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教学课堂实录文档(共12篇)
1.莫高窟教学课堂实录文档 篇一
《军神》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课前:
课件出示刘伯承元帅的有关材料,让学生阅读,快速读后能获取哪些信息。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1916年,在一个外国人开的诊所里,一个生性孤权的医生,一天,他遇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病人,于是有了一次非常特殊的手术。你们想了解吗? 师: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间,读通课文。生自由读课文。
师:你碰到难读的词句吗?
师:你认为很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读句子。
师: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时 是读通课文的好办法。请大家再读课文,提出真正值得研究的问题。开始。生默读课文
生:为什么沃克医生为什么说遇到了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军神指的是什么呢?
生:为什么神情变得柔和?
生:刘伯承在做手术时一定很痛,为什么他一声不吭? 生:为什么刘伯承在手术前不说自己的名字,却说自己是刘大川?
第 1 页 生:刘伯承在手术时心里想的是什么?
生:一向从容镇定的医生这回为什么紧张了呢? 生:医生知道刘伯承是军人,为什么还要问呢? 生:为什么要关上门再问?让更多人知道不是更好吗? 生:刘伯承做手术时很痛苦,为什么不打麻醉针? 生:课文为什么在最后才出现他的真名? 生:为什么医生眼睛里闪出晶莹的神情? 生:他到底想说什么?
生:刘伯承为什么会记得那么清楚,说是72刀?
生:医生为什么后来能知道刘大川不是刘伯承真正的名字?(师随机板书)
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有的从课题发问,有的从刘伯承的方面来发问,接下来,大家能不能从那么多的问题中找到一个能 概括那么多问题的一个问题来研究? 生读课文。
师:刚才,王老师看了两组,发现很多组的同学都在研读“为什么说他是军神”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交流一下,说说理由?
生:“钢板”比铁还坚硬,说明他不仅外表坚强,而且内心坚强,是个伟大的人物。他不使用麻醉剂,超出了一般的人。师:他说了这么多,你们听明白了吗?这位同学把钢板和军神联系起来,能不能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这样更具有说服力。
第 2 页 生:他汗珠滚滚,说明沃克医生原来给病人做手术没有不打麻醉剂的。
生:他担心刘伯承会晕过去才汗珠滚滚。师:他联系了前文,抓住了一段很关键的话。(师出示句子)
师:你们读一读,想一想,结合刚才的问题,看这段话还能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生:我从这段话中知道了,刘伯承不打麻醉针为了使革命会成功。
生:他觉得打了麻醉针就不能很好地指挥战斗。生:他怕影响了脑神经。
师:其实,这一段是告诉我们他不打麻醉针的原因。(老师引读)
生:我觉得刘伯承是一个会说话的钢板,他动手术时动了72刀都能数出来,真是不同寻常。
师:大家轻轻地数一数,闭上眼睛想像一下(数不清,2,3,4,5……71,72)
生:这是常人难以想像的痛苦,怎能不说他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师:你不但能抓重点语段,还能抓重点词,把词写在黑板上(生上前板书:一声不吭)
生:我对他的说法不意见,“青筋暴起”说明他不是钢板,第 3 页 因为钢板是没有感觉的。
生:他说得不对,不打麻醉针做手术对常人来说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师:还从哪句话看出来?
生:医生说最后他忍不住可以吭出来,要是我的话,手术做到一半可能就吭出来了。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发言中,看出同学们已经读懂了课文,再回课文中读一读。(师引读)
师:到现在为止,你明白了沃克攻医生为什么说他是会说话的钢板了,我们再来看看,围绕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了黑板上的等问题。刘伯承不仅仅是一位铁骨铮铮地军人,更是一位军神(板书)
投影图片,加上动手术时的声音,想像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手术了吗?
师:大家再自由地读读这段话:出示: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上的白垫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 指名读。学生评价。
师:写一写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生:有刘伯承这样的人,中国革命一定会成功!生:刘伯承真不愧是一位军神!我向你学习。
第 4 页 生:刘伯承,是一位勇敢而坚强的人。师:怪不得沃克先生说——
出示:沃克先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师:让我们记住他的名字------刘伯承 音乐起,齐声朗读以上这段话 下课了,教师有3个课外活动建议:
1、课外资料中可以找到“残疾军人”、“编外参谋”、“革命军人”、“武神”、“教书先 生”等称谓,学生可联系故事背景进行研读,训练学生抓要点速读的能力
2、收集刘伯承的故事
3、改编课本剧 资料提供者:
第 5 页
2.莫高窟教学课堂实录文档 篇二
师:关于作家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我们课前布置同学们回去查阅相关资料, 下面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巴金 (1904.11—2005.10) , 原名李尧棠, 字芾甘。1928年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 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 和“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 等小说, 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 散文集《随想录》等。
师:散文巨著《随想录》是巴金老人的最后一部重要的作品, 被誉为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里程碑”。作品着重回忆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 无情地解剖自己, 也解剖了当时的社会。我们今天要学的《小狗包弟》就选自《随想录》。 (板书课题、作者)
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 然后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的同时, 师生共同拎出本文的情感线索如下) :
板书:欢快忧虑轻松沉重歉疚
师:诗有诗眼, 文有文眼, 请大家快速找出本文的文眼。
生:“我怀念包弟, 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师:既然作者对小狗有如此深厚的感情, 那么当初又为什么要送走它呢?
生:迫于形势。
师:那么, 当时形势怎样?
生:听身边老人们说, 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当冷漠, 人们为了保全自己, 经常是夫妻反目, 父子成仇, 人与人之间没有丝毫情谊可言。
师:的确, 所谓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堪称“十年浩劫”, 多少无辜的人惨遭杀害, 多少千年古迹毁于一旦。那是一个非人的疯狂的年代, 亲友疏远, 人性丧失。作家秦牧曾这样记述“文革”期间在广州街头的所见:“一天早上, 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 一路看到在树上吊尸的景象。那些尸体, 大多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迸流的。从一德路到人民中路短短一段路程上, 我竟见到八具这样的尸体。”
师: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动乱的年代, 人命贱如草芥, 人性完全被扭曲变形, 就连对人忠诚亲近而无辜的小狗也难逃劫难。
师:送走小狗固然有形势所迫, 除此之外, 小狗自身还有什么特殊之处呢?请同学们快速筛选文中相关信息。
生:a、日本种的小狗。b、瑞典旧主人。
师:再联系艺术家获罪原因:“里通外国”, 是个反革命, 于是作者便有了“里通外国”的嫌疑。
师:综合以上两方面原因:形势逼迫, 小狗的特殊身份, 作者不得不送走小狗。
师:送走包弟后, 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会从轻松转向沉重呢?请一名同学朗读第10节。
师:轻松———在那个社会环境把“麻烦”送出去, “轻松”是正常人的感觉。
生:沉重———毕竟作者与小狗朝夕相处了七年, 之间已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此时为了自保却把小狗推向了解剖桌。当作者一旦静下来时, 便会良心发现, 对自己“出卖”“背叛”包弟、对自己的懦弱感到无比羞耻和深深的愧疚。
师:找出作者深深自责的语句。。
生:“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不能原谅自己。”
师:那么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呢?
生:敢于讲真话, 勇于自我解剖。
师:的确, 这正是作者的人格魅力所在!那么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是否有过伤害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同学、老师等这样的经历呢?此时此刻, 能否以坦诚的心说出自己的忏悔, 下面请同学们反省一下。 (留2分钟)
师:下面哪位同学有这份勇气站出来说出自己心中的忏悔?
生:在我上初中的时候, 因为上网, 我偷拿了家里的八百元钱, 当天晚上我和爸妈坐在一起, 他们虽然什么也没说, 但我的心里特别难过, 我非常后悔!
师:首先咱们这位同学的勇气就非常值得肯定 (全班鼓掌) 。或许在我们说出隐藏在我们心底那些所谓的见不得人的事情的时候, 我们羞愧难当、无地自容, 但当我们拷问完自己的灵魂之后, 就会感到空前的轻松, 如释重负, 内心更和谐, 人更真实, 咱们刚才这位同学就是一位真实的同学!其实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已经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希望生活中的我们能“一日三省吾身”!
师:我们说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 可是时间能抚平心灵上的创伤吗?下面我把第11节给大家朗读一下。
师:作家写了时光的流逝, 又写了庭院景况的改变, 目的是什么?
生:借庭院的变化, 衬不变的心境, 衬出巴金真诚的无尽的自责和歉疚。
师:的确, 作家要说的是虽然整整13年过去了, 作家所住的庭院也已面目全非, 但那种愧疚和自责仍然没有减少一分, 反而与日俱增, 而且作者认为“这种煎熬不会终结”, 除非“给自己过去十年的生活作总结, 还清心灵上的债”, 所以作家在76岁高龄, 仍然带病书写着心中真诚的忏悔, 最后辑成了《随想录》一书。
师:“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一句既写出了景物的创伤, 又写出了作者倍受良心的谴责长达十几年之久, 说明了文革给一代人、一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心灵上造成的千疮百孔。
师:文章题目是《小狗包弟》, 那么, 在第一节为什么要写艺术家与小狗的故事?
生:引出下文, 铺垫。
师:这是从结构上分析, 下面同学们将两个故事的情节比较一下, 看看各重点突出了什么?
生:前一个故事写狗对人的的忠诚, 后一个故事写人对狗的背弃。
师:第一节的作用:引起下文。深化主题, 人性迷失, 人不如狗。
师:从前面的整体感知部分可以知道, 作者写作本文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包弟的忏悔之情, 那么, 作者的忏悔有什么意义呢?
师: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 我们首先来评价一下作者送走小狗这一行为, 同学们怎么看?
生:认为作者很自私, 因为小狗也是生命, 为什么保全自己不保全小狗?另外, 作者也没有能力, 连一条小狗都保护不了。
生:觉得作者也很不容易, 送走小狗, 是无奈的, 曾因为小狗“胆战心惊”, “暗暗流泪”, 为了保全自己, 为了不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 送走包弟, 应该可以理解。
师:其实这两种观念各有道理, 在文革那种动乱的年代, 人性变得自私了, 为了保全自己, 连人都可以出卖, 更何况是一只小狗呢!但是, 我们也必须对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作家给予一份理解和同情, 其实他也不想看到这样的结局, 但是迫于自己特殊的身份, 他不得不放弃自己最钟爱的东西。
师:那么作者送走小狗有没有错?该不该承担责任?
生:没有错, 也不该承担责任。
师:作为一个无过错且受害甚深的老人尚且为自己当年的所谓“过错”忏悔不已, 那么, 当年的那些真正的过错者又良心何安呢?作者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引起了人们对于“文革”的思索及对自我的反思, 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呼唤良知, 唤醒人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巴金是“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当之无愧! (板书:呼唤良知唤醒人性)
师:你认为巴金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从作者对小狗包弟的忏悔中, 我们可以看出他真诚、善良、正直的品性, 以及严于解剖自己, 敢于讲真话的可贵精神, 值得敬佩。
师:后来作者经历了不少的磨难, 可仍摆脱不了“煎熬”, 这又说明了他有反省、自律精神。这是我们民族在“文革”时代所缺少的精神, 这种精神将随着巴金作品的影响, 扩散到读者当中, 唤醒社会公正、社会公德、人类善良的天性。
师:巴金曾被中央电视台授予“2003年感动中国人物”的光荣称号, 如果让我们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该怎样写? (留5分钟写) (师巡视)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一位善良慈祥的老人, 一生长寿。他经历了一场浩劫, 失去了自己最亲的人, 可他并没有怨天尤人, 没有用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巴金, 以善良感动读者, 感动世人!
师:很好, 着重从善良这一角度来评价巴金。
生:跨世纪, 显中华之良心;提墨笔, 书华夏之文章。百岁老人巴金, 以其不竭的写作动力, 成为中国文坛上一个丰碑人物, 但凭岁月流逝, 光辉永不退!
师:很有文采。
生:一百年, 一百年他见证历史的变迁;一百年, 一百年不变的是他严肃深沉的思考。理想和信仰是他心中的烈火, 真诚和善良是他不变的真情。他用他的正直去唤醒每个人的良知;他用他的感情去阐释那个不平凡的岁月。他是真理的旗帜, 是良知的标尺, 他是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他就是巴金。 (全班鼓掌)
师:诗一般的语言, 从同学门的掌声里我们已可以听出一切!
师:穿越一个世纪, 见证沧桑百年, 刻画历史巨变, 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 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 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 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师:反映文革的素材有很多, 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条小狗来反映文革现实呢?
生:“以小见大”的手法。
师:如何体现?
生:写小狗遭难反衬那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师:说得不错, 小狗虽小, 却也是一条生命, 善良的生命应该获得生存权。作者以小狗为切入点, 将狗对人的忠心与人对狗的背叛形成对比, 从而揭示“文革”中人性的扭曲, 表达对人性的呼唤。连一条狗都不能逃过劫难, 更能体现“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现实。这也体现了“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希望同学们在写作中注意借鉴。 (板书:以小见大)
师:通过本文的学习, 一篇文章要想真正打动读者, 必须要做到什么?
生:表达真情 (板书:表达真情)
师:下面以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中的片段结束这一课。
师深情朗读:
在延绵不绝的历史时间里, 十年不过是眨眼的一瞬。但对于一代中国人有如熬度整整一个世纪。在这十年中, 雄厚的古老文明奇迹般地消失, 人间演出原始蒙昧时代的互相残杀;善与美转入地下, 丑与恶肆意宣泄;千千万万家庭被轰毁, 千千万万生命被吞噬。……不管时代曾经陷入怎样地荒唐狂乱, 一旦清醒就是向前跨了一大步。每一代人都为下一代活着, 也为下一代死。如果后世之人因此警醒, 永远再不重复我们这一代人的苦难, 我们虽然大不幸也是活得最有价值的一代。———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3.《蜀相》课堂教学实录 篇三
1.感受杜甫对诸葛亮的崇仰钦佩之情,体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2.抓住本诗的特点,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全诗,体会杜甫对诸葛亮其人的崇仰钦佩之情。
难点:深刻领悟诗人对诸葛亮深沉笃志的追寻与凭吊之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师: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自从汉朝的班固最早的《咏史》诗发出“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的喟叹,中国文学的历史长卷上就产生了无数的咏史怀古之作,而在不胜枚举的咏史怀古之作中老师尤为赞叹的莫过于中国伟大诗人杜甫的《蜀相》了。(板书:蜀相)
师:大家来看大屏幕,今天我们再次轻叩古典诗词的门扉,一起来学习这首流传千古、感人至深的经典之作《蜀相》。诗歌学习讲究诵读,首先同学们先来大声齐读一遍这首诗,整体感知一下这首诗。(生齐读)
师:《孟子·万章下》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这就是古人常讲的知人论世,诗人杜甫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那么谁来介绍一下杜甫?(生介绍)
师: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期所写。此时的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目睹国势衰微,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著名的一首。了解了以上这些以后,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这一次我想请一位男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节奏,揣摩感情基调,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韵味。(生读)
师:读罢全诗,这首诗给大家最初的感受是什么?
生:悲凉的、伤感的。
师:那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两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生:寻,泪。
师:好,我们今天就从“寻”和“泪”入手,来学习这首《蜀相》。老师首先想问,杜甫在《蜀相》这首诗中依次寻到了什么?大家思考一下,小组讨论一下。(生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都“寻”到了吗?哪位同学可以回答?
生:寻到了丞相祠堂的所在和外部的景象,而且一个“寻”字点出了诗人凭吊武侯祠的急切。
师:外部的景象是什么样的呢?
生:外部景象是“柏森森”,给人的景象就是茂密肃穆之感。
师:记得在中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里有首《甘棠》诗写到:“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诗意是说,老百姓出于对于召伯的爱戴,竟然连他曾经休息过的那棵甘棠树,都不忍砍伐,因而长得茂盛。而此时的柏森森给人的茂密肃穆之感,我们是否也不难想到这层涵义呀。
师:继而又寻到了什么?
生:映阶碧草,黄鹂好音。
师:王国维就曾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生:自和空。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本来展现的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是春意盎然的景象,但是,因为这两个字情感则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变得伤感和凄凉。
师:非常好。这时,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漂泊西南的杜甫此行,可绝不像我们的某些同学是去“旅游”啊,他是怀着一腔崇仰钦慕之情,问路寻途,寻到这里,在看完巍巍的殿宇和凛凛的塑像之后,百感交集,然后才觉察到满院的碧草春色,隔叶数声黄鹂鸣叫。本是一片春意盎然之景。但是正如同学所讲,满怀心事的老诗人一个人徘徊瞻晀于武侯祠堂之间。诗人用这一自一空,使再美好的草色莺声的春景,在这里都变得黯然失色。而且是春色越美,黄鹂鸣叫得越动听,诗人的心境也越凄凉了。
师:诗人触景生情,内心翻腾,开始追寻诸葛亮昔日的功绩。我想请同学细数一下颈联写了哪些武侯的主要功绩?
生:这一联主要写了四个功绩。“三顾”是指三顾茅庐,后边“天下计”是指“隆中对策”。诸葛亮通过分析天下形势提出联吴抗曹的道路,主要指诸葛亮对蜀国的规划。而“两朝”是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是将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稳定时局。“老臣心”是赞扬武侯尽忠蜀国,死而后已的精神。
师:同样是概括诸葛亮的一生功绩,还有后人这样的一幅对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师:对比二者,各自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生:对联主要侧重功业,从后人的角度满怀敬意,来展现武侯的智慧,基本是评述的口吻,而杜诗更看重老臣心。
师:杜甫通过言简意赅的语言把一个血肉饱满的武侯形象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到这一刻,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绝唱。心中情眼中泪奔涌而下沾满衣襟,从而也就将情感升华到了最高点。
师:那么老师就有问题要提给大家。“英雄”是谁?
生:是杜甫。
师:仅仅指杜甫吗?
生:不是,应该是一切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人。
师:杜甫这英雄的泪水包含着几层深情?给大家3分钟时间,小组讨论一下。(小组讨论)
生:惋惜之情,对诸葛亮功业未竟,壮志未酬的惋惜。哀叹之情,对自己身世漂浮,屡不得志,个人抱负无法实现的哀叹。希冀之情,他的深情不仅是对诸葛亮一人,而是通过表达对武侯的敬仰和怀念,表达出希望当世能有挽救大唐危局的良相之才。
师:杜甫的伟大之处也正在于此呀,直到此时还心系天下,挂怀社稷。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寻”和“泪”两个字梳理了这首诗。“寻”字入手,尽显钦慕崇仰之情,而直到最后泪流满襟,将自己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最后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一次齐声朗诵这首千古名篇《蜀相》,结束我们今天的课程。
作业:与课后链接《武侯祠》对比阅读,分析异同之处。
板书:
钦慕崇仰 ← 武侯祠堂 碧草黄鹂昔日功绩 惋惜 哀叹希冀
4.饮酒 课堂实录文档 篇四
一、改诗题
师:这首诗虽然题目是《饮酒》,可是,内容却没有一处写到饮酒,所以,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这首诗的题目与内容不符。现在,我们来帮帮陶渊明,帮他改一个更符合内容的题目。生:改成“隐居”,因为这首诗写的就是陶渊明隐居之后的生活。
生:我觉得“结庐在人境”也不错。陶渊明不同于一般的隐逸者,他没有隐居于深山老林,而是就生活在普通人生活的地方,所谓大隐隐于市,陶渊明是真正的隐逸者。生:“而无车马喧”也不错。他没有刻意隐居自己,他食人间烟火,却不为世俗的纷争所动。“车马喧”,既指世俗的功名利禄,又指官场的尔虞我诈。“而无车马喧”,即像刘禹锡说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生:“采菊东篱”也行。采菊东篱下,多么诗意呀。陶渊明虽然是因为看不惯官场的腐败愤然离开的,可是,一旦隐居下来,他却心无纤尘,悠然快乐。
生:我觉得“真意”更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他不是忘言,而是融进了每一个文字。这个真意就是远离官场躬耕自织的田园生活带来的快乐,就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独善其身,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乐,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山水之乐。
生:“真谛”也行,陶渊明已经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生:“心远地自偏”也行,作者能够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就是因为“心远地自偏”。
生:我觉得就一个“还”字也很好,这个“还”是“飞鸟相与还”的“还”,还是陶渊明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还”。但我认为,这都只是外在的形式,更主要的是,他已经平息了“兼济天下”的雄心抱负。他知道,在当时的社会,他的理想是不可能的实现。认识到这一点以后,他的心反而平静下来,就像倦鸟归林,他认准了归隐生活,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二、悟诗意 师:看来,我们的同学可以挑战大师了,同学们所改的这些题目,都非常的符合诗歌的内容,那么,我们就将这题目换了吧。且慢,陶渊明有话要说了,他说:“我确实饮酒了,而且还醉了,你们看不出来吗?”同学们,你们看出来了吗?
生:陶渊明是为自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所陶醉。古人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当时污浊的官场,陶渊明虽未能实现“济天下”的美好愿望,至少做到了“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保持了自己的操守,做到了“独善其身”,他为此感到骄傲。
师:带着这种陶醉的神情读一读。生读。
师:你认为陶渊明会读得这么慷慨激昂吗? 生:不会,而应该是沉醉其中的味道。师:那些词应该重读?
生:“在人境”和“而无”要重读,“车马喧”要拖长。(生读)师:这样就读出味道来了,给人一种陶醉一种自得的感觉,大家齐读。生:我觉得他是为自己的“心远地自偏”而陶醉。师:什么是“心远地自偏”?
生:“远”就是远离功名利禄,远离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偏”就是宁静。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要自己的没有了功名利禄之心,只要远离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即使住在闹市,也同样可以过宁静的生活。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陶渊明却做到了,因此,他为自己感到骄傲,他陶醉其中。(读)
师:这是一问一答的句式,你很好地读出了这种问答来。
生:我觉得他是为自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生活而陶醉。他躬耕自织,虽然不是一个好农夫,“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但是他一点也不介意。他只求耕耘,不问收获,他享受的是劳动的过程。(摇头晃脑地读)
师:真好,有一种仙风道骨的味道。(再请学生读,齐读)
生:他是被山间的美景所陶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傍晚的时候,彩霞满天,倦鸟纷纷飞回自己在山林的巢,多美的夕阳归鸟图呀!就像厌倦了官场生活的作者一样,回归了田园。(读)
生:他为自己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而陶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采菊花,赏归鸟,何故而不醉?(读“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师:陶渊明确实醉了,我们也醉了。欧阳修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陶渊明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之间”。
生:陶渊明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之间。” 生:陶渊明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心远地自偏’之间。”
生:陶渊明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采菊东篱’的诗意生活之间。” 生:陶渊明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飞鸟相与还’的顿悟之间。” 生:陶渊明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享受人生的真意之间。” 生:陶渊明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独善其身之间。” 生:陶渊明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乡村生活之间。”
三、品诗眼
师:看来,陶渊明的这个诗题我们还是不要改了。可是,即使这样,我还是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陶渊明有个字用错了,这就是“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大家想一想,南山那么高那么大,而且也不在陶渊明隐居的地方,陶渊明在自家东边的篱笆边采菊花,要想看见南山,应该要往远处“望”才行,所以,我要将这个句子改一下: 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 大家看看,老师改得好吗?
生:不好,读上去没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么好听。(对比读)师:哦,音韵不和谐。
生:“见”有一种自然而然无意而为的感觉,与前面的“悠然”二字相照应,也与采菊东篱这种诗意的生活相谐。而“望”却是有意为之,打破了那种悠然诗意的情境。
生:南山即庐山,是失意文人的隐逸之地。陶渊明在自家门口也许不能真正望见南山。他的悠然见南山,是一种境界,言下之意是,我虽然在自己家中过着躬耕自织的生活,但,由于我没有了功名利禄之心,没有了尔虞我诈之意,我的境界已经达到了高人隐逸之士的境界。他的见南山,不是眼睛所见,而是心胸所至。
生: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陶渊明不是一个可以束缚之人。对于官场的繁文缛节,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在田园的劳动中,他不为追求劳动的结果(收成)而逼迫自己。他的生活悠然自得,而南山,也不是他刻意去追求的。一个“见”字,意在表明,是南山自己撞入我眼中的,走进我心中的。
生:也就是说,我陶渊明不是有意隐居自己,而是在享受田野生活的同时,我的境界达到了隐逸的高度。
师:确实,这个“见”字,体现的是作者的一种境界,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一种现实与理想结合的境界。写出这个字,我想,陶渊明是骄傲的,是陶醉的。让我们带着这种沉醉,来读全诗。
5.莫高窟教学课堂实录文档 篇五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非常喜欢。我们中国是诗的国度,早在唐代就出现过像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才华横溢,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如同午夜的星河一样灿烂夺目,足以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板书:乡村四月)
二、弄懂诗题
师: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这是一首描写乡村的古诗。
师: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翁卷
(教师板书:翁卷)
三、知晓作者
师:有谁了解翁卷给大家介绍一下。生:南宋诗人。
教师补充: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不曾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四、整体感知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足迹一起走进乡村四月,去感
第 1 页 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一)生自由读古诗。
(二)教师指名读。
(三)教师范读。
(四)教师指名读。
(五)学生齐读。
五、知诗情、悟诗意
师:大家刚才读的非常有味道,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照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但要完成这样一个问题:在诗中诗人都描写了哪些事物,他又是如何将这些事物联系到一起的?。
(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生:诗人写了:山原、川。生:子规声、雨。生:乡村、人。生:蚕桑、田。
(一)、品读美景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并粘贴事物卡片:(见板书设计)师:诗人是如何将这八种事物联系起来的?(根据回答整理板书,把古诗补充完整)
(进而理解整首古诗,借助课件讲解“白满川”。指导学
第 2 页 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师:诗人是如何将“山原”和“川”联系起来的?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
师:什么样的山原才是绿遍山原? 生:漫山遍野都是绿的。
师:在哪里你看出漫山遍野都是绿的? 生:绿遍。
师:遍是什么意思? 生:到处都是。
师:什么是白满川,书中有注释。生:映着白光的水田。
师:(播放课件讲解“白满川”)
师:茂盛的山原和反着白光的水田相互映衬,这不就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吗!
师(板书:景美,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教师归纳(山坡上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播放乡村美景图。
(二)、品读人勤
师:是啊,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 生:插秧、种田。
第 3 页 师:他们只是插秧、养蚕吗?没干别的吗? 生:干了。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闲人少”
师:闲人少,就是什么人多呀? 生:忙人多!
师:那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呢? 生:忙喂鸡、喂鸭、翻地------。师:那说明这里的人怎么样? 生:很忙碌。
师:从“才了---又---”里你能看出什么? 生:很勤劳
师: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诗人,把诗人没写进去的忙写进去。比如,我们可以说: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鸡又放鹅。谁想来试试?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翻土又种菜。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猪又放鸭。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桑麻又犁田。
师:大家说的真不错,说了这么多才了什么又什么,但诗人一句都没用,却用了才了蚕桑又插田这是为何? 生:这是主要农活。
师: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田”“川”“烟”最后一个
第 4 页 音节都是“an”这叫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信你试试。生:齐读古诗。
师:(板书:人勤,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教师归纳(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六、感悟升华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知道大家对古诗的内容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被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所陶醉,更为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而心生敬佩,就让我们带着这种陶醉之情、敬佩之情再读古诗,谁愿意到前面来读读古诗。(播放音乐)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如果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是诗人啊,你陶醉了,你诗意正浓,于是你作诗一首《乡村四月》。请读出陶醉之情。生:(带着陶醉之情来读古诗。)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也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看着勤劳忙碌的人们,你又怎好意思闲着呢,于是你大笔一挥欣然作诗《乡村四月》。请读出敬佩之情。生:(带着敬之情来读古诗。)
师:同学们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赞美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 于是你把你的感情融
第 5 页 进了这一首诗《乡村四月》。齐读古诗,读出赞美之情(众生生带着赞美之情来读古诗)
师: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勤劳忙碌的人们,这是多么赋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刻在心里。(生练背古诗)
师:能背下来吗?让我们一起诵读古诗。(生背诵古诗)
师:古诗不光可以读,还可以唱。听过吗?想听吗?(播放古诗唱词)
与学生共同唱古诗,学生齐唱。
师:大家唱的真不错!如果你们感兴趣,可以用你熟悉的曲调去唱你喜欢的古诗。这首诗我们就学到这。
七、拓展阅读:
师:其实,像这样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我们曾经也学过一些,比如说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还记得吗?(教师与学生共同吟诵)王维的《山居秋暝》还记得吗?(教师与学生共同吟诵)像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等等,他们都很热爱田园生活,也写了一些田园诗,课后我们可以找出来读一读,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师:下课。
6.莫高窟教学课堂实录文档 篇六
师:下面我们开始进入第一个步骤:感知一篇,也就是感知这篇课文的内容及写法。请大家认真地听本文的示范朗读。圈画出文中重要的生字词,并注上拼音,同时思考:本文应该怀着怎么样的感情来读?课文中叙述了白求恩医生哪些方面的情况。先请两个同学将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重要字词和注音写到白板上?(指名上白板)。正音。
师:本文应该怀着怎么样的感情来读呢?(对白求恩的敬仰之情和他不幸牺牲的悲痛之情。下面我们就来感知一下课文对白求恩主要事迹的介绍、叙说。首先看第1段,大家把介绍白求恩的内容一起朗读出来。注意:要求读的是记叙的句子,如果你发现是议论的,就停止。明白吗?好,读记叙的句子,开始。
生齐读:“白求恩同志……不幸以身殉职。”
师:刚才读的这几个句子,旁批“记叙”。(生记)师:白求恩是哪国人?生:加拿大人。师:什么职业?生:医生。师:什么时候到中国。结合“注释一”看看。生:1938年。师:抗日战争刚刚爆发不久。这是个特殊的背景。他来干什么?生:帮助中国抗日。这里介绍了白求恩在中国的经历。好,看第2段,读出文中叙述的部分。老师提示一下,就是从“从前线回来的人”到哪里?“无不为之感动”。(与第一段位置相反,叙述的内容在后面。)
生齐读:“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无不为之感动。”
师:好,第3段,请自己判断,哪些语句是叙述部分。
指名读:“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师:再看第4段,作者在这里叙述了与白求恩的关系,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把叙述的内容齐声读一遍。
生齐读:“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
师:刚才我们读的都是叙述部分,但是,这篇文章叫做《纪念白求恩》,是一篇悼词,因此在叙述白求恩的生平、事迹、精神的同时,作者一定会加以评论。我们来读第1段,男生读叙的部分,女生读议的部分。
男生读:“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
女生读:“一个外国人……国际主义。”
师:刚才同学们读的这个段落很明显由两个层次组成——叙和议。由叙到议,表现了作者通过白求恩的事实发表自己的见解加以评论的思路。后面我们也可以根据这种体会,来感知其他段落的层次。下面我们来看第3段,大家思索:这一段如果分成两层。如何分层呢?为什么?(第1层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第2层:一班人“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指名回答。女生读第一个层次,男生读第二个层次。
女生读:“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男生读:“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一个极好的教训。”
师:第4段,请一位同学起来读第一个层次。
一生读: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师:好,非常好,旁批,记叙。这是议论文当中的记叙,非常的凝练。白求恩什么时候去世? 生:1939年
师:39年。哎,到咱们中国不到两年啊。好,他在中国是怎么工作的呢?头抬起来看大屏幕,陈寅初,请到前面来读。(配乐)
[投影展示] 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中,白求恩随部队辗转于荒凉的大西北,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工作,用他的话说,过的完全是“高强度的生活”。在私人通信里,他偶尔述及1938年一年,其实不到一年的工作量:去年我共行军3165英里,其中有400英里是徒步穿行于山西、陕西和河北三省。我共做了762个手术,检查了1200名伤员。我还重组了部队的卫生系统,写作和翻译了三本教科书,建立了一所医疗培训学校。”这是一组惊人的数字。如此繁重的工作,卓著的效绩,不要说一个人,就算一个小分队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师:注意“辗”字的读音。非常好,陈广继续读……
[投影展示] 在延安,外国专家很少。白求恩的到来理应受到当局的礼遇,仅每月发给他的津贴便相当可观。然而他谢绝了。以下是他写给“军事指挥部聂荣臻将军处”的相关的信
亲爱的同志:
今天晚上我收到了林大夫带给我的301元钱。这笔钱中的100元好像是付给我的个人津贴,另外的102.20元似乎是用来偿还我在药品上的垫支,而剩下的98.80元似乎是用来支付我在纱布和药棉上的开销。关于这第一项100元。我在8月12日发给延安军事委员会的电报中已经表示过拒绝接受并且建议将它用做伤员们的烟草专款。其它的医生每月只有1元的津贴,而聂将军本人每月的津贴也只有“可观的”5元,在这种情况下,让我接收每月100元的津贴是不可思议的。
另外,因为我需要的所有东西都是免费提供给我的,钱对我没有任何用处。
致同志似的敬礼!
白求恩
师:从刚才这个部分的介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白求恩?生:看到了一个不追求名利的白求恩。
师:不追求名利,很好!生:我看到了一个节俭,淡泊明志的人。生:我看到了一个舍己为人的白求恩。
师:舍己为人!你来……生:我看到一个无私的,不求任何回报的白求恩。
师:对金钱清清白白的白求恩。来……生:我看到一个毫不自私自利的白求恩…… 师:没有私心,你来……生:他们都说完了。
师:哦,说完了,我相信XXX还有话说。你说……生:为他人着想,然后不计个人利益的得失。
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读第二个层次。
齐读:现在大家纪念他……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师:我们刚读的几个段落都是有叙有议,这样我们就对课文的写法有了明确的了解。通过前面这个步骤,我们初步了解了文章的写法——叙议结合。叙是基础,议表现作者的情感和观点。下面我们就来概括各段的主要意思,通过概括对课文的内容加以浓缩,吸收其精华。下面大家先准备一下,用“这一段赞扬了……的精神”的句式说话,来概括第1、2、3段的意思。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请大家讨论。
师:好,请举手发言。
生1:第1段通过叙述白求恩同志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不幸牺牲在中国,赞扬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
师:噢,概括要简要、简练、简洁,哪个同学再试一下?
生2:第1段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
师:对,继续这样概括第2段。
生3:第2段赞扬了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师:非常精确。第3段谁来?
生4:第3段表现了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师:对,第4段换个说法:“作者怎么样?”
生5:作者赞扬了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师:哦,要换个说法,就说作者号召或要求我们怎么着,哪个同学把它完整地表述一下。
生5(继续):号召我们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师:好,我们通过感知全篇课文,知道了两个重要内容:一个方面是文章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手法,层次分明;一个方面是大家知道了各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第一个层次的学习,是通过一种方法——概括内容要点,来对全篇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板书1:概括内容要点)
师:现在我们来进行第二个层次的学习——精读一段。什么叫精读,就是反复地读,从各个角度去读。下面请同学们先读课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句式,感知这一段的层次;还读课文,品味对比的手法。下面我们就运用精读一段的方法来品析作者表达的手法。(板书2:品析表达手法)
好,现在开始,请大家把第2段作为重点段来品析。先读一遍,揣摩几个词语的含义。齐读。师:作者在这一段第1句话里,用了两处很有感情力度的词语来限定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它们是——生齐答:极端。“极端”,可不可以改成“非常”?可以说极端是最高的评价,程度不同。应该怎么读?生读书:极端(重)师:好,齐读这一句,“白求恩同志„„热忱。”
师:我们把这句话读一遍,注意语音的重读。(生读)
师:重音出来了,感情的力度就出来了。好,继续来。作者在这一段里用了很多贬义词来形容一些人的不纯粹,对工作不负责任,对人民态度冷淡是哪些词?把它们找出来。
生1: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术不仁。生2:不负责任。
生3:拈轻怕重。生4:喜欢自吹。
师:你们看,用一系列的贬义词来表现一些人的不纯粹。好,我们把这一部分读一下。(生齐读)“不少的人„„麻木不仁。”
师:哦,同学们再把课文下面的注释“拈轻怕重” 读一下,齐读。
师:我们继续来品读。作者在这一段里用了几个表示强调的句子,即双重否定句来肯定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精神,表达对白求恩的佩服。
生1:“从前线回来的人……所感动。”生2:“晋察冀边区的军民……无不为之感动。”
请你把它变成肯定句!
生: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所有人都佩服,所有人都为他的精神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都为之感动。师:聪明。嗯,你起来试一试。把它变成反问句!行不行,试试。
生: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难道有不佩服他的吗?难道有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的吗?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怎么会不为之感动呢?
师:好,同学们,用崇敬的心情来读这些双重否定句。从前线回来的人……开始── 生读书: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这句话概括一下:用广大军民的反应作为论据,从侧面介绍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感人之深。
师:我们再来看看,作者在这一段里面将白求恩医生的表现和另外一些人的表现进行了什么? 生齐答:对比。
师:我们现在再读细一点。师:想一想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又才比?
生2:主要是就“对工作”、“对同志对人民”的态度进行对比。我们要抓住哪些关键词语?请同学们找出来,打上着重号。生1:“满腔热忱”和“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术不仁”作对比。
师:现在请大家将这一段议论的内容再迅速地读一遍,大家想一下对比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正一反地说就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学习白求恩精神的现实意义的迫切性。
师:这样,这一段通过精读,我们就理解了词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理解了句式,理解了对比的手法,这就是精读一一精心地品读。
师:我们完成了第二个层次的学习,下面来背诵一段。背诵哪一段?知道吗? 师: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用强烈的感情,向我们发出了向白求恩同志学习的号召。我们背诵这一段要注意哪些问题呢?1第一个问题是要感受它的层次(第一层,记叙自己同白求恩同志的交往,第2层,论述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意义;第二个问题是要读出它的情感。(无限惋惜、遗憾、悲痛的心情。(现在请大家自由背。生背书)通过这一段的背读我们要感受文章的主旨。也就是整篇文章的思想。(表达了对白求恩同志逝世的深切悼念,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这是白求恩精神的核心。)
现在我们一起大声背读,让我们读出那种景仰的心情。(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板书:感受课文主旨,生齐背)师:这节中,毛泽东对白求恩作出极高的评价。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说出来……
师:好,我们这一节课就学到这里,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成长为一位“有益于人民的人”。
纪念白求恩
毛泽东
感知一篇:概括内容要点
7.《沁园春·长沙》课堂教学实录 篇七
师:同学们, 古往今来, 不少文人志士胸怀报国之志, 渴望建立一番丰功伟业。可是, 当理想破灭时, 他们大多会心灰意冷, 意志消沉, 就连“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 在仕途失意后也无奈地发出“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慨叹。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词的作者, 他经历了人生的大苦难, 但苦难并没有压垮他, 更没有磨灭他的斗志, 相反, 苦难使他更加坚强, 更加自信。他, 神采飞扬,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他, 不屑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 同学们, 猜猜他是谁?
生:毛泽东。
师:回答得非常不错, 他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他, 不仅是一位伟人, 也是一位词人。今天, 就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 再回长沙, 走进伟人的宽阔胸怀, 走进词人的崇高心灵。
师: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呢?
生:这首词作于1925年, 这年深秋, 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面对湘江的一片瑰丽景色, 追忆起在长沙的求学生涯和革命斗争经历, 便以长沙为题, 鲜明地指出了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师:非常不错, 这位同学给我们做了精彩的介绍。那就让我们一起顺着词人的足迹, 走进长沙, 去感受一下词人博大的胸襟。
师:同学们是喜欢老师范读, 还是自己齐读一遍?
生:老师范读。 (老师读)
师:同学们自己先默读, 同时, 注意思考这首词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生:上阙描写了湘江美丽的秋景, 下阙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情怀。
师:很好。让我们看第一句:“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哪位同学能说说这句词的大意?
生:在深秋的季节, 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 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师:“独立寒秋”这一句, 从语法上看, 采用了倒装, 倒装的目的在于强调, 那么作者要强调的是哪个词呢?
生:独立。
师:“独立”这个词在这里有什么含义呢?
生:独立不仅表明一开始作者就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之中, 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可以让读者想象出词人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而倒装的目的就是要突出毛泽东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临危不惧的伟人形象。
师:“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 而且更显示了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师:对, 联系当时的背景, 军阀正在通缉毛泽东。词人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 坦荡从容。唐朝柳宗元有一首《江雪》的绝句, 谁还记得?
生:“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师:很好。这是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永州, 身处逆境写的一首诗, 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决心。柳宗元是“独钓寒江”, 毛泽东是独立寒秋, 环境相似, 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家的胸怀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一个“看”字, 包含的内容到文中哪里?
生: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我们来看,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遍”、“染”写出了什么?突出了山的什么特点?
生:遍———写出了红之广;染———像工人染成的一样, 景色十分美丽。
师:“染”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用了拟人手法。
师:对, 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 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 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什么?
生: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
师:回答得很对, 这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 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 “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式化表现, 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命运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那么接下来作者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师:我们都知道, 春天的水会涨, 而秋天的水应该是消退的, 那么为什么湘江水还这样旺盛呢?
生:这里也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用来象征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
师:那“百舸争流”中, “百舸”、“争流”又指什么?
生:“百舸”泛指众多的船只, “争流”形容群舟争相行驶。
师:写出了江中怎样的场面?
生:写出了湘江上千帆竞发, 争先恐后、昂扬奋进, 热闹、壮观的场面。
师:作者这样写的寓意是什么?
生:千帆竞发, 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 象征革命战士在力争上游、努力奋斗的精神。
师:我们再看下一句“鹰击长空”, 此时词人用了一个“击”字, 形容了雄鹰展翅的什么特点?
生:矫健、迅猛有力。
师:那么“鱼翔浅底”, 鱼儿在水中应该是游动的, 为什么这里是用一个“翔”字呢?
生:江水很清澈, 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 看上去鱼儿像是在天空中游动一样, 表现了江底鱼儿的自由和江水的广阔。
师: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 并作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 那么做为万物之灵的人, 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 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
生:号召和呼唤。
师:对。同学们看,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 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生:绚丽多彩, 生机盎然。
师:是的, 绚丽蓬勃, 充满生机。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 把秋写得萧杀悲凉, 清冷惨淡, 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做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呢?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
生:因为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他, 胸怀天地, 岂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封建士大夫所能比拟的。
师:是的, 他有博大的胸襟, 崇高的风范, 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 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 所以他的词也不同凡响, 充满豪情壮志。最后词人笔锋一转, 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词人面对广阔的宇宙思绪万端, 深沉地思索, 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荣衰沉浮?“主沉浮”是什么意思?
生:指国家的命运, 民族的前途。
师:这是全诗的“诗眼”。这样上阙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 (板书) 的问题。
师:那么下阙是怎样回答的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下阕, 看看毛泽东是怎样解决这个关系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的?
师:“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文的哪个词呼应?
生:独立。
师:对, “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常来浏览的旧地, 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 值得回忆的太多了。同学们学过《沁园春·雪》, 哪位同学能说说《雪》下阙的领字是哪一个?
生:惜。
师:对, 它领起七句, 到“只识弯弓射大雕”。据此推断这首词下阙的领字是哪个?
生:恰。
师:对。一直“领”到哪里?
生:粪土当年万户侯。
师:也是七句, 请一位同学读这七句。 (生读)
师:“恰”应稍顿一下, 突出其领字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 充满自信, 语速稍快。 (示范读)
师:“恰”———正值,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华, 风采才华旺盛勃发, 革命青年们意气风发, 正强劲有力, 他们指点江山。江山指什么?
生:国家大事。
师:指点就是评点、关心;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字, 宣传真理, 蔑视权贵, 把大军阀、大官僚视若粪土。这几句是回忆往事来抒情。用以“回答” (板书) “谁主沉浮”这个事关中国革命前途的根本问题。为什么?
生:这些青年有能力、有才华主宰国家命运。
师:是的。那么这些青年都是些什么人物?
生:风华正茂, 有才华, 有能力, 能文能武的风流人物。
师:对, 这样的人不主沉浮, 谁主沉浮?所以下阙通过抒情, 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师:最后三句“曾记否, 到中注击水, 浪遏飞舟?”游泳时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速前进的船只, 文笔多豪迈。这种豪迈体现了什么?
生:体现了毛泽东的自信。
8.《边城》(节选)课堂教学实录 篇八
师(导入):前面我们已经进行预习,了解了写作背景,掌握了作者生平,熟悉了课文内容。我们知道,《边城》自1934年问世,距今穿越了八十年的悠悠岁月,那里有绵绵青山,沧桑古城,吊脚竹楼衬着白色孤塔。有人说,边城那里的山是归根山,那里的水是忘情水,那里的石是三生石,那里的人是有情人。这节课,就让我们紧跟着沈从文先生,去看看那山、那水、那人。
师: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已写在黑板上,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生齐读三个学习目标:1.品读重要情节,感受湘西的风俗之美;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人性之美;3.探讨小说主题,领悟悲剧的艺术魅力。
师: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我们再来有步骤地进行学习。今天这节课,是以大家的展示交流、合作学习为主。我看了大家完成的导学案,一组是做得最好的,给一组的整体预习加4分;其次是四、五、六组,各加3分;给三组加2分,二组加1分。二组有同学有部分题没有做完,请及时补上。除了奖励分数之外,还特别奖励一组两次答题机会。首先是把导学案上第一题的内容展示给同学们,请一组同学派代表。请大家看题目,第一题是关于小说情节的,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导学案,读一读自己写的内容。请注意课文是节选的部分内容。
一组同学代表迅速在黑板上板书:
第三章:庆端午 赛龙舟 第四章:看划船 遇二老
第五章:因躲雨 见大老 第六章:忆往事 谈未来(其它组同学看自己导学案)
师:下面请其它组的同学看看自己写的跟一组的答案有什么差距,(生看黑板片刻)其它组同学有意见吗?(学生表示没有)
师:看看他们写的,第四章“看划船,遇二老”省掉的主语是谁?
生(齐答):翠翠
师:因躲雨,见大老,又是谁?谁忆往事?
生(齐答):翠翠
师:实际上在这部作品当中,主人公就是翠翠,除了翠翠,还有与她相依为命的(生答:爷爷),也就是祖父。现在看看我们一组代表展示的预习成果。请大家评价一下,如果满分是2分的话,大家看一组能不能给满分?(生答:能)好的,给他们加2分。
师:因为一组的整体预习非常好,还有一个机分给他们,当然,这个机会给一组之后,其它组还可以质疑。那就是第二小题,小说情节结构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起到什么作用?请一小组派代表回答。
生:节选部分情节结构采用插叙。回环往复,衔接得当,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形式上的跌宕美,交待了翠翠爱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也充实了人性美的内容。
师:那你的关键词是什么?(生答:插叙)现在能不能告诉我,根据王佳思同学写的内容,哪些是插进去的内容?
生:第四章的端午节是两年前的端午节,第五章的端午节是一年前的端午节。这两部分是通过第三章写端午节插进去的部分。(师:对不对?生齐答:对)
师:大家肯定了一组的意见,还有没有新的意见?(生答:没有)那毫无疑问要给一组加上2分。
师:一组的同学总结了小说情节的特点。我们知道小说有三要素,是哪三要素?
生:人物、情节、环境……
(接下来采取站立交流的形式,分析人物形象;然后分组展示,质疑。老师笑容亲切,学生表现积极,对人物概括简洁明了,板书速度快,质疑气氛热烈,并伴有分角色朗读,课堂气氛很好。)
师:我们看到了,边城的人都是善良的人,那翠翠的爱情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
(生激烈讨论,发言精彩,老师相机引出了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学生口头展示续写故事的梗概并提出极有深度的新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并鼓励学生写下课后反思。)
9.莫高窟教学课堂实录文档 篇九
师:上一课,我们一起踏上了古都西安,来到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课件出示一号坑全景图)还记得吗?这是一座拱形的巨大建筑物,里面是一个……
生:(齐)宽敞明亮的大厅,足足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屋顶是半圆形的,厅内没有一根柱子,极为壮观。
师: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兵马俑博物馆,领略它的独特神韵。
师:(切换到专题网站首页)点击课文,找到第三自然段,请大家看大屏幕,我们的专题网站为大家提供了学习导航,大家可以先读读方法指南上的要求,(师示范)再去看看友情推荐中的图片、文字资料,感受秦始皇兵马俑军阵的特点。最后还可以自我检测一下学习的效果。生:学生上网学习第三自然段。(教师巡回指导)师:可以几个人一组交流交流你的感受。(学生小组交流)师:大家学得很认真,合作得也很好,体会到兵马俑军阵的特点了吗? 生:体会到了。师:那谁来说说看? 生:我从网上,还有课文中体会到秦始皇兵马俑军阵的特点
第 1 页 是威武雄壮。师板书: 威武雄壮
师:第三自然段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威武雄壮的军阵(指大屏幕),谁来读一读。(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师:军阵威武雄壮在哪儿呢?能结合刚才阅读的资料、欣赏的画面具体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生:我是从“精锐的前锋,排成3列横队,210个武士俑,身穿战袍,手持弓弩,背负箭囊。”这句话体会到的,这儿的武士俑一个个都非常勇猛。
师:(出示武士俑图片)瞧,(指大屏幕)这就是武士俑,感觉怎么样? 生:威风。生:高大。
师:知道武士俑有多高吗? 生:武士俑高1.8米。
师:看来你把补充资料读得非常仔细。谁来模仿一下威猛的武士?(一生主动上来)师:同学们,1.8米是武士俑的平均身高,最高的近2米,这样高大的兵俑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第 2 页 师:(问走上讲台的学生)你多高? 生:一米五几吧。
师:我想踩在凳子上差不多了吧。(生站在凳子上,师仰起头看他。)(众笑)师:作为前锋的武士,一个个体格健壮,外面还要套上战袍,厚厚的铠甲,把他放大一倍够吗? 生:(齐)不够!师:放大两倍?(学生有说够,有说不够。)师:那放大三倍!够了吗? 生:(笑)(齐说)够了!师:请这位武士做上动作。(生做手持共弩状,神色严峻。)(众笑)(在掌声中学生回到座位)师:210个这样的武士组成了精锐的前锋,谁来读这句话。(一生站起来朗读)师:很神气,再精干些。(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师:精锐的前锋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你还从哪儿感受到军阵的威武雄壮的? 生:我从“横队的后面紧跟着的是身穿铠甲的步兵、骑兵和
第 3 页 战车组成的40路纵队。”体会出兵马俑非常多,这是一支庞大的军阵。
师:同学们刚才做自我检测了吗?(点击“做一做”)我们一起看第五题:我们全校学生一共有2000个左右,5000多尊兵马俑就相当于全校同学的两倍多,(出示一号坑全景图)在你眼里,这是一去怎样的队伍? 生:是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生:是一支气势磅礴的队伍。生:是一支有排山倒海气势的队伍。生:千军万马
师:同学们的词汇真丰富。
师:让我们想着这一支庞大的军阵,一起来读好第三句话。(生齐读)师:我听到了20列纵队。再读一遍。(生一齐有感情地朗读)师:好一支威武雄壮的军阵。秦始皇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布局精妙。(点击自我检测──军阵图)这三个军阵模拟图哪个是正确的? 生:第二个。
师:这是一个简单的模拟图,能看懂吗?谁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的?(一生主动上来)
第 4 页 生:(点击课件军阵模拟图)这三列横队是前锋,中间的是四十列纵队,是主力部队,边上的是侧翼,还是后卫。师:你有没有研究过为什么这么排列吗? 生:研究过的。前锋是最善于打战的,前锋首先打乱敌人的阵脚后主力部队一起冲上,在这时,侧翼和后卫面朝外,防止敌人截击和包抄。师:真像个小小的军事家。(在掌声中学生回到座位)师:我们的古人在布阵时,考虑得多么周到啊!让我们带着惊叹之情再来读读这威武雄壮、布局精妙的军阵。(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师:那一行行,一列列的金戈铁马,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秦皇朝当年兵强马壮,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壮观场面,站在巨大的秦俑坑前──
(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师:在这支队伍中,不仅有武士俑,(出示不同类型的兵马俑)还有──
生:(齐)将军俑,骑兵俑,弓弩手,马俑。
师:秦兵马俑都是仿真人、真马造成的,所以我们从他们的外表、动作、神态就可以分出他们不同的身份、兵种。让我们下到坑内近看──(出示不同神态的俑头特写图)。师:每一尊兵俑都是当年将士出征前的心灵写照,他们在无
第 5 页 声讲述着两千多年前的这段历史。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三种兵马俑,谁来读?(生读第四自然段)师:你对哪一种兵马俑最感兴趣?自己读读,会读书的同学一定会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
生:我对老战士最感兴趣。因为老战士虎视眈眈,神情十分严肃,非常勇猛。
师:你能把老战士的勇猛读出来吗?(生有感情地朗读老战士的句子。)师:从你的朗读中我看到了一们敌人充满仇恨的老战士。生:我也喜欢老战士,因为这是了个久经沙场,屡建战功的老战士。
师:你也能把你的喜欢读出来吗?(生有感情地朗读)师:听了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你对这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充满了崇敬这情。让我们一起带着崇敬之情来读这一句。(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第二句话。)生:我喜欢的是新兵,他一脸稚气,感觉很活泼、可爱。生:我喜欢战马,他们一匹匹膘肥体壮,竖耳瞪眼,我仿佛看到他们只要一拉缰绳,就会在战场上奔驰。
师:说到马俑,我想起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来参观时曾摸着马俑说:“我真担心他会不会踢我一脚!”多么栩栩如生的兵
第 6 页 马俑啊。这就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巨大魅力呀!师:古代雕塑家们把兵马俑雕得像活的一样,作者又把他们写活了,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把他们读活。(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师:八千多尊兵马俑就有八千多种不同的神态。点击“自我检测”,选择感兴趣的一尊或几尊,仔细看看他们的动作、神态,来猜一猜他们的年龄、地位、或者心理活动。(生点击专题网站“神态”,看图,想象。)师:谁来说说你看的那一尊? 生:(上前点击,选择最感兴趣的一尊,指着大屏幕介绍)我说的是这一尊,你们看,他目光炯炯有神,眉头紧锁,胡子很长,我想他一定是一个身经百战的老战士,有六、七十岁了吧!师:这么大年纪了还在打仗啊!生:(上前点击)瞧,这是一位将军,你们看他留着长长的胡须,双眼凝视着远方,嘴角露出了微笑,他一定是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破敌之计。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从他的神态中读出他的心里活动。生:(上前点击介绍)我介绍的是这一尊,你们看,他也束着头发,身穿战袍,看着远方,好像显得有些忧郁的样子,他此时心里一定在想,又要打战了,不知这一次胜败如何,能不能凯旋而归?家里年迈的母亲不知怎么样了?
第 7 页 师:热血男儿也有情。是呀,在这儿,兵马俑千人千面,无一雷同,真是:神态各异。板书: 神态各异
师:面对兵马俑,人们无不为他那恢弘的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今天,让我们再次伫立于秦俑坑前,来检阅这支蓄势待发两千多年的秦国大军吧。
(大屏幕出示一号坑全景图,同时播放《兵马俑幻想曲》。)师:伫立于秦俑坑前,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将军了声令下,战士们一个个向敌人杀去,敌人死的死,伤的伤。
师:你看到的是前锋部队。你们有没有听到些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那些兵马俑都活了,他们手拿宝剑,翻身跃上马背,喊着:“冲啊──”后面还有的战士在不停地敲着战鼓。
师:听你这么一说,我们的耳畔仿佛也响起了那震耳杀声,擂动的战鼓声。
生:我觉得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实在是太了不起了,雕了这么多栩栩如生的兵马俑。
生:站在秦俑坑前,我想到了两句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是啊,秦始皇整整花了十年时间才一统天下,真是万里
第 8 页 长征啊。
生:站在秦俑坑前,我想到了秦始皇当年灭齐国时,第一次打败了,后来在大将王翦的请求下,派兵四十万,整整用了三年时间,才灭了齐国。
师:站在秦俑坑前,每个人都感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把我们带到战马嘶鸣,战鼓擂动的古战场,把我们带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这段历史。
(课件出示视频──秦始皇一统天下。)师:唐代大诗人李白这样写道──(课件出示李白诗)。(学生齐读李白诗)师:李白在诗中概括描写了秦始皇当年一统天下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站在秦俑坑前,犹如来到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军营。
(点击第五自然段,学生齐读。)师:至今为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已接待游客5000多万人次,在这些参观者中还有100多个国家的元首。大屏幕出示: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赞叹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现在秦俑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说:“这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学生齐读)师:世界第八大奇迹已成为秦始皇兵马俑的代名词,让我们
第 9 页 自豪地说── 大屏幕出示:
秦始皇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学生齐读)师:让我们一起站起来,再自豪地说──(学生站起来,激动地朗读句子。)师:通过今天的网络学习,你知道秦始皇兵马俑奇在哪儿吗? 生:秦始皇兵俑奇在他气势磅礴,神态各异。
生:秦始皇兵马俑是几千年前造的,能保荐到现在,这也是一大奇迹。
生:秦始皇兵马俑还奇在他布局的精妙上。
师:秦始皇兵马俑以他那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阵容,旷代绝世的艺术群雕造型,成为华夏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想不想把这艺术瑰宝介绍给你的家人、朋友。我们在网上做一张明信片送给他们。(点击交流平台,师示范)打上姓名、班级,选择喜欢的图片,然后打上最想说的一句话,最后点击提交就行了。
(学生在网上制作名信片)师:秦始皇兵马俑,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这是谁写的?(一生主动站起来)师:真不错,还有谁也愿意来读读你的心理里话?(众生争先恐后地站起来读)
第 10 页 师:同学们,秦始皇兵马俑在古都西安。(课件出示视频──西安风景)西安,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中华民族的历史从这里拉序幕,炎帝和黄帝在这里缔造了最初的华夏文明,在国历史上十三个王朝在这建都,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它成了许多华夏文明的源头。今天,秦始皇兵马俑是我们黄土地文化探秘的又一站,课后大家借助信息高速公路,继续你们的黄土地文化寻根、探秘!
10.莫高窟教学课堂实录文档 篇十
师:昨天我在曲阜城里拍了几张照片,大家看看知道是哪儿吗?(展示幻灯片:《学而》杂志)生:孔子中学的校刊《学而》 师:(展示幻灯片:有朋超市、有朋宾馆、有朋路)生:有朋超市、有朋宾馆,我家就住在有朋路。师:(展示幻灯片:陋巷牌坊)生:陋巷街北头的牌坊。师:(展示幻灯片:舞雩坛)
生:一个土堆?(学生开始思考)
师:这个土堆可能不太引人注意,但很有名。现在有个学校就以此命名(展示幻灯片:舞雩坛中学),这就是沂河北岸著名的舞雩坛——古代鲁国求雨的土坛。师:(展示幻灯片:万仞宫墙)生:万仞宫墙——曲阜的南门。
师:我想问一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它们的来历吗?(展示幻灯片:《学而》杂志)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师:对!(展示幻灯片:有朋超市、有朋宾馆、有朋路)这一个? 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yuè)乎?” 师:不亦什么乎?乐(yuè)乎?乐(lè)乎? 生:(停顿、思考)乐(lè)乎!
师:再读一遍。生:(齐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 师:(展示幻灯片:陋巷牌坊)这里曾是谁住的地方? 生:刘禹锡。
师:刘禹锡?为什么?
生:因为刘禹锡写过《陋室铭》。
师:刘禹锡是河南洛阳人,他没在曲阜住过,这个人比刘禹锡要早一千多年。生:孔子。因为《陋室铭》中有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师:是有这句话。在《论语•子张》中记载:“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因为道不行就发了“欲居九夷”牢骚话,有人说九夷闭塞,经济落后等等,然后孔子说了这句话。不过孔子居住在阙里,今天我问的是陋巷的来历(展示幻灯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篇》)有一次孔子说,颜回真是圣贤之人,居住在陋巷,生活条件那么差,如果是一般人早已不堪忍受了,可是颜回是那么的快乐的学习,“贤哉!回也!”因此,陋巷就是后来被称为复圣的颜回居住的地方。师:我们齐读一遍大屏幕上的文字。生:(齐读)师:(展示幻灯片:舞雩坛)在第一册语文中有一个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近孔子,在活动资源里选了六则《论语》,其中有一则谈到它: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谈论理想—— 生:《侍坐》中有一段好像是说“风乎舞雩”什么的? 师:对,(展示灯片:“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篇》)找一个学生来读读吧!生:(读)
师:这是曾皙的政治理想。(展示幻灯片:万仞宫墙)曾有旅游者问:你们曲阜的古城墙南门为什么叫“万仞宫墙”,而不叫什么“门”?你知道吗?
生:(思考)摇头。
师:它的来历出自《论语•子张》(展示幻灯片: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论语•子张篇》)有一次有一个叫季孙的人说子贡的道德学问已经超出了他的老师孔子。子贡说:“千万不能这么说,如果把道德学问比作宫墙,也就是围墙,我的墙也就是到肩膀这么高,在外面就能看到里面的房舍;我老师的墙有几仞高,你根本找不到进入的门,根本看不到围墙里面的建筑。因此“宫墙”是指孔子的―― 生:道德学问。
师:曲阜的好些地名都和《论语》有着密切的关系。曲阜的大街小巷上到处都写有《论语》句子的。以下是我在曲阜鼓楼大街上拍摄的。(展示幻灯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你来读一下。生:(读)
师:这句话是写的哪一方面? 生:治理国家。师:用两个字概括。生:为政。师:很好!(展示幻灯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大家边读便欣赏其书法。师生:(读)
师:这句话表面上说松柏,实际上说什么? 生:人的道德修养。
师:因此孔庙里有许多松柏。尤其是柏树已成为我们曲阜的市树。师:陈毅元帅曾做过一首诗:“大雪压青松,生:(齐背)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师:(展示幻灯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大家齐读。生:(齐读)师:(展示幻灯片:“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是我在曲阜师范学校的墙上拍的,因此《三字经》里面有一句什么来的? 生:性相近,习相远。师:这是哪一方面? 生:学习、道德修养。师:(展示幻灯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到处可见,大家说这幅放在什么地方最恰当?
生:曲阜是旅游胜地,接待外来旅游者,应放在孔林、孔府、孔庙门前。生:宾馆大厅或门口。
师:宾馆。好。我在好几个宾馆拍了几幅,但图象都不清楚,这幅是在汽车站拍的。汽车站,行不行? 生:(笑)行
再向下看(展示幻灯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生:(读)师:(展示幻灯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师生:(读)
师:同学们想想这一句放到哪儿最合适? 生:学校。师:具体些。生:图书馆。
师:对。这就是曲师大图书馆前面草地上的一块石头上刻写的。为什么放那儿最合适? 生:我认为“博学”嘛!图书馆书多,应该广泛学习。切问而近思,一边学习一边思考,沉醉其中。
师:说的太好了。(展示幻灯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个应该放在哪? 生:(齐答)教学楼上。
师:如果你想读《论语》全篇,我建议你到这里去!(展示幻灯片:论语碑苑)。那里有好些精美的书法作品,形式丰富多样。总之:《论语》在我们曲阜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我们从小就接触这些,可谓耳濡目染。下面请同学们说说,除了这些,你还会背哪些?并归纳一下属于哪些方面。
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师:这是说的哪一方面?你归纳一下。生: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学习方面。
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方面。生: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谈道德。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谈学习。生: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谈为政。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方面。
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做人的准则。你认为这句话放在什么地方最好? 生:学校。
师:学校。教给人做人的准则。还能放在哪? 生:市场。师:为什么?
生:提醒人们诚实,不欺骗。
师:有道理。我觉得这句话更主要是说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据说,联合国大楼的门厅上就写着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觉得这句话如果让美国人多看看多好!
师生:(笑)。师:总的来说,《论语》的内容可以分为这几个方面:一是学习教育,二是道德修养,三是为政治国。如果你今天放学回家,家长问你,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你说《论语》。家长问什么是《论语》,那么请你概括一下什么是《论语》。思考讨论一下。生:(思考、讨论、交流)生:《论语》是每个人应遵守的准则。生:《论语》是一部编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是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录的。师:它是记录孔子言行的,只有孔子的言行吗? 生:不,还有他的弟子。师:你再补充一下。生:《论语》是一部编录孔子和弟子言行的书,是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录而成的。师:这句话告诉父母,《论语》不是孔子写的。谁还想说? 生:《论语》告诉我们做人的准则,学习的方法。师:这是它的内容,谁还想说? 生:《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是教育我们的一部追记。
师:她补充了这么一个观点——“追记”,这个观点很好,为什么是教育我们的追记?
生:因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说是追记。我们是孔子的后人,应学习前人的经验。
师:我觉得大家说的很好,我总结了几句,请看大屏幕。(《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全书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分上、下两部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其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无以复加的影响,故朱熹说:“天不生孔子,万古长如夜”,并影响到全世界。)让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生:(读)。师:(展示幻灯片:巴黎宣言)因此在1988年有75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巴黎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今天我们面对的就是这么一群伟大的先人,手捧的就是这么一部不朽的论著。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想象的说明的《论语》的重大作用。《论语》分上下两部,今天给大家手拿的的就是半部《论语》,《论语》的上篇。师:(展示幻灯片:“同学们,我们以首篇《学而》为例(如果你不喜欢,可以选取你所喜欢的一篇)从中选出你喜欢的句子加以研读,你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相互讨论,好吗?10分钟时间,够吗?
提示:你从中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哪些地方你觉得有异议?你认为如何?“)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读《论语》读过几次,不过,前两天我又读,有这么一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产生了异议,学完之后整天复习,真是快乐!对吗?我就想,今天复习,明天复习,经常复习,我问你如果叫你整天复习,你快乐吗? 生:(齐)不快乐。
师:大家说在这方面古人的心态和今天天的我们是不是相通的? 生:(齐)是。
师:假如孔子整天复习,你说他快乐不快乐? 生:(齐)不快乐!师:可孔子当时为什么非得说快乐呢? 我想这里面可能有问题。再有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说到月底了,钱快花光了,工资还没发下来,有朋友给你打电话说,明天到你家去,你说会怎样?是不是很悲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对我发脾气,我表面上不发脾气,心里恼怒一下也不行吗?这种君子不做也罢。因此,台湾有位学者叫南怀瑾,他曾经把这几句戏改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难过乎?”我觉得这才符合常情。师生:(笑)
师:我认为这里面有一字应注意,就是“学而时习之”的“习”。这个字的最初写法是上面一个“羽”下面一个“白”,在《说文解字》上说“习”指小鸟反复的振翅学飞。意思不仅仅是学习,复习还引申为演习、训练。因此,我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仅仅指复习,还有实践、训练、实习的意思,老师讲了知识和道理我们来实践一下看看对不对,对了!乐!。因此这句话指少年时代应立志刻苦学习并且学了之后再干什么? 生:(齐)实践。
师:对!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中年,历经磨难,历经仓桑,知交半零落,好朋友没有几个了,这时才发现朋友的弥足珍贵。在一个风雨之夜,有一个好朋友从远方推门而入,这时你会怎么样? 生:快乐!
师:太快乐了,两人触膝长谈,不觉到天明。再随时间的流逝,人到老年,这时历尽苦难,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都已看透了,所有的苦难都可以装在心里,这时晚辈即使抱怨一句甚至不了解自己,也是笑而不答,这才成了真正的君子。因此,我认为这三句话不可分割,它写了人生的三个时代:少年时代立志学习,并学以致用;中年时代知道朋友、友情的弥足珍贵;到了老年,能够包容世间的一切苦难。这是我研读的心得。大家研读一下,十分钟够不够?我加入那个组织?哪一组需要我就举手!师生:(讨论,十分钟)
师:同学们发现了好些问题,我们一起讨论,谁先说? 生:(争相举手)
生:二章17句。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它的译文我有不同的见解,它的译文是:“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人,你明白了吧?”我认为应译为“我教你知或不知的态度吧!”因为这一则是孔子对子路的教诲,对他讲实事求是的态度,很多同学都知道子路的性格非常草率,不够谦虚,所以孔子针对他的这一特点,要他要养成实事求是的好习惯,所以我认为应这样翻译。
师:我觉得这个同学有两点非常的可贵:一,他的理由很充分;二,他从子路的性格态度入手,能够找到最原始的问题,做到知人论世,这就是历史地看问题。说得很好。谁还说? 生:“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解释为慎重的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我认为这样不对。如果在父母终年之前没有好好地对待父母,没有尽到做子女的责任,仅慎重对待他们的去世又有什么用呢?
师:你认为不仅仅在最终的时候谨慎的对待,生的时候,尤其是赡养父母的过程更要认真。那么我再问你,这句话是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 生:有些道理。师:哪些道理?
生:父母养育了我们,在他们去世的时候,理应受到谨慎的对待,在他们死后我们应该去追念,精神上追念,尤其是对父母的爱。
师:主要是精神上的追念,情感上的追念,不仅仅表现在表面的形式上。大家见过有些出殡的,表面上十分隆重,你认为应该怎样?
生:对待父母孝顺就够了,不必过分在乎形式。师:这一点很好。那么你如何评价“追远”这两个字?
生:我认为这没有多大意义,父母乃至祖先都死了,我们如果还沉浸在追念中,就会永远地沉浸在悲痛中。我们应该把对父母的那种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师:寄托在孩子身上,培养好孩子,有道理。父母死了就忘了? 生:教育孩子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先。师:不要忘记祖先,要不要追远? 生:在一定时候追远。师:什么时候? 师生:(笑)
师:我这个问题好像问得不好回答,好,你来说。一生:“慎终追远”这一句没有说对待父母生前怎样,它只说父母去世以后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所以我认为她刚才的说法不对。
师:她又反驳了,干脆你们俩辩论一下。
生:后面有“民德归厚也”一句,如果是对待仅仅在去世以后,就不足以使“民德归厚”了,这句话主要是教育后人如何孝敬父母的。
一生:不对,这话仅仅是说对待父母的死和追念祖先这两件事,我们应就事论事,不要扯的太多。
生:不行!这句话的意思不仅表现在追念祖先,还应体现在生前对待父母、孩子。其的中心是“民德归厚矣”,而“慎终追远”就是为了它。总之,这句话是教育人们要形成一个世人必须遵守的好传统。
一生:请问何为“终”?终”就是“死”,终点嘛。
生:汉语博大精深,它有多种意思。再者,你不能只看文字的表面。
师:你们两个互不相让,我来说两句好吗?我们先这样考虑,“慎重追远”,它有没有合理的一面?首先对于我们的父母,死了之后要不要“慎”? 生:(齐)要。
师:对于我们的祖先要不要“追”? 生:(齐)要。师:这个问题好象没有争议。我记得上个月国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来大陆访问就写了这四个字——“慎终追远”。他干了两件事,一是在故乡湖南湘潭“慎终”,他和他的母亲一起奠扫祖坟;再一个是在黄帝陵“追远”,拜谒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有时,我想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那三个已分崩离析了,只有我们中国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其中我认为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先人提倡的“慎终追远”的传统,这种民族的传统文化维系着我们。我们这个国家历经沧桑,50多个民族在历史上历经多少苦难战争和分裂,海峡两岸60年的隔阂没有隔断我们血浓于水的感情,靠的是什么?不就是“慎终追远”吗?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的沉湎于思念之中,应该如这位同学所说,把希望放在未来。再者,父母死了,形式上的大操大办行不行? 生:(齐)不行。
师:所以我们看问题应该用历史的眼光看,用发展的眼光看,这是我们看待论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展示幻灯片:“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师:时间关系,我们再讨论一个吧!
生:17页,子曰:“父母之年不可忘。”——我认为它的译文有问题,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知道,并且应该常常记在心里。为什么要把父母的年龄放在心里呢? 师:我先问你个问题,你知道你父母的年龄吗? 生:知道。
师:你怎么知道?
生:这是一个女儿应该做的。师:那么别人该不该知道? 生:(笑)我是说没必要非得把他们的年龄记在心上,而应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努力孝敬他们。
师:你是说这个意思!还有呢?
生: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不应该放在年龄上。
师:但按照自然规律,判断一个人的健康长寿一般以什么为标志?
生:年龄。不过我认为应该把父母的健康和快乐放在心上,而不仅仅是年龄。
师:看来你是一个孝顺的女儿,很好,他说的很让我感动,让我们祝福我们的父母,让他们永远健康快乐!通过讨论我们发现《论语》里面有好些精华,值得传承,但是还有些—— 生:糟粕。
师:糟粕,好,你举一个糟粕吧!
生: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我觉得这句话非常错误!师:非常错误,有没有合理的地方? 男生:(齐)有!
师:男同学派代表说一下。
一男生:古代女人地位低下,他把小人与女人放在一起类比,说明小人不得人心。师:不是说女人,是想说小人,女人受到无辜的牵连了!这位女同学想说一下。
一女生:我认为古代这样说有道理,现在再说就没道理,现在男女平等,如果没有女人,就没有你们的存在,有句话说:宁做小人,不做伪君子,试问伪君子中就没有男人吗? 一男生:女人中也有小人和伪君子呀。
一女生:我认为这句话是片面的。小人是难养也,但这句话歧视妇女,它直接把女人与小人并列,让女人受到无辜的牵连就不对了。《礼记》要求女子三从四德,给妇女套上了重重枷锁,这种男尊女卑的观念是不对的,想想如今,奥运会上阴盛阳衰。师:有点,男同学委屈一点吧。我顺便问一句,你读过《礼记》吗?
女生:没有,我听我爷爷说的。如果没有女人的这种力量,我们在奥运会上也不会有那么好的成绩,可以看出女人在现代社会中是一股强劲的力量,是社会的半边天!
师:我还是想问一句,你开始说这句话是片面的,刚才你说的是不合理的一面,那还有合理的一面呢?我很想听。
女生: 小人的确难养,但女人也有天生的一些缺点,如有时言行不一,有的妇女比较专制,心胸狭窄等。
师:关于这个问题的是非曲直我们今天先不下结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我们应从两个方面看等《论语》。一是积极的一面,一是…… 师生:消极的一面。
师:因此著名学者匡亚明说过这么一名话(展示幻灯片: “孔子思想中既有消极因素,也有积极因素,这两种不同因素导致了两种不同后果,前者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后者则形成了中华民族某些优良传统和特点。这种矛盾现象是孔子思想内在二重性(矛盾性)的毫不奇怪的必然产物。”《孔子评传》)我想用他的话来平息我们刚才男女生之间的争执,好不好? 生:(齐)好!
师: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论语。同时我们也应用一种包容的眼光来看待《论语》,包容它积极的一面,也包容它消极的一面。大家看世界上别人是怎么看待《论语》的。(展示幻灯片:
“1.孔子不仅是万古圣人,也是东洋学问哲学思想的元祖。--金溢洙
朝鲜学者
2.孔子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先哲,而且是全人类的老师。
--井上靖
日本学者 3.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孔子是全世界多民族的光荣。--艾默生
美国学者 4.在道德上,我喜欢的是孔子。
--拜伦(英国诗人)5.中国文化基于孔子之学说。孔子学说关系建立一个中华大帝国。中国切不可盲目采用欧洲文化,时移世易,但将中国旧文明之不适于今日者,略加改易可巳。欧洲人皆言中国如无孔教,中国道德必破产,此语余极赞同。中国最切要者不在西方文化之吸收,反在东方旧有文明之复兴。中国学术远在两千年前已灿然大备,若加以整理使之复兴,则影响世界,极为大,对于世界,必有特别贡献,最后中国或将为世界文化之中心。
--——罗素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
6.以中国教化最著之邦,历数千年而存在,余认为孔子之功。余虽隶耶教,于孔子之道莫不乐闻之。
--李提摩太
英国传教士)前几句话都是对孔子的赞美,我最欣赏最后这两句,尤其是罗素说的,他为我们中华民族作了一个长远规划,最让我感动的是李提摩太说的,他虽然信奉耶稣,但并不排斥孔子。人家外国人都用这种包容的心态看待《论语》,我们更应该用包容的心态、开放的眼光来看待《论语》(展示幻灯片: “包容的心态”)不仅我们要用这三种眼光看待论语,同时论语本身也具备了这三个特点。首先它如实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孔子及儒教的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具有历史性。孔子有些保守,但他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他又虚心好学,关于这点,《师说》上曾有论述,谁能说说?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生:“圣人无常师”。师:好。《腾王阁序》中有两句:“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这是一个典故,当时孔子对他的儿子孔鲤说:“学礼乎?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在《论语》上有记载,可据《左传•昭公七年》记载,这句话最早是孟僖子说的,当时孟僖子说的时候孔子才十七八岁,因此孔子经常学习人家合理的话。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中还记载了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当时有很多人在乡校这个地方议论朝政,有人建议把乡校毁了,子产说:“其所善者,我则行之,其所恶性者,我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何毁之?”此时孔子至多11岁,后来孔子评价说:“有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孔子用包容的心态看待并赞美民主作风。因此我们说在论语本身就具备历史性、发展性、开放性。最后我们用一幅对联概括我们今天研读的内容吧(展示幻灯片:“三种角度读论语 ,一颗童心谱新篇”)我记得一开始大家背了一句《论语》 “三军……” 师生:(齐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展示幻灯片:“同学们,让我们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为践行自己的理想,请从《论语》中找寻依据,好吗?并为刚才的那幅对联加个横批,作为我们下一步研读《论语》的目的,好吗?我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网址和资料。)比如说,他想当教师,你就找一找《论语》是怎样谈当教师的。刚才有一个同学和我讨论时谈到政治问题,我说他你很有政治才能,那么你就看看《论语》是怎样谈为政的。我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网址和资料,(展示幻灯片:网站:
资料: «论语别裁» 南怀瑾
«论语今释» 蒋沛昌
«论语译注» 杨伯峻
«论语类纂» 刘振东
«论语导读» 杨树增
«论语通译» 徐志刚)这些可以到我们学校的电子备课室和图书馆去查找。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吧,下课!生:起立
11.《绿色小卫士》课堂教学实录 篇十一
1.了解生活垃圾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感知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
2.了解垃圾分类和身边废物再次利用的例子,从而改变浪费资源的生活方式。
3.树立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学会从身边做起,减少浪费,并能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环境。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习给垃圾分类,能够从身边做起,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前调查表、课件、有关图片等。
2.学生准备:周边垃圾种类调查、制作写有垃圾种类的卡片、垃圾分解小实验。
活动过程
一、“审判”垃圾,找“来源”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幅图,你们想欣赏一下吗?(出示小区、河道及道路边等场所遍地垃圾的图片)如果让你居住在这样的环境里,你会有什么感受?
(生在看图片时不时发出“嘘嘘”声,看完后争先恐后地说:太恶心了、脏死了、我不喜欢、那也太可怕了……)
师:确实,没有哪个人喜欢生活在到处是垃圾的地方。可这么多的垃圾是从哪儿来的呢?
(同桌小声讨论后纷纷说是我们人类不讲卫生、乱扔东西的结果)
师:课前老师布置你们去调查自己家里一天产生多少垃圾,还要求制作一张记录垃圾种类的卡片。现在咱们来汇报一下调查结果,好吗?
(在生交流垃圾数量时,师拿出一个垃圾筒作为分量单位)
生1:我家的垃圾大约有一筒,种类有废纸、塑料袋、剩饭、灰尘、鸡骨头、一次性杯子……
生2:我家的垃圾大约有两筒,种类有喝过的茶叶、青菜叶、塑料瓶、橘子皮、狗毛、塑料袋等。(师相机请学生上台贴出写有各种家庭垃圾的文字卡片)
……
师:听着同学的介绍,再看看自己家的垃圾情况。现在你想说些什么?
生1:我家的垃圾真多。
生2:每个家庭的垃圾都放在一起肯定会堆成山的。
师小结:是啊,我们每个家庭都是一条“盛产”垃圾的生产线。假如一家一天的垃圾大约是一筒的话,那么十家呢?一万家呢?中国有近4亿的家庭,那一天的垃圾又该有多少啊?
(生边回答边发出惊讶的呼声)
二、垃圾“控诉” ,说“罪源”
师:垃圾又脏又臭,还影响我们的环境,可这真的是它们自己的错吗?让我们也来听听“垃圾的控诉”。
(课件播放录音并显示相关画面:“我是塑料袋、我是快餐盒、我是吸管,在居民楼前、小河里、街道两旁到处都有我的影子,本来我还以为自己挺能干的,可现在人们总说我们不好,是“白色污染”,其实我们还有很大的利用价值,现在整天让我们戴着“白色垃圾”这顶帽子,我们觉得太冤枉了!” )
师:听了录音,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对!这不是垃圾的错,是我们人类乱扔垃圾,影响了环境。
生2:我知道其实塑料袋、可乐瓶可以积攒起来卖给废品收购站,我们不能乱扔这些垃圾。错不在垃圾本身,而是我们人类没有合理地处理好垃圾。
生3:我知道有许多垃圾是有用的,比如废纸、废铁、塑料瓶。
师:可见,制造垃圾的“罪源”是我们人类自己啊!如果我们人类再这么不管不顾的话,将来我们的世界可真要变成“垃圾场”了。
三、再识“垃圾”,寻“资源”
师:对这一堆堆的“垃圾”,我们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可也有人称垃圾也是“宝”!全世界靠“垃圾”生活赚钱的有近五千万人呢!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现在就让我们来重新认识“垃圾”吧!
(出示书本上的小资料——垃圾其实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学生自由学习资料互相交流。)
师:你们看,回收一吨废纸就等于挽救了17棵大树。
(播放视频①:“浙江长兴华能电厂煤灰变废为宝”的资料)
师:电厂发电离不开煤,这大量的煤灰放在电厂不去处理,那就是(垃圾),可放在公路建筑施工中那就是(资源),煤灰拌着沥青、和着水泥浇公路,既可以使公路更加坚固,也为国家节省了大批的资源。
(播放视频②:“再生纸”加工的录像)
师:再看,用再生纸做的工艺品、日历多漂亮啊!看了录像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你们听说过像这样“变废为宝”的例子吗?
生1:这样回收利用可以给我们国家省下不少钱,我们家就把废纸、塑料瓶、铁块等都收集起来卖给废品收购站,上次还卖了一百多元呢。
生2:我家稻谷碾成米后剩的壳都碾成糠,给猪吃,猪拉的大便我爷爷都挑到地里,爷爷说那是庄稼最好的肥料。老师,这算不算“废物利用”啊?(生笑)
师:这当然算呀!其实这就是一条既经济又环保的“生物链”。我们家养的鸡、鸭等家畜的粪便都是最好的肥料,可比市场上买的化肥强多了。
生3:我们家也有这样的例子。我爸爸是木匠,他常把做木工剩下的木屑装在塑料袋里,爸爸说那可以卖给工厂做木屑板,其余的边角料就拿回家当柴火烧。
生4:我奶奶都把喝过的茶叶放在一个篮子里晒干,然后做成“茶叶枕头”,奶奶说睡它可以明目治病呢!
生5:我妈也是,她常把自己家、外婆家里织毛衣所剩下的毛线编织成拖鞋,五颜六色的又好看又暖和。
……
师:看来,咱们班同学的家庭都是环保家庭,有这么多非常实用的变垃圾为资源的信息,现在就请四人小组再来互相交流学习这些好的环保创意,好吗?
(学生小组交流)
师:从同学们踊跃的发言中,周老师知道了,原来垃圾中还藏着这么丰富的资源,难怪书上说,处理垃圾最好的办法就是——(生答,师相机贴板书):回收、再利用。今天我们也来做回“绿色小卫士”,开动脑筋,把我们生活中的垃圾变为资源,行吗?谁先来说说:每天这么多垃圾,你家一般是怎么处理的呢?
(生答略)
师:看来,几乎每家的处理方法都是装好扔到垃圾筒去。记得前几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做了垃圾分解的小实验(内容为学生把收集到的苹果皮、塑料袋埋在装有大半盆土壤的花盆中,一个星期后,用小木棍翻开一看,苹果皮找不着了,但塑料袋还在)。今天,咱们来看看结果,好吗?
(生纷纷述说实验结果)
师小结:是的,在我们的废弃物中,像剩饭、瓜皮等有些是可以分解的,最后变成泥土;但是像塑料袋、可乐瓶、玻璃等有些是不能马上分解的,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地污染环境。还有些像电池、化学用品等有害的垃圾如果随便乱扔,还会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呢!
四、垃圾“分类”,出“金点”
师:现在黑板上有很多同学们从自己家里带来的“垃圾”(写有垃圾种类的文字卡片),你们能想想办法,把它们也“变废为宝”吗?请四人小组分工选择其中的一至二种讨论。
(学生积极地开展讨论,小组长记录、整理)
小组1汇报:我们组决定以后要收集废纸、塑料制品,卖给废品收购站,剩饭剩菜可以喂猪、鸡鸭等。
小组2汇报:我们组想出了大的可乐瓶可以做成简易花盆,把易拉罐做成笔筒,那可以废物再利用。
小组3汇报:我们小组的婷婷家就有很多用旧毛衣改做的拖鞋、毛织袋等,所以我们组决定以后想办法把旧衣服也要充分利用起来。
……
师: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老师相信世界因为有了你们会变得更加美丽、更加精彩!你们发现了吗?在我们身边的一些垃圾筒上出现了这样一个标志(出示可回收标志及分类垃圾筒),你们认识吗?它和我们平常的垃圾筒有什么不一样?
(生交流)
师:为什么要给垃圾分类呢?
生1:这样可以更加方便地收集垃圾。
生2:假如环卫工人要把塑料收集起来送到工厂去,要是不分类的话,那些剩饭剩菜也在里面,工人就不好分开了,而且还会很脏。
……
师:说得真好。那什么样的垃圾是可回收垃圾,哪些又是不可回收的呢?
(生踊跃回答,可回收垃圾包括:塑料、金属、纸等;不可回收垃圾包括:剩饭、菜叶、骨头等。师相机补充“回收标志”与“不回收标志”图片,了解其含义)
师:现在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垃圾的分类回收处理问题,我国在2003年10月还颁布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课件显示)的规定呢!我们也来学学吧。根据这个分类规定,现在咱们也来一次垃圾分类训练吧!
(指名3人上来板演给垃圾卡片分类,其余同学同桌互相给自带的垃圾卡片进行分类,师小结点评。)
五、课后延伸
师:在我们学校、班级里最多的是哪些垃圾?
(生交流)
师:那课后让我们也来为学校的垃圾回收处理出点力,好吗?(伴随音乐出示课后活动要求)
①为如何减少垃圾出谋划策,把好的办法写在卡片上,贴在宣传窗里。
②设计垃圾分类标志。并专门指定一个垃圾筒盛装可回收的垃圾。
③出一期“我与绿色同行”的小报,在下节课展示自己的成果。
师总结:我相信从今天起我们每一个少先队员都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行动起来,做一个真正的绿色小卫士。
教学后记
整节课气氛活跃,活动过程也是有条不紊地开展,但让我最为满意的不是课堂上的热闹,而是学生对“垃圾回收再利用”兴趣的高涨。课后我欣喜地发现,学生在校园里到处收集废纸、可乐瓶等,彼此间还相互比试谁“废物再用”的金点子多呢。我们品德课的目的不就是来源于生活并践行于生活吗?见此情景,我找到了另一个“德育的火花”,于是趁热打铁,在全班学生中开展了以“绿色探宝”为主题的环保综合实践活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超出了我们所有老师的想象:“信息小队”的同学们汇编一张张丰富多彩的“环保小报”,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先进国家生活垃圾处理的信息,像日本等国家的生活垃圾处理就做得非常好,他们的资源相对较少,所以对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处理技术就比我们国家先进多了;“宣传小队”的队员不仅在全校师生间发出了“绿色探宝,减少浪费”的倡议书,还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在午休时间向同学们介绍“垃圾分类的知识和一些废物再用的小常识”;“绿色小队”的同学更是不甘示弱,把家长们都发动起来,在大操场上摆起了“精品汇展义卖活动”——有旧衣服改造的环保袋,有茶叶枕、旧挂历折成的烟灰缸、可乐瓶易拉罐做的花瓶和工艺品等等,可谓是展品丰富、一举多得。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受到了全校师生和家长们的好评,许多家长都跟我说,孩子们现在把什么旧东西都当作宝,有些生活用品旧得都不能用了,大人要扔掉,他们硬是不肯,说想想办法说不定能变成宝贝,可节约呢!“无心插柳还真成了绿荫”,活动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还培养了学生收集、调查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去年,我们代表长兴县参加湖州市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汇报展示比赛,获得了市二等奖的好成绩。
这节课也让我明白了有效的德育还得把握实践时机。同时,品社课要立足于课堂,延伸到课外,才会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浙江长兴县李家巷镇中心小学)
12.莫高窟教学课堂实录文档 篇十二
何为“追问式”课堂教学模式,追问就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对某一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已初步理解,但还没有完全掌握其内涵, 和所要求达到的知识理论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时,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设置一些富有层次性的提问启发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由已知领域顺利地过渡到未知领域的一种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课堂是由许多提问串联而成的,因为课堂提问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和路标,又是学习知识、掌握方法的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 而课堂追问是在提问基础上延伸和拓展的,它把学生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方法、所要形成的技能,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根据课堂生成的情况一环紧扣一环地追问。课堂追问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激发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利于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对“追问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实施“追问式”课堂教学模式? 打个比方,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高塔的话, 追问就是课堂教学进入佳境的梯子。这个梯子如果能适时搭好,学生就会更上一层楼,眼界将更宽阔,思维将更活跃。一堂课,若能搭好几个这样的好梯子,学生学习就会出现几个高潮。所以问题设置的梯度性和追问的时机是实施有效追问的关键。下面通过具体实例来说明。
二、课堂教学实录
案例:变压器( 教科版)
课前预习:
【问题1】各种不同的用电器所需的电压不同 , 请你调查一下身边的用电器额定电压各是多大? 怎样才能满足各种用电器的电压需要?
【问题2】在日常生活中 , 你在哪些场合见过什么样的变压器? 在你见过或使用过的家用电器中,哪些可能含有变压器?
【问题3】在确保安全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 从家用电器里拆下一个变压器,观察它由哪几部份组成,各有什么作用? 试画出变压器的实物简图和电路符号图。
实验探究:
1.探究变压器是如何改变电压的 :
按下图连接电路, 打开电源开关后, 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问题1】原线圈接恒定电压 , 跟副线圈相连的灯泡发光吗? 为什么?
【问题2】原线圈与交流电源相连 , 跟副线圈相连的灯泡能发光吗? 为什么?
结论: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电磁感应
能量转化过程———
2.探究变压器副线圈电压与哪些因素有关 :
猜想:副线圈两端电压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验证方法:使用什么方法验证?
设计实验:利用多用电表、可拆变压器、学生电源,参考下面的电路图和实验步骤完成以下实验探究:
总结:变压器的电压比关系:
当n2<n1时,该变压器为降压变压器。
当n2>n1时,该变压器为升压变压器。
分析实验误差原因
【问题1】如果取下一块铁芯 ,看副线圈电压是否变化 ?说明什么原因?
【问题2】手机充电器正常工作后 ,用手摸一下外壳 ,有什么感觉? 说明什么原因?
结论:电流通过变压器线圈时会发热,铁芯在交变磁场的中也会发热。所以,变压器工作时存在能量损失。没有能量损失的变压器叫做理想变压器。
3.变压器的电流比
【问题1】变压器既是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 , 又是电能的传输装置。如果变压器没有电能损失,那么变压器的输入功率与输出功率有何关系?
【问题2】利用变压器的电压比公式和功率关系 , 推导原、副线圈中的电流与匝数的关系。
结论:因为理想变压器没有能量损失,所以
教学反思: 变压器的相关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可以看出,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引出重难点内容,同时再通过简单易操作的形象实验,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让学生感到认知的梯度不大,容易跨越,对学习充满信心,另外课堂追问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激发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利于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适时的、有创意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表现。在有效的追问中,教师和学生都在思考着,并互相影响。看来物理课堂中的“追问式”教学对我们的教学起着积极并深远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具体的教学情景,不断探索怎样追问,追问什么,在什么时侯追问,让“追问式”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物理教学。
摘要:我们都知道课堂是由许多提问串联而成的,追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抓好这一环节就能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事半功倍。本文简介了“追问式”课堂教学模式及其重要性,并通过具体案例《变压器》说明了如何具体实施这种教学模式,重点强调了“追问”的时机和“问题”设置的梯度性。
【莫高窟教学课堂实录文档】推荐阅读:
莫高窟教学设计11-06
《莫高窟》教学反思 范宇萍08-10
莫高窟的教学设计09-13
18.《莫高窟》教案09-20
《莫高窟》读后感08-27
游莫高窟心得700字11-05
余秋雨经典散文《莫高窟》09-18
18莫高窟第一课时09-20
莫高窟第二课时详细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