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明服务社会

2024-10-14

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共16篇)(共16篇)

1.传承文明服务社会 篇一

传承文明礼貌 争做文明天小人

天师小学在2011年3月初把3月定为“校园文明礼貌月”,全校结合“文明礼貌伴我行”开展了“携手‘四个一’,争做文明人”的主题活动。通过寻找一个不文明习惯、改掉一个不文明习惯、培养一个文明习惯、制止一个不文明行为,共同营造学校的优良环境及良好校风。

全校一是利用主题班会寻找自己不文明现象,并将各学生的不文明现象进行梳理,每位学生对自己的文明礼貌承诺并指导自己的行为。二是利用3月5日雷锋日、3月12日植树节、3月21日世界森林日和3月22日世界水日,号召全体学生保护环境,争做一个文明、做好事、爱护环境的人。在政教处的带领下,各班广泛开展了“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颂诗歌比赛”、“每天争做一件好事”、“关心敬老院老人”、“保护天师河“等活动。

目前,我校已掀起了一股“讲文明、做好事、爱环境、树新风”的热潮。我们还将把此项活动深入推进,真正树立文明校风,争做文明天小人”。

(陶一兵

刘静)

2.传承文明服务社会 篇二

“以古为鉴, 可知兴替”。从古到今, 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未曾脱离过档案。档案虽不属历史范畴, 但它却记录、演绎了历史, 对启迪今人鉴知以往、预知未来仍赋有更为深邃的分析力和洞察力。

由此上溯, 不难看出, 不论是从结绳记事到甲骨卜辞, 不论是从居延汉筒到竹箭刻书, 不论是敦煌经卷或者是明清大内档案, 以及后来从纸张书写到电脑存储等, 都为历史做出了真实的记录。

就拿人类而言, 跟随技术进步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再加之赖以生存环境的改变, 人类经历了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机器大生产时代、信息技术时代, 而与之相对应, 人类文明的演变过程也经历了文明的诞生、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设想, 如果没有信息的录入及资料的建档留存, 后人将无法得知这些变迁。更进一步而言, 假若没有档案, 《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还能不能完整存留?假如没有完整的存留, 那么后人研究起历史来就缺失了一些史料的依据, 治国安邦就少了一些前车之鉴。

“鉴往知来, 视兹古帙。”当翻开档案所记录的历史长卷, 沿着时代的脉络, 去追索祖国发展史, 文明故国曾被弱肉强食, 泱泱大中华曾经千疮百孔。耻辱难以蒙蔽, 记忆仍历久弥新。是档案真实地记载、见证、还原了历史的沉浮, 并将其资政、存史、维权、醒世、育人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为我们烙下了永久的印记!

1840年鸦片战争的第一炮轰开了封闭的中国大门, 让中国弥漫了滚滚硝烟, 一纸《南京条约》, 让中国痛失香港, 让中国开始遭受侵略, 让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 闯进圆明园, 掠夺、毁坏一空后还竟然放了一把火, 让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成了一片灰烬, 残垣断壁映射着历史的悲凉, 毁灭给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战败, 签订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创业扩基, 前轨可迹。”档案, 为历史作出真实、精准的记录, 将时间浓缩于方寸之间, 为现实提供准确的决策, 替未来准备谋略的规则。巍巍人民英雄纪念碑, 寥寥碑文, 却昭示惊世恒言:“三年以来 (1946年—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三十年以来 (1919年—1949年五四运动起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见证, 反对内外敌人,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雄壮历史过程。1992年南巡, 邓小平从中国实际出发, 站在时代的高度, 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解除了人们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疑虑, 其理论体系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力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乃至于香港、澳门的回归……

档案是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 作为历史的承载体, 其服务当代、启迪未来的作用就是使人们认识和把握了客观事实, 并获取宝贵财富。

新疆油田, 从1955年成立距今已有60余年的勘探开发历史。这60余年来, 新疆油田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直至今天打造世界石油城, 经历了数次变革与管理创新。其历史沿革、主副业务的分离与整合、管理方式和发展理念的转变, 都被无数个档案人带着对企业负责、对员工群众负责的坚定信念, 翔实地记录并定格为永恒。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 档案工作, 已不再是足不出户的“大家闺秀”, 而是从封闭一隅的幕后, 阔步迈向服务油田可持续、大发展的时代前沿, 内容丰富, 覆盖面广, 形成了新疆油田巨大信息资源的存储库, 涉及到了企业发展进程中科学技术、教育卫生、人力资源等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宝贵资源, 为后续油田勘探开发的论证、技术攻关的依据查询、人力资源分配协调等创造了更为便捷、轻快的服务条件, 更大程度地满足了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成长的全过程。

从辉煌的过去获得前进的动力, 从历史的教训中总结出更加适合发展的经验。“精彩源于奉献, 快乐来自付出。”珍存历史记忆, 提升企业价值, 构建知识平台, 实现信息共享是档案应有的价值之所在。

如今, 当我们接过档案人的接力棒, 紧随企业发展的步伐、沿着老一辈档案人的足迹, 一如既往地做着档案人应该做的工作时, 我们不曾因为这个平凡不起眼的工作而气馁。因为, 档案已在我们心中经历了从结识到认识、从重视到投入, 由抱着神秘感去接触到怀着神圣感去管理这一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无论是对档案词意的理解, 还是对档案作用的认识, 都在逐步逐渐地升华, 爱国爱企、爱档案的情怀已融入了我们的血液与精髓, 已成为我们生命里不能或缺的一部分, 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为之奉献自己的智慧, 燃烧逝去的青春年华。

因为, 实现档案真实、完整的记录和保存, 就是我们的梦。

摘要:档案如同“编年史”, 随着冬去春来和岁月的更替, 档案工作者总是在以实事求是的严谨工作态度收录着历史的印痕。有了档案的记载, 我们才能够随时在档案中寻觅到历史的脉络, 还原历史的真实, 这就是档案所具备的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3.传承文明服务社会 篇三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志,是中华文明的开始标志。为此,肩负“传承中华文明,树立文明风尚”的责任与使命,多年来我校立足实践,深入思考,准确定位办学特色,同时借助天坛孕育的中华文明深厚底蕴,通过书法育人特色,以“传承翰墨文化,奠定做人基石”为办学理念,立足学生文明素养提升为根本目的,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以塑造具有独具个性的“字品人品俱佳”的文明东里人,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编写校本教材,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者、实践者和传播者。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以身示范,践行核心价值观,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我校编写了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教师积极投身其中,并以此感染学生。

我们在二十多年来成功开展书法教育的基础上,依据“传承翰墨文化,奠定做人基石”的办学理念,由“人能写字”向“字能写人”转化,构建起了一套基于学校办学特色、立足学校实际、以书法育人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体系,成为学校文化育人的一个重要载体。

以“琴棋诗书画印茶”为主要内容的《慧童·雅韵》系列校本课程包含国韵悠扬(古筝课)、黑白经纬(围棋课)、古韵今风(经典诵读)、翰逸墨舞(书法课)、水墨丹青(国画课)、金石风骨(篆刻课)、松涛煮雪(茶艺课),这些系列校本课程的开设,让传统文化开启学生的心智,完善学生的人格,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满足了他们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不仅成为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校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到了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要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不仅要“说”,更要“做”。为此,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实践课程和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接受教育,在融入生活中得到熏陶,在自觉实践中增长才干,进而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

学校先后开展了以“校园谱写翰墨情,少年织就中国梦”为主题的翰墨文化节,以“传承中华翰墨文化,争做东里品牌少年”为主题的开学典礼;各班班主任开设了《翰墨微讲堂》,感受文化魅力;师生笔会,共同领略翰墨文化的育人风采……丰富多彩的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种进了学生的心田。

借助地域资源优势,学校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为他们量身打造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类课程:

一年级“娃娃讲汉字”——利用每周一广播时间,学校书研会邀请学生代表录制《娃娃讲汉字》,讲解文字的演变过程,在古文字和现代汉字之间架起一道桥梁。

二年级“龙潭赏龙碑”——依托“龙潭湖公园——龙字碑林”的地域资源,让学生学习欣赏、临摹不同书体的“龙”字,使其了解汉字六大书体的特点,深入体会“龙”字的多种写法,以此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年级“古道品茶香”——走进“一品古道”茶楼,感受汉字书法与茶文化的交相呼应。

四年级“天坛寻书迹”——通过寻找天坛公园里所留下的名家书迹及流传久远的书法墨迹,引导学生赏析不同书体的风格特点。

五年级“故事话牌匾”——实地拍照或者网上查询下载学生身边的“同仁堂”“张一元”“都一处”“六必居”“全聚德”等中华老字号、老店铺的牌匾,写牌匾故事、讲牌匾故事、展示牌匾故事,感悟蕴含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六年级“太学访圣贤”——在大成殿孔子雕像前,学生们通过祭拜孔子、观赏祭孔礼乐表演、诵读论语等,受到传统礼仪的熏陶。

4.传承文明 践行美德 篇四

民乐二中初一(19)班邱洋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公德,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社会公德,是社会的血液和呼吸。人类的文明需要人类自行推动,文明前进的动力与更新的速度,正是来自人的追求。公德,是人类对价值的理性认知和尊重,是人们应当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要求,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应和文明程度的体现,是人类文明和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他未想过出名,但他的行为注定与众不同。他叫郭明义,一个好人。郭明义是辽宁鞍钢的一名普通工人,从1990年起,他54次捐献全血和血小板,累计6万多毫升,相当于自身全部血量的10倍,他在16年中捐出工资总额的一半给希望工程,累计为贫困学生和灾区群众捐款超过12万元,资助了180多名贫困儿童。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讲究品德教育、个人修养的名族,一种执着的追求,一次慰藉人心的宽容微笑都能融汇成美德赞颂曲上,一个个动人心弦的音符。

千百年来的文明礼仪之风传承至今,因此我国向来就有“文明古国”之称。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必须有良好的礼仪文明。文明礼仪处处可见,这些利益就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中,但往往被我们所忽略。

文明美德的体现,有时只是举手之劳,其实,文明礼仪是从日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来的。下课时主动向老师问好;进老师办公室前先敲门;坐公交车时主动给老人让座;不乱扔垃圾„„

文明礼仪是自身的修养,它就如同一棵小树,只要你注重它,从点点滴滴的事去表现它,它就会在你的心中扎根,成长。虽微不足道,但却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缺少的。

我相信,通过大家共同努力,使青少年从平常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传承文明,践行美德,他们必将会使我们这个社会更美丽!

5.传承文明礼仪征文 篇五

然而,在物质高度发展的今天,为了迎接这次奥运会的到来,我发现,有许多不协调的现象仍然存在。

某日逛街,看见一群女孩围在一起看各式各样的花纸,走近时听见一个女孩说:“这Paper(纸)实在太漂亮了!”此言着实让人毛骨悚然。看来我国的四大发明快要失去它原来的名称了。而类似的例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胜枚举。但有人认为:我们应该要学习英语,不然怎么出国留学。我认为:学习英语不是坏事,但我不想捍卫我们的母语。

有些人硬要把汉语说得不流利,一些关键词必须借助其他语种的词汇才能使整个句子连贯起来。不错,文明不应该互相排斥——但是当某种文明开始对其他文明进行鄙夷和颠覆时,我们就必须意识到自己具有这样的权利——捍卫自己的文明。

请尊重我们的母语,请学会尊重我们自己,因为属于我们中国人的耻辱已太多太多……

我想:作为中国人,你可以用母语来表达你所说的爱,也可以用英文来表达你所说的话,但你用中文说时,不要加点“佐料”,说英文时,也不要加“佐料”。文明的语言是迎接这次奥运会的首语。在奥运会来临之际,礼仪文明也很重要,人若不穿衣用服,就会一丝不挂,令人耻笑,必然导致首先败坏;社会要是没有礼仪,就会陷入可悲的境地,而社会成员之间所必需的交往就会被无谓的冲突和纠纷的干扰。所以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要文雅。礼仪也是每个人必备的行为。

记得,每次到肯德基时,里面都设置了婴幼儿专用座位,父母用餐时不用担心孩子会摔跤,小朋友吃完应可以在餐厅游乐场玩耍。吸管、餐巾纸、番茄酱都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免费索取。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肯德基餐厅,很会为顾客着想,更多的是打出了自己的品牌,都有国际影响力,肯德基做为速食厅,大大方便了顾客的等待时间。我认为:肯德基里的文明,可以看出来得,比如:一走进门,可以听到服务员的问好声;还为顾客提供了许多免费的东西。以上几点都充分表现了肯德基的文明。

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发生惊人的壮观变化,人人都文明了,街道干净多人,公共广场无人吸烟了。北京成为奥运会主办城市这一事实说明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北京是个热闹非凡的大城市,城市的发展令世人惊讶。如果仔细研究一下北京现在的变化,人人都会对她表现的丰富想像力和新技术感到吃惊。

6.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篇六

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将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发展华夏文明。其战略定位是: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把甘肃建设成为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产业带动经济转型发展、推动现代文化创新的文化大省,探索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路子。

发展目标是: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要求,总体分两个阶段,到2020年,大多数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展示,形成较为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西部现代文化创新发展的新高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按照国家关于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总要求,打破现有行政界限,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确定了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简称“1313工程”)的工作布局。

“一带”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三区”是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十三板块”是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节庆赛事会展举办。

我省提出,将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把华夏文明的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使之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与甘肃转型跨越发展相融合,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相融合。并进一步加快甘肃文化走出去战略,扩大甘肃文化的国家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

链接

“一带”:

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以丝绸之路为轴线,以亚欧大陆桥甘肃段为腹地,充分挖掘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资源,发挥沿线城市群落

辐射带动作用,加大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力度,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成为推动甘肃转型跨越、科学发展、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核心地带。

“三区”:

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实施国务院批复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加大文化建设力度,推动我省陇东南四市融入其中,着重围绕始祖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道教文化、农耕和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民俗农耕文化展示、红色旅游、演艺会展、工艺美术品制造等产业。形成以天水为中心,以始祖文化为重点,以再现农耕和民俗文化为手段,以文化旅游为载体,以文化产业为

平凉、民俗庆阳以及红色南梁、周祖圣地、岐黄故里等特色文化品牌。

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围绕敦煌文化、长城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石窟文化、简牍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边塞军旅文化以及现代工业和科技文化等,以促进文化生态发展、保护文化形态多样性为重点,实施综合开发,整体推进,沿铁路、公路向周边辐射,以大型节庆活动和体育赛事为载体积聚人气,形成集遗产保护、景观旅游、事业服务、产业发展、产品交易、文化交流为一体的文化展示研究基地和文化园区。

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围绕黄河文化、彩陶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资源,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把兰州建设成为华夏文明的展示区、文化创意研发的核心区和文化创新拔尖人才的集聚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影视制作业、文化旅游业、出版业、发行业、印刷业、广告业、演艺业、会展业、数字内容和动漫等文化产业,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教育、科技、人才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的高层次文化产业圈。“十三板块”:

文物保护。开展各级文物调查,建立各类文物资源数据库。加大重要文物保护维修力度,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打造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示范性工程,实施以天水麦积山石窟、瓜州榆林窟和东千佛洞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群等为重点的石窟寺保护项目,并延展到全省其他石窟寺。加强对甘肃彩陶、临夏古生物化石以及武威白塔寺等重要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实施重要古建筑保护项目,重点保护夏河拉卜楞寺、张掖大佛寺、武威文庙、鸠摩罗什寺、天水伏羲庙、永登鲁土司衙门等古建筑。加强工业遗产、乡土建筑、文化线路、文化景观等新品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加强对高台骆驼城遗址及墓

群、果园—新城墓群、张掖黑水国遗址、景泰永泰龟城等濒危田野文物和遗址的抢救性保护。强化文物安全防范设施,推进文物风险单位安防设施达标建设,提高文物安全防范能力。

大遗址保护。加强长城保护,重点实施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建设长城博物馆,全面展示长城文化。开展长城重点段落抢险加固工程,加大对阳关、玉门关等长城关隘的保护和维修力度。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做好甘肃段备选遗产点文物本体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相关工作。实施大地湾遗址、许三湾城及墓群、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天水张家川马家塬遗址及墓群、居延遗址(甘肃部分)的抢救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高综合保护、利用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主要包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美术、民间手工技艺、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传统医药等文化艺术形态和样式。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花儿”、61项国家级和33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等进行保护传承,培育良好文化生态,丰富文化的多样性。建设民俗文化村、民俗生态博物馆等,使民间民俗文化的基本形态、承载方式、核心内涵得到有效传承发展。对处于濒危状况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抢救保护,特别是对年事已高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重点保护,建立传习所,尽快培养接班人。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加强历史名城保护利用,加快保护规划编制实施,加大保护工作的投入。重点加强天水、武威、张掖和敦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研究。在城市建设中融入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元素,使每个城市各具特色。重点保护宕昌哈达铺镇、榆中青城镇、金崖镇、永登连城镇、古浪大靖镇、秦安陇城镇、临潭新城镇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文县碧口镇、通渭县马营镇、华亭县安口镇、碌曲朗木寺镇、华池县南梁镇、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加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工作,积极发扬培育优秀的传统村落,并将符合条件的村落推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好利用好乡村的优秀历史遗存。

民族文化传承。深入开展民族交流交融史研究,挖掘民族团结互助历史事实,大力弘扬民族团结精神。建立甘肃少数民族出版基地。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重点推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和图书、报刊、影视的译制、出版、播出等工作。加强对少数民族特别是东乡、保安、裕固3个甘肃独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完成文化资源保护项目的数字化、建档、修复等基础性保护工作。

古籍整理出版。依托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对6万多枚汉简进行整理

研究。对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进行保护和整理出版。对夏河拉卜楞寺、张掖大佛寺、武威文庙所藏珍贵经卷和文献进行整理出版和科学保护。实施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影印出版工程和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出版工程。

红色文化弘扬。重点加强对列入全国经典红色旅游景区的15个红色旅游景区(点)的历史文化保护、挖掘和规划、开发。依托会宁县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纪念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南梁纪念馆、高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古浪战役纪念馆、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腊子口战役纪念馆、榜罗镇红军长征纪念馆、两当兵变纪念馆、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等,建立一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丰富文化旅游内容,形成全省红色旅游资源与周边省份联接互动,打造红色之旅精品旅游线路,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在高质量完成市级三馆建设的基础上,建设甘肃简牍博物馆、彩陶博物馆等一批特色专题博物馆。推进金昌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推动其他地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深化博物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以嘉峪关、金昌、武威为重点,开展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新模式探索试验。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和各文化单位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在全省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品牌打造。进一步加强始祖文化、先秦文化、农耕和民俗文化、民族宗教文化、五凉文化和敦煌学、简牍学、西夏学的研究。建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发展研究院、始祖文化研究院、简牍研究中心,五凉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打造敦煌文化论坛。依托优势文化和传统特色,建设一批民族团结示范县、文化艺术体育之乡。挖掘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推出文学、美术、音乐、书法和舞台艺术的精品佳作。深度开发《读者》品牌,促进读者出版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大型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打造敦煌画派。拍摄一批全面反映甘肃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专题片、纪录片、动画片和影视片(剧),创作一批颂扬甘肃独特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及优美风光的通俗歌曲。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把加快发展旅游业与建设文化大省紧密结合起来,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业发展全过程。旅游开发建设要依法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深挖文化内涵,普及科学知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新型文化旅游产品。建设重点旅游城市文化功能区和精品特色文化县(区),营造旅游目的地浓厚的文化氛围。加快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量身打造探险、体验和生态保护志愿者旅游产品,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建设汽车露营基地和营地,大力发展自驾旅游项目。提高旅游商品开发的文化创意水平,突出旅游饭店和餐饮主

题文化特色,体现旅游经营服务的人文特质,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文化产业发展。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按照整体一盘棋、一市一特色、一园一重点的原则,总体规划、错位发展、形成规模、聚集优势。培育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大型国有文化企业集团,积极推动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步伐,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建设兰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全面启动敦煌国家级文化产业园申报和建设工作。积极推进华夏始祖文化园、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俗文化产业园和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工作。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有利于文化人才健康成长的体制机制,培养和引进一批文化领军人才,特别是创意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整合教育资源,通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岗位技术培训,培养文化产业发展亟须的专门人才。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完善人才流动、使用、激励等机制。

7.传承文明服务社会 篇七

近期, 凤翔县以珠算申遗成功为契机, 搭建“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平台, 利用电台、广播等媒体, 在全县掀起了解珠心算、学习珠心算的热潮, 旨在“发挥珠算启智功能, 传承推广珠算文明。县电台在县上新闻播报后插播关于传承珠算文明的公益广告片;拍摄关于珠心算的专题片, 内容涵盖珠算的历史、珠算在凤翔县的推广、珠算人物、珠心算的启智功能等;还制作宣传版面, 印制宣传资料在凤翔县“三下乡”暨“科技之春”宣传月中宣传。该县自2012年在城区6所小学一年级启动珠心算教学活动, 2013年城关镇西街小学被省珠协确定为珠心算进入校本课程实验学校, 今年将在城区6所小学全面进行珠心算进入校本课程实验。

8.传承文明,传递孝道 篇八

古人云:天道远,人道迩,所谓孝道就在我们身边。那么孝的本义是什么呢?许慎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老”,代表着年老的双亲;“子”,代表子女;“老”在上,“子”在下,会合其字即意味着:“做子女的,顺承父母,那就是孝”,从行动上来看,“子”背着“老”,涵意即说父母年老体衰行动不便,须子女背着代步,其中充满着感恩、报恩、关怀之意。

“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孔子思想和儒学就具有几千年的主导地位,而孝敬长辈、善待父母则是孔子思想和儒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孝”作为子女起码的道德和责任是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美德,甚至可以这么说,“孝”是一种永远不会过时的民族美德。父母长辈对儿女的恩情,是无比深厚的,也是无私的,更是伟大的。而我们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就是做人的起码道德了。

可是,如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怪现象却不得不让人深思:笔者所在的农村,有许多儿女众多的老人,含辛茹苦地把儿女抚养成人又把孙儿带大,最终却落得无人赡养的凄凉下场;一些年纪轻轻有劳动能力的年轻人,不愿到任何单位吃苦、磨练,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安安稳稳地在家里呆着,成为了“啃老族”。

社会在前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难道人们的思想、观念反而不如几千年前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认为我们不得不重拾经典,把我们遗忘甚至丢弃的孝道灌输给学生,让孝道重现时代的光彩。

笔者就自己阅读《论语》的体会,简单谈谈中学生该传承哪些“孝”。

孔子在“孝养”的基础上提出“敬”、“爱”、“顺”的观点。“孝养”是上古时期“孝”的基本涵义。而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指子女在物质上赡养父母,更重要的是从精神上和情感上去慰藉、尊敬和善待父母。因此,孔子在“孝养”的基础上提出了“敬”、“爱”、“顺”的观点。

第一,对父母要“敬” 所谓“敬”指的是子女要发自内心尊敬父母,和颜悦色侍奉父母。《为政》篇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从孔子对子游简短却意味隽永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满足父母的物质要求,保证他们吃饱穿暖无饥无寒只是做到了“能养”,至于犬马也能做到“养”。在“养”的同时还要“敬”。从本质上来说,子女对父母的“敬”是对父母为子女辛劳一生的承认和尊重。而只有真诚感情的投入才能标明和提升人区别于犬马的价值和地位。所以孔子在回答子夏问孝时语重心长地说“色难”。有劳役杂事子女去做,有酒食供父母吃喝,缺乏对待父母和颜悦色和毕恭毕敬的态度,这也不是真正地尽孝。孝行所难得的不是晨昏定省、衣食供养无缺,而重在有一份诚挚的爱心和虔敬的孝思。只有心怀诚敬,才能善事父母。否则,再好的但毫无敬爱之心的供养,也只是“犬马之养”。细看周围我们不难发现,如今的众多学子,毕业后一段时期,不仅不能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还得伸手求父母支援,我们不能像孔子那样要求他们如何孝敬父母,但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心存感激,对父母心怀敬意,对父母要和颜悦色和毕恭毕敬,却是为人子女该做的。

第二,对父母要“爱” 所谓“爱”指的是子女关怀、体贴父母和温暖父母。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孔子认为,作为子女,要多加关心父母,尽可能地保持其健康长寿和精神愉悦。作为孝子,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知,一方面因父母高寿而高兴,另一方面因父母日渐衰老而心生恐惧。父母的年岁越增,在世的时光也会越来越少,孝子应陪伴在父母身边及时行孝。否则一旦当操劳一生的父母突然去世,子女将再也没有尽孝的机会,徒留许多悔恨和遗憾。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父母年纪越来越大,身体逐渐衰弱,难免疾病缠身甚至卧病在床。这时父母最需要子女的体贴和关照。子女要尽心尽力地照顾好父母。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子女如果远游,则无法侍奉父母,是不能够很好尽孝的。所以孔子主张“不远游”。但同时孔子也不是极力反对子女离开父母远游,如果非要离开父母,则需要“游必有方”。“方”有方向、方法、地方和礼法规范等多种含义。“游必有方”是说子女出门远游,一要讲清去处,一旦有事可招之即回;二要安排好老人,使年迈体衰的父母得到照应;三是到了目的地及时告知父母,以释父母之挂怀;四是在外面守规矩,行为合乎礼法规范,不让父母为其担心。其最重要的意思是强调时时处处为父母着想,外出时要从各个方面考虑到父母,切实安顿好父母,保证老人在物质上无忧精神上无虑。广告片中那个房子、电视、家庭影院什么都不缺的老人是都市有产者孤独老人的写照,虽然孤独但她的物质生活是充足的,并且她还有电话的慰问。可是农村里的许多父母,生、老、病、死无人问津在本地农村还很普遍,子女为了赚钱养家糊口是正当的理由,但对于养育他们的父母就找不到赡养的理由?别让疼爱自己的爷爷奶奶孤独是留守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而且是必要的课程。要对老人敬孝心,关心、关爱、体贴要先行。

第三,对父母要“顺” 所谓“顺”指的是子女要承顺于父母,尽量不触犯父母,但孔子同时强调“顺”不是对父母毫无原则盲目顺从。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里仁》)几谏,有不断委婉劝谏之意。孔子认为,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为人子应当尽力规劝,但劝谏时态度要委婉,不要粗暴。即使是反复劝谏,父母仍不接受自己的意见,也应恭敬而不违礼。显然,在孔子看来,父母做事不一定都正确,也有不是的父母。因此也不能一味地去顺从父母。孔子告诫我们父母做事也有不正确的时候,但倾听父母的心声,尊重父母的想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父母是我们最大的恩人,也是我们无以为报的恩人,为人子者只有在父母的在天之年尽自己微薄的孝心,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追悔莫及,更不能在父母的脸上抹黑,随时把有权有势的父母拿出来当挡箭牌,告诉别人“我的父亲是李刚”那你就是不孝之子了。

父母在世时要对他们尊重、理解、倾听,好生侍奉父母,有朝一日父母离我们去了,孔子认为子女尽孝还没有停止,“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中庸·十九》)在孔子看来,父母虽然过世,但儿女对他们真诚笃厚的感情永远存在。父母去世后仍需尽孝,才是达到了孝的极至。而侍奉的方式便是慎终、追远。所谓“慎终”指的是谨慎地办理双亲的丧葬之事,把给父母送终当作大事。慎,指的是认真对待,不能敷衍了事。正如孔子所说的“丧事不敢不勉。”(《子罕》)但也不能一味推崇厚葬,要根据经济条件办理。《先进》篇载: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可见,对于丧葬之事,孔子并不推崇厚葬。对于父母之葬,孔子极为强调怀有悲痛哀戚的感情。他说:“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又说:“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的弟子子游说:“丧致乎哀而止”,曾子说:“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这些都突出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旨:哀戚的真挚感情是丧葬的根本和灵魂;没有它,丧葬再讲究也会流于毫无意义的形式。所谓“追远”指的是虔诚地祭祀双亲和祖先。

对于祭祀,孔子并不要求一定按仪式办,仍是注重虔诚的思想感情。孔子说:“吾不与祭,如不祭。”(《八佾》)实质上,祭祀是对父母祖先思念缅怀的一种寄托方式,它仍源于儿女后代对父母祖先的敬爱之情。作为子女,能够善于继承父母祖先的志向,善于继续父母祖先的事业,这也是孝。思念父母祖先,不忘他们的教诲和嘱托,把他们的优秀品德宏大理想继承下来,把他们的未竟之业发展下去,从而使父母祖先流芳百世,就是对父母祖先的最好的祭祀。

9.品读经典传承文明作文 篇九

本次启动仪式由学校副校长王应标主持。师生入场前,先后在阅读活动背景墙上签名。会上周建洋副校长宣读了“11XX全员阅读工程”实施方案,各年级学生代表及教师代表从与会领导的手中领取新购买的精美书籍,师生代表分别在会议上作表态发言。校长、党委书记陈欣就阅读活动的开展进行了动员部署。

为勉励清中人积极投身读书活动,倡导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市政府副市长王红红亲临大会,代表市政府对“11XX全员阅读工程”的顺利启动表示热烈的祝贺。她在讲话中指出,对广大老师和同学们来说,阅读不仅是一门科目,更是成长和进步的一大基石。清江中学从形势发展变化和师生成长需要出发,组织开展“11XX全员阅读工程”,可以说是一件创新之举。这对于引领广大师生进一步强化阅读意识,掀起读书热潮,营造书香校园,促进教学相长,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面对与会学生稚嫩的身影和期冀的眼神,王市长勉励同学们一定要树立远大理想,从各方面不断的锻炼和完善自己,为加快家乡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放飞青春的梦想。要充分珍惜时光,在紧张的课程学习之余,充分利用点滴时间多看书、看好书。要正确处理好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之间的关系、学习时间与阅读时间之间的关系、阅读目标与阅读效果之间的关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努力实现在阅读中体味人生、感悟生命;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在阅读中启迪智慧、健康成长。

王红红副市长还对广大教师提出,“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一名真正的名师,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磁场”,他走到哪里,学生的读书兴趣也就会随之转移到哪里。这样的老师讲起课来,引经据典,妙语连珠,有“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气概,能给学生以充实的知识和心灵的震撼。为提高活动的实效,王市长要求省清中在实施阅读工程时,把全员阅读工程与时代发展需要相结合,在倡导阅读经典的同时,多读符合时代精神、体现时代方向的.书籍,多读蕴含淮安味道、淮安故事、淮安风情的书籍;要把全员阅读工程与提高教学质量结合起来,定期组织开展读书论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读书征文等交流活动,让各种学术思想在相互碰撞中擦出火花;要把全员阅读工程与教学创新相结合,使之成为建设校园文化、打造特色学校的重要抓手,真正实现“以读促学、以读促研、以读促教”的目标。

启动仪式结束后,省清中邀请了淮阴师范学院焦亚东、陈树萍两位教授分别为师生开设了精彩的读书讲座。

10.中华文明的传承演讲 篇十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华文明赞》。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有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有蜿蜒曲折的万里长城,有哺育中华儿女的长江黄河,有顶天立地的泰山……我们中华文明如群星闪烁,流淌在历史的长河里,照亮华夏的每一个角落。它们是这泱泱华夏最宝贵的资源。

在五千年的历史中,有不少千古一帝,风流人物。他们凭借着一己之力,创造太平盛世:统一中国的秦始皇,惠民改制的王莽,从谏如流的李世民,盛世女帝武则天……他们以过人的智慧与迫力创造了太平盛世。为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纵观古今,展望波澜壮阔的帝王画卷,他们全都是天纵英才的一代名帝。他们是中华文明的开拓者,使中华文明逐渐进步。直至今日,他们还被人所景仰

很多的中华文明都是伴随着名胜古迹一起被发掘的。其中最有名的便该是万里长城。它是我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业,是一道高大、坚固,连绵两万多公里的长垣。是数代皇帝数百年的心血。黄河,是哺育我们中华儿女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泰山,是五岳之首,聚集了天地间所有的钟灵毓秀……它们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为中华儿女支撑着万里江山。

汉字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如今方正的楷书,从繁体到简体……汉字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而汉字文化的特色之一,便是诗词。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韵律,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与人类精神世界。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众所周知,唐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唐士则是唐代的代表,不羁放纵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文采斐然的白居易,还有孤篇盖全唐的张若虚……他们独立,个性,自我,他们把万里山河凝于笔下,手一挥就是半个盛唐。

我们的中华文化,分散在每一个角落,它们不止是帝王豪杰,名山大川,古典诗词,它们或许是人,是物,是事,是一山一水,一花一木……它们在不被人熟知的角落里默默传承着。而终有一天,它们凝聚起来,将这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完完整整地公诸于世,再轻叹一句:“这就是我们的中国!”

11.孝心传承文明 感恩浸润人生 篇十一

北辰区果园新村街霞光里社区居住着一位远近闻名的百岁老人——王如意。老人自幼生活在农村,年轻时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她当过妇女干部,曾经带领村里老老少少为解放军送粮食、缝补衣服、站岗放哨,纺线、纳鞋底成为支援前线的最有力行动,俨然一个女民兵队长。后来老人嫁给一位军人,在怀第二个女儿的时候,丈夫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成为烈士遗孀的老人,没有依靠政府,坚强地挑起生活的重担,在异常艰苦的年代,咬紧牙关培养两个女儿读书,这在当时的农村是很少见的。

王如意老人长寿的秘诀,除了勤劳爱动的习性和有规律的生活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家人之间的和睦友爱,尤其是儿孙辈们对她百般的照顾和呵护,让老人感到特别幸福。女儿们常说:“没有母亲的坚韧和付出,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母亲投身革命,继承父亲遗志,她的经历铸就我们的家训:爱国、 爱党、 爱人民 、感恩、 奉献、 传文明。”“父亲当年是被叛徒出卖而牺牲的,年仅23岁,所以母亲常常教导我们,要忠诚于祖国、忠诚于党,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老人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她坚信一个道理:那就是跟着党走,听党的话,就不会错。良好的家风、严谨的家训,是这个大家庭多年来不断传承和发扬的引航标。

老人不仅含辛茹苦带大了两个女儿,又帮女儿们带大了六个外孙。孙辈们同样接受了姥姥的言传身教,成为了出色的人才,他们中有四位大学生,两位研究生,其中一位还通过了博士学位,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多次立功并获得国家多项奖励,都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老人就随二女儿一家生活。三十多年来,老人在这个四世同堂的七口之家,平安、快乐、幸福的生活着,他们的大家庭被街坊四邻称为“文明之家”。老人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近年来因为“一贯性脑缺血”时常晕倒,二女儿辛树萍和孩子们多方求医问药,悉心照料老人的饮食起居。每周为老人洗发、洗澡一次,关注老人身体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让老人生活舒适、安逸,一旦老人出现感冒、气喘等症状,更是彻夜不离左右,精心照料。老人的视力和听力都大不如前,辛树萍每天都会给母亲读读报,讲一些奇闻趣事,陪着老人聊天、一起看戏曲节目。但是隨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更年期的不适也开始出现,辛树萍总是告诫自己,要克制情绪,不要和老人计较,就拿她当个小孩子一样哄着、敬着、捧着,哪怕自己付出再多,能够让母亲开开心心的安度晚年,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12.传承文明服务社会 篇十二

校园占地150亩,规划布局整齐,建筑高雅别致、特色鲜明;各种教学、运动、生活设施一应俱全,60间教室全部为多媒体教室。学校现有5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205名,教职工204名。

建校以来,学校立足本校实际,着力建设,打造了一个结构合理、团结务实、精通管理、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学校领导班子,打造了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专业技能扎实、结构合理,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的稳健、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诵读经典传承文明征文 篇十三

本次征文活动通过家书这一载体,使大家充分表达平日里不曾或羞于向父母表达的感情。活动得到了全校学生的热烈响应,至4月4日截稿,共收到来稿百余份,传媒学院组织专业老师评审,共评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共24名。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知恩、感恩才会心存感激,才会懂得去珍惜,才会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才会勇敢地担起责任。正如一位参赛选手家书中所言,“爸爸、妈妈,不要牵挂,孩儿已经长大,我要和你们在一起,再大的风雨我们也不用惧怕!”

通过“心语抒怀,传承美德”感恩家书征文活动,大家不仅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也激发了大家报答父母、回报社会的动力与激情。

14.诵读经典诗文 传承中华文明 篇十四

——小学中高年级经典诗文诵读初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几乎每天早自修,你都可以听到我们班同学诗歌朗诵的声音,而且朗诵的都是朗朗上口的经典诗文。经典诗文的诵读,已成为我班同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一积累,每周一考查,每月一比赛,每学期一活动,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既增长知识,又陶冶情操,还弘扬民族文化,真是一举多得。

说起经典诗文的诵读,其实还有个萌芽、长叶、开花、结果的完整过程呢!

一、萌芽:

经典诗文的诵读与引导,是社会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传播与发扬中华经典诗文,教师义不容辞。

二、长叶:

在实验中,我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参照利用别人已经总结出来的经验,少走弯路。我发现“激趣——导法——引背——摘录——活用”的诵读古诗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我们的中高年级学生,于是我边探索边运用,具体方法如下。

(1)激趣。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因此,我们首先注重激发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如在实验的起始阶段,我们给学生讲“诗的故事”、“诗坛趣话” ;先读浅显的诗,使学生感到读诗并不难,尝到读诗的甜头,以此来调动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可以先让学生把以前会背的古诗全部背诵给同桌听一听,进行初步的统计;再把同学们接触过,但又不是大家都会的那部分简单诗词抄下来进行背诵,难度不大,背诵起来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自信心一下子就找到了。

(2)导法。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大量诵读古诗文”的关键就是掌握一定的“法”才能完成一定的背诵“量”。因此,在实验中,实验教师都非常注重导之以“法”,具体分三个层面进行:

第一步:学诗授法。就是以课本中的古诗教学为主渠道,注重读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依“法”习得。如在实践中,教师摸索出了按“细读——精读——感悟”三程序进行的自读古诗的一般方法:①知诗人,解诗题;②抓字眼,明诗意;③多诵读,悟诗情。

第二步:配诗悟法。就是学完课本中的一首古诗后,补充另一首便于比较的课外古诗,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使学生逐步体会、巩固读诗的门径。如,学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我就让学生多查阅有关思乡的诗,有关对月抒怀的诗,孩子们一下子就背会了《月下独酌》,联系上了《静夜思》等。

第三步:展读用法。即充分利用“黑板报”,开辟“每周一诗”栏目,有系列地每周刊出一首古诗,作为重点赏析,教师稍作点拨、引导,让学生欣赏诵读,自悟其意,自得其乐。

(3)引背。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读诗方法后,我注重引导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诗。一是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的背诵方法。如“词语组块背诵法”、熟记诗“头”背诵法、联想画面背诵法、抓诗眼背诵法等,学会了方法,让学生有系列地背。二是引导学生互相背诵、考查,同学作适当引导:写春天的诗,诗中之“花”,诗中小动物„„

(4)摘录。不管哪一首经典诗文,能历经漫漫历史长河的冲刷洗涤而成为经典被沉淀、积淀下来,在遣词造句方面肯定是下足工夫的,诵读了几遍之后也就能感受哪些句子是朗朗上口的。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把握语感,找到名句,老师进行表扬,使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再学的兴趣。重点句能记住了,根据重点句这一诗眼,熟读背诵,难度也就降低了。

(5)活用。就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体验,注意创设一定的情境,指导学生在口头表达中、作文中比较恰当地运用古诗。但我们不作过高地要求,不作硬性规定,以免学生望“诗”生畏。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有小部分学生能引用古诗,写出精彩生动的作文,还有部分学生能尝试着写出一些有点诗意的小诗来。

此外,在指导学生大量诵读古诗文时,我们注意不增加学生的背诵负担,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利用早自修 “读诗指导”,保证教师有时间指导学生大量诵读古诗文;二是利用语文课前3分钟时间,让学生背古诗、检查背诵情况。后来又尽量寓教于乐,让活动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这既保证学生有时间大量诵读,又不增加学生负担。当时,正是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一边复习准备应考,一边安排孩子们每天早自修抽五分钟时间读一首古诗,读熟之后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含义,然后教师作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诗歌的意境。然后在语文之前安排三分钟进行背诵比赛。

孩子们的记忆力是相当惊人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多同学读两三次就会背了,慢的同学也只需五六遍,每天利用点边边角角的时间就足够了。再加上孩子们多年来的积累,不到一个月,期末考试过后进行了一次诗歌朗诵比赛,最多的能背诵120首,最少的能背30来首(弱智除外),平均能背60首古诗,在限定5分钟时间内,最快、最熟练的学生能背30首。有同学兴趣很浓,竟然挑战自我,甚至能把《木兰诗》、《将进酒》这样难理解的长诗流利地背下来。接着又在班队课上组织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心得。大部分同学都表示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不难。自创“化整为零”、“分时段背诵”、“根据现代音乐填词法”、“竞背法”等方法,各人根据自己的记忆特点自己探究最适合的方法,自得其乐乐无穷。总之,交流时,一个个滔滔不绝、神采飞扬;交流后,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取长补短,事半功倍。

三、开花:学生认可,兴趣盎然

真正让我感觉到孩子的兴致很高的是这个学期开学初。记得寒假前,我布置孩子们看《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小说,尤其是《三国演义》,上学期学了《赤壁之战》和《草船借箭》之后,老师补充的许多相关知识令孩子们大开眼界,纷纷表示了对三国人物、三国故事的极大兴趣.寒假作业检查时发现,有80%的学生认真看了至少一部小说。布置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沁园春 》(北国风光)巩固率更是达到了100%,另有21人,在老师布置以外,自己背诵了很多诗词,有背岳飞的《满江红》,有背白居易的《琵琶行 》,当然更多的同学背诵简单的绝句律诗。

今年开学,一时忙得忘记古诗词积累了,马上有学生提醒,胡望珩同学告诉我:“我读诗歌,慢慢地就有味儿了,好像有种找到依托的感觉,一天不背,倒是闷得慌。”胡琦同学也悄悄地对我说:“徐老师,如果哪一天,我没背诗就上床,也会睡不着,非得起来完成这一任务才踏实。”面对如此高昂的兴趣,我临时改变计划,马上拿出《三字经》来,因为开学初孩子们多少带着点假日综合症,正好可以借助这其中的一个个小故事收收心呢。“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叫,性乃迁„„”一边背诵,一边请知识丰富的同学在活动课上讲有关的故事,诸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不消一个月的时间,同学们就背下《三字经 》,渐渐地,班风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动不动就翻脸吵架的现象慢慢减少了,以至于都见不到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看到了经典诗文诵读的新契机,那天,我路过操场,看到孩子们正在一边跳绳,一边唱歌。对,把唱歌改成背经典诗文不是一举两得,寓教于乐了吗?进一步我想到现在孩子所玩的游戏单调乏味,时间又经常被挤走,完全没有我们那一代孩子那么尽情开心。于是,我决定带孩子玩起传统游戏,像跳皮筋、击鼓传花、跳绳、造房子、玩陀螺、滚铁环等等,一边玩游戏一边轮流背诵,活动课上就出现了新景观:跳皮筋的孩子不再唱:“马兰开花二十一„„”,取而代之的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击鼓传花时“不幸”被传上的同学再也不必为自己表演不了好节目而抓耳挠腮、不知所措了,信守拈来就是诗词呀,什么“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也背得气势磅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诵出了迷惑后的顿悟。于是乎,孩子们乐也乐了,学也学了,传统的变成新鲜的,新鲜的激起新兴趣。传统游戏、传统文学都得到继承发扬。

四、结果:运用自如,会诵会吟

一年多的古诗文诵读,使孩子们受到的熏陶是非常明显的,平时的作文中,孩子们古诗词运用自如。徐毅男在《观元宵烟花》中就以“‘火树银花触月红,揭夫鼓吹闹春风’每当元宵节来临之际,人们总是以放鞭炮、赏花灯、吃元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喜迎佳节.”开篇点题,中间又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瀑布形火花留给我的深刻印象。”使文章增色不少。严敏在《我最喜爱的植物——梅花 》中写道: “‘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你知道这歌颂的是什么花吗? 是的,这就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花中君子——梅花。”像这样句中有诗,琅琅上口的句子在作文中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确是的,你或许想像不到我们班的周健芳能在作文中引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经典诗句;你或许也很难相信我们班的董金海同学从小就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志气!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科技,就会落后、痛苦,受人宰割;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传统优秀文化,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就会异化,甘愿为人奴隶。我们的中华民族有着悠悠五千年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琴棋书画各树一帜又融会贯通,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犹如一枝枝文化奇葩,绽放着独特的美丽幽雅。正是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学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使我中华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会被别的民族同化。诵读经典诗文,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使青少年能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冲击和碰撞中正确认识自己,并得以创造性地发展的重要途径。

15.传承文明服务社会 篇十五

一、警惕文明生态村建设中地域文化的消失

文明生态村是在一个自然村落或者行政范围内推行循环经济,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以建立农村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 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产业学、生态建筑学、社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 建设一种村级小范围的复合生态系统, 包括生态产业建设、居住环境建设、生态能源工程建设、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 逐步发展成经济发展速度快, 农民生活富裕, 社会文明程度高, 生态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可以说, 新农村建设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 内容丰富, 涵义深刻, 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 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 是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

随之, 掀起了文明生态村建设热潮, 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一方面文明生态村的真正内涵正在被一些人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村庄整洁与现代化,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官员捞取政绩的思想有抬头趋势, 造成创建工作的盲目性、突击性, 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现象严重。一些有当地地域文化特征的村落在创建的工作中告别了“脏、乱、差”, 但他们可能也将丧失千百年遗留下来的乡土风貌和地域文化特色, 同时导致家园感与中华民族草根信仰的丧失, 原本特色的村落从此失去自己的“身份证”。

二、地域性与村落

地域是指一定的空间范围, 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 自然地理上的区划, 包括山野、平原、水乡等自然环境因素;其二, 一定社会构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特点的传统习俗等。地域性是指与地域有关的行为、特定的地域文化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惯例, 其所占有和控制的特定地域范围及地域中所有物的习性, 也就是所具有特殊的地域感和认同感的属性。地域性并不是狭隘的排他主义, 而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 主动与外来文化共生、融合。

每一个村落都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经历了产生、发展、壮大的过程, 岁月的痕迹也被留存了下来。按照系统学的观点, 地域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和人工物质环境三方面的内容 (见图1、表1) 。这三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共同维系着村落的生存和发展, 并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 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民俗等人文信息, 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乡村应该是美好的,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文明生态村的建设更应使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村落地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中得到传承。

三、文明生态村规划建设中的地域文化传承

文明生态村是在原有的村落基础上,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的发展, 因此必须是现实存在的活文化与孕育产生此文化的生态环境的结合体, 它一改以往使文化脱离原生地的保护方式, 而实行彻底的地域文化原状保护。在文明生态村的建设过程中对当地地域文化传承问题应该被提到一个相当高的高度, 以引起有关人士的重视。

在文明生态村规划建设中传承地域文化, 规划应先行, 要作好以下几个方面规划:

(一) 有机更新规划

早在20世纪90年代, 吴良镛院士在对北京旧城规划建设进行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吴良镛教授曾这样叙说:“有机秩序的取得在于依自然之理———持续地有序发展;依旧城固有之肌理———顺理成章, 并以无数具有表现力之新建筑创作以充实之”。该理论主张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 顺应城市肌理,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探求发展与更新。菊儿胡同改造工程是“有机更新”理论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实践, 住宅按照“类四合院”模式进行设计, 高度基本上是2—3层, 维持了原有的胡同—院落体系, 同时兼收了单元楼和四合院的优点, 既合理安排了每一户的室内空间, 保障居民对现代生活的需要, 又通过院落形成相对独立的邻里结构, 提供居民交往的公共空间, 从而保持了城市的肌理 (见图2) 。

目前村落中的生态环境、村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还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对其进行改造是有必要的。改造中简单地推倒重建或许省时省力, 且在短期内也最易出效果, 但这种做法无异于砍倒一棵珍贵的古树, 村落中深厚的历史根基就此被完全截断。然而, 完全地保持原状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因为那样保存的不过是一个僵化的躯壳, 其生命力在逐渐减弱, 并日渐与现实生活剥离。文明生态村建设中的有机更新规划提供了一个改造与传承并举的策略。它强调的是将改造与保护创造性地融合, 在改善住区环境质量的同时, 保障地域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有机更新规划主要包括对村落中视觉空间、功能空间、情感空间的更新, 更新策略见表2。

另外, 有机更新应是小规模渐进的规划。小规模渐进的规划是与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小规模分期的重建、补建、整治、保护、修缮。在规划中可依据维持空间结构和体现村民生活发展要求的原则来分期进行规划建设。建设中资金来源也灵活多样, 可村民自筹也可向银行或政府申请低息贷款, 解决规划建设导致的资金困难。渐进的规划也使静止的规划变成了动态的过程, 村民可自下而上地参与到家园的建设中来, 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从而自觉地保留了自身的文化习俗和地方特色。

(二) 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规划是按照一定尺度对景观资源的再分配, 通过研究景观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 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 提出景观资源的优化利用方案。它强调景观的资源价值和生态环境特性, 其目的是协调景观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处理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 进而改善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 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景观生态规划除了对特定的地段做生态适宜性分析等外, 还要涉及景观安全格局的概念。俞孔坚教授提出景观中存在某些关键性的局部、元素和空间位置及联系, 他们对维护景观中某种过程 (包括生态过程、社会文化过程、空间体验、城市扩张等) 的健康和安全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这些具有战略意义的景观局部、元素和空间位置及联系构成景观安全格局 (Security pattern, 简称SP) 。这些关键性的景观与结构包括:山水格局、开放空间、宗教场所、街巷、建筑风格与特色等。通过判别、保护和建立景观安全格局, 来保障村落的生态、历史和社会文化之生命在快速的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以延续。

在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中以景观安全格局进行景观控制性规划, 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是建设用地控制。对建设用地的控制可以先以确定非建设用地为依据。非建设用地是指因地质地貌或特殊生态价值而不可建的生态敏感区, 或对城镇持续发展具有支撑性作用而必须保护和控制开发的地域。包括风景名胜区, 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区、自然山地、水体和绿地等。建设用地的范围应控制在非建设用地范围外, 以保证生态文化格局安全。

其次是村落布局与结构控制。通过研究村落的整体布局和复杂的村落肌理, 寻找蕴含着更深层的古村落生长发展的基因以及当地村民对生活朴素的体验与理解的村落拓扑原形, 最终这一拓扑原型成为规划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再次是对建筑物控制与保护。新建建筑物要以历史的有地域文化价值的古建筑、以及大量的村民住宅为设计基点, 设计中要考虑老建筑的形式、尺度、比例、朝向、色彩、所处地位等关系, 保留或清理对重要建筑物如塔、庙以及古树等的视线走廊。

最后是景观绿化等的控制。保护好当地的自然风貌、地形与树木等生态景观, 对现有的承载人们记忆的古井、古树、池塘等进行保护, 在此基础上塑造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村落新景观。

(三) 生态节能规划

我国政府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书中指出“必须努力寻找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议程的制定为21世纪我国城乡发展指明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文明生态村的节能方面, 要依据当地的气候、自然、经济条件, 因地制宜的采用适用生态节能技术。这些技术来源于具有地域特点的地方传统技术, 并在其基础上发展, 既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又能适应地方社会经济技术条件, 是强调按照生态学原理适宜建设的“生态型”建设。

在适用技术的运用方面, 德国的生态村建设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与借鉴。如:在太阳能的利用方面采用了太阳光电板、太阳能集热板;在节能方面, 从建筑的朝向、外墙面积、墙体热工性能、窗户的密闭性能、南窗面积大小等方面都做了认真的规划与设计;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 通过收集利用雨水、采用“旱”厕所、用生物技术进行污水处理、开挖小渗水池来形成小景点等节约了水资源;在绿化方面采用了屋顶绿化和自然的绿化。另外在建筑材料方面采用可循环利用的当地材料等等。在印度、埃及, 建筑师在适用技术这个层次上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在印度的现代建筑中, 不仅有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充分利用, 更有一批对传统建筑材料与地方技术进行重新挖掘与利用的优秀实例。

适用技术的运用, 不仅少花钱办大事, 而且对于地方生态技术也进行了保护, 使得地域文化特征得以延续。在文明生态村的生态节能规划中可以采用适用技术见表3。

四、结语

村落地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需要保护, 因为它承载着我们的文化与精神;它也需要发展, 因为它更要永葆自己的青春与活力。文明生态村的建设应该回归到其本体目标———在保护中求发展。

本文受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HB08BSH009) 和河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074572329) 的资助。

参考文献

[1].白丽苹.生态省目标下的文明生态村建设研究.山东农业大学.2006

[2].王军傅伯杰陈利顶.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资源科学.1999/2

[3].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栾博.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城市规划学刊.2006/5

[4].邢忠.将强制性保护引向自觉维护——城镇非建设性用地的规划与控制.城市规划学刊.2006/1

16.培养儿童美德 传承中华文明 篇十六

关键词:培养 儿童 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并不断走向未来的基石。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赋予新时代内容,容纳新的时代精神,达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就一个人来说,美德是一个人发展和成长的支柱。一个人身上所蕴涵的美越多,这个人发展成长的基础就越牢固。纵观古今,很多杰出的人士都在他们身上显现着美德的魅力。一个没有美德的人是很难取得成功与发展的。

那么,新时代的幼儿园教师如何对幼儿进行美德教育呢?这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儿童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期,良好的教育将使他们一生受益。记得在2009年SOHO中国基金会“美德在我心”的辅导员培训中,琳娜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实验:(1)在一个水杯里盛满了清澈的水,然后往水杯里不断注入浑水,这杯水变得很浑浊;(2)在盛满浑水的容器里不断注入清水,直至这杯水边清澈。这时,她才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原本是一杯很清澈的水,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这杯水变浑浊了。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耐心注入清水直至这杯水变回本真的清澈。这就是我们的任务。我们需要把孩子的美德挖掘出来,把它作为最宝贵的财富珍藏,并作为一盏闪耀着光芒的明灯,照亮孩子一生前行的道路。尽管每个孩子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将来能生活幸福,能有所成就,但孩子的品格健全和道德品质更为重要。这些扶持和助力孩子一生发展与成长的最为基本的要素,在社会生活中太多的诱惑和迷茫面前,失去了最为本真的生发基础和过程。空泛的说教,在孩子的眼里显得苍白无力,让天真可爱的孩子缺失了那种发自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孩子与教育内容之间产生了距离和陌生感,少了自然纯真的认同和归属,遏制和影响了教育的成效。留心的人时常会发现,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与教师之间,孩子与家长之间,出现了交流鸿沟和情感危机,孩子在接受这些内容的教育时产生了逆反心理,甚至以背叛、无礼及暴力践踏教师和家长的尊严与崇高,让教师、家长原本浩荡的恩情在销蚀。因此,发掘孩子的美德,加强美德教育是我们新时期教师面临的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可喜的是,SOHO中国基金会为我们创编了一套有益于师生接受的教学模式,并无偿提供所有培训经费,使“美德在我心”工程走进了定西。今天,我们定西市的十二万多名孩子,幸运地正在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教育程序与方法,在幼儿园开展的具体实践活动过程,接受着儿童美德的教育和影响,并通过孩子的自身体验与感受,帮助孩子形成着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让孩子在学习和人生的起跑线上就得到美德有力的助跑,不仅对孩子当前的学习有利,而且对孩子的一生都极为有用。“发掘儿童美德,传承中华文明”,这不正是儿童美德教育值得我们欣慰的灿烂魅力吗?

当我们回头审视儿童美德教育的内容,可能有的人会发现,它包含了三十种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如诚实、礼貌、责任感、爱心、团结、感恩等。我们很难想象缺失了诚实的人会怎样对待他人,缺失了责任感的人会怎样面对工作,缺失了爱心的人会怎样和人相处,缺失了礼貌的人会怎样与人沟通。事实上,定西市的一大批教师,正是在学习中深刻认识到了美德教育的价值和自身美德的示范在孩子们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后,除在行为中激活、发展自身的美德外,还在孩子幼小而纯洁的心田里播种着一颗“美德”的种子。他们不正是期望让孩子们能在和谐、宽舒、愉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吗?不正是期望美德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发光闪亮吗?今天我们的孩子在变化,教师在变化,整个幼儿园也在变化。

美德工程给了教育者坚实而明确的育人框架。在此框架中,孩子对品德教育的需求是首要的。生活并不在于达到完善,而在于培养和完善我们的美德。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每一个教育者,因有了美德的理解,而不再迷茫,因为有了美德传授的方法而更有信心育人。在教育岗位上,我深知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即孩子良好的品德培养要靠我们正确的引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儿童美德教育实践活动,敲击着孩子的心理感受与情感体验,引领着孩子在品格健全和道德积累中获得快乐、丰富、充实和幸福,构筑并润泽着孩子的生命和精神家园。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美德,是相伴孩子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是照亮孩子一生前行道路的闪耀着光芒的明灯!

《儿童美德教育工程》在我园的实施是一件利园、利师、利生的好事。这项工程推广实施的《美德在我心》课程也有制度、有计划、有步骤的定期开设。对于这一课程的实施,我园围绕“全面铺开,重点推进;整合工作,改进提高”的工作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儿童美德教育工程》中的教育理念,将美德教育贯穿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之中,力求做到长时间的“熏陶”,帮助孩子挖掘出自身的美德,并内化为良好的文明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便更好地“服务全人类”。

上一篇:大学生投身社区防疫思想汇报下一篇:一年级下册教材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