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精选11篇)
1.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 篇一
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近年来,玉门市坚持“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立足区域特色优势,把日光温室蔬菜产业作为调整种植结构、提升种植效益的突破口来抓,多年坚持财政资金扶持,部门跟踪服务,技术人员包片指导,使日光温室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农户的增收主业。截
止目前,全市共建成日光温室4679座、5495亩,带动全市5600多户农户从事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种植与销售工作,初步形成了温室蔬菜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格局。2004年,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实现经济收入2500多万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4.5。玉门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依托区域优势发展基地,找准突破口培育支柱产业
玉门市从1998年开始,持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在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紧紧依托城市人口多、新老两个市区市场需求空间大的优势,从1999年开始,在已有部分农户种植一代日光温室经验的基础上,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二代日光温室,当年投资760万元,在赤金镇和平村、营田村、玉门镇南门村等片区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1295座,并全部落实到户,当年成功试种出9大类、15个新品种的日光温室蔬菜,棚均收入达到4000余元,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入生产、当年取得经济效益的目标,使广大种植户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坚定了市委、市政府和有关乡镇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由于二代日光温室空间大、立柱少、采光储热保温性能好,很快被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接受,并取代了一代日光温室。经过99年到2001年连续三年的建设,全市共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4049座、5180.4亩,改造一代日光温室298座,建成赤金镇西湖、营田、和平和玉门镇河西、中渠、东渠、南门两个千亩以上的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带,基地规模逐年发展壮大。
二、落实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夯实基础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多年来,玉门市在日光温室的打建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上,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高效益的原则,采取市、乡、村补贴贷款利息、定棚补助资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采购建设物资、统一架设灌溉设施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对全市集中连片的4000多座日光温室进行了田间道路、水、电及生活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日光温室生产效益和科技含量,从2001年开始推广应用日光温室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坚持每年为每座机质改造wenmi.net温室补助800元扶持资金,并固定专门的技术人员,常年坚持在基地划片包棚开展技术服务,逐棚指导改造建设和种植,目前全市已建成有机质无土栽培温室677座、880亩,2004年亩效益达到9439元。建成了赤金镇和平村、清泉乡跃进村、玉门镇河西村、北门村4个有机质栽培日光温室蔬菜示范小区,在新老市区市场设立了无公害蔬菜销售专柜,组织开展了日光温室蔬菜产地认证和产品论证,使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方向发展。今年,我们将继续落实相关扶持政策,计划再改造机质栽培温室154座、200亩。
三、加强科技指导服务,稳步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近年来,玉门市不断地加强对农村重点产业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在草畜、日光温室蔬菜、啤酒原料等产业的发展上,聘请省内外有关院所的专家组成农业专家咨询团,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体系。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上,玉门市设立了专门的扶持资金,用于日光温室先进实用技术和适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先后引进日光温室种植技术43项,成功地嫁接改造了18项新技术。截止目前,全市大部分种植户对日光温室的茬口安排技术、扣膜技术、调控措施及全程化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常规技术都能全面掌握,并娴熟应用,常规技术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市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模式和技术措施。特别是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的引进推广,带动了穴盘育苗、节水滴灌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达到了60。同时,全市先后引进推广了34个日光温室新品种,使日光温室的种植由叶菜向果菜等多品种方向发展,全市的日光温室蔬菜品种增加到了60多个,在传统的叶菜、果菜种植品种扩大的基础上,西甜瓜、樱桃西红柿、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和花卉园艺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在种植品种结构的布局上,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玉门镇、赤金镇为主产地,以清泉跃进为主的茄辣种植区,以赤金西湖、柳河官庄子、下西号沙地为主的韭菜种植区,以玉门镇河西、北门为主的西瓜、甜瓜种植区,日光温室蔬菜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布局初步形成。通过各项技术措施的推广普及,有效提升了全市日光温室的整体效益,到2004年底,全市日光温室亩均效益达到了8219元,年均递增500多元,打建改造日光温室已经成为
2.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 篇二
1农业财政工作促进农民增收的 3 个主要作用点
从宏观上讲,农业财政工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促进农民增收的过程,无论是节水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生态项目,还是产业化经营项目,实质上都是在为农民创造产值,增加收入,拓展增收渠道,提供致富机遇。农业财政工作通过各项支农惠农措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农民增收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形成了3个作用点。
1.1 在增产上促进增收
通过改善水、电、路、土等农业基础生产条件,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总量,由增加产量实现增收。“十五”期间,廊坊市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项目资金49 613.03万元,完成改造任务239万亩,其中改造中低产田217万亩,开垦宜农荒地18万亩,建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3万亩,建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1万亩。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89.8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40.75万亩,新增除涝面积73.44万亩,改善除涝面积129.09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6 638.74万千克,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非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近270元(1亩=666.67m2)。
1.2 在减支上促进增收
主要是通过发展节水灌溉技术降低灌溉成本,通过规模化经营降低采购成本,通过保鲜仓储降低产品耗损,通过专业化农业合作组织降低销售成本。如各县项目区由明渠大水漫灌全面转向以地下防渗管道为主的节水灌溉,实现了节水、省地、省工、省电。节水:改造前每亩地每次浇水需要2小时40m3水,改造后只需要1小时20m3 水,每亩1年可节约用水160m3。省电:每亩每次浇水用电由过去的15k Wh、付12元电费减为现在的8k Wh付5.6元,每次省6.4元,全年8次省51.2元。
1.3 在种植模式上促进增收
通过间作套种,合理密植,夏播轮作,改进种植模式,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农产品的产出量,实现农业效益的叠加。
2农民增收的 3 个发展阶段
从各县农民增收的总体情况来看,由于各县自然条件、装备水平、科技水平、农民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的不同,农业财政工作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点有多有少,有强有弱,有先有后,从而使农民增收的幅度和方式也不尽相同,农民增收基本上呈现出3个发展阶段。
2.1 基础型增收阶段
农民增收主要依赖于农业财政资金对项目区落后的生产条件的改善,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实现单产、总产的大幅度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传统种植模式有所改良,人均收入由1 000多元增长到近2 000元,实现了脱贫式增收。
2.2 起步型增收阶段
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基本上脱离了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品种优化,品质提升,以简易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初具规模,产品销售渠道和市场优势初步得到确立。农民人均纯收入由近2 000元增长到近3 000元,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2.3 扩张型增收阶段
项目区农业生产已基本上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精品化、特色化和市场化,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产地批发市场,进行了绿色农产品认证,与农业加工企业进行合作,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 000元增长到4 000元以上。随着农民增收能力的提高和增收行为的多样化,在农村中分化出了脱离土地的新型农民,农民增收步入了更高的层次。
3农民增收的 3 个个体差异
在对我市2区6县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个体的增收幅度,增收方式和增收能力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不同项目区之间由于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和土地整改程度的不同,农民收入水平差距明显。调查实例中6户农民收入差额达到数千甚至上万元;二是同项目区农民之间由于自身经营理念、经营能力、科技素养的不同,收入差距也较大;三是由于农民个体素质、生产思路、经营能力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增收模式。大体划分为常规从众型,即别人种什么,自己种什么,增收能力较弱;重点经营型,什么既赚钱又保险,就种什么,增收观念保守;风险创新型,这类农民有头脑、懂市场、懂技术,敢于采用新品种、新技术,从风险经营中获得了较高的收入;服务增收型,主要以农资经销、粮菜贩运、市场中介来增加收入,具有较强的增收开拓能力。
4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
4.1 经营规模小而分散
由于人多地少和土地承包关系的制约,户均占有的土地、水量、电容量、农机具等可利用资源极为有限,而且无法扩大,不易调配。一般地区农户经营面积只有4~7亩,还要分三四个不同等级的地块,从根本上限制了农户扩大经营和增收的规模。
4.2 低投入
农民住房、丧嫁、医疗、教育、养老五大负担重压在身,不足10亩地的收入,加上灾年熊市,往往积蓄甚少,因此在农业生产投入上,很少大投入,大冒险,调查农户在种植上大部分要种三五种作物,甲赔乙赚,以尽量降低投入,减少单品种大面积种植的风险,从而限制了农业再生产的能力,导致农民增收的乏力和无奈。
4.3 农民地位低
由于上述因素的制约,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绝大部分农民处于末端地位和被动地位,农民没有成为产业化的领导主体,产业化的高端和中间环节获取了更多的利润,挤压了农民增收的空间。
4.4 农产品价格低而不稳
城市中低收入阶层对农产品的低价位、低成本消费需求一直压抑着农产品价格的提升,一些对农民增收起拉动作用的高价位农副产品,往往不久便达到饱和,成为普通价位商品,因此从长远上看,农民增收的关键是要减少农民数量,分流和转化农民,从宏观上看,解决农民普遍增收的问题,必须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加强政府扶持、政策倾斜和政策调控,为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护。
5对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深入思考
5.1 把农业财政工作的切入点与农民的增收意愿统一起来
农业财政工作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首要的一条就是工作开展与农民增收意愿要相互支持,相互协调,所有促进农民增收的行为,要切合当地发展实际,符合各县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既要引导和调动农民参与农业项目建设,又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生产习惯,畅通农民表述自己意愿的渠道。农业财政的基层管理和实施部门,特别是县乡两级,在项目申报、规划内容、筹集资金、实施建设、竣工管护等环节,都牵涉农民的切身利益,应按照公开、公平、公示的原则,听取和采纳农民意见,进行民主评议、民主决策。
5.2 工作开展规模要与农民的增收幅度齐头并进
农业财政资金要想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必须坚持整合资金、突出重点、集中投入,这也是实现规模经营、规模效益和农民大幅度增收的前提。农业财政工作在不断扩大项目建设规模的同时,一定要立足当地资源、财力、人力、市场的实际,抓优势,抓重点,综合配套,把质量、市场、效益放在第一位,以小变大、循序渐进,逐步以规模开发实现规模效益,为农民提供稳定、扎实的增收基础。
5.3 在销量、价格上寻求农民增收的最大化
促进农民增收一定要在市场上下功夫,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市场的真正需求、真实容量,培育占领市场、迎合市场的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确定总量和分量的大小。既要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形成大市场,大流通,把产地市场变成农民增收的舞台。同时,又要在销量、价格上寻求农民增收的最大化,促进农民多环节、多层次、多渠道增收,把农民增收建立在产业化经营、现代化营销的基础上。
5.4 提升农民在增收中的组织能力和竞争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既要保障和维护农民对现有土地的经营权益,又要解决其与现代农业不适应的问题,这就必须在稳定中寻求协调和变革。应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积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适度进行土地转租倒包,盘活土地资源,扩大规模经营能力,提升农民在增收中的组织能力和竞争能力,实现农民收入更广泛、更高层次的增长。
5.5 农业财政工作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3.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 篇三
关键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8.013
1 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团队能力有限
从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大环境来看,存在农业技术推广团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人才数量不足和部分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这三个方面的缺陷。
1.1.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团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普遍年龄偏高,尽管他们在基层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难以顺应时代的发展,业务能力上还稍显不足。具体来讲,知识结构过于老化,思想观念陈旧,不能与信息科技时代接轨,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不强,而且普遍存在计算机使用方面的弱点。所以说无论从知识结构,还是从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知识结构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1.1.2基层农业技术推廣部门人才数量不足 当前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学历普遍不高,中专、大专和本科人数较多,很少有研究生学历的基层工作者。尤其是技术推广部门缺乏高学历人才;当前各单位精通计算机的人才少之又少,不能很好地与信息化时代接轨,无法充分发挥信息科技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效率的提升。
1.1.3部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责任心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 部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责任心不强,没有工作积极性,对待工作经常敷衍了事,严重影响了推广工作效率。这与工作者本身态度不端正、思想认识不到位有极大的关系,同时单位本身也有一定的原因,作为单位领导没有及时发现问题,未作出正确的引导和指正,也是造成工作态度消极的原因之一。
1.2推广方式和技术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农民学习效果不好,政策和资金保障有待完善
1.2.1推广方式和方向不明确,农业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农业技术推广要因地制宜,部分地区在实际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生搬硬套,没有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不好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来看,农业技术种类繁多,如何满足农民所需,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是关键所在。
1.2.2农民文化水平有限,学习新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因此农民在学习农业技术的过程当中,显得有些吃力,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学习热情不高,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同时也存在部分农民排斥新技术,依赖传统人工作业方式开展农业生产的现象,这些都影响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1.2.3农业技术推广缺乏资金支持 农业技术项目和产品的推广需要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很多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都需要一定的周期且需要人力和物力的支持,长时间的推广工作更需要资金的保障。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但是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政策和资金保障还稍显不足,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顺利开展。
2 对策分析
2.1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团队综合实力和战斗力
2.1.1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培训力度,提高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积极组织培训,切实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给大家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要经常开展动员大会或借助培训学习的机会,提高大家工作积极性,培养大家的责任心,提高工作热情。
2.1.2优化知识结构,培养信息化人才 要注重吸纳新鲜血液,提高团队创新能力。致力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通过信息化配合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切实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效率。
2.2推广优质种植技术,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加大资金政策倾斜力度
2.2.1推广优质种植技术,培养农村领头人 一是要提高高效经济农作物的推广,扩大混套种面积,开展无公害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切实做到无农药残留。推广优质种植技术,改善落后的种植现状。以龙头企业、村集体组织发挥农村领头人的作用;二是要增强服务功能。要以农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发展产销结合服务型、产加销一体型等多功能服务形式,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2.2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做好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才能真正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不但要加强生产销售、农业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同时还要提供技术上的指导。特别要重视培养农民增加收入的方法与措施以及如何生产优质产品、拓宽销售渠道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2.2.3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也要积极自主吸纳资金 适当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同时不仅依托政府的支持,还要积极自主吸纳资金,从社会上寻求资金的帮助,建立不同的集资方式,保证资金能够合理流入到农业技术推广市场中来,建立完善的资金链,为农业技术推广奠定良好的资金基础。
4.农民工工作情况汇报 篇四
2011年以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我局坚持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出发点,采取积极措施,全力以赴,扎实做好农民工方面的工作。现将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就
(一)采取积极措施,全力抓好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
1、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及时查处劳动投诉举报案件。深入各建设企业做好用工备案、落实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组织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检查”等专项行动2次,共检查用人单位286家,涉及劳动者8300多人,受理并立案查处劳动举报投诉案件23件,为劳动者追回被克扣、拖欠的工资和押金共计120万元,涉及劳动者280人,有效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稳定。
2、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公正审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成立了扶绥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在规模企业工会和乡镇司法所建立基层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
绳”,按照公开、公正、及时、合法原则处理劳动争议案件。今年以来共接到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申请12件,其中立案受理12件,立案受理的12件案件中,已下达裁决书3件,成功调解并下达调解书4件,正在审理5件。办案的质量和效率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切实维护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劳动合同签证和签订工作,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制度。做好劳动合同签订和鉴证工作,对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重要作用。今年以来,我局共完成劳动合同签订和鉴证505人。
3、着力抓好农村养老保险业务整体移交及试点申报工作。根据自治区和崇左市的部署,于5月31日前完成我县农村养老保险整体业务从民政局移交到我局的工作,并做好2011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县申报工作。
(二)拓宽就业再就业渠道,积极开展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今年以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以落实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为主线,始终把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作为工作的着力点。相继通过开展“春风行动”、“招商引资”、“返乡创业”等一系列就业服务活动,认真落实就业政策,不断加强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全县城乡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1、借助主题专项行动。2011年“春风行动”活动期间,我们共组织专场招聘会1次,发放春风卡等宣传资料18550份,其中有组织劳务输出269人,本地企业吸纳农村劳动者就业356人,提供劳动维权服务和法律援助2315人次。还积极实施就业援助工程,统筹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不断加强职业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开展。截止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人数66428人,完成全年任务数69000人的96.27%;全年新增外出务工12495人,完成全年任务数8600人的145.29%;劳务经济总收入47987万元,完成全年任务数62307万元的77%。
2、依托招商引资项目。为了深入实施“城际型经济强县”和“首府后花园”发展战略,我县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2005年以来共引进自治区级和市级重大项目265个,项目投资累计完成161.95 亿元。随着一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农民和城镇失业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如扶绥海螺水泥公司投产后,我县农民和城镇失业人员在政府的引导下,组建了一支支工程承包队,承包水泥装卸和运输业务,人均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并与公司签订了长期的劳动合同。目前,我县通过招商引资项目为4850多名农民和城镇失业人员提供了就业岗位。
3、大力发展微型企业。我县牢固树立“你发财我发展”和“你投资我服务”的观念,通过财政资金补助、税收扶持、融资担保扶持、行政规费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促进微型企业发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如县政府帮助本县老板黄善斌理顺关系,租用扶绥麻纺厂闲臵车间搞编织袋生产,并帮助招聘工人,组建了扶绥县祥发实业有限公司,使企业越办越壮大,不仅自己富了,还安排115名农民工和城镇失业人员到该厂就业。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以来,全县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6880人就业。
4、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鼓励和支持有经济能力、有经验、有技术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办企业,是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新的投资来源,也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外出务工人员带着多年积累的资金、技术、经验和信息回到了家乡,创办企业,实现了由打工仔、打工妹到创业者、企业家的跳跃,也带动了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我们制定出台了鼓励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在税收、资金信贷、场地安排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建立引导农民工外出与回乡创业的机制,创造比较适合农民回乡创业的投资环境。例如,我县山圩镇青年陆华强,在深圳等地打工期间,勤学技术、积累资金,回到家乡后投资650万元创办了山圩松凯电子工业园,实现总产值500万元以上,年创利税150万元,不仅实现了从打工仔到老板的质的飞跃,还安排了600多人就
业,带动了更多农村青年脱贫致富。
(三)加强资金监管,确保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安全有效
我县切实加强就业补助资金管理,保障就业补助资金的安全,防范资金运行风险,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各项就业补贴政策落到实处。截止目前,我县就业专项资金滚存结余共1046.42万元,其中,县财政专户结余880万元,县人社局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专户结余166.42万元。2011年以来,我县就业补助资金共支出68.18万元,其中,用于扶持公共就业服务支出即县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支出16.01万元;用于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支出5.5万元(此项职业技能培训培训的培训时间为2009年和2010年,由于当时市局无职业资格证书,经培训考试合格的人员无法办理职业资格证书,故培训补贴无法申报。至今年2月,该培训补贴方划拨到县就业服务中心)。
二、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返乡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人数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重,就业压力大。创业就业基金尚没有落实到位。
(二)社会保险扩面和征缴难度大。欠缴的社会保险费难以在近期内得到根本解决,私营企业参保意识差,特别是失业保险的参保率较低,由于缴费基数逐年提高,灵活就业
人员和失业人员参保、续保难度大。
(三)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仲裁工作量大,由于缺乏办案经费,案件调查取证工作难以开展。
5.增加农民收入情况汇报 篇五
印台区农业局(2010年7月2日)
一、基本情况
近三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都保持24.1%的增速,2009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4.05亿元,同比增长5.14%。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06元,增长22%。(其中:工资性收入1526.97元,占40.12%,同比增幅18.85%;家庭经营收入1943.34元,占51.06%,同比增幅24.49%;财产性收入47.19元,占1.24%,同比增幅24.18%;转移性收入288.5元,占7.58%,同比增幅22.19%)。今年,我局承担的县域经济指标是实现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1%,达到4605元,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1.1%,达到4.5亿元。我局通过对农村居民现金收支情况进行监测,上半年,全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943.73元,增长40.04%。其中:工资性收入1405.33元,同比增幅14.19%;家庭经营收入1349.51元,同比增幅90.1%;财产性收入16.39元,同比增幅46.47%;转移性收入172.5元,同比增幅14.87%。
我区在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主要呈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以苹果为主的主导产业逐渐占据农民家庭收入的主导地位。2009年,全区苹果总产量16.5万吨,苹果亩均
纯收入2638元,果农人均苹果纯收入4688元。随着果业的不断发展,果业在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果业已成为广大农民特别是果农脱贫致富的主要来源,成为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畜牧、蔬菜、烤烟、干杂果、矸土加工、运输等区域性高效特色产业稳步发展,也已成为区域性农民增收的稳定产业。
(二)农民劳务收入快速增长。据调查报表统计,2009年我区务工人员年平均收入9600元,近两万名外出务工人员每年可为区获得近两亿元的经济收入,仅此一项可为全区农民每人增收1500余元。
(三)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转移性收入。自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实施至今,全区农民负担实现“零税赋”。发放退耕还林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补贴、地膜玉米补贴、苹果栽植补贴等,使农民得到的实惠明显增多,同时,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农田基础建设、移民搬迁等一系列惠农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由于我区城镇化程度低,农村市场还处在初期萌芽阶段,农民投资意识及能力都还很低,导致农民财产性收入在我区增长缓慢。
二、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我区加快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增收工
作取得长足进步,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农村惠农政策的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还应进一步加大。依据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群众对有关“三农”方面的政策有80%都能回答出3条以上,但仍有20%是农村的老人、妇女对“三农”问题不管不问,但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程度的限制,他们一般不会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关注党和政府的政策。区委、区政府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去宣传,使得政策深入群众,但仍有极少部分弱势群体,对“三农”政策的知晓率较低。
(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目前,全区农民耕地面积少、灌溉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不高,养殖设施落后、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农业生产抗御自认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较为严重。目前全区烤烟生产主要为二、三类地,大部分较为偏僻,田间道路较差,其中个别地块仅能满足人行,往往是生产地烤烟不能及时进炉,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部分烟农和新发展烟农的烤炉建设缓慢,成熟的烟叶不能及时烘烤,腐烂在烟田,也给烟农的收入造成损失。目前还存在部分烟农没有烤炉的现象,自己建存在资金困难,靠烟草公司建,还有时间等待和农户生产规模不够(烟草公司规定种植15亩烤烟才建一个烤炉)的问题。金锁关姚湾村、袁家山个别农户因没有烤炉,出现
烟叶贱卖的现象。畜禽饲养环境差。农户散养选址大多仅限于房前屋后,建筑简易,管理设施不配套,交叉污染严重,增加了畜产品的不安全因素。
(三)生产经营粗放,专业化生产程度低。整体来看,我区农业生产和流通仍处于较粗放的低级发展阶段,还没有实现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优势主导产品未见端倪。包装、保鲜、冷藏和加工数量少,延伸增值能力低,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名优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生产科技含量较低,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相对较差,大部分农户仍以传统耕作为主,管理粗放,产量低。另外农村现在务农农民大部分属于年龄较大,妇女较多,他们文化程度低。根据调查冯家塬村,苹果是农民的主导产业,但亩均收入仅为2000元左右,而较广阳、高楼河等苹果主产区亩收入却在4500——5000元之间,果农收入存在较大差距,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还是管理技术跟不上,果农缺乏配套的、现代的务果技能,致使果园收入较低。村民杨源财告诉我们,他家种有4亩果园,平均每亩收入1000——2000元,可就化肥、农药来说每亩的投入就在500元以上,再加上靠天吃饭,遇上冰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能保本就不错了,何谈什么收入。
(四)技术培训跟不上,农民生产技能差。近年来,全区的各涉农部门在农民技术培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
于发展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技术力量薄弱。全区区级农业技术人员现在不到100人,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的需求;另外技术人员知识老化,跟不上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二是技术服务体系普遍滞后,特别是乡镇、村级农业技术网络不健全,技术队伍小,技术培训、指导跟不上,导致农民培训跟不上,生产水平参差不齐。据调查,在果业方面全区区级果业技术人员现在不到10人,全区苹果总面积已发展到近30万亩,平均1名专业技术人员要负责3万亩的果园技术指导服务工作,指导任务量大,很难完成所承担的技术指导任务。畜牧业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基层畜牧兽医方面的专业人才尤其是一些农村急需的牲畜配种员、兽医严重缺乏。奶牛、母猪空怀现象严重,畜禽因病死亡现象仍时有发生,直接降低了养殖效益。
(五)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全区农业主导产业总量较小,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匮乏,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完全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风险较大。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短,农产品加工水平低,缺乏深加工、附加值高的产品,加工增殖率低。另外家庭承包经营模式制约了产业规模化发展。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
模,形成基地。
(六)生产资金缺乏,融资困难。通过本次调查问卷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央、地方虽然出台了不少强农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了较多的实惠,但对以种粮、务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广大农民来说,种子、化肥、农药、种畜禽等农用物资价格的上扬,致使广大群众生产成本提高、生活压力较大。在调查过程中,不少农户还告诉我们,农业关键性的时节正是用钱之时,也正是缺钱之时,而这时农民首先想到的就是贷款,可贷款程序复杂且人情味太重,致使普通群众被拦在了贷款门外。从烤烟种植情况看,不管是大户还是农户,每年进行烤烟生产是都会因为资金难题。08年生产一亩烟需要水费60元、煤电120元、如果加上雇工(一亩地需要300元)费用,其他费用200元,种植1亩烤烟需资金680元。60%的烟农都没有生产必要的资金来源。
三、建议及对策
(一)、持续推进“果业立区”战略,巩固扩大农民收入主阵地
一是实施规模化经营。坚持每年新建苹果园3亩以上,消灭国道、省道、乡村主干道及果区的空地,使苹果由国省道向骨干道延伸,向乡村到覆盖,构建果业长廊。坚持平地苹果和山地苹果共同发展,鲜食国与加工果齐头推进,进一步扩大苹果产业规模。二是实施标准化生产。全面开展标准
化生产技术培训工作,大力普及欧盟、中国良好农业规范、生态、、有机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标准化队伍建设,积极创建各级示范园和果业强乡镇,全面提升果园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果品附加值。三是完善服务体系。以乡镇、村为重点,建立健全区、乡、村、户四级苹果技术服务网络,加强果农培训教育和农民专业经营合作社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参加各类果品交易活动,依托果业龙头企业,不断扩大与国内外果品营销组织的交流与协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断提高印台苹果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四是果区生产环境。实施项目整合、资金捆绑的投入机制,加快果区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果区生产条件。加强果园防雹站、防雹网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力发展果园沼气,推动“果-畜-沼-窖-草”循环发展模式,建立生态果园。五是延伸苹果产业链。在继续扶持和壮大现有果业企业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和发展一批苹果采后处理、果箱、果袋、果肥等果业配套企业,进一步延伸苹果产业链条。不断扩大和完善“企业+协会+农户”发展模式,实施企业和果农双赢,推动全区果业产业计进程。
(二)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一是抓好干杂果经济林建设。充分利用“四荒地”、“四旁地”、低产农田等宜栽地资源,稳步扩大干杂果经济林面
积;加强干杂果管理技术的宣传和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积极推广干杂果经济林五项丰产栽培技术,进一步提高干杂果经济林的综合效益。二是稳步发展烤烟种植。积极推进烤烟种植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进一步加强对烤烟种植专业村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技术培训、种植管理、烟炉建设、烘烤及销售等服务力度,促进烟农增产增收。三是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在镇区、厂矿周边和川道地区大力发展旱地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同时以明瑞、“绿万家”牌蔬菜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实行蔬菜深加工,延长蔬菜产业链,增加菜农收入。四是积极发展畜牧养殖。全面落实生猪养殖扶持政策,积极推广“果-畜-沼”一体化循环发展模式,引导广大果农大力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重点扶持养殖小区和专业大户,推进畜牧产业集约化发展。五是不断壮大三产服务业。进一布壮大第三产业规模。发挥北关地区商贸集中的优势,并与陈炉古镇旅游开发相结合,着力打造集旅游观光、消费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经济圈。积极发展面向区内厂矿的服务业,活跃农村市场。在柳湾、周陵等城市周边大力发展“农家乐”,不断拓宽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三)扩大劳务输出,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 劳务输出是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区域经济实力的有效形式。针对目前全区农村劳动力较为富余的基本情况,应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努力增加
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一是积极搭建劳务输出平台。坚持以区劳动力市场为中心,11个乡镇(办)劳动力保障事务所、3个驻外劳务输出基地为辐射,不断巩固全区农村劳务输出阵地。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对外联系作用,广泛捕捉用工信息,为全区的劳务输出牵线搭桥。二是切实加强技能培训。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以区职教中心和乡镇农技校为基地,大力开展面向不同阶层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心理素质、政策法规教育,严把质量关,逐步推行劳动力预备制度和资格证书制度,努力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着力打造印台劳务品牌。三是加强劳务信息管理。建立劳动力资源档案库,做到劳务人员家庭情况、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就业愿望“四清”。加强职介机构建设,实现区、乡、村三级联网,劳务信息资源共享,为用工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优质服务。加强与在外打工者的联系,掌握更多更广的用工信息,形成“隐形劳务输出点”。
(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农民工资收入 一是解放思想,鼓励全民创业。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各项政策,坚持把借助外力(招商引资)与激活内力(全民创业)结合起来,引导农民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敢闯敢拼的思想,积极把积蓄转为投资、把资金转为资本、把资本变为股本,大力开展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不断增加农民的资本性收入。二是落实政策,激发全
民创业。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并规范农民和合作组织进行多种经济领域。农民从事个体经营,3年内免收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费用,免征营业税、教育附加税和个人所得税。外出经商务工农民回印台创办企业的,享受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创办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鼓励农村能人积极投身创业热潮,变能人为老板。充分发挥区创业培训中心的作用,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积极开展创业指导、创业咨询和有关信息服务,努力提高城乡创业者适应市场的能力和创业成功率。三是强化服务,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九洲果业、大匠农科、九九红醋业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在资金、技术、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帮扶,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围绕苹果加工、畜牧养殖等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积极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环境污染小、劳动力密集企业,促进城市人才、资金、技术、项目进农村,以工业化带动农业化,促进城镇化发展。
(五)认真落实惠民富民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在城乡居民收入分配、降低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作为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地区,印台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性支付力度的有利机遇,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一是认
真落实好借个补贴政策。重点做好农村低保户、农村五保户对象的副食品补贴和肉食品补贴等价格补贴工作,使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臵。二是认真落实好社会保障政策。重点做好农村医疗合作保障、社会福利救助等工作,彰显社会保障功能,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三是认真落实好农业补贴政策。继续做好退耕还林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补贴、地膜玉米补贴、养殖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兑现落实,带动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增加。
(六)、推进创业要素资本化,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通过土地入股、租赁和资金、技术合作等形式,把农民的土地优势变成资本优势,资源优势变成资产优势,增加股本收入。积极规范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实行保底分红,增加红利收入。对符合要求的农村集体经营组织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如林权制度改革),将集体资产所有权量化到人,变成农民的资本,增加股权收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高中后、初中后的“两后生”培训,努力培养实用性人才,增加农民技能性收入。
(七)、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大农民转移力度 根据印台区“果业立区、工业强区、旅游兴区”三大战略和“一体两翼”经济发展布局,确立小城镇功能定位、发
展规模和发展方向。积极争取多方资金、集中利用有限资金,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想法设法吸引社会、个人、集体、区外客商带资进镇,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在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上出台的一系列支持小城镇建设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一批优惠政策扶持小城镇建设。积极鼓励农村群众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由农民向居民转化,促进小城镇繁荣发展。
(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探寻适合我区土地流转制度。一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机耕道、田间道路、灌溉沟渠、防雹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户对机耕、灌溉、排水、防雹、用水等方面的需要,满足农业产业化对基础设施的要求。在烤烟种植区域,加大对烤烟种植户烤炉建设力度,争取使没有烤炉和新增的烟农解决无烤炉的后顾之忧。二是建立适合我区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继续扩大基地规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工作,解决农民饮水困难、苹果园灌溉等问题,切实达到农田增产、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
(九)、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一是狠抓科技投入,壮大科技队伍。大力引进果树科技人才,不断提高全区专业队伍科技水平。要以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为突破口,以乡镇为重点,建立健全区、乡(镇)、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组织,配备区、乡、村级农业、果树、畜牧业技术人员。大力开展对科学种养技术培训,提高农民
整体素质。二是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抓住印台区被列为全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区的机遇,进一步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建全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一是认真实施好“人人技能”工程。充分发挥区职业技术学校的职教功能,通过“零学费入学”、“工读结合、扶贫助学”等形式,广泛开辟生源,吸引城乡青年入学就读,教会一技之长,为实现就业奠定基础。二是强化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围绕主导产业和农民的脱贫项目,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苹果四项关键技术、家禽饲养、大樱桃、烤烟栽植等技术培训,确保每个农民都能掌握1-2项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以“雨露计划”为载体,加大对农村青壮年妇女的培训力度,增强广大农村妇女的创业本领,促进农村家庭增收。三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继续落实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享受双份工资待遇和政府科技津贴的政策,坚持每年招录引进各类优秀本科生10名以上,鼓励选派技术人员到基层开展支农、支医、支教活动,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慧保障。
6.返乡农民工工作情况汇报 篇六
一、农民工就业创业现状及特点
冷水滩区总人口51万,其中农业人口29万。据统计,去年全区外出务工人员12.3万人,其中农民工9.6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78.04%。自去年6月份以来,我区外出务工人员陆续集中返乡4.6万人,现仍滞留在家8200余人,占去年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6.67%。
为进一步了解返乡农民工的构成和现状,我们又组成调查组,深入乡镇、村、组,以普利桥镇为典型,集中进行了一次全面细致的调查。普利桥镇是我区第一人口大镇,现有人口4.5万,去年下半年以来,该镇累计返乡人数达5863人,期内为2118人,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17%。具体分析该镇返乡农民工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年龄构成来看,呈现出倒“金字塔”结构。在该镇返乡农民工中,30岁以下的为858人,占40.51%;31岁到45岁之间的为763人,占36.02%;46岁以上的为497人,占23.47%。之所以出现年龄越大,返乡人数反而越少的情况,是因为现代的生产程序天然倾向要年轻力壮、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因而年龄偏大的农民本身外出务工的人数就少。事实上,在外出务工农民工人群中,35岁以上的农民工就业问题就已经比较突出了。
2、从文化程度来看,以低学历、低技术居多。在该镇返乡农民工中,文化水平在高中以下的1862人,占总数的87.91%;大专以上的256人,占总数的12.09%。其中,1706人原在建筑、加工制造和服务业等从事简单劳动(即所谓的“普工”),占总数的80%以上。
3、从地域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由于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外向度较高,因此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也较大,同时,这些地区本身产业结构也正在调整,因而许多工厂大量裁员,导致大量农民工返乡。从该镇农民工返乡前就业地来看,长江三角地区及其它的有923人,占43.58%;珠三角地区有762人,占35.98%;省内的只有433人,仅占20.44%。
二、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返乡农民工问题,不但为区域经济如何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课题,也为地方党委、政府如何执政为民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一情况,冷水滩区委、区政府切实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立足民生,结合实际,认真研究,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做好返乡农民工工作。截止目前,已有5970人实现了就业。
1、加强领导,从组织上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春节假日刚结束,区委、区政府就分别召开了区委常委会和区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返乡农民工工作问题,成立了由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秦功智任组长,3名区级领导为副组长,20多个区直机关部门参与组成的专门工作班子,并以区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认真做好返乡农民工工作的通知》。二是出台优惠政策。区委、区政府组织各乡镇、街道和区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召开了返乡农民工工作专题会,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具体办法和措施,决定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和就业给予以下优惠政策:(1)区工商、地税部门对创办企业和从事个体经营的返乡农民工落实税费减免政策;(2)银信机构对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有利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项目,加强信贷服务;(3)区劳动保障局在就业信息、社保补贴、小额贷款、社保关系转移、劳动维权和基层平台建设等方面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优质高效服务;(4)区财政部门在资金安排方面采取倾斜措施,积极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和就业。目前,已为56名返乡农民工发放小额贷款120万元。三是落实工作责任。各乡镇、街道、区直单位向区政府递交了《2010年就业和社会保障目标管理责任状》,将返乡农民工工作列入乡镇和街道目标管理责任状考核的重要内容。四是建立工作台帐。就业服务机构和乡镇、街道抽调专人深入村(组)、社区,通过上门走访、召开能人座谈会等形式,了解返乡农民工意愿和要求,建立了返乡农民工信息台帐。确定了珊瑚乡、上岭桥镇等6个重点监测乡镇和东零桥村、马路街村等6个重点监测村。五是做好宣传工作。春节后,在市劳动保障局的组织下,我区在新火车站、汽车北站等地开展了外出务工人员宣传咨询活动,发放各种宣传资料25000余份,使广大农民工了解国家、省、市对返乡农民工有关政策。
2、落实措施,从实际上帮助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多形式、多手段、多办法引导、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全区计划今年开展创业技能培训XX人以上,扶持创业500人以上,培育创业带头人100人以上,带动5000人以上实现就业再就业。一是认真组织培训,提升农民工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去年6月以来,就业服务和培训机构已经举办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520人,今年二季度计划培训农民工1500人。同时,区农办、农业局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返乡农民工培训、扶贫培训中,去年下半年以来已培训1100多人,计划在今年第二季度培训农民工900人。上岭桥镇马路街村王万纯去年从广东打工回家,经培训后投入80万元创办“万纯”养殖中心,年出栏生猪1500头,年产值150万元,目前存栏870头。二是搞好职业中介服务,帮助尽快实现再就业。一方面,帮助区内就业。3月7日区委、区政府在区行政中心广场组织举办了返乡农民工大型专场招聘会,邀请区内规模以上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共32家用人单位参加,提供就业岗位1100多个,由各乡镇长、办事处主任带队,组织近5000人参加应聘。另一方面,联系区外就业。通过永州市劳务派遣有限公司、红海人力派遣公司等三家劳务输出企业,为全区输出农民工到外省、外县市就业2230人。三是整合城市资源,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发展第二产业;加大投资力度,着力抓好以中心城市建设为重点的项目建设。到目前为止,以城市经济为载体,共开发就业岗位1700多个,其中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1300多人。永州市九疑朝阳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从去年底到现在,已在全区招聘员工216人,其中返乡农民工190人。四是结合自身实际,引导返乡农民工就地创业。针对农民工的“农民”本性,围绕农村做文章,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稻、超级稻、西瓜、反季蔬菜、瘦肉型猪、特色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引导返乡农民工进入农业生产行业3500多人。同时,加快新农村项目建设,在开工的“三农”建设项目中,共吸纳返乡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1800多人。普利桥镇普利桥村周建文两弟兄打工回乡后,投入200多万元创办普利桥罐头厂,吸纳就业50多人。岚角山镇岚角山村杨建峰、杨秀峰去年底从北京返乡,承包100多亩水面,已投入20余万元,养鸭、养鱼年产值40余万元,酒店年产值50余万元,接收农民工就业8人。从上海打工回来的牛角坝镇夏汲甸村王祯轩在区林业局的支持下,承包了600亩荒山,聘请了40个劳动力,用1个月时间将所承包的4个山头种上了国外松。
7.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 篇七
一、减轻农民负担情况
(一) 严格落实减负政策, 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认真执行各级关于减轻农民负担以及农村综合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确保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部落实到位。自2005年开始, 全面取消了农业“两税”和农村“两工”, 继续停征乡村公益事业金, 实现了农民“零税赋”。2009年市、县财政村级补助资金958.3万元, 实行专户储存、分村记账, 保证了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
(二) 严格规范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
认真贯彻执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意见》, 严格控制“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范围和标准, 规范完善民主议事和逐级报批程序, 村内兴办公益事业严格执行“一事一议”筹资非劳动力年龄段每人每年不得超过15元, 筹劳每个劳动力每年不得超过10个工日的规定, 按照“民主议事、上限控制、专款专用、审核批准、群众监督”的原则, 按规定程序组织实施。收取“一事一议”资金及时向农民开具《山东省农村公益事业筹资专用收据》。筹劳中, 农民自愿以资代劳的, 均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2009年, 利津县是全省“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试点县之一, 目前还没有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村。
(三) 扎实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治理工作
按照《利津县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工作实施方案》要求, 利津县对境内引黄灌溉水费、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农村义务教育收费等开展了扎实深入的专项治理工作, 并由县财政局、农业局对全县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村级补助资金的发放与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2009年1月中旬, 县减负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通知要求各乡镇在2008年减负整改的基础上对减负工作存在问题进行彻底整改。3月16日, 县减负领导小组向各乡镇及相关部门下发《关于做好减轻农民负担自查工作迎接全省检查考核的通知》, 严格督导各乡镇及有关部门做好自查整改工作, 并整理编印了《利津县2008年度减轻农民负担资料汇编》。6月4日, 利津县顺利通过省农民负担检查组的检查。
(四) 完善减负制度, 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严格落实减轻农民负担五项制度。认真落实涉及农民负担收费文件审核制, 由县减负领导小组定期对涉及农民负担的收费文件进行清理;县直有关部门、各乡镇、村认真落实涉农收费价格公示制度, 对各类涉农收费项目、收费依据、监督电话以公示牌形式予以公示;认真执行村级报刊公费订阅限额制, 严把村级订阅报刊审批关, 设立群众举报电话和曝光台, 加强对村级公费订阅报刊的监督管理, 村级报刊征订数额严格控制在800元限额以内;全面落实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 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要求, 2009年共发放农民负担卡7.8万本;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 对违反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案 (事) 件, 一经发现, 严肃查处。
二是建立农民负担监测预警机制。制定科学的检测方案, 实行分级负责, 建立动态检测网络, 实行重大事项、突发事项实时报告制度。并制定重大群体性时间应急预案, 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群体性事件, 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迅速处理化解。
三是健全完善农民负担信访调处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向社会公开县减负办、物价局、纠风办举报电话, 加大了减轻农民负担政策法规宣传力度, 同时, 县、乡减负办都设立了信访办公室, 明确专人负责接待农民群众来信来电来访, 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会同有关部门及时进行调处, 并及时上报, 做到“案案有结果, 件件有回音”, 积极稳妥地做好农民上访事件调处工作。
四是健全完善农民负担目标考核机制。把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成效作为衡量年度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 纳入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 实行“一票否决”。按照《东营市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一票否决制度实施办法》和《东营市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一票否决量化考核办法 (试行) 》要求, 完善考核体系, 细化考核内容, 严格考核程序, 进一步加强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目标管理考核, 确保考核公平公正。
二、惠农政策落实情况
近年来, 利津县充分发挥强农惠农政策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不断完善各项强农惠农资金的管理、使用和监督机制, 强农惠农政策在农业生产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 粮食直补
自2004年以来, 利津县实施了粮食直补政策, 2004至2008年小麦直补面积分别为13.22万亩、10.54万亩、6.06万亩、8.56万亩、13.13万亩, 直补资金2004年14元/亩, 其余年份全部是15元/亩, 累计直补资金759.43万元;农资综合补贴从2005年开始, 2005-2008年补贴资金分别为13.2元/亩、29.5元/亩、71.78元/亩、68.97元/亩, 累计农资综合补贴资金1837.91万元。从单纯的直接补贴14元/亩增长到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合计86.78元/亩, 每亩增长了6倍多。
(二) 棉花、小麦、水稻、玉米良种补贴
一是棉花、小麦良种补贴以统一供种形式发放。自2007年以来, 利津县连续三年实施了棉花良种补贴项目, 补贴面积分别是46万亩、46万亩、55万亩;每亩补贴良种折合资金15元, 补贴良种分别为:42.4万公斤、57.5万公斤、68.75万公斤。累计补贴资金2205万元。2009年实行小麦统一供种, 全县供种98.5万公斤, 补贴资金131.3万元。二是水稻、玉米良种补贴以资金形式直接拔付到农户“一卡通”。水稻良种补贴自2008年实施, 补贴资金15元/亩, 两年共发放水稻良种补贴资金14.85万元。玉米良种补贴自2009年实施, 补贴资金10元/亩, 发放玉米补贴资金191万元。
(三) 农机具补贴
2008年中央和省财政购置农机具补贴资金共200万元, 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372台。2009年农机具补贴资金540万元、大小农机具共450台。
(四) 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自2006年以来利津县连续4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面积分别是46万亩、30万亩、30万亩、30万亩, 共计补贴资金179万元。共采集土样1.21万个, 分析化验7.35万项次, 发放施肥建议卡25万张, 举办测土配方施肥培训班130期, 培训6000人次。在棉花、玉米、小麦等作物上, 安排“3414”试验田22处, 安排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方16处, 推广配方肥2.5万吨。每月10号、25号县土肥站都要定期进行土壤墒情监测, 为全县农业生产提供指导意见。
(五) 其它扶持补贴项目及资金
2008年全年按季发放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补贴资金48.16万元;发放家电补贴资金94万元;发放城乡低保资金1587.93万元;发放城乡低保补助资金169.64万元, 发放五保供养资金236.03万元;发放各类救灾资金153万元。
三、培植农民增收新亮点
利津县在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以减轻农民负担这一基础性工作的同时, 着力从以下三方面培植农民增收新亮点:
(一)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抗旱防灾能力
利津县部分农田水利设施仍然存在老设施年久失修、使用效益低, 新建设施设配套工程跟不上的现象, 这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增加了农民种粮隐性成本。各级政府部门正加大支农资金投入力度, 加快农田水利设施续建配套工程和节水改造工程, 以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全县确立了棉花、小麦、蔬菜三大支柱产业, 一是区域化布局, 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村, 逐步形成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基地。二是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 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三是围绕支柱产业, 培育一批高档次、高起点, 高附加值的龙头企业。四是加强服务组织建设, 从资金、技术、储藏、运输、信息等方面搞好系列化服务。
(三) 加大多层次培训力度, 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8.做好农民培训工作四体会 篇八
提高认识是做好培训工作的根本。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的奋斗目标。如何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需要从两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大力宣传农民朋友为社会作出的积极贡献,争取社会对广大农民朋友的理解关心,从而增强对农民这一职业的认同感;二是通过全方位的农民培训,使农民在提高基本技能的情况下提高综合素质,从而逐步将有一定基础的农民培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这一职业的荣誉感。
领导重视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关键。农民教育培训是公益性、社会性的事业,需要社会支持和政府投入,因此,争取领导重视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关键。一是及时向分管厅领导汇报全国农民培训的形势,农民培训工作成绩突出省市的先进经验及好的做法;二是向分管厅领导书面总结我市的农民培训成绩、分析不足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三是及时汇总各区县农民培训的情况并报送分管厅领导阅示;四是在分管厅领导的带领下,一年向主要厅领导报告一次科技教育方面的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争取主管部门领导和分管厅领导的重视,实现农民培训事业蒸蒸日上的目标。全市承担国家阳光工程培训的任务量稳步上升,农广校系统承担培训任务的占比也在逐年提高,同时,地方安排培训项目也在逐年扩展。
协同配合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前提。农广校和科教部门是工作紧密相连的一个整体,正确处理好农广校和科教部门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明确农广校在农民培训工作中的定位。科教部门是推进农民培训的决策机构,是统筹规划的部门,其职责是决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也包括一定程度上的如何做。而农广校则是具体承担农民培训的中坚力量,其职责是完成机关设定的任务,决定如何做或如何完成任务。因此,市农广校要甘做、善做“拐棍”,要围绕主管部门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来提供服务,提供支撑,加强机关和事业单位资源整合,实现工作对接和服务对接。二是农广校要积极主动与科教部门沟通,及时反馈相关信息,全力做到农民培训协调发展。三是严格按要求做好培训工作,并主动接受主管部门特别是科教部门的监督指导,从而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切实做到多承担农民培训任务。
上下协调是做好培训工作的保障。对于农广校系统内部,首先是摆正市校的位置,市校既是培训工作的承担机构,也是各区县分校的协调机构,因此,除十分重要的或各区县无法承担的培训任务由市校统一办好外,其他的任务直接交由区县承担;二是市校通过加强与区县校的协调沟通,根据各区县实际情况安排落实培训任务;三是动员条件好的和积极性高的区县积极申报承担培训任务。通过市校和区县分校的协调沟通实现上下良性互动,从而使农广校系统承担培训任务量和占比逐年递增。
9.关爱农民工情况汇报 篇九
关于在元旦春节期间开展“关爱农民工”
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汇报
江油市文明办:
为了让农民工过一个喜庆温馨的节日,根据江文明委„2011‟10号文件的要求,我乡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在元旦、春节期间组织开展“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精心组织
我乡将关爱农民工做为重点工作来抓,大力发挥村干部的作用,在我乡各村进行了广泛地动员、宣传和全面部署,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措施,落实责任,抓好落实,突出了“关爱农民工”志愿者活动。并根据农民工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活动,切实实践了为农民工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这一宗旨。
二、营造氛围
调动我乡各方资源、拓展活动层面,积极宣传志愿活动,通过在村公开栏张贴宣传资料,组织开展免费咨询、发放宣传资料、义务诊疗等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努力营造出了尊重农民工、宣传农民工、关爱农民工、帮助农民工的良好氛围,使农民工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三、结合实际,形成特色
我乡外出务工农民工较多,结合元旦春节这些外出务工的人员要回乡过年的实际情况,我们广泛动员青年志愿者结合农民工的实际需求,从农民工子女教育、法律意识、自护教育、身体健康等多方面为农民工提供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志愿服务,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一是开展送法律活动。组织志愿者深入村(社区),对农民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和依法维权的能力,为农民工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引导农民工依法务工,依法维权,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是开展关爱农民工健康活动。联系我乡卫生院深入村开展免费诊疗活动,受到了他们的一致欢迎。同时,我乡对农工妇女也开展了专项的关爱活动,组织参加三查等惠民免费妇女体检的活动。
三是开展农民工子女学习辅导。组织志愿者辅导农民工子女寒假作业的完成,并向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教导他们重视学习的方式方法,为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四是开展扶贫帮困活动。组织志愿者大力宣传惠及农民工的政策,如新农合、新农保、水稻玉米保险等;对有困难的农民工,为他们争取最大最多的帮助。
我乡积极宣传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为农民工提供帮助和服务,切实履行自身职能、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责任。今后,我们将努力把青年志愿者与农民工结对帮扶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不断探求好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切实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
10.东岸乡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情况汇报 篇十
---东岸乡农民减负增收情况汇报
(2008年9月22日)
各位领导:
农民头减负增收是当前各级政府及广大农民共同关注的问题。今年以来,我乡党委、政府严格按照区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强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落实惠农补贴政策的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东岸乡农民减负增收基本情况
东岸乡辖九村一场四社区,113个村民小组,地区总人口数12.5万,纯农业人口1.97万,全乡面积22.85平方公里,其中农业耕地面积5603.09亩。2004年在长沙市率先实行免征农业税,减免排灌水闸服务费。2008已发放粮食补助款5491.677元(早稻)中、晚稻正在发放中、冰灾补助款25万元、牲猪养殖大户补助款70万元、生活困难补助款1万元,所有补贴资金均已张榜公开发放并由村民亲自签字认 1
领。到目前为止,无任何群众因农民减负增收事件举报或反映问题事件的发生。
二、“五项措施”确保农民减负增收
1、加强领导,落实农民减负增收工作责任制。农民减负增收事关农村稳定的大局,是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乡党委、政府深刻领会上级精神,坚持“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坚持和完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制度,成立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主管农业的副乡长为副组长、以乡财经所、经济办、农林水利办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从组织上保证我乡农民减负增收工作的顺利进行。
2、突出重点、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随着这几年经济日益增长,东岸乡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增加农民的收入。一是注重招商引资,带动全乡经济的发展。以隆平国家农业高科技园为载体,充分发挥园区的科技和政策优势,引入和发展一批高科技、高产值、高附加值、高税收的“四高”企业。二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先后利用集体土地建立了瑞祥陶瓷批发大市场、东岸板材批发大市场、旧金属回收大市场来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为村民增收经济收入和提供就业机会。三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这几年乡党委、政府十分注重对公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先后投资兴建了东岸乡卫生院、东岸垸防汛指挥大楼、硬化了几条村级公路。
3、健全财务监督,确保农民减负增收成果。2005全乡九村一场全面实行了村帐乡代管,建立了乡会计核算中心,2006年被长沙市政府评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单位。为了从财务上切实监督惠农资金的发放情况,我乡采取三项措施规范财务管理,增强财务工作的透明度:一是认真做好村级财务管理及公开工作;二是村务公开工作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对于村级财务、计划生育、集体土地管理等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定期公开,除张榜公布外,还通过党员大会、村民小组长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通报。三是设立监督机构、加强社会监督力量。我乡设立了信访接待办、各村、场公开了举报电话、涉农收费公示牌。凡是农民有问题可以打电话咨询、举报。
4、关爱弱势群体,建立扶贫帮困机制长效机制。东岸乡共有五保户59户,共61人,残疾人723人,因生活困难享受低保的贫困户297户。我乡党委、政府将扶贫帮困,关爱弱势群体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全乡五保户每月补助210元;低保户(人)每月补助生活费50—70元,每年补足840元;遇天灾人祸需临时救助的,见报告进行考察后补助400—1000元;贫困大学生每人1000-2000元,今年还为7户贫困户进行危房改建。
5、强化措施,实现失地农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东岸乡目前共有3376名失地农民待安置,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
度1159人,占34%,高中(含职高)的2046人,占60%,大专以上171 人,占5%,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不到1/4。为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全员培训、充分就业、鼓励创业”的指导思想,通过采取“自主办班”和“委托培训”两种形式,努力提高失地农民创业能力和就业技能,并对参加乡政府“自主办班”的学员实行全免培训费,对参加“委托培训”的学员,凭《职业培训证书》和劳动保障部门颁发《职业资格证》以及相关票据等,按乡一次性补贴培训费的30%,各村(场)一次性补贴培训费的30%,个人承担培训费的40%的比例进行补贴。
11.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 篇十一
农民;创业;培训;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6-0042-02
咸宁市生物机电工程学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是“湖北省阳光工程品牌基地”和农业部授予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创业培训试点学校”。学校在农民创业培训方面多次受到上级表彰,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得到了一些有益启示。
一、主要经验和启示
1.领导重视,多方支持
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得到了咸宁市相关各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农业局、水产局、畜牧局、特产局、农机局的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工作,亲自授课,为创业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各县市区派专人参与管理,他们与学员同吃同住,坚持到培训结业。我校专门成立了由副校长刘昌明任组长的“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责任明确,落实到人。校长也经常深入学员当中了解学习和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启示:领导重视,是基于中国国情。我们既要尊重这种事实,力争使工作得到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又要反思这种国情存在的原因以及其中的不合理机制,以便不断改进,提高效率。多方支持,一是因为农民创业培训是一项新兴事业,但地方指导部门,依然缺乏相对独立的完整权力;二是因为农民创业培训范围和涉及部门较广,需要配合协调。
2.规范管理,保证质量
我校针对不同专业类型的培训班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开班前,都要及时向上级报送农民创业培训开班申请、学员花名册、师资情况一览表、课程表、开支预算表等资料。每次培训确保集中授课不少于六天,在专职讲师一对一指导下,学员全部独立完成《创业计划书》。学校建立了《农民创业培训管理制度》等八项规章制度,建立了教学档案、学员档案、管理档案。根据学员在集中培训、参观考察、实践操作等环节中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价,对优秀学员进行表彰。培训结束前,要请上级监管人员从组织、管理、教学、教师、生活、效果方面进行现场测评。从测评和反馈情况看,绝大多数学员是满意的。启示:不能由于少数农民的松散化、个体化就放松规范管理。规范管理,既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农民自身发展的需求。促使农民生产产业化,促使农民成为“工业”农民、现代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3.培养师资,打造品牌
我校多次选派教师外出参加创业指导培训,挑选骨干教师组成培训讲师团,认真组织编写《水产养殖实用技术》等十余种校本培训教材和讲义。聘请相关各局正副局长为培训学员讲解各专业的“产业发展现状和政策",聘请技术专家讲解生产和管理技术,聘请湖北省创业明星师智敏先生等创业家与学员面对面进行创业经验交流。领导、专家、创业家和教师们精彩的授课和成功的创业经验受到学员好评。启示:师资力量是农民创业培训的关键。没有一支既具前瞻意识又具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农民创业培训只能是热闹开场,失望而归。有个别学校不顾师资不足的校情,为争取到资金和项目,就贸然开班,是劳民伤财之举。
4.创造条件,搞好服务
为了保证学员专心学习,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尽力服务好学员的工作生活。伙食上要求每天都有新菜谱,住宿上从洗漱到铺盖全套用品都为学员配齐,安排专人为学员宿舍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确保环境安静,卫生舒适。学员的困难和需求,都能及时解决。启示:服务意识的提高除了靠各级要求,更靠思想观念的转变。为什么要把农民当朋友?因为我们承担了农民创业培训的重责,因为农民的富强是国家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还因为农民的的实践经验值得学习,农民的淳朴、勤劳、善良值得我们永远感恩和传承。
5.加强联系,跟踪指导
为了确保培训质量,有利于今后创业指导和跟踪服务,我们成立各县市区联络小组,制作各专业培训班通讯录,创建网上交流平台,为学员更好的发展进一步夯实基础。校培训讲师团在学员结业后,通过电话联系、上门指导、网上交流等方式,继续为民出谋划策,增强了有创业意向的农民的创业能力,扩大了培训效果。启示:创业之路充满坎坷和变数。对结业学员做好跟踪服务,既能促进学员与时俱进,也可以不断丰富和检验教学理论。
二、共性问题浅探
1.学员素质差异很大
培训学员中存在着年龄差别较大、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专业方向多种多样等问题。受到地域经济的影响,各地学员学习观念、目标也存在分歧。建议有关部门组织学员时适当考虑学员层次,选派学员时把握一定尺度。培训学校也可以分层办班,分层教学。
2.工学矛盾突出
矛盾主要是由培训时间较集中引起的。因为绝大部分学员是家里的顶梁柱,外出学习就需要请人帮工,增加了经济开支和生产风险,这使一些学员不能安心培训。建议主管部门加强宣传组织工作,把工作做得更细些。针对不同专业学员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开班和办班时间,分阶段组织培训。
农民创业培训是我国强农惠农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就业和创业技能,减少农民创业风险,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民尽快走上致富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强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改善培训条件,才能让培训学员学到更多更好的创业知识,为他们走上成功创业之路搭好桥,服好务。
[1]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关于农民创业培训的文件。
作者简介:
【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推荐阅读: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06-13
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07-09
探索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10-28
建设新农村,农民增收是重点06-21
新疆地区-如何促进农民增收09-30
退耕还林区农民增收问题11-07
大力培养乡土人才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07-28
投身农村 扎根基层 拓宽农民致富增收路08-01
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