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精选18篇)
1.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篇一
学校要将德育中的学习目的的教育,学习习惯教育和辨证启蒙教育等内容在贯穿在各个科目的教学之中,通过德育教育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你知道具体的计划要怎么制定吗?下面是小编带来关于小学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小学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努力从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两方面入手,系统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等教育教学理论,按要求上好每一堂课,不断探索符合学生实际而又能促进其长远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思想,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续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天生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针对学生的德育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有责任也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以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具体措施:
(一)识字与写字方面。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爱好,引导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学会使用字典、词典,锻炼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二)阅读方面。结合学校的“文化阅读”活动,发动学生多些朗读,规范学生发音,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独立思考,学会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引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留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
(三)习作方面。引导学生留心四周事物,乐于书面表达,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留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能够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并且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四)口语交际。引导学生用普通话与他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引导学生学会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感动他人;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扼要转述。
(五)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题目,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题目。
四、具体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练习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语文课,老师做了大量的预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伏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串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条件下进行学习。
(四)利用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活动课和主题活动。
小学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二)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各学科教育活动中都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态度技能、价值观念和道德人格的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加强道德教育在新课程各学科中的渗透,有利于“整体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培养中潜移默化、点滴浸润实现的。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课外英语等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子,积极实施德育渗透。下面就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谈几点体会。
二、德育渗透的途径
1、结合词汇和句子学习渗透
德育是一种文化教育,文化内容很多是直接与词义相关的。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句子、习语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内容。这就意味着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可以进行道德意识的渗透培养。
2、结合课文学习渗透
小学英语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在德育意义上很有代表性,有些课文内容本身就是介绍英语国家的文明礼仪。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内容向学生传输道德文化知识,解释中外礼仪差异,使学生中西合璧。
3、结合课堂操练应用渗透
在语言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更得体地使用目标语进行应用交际,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学生仅有目标语、道德文化知识是不够的,还要训练运用目标语的思维方式思维,按目标语的社会道德规范行为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要多创设交际情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要求他们按特定的环境和人物角色使用相应得体的语言和行为规范。也鼓励学生在课外生活中积极大胆应用,养成习惯,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
4、结合课外活动渗透
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英语兴趣,使德育得到有效延伸,更灵活贴切地实施德育。如举行生日聚会、圣诞晚会、课本剧表演等,让学生自主地我学我育、学用结合,提高育人质量。
三、德育渗透的内容
1、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小学英语教材选编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突出“语用教育”。在英语文化意识熏陶学习和交际能力培养中,对学生实施中西文明礼仪教育是一大重点。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称谓、问候、告别、重大节日问候的得体运用,能对一般的赞扬、请求作出适当反应等。如早上见面互相说声“Good morning”,新年互相祝贺“Happy new year”、互送贺卡,得到别人帮助记住说声“Thank you”。
2、渗透良好学习、生活和劳动习惯教育
教师要结合不同话题教学内容灵活地联系学生实际,对其进行良好的学习、生活、劳动锻炼习惯教育。如《PEP英语》,PEP 4 UNIT 2谈论时间,让学生在课文故事学习中学会珍惜时间,安排好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以下案例均选自《PEP英语》教材);PEP 2 UNIT 3谈论水果,通过熊猫盼盼吃水果的故事,教育学生不能贪嘴,要养成科学地食用水果的习惯。
3、渗透社会美德教育
社会美德内容广泛,英语学科要和其它学科一道全面渗透关心他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等美德教育。如pep4谈论职业,让学生知道每种职业都是社会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人人平等,人人都在为社会作贡献,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pep 2第二单元I can sing arain bow教学,让学生体验到了欣赏彩虹、唱彩虹歌的乐趣之后,告诉学生:彩虹虽然美丽,但现在很少见了,因为空气变的越来越不清洁了,我们人人都要做环保卫士才能看到彩虹;pep 4 atthe farm教学,学习动农场里的动物,孩子们无不发出友好欢快的笑声,我适时告诉学生:鸟类和其它有益动物都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要多关心他们、保护他们。
4、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英语教育属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合理的跨文化心态,既不可形成妄自尊大、闭关锁国的心态,也不可形成崇洋媚外、妄自菲薄的心态。整套小学英语教材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注重介绍中华文化,以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养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并形成运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华文化的初步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特别加强国情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如PEP 6 UNIT 2谈论节日,在学生了解了西方的圣诞节后,更要让他们知道咱们中国的春节是十三亿华夏子孙最浓重的节日,庆祝方式更是多姿多彩,并让学生谈谈自己过春节的情况,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操;PEP 4 UNIT 6 ATA FARM谈论动物,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整齐有序地参观动物园,就可教育学生在参加小组、班集体、学校各种活动中都要个人服从集体,努力为集体增光添采;在课堂组织的小组竞赛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总之,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需长期坚持的复杂工程。教师必须先要自己有德,成为“以德育人”、“以美传美”的楷模。教师更要善用慧眼,巧耍“花招”,充分开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素材,对学生“细水长流”地实施德育渗透,成为共建德育的高手。
小学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三)一、指导思想
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品德优良的学生。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也包含着这一层意思,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进行实施的,而素质教育又是把德育放在一个很大的位置上加以考量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成为新课程下的一个崭新的话题。德育渗透是基于科学课程标准的育人因素。《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中就体现初德育方面的目标,在“科学探究”和“科学知识”两大目标中也有具体的体现。在进行科学教学时,我们要发挥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责任,更重要的是不要在科学教学中带上沉重的“镣铐”,偏离教学的根本。要处理好教学和德育教育的问题关系,这也是科学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一门艺术。
二、具体措施
1、利用教材文本渗透德育教育
就目前的科学教材而言,如果牵强附会的话,每一课都可以挖掘德育教育内容。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那种挖掘很容易让课堂的情感付之东流。因此,在这里强调应该是“科学的利用”而并非是“努力的利用”文本来实施德育教育。要上好一堂科学课,最重要的是把握好教材,把握好教材文本,寻找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可以这样说,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渗透能力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和解读。所以,教师要研究教材文本的依托性、前瞻性和德育的渗透性。我们要钻研教材,寻找文本的德育切入点,不能光停留在“文本说了什么”的层面上,更应让学生知道“文本为什么这样说”。科学课程的德育价值就蕴藏在我们使用的教材之中。把握好每一个蕴含的教育契机,并扑捉到它,使它成为最有效的德育教育资源。
如三年级《我看到了什么》一课,安排了“看图上的大树”、“回想以前在大树前看到什么”、“到一棵真正大树前看到什么”、“和同学们交流”等内容,通过经历上述活动教育学生做事要细心,要实事求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到中高年级又转向情感价值的培养上来。在物质的溶解性实验时,在这方面就落实的好了,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好,养成了一个比较好的道德素养。教材中不同的课例文本体现出不同的德育价值,不同单元也体现出特有的德育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科学是由一个个有趣的活动组成,学生在学习的前提就是参与一个个探究活动。小学的科学教育是一个启蒙的教育,也是一个人学习科学知识的开端,它可以让一名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更为可贵的是能培养了学生的集体精神,因为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所经历的这些活动以小组出现,或以群体活动出现。学生在活动中必然要和周围的环境和同学相处在一起,互相合作,但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和激励,在教学同时更会增强同学们之间的合作意识,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在活动展示中就会以小组为单位。这样,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就能在德育价值中体现出来。
如:如带领学生到野外采集标本或实地观察之前,我们总要细致的告知学生外出的注意事项,目的是保证学生活动的安全、有效,其中的德育价值是教育学生要保护自身的人生安全、遵守纪律,接受约定规范的约束。同时,我们还要求同学们注意保护周围的环境、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等等均体现出活动的德育价值。学生参与活动受到情感、意志、兴趣等心理品质的支持,这也为在活动中进行德育带来了契机。
3、在个体活动中渗透坚持意志品质的德育教育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家中的独生子女,都是父母心中的“掌上明珠”,是家中的“小皇帝”,时常摆出“唯我独尊”的态势。缺乏耐心、坚持、情感等应有的品质,对事物的观察没有毅力,做事常常敷衍了事。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兴趣盎然,有时一节课上完后还是意犹未尽,但这种兴趣由于学生的特点维持不了多久,往往不能把观察研究活动继续深入。如果此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适时提醒,在放弃时及时鼓励,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参于活动的积极性积,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
4、在情感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德育体验
在科学德育渗透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那么这些知识对他们来讲就是外在的东西,只有当学生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体验,他们才能理解和感悟这些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由此可见我们进行德育工作时,强化学生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蜗牛》和《蚯蚓》的实践中,让学生观察蜗牛和观察蚯蚓等一些活动。在布置学生去找寻蜗牛的活动中,在没有弄清它们是益虫还是害虫的情况下,不可随意伤害小动物。因此,我们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注重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让学生体验到遵守规则、遵守公德、与人合作、保护环境、以事实说话、以理服人等方面的重要性,这对他们今后的行为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5、利用科学历史背景进行德育教育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科学发明成就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小学科学新教材中插入了一些关于我国古代科学家及古代科学研究的故事,教学时要适时引用之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发明的重大成果,了解中华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体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程度,感觉祖国发展的时代脉搏,激发学生的受祖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情感。激发了学生要努力学习,努力创新,长大后为祖国争光,为祖国争气的雄心壮志。
科学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构思与传达的主体科学教师这“源头水”必须是“活水”常流。也就是说,作为科学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的教学中,让他们去领略科学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一幅幅画面!
2.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篇二
关键词:中学语文,德育渗透,经典文学作品,自省能力,工具性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德育和思想品质教育, 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然而, 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 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在语文教学中, 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 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现。既然是渗透, 那就一定要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责无旁贷努力探索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体会:
师生教材, 和谐共振
和谐是美学的重要范畴, 和谐不是静止的和谐, 而是运动的和谐。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 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双边互动过程。这里面存在着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这三对矛盾是语文教学的内在动力。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达到艺术境界就是要合理地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 使之渐趋和谐, 同处共振状态。我们追求的是教师和学生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中, 自然而然地达成德育目标;在一种共振状态下, 大幅度地提高德育实效。从这个意义上说,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际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的和谐共振过程。
例如, 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描绘了西湖的胜奇旷阔画面, 诗中的山光、水色、无不包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 溅发出一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蓬勃向上的豁达的激情。为此, 只要稍加点拔, 让学生反复吟诵, 就自然而然地把他们带进一个美好的境界, 不但使他们大饱眼福, 获得内心的愉悦, 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 激发起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合时适度, 因势利导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不是在教学中牵强附会地加上点德育知识, 也不是情感的随意渲泻, 更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首先, 要捕捉最佳德育渗透时机。其次, 要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特别注意这个“度”的问题, 超过了一定的“度”, 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变成政治教学, 就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的性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德育渗透内容上的“度”, 施教时要权衡德育渗透时间上的“度”, 要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品德实际的切合“度”。既要防止“过”, 又要克服“不及”, 德育渗透“到位”而不“越位”, 这样, 恰到好处, 有利于避免牵强附会、空洞说教的现象。
移情感悟, 寓教于练
移情与感悟是美感心理的要素之一。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是情感调控的主导者, 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移情感悟, 对教学内容的移情感悟, 对语文教学活动的移情感悟;而学生则是情感活动的主体, 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教师的移情感悟, 对学习内容的移情感悟, 对学习活动的移情感悟, 对人生美好前景的移情感悟。
没有语文, 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 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中有德育, 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 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 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 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 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 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人生观、道德观、理想前途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 让他们的逐渐完善, 成熟, 深沉起来, 为提高素质尽一份绵薄之力, 是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 但最为关键的是, 构思与传达的主体语文教师这“源头”必须“活水”常流, 也就是说, 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 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 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画图!
参考文献
[1]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07年.
[2]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日]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5年.
3.浅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 篇三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讲“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良好品质形成的初始阶段,他们就像一张白纸,他们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与劳动习惯;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及其他人文方面都是学校立德、树人内容。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做到既授业又传道,既教书又育人之目标。
一、情境教学是渗透德育的平台
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情境根据刺激物对儿童感官或思维活动所引起的不同作用,大致分为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及推理情境,语文教师则要根据文本域预设德育教育内容确定选择哪种情境适合。
语表情境即运用语言表述的情境。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语言描绘与其它直观演示手段结合运用,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既容易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又容易接受教师预设的德育教育。
热爱祖国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话题,祖国怎样伟大,怎样为伟大的祖国刻苦学习,这朝夕唠唠叨叨“你要热爱祖国”效果肯定不好,这需要教师语言描绘与其它直观演示手段结合运用,使学生在愉悦有趣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产生祖国的美好祖国的伟大的理解与认识。我教学韵母“ao”时,先出示图片:奥运五环图,再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标志,最后从得出的结论中创设课堂情境:课件演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拼搏的画面,演示中国等几个国家奖牌获得数,中国获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奖牌总数100枚,创4项世界纪录。获金牌数超越美国,获奖牌数超越俄罗斯,位列奥运会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这是中国参加奥运会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创造了中国竞技体育新的辉煌。接着我引导:中国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平时训练辛苦不辛苦?学生都说:那是很辛苦。我又引导:你要取得好成绩该不该刻苦学习?学生齐声说:该刻苦学习。一次中国伟大在形象演示中得予知晓,一次要刻苦学习在润物无声中得到启发。
二、朗读教学是渗透德育的媒介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都是众多教育专家精心挑选编排,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德育内容涵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真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受到作者思想熏陶感染。
孝敬长辈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今的孩子是家庭的宝贝,他们在父母的溺爱中生长,有许多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因此语文教师要针对现实情况,以文本为例子,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我在教学《棉鞋里的阳光》时:在教学第一到第五自然段,先让学生自由读,读中体会哪些句子写了妈妈对奶奶的关心;再进一步指导读妈妈说的话,读出关心的语气;然后安排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明白了妈妈对奶奶的关心体贴。教学第六到第八自然段时,利用分小组朗读,分角色朗读,指导有感情地个人读等方式,自然而然地渗透关心长辈,体贴长辈的教育。在学生领悟孝敬长辈的基础上,安排拓展活动:学了课文后,你喜欢小峰吗?为什么?你也准备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做些什么?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了增长,更重要的是在道德品质上得到很好的塑造,使学生铭记孝敬长辈,从做小事孝敬长辈。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会感恩是中华美德之一。《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就是进行感恩于有帮助过我们的人的最好题材。我教学时,先安排自由读,从中了解课文大意:乡亲们吃水不忘毛主席。与此同时,为了我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了解毛主席,再进行老师范读,小组接力读,分角色表演读,强调“没有井,很远”,从中明白乡亲们吃水困难;强调“挖了一口井”让学生感悟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流露出对伟大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强调“挖井人”读慢一些,感悟乡亲们饮水思源的好行为。最后再安排拓展练习:同学们,说说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被人帮助的事?你会忘记他们吗?学生的回答令我感动,感恩教育达到我预设的教学目的。
三、识字教学是渗透德育的一阵地
小小汉字,奥妙无穷。识字教学看似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毫无关系,其实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耳、心等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也在学生愉悦的识字中预设的德育教育便水到渠成。我指导“和”、“香”的书写时,提醒“和”中的禾字旁的“捺”懂得了谦让,要不如果“捺”写得和“香”的“禾”中的“捺”那么长,就会吵架了。“和”中的禾字旁的“捺”一让,字就好看了紧凑了。当学生写起字时,就会更加讲究书写美,“相互谦让”就能美好的思想意识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方式方法很多,诸如语言文字与读写训练、语文课外活动、学生劳动实践等等,只要我们心中装着学生,就会用心实践与研究,不断挖掘教材德育因素,不断找到渗透点,使小学语文教学成为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总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一位语文教师,务必挑负起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责任,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4.浅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 篇四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讲“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良好品质形成的初始阶段,他们就像一张白纸,他们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与劳动习惯;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及其他人文方面都是学校立德、树人内容。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做到既授业又传道,既教书又育人之目标。
一、情境教学是渗透德育的平台
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情境根据刺激物对儿童感官或思维活动所引起的不同作用,大致分为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及推理情境,语文教师则要根据文本域预设德育教育内容确定选择哪种情境适合。
语表情境即运用语言表述的情境。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语言描绘与其它直观演示手段结合运用,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既容易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又容易接受教师预设的德育教育。
热爱祖国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话题,祖国怎样伟大,怎样为伟大的祖国刻苦学习,这朝夕唠唠叨叨“你要热爱祖国”效果肯定不好,这需要教师语言描绘与其它直观演示手段结合运用,使学生在愉悦有趣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产生祖国的美好祖国的伟大的理解与认识。我教学韵母“ao”时,先出示图片:奥运五环图,再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标志,最后从得出的结论中创设课堂情境:课件演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拼搏的画面,演示中国等几个国家奖牌获得数,中国获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奖牌总数100枚,创4项世界纪录。获金牌数超越美国,获奖牌数超越俄罗斯,位列奥运会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这是中国参加奥运会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创造了中国竞技体育新的辉煌。接着我引导:中国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平时训练辛苦不辛苦?学生都说:那是很辛苦。我又引导:你要取得好成绩该不该刻苦学习?学生齐声说:该刻苦学习。一次中国伟大在形象演示中得予知晓,一次要刻苦学习在润物无声中得到启发。
二、朗读教学是渗透德育的媒介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都是众多教育专家精心挑选编排,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德育内容涵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真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受到作者思想熏陶感染。孝敬长辈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今的孩子是家庭的宝贝,他们在父母的溺爱中生长,有许多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因此语文教师要针对现实情况,以文本为例子,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我在教学《棉鞋里的阳光》时:在教学第一到第五自然段,先让学生自由读,读中体会哪些句子写了妈妈对奶奶的关心;再进一步指导读妈妈说的话,读出关心的语气;然后安排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明白了妈妈对奶奶的关心体贴。教学第六到第八自然段时,利用分小组朗读,分角色朗读,指导有感情地个人读等方式,自然而然地渗透关心长辈,体贴长辈的教育。在学生领悟孝敬长辈的基础上,安排拓展活动:学了课文后,你喜欢小峰吗?为什么?你也准备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做些什么?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了增长,更重要的是在道德品质上得到很好的塑造,使学生铭记孝敬长辈,从做小事孝敬长辈。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会感恩是中华美德之一。《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就是进行感恩于有帮助过我们的人的最好题材。我教学时,先安排自由读,从中了解课文大意:乡亲们吃水不忘毛主席。与此同时,为了我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了解毛主席,再进行老师范读,小组接力读,分角色表演读,强调“没有井,很远”,从中明白乡亲们吃水困难;强调“挖了一口井”让学生感悟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流露出对伟大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强调“挖井人”读慢一些,感悟乡亲们饮水思源的好行为。最后再安排拓展练习:同学们,说说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被人帮助的事?你会忘记他们吗?学生的回答令我感动,感恩教育达到我预设的教学目的。
三、识字教学是渗透德育的一阵地
小小汉字,奥妙无穷。识字教学看似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毫无关系,其实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耳、心等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也在学生愉悦的识字中预设的德育教育便水到渠成。我指导“和”、“香”的书写时,提醒“和”中的禾字旁的“捺”懂得了谦让,要不如果“捺”写得和“香”的“禾”中的“捺”那么长,就会吵架了。“和”中的禾字旁的“捺”一让,字就好看了紧凑了。当学生写起字时,就会更加讲究书写美,“相互谦让”就能美好的思想意识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方式方法很多,诸如语言文字与读写训练、语文课外活动、学生劳动实践等等,只要我们心中装着学生,就会用心实践与研究,不断挖掘教材德育因素,不断找到渗透点,使小学语文教学成为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5.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工作计划 篇五
坚持以省、市、县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政策法规为依据,以全面提高我县小学阶段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宗旨,为基层小学及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办实事;以培养和指导基层小学语文教师为已任,努力苦练内功、外树形象,培养和带领我县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征程中勇立潮头,取得实效。
二、基本工作思路
1、继续搞好“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本课题自去年立项以来共有12所小学近80位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参与研究与实验经过共同努力,现在已经到攻坚阶段。因此,要加大研究的力度,以开展不同形式的研讨活动为平台,积极做好写话课题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准备明年上半年专家验收。
2、每月定期组织开展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坛新星与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及教学视导工作,帮助基层小学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3、督促检查各乡镇中心校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领导组对辖区内小学各项工作是否按教育局20xx年193、194号两个文件精神积极开展工作。
4、督促和指导各乡镇中心校开展实施小学教师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达标活动。
5、深入基层小学进行教学业务指导,督促检查小学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6、做好小学教学质量抽测工作。
7、组织举行县第七届教坛新星的评选工作。
8、参与实施本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工作。
9、组织全县小学生写字比赛活动并选拨到市参赛。
三、活动安排
九月份
1、制订本期教研工作计划。
2、组织城关地区六年级新课程培训工作(9月14目)。
3、到龙潭中心小学举行小学低年级写话课题负责人会议,观摩写话教学、总结上期课题研究工作,安排本期课题研究有关工作。(9月21日)
4、到有关乡镇检查各中心校落实县教育局20xx年193、194号文件精神执行情况(9月26—29日)
十月份
1、召开有关人员座谈会,了解落实县局20xx年193、194号两个文件精神的意见反馈,搜集有关信息,为局党委提供决策依据。(10月12日)
2、组织特级教师、教坛新星到花园、冯井、曹庙等乡镇中小心学送教下乡活动。(10月26—29日)
3、组织三——六年级写字竞赛活动(三、四年级钢笔字、五六年级毛笔字)(10月20日)。
十一月份
1、组织举行县第七届小学语文学科教坛新星的评选工作。(11月上旬)
2、到乌龙中心小学举行小学低年级写话课题现场观摩研讨及经验交流。
3、组织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到临淮、临水、三流等乡镇送教下乡活动。
十二月份
1、到有关乡镇研调落实县局20xx年193、194号文件精神落实情况(12月10——12日)
2、制定期末试卷。
3、组织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到夏店、岔路、河口镇送教下乡活动。(12月20—23日)
4、检查督促各乡镇中心校开展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达标活动实施情况。(12月27—29日)
20xx年元月
1、在城关一小举行写话课题总结交流会议。
2、组织学期末考试工作,做好试卷分析。
3、总结本期小学语文教研工作。
6.小学一年级语文德育渗透计划 篇六
容当中。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起着主导作用。有些文章丰富而生动,有介绍乐于助人的、有介绍独立自主完成事情的、还有介绍热爱祖国的等等。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语文教学中,德育内容的讲授必须要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寻找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美德,感受感受关怀同学、乐于助人的快乐、幸福感受。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结合,文道结合是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学科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也确保教学中德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小之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在于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使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目标,并为之而努力。还有在语文教学中,要用各种形式来渗透德育内容,比如语文园地的学习,口语交际的学习等都能渗透德育的内容。要让他们在宽广的语境内学习美德,受到语文整体学科的熏陶,在课余时间可以开展讲故事,演讲、念儿歌等形式让学生来培养竞争意识和养成说话及感受美德教育。并热爱语文的源远流长,同时在美德教育中要多对差生经行关注,注意对他们的耐心及夸奖式的引导,让他们感受美,并做到美。
7.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篇七
德育不是思想品德课的专利, 语文学习过程中时时都要渗透德育。我国教育专家于永正说:“当教师教育学生时, 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 你的教育就失败了。”他所强调的就是一种“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无痕育人”。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一种教育现象, 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 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而语文学习过程当中的德育渗透正具备这种特点。语文课既要传授语文专业知识, 又要利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方面的优势, 适时地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这样既能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与领悟能力, 更培养了学生的思想道德观。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的情感
直白地对学生谈什么爱国, 会显得大而空。但在语文教学中自然渗透, 效果就好多了。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小说《最后一课》一文, 在最后一节法语课上, 师生共同感受着亡国之痛, 又格外珍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 在读课文、讨论分析的过程中, 学生也从中感受到一种亡国的悲愤, 没有好好学习母语的懊悔。从而上升到对自己国家的热爱, 在此时, 教师顺势引导:如果时光倒退几十年, 中国也正经历着这样侵略和欺侮, 你们应该怎么样呢?学生群情激昂, 义愤填膺, 大叫: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去!言辞之激动, 表情之愤怒, 让人感觉到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在猛烈地撞击胸膛。在讲读中渗透, 教师以情激情, 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给了学生强烈的共鸣。学习这类文章时, 教师应该让学生细心品词赏句, 用心灵感悟人物的爱国激情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二、加强道德品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
如今, 许多孩子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 他们越来越缺乏对他人的关爱, 缺乏给予与奉献, 意志薄弱, 承受不起挫折。在学习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时, 首先, 居里夫人的坚定刚毅, 执著追求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 镭的问世, 是用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她在巴黎求学时, 心无旁骛, 悬梁刺股的进取精神, 就是一般男子也难以做到啊。比一比学生与居里夫人的学习条件, 得失多少, 学生就会从中汲取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其次, 对于一些爱慕虚荣, 追求物质享受的女生, 也应该让她们从居里夫人身上懂得做女子的价值:女子除了美貌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青春易逝, 容颜易老, 当美貌不再, 你还能拥有什么?从居里夫人这一形象分析得出结论之时, 这部分学生也就得到了最好的教育。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健全学生的人格
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 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多元化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只有这样, 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道德精华只有真正像盐溶化到汤里一样溶化到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中, 学生才可能在体会“美味”中得到“道德”的滋养, 发展成为我们所期望的人。
综上所述,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 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 要看教师如何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披文入境”, 只有钻进文中, 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 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渗透到语言因素及语文教学活动中, 还要与语文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文中一个个鲜明的形象, 一件件具体的事例, 使学生从思想情感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理解与表达能力提高的同时, 也提高了他们的道德素质。
摘要:古往今来教师的学科教学从来就不能独立于价值选择之外。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与主渠道。将德育融合到学科教学中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 只有适当、巧妙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就好比把盐放到汤里, 过多、过少都可能使汤难以下咽一样。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 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 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 塑造健康人格。如同食盐融化到了一碗浓汤里, 盐为汤添味、盐借汤味入口, 这样的德育才能真正做到无形而有效。
关键词:德育,语文学科,健康人格,融合
参考文献
[1]孙云晓.好老师首先是人格之师[J].河南教育.2005.11
8.例说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篇八
语文课作为实施德育的有利阵地,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包罗万象,其中祖国壮丽山河、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爱国主义思想、为人民服务精神;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的崇高品质、世界各国杰出人物的优良典范等,都能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和受教育的机会。“文以载道”,“道”就是思想内容,这些思想内容就是以语文教材为载体的,即以“文”的形式出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语文课文讲解的过程,必须是将“文”与“道”相结合,寓教于练,渗透德育的过程。语文学科中的品德教育形象生动,富有变化,避免了枯燥乏味的道理说教。它通过曲折的故事、美丽的传说、优美的语言,激发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使人们在潜意识中得到了美的教育,受到了美的启迪。教育中缺少了这一环节,便不再完整美丽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主动利用自己手中的武器,在学生听故事、诵诗歌、作分析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一、设计导语,渗透德育
教师设置富有感染力的导语,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兴趣,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例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一文,笔者在授课时精心设计了一个极富感染力的导语。导语是这样的:“同学们,你们领略过泰山的雄浑、黄山的奇秀、华山的险峻吗?你们欣赏过长江的秀丽、黄河的怒涛、漓江的清澈吗?你们是去过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称的桂林,还是到过素有天堂之称的苏杭呢?”这一番话,如一粒小小的石子砸在了平静的水面上,在学生的心中激起了无数的浪花,他们不由得在下面唏嘘、慨叹祖国山河之美,油然而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愫,唤起了他们游历祖国山水的渴望。很多学生在课下交流时都说,将来一定要到这些地方去看一看。这便是语文中的德育教育,且是其它学科不可企及的。其效果比单纯的政治性说教可能要好多少倍。
二、设置情境,熏陶浸染
感受所描绘的情景,是产生相应情感的基础,只有先入情入境,才能入神入心。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以显现形象,渲染气氛,增强语言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例如在进行《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欣赏了维纳斯的雕像,直观感受它的美。在教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篇课文时,我先富有感情地来诵读,将学生带入情境,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来体会诗歌中的意境,让他们的思绪插上想象的翅膀,了解祖国的深重灾难、现在的飞速变化,从而领会诗中的内容以及祖国的富强。又如在讲析《我与地坛》第二部分之前,我先放了一首《白发亲娘》来创设情境,让同学们感受母爱的伟大;最后在《懂你》的歌声中结束这一课的教学,学生在歌曲的旋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史铁生对母亲的感情。然后我又不失时机地让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家人及长辈的态度,谈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就这样,在课文的分析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为人处事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我的呼吁》一文教学前,我先制作了一些幻灯片:在一片绿草丛中有一朵小花绽放,接着一个小女孩走过来折断了花,花朵在小女孩手中慢慢枯萎,留下的花茎上流出了一串串泪珠;人类在捕杀动物时动物发出的撕心裂肺的叫声。在学生观看这些幻灯片后我提出了问题——大家看了之后有什么感想?你们可曾听到小花痛苦的呻吟,可曾注意到小花怨恨的神情?学生回答后,教师作总结:当我们在残害动植物时也给他们造成了痛苦,而我们没有意识到,因为我们对生命进行了等级上的划分。事实上,生命是同等的,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弱小的生命?……最后引入到课堂中来。通过观看幻灯片让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三、深入挖掘,拓展延伸
人生观、世界观,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而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内涵,在政治课中有系统的阐述。那么在语文课中又怎样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呢?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笔者渐渐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那就是深入挖掘、拓展延伸。也就是说,在挖掘教材的同时,引伸出一些与生活贴近的例子,以达到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这种方法适用于讽刺性极强的文学作品中,尤其以小说为主,还有一些杂文也可适用。在教学当中,教师先领着分析课文,然后组织讨论,接着让学生联系实际——即与之相关的人与事,最后依据情况或辩论或写成作文。
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守财奴》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小说中的主人公葛朗台,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吝啬鬼形象。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的联系了。”这篇小说与马恩的话都在告诉人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便是人们生活中的轴心,那么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对金钱问题又有哪些看法呢?他们也想有这样的人生吗?这样的人生、这样的价值观念,中学生能效仿吗?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来体会教师的平凡与伟大,了解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比如孔繁森、李素丽等,同时再列举出一些反面事例,如陈锡同、赖昌新等一些被金钱诱惑的人的下场。从而让学生明白,在生活当中,钱固然是重要的,但人们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我们的一生应该向张海迪那样活得有意义,虽然身残却为人类做出了贡献;我们的生活应该向李素丽、雷锋那样在平凡中闪光。通过这样的挖掘与延伸,使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了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教育,把深奥的道理明白化了,学生更容易接受。然后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辩论会,辩题是“怎样对待金钱”,学生们在唇枪舌剑之中,明确了生活的目标。很多学生在日记中写上了这样的话,从葛朗台的身上,我懂得了人不能只为钱而活着,那样的活法太没趣味了,我虽不能把钱视作粪土,但我要使自己的人生更加有意义,常言道“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教育的效果便显而易见了。语文课中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就是这样,这比政治课上大道理讲解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因为它不再是干巴巴地理论说教,而是转移成了形象的、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了。语文课上的教育虽与政治课不同,却收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四、以点带面,循循善诱
中国自古便有文明古都、礼仪之邦的美誉。勤劳善良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瑰宝,这是子孙后代享用不尽的财富。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哪个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呢?这些传统美德决不能丢。作为教育工作者,决不能忽视这方面的教育。
现在的中学生,头脑中勤俭节约的概念早就化为乌有了,他们花钱如流水,他们不懂得珍惜粮食。由此可见,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课堂上决不可面面俱到的去讲,那么就得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了。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在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从这里让学生感到坐享其成、好吃懒做、挥霍浪费、暴殄天物均是可耻的行径。由这一点,让学生联想到许多相类似的情形,带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面,孔融让梨、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让学生为中国悠久的文明而骄傲自豪。
以点带面,循循善诱,这是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武器,更是教师应经常采取的教育方法。语文课堂上的教育更离不开这一形式。这种方法,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时间限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在课文的讲解中应随时穿插,灵活应用。
9.德育工作学科渗透计划 篇九
*******
***
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
***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新课程理的深入实施,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利,它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惯穿在每个学科之中,不同时期,不同的重点工作,确定符合学校特点的德育工作的新内容,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以及各个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和,促使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因此学校特制定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育工作计划。
一、目标与措施、在教案中三维目标的确定是教师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要详细具体,在教学流程中处处要体现德育教育的目的,学校将定期检查教师在教学中的执行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参与学习,动手实践,培养高尚情操的引领者,改变以往教师只是教书,育人是主管德育领导的事情。
3、在作业改革工作上,将改变常规作业的弊端,改变只注重知识的积累,忽略人性化的管理,忽略道德情操的培养,我们确定“全面成长,分层递进,展示特色”增加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测试内容。
4、充分发挥政治,语文,等学科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主阵地的教育功能,结合社会、校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利用学校电视台,学生答辩会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政治立场,政治水平,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充分发挥健康课,心理咨询室等不断提升学生的养成教育,挫折教育,失败教育,利用假期去行众拓展集中培训。
6、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列入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使之在校园内外处处达到教育功能。
7、关注学生成长动态,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变化。
二、效果及运用
1、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结合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落实新守则等看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2、形式通过公开课、开放课、随机听课等形式看课堂的时效性。
3、通过德育问卷调查,家长反馈,社会反响及教师的操作评语验收德育教育的效果。
10.地理学科渗透德育计划 篇十
2018-2019学
高中地理组 葛宗保
2018-9-1
一、指导思想
教书育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德育渗透目的
在现阶段以素质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地理学科是所有课程中对德育教育最为感性的一科,它可以使学生在对德育枯燥的理性认识中,增加有层次、有轮廓、有方位、有形象的感性认识。
三、德育渗透措施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首先要让学生知国。老师结合教学给学生介绍祖国的壮丽河山、名胜景观、文化古迹,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图片、幻灯片、电视等电教设备,让学生直观地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并通过老师对我国政治、经济、区域、人口、资源、文化等现状的分析讲解,让学生全面地了解祖国、深刻地认识祖国;其次,要让学生爱国。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道德情境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境,通过讲解祖国辽阔的疆土、丰富的物产、悠久的历史、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2.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老师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的教育,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引导学生把学习的目的同人民的幸福、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联系起来,教育学生摒弃那些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要适当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祖国建设的蓬勃生机,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集体观念和群众观念。
11.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一
一、充分挖掘和利用英语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德育与英语课堂教学的互相渗透是休戚相关、无处不在的。为了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教师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细心深入发掘教材中的育人素材,找到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有意识地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英语知识的传授中。
在学习四年级Module 1时,我让学生绘制不同国家的国旗,并让他们解释五星红旗的含义,介绍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英勇奋斗史,告诫他们不能忘记过去。同时,又结合政治动态,让学生知道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台湾。此时所有的学生被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感所震撼而饱含热情地喊出:We are Chinese. We love China.
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其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浅显,多与学生的生活接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的渗透,切忌长篇大论。例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Hello!”、“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Sorry.”等礼貌用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内容。教师要利用学生初学英语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在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
在小学英语教材中,学生接触到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历史、地理、科技、政治、文化礼仪、习俗风貌,这些材料为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需要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
二、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揭示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别人交流,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教师通过引导,反对呆板的说教和僵硬的灌输式教育;用小组讨论模式,启发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或辩论,作出判断,寻找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答案。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考虑他人的观点和意识,协调与他人的分歧。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面向全体学生,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创造条件,给后进生以更多的成功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不断增强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在教学中要教给他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让学生努力自己找答案,攻克难关。
比如说我们的孩子在为回答老师问题而犹豫时,我们可以用“Never mind.”、“Be brave!”、“ You can.”、“Try again.”等来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正确并合理使用奖励和惩罚,在教师期望的良好行为出现后,就要立即给予奖励,不要耽搁太长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德育教育的目的才会充分得到实现。
三、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
英语课堂教学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操练,而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智慧潜能的开发,社会性交际能力的早期培养,是师生共同创造精神生活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融洽、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的同时,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关爱与鼓励,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在爱的沐浴中逐步发展。
课堂用语应讲究文明礼貌,在叫学生回答时或坐下时,常用“Please”,请学生帮忙时用“Excuse me”,学生帮了你或回答时,不忘对他说“Thank you”.叫错了学生名字,说声“Sorry”等。教师这种彬彬有礼的态度,对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教育。再如: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英语学习对自身和社会、国家未来发展的意义;教师应满怀豪情地教学“China”和“Chinese”,“We love our motherland.”等词汇或句型;在学习职业词类时,教师应关注“farmer”、“ worker”等词汇的落实,注意采取课堂机智让学生喜爱应用这些不受人“欢迎”的职业词汇。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具备文化意识的同时,学会分析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客观公正地看世界,定准自己未来的人生奋斗目标。
四、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做到德育渗透经常化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道德行为要经过反复实践,养成习惯,才能成为稳定的道德品质。在英语教学中,及时的巩固和评价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够促使他们更快更好地培养良好品质。例如:在学习了三年级下册的职业后,利用复习课的机会我问了学生一个简单的问题: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他们说出了8种职业外的更多的职业,如:船长、水手、宇航员和导演等,对于没学过的新词,我都教给他们正确的英文说法,他们都很自觉的跟着我大声重复新词。真没想到学生的想象力是如此的丰富,抱负是如此的大。我追问了一句:“Why?”他们的思维则愈发活跃起来,口语表达愈发流畅:我想成为一名医生,治好病人的病,让他们不再痛苦;我想当宇航员因为我可以乘坐宇宙飞船,去太空和外星人做朋友等。我趁热打铁:“如果你们学习不努力,上课不专心,没有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你们的理想能实现吗?”他们认识到学不好文化,空有远大的理想也是不能实现的。
12.语文学科渗透艺术教育的点滴体验 篇十二
1. 绘画展示课文内容
冀教版教材第四册的《春日晨景》是一首优美的小诗, 这首小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春季热闹、和谐的彩色图景——红绿交映, 动静相宜。课堂上我引领学生从一组组春天的美丽图片进入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 进入到学生认为最美的画面中去, 例如“两岸轻烟杨柳绿, 一园细雨杏花红”, “新荷浮水层层碧, 小草漫坡片片青”。先是对文本的简单理解, 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再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来体会文章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最后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展开想象, 完成一幅《春日晨景》图。学生兴趣盎然, 在他们的笔下, 一棵棵杨柳千姿百态, 一园园杏花各不相同。有的同学在山坡的小草上加上了放风筝的孩子, 有的同学在新出的荷叶上点上了可爱的蜻蜓……在这节课中, 学生始终积极活跃, 既感受了春天的优美, 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2. 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妙用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 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 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 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 学生便会缺乏兴趣, 导致注意力分散。我经过再三思索, 决定对重点段采用动手演一演的方式, 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课文第四自然段, 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 如果单单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 (触、巴、拉、贴) 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 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我让学生都把两只手伸出来, 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 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 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让学生到讲台上来演示, 把黑板当作一面墙, 先把手指肚触着墙, 胳膊弯曲, 手指伸直向上拉, 胳膊伸直, 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 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 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 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一脚一脚爬墙的。由此可见, 恰到好处地运用肢体演示, 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 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 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 学中得。
3. 音乐创设课堂气氛, 渲染情景
在教《二泉映月》一课时, 为了渲染气氛, 我首先用录音机放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 让学生听音乐。起初学生没听出什么味道。为了提高大家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对这篇课文内容的理解, 我趁机补充了这首曲子的写作背景和阿炳的身世, 并让学生读了课文中描写曲子的第五自然段, 然后再从头放音乐, 大部分学生有所感悟, 慢慢听了进去。在学习课文的时候, 我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回味, 把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与音乐所展现的意境有机地结合, 理解起来就深刻得多了。
4. 情景剧表演,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在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时, 有一个学生比较难理解的问题——树重要还是鸟重要?针对这一问题我巧妙地安排了一次课文情景剧表演,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课文讲到最后, 我抛出了问题——你认为在《鸟的天堂》一文中, 树重要还是鸟重要?学生众说纷纭, 我趁机让学生自由组合, 说鸟重要的分为一组, 说树重要的分为一组, 并让他们做准备表演一下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他们边表演边辩论, 从而悟出了“树、鸟、人和谐相处”的道理。
5. 摄影、录像适当插播, 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学《桂林山水》时, 我让学生课前搜集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课上, 有些去过桂林的学生拿来了拍下的照片, 有些学生拿来了拍下的DV, 这些学生像小导游似的绘声绘色地讲起了桂林的美景, 没去过的学生也仿佛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为课堂增色不少。
6. 美观的书写, 渗透艺术教育
小学语文, 尤其是低年级教学, 学习生字是一个重要环节。美观大方的板书, 能使学生在学字中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 感受美的教育, 为孩子们养成严谨做事、端正做人的良好习惯打下基础。我在教学中总是以严谨认真的态度, 工整地书写每一个生字, 力求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 培养学生们对书法艺术的热爱。
13.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篇十三
徐艳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 58 人。大部分学生天真聪颖,接受能力也较强,但小部分同学纪律散漫,行为习惯不好,学习没有自觉性,经常作业不按时完成。所以存在着学习上的“贫富悬殊”。对于这小部分学生有待于今后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其学习积极性,逐渐养成遵守纪律,爱学习,求上进的良好习惯。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勤于学习的氛围,使大家在各方面都有所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此外,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课例由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后有要求认识和要求学会的字,还有课后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既将前后的课文连接起来,又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在部分课文的练习题后,还安排有“资料袋”。第一单元和第五单元各安排一次综合性学习,分别是“我们的课余生活”“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三、教学要求
1.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革命领袖、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
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尊重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准许学生在一定的时间以内在识字数量、识字能力上有差异。
随着学生识字、写字量的增加,识字的巩固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经常要做的一项工作。最主要的方法是所学的生字让学生多接触、多见面,特别是在阅读中多见面,特别是在阅读中多见面。
要继续加强写字的指导。在指导写字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板书示范,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为避免学生的疲劳,每次写的字不要太多,适当分散写。在写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不是字写得越多越好,而是要讲求写字的质量。
(二)阅读教学 1.精读课文的教学。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训练的主要凭借。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词、句训练。积极引导,及时检查,适当表扬和激励。(2)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3)逐步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
(4)精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感悟的过程。(5)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质疑问难。2.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运
守法的良好习惯,向家长宣传自己了解和学到的法律知识。
(三)教学方法
14.小学语文学科如何渗透人文教育 篇十四
小学语文学科如何渗透人文教育
费惠珍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蓝本,现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一、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寻找人文渗透点
寻找文本的人文渗透点,不能光停留在“文本说了什么”的层面上,而是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了解“文本是怎么说的”,甚至更要让学生知道“文本为什么这样说”的更高境界,这正是文本的价值趋向所在。
1.以单元主题为切入点,让学生感悟单元中课文渗透的人文元素。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的课文都有一个主题。主题中有的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介绍祖国的文明古迹;有的让学生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有的通过一首诗歌描绘幸福的生活,让学生珍惜时光、热爱生活……以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本单元安排了《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文章,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技术的描写,从多个侧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孩子们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总之,只要你认真去钻研教材,就不难发现教材中所潜在的人文因素,学习课文时就会有的放矢。
2.以主人公形象为契合点,让遥远的人物走进学生现实的生活。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人文因素”应该说并不难,但是对于一些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遥远的大道理,应该通过文本和生活的“链接”,提高人文渗透的有效性。
《祁黄羊》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要通过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事例,让学生感受他是一个一心为公、做事出以公心的人。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祁黄羊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深入文本,走近祁黄羊,在“读一品一思一晤一演”的过程中巧妙点拨,层层深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祁黄羊一心为国的崇高品质。学生在得到这样的感受时,教学的目标应该说已经达成,然而这样的人物也许孩子们只会在作业中或是考试时才会想起他,所以当孩子们说出人物特点和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时,我并没有马上“鸣金收兵”,随即又抛下两个问题。第一问: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上,有祁黄羊这样的人吗?孩子们先是一愣,继而思维打开了,列举了很多的例子。如忍着伤痛、顽强拼搏的体育健儿;支援西藏、关心藏胞的孔繁森;放弃休息、身先士卒的白衣战士叶欣。第二问: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一定要举荐他人,那么我们可以从祁黄羊身上学到什么呢?经过第一问的铺垫,这下小手如林了:选班干部时不能有私心,为了班级利益放弃自己的利益等。随后我还以“小祁黄羊”来肯定学生一些一心为集体服务、做事公正的行为,以此为突破口,将文本带人生活,让祁黄羊的崇高品质不仅仅成为学生试卷中的一个答案,而是真正将它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思想意识、一种道德行为。
二、依据年龄特征因势利导,扩大人文渗透面
教材每一册无不是按照该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编排的,教师要把教材中的人文元素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紧密联系起来。下面以低年级段为例谈谈人文渗透的几个做法。
1.巧编故事,学会感恩。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巧编故事,化呆板为生动,是拼音教学渗透人文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学“g”这个声母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在森林里,住着一只小鸽子和妈妈,有一天,妈妈生病了,小鸽子为治好妈妈的病,飞呀飞,飞过高山,终于采集到各种各样的花,编成一个花环,衔在嘴里,拿回家熬成药给妈妈喝,妈妈的病终于好了。小鸽子看到妈妈的病好了,高兴得“g、g、g”地叫个不停。这个花环的样子就像我们今天要学的声母“g”,鸽子的“鸽”声母就是“g”。同时,小鸽子孝敬妈妈,我们也要用自己的行动,做力所能及的事孝敬父母。在这样充满温馨和爱的故事中,小朋友不仅掌握了“g”的音和形,也感受了小鸽子对妈妈真挚的爱,幼小的心灵经受了一次圣洁的爱的洗礼。
2.观察辨形,懂得谦让。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结合美学原则渗透人文。如在一年级教材教学“林”这个字时,我故意把“林”字左面“木”字的右边一点写长,让学生与书上的“林”字比较,看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哪种写法好看。学生很快便发现书上的“林”字左面“木”字的右边是点,不是捺,并表示书上的写法好看。我接着问学生:“谁能告诉老师为何‘林’左面的‘木’末笔要改捺为点?”稍停片刻,有个学生回答:“因为这样写能使字美观。”我肯定学生的想法,并及时加以点拨:我们中国人向来有“互相谦让”的好传统。如果不做变化,各占一半,互不相让,挤在一起,则会影响字形的美观。字如此,做人更是这样。同学们之间交往时要注意团结友爱、互相谦让。最后请学生回忆还有哪些在字形上互相谦让的例子。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举出很多类似的字。学生通过这样的分析,不仅清晰地记住了这些字例有的变捺为点,有的`变横为提,还从中知道了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做任何事都应服从集体利益。
三、优化教学明理提升,落实人文渗透点
1.妙用渗透方法,寻找人文渗透点。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学生的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教师要适时适度地“扶一把”“推一下”“送一程”,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品悟人生,幸福成长。 如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我引领学生对这只“井底之蛙”进行了再认识:“孩子们,人们都认为这一只青蛙见识短浅,甚至有点自以为是。他一直受到人们的批评指责,老师非常同情他的遭遇,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接着带领学生体验,用纸卷成纸筒看天,这时看到的天有多大?联系课文、图画等进行引导,让学生谈个性感受。学生们不假思索地交流起来:“这只青蛙很有礼貌,见到陌生人就跟他们打招呼。”“青蛙说的是真话,他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是一只诚实的青蛙。”“这一口枯井太深了,青蛙那么小,光凭他自己的力量,怎么跳得出去呢?”“这一只青蛙一生下来就呆在这一口枯井中,没人陪,很孤单。”……教师借机提升学生情感:“带着自己的体会,选择头饰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青蛙和小鸟的心情。”在人情人境的表演展示中,引领学生品出同情,品出关爱,品出浓浓的人文关怀。
2.课堂互动,生成人文渗透点。课堂互动是教师教学智慧与学生学习智慧的碰撞。课堂互动,能够生成人文渗透点,成为文本价值的拓展和提升的引子。作为语文教师,课堂上只有围绕文本的价值取向,做到有效互动,才可以及时生成,有效生成,这样文本的价值达成就不会太远了,达成人文目标渗透就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如教《集体力量大》时,我让学生做游戏:分三组进行比赛,每组四人。同样的桌子,第一组人高马大,朝四个方向用力;第二组身材粗壮,只有一个人朝目的地用力,其他三人不出力;第三组个矮人瘦,所有人朝同一个方向用力。愉快的游戏结束后,学生对个人力量小、集体力量大的道理体会特别深。我及时告诉他们:这些道理是你们自己悟出来的,真不简单!这样的引导点拨是一个把“道”滴入学生心田,让学生不知不觉悟出“理”的过程。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人文渗透是一个广阔的空间,只要细心发掘语文学科和人文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就可以对学生起到“紫丁馨香,沁心无痕”的教育作用。
15.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渗透 篇十五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年龄特征,我认为激发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兴趣,重在信息意识的培养,即让人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可以扩大眼界,提高素养……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的时候,我第一次让学生找用信息技术查找黄山奇石的其他资料。第二天,只有一个女孩带来了资料,我当即好好地表扬了她的探究精神与收集资料的能力。后来每次查资料,孩子们都很积极。
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灌输信息资源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信息资源的作用,同时,树立一些能恰当运用信息资料回答问题的“样板”学生,并对于积极查找信息资料的学生进行鼓励,这样会逐步使学生认识到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我在教室的展示台上开辟了“我是收集大王”的栏目,把学生收集到的好资料展示在墙上,并及时表扬,不仅起到激励作用,也实现了资源共享。
二、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1.注重训练,培养其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的获取能力是指:确定哪些问题需要查找资料,确定为完成任务所需要哪些信息,确定信息能力。一篇课文的知识点很多,到底哪些问题可以通过信息资源得到圆满的解决呢?在实际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确定信息任务的过程。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资料,从而使学生下一步的活动明朗化。比如《荷花》一课,我们可以确定信息任务为:“荷花真的很美吗?荷花有哪些高贵的品质?”然后引导学生明确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关图片以及对荷花赞美的诗词文章可展现荷花之美;对荷花进行赞誉的诗词和文章,有关荷花的传说故事等等,月都可以体现荷花的高贵品质。信息来源有了,接下来需要解决技术问题——怎样查找?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图片、图书……当然,还有网络资源。
2.引导积累,培养分析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能力指学习者对收集的信息进鉴别、遴选、分析和判断,自觉抑制和消除垃圾信息。我们需要训练的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判断现有的信息资源是否有利于自身。分析信息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细致深入地对学生进行锻炼。例如,我经常引导学生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记载积累下来;指导学生设立“采蜜本”,一边查阅,一边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地简要摘录阅读中遇到的优美信息、新方法以及自己所需的有关信息;指导学生摘记文章的题目者、书刊名称及网站地址等有关信息。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分类摘记。这样的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有一定的效果。
3.适当示范,培养学生集成信息(加工和表达)的能力。信息的集成是指把来自多种信息来源的信息组织起来、把组织好的信息展示出来。在教学中我浅显地告诉学生:读懂你的信息资料,试着用你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谈谈你的想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还有利于其展现自己。
这个环节比较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进行引导和示范。比如,学生说他查到了人们对牡丹、菊花等十种花的命名,如牡丹为“花中之王”,兰花为“花中仙子”……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我特别想知道荷花被称为什么。”待学生回答“花中君子”之后,教师追问:为什么荷花被称为花中君子呢?从而引导学生从荷花的称呼联想到荷花的高贵品质上来。
再比如壁虎一课,学生查到有关壁虎生理特点的资料,有一处是这样的:壁虎紧紧地贴住墙壁,为什么不会掉下来?这个不是教学重点,但却是大多数学生迷惑的问题。既然学生提出来了,就需要学生的信息资料来解答。相关资料对这个问题描述时用了专业词汇,其他学生会更困惑。此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就是因为它身体表面有一层黏液。常此以往,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学会加工和表达自己的信息资料了。
三、适时切入,及时评价,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信息技术的入门靠信息技术课程。但要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就必须让学生得到适时、适量的实践,从而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及时评价对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后的评价,从而加深对信息过程的认识;二是教师对这节课运用信息资料的过程做一个引导性的评价,哪些方面好,哪些方面是大家需要努力的方向。因为有具体的事例,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教师带领学生不断分析查找,学生的信息素养会提高得很快。
16.语文学科如何德育渗透 篇十六
俗话说:“文以载道”,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教育,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情和理解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
一、抓住字、词教学,进行思想教育。
识字:
在教学中抓住字词教学,指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和渗透思想教育联系起来。
写字:
思想教育渗透在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在写字教学中,如果把写字同育人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字形、结构分析中把握写字规律,明白做人的道理。
二、发挥多媒体优势,渗透德育教育。
俗话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儿童感受到纯洁、善良、真实的形象时,心中便会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和兴奋,这将有助于他们道德
完善,情趣的陶冶及对人生真谛的领悟。电教手段以它独特的优美画面,悦耳的音乐,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作品内在美及主动学习的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三、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文章中心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文学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口诵心
悟的过程,就是运用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朗读技巧,还要多读多想,潜心阅读,读出内涵、读出感情、读出意味。
四、通过写话训练,培养良好品质
我要求学生把他们过节的活动内容写在日记本上,到校后一评,看谁过得最有意义。有学生记叙了他们在节假日期间是如何帮助父母做家务的,自己劳动后的感受。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
„„没想到,做家务这么辛苦。现在,我才了解父母为我付出的实在太多了。今后,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来报达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话虽简朴,却表达了孩子一颗真挚的心。我在班上读了这些日记,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孝敬父母等方面的品质。
五、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善多变,思维辨别能力差,我们就要从一些起码的习惯上要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写字的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用语习惯等方面,加以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增强其辨别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17.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篇十七
1、制订本期教研工作计划。
2、组织城关地区六年级新课程培训工作(9月14目)。
3、到龙潭中心小学举行小学低年级写话课题负责人会议,观摩写话教学、总结上期课题研究工作,安排本期课题研究有关工作。(9月21日)
4、到有关乡镇检查各中心校落实县教育局20xx年193、194号文件精神执行情况(9月26―29日)
十月份
1、召开有关人员座谈会,了解落实县局20xx年193、194号两个文件精神的`意见反馈,搜集有关信息,为局党委提供决策依据。(10月12日)
2、组织特级教师、教坛新星到花园、冯井、曹庙等乡镇中小心学送教下乡活动。(10月26―29日)
3、组织三――六年级写字竞赛活动(三、四年级钢笔字、五六年级毛笔字)(10月20日)。
十一月份
1、组织举行县第七届小学语文学科教坛新星的评选工作。(11月上旬)
2、到乌龙中心小学举行小学低年级写话课题现场观摩研讨及经验交流。
3、组织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到临淮、临水、三流等乡镇送教下乡活动。
十二月份
1、到有关乡镇研调落实县局20xx年193、194号文件精神落实情况(12月10――12日)
2、制定期末试卷。
3、组织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到夏店、岔路、河口镇送教下乡活动。(12月20―23日)
4、检查督促各乡镇中心校开展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达标活动实施情况。(12月27―29日)
20xx年元月
1、在城关一小举行写话课题总结交流会议。
2、组织学期末考试工作,做好试卷分析。
3、总结本期小学语文教研工作。
注:以上有关活动如遇特殊情况,予以调整。对涉及到有关单位的请积极做好准备工作,逐项落实到位,务求实效,对不按要求造成后果的,将通报批评。
霍邱县教研室小学语文研究会
18.优化小学语文渗透德育教 篇十八
一、渗透德育教育
以往的教育过分重視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德育,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违教育的意义,没有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从小让学生有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坚实的根基。小学语文课程虽然在教师看来比较简单,然而却蕴含着大道理,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教师要做德育的有心人,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把空洞的说教变为渗透教育,这样才能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富实效。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新课改下的教材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但是儿童活动区域的局限,生活的积累相对贫乏,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链接、拓展。例如,《美丽的小路》一文,重点是让学生知道要保护环境,人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美的行为会破坏美丽的环境。一年级的学生大都没有意识到垃圾来自哪里。于是,我就让学生们思考:“我们来学校走的路美丽吗?为什么会有垃圾存在?人们应该怎样保持环境卫生?”学生们经过思考踊跃发言,尤其是针对不自觉地乱丢垃圾的行为,表达了很多不满。有的认为应该多设几个垃圾箱;有的认为写标语揭示;也有的认为进行罚款等等。通过让学生自己发表对环境卫生的看法,学生们会自觉发现不良的行为习惯对他人、社会都不利,加强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
2.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口语交际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如《有礼貌》《请到我家来》《打电话》《买文具》等内容教育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礼貌待人;《小鸭子得救了》《应该帮助他们》等内容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德。上好口语交际课,也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转变应试教育教学观
以往的应试教育以分数来考评学生的优劣、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的办学水平,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模式,直接导致教师教学的片面性。对教材机械地讲解,用统一的标准答案、一致的教学评价、作文的公式化、考题的标准化等等对学生进行模式化的教育。学生犹如装在“套子里”的人,是课堂教学程序化的产品,压制了学生的自我学习需求,扼杀了个性的存在,不利于学生长期的发展。而新的课程改革着眼于人才培养的高度,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出了育人功能。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要突破传统观念的影响,从条条框框中走出来,树立全新现代教育理念。即“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品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地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抛开学生的体悟而分解内容。一切字词的解释、语句的揣摩、段落的讲读,都以把握文意为目标,从整体感知到细部体会,再从细部体会回到领悟文意,使学生在一篇课文学习过后,留下的不是简单机械的语言符号,而是鲜活的、灵动的、有机的篇章,不是丧失美感的知识点范例,而是美的、带有无穷意味、充满睿语哲思的精华。我们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发现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由发挥,只有满足了个性的需要,学生才能积极投入,进行创新学习。可以说,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全面发展,我们便不能实现我们教育的目标。我们的教学要给予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己去建构知识的过程,用思考来内化知识,而不是吃“现成”的。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要教给学生如何思维,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学会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这样学生才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三、学校转变对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标准
过去对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就是看他所教的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只要按时完成教学内容就万事大吉了,不管教师们教学的差异有没有,一律实行“大锅饭”。这就让教师缺乏教学的积极性,没有压力感,对学生的教育没有责任感。随着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的颁布实施,一方面,对教师的教学业绩与工资开始挂钩,这就让大家有了紧迫感,不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要想法设法让学生学得本领,全面发展,提高积极性,努力去钻研教学。另一方面,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唯分论、唯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通过对教师评价的转变,促使教师做到教学的最优化。
四、运用体态语言进行心理暗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最大的幸福与快乐就在于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交往,因为你的每一步,每一句话,你的眼神,甚至你的目光一闪或者一抬手,这一切都会深深地留在学生的记忆中。”体态语言的恰当运用,成了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技巧之一,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式,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师运用眼神、表情、姿势、动作和距离等体态语言对学生加以暗示,从而达到传递、感染、调控和激励等目的,这是心理暗示最常用、最基础的方法。体态语言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将生动的表情动作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果教师板起面孔说教,学生会感到害怕。而对于富有亲切力的教师会发自内心的喜欢,学习表现也积极,愿意和教师交谈。于是老师的一个眼神、手势,都能使学生信心倍增。低年级学生入学不久,对于课堂总是有一些怯懦,尤其是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时。这时一个信任的眼神、鼓励的微笑会给他们极大的鼓舞。当学生正确回答了问题之后,教师对他们竖起大拇指,报以赞许的一笑,是对学生最好的表扬。有了这样的一种体验,在今后的课堂上,学生总是能热情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这不正是教学所追求的效果吗?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慕冲小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10-22
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案11-07
小学语文课堂渗透德育11-12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论文-德育01-11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10-19
小学四年级语文学科的教学计划07-0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08-23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12-04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的几点思考10-19
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设计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