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村问题研究(8篇)
1.空心村问题研究 篇一
“空心村”问题产生的原因暨对策
西安市国土资源局长安分局 吴颖茹
“空心村”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管理滞后。市级政府侧重于抓城市建设,乡镇侧重于抓集镇建设,村庄建设实际上只有靠村民委员会来管。而绝大部分行政村,既无钱,又无技术人员,无力管理。就像有的农民说村庄建设是“市里不愿管,镇里无力管,村里无人管”。从调查情况看,个别村规划年期早,社会认同率低,操作性差,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农村发展的要求,更有甚者无规划,建房由村组任意选定,从而造成村庄布局混乱。
二、追求“城市化”。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方便的交通,清洁的自来水,良好的娱乐设施等,渐渐成了农村建房时考虑的重要事项。于是,老村周围环境好,交通便利的地方便成了他们兴建新居的首选地。
三、缺乏公用设施。由于老村不少道路没有硬化,没有地下排水设施,生活十分不便,所以村民只好搬到村外住。
四、法律宣传和执法监察不到位,干群法律意识淡薄。各级政府,国土部门每年都进行土地法律法规宣传,但由于时间上比较集中,范围上比较集中,内容上比较单一,忽略了持久宣传,忽略了广大农村群众,忽视了土地法律法规具体实施细则、办法,这就造成部分群众认为超占宅基地不是违法行为,有的认为无非是罚款了事,更有甚者认为违法占地比正常申报手续省钱省时合算。有些村组干部本身就是超占大户,便想方设法为非法占地者掩护,袒护超占宅基地行为,有的明知私下收款划拨宅基地属违法行为,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仍旧造成既定事实。另外,在日常执法中,基层国土所在动态巡查中,对发现的宅基违法行为已造成既定事实的,要依法拆除很难执行,村民就相互效仿,这就形成多占,超占。
五、宅基地批而不划、划而不建问题导致空闲宅基地的形成。一些村组由于未预留出宅基地、土地不好调整等原因,致使宅基地无法划定。有些村组干部以权谋私,虽然调整出预留宅基地,并且闲置多年,但就是不给好处不办事,使预留地闲置着,新宅基地得不到及时的划定。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宅基地的审批要经村民会议讨论、乡(镇)政府审核,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运行措施,加之有的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种权力往往被村级干部所利用。所谓的“村民会议”不但没有如实召开,反而成了村组干部以权谋私、越权划拨宅基地的“晃子”。一些村、组干部利用手中的特权,在宅基地的审批过程中,擅自收取“建设费”、“基础设施费”等各种费用,部分村民经济紧张无力支付所谓的管理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建房。划而不建的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一是提早占用。在农村有父辈为了“娶妻建房”的观念,由于审查不严、谎报等种种原因,一些村民在子女十多岁甚至几岁时,便已申请将宅基地划好,以备后用,这是空宅基形成的最主要原因。二是无力建造。调查中发现,个别家庭住房紧张,新宅基已划好,但由于经济困难建不起房,还居住在旧宅基,新宅基荒芜。三是城乡两栖。由于人们受“落叶归根”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外工作,但宅基地保留着,待退休后再使用。
六、宅基地无偿使用及因继承关系形成一户多宅、超占。近年来,国家一再强调减轻农民负担,不允许收取宅基超占费,导致随意扩大和占新不撂旧的问题不断出现。另外,农村中因为多种原因,一些父母和儿女分户居住,父母去逝后,其居住的宅基由其儿女们继承,这对于已拥有一院宅基的儿女们,就成了一户多宅的占有者。
七、根深蒂固的宅基地私有、风水、朝向等传统思想,使乱建乱占,一户多宅等现象较为突出。一些农民觉得“土地是我的,怎么建我说了算”。一些农民受封建迷信影响,觉得自己的旧住宅风水好,建新不腾旧,从而导致一户多宅。
八、相关法规不完善影响管理效能。对农村宅基地的合理流转,缺少制度规定和政策指导;对农村宅基地的闲置、抛荒也无相关法律条文来限制;对处罚多占、超占、乱占土地,如何制定有偿使用标准等尚缺乏可操作的法律依据。
“空心村”的出现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也对农村的居住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空心村”现象破坏了农村的景观布局,还使道路网络、给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难以按规划实施。此外,“空心村”还对农村的安全构成隐患,“空心村”中遗留下来的旧房子大多为土木结构,成为火灾的主要源头。“空心村”的房屋大都年久失修,在发生暴雨等自然灾害时,极易发生倒塌事故。如何用科学发展观统帅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重大课题,“空心村”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必须正视的“新矛盾”,要解决“空心村”问题,必须坚持依法行政,高效行政,科学行政。
一、编制切合实际的村庄规划。村庄规划必须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有利于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须以保护耕地为前提,防止大量占用耕地,禁止滥用耕地,杜绝新一轮圈地现象再度发生。村庄规划要坚持集约、合理用地的原则,充分利用村内各种闲置地,规划时允许破坏小组的界限,相对集中建设,并根据村庄人口规模、经济发达水平和现状的人均用地等因素确定相应的村庄近期、中期用地规模,村庄规划区之外的农用地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
二、健全农民分散建房用地全程动态管理制度。农民分散建房用地合理利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这就需要我们以全程动态管理制度来管理。一是农民零星建房,无论是原宅基翻新,还是新选址建房,都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二是严格执行“三公布、三到场、一监督”的管理制度。三是要定期对宅基地使用情况进行巡回检查和监督,加强宅基地的动态管理,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完善措施。根据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对农民违法建设宅基地行为的处罚仅有“拆除”一种强制措施,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该种处罚的实施又面临着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农民建房不易;二是拆除违建和超占的部分也不易。有的农民经多年积攒才建起一处房子,如一概予以拆除,不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三是多数农民在无知状态下违法。少数村干部违法违规收取农民建房费用后,默许农民违建超占,农民因法律意识淡薄,错误的认为出了钱就合法,一旦采取强制拆除措施,必然出现无知的对抗,甚至以命相拒,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增添了不和谐的声音。但是,如不加以制止和管理,势必愈演愈烈,同样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经调查,违占、超占户普遍抱有“只要能保住房屋,愿意接受经济手段调节”的想法,如能顺应农民的意愿,自然也就缓和了矛盾双方的对抗。所以在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和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必须有法可依,如再出台新法中应增加经济调节的条款,弥补对超占土地违法行为处罚的空白,对宅基地实行“多占必罚,多宅必退”原则,对拒不执行政策的超占户,必须采用法律和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实行有偿占用,才能遏制农村宅基地不断扩大的趋势。
四、严格执法。对“违法占地建房”、“乱收费”、“违法批地”、“非法买卖宅基地”的行为依法从严处理,做到查事与查人相结合,不断规范用地行为。同时应缩短查处周期,畅通信息渠道,鼓励农民参与监督,发挥农民在保护土地中的作用。
五、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缩短城乡差距。现在的农村绝大部分是在旧村基础上发展来的,受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局限,已不适应现代社会路通财通的要求。路、水等设施落后及环境质量差,严重制约了人们利用村中心地基建房。由此可见,只要对村庄实行统一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中心土地的资产价值,村中心就不会空。
六、加强宣传教育。各级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电视、报纸、新闻媒体等,大力宣传《土地管理法》及《农村宅基地管理意见》,使法规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增强干群节约土地、依法管地的法律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自觉节约用地、依法管地用地的良好氛围。
七、针对当前农村闲置“空心村”现象,深入开展宅基地综合整治,挖掘开发利用潜力,在“空心村”最大的区域,实行农民宅基地新增指标“冻结”政策,限制村庄规模外延伸展,督促开发利用空闲地,积极推进土地集约利用。
八、制定严格的建新腾旧措施。村民新建房屋,必须承诺拆除旧房,通过签订合同,确权登记发使用证等措施,使原有旧宅基交回村委会,进行复垦整理或另行安排建房户。
2.空心村问题研究 篇二
关键词:城市郊区,空心村,灵水村,规划策略
“空心村”的出现是与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大及经济的快速发展相联系的。农业不再是市场经济的主导力量,因此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开始以不同的方式运行,城市化加剧发展最终导致农村越来越衰败。[1]因此只有赋予农村新的内涵、新的功能,通过景观改造的策略逆转农村的现状。本文以功能空间一体化理论为基础,以北京郊区空心村问题的研究为背景,进而找到解决灵水村空心村策略,将空心村问题通过参与“功能—空间—体化 (过程)”的景观手法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1.功能空间一体化理论
龙迪奈李等学者将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的增长中心与社会功能连接成一个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区域体系,提出了一种交通的空间战略即“功能一空间一体化战略”。龙迪奈李认为应该在大的中心地和乡村之间建立各种基础设施、服务机构,建立可以把增长极与乡村腹地联系起来的次级中心地。在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区位集中投资,建立必要的社会功能,让居民越过瓶颈,进而发展区域经济。[2]
景观本身具有“功能—格局—过程”特征, 是一个地域性、生态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的系统,通过景观语言参与到城市“功能—空间—体化(过程)”中,是解决城市建设问题的重要手段。
2.整治规划案例调研分析——以京郊“空心村”灵水村为例
2.1研究背景
由于农村没有固有的经济来源,农村的基础设施并未得到改善,农村物资缺乏、交通闭塞,村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这样使得北京市郊区大量农村逐渐成为空心村。
灵水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是一个有千年以上建村史的古老的山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图1)建国以来,山区的发展远远落后城区,导致灵水村的产业结构和当下所需产生冲突, 产业结构面临调整。农村空心化给居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带来诸多问题。
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1空心村的扩大伴随着大量农用地被侵占,造成土地的浪费和多重占用;2空心村伴随着精壮劳动力的流失,农田多为老年劳动力管理,削弱了农村的生产功能;3空心村带来公用设施配给困难,增加了配给成本;4空心村缺乏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 生态环境脏、乱、差,亟需修复。[2]
灵水村的地理位置和土壤条件对于本地农业发展没有太多优势,留在村里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及上小学的儿童,(图2)因此大量的农田闲置,荒草丛生。
(作者自绘)
(作者自绘)
农村原有的男耕女织的生活模式被打破,导致农村的文化形成断层,农村的农业景观破碎化。而且许多城市问题是由于农村地区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产生的联动效应。[3]
随着灵水村的人口大量流失,村内的房屋大量空置,年久未修,很多房子慢慢成为空房。(图3)近年来大量到灵水游玩的游客、来灵水村拍摄影视的剧组等对灵水村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灵水村的空心村问题和北京市其他农村相比较,具有共性但是也有自身特点。灵水村的空心并不是真正的“空”,因为灵水村的文化历史能够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固有人口在不断地流失,但是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将灵水村“空心村”的问题逐步改善。
2.2.以功能为主体的策略——通过对灵水村的基础设施及原有住房条件进行改善留住村民
灵水村的道路系统较为完善,但是整个村落内部绿化率约为10%,道路材质、建筑材质均取自山中石材,建议在道路整修时拓宽村子街巷或者在街巷边角栽植植物。
时代的变化赋予农村新的内涵,农村更多地被传言和故事取代,被前来看的“农村”取代,因此人赋予农村的功能角色也相应的发生了改变。农村从提供物质食粮的角色转变成了提供精神食粮,我们更多的人通过前往农村感受更原始的感动和纯粹。因此农村的景观也应该相应地改变。我们尊重农村文化,因此对于农村固有的景观不需要做太多干涉,只是在一定距离增加休息交流的场地和设施,一方面便于村民日常交流活动,另一方面,提供游客和村民交流场地以及游客自身休息场地。下图中场地为村落的重要交叉路口,在闲暇时间常有村民聚集聊天、休息,路口旁边有一个小商店。此处的设计既要满足交通的流畅,又要满足居民停留、交流。设计意向主要是设计一处由植物围合、略微抬升的广场,内部设置该村庄特有的毛石制作的坐凳供人休息。(图4)
(黑色建筑为空房)(作者自绘)
(作者自绘)
(作者自绘)
通过将道路进行梳理、设置休闲娱乐的节点以及创造不同空间形态的场地,将农村景观多元化地展现出来。在灵水村北部制高点,现为废弃小学,因此利用其较好的景观视线,作为一观景平台使用。将广场中央留出一处较大的场地作为村民的活动场地,用草池和文化墙将该场地划分出两处较小的休息空间,亦可做为俯瞰整个村落的场所。(图5)
灵水村四季少雨,气候干燥,地下水位逐年降低,因此村内水道常年干涸,雨季到来时只有汇水防洪的功能。灵水村内现存三条水渠作为村落的主要排水渠道裸露在外,3号水渠因为直通村外,现已成为村落的排污口。(图6) 在对灵水村现有的雨水系统研究中,
发现雨水只是顺势流走,并未得到高效利用。因此将水渠1设计为湿地雨水收集花园,以绿带水,为干涸水渠赋予新功能。将水渠2的底面改造成粗糙的阶梯面:每个阶梯面都有顺着水流抬升的坡度,两层梯面之间可以滞水,而粗糙的阶梯面也减缓了水的流速。通过透水的工程处理,使得水在滞留过程中充分下渗。1、2号水渠的改造使得水渠具有汇集地表水、补充地下水的作用。 (图7)水渠3通向村外,曾经是臭水流出村庄的出口,现在成为村里的排污渠。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通过这里流出村外,垃圾也随意倾倒在水渠中。将水渠3改造成可以净化污水的自然人工湿地,集中回收村庄污水,经过人工设施的初级处理后排入湿地,利用湿地动植物的吸收和降解作用,净化污水,并且在村口部分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图8)
2.3改造空间的策略——通过对灵水村山体修复和水土保持以恢复生态格局
空心化村庄外扩过程中占用的多是具有食物供给、原材料生产、景观愉悦、气体交换、气候调节等诸多生态服务功能的耕地、林地等。[4]劳动力的流失导致大量田地的搁置,经过调研发现,灵水村土壤质地不适合普通农作物生长,而且可使用的土壤层很薄,因此农田被开垦过后就一直闲置。之前作为绿肥的废水废渣等在街巷边角以及农村边界肆意堆放,臭气熏天,严重影响农村形象。使用工业化产品产生的垃圾废品也无处堆放, 形成大量的垃圾堆,污染了水源,形成臭水沟。经过查访得知,在过去若干年间,灵水村村内水沟常年有清泉流水,冬季干涸,自从工业化进程开展以来,只能看到裸露下沉的河床和从居民住所流出来的废水,这些废水最终汇集到农村最低处的臭水沟中。
(作者自绘)
(作者自绘)
(作者自绘)
(作者自绘)
针对目前调查发现的问题,设计中主要针对灵水村山体土壤过度开垦,未得到有效利用的问题,对山体进行植被恢复,固土养山(图9)。 灵水村的乡土树种中乔木主要以柿树、核桃树、银杏、刺槐、原柏、国槐等为主,灌木以酸枣、沙棘等为主,草本植物种类丰富。现状山体大量闲置的农田可以以乡土植物为主进行乔灌草的配植,保留山体下部分农田, 继续种植农作物,结合中部原有的核桃树、枣树增加树木种植量,使中部山体成为采摘园。上部分山体种植柏树、胡桃树等涵养雨水。
2.4塑造一体化格局——将古村落打造成以旅游观光为主的村落发展当地经济
随着社会发展不断的进步,物质资源的不断累积,人们开始将对物质层面的追求逐渐转移到精神的享受,人以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与文化价值观理解和表达与他人共存的生活世界。[3]过对灵水村近几年旅游人群的调查,发现来此旅游的人主要是市区退休职工、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外国游客(图10)。如何将灵水村打造成一个既有历史文化底蕴、又能提供良好住宿餐饮的旅游农村是吸引更多回头游客和新游客的最佳途径。
10 | 灵水村游客分布图(作者自绘)
11 | 举人旧址(作者自绘)
12 | 举人旧址分析(作者自绘)
13 | 戏台及戏台前广场翻修示意(作者自绘)
14 | 石磨和古井的修复景观(作者自绘)
灵水村内环境格局存在局限性,在我们对灵水村进行调查的过程中,除了发现餐饮住宿较为简陋外,村内没有任何可供人休息停留的场所,也没有能够吸引人去研究探索的景点,旅游配套设施的不完善使得灵水村的形象不能完整地被游人认识到, 吸引力自然下降。因此,只有将灵水村的历史和文化更完整完善地展示出来,才能打造成旅游古村落,在不破坏原有村落形态环境的基础上带动村落经济发展。
首先,发掘灵水村文脉根基。灵水村自古以出举人闻名于世,而且现在灵水村也逐渐将举人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展示给游客。然而,不论是通过文字的表达还是影视综艺的宣传,举人文化真正的内涵并未得到展现。在灵水村内,留有多处举人文化的旧址(图11),如何保护并且开发这些旧址应该是展示举人文化的重中之重。
旧址主要是通过住在其内的村民进行保护,旧址本身在战争期间经历了炮火,损坏严重,加上年久未修,房屋已经有倾倒之势,所以第一应该保护现有遗址(图12)。因为中国人自古崇尚“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推崇进士文化。在查访途中,旧址村民会说有很多来访的游客带着儿女来到举人旧址沾沾灵气,因此第二需要考虑对举人文化进行解读和宣传。
除了灵水村的举人文化,灵水村的宗教文化和戏曲文化也为大众熟知。灵水村内有三处寺庙,一个戏台。据村内老者介绍,原本的寺庙已经在文革期间被拆,现有的是近年翻修新建的。今年香客逐渐增多,但大多主要只是来参佛拜庙,并未进行其他活动。因此可以通过加大对灵水村其他方面的宣传吸引拜庙香客拉动旅游产业。现有戏台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已不再使用,而且从现状形态来看,戏台过于老旧和破败,因此可以通过翻修戏台使游客感受农村风俗文化(图13)。
结合农村特色景观打造公共空间也是保护农村文化吸引游客参与的一种方式。在中国农村,石磨和晒谷场是经常见到的。据调查,灵水村村民聚集场所一般有这样几个地方,一处是公用石磨,一处是戏场,还有晒谷场。离村子入口最近有一处废弃石磨和废弃古井,石磨并未受到破坏,但是古井已经残破不堪,严重影响农村形象,因此将石磨和古井通过景观处理打造成农村风俗文化载体,展示农村生活景象(图14)。因石磨已经不再使用,旁边有一株百年古槐,可将石磨基础抬高,做成上升广场。广场边缘设置花池树池,围合出小型交流休闲空间。此处水井位于村子重要位置,但打水器具已经破旧,水井内有净水,井边未做任何防护处理, 因此将水井周边用硬质广场围合打水器具换置,对水井进行必要的安全防护。
3.灵水村空心村问题解决初探总结
3.广东省饶平县“空心村”整治研究 篇三
关键词:饶平县;空心村;整治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4)03-0045-05
2010年6月3日饶平县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中央苏区县”,饶平县迎来在新的政策支持下加快发展的契机。作为中央苏区县的广大乡村亟待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仍然有着巨大的差距,其中,“空心村”是一个比较突出的表现。乡村聚落空心化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过程的产物,是城镇化过程乡村聚落的一种过渡性形态,中国学者研究村庄空心化已经取得很多成果,这些成果对于认识和整治饶平县乡村聚落空心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饶平县“空心村”既有一般“空心村”的共同特点又有具体地域的独特性,本文试图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空心村”进行调查分析,找出饶平县“空心村”的特点和规律,提出整治“空心村”的基本思路。
一、“空心村”研究现状综述
(一) 关于村庄空心化和“空心村”的内涵
村庄空心化与“空心村”是指乡村聚落演变的过程与结果。刘彦随等结合山东典型村庄调研和系统的理论分析,指出农村新建住宅逐渐向外围扩展,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而旧的住宅闲置或废弃,形成了一种“外扩内空”的演化过程。农村空心化是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特殊形态,表现为农村土地空心化、人口空心化、农村产业空心化和基础设施空心化[1]。张昭认为空心化是指村庄内部出现大面积土地和住宅空闲的村庄[2]。此外还有学者分别从城镇化背景[3]、村庄空间形态[4]住宅的空间布局和村民的年龄结构[5]、“空心村”形成原因[6]等讨论“空心村”的内涵。总之,“空心村”是农村空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农村空心化造成农村系统衰退、可持续能力下降[7]。
(二)关于“空心村”的空间形态与发展阶段
乡村聚落在空间过程上“内空外扩”、建筑景观“内旧外新”,而其空间形态则因聚落所在地貌、聚落规模、区位等的差异而呈现多样化。通常表现为圆形、扇形、矩形、带状、跳跃式等多种形式[8]。
同时,“空心村”的形态是随空心化发展而变化的,地理学者注重研究“空心村”的“生命周期”。王成新等将“空心村”的发展演化分为初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这三个时期大概对应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8]。刘彦随研究了农村空心化完整过程一般经历出现、成长、兴盛、稳定和衰退五个阶段阶段[8]。
(三)关于“空心村”形成的原因分析
“空心村”是城镇化过程在农村聚落的一种演化形态,农业人口流向城镇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离开乡村、农村新一轮住宅的建设与老住宅老村落的衰落,使旧村庄呈现“人去房空”、仅存一些留守老人的景象。其原因主要有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庭结构居住需求的变化、土地权属的制约、村庄规划的滞后等。刘彦随等归纳了农村空心化的影响因素包括资源与环境因素、经济与社会因素、体制与制度因素、管理与政策因素[7]。
(四)关于“空心村”演化的机制与类型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自然环境条件的差异决定了“空心村”类型。龙花楼等[9]研究了城乡结合部和平原农区“空心村”演化的不同特征,揭示了城乡结合部典型空心化村庄在原址上完整地经历实心化、亚空心化、空心化和再实心化四个阶段;而平原农区“空心村”则表现为外出务工型集中高度空心化、外出务工型分散高度空心化、农业主导型集中低度空心化、农业主导型集中高度空心化四种类型;并指出一般状态下“空心村”的发展演化所表现出来的阶段性大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时段特点相对应[10]。刘彦随等[8]讨论了农村空心化代际演替空间形式;运用“推拉理论”解释农村空心化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五)关于研究方法与手段
对村庄空心化的实证研究除了运用统计数据、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之外,刘彦随团队运用高分辨率(0.25m)遥感数据进行村域尺度土地利用的研究,取得的成果为空心村土地综合整治潜力的调查与评价提供技术方法的有益参考和有力支持[11]。
(六)关于“空心村”整治的对策与思路
如何破解“空心村”这一普遍性难题,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整治对策,例如新农村建设之村庄规划、农村宅基地合理流转、加大土地执法力度等。不少整治农村空心化模式相继出现,如上海市松江区的宅基地置换模式、浙江省嵊州市“三方共建”模式[12]和天津市的“宅基地换房”模式等。
二、饶平县“空心村”研究调查方法
饶平县位于广东省东端沿海,地处116°35’E-
117°11’E,23°28’N-24°14’N,县域东西窄南北长,南北95km,东西31km;总面积2203km2,其中陆地面积1670km2,海域面积533km2。地形山海兼备,东、北、西三面环山,南临南海,地势北高南低,西北为山地丘陵,间有谷底与盆地,南部为台地和冲积平原,拥有13个海岛。最高峰西岩山海拔1256m,最大海岛海山岛面积46.9 km2[13]。黄冈河发源于本县北部山区,在本县南部柘林湾入海,由北而南贯穿县境中轴。
根据饶平县山海兼备的地理环境特点和区域产业差异特点,研究样本选取饶平南部海岛海山镇欧石村、中部山区浮滨镇大榕铺村、北部山区新丰镇杨康村、上饶镇自东村作为研究样本,他们分别代表不同地理环境和主导产业发展的区域。研究方法主要以实地考察调查为依据,向村委会了解村落基本情况,到村落老屋查看“空心”情况及访问留守老屋的村民。
nlc202309040545
三、饶平县“空心村”特点
村庄空心化是当前饶平县村庄的普遍现象,与全国大多数农村一样具有一些共同特征,表现为老村老屋的破落和人口稀少、人口老龄化,而围绕老村的外围建起新屋,青壮劳力外出打工等。实地考察调查发现作为研究样本的四个村庄空心化各具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归纳为内旧外新的欧石村、内空外扩的大榕铺村、拆旧建新的扬康村和新旧混杂的自东村。
(一)内旧外新的欧石村
欧石村位于海山南岛东北部,与汛洲岛隔小金门水道,由于汛洲岛的屏蔽作用,金门水道成为网箱养殖的理想水域。全村有滩涂水面近25000亩,海淡水养殖面积16285亩,盐田2612亩。全村人口10582人,50%的劳动力从事渔业生产,仅有5%劳力从事种植业,45%劳力从事二、三产业。主要经营海上贸易、培育鱼虾苗、养鲍鱼、造船、机械修配、制盐、制冰、珠绣等。
村落以该村风水山──欧头山为中心呈扇形布局,老村老屋围绕欧头山紧密布列,老屋建筑以石与贝灰、砖、木混合结构为主,多为平房或二层小楼。而新屋以老屋为核向外层层扩展,新屋建筑以钢筋水泥结构为主,多为三层、四层独立洋楼。也有少数新屋间插在老屋之中。该村目前仍然住人的老屋大约超过一半,空置的老屋多数破烂不堪。而住在老屋的多数为老人,有的是子女住在外围的新居,有的是子女外出打工,也有由于没建新屋仍然全家住在老屋的。实地调查的三个案例详情见表1。
表1 三个调查案例
户主名字欧外欧炎振(小学教师)
户主年龄854359
权属自家祖先留下来自家祖先留下来自家的(宅基地为村里分配的,建屋之前是一片果园)
房屋
利用
情况仅有1间小房间住着老人,房屋其余部分破烂、空置处于使用中,没有空置,没有废弃处于使用中,没空置,没废弃
建废
年份大约建于
100多年前大约建于清朝中后期1981年建
房屋
类型砖瓦房、四点金砖瓦房、四点金钢筋水泥2层小楼
人口
人数原来是兄弟5户人家共住。现在仅1个老人自己住1小间,1间借给别人住。老人的3个儿子住外围的新房。原来为父母及兄弟4户人家,两户去外面建新房,一户迁去湖北。目前只剩1户,家里共8人,户主夫妻和5个小孩、还有户主父亲。8人(户主加上儿子2对夫妻和3个孙子)但是平日仅住户主1人
房子
面积(m2)20025070
(二)内空外扩的大榕铺村
大榕铺村位于饶平中部山区的小盆地,属于浮滨镇。大榕铺村是潮汕第一位博士张竟生的故乡。大榕铺村以农业为主,耕地仅有713亩,山地面积2245亩,主产水稻、甘蔗、橄榄、青梅、乌榄、茶叶、荔枝等。虽然由于张竟生公园而有游客参观,但是仍然没有旅游业的收入,反而每年县、镇人民政府要拨款扶持张竟生公园的开放。全村人口1238人,外出人员中年妇女以做家政服务而闻名,青年则进工厂打工为多。可见,大榕铺村属于经济比较困难的村庄。
村落东南依虎山面朝大榕溪,老村老屋依山势以三座圆形土楼为核心布列,新建屋分布在老屋的西北面沿村道两侧分布,多为2-3层钢筋水泥结构小楼。全村新老分明,老屋多数空置,包括原村委会办公楼以及老村中心广场基本废弃,两座土楼分别仅有1-2名老人留守,而新村则分为三期由村委会规划宅基地而建,呈现了典型的内空外扩格局(表2)。
表2 大榕铺村两座土楼的“空心”现状
土楼名称萃榕楼侨榕楼
原住户数2716
现住户数/人数1/22/2
留守人员情况1位母亲和其儿子,儿子是小儿麻痹症残疾人士汤溪水库退休老人,男,86岁,有4个孩子,孩子都去外面住新房,老人生活自理。
另一老人,女,78岁,有4个孩子,老人吃户头,孩子们轮着给她送饭来。
土楼破损情况明清时代的土楼,很破旧,原来是三层现在只剩两层,而且有的房间已经坍塌。明清时代的土楼,很破旧,有的房间已经坍塌。
(三)拆旧建新的扬康村
扬康村位于饶平北部山区,属于新丰镇。扬康村位于饶平北部陶瓷走廊上,其陶瓷生产历史悠久,目前陶瓷业是本村的主导产业。全村人口6000多人。由于陶瓷业的大力发展,不仅本村农田撂荒,劳动力集中到陶瓷业,而且吸引附近村镇和福建江西等地外来劳工达3000人左右。从2004年开始与多家生物公司合作种植铁皮石斛,是潮汕最大的铁皮石斛生产基地,铁皮石斛基地占地面积87.6hm2[14]。此外利用温泉地热资源开辟旅游业。目前全村经济收入70%以上来源于陶瓷业,1000人以上规模的陶瓷企业5家。
由于经济发展,全村村民基本住上了新房子,除了自1988年以来村委会规划在村道两侧的宅基地之外,原有的土楼基本拆光重新建新房。扬康村原来是饶平北部土楼集中的村落,而今已经难以见到完整的土楼,一方面由于土楼年久破旧维修成本高,而且与现代生活要求有较大差距,一方面由于经济水平提高村民有能力新建房子,因此大量拆掉土楼建新房是扬康村的特点。扬康村已经走过了由实心村到空心村再到新一轮的实心村的历程。所以目前呈现为拆旧建新的格局。
(四)新旧混杂的自东村
自东村位于饶平北部上饶镇坝上社区,邻接茂芝社区。茂芝是上饶镇政府所在地,也是中央苏区县的重要革命旧址全德学校所在地,1927年朱德同志在全德学校召开“茂芝会议”。茂芝地处福建与广东大埔县、饶平县交界处,向来是一个重要的交通要塞。自东村位于茂芝墟南面。自东村传统产业为农牧业,全村人口约2000人,目前多数村民外出谋生,一部分做生意发展不错,乐于回乡回报,一部分外出打工。
nlc202309040545
自东村老村老屋主要分布在省道西侧,村中老屋既有圆形土楼,也有类似北方大宅的院落,由于宅基地有限而同一土楼中的各家各户经济状况参差不齐,呈现了新房子间插在老围楼中的新旧混杂状态,老屋既有空置也有住人。新农村建设也在本村有所体现,2012年新建的中心文化广场利用了原来村的中心地段。广场周围也是新旧混杂的民居包围着。省道东侧原为自东村的农田,现在规划为宅基地,而且统一建起城市花园式洋楼——紫东花园,紫东花园优先卖给自东村村民,同时也卖给其他村村民或茂芝的居民。此外,由于省道(同时也是通向茂芝墟的道路)穿越自东村,沿街两侧也是自东村新房的集中地带。
四、饶平县“空心村”的原因分析
“空心村”现象是农村发展、城镇化过程的阶段性产物,由上述四个研究样本村落的情况可见,饶平“空心村”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旧村改造新农宅建设
经济条件越好的村民建新屋的需求越强烈。四个村落中以欧石村的新房最多,单座建筑的规模最大,质量最好;其次是扬康村,已经替换了土楼的新式洋楼,仅存无几的不完整的土楼也被修缮改造。而自东村的“紫东花园”已经融入了城镇,相反地,最典型的空心化出现在大榕铺村,新旧分明,内旧外新,新房子沿新的村道两侧布局,新房规模与质量各户差别不大。
(二)农村宅基地制度、新农村规划的滞后
如果说社会经济发展给农村旧宅带来改造的契机,给农村旧貌带来换新颜的契机,但是由于宅基地制度、新农村规划的滞后,新的农宅建设、新的村貌建设处于自发无序状态。使之出现了老屋空置、新老间插现象,而新宅基地的“规划”由于用地紧张,不能同时兼顾乡村“风水”,破坏了原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村落景观。大榕铺村,其老村落依山势而建,三个土楼的前面是水塘,营造了依山面水的宜居环境,然而新宅沿村道两侧一列排开,与山水环境的和谐荡然无存。自东村“自东楼”是一座明清时期的土楼,大门面对着近处是黄冈河远处是西岩山,现在除了大门及大门两侧的土墙“虚有其表”之外,土楼里面已经破烂不堪、且新宅间插在老的联排土围之中。
(三)传统观念与新的生活需求的冲突
在老村落中,尚有修缮的往往是祠堂、家庙。扬康村一座不完整的土楼,仅保留着祠堂及其前方的池塘,土楼的其余部分或者被拆掉建了新房,或者被修缮改造了。扬慈楼是一座大型的土楼,土楼的内部已经“掏空”,仅留着外墙而且大门还被族亲们捐款修缮。可见传统观念促使包括祠堂等一些老屋保留下来,而新的生活需要促使新屋的建设,两者的冲突造成新老更替的不和谐,导致空心化。
(四)城镇化进程中青壮年离乡不离土
越是经济不发达的乡村越留不住青年,青年人外出打工却把户口和家留在农村,因此老宅就剩下老人,甚至没人。越是经济状况好的村落则留在当地的人也多、新房的规模大、质量上档次。因此空心村同时也是城镇化过程的一种阶段性表现。
(五)乡村产业差异与空心程度关系
大榕铺村为纯种植业,经济发展缓慢,青壮劳力基本在外打工,村落空心程度严重,扬康村以陶瓷业为主,不仅村里农业劳动力放弃务农甚至吸引外来工达3000人之多,村民收入水平高,旧村改造基本完成;而欧石村以海洋养殖业为主,各户养殖规模不一,因此旧村改造呈现参差不齐;自东村外出打工、做生意与留守种田形式鲜明对比,农宅新旧间插现象严重。
五、饶平县“空心村”的整治思路
(一)倡导行之有效的新乡村规划
从调查中可见,目前乡村的所谓规划就是划出宅基地让村民盖房子,一些有条件的村落同时改造村道、修建公共活动场所、集中处理垃圾等。仍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规划,有的乡村做了新农村规划却没有实施。因此,广大乡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宅基地的紧缺、农村土地制度以及产业转型等原因,一方面传统的、地方特色突出的、景观优美的乡村正在逐渐消失,另一方面适应现代生活生产需要的村落改造和建设却难以保持地方特色、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乡村景观,新旧不和谐。因此需要贯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生产、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针对乡村的具体特点做实施性强的新农村规划。
(二)引导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农村建设
调查中显示,乡村产业结构与乡村建设是呈正相关的,因此要引导乡村产业转型和升级,解决乡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提高村民收入水平,进而促进旧村老屋的改造,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
(三)因村而异差异化整治“空心村”
表3 饶平县“空心村”整治的差异化
村庄名称欧石村大榕铺村扬康村自东村
空心类型内旧外新内空外扩拆旧建新新旧混杂
整治思路改造旧村
新旧和谐整旧如旧
发展旅游生态保护
持续发展融入城镇
保留特色
1.改造旧村,新旧和谐
欧石村外围新房的建设高潮已经过去,而老村落老屋并不都是空的,欧头山麓的退休工人活动中心仍然在使用,欧头山前的戏台和广场仍然是村民的公共活动中心,一些没有能力建新房的村民也只好修缮自家的老屋解决住房不足的问题。因此保留旧村落的景观格局,对旧村老屋进行改造,对排水排污和村道等进行改造,改善旧村老屋的人居环境和生活条件以实现新旧和谐。
2.整旧如旧,发展旅游
大榕铺村至今仍然以种植业为主,经济发展缓慢。老村落的景观优美、内涵丰富。适宜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整合自身与周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凭借张竟生故乡,毗邻“浮滨文化”遗址、岭头单丛茶园,邻近汤溪水库等优势。将老村落修旧如旧,以张竟生先生倡导的“美的社会”营造一处世外桃源,向广东省申请旅游扶贫项目、申报广东省文化旅游特色名镇(浮滨镇)等,发展旅游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传承、弘扬文化。
nlc202309040545
3.生态保护,持续发展
从村落形态看,扬康村已经基本完成了“空心村”的历程进入新一轮的实心阶段。该村的陶瓷工业和与公司合作的铁皮石斛种植业已经形成规模和特色。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地热资源的利用效率。
4.融入城镇,保留特色
随着上饶镇段新的省道修建完成,苏区重点项目朱德广场的落成,茂芝墟将逐渐步入现代城镇。自东村毗邻茂芝墟,凭借其区位优势,应自觉地融入城镇,目前村落中上保存的一些明清时期建筑应予以修复,传承其历史的脉络,而其他新旧混杂的农宅应通过适当的措施进行改造,一方面挖掘、盘活宅基地,一方面整改村容村貌。
通过个案的调查,从相对微观、直观的角度剖析饶平县“空心村”问题,认为应该珍惜与自然环境和谐的旧乡村景观,因地制宜,视“空心村”的发展阶段和乡村的特色以及问题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刘彦随,刘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
地理研究,2010(1):35.
[2]张昭.关于河北省空心村治理的理论探讨[J].河北师范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2(4):573.
[3]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
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规划,2001(6):8-13.
[4]程连生,冯文勇,蒋立宏.太原盆地东南部农村聚落空心化
机理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4):437-446.
[5]范远超.“空心村”掏空了农村[J].生态经济,2007(8):18-21.
[6]王海兰.农村“空心村”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探析[J].
农村经济,2001(9):21-22.
[7]刘彦随,刘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
地理研究,2010(1):35.
[8]刘彦随,刘玉,翟荣新.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
治实践[J].地理学报,2009,64(10):1193-1202.
[9]王成新,姚士谋,陈彩虹.中国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实证研
究[J].地理科学,2005,25(3):257-262.
[10]龙花楼,李裕瑞,刘彦随.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
力机制[J].地理学报,2009,64(10):1203.
[11]朱晓华,丁晶晶,刘彦随.村域尺度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
的建构与应用——以山东禹城牌子村为例[J].地理研究,
2010,29(5):883.
[12]张占录,杨庆媛.北京顺义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推动力分
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5(11):49-53.
[13]饶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饶平县志[A].广州:广东人民
出版社,1994:1.
[14]陈彩霞.广东省饶平县铁皮石斛产业研究[J].云南地理环
境研究,2011(5):55.
(责任编辑:陈 勇)
收稿日期:2014-02-15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2010年潮州市科技引导计划项目(2010S29)资助。
作者简介:李坚诚(1962-),女,广东丰顺人,韩山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地理;胡巍巍(1971-),男,安徽安庆人,韩山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自然地理;郑銮娟(1983-),女,广东潮州人,韩山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历史地理;郑琰明(1980-),女,广东南海人,博士,韩山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管理系教师,研究方向:自然地理。
4.空心村问题研究 篇四
为进一步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平,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切实保护耕地,促进XX村“空心村”治理工作实现新的突破,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意义
积极开展“空心村”治理,既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建设用地与农村经济发展用地指标不足问题,又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宅基地使用中的不公平、不公正问题,进一步促进农村宅基地依法依规管理,提高治理村的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改善村容村貌,培育新型农民,构建和谐、文明、美丽新村。
二、基本情况
XX村现有居住人口165户,计670口人,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60%,现在村居住人口老人占50%,中年占30%,少年幼儿占20%。宅基地193处,常年有人居住的仅90多户,无人居住已坍塌的50余户。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引导、村两委主导、群众主体、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原则。要注重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推动、资金扶持等方法措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农民积极支持并自觉投身参与“空心村”治理活动。及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协调处理各方利益,着力消除工作阻力。各项政策的制定到具体工作的开展都由村民代表全程参与,规范操作程序,全程阳光操作,接受群众监督,推动“空心村”治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严格控制村庄外延,严格控制违规占用耕地建房,切实加强村庄规划和村庄管理,大力疏通内部交通,大力治理乱搭乱建、违占违建等问题。同时,在推进上坚持“空心村”治理与土地“增减挂”、农村人居环境容貌提升、农村“两违”清理与管控、农村危旧房和土坏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精准扶贫等六项工作紧密结合、同步衔接、相互促进,确保实现多赢效果和综合效益。
四、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通过大力推进“空心村”治理,盘活农村存量土地,积极引导农民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和低丘缓坡地建房。
(二)治理标准。经过治理的村要达到以下标准:一是村庄规划得到实施,村庄规模不盲目外延,杜绝建新不退老宅和私占、乱占宅基地的现象;二是村内空闲地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村庄道路、供水、排水、绿化、亮化、环卫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三是建立公开公正的群众监督机制,杜绝乱批乱划宅基地现象;四是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三)治理模式。采取原址新建模式。XX村“空心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原址上实施村庄规划,推进XX村新民居建设。结合实际,合理利用村内闲置土地,填实“空心村”。通过拆除闲置无人居住的旧宅以及影响规划实施的房屋、茅厕、猪圈等,打通主干道路,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充分利用村内原有土地,使村庄用地趋于合理,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
(四)治理要求。违反规划占用村内公共场所的临时建筑物(如厕所、猪圈、小卖部等)一律拆除;堆放的垃圾、柴草、建筑材料一律清除;人员长期在外,家里宅基地上有房产,在不影响村庄规划和村容村貌的,可以保留一处宅基地;没有房产或虽有房产但破烂不堪,影响村容村貌的,可采取协议拆迁,承诺回乡定居时再批划宅基地等方式处理。
五、工作任务
村支部、村委进一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全力推进空心村治理进程:一是投资50万元,实施煤改电项目,解决新民居取暖问题;二是投资30万元对1000米过村路全部硬化;三是结合旅游2号路两侧综合整治,计划投资10万元对村庄周边美化、绿化,为改善村民居住生活环境,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确保“空心村”治理工作的顺利实施,镇成立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及包区区长、包村干部任成员的“空心村”治理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空心村”治理工作。
(二)强化规划管理。要切实加强农村宅基地的规划和计划管理,农村审批宅基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实行有闲置旧宅不批准新宅的办法,有效遏制弃旧宅建新宅、一户多宅等现象,防止形成新的“空心村”。镇政府、村两委要切实履行职责,严肃查处违反村庄规划乱搭乱建、少批多建、批东建西、未批先建等违法行为,对影响村庄规划实施的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应当依法拆除。
(三)强化宣传引导。要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各种载体进行广泛宣传,把有关政策宣传好、解释好,并注重挖掘典型,总结推广经验,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支持“空心村”治理工作。要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和进村入户等方式,将治理“空心村”的政策和计划、目标任务等宣传到位,做到家喻户晓。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民意,贴近群众,做实做细思想工作,引导群众克服思想认识误区,破除陈规陋习,不断提高群众参与“空心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做出新的贡献。
XX镇人民政府
空心村治理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 XX XX镇镇长
副组长 XX XX镇人大主席
成 员 XX XX镇党委副书记
XX XX镇副镇长
XX XX镇副镇长
XX XX镇组宣委员
XX XX镇政法委元
5.空心村资源利用的规划探索 篇五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上就曾指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着力抓好的重点工作中就包括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而在今天有关专家称,整治空心村,已经成为节约农村土地的主要方式之一。
所谓“空心村”是指在农民新建住宅过程中,由于村庄规划严重滞后等原因,新建住宅大部分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外实内空的“空心村”。一些群众这样形容:“外面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荒地杂草生。”“空心村”的存在浪费了国家有限的土地资源,恶化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存在巨大的危害:
(一)土地资源的浪费严重。“空心村”占用的土地,耕不能耕,用不能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一方面是农民建新不拆旧,造成土地大量闲置;另一方面,许多村庄出现无处建房现象,土地管理部门被迫在有限的耕地指标中切出一部分来解决缺房户的建房问题。
(二)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空心村”的房子多以木结构为主,有的是四合院、连片房,容易发生火灾。有的“空心村”内杂草丛生,老鼠、毒蛇盘踞,对村民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有的大片老房子里居住着生活比较困难的老人,房子破旧,随时有倒塌的可能,对老人的生命有危险,对行人同样存在隐患。
(三)严重影响环境卫生。“空心村”的废弃房屋由于无人居住,所以也无人修缮,有些已经倒塌。不少村民将老房用于圈养禽畜。由
于没有人清理,致使村内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杂草丛生、老鼠遍地、蝇蚊乱飞、粪便成堆。环境卫生的“脏、乱、差”,严重影响这些居民的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
(四)潜伏矛盾纠纷。由于“空心村”内的废弃宅基地多年未曾有人使用,到了第三、四代之后,邻居之间的土地界限必然会有些模糊。随着农村土地的日益紧张,宅基地今后必将升值,到时候这些废弃宅基地可能会引发家族内或家族间以及宗族间的矛盾纠纷。
(五)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空心村”的存在,使农民居住地分散散乱,农村的村落分布面积过大,村庄外延拉得过长,增加了农村进行水、电、路、通信、公用设施等基础设施统一建设的难度,延缓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整治规划“空心村”已迫在眉睫。治理“空心村”更需建设、国土、交通、水利、农业、电力等部门的通力协作,乡(镇)政府组织领导,村委会的努力落实。
建议及对策:
(一)建议政府出台有关政策措施,按照农村的特点、传统和农民的要求,制定适应农村发展的房屋拆迁政策,用于指导农村建设,规范拆迁行为,做到村庄整治有法可依。
(二)大力宣传整治“空心村”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对乡(镇)村干部进行国土政策、规划建设业务培训,巩固工作积极性,克服怕苦怕难的心理。
(三)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根据村庄规模的大小、“空心村”的规模,测准地形图,精心编制村庄规划,对村庄的道路、供水、排污、电力、教育、卫生、通讯等做出全面部署,使村庄建设可以按图选址,按图实施,减少浪费,保证有限的资金得到充分的运用。
(四)国土部门应依据《土地法》规定,对“空心村”的权属进行调查。对房屋已倒塌、荒芜长草的宅基地对照相关法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证,检查建新拆旧的落实情况,没有拆除的要限期拆除,并对宅基地进行评估。建立农村住房保障体系,对居住在“空心村”内的孤寡老人、特困户进行住房救济,让他们搬出“空心村”后去敬老院,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住。“空心村”的宅基地可以由村委会收购,统一使用,也可以利用股权形式合作开发。
(五)严格执行《土地法》和《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的规定,加强村镇建设规划管理机构建设。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工作任务、管理区域的大小,设立建设规划管理机构,将规划、建设、质量监管、村镇监察等工作归纳在一起,全面承担村镇建设管理各项工作,促进村镇建设事业的发展。加强日常巡查,打击违法建设行为,确保村庄建设顺利进行。
珍惜有限的生存空间,合理地用好每一寸土地,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采取有效措施对旧村合理利用,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工则工,使已出现的“空心村”尽快得到有效治理和充分利用。在经济建设中,也不能建立在忽视和压榨村民利益的基础上。治理“空心村”不可一蹴而就、急功近利,需要耐心、坚持和毅力。少一些虚拟数字,少一些急功近利,踏踏实实的建设家园,爱民为民,才能更完善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少一些“空
6.荻港村空心化现状及水平 篇六
摘 要:浙江省湖州市内空外延的用地状况,即“空心村”现象非常普遍,“空心化”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空心村”的治理,有利于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实行整治还田、还园、还林,促进土地流转和生产规模经营,从根本上改善、提高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环境。
本文研究通过调查了解荻港村空心化现状及水平,发现,“空心村”的形成是在土地比较收益低、旧有住宅设计不合理、村民思想观念落后,土地保护意识淡薄等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并提出了空心村整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一部分对其中的问题给出了对应的对策和措施。研究站在科学发展观的角度,以新农村建设发展为目标,从管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市场等相关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荻港村,空心村,新农村建设
Abstract:Hu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empty land status epitaxy, ie “Hollow Village” is widespread, “hollowing out” of the research has a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Hollow Village” governance, help revitalize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stock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mediation to field, but also parks, forests, land transfer and the promotion of production scale, improve radically improve the lives and living conditions of farmers.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tatus and level of Digang Hollow Village, found that “hollow village” is produced in the form of land relatively low income, old house design is unreasonable, the villagers ideas behind poor awareness of land conservation and other joint action the.Hollow Village and proposed remediation process problems, the last part of the question which give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Research angle standing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rural development as the goal, from the management, plann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proposed relevant aspects of a sound rural financial markets.Key Words: Digang village, empty village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引言.......................................................................................................1
1.1 研究背景.....................................................................................1 1.2 研究综述.......................................................................................1 1.3 研究目的.....................................................................................2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
2.1 研究对象.....................................................................................2
2.1.1 荻港村概况..........................................................................2 2.1.2 荻港村区位分析图..............................................................3 2.2 研究方法.....................................................................................3 3 研究问题现状分析..............................................................................4
3.1 空心村现状...................................................................................4
3.1.1城乡收入的差异,人口大量外流.......................................4 3.1.2家庭结构小型化,人口结构非农化...................................5 3.2.3法律制度不健全,规划建设管理不完善...........................5 3.2.4居住环境质量差,公共、基础设施缺乏...........................6 3.2.5原有村庄格局的缺陷,外迁动力增强...............................6 3.2 空心村整治面临主要问题...........................................................7 4 策略研究...............................................................................................8
4.1制定科学系统的村庄发展规划....................................................8 4.2提高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国家投资比例,建立一个多元的投资机制.......................................................................................................9 4.3加强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增强农村自我积累能力 9
4.4努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9 4.5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建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市场....9 4.6改革户籍制度,建立人口自由流动的户籍管理体制..............10 5 小结.......................................................................................................10 参考文献...................................................................................................11 致谢...........................................................................................................12 引言
1.1 研究背景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经济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经济蓬勃发展。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出现了剩余资金的积累和劳动力的剩余。当时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体制,农村的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不能顺利进入城镇,由此引发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劳动力的外出。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键。“空心村”继续蔓延将导致农村居住环境持续恶化,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势必造成这些闲置土地升值,由此引发家族内或家族间的矛盾,既不利于农村的繁荣,又威胁到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改造“空心村”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此规划整治“空心村”势在必行。
1.2 研究综述
中国人口多,耕地少。截至2005年,中国实有耕地18.31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到1.4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村镇建设用地却存在着巨大浪费,目前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高达16.4万hm,人均建设用地185平方米,村镇建设用地总量是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的4.6倍,且用地布局散乱、粗放利用现象严重
(1)
2。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必须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加强“空心村”整治,开展村庄改造,则可以现实为国家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缓解日益紧张的人地矛盾关系。然而此项工作由于理论研究还相对滞后于实践,导致相关的政策法律也并不完善,使得国家难以加强对农村土地的管理。因此,加强此项研究不管是从落实、完善国家的政策法律,还是从缓解人地矛盾的需要方面来说,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实践经验相比,我国关于农村村镇规划布局的理论研究还很少,.仅局限于对农村用地整理的难点分析、潜力分析方面、简单的整理模式总结和政策措施建议,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这一方面导致我国农村建设中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使农村村镇规划难以受到理论的科学合理的指导,村镇治理工作难以得到更深一步的进展。因此,此项研究可以深化村镇布局理论,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更是对加强村镇布局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3 研究目的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空心化”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分析,运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方法,找到从现状分析再到理论生成与具体实践方法这样的更新过程;找到解决空心村问题的对策,并结合规划学的相关理论试着建立规划整治体系,指导进一步的优化新农村的实际设计方案。从新农村合理规划的角度,改造空心村,重组村庄聚落结构,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节约土地,盘活大量耕地,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荻港村概况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是杭嘉湖平原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古村,历史上因河港两岸芦苇丛生而得名,自古有“苕溪渔隐”之称。荻港四面环水,溪水相抱,环境优美;东靠杭湖锡旅游航道,西接湖菱公路,紧接318和104国道,水陆交通方便;人文荟萃,古建筑众多,旅游资源丰富。
全村面积6.3平方公里,中心村面积1.3平方公里,共有41个村民小组,1165户农户,总人口3718人。2007年实现全村工农业总产值6.45亿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1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610元。先后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评为“先锋工程先进党组织”、省“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省“文明村”、省“卫生村”、省“绿化村”。近年来,以创建全国文明村为目标,有力推进全村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
荻港村于1982年由原荻港大队分解为塘东、史家桥、钞田桥、二管桥、积善等五个行政村,又于2(1(11年11月重新合并为荻港村。新荻港村建立之际,生产发展不平衡,村容村貌脏乱差,村情民风较复杂,各项工作开展难度大。对此,村“两委会”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紧紧依靠广大党员群众,抓重点,攻难点,创亮点,分二个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1夯实基础阶段。从2(1(11年11月五村合并至2003年,主要是突出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努力壮大集体经济,不断增加农民收人,夯实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2重点推进阶段。从2004年至2005年,主要是突出公共设施等硬件设施改善以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
3全面提高阶段。从2006年起,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从生产发展、环境改善、村风民风、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作进一步深化与提升,努力争创和孚镇乃至南得区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的“领失军”。
2.1.2 区位分析图
2.2 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法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广泛阅读,了解掌握研究领域已取得的理论成果和研究进展,在已有的理论研究基础上作更进一步的研究,归纳整理其中有参考意义的资料。
(2)调研分析法
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收集相关的图文资料,了解存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增加论据的真实可信度,并对已有资料进行完善补充。(3)比较分析法
在理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讨,进一步研究可行性建设方法。通过几个典型的实例和实证材料,比较不同类型的“空心村”规划整治的特点。并且对不同发展方案对新农村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有用于农村的建设途径。
(4)实证分析法
以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为研究对象,分析“空心村”主要存在问题,总结“空心村”的成因及危害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对农村“空心化”问题的规划整治对策思路进行分析研究。研究问题现状分析
3.1 空心村现状
3.1.1城乡收入的差异,人口大量外流
十年代前荻港村经济主要产业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有水稻、小麦、花生等,产业结构仍然以传统的粮食作物见多。农业生产率低,利润低,农民收入上不去,进而使得许多村民产生厌农情绪。同时人均可耕地的日趋减少,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闲置。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又使得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转向城市。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移动,而城市资本却流向农村,结果从农业人口中分化出来的富裕者开始向住房消费大量投资,而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的“吃、住、行’观念,促使这些丰裕资本很快转化为一座座庭院,大规模将其住所向外围更新或交通便利处无序迁移,形成了村庄外缘“光亮”的局面;暂时定居城市但尚未转化为市民的流动人口,基于城市就业不稳定,工作环境恶劣等不利因素,仍然以房屋闲置的方式保留宅基地,使其成为生活的最后保障和农村居民身份的现实选择。①
图3-1 荻港村外出人口数 自九十年代以来,荻港村外出打工的人口逐年增多,截止到2007年该村共有人口451人,其中在18至60岁的人当中,常年在外的有153人。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在荻港村以纯种植为主要收入的仅占10%,在以非种植为主要收入中主要有进城打工、外出经商、从事运输等作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
图3-2 荻港村经济收入来源构成
家庭规模扩大,结构趋向小型化,旧宅面积越来越不能满足住户的居住需求,增加了农民的建房需求,一定程度上对村庄空心化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由于人口的大量外流,导致村里很多人家关门闭户,荻港村有19户住宅常年空置,半空置户(只有60岁以上老人居住)的达到39户,两者比例有37.2%。
3.1.2家庭结构小型化,人口结构非农化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自然增长,家庭规模开始扩大,家庭结构发生分化,以往几代同堂的大家庭住户数量明星减少。农民的收入来源开始多元化,对大家庭的依赖程度逐步降低,联合家庭开始消失,主干家庭也逐步向核心家庭过渡。目前,荻港村家庭人口1-2人31户占25%,3-4人56户占45%5-6人34户占27%,6人以上4户的占3%。
图3-3按家庭人口数量分的户构成 图3-4新建住宅原因构成
3.2.3法律制度不健全,规划建设管理不完善
现行《土地管理法》第62条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占用农用地的,依照本法第44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使农村土地事实上具有无偿、无限期、无流动使用的特征,不少农民在对农村宅基地所有权 认知上普遍存在着私有的观念,导致许多农户多占、超占、乱占土地,违法建房的现象。随着非农化的发展和国家户口政策的逐步放开,很多农户开始移居城镇,但他们大多数不愿放弃在村庄的农宅,形成农宅空置、一户多宅的现象。
3.2.4居住环境质量差,公共、基础设施缺乏
农村居民点经历了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由于村庄的整体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引导,农村的建设普遍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致使房屋排列无序、各年代建设的房屋并存,村内街巷窄小,毫无组织,且多为自然形成的土路,缺乏公共绿地、公共活动场地,用地结构失衡。没有垃圾收集点,垃圾乱倒、乱堆现象严重,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普遍存在垃圾堵塞排水沟的现象,沟渠、水塘成为污水池、垃圾堆放场,旱厕及猪牛圈就近分布,严重影响了公共环境卫生。调查者中48%的村民对居住环境质量不满意,51%的村民认为村内的住宅建设布置混乱,无秩序,对当前环境质量评价不高。
图3-5居住环境满意度 图3-6村庄住宅建设布置评价
3.2.5原有村庄格局的缺陷,外迁动力增强
在一定程度上讲,原有的村庄格局一般是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的。目前的村庄形态表现为村宅建设布局无序、宅基地缺乏规划、街道狭窄等,由于市场繁荣和农业的发展,部分农户购买了拖拉机等现代农机和运输工具,以前村庄规划先天不足导致出入不通畅、车辆出入困难交通受阻并可能引致邻里关系不和等矛盾,多种因素交织使农民建房时不愿在村内盖新房,选择宅基地喜新厌旧,挤占、多占耕地以致旧宅基地闲置废弃成为可能。旧有格局使得越往内核越不方便,越不方便越往外迁,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同时早期的住宅结构形式简单,建筑材料老化,多为泥草、砖木结构,开间小、进深浅、层高低。而现在的农宅多为砖混楼房或者瓦房,宅基地面积也比早期大,.翻新旧宅无论是空间立体高度还是水平纵向深度都要超出原来规模。住宅缺少合理的设计,在采光、通风、排水等方面留下隐患,致使农宅“更新换代”速度加快。
3.2 空心村整治面临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的年收入大幅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家庭有了积蓄。这本是好事,可是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却带来新的问题。农村房屋布局极不合理,呈现出村庄周围高楼洋房等新房林立,而村中心瓦房,矮房随意分布,卫生环境差,村中心居民逐渐向村外迁移的现状,继而出现空心村的现象。由于荻港村新修的东西水泥道路和环村硬化道路以及东部南北向的通村道路这一因素,一部分村民从旧村中心迁到村外主要道路两侧。原来的住宅或是留给家中老人或是废弃下来。“空心村”问题己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但又是很难解决的大难题。在调查中发现对空心村整治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四个方面:(1)土地政策制度落实难
“一户多宅”现象,是多年来的历史积累,其间矛盾错综复杂,单凭一个文件、一个政策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执行“一户一宅不超限额控制刃‘政策,势必要对相关户进行重大的利益调整,政策处理难度大,要收回多余的房屋宅基地难度很大;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没有制定有关法律,使得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无统一标准,权属不清,权责不明。(2)土地置换调剂操作难
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民集居点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非农建设用地,但在当前国家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下,日益趋紧的用地计划指标、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以及集体建设留用地政策尚未全面实施。农村土地“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政策又制约着农民集居过程中宅基地的有序供给,土地调换在实际操作中难度很大,而实行先征后换的宅基地置换政策则成本很高,过程复杂。有地无土地指标、有土地指标无地、无地无指标等情况都存在。受地理环境的限制,没有扩大建设的余地;即使有地方也受农保区政策的限制;由于原老房子天井小、间距密、面积小、层高较低,与现今的居住要求不相适应,若按1:1的地基面积重新规划改造,往往需要增加相当的建设用地。(3)思想认识改变难
村民普遍认为老宅是祖上传下来的产业,属私人财产,外人无权干涉,新房建起来后,老房也不愿拆除,闲着可以但村里无偿收回不行。一部分在外经商的人,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房地产市场放开后,他们在外有自己的住房,有的人甚至在多个城市,拥有多处房地产,老家的房屋基本不住,其中的人封建迷信思想严重,认为住宅问题事关风水大事,不能随便乱动。所以,对这项工作村民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农民还没有认识到空心村浪费土地的问题。
一方面,“空心村”的一大特点是集中连片,且位于村中央,动一户要影响整片,思想难以高度统一,有一户不同意就难以成片改造。贫困户、保障户、孤寡老人,这些农户因受经济条件限制而缺乏改造能力。另一方面拆迁补偿问题。补偿标准低农户不同意,标准高村里又负担不起。特别是农民住宅一户一个样,该补偿多少很难掌握,农户又有“攀比”、“平均”心理,真正操作起来是件操心受累不讨好的事情,甚至有可能激化干群矛盾,影响稳定。(4)资金筹集难度大
要整治“空心村”,归根结底需要大量的配套资金的投入。而当前,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也是资金的问题。“十五”期间,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由于长期缺乏投入,欠账太多,资金难以得到保障,上级政府对村庄规划缺少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地方政府明显“力不从心”。农村宅基地整理,从制定规划到拆迁、平整土地,特别是治理“空心村”要拆除影响规划的建筑物、回收荒片地等都需要一定的补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都需要有一定的资金。由于目前绝大部分行政村的经济基础薄弱,筹资渠道狭窄,难以筹集必要的资金开展宅基地整理工作。策略研究
从调研中发现空心化的村庄大多缺乏合理的村庄建设规划和居住环境设计。制定并遵照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对空心村进行改造,可以有效地调整村庄用地和布局,改造空心村的空间结构,从而营造出某种内聚型空间氛围,取得改造空心村的成效。
4.1制定科学系统的村庄发展规划
严格论证、合理安排。长远规划与设计及短期细部工作重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近期规划要能够指导实践活动,具有实用性,能起到有效的控制建设程序的作用;远期规划要有其合理性和预见性,做好道路骨架基础布局、控制好建设用地的功能分区和用地规模。
4.2提高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国家投资比例,建立一个多元的投资机制
大兴水利,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田水利的建设、中小河流的治理、小型水库和病险水闸的除险加固以及山洪地质灾害的防治。同时,多渠道的开展一个多元的投资模式的建立工作,营造一种内聚模式,增强村庄发展活力。
4.3加强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增强农村自我积累能力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整治需要注入大量资金绝大部分来至农民和村集体组织的自筹,但是由于农村本身资本积累能力不强,自我发展动力不足,使得运行资金有限。为了顺利实现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目标,需要逐渐、稳步地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有关农业税收政策,加强和规范农村税费征收的程序,严格执行“一事一议”筹资投劳政策,切实加强涉农收费管理,建立并加强群众监督检查力度机制。
4.4努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为了促进农村的发展和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节奏,保障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需要做好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财政补贴标准。总结和借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成功的经验,规范业务经办流程,以点带面,逐步有计划的扩大试点范围。完善医疗救助工作机制,扩大义务救助范围,全面建立同步结算制度,简化相关手续。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将政府投入透明化、公开化,保证资金落到实处。
4.5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建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市场
农村宅基地作为集体土地的一种,并没有明确、清晰的宅基地使用权的转让的法律定义,事实上,无形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交易市场己经初步形成,要实现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就必须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建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转让市场。土地使用权的自由流转可以使土地形成规模经营,从而获得规模经营的经济效益,提升土地价值;其次,土地使用权的自由流转才能形成完善的土地市场,反映土地的真实价格,使土地流向价值最高的用途,降低土地的租用价值消散程度;最后,土地使用权的自由流转才能有效的减少对土地的管制,减少管制成本确保土地交易中价格的公正,减少土地交易中的腐败因素和对农户的权利侵犯,增强交易信息的透明化、公开化,使土地交易价格真实的反映土地的价值和稀缺性,从而提高土地的价格,增加占用耕地建房的机会成本。
4.6改革户籍制度,建立人口自由流动的户籍管理体制
建立与进城村民相应的宅基地退出机制。面向所有农村居民,分阶段、分区域逐步推进,将户籍制度改革分为两个阶段实施。2010年到2011年为第一个阶段,将重点推进有条件的村民转为城镇市民,解决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民工及其家属、失地农民和农村与大中专学生的户口问题。第二个阶段是2012年到2020年,形成自由互通、权益平等、城乡户籍制度一体化的体系。小结
本文在广泛查阅有关文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中国新农村建设、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背景,对湖州市南浔区农村空心化状况和旧村整治情况展开调查,在分析影响空心村形成的现状和原因后提出了相关的整治模式、整治原则、规划构成要素和政治整治对策。的开展始终得围绕农民来进行,必需从农民的角度来考虑,以方便农民的生活和有利农民生产为出发点,使土地集约化利用,在整治改造的过程中因地制宜,按照村庄自己的文化、风俗习惯、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来选择适合本村的整治模式,并使农民参与进来,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目前空心村整治已是全国的一个热点问题,正在全国农村中逐步进行,但由于以前对村庄的改造也大多是农民自发的一种拆旧建新行为,并没有政府和规划部门的引导,而且大部分的村庄从未进行过规划的编制,村庄整治又不同于城市中住宅区的更新,它有农村独特的地域和社会特点,因此有相当大的难度。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村庄建设规划是一个牵涉面广、政策性强的综合性规划,就其规划内容而言,己不仅仅是简单的空间布局,更需要考虑经济、产业、土地的合理使用、环境保护等等多个层面;整个工作过程也非一个普通的城市规划设计过程,必须深入地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广泛征求村民代表意见,积极寻求相关部门的协作,在各级相关政府的悉心指导下,才能使村庄规划落到实处,才能真正用来指导村庄的各项建设。
空心村整治是一项长期性的历史任务,应充分认识到其复杂性和长期性。现阶段新农村建设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需不断关注实施过程中凸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规划方式与政策措施的调整完善。关于空心村的研究仅仅迈出了第一步,在今后的工作和实践中一定会不断进行深化和优化,以更好的指导新农村建设的实践。
参考文献
[1]张逸风.河南省空心村治理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2]冯小博,陈敬辉.空心村现象的科学认识及治理[fJ].理论科学,2009,(11):19-20 [3]唐志军,王玉霞.空心村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及其治理一对湖南永州市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J].中国发展观察,2008,(03):42-4s [4〕张娟娟.空心村问题研究及对策探讨一以河南省沁阳市张坡村为例[J].中南财经政法大
学研究生学报,2009,(s):42-43 [5]杨永芳,刘玉振,艾少伟.空心村问题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26)8333-8336 [6]张军英.空心村改造的规划设计探索一以安徽省巢湖地区空心村改造为例[[J].建筑学
报,1999,(11):12-1 s [7张春娟.农村空心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哲学视界,2004,(04):83-86 [8]成令波,王志彬,张利海.完善空心村宅基地管理的思考[[J].城乡建设,2009,(0S):13-14 [9]冯丽.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调控机制探讨[fJ].社会观察,2008,(02):174-17s [10] Haken H.Information and self-organization:a macroscopic approach to complex [J]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8,(06):45-47 [11] Fei,J.C.H, Ranis, G.Development ofthe Labor Surplus Economy[J].Theory and Policy Homewood IL:Richard D.Irwin,1994,(03):54-55 [12」石磊.寻求另类发展的范式一韩国新村运动与中国乡村建设[[J].社2004,(04):11-12 [13]陆相欣.韩国的新村运动与农业发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02):35-36 [14李水山.韩国新村运动及启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15]刘志仁.日本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北京观察,2006,(s):4-s
致谢
本论文是在我的导师某某某副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两年多来,某某某副教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敬爱的某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度过大学生活的同学,是你们的支持、帮助使我克服写论文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和遗憾,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特别感谢我的师姐某某某同学,她对本论文做了不少的指导性工作,给予了我不少的帮助。
7.“空心村”的困境与出路 篇七
一、“空心村”形成的原因
1、落后的规划管理。城市建设由市级政府负责, 集镇建设由乡镇负责, 村民委员会实际上管理着村庄建设。但是大部分行政村有着无法克服的困难, 缺少资金和技术人员, 心有余而力不足, 无法管理。
2、“城市化”的追求。改革开放后, 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 他们的视野逐渐变的开阔。农村建房的目标趋向于城市便捷的生活条件, 他们兴建新居的首选地便是老村周围环境好, 交通便利的地方。
3、公用设施的缺乏。泥泞的道路, 地下排水设施的缺乏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鉴于这些情况, 村民只好搬到村子周边居住。
4、法律意识淡薄、执法不力。每年, 各级政府部门都会进行土地法律法规宣传, 但由于不注重方式方法, 内容又比较单一, 忽视了广大农村群众和土地法律法实施细则和办法, 使部分群众并不认为超占宅基地是违法的。更严重的是部分村组干部本身就是超占大户, 这种情形下想要改变现状谈何容易。
5、空闲宅基地批而不划、划而不建是其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村组由于没有提前规划宅基地的划拨方式等原因, 造成宅基地无法划定。有些村组虽然调整出预留宅基地, 但由于干部以权谋私, 不给好处不办事, 造成了预留宅基地的闲置。
二、划而不建的主要原因
1、提前占位。一些村民在孩子未成年时就提前通过各种违规手段申请将宅基地划好, 以备孩子将来使用, 这是空闲宅基最主要的形成原因。
2、城市农村两边跑。由于中国人传统的乡土情结, 虽然全家都在城市工作, 但位于农村的宅基地仍旧保留着, 以备退休后再使用。
3、新建住房资金匮乏。调查发现, 部分家庭虽然住房紧张, 新的宅基也已经划好了, 出于经济困难而建不起新房, 仍然住在旧房中, 新宅基地无奈荒芜。
4、乱建乱占, 一户多宅等现象受宅基地私有、风水等封建思想的影响而较为突出。一些农民受迷信谣传的影响, 认为自己旧住宅的风水比较好, 即使建了新房也不愿让出旧宅, 空宅越来越多。
5、因继承关系形成一户多宅。由于多种原因, 村里的一些家庭两代人分户独居, 长辈去逝后, 其宅基自然归下一代所有。这对于独居子女就成了一户多宅者。
6、相关法规不完善。制度规定和政策没有对农村宅基地的合理流转起到指导作用, 也没有相关法律条文来限制农村宅基地的闲置、抛荒。
三、做好“空心村”工作的思路
“空心村”对于农村宝贵的土地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对农民的居住环境也有影响。农村的景观布局, 道路网络、上下水系统等基础设施也由于“空心村”的现状而难以有所改观。这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新问题。要想走出“空心村”的困境, 依法行政, 高效行政, 科学行政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下去。
1、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 保证规划先行。做好“空心村”改造的基础和前提是科学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必须适应未来的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规划必须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相适应;必须与各村实际相结, 因地制宜,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能犯教条主义错误;规划的前提是保护耕地, 防止耕地资源浪费。政府要对规划负责, 起到主导作用, 协调统一相关单位, 认真进行新农村规划的调研与设计, 保证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规划一旦确立, 就要严格按规划操作。这就要求相关执法部门要坚决依法办事, 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坚定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信心, 在源头上杜绝违章违规建设和占地。
2、把对群众的宣传教育落到实处。改造“空心村”、建设新农村是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方便的一项为民、惠民工程, 让村民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 对于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大有助益的, 从细节入手, 将“空心村”改造的好处宣传到位, 使他们充分了解这项工作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其次, 广泛宣传相关政策法律及党和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全方位支持的总的政策导向, 加强他们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
3、试点先行, 以点带面。由于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 且“空心村”改造牵涉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因此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它作为一项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社会系统工程, 需要各乡镇要态度积极, 因地制宜, 正确引导。从部分村开始试点探索, 不断积累经验, 进而以点带面, 顺利完成此项工程。
4、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空心村”问题。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可以从以下途径开始:首先搭建有效沟通和联系的平台, 引资入村, 为农民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其次通过开展群众性互助活动, 建立健全农村社区体制, 增强他们的家园归属感, 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要想缓解我国用地矛盾, 保护耕地资源, 保证粮食安全, 必须解决“空心村”问题。这对建设和谐稳定的新农村至关重要。因此,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合理利用农村的土地资源, 尽快充实“空心村”, 美化村容村貌, 最大程度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才是“空心村”最好的出路。
摘要:目前, “空心村”现象在中国的农村是普遍存在的, 这不仅影响村容村貌, 也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本文通过分析“空心村”产生的原因, 阐述了“空心村”当前所处的困境, 并指出了“空心村”的出路。
关键词:空心村,土地,农民,规划
参考文献
[1]唐晓腾.中国乡村的嬗变与记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3.
[2]刘鸿渊.贫困地区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J].求实, 201l (3) :28-30.
[3]林孟清.推动乡村建设运动:治理农村空心化的正确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0 (5) :83-87.
[4]李铮.“空心村”现象成因及整治措施科学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0 (1) :97-99.
8.空心村:空出5个北京城 篇八
农村“空心化”问题,在我国由来已久。而日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布的《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 》(以下简称《报告》)更是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在经历了4年的实地入户调查,全面掌握我国农村土地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经综合测算,全国空心村综合整治增地潜力可达约1.14亿亩,通俗地说,就是将近5个北京城的面积。
“农村空心化本质上是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的‘人走楼空’以及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逐渐向外扩展,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闲置废弃加剧的一种‘外扩内空’的不良演化过程。”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彦随认为,空心村不仅破坏了乡村地区的人居环境,还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双向浪费,进而阻碍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 。
什么“空”了?
“在‘空心村’里,说村不是村,有院没有人。说地不是地,草有半人高。”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党委书记盘志求这样描述当地空心村的荒凉。
表象上,“空”了的是人和房子。近30多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常住人口持续减少,造成了农村“人走房空”的现象,并由人口空心化逐渐转变为涉及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农村地域空心化,产生了大量空心村。
实质上,宅基地废弃、空置与低效利用是空心村问题的核心。通过对山东、河南等地4.6万宗宅基地、6500余农户调查发现,农村宅基地废弃闲置量很大,打谷场、村边林、取土坑塘等村庄附属用地粗放、利用效率极低。湖南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通过调研了解,该县沱江镇182个自然村,闲置土地高达237亩,造成国土资源极大浪费。
闲置的宅基地又是如何让耕地“空”了呢?以位于我国典型的传统农区——山东省禹城市赵庄村为例,这是一个常见的中等规模村庄。调查发现,从1967年到2008年,村庄用地面积扩大了1.26倍,其中宅基地面积增加了2.48倍,向外拓展,侵占了村庄周边的大量耕地。
刘彦随和他的调研团队总结了农村空心化占用农村土地的四种主要形式。
村庄建设用地直接占用耕地,即在农村空心化过程中,村庄建设用地向外围扩展,农户占用村庄边缘耕地修建新宅或厂房,直接占用耕地资源。改革开放初期,这种形式较为普遍,尤其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沿海地区,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导致村庄建设用地需求快速上升。由于当时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不健全,农户选择村边交通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带修建住宅,建设厂房。
宅基地占用村庄打谷场,打谷场占用耕地。这种形式主要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此时耕地保护制度已经建立,农村土地管理机制日臻完善,农村建设用地直接占用耕地受到严格限制。然而关于农村打谷场用地的概念仍不明确,于是农户占用村边打谷场建造住宅,然后再占用耕地修建打谷场。“一年打谷场,三年建新房”是真实写照。
占用村庄生态用地。农户通过采伐村边防护林、填埋村边坑塘水渠、平整村边坡地修建住宅,宅基地扩展占用村庄的生态用地,这主要发生在山地丘陵地区。
占用村边自留地、自留山。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和农村市场经济的建立,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济成为主要农业生产方式,农户家庭不再需要自留地来补给家庭经济收入,但全国绝大多数农村集体仍保留自留地。在农村空心化过程中,很多农户占用集体分配给自己的自留地、自留山修建住宅或发展农业特色经济。
缘何“空”了?
从高空遥感影像图看空心村,在村庄四周,被零乱的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蚕食的耕地犬牙参差。“占的全是好地。哪里看得出这发生在人多地少的中国?!”
《报告》指出,我国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迄今仍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其原因有二:一是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缺失和农村住宅用地管理缺位,农村宅基地审批不严、管理混乱,建新不拆旧、“一户多宅”现象十分普遍;二是农村家庭开始由主干家庭向核心家庭演变,过去“三世同堂”逐步被“一儿一宅”所取代,通常农村年满18周岁结婚就可申请宅基地,大批进城农民工难以落户成为市民,因而仍可合理合法申请农村宅基地建房,这加剧了农民居民点用地规模不断扩展、土地废弃闲置发展和低效利用问题。
“农村建设规划缺失、土地管理缺位和农村宅基地缺乏退出机制,导致农村‘一户多宅’、建新不拆旧、新房无人住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人走地不动,不空才怪!”刘彦随道出了农村宅基地建设用地规模大而乱、效率低的主要因素。
《报告》则认为,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是空心村产生和加剧发展的制度根源。
首先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将农民权益绑缚在农村集体土地上,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自由流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建屋盖房,致使农村宅基地的基数很大,构成了农村空心化产生的潜育环境。1978年以后,农民珍视和重视土地的程度降低,而收入增加使农民的建房能力提高,农用地向宅基地转化的速度加快;而在国家允许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办企业的农民到集镇落户定居,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镇加速转移,宅基地闲置现象开始出现。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特别是我国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创造了较多的劳动力就业机会,农民离土进城的条件变得成熟,但户籍制度使多数农民工只能进入非正规劳动市场,无法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待遇,依然游离于城市边缘;同时,农村户籍使其继续享有拥有宅基地的权力,但他们并不从事农业经营,导致农村宅基地成片闲置、废弃。
其次是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与城市土地产权相比,我国农村土地产权是虚位、残缺和模糊的。农地产权的虚位使农用地的监督和管理不到位,宅基地占用村边农地的现象突出。此外,宅基地退出和房屋交易异常困难,导致迁移城市的原农村居民在农村的房屋长期闲置。现行立法对农户的内涵界定也比较模糊,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与建造房屋的目的相脱钩,以及实施房屋继承后地随房走的政策,致使“一户多宅”的现象更加严重。
第三个方面是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农村宅基地的保障功能和城镇的社会保障功能尚未统筹,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较高的城市生活门槛使进城农民很难获取生存保障和筹集到城镇长期生活所需的资金,农村劳动力多以短期方式流动,这些人以保有宅基地作为最后保障,造成宅基地的“季节性闲置”;农村房屋禁止自由买卖,导致在城市中购房的原农村居民在农村的房屋长期闲置。
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城乡巨大差别,也是整个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富裕村民为使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开始在城镇购房,举家迁往城镇居住。但由于宅基地使用和管理制度的缺陷,这些村民继续持有农村多处宅基地,造成农村近一半以上的宅基地长期闲置。
“空”变“实”的诱惑
从2011年开始,享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之称的浙江义乌全市500多个村庄将分批改造“空心村”,盘活农村建设用地200万平方米以上,一些困扰一二十年的“三农”问题迎刃而解。 为此,义乌财政按进度将拿出数十亿元专项资金。寸土寸金,义乌增地前景诱人。
《报告》估算,全国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约2.48亿亩,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户均近1亩(包括废弃和闲置的宅基地、打谷场、坑塘、可整理林地等),人均达到220多平方米。
专家根据对传统平原农区山东省典型村庄的调查测算,像山东禹城市这样的城市,村庄土地整治潜力在46%—54%,近期(3年—5年)和远期(10年—20年)空心村土地整治潜力,分别为10万亩和12万亩左右,可净增耕地率为13%—15%。
基于农村土地、人口、经济等3大类9项指标,《报告》将我国农村地域划分为东北平原人口经济平稳发展型空心化中值区、黄淮海平原人口经济平稳发展型空心化中值区、长江下游平原人口经济发达型空心化高值区、西南丘陵山地人口经济滞后发展型空心化低值区等10个大区47个亚区。《报告》进一步评估我国空心化农村土地整治现状潜力约为1.14亿亩,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远景理论潜力约1.49亿亩。
“空心村整治,理应上升为国家保耕地、扩内需、惠民生的重要战略上来。”刘彦随认为,当务之急,在于战略导向。“切入点如果找不准,战略导向就会存在偏差。过去,我们的导向主要是解决城市发展用地不足的问题;现在,要从改善民生、构建城乡和谐格局的角度,来做这篇大文章。”
从当前来看,推进空心村整治,是扩大农村内需、促进土地流转和提升土地价值的重要途径;从长远来看,开展空心村土地整治是保障耕地红线、推进新农村建设和优化城乡土地配置的新举措,也是逐步消除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结构性矛盾的重要平台。因此,以空心村整治为重点的农村土地整治的前景,十分广阔。
当前,要确立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转型与保障民生等重大方略的农村土地整治重点战略、科学规划、技术规范、政策保障,形成一整套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破解城乡发展难题的集理论、技术、战略为一体的决策调控体系。
【空心村问题研究】推荐阅读:
空心病形成的原因08-15
空心砖施工工艺10-20
空心条板技术要求10-21
防止汽车核心技术空心化06-10
预应力空心梁板施工质量监理论文06-21
空心薄壁高墩的施工和质量控制论文10-22
公务员考试申论:劳动力流失与农村空心化10-16
创建满意村存在的问题09-14
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