今天我们就要开展评选“古诗大王”的活动,形式上我采取了接龙的形式,接不出下句的则被淘汰。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
2、讨论诗句意思,进入古诗意境
当评选出“古诗大王”后,我这样导入:“看着小朋友背出了这么多的古诗,王老师相信在我们班中一定能有‘小李白’‘小杜甫’出现,古诗虽然只有几十个字,但包含的内容却很多很多,就像《锄禾》,我们已经能背得很熟练了,但你知道它的意思吗?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学生交流诗句的意思,在理解诗句的前提下,再读诗句,自己划分节奏重音,指名上黑板划分,指导学生入情入境朗读。
3、连环画创作,深化主题
学生读出感情后,我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白纸,四人小组合作,每人给一句诗配上一幅画,四个人就是一本小小的连环画,画面下面再配上有关的语句。
完成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连环画解说,有一组小朋友是这样描述的:
生1:在一个夏天的中午,太阳照着大地,农民伯伯正在禾苗地里锄草。
生2:因为天气太热了,农民伯伯的汗水都流到了地里。
生3:我的画中是一家三口,他们正坐在饭桌前吃着香喷喷的米饭。
生4:因为我们知道了每粒粮食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所以小女孩吃饭时一粒米饭都没有掉出来。
7.我可以这样教历史吗 篇七
一、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内容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预习工作却没有落实到位。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学生学业负担较重、学习时间相对不足、教师指导力度不夠等。对此,我根据教学实际,再三斟酌,对学生提出了以下预习要求:
(1)在课前必须将教材阅读一遍,并在草稿纸上按先后顺序罗列出本课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整理出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影响。
(2)按照语文阅读的方式,对课本上出现的陌生词汇进行查询,并予以标注。
(3)围绕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的相应要求,尝试自主解决教学指导意见提出的若干问题。
在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预习进行相应的指导,布置具体的任务,使学生通过预习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强问题意识。
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开展的互动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引导学生认真听课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的口头讲解为主,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拥有较大的主动性,但这并不代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不代表教师具有绝对权威性。历史课堂教学传递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还有鲜活的思维和个性的智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提出了以下要求:
(1)认真听讲,解决预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和问题,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勤做笔记,记录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和误区、盲区,加深对教材所述历史的时序性、概念性的认知。
(3)对于有争议的内容,大胆提出疑问,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4)对尚未解决的问题做相应的标记,以便课后合作解决。
在提出这些要求后,我的课堂教学有了可喜的变化,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专注度和针对性更高了,知道了哪些是自己要记录的,哪些是自己要思考的。
三、辅导学生有效复习
问题的解决分为四个阶段,即提出问题、明确问题、形成假设、检验假设。如果说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对应的是提出问题和明确问题阶段的话,那么有效复习对应的就是形成假设和检验假设阶段。那么,教师应如何辅导学生有效复习呢?对此,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制作规范、严谨、个性化的大事年表。
一般来说,在新课教学结束后,我会要求学生制作本课的大事年表;在单元教学结束后,我会要求学生制作该单元的大事年表;在专题教学结束后,我会要求学生制作该专题的大事年表。
2.制作知识性、个性化的概念卡片。
历史教材中的概念非常多,学生往往无法牢固记忆这些概念。基于这样的现实,我要求学生把历史概念写在卡片上,并放在随手可触的地方,以便时时强化记忆。
3.理解巩固,能力与基础并重。
练习是为了巩固学习效果,那么教师应如何利用练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呢?对此,我先引导学生完成基本的填空题、材料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开展研究性学习。
8.我这样教后进生写作文 篇八
我这样教后进生写作文
新学期的第一篇作文就安排写《我的老师》。在对学生习作水平还不甚了解的情况下,我有些不知所措。我冥思苦想,从哪里入手,才能顺利得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呢?
忽然,一个身影在我的脑海里闪现:郭守帅!虽然才开学没几天,他的作业已经多次亮起红灯。就拿昨天来说,我布置家庭作业内容是写身边的诚信故事,当时我花了大半节课时间,先是启发引导,接着让学生互相交流事例,然而今天早上郭守帅同学是一字未写。问其原因,说是不会写。细细想来,这个学生曾是四年级时榜上有名的后进生,不会写可能是真。这样看来,今天的作文对他来说又是一次痛苦的煎熬。我们常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可不能在五年级的第一篇作文就让他遇到拦路虎,否则,容易让他自暴自弃的。想到这里,我突然灵机一动,不如就拿他订正作业的事例来说吧!
于是,我动情地对全体同学说:“同学们,教过你们的老师有许多。在与老师相处的过程中,一定有许多事情令你们难忘。如果我是郭守帅同学,我会举个刚刚发生的小事情。你们听好啦:
我今年五年级了,又认识了许多新老师。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于老师了。
于老师高高的个子,白皙的脸庞,一笑起来甜甜的,一看就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好老师。
有一次,于老师给给我们讲练习,我没有管住自己,开了小差,所以练习做得马马虎虎就交上去了。下午一上课,只见于老师抱着一摞练习本走进教室,严肃地说:”今天有几位同学的练习做得很不理想。“我一听,遭了,这下要挨老师批评了。于是低着头,忐忑不安地等待于老师的发落。”郭守帅。“于老师叫我了,我只好硬着头皮慢吞吞地走上讲台。待到站定以后,我仍然低着头。于老师叫我抬起头来。我提心吊胆地稍稍把头抬高了一点。没想到于老师笑眯眯地看着我,亲切地说:”你叫郭守帅?你的名字真好听,人长得也很帅,如果你的作业也能写得帅就更好了。“听了于老师的鼓励,我心中的一块大石头才落了地。于老师见我放松了一些,就娓娓动听地给我讲解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有一道题目特别难,于老师讲了两遍我都没听明白。可是于老师还是非常耐心地引导我思考,只到我融会贯通为止。临结束,于老师还摸着我的头再三叮嘱:”郭守帅,以后上课要认真听讲,如果有听不明白的地方要多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知道了吗?“我认真地点了点头。
从那以后,每到上课,于老师的话就会在我的耳边回响,时时提醒我要专心,让我的学习不断进步。
我真心感谢我的于老师。”
我一边动情地讲述着,一边时不时瞥了郭守帅,发现他的脸红红的,眼睛亮亮的,听得特别专心。
开始写作文了,郭守帅一点都没有犹豫,提笔就没有停止过。不一会儿,他就洋洋洒洒完成了一篇三百多字的作文,高高兴兴地交给了我。
9.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篇九
《包身工》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报告文学,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在教学中,有些新教师授课因为“选材不严”,往往觉得时间不够用,而有些老教师授课因为“开掘不深”,对主题常常没有点“透”,功亏一篑。怎样体现出它的特点,使教学也呈现出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呢?经过思索,我采用了这样一些方法:
一、争取时间,长文短教
我首先将熟悉课文这样一个程序交由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通过布置:(1)“思考和练习”五─准备讲述包身工的故事。(2)请给包身工下个定义,指明课文中对包身工的提法,并用课文中的内容具体解释这样两个作业敦促学生对课文进行琢磨和钻研。
上课时我单刀直入,撇去枝叶,以检查预习的名义直奔主题,先由两名学生讲述“包身工”和“芦些棒”的故事,再由其他学生汇报自己做预习第2题的答案,并在学生讨论,评议的基础上让他们明确:(1)包身工是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做工,身体无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2)课文中的提法是“包身工”他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包”的标志是事先立了“包身契”。“奇妙”之处不仅在于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骗,而且是一仆二主:一主是日本资本家(工头是拿摩温);另一主是中国二老板,带工的。日本资本家称她们为“试验工”、“养成工”;中国带工者称她们为“包身工”。(3)作品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4)标题中的“包身”二字,突出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对中国女童工的残酷剥削的罪行,控诉了他们的野蛮残暴的统治手段,以激起人们的义愤和同情,这是全文的中心思想。
在让学生讨论,明确上述内容的同时,我在黑板上设计了如下板书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日本资本家拿摩温半殖民地
包身工奇妙一仆二主
中国二老板带工的半封建
(主题)包包身契
通过解释含义,明确了主题之后,我再提纲挈领,让学生设想和揣摩怎样围绕主旨选材和谋篇布局,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开辟空间,将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我首先让学生来设想:如果让你来写一篇这类(包身)题材的文章,你认为首先应当从哪些方面去选材。在他们回答出“吃、住、劳动、待遇(虐待)、来历、身份、雇主雇佣的原因、它的现状和未来”等内容之时,我一方面注意运用选材的注意点进行启发和评价,“宕开一笔”式地顺便训练他们选材,一方面又提示他们:感性的内容和的内容,记叙和议论相得益彰,不可偏废,写文章时应注意将它们结合起来。
随即我又追踪设问:“如果收集到了这样一些材料,你认为应该按什么结构把它们组织起来?”并出示在后面的结构提纲中用到的、有意打乱的一组方框(编上号),让他们练习排列法,由本人写到黑板上,让其他同学进行比较、鉴别、然后肯定这样的一种结构比较好,而这也正是《包身工》一文的结构,(见本文后所附“板书设计”)。
在接下来向学生讲析这样一种结构为什么好(即把握住了读者心理规律)的道理时,我屏弃了一般人常用的从理论上说明的方法,运用贴近生活,和学生展开对话的方法,用一些相似的生活情景设问,让学生自己说出此时的“心理规律”(如看到可怜之人会产生──关切和好奇的心理,看到一家企业全是童工会纳闷──为什么不用成年人;看到某单位效益不错,但职工的生活、劳动条件没有改善,会思考──职工创造的财富到哪里去了等等)。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心悦诚服,使教学过程更有启发性和说服力。
最后我再利用结构图表讲析作者的思路,对全文进行小结。指出作者实际上安排了主、副两条线索。主线将包身工的种种惨状综合在一天的生活过程之中,从早写到晚,反映包身工非人的生活。一天如此,365也就可想而知了──以小见大。副线以议论、说明为主,材料翔实,条分缕析,对包身工制度作了深刻的揭露与抨击。主线是感性的,副线是理性的,两条线索先交织,后交汇;虚实相生,一气呵成;而又纵横开合,有广度,有深度,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既有角目尺心的直观印象,又有深入全面的历史认识。文章最后的一点亮色,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第一教时的这样一种小结实际上已为在第二教时转入对关键章段句词和议论中富有哲理的警句的分析作了一个很好的过渡,(第一课时的作业就设计包括了“思考和练习”三──分析警句的内容)。第二教时开始,我在上承第一教时的结尾,说明关键章段句词和警句对于理解课文的重要性之后,随即让大家讨论并明确对这些关键章段句词的正确理解,“思考和练习”三的正确答案。讨论时要求学生运用语法和修辞知识进行。
在第二教时紧接着讲授报告文学的特点时,我的做法也是让同学们在感觉的基础上,自己给报告文学下个定义,分析一下这种文体的特点以及在本文中的具体表现。让他们明确,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在文中主要表现于针对帝国主义的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文学性和评论性则分别表现为文中主线和副线部分的内容。这样讲的效果,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另一方面通过揣摩和板书也使学生们对报告文学的体裁特点体会更真切,印象更深。
三、拓宽内容,对联想和想象起一种暗示作用。
高中语文第二册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训练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鉴赏文学作品,并进行思维和写作的能力”因此我在本课第一教时的开始,设计了一个“起兴”式的开头──播放三胡独奏曲《汉宫秋月》的录音,并通过讲述让大家明白:它表现的是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然后启发“类似联想”,让大家想象皇帝身边的宫女尚有不幸的身世、苦闷的闺怨,在人间地狱里生活的一群女孩子的悲愤该有多么强烈。在激发起他们“挺身而出”进行揭露的动机之耕,用“光有热情不够,还要有写作本领“一句话,由急趋缓,自然引导到对主题,选材和谋篇布局的学习。
在第二教时的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个“联想”式结尾,我先朗读了深圳作家文夕的小说《野兰花》的内容提要(见《文学报,文学大众》97年第22期),要求学生:模仿《包身工》的结构框架,充分发挥和想象,以《包工奶》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拓展和延伸,这样做既了学生的听、写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会联想和想象,又培养了学生关注现实的意识。
由于宫女、包身工、包工奶在被禁锢、被“包”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因此,把这样三种形象统一在一节课中既拓宽了教学内容,也对学生学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起到了一种暗示作用。
四、激发兴趣,寓教育于艺术熏陶中
除前面所述,我通过宫女和包二奶,使学生萌生了进行揭露的动机,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外,在整个个两教时的教学过程中,我还经常让它处在一种音乐氛围之中,如在学生讲述包身工和“芦柴棒”的故事时,我同时配以低微的二胡独奏曲《江河水》背景音乐;我在讲述《野兰花》的故事梗概时,也同时配以《汉宫秋月》的背景音乐。这样既对整个教学过程产生了如泣如诉,一唱三叹,首尾呼应的效果,也起到了“在美育中发展智能”,“寓教育于艺术熏陶中”的作用。
附:板书设计
包身工
作者夏衍(沈端先)著名主线副线
戏剧家优秀新闻工作者索4:15起身(1-5)包身工的来历、身份
背景“一.二八前后到居住条件(记叙、描写)(6-8)补叙说明
抗日战争前夕
包奇一仆日本资本家4:30早餐(9-11)帝国主义雇用包身工
身拿摩温半殖民地饮食条件三个原因(12-17)
工(议论为主)
妙二主中国二老板5:00上工(18-23)动脉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带工的半封建劳动条件(三大威胁、三大危险)发展(24-25)
包包身契(说明为主)
17:00放工(26-29)两线交汇,包身工制度──
抄身婆搜身野蛮反动,黎明却将到来
子(议论,抒情)
报告文学新闻性文学性议论性
注:本文载第三期《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学版)》
报告文学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
作者邮箱:wxg_567@163.com
10.有关数学,你还可以这样教 篇十
鉴于自己是个数学白痴,我对于儿子荷包的数学教育有一种特别的恐怖心理。一教他做算数,马上就想起来小时候我爸逼我做鸡兔同笼。在当时那个小女孩的心里,有一种天苍苍地茫茫的绝望感,满眼里都是数不清的鸡头兔脚。这事绝对给我留下了心理创伤,以至于我现在还不爱吃鸡肉,至于兔子肉,这辈子只在七八岁的时候吃过一口,马上带着早饭全吐了,至此连味道也不能闻。
好吧,有问题怨父母怨社会是最方便的,至于我某次函数课上偷读了琼瑶的《匆匆太匆匆》,从此函数是路人——这事儿我一般是不肯提的。
所以,基本上荷包数学的教育问题我全部推给了荷包爹,虽然我觉得他也不怎么靠谱,比如他常常这样问:宝宝3天没有拉臭臭,又过了3天,宝宝还是没有拉臭臭。请问!宝宝一共有几天没拉?
一看就是脱离生活的题!3天不拉,早想办法把臭臭弄出来了!但荷包竟然乐得喘不过气,好半天才说:6天!
某个晚上的故事时间,我忽然想要寓教于乐,挑战自我,做点高级事情——给荷包“创作”一个算数故事!
从前,有一个农夫,养了6只母鸡,1只公鸡。这个农夫一共有几只鸡?
7只——可是,妈妈,公鸡也太少了啊!
农夫对公鸡说:一到晚上,黄鼠狼就要来偷鸡。你不能睡觉,要保护好母鸡!公鸡一口答应了。可是,晚上公鸡实在熬不住睡着了!黄鼠狼偷了1只母鸡。还有几只?
6只——可是,妈妈,公鸡好可怜!
多少只公鸡?多少只母鸡?
1只公,5只母——可是,妈妈,公鸡真得很累!
农夫非常生气,公鸡使劲儿地道歉,承诺说晚上一定不睡觉。可是,晚上它又睡着了!黄鼠狼又偷走了1只母鸡。现在,农夫还有几只鸡?
5只。
多少只公鸡?多少只母鸡?
1只公,4只母。
……
最后,农夫只剩下了一只公鸡,一只母鸡。农夫暴跳如雷,要杀掉公鸡。
荷包哭:不要公鸡死……
公鸡说:主人,不要杀掉我呀!我和母鸡可以给你孵蛋!孵出很多很多小鸡!
于是,公鸡和母鸡开始孵蛋,一共有20只蛋。公鸡每天晚上都不睡觉,认真地守护着母鸡和鸡蛋,可是黄鼠狼再也没有来。在第二十天的晚上,公鸡非常兴奋,因为小鸡们第二天就要出生了。你算算,小鸡需要多少天才能孵出来?
21天。
对。公鸡渐渐支持不住了,想要睡觉。在他刚刚想要睡着的时候,黄鼠狼进来了!
荷包从被窝里坐起来:快点!快点啊!公鸡你快跑!
公鸡一下子惊醒过来,他勇猛地扑过去,和黄鼠狼搏斗在一起!黄鼠狼逃跑了。第二天,小鸡们纷纷出生了,其中,有15只是小母鸡,那么,小公鸡一共有多少只?
5只。
对头!就在我得意地想要问出那个高潮问题——请问,一共有几只公鸡?几只母鸡——的时候,荷包说:妈妈!妈妈!为什么公鸡总是那么少?
……别打岔!
完了,我已经算不过账来了,眼前一片鸡毛飞舞。我,我没有考倒孩子,把自己给绕进去了!
11.李镇西 我这样做班主任读后感 篇十一
尤溪镇中学 胡金国
非常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样的机会,让我参加了临海市教师进修学校举办的“骨干班主任培训班”,培训班开班的那天,我订购了李镇西老师出版的《我这样做班主任》一书,读完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李老师对于孩子们的那份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不断的审视与自我提升,用真知与真爱对待教育的态度,以及他全身心投入精力,坚持不懈的钻研。
全书分为六辑,分别为为什么要当班主任;做走进学生心灵的朋友;民主教育,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童心是师爱之源;以及做教师的四种态度。这其中讲述的是李镇西先生作为班主任的方方面面的思考,解决了作为青年班主任的我心中存留的很多困惑。最令我感动的是在“童心是师爱之源”中他们浓浓的师生情,泪水、感动跃然纸上;最让我受益的是“做教师的四种态度”;最让我震撼的是“最走进学生心灵的朋友”。下面就是我自己的读书感受:
(一)珍惜不可逆转的每一天,与孩子一起编织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这一个个完整的世界里,一定充满着许多精彩的故事!美国2009年的全国教师托尼·马伦的获奖感言说“最优秀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品质,他们知道如何读懂故事”。“故事”并不是指“事件”或者“情节”,而是指孩子成长的过程,或者打一个比方说,这里所说的“孩子的故事”,指的是孩子生命的河流。
作为一个高明的编辑,教师必须读懂每一个孩子的故事,那怎么是读懂?懂,就是理解。教育是我们和孩子生命和生命的相遇,因此我们自然而然的进入了孩子的故事,和孩子一起创作,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并期待着一个完美的结局。孩子的每一天的故事都不可逆转,教师每一天的生命也都不可重现——教育的严酷与责任都在于此。
(二)换位理解孩子,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朋友
其实,没看李老师的这篇文章之前,我还不明白这个转变是怎么产生的,而今,我懂了其中的原委,不知不觉得我作为班主任的故事就丰富起来了。有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我们的引导,而是去倾听孩子的心声没让他去发泄、一吐为快,表达出内心中的愤懑、焦虑、困惑、悲伤等情绪,求得心理平衡。
(三)付出真爱与尊重,思考方法与智慧
李老师对“后进学生”所付出的爱是真诚的.他既注重对后进生感情上的倾斜,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又讲究有效的方法,引导集体的舆论。在教化“后进学生”的过程中,李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更是独到,如:写“每日九问”,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争„„“用心灵赢得心灵”是他教育的精髓,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他在给一个“后进生”写信的末尾写道:李老师今天很忙,本来想的是今天下午批改同学们的作文,但一听说你有进步我就高兴,就决定给你写信,及时鼓励你。虽然花了一个多小时,但如果你能够理解李老师,我就不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字里行间,看到李老师的良苦用心,更清晰地看到,在他的努力下,学生真实地成长,慢慢地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长此以往,良性循环,教育效果也越来越好。
(四)触动心房,产生共鸣:我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吗?
“当他们在黑暗中感到阵阵孤寂之时,当他们在日记中发出莫名的长吟之时,当他们在拥挤的人群里感到恐慌时,当来自内部外部的无形压力向他们慢慢逼来之时„„您不要再拿一些硬梆梆的正确的框框去套他们,不要幻想只要让他们明辨是非就可万事大吉。”
我的内心中也曾发出这样的呼喊“可不可以使环境宽松一些,可不可以拿您或别人有益的人生经验去疏导他们拥塞的心灵,可不可以不把学生们当作一部部受教育的机器,而是一个个正在通过他人帮助,更通过自己不断努力而逐步形成的‘人’„„”
这期待是给予我们的师长,也是给予我们自己的。把学生当“人”而不是当作受教育的“机器”,这就是孩子对我们的呼唤。我也经历过“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我们想的,恰恰没人回答!”这个人生阶段。班主任最该想的是什么?应该是--此刻,我的学生在想什么? 因此,所谓“教育”,就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这里的“服务”,首先是心灵的服务――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困惑需要请教生活阅历比他们丰富得多的长者,并获得有效的辅导;他们有许多意想不到的苦闷,需要有人倾听;他们也有许多成长的快乐需要更多的人分享„„而每天和他们朝夕相处的班主任,理应成为孩子成长的辅导者、倾听者和分享者,理应成为孩子最信任的人!
(五)引以为鉴:做一个胸襟开阔、心灵自由的班主任
李镇西先生寥寥数字说中出我的心里话,她说“都说当班主任很累很累,在我看来,这个“累”的体现除了工作的繁忙外,更多的在于班主任心灵的沉重,而且“心累”胜于“身累”。比起一般的科任教师,班主任的心理负荷要大的多:此,正确对待周围的舆论并随时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是每一位班主任精神上“自我解放”的关键。”
其实我一度想给自己减压,因为心里轻松面对孩子们以及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才能轻松,尝试了几个办法自己去做出改变,但有时也收效甚微。李老师在这里总结的非常到位,他主要说了四点。班主任自己能够尽可能解除的心理重负,就是正确对待领导的评价、同事的议论、家长的批评和学生的意见。
常说要注重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这是完全正确的;可是教师本身心理素质的自我优化,却还未能引起所有教育者的高度重视。乐观向上,情绪饱满,胸怀坦荡,豁达宽容,正是优良心理品质的体现。唯有在精神上真正站起来的班主任,才能获得彻底的自我解放!法国作家雨果曾用诗一般的语言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愿我们每一位班主任朋友都拥有如此宽阔无垠的胸襟与自由舒展的心灵!
12.《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篇十二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鉴于女儿语文成绩不尽如人意,暑假期间,我特意去书店挑了一本书————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回家之后,我从头至尾细细看了两遍。于老师文中提到的语文教学的观点讲得非常在理,其中有关朗读和错别字的论述我最感兴趣,因为这两个问题困扰我已经很久了。
语文的本质,说到底无非是读和写。读既包括默默地阅读,也包括大声地朗读。于老师说,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就是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连学过的课文都读不流畅的学生,语文水平百分之百的低下,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语感不好。文中于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叫杨鸣的男生刚转到于老师班时,语文水平很差,一个长句子他要分三次才能读完。后来,于老师给他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每天读课外书,要大声读,每天坚持半个小时。不到一年,大见成效。杨鸣在班级作文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于老师还举了个例子,他说,他看《夜幕下的哈尔滨》一书,远远不及听王刚朗读这部长篇小说感受真切,因为王刚把这本书读活了。
联想到女儿的朗读情况,我不禁汗颜进而惴惴不安起来。每次看她读课文,不是加字、减字,就是读错字。每当这时,我都会生气,但同时又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她就是读不准确呢?现在我才明白,原来这是她平时课文读得不多,课外书看得太少,语感不好造成的。
为什么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默写,错别字不多,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运用字词时,就会写出成串的错别字呢?为什么好多别字,虽经老师多次纠正,仍顽固地反复出现呢?于老师认为,主要是小学生的字学得多而且快,而实践太少的缘故。面对这个问题,他一方面教育学生看书写字时要细心;另一方面则采取了听写的方法,即每节语文课都利用五六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写几句话,这些句子中含有学生易错易混淆的字。如:他让学生听写“我坐在座位上看书”、“战士们像猛虎一样冲向敌人的阵地”“屋外面鬼子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村民们急忙钻进地道”等等,其中“坐座”、“象像”、“近进”都是学生易混淆的字。每次听写完了,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允许争论,实在拿不准的,向书本或老师请教。这样得出来的正确答案,印象特别深。显然,用听写纠正错别字不失为一种简易高效的好方法,这在我们教学生以及自己小孩时都能用得上。
13.《我不是教你诈》读后感 篇十三
我们平时在为人处世时,经常会不知不觉得罪了某人,或者是本来在公司颇受好评的人突然成了众矢之的,又或者本来你是一个职位的最佳人选,却突然由别人顶替其实这些都是事出有因,尤其是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少不更事,做事难免有失周全。
我不是教你诈,是让你认清这个世界。人性是复杂的,我们不能简单的把人分成好人和坏人。从职业上来说,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规则,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比如说一个秘书,在接打电话的时候就很讲究说话的艺术,不该说的不要说,也许就因为她多说了一句话,老板的生意就泡汤了。
看完书之后,想想自己以前的经历,也有很多是因为不懂人性给别人给自己带来了很多损失。做人耿直没有错,刘墉先生不是要让人变得圆滑,毕竟很多事情都不是以某个人为中心,认清了人性和社会现实,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别人。
最后,建议大家有机会读一下这本书。
《我不是教你诈》读后感(二)《我不是教你诈》这本书是我拿到手后阅读的第一本书。因为仅仅是书名就很直白,觉得单从书名理解它会教会我这个初出校门的人很多处事的道理,也的确这样。虽然单从表面看,都是令人挫折的故事,或透漏了一些人间的诈术,显现出人性的贪婪、自私与温情。起初让我对今后的生活产生了恐惧,担心书中所写的身处困难的角色那天就成了我。
但是看到每次危机的时候都有一个解决方案,让我坚信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句古话。当然,每次突发事件的应对都得有智。总归这本书背面所要探讨的,都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书中的每个故事都现实,其解决方法也很实用。这对于即将步入市场职员这个工作岗位的我非常重要。
这本书给了我许多智慧,它让我明白圆润、坚强、成熟是立足于这个社会的根本,冷静的面对社会的各种怪相。作者在结尾时说了其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是:“我不是教你诈,是教你认清人性,不可因为他们的好,忘了他们的坏;不要因为他们的恶,忘了他们的善。”
看完这本书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害人之心不可有很容易做到,关键是防人之心不可无比较难做到,具体说应该是时时刻刻的警惕着比较难,在某些地方碰到了某些人遇到了某些事,真的是多考虑一步就会让你受益匪浅。
2、人都是利己的,分析别人的行为时,要以这个为前提,自己做事也要以这个为前提,否则你将为世人淘汰或者白眼观看。当然,我并不是说不做好事,做好事可以满足人的慈善的本质,也算是利己的。
3、想让自己成功,就必须得了解人性,得懂得怎么做人,得为别人着想。这些就是读完这本书的简单心得,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交流......
《我不是教你诈》读后感(三)“我不是教你诈,是教你认清一个人,包括你自己的人性。”刘墉在他的作品《我不是教你诈》里如是说。
人性可以去谅解,诈术则要去应对。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的本性并不坏,只是后天被慢慢熏染成了与他人的截然不同的品格。如此这般,社会也就复杂了起来。人要明白身边都是些什么人,自己又是什么人,而不能如行尸走肉般混日子。读刘墉此书,相信很多走入迷途或正在迷途而不知的人都会有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我们需要明白生活要怎么活,活着要怎么活,自己要怎么活,别人会怎么活。
《我不是教你诈》是一本开头结尾都很短而正文很长很长的书。它有着鲜活的人物、动人的故事,原是小说,却不像一般小说般每每悬念迭起或者长叹爱恨情仇;它有着教书育人的内涵,堪比教科书,却比教科书教授得更深入骨髓。它之中的每一小节都蕴含着一个大道理,每一个道理都以一两个形象的故事情节暗示明示。故事本身皆来自生活,就好比故事里的演员们都来自我们身边,甚至自己本身可能就是其中一人。简简单单的一本书,语言平实,毫无华丽的辞藻——那种种为赋新词强说愁那种令人反感的语句,自然也挑不出一个多余的字。
书是一本幽默诙谐的书。书是一本用生活教会生活的书。书是一本超越了小说和学堂的书。血迹斑斑的残忍的现实,才是我们所在的真正的社会。书里的文字的确是直白露骨,诚然已经触碰到了你所不知道的黑暗,但是又为了你不使你失去信心,书把道理讲得十分委婉。书是一本书,书里的人却不是一个人。每一个活跃在字里行间的参与者都有着自己的品行素质,有着真情实感,有着鲜活的生命。他们有的无情,有的博爱,有的豪放,有的内敛,有的自私,有的慷慨,有的真,有的假。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这些自小在成长中已经接触并无法避免,塑造了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于是亿万万的人的言行就形成了规律,而教刘墉写成了这篇引导大家认识世界的社会教科书。
或者有时会感觉生活很累。别人很假,自己很真,则觉得吃亏;别人很假,自己也很假,则觉得人生毫无意义。会探求生活的人都是性情中人,而性情中人最是无奈。你与我的相处,我与他的相处,说不定会坦诚相对,也说不定会仇深似海,乃至冤冤相报,这都是人活着导致的。活,即便是活着,也得活得明明白白不是?有人说糊糊涂涂好过人生,我却认为不然。
我觉得人活着就要知道自己因何而活,因谁而活,而不能活得迷茫;人死前必须明白谁对你好,谁不待见你。你从他人的言行里了解了他意欲何为,你便能进退自如,而不会觉得生命好无奈,同样的,你也不得不学习认识自己,操控自己,掌握交际规律,如此,何愁不能摆脱厌世情怀的折磨?
书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与永远的敌人,只有利益至上;书说,一个负责的和尚,即使中午要还俗,早上也不会误了该他敲响的钟;书说,不能贪小便宜,小心因小失大。书说,人人都爱戴高帽子,其实你也不例外。书说,这世界上最难改变的是别人的人性,最可以信任的只有自己。
14.我这样教女儿练钢琴-散文 篇十四
女儿5岁了,为了培养她多方面的爱好,我给她买了架钢琴,专门请老师来教她。起初,她还兴致勃勃、像模像样地坐在钢琴前学,可是新鲜劲一过,她就不耐烦了。练琴时故意捣乱,一会儿说手指没劲,一会儿说困得睁不开眼睛。
我心里很着急,就跟她讲大道理,说我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钢琴,如今她多幸福,我多羡慕她诸如此类的话,可效果并不明显。弹琴弹到一半时,她便好像很明白事儿似的说:“妈妈,你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钢琴,你羡慕我吧。你们家为什么穷?为什么买不起钢琴?你给我讲讲好吗?”一幅天真烂漫的样子。我可正心烦哪,哪有空跟她闲聊。于是,便大声呵斥她:“快练琴,少说用不着的!你要是再不练,我就把琴送给别人!”女儿却一点也不示弱:“送就送呗,反正我也不想弹。”我的心顿时凉了:“辰辰,是你说非常想学钢琴,我才给你买的,你以为这是一件小玩具,说买就买,说不要就不要?”女儿不说话了,穿着拖鞋,不理你,到自己的游戏室玩去了。
我冷静下来,仔细地思考自己做事的方式是否有些偏激。我不能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孩子身上。另外,许多道理你跟她讲是没有用的,她不会理解你的苦心,唠叨只能增加她对钢琴的厌烦。于是,我开始改变教育的方法。
女儿想像力很丰富,喜欢童话故事,针对这一特点,我把它和学钢琴结合起来。女儿目前正学小汤第二本,其中有《走过树林》一曲,我没有刻意让她去学琴,而是跟她说,和家里的毛绒玩具们一起开个音乐会,并告诉她,小狗、小熊们在树林里遇到了麻烦,树林里还有吃人的树,小狗、小熊们非常害怕,需要有人去帮助它们。女儿担心地问我:“那怎么办哪?”我说:“你把《走过树林》弹一遍,它们就会找到树林的出口,不会被吃人树吃掉。”女儿连忙坐到钢琴前,认真地练习了一遍,然后问我:“小动物们穿过树林了吗?”我说:“还没有,刚走一半儿,你弹的音有错的,音符就变不成小精灵,就没法救小动物们了。”女儿又仔细地弹了好几遍。就这样,弹到第10遍时,我怕她厌烦,终于说:“小动物们走出树林了,它们说谢谢你。”女儿高兴极了,跟我说:“妈妈,你告诉它们不要怕,我会帮助它们的。”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女儿既玩了童话游戏,又练熟了曲子,一举两得。待下次上课时,老师对女儿的长进非常惊讶,奖励了她一朵小红花,鼓励女儿继续努力。
在以后的曲目中,我都如法炮制。例如:有一首曲子叫《十个小印第安人》,在曲谱的`上方画着印第安孩子,穿着部落的服装,拿着长矛,作着奔跑的动作。我首先给女儿简单讲了些印第安人的历史和故事,引起她的好奇,然后告诉她,小印第安人遇到了其他部落的人,他们正努力逃生,需要有人去帮助他们,让他们跑得更快一点。女儿肩负起这项“历史重任”,开始认真地练琴,有的音弹错了,不用我说,她会主动要求重新弹一遍,因为只要有错的地方,就表示小印第安人虽然逃脱了,但他肯定受了伤,不是胳膊就是小腿。女儿不想让小印第安人被坏人抓住或受伤,为此,她非常卖力弹琴。就这样,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推荐阅读:
我这样教《锄禾》-教学教案10-12
童话这样教09-23
我想这样教语文——于永正08-01
妈妈这样教育我作文07-15
作文 我真想这样长大07-20
我这样成为明星的哥08-07
曾今,我这样爱过你07-01
我从来没有这样懊悔初一作文08-30
我打算这样过寒假作文简述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