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字

2024-08-21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字(共14篇)

1.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字 篇一

整部电影看完了,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安迪为在监狱扩展图书馆而做出的努力和最后的逃亡。安迪,一个在银行中工作的人,自然满腹经书,学富五车。他精通所有政治、经济,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数学天才,只要是关于经济的,似乎没有什么能难倒他。也因为这样,他得到了监狱长的重用,目的是洗黑钱,他自然而然的成了监狱中的名人。

一次他被调到了图书馆工作,他对同狱的说他要要钱去扩展图书馆,他们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就每周一封信写给政府,日复一日,他的信只有寄出去,却没有寄回来的,一年过去了,仍是这样,但他并没有放弃,还是坚持的写,又过了一年,他的努力有了小小的成果,他开始每周写两封信。他惊人的坚持不懈使我难以相信。的牢狱让他难以忍受,他要离开这鬼地方,他从他挖的19年的通道早逃走了,又穿越了下水道,那恶臭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而且还是长距离……

安迪的忍耐力可真难想象,挖了19年的通道,写了三年的信。这种毅力实在令我佩服,我应像他一样在学习方面刻苦努力,为达目标坚持不懈。

2.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字 篇二

一、永不消减的自由渴求

一个不能再巧合的巧合、一次不能再错判的错判, 导致年轻有为的安迪倏忽从天堂坠入地狱———被判终身监禁。妻子的背叛再加上自己蒙冤入狱, 安迪能否承受住如此突然的“飞来横祸”?所有的人似乎都为此捏了一把冷汗, 就连瑞德在第一次见到安迪时也觉得他“瘦弱不堪”, 还打赌安迪会在第一天晚上崩溃。然而随着剧情的推移, 我们看到了安迪惊人的忍耐力, 他“在整个晚上竟然一声都没有吭”, 就连监狱中的姐妹花对他进行长达两年的骚扰与侮辱, 他也没有屈服和崩溃。是什么促使安迪如此隐忍?导演给观众设置了一个悬念, 在精心的布局下, 答案随着剧情的发展渐渐浮出水面。

首先, 安迪冒着被警备队长海利推下楼顶的生命危险, 大胆提出帮助海利免税的建议, 唯一的要求就是请每位劳作者喝三瓶啤酒, 于是所有的公差犯人, 在阳光的沐浴下, 喝着啤酒, 仿佛自由人, 感受着造物主般的自在, 而安迪只是微笑着坐在阴凉处, 重温着自由的感觉。于是我们明白了, 安迪渴望自由, 因此他隐忍着, 坚守着, 并把自由的观念深深埋在心里的某个角落。其次, 安迪利用自己的财务专长帮典狱长诺顿洗钱, 并因此使自己摆脱了姐妹花的骚扰, 获得了相对较好的待遇。然而安迪竟然性情大发, 挑战典狱长的权威, 公然在典狱长办公室通过广播播放意大利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虽然被典狱长罚关独囚两周, 但安迪以及肖申克的囚犯们在聆听歌剧的过程中又一次感受到了自由, 仿佛有了重获自由之感。于是我们明白了, 安迪向往自由, 因此冷静如他也会为了一时的自由之感而热血澎湃。更为可贵也更让观众感动的是, 安迪心中永葆着对自由的热度, 他在自己渴求自由的同时也尽量让同伴们能够感受到哪怕是一瞬的自由。最后, 安迪坚持不懈地用小铁锤挖地道并成功越狱, 重获自由身, 瑞德曾经戏称需要挖600年才能挖通的地道, 安迪只用了不到20年就完成了。对自由永不消减的渴求最终换来了自由的青睐, 正如瑞德在电影旁白中所说的一样, “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管不住的, 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安迪在对自由永不消减的渴求支撑下, 最终成功越狱, 重获自由。

在安迪重新获得自由的同时, 观众为之紧揪着的心也获得了自由, 而安迪追求自由的过程也深深感染了观众, 自由的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植入人心, 自由的力量通过安迪的诠释表现得淋漓尽致。

蒂姆·罗宾斯纯熟的演技, 将安迪这个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在表现安迪对自由的渴求时脸部神情尤其是眼神的表演拿捏得十分到位, 大大增强了安迪追求自由的表现力。而摩根·弗里曼极富磁性的贯穿影片始终的旁白深深感染了观众, 带领观众一遍遍重温安迪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

二、身处黑暗之中的坚定信念

肖申克监狱堪比黑暗的人间地狱, 安迪入狱的第一晚就亲眼目睹了冷血的警备队长残忍地将新囚犯殴打致死的全过程, 这样的场景就连“司空见惯”的老囚犯们都于心不忍, 如何能不令人心惊?在肖申克监狱, 黑暗压抑得人喘不过气来, 然而安迪没有就此心灰意冷、自暴自弃, 而是坚定信念, 抱着希冀坚守。因为心中有希望, 安迪即使身为囚犯也积极地度过每一天。

安迪为建立图书馆而努力, 他多年如一日地每周写一封信向州议会申请资金筹建图书馆, 虽然过程漫长而艰难, 但最终凭着顽强的毅力以及坚定的信念争取到了资金, 我们不得不感叹, 这就是希望的力量。当狱友问安迪为了听几分钟音乐而被独囚两周值不值时, 安迪回答说很值, 并说因为有莫扎特的陪伴他在小黑屋的时候一点儿都不无聊。安迪深信音乐在心中、在脑子里, 是别人怎么也夺不走的东西, 在监狱里有音乐才不会忘记希望。虽然瑞德说“希望是危险的, 它让人发疯”, 安迪却认为“希望是个好东西, 也许是最好的东西, 好东西是不会死的”。因此安迪即使不被狱友们理解, 即使身处漫无边际的黑暗中, 也坚信希望是属于自己的。

“肖申克监狱从开始的混乱绝望到充满友谊、希望与梦想。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安迪, 是安迪给了其他狱友以信念和希望。安迪不但通过自己不灭的希望救赎了自己, 逃出监狱, 而且在精神上救赎了狱友, 特别是瑞德。” (1) 诚然, 安迪在自己坚信希望的同时也给身边的人带来希望, 让他们慢慢相信希望。安迪帮忙建成最好的监狱图书馆, 让狱友们可以汲取知识以及消遣;安迪还帮助狱友继续深造以获得学历;安迪对希望的坚定信念也让大家相信希望, 就连原本对自己的人生以及未来完全不抱任何希望的瑞德, 在安迪的感染下也最终敞开双手拥抱希望, 奔向蔚蓝的太平洋, 开始自己全新的人生。

值得一提的是, 整部影片几乎以中近景甚至特写拍摄而成, 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中近景镜头营造出监狱的压迫感和约束感, 尤其是在人物对话时的近景甚至是特写镜头, 给人一种人物苦苦挣扎、却又无可奈何于现实的无力之感, 更为影片的结局展示以及自我救赎主题的揭示做了良好的铺垫, 更使主人公自我救赎的过程及形象深入人心。

三、自我救赎与超脱

安迪有罪吗?导演在影片的开头就将这个问题抛给观众:律师搬出一系列的证据指证安迪谋杀, 安迪却坚称自己并没有犯罪, 虽然最后安迪被判无期徒刑并被送进肖申克监狱, 观众们内心仍然不禁为他是否真的有罪这个问题感到困惑。等到剧情发展到一定程度, 真相渐渐揭晓, 原来安迪的入狱是一场错判, 罪犯另有其人。导演利用误会这一重要手段来谋篇布局, 让主人公安迪因为误会而进入肖申克监狱。有了被冤入狱这个背景前提, 安迪才能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开始自我救赎的道路, 这就是导演通过误会这一伏笔所要实现的逻辑结构和效果, 也是导演谋划影片的高超之处。既然安迪是被错判的, 那么他该如何摆脱肖申克监狱带给他的人生上的污点以及心灵上的戕害?安迪曾苦苦求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他最终找到了出路。当被安迪当作学生一样培养的年轻小伙子汤米被典狱长当作绊脚石无情地杀害后, 安迪终于想通了, 也因此下定了决心。通过安迪在越狱的前一天与瑞德的谈话, 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安迪思索的蛛丝马迹, 安迪认识到也许是自己的脾气害得他的妻子出轨, 但是他并没有杀害妻子及其情夫, 在肖申克的近二十年囚禁已经偿清了他所犯的错。因此安迪毅然决然地越狱, 给自己一个重生的机会。

通过回顾安迪在肖申克近二十年的所作所为, 我们可以感受到安迪自我救赎的全部过程:他暗地里十几年如一日地挖地道;他坚持写信向州议会争取资金并最终建成最好的监狱图书馆;他帮助狱友获取学历;他替狱友争取在天台自由自在喝啤酒的机会;他在肖申克监狱广播意大利歌剧, 让自己也让大家感受自由的气息。自我救赎的同时也在救赎他人, 在救赎他人的同时促进自我救赎, 在自我救赎中超脱, 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

“不管你赎回的是一张打折的息票, 还是你典当到当铺的某物, 抑或是你的灵魂, 赎回的过程都基于双方之间的契约, 如果你的行为遵守了契约, 你就享有一定的补偿。” (2) 安迪的自我救赎, 赎回的正是自己的灵魂。安迪通过对自由的渴求、对希望的坚定信念, 最终面对观众实现了自我救赎, 并在自我救赎过程中超脱。

参考文献

①张蓉:《由肖申克的救赎引发的思考》, 载《世界电影》2010年第2期。

3.肖申克的救赎 篇三

《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斯蒂芬·金《不同的季节》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及肖申克监狱的救赎》,斯蒂芬·金为恐怖小说大师的代表,被《纽约时报》誉为“现代恐怖小说大师”。本书英文版一经推出,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冠军之位,当年在美国狂销二十八万册。

作为一部尽人皆知的电影,一部被广为赞誉的电影,一部备受推崇的电影,任何对情节和故事的描述都是没有意义的。

从单纯的故事角度上去讲,《肖申克的救赎》不是一个惊世骇俗的剧本,“冤屈——越狱”的路线不是一个精彩的话题,但在一个平凡的故事主线中,将人性的论题挥洒到震撼人心,这才是一件艺术作品至高的境界。

《肖申克的救赎》就是好莱坞版的《基督山伯爵》,讲述的都是人性的救赎,不同的是,《基督山伯爵》的核心是复仇,邓蒂斯的救赎来源于放弃复仇给予敌人宽恕而带来的人性悲悯;《肖申克的救赎》的核心是冤屈,安迪的救赎来源于在无尽的黑暗中,没有放弃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人性的光辉。

当安迪得知自己无法洗清冤狱,他开始挖掘一条离开监狱的通道,这一挖就是二十年。这二十年里,他没有愤怒,没有抱怨,有的只是平静地追求享受生活的权利。

如果仅此而已,那么安迪不过就是个自我拯救的越狱犯,但影片的深度远不止于此。

安迪不仅要向世界表明,他不会放弃希望,他还在向自己的狱友表明——即使身陷囹圄,也不能放弃生活的希望。

他不仅自我追求人性的真谛,他还在与身边的人分享。而这个世界的一切快乐,都来源于分享,没有分享再美丽的风景再巨大的财富,再精妙的艺术都不过是孤独的灵魂中一件无聊的装饰品而已。

他帮助狱警逃税,为狱友赢得每人3瓶啤酒的奖励。他不惜激怒狱警而被关进紧闭,也要在狱警办公室向整个监狱播放 “费加罗的婚礼”的歌剧唱片。他为监狱建立了一个图书馆。为了得到第一批书,他每周一封信写给州议院,连续写了六年。然后他增加到每周两封,在安迪入狱的第二个十年间,图书馆落成。

每一次成功后,即使遍体鳞伤,也难掩他流露出的灿烂的胜利者的笑容。

坚强的人只能救赎自己,伟大的人才能拯救他人。

(It takes a strong man to save himself,and a great man to save another.)

在能证明自己清白的囚犯被典狱长杀害后,安迪临脱狱的一天,和狱友的对白非常耐人寻味。他反思了自己的错误,他认为妻子的死他要负一定责任。

他把承受了二十年的冤屈释怀,他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忙着去活或是忙着去死?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一天之后,他越狱成功。

《肖申克的救赎》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奥斯卡的有力竞争者,遗憾的是,他遇到了《阿甘正传》。但这不重要,观众给了这部电影他应该拥有的地位和荣耀。

无论你在承受什么,无论你将承受什么,请记住:恐惧让你沦为囚犯,希望让你重获自由。

(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Hope can set you free.)

4.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字 篇四

电影的主人公安迪曾是一名出色的大银行家,因为妻子出轨被杀而被冤入狱,被判无期。他的人生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人上人变为了阶下囚。在监狱,他遇见了像慈爱妈妈一样的黑人大叔瑞德,当时瑞德已经在监狱呆了20年。安迪希望瑞德能给他一个锤子,瑞德开玩笑地说:“你不会要凿墙逃离吧,那大概需要6。”然而,就是这样一把很小很小的锤子,成了安迪活下来的希望和逃往黎明的工具。

整个影片让人压抑,变态的典狱长、暴力的海利警长,残忍地杀害或者殴打犯人,看到很多被冤枉入狱的人被残暴地殴打,我的情绪甚至出现了暴躁,每次这些人进入像笼子一样的狱室,不禁让人悲从心出。影片名叫《肖申克的救赎》,何时救赎?安迪何时能够平反?

二十年的监狱生活,安迪已由一个青年才俊变为一个两鬓斑白的中老年人,他用大银行家的所学为警长们逃税,帮典狱长洗黑钱,申请图书馆,让犯人考同等学力,用知识为狱友们赢得了啤酒、知识和对生活的希望。当一位叫庞克的年轻狱友偶然告诉他,安迪的罪是由另外一个人犯下的,安迪整个崩溃了。他希望典狱长给他机会,给他申诉和重新调查这件案子的机会,一句“这是我的人生啊”道出了安迪对生活的渴望。但典狱长无情地拒绝了安迪的合法要求。

所有的人包括瑞德都认为,安迪会绝望甚至自杀。当新的一天来临时,安迪没有出笼。谁也没有想到的,他已经在前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爬出五百码恶臭的污水管道,冲出黑暗和肮脏,走向了光明。

黑人大叔瑞德说,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在重重挤压之下的牢狱里呆了三十年的他的确有资格这么说。安迪告诉他,“记住,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就因为没有希望和寄托,在监狱呆了五十年的老布以悬梁自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正因为瑞德大叔要践行自己的承诺,帮助安迪在树下寻求一个宝石,才寻求到了生活的目标。

这部影片,除了“希望”以及很多人评论的“信念”、“友情”、“自由”之外,我认为这部影片很突出了知识的重要性。安迪用知识在监狱里所做的一切,以及他在为典狱长洗钱的过程中“制作”了一个崭新的自己,一个有护照、有姓名、有银行账号的人。如果没有知识,即使他逃出监狱,结局可想而知。

人生,要有希望,希望是活着或者活得更好的动力。

人生,离不开友情,友情会让人活在世界上不会孤独。

人生,要有自由,无论是心灵的自由还是肉体上的自由。

5.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800字 篇五

一头是系在小小鹤嘴锄上的自由,这种自由的追求要面对频繁的查房和重重的高墙;一头是监狱里悠然自得地生活,这种生活看起来既不空洞又拥有尊重。安迪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前者,那怕风险是那样的大,哪怕安全仅仅来源于一张丽塔。海华丝的海报……

一个人能够在十九年痛苦的牢狱生活里,不放弃对自由的向往,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力量?这其间又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当他第一次在监狱里赢得了自由,虽然这自由,只是在完工的屋顶喝上一口啤酒。

安迪,找到了对抗体制化的办法,那就是始终不放弃对窗外自由的追求,哪怕这种追求是多么的危险。为此,他付出了太多。当安迪将监狱喇叭放上《费加罗的婚礼》,安详的半躺在在广播室的椅子上,掩目微笑时,他得到了短暂的自由,虽然代价是一周的禁闭,但是,解除禁闭,他又微笑的走了出来。

安迪终于重获自由,在那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他从污泥中艰难地站了起来,仰头深深的呼吸——他一定闻到了自由的味道。那一刻,一道闪电划破天空,笼罩他整整十九年的,那所有的冤屈和压抑,全然释放!

安迪完美的演绎,当失败和成功的概率对比如此悬殊时,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冒险。最终,这个白面书生,成为了真正的英雄!

人群退去,荧幕渐渐暗淡下来,我们不得不重又走进现实生活。面对人生的不顺……我们怎么来完成自己的救赎?

阻碍我们的,只是人性里的懒惰和恐惧。惧怕失败,懒得去付出努力——不正是这样吗?

遇到了人生中的困境,要做到是等待意志的消耗殆尽吗?当然是走出去,享受风雨交加带来的灵魂释放的解脱。

习惯痛苦,并泰然处之,自欺欺人地过那所谓的幸福;或在内心始终保持痛苦并在痛苦中挣扎,期待一个全新的开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跟“tobeornottobe”一样让人难以选择。

我们该暗地问问自己:内心深处,我们到底被“制度化”了多少?是否我们在心中早为自己建造了一座“不可能”的高墙,把自己围在这牢笼里,准备无风无雨地老死其中?我们是否在做之前就想好了退路,计算好了成功与失败的比率,试图付出最少的代价而得到最多?

6.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字 篇六

1:这周我看了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是一所监狱的名字,里面却住着一个不应该住在里面的人,那就是我们的男主角,他叫:安迪。职业是一家银行的副总裁,因为被冤枉为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被判了2辈子的无限期罪行,可他却利用了自己的聪明,和渴望自由的那颗心,逃离了那个可怕的监狱。

2: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1】安迪因为是新来的,所以在监狱里没有任何的地位,常常被监狱里那些很坏的人打,欺负,可是那次却改变了他在监狱里的待遇,因为有几个出去外面工作的名额,然后监狱里的一位地位还不错的人,用了几包香烟就让狱警让他和他的朋友都出去了,这个人是男2,他叫做:瑞得,他在监狱里人脉非常的广阔,可以通过很多人,拿到监狱外的东西,也帮狱友买东西,可是要多收两成的费用,然后一点点的为自己赚钱,在外面工作的时候,安迪也出去了,无意间听见了狱警们的对话,那位史上最严厉的狱警在想关于钱利息的问题,然后安迪就走了过去,狱警十分的警戒,立刻用3把枪同时指在了安迪的脑门上,那位严厉的狱警我们就叫他:死神,死神立马就把安迪压在强边,再退一步,安迪就可以从那栋高达30楼上摔下去了,这时候安迪说他可以帮助他让死神的3万元,变成6万元,但是需要昂贵的钱请一个银行工作的人,安迪可以免费帮助他,但是条件是要请和他一起工作的狱友喝酒,每人3瓶酒,就这样子史上以来最严厉的狱警,请他们喝了一顿,那些懒得理安迪的人,也和安迪成为了朋友,一起吃饭,一起玩,开始不排斥他,这招很高明,因为安迪不仅赢得了死神的信任,也或得了伙伴,后面可以看见一个对狱警有用的人是多么好。

【2】现在第一批人已经和安迪成为了朋友,可是监狱里的三姐妹是三个男的,但是他们是同性恋,安迪来的那一刻,三姐妹的头,我们叫他:黄头发,他就看上了安迪,安迪到监狱的那几年,天天都是带伤出来操场玩的,可是因为上次他帮助了死神以后,死神经常保护着他,有一次黄头发把安迪骗到了一个黑黑的房间里,准备要欺负他,可是不知安迪说了什么伤害黄头发的话,黄头发就暴打了安迪一顿,那时候的人不怕在黑屋子里关几天,或者一个星期,那时候黄头发习以为常的在黑屋子里呆了1个星期,出来的时候,他还是一脸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的样子回去他的房间,可是悲剧的事情发生了,死神在黄头发的房间等着他,看到了黄头发就是一顿暴打,还是非常的用力,开头的时候就可以知道死神的力气非常的大,因为新犯人里来了一个胖子,到了晚上的时候他就在那里鬼哭狼嚎的,说什么自己没有罪,然后被那些同性恋的人用语言攻击他,哭的很大声,然后死神进来了以后,把胖子从房间里拖了出来,用警棍就打了5棍,然后踢了几脚,去医务室的时候,胖子早就宣布死亡了,因为打完了以后就立刻断气了!黄头发的结局也不是很好,他被死神打残废了,估计是终身残废了,那时候三姐妹没有一个人再去找安迪的麻烦了,因为他们都知道了安迪的威力,几天前打了安迪一顿,他们的老大从黑屋子里出来了以后就变成废人了,没有人再敢欺负安迪了。

【3】在一天安迪找了一个朋友要了一根7寸长的`绳子,他的朋友都以为他要自尽,瑞得也非常的担心,担心的一个晚上没有睡觉,可是第2天要检查的时候,安迪却没有出来门口报道,而监狱长的皮鞋也不见了,检查员去检查的时候,发现安迪不见了!房间里着留下了安迪雕刻的石头,这时候监狱长生气的来到安迪的房间,正拿石头乱丢的时候,安迪墙上挂着的海报被石头砸到了以后突然破了一个洞,然后监狱长用手指伸了进去,然后粗鲁的把海报撕破了,才发现里面有一个很大的洞,安迪已经从这个洞里逃出了监狱,他们现在去追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安迪拿走了监狱长的一些帮他洗了的黑钱走了,一共37万多,他早就离开了美国,然后他换了一个新的身份出现在了另外一个新的国家,并把监狱长贪污证据寄给了税务局,他们立刻就去捕抓监狱长,可是监狱长却在房间里用枪打爆了自己的头,死之前他都想不明白,一个小小的安迪,是怎么样把自己扳到的。监狱长死的时候,安迪正在潇洒的坐在一辆红色的跑车上,带着墨镜,什么的悠闲,没有一切的顾忌。

3:观后感

【1】如果自己的心是憧憬自由的,那么即使是再厚的围墙也阻挡不了,人出去的心。

【2】能用来挖一条地道的人,才是厉害的人,有着自己的梦想。

7.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字 篇七

一、体制下的监狱和疯人院

《飞》的绝大多数场景都来自于精神病医院, 各种各样的病人生活在其中。无论他们的行为多么异常, 他们都要服从医院护士长瑞秋的指挥, 听她的话, 受她管理。因为听从她就意味着服从医院的各种制度, 才能获得药品减轻自己的痛苦。所有的一切都是千篇一律, 病人们面对着枯燥的生活早已麻木。

在《肖》里, 监狱就是一个生动的体制化例子。像里德说的:“刚入狱的时候, 你对一切都不习惯, 到处都是烦心事, 你痛恨身边的一切;渐渐的, 你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不再陌生, 反倒觉得亲切起来;多年后, 你发现自己已经与监狱结为一体了, 离开它, 反倒失去了生活的秩序。只能依靠监狱的环境而活下去, 这就是体制化。”

在改变人的过程中, 体制化发挥了令人恐惧的作用。在《肖》里, 布鲁克斯就是一个体制化的受害者, 他在监狱中生活了近50年, 早已经被监狱制度规则了自己, 一切按部就班机械式的活着。这个老人出狱后根本无法适应外面的世界, 他感觉不到自己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彻彻底底失去了自我, 尽管有了身体的自由, 但他的精神早已被肖申克监狱扼杀。

二、主人公领导下的反抗

在《飞》里, 麦克为了避免服劳役, 被从监狱送到精神病院。他在逃跑失败时对其他病人说“至少我试过了”, 表明其不畏困难, 不断尝试, 勇于改变的决心。在渴望自由、充满力量的麦克感召下, 所有病人都发生了变化, 其中变化最大的是酋长。他原本是这个医院中“疯的最厉害的一个”, 但他受到麦克影响最深, 所以他获得的力量最多, 也恢复得最快。

在《肖》里, Andy首次面对狱警海利以及博格斯的压迫和羞辱时;为犯人们播放《费加罗的婚礼》时, 都面临着生死考验, 但他毫不惧怕。享受自由的感觉, 哪怕是一丝来自俗世的气息都使人沉醉, 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音乐唤醒了囚犯心底的东西-对外面世界的渴望。或许这片刻的悠闲, 刹那的释放, 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但他获得了做人的尊严和他人的尊重。

三、权威的压制

在《飞》里, 瑞秋代表着权威, 工作时一身白色护士服, 平时就是黑色外套, 明显的表现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影片中, 瑞秋在病人面前总是一副不喜言笑、严肃认真的表情。面对病人, 她如一潭死水, 她不在乎管理的对象是什么, 人或者动物在她眼里只要听从领导都一样。瑞秋限定医院患者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 不允许他们随意看电视听、音乐, 只是因为她有这样的权利, 掌握着规矩的维护权。

在《肖》里, 典狱长诺顿总是带着一副金丝眼镜, 手持《圣经》, 其潜台词则是:我是这里的上帝, 服从我生存, 违背我毁灭。他利用威严和暴力的手段来维护监狱的制度。典狱长、狱警和囚犯之间的等级很明确, 任何试图越界的人都将遭到惩罚。影片发展到高潮部分, 在新犯人汤米答应出庭证明安迪是无辜的后, 诺顿害怕自己做假账的罪行暴露, 反而把安迪关进禁闭室并枪杀了汤米, 说明典狱长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可以为所欲为。

四、自由地飞跃

《飞》的高潮部分是圣诞晚会, 麦克和病人们玩得快乐无比。而比利的死激发了麦克与酋长渴望自由的决心与勇气。在影片结尾, 酋长来到麦克的床边, 一边说着:‘我会把你带出去。’一边用枕头闷死了他。酋长杀死麦克, 意味着他彻底战胜了麦克, 这标志着建立在强大自我基础上的酋长已经具有了内心世界与外界世界进行联系的能力, 正是这种心理上的成熟, 使他能够成功地飞越了疯人院, 挣脱了内心枷锁, 开始了新生活。

在《肖》里, 安迪在认识到典狱长的暴虐和卑鄙后, 丢掉了对公平审判的幻想, 走上了自救的道路, 他利用一把藏在圣经里的岩石锤和一张挂在墙上的美女海报, 终于凿开了里德认为六百年都无法凿穿的隧洞, 重新获得了自由。在倾盆大雨中, 他轻笑着拥抱久违的自由, 开始崭新的生活。

五、结语

自由, 本意就是没有束缚。现代人的束缚往往也是他们的依赖所在!所以人们最喜欢叫的口号就是“要自由, 为自由而战”。真正的自由是需要破去很多自身或外界的束缚的, 而这种束缚又往往与自身或外界有着千丝万柳的干系。只有那些敢于直面铁壁般的困难的人才能冲破固有困局, 真正享受到自由。

摘要:1975年第48届奥斯卡的5项大奖同时颁给了反映体制化对人们束缚的电影《飞越疯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肖申克的救赎》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是1994年出版发行的一部崇尚自由的美国经典影片。前者是一个被现实社会认为是精神病患者麦克以其特殊的手段对病友进行治疗, 自己虽然成立体制下的牺牲品, 却帮助病友成功飞跃疯人院。后者是有非凡毅力的智者安迪成功完成对自己, 以及朋友的救赎, 逃脱监狱获得自由, 本文对剧中人物从“囚犯”变成自由人的过程进行分析和探讨, 从中揭示体制化给人带来的可怕力量。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飞跃疯人院》,体制化

参考文献

[1]徐丛辉, 《飞越疯人院》中的疯癫与权力[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 (08)

8.论《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权力运作 篇八

[关键词] 《肖申克的救赎》;权力运作;理念知识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07(201 1)02-0034-04

[收稿日期] 2010-01-20

[作者简介] 仇云龙,男,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及语用学。(长春 130024)

20世纪70至80年代,美国通俗小说进入鼎盛发展时期,甜蜜野蛮小说、高科技惊险小说相继出现,女性言情小说、科学小说和恐怖小说出现强有力的回潮。在恐怖小说领域,“斯蒂芬•金现象”备受瞩目。斯蒂芬•金(Stephen King)的名字频频出现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上,他的每本著作都会有百万册以上的销售量,他获得了2003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终身成就奖”,有“美国恐怖小说大王”之称。斯蒂芬•金的惊悚小说不是在渲染恐怖,而是“审视一些为人们所关心的现实社会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描绘特定个人所承受的不寻常的压力和恐惧”[1](533)。

上述特点亦鲜明地反映在其非惊悚题材作品中。他聚焦特定人群的生存体验,揭示其普遍意义,并给人以心灵的震撼,《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1982)由施寄青等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将其称为《肖申克的救赎》,本文遵从这一译法。一书便是这样的典型。1982年,斯蒂芬•金发表了(《Different Seasons》)自称“花在上面的精神比任何一本书都多”[2](6)的中篇小说集《不同的季节》,书中按春、夏、秋、冬四季讲了四个不同的故事,《肖申克的救赎》是春天的部分。这是一个关于越狱犯的故事:1948年,青年银行家安迪•杜佛尼(以下简称安迪)被控谋杀妻子及其情夫并蒙冤入狱,他在狱中结识了雷德并与其成为莫逆之交。安迪在肖申克监狱呆了27年,其间,雷德目睹了安迪被同性恋骚扰、被狱警利用的生活境况,也目睹了安迪改变生存境遇、扩大监狱图书馆、打通地道成功越狱的种种事件。动人心弦的情节引人入胜,安迪的权力运作更引人深思。为什么是安迪而不是别人进行了这样的权力运作?安迪采用了什么策略进行权力运作?安迪的权力运作所带来的结果仅仅是成功越狱吗?本文将围绕权力运作主体、权力运作方式和权力运作结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尝试解答以上三个问题。

一、后工业知识精英的权力

肖申克监狱里关押了很多犯人,为什么只有安迪成功地进行了权力运作?其根本原因在于安迪是一位后工业知识精英。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以下简称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1973)中得出了科学家、数学家、经济学家和工程师等后工业技术—知识精英在社会中“掌权”的结论。贝尔所说的“掌权”不是指政治权力,而是指能够在社会相关领域施加影响,对社会个体产生作用,这是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概念下的一种关系。安迪生活在后工业时代,毕业于缅因大学商学院,入狱前在波特兰一家大银行任信托部副总裁,五短身材,金边眼镜,双手小而灵,是一位典型的后工业知识精英。身为囚犯,安迪的政治权力话语受限,但“权力关系是开放的文本,权力关系的执行来自无数地方,而不是局限于特殊领域”[3](265),故而在理论知识功能日显的时代里,安迪的后工业知识精英身份仍可助其在微观权力领域内实施权力运作,而其权力运作的过程又鲜明地显现出后工业知识精英的身份特征。

概括地说,权力场域由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系统组成,因而场域里的每个个体都具备三重身份。在肖申克监狱里,安迪是囚犯、理财师,又是精神导师。囚犯身份使他居于监狱政治系统的末端,理财师和精神导师身份使他居于监狱技术—经济系统和文化系统的顶端。一人有多重角色并不矛盾,因为这些角色分属不同的领域。技术—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文化系统“各有不同的轴心结构,各服从于不同的轴心原则”[4] (18)。在广大后工业知识精英于高墙外施展才华之时,安迪却蒙冤入狱,被套上枷锁。身体上的枷锁使其权力发挥受限,但其理论知识并未失效。“技术—经济体系的轴心原则是功能理性,它持续地推动成本的降低和产出的提高”[4] (19),“文化体系的轴心原则则是寻求对人生生存意义的解释和表达”[4] (20),狱吏们利益最大化的欲求和囚犯们寻求心灵归宿的需要使受教育程度较高和专业技术较强的安迪具有了理财师和精神导师的身份,在高墙内仍有权力发挥的空间。安迪等后工业知识精英在政治系统中要遭遇多种“枷锁”的束缚,他们只能“戴着枷锁跳舞”;但潜在的专业技术优势又确立了其无法动摇的社会影响力,因此,他们仍可“戴着枷锁跳舞”。

二、理论知识的“规训”与浸理

权力运作(power improvisation)是指“对未曾预料的事物加以利用、并把已知材料为己所用的能力”[5](227)。通过对肖申克监狱各种“已知材料”的分析,安迪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重组了监狱的技术—经济系统,解构了狱吏与犯人之间的主、被动关系,对狱吏进行了“规训”;同时用理论知识对犯人进行浸理,使其获得了狱外生活的本领,祛除了体制化症候,重拾了生存的意义。

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的狱吏们便有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欲求”和业余的敛财、理财手段,但是他们缺乏专业经济知识和系统的逃税、洗钱手段。于是,安迪的专业技术知识便成为狱吏们急需的稀有资源。贝尔认为,“权力系统是以对稀有资源的分配和占有为基础的,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谁拥有和掌握稀有资源,谁就跻身这个社会的统治阶层。”[4](80) 安迪掌握了稀有资源,也就掌握了权力运作的筹码。他凭借专业经济知识在肖申克监狱重组了技术—经济体系,对狱吏进行实质性掌控,名为替狱吏理财,实则将其收编。新的技术—经济体系成了无形的“狱中之狱”,只是在这座监狱中,肖申克的狱吏们成了“驯顺的肉体”,而安迪则成了“全景式敞视式监狱”中坐在中心欲望塔里的人。米歇尔•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提到,现代社会是一个规训社会,而监狱是规训技术表现最为突出的场所,权力会生产出“驯顺的肉体”,边沁的“全景式敞视式监狱”则是实现规训的技术手段[5]。安迪为拜伦•哈力偷税,帮几任典狱长洗钱,同时也使他们受制于一种权力环境。于是,后工业知识精英擅长的精密计算和系统衡量成为了打开“牢门”的钥匙,狱吏不知安迪之所思,安迪却洞悉着狱吏之所为。而狱吏为了其经济收益的增加又必须配合安迪的欲望,安于“被征服 ”状态,并成为“被征服”的推动者。

安迪入狱后发现,肖申克的犯人深患体制化症候,即在监狱体系中渐渐成为了程序化的机器而不是作为主体的人。监狱本是帮助犯人“再造自我”的地方,但肖申克的狱吏们只把钱用在修围栏、筑高墙上,而不用在提高犯人生存本领和改善其精神世界上,这使犯人体制化症候加重,生存意义迷惘。犯人就如同波顿的鸽子“杰克”一样,波顿在出狱前放飞了“杰克”,但“杰克”一周后就饿死了。置身于穿梭的人流中,与社会隔绝了数十载的犯人们无法在车水马龙中找到自我,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宁可再次犯案重回监狱。安迪决定用理论知识重构监狱文化体系,帮助犯人打消疑虑,祛除症候。他把肖申克图书馆从一个只陈列《读者文摘》丛书和《国家地理杂志》的小房间扩充成了新英格兰地区最好的监狱图书馆。图书馆之于安迪就像菜园之于曼德拉一样,它是囚笼里的自由之地,是孕育希望的理想之所。置身其中,安迪宛若园丁,一批又一批地培育着知识分子。他帮助大量狱友通过高中同等学历考试并具有一技之长,使他们出狱后更易获得就业机会,可靠的就业机会促使犯人们积极面对现实境遇,持续探索生存意义。安迪的上述运作具有符号学意义,他在肖申克监狱中扮演了耶稣的角色,建立了世俗的宗教,确立了理论知识的信仰地位。安迪虽然悄然离开了肖申克,但他留下的众多信徒出狱后会成为后工业知识精英,在更广的领域里传播知识,在更多的权力场域内施加影响,彰显理论知识的时代价值。

三、信念伦理缺位、政治场域失语

安迪蒙冤入狱的事实和典狱长非法阻挠安迪出狱的恶行构成了文本的“召唤结构”,读者期待安迪越狱成功。安迪越狱的成功确实与权力运作有关,但权力运作的结果不仅是越狱成功,它产生了两个更为重要的结果:一是安迪为了“权变”需要而抛弃了信念伦理;二是安迪在技术—经济体系和文化体系中的权力运作改变不了他在政治场域的无力。

安迪帮助狱吏洗钱,还假造彼得•斯蒂芬,二者都是违法的,但为了置换“当下”利益,安迪在伦理取向上选择了责任伦理而抛弃了信念伦理。安迪的行为是马克思•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式的社会行为,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7](56)。简言之,它看重的是目的的实现,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有利于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工具理性所对应的社会伦理是责任伦理,它要求行为者在选择手段时要适应现实,为避免可产生的危害采取理性“权变”。然而,在一个诸神争斗的时代里,对“当下”结果合理性的评判具有较大的主观性,这就可能造成“权变”的挪用。如果说假造彼得•斯蒂芬是安迪对误判的戏谑和反抗,那么帮狱吏洗钱则是对公众利益的僭越,这是一种典型的信念伦理缺位。安迪见惯了狱外的非法勾当,因此,他对帮狱吏洗钱不以为然。尽管如此,安迪仍然希望“在超凡入圣与无恶不作之间”“两害相权取其轻,尽力将善意放在前面”[2](37)。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他的逻辑中,利居第一,义居第二。从他苍凉的言语里,我们听得出这条中间道路令他多么疲惫不堪乃至麻木不仁。其实,安迪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在现代人中具有普遍性。工具理性的加强客观上导致了价值理性的失位;“诸神争斗”使人们面临更难的价值选择,对世界意义的迷茫导致人们在抉择时想到的是“当下立场”而非“终极立场”。在“事实领域”与“价值领域”分离的现代社会里,安迪不顾手段合理性,只求目的合理性,成为了现代官僚机器上的齿轮。在一个盛行“价值中立”的时代里,安迪所奉行的责任伦理观无疑更加“入世”,更具实效性;但信念伦理所秉持的“出世”情怀对于完整人格的构建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一点对于像安迪一样既掌握理论知识又掌控微观权力场域的人来说更加重要。

安迪在监狱的技术—经济系统里成功地“规训”了狱吏,在监狱的文化系统里成功地改造了犯人的精神世界,但这些成功并未变更他在政治权力话语面前的失语状态。安迪蒙冤入狱本身就反映了他在政治体系面前的无力。安迪“谋杀”妻子及其情夫一案疑点众多,证据不足,但司法当局却认为此案铁证如山;侦办此案的检察官希望借此给自己的议员竞选造势,便极尽煽风点火之能事,导演了一场出色的法庭秀,致使陪审团最终将安迪定罪。在政治权谋面前,“安迪始终不曾抗议过由检察官提出的指控”[2](5) 。在权力运作后,安迪延续着他的政治无力,具体表现在:得机正名而竟被抹杀,成功越狱却终身藏匿。安迪的好友雷德从汤米口中获悉命案的真凶是一个叫艾乌•布拉契的抢劫犯后,安迪向当时的典狱长诺顿提出重新开庭的请求,但后者为留住安迪继续为其洗钱,故意转移了证人并把安迪关了禁 闭。在政治掌权者面前,安迪只能在被解除禁闭后继续为其洗钱。安迪买工具、运土、麻痹狱警、伪造彼得•斯蒂芬,20年如一日地经营着自己的越狱计划并最终逃到了墨西哥的一个小镇。他身体上解缚了,但身份上始终是受缚的,因为他一生都不可能再是“安迪•杜佛尼”,而只能是伪造的“彼得•斯蒂芬”。在政治权力话语面前,安迪只能隐匿,不能发声,只得通过越狱的方式免于被收编。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肖申克的救赎》具有喜剧性的结局,亦有悲剧性的缺陷,而“金笔下的主人公所具有的悲剧性缺陷是由堕落的美国社会所造成的”[8](342)。在这种社会压力下,安迪选择了“出走”。这正应了格雷格•史密斯(Greg Smith)的概括:“一旦金笔下的人物发现‘真实’的美国社会后,他们要么为堕落所吞噬,要么选择逃离,寻求精神和伦理上的自由,成为先行者。”[8](342) 出走是美国文学的一个母题,但安迪的目的地不是广阔的西部,而是异国他乡。笔者认为,这是作者的故意施为。斯蒂芬•金深受自然主义思潮影响,他对社会的揭露不只是停留在对“此在”的鞭挞,更在于对“彼在”的追寻。而一个美好“彼在”的预设正是对丑陋“此在”的讽刺。安迪心中的“彼在”是“没有记忆”的太平洋,他之所以希望忘却记忆是因为他的记忆里写满了现实的丑陋。安迪曾经对雷德说过:“管理这里的人基本上都是愚蠢残忍的怪物,其实外面那些人的手段照样残忍和野蛮,只不过他们没有那么蠢,因为外面的世界所要求的水平比这里高一点。”[2](37) 从这里足以看出,狱内狱外的差别只存在于形式上,而利欲熏心和人性泯灭则弥散于整个美国社会。安迪虽然能够从肖申克全身而退,但在诺大一个美国社会里他“无处藏身”。

《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一个小范围里的大故事,它具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像过山车一样载着读者大起大落,凸显了通俗小说的消遣特性。同时,作家在人物身份的赋予、故事背景的选取、矛盾冲突的展现等方面巧着笔墨,使文本意义丰富而深邃,体现了斯蒂芬•金“寓严肃主题于文本之中的写作特点”[9](16)。权力运作是该作品的一个重大主题,后工业知识精英“戴着枷锁跳舞”的权力特点解答了“为什么安迪可以进行权力运作”,理性知识对狱吏的“规训”和对犯人的浸理回答了“安迪采用什么策略进行权力运作”,信念伦理的缺位和政治场域的失语揭示了安迪越狱成功背后的悲剧性缺陷。

参考文献:

[1]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2][美]斯蒂芬•金:《肖申克的救赎》,施寄青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3]莫伟民:《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

[4]王小章:《丹尼尔•贝尔:介入的观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

[5]Greenblatt, Stephen. Renaissance Self-fashioning: From More to Shakespear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6][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7][德]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

[8]Smith Greg. The Literary Equivalent of a Big Mac and Fries?:Academics, Moralists, and the Stephen King Phenomenon.The Midwest Quarterly,2002,43(4).

[9] Davis J. Madison. Thoughts On A New Grandmaster.World Literature Today, 81(3).

[责任编辑 梁浚]

A Study of the Power Improvisation in 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Qiu Yunlo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Province 130024, China)

Abstract: 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 by Stephen King has been a lasting heat since its publi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econdition, means and consequences of protagonist’s power improvisation and draws three conclusions as follows. First, protagonist’s identity as a post-industrial intellectual elite enables his power improvisation. Second, protagonist makes use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to discipline wardens and waders and baptize prisoners. Third, the absence of ethic of conviction and the loss of political discourse power form the tragic defects of protagonist’s power improvisation.

9.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字 篇九

我以为努力工作等赚到钱换一个有双休,能朝九晚五工作的时候却发现我已经在这类工作岗位上定了型,再换到其它行业心里却生出一种恐惧。怕离开这行会交不起贷款,吃不起饭,直到睡到大街上。

安迪从1949年开始挖地道,1967年挖通,直到1975年才越狱逃跑。他利用的时间挖通这条地道,为什么不直接逃走了,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在监狱取得的成功,他通过和典狱长报税,洗黑钱等等已经取得监狱高层的信任,在这里没有人能再欺负他,他还在这里有了自己的图书馆,这里www.simayi.net的所有人都尊重他。他开始喜欢上这里的生活。或者他害怕,他害怕自己逃到外面适应不了外面,最后还是要回到肖申克,而再回来,眼前一切拥有的都将化为乌有。他害怕失去。后来典狱长告诉在关禁闭的安迪,不老老实实在这里待着做我的狗奴,你不可能会被翻案,而你建立起来的图书馆和狱警的关照也不会再有。这才是安迪醒悟的时候。

我们的生活亦如是。当我们的工作和事业长期占有生活业余时间,是否有勇气跳出牢笼,去挑战新的人生。听过无数后悔入行的话,却极少见敢于转行的人。所有人都在埋怨命运的不公,却依旧顺从命运的安排,并没有去做任何改变。

安迪.杜德兰:这就是意义所在。你需要它,就好像自己不要忘记。忘记世上还有不是用石头围起来的地方。忘记自己的内心还有你自己的东西,他们碰不到的东西。《肖申克的救赎》

书的末尾安迪对瑞德说“希望是个好东西”,对于肖申克的人来说,能走出监狱就是他们的希望,而进入肖申克的人,开始都怀有希望,觉得自己有一天能出去,越到后来越习惯了这个地方,这种希望就没有了。

希望确实是个美好的东西,我们每天都怀揣着希望活着,而现实总是给希望当头一棒,把你拉回办公椅里上班、下班、加班。正因为希望难以实现,更显得它的美好和珍贵。安迪用二十年的时间换来了自己的自由和海滩,你们的希望是什么,准备用多长时间来实现它呢?

10.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字 篇十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美国的一所关押重犯的监狱,剧情相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年轻的银行家,因为妻子婚外情,在愤怒之下,企图杀害妻子和情夫,但最后现场被人打晕,杀人未遂。但由于检察官的食物及凶手的栽赃,他被陷害,被关到了肖申克监狱。在哪里忍受难以承受的痛苦,但是他用了的时间,坚持不懈,最后逃出来。就是这样一个的励志故事,但那次在团购看了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息。

故事的在一片幽暗的背景下开场,安迪醉醺醺的出场,在安静的音乐下,背后隐藏无限的杀机。但安迪知道妻子红杏出墙之后,他所有的反应,都是一个男人正常的愤怒和绝望,那拿出他的左轮手枪,不停的装子弹,一颗颗,一颗颗的子弹,不仅带着他非凡的绝望和愤怒,还有无情的悲伤和凄凉。

紧接着,故事的开头跳到法庭辩论现场,辩方律师一轮轮的盘问,一轮轮的追问那天晚上的真相,暗地神情自若,有礼有节,视若无物,始终坦言,自己当天晚上只是有想法,但并未实现,但检察官搜集到的证据,却无一例外的指向安迪,指向这个凶手。观众席位上,众人窃窃私语,众人都说安迪的无情,冷漠,而此时观众和检察官一样,都被蒙在鼓里,但根据现场物证,安迪被送到了肖申克监狱。

一个银行家,一个事业有成,少年英雄,一个人前风光无比的少年银行家,古语云,自古英雄出少年。安迪此时的心境,我们无从得知,却也不难想象。他爱自己的妻子,所以他没有杀了她,但它却要为这莫须有的罪名承担一辈子的牢狱之灾。所幸,导演没有辜负我们,在历经26年磨难,安迪终于从肖申克逃了出来。

11.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字 篇十一

一、《肖申克的救赎》与《绿里奇迹》的叙事策略

史蒂芬·金在构建《肖申克的救赎》与《绿里奇迹》情节时都是围绕“罪”与“罚”这一道德与伦理问题展开叙事的。在刑事法庭上,审判主人公的法律叙事属于伪命题,因为一切故事本不该发生——无论是主人公安迪还是主人公柯菲,二人从法律角度看都属于被诬陷者,没有实质的对法律的亵渎和对他人生命权的蔑视。然而,在命运审判的法庭上,《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安迪地看到了人生的天平偏向了公平与正义,通过自己的努力重获自由;但《绿里奇迹》的主人公柯菲却远没有那么幸运,万念俱灰的他最终主动选择了一条死亡之路。

《肖申克的救赎》采取线性的模式叙事,以时间先后顺序展开情节。主人公安迪因为所谓的杀妻案锒铛入狱,在狱中逐渐结识了狱友瑞德,随后的叙事大都以瑞德——这一旁观者的口吻进行梳理与贯通。在情节衔接处,《肖申克的救赎》采取了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策略,凡果必有因,循因致果,减少了情节的跳跃性和突兀性。主人公安迪从刚入狱时被同性恋者“姐妹花“欺凌,到修屋顶时因为帮狱警海利逃税而为一众狱友赢得一箱啤酒,再到私下里帮助典狱长诺顿洗白肖申克监狱蝇营狗苟的账目,最后成功脱逃,重见天日,瑞德带领观众亲眼目睹了这个落魄银行家一步步走向新生之路,最后给人的感觉是整个事件既乃惊天之举,也在情理之中。《绿里奇迹》则利用了交织式的叙事结构,采用倒叙的方式展开公示情节。整部小说以绿里为第一主线,小老鼠叮当先生为第二主线,叙事视角与《肖申克的救赎》的如出一辙,“第三人”保罗充当了瑞德的角色,成为了全部人物和矛盾冲突的叙述者,将黑人罪犯柯菲身陷囹圄、展现超能力与无奈死去等故事情节贯穿为整体,其中有关主人公柯菲的超自然能力的构思与叙述是该小说一大特色,充分展现了史蒂芬·金的“魔幻现实主义笔法”。

作为监狱题材的姊妹篇,《肖申克的救赎》和《绿里奇迹》两部电影中描写了多处惊悚画面,使方寸之间的监狱成了最主要的故事场景,全方位展现了幽冥阴森的监狱生活。史蒂芬·金有恐怖小说之王的美誉,他在作品中一直致力于自己的黑暗叙事。客观地说,《肖申克的救赎》里杂糅了多重意象,是一部催人奋进的励志作品,小说中既有高墙、电网、警棍、镣铐、性虐、殴打、杀戮等黑暗元素,也有阳光、啤酒、图书馆、音乐和海滩等积极和欢快元素。相形之下,《绿里奇迹》的叙事语调则不再明快,故事场景全部聚焦在了压抑逼仄的E号楼的六间死囚牢房,“门很小,走过去时得低下头,而柯菲就得用坐姿钻过去”。柯菲唯一一次离开监狱的机会是趁着夜色去给监狱长妻子梅琳达治病,走出牢狱的他在黑暗中抓到了一片枯叶,犹如落水者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珍惜,把叶片揉碎后放在自己的鼻子下嗅着自然和自由的气味,可就在匆匆治愈梅琳达后,柯菲又重返人间炼狱,坦然面对黑暗囚牢中的一切人和事以及电椅极刑,这些阴郁、沉重的故事结构为整部影片的悲情基调埋下了伏笔和佐证。

二、《肖申克的救赎》与《绿里奇迹》的人物形象塑造

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离不开主题。在处理主人公和主题关系时,史蒂芬·金主要采取了间接迂回的人物塑造手法,还主动权给读者,鲜有苍白冗赘的直陈论述。在《肖申克的救赎》与《绿里奇迹》这两部影片里,最大的矛盾冲突对立体直指西方的人性与体制。在所谓的法不容情的司法体制下,“身犯重罪”安迪和柯菲在不知内情的人眼里貌似得到了法律的公正审判,但案情的事实却让两个主人公博得了观众深深的同情。史蒂芬·金擅长“以事说人”,通过娓娓道来的接续事件把中心人物安迪和柯菲共同置身于“一错再错”的连环故事中,无论是言说安迪的不屈抗争,还是描写柯菲的无言屈从,都容易在读者内心中引发情感共鸣,使他们在精心搭构的叙事中将自己和主人公的命运联系起来,回忆起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经历,是该像安迪一样忍辱负重、置之死地而后生,还是应该像柯菲一样逆来顺受、听任命运的捉弄……世间的每个生存个体都是小说主人公在现实中的隐喻幻化,迥异的故事结构和结局则对应了你、我、他在不同状态和时期的内心体验。其实,史蒂芬·金的这些悲情故事或是自己早年穷苦生活体验的写照,睿智勇敢的安迪和善良愚笨的科菲分别代表了作者当时的心智发展历程,总体而言是乐观、积极、博爱和仁厚的。

同时,两部电影中的反面人物也具有鲜明特色,主要是通过对比手法得以实现的。《肖申克的救赎》中塑造了典型的大恶人物形象——狱警海利、典狱长沃顿,与肖申克监狱的一众囚徒形成了对照:体制内的掌权者或滥用权力,或中饱私囊,而失权者则爱憎分明,明辨是非。《绿里奇迹》的掌权者保罗的善良颠覆了《肖申克的救赎》中飞扬跋扈的狱警形象,对立体还原为最根本的矛盾冲突——体制与人性,是前者的混沌和冷酷彰显了后者的正义与温度。唯一的反面掌权者狱警珀西也只是一个小恶人物,仗势欺人、色厉内荏,俨然是一个生活在体制和权力荫护下的软体寄生虫,与失权者柯菲的魁伟高大、刚直不阿形成了巨大反差,最后落得惨死于柯菲超能力的下场,警醒世人还须扬善弃恶。

值得一提的是,史蒂芬·金在两部作品里都设置了动物角色,即分别是《肖申克的救赎》中老布的小鸟Jack和《绿里奇迹》中德拉克的老鼠Jingle,这些“非人”形象对于揭示主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肖申克的救赎》中,老布依靠喂食小鸟打发监狱里百无聊赖的时光,而殊不知自己也何尝不是身在牢笼,直到监狱外的生活给了这个垂暮之年的老人死亡的勇气。或是在老死狱中,或是老死狱外,老布的悲剧是很多有过牢狱生活经历的人的一个缩影,折射了救赎体制的弊端。小老鼠Jingle作为全文主线,在《绿里奇迹》中的戏份比小鸟Jack重了许多,拼接起来的故事情节更像是一则道德寓言故事。浓墨重彩之下的小老鼠像一块“试心石”——每个人不同反应都映射出内心的性格和本质:保罗、伯鲁托、迪恩和其他狱卒对老鼠都只是充满了好奇,只有恶人佩西一个人歇斯底里地想把老鼠置之死地而后快。为了保护德拉克那份纯真的快乐和梦想,伯鲁托甚至还编造了老鼠村等故事,只为让德拉克能够放下后顾之忧安心上路,而卑劣的佩西则在给德拉克行刑时揭穿了谎言,希望的幻灭让坐在电椅上的德拉克痛哭失声,电刑的肉体痛苦上又叠加了希望落空的心理痛苦,最后终于在折磨中死去。可见,史蒂芬·金借老布和德拉克之口突出戏剧冲突,故事中穿插安排的动物形象既合情合理,又生动活泼,为展开故事情节起到了很好的助推效果。

三、《肖申克的救赎》与《绿里奇迹》的主题

两部作品都以宗教隐喻谋篇布局,利用耶稣受难将安迪的牢狱之灾和安迪的舍生取义进行了最大程度的联系和类比。《肖申克的救赎》里暗无天日的监狱、《绿里奇迹》中阴气逼人的电椅,都宛若钉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拷问着世间的善恶真伪。

西方基督教义笃信人性本恶,犯下原罪则预示着要不可避免地遭受上帝诅咒与惩罚。尽管安迪和柯菲杀人的法理事实不存在,但有关原罪和救赎的因果思维和逻辑一直存在。《肖申克的救赎》中,人类的贪婪、愤怒、骄傲淫欲和嫉妒在狱警和典狱长身上都找到了滋生的温床,无罪的安迪却在高墙内苦熬了十几年的救赎岁月,这种救赎是对法、理莫大的讽刺,直到安迪逃出监狱之前,完全颠覆了人们内心和信仰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正义观念。《绿里奇迹》展现的也是一种畸形救赎,史蒂芬·金在此勾勒出的主人公柯菲与前部小说中的安迪有着相同的命运,都是代人受过,最后即使被赠与了重获自由的权利,柯菲仍然选择留下来,坐上电椅,虽然他将超能力转给保罗,种下了希望延续的种子,但又能确定保罗不会像柯菲一样失望,在痼疾重重的体制下主动选择终结希望,将奇迹一个一个扼杀。

然而,死亡与重生是时光和世事中的轮回,犹如耶稣的受难与复活,绝望和希望也会在生命的不同状态中循环往复。史蒂芬·金在《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反面人物身上积聚了几乎所有为基督教义所不耻的品质,烘托了主人公在最落魄时期也不失的气节和人性光辉。安迪用伪装的罚来救赎虚无的罪,从初进监狱时的绝望,到精心谋划越狱的展望,再到潜逃之后对监狱的回望以及对光明自由之旅的眺望都向读者传达了这样一种信念:心若在,梦就在,命运在自己手中,可以好好把握。《绿里奇迹》虽然充满了悲剧色彩,但是小说结尾也暗示了希望永生,同时,史蒂芬·金选择“绿里”作为小说题目和第一主线,无形中也在传达着生命延续的信念。痛苦的人间炼狱生活没有阻止救世主怜悯众生的使命,柯菲尽其所能地治愈了保罗、梅琳达和小老鼠Jingle,他坚信杀恶人即是扬善,于是使得珀西和比利小子等恶人纷纷殒命,又将超自然能力传给老鼠与保罗,以盼浴火重生。可以说,史蒂芬·金在《绿里奇迹》中安排主人公柯菲选择了一种不同于安迪的越狱方式,此时精神已经完全超越了肉体,是柯菲的博爱和仁厚最后冲出了牢笼并踏上了自由的旅程。

12.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字 篇十二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的情节颇为简单,讲述一个银行家安迪被诬陷入狱以后,和监狱里的小贩瑞德成了好友,他最终越狱成功,并将贪污、残暴的监狱长送上了审判席。《肖申克的救赎》并非是展示如何精巧越狱的作品,所有的越狱情节都是在结尾部分用倒叙的形式一鼓作气地将所有之前的铺垫细节串起。

一、知觉代码与剧情

所谓知觉代码是作为一种基本的知觉产物,它又是电影中最为常见的和最基本的一种代码,同时也是物质元素。物理学中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是物种发出的光射入眼睛所形成的。与我们平时所知的“所见即所得”包涵的意义并不相同。阿恩海姆认为:“一个物体的形状,从来就不是这个物体落在眼睛上的形状决定的。”[1]有学者指出,当我们站在远处,看一匹斑马,虽然看不清楚斑马的确切形态与其他形态特征,但是只要我们观察记录它的两个特点:黑白相间的条纹和四条腿就足够了。因此,知觉代码不光是物质世界的反应,还包涵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信息。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知觉代码的运用十分丰富。首先电影的开始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安迪在车中酗酒,并且手持手枪同时正在装子弹。虽然没有看到安迪杀人,但是像枪这样的物质会给观众产生一定的意识,那就是主人公要杀人,杀人就会犯罪。

当影片展现到后来,不难发现瑞德是一个在监狱很有能力的人物,可以给狱友弄到格式各样的东西,如香烟、海报还有锤子等。观影者会对瑞德产生某种依赖。其中最重要的是锤子,我们知道锤子是用来凿东西的。安迪向瑞德要锤子,因为他要雕刻石头来打磨监狱中的无聊时光。但是我们认为锤子不仅用来雕刻石头,同时也可以凿墙壁。这时锤子作为一种知觉代码,为我们提供信息,从而推动剧情的发展。

当安迪从禁闭中出来后对瑞德说,他要从监狱出去就会从海边偷渡出国,修葺一条租来的船,在海边度过余生并且让瑞德记住一个地名。这时,常年生活在监狱的瑞德很难理解主人公的言外之意,只是感觉安迪今天有些特别。但是作为观众,我们从这些话语中可以体会到安迪的言外之意那就是他要越狱。这就是语言作为一种知觉代码给我们传递的信息。

二、色调代码与剧情

在日常生活中,科学家发现对不同的颜色人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和生理感受。例如紫色让人感觉神秘和高贵;绿色给人一种希望、和平、宁静、清新的感觉;红色代表激情和温暖。这就是所谓的心理联想,它不是无故产生的。科学家发现,不同的颜色射入人的眼睛时,会使人产生不同的生理反应。[2]例如心理学家弗艾雷研究发现,彩色光射入人眼时,肌肉会出现收缩现象同时加快血液循环;那么波长越长越明显,波长越短这种现象越不明显。总而言之,长波长的色彩能引起扩张反应;反之收缩反应是由短波长光引起。也即人对色彩反应的是被动的刺激做出的反应。[2]

当这种对色彩的理解运用到电影中时,它不仅可以反应电影的基调还可以积极的推动电影叙事的进行。正如热拉尔·贝东在《电影美学》中分析的那样:“色彩可以向我们展示仁慈情感和印象,可以作用于我们的思想和精神;因此它可以用来推动剧情的发展,直接参与观众的心理氛围的形成。因此电影的色彩具有异常奇妙的心理暗示与叙事价值。[3]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开始部分,以安迪在车中的场景为例,这时画面偏红色并略带黑色,让观众感觉主人公此时有一种压抑和难以抑制的激动的冲动,加之手中的枪,就不难推断出安迪要做什么。

当安迪刚入狱时,一排犯人站在一个黑色的空间中听典狱长训话。此时的黑色让观众产生一种表示凄惨、悲伤、忧愁的感受,这一色彩不就正反应了当时主人公内心的想法。同时让观众推测安迪的狱中生活会十分的艰苦。

当安迪越狱时,画面中不时出现闪电划破漆黑的夜空。而此时的闪电是白色的,与夜空的黑色呈现极大反差,给观众一种压抑许久即将爆发的感觉。当安迪出狱后,画面急转而亮,光亮的衣服,鲜亮的鞋子,和红色轻快的跑车给人一种舒适和畅快感,从而有效地推动观众的观影体验和电影叙事的进行。

三、风格代码与剧情

所谓风格代码对于影片来说代表导演的叙事风格和特点,以及自己的美学理想、技术特性。从影片的开始到结束,风格代码始终贯穿其中。风格代码包括取景角度与方向、镜头运用和后期剪辑及调度场面等这些电影特有的技术。例如我们观看的角度不同,所产生的心理不同。以电影《巴顿将军》为例,最后巴顿将军站在美国国旗后,这时画面中美国国旗十分巨大,而巴顿将军身影很小,众所周知巴顿将军受人敬仰,但是这样的大将军在美国国旗前又是十分的渺小因此更凸显了美国的伟大。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刚入狱时观众是以俯视的角度去观察的,这时的主人公显得十分羸弱。随着情节的深入我们观察安迪的角度开始发生了变化,这时安迪在狱中正为典狱长洗黑钱,在狱友中有一定的地位,伴随着较多仰视的镜头的出现,使观众对安迪产生了敬意,同时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最后当安迪爬过漫长的下水道后,在河里奋力奔跑,这时都是仰视的镜头,使观众加深了对主人公的敬佩。通过角度的变换来讲述故事,也是电影叙事的一种。

四、总结

13.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650字 篇十三

在影片中,真正扮演典狱长的不是那个洗黑钱的典狱长,也不是海利。而是在安迪自己的心中,在巴克斯顿的那颗橡树下面。仅在开篇的时候惊鸿一现的安迪的妻子,其实才是安迪失去自由的真正法官,才是安迪救赎的对象,也才是二十年青春与未来挽救的真正之所在。他救的是一份迟来的爱,赎的是一世难以再来的情。二十年后,当安迪认为他会结束这种一定空间救赎的时候,他还是要嘱托他的朋友--瑞德,去当年他与妻子欢乐的故地看看。也或许,瑞德在那里才获得的自由才是本应该属于安迪自己要获得的`自由。

全集看完,不免有着一些遗憾。尽管安迪一直在救赎,但是最后关头他毕竟还是逃避了。他自己没有勇气守着橡树,没有勇气在当年的家呆着,带着因为二十年的逝去而留下的白发,他也只是选择了去到那个没有“回忆”的太平洋海边。或许有人会说他还是嘱托了瑞德去了啊,但是毕竟不是他本人啊。瑞德其实在影片中更多的是扮演了安迪的心,安迪的灵魂。最终的救赎也是通过他,通过最后瑞德与安迪的见面才完成的。但是现实呢?现实生活中能真正做到灵魂与肉体分离,做到在心灵深处可以有人代替自己的又能够有几个人呢?

在观看影评的时候我才发现,最后安迪与瑞德的相会是制片人加上去的,而不是小说原著中就有的。而恰恰是这加上去的神来之笔,为这部影片加上了太多的光环与永恒的魅力。

人的一辈子,遭遇“海利”,遭遇“典狱长”肯定是会有的。但是这种来自自己的心底,来自灵魂,来自爱的救赎又会有多少呢?从这个角度能讲,其实安迪是幸福的。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一部美国电影能引起这么多非美国这个国家,这个种族的人群的共鸣的原因之一吧。毕竟,有了情,人都是相通的......

也可能,每个人的一生,只是像安迪所喜欢的石头一样:每一颗都不尽相同,每一颗又都有着自己独有的魅力,都是它自己。安迪救赎的不仅是二十年,而其实应该是一种心灵,一种灵魂,一种很难言明却又实实在在的永恒。压力与时间,给安迪的不仅不是枷锁,很大程度上,它们其实正是给了他一种不朽与辉煌。

原本,我是认为生命其实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没有什么会成为谁的唯一与永恒。但是我错了,我错了太离谱,也错的太天真。太多的事情,哪怕是用尽我们的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做好期间的一件。就像每一份感情......

电影的最后,当两个在囹圄之中呆了几十年的人拥抱到了一起,当他们还需要去思考“自由”的时候,这个时间点不知道我们是该为他们庆幸还是悲哀......

不管这电影还有什么伟大之处,也不管多少的影评家会如何从所谓的专家的角度如何去品评,我只想说,在这个时刻,我是愿意奉上一束玫瑰的,给安迪,给安迪的妻子,给有爱,能爱与被爱着的一切生命。用对待上帝的虔诚为他们由衷的喝彩。

有爱,有一切!

14.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字 篇十四

――题记

巨大的影戏是沉淀在功夫里的瑰丽,每一个你我的人生就似乎一座肖申克。是谁忘却信心甘于约束?又是谁救赎自我、在彼岸更生。

“柔美的事物永不用逝。”主角安迪如是说。一部巨大的作品不会由于时刻的流逝而褪去本来的色泽,相反会更耐人寻味,发人深省。《肖申克的救赎》正是这样一部巨大的作品。影戏报告的是银行家安迪被冤枉杀妻,因而身陷囹圄。他没有选择屈从于运气,而是通过本身的全力一步步救赎自我,同时点亮了挚友瑞德及其他狱友心中的但愿,最后,我们的主人公安迪解脱了运气的约束,拥抱了人生的自由。

这是一部极其轻缓的影戏。影片中陪伴着大量的旁白,这些旁白都是以第二主人公瑞德的角度发出,影片用第三人称的方法悄悄地论述着故事,我喜好影戏那种娓娓道来的语调以及这种大气的节拍,影戏似乎用轻缓的法式向人们倾吐着人生的哲理。而不行否定的是,这种轻和缓这部影戏的救赎主题是云云的相得益彰。以是,是不是也可以说,这部影戏的论述方法和主题是云云同一,而使得这部影戏有了那种足以让人沉醉的光茫呢?

记得我在上高中时就看过这部影戏,其时认为一样平常,但跟着我的生长,就越来越熟悉到影戏里蕴含着奈何难堪的精力。

但愿

当一小我私人身陷于冤狱而诉求无门的时辰,我不知道他所面临的是一种奈何的绝望。暗中大概并不是最可骇的,而真正可骇的是这种绝望带来的,对付人生看不到光亮的前路。我也不知道安迪呆在他窄小的牢房里沉默沉静不语的第一个夜晚里他是怎样渡过的,他即将开始的是一种永久也没有灼烁的糊口,他即将在这个暗中的夜里开始他漫长而没有前路的人生。大概正如瑞德所说,但愿是个可骇的对象;尤其对他们来说。他们不是死囚,可是他们必需丢弃任何但愿地在世,一次可能多次的终身羁系让他们永久也只能糊口在这四周高墙之内了。从一开始对高墙的惊骇到逐渐的顺应,以及最后形成了对高墙的依靠,这样的一个进程着实就是一个逐渐摒弃但愿的进程。

对比之下,安迪浮现了其它的一种心态。“要么活得出色,要么吾宁去死。”一句话道明白安迪对将来的憧憬和他心中那盏永不熄灭的但愿之灯。影戏在知道安迪冤案证据的小汤米被典狱长暗害后埋下了伏笔,让我们觉得安迪会在获得但愿以及失去但愿之后自杀,这里影戏很是奇妙地用了瑞德的角度,由于瑞德正是这样觉得的,以是我们也就随着云云觉得了。

瑞德觉得将要用6才气掘通的但愿之路,安迪仅用了不到的时刻就挖通了。没有止境的监狱糊口过分无聊,总得找点什么事来消磨时刻。瑞德等人选择了听之任之的绝望,而安迪则选择了但愿。

就像安迪本身说的那样。“记着,但愿是柔美的,大概是人世至善,而柔美的事物永不用逝。”就当瑞德一伙人以为安迪会绝望从而失去理智自杀的谁人雨夜,安迪爬过了本身发掘的但愿地道,爬过了500码的排水沟,无拘无束的拥抱了自由。

影戏中,安迪从排水沟爬出来,其时正下着瓢泼大雨,安迪拽开本身的胸襟,张开双臂,任由雨水倾注在本身身上。那一刹时,安迪呼吸的是自由、是柔美、是但愿、是将来。看到这一幕,我的眼眶潮湿了,似乎本身就是谁人突破牢笼约束的安迪。我想每一位观者看到这一幕城市唏嘘感应,也更会体悟安迪的那句话,但愿是柔美的……。

自由

“有些鸟儿注定是关不住的,由于它每一根羽毛都闪灼着自由的光线。”

安迪就像是这样一只自由的鸟儿。在影戏中,观者可以明明感想安迪与其他监犯的差异,他无时无刻的去试图得到自由,哪怕只有半晌的工夫。个中有一幕,安迪乃至主动跟泼辣狱警长相助,辅佐狱警长逃税,只为给一路事变的狱友们换来一箱啤酒。当落日西下,大伙们在楼顶洗浴下落日,喝着冰冷的啤酒。这时已戒酒的安迪靠坐在墙边,一抹落日洒在他的脸上,安迪微笑着,似乎这一刻他又从头得到了自由。看到这儿,不禁让观者由衷的认为安迪这小我私人是那么的盼愿阳光,盼愿自由。

其后,安迪为了将这种盼愿自由的精力撒播出去,趁狱警不留意的时辰,把本身锁在了广播室,用广播的情势播放了一首经典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那一刹时,广场的监犯都遏制了劳动,惊恐于没有听到老例的体制宣传,而是听到了一个意大利姑娘的歌声,固然全部人都不知道她在唱什么,然则这声音高亢宏亮,似乎一只欢畅的小鸟,一点一点的向上飞,直上云霄。而今,音成功为了人类配合的说话,它冲破了说话的障碍,开释着无穷的穿透力。监犯们都像朝圣一样平常的望向喇叭的位置,悠扬高亢的歌声让民气神俱醉。影戏中,镜头渐渐移过每小我私人的面目,逐步向上,似乎人们的眼光都一点点望向天空,望向远方。这时每一个肖申克中的监犯都似乎插上了同党,解脱了牢笼的约束,酿成了一只自由的鸟儿。

这一幕深深的冲动了我,跟着悠扬的歌声,我的心仿佛也飘飘扬荡,似乎丢弃掉了所怀孕外的重负,飞在自由自在的云朵上,进入了魂灵的深处。我想:我们每小我私人都是盼愿自由的,只是人们被平常沉重的糊口和社会的压力约束着、扣留着,大概只有美好的音乐才让人们找回自我,回归自由自在的伊甸园。

在社会,步履仓皇的人们大概应该无意立足,跳出来看看本身的边幅。我们终会知道,风俗于听从法则的人们将支付庞大价钱来摒弃原来属于每一个个另外自由。诚然,社会成长的快节拍和糊口过程中的承担是不行停止的。可是,我们也容许以从忙碌中抽离出来,在周末可能闲暇年华时,在阳光亮媚的朝晨可能一个安谧的雨夜,捧上一本好书或是听上几首小曲,从中得到半晌却弥足贵重的自由自在的年华。

救赎

影片中的肖申克牢狱着实就是实际社会的一个缩影,而我们的社会,就是一个放大的肖申克。每小我私人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就困在了由小我私人、家庭、社会等等所构成的“牢笼”中,它约束着我们的头脑,体制化着我们的举动。我们独一要做的就是救赎我们本身,让我们的心去跟随但愿,跟随自由,跟随幸福。

影片的统统好像都在启示我们:一般的糊口正安葬着人们的但愿和空想,以及对幸福、自由、情意和恋爱的感知手段。面临物欲横流的社会,疲于奔命的糊口,是消沉照旧奋进,是僵持照旧弃守,是心存但愿照旧消声匿迹,《肖申克的救赎》给了我们一个明晰的谜底。

每一个你我的人生都似乎是一座肖申克。都必要我们铭刻信心不甘于约束,都必要我们救赎自我、在彼岸更生。

上一篇:作文:真正的美是心灵之美下一篇:品质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