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汇总

2024-11-08

高考历史复习汇总(11篇)

1.高考历史复习汇总 篇一

2014考研历史书复习备考汇总

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已经结束,参加2014年历史学研究生考试的同学也早已进入了备考的状态,做着全面的复习工作。在备考中期,很多同学都会处于一个迷茫期,或者仍有一些同学处于一个不知道该如何复习的阶段,不知道怎么规划自己的复习、不知道该如何看书?根据我们多年的辅导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为备考2014年历史学的同学做出科学指导:

一、历史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历史学专业从2007年改为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命题。考试科目为:政治、外国语、历史学基础三门。

思想政治理论(上午8:30——11:30)满分100分

外国语(下午14:00——17:00)满分100分

历史学基础(上午8:30——11:30)满分300分

每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初试为笔试。

二、历史学基础参考书

历史学基础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考试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虽然由教育部统一命题,但是,教育部并没有指定参考教材,现在考研市场上有很多历史学考研推荐参考教材,鱼龙混杂,让很多考生很难选择,如何选择一套权威的历史学基础参考教材成为备考的第一步。

万学教育历史学考研辅导老师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并结合考试大纲,以及历年真题命题特点,特向广大考生推荐以下历史学考研参考教材:

1、必备参考书:

中国史:

书名作者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上册)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下册)施建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史》郭大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史:

书名作者出版社

《世界上古史》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中古史》孔祥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近代史》刘宗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上为历史学基础必备的参考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看看以下这些书籍:

2、选读参考书目:

书名作者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选》周予同上海古籍出版社

《史学概论》庞卓恒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史学史》白寿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献学》杨燕起、高国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西方史学史》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些教材和历史学基础考研大纲吻合度高,基本上包括了历史学基础考研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和考试范围,这是一套最权威的历史学基础考研参考书。

“考研成功系于专业课”,这句话道出了专业课在考研中的重要地位,其一,是因为专业课总分300分,占考研总分数的60%,专业课分数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考研的成败;其二,专业课也是提高分数,拉开档次,在复试中占得先机,获得奖学金或者公费名额的关键。所以,同学们一定要重视专业课的复习。

从现在开始备考,强烈建议同学们从教材开始,因为历史学考研强调的就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回到教材中才能达到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的水平,尤其是目前命题的趋势越来越强调知识的比较和运用,更需要大家对整个学科的基本内容做全面的了解。在这里简单说一下看书的方法和技巧,第一遍的目标是了解,可以快速浏览;第二遍的目标是理解,需要精读,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勾画,做标记,可以笔记;第三遍的目标是掌握,需要在第二遍精读的基础上,对不理解的内容各个击破;第四遍的目标是运用,需要将各章节知识点进行前牵后联,完善笔记。

三、历史学基础试卷结构、题型结构

(一)、试卷内容结构

中国古代史约30%

中国近现代史约20%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约20%

世界近现代史约30%

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二)、试卷题型结构

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名词解释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史料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40分,共120分

四、现在没有2014年历史学考研大纲,该如何备考?

2014年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将在2013年8月或9月由教育部发布,现在很多准备参加2014年历史学研究生考试的同学在备考的时候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2014年的历史学考试基础大纲。在这里,我建议同学们在新大纲没有发布以前,考生可以以2013年的历史学考研大纲作为参考,指导自己的复习,因为考试大纲不会完全发生变化的,即使大纲变化,也只会是一些知识点的增加、删除,或者是表述的变化,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点一般不会发生变化。

五、历史学研究生专业方向

历史学硕士阶段有8个二级学科: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每个专业下边又包含若干个方向,比如中国古代史,下边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按照朝代分为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宋元史、明清史等。

六、历史学研究生报考条件(摘自:2013年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报名参加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1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5.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6.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2年9月1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2011年11月14日)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备注:提醒广大考生,教育部发布的招生简章的是一个总的纲领性文件,各招生院校在教育部的招生简章的规定下,还会发布一个学校招生简章,在学校招生简章的报考条件,有的会规定不准许专科跨专业报考,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有的学校准许专科跨专业报考,但是要求发表文章,比如北京大学。所有同学们要仔细阅读报考院校的招生简章。

七、历史学研究生就业前景

由于传统的观念和思维的影响,造成社会对历史学研究生就业存在偏见,认为历史学研究生就业很难。其实,真实的情况不是那样的,通过对历史学研究生就业情况分析,近几年历史学专业就业情况都比较理想。主要的就业情况如下:

1、高中学校:高中历史教师

2、大专院校、党校、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师、历史系教师

3、博物馆:从事历史研究,博物馆管理

4、旅游:导游主要是历史文化旅游

5、档案管或单位公司档案工作。

6、图书馆:从事图书相关工作

7、编辑:文字编辑

8、政府部门:教育局、政策研究、党史研究室、其他人文岗位包括革命纪念馆,历史文化遗址管理保护等。文化有关工作,以及地方志工作,宗教民族相关工作。

9、文物部门:如考古,文物管理,文物鉴定与拍卖

10、各报纸新闻单位

11、进社会科学院系统从事专职的历史研究

12、高等学校学生辅导员、高校管理工作

总之,历史学研究生就业比较广泛,希望广大考历史学研究生的考生能够投入到历史学相关的工作中去,去探索这门既古老又神秘的学科。

编辑推荐:

★考研公共课政治、英语、数学全程网络课程

★考研历史学全程网络课程

2.高考历史复习汇总 篇二

一、主干知识逐个击破

所谓历史的主干知识,也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线索、阶段特征,以及一定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等。文综历史考试受分值大、所考知识点少的限制,往往侧重于主干知识考核,因此在复习时要特别注重主干知识的掌握。如:

中国古代史部分:掌握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理解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古代中国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系统归纳古代传统文化的演变和科技教育的发展。

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分析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中国人民英勇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史;掌握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社会进步而进行艰苦探索的历史;了解中国近代社会新的生产力代表的出现对中国历史进程的作用;1中国近(C代H3)化2C、=工CH业CH3化、民主化是中国10.近4代史的重点;理解新、旧2民主主CH3义CH革=C命H2的两个历史过程,尤2.其03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民主主义胜利的历程;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建国初期的三大任务,社会主义的曲折前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形成,等等。

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正确认识世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发达的历程,尤其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创新;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三次工业革命及比较,近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几乎每年都考,常考常新;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如:资本主义争夺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的斗争,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及教训;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

二、警惕复习中的误区

针对目前复习中存在的问题,我建议复习中应注意克服以下几种不良倾向,从而增强复习效果。

1. 知识性失误。

表现为史实记忆不清、概念模糊、知识零乱、结构不明、记忆不全面、知识点混淆的现象相当突出。

2. 思维性失误。

思维混乱,考虑不周,脱离史实,不能做到史论结合,缺乏思维规律,做题答不到点上、逻辑性差,等等。有的同学因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不清,表现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缺乏逻辑性,讲了后面的历史又回过来讲前面的历史。

3. 缺少计划性。

有些同学每天虽有固定的时间复习历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必修一、明天必修二,或者连续一段时间或复习必修一、或复习必修二、或复习必修三,周期相对较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前面又忘了后面。因此无序或周期很长的复习效率很低,谈不上对教材理解的深度。

三、一轮复习重在基础

第一轮复习,不是对原有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进一步认识、理解、记忆的过程,因此在重视基础的前提下,还要做到能力的提升。

第一轮复习,考生必须理清单元知识,把握阶段特征,挖掘各个考点知识,掌握历史事件、历史概念,理解其基本特点、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将与本知识点相关联的中外知识进行类比分析,以突出各自的个性特征。例如,复习“戊戌变法”时,明确戊戌变法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除了解其背景、过程、结果外,还需了解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建立民主政治制度的机遇。同时,还可将它与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相比较。也可与世界近代史上的明治维新等进行比较。这样就可加强中外知识的融会贯通,突出时代特征,加强对已复习内容的巩固,还能为后续阶段的相关知识复习引路铺石,为第二轮复习奠基。

四、全面复习

3.高考历史复习汇总 篇三

熟练运用20个高考基础短语

背会高考范文例句

1. to tell the truth

2. last but not least

3. on the contrary

4. that is

5. believe it or not

6. so far as I know

7. in the middle of

8. next to

9. in addition

10. in general

11. in short

12. so long as

13. to begin with

14. in case

15. whats more

16. as a matter of fact

17. on the other hand

18. as a result

19. generally speaking

20. in my opinion

写人

1. Im Wang Shan, a girl of sixteen, presently attending Beijing Yangguang Middle School.

2. Im ready to give help whenever it is needed.

3. He is such a learned person that we all admire hem very much.

4. I think Im fit for the job.

写地点

1. Its a small flat of 25 square meters, with a bedroom, a bathroom and a kitchen.

2. Our hotel stands 500 meters away from the entrance to Baishan Mountain.

3. On the other side, where the playground used to be, now stands another buildingour library.

写事

1. Last night I was preparing for the coming examination when the noise from my neighbor interrupted me.

2. Hearing this, a few people began to run after him.

3. The time passed quickly. Before we knew it, we had to say goodbye to the workers.

表达理由观点或讨论结果

1. However, other students are against the idea, saying that the Beijing Zoo, built in 1906, has a history of 100 years, and is well known at home and abroad.

2. Personally, I think it a good idea for us senior 3 students to have daily exercise.

3. As we all know, a good learning environment is vital if we want to study English well.

数据与图表说明

1. As is shown on Chart 2, only 10% of the time is taken up with sports activities.

2. Chart 1 shows the daily average amount of time the students of the school spend on different afterclass activities.

3. Only seven percent of the students are most interested in reading articles about learning methods.

写信和写通知

1. I am writing to you about the mobile phone I bought on April 20th.

2. If there is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 I will be more than glad to help.

3. Thank you very much in advance.

4. I look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soon.

4.高考历史复习汇总 篇四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

【文科高考复习资料】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

点汇总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涵和外延比较接近的地理概念。多数学生由于对这类概念没有真正弄清楚,致使答定时经常出现模棱两可、莫衷一是的现象。为帮助学生在复习时能更好地掌握此类概念,现将高中地理中,一些常见的学生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比较如下:

1.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同的系统。

2.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

下载更多高中地理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中地理 gzdl100 ;北京高考 bjgk010;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

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3.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命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4.节气与季节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下载更多高中地理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中地理 gzdl100 ;北京高考 bjgk010;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

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5.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

前者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后者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6.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而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其数值为8.16焦/厘米·分。

7.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侯

下载更多高中地理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中地理 gzdl100 ;北京高考 bjgk010;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季风是一种大范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8.气象、天气与气候

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义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现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9.水体与水圈

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体,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10.径流与径流量

下载更多高中地理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中地理 gzdl100 ;北京高考 bjgk010;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

径流是指降水扣除蒸发量等损耗后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径流量则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单位:立方米/秒。

11.汛期与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现象。洪水期则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12.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

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狭义的水资源则是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告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下载更多高中地理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中地理 gzdl100 ;北京高考 bjgk010;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

13.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图

地壳的范围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在地下约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处。岩石圈则从软流层以上直到地表。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岩石圈=地壳十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14.矿物、矿产与矿床

矿物是形成矿产和矿床的物质基础,矿物不等于矿产,只有当有用矿物富集起来达到基农业利用要求时才为矿产。有矿产不一定就叫矿床,只有矿产的富集地段才称为矿床。矿产是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矿床在一定地质作用下才能形成。

15.地质作用、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仅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下载更多高中地理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中地理 gzdl100 ;北京高考 bjgk010;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

16.断裂与断层

断层是岩石在断裂变形阶段产生的,只有当岩石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移动时,才能称断层。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一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17.印度详板块与印度板块

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于大洋板块。而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而非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18.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b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觉察,而侵蚀是在较为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

19.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下载更多高中地理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中地理 gzdl100 ;北京高考 bjgk010;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

前者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群的聚合体。其中的各种生物由于彼此间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并与其生存环境进行着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生态系统。二者关系可简单表示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十生存环境。

20.热带雨林与热带季雨林

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热的赤道地区,由高大茂密、常绿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热带季雨林不连续分布在热带雨林外围干湿季乔交替的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由旱季落叶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季雨林与雨林相比,外貌有明显的季相变化,群落组成种类和结构比较简单。

21.土壤、土地与土地资源

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物的疏松表层。土地比土壤内涵丰富,除土壤外,土地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因此。土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而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土地的社会属性。

22.森林覆盖率与林木蓄积量

下载更多高中地理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中地理 gzdl100 ;北京高考 bjgk010;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

前者是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的占有情况。后者则指森林面积上生长着的林木的材积总量,是测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总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23.草原、草地与草场

草原指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被。草地指被覆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草场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统称。草地属于土地资源,而草原、草场属于生物资源。

24.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为没有经过加工的天然能源;属于自然资源。而二次能源是经过人为加工转换后得到的另尸种形式的能源,不属于自然资源如沼气与人二沼气;煤与煤气、天然气与液化气、核能与核电等都是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的关系。

25.大农业与小农业

下载更多高中地理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中地理 gzdl100 ;北京高考 bjgk010;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通过人工培养和养殖,来获得农产品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其中大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概念,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而小农业是指狭义的农业概念,专指种植业。

26.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及映出某地农业生产 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27.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

工业分布是已形成的工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工业布局除含有“分布”的含义之外,还有把工业生产合理地安排在某地的意思。

28.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

前者是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如民工流动、旅游和度假等。后者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作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变动。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有较长时间变动居住地。

下载更多高中地理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中地理 gzdl100 ;北京高考 bjgk010;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

29.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量

前者是对污染物而言,是指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而后者是对人口而言,指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养活的人数。

30.领土、国土与国土资源

领土和国土都是从国家主权的角度指一国主权管辖的也域空间。但领土是国家享有完全排他性主权的部分。国土除领土外,还包括国家享有管理和使用权利但不具有绝对占有权的海洋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部分,国土资源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范围内的一切资源的总和。广义的国土资源是指国家的全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贷源。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如涉及版权,请及时联系删除内容!]

5.高考历史复习计划 篇五

没有计划就会乱了方寸,虽然我们早已对复习的进度和时间进行了计划安排,但是为了能进行更有效复习,还是应结合实际调整复习内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自己或在老师的帮助下对考前的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再次合理的细化分配。只有如此,才能让有限的时间创极大的价值。

2.知识点要照旧落实,不能漏

一轮复习用了六七个月的时间,周期最长;二轮复习又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周期比较长;三轮复习大约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周期最短。复习周期长,掌握的知识就会出现复习后边忘前边,周期短就不容易遗忘,回归教材就是要解决“遗忘”的问题。通过一、二轮的复习教材和做题训练,同学们肯定清楚哪些是自己熟悉的,哪些是自己陌生的,知道哪些内容曾经考过,将来还可能考,这样就会有针对性的去复习教材,从而做到查漏补缺,即带着题眼儿去看书。

在回归教材前,一定要有计划地安排好,历史教材大约每周一本书,平均到每一天复习多少页,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因为每一位同学对各章节的熟悉程度不一样,所以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切不可盲从。计划一旦制定,就必须按计划完成,切不可随意更改计划。

3.练习要接着练,不能停

俗话说,三天不练手生。在这一复习阶段,练习则显得非常关键。在前两轮复习,很多教师为了达到所谓的练习目的搞题海战术,甚至有些完全脱离高考要求而使学生湮没在浩瀚的题海当中,实践则证明这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历史科。高考历史复习练习不可或缺,但是得有度,尤其在第三轮复习。

20XX年山东高考历史部分满分100分,分解成为11道单选题和三道材料题,题型题量与以往完全不一样。所以,这一阶段的题目练习要在数量、难度、新颖度等完全与高考匹配,完全针对高考。按照《考试说明》样题要求,筛选、编制试题,进行模拟训练或仿真考试。

4.方法要熟练,不能忘

在这个阶段我们所强调的方法就是应试技巧。应试技巧从哪里来?它是从平时的练习中得来。教师也不应该一味的让学生做题,然后核对答案。而是应该在练习中给学生传授各种解题技巧。如审题的技巧;如选择题在提问根本原因、重要原因、主要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等时应该怎样选的技巧;主观题的答题要领、答题规范等等。

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教师都应该就应试能力培养上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训练、指导与强化。因为这也是多拿分的关键。

5.心态要稳定,不能慌

6.高考历史的复习方法 篇六

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我坚持“全、准、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以课本为依据,对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地毯式清理,在此基础上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问题并不难,但考查很细致,细节决定成败。因此教材中的导言、正文中大小字、地图、图片和文献资料、课下小字注释、书后大事年表及其他隐性知识(如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教材本身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整个学科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基本的理论观点)等,复习时要面面俱到,不可偏废,要强记、记死,使之成为提高考试成绩的新增长点。以《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为例:(1)正文知识点:时代特征、春秋诸侯争霸(背景、目的、条件、经过、标志)战国兼并战争(战国开始的标志、战国七雄、兼并战争)民族融合(途径、意义)(2)插图:地图《春秋大国争霸图》《战国兼并形势图》(图中包含诸侯国、战役地点、少数民族分布),图片《马陵道遗址》《长平之战遗址》(3)“楚王问鼎”的文字材料。(4)小字注释“王畿”。类似这样的知识点很多,必须做到没有遗漏。

2.在记忆基础上对历史知识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即对历史现象、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认识,要深刻把握好相关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

以《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为例:(1)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异同点。(2)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结束分裂走向统一的因素。(3)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关系(消亡的民族,新兴起的民族)(4)成语反映的历史背景,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问鼎中原、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讲解中要注意处理好常考知识、热点知识、冷点知识(理论上不考的)。常考知识就是过去的高考以及平时的训练经常考到的知识,热点知识就是连续几年高考一直出题的知识点及与今年时政相关的历史知识,这些知识要照着教材给学生点出来。

3.指导学生处理好课堂听与记的关系,指导学生课后复习巩固。

7.增强历史高考二轮复习效果 篇七

一、认真研究课标、考试大纲和各省的《考试说明》

二轮复习的目的在于在一轮“模块加专题”模式的基础上, 通过科学、合理划分中外各个历史时期, 横向整合三个必修模块中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使之融会贯通, 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阶段通史知识体系, 进而揭示三个模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总结出各个阶段的历史特征及历史发展规律。教师加强对课标、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分析和解读, 并加以利用, 在复习中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于《考试说明》, 重点是研究高考历史考什么? 即“考试内容与范围”, 从而较准确地把握历史高考的知识要点, 对教材内容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复习。由于近年来高校教师逐渐成为高考历史命题的主导者, 高考教师希望回归考试大纲及课标对高考相对笼统要求, 我们要研读考试大纲及课标, 适当拓展《考试说明》中的考点要求。

研究《考试说明》中的高考试题, 即“题型示例”。要研究《考试说明》中的样题, 如为什么要选这些样题;样题在题型与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样题在命题立意上有什么侧重;样题所涉及知识在教材中处于什么地位。《考试说明》的样题中, 各种解题技能都有所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样题, 了解这些样题重点考查的能力, 总结规律, 并通过适应性训练, 掌握解题技巧, 力求做到《考试说明》与高考试题、教材、课堂教学、练习相结合。

二、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的教材编写是按《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专题体例进行中外历史分编的, 导致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内容被人为割裂, 破坏了历史的内在逻辑关系, 打乱了历史的整体性, 造成了时序上的混乱, 不利于学生形成立体完整的历史知识, 也不利于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而历史高考试卷的命题则采用通史的思路及编排体例。

新课程历史高考试题, 从试题命制的指导思想方面看, 从一元史观发展到多元史观, 即从革命史观发展到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全球化史观;从能力来看, 能力要求很高。突出考查了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 通篇都是“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 知识依托进一步淡化, 新课标的能力要求特征进一步凸显。

新课程历史教材的编写及高考历史试卷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在二轮复习中要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 有效整合通史专题, 重新构建历史知识“通史”和“专题”体系, 使历史学习由“模块加专题”模式向“通史加专题”模式过渡。二轮复习要进行通史加专题的复习, 既要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 又要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体系, 二者相互穿插、整合, 从而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 建立合理通达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

(二) 重视阶段特征归纳,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考试说明》中“考试范围”内容是按通史体例罗列的, 这就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打通各模块内容之间的联系, 适度深化对有关内容的处理, 建立通史基础上的专题知识体系。在明确中外历史划分的基础上, 按历史阶段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概括, 形成阶段通史体系。通过适度补充阶段特征等知识, 帮助学生掌握历史阶段变化, 把握人类文明演进进程。 (1) 通过复习掌握各个阶段的历史主干知识, 准确把握各个历史阶段的阶段特征。 (2) 注意分析阶段历史中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模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 加强同时期中外历史联系, 揭示中外历史间的内在联系。

三、运用多元史观指导历史复习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三个必修模块, 都突出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观点。从近两年的高考命题情况看, 体现和涉及这些方面的试题不少。因此, 在复习指导时, 要以新的史学观点与方法开阔学生视野, 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评价古今中外的历史事物与现象。文明史观, 即从文明演进角度理解阐释历史, 分析文明的演进与交融。现代化史观, 即以现代化史观认识归纳近代发展历程。全球史观, 即以整体史观整合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社会生活史观, 也可以理解为非英雄史观, 从社会多层次演进与变迁认识历史的演变。 (1) 运用不同史观评价同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如运用多元史观解读工业革命:从革命史观看, 导致社会关系的剧烈变化,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激化, 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从现代史观看, 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从文明史观看, 工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 人类从农耕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社会史观看, 改变了人类的出行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从全球史观看, 密切世界各地联系, 世界市场形成。这样尝试用各种历史观去分析、研究同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 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看待历史的思想意识和思维能力, 明确多种历史观的共同价值追求, 理解人类文明的成果及走向未来的启示。 (2) 运用同一史观评价不同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高中历史新课程教科书叙述了古代希腊文明、古代罗马文明、古代中华文明、西方工业文明等, 通过学习和总结, 我们知道文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在发展变化中表现出阶段性, 各种文明都具有同等价值, 无优劣之分;不同文明之间有矛盾和碰撞、冲突, 但和平共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互动是常态和主流;对待文明的态度有三种:积极接受各种挑战;被动应付各种挑战;闭关自守, 盲目排外。其结果也有三种:新的文明产生;同化其他文明的要素, 并使其融入自己的文明之中;阻碍其他文明的传入或入侵。这样通过运用同一史观评价不同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四、加强解题训练, 提高解题能力

在二轮复习中要注意讲练结合, 每天精选大约8~10道选择题和1道材料解析题。每天做到定时、定量完成练习, 并要求材料解析题让学生先做完, 后对答案, 教师及时讲评、学生及时反思, 总结解题技巧、规律。对于客观题, 要让学生懂得分清材料型、陈述型、原因型、比较型、程度型、变换叙述型、评价型、理论型等题型, 对于主观题分清原因类、过程类、特点类、实质类、内容类、结果类、影响类、论证类、看法启示类题型。介绍一些解题的技巧, 如解答选择题的排除法、辨优法、求同存异法、逆推法等。主观题要注意以下环节: (1) 先阅读问题的题目, 大体了解考查的内容。 (2) 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3) 注意限制性关键词:在设问中, 往往有限制性词语对问题回答作出限制, 如:“不得摘抄原材料”、“依据材料……”、“评价材料的观点”、“比较材料”及时间、空间限制等。 (4) 注意第一问的解答。一般情况下, 一个材料解析题不是一个问题, 而设问大都是相互联系的。 (5) 解答完整而有层次, 解答问题要注意答案的合理分配, 注意“问什么答什么”。 (6) 注意运用史观, 坚持论从史出。 (7) 答题要简明、直观, 争取做到“序号化、段落化、标题化、要点化”。

五、多关注史学研究动态, 为历史教学服务

8.“生本” 模式高考历史复习策略 篇八

积小河,成江海。这是对文科历史的学习生动写照。而学生往往会忽视这一点,考前“临阵磨枪”,结果皆是“悲剧收场”。杜绝这一现象,就要在课上课下强调“积累”,从点到整个知识的把握。做法:精读课本,发现并强记重要的知识要点,后加以整理。

拿《鸦片战争》这节内容为例,其知识要点如下: 1.鸦片走私的直接目的和危害;2.林则徐禁烟措施和评价; 3.各阶层在战争中表现4.鸦片战争的性质。《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皆是如此。

再把整个知识放到单元《反侵略 求民主》的大知识框架中,可发现枝与干清晰可见。

进一步把整个知识放在近代史框架中,将中外史结合,整个知识丰满。做到“积小河,以江海”。

使学生对知识点零存起来,不断积累。学生从点——线——面——到整个知识的把握。久而久之,肚中自然有“货”了。

二、紧扣教材,狠抓基础——杜绝“学生”的好“骛”

第一步,备课时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搞好课堂教学。同时,精讲重要的历史概念、基本的史学理论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把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的方法教给学生,教会学生准确、规范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技能,提高比较、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结论有历史的依据,所谓论自史出,论自教材出。这一切归于基础知识深化。

例如,讲中国近代史时,“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概念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对此我结合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政治经济史实的变化自然引出。

第二步,指导学生时,让学生明白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能力是基础上的能力,不然则是空中楼阁。切忌脱离教材的“好高骛远”。

三、形成体系,掌握规律——使“学生”脑中有“路”

现行教材中没有对历史概念进行集中完整的概括,因此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应该在狠抓基本史实的同时,突出历史概念的分析和概括。

历史学习中的“横线”和“纵线”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历史网络体系中的“横线”。阶段特征揭示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在对历史的认识中,起着统括全局、加强横向内在联系、加强知识结构化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会对历史发展阶段作正确地分析。

例如,把世界近代史划分为三个平行的横线:

①资本主义的政治体系——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在世界范围的确立②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③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

“横线”是同时代并行发展的社会各项,然而每个体系形成又有独自的“纵线”的发展:如: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过程每个“横线”中“纵线”。

学生学习中会不断找到知识间的内在的规律,进入深层次研究,其掌握知识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增加。这样学生史学思路更加明确。如:中国古代史讲解关于国家分裂与统一的问题。

其基本史实:四次统一和四次分裂。其规律结论: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结果,它使中华民族历史前后相接,绵延至今。今天,我国政府和人民收回香港和澳门主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四、适时指导,授人以渔——使“学生”在战场上做到心中有“数”

在学生平时学习中,一有机会询问他哪些不足,发现不足加以指导,有各种题型惯用解法;解题通常思路;复习中的方法建议。如:《中国古代史》各朝代经济发展状况的表现是非常难把握的,零星的记忆很容易忘记的,这种情况下则要求学生连成一个经济史来学。自己动手加以归纳:

关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其萌芽的标志是手工工场的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就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清朝前期,萌芽有所发展,表现为:地区扩大到江南和广东;手工业部门比明朝增多;手工工场规模扩大。……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这不仅是学法的指导,更是“渔”的授予。通过上述的方法推而广之。政治史、思想史触类旁通。在讲评试卷时,由于能结合具体试题及学生答题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结合审题失误讲审题方法,结合答题弊病强调答题要求等等,效果自然会更好一些。如能补充典型试题进行学以致用的即兴训练,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最终使学生在战场上胸有成竹、心中有数。

责任编辑 邱 丽endprint

一、点滴积累,零存整取——使“学生”肚里有“货”

积小河,成江海。这是对文科历史的学习生动写照。而学生往往会忽视这一点,考前“临阵磨枪”,结果皆是“悲剧收场”。杜绝这一现象,就要在课上课下强调“积累”,从点到整个知识的把握。做法:精读课本,发现并强记重要的知识要点,后加以整理。

拿《鸦片战争》这节内容为例,其知识要点如下: 1.鸦片走私的直接目的和危害;2.林则徐禁烟措施和评价; 3.各阶层在战争中表现4.鸦片战争的性质。《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皆是如此。

再把整个知识放到单元《反侵略 求民主》的大知识框架中,可发现枝与干清晰可见。

进一步把整个知识放在近代史框架中,将中外史结合,整个知识丰满。做到“积小河,以江海”。

使学生对知识点零存起来,不断积累。学生从点——线——面——到整个知识的把握。久而久之,肚中自然有“货”了。

二、紧扣教材,狠抓基础——杜绝“学生”的好“骛”

第一步,备课时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搞好课堂教学。同时,精讲重要的历史概念、基本的史学理论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把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的方法教给学生,教会学生准确、规范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技能,提高比较、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结论有历史的依据,所谓论自史出,论自教材出。这一切归于基础知识深化。

例如,讲中国近代史时,“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概念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对此我结合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政治经济史实的变化自然引出。

第二步,指导学生时,让学生明白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能力是基础上的能力,不然则是空中楼阁。切忌脱离教材的“好高骛远”。

三、形成体系,掌握规律——使“学生”脑中有“路”

现行教材中没有对历史概念进行集中完整的概括,因此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应该在狠抓基本史实的同时,突出历史概念的分析和概括。

历史学习中的“横线”和“纵线”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历史网络体系中的“横线”。阶段特征揭示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在对历史的认识中,起着统括全局、加强横向内在联系、加强知识结构化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会对历史发展阶段作正确地分析。

例如,把世界近代史划分为三个平行的横线:

①资本主义的政治体系——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在世界范围的确立②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③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

“横线”是同时代并行发展的社会各项,然而每个体系形成又有独自的“纵线”的发展:如: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过程每个“横线”中“纵线”。

学生学习中会不断找到知识间的内在的规律,进入深层次研究,其掌握知识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增加。这样学生史学思路更加明确。如:中国古代史讲解关于国家分裂与统一的问题。

其基本史实:四次统一和四次分裂。其规律结论: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结果,它使中华民族历史前后相接,绵延至今。今天,我国政府和人民收回香港和澳门主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四、适时指导,授人以渔——使“学生”在战场上做到心中有“数”

在学生平时学习中,一有机会询问他哪些不足,发现不足加以指导,有各种题型惯用解法;解题通常思路;复习中的方法建议。如:《中国古代史》各朝代经济发展状况的表现是非常难把握的,零星的记忆很容易忘记的,这种情况下则要求学生连成一个经济史来学。自己动手加以归纳:

关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其萌芽的标志是手工工场的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就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清朝前期,萌芽有所发展,表现为:地区扩大到江南和广东;手工业部门比明朝增多;手工工场规模扩大。……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这不仅是学法的指导,更是“渔”的授予。通过上述的方法推而广之。政治史、思想史触类旁通。在讲评试卷时,由于能结合具体试题及学生答题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结合审题失误讲审题方法,结合答题弊病强调答题要求等等,效果自然会更好一些。如能补充典型试题进行学以致用的即兴训练,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最终使学生在战场上胸有成竹、心中有数。

责任编辑 邱 丽endprint

一、点滴积累,零存整取——使“学生”肚里有“货”

积小河,成江海。这是对文科历史的学习生动写照。而学生往往会忽视这一点,考前“临阵磨枪”,结果皆是“悲剧收场”。杜绝这一现象,就要在课上课下强调“积累”,从点到整个知识的把握。做法:精读课本,发现并强记重要的知识要点,后加以整理。

拿《鸦片战争》这节内容为例,其知识要点如下: 1.鸦片走私的直接目的和危害;2.林则徐禁烟措施和评价; 3.各阶层在战争中表现4.鸦片战争的性质。《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皆是如此。

再把整个知识放到单元《反侵略 求民主》的大知识框架中,可发现枝与干清晰可见。

进一步把整个知识放在近代史框架中,将中外史结合,整个知识丰满。做到“积小河,以江海”。

使学生对知识点零存起来,不断积累。学生从点——线——面——到整个知识的把握。久而久之,肚中自然有“货”了。

二、紧扣教材,狠抓基础——杜绝“学生”的好“骛”

第一步,备课时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搞好课堂教学。同时,精讲重要的历史概念、基本的史学理论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把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的方法教给学生,教会学生准确、规范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技能,提高比较、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结论有历史的依据,所谓论自史出,论自教材出。这一切归于基础知识深化。

例如,讲中国近代史时,“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概念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对此我结合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政治经济史实的变化自然引出。

第二步,指导学生时,让学生明白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能力是基础上的能力,不然则是空中楼阁。切忌脱离教材的“好高骛远”。

三、形成体系,掌握规律——使“学生”脑中有“路”

现行教材中没有对历史概念进行集中完整的概括,因此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应该在狠抓基本史实的同时,突出历史概念的分析和概括。

历史学习中的“横线”和“纵线”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历史网络体系中的“横线”。阶段特征揭示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在对历史的认识中,起着统括全局、加强横向内在联系、加强知识结构化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会对历史发展阶段作正确地分析。

例如,把世界近代史划分为三个平行的横线:

①资本主义的政治体系——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在世界范围的确立②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③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

“横线”是同时代并行发展的社会各项,然而每个体系形成又有独自的“纵线”的发展:如: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过程每个“横线”中“纵线”。

学生学习中会不断找到知识间的内在的规律,进入深层次研究,其掌握知识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增加。这样学生史学思路更加明确。如:中国古代史讲解关于国家分裂与统一的问题。

其基本史实:四次统一和四次分裂。其规律结论: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结果,它使中华民族历史前后相接,绵延至今。今天,我国政府和人民收回香港和澳门主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四、适时指导,授人以渔——使“学生”在战场上做到心中有“数”

在学生平时学习中,一有机会询问他哪些不足,发现不足加以指导,有各种题型惯用解法;解题通常思路;复习中的方法建议。如:《中国古代史》各朝代经济发展状况的表现是非常难把握的,零星的记忆很容易忘记的,这种情况下则要求学生连成一个经济史来学。自己动手加以归纳:

关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其萌芽的标志是手工工场的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就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清朝前期,萌芽有所发展,表现为:地区扩大到江南和广东;手工业部门比明朝增多;手工工场规模扩大。……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这不仅是学法的指导,更是“渔”的授予。通过上述的方法推而广之。政治史、思想史触类旁通。在讲评试卷时,由于能结合具体试题及学生答题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结合审题失误讲审题方法,结合答题弊病强调答题要求等等,效果自然会更好一些。如能补充典型试题进行学以致用的即兴训练,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最终使学生在战场上胸有成竹、心中有数。

9.高考历史复习的技巧 篇九

第一遍文综历史复习以教材内容为主,包括教材标题、大小子目及具体的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有把握了历史框架,才能将零碎、非有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弄清楚。另外,每天看完规定的内容后,临睡前应将白天复习过的内容在大脑里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不要求将所有的内容都回忆出来(其实这也是不可能的),主要是将当天文综历史复习过的大小标题及彼此间的关系回忆出来,这样既能巩固主干知识,又不至于因精力过于集中而使大脑兴奋影响睡眠。

第二遍复习以理清历史线索并进行知识拓展为重点。从目前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看,历史学科的试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强调对历史发展沿革(即历史基本线索)的考查,二是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及创新能力。选择题一般是在同一背景材料下,对发生在不同时代但与背景材料相关的历史现象进行设问,形成题组,各小题看似互不相属,实际上是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考查,2000年综合卷的松江棉纺织业、2001年综合卷的中国古代教育等试题都是如此。在考查学生创新能力时,命题者往往会提供一个陌生的背景材料,再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设计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类试题大都涉及学科间的知识渗透。如2000年综合卷的中东问题、巴拿马运河问题,2001年高考综合卷从非洲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势图得出其形成及变化的原因等试题,这类试题不仅仅要求学生对某个历史知识点的深层次分析,而且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拓展性。若平时只注意点的复习而忽略线面的复习与深化,那么解答这些试题时便会束手无策,因此复习时要注重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整理并力所能及地进行学科间的知识渗透,然而学生因能力所限,复习时很难深化与拓展。第二遍复习以解决上述问题为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复习的重点放在历史事件间的内在联系上,力求分析得出教材中各目录、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回忆法进行(即在翻开教材前,先努力回忆教材每一章的大小标题以及每个标题下所讲的重要事件、这些事件的联系如何),回忆不出来再翻开教材,这样既抓住了主干知识,又能在第一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知识框架的理解。

2.若觉得正在复习的内容与已复习过的内容相似时,应立即去回忆与此相似的内容是什么。例如,看到明朝的手工业就应联想到宋朝、元朝手工业发展情况,看到景德镇制瓷业便应想到教材中其他相关的内容,通过这种有意识的串联式回忆,逐步把握历史的基本线索,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

3.注意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延伸与拓展的知识主要是教师补充的知识。教学中,教师会经常就某个具体知识点,给学生提供一些新材料、新观点或进行一些学科渗透。如从历史、地理、政治等角度,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分析三大决战首战东北,而东北战场又首战锦州的原因;如何客观地评价国民政府的整顿税务、法币政策及改订新约运动等。对这些教材没有直接涉及的知识深层次分析,学生往往会记下来,复习时还必须去看乃至去记忆,这是学生拓展知识较为有效的途径。考试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教师平时补充内容相关、相似甚至相同的背景材料,虽然试题设问角度会有所不同,但由于学生对背景材料已有所了解,因此并不会感到陌生,分析解答时也不会无从下手。

★ 历史高考技巧

★ 成人高考历史复习技巧

★ 高考一轮复习技巧

★ 高考历史常用答题技巧

★ 关于高考数学复习的技巧推荐

★ 高考物理复习问题及复习技巧

★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 高三学生高考历史复习计划书

★ 高考理综复习技巧及答题技巧

10.2014年高考历史复习策略 篇十

《考试大纲》规定,“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大纲》规定,“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新课标改革与高考情况:

2004年开始新课程改革。

2007年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启动新高考,2008年江苏加入,2009年辽宁、天津、福建、上海、浙江、安徽六省加入,2010年北京、黑龙江、吉林、陕西、湖南五省加入,2011年河南、山西、江西、新疆加入。2012年全国展开。

2、历年试卷分析(数据根据真题统计出来)

1)、历年高考真题(新课标卷)试卷内容分析表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世界史

2007宁夏卷17%46%37%

2008宁夏卷17%50%43%

2009宁夏卷24%39%37%

2010新课标卷28%31%41%

2011新课标卷34%46%20%

2012新课标卷29%33%38%

2013新课标卷(1卷)35%28%37%

2013新课标卷(2卷)31%34%35%

2)、历年高考真题(新课标卷)试卷选择题分析

2007年,12道题,1236字,图1幅; 2008年,12道题,1179字,表1幅; 2009年,12道题,1121字,图1幅; 2010年,12道题,1281字,图2幅; 2011年,12道题,1518字,图2幅; 2012年,12道题,约1500字,图1幅;

2013年(鄂),12道题,约1200字,图1幅。

选择题部分,字数越多,阅读时间越长,导致分析题没有时间书写。加强选择题的速度训练很关键。同时要保证正确率。

3)、历年高考真题(新课标卷)试卷分析题分析

选修部分都是四选一(第45,46,47,48题任远一题,序号为文综试题顺序,下同),没有变化。变化最大的就是第40题与41题。2007年到2009年这三年只有40题,分值为37分;2010年也只有40题,分值37分,但第三问为评析题,分值为13分;2011年正式改成40题,25分,41题评析题12分;2012年沿用41题评析题,但要求更高;2013年41题分值还是12分,但出现图表说明,难度有所降低。2014年变化何在?我们拭目以待。

所以,认真钻研《考试大纲》与近几年真题,是把握和适应高考的基础。在研读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以下几点的变化:

1、考试内容从无所不包的通史,转向知识相对集中的专题史

新课标的内容体系,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成,在必修三大模块25个学习主题中,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又以若干历史专题组合成一个整体,淡化了历史的学科体系,所以,新高考改变了历史知识体系完备和无所不包的大通史,浓缩成一个代表性高、概括性强的专题史。

在新课程下,历史考试的范围大大缩小,但对考试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却不断增强。

例如,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其体例结构是中央集权和专制主义两个方面,但它包括了从战国以来两千多年的历史。在高考考查这个专题时,命题专家往往在横向知识上拓展不宽,可纵向知识上挖掘得却很深,如:

近几年新课程高考选择题中,关于宋朝的历史,涉及如下: 2007年,考查宋朝中书门下的职能与唐朝相同的地方,2008年,考查宋朝的通判,2009年,考查宋朝城市商业功能的增强,2010年,以王安石的观点入口,考查宋理学的形成。2011年没有涉及,2012年,考查宋朝文学艺术领域的平民化, 2013年(1)卷,考查宋朝程朱理学,2013年(2)卷,考查宋朝农业经济领域的土地兼并政策(选修部分考查了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从近四年全国1、2卷、海南卷、宁夏卷(这些试卷都是考试中心命制的试题,有共性和互补性)来看,共16套试卷,宋朝的试题占14道,这是所有历史知识考查频率最高的知识点,表现在第一:几乎年年都有题,如:

2007年,全国卷二,1道,2009年,全国卷一,1道,2010年,全国卷一,1道,2010年,全国卷二,2道,海南:2007、08、09三年各1道,2010年为2道,海南卷共5题 宁夏:2007、08、09、10四年各1道,宁夏卷共4题 第二:宋朝的知识覆盖面很广: 政治:共5题

2010年全国二卷,14题,科举制中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影响到唐宋 2008年海南卷,6题,宋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 2009年海南卷,6题,宋朝中书门下,行使行政权

2007年宁夏卷,28题,宋朝中书门下的职能与唐朝相同 2008年宁夏卷,26题,宋朝的通判经济:共4题

2009年全国一卷,15题,汉至宋南北户数的变化因经济格局的变化而变化2009年宁夏卷,27题,宋朝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2010年海南卷,3题,宋朝因土地高度集中,均田制未在实行 2010年海南卷,5题,宋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文化:共5题

2007年全国二卷,15题,宋明理学 2007年海南卷,6题,宋理学的形成2010年全国一卷,13题,印刷术的进步,导致文化传播方式的变化,进而影响到政府的管理

2010年全国二卷,15题,印刷术(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2010年宁夏卷,26题,宋朝理学的开始

再如,专题《古代中国的文化史》,考查内容基本上全部涵括,重点内容反复考查。表现在2007年,30题,考查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31题,考查书法艺术的演变(以苏东坡的诗帖),2008年,27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四位思想家(李贽),2009年,没有涉及(32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与陈独秀),2010年,26题,以王安石的观点入口,考查宋理学的形成,2011年,26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四位思想家(黄宗羲),2012年,25题,考查宋朝文学艺术领域的平民化,27题,考查陆王心学(王阳明),2013年1卷,25题,考查宋朝程朱理学(朱熹),2013年2卷,27题,以明清小说为入口,考查宋代以来文学艺术领域的平民化,与201

2年25题相似。28题,考查京剧等戏曲剧种。

2、从考查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向考查历史课程知识转变、深入。

随着课程改革的展开和深入,新课程下对高考知识的考查,使我们认识到,历史教材虽然是最重要的课程知识,但绝不是惟一的课程知识。

在一标多本的情况下,依据某一版本命题是不可行的,所以,必须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根据来命题。试题中的历史知识只要不超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范围,都可算作是历史课程知识。

如:2010年宁夏卷的29题,美国与英国的和解,表面看超《说明》,但从试题所给出的材料上看有二个关键的地方,一是时间1782年,二是漫画中的提示语“‘不列颠娜’与流浪的女儿‘美利坚’”这些知识是教材上所没有的,但这却与美国的独立有关。可以说这道试题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即学生知识的掌握是在教师的帮助下,以教科书为桥梁,由“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并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分不开的。

又如近几年的文化常识题中的避讳制度、阴阳五行、姓氏的来源、干支、生肖纪年等等,教材中都没有直接涉及,但这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内容。

所以说,高考知识的考查,以教材知识为线,以超教材的课程知识为面,考查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最大化的获取知识的能力。

3、从重视考查历史问题的结论,向重视考查历史问题的认识过程转变。在新课程下,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基本上没有提供历史的观点和结论,这就是课程倡导的新理念。即,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过程与方法远比学生掌握现成的结论更重要,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出结论来。如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选择题的最后一道史观题、非选择题的开放性提问,都体现了这一点。

在整个文综试卷中,同学们普遍反映《历史》科目的难度在加大。但作为全国选拔性试题,我们认为难度适中,区分度很好。当然具备一些历史常识,掌握一些答题技巧,会事半功倍。因此建议:

1、学生应理性看待平时考试分数,不应有心理包袱。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才是上策。

2、回归《考试大纲》,认真总结错题和不能下笔的题,建立自己的错题库。认真总结分析题的答题技巧。

3、认真研究近5年的真题,寻找真正高考的感觉。特别是2011,2012,2013年高考真题。

4、准备5-10套高质量的模拟题,最好是文综合卷定时练习。对于平时调考分数在40分以下的同学要求:选择题训练保持在40-50分钟完成。不能超过一个小时。

5、答题妙法供参考:

第一,平时练习争取选择题一分钟搞定,不能做出来的题说明遇到知识盲点,做好记号,回头再做,没必要在这里浪费时间。如果选择题耗时太多,肯定没时间做分析题。选择题力争做对8道以上。想过70分的同学,力争做对10道以上。

第二,材料评析题可以放在选择题前面先做,力争15分钟内完成。开放型题目,言之有理,即能得分。力争8分以上。千万别空着。

11.谈高考历史复习课教学策略 篇十一

【关键词】高考历史 考前复习 梳理归纳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68-02

要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我就平时教学教研中发现的历史课高前的复习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以期与同仁对照检查,切实有效的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好我们的高复习工作。

一、上课以历史故事代替历史史实,偏离教学主线

学生是教学主体,课堂的主角,其行为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有的教师自恃历史知识渊博,学生爱听历史故事,秩序好维持,往往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上历史课。为激趣,教师讲故事无可厚非,但应短小精悍、画龙点睛,有助于形象化地理解教材,切忌过多、过滥、过长;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自己“讲”出来,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把历史史料不加分析的予以运用,我们知道很多史料由于古今语言表述的差异,学生的认知和背景知识的有限,如果教师不加筛选的加以运用势必造成超出了学生的实际读史能力,以解读史料代替历史教材这种做法是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负担,也是不足取的。比较科学的方法是运用好教材本身给我们呈现出的史料,包括图片,图表和背景资料的介绍,如果能把历史复习回归原点,回归教材这一本源,让学生读通、读懂教材,使之达到能够举一反三,比什么复习形式都好。

二、设疑问题走向两个极端:肤浅或高深,学生的探究不得要领

传统的历史复习总是沿着知识的梳理和教材的条分缕析作为复习的基础,这样固然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但是没有把知识和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尤其是高前的综合性复习,要打破教材本来的章节结构,甚至是中外古今的历史史实形成专题,问题涉及知识面广泛且灵活,具有启迪学生用历史反观现实的作用。这样的问题设计自然是高难度的,这种高难度不是题目设计出来学生在解答过程中觉得是高难度的而无从下手,而是要求教师抓住历史之间的内在的、逻辑的,甚至是规律性的联系,命出有价值而学生容易解答的问题。所以,在各种类别的复习课上或者是综合检测时设计的问题要避免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简单得像1+1=2的问题,一个是高深得像专门研究历史的学者才能作答的问题。学生要从问题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而不是让他们误以为历史就是简单的故事集成,不需要思维也能学好的课程,那样的复习就会大大降低历史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而过于高深的专业化问题不仅超出了学生的思维水平而且也是对历史问题本身的曲解。所以教师在复习问题的设计时一定要兼顾全体,但是又要适当照顾优秀学生,原则是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和认知能力设计出学生感兴趣,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价值的问题。

三、跨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牵强附会,知识渗透有失历史学科特点

正因为是高考复习,所以要求对历史知识进行必要的有机整合。为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在复习时总是力争能实现学科内联系和跨学科知识的联系,这种教学思想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注意联系的度和联系得自然,联系一定要是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而不是人为的强加的,为联系而联系的;的确从未来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来看,能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并且能有机整合,或者利用相关的学科知识或相近的学科间的知识的交叉,能恰到好处的把知识加以灵活运用,是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提倡的做法。我们知道历史学科包罗万象,涉及各科内容广泛,要处理好诸科知识的渗透,又不失历史本色,是每位教师必须慎重对待的课题。如果一味的为了所谓的跨学科间知识的整合的需要而失去了历史学科本身的学科特色,那就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了。因而就出现了一些教师把历史课上成政治课、语文课、地理课等现象。最常见的是将历史课上成政治课:思想教育穿靴戴帽,评课贴政治标签,讲课牵强附会,最后导致课堂走味,似是而非。

那么历史高考复习课究竟该怎样上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好复习课的度和量

首先是要给学生一张覆盖全,联系广,有深度,脉络明的知识网络;其次要把分散的知识联系起来,整合成更加简单而又清晰到一目了然的知识提纲,把书由厚读到薄。常言道工夫在诗外,教师要在复习课的备课上下足功夫,要学会筛选资料,要做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理清知识点,尤其是知识点的运用,更是要做到运用不同题型,更新应试方法,全方位加以巩固和练习,这样就能把枯燥的复习课上出水平和味道。

(二)复习课的课型要富于变化

复习课的课型要富于变化,不能千篇一律,而且在复习课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不宜包办代替,尤其是学生的思维习惯的培养;课型可以是自主复习课,重点难点分析课,双基知识梳理课,典型例题解析课,答题技巧的培训课,以及课堂检测课,试卷评讲课等等。

(三)资料的选择要精益求精

要切实有效的在复习课上减少机械重复的练习,尽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决不能为了分数而搞“题海战术”,或“地毯式”的每一个知识点不分轻重的都要加以训练。

(四)复习效果的检测考试应该追求质的升华

复习效果的检测考试应该追求质的升华而不是量的堆砌,不要太多太滥,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的现象要坚决摒弃,复习时间不宜拖得过久,战线也不宜太长,要适当的控制教学进度,不能出现一整个学期都是复习时间的做法。复习中的学生自主复习教师要做好复习进度安排,和复习任务的布置,不能由学生随性而为,更不能是放羊式的失去控制。学生的复习应该在教师的宏观的掌控之中和微观的调控之下。

(五)教师要有丰厚的历史底蕴

教师要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形象富有亲和力,语言富有感染力,问题富有吸引力,师生互动融为一体。课堂上内容纲目分明、轻重有度、问题合理;形式多样活泼、师生融洽、生生互动,就能使历史课演化成兴趣课、探究课。

上一篇:有关爱国的优美句子下一篇:有关环保的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