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理念新目标(共8篇)
1.新课程新理念新目标 篇一
历史新课程三维目标教学中践行公民教育的理念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华黄来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健全和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多样性的凸显,公民教育迫在眉睫。而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在汲取欧美所长后更加重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传统伦理观点的借鉴和中华民族是一体的大战略等。而这一切均包含在高中新课程三维目标中,无论知识与能力、还是过程和方法、乃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都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意识,健全学生民主、平等和理性、协作之精神,所以我们应该站好学校公民教育岗位,为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公民而努力。
关键词: 公民教育 社会主义价值观 三维目标
随着高中新课程在四川地区启动,历史新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代替了旧课程中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在新三维目标中,变化最大是增加了“过程与方法”,内涵极大丰富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这样的变动,无不和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的教育目标之一——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意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必须大力开展公民教育。公民教育从内涵上讲应包括公民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教育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经济素质、职业素质、生活素质、社会素质、能力素质、智慧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卫生素质等各个方面。而中国的公民教育除了这些外,还要注意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传统伦理观点的借鉴和中华民族是一体的大战略等。本文拟从新三维目标落实角度,探究中国公民教育的特色和中学历史课堂如何践行公民教育。
探究一:当前中国公民教育必要性。
美国公民教育之父霍拉斯·曼有句名言:建共和国易,造就共和国公民难。共和国需要民主公民,因为民主公民决定着共和国和民主制度能否得到延续和发展。理性、积极而又负责任的民主公民是民主制度和共和体制的归宿性载体及目的性要求,也是作为公共事业的现代教育的主体培养理想。
无独有偶,21世纪以来在重大党的会议中多次提出完善公民教育、健全公民意识的要求。如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 “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论述中,鲜明地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历史任务。“公民意识”首次出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报告中,这是建党和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故此“公民意识”也成为十七大报告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促进了原来的国家吞并社会的社会结构并向国家(政府)、市场、市民社会的三元结构转变。截止2011年9月27日,据中国商务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球 已有包括俄罗斯、巴西、新西兰、瑞士、澳大利亚在内的81个国家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①中国市场经济正逐步走向正规,而伴随市场经济的成熟与发展也必然要求市民社会生活与之共荣,而市民社会是文明社会、成熟社会、政治社会、公民社会共生共融的有机统一体,是一种公共生活风格,要求具有公共生活品格和能积极理性参与和敢于责任担纲的合格的公民为实践主体。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市民社会的生长,公民教育势在必行。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的必备环节。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讲话②中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而民主政治重要内涵之一就是规范公民意识,形成文明、理性的参政风格。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大中国人民在南联盟大使馆被轰炸、中日钓鱼岛危机等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积极给中央传递信息,表达了良好的参政意愿。于此同时,这几年的微博政治的出现、论坛政治的完善、博客政治的转型等都让大家紧密的参与到政治生活中。但是机会多了,问题也就暴露多了,当代中国人拥有了参政意识,但是缺乏参政的方法,更缺乏以一个合格公民的身份而不是简单“暴民”(或者观光客)为中国政治民主建设添砖加瓦。
三:社会主义文化多样化和社会和谐的必要补充。
在新课程改革中,文化内容在各个学科中都表现突出。纵观中国教育发展是:长期走的是单一政治斗争史道路,改革开放后兼容一点经济发展史、但是又形成了一切向“钱”看的不好氛围。新时期,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猛进,政治改革相对滞缓,加上西方文化全方面的深入,中国的思想文化逐渐探索出一条自己的道路,这条道路我个人概括为:思想一元(只有马克思体系),文化多样。所谓多样我觉得有以下意识:
(一)民主精神。西方除了古希腊的初步民主外,近代的洛克的“主权在民”思想、卢梭的“法的精神”、孟德斯鸠的“社会契约论”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而中国近代一直孜孜追求西方的民主思想,不过多沦为知识分子的玩物。但是随着村镇直选的发展、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国人民主精神有很大的发展。
(二)平等意识。中国几千年的不平等社会一度造就了国人心中严格的等级界限,乃至于相当多的人甘心当奴而不做自主的人。而西方平等思想历史悠久:在古希腊时期,平等意识已在人们的心灵中萌发。普罗泰戈拉是最早谈及平等问题的思想家。当时的智者派提出了“上帝使人人生而自由,而自然从未使任何人成为奴隶”③的名言;柏拉图也在《理想国》中主张,妇女与男子的权利与机会平等。亚里士多德是明确提出平等思想的学者。他认为,平等基础之上的政体最稳定,公民应“都具有平等而同样的人格” ④。经过中世纪的低谷,平等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又迎来了蓬勃发展。“天赋人权论” 是此时较为全面、系统的平等思想体系。而霍布斯、洛克、伏尔泰、卢梭、杰克逊等不断丰富和发展。走向近代后,平等意识开始在中国蔓延,但是辐射面有限。随着上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大幕拉开,国人平等意识大为增加。
(三)诚信意识。当代社会见义勇为已经成为最高风险的行为,对此我不举例、不评论,相信大家能够懂得诚心意识的重要性。
(四)信仰意识。这里转引一个网络上的女人择偶标准,以飨读者,体会本人痛苦之心。“新中国女人择偶标准演变:50年代一颗红心;60年代重在出身;70年代最好是解放军;80年代海外关系10万现金;90年代豪宅名车+出国兜风+100万现金„„”。女人的择偶取向,多少象征着一个时代的某些东西,它甚至 和服装一样,充满了时尚与流行的动感,它的内涵比较复杂。所以有的人说当今中国没有信仰,于是由单纯信仰“马教”(马克思主义)的60、70年代全国一体,到现在有的回归“儒教”;有的融入欧美,选择“基督教”;有的拜会“安拉”,走上了拒绝吃猪肉之路。除了以上所列,在契约意识、竞争意识、法制意识、生态意识等,国人思想文化正逐渐多样化,乃至多元化。综上所述,当代中国人的思想文化意识有很大的发展,而作为主体的公民,由于公民意识不够全面或者稍有瑕疵,就会破坏社会主义和谐、多样的精神文明。
最后发展公民教育也是中国走向世界,被世界接纳的必要前提。
总之民主政治建设依靠公民的政治水准和民主智慧的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依靠公民的文明开发和思想道德意识的提高,物质文明建设依赖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及将此责任感付诸实施的能力。在社会主义三个文明中,公民素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学校在参与我国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培养和提高社会成员的各种素质和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提升作用。因此,如果学校教育仅仅限于“知识公民”的培养,而不将合格公民、奉献公民、成功公民的价值目标渗透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就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现代公民。在各种教育过程中唤起学生的公民意识,训练学生的公共生活技能,养成学生的公民生活习惯。从而让学生懂得他们的权利和义务,自觉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自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扩展政治远见,对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充满自信,自觉自愿而且有能力地承担起公民的各种社会责任。
探究二:我国公民教育的特色。
由于国情和传统不同,各国公民教育也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有共性也有个性。比如西方公民教育中的理性意识、平等意识、诚信意识以及法制意识等都是我们积极学习的地方。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
一: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道德焕发新生。
儒学在春秋兴起,经过董仲舒改造,再到宋明发展,逐渐成为以政治学为主、涵盖社会规范和哲学体系综合体,而儒学道德体系中的忠孝节义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比如:宋朝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朝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和清朝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些受宋明理学影响下的人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民族气节。总之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重要作用。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理念的巨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理念。但是在学习西方过程中,很多国人的道德观让人深忧。上有老不孝,下有子不教;见义勇为被污蔑,尔虞我诈行大道。社会风气急需整治。在此,批判吸取传统思想,树立社会正气。
二:遵守社会主义法律规范,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依照马克思唯物史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基石是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建设,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区别于西方对少数人的民主意识和有产者的法制观点,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必须牢牢抓住爱国、爱党、爱社会的大旗。社会主义公民就首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正如苏格拉底在被判死刑前夜说“是城邦给了我生命,使我受到抚养和教育。我首先是城邦的孩子和仆人,比起父母和其他祖先来,城邦更为尊 贵,更为可敬,更为神圣,她受到众神和所有理智的人的尊敬”和 邓小平“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都强调了热爱祖国的重要性。其次应该不断探究,积极学习社会主义发展的理念,树立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塑造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三:注重培养和谐意识,实现社会和谐和科学发展双腾飞。
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而和谐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方向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实现社会和谐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参与,需要每个人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个人实现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形成公平公正的氛围。
与此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综上而言,我国公民教育在批判吸取西方的经验后,要结合本国传统和现实特点,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授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科学开展。
探究三:落实历史三维目标,站好学校公民教育这班岗。
传统教育仅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评价的方式也只是以高考为唯一的标准,不排除培养了一堆国家优秀人才,但也不少是高分低能或者高能低德。新课程教学注重对学生的一生塑造,培养现代化国家真正需要的公民,而不是培养考试的工具、社会的弃儿(不适应社会)。首当其冲就在新课程目标中加大、完善了综合能力培养。在此本人就三维目标的具体情况来讲述如何落实公民教育。
一:知识和能力。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是我国公民意识中的核心理念⑤,而公民意识的内涵包括很多,如国家与民族意识、权利与责任意识(或独立自主与自我塑造能力)、平等与公正意识、自由与法治意识以及道德与文明意识。这些意识形成的前提就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比如:通过近代史学习,让学生感悟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民族之痛,让学生感受祖国富强的前提是民族独立,所以在这个层次上说毛泽东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作为现代公民,理性更是必须之原则,那么如何培养理性精神呢?历史辩证和客观分析问题就是提高理性思维的最好方式。最近看到几则关于袁世凯的微博,我转发了其中之一:“历史这玩意儿(微博名):对于袁世凯的评价,在史学界是很有争议的。但我认为在我国的民主进程中,袁世凯的功绩比谭嗣同大的多。袁世凯的小站练兵、组建近代第一支新式军队、组建现代警察、组建新式学堂、发展实业经济等等。谭嗣同的死只是在人格上升华了自己,但于民族进步是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的。”我的转发理由是:“勿因称帝而否之,勿因夺权而愤之。学习心态、开放精神需学之。”引起不少学生转发,并且学习之。通过此微博,学生必然感知到不能够单纯靠革命史观来解决问题,应该综合之,特别是融入现代化史观; 另外评价事物的方式,必须从史实出发,轮从史出、史论结合在这里也有很好的诠释。那么,他们的公民意识中必然包含了理性、客观、公正以及文明等意识。
二:过程和方法。
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公民意识,首先要培养他们独立自主与自我塑造的能力。作为现代公民最重要的就是要具有独立的个性,形成个人判断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开发,市场经济带给人们更多的机会和挑战,个人往往作为独立的个体去面对社会。要使学生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所以在公民教育中首要的就是使学生个体成为一个独立的、有主见的个体。而这点正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得到锻炼和升华。比如:让学生自我设计学案、设计道具、课堂上立足史实基础上得出个人独特的见解。对此可在探究完一个问题后 问学生是否还有不同的意见?如有则可在课堂上举行学生主持的谈论会,或者课后自行组织研究性学习。其次要形成合作意识。而这一点正好和历史教学过程和方法完全对位。比如传统的师讲生记的模式让学生完全成为机器,也不会互相擦出火花。后来开始鼓励师生互动,但是实行了一年多普遍感觉面太窄。对此从04年开始,在历史课堂的活动中我强调下面几点:学生活动分为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思维活动擦出的火花比行为活动更多;课堂活动分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生生互动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协调意识和包涵精神。再次过程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由、平等的观念。自由与平等的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用宽容的心态来观察周围的人与事,可以更充分地体现与展现学生自己的个性,使学生在平等的心理气氛中成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独立感,在自己的领域内创造自己的成果。在学习中国近代史过程中,分析各阶层、各政党的救国道路,培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够领导中国革命成功”的意识。总而言之,注重过程与方法,不仅是完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提高学生能力、健全学生人格的关键步骤,没有过程中提升,三维目标一头一尾就无法实现;没有过程和方法的研究,学生在学校就难以形成公民意识,从而从容淡定地走向社会。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于学生来说,公民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既包括承认价值观,也包括获取知识和学习如何参与公共生活。因此,从意识形式上看,不能把这种教育视为中性的;学生的信仰必然受到这种教育的挑战,为了维护信仰的独立性,教育也应该从人的童年起并在其一生中培养一种有助于自由思考和自主行动的批判能力。”⑥在这里我就从课堂灵魂角度谈下第三目标的实现。众所周知,教学主题是方向,是灵魂。要想使课堂教学产生共鸣,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升华。一个理性的教学主题是必不可少的。高中历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理性、宽容、敬畏的人文精神。理性的人格,理性的思考力、批判力;宽容人,尊重人,尊重自己,尊重社会多元性和多样化;敬畏自然,敬畏客观规律。这些人文精神对一个学生的成长而言是必须的,是为学生踏入社会后事业发展奠基服务的。历史的现场由人、社会、自然三种元素组成,其中以人为中心和重心。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为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形式和发展奠基。要让青年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学会理解社会,学会善待自然。要让青年学生成为一个人,一位合格的现代公民。在这种视野下,以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的主题为例,讲述主旨对于学生情感引导的重要性,而不是只有散的思想教育,没有总的价值观升华。在教学 中,该单元的教学主题应定为“政府与市场,两种配置资源的手段。”在该主题的引领下,第二课《罗斯福新政》中就突出了市场在配置资源时的无序性、盲目性——市场失灵。在经济危机面前,自由放任只能是杯水车薪;罗斯福新政就突出了政府干预经济,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如兴办公共工程,建立社保体系等。而且罗斯福新政所有措施都是通过法律文件执行,注重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第三课《当代世界资本主义新变化》以美国为主线,结合英法德日,阐述不同时期各种“政府”和“市场”如何结合,发展经济的。初步树立发展的观念、多样化的意识以及包容的心态。该单元用主题“政府与市场——两种配置资源的手段”来指引该主题的教学,紧紧扣住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脉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可以培养学生少一些意识形态的争论,多一些理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青年学生全球视野的确立会有好处的。实际上,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大量的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革命与改良史的波澜壮阔、战争与和平的启迪、多元文明的碰撞都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丰富题材。让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理性的阳光,充满人文的关怀,充满公共意识、现代意识、全球意识和责任意识,这是我们高中历史教师的责任。
总之公民教育是一项社会性的总体事业,公民素养是民族素养的应有之义,公民既是民族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又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实践者。促进全社会公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提高民族素养,实现二十一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举,应引起社会全体成员的关注和投入,推动中国公民教育继续发展,为实现新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作为高中文科老师,特别是历史教师,应该好好站好历史课堂,在历史三维目标教学中把握公民意识的主旨,形成公民教育的内涵,让新课程理念闪耀我们的课堂,让学生切实成为现代化合格的公民。
【注释】:
①、来自新华网2011-09-27《拿市场经济地位苛求中国没有道理》一文 ②、2007年06月25日新华网电
③、[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4页 ④、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69页
⑤、选自2009年06月11日 《人民日报》王东虓《把握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涵》 ⑥、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p49
2.新课程新理念新目标 篇二
一、设计的原则
1. 全面育人。
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的“三维目标”构造了一个全面育人的框架。这种着眼“全面育人”的课程价值取向, 反映了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 体现了时代精神。根据新课程目标, 我们在确定教育目标时一定要消除知识本位和升学取向的影响, 更多地关注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重视提高他们的基本素养。
2. 尊重差异。
尊重差异不是根据差异填平补齐, 齐头并进, 或只顾两头, 不顾中间。而是根据每个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 让每个学生在这种差异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3. 持续发展。
基础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三维目标”的着眼点, 正是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教育策略时, 抛弃短视的, 只盯住分数的短期行为, 我们要使学生习得方法、获得能力、养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和克服困难的顽强的意志。
4. 结合渗透。
2006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全面推行课程改革, 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也成为人们聚焦的一大亮点。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 在教学实践中达到这些目标不可能“分而治之”。“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的起点, 这一维度类似于“双基”, 强调让学生学得知识, 发展能力, 这是传统教学的侧重点, 也是“三维目标”落实到课堂的着力点。“过程与方法”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强调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 掌握方法, 从而使学生形成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理念中“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 强调人的意志、品德的培养, 重视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这一维度目标的达成有赖于前两个维度的实施, 也是对前两个维度的意义价值的提升。同时, 在获得知识与技能, 体会过程与方法中, 必然也需要利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情感,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带得走的能力”。因此在确定教育目标时一定要在“结合渗透”上下工夫。
二、如何设定情感教育目标
首先, 确立情感目标的认知内容。就目前新编中学历史教科书而言, 绝大部分历史知识点都包含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历史学科情感目标的内容应该体现在经过过滤、升华了的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上, 可划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爱国主义情感、审美感四大类, 每大类又可划分为若干细目, 可视教学的具体内容而定。根据这种分类, 教师在深入研究每个章节每个历史知识点的基础上, 充分挖掘情感的内涵, 制订出教学情感目标的具体内容。
比如, 在讲授《祖国的统一大业》时, 用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用小提琴曲《思乡曲》营造氛围, 朗诵《乡愁》, 同时, 介绍余先生的经历:余老先生生于南京, 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 1949年随父母离开大陆前往香港, 转年赴台湾, 此后飘泊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半个世纪以后再次踏上大陆的土地, 余光中在南京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 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由此来培养学生深刻理解作者深深的怀亲之爱、乡关之思、爱国之情, 由背景引申开去, 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完成教学任务后播放徐小凤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在音乐声中将爱国主义娓娓道来:爱国主义源于人民对哺育自己成长的家乡、民族和祖国的深厚感情, 逐渐升华形成的一种维护祖国利益的行为准则和坚强信念。
本节内容在设计时要着眼于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主要是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教育广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蒸蒸日上的新时期, 爱国主义更要求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为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而付出辛勤劳动。
其次, 确定学生情感目标内化的水平层次。情感目标指的是对认知内容的体验所达到的内化等级, 即经过内心体验到形成行为规范的连续变化过程。对此,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经过研究表明, 情感内化目标应是一个按不同心理等级层次排列的连续体, 它由低到高被划为五个层次, 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这五个层次紧密衔接、层层递进。布鲁姆等人指出:“在这个过程中, 情感成分从单纯觉察开始, 经过具有一定动力的阶段, 最后达到对一个人的行为的控制。”参照布鲁姆的研究, 进行情感教学, 就可以检测和评估学生在对某个历史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时, 情感内化目标达到的层次。
比如在学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高中《历史》选修四) 时, 我确定了如下的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康熙一生的丰功伟绩, 感知康熙身上的优秀品质, 并通过介绍康熙在少年时期和执政的不同阶段所遭遇的困难和挑战, 认识到人在年少时经历一些挫折, 对于以后的发展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最后师生共同吟诵《孟子·告子下》中学生熟知的一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在这一过程中达到共识。层层递进, 于潜移默化中形成师生、生生情感共鸣, 促进学生情感的体验和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高中历史情感教育目标要想顺利实现, 就必须在遵循学生的道德认知、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通过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 通过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关注, 在真实的学习环境和科学情境中, 教育学生把个人的生命、人格、价值同祖国的前途和未来统一起来, 培养学生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 使学生的人格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我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感到历史学习有用, 同时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获得协调发展。
我推荐的书
《和教师的谈话》, 赞可夫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情感教育论纲》, 朱小蔓著, 南京出版社
《情感教学心理学》, 卢家楣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3.新课程新理念新目标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数学课程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6
课堂教学目标应该以课程目标为指导,依据单元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而制定。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功能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课堂教学目标具体而且精确地表达了教学过程结束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由于它是预先设定的,故而也是衡量教学任务完成与否的标准。课堂教学目标具有下述几方面的功能:
1.1导向功能。课堂教学目标表达了所期望的教学成果或终极行为。正是由于这些清晰表达的目标的存在,为教师加工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安排学生活动、布置作业、引导实际体验提供了准确而具体的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决定着整个教学进程的方向。
1.2激励功能。在教学开始时,向学生明确具体的提出课堂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期望和达到课堂教学目标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评价功能。由于课堂教学目标是对实际教学结果的预期,因而为教学过程中和教学结束时对教学结果进行测量与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1.4载体功能。即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载体,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只有将课程目标转化为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时,课程目标才得以落实,并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使得课程目标最终得以实现。
二、课堂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基础教育的数学课应该有课堂教学目标,但是课堂教学目标不是随意确定的,也不能只凭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来定,而应有所依据。那么,课堂教学目标应依据什么来制定呢?
2.1.教材
教师要有选择地利用教材的各个环节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不是照本宣科地教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能力,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同时教材分析有助于教师确定各章课堂教学目标以及课时的课堂教学目标,从而实现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的连贯性和一体性。
2.2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中都体现了新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三维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加强过程性、体验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模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3学生
以新课程理念来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紧紧围绕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而设定目标。日本著名数学家米山国藏曾指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钻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都随时随地地发挥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这段话耐人寻味,值得我们深思。
三、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的具体要求
3.1课堂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具体,易操作可实施。一般情况下课堂教学目标只落实到知识点上,这样就显得粗糙,明确性具体性较差。
3.2课堂教学目标要可观察或测量。应避免使用诸如“了解”、“掌握”、“熟练掌握”等行为动词,因为这样的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较为适应的词如“写出”、“列举”、“比较”、“分类”、“描述”“分析”、“推导”等。例如:椭圆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目标这样写(1)通过用细绳画椭圆的实验,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画椭圆时“笔尖”满足的几何条件。从而得出椭圆的概念,能指出焦点、焦距;(2)通过类比建立圆的方程的方法,根据椭圆的对称性,能选择适当的直角坐标系;(3)根据选择的坐标系和椭圆的定义,通过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能建立椭圆的方程;(4)根据椭圆的标准方程,能说出方程中各参数的几何意义,会求焦点坐标;(5)结合实例,能区分焦点在x轴和y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这样写课堂教学目标主体是学生,用无主句表述;行为动词“说出、得出、指出、选择、建立、会求、区分”都是具体的、可以明确地操作的表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没有模糊地“呼喊口号”;这是一个三维整合的课堂教学目标:目标(1)除了知识技能维度外,蕴含了“从直观到抽象”的方法目标,通过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目标(2)除了知识技能维度外,蕴含了类比的思想,选择直角坐标系的方法过程;目标(3)除了知识技能维度外,本身就是师生情感、态度互动交流的一个过程;目标(4)还有学习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维度;目标(5)还有学习分类讨论思想方法的维度。这些都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的课程目标,在本课时中是在达成五个具体目标时潜移默化地促进生成的。
3.3课堂教学目标要具有多样性和整体性。虽说教学的终极目标一致,但由于施教内容不同,施教班级的差异,每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自然也就不尽相同。因人设标,分类推进,体现多样性。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遵循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回到整体的思路通盘进行考虑。即由中学数学教学的总目标到具体实施的章节、知识点的课堂教学目标,构成一个有序的、前后关连的系统整体,体现整体性。
3.4课堂教学目标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随时生成性。每一位老师在上课前都要反复斟酌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但是智者千虑,难免一失,因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影响、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伴随着师生主体性的发挥,课堂教学会生成新的目标,超出教师课前的预设,所以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有一定的灵活性。
总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影响到新课程的实施,我们应设计科学的课堂教学目标,并采取合理的方法表述,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目标的功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
2.钱国祥 论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 《历史教学》 2005年07期
3.索桂芳 冯秀军 新课程体系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天津教育》2007年第7期
4.新课程新理念新感受 篇四
崇义县城关小学
钟芳锋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已滞后于教育发展的要求,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也严重制约了教育的有效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字】新课程
新理念
新感受
数学课程
一、教学理念--与《数学课程标准》相适应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任何改革必需先进行观念革新,只有观念的更新,才能有行为的转变。没有观念的变革,即使是行为转变,也只能是机械的模仿。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行为。
首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创设“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参与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的发展”,使人人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
其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 式。”鼓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
最后,转变教学评价标准。传统的教学评价重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介方式多样化。评价“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多用激励性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学生不同的需要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二、教学目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时,通过课件演示教材P64主题图,我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数出10个人、10只鸽子,通过比一比,填一填等数学实践活动,学生经历抽象10的过程,感受10的组成,培养l0的数感,形成和建立数l0的概念,让学生在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完成数学抽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发现,有所认识与提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数的抽象美。
三、课程内容--加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与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相比,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一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倡导自主的、多样化的学习。如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P96~97“9加几”时,“有几瓶牛奶'(9加几),教材给出两筐牛奶实物图(一筐9瓶,一筐4瓶),通过学生提问题,得出算式9+4。在计算9+4时得多少时,学生可以通过直接数瓶子得出:9+4=13;或者把牛奶用小棒代替,数小棒得出9+4=13;或者将4分成l和3,先算9加l得10,再算l0加3得l3,即9+4=13;或者把9分成6和3,先算6加4得10,再算10加3得l3,即9+4-13,或者直接用l0加4得l4,再用l4减去l得l3,即:9+4=13……总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讨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在鼓励计算方法多样化时,实现计算方法最优化。练习题型设计上也充分考虑了一些开放题型,为了使学生喜欢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材引入了小学生特别喜欢的卡通人,”智慧老爷爷“、”笑笑“、”淘气“,教材中很多问题的设计都富有弹性,使不同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课程资源--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而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表态性教学素材,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加上教材编写过程中受篇幅的限制,教材编写人员与学生所处地域不同。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教材,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在数学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技术集形、声、色于一体等特点,直观形象地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的欲望,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第一册“认识钟表”这一内容时,一开始出示小明起床的画面,并伴有闹钟的铃声,让学生说说“小明什么时候、在做什么?你是怎么知道小明起床的时间的?”学生一下子被这一画面及声音吸引住了,个个认真观察抢着回答,从而很顺利地导入了新课,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不过,新课的导人方式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简单的一个设问,普通的一声问候,甚至一句无声的体态语。总之,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能学、想学、乐学。
如教学”分类“时,我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扩大取材范围,增加了学生熟悉的玩具、书、衣物等,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思考空间,同时向学生展示”有大堆零乱物品“的场景,使学生自觉产生要收拾、整理的愿望。从而引出课题,渗透分类思想。然后以评选”最佳小管家“作为奖励机制,让学生共同把教室里的杂物,按品种进行分类。每组选取一样后,让每组学生把小组内的物品按照一定的标准,再一次进行分类,让物品摆放得有序、整齐和美观。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分类,明白学习分类的必要性,使学生对学习分类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上,再通过大家齐动手整理教室,自己动手整理书包,使学生非常容易地掌握了”分类"的方法,也养成了整洁爱美的良好习惯。学生真『F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2004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教师》(K)2005年4月-2005年6月 上海教育出版社
5.学习新理念 走进新课程 篇五
新课标理念下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还课堂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脑、勤于动手,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新课程的改革强调:要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变,课堂教学方式转变是前提,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有什么样的教学,就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作为一名长期处于农村的英语教师,反思过去的自己,我觉得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主动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为切入点,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运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法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提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求,提高课堂效率,我认为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讲”转变为“学生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前新课改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尽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学生主体发展”已经提了很多年了,但在课堂上还是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被动的听,教学效果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没有完全转换。因此,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必须要真正理解并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让给学生,我们英语教师的课堂角色就是引导学生去主动积极地学习,让学生自主实践、自我发展,提出问题,在教师引领下解决问题;提倡课堂的民主性,充分地尊重学生,教师成为课堂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提倡教学的开放性,尤其是开放学生的活动与思维空间,开放对学生的素质培养的思路,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教学的综合性,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予以高度的关注。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发展,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真正达到让学生“自求得之”的目的。
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减轻学生学习英语的恐惧心理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该认真备好课,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活,上得有趣,让学生回味无穷,从心底里喜欢上英语课,这样,才能激起高昂而持久的学习兴趣。现在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来说弱一些,特别是在口语、听力方面。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一旦遇到一点困难,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信心不足或放弃学习英语。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我们应对所教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如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学习风气等,以便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的起点、难点、深度和广度,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别差异来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就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过语言、表情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产生一种感染力、吸引力;学生都有一个重要的心理特点,就是希望多获得教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赞许,通过表扬和赞许产生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感。因此教学中的激励机制是不容忽视的。教师不仅对于课堂中的个体积极分子予以夸奖,更应多采用集体性奖励方式,也可排除竞争气氛,带给他们的压力,而更加退缩的现象,进一步树立起集体合作意识,认识到自己在集体活动中的作用。对学生的评价,教师要适时、恰当,抓住每一个闪光点,捕捉每一点小进步,哪怕一个简单的“Good”、“Well done”、“You are very clever”都能让他们心里兴奋,从而达到课堂上参与问答活动的兴奋。再一方面,我们还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兴奋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步步引导,步步深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其不再对学习英语感到恐惧,而感到学习英语是一件有趣而轻松的活
三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参与能力
新课程倡导“面对学生全体,全面进行教学”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班额普遍较大,无法兼顾全体,大部分学生因此而无法得到语言实践的机会;而课堂环境几乎是外语学习的唯一场所。因此,能否采用先进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活动模式,是英语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之一。英语知识的把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组织课堂小组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全体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充分地进行各种言语表达活动,从而达到学生个体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加快教学的节奏,加强练习密度和广度。这样无论学生成绩好、坏,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在活动时都被一种积极的情感所支配,将大大激发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调动积极性。这样课堂教学模式将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他们在一个近似自然的语言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小组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成为新课改必不可少的教学形式。因此,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应从学生的学习爱好、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改变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也要调整评价的方式、手段以及内容。教师应当坚持鼓励性教学原则,不断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活动一旦出现“同学互励、教学相长”的局面,便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爱好和学习积极性,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
四 充分运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法
1、利用角色扮演,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有人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使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时,我事先精心准备了一些有“Christmas”的挂图、圣诞树及一个装满礼物的大袋子等物品。然后让学生们分别扮演圣诞老人,给每位同学发放礼品,这样一个比较陌生的西方“圣诞节”真实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完成了英语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
2、把学生带进实地去演练。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Unit 1.Topic 1.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时,把课堂搬到操场,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high jump(跳高),long jump(跳远),running(跑步),play football(踢足球),play basketball(打篮球)„„学生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很容易就掌握了课本知识,连一向不爱开口的同学,也情不自禁地用英语交谈,抽象的教学内容一下子在这样的生活化课堂教学环境中就轻轻松松地掌握了。
3、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随着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也走进了英语课堂。它能使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视听立体英语画面,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情境,模拟各种各样比较真实的情景。比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unit 7时,我从网上下载了关于pigsheepcowchickencatmonkeybird等动物的图片,并配有各种动物的声音,图文并茂,同时还给小鸟加上了动画效果,利用多媒体形象性、再现性的特点,拉近了时空距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
6.新课程新理念新目标 篇六
新方式”的教学道路
-------赴江苏上海著名中小学高效课堂
示范教学现场会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大沟乡中心小学:陈颖莉
2014年5月15日,我有幸参加了由中央教育服务中心举办的培训会议!我们在白银市教科所领导的带领下,外出到江苏的南京、常州、南通,以及上海市四地六校考察学习。我们一行四十人,可谓是浩浩荡荡。这次外出学习,对我来说真是太难得了。通过外出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令我豁然开朗。从各位专家精彩的讲座和授课中,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及教学改革的坚守、走 向、境界,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外出参观学习知名学校的各方面教育教学的宝贵经验的机会。虽然是仅仅十天的时间,但是在学习期间,通过对南京市行知小学、南京大学附属丁家桥小学、常州局前街小学、南通师范二附小、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的参观,课堂观摩,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办学特色、管理经验的了解,让我收获颇丰,同时在整个过程中我一直在反思,我们西部内地的教育和东部沿海教育有着怎样的区别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怎样才能够有效的将东部沿海的先进教育理念、管理理念融合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呢?如何打造属于我们西部教育的特色呢?顿时感到肩上的压力很大,很有一种危机感,一种被改革的潮流所淘汰的危机感。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深刻理解了要真正学好一门技术是多么不容易,任何一门科学技术知识的学成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这需要不断的亲身实践,不断的总结,这时才真正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刻含义。更何况在当今知识更新频繁的时代,从事教师职业更应该有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意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单凭一两本书籍,不通过频繁的实践摸索,很有可能被时代所淘汰,成为时代洪流之中的牺牲品。所以我时刻告诫自己学无止境,我会始终坚持这一点。
在学习期间,我聆听了四位名校校长的讲座和听取了四位骨干教师的授课。南京市行知小学的办学模式给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杨瑞清校长所作的《行知教育永不“完稿”》的精彩报告,让我感触很深,特别是他的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爱的教育,爱优秀学生是每一位教师的共性,爱后进学生则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技艺和耐心,不仅要懂得爱,更要会爱。要让每一位老师都拥有一个良好的“花苞心态”。要学会等待,因为迟开的花朵也许会更美丽,有了这样的心态,才能够去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潜力,理解学生的个性,包容学生的差异,激励学生的长处,提醒学生的缺点,让学生快乐中成长。的确,从事教育事业的我们,每个人都能有“花苞心态”!就好了,想想我们现处的学校,为了成绩,为了名次,要求孩子们6点多到校,然后语文早读、英语早读、品德和社会以及科学早读,到8点正式上课时,孩子们已经像机器一样运转了一个小时,儿童呀,能承受吗?可是,不这样成绩能上去吗?我们老师也不忍心,学校领导也不忍心,但是你不这样其他学校是这样,你能坐的住吗?这一切都是应试惹的祸呀。有人说,南方的人的观念先进,注重孩子的能力培养,而我们北方人注重成绩,因为北方穷啊,穷了就只有读书是出路,家长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唯一检测的就是看成绩。面对种种说法,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又该如何去做呢?另外杨瑞清校长的办学模式很有特色,行知小学在30年以前是五里小学,当时只有12间破旧教室、7位教师,100多个学生的村级乡村小学,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和探索,办成了拥有班级24个、学生1000多人、固定资产1600多万的省级实验小学、全国知名的农村模范小学、行知教育基地;8万多名南京市的学生和数百名国外孩子专程到这里来了解农村科技发展、体验乡村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专程到校考察。如今的行知小学,瓜果飘香,绿意盎然,荷花睡莲,美丽无比,杨瑞清说,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就是强调不能关起门来孤零零地办学校,而是要和社会、和生活紧密联系,而他的办学就完全继承了陶行知理念。南京大学附属丁家桥小学的张义宝校长做的《推进课程建设创新,建构校本问学课堂》精彩报告,让我们领略到双成教育的魅力所在,明确了让学校成为孩子一生中到过最好的地方的教育理想。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李伟平校长围绕《生命的坚守与生长》的精彩报告,让我们感受到“动眼静心,虚怀求进,倾情生命,明理践行”的精神追求,学校集团化管理以及特色的校本课程,让孩子充分享受童年的天真与快乐,教师真切享受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在南通市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施建平校长也做了精彩的额报告,他们学校的教学特色是情景式教学,早在70年代,就有李吉林提倡情景式教学,情景教学分为: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绘六大类,形象、情切。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张人利的《后“茶馆式”教学─“轻负担、高质量”的实证研究》专题讲座,系统探讨了课堂教学中的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学方式有“书中学”、“做中学”两种方式并举,以“循环实证”实践论证。后“茶馆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有三点,一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部讲;二是课堂教学与教学评价融为一体;三是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最后张校长还就教学手段做了细致的讲解等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有的这些,让我最后真正懂得:寻求适合自己的东西,那才是真的。我也悟出:寻求适合自己的教学课堂,那才是高效的。
六所学校四位骨干教师的示范课,让听的人很舒服,有一种享受的感觉,也让我有所体悟: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通过听课,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的交往状态,思维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的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师生、生生没有真正的互动起来,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应当创设情景,巧妙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知识冲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的到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就能充分展示再现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地展开教学活动。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大,让教师觉得难以驾驭课堂,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原因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精彩纷呈的学习活动,还不习惯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观察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及时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学生的需要没有真正的被关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一堂课开始,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习氛围的创设,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然后,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教师除了必须把学生自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外,还需精心设计每一次自学的目标,内容,同时,加强自学方法的指导。
通过四位老师的课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我们要给孩子思考的时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习,成尚荣教授的讲座中说到:作为教师,你今天问自己三个问题了吗?一问三角形你构建了吗?二问苹果树你栽了吗?三问旧理念、旧习惯、旧方式是否断气了?做到三问,争取能使孩子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由此,我确立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1、学生管理方面: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我们所走过的学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生有礼貌,校园里到处干净整齐,这些都来源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我们将继续严抓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
2、教学方面:课堂上尽量做到:
1、将时间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占据整个课堂,学生的参与度要高。
2、将学习权还给学生,课堂上出现学生两两成对在一起边讲边练的场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
3、将话语权还给学生,学生说出来的才是学生的,课堂上让学生去表达,耐心的听学生回答,细心的观察学生交流,精心的指导学生互助。
4、将探究权还给学生。老师要选准探究学习的切入点,尽量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老师不要害怕时间不够用。
5、将教学权送给学生。首先是“学友”讲,如果“学友”遇到不会的问题,“师傅”就负责把“学友”教会,如果“师傅”也不会,先向其他“师傅”请教,再教会自己的“学友”,如果“师傅”们都不会,最后由老师讲解。整堂课以学生自学互助为主,以学生教学生为主。努力打造适合自己学生的高效课堂。
3、做一个少抱怨、多思考的好教师。对比各所学校,其实只要是当老师,无论在哪所学校都没有轻松的工作,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有不同思想的学生,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无论哪所学校,都离不开敬业的教师,只有面对现实,少抱怨、多思考、多理解、才能当好一名教师。
4、教育的成功源自教育细节的成功。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草率、粗放的校园环境无疑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伤害。老子曾说:“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如果光停留在口头上而不体现在行动实践上,则无异于空中楼阁,如水中月、镜中花。我们所参观的这些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建筑设计布局合理,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名人画像、雕塑、格言警句随处可见,学生的绘画作品、书法作品、小制作、工艺品等在细微之处体现着教育者为学生才能的展现和拓展所做的努力与良苦用心,这些做法对我都是一种启发和提醒,如果我在这些方面进入了一种常态的话,那么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才能的展现无疑是一种促进。作为班主任,就要建设好自己班级的文化氛围,以此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7.新课程新理念新目标 篇七
歌德在描述人生时曾说,“每走一步都走向一个终于要达到的目标,这并不够,应该每下就是一个目标,每一步都自有价值。”这句话用在教学上也非常恰当。无论哪门学科,是课程还是课堂,其最重要的是设计恰当的课程目标或课堂教学目标,再围绕这个目标,让每个教学环节的安排设计和每往下走一步都有其目标价值,为这个目标服务。如果目标明确具体,加之课堂流程步步精心,每下都围绕其目标的达成而努力,那么我们的课程和课堂教学就会凸显出它的高效或有效性。教学过程中目标设计是前提,没有该前提犹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然而,目前我们不少课堂教学和学校课程设计对“目标”关注不够,研究得不深。有的课堂教案中或学校开设的课程中甚至没有其设计环节或该目标的描述,只有在上公开课、研究课或是优质课时才写上一笔,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多半是两三句话,比较随意,并未仔细思考或精心设计,离科学严谨的教学目标要求相距甚远,其设计存在不少问题,也不规范,质量可想而知 ;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往往只有印刷手册,未见课程目标的描述和实施规划等。2013年及今年初笔者走访了十几所学校,听课百余节,收集教案上百篇,查阅了上百个校本课程,发现的主要问题如下 :
1. 课堂教学教案目标主语或对象用语错用,如一老师写的一节听力课的课堂教学目标 :
To develop the students’listeningskills: getting facts and taking notes while listening. To help the students learn to analyse the writer’s idea and list the important supporting points while listening.(培养学生的获取事实的听力能力和记笔记能力 ;在听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分析作者的观点和列出重要支撑点)
2. 课堂教学目标抽象或与教育目的混淆,行为动词使用不当。如一老师在上一节阅读课教学制定的教学目标 :To developthe students’ability of reading,to improvereading methods.(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改善学习方法)
3. 教学目标缺乏具体实施的梯次,没有描述学习程度,缺乏行为条件。如在学习英语定语从句时,老师往往将教学目标写成“Through this period, have all the classmaster attributive clauses”.(通过本节课,使得全班同学掌握定语从句的用法)
4. 开设校本课程有往往印刷的课本教材,却没有课程性质意义的描述,没有该课程教学的目标,也没有具体实施办法。
以上四种情况不少学校或多或少都存在,下面作具体分析。第一种情况 :很明显教学目标的制定本末倒置,没有理解教学过程任务完成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学生才是掌握知识的主体,一节课的效率、目标的达成和教学质量主要是看主体的行为表现,而并非是老师。由此可见第一种情况是主语不对。第二种情况 :将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或方向混为一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改善学习方法”可以说是我们英语教育的方向,是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这在一节课内是没有办法实现的,也就是说太笼统,缺乏可实施的可观察和可测评的具体目标,没有外显行为的具体操作办法。第三种情况 :没有遵循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来制定教学目标,全班五六十个学生,心智的发展和个体差异都有很大区别,比如通过一节课学习英语的定语从句的语法内容,极有可能出现的学习情况 :有些学生只是了解了定语从句的现象,一部分同学可能可以判断或认出定语从句,知道了它的特征 ;一部分同学可以写出较为简单的含有定语从句的句子,还有些同学完全掌握了定语从句甚至可以写出较为复杂的定语从句。由此可见,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完成这种较为复杂知识时,应该有梯次。再则,没有行为条件的设计与描述,如查阅字典、使用计算机、小组讨论合作等等。第四种情况 :在国家新课程的引领下,根据国家三级课程的要求,不少学校都开设了地方或校本课程,然后都编写了相应的校本课程教材并印刷成册供教师与学生的使用,一般一个校本课程使用四到八课时,也有更长的。问题是我所到的大部分学校普遍认为校本课程就是组织力量编一本具有本地特色的教材就算开设了校本课程,然后上级来检查时将印刷手册给予出示。但问及课程性质意义、目标、实施办法和评价时,既没有文字上的依据,学校课表中也没有呈现。这说明对校本课程的开设认识模糊,没有课程目标,更没有教学目标以及具体实施的办法。
要想再提高课堂效率和完善实施开设好校本课程必须要解决以上四个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认真学习,阅读相关理论书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崔允漷在《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一书中描述了怎样撰写教学目标 :“叙写目标要明确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与表现程度。”,这里他的语言简洁,观点明确。崔允漷根据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 (R M.Gagne) 的“四成分和五成分学说”和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R Mager)“完整课堂教学目标三要素”之学说,将怎样表述教学目标进行了浓缩概括,归结其观点有四个要素。根据相关理论书籍我们可以有以下理解和诠释,也是解决以上四个问题的依据和具体办法。
一是写教学目标要明确行为主体是学生,也就是说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行为主体即学习者,行为目标描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不是教师的行为。我们常用的典型错误是 :“教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发展学生……、启发学生……、培养学生……、鼓励学生……等等”,而应该写成“学生……”;因为,对课堂的评价或观察的核心主要是指学习者本身,是看学习者的主体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而并非指教师,老师讲得再好,学生并没有获得或掌握,那么课堂效率仍为低下。老师讲得少,有“一滴水引来万泉水”之功夫,该课不失为一节高效课堂。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二是准确选用行为动词。一般行为动词用动宾结构表示,使用的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也就是说如何将学生的内隐心理状态转化为外显的行为,行为动词的使用情况直接关系到目标叙写的具体性和操作性。如知识性结果“了解”水平目标的动词,可以用“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理解”水平教学目标的动词,可以用“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目标和学习水平不同而表述也应该不同。而我们常常错误使用 :使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让学生掌握……”等等,这些词的使用是将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混为一谈。在描述课程标准、教育法案和办学方向可以使用这些词汇,但具体到一节课就显得太抽象,空泛,极为不当,无法观察、测量和评价。行为动词的正确使用可以使老师讲课目标更加具体,利于操作,评价学生或检测学生就会有的放矢。
三是明确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具体表述有四种类型 :1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如 :“可以(不可以)使用字典或计算器”;2提供信息或提示,如 :“根据所给的提示,能说出或写出……”;“根据图示,可以……”3时间的限制,如 :“在5分钟内,可以……”;4完成行为的情景,如 :“在小组讨论中,能……”。我们教师典型问题是 :写教学目标时没有或没有考虑这些条件,有时上课就临时安排。如果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考虑了行为条件,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就会充分考虑学情、班情和控制教学课内容的难易度,这样教学目标的达成就会更加有效。
四是恰当描述表现程度。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价测量学习表现或者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将认知领域按梯次分为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由低级到高级六个层次,这为我们设计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我们可以根据课型、学情将知识逐一划分,将学生分类安排,哪些知识为了解,哪些知识为理解,哪些知识为运用等 ;多少学生能作为了解、知道,多少学生可以掌握,或在一节课内部分学生掌握,另部分学生在这节课只能作为了解或铺垫即可,下次课学习时再掌握等等。因此在这个因素里可以使用“熟练地”、“至少……”、“百分之……可以写出或掌握”、“全班可以背诵……”等等。只有设计了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才能是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在一节课后不同层面的学生各有所获。
在表述教学目标时行为主语可以省略,但行为动词一定是学习者本身。有学者将以上四个要素分别缩写成ABCD,A就是英语中的单词Audience的首写字母,含义为听众,即 :行为主体 ;B就是Behavior即 :行为动作 ;C是condition即 :条件 ;D就是degree:即程度。这种缩写方便记忆。举例1 :Through learning and practicing attributive clauses in this period (condition条件) every one(degree程度) in the class can write (concrete behavior行为) one correct (degree (程度)attributive clause (学生行为所对应的内容)”using that or which (condition条件)。举例2 :在氧化还原反应的目标 :“学完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之后(行为条件),全班绝大多数学生(行为主体)能熟练地(表现程度)指出(行为动词)氧化还原反应的四种物质(学生行为所对应的内容)”(网上转载,略修改)。这些应该是较好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它将教学目标的四要素非常清晰完整的描写出来了。
至于某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概括一些,因为它不是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而是该课程的教学方向或目的,另外,只要开设了一门课程,尤其是校本课程都应该有其性质、意义、课程标准和目标、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价机制。开设校本课程,撰写其意义和目标、具体实施办法等比只编撰印刷校本课程的小册子更为重要,因为它是课程开设的方向和要达到的目的。随着课程(校本)开设的深入,不断循环,不断改进与积累,经验也随之成熟,逐步形成课程体系,再印刷成册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开设成果也不为迟。
谈及教学目标,就不得不提及著名教育目标分类学家、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他可以说是最有影响和最早系统研究教育目标分类的专家学者。布鲁姆和他的团队在上世纪1948年就开始对教育目标的研究,经过八年的研究,1956年写出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Taxonomy of EducationalObjectives Handbook 1 Cognitive Domain),这一研究成果给世界教育带来轰动与惊喜,意义深远,举世瞩目,给各国教育的发展带来极大变化,2009年,美国一个全国性的专家小组评价该书 :“确认对20世纪美国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结果和反响的教育书籍”(Kridel,2000,p5)“它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世界各国学校的各年级各科目的教学、测量、评价、课程开发、教法和教师教育等活动中,对课程教学设计、开发管理和评价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国1986年才开始引进和翻译,到目前为止,美国一些著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该领域的研究一直在持续进行,从未间断,2000年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布鲁姆的学生安德森(Anderson)等、马扎诺(Robert J. Marzano)又分别出版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完整版——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A Taxonomy for Learning , Teaching,and Assessing-A Revision of Bloom’s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和《设计新的教育目标分类法》(Design a New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 2007年马扎诺和John S. Kendall合作,修订了第一版部分内容,出版了《教育目标的新分类学》(The New Taxonomy of EducationalObjectives),期间还有加涅(R M. Gagne)的教育目标“四成分和五成分学说”、马杰(R Mager)“完整课堂教学目标三要素”之学说、戴维梅里尔(M. David Merril)的“绩效—内容矩阵分类”学说、豪恩斯坦(A. DeanHauenstein)教育目标领域分类框架等等,美国就教育目标分类的研究持续已达半个多世纪,在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课程、教育评价、教学方法等起到重要指导作用,而我们了解的甚少,1986年我们才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说翻译引进,2008年我们才将美国新的教育目标内容翻译过来,相比之下,“作为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一项重要内容的新课程标准中所进行的课程目标分类,即把课程目标划分为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领域的尝试,则没有经过大量研究,而进行的很草率,这种分类能够保证科学性、严密性吗?”新一轮课改一晃十年过去了,但《课程标准》(高中)还未改进,因此,我们目前的一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堂教学的教育目标设计理念要么缺失,要么浅显不当,缺乏操作层面的具体指导,对“三维目标”解释不甚清楚,尤其是对知识和技能是什么较为困惑,因此教学评价困难,教学实施盲目,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布鲁姆和安德森在书中很少使用“能力”字眼,但“能力”立意的具体操作办法非常实际,反观我们的一些专家报告和教育书籍,到处都充满了“能力”的标识,教学设计中能力目标也是高频率出现,却少见具体的指导方法和可操作层面的表述。关于理想的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设计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兴许我们现在只接触到了皮毛,还未走到正道,正如盛群力教授的感言 : “……安德森修订布鲁姆认知目标,整个团队花费了十年 ;加涅五种学习结果分类及其教学策略适配至少有二十年探索时间 ;……所以不要轻易指望当下我们自己的研究人员,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对倡导的三维目标会有多少真知灼见。不经风雨,怎会见彩虹 ;不投入时间和精力,怎可能有实践收获”,真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毫无疑问,学习和研究教育目标分类学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必需,它在指导我们的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教育评价等,乃至具体到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都会起到重要指导作用。由于我们目前的教育状况和高考的压力,教师们在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甚少,好在现在不少师范学校正在拟开设这些课程,随着教育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将会不断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我们的课程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会越来越科学,越来越严谨。总之,要想获得课程化效果和高效课堂的效果,一定不要忘了研究和撰写好符合教育科学的教学目标。
摘要: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关键是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而评价一节课的关键就是观察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这是课堂教学的本质,然而,目前很多教师在上课前并不重视教学目标的制定,有的甚至不写,即使写了也很不规范。本文通过调查研究,陈述了目前撰写教学目标普遍存在的问题,力图探讨教学目标的科学表述和准确叙写,为教师们提供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方法,从本质上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辟路径。
8.新课程 新理念 新角色 篇八
一、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是人,它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服务
1. 课堂教学应创设条件,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应该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是一种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为目的的教学手段。例如,我在讲“有序数对”这堂课时,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座位。通过启发引导,绝大多数同学准确无误的说出了自己是几排几座,在给予充分肯定之后,提出假设:如果只说“几排”或者是“几座”能否确定自己的座位,为什么?通过设问—思考—回答,“有序数对”这个概念在一问一答中初步形成。实践表明,单纯靠传授灌输是不能真正学到有实际意义的有价值的知识,数学学习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师生互动的过程。新教材在探究式学习方面为师生搭建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在那里可以大显身手。
2. 数学学习应成为指导学生终身学习的领航灯
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学习对于每一个人来讲不应是一个阶段性的事,也不能一劳永逸,很多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本领的增长都是在以后实践中完成的。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事实上,学校的数学学习仅是为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和进一步的深造提供必须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函数问题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它不仅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同时也是高中学习函数的基础。它的涉及面广,在教学中如何建模、化归、数形结合就成了教学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是我们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很多数学的思想方法如建模、类比、化归、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等都巧妙地渗透在教材中需要教师很好地挖掘。从学生学习发展的角度来看,掌握更多的数学思想,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来讲都是有益的。因此,今天的数学学习不仅是学生学习旅途中的一个驿站,更是指导学生终身学习的一盏领航灯。
3. 数学学习应该是“书本中学数学”和“生活中做数学”并存
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使人们淡薄了它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的事实。在以往的数学教材中教学基本远离生活,用公理化体系支撑的知识结构很大程度上是为训练人们的思维,培养人们的逻辑思维服务的。这样势必造成教学内容枯燥,使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事实上,数学问题都来源于生活和社会实践。如“一元一次不等式应用”教学时,我编制了以“我”陪妈妈上超市购物为背景,将书中例题稍做修改,让学生置身事中,通过列式——讨论——计算,得出结论。这种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促进了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学相长,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数学真正服务生活开辟了一个窗口。
二、教师应由单一“知识的传授者”向多重角色转化
1. 从数学教学“教、学、练”的特点来看,教师应当好教练员
数学知识本身是为解决数学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数学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之一。数学学习是一个通过长期训练将数学知识和能力内化上升为数学素养的过程。为此,数学教师更应善于充当教练员的角色,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真正学会用数学。
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解题中的思维训练来体现数学教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新课程在习题的选配上有一定的层次性,使各类学生都有提高的机会,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我觉得要教好数学,“教、学、练”三个基本环节是不可偏废的。特别在练的过程中应淡化形式,讲究实效,并通过练习及时捕捉有用信息,不搞“题海战术”。
2. 从数学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教师也应是教材的编著者
新的数学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理应成为教材的编著者。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大纲的要求,合理选取和重组教学内容,以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当然,自由的选取和编排,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地增删教材的内容,而是在全面把握编著者意图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运用,既忠于“原著”又不拘泥于“原著”。
【新课程新理念新目标】推荐阅读:
新课程标准理念是什么06-14
新课程教学理念学习体会08-25
新课程改革十大重要理念10-04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文言文教学12-24
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08-24
小学英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08-29
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理念01-21
初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浅谈06-14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课堂08-10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策略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