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体系

2024-06-10

金融服务体系(精选11篇)

1.金融服务体系 篇一

1.突出商业银行的关键种作用,构建低碳信贷评价体系和金融服务机构共生耦合关系。目前我国碳金融服务市场还不够发达。面向碳金融的服务机构发展缓慢,企业参与碳交易、碳金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快构建低碳信贷评价指标体系,引入企业碳排放、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低碳产品、碳减排、低碳能源利用效率等多个指标,系统考核企业在碳减排能力及其低碳信贷市场前景和社会责任,重视对企业低碳生态效益指标的考核与评价,促进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中介服务机构参与碳交易,形成鼓励企业和社会加大低碳技术创新,提高低碳能源利用效率.达到降低碳排放和节能的目的。发挥商业银行的关键种与低碳信贷评价标准的引导作用,与环境评估机构、政府环保监管部门进行碳信息共享与合作,综合评价企业碳减排参与状况、CDM项目能力、碳技术创新能力、低碳产品与低碳营销等多方面的发展状况与水平,科学评价企业碳信用状况,严格筛选低碳绿色信贷项目,防范碳金融风险。根据共生网络的创新集群和能量生成与分配特性,应在低碳信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形成银行、碳交易所、保险公司、碳基金的紧密合作与共生耦合关系。如下图2所示.依靠金融机构原有的专业知识和客户资源,研究开发与碳金融相匹配的服务产品,提供相应的碳金融服务。保险公司为碳金融经济主体规避气候风险提供保险和担保等风险管理服务,为碳项目和碳交易活动提供保险服务,发挥管理投资组合的独特优势和强大的风险管理专业能力,集聚资金,开发和促进碳市场的发展。碳基金设立的方式灵活多样。包括国际多边援助碳基金、政府双边合作碳基金、投资收益型碳基金、私募碳基金等,融通资金,分享收益。碳交易所为碳金融参与者提供交易平台,提供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交易的清算、结算服务、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服务等。碳金融服务机构共同为碳金融参与者提供服务,相互配合和服务,形成错综复杂的共生耦合联系。

2.创新碳金融衍生品工具与服务模式,优化碳金融共生网络市场化机制。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在碳金融服务的制度设计、区域规划、平台建设等经验模式,合理布局中国碳排放交易所,构建区域特色的地域性碳金融服务市场。在全国特大城市、省会城市等通过碳交易所、环境交易所、产权交易所、能源交易所或者其他形式开展碳排放项目交易和绿色金融项目服务.鼓励银行参与碳金融衍生市场交易。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碳信贷、碳基金、碳排放权衍生产品(碳排放权的远期、互换、期货、期权、抵押贷款等产品)、碳保险等。优化碳金融服务共生网络的市场化机制与模式重点建立高端金融市场交易与服务体系.提升金融工具技术能级与风险管理水平。主要包括建立以碳货币为代表的.新金融管理模式与交易制度、基于碳排放指标与环境变化指标的碳交易产品、碳期权期货等交易工具、碳债券与碳股票的投融资工具、低碳信贷与碳保险的金融服务渠道等。构建市场化机制与模式应依托各地环境交易所开展自愿碳减排试点,根据买家要求购买甚至定制适用于不同标准的自愿减排额度,发展自愿碳减排的典型示范,构建和优化碳金融市场化机制和运行模式。

3.加强与法律服务、技术咨询、信息、品牌营销与策划等中介服务组织的辅助服务与共生合作,构建完善的碳金融服务共生环境体系。碳金融服务提供者在开展碳金融服务时,必然需要一些相关专业机构的辅助。法律服务机构为碳金融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相关技术咨询与信息服务机构为碳金融提供碳交易的产品信息、流程信息、市场波动性、日交易量和交易额、产品价格、碳项目运行、风险、参与方运营状况等等信息和技术服务,开发碳金融服务软件,建立项目开发、项目投资、项目设计、东道国政府审批、项目审定和注册、项目实施、检测和报告、核证/签发CER、碳指标销售、市场退出等全过程服务体系,建立碳金融市场注册与结算平台、碳信用评级机构等专业服务机构,形成灵活变通和多元组合的共生网络合作模式与协调机制。构建碳金融服务共生环境体系,应加强碳排放信息系统和碳交易数据库建设,促进碳信息披露。商业银行与环保检测等部门合作,建立碳金融业务的具体操作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和企业环保守法情况审查等.建立和完善企业碳排放数据库建设,确定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的碳排放标准,采用科学的评估程序和分析方法,对企业的低碳项目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和评判,完善商业银行与相关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沟通机制,建立碳信用披露制度,为CDM项目提供信用增级服务。通过建立健全碳信息数据库,整合碳信息资源,与国际金融经济数据对接,实现信息采集和披露的标准化,及时反映碳市场及相关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的市场信息.提高碳信息收集、处理、加工等数据分析能力和高端碳金融战略决策能力,为提高碳金融服务质量、构建碳金融服务体系共生网络、参与国际碳市场竞争、占领国际碳市场高端和未来经济制高点、实现国家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能力。

2.金融服务体系 篇二

一、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机构

无论是我国的任何一个地区, 其金融服务体系所针对的都不是某一个地区或者是某一个行业, 其需要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行业, 其中以实体经济为主, 当然也不乏虚拟经济。因此, 针对我国金融服务体系所服务对象不同, 需要建立相对完善的服务机构, 使我国建立多元化的、多层次的、多渠道的金融服务机构。可以说, 改革金融服务机构是完善我国金融服务体系的第一个环节, 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更好的改革金融服务体系能够更好的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使金融服务结构得到优化。从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来看, 我国的金融机构众多, 但是其基本上都是针对于企业单位而言的, 尤其是针对实体企业而言的, 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在向实体企业倾斜, 其对于我国的农业经济和其他虚拟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够, 这种现象导致了我国的金融服务结构弱化, 无法带动我国金融服机构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 对于金融服务机构而言, 与之相配套的其他金融机构还不是十分完善, 比如说其中的担保机构, 其担保机构没有真正的发挥担保的作用, 甚至有些担保机构发挥着反作用。因此, 为了进一步落实和强化我国的金融服务体系, 带动金融服务体系的改革, 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机构, 使我国的金融服务机构更加具有层次性。

二、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提升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也是我国金融服务体系做需要遵从的一个内容, 使我国金融服务体系改革力度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从整个国际金融经济整体情况看, 我国的金融服务体系在服务水平上呈现出相对落后的状态, 许多金融服务体系在建立过程中没有清晰认识到自己服务质量, 在服务过程中显得尤为被动, 这种相对被动的服务理念导致了我国金融服务体系的服务水平不高。同时, 由于我国金融服务体系在建立过程中没有体现出我国国情, 没有全面的顾及到我国各个区域, 尤其是忽视了广大农村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因此, 在我国的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

第一, 要强化服务理念, 即将金融服务体系的服务理念强化起来, 在服务的过程中将被动转变为主动, 使服务理念能够更好的发挥主动的地位, 进而带动我国金融服务体系在服务的水平上真正的得到提升。第二, 建立完善的服务, 即在作用对象上要惠及各个方面, 不能仅仅将作用对象设定为某一个, 或者是某几个, 这样将不利于我国金融服务体系的水平的提升, 因此要强化金融服务体系的全面化, 使金融服务体系能够全面化的得到发展和提升。

三、辅之以健全的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对于金融服务体系来说是一个大的背景, 只有在健全的市场体系中才能有全面的金融服务体系, 因此, 要想确立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就必须辅之以全面的健全的市场体系。目前来看, 我国市场体系还没有充分发挥帮助金融服务体系提供一些股权、债券的作用, 仅仅是从微观层次上辅之以相应帮助, 没有体现出宏观效果。因此, 我国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 使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出为金融服务体系提供相应的股权或者是其他债权的融资转让功能, 进而带动金融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发展。可见, 对于金融服务体系来说, 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需要完善的市场体系支持,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市场体系需要与金融服务体系之间形成一种密切的联系, 二者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带动的关系。

四、强化市场秩序

要想贯彻和落实相应的规范和制度, 都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制度和规范, 市场秩序的规范对于我国的金融服务体系完善来说就是一种制度和约束, 在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的过程中, 需要相应的市场秩序作为支持。规范化的市场秩序可以为我国的金融服务体系提供相对低的风险, 可以将风险化解到最低, 使我国的金融市场行对稳定, 进而促进我国金融服务体系的改革和发展。同时, 规范化市场秩序还可以激发一些新的元素, 带动我国金融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同时, 其还可以利用我国市场秩序的规范化来突出展现市场经济的发展, 使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得到更加合理的发展。可见, 对于我国的金融服务体系来说, 市场秩序的规范化是十分必要的, 强化市场秩序将更好的发挥金融服务体系的作用, 带动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五、强化保障体系

强化保障体系不仅仅是我国金融服务体系完善的重要内容, 也是进一步提升我国金融服务体系的一个重点, 在我国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过程中, 完善的保障体系能够为金融服务体系和服务对象提供双重的保障, 使金融服务体系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关注。同时, 强化这种金融服务体系的保障性也是为我国市场经济提供的一种保证, 可以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促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协调。

总之, 为了更好的提升金融服务体系的服务质量和服务力度, 需要针对目前我国金融服务体系所针对的对象和所服务的对象进行改革, 带动我国金融服务体系得到完善, 使我国金融服务体系在开展金融服务的过程中能够与其他企业单位之间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 使金融服务体系能够真正的做大层次化和针对性, 改变我国金融服务体系起步较晚, 相对不健全的现状。使金融服务体系得到有效的创新, 合理的在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摘要:金融服务体系是直接反映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实况的一个重要标志, 强化对金融服务体系的改革, 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使我国经济结构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本文针对金融服务体系改革的几点措施进行详细的分析, 以更好的透视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

关键词:金融服务体系,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丰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分析及改革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 (7)

[2]袁冰.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现状、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 2007 (3)

3.金融服务体系 篇三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金融创新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动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以看出,党和国家把农村的發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转折。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为标志的新一轮农村改革将全面展开。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尤其是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很不协调,农户企业的金融需求与金融的有效供给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矛盾突出。

1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

1.1 金融服务严重不足

目前,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主要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工商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保险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金融机构中,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在县城以下的村镇设置了分支机构,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供给单位,农为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虽然在对当前农村金融有所供给,但由于其先天不足,大部分资金上划到省市分行,成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而农村信用社由于种种原因,历史包袱沉重,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形成支农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巨大差距。

1.2 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普遍较低

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仍处在较低层次、低效率阶段。金融机构受贷款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发放小额贷款为主,支农贷款品种相对较少,额度较小,仅能满足部分农户简单的种养业资金需求,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1.3 针对贫困人口的公益小额贷款机构基本空白

农村地区农民收入低,贫困人口相对较多,而商业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逐利性和出于对风险的考虑,对这部分人的信贷需求并未设定在信贷支持范围之内。当前又无专门针对贫困人口的公益性小额贷款扶贫基金,对其提供金融支持,致使贫困人口越来越穷,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

1.4 担保机构缺位

当前,普遍存在农民和中小企业贷款难,而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民和中小企业不能提供银行所需的抵押品。从全国范围内来看,解决这一难题的出路是成立贷款担保公司。目前,成立的担保公司主要是企业经营,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农民并没有担保公司认可的反担保财产,致使一家一户为主的农户很难得到担保公司的担保。另外,担保公司的经营方式加重了农户或中小企业的负担,农民的贷款难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1.5 农业保险缺失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非常大,遇到自然灾害或重大疫情,农民会血本无归,从而使农村金融机构形成大量不良贷款。做为农业生产重要保障的农业保险,由于其高风险,低利润,商业保险机构根本不愿涉足。这给农民投资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农村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1.6 金融机构创新不足

目前,做县域经济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主要业务品种仍囿于存、贷、结算等传统的业务。但由于软硬件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结算渠道不畅,已是其发展的最大瓶颈,网上银行、银证通、票据业务等新业务发展十分缓慢。

1.7 金融生态环境恶化

良好的政府信贷支持系统和高效的司法制度能有效降低银行和农户、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县级政府职能部门和司法部门在维护金融债权方面支持力度较小,甚至借企业改制、破产等手段逃避金融机构债务。金融机构作为服务型金融企业,不是国家强制机构,对借款人逃避银行业金融机构债务行为无强制能力,从而使债务人违约成本过低,进而使银行形成大量不良贷款,历史包袱沉重,积重难返。

2 针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应该采取的措施

2.1 引进、设立新型金融机构,形成充分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

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在全国设立之势方兴未艾,地方政府应当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依法设立新型金融机构,为三农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多资金支持。农村信用社应当继续深化改革,可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引进战略投资者,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从而提升其形象,提高其效率,真正使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2.2 引入国家扶贫基金解决贫困人口的贷款难问题

国家扶贫基金会是专门针对贫困人口发放小额贷款的公益性组织,该机构有多年的贫困人口小额贷款经营经验,且不以盈利为目的,是当前较为正规的扶贫组织之一。国家扶贫基金会对于解决贫困人口贷款难,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力保障。

2.3 政府主导统筹农业保险发展,消除农民投资和银行放贷的后顾之忧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由政府主导统筹农业保险和政府救济,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拓农村市场,创新保险品种,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的有效方式,扩大农业保险参保基数,使农民向农业投资和银行发放农业贷款能够实现风险可控,保本经营。

2.4 完善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

抓紧建立健全县域信用担保机构,一是大力发展地方政府参与出资的信用型担保机构;二是积极培育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商业化运作程序组建的商业型投保机构;三是扶持中小企业、农户自发组建,自我出资,自我服务,自担风险、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互助型担保机构。同时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落实配套措施和办法,做好农业担保贷款的发放,切实解决农民和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2.5 加快建立征信体系、依法打击逃废债行为改革农村金融生态

一是由政府主导建立信用信息库,完善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建设,以及农村金融机构间共享和协调的平台,降低银行的征信成本。二是加强对农民法律和诚信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三是司法部门依据国家赋予的强制力对逃废金融机构债务的赖债户实行强制执行措施,加大案件执行力度,对赖债户进行打击,起到法律的震慑作用。从而形成农户、企业讲诚信,不讲诚信就会受到经济、法律制裁的良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2.6 改进服务水平,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体系,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农村金融创新首先是金融产品的创新。一是农村机构应适时推出适应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信贷产品,应收账款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应收票据质押贷款等业务品种,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二是扩大农村消费信贷,设计出与农民消费特点相适应的医疗消费贷款,个人委托消费贷款,住房装修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等业务。三是加大对公事业单位贷款的支持力度,积极向环境建设,文化建设等领域提供信贷支持。四是以推进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系统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村现代支付系统建设,为农户提供多层次,高效率的支付清算服务。五是创新农村信用社的“信通卡”支付功能,真正实现一卡在手走遍神州。

2.7 构筑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的支撑体系

4.健全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 篇四

——关于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企业服务科的说明 为深入实施“产业高新、小县大城、生态发展”战略,全面落实“项目推进年”和“企业服务年”活动各项措施,全力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民生,创新服务新机制,探索政府服务新模式。县委县政府要求在我县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企业服务科,建立健全“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项目审批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立项审批、工程建设、政策协调等方面服务,进一步破解目前企业在办理项目审批事项中遇到的“审批事项多、办结时间长、程序不懂”的现状,提升政府服务水平,优化投资软环境。

一、企业服务科的组织结构

1、在县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企业服务科,地点在县行政服务中心一楼,主管领导为中心管委会主任张幸福、日常事务由中心副主任戴益元分管。

2、企业服务科从乡镇抽调两名具有一定经验的人员组成,主要提供政策咨询、代办项目、梳理审批环节、资料整理、培训服务等事项。企业服务科依托政府各职能部门入驻审批中心的窗口开展工作,同时整合中介机构,在中心设立办公室,作为部门窗口服务的延伸。

3、开化县机构编制委员会【2009】34号文件规定,在县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委员会增设企业服务科。县招投标中心增加全额事业编制2名(企业服务科专用)。

二、企业服务科的主要职能

(一)政策咨询:

搜集县委、县政府有关工业政策、举措,传达和发布国家、省、市、县工业经济法规信息,设立企业咨询服务热线电话,接受企业咨询,包括:招商引资政策、产业导向、项目审批、各类权证的办理、各类单项验收以及所需材料等。

(二)代理服务:

为进一步提升项目审批效率,破解“办事难”,实现“好办事、办好事”,企业服务科还可以对符合产业导向,自愿委托的企业代理代办审批事项。

1、基本原则

(1)自愿委托。凡在开化县区域范围内、符合产业导向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不含经营性房地产项目),以及各级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投资者均可委托代办。

(2)无偿代办。企业服务科接受委托的代办项目,除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必须由投资者交纳的费用外,一律实行免费代办服务。

(3)全程服务。企业服务科承接代办项目后,对代办的事项实行全程服务。

2、代办内容

(1)、投资项目行政审批事项,包括项目立项到项目峻工验收直至投产全过程的行政审批事项。

(2)、公共服务事项,包括供电、供水、供气、排水、通讯、网络等公共服务事项的全部手续。

以上代办事项可根据投资者的要求进行全程代办或部分代办,也可以依照实际情况,延伸和扩大代办服务的具体事项。涉及中介技术服务机构的非审批事项,由投资者自主选择技术服务机构,代办机构提供协助、指导;具备代办条件的,也可受理代办

(三)、投诉协调:

受理企业在项目审批过程中的投诉,及时收集、汇总,并将投诉事项向有关

部门反馈;协调解决企业在办理相关手续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部门、单位在服务方

面存在的问题,并提交领导以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和解决方案。

(四)、管理培训:

为乡镇及部门从事招商引资服务的人员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并可组织相应的业务培训。

三、企业服务科的主要运行机制

(一)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每月由中心领导牵头,企业服务科筛选和准

备会议议题,有关部门参加,总结一阶段的工作,并形成会议纪要。

(二)、建立专题协调会议制度。由领导牵头各部门参加,解决企业在市场准

入、项目审批、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普遍性和典型性问题,并形成专题会议纪

要,由相关部门落实。

(三)、建立调查研究制度。企业服务科经常组织人员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掌

握工作动态,为县委县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四、企业服务科办公室电话号码:6011059

地点在县行政服务中心一楼,真诚希望为来开化投资的朋友服务。

开化县行政服务中心

5.浅谈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论文 篇五

随着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这些新要求相比,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诸多问题。

目前,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大量从农村地区撤离,如 年末,河北省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 9958 个,比 年减少 766 个,保留下来的分支机构也不再有独立的贷款权限,变成了单纯的“吸储机器”,在农村地区的存贷差不断扩大。农村信用社在贷款方面只对少数农户发放贷款,而抵押品种十分有限,起不到真正为农村弱势群体服务的目的。

6.金融服务体系 篇六

调研情况汇报

近日,本人到人民银行、信用社、农业银行等金融部门就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作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我县金融服务体系的基本情况

我县涉农金融部门主要有信用联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这四家银行设在乡镇的网点共有59家,分别是农业银行7家,信用社26家,邮政储蓄银行26家。截止三季度末,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174458万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70251万元,较年初增加1041万元;农业银行贷款余额89112万元;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余额78000万元,群众涉农贷款3.37亿元,占贷款投放的43.2%;邮政储蓄银行从9月份运行以来,已发放农村小额贷款(单笔10万元以下)1500万元。从所有贷款结构看,大部分资金投向为农业产业化农头企业和乡镇企业,直接投放到农户从事种植、养殖的只有邮政储蓄银行开展的小额贷款业务。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我县四大涉农金融机构认真学习,主动应对,表示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开展了“阳光信贷”工程,全力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实行开门办银行,透明放贷款;农业发展银行在做好政策性和准政策性资金供应和管理的同时,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全力支持涉农工业企业的发展;农业银行开展“信贷服务业”活动,积极支持农产品、食

1品加工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邮政储蓄银行在为农户发放了40540张绿卡的同时,大力开展了小额贷款业务,增加了储蓄资金的回流。

二、我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制约因素

1、社会方面因素

(1)农业基础较差,规范化产业运作还未形成一定气候,多数农户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大部分农村支柱产业、龙头企业未达到真正壮大;农村三大合作、农业产业化虽有所发展,但整体水平不高,资金凝聚力不强。

(2)思想认识上,由于小农意识的局限性,农民一方面存在“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不能够解放思想,积极争取信贷资金,扩大生产;另一方面,诚信意识还未普遍形成,使得农村借贷信用低,阻碍了信贷资金的有效投入。

(3)民间借贷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资金供求矛盾,但也带来了社会隐患。特别是民间高利贷现象,大大提高了资金使用者的生产经营成本,降低其市场竞争力,同时,高额利息的索取又增加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

2、金融方面因素

(1)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呈现高度垄断特征。我县目前农村市场仅存在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两家金融机构。其中农业银行出于经营利润及综合成本考虑,在乡镇仅设臵7个经营网点,且主要以存款业务为主,其支农贷款比重未有实质性增长。农村信用社网点遍布乡镇,但由于其历史包袱过重,而农村市场资金需求高,供不应求,导致农村信用社利率偏高,供给总量不足,金融产品单一,不能

够从根本上缓解农村金融市场的供求矛盾。

(2)农村储蓄资源利用率低,资金大量外流。我县乡镇26个邮政储蓄网点大约吸收了20多亿元农村富余资金,占全县存款总量的近五分之一。由于邮政储蓄机构的只存不贷,使大量的农村资金流向城市,而没有用于三农及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本来就紧张而缺乏的农村金融供给市场更加不容乐观,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金融机构“慎贷”、“惜贷”现象严重,限制了支农贷款的有效投入。随着金融改革步伐的加快,银行商业化进一步推进,其经营利润最大化要求不断升级,金融部门对信贷投放也更加慎重。同时由于涉农信贷额度小,期限短,户数多,单笔贷款风险高,加之农业及涉农企业是弱势产业,不确定因素较多,一旦遭受自然灾害,导致减产或绝收,贷款极易形成风险,这些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挫伤金融机构支农的积极性。

三、关于推进我县农村现代金融制度的几点建议

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总体要求,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抢抓机遇,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同时通过筹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建立农村信用担保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等,逐步形成商业性、政策性、农村合作等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以适应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1、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积极筹建小额贷款公司。

根据苏政办发(2007)142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展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试点工作的意见(试行)》的文件精神,由县金融办牵头,正着手开展小额贷款公司组建工作,目前,已进入公开招标阶段。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宗旨是为“三农”服务,以农业、农村、农户、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涉农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用于支持“三农”的信贷比例不得低于80%,同时小额贷款公司具有贴近农户、乡镇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通常采取整贷零还的形式,贷款金额从千元到万元不等,可分周、月、季、年来偿还,符合“三农”及微小企业贷款短、急、频的需求特点。小额贷款公司的建立,是现有金融市场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激发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力,有助于合理配臵农村金融资源,缓解农村融资困难,维护农村金融市场稳定。

2、改革邮政储蓄制度,大力推进乡镇邮政储蓄银行建设。按照向“三农”倾斜的原则,邮政储蓄机构积极探索了资金回流农村的机制。2006年底,中国银监会批准设立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通过现有邮政储蓄制度的改革,改变传统邮政机构“只存不贷”的现状,杜绝农村资金“倒流”,为农村金融市场“造血”。至九月末,我县获准成立16家乡镇邮政储蓄支行。目前,各支行内部机构设臵已基本到位,各方面工作已逐步走向正轨。在业务发展上,除做好储蓄、汇兑、代收代付等传统业务外,还积极开展质押贷款、人民币理财、公司及个人小额信用贷款业务。邮政储蓄银行拓宽邮政资金回流地方渠道,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成为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有益补充。

3、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逐步提升扩容民营担保机构。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担保体系建设要求,必须建立合理的资本金扩充和补充机制,不断加大对现有担保公司的支持力度,采取

多种形式增强担保公司的资本实力,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至目前,我县共有担保公司3家,注册资金均在5000万元以上。各担保机构分别与县工商银行、县信用社、扬州招商银行、江苏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担保公司今年1-9月份已为中小企业担保163笔贷款19081万元,至目前在保余额达16875万元。但涉农贷款份额较少。因此,应积极探索符合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实际情况的担保信用机制,不断加大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一是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引进民营资本参与公司资本运作的路子,吸引农村民间资金充实资本金。二是建立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和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加大对“三农”的有效投入。三是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农村民间资本拥有者、中小企业等法人或单位建立农业担保公司,满足农村资金需求者贷款担保的需要。

4、改革和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全力打造农村融资平台。我县是农业大县,全国有机食品示范县,农业基础雄厚,生态环境优良。通过包装农业投资项目,积极争取农业政策性金融资金的投入,更好地解决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如满足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扶贫开发等具有公益性、长期性等项目的信贷需求。

5、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

7.关于辽宁省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篇七

一、辽宁省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原因

1. 辽宁省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

近几年, 辽宁省的金融产业不断发展, 金融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金融行业的功能不断完善, 目前辽宁省的金融格局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辽宁省的金融不断增值, 促进了其经济的高速发展, 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行业比较低迷, 但经过调整, 逐渐呈现复苏的趋势。同时, 金融环境的改善促进了金融机构的发展, 辽宁省金融业中的金融机构数量在全国占有较大的比重, 辽宁省的金融功能区建设也在逐渐完善, 金融服务区积极履行其职能, 极大带动了辽宁省金融产业的聚集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 辽宁省的金融服务内容也在不断的改善, 辽宁省的银行加大了对金融行业的信贷支持, 其金融服务领域不断增大, 加大对金融重点企业的扶持, 使其金融服务不断完善, 同时, 优化金融行业贷款的结构, 使其趋于合理。同时, 关于金融服务与其产品不断创新, 并对金融行业不断进行调整与优化, 保证完成自身服务的同时实现多元化的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辽宁省的金融行业不断发展, 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对资金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并且资金的需求趋于多样化, 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消费模式趋于多样化, 金融行业的需求转向了全面的需求, 需要完善的资金链对其扶持;对资金的需求呈现出中、大额的借款偏多的趋势, 因为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金融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产品研发、销售等方面都需要资金支持。

2. 影响辽宁省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因素

辽宁省的金融资源分布不均衡, 金融环境与金融服务水平也不均衡, 同时, 金融机构的经营与管理水平差距较大, 辽宁省金融投资倾向于城市的工业化建设, 金融体制的改革进展速度不平衡。

不健全的担保机构致使贷款难度较大, 担保抵押物品的缺少, 使金融机构的贷款与放贷难度不断增加, 部分贷款申请的程序复杂, 如:申请时间长, 额度限制多等, 金融行业在需要资金的情况下极易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担保机构缺少政策性的扶持, 导致担保机构的服务缺少主动性, 担保机构缺少风险补偿, 一旦遇到贷款风险, 担保机构将难以生存, 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担保机构在提供担保时考虑颇多。

目前, 辽宁省金融机构单一, 服务功能不健全, 不能满足经济的发展需求。金融服务逐渐趋于多元化, 金融产业的发展、金融产业的调整及其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都需要金融机构的支持, 辽宁省的金融服务体系主要有各大银行、合作的金融组织构成, 部分金融机构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 转变了经营策略, 其服务功能逐渐减弱。现阶段的金融机构的业务主要是存、放、汇三种, 业务种类较少、服务方式单一、现代化科技应用不足、结算手段落后等不能满足全方位金融服务的需求, 制约着辽宁省经济的发展。

辽宁省信用环境不理想, 保险制度落后。不良贷款的问题一直存在, 借贷行为的法律监管不完善, 极易引发各种矛盾, 信用环境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同时, 辽宁省的保险制度落后, 金融保险发展缓慢, 致使金融行业存在高风险、高赔付率、低回报的现象, 金融保险业务的不完善制约着金融行业的发展。

二、辽宁省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辽宁省金融体系的完善制约其经济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金融服务的专业化不断完善, 但金融机构却不能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金融服务与经济发展的不一致, 制约经济发展的多元化;社会保障体系与金融服务体系发展不一致;金融工具的单一不适应多元化的金融发展需求。

辽宁省经济风险补偿体系不健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 金融行业很容易受到风险的波及, 损失补偿目前主要是国家政府的保险补偿, 但这种补偿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

辽宁省金融市场的竞争意识薄弱。目前, 辽宁省金融机构还没有形成健全的竞争体系, 金融服务不断降低, 金融机构在社会竞争中未能感到威胁, 金融机构间缺少竞争意识。

辽宁省金融立法不完善。金融保险立法的进程缓慢, 同时金融合作立法落后, 金融机构对其职能、社会角色没有明确的认识, 政策性金融立法尚未出台, 对金融机构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规定不明确, 导致其经营与管理不规范, 金融风险不断增加。

三、完善辽宁省金融服务体系的措施

目前, 辽宁省对金融服务体系进行了规划, 但人为的协调并不能真正促进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 需要对其制度进行调整, 促进各类型金融机构的发展, 完善其竞争环境, 让市场经济中的机制来决定其发展。辽宁省的资金市场要逐渐开放, 鼓励全方位金融机构的发展, 实现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辽宁省为了促进其金融市场的发展, 对金融市场进行了政策干预并完善了金融市场的法律环境, 制定金融计划, 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 经过一系列的调整, 金融服务体系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1. 保证金融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的建设

辽宁省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 要完善其金融制定, 才能保证其功能的发挥, 目前, 辽宁省金融体系的发展要加强其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 金融基础设施包括法律法规制度、信息披露机制、清算设施等, 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要根据市场环境与金融活动进行改变。目前, 辽宁省的金融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满足其经济的发展需求, 保证金融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的建设, 不仅可以促进金融体系功能的更好发挥, 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金融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是辽宁省经济发展的可靠保证。

金融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的建设, 建立健全金融法律体系, 法律将对社会行为进行约束, 对金融体系中的经济活动也能进行约束,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金融法律制度, 但随着金融体制的不断完善, 相关的金融法律法规已经不能适应发展中的金融体制, 需要对金融法律体系进行改革与调整;建立健全金融会计体制, 会计影响着公司的运行, 对于公司来说是很重要的, 投资者对投资公司的了解便是通过会计得以实现的, 但我国金融机构的会计信息不透明、会计信息失真, 致使财务会计报表与真实的情况存在较大差距, 财务数据的失真使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的经营与管理能力不能有准确的掌握, 错误的金融信息将使国家的调控不能实现, 因此需要建立健全金融会计体制, 保证报表的真实性;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机构, 金融监管通过对其资金的流动、安全、盈利等方面进行监管, 达到预防金融风险, 保证金融体系运行的目的, 近几年的金融危机影响都比较巨大, 影响了金融行业的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机构, 加强对金融行业的整顿, 能够逐渐解决监管中发现的问题, 扩大监管的范围、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丰富监管手段等;建立健全金融支付清算设施, 支付清算设施的不断完善能够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 能够促进金融业的稳定, 实现现代化的支付清算系统, 逐渐与国际接轨, 支付清算系统的完善可以降低支付的风险, 保证资金的流畅。

2. 保证金融服务体系的良好政策环境

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需要政府的扶持, 才能保证其服务效果, 目前, 辽宁省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缓慢的原因便是没有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府没有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的倾斜等都影响着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政府可以采用直接或间接的干预, 保证资金的流通, 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 政府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贷款规划, 保证信贷资金的来源, 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 促进金融机构的建设, 调整倾斜性政策, 促进金融行业的全方位发展, 政府要避免对金融市场的过多干预, 打破金融垄断, 鼓励竞争,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 促进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法律环境, 法律制度的完善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辽宁省金融体系的改革, 要完善立法, 对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严格执法, 保证法律的公正性, 为金融改革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同时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才能提高投资者的信心, 才能促进当地经济的稳步发展。建立保险体系, 近几年的金融危机对金融行业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但我国金融保险体系还不完善, 险种少、业务不健全、不规范, 导致金融信贷风险系数不断提升, 金融机构面对各种风险, 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影响了贷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辽宁省的金融体系要不断完善信贷制度, 保证金融环境, 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

3. 保证金融服务体系的良好社会环境

确定规范的信用制度,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信用制度为其提供保障, 规范的信用制度将维护经济活动中参与人员的合法权益, 规范的信用制度将保证企业的运作与经济的发展, 同时, 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 市场经济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其实现的基础便是信用制度, 一旦信用制度发生危机将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活动的进行,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设规范的信用制度。政府要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在市场经济中, 通过公平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政府要提高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 市场经济中要逐渐实现以讲信用为荣, 不信为耻的意识, 可以对先进人物、道德典范进行宣传;政府要健全法律体系, 将信用关系以法律的形式给予保障, 在法制的基础下, 真正形成良好的信用制度, 促进金融活动的有效开展。

创新金融制度, 金融制度的健全将促进金融体系的完善, 创新的金融制度要根据金融行业的发展而调整, 金融制度要适应金融行业的发展需求, 目前, 辽宁省的金融制度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制度进行调整, 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创新, 金融制度影响着金融行业的发展, 调整现有的制度, 确定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政策, 并对金融监管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 明确金融结构的服务内容, 更新监管的理念, 同时金融监管也要实现创新, 利用创新来降低金融风险, 促进辽宁省金融体系的完善, 进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总结

辽宁省的金融体系对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金融体系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急需解决, 才能保证经济的发展。文中对辽宁省金融体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阐述, 根据辽宁省金融体系的实际情况给出了一系列措施, 如:保证金融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金融服务体系的良好政策环境及保证金融服务体系的良好社会环境等, 相信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 辽宁省金融体系将不断完善, 辽宁省的经济将得到长足的进步。

摘要: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 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 有效的金融体系建设将促进经济的发展, 虽然辽宁省对金融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金融服务体系的功能正逐渐发挥其作用, 但目前辽宁省的金融服务体系还存在诸多的不足, 影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因此, 深化辽宁省的金融改革、完善辽宁省的金融服务体系, 使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进一步的促进辽宁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将对辽宁省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完善辽宁省金融服务体系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措施

参考文献

[1]王爱俭, 刘喜和, 王学龙.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11, 12 (12) :24-26.

[2]卢文祥.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11.

8.完善基层央行金融服务工作体系 篇八

【关键词】金融服务;基层央行;货币政策;服务意识;服务效率

一、做好金融服务工作是基层央行立行之本

(一)金融服务职能是基层央行的基本职能

人民银行金融监管职能调整后,基层央行的工作重心发生了变化,逐步明确了服务立行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发金融服务项目,提升技术含量、畅通支付清算渠道,升级国库集中核算系统,提高经理国库水平,加快征信系统建设,推进反洗钱工作,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

(二)金融服务是基层央行连接社会的纽带和桥梁

金融业是服务业,人民银行的服务对象是政府、金融机构以及整个社公众。通过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影响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行为和活动,使之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收集、整理和反映有关重点行业、重点部门的经济资料以及自身的资产负债情况,为有关方面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三)金融服务是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客观需要

目前基层央行的大量工作都是为实施货币政策服务的,尤其是金融服务工作,更能贯彻货币政策提供强力支持。在日常服务工作中及时了解经济金融运行中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了解各方对人民银行传导实施货币政策提供参考。如在金融统计工作中,就可以了解各金融机构的资金运行状况,分析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导向是否有效,应该怎样去进行调整;在人民结算账户管理中就可以有效遏制逃债、洗钱等违规违法行为,有利于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营造一个高效、先进的支付结算环境,提供多样化、现代化的支付结算工作,更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快资金周速度的重要手段。

二、当前基层央行金融服务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滞后,服务意识不强,对强化人民银行金融服务职能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有些干部职工思想滞后,金融服务意识不强,观念没有得到及时的调整,总是意识不强,观念没有得到及时地调整,总是把眼光放在监管和管理上,关心资金安全多,关心如何搞好服务少,没有认识到金融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二)责权不对等,金融服务工作推广难度大

基层央行是金融服务的第一线,对金融服务工作最为敏感、面临问题最为直接,非常需要政策支持和上级部门的指导。目前基层央行金融服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有责任去推广,无权力去约束”,在工作开展上“管理放不开手脚,执行上要瞻前顾后”,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宣传教育取得共识、加强服务赢得支持,工作进展和效果都不能尽如意。

(三)信息技术力量薄弱,金融服务沉不下去

人民银行金融服务信息化特点非常明显,现代化支付系统、人民币账户管理系统、个人信用信息系统、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反洗钱监测分析系统、外汇账户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人民银行金融服务的重要平台,在这些现代化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我们才谈得上提供金融服务,因此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对于金融服务来讲是基础中的基础。而基层央行目前面临的问题是,这些信息系统本身不尽完善,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给基层行金融服务的推广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四)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金融稳定协调体制不完善。维护金融稳定不仅是基层央行的重要职责,政府部门、监管机构、司法部门等机构也应当有责任和义务维护金融稳定,各部门应相互协调配合共同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反洗钱机制不完善。虽然基层央行与各金融机构成立了反洗钱协调机制,但机制成员大都一人多职,不利于反洗钱工作的开展。征信管理机制不管理。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对金融机构信贷决策的支持作用不充分。外汇管理机制不完善。基层央行外汇管理工作薄弱,员工外汇知识缺乏。

三、对基层央行改善金融服务工作的建议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基层央行要切实抓好金融服务,转变机关工作作风,要树立服务立行、服务兴行的理念;以良好的金融服务来树立形象,提升影响。在履行人民银行各项职能的过程中,强化服务意识,把工作重心向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方向转变,基层人民银行要强化金融服务在中央银行职能中的主体和基础地位,要把金融服务列为工作重心,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手段,部门之间要密切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格局。

(二)准确做好定位,加强组织落实

领导班子要树立起服务意识,主要任务就是抓落实,起好助推器和方向盘的作用,统筹安排金融服务的各项工作,加强监督指导,责任层层落实,形成自上而下的推动力;加强服务部门的横向联动,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互相促进、提高效率;发挥监督部门的风险控制力、协作配合,各有分工,促进金融服务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三)健全管理体制,提升服务效率

加强制度建设,从组织上、制度上、管理上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服务工作的切实到位。加大对金融服务工作的监督检查,规范服务行为,着力塑造基层央行良好形象。要建立科学、量化、公开的金融服务考核指标和评价机制,加快建立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为核心的考核指标评价体系。加强内部协调,提升服务合力,本着机构设置精简化、职工分工专业化、整体运作高效化的原则,对内部服务力量进行整合。完善激励体制,严格按行员职位和实际工作的绩效决定工资收入与奖励高低,调动员工在金融服务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四)提供优质高效金融服务,满足服务对象实际需要

改进和完善“窗口”指导方式,完善金融工作例会制度,争取地方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对金融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铺平道路;适时召开银企座谈会,进行信息沟通,了解不同企业对货币政策的需求和对政策执行的敏感度,研究分析和反馈货币信贷政策传导终端的作用和效果;建立信贷征信、反洗钱、反假币联席会议制度,分析通报存在的问题和情况,形成职责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人民银行与银监部门的信息共享、风险共防、良性互动机制,共同维护辖内金融稳定。

(五)建立基层央行金融服务的社会监督机制,树立央行社会化大服务的品牌

建立金融服务社会监督机制就是要把各类金融服务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下,让社会公众参与,提高服务质量。建立支付结算社会监督机制,将银行结算纳入社会监督之下,建立畅通的结算渠道,服务地方经济。建立人民币管理社会监督机制,设立举报奖励制度,做好残损人民币的兑换和人民币反假防假的群防群治工作,加大社会反假力度,净化人民币流通环境。

9.运维服务体系 篇九

整理编辑:

一、运维服务体系建设原则

运维服务体系建设的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完善的运维服务制度、流程为基础。为保障运行维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应制定相对完善、切实可行的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和规范,确定各项运维活动的标准流程和相关岗位设置等,使运维人员在制度和流程的规范和约束下协同操作。

二是以先进、成熟的运维管理平台为手段。通过建立统一、集成、开放并可扩展的运维管理平台,实现对各类运维事件的全面采集、及时处理与合理分析,实现运行维护工作的智能化和高效率。

三是以高素质的运维服务队伍为保障。运维服务的顺利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运维服务人员,因此必须不断提高运维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才能有效利用技术手段和工具,做好各项运维工作

二、运维服务体系的总体架构

运维服务体系由运维服务制度、运维服务流程、运维服务组织、运维服务队伍、运维技术服务平台以及运行维护对象六部分组成,涉及制度、人、技术、对象四类因素。制度是规范运维管理工作的基本保障,也是流程建立的基础。运维服务组织中的相关人员遵照制度要求和标准化的流程,采用先进的运维管理平台对各类运维对象进行规范化的运行管理和技术操作。

三、运维服务体系建设内容

1.运维管理制度建设

总结现有的运维管理经验,相关运维标准,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统一制定运维管理制度和规范。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促进各项制度规范在数据中心的贯彻落实,从而建立起全辖统一、规范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方式。同时,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也要确保各项制度的及时更新。制度体系内容要涵盖机房管理、网络管理、资产管理、主机和应用管理、存储和备份管理、技术服务管理、安全管理、文档管理以及人员管理等类别。各类制度具体内容因需要而定,如网络管理制度需覆盖网络的接入管理、用户管理、配置管理及网络日常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理等。安全管理制度需覆盖包括机房设施、网络、主机、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数据信息的安全管理、其他机密资源和人员的安全管理以及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等。2.运维技术服务平台

运维技术服务平台由运维事件响应中心、运维管理系统、运维知识库和运维辅助分析系统构成。3.运行维护管理流程

为加强对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确保运行维护体系高效、协调运行,应依据运维管理环节、管理内容、管理要求制定统一的运行维护工作流程,实现运行维护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自动化。通过建立运维管理流程,可以使日常的运维工作流程化,职责角色更加清晰,从而使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实现知识积累和知识管理,并可以帮助运维部门进行持续的服务改进,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运行维护流程包含的环节有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及配置管理。(1)事件管理

所谓事件,是指发生的对IT体系某一环节运行造成影响的事件,包括系统崩溃、软件故障、任何影响用户业务操作和系统正常运作的故障、以及影响业务流程的情况,事件也包括一个用户的请求。

对日常性运维工作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即日常运行维护管理平台自动发现并产生的告警事件)和由用户/维护人员报告的事件会转入事件管理流程。(2)问题管理

问题是指导致事件产生的原因,许多事件往往是由同一个问题引起的。问题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已经处理的事件,经过回顾分析后,可能形成一个问题;②重大事件,虽然经过紧急处理恢复服务,但未找到根本原因,也形成一个问题;③对于趋势性事件的分析,并形成问题。

问题管理流程可以按照不同领域的问题(如网络、主机、中间件、数据库、应用等)由相关领域的技术支持专家来处理。原则上这些专家可以是二线支持专家,他们在负责接受来自一线支持人员的支持请求的同时,也负责对以往事件进行分析,找出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确定解决方案,消除这些根本原因,最终使此类事件不再发生;另一方面,也要从发生的事件中找出事件的发展趋势或潜在可能发生的问题,主动提供预防性措施,提高系统可靠性,降低运维成本。问题管理流程着重于消除事件或减少事件发生,确定事件的根本原因,其流程如下:首先,定期分析事件,找出潜在问题,调查问题以找出其原因,制定解决方案、变通方法或提出预防性措施,以消除产生原因,或在重发时使其影响力最小化。其次,记录解决方案、变通方法、预防性措施,根据需要添加到知识库中。再次,提出变更请求,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估,通过提出变更请求以对该方案进行测试和实施。最后,问题必须进行事后回顾以找出改进机会或总结预防性措施,包括改进事件监测、找出技能差距和文档资料改进等。(3)变更管理

变更请求通常由于问题的解决方案中需要对生产环境进行某些改变而产生,变更请求来源于问题管理环节或由用户提交。变更管理通过一个单一的职能流程来控制和管理整个信息系统运行环境中的一切变更,范围可包括软件,硬件,网络设备和文档等的变更,其流程如下。

①由用户或问题管理环节的维护人员提出变更申请,由运维负责人检查和完善其内容,并进行风险等级、优先级的初步评估。

②通过分类,确定是否为重大变更、紧急变更,如果是常规变更请求,则由运维负责人安排实施;如果是风险等级为“重大”的变更请求,则应上报变更管理小组。

③根据特定的变更请求成立特定的变更管理小组,成员包括对该变更申请有批准权的人员、对该变更的评估和批准提供参考意见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评估内容包括变更的技术可行性、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对现有服务的影响、对资源的需求等。

④变更管理小组评估后决定是否批准变更申请。变更请求得到批准后,运维负责人安排相应资源进行变更的计划、测试,并制定实施方案,确定实施时间表,分配相应资源,通知请求人。

⑤相应岗位实施变更,运维负责人监视实施过程,并在必要时进行协调。

⑥定期回顾变更管理流程以提高效率和效能,在实施变更流程不久之后,可以进行第一次回顾,以确保流程得到正确实施并达到预期目的。对发现的问题必须追根溯源并尽快解决,之后可以定期举行回顾。(4)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是服务管理的一个核心流程,能确保应用系统及其运行环境中所有IT设备/系统及其配置信息得到有效完整的记录和维护,包括各IT设备/系统之间的物理和逻辑关系,从而为实现有效服务管理奠定基础。配置管理流程着重于管理生产环境中所有必须控制的组成元素,并为其他相关流程(如事件管理等)提供信息,使这些流程更有效地运行,从而确保应用系统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其主要流程内容如下。

①识别和维护配置元素:确定需要进行配置管理的元素及所有必需的配置属性,并指明与生产环境中其他配置元素之间的关系。对配置管理数据库提供日常维护。

②配置状态汇总:根据需要定期产生配置管理报表,并能使相关人员进行相关配置的提取、查询,定期产生配置项的状态报告,并能反映配置项的版本和变动历史。

③审计和确认:定期审核全部或部分配置数据库中的配置项,确认其和物理环境的一致性,从而确保配置信息的完整性。

④计划、回顾和改进:定期制定计划(如半年),以明确下阶段配置管理工作;定期回顾流程和审核结果,找出需要改进的配置项。

⑤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配置管理数据库由配置识别活动来定义,配置识别活动不但要定义配置项,还需定义配置结构及配置项的相互关系。4.运维项目管理流程

项目管理模块主要管理IT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从立项准备、立项、采购、实施、验收、收尾各个阶段的任务和参与人。从功能上理解项目管理类似于发布管理流程

(1)系统开发。

开发管理流程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标准化,特别是文档管理、测试和版本管理方面需加强。同时,加强开发计划管理,根据立项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需求调研,提出短期和长期的开发计划,并编写需求分析报告。根据需求分析报告对系统进行可行性分析,包括经济可行性分析、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操作可行性分析三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编写可行性报告。根据需求分析报告进行系统设计,同时根据系统设计进行系统实施。

(2)系统测试。首先,应制定出详细的测试计划和方案及测试数据和测试案例,并形成测试大纲。其次,根据测试大纲对系统反复进行测试并做详细的测试记录。为确保系统的正确无误,应对系统进行实地试运行,试运行应选择多个环境且需求比较复杂的机构进行。

应比照设计方案对新应用软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进行彻底测试和考核,并形成量化的运行报告。(3)外部资源管理。外部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推动分行信息技术的发展重要因素,分行的外部资源主要包括设备供应商、软件供应商等。5.运维知识库系统

运维知识经验的总结、维护和共享是提高员工运维技能水平、增强单位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把宝贵的经验教训从支持人员头脑逐步沉淀、固化的重要方式。知识维护既要鼓励员工积极提交知识,防止知识库变成“空库”;同时又要及时进行审核和维护,防止知识库变为“垃圾库”。

(1)知识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级运维支持人员日常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二是知识管理员总结、导入的经验。知识管理员研究、获取外部的知识和经验后,定期或随时整理这些知识,导入到知识库中,供所有用户共享。知识的获取、维护是信息网络管理员的重要职责之一。

(2)知识提交审核。各个系统管理员提交知识到知识库之后,需要经过知识管理员的审查、修正,才变为正式发布状态,以减少知识中的谬误和差错。知识管理员定期(每季度一次)检查所有的正式知识,逐条进行核实、修正和优化。修正和维护操作与审核新提交知识草案过程相同。

(3)知识检索和使用。在知识变为正式的发布状态之后,可以供各类用户随时检索引用。用户可以研究学习这些知识,也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目的地检索。知识记录维护用户阅读次数和用户引用解决问题次数的计数器,引用和阅读次数越多,该知识的价值越大。6.运行维护队伍建设

(1)队伍组建。针对目前信息系统IT资源现状以及对技术支持的需求,组成各类别维护人员的专家队伍,集中的开展运行维护工作。

10.农村金融体系 篇十

系别:国际工商管理系

班级:工商0801

姓名:周梨梨

学号:08201141 国际企业管理作业-----农村金融体系

一、阅读文章

1、《农村金融体系》

2、《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重组》

3、《重塑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

二、文章简述

(一)、《农村金融体系》

这篇文章将简要介绍下美国的农村金融体系的特点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以及美国农村金融体系对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启示。

(1)、农村金融体系现状

1、美国农村金融体系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的发展在各国金融体系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为了适应本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欧美国家都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建立了自己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有“4+1”需求功能型的美国模式、“4+1”国家控制型的法国模式、“5+1”分类对口型的墨西哥模式等。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农村金融组织是从需求的角度来构建的。该模式由“4+1”即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系统、政府农贷机构、政策性农村金融和保险机构等组成。美国的农村金融制度属于一种复合信用型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在提供农业信贷资金的机构中,既有专业的农村金融机构,也有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二是在金融组织体系上,一般是合作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及商业性金融机构并存。

2、我国农村金融体系

A、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构成

经过近30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三位一体的,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即通常所说的农村正规金融组织。”此外,还有自然发育成长 的民间借贷组织,即所说的非正规金融组织,构筑了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共存的局面。

B、现行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缺陷:

1基层金融网点数量较少,覆盖率较低 ○2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 ○3农业保险难以适应农业的快速发展 ○C、对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启示 1构筑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 ○2政府要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 ○3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 ○4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农村金融的干预 ○5开放农村金融市场,放开对民间金融的过度管制 ○

(二)、《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重组》

这篇文章首先讲述了“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至关重要的问题。而作为农村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能否为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则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的一个关键,当前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形势下,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地区的持续稳定和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同时也提出了我过现阶段城乡差距大的现实问题,强调了在我国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大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今天,必须以创新的观念和方法重构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加强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1、文章从a.农村金融组织体系b.农村金融市场体系c.农村金融监管体系这三个方面描述了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概况

2、文章列述了a.农村金融组织体系b.农村金融市场体系c.农村金融监管体系这三个体系的不足与问题 A、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不足之处(1)整个金融组织体系尚待健全(2)现有机构组织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 1农业发展银行难当政策性金融的重任 ○2商业性金融在农村金融的主导地位趋于弱化 ○3农村信用社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4邮政储蓄抽走农村资金,削弱了金融支农力度 ○(3)民间金融依然活跃,且缺乏必要的规范 B、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不足之处

(1)资金供求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未确立,影响资金的优化配置。(2)存在明显的供给短缺,局部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

(3)金融产品供给不足,水平较低,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发育不健全,同业拆借市场范围较小、农村信用社的上网拆借资格有限,跨区域性的网下拆借困难、民间自由借贷市场依然相当活跃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到正规金融体系对资金的筹集和运用。C、金融监管体系的问题

(1)对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缺乏长远规划。

(2)合作金融监管上的制度设计本身难以本能适应监管和发展的要求(3)农村金融监管力量有限,难以适应点多面广、情况复杂的监管要求

3、创新中重构农村金融体系

(1)统筹考虑,进一步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2)明确职能,合理分工,实现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的分离。(3)充分发挥民间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进一步办好农村信用社,重点在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信用社组织管理体制的创新

(5))创新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6)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扶植力度,主要应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投入。

(7)创新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尽早实现对农村信用社金融监管和行业管理的分设。

(三)《重塑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

1、文章首先讲述了金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原因,总共提到以下三点:

(1)商业性金融不愿涉足农村建设(1)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3)农村信用社支农乏力

(4)邮政储蓄分流 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失衡

2、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缓慢的原因(1)农村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不对(2)农业投资风险管理滞后(3)国家扶持和优惠政策不到位

3、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体制的设想

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就是重构农村金融体制,针对农村金融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应从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角,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战略性重构.(1)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强化其政策支农功能,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是政策性银行产生和发展的基本依据,(2)规范农村信用社合作制性质, 进一步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3)县域国有商业银行要担负一定的支农责任 增加农村信贷资金总量 要建立金融机构社区服务的机制 明确县域内各金融机构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义务(4)加大邮政储蓄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 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资金外流局面(5)合理引导民间金融组织进入农村市场 在加快现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 应打破垄断 允许民营性质的金融组织进入农村 形成一个竞争型 多样化的生机勃勃的农村金融市场

11.金融服务体系 篇十一

关键词:金融监管;中央银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D922.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7-0119-02

经济法发展史上经济法颁行最多或产生重大变动的历史时机总是与社会经济危机爆发相关,这次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也是对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提醒,如何构建一个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后危机时代的中国金融监管,面临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下进一步完善监管体制,在推进金融业自身发展方式与经营模式转变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需求 [1] 。

一、我国现行经济法中的三大金融主体

(一)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与职能

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进行宏观调控、防范与化解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历史上绝大部分国家都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经济危机和金融动荡之后,确定了央行对银行体系监管者和最后借款人的角色,从而保证金融体系和经济运行的稳定。

(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作用与职能

我国的银监会通过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审慎有效的监管来保护广大存款人和消费者的利益,增进市场信心,其目标是促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在监督管理中维护银行业的公平竞争。

(三)中国商业银行的职能

商业银行主要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

二、金融危机中相关金融主体所起的作用

2007年4月爆发的次贷危机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美国第二大次房贷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此次危机波及全球,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2]。

(一)各国央行应对金融危机突显中央银行的作用

从各国央行应对金融危机时的表现,可以看出中央银行在各国金融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都是执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等一些货币政策,以此来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增加市场信心,可见中央银行不仅仅有最后贷款人的角色还起到最后一道防火墙的作用。

(二)国外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与金融危机

造成危机的原因最不能忽视的是银行与资本市场之间的防火墙拆除。很多商业银行尤其是投资银行的经营范围过宽,且投资对象集中于高风险的衍生品,而这些金融衍生产品远远脱离实体经济,在有限的实体经济之上虚无地构建起无限多的风险状况和内在价值都未可知的衍生品来。

(三)银监会与金融危机

监管当局过度迷信创新的推动力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放松了审慎性监管;金融机构的杠杆率过高,过度使用负债;以及监管者忽略了对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的监管等都是引发金融危机不能忽视的原因。尤其是危机处理的部分方法存在缺陷,引发了新的信用危机。

三、金融危机给予我国构建金融监管体系的启示

此次源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危机已然成为了一场影响范围极其广、程度极深的全球性系统性金融危机。金融全球化使众多外国投资者深度介入美国金融市场,给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快速传导提供了顺畅的渠道。危机爆发后,各个主要金融领域都出现严重的问题,金融机构破产、实体经济遭殃相继或同时发生,迅速蔓延至整个金融系统。危机从虚拟经济深入至实体经济的各个层面。这说明过去一直沿用的旧式一元监管体制已经在渐渐失去作用。基于对此次新型金融危机的研究和分析,结合我国金融业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可以得到对国内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银行监管机构的有益启示。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实挑战与启示

1.外部资金过热与由此产生的投资过度

我国近些年来经济持续多年高增长,经济的持续高增长以及相应的政策因素吸引了外部资金的大量流入。然而外部资金在为我国经济发展融资的同时,也使我国更容易受到反向资本流动的影响,进而推动银行信贷快速增长。这就为我国商业银行增加了日常业务量和暗藏的风险,繁多的业务必会引起一些银行的审核不严,但是现今全球盛行的金融衍生产品就会无限放大它的影响与后果,这也就为未来的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

2.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地出现

金融创新既带来了交易工具的多样化又使市场参与主体在数量和类型上均有突破,与复杂的结构性金融产品相对应的是市场参与主体的数量猛增和类型多元化。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此过程中一些制度政策势必会赶不上经济社会的发展,加上社会浮躁之气更是使得金融市场乱象丛生,提高了风险发生的几率,为日后金融危机的产生创造了温床[3]。

随着外国商业银行和我国商业银行相互间的合作与竞争不断增加,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深入到国际金融事务中去,与境外金融领域有不少的接触。首先要增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国际金融市场,我国商业银行在投资过程中要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配备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其次商业银行将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类风险同时纳入资本监管的统一框架是我国商业银行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必然选择。最后要审慎开展海外并购活动,在推进海外并购时要对被并购方的资产质量等进行全面评估;另一方面要谨慎评估客户进行海外并购带来的风险,防止海外并购活动增大企业的信用风险,影响银行信贷资产安全。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现实挑战与启示

1.加强风险评估规范

此次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是由于金融监管的缺失,一些评级机构的不负责更是助推了金融危机的形成,所以评级机构须建立严格有效的管理,规章监管和自我监管并重,政府支持和指导金融自我监管进程,市场和从业者也应加强自我监管。

2.金融创新为混业监管提供了契机

此次金融危机也让我们看到了我国银监会、保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的分立已经不能适应目前世界金融市场乃至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我国随着国际银行、证券、保险、租赁信托等业务的兼容和融合,各种结构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无节制地泛滥,其中相互之间交织盘错,单一监管机制已经稍显力不从心,对金融市场的综合监管已刻不容缓。

四、如今我国如何构建金融监管体系

(一)我国央行既扮好最后借款人的角色又能成为金融危机的最后一道防火墙

中央银行因为具有无可比拟的技术、信息、人才优势,同时拥有金融调控手段,是金融监管的当然主体。强化央行的权威性和独立性,由其负责根据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独立制定货币政策,在坚持独立性的基础上建立与国务院及综合经济部门新型沟通机制,在分业经营架构内,在央行内部设立与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保持协调的机构,仅仅限于制定货币政策和监管银行的双重职能有助于央行应对金融稳定所面临的潜在威胁。

在我国为数不多的经济危机中,中央银行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央银行向金融系统注入流动性,帮助其缓解市场压力。核心职责是防范和管理金融危机,维护金融。

(二)构建金融监督管理机构

1. 确立有效银行监管的模式

这种有效银行监管的理念应包括以下要素:监管的主要目标应在于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与信心,从而降低存款人与其他债权人损失的风险;监管者应强化市场透明度与市场监督,尽可能确保银行自身能进行适当风险管理;必须使各个银行的风险水平得以评估,并对监管资源作相应的分配;与其他监管者密切合作,特别是要建立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机制。在有效银行监管安排中,也有必要重申依于充分、及时与可靠的信息审慎性的持续监管。

2.建立一个全面、系统、多方位的金融监管体系

以银行监会为主体,其他监管机构配合,实施最广泛的全方位的监管,建立一个全面、系统、多方位的监管体系,对银行、保险、基金等业务及金融衍生品进行综合监管。解决混业经营下的分业监管问题,建立综合一体化的金融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率,杜绝监管盲点,防范金融风险的交叉传递与扩散,完善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4]。

3.健全执法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披露

完善监管主体自身建设相关的制度,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强化执法的效益观,要求司法机关的队伍必须有较高的职业水平和法治意识,司法工作人员的知识专业化。各银行建立与银监会的日常沟通报告机制,及时、持续、真实地相互之间以及向央行披露状况。增加金融信息透明度,消除或减弱某些利益冲突。

(三)明确央行与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能权责

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对象是金融机构而不是直接管理和监督金融业的业务决策和业务经营,仅限于依法核查金融机构的合法性和行为的规范性,金融机构资产的安全性和金融机构服务的质量标准。金融监管是政府行为,是政府依法赋予监管机构的一种法定职责,是金融主管当局依法行使职权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实施规制和约束,促进其依法稳健运行的系列活动。

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在市场运行方面具有共同利益,基于金融系统是健康的前提,所有改革的目标都应当针对超负荷或过快发展问题。央行所解决的问题是之前金融监管机构无法察觉的问题,在历经金融监管步步审查后,其中的漏洞逐步叠加形成危机直至影响到国民经济时,央行才能出手相救,中央银行不仅要充当好最后借款人的角色还要做好最后一面防火墙。

参考文献:

[1]闫海,石桂峰.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法律思考[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2).

[2]刘孝敏.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法律探讨[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2).

[3]张忠军.金融监管法论——以银行法为中心的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4]陆泽峰.金融创新与法律变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35-236.

上一篇:优化写字教学 彰显办学特色下一篇:如何写学生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