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培养方案(精选3篇)
1.上海交大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培养方案 篇一
对政治内涵的不懈探索
----复旦25年政治学著作的回顾
孙关宏
在欢度复旦百年校庆的日子里,作为一名政治学者,自然会想起复旦百年政治学由盛至衰、再由衰至盛的历史过程。笔者从一个亲身经历的角度,简要回顾晚近二十五年来在中国政治学的恢复和发展中,复旦政治学著作、特别是政治学原理类教材的编写的历程,并试图从中透视复旦政治学者是如何在持之以恒地探索政治内涵的基本理路。这里要说明的是,由于主题和篇幅的限制,复旦政治学中关于中外思想史、中外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学、国际关系方面的著作和教材,本文基本未涉及。
一、政治学教材建设的三个发展阶段
从80年代初到21世纪初,在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大背景下,复旦政治学教材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80年代,中国政治学界在这一阶段面临的任务是恢复并发展被中断了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80年代前中期,不管是老一辈政治学者或新培养的青年学者们,还是从别的学科转行而来的中青年学者,都充满了学术热情。学界同仁很勤奋,也很团结。当时编写教材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出版了两本教材,一本是1983年的《政治学教程》,一本是1986年的《政治学概要》。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赵宝煦先生主编的《政治学概论》是全国第一本政治学原理类教材,我们主编的《政治学教程》是全国第二本。我们这本教材是由王邦佐和我主要负责,由讲习班学员参与编写,可以说为后来编写《政治学概要》作了重要的铺垫和准备。《政治学概要》由王邦佐、孙关宏和王沪宁主编,基本上由政治学教研室的老师执笔。这是当时比较有影响的教材之一,有不少高校用它作为教材,后来还获得全国优秀教材奖。当时有影响的教材还有丘晓主编的《政治学原理》、云光主编的《社会主义政治学》、王惠岩主编的《政治学原理》、王松主编的《政治学基础理论》等等。这些教材虽然各有特色,但是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政治学系 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来统领政治学方面则基本上是一致的。
第二阶段是90年代。由于市场经济的兴起及其所引起的社会政治方面的变化,使得这一阶段的中国政治学在80年代基础上有一个质的飞跃。市场经济的发育呼唤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从而使政治学有了广大的发展空间,也使中国政治学与西方政治学之间有了共同的语言。并促进了新一轮的西学东渐与政治学的国际交流。正是以此为背景,这一时期的政治学教材在八十年代的理论框架下,更注意吸取国内外最新的学术成果。在这一阶段,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等许多新的概念和领域纷纷进入政治学的视野。我们在这一阶段编写了三本教材,依次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政治的逻辑》、《新政治学概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反映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一个探索,全书分为政治学原理、中国政治、国际政治三部分,力求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书中还提出了一些有新意的观点。《政治学逻辑》反映了复旦政治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的新探索,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本人对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所作的分析和论述中去提炼政治学的基本原理。这本书是集体创作的结晶,但全书指导思想和写作框架以及书名主要是王沪宁提出来的。《新政治学概要》是出于教学的需要,在《政治学概要》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而成。参加修订的作者除一部分是由原作者担任外,增加了几位上海师范大学的学者。这本书的框架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政治学近十年来关注的新的领域,如政治参与、政治决策、政治发展、政治文化等内容,在原来的各章中补充了一些新内容。这本书可看成是从80年代的《政治学概要》向新世纪的教材的一个过渡。当时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教材类著作还有王惠岩主编的《政治学原理》、李景鹏的《权力政治学》、王浦劬主编的《政治学基础》、严强主编的《宏观政治学》、陈振明和陈炳辉主编的《政治学》,等等。
第三阶段是本世纪初,进入新世纪,中国政治学有面目一新之感,既表现为西方学科的引进和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有的领域接近与国际学者进行对话的水平,也表现为应用新的学术话语描述和分析中国的当代政治过程及其演变轨迹,其中不乏有价值的实证研究。复旦的教材新著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我们编了两本政治学原理教材,一本是MPA系列教材中的一种:孙关宏和胡雨春主编的《政治学》,它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大纲编写,写作指导思想和思路比较新,注意尽可能多地吸收和反映当代政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第二本是《政治学概论》,这是我们承担教委面向二十一世纪系列教材的中的一个项目。这本书在前一本的框架基础上作了增删和修订,使之更科学,体系更完整;主编增加了任军锋,他也做了大量的编辑工作。在这两本教材中,我们试图立足于政治学自身的 逻辑结构来丰富和发展政治学的理论体系。近几年的国内教材著作有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一套《21世纪高校教材译丛·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丛书、施雪华主编的《政治科学原理》、刘德厚的《广义政治论》、燕继荣的《政治学十五讲》、杨光斌主编的《政治学概论》等等。
二、政治内涵的三个阶段性特征
以上三个阶段是一个相互联系、与时俱进的过程。我们编写政治学教材的历程反映了复旦政治学者对政治内涵的不断探索。
我们在《政治学概要》中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论述了政治的本质、属性、内容和特征,认为对政治的涵义最基本、最主要的是理解“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可以把它作为最一般、最精炼的定义来看待。在阶级社会中政治的含义基本上包括了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体现了阶级和阶级关系、以国家政权为中心这样一些范畴。这本书主张:从狭义看国家的活动、形式和关系的基本规律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从广义地说,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威的活动、形式和关系的发展规律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这里,实际上把政治看成“公共权威”,涉及到现代政治的公共性和权威性两大特征,这在当时是很有见地的。八十年代曹沛霖翻译的阿尔蒙德的《比较政治学》和王沪宁翻译的达尔的《现代政治分析》以及王沪宁写的《比较政治分析》一书,对当时引进西方政治学以推进我国的政治学研究以及推动我们认识当代政治内涵都起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八十年代的教材中,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但却把马克思主义以外所有对政治的看法都视为剥削阶级观点而加以排斥和批判,并且把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思想看成是适用于所有的时代和所有的国家。这是我们政治观的局限,但这种局限当时在全国几乎是普遍存在的。
90年代的复旦政治学继续探索政治内涵。90年代初,王沪宁在一本书的序言中谈到西方思想史的时候,指出,西方思想史上政治观的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伦理学政治观、神学政治观、法学政治观、社会学政治观。这里并没有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专门列为一个阶段,而实际上是把它作为社会学政治观的一部分。胡伟在《论政治》一书中对西方政治观的演变,在王沪宁提出的四个阶段的基础上又补充了行为主义政治观和后行为主义政治观阶段。他还把古今中外各政治家对政治的定义概括为10种。同时他自己也从内涵和外延的角度,以政治权力为核心给政治下了定义。林尚立在《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一书中从政治权力、政治结构、政治过程、政治意识四个要素来研究当代中国的政治形态,是有 新意的,为我们理解政治内涵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王沪宁在《政治的逻辑》一书中强调,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本人对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所做的原理性的分析和论述,并在这一理论思路下,围绕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和政治最根本的问题是国家政治权力,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基本特征、属性、基本内容和特征进行了深入的论析,同时还从活动、关系、形式、系统的角度,对社会政治的基本构造作了有特色的阐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对象上坚持了《政治学概要》中关于狭义和广义的提法。
如果从我们教材的角度扩大开去,复旦政治学90年代出版过两套政治学系列丛书,一套是在香港出版的现代政治透视丛书(王沪宁的《民主政治》、曹沛霖的《议会政治》、臧志军的《政府政治》、竺乾威的《官僚政治》、林尚立的《选举政治》、郭定平的《多元政治》、胡伟的《司法政治》、陶东明的《公民政治》、施雪华的《政党政治》、桑玉成的《自治政治》等),另一套是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政府理论研究丛书共7本(曹沛霖的《政府与市场》、林尚立的《政府间关系》、胡伟的《政府过程》、郭定平的《政党与政府》、陈明明和陶东明的《政治参与》、施雪华的《政府权能理论》、任晓的《中国行政改革》)。稍后由孙关宏、胡雨春、陈周旺主编的《政府与企业》也算是政府理论研究中的一种。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考察政治内涵提供了宽广的理论平台。这里,我还想特别指出的是,洪涛的《逻格斯与空间――古代希腊政治哲学研究》一书对于我们思考政治内涵有着特殊意义。他把我们的眼光从现代的对政治技术至上的观点转向古代人对至善生活的追求,使政治与打开人们的心灵之窗联系起来。这些都为我们以后对政治形成新的认识打下基础。
看来,90年代复旦政治学对政治内涵的探索表现为两个路径,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的深入探索,一个是以更开阔的视野去考察西方政治学的来龙去脉。这两个路径在80年代基本上被认为是对立的,而在90年代两者则各自深入思索,到新世纪初,这两个路径基本上汇集到一起了,使我们对政治内涵的认识有一个质的飞跃。
进入新世纪以后,复旦政治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在90年代探索成果的基础上,以更开放的西方政治史和思想史的角度来考察政治涵义的变迁,并在历史大视野下来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地位和意义。复旦几位青年学者的新作,如:刘建军的《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陈周旺的《正义之善》、任军峰的《国族认同与地域差异》、何俊志的《结构、历史与行为》,以及复旦出版的几期《复旦政治学评论》可以说是对我们编写新教材有着深刻的影响。这样就形成了《政治学概论》中对政治内涵的论述。政治内涵不再被描述为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不变的模式,而是有一个历史演变的渐进过程。例如,古希腊的政治就是公民过城邦的生活。在古希腊,公民的城邦生活与公民的个人、家庭生活是分开的。前者为公共领域、后者为私人领域。私人领域解决的是个人的生存问题,人在这一领域的活动并不是人的本质性活动。只有在公共领域中才能体现人的生活本质,才能够在公共活动中充分展现他的德性并达到至善的境界。亚里斯多德才说,政治的目的是追求至善。古希腊的政治活动其实也就是如何才能作一个好公民的问题,是一个人的生存意义的问题。
我们再来看现代政治。西方的现代政治是一种以近现代国家为中心的政治,其兴起与发展的原因是近现代市民社会的兴起和发展。正是市民社会的兴起与发展,才在多方面侵蚀了传统政治的基础,出现了了以私人利益为基础的近现代国家,政治的内涵中才由此被赋予了经济的含意。现代国家的建立意味着私人利益进入了公共领域,意味着经济生活对政治生活的驾驭和控制。政治从此不再具有独立的意义,政治的职能成了维护经济生活的机器。现代国家政治的另一特性是以主权为核心的权力政治。善作为政治的核心价值在新的时代下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新时代的政治活动家们已经很少关注道德问题,政治变成了围绕着权力的竞取而展开的谋略和阴谋活动。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才提出,政治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政治成了围绕着获得、保持和夺取权力而展开的活动的总称。
以上从西方的历史脉络来说明现代政治的内涵与古代是不一样的,是在一定时代条件下形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者们去正确解读它。我们的《政治学概论》还介绍了当代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对政治涵义的不同界定:如经济学视野下的政治、社会学视野下的政治、法学视野下的政治、人类学视野下的政治、政治科学视野下的政治。我们这样写的目的是不要对政治内涵的界定绝对化,而应有一个相对开阔的眼光。最后,我们在综合当代政治内涵时基本上沿用《政治学概要》和《政治的逻辑》中概括政治学研究对象时关于狭义和广义的提法。我想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表明了探索的连续性,是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回复。同时,我们还指出,现代政治也并非一成不变。在全球化时代到来之际,这种以国家政治和权力政治为轴心的政治已经受到了全球化所带来的冲击。政治的内涵可能会在一个新的时代中又发生新变化。这需要政治学者们去关注。三、一点感想:政治与政治学的互动
我们对政治内涵25年的认识,大致有一个从一元到多元、从简单到丰富、从视野较为狭隘到逐步开阔和开放的过程。这也大体上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形态演进的过程相呼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政治传统型的政治向现代意义上的均衡型的政治的演变。
80年代中国学者对文革中表现出来的阶级斗争政治的极端形态作了有力的批判,从而对新的政治形态有了初步认识,这一认识虽然尚欠充分,但实际上涉及到了现代政治的基本内容。90年代出于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使政治学者了解和研究现代政治的热情空前高涨,从而表现为对西方政治科学进一步的引进和吸收。新世纪初,随着“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提出以及改革的深入,人们对现代政治本质内容的认识和探索开始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是在对传统政治没有进行深入反省的情况下逐步转向对新的政治的认识的。虽然许多现代政治概念,如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和谐社会、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等都陆续地提出来了,但这并不等于现代政治就真正确立起来了。在现实层面,许多传统的政治因素还在自觉不自觉地起作用,特别是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和意识形态的限制,许多前现代的政治现象还是大量存在,这就使得中国在向现代民主政治转型中出现理论与实际的相当大的反差,也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现象认识和表述的困难。
既然中国政治正在向现代政治转型,就有必要对西方现代政治作进一步深入的考察。从本质上说,现代政治是一种理性主义政治。理性主义政治为西方的社会政治发展带来巨大的成效,特别是民主与法治的成熟,使西方的政治社会成为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元的、均衡的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当然,理性主义政治也必然存在其内在的弊端与困境。中国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没有经过启蒙运动的洗礼,它的理性主义的产生、发展是曲折的、不成熟的。可以说,我们的理性主义既不彻底,又不受限制。有的地方理性不足,有的地方又理性过度。这种复杂情况反映在政治上会出现许多奇特的现象,出现一种既有现代的、又有前现代的、甚至还可能有一些后现代因素的犬牙交错、交相辉映的景观。这种现代理性的不足与过度虽然表现形态各异,但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即表现为对个人生活意义关怀的缺失,特别是在人的思想和精神领域自由追求的失落。从这个角度看,笔者认为,我国当前社会有“七重七轻”的特点:即重物质而轻精神;重利益而轻道德;重权力而轻权利;重科学而轻人文;重控制而轻自由;重国家而轻社会;重行为而轻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定的社会现象是一定的政治造就的,当然社会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政治,是互动的关系。互动有良性互动和非良性互动。我们的互动可能更多的是后面一种。我们可以从政治观的角度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剖析和反思,这是复旦政治学者更是中国政治学界的一个艰巨而又责无旁贷的任务。
其实,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不少学者对近现代以来的理性主义政治观进行反思和批判,对我们有着借鉴和启迪意义。对西方理性主义政治观的反思以19世纪著称,而马克思则正是那个时代反思现代政治的先驱者之一。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深思,马克思究竟是如何认识、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他是如何辩证地论述现代政治的?以及如何去预测未来社会的?我们原来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有没有误区?这都需要我们回到马克思,重新学习、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原典,才能更准确地从中吸收我们需要的理论营养,这不但能有益于我们对政治观的探索,而且对我们当前正在建设现代社会和现代国家提供指导性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其实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们的经济决定政治和政治权力的阶级性质的理论是唯物政治观上的一种创新,而他们从经济视角看政治,把国家与政治权力连在一起,也仍然没有脱离现代西方学者认识政治的总体思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秩序的态度,既表现为对它们的阶级压迫的性质,特别是对法国和德国的专制主义进行深刻揭露和猛烈抨击,又可以看到他们对英美的民主宪政有明确的肯定的地方。马克思所设想的构建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国家、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想世界,包含着追求自由、和谐和建设性的倾向。这方面的理论资源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挖掘。
一个时代政治学的发展水平是与这个时代的政治发展程度相适应的。中国政治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决定了中国政治学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独特性,当然,政治学不是简单、被动的存在,而是能动地对现实政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5年来中国政治学已经有了一定的话语空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开始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然,我们也不能过于乐观,中国政治学远未成熟,所起的作用也是有限的,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离现代政治学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此,需要复旦政治学者踏踏实实,尽心尽力,力争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2.上海交大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培养方案 篇二
从简单的人工反应与网络交流来看,并不能看出来南大HND与本教育学院的差别,都是很正常的问候与较为平常的介绍与分析。不能看出来他们的特色,甚至说可以觉得很平常。
但是,从进入南大HND的主页开始,就感觉到专业、活力甚至是国际化。整体的主页设计相较于财大来说,可以说是相当出众大气,而财大国教的主页相比较而言:
1、以深黄色为基调,显得古朴,但给人感觉老旧,不够专业
2、连接点较少,主页整版的信息量少,给人的感觉不佳3、3.12日下午4:30登录主页,花费很长时间才登录进去,同时主页内部出现部分区域鼠标消失的现象
4、个人在网络上得到的一些信息,财大国教的网络宣传确实存在较多漏洞在百度搜索内容: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怎么样的前几个网络连接明显显示出对财大的负面评价,同时很多提问都没有得到较为专业的解答。我认为对于现在这个绝大多数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的时代的学校品牌的塑造是不利的。
但有一点是南大HND的弱项,即4次登陆其主业,其在线交流均无人应答,给人的印象不佳,所以认为应当在网络宣传与设计上,找到切合点,在秋招前塑造好好的学校形象,尤其应突出公办及证书有保证的特色来。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与上大悉尼对比
从登陆的主页与电话联系交谈的结果来看,自我感觉上大悉尼在多方面存在问题,第一:接电的老师解答问题不很清晰;第二:打办公室的电话没有人接;第三:过于催促报考。让人心生反感。
同时,登录其主页,没有什么必要的信息,页面简陋,甚至搞不清楚其主页存在的意义,其学校到底是做什么的。
3.上海交大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培养方案 篇三
根据《推进街道公共事务综合管理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解决服务群众、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进一步提升街道治理服务能力,结合街道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社会治理试点工作要求,以加强党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全面领导为根本,增强街道统筹协调能力,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基础,切实落实“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工作任务,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
二、目标任务
(一)积极认领赋权事项。街道对照文件确定执法方面各项权限,结合自身承接能力和管理服务需求,积极认领赋权事项。充分发挥街道党工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服务群众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出发点,将基层社会治理迫切需要的执法力量向社区下沉。
(二)明确赋权事项,以“谁执法、谁负责”为原则,按照街道的统一部署,在职责权限范围内具体实施专项综合执法活动。以及双方的权力、责任等方面内容,在街道的统筹调度下,协同开展综合执法活动。
(三)各社区积极同公安、司法行政、消防、市场监管、城管、住建、卫健、民政、税务等应选派执法骨干力量驻守网格的单位做好对接工作。对城市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和重点管控地区开展综合治理和执法联动,重点对突出的违法违章建设、违法经营行为、消防隐患、安全生产隐患、城市环境及治安环境混乱等问题开展专项治理。
(四)原则上依托已建立的以综合行政执法队为骨干,公安、司法行政、消防、市场监管、城管、住建、卫健、税务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执法机制。对城市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和重点管控地区开展综合治理和执法联动,重点对突出的违法违章建设、违法经营行为、消防隐患、安全生产隐患、城市环境及治安环境混乱等问题开展专项治理。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街道各社区、各职能部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区关于推进公共事务综合管理的工作部署,主动沟通、上下联动、通力配合,真正使赋权事项“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有监督”。
(二)强化平台建设。加大对综合便民服务中心的投入建设,强化场所、设备、技术、人员等保障,提升赋权事项承接能力,努力推动承接更多基层管理需要的事项。
【上海交大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培养方案】推荐阅读:
上海交大物理考研真题06-15
【上海电力学院排名】上海电力学院特色专业-上海电力学院录取分数线07-20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上海市宗教事务条例》的决定08-26
上海国际高中学校排名06-28
上海建筑工程学院08-30
上海金融学院宿舍09-07
上海科技技术职业学院10-30
上海继续教育学院11-08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几本08-19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何种法律服务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