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共20篇)
1.宽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篇一
我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尊敬的各位评委、同事,大家下午好!
我是杨超群,来自消防车装配分厂总装工段,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我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首先和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我有一个高中挚友,家境贫困,因买不起复习资料常常借阅别人的在深夜里学习。第一年高考失利,复读时他没有和别人一样努力争取进入一个好学校,而是进了一个免费的民办学校,还好第二年他以刚过录取分数线考入吉林大学,但被调剂到一个不喜欢的专业。好久不联系了,前几天突然见他QQ在线,聊天中得知他已被学校保送进了中科院读研究生,谈到此处心中顿时油然升起几分敬意和羡慕。
当下,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羡慕别人的成功,看到别人梦想之花绽放并结出成熟诱人的果实,心中确实苦涩而无奈。然而,回头细想,他们在风雨交加、泥泞坎坷的道路上付出了多少艰辛万苦的努力。
有人说山高,却总在攀登者的脚下;有人说路险,却一再被开拓跨越。生于世界上,存在宇宙间,同顶炎炎烈日,共沐皎皎月辉,我们心智不缺、心力不乏,站着就是一座山,倒下就是一条路,我们不必比人多,也不必比别人少,我们没有必要去仰视别人。拥有青春的我们不要隐于云海峰峦之后,也不要藏于青竹绿林之中;拥有梦想的我们没有必要去敬畏名山大川,也没有必要去赞叹大漠孤烟,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道风景,我们都为心中那个美丽的梦想而努力拼搏奋斗着,希望自己成为一道更加亮丽的风景!我们要学习向日葵,做一个积极吸收正能量的人,哪里有阳光就朝向那里,永远保持着一种向上的姿态,把背影留给黑暗的过去,而将一张笑脸朝向阳光。心中若是充满阳光,人生即便下雨也会变成春天!
作为当代的我们,要拥有伟大领袖毛泽东青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青春梦想的豪气。我的青春梦想我做主,站在这里,我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2.宽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篇二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 可以挖掘和提炼数学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把握整个小学数学知识体系, 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美, 欣赏数学美, 进而引导学生去创造数学美。
一、挖掘数学美育因素, 引导学生感知数学的本质美
“美到处都有,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综观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各章节, 都具有美育的因素, 但由于数学准确性、抽象性, 这种本质的美不像艺术美那样外显和鲜明,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又带有较大的具体形象性。所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 渗透美育, 必须注意从数学知识中挖掘美育因素, 为学生创设美的意境, 捕捉美的视点, 从而使学生领略到数学中千变万化的美。
1.结构美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比较强, 许多知识前后联系密切, 通过由此及彼的转化, 能促使知识的正迁移, 方便学生掌握新知, 并由此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如在教学了基本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后, 采用图示方法, 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用图表示出来, 从而使学生懂得只要掌握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就可以通过运用割补、拼合等方法得出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又如, 在教学由商不变性质到分数的基本性质, 再到比的基本性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等等时, 充分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促使学生产生正迁移, 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 从中深切感受到数学知识蕴含的内在结构美。
2.简洁美
数学的简洁性是指数学理论体系的结构和表达形式的简洁, 并不是指数学内容本身的简单。它既是数学结构美的重要标志, 也是数学形态美的重要内容。例如, 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 先让学生对加数相同、运算顺序不同的两道加法算式分别进行计算, 使学生初步直观感知它们的运算顺序不同, 但所得的和却是相同的。在这两道算式中, 一道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 再和第三个数相加, 而另一道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再与第一个数相加, 它们的和不变, 这就是加法的结合律, 这样的运算定律文字叙述冗长, 学生记忆困难。如果这三个加数分别用字母a, b, c来表示, 那么这个加法结合律就可以用字母表示为 (a+b) +c=a+ (b+c) , 这是一个多么简洁的数学表达形式, 它表达了加法结合律这个概念的丰富的内涵和全部的外延, 它把加法结合律表达得再简洁不过了, 真是太美了。这样的表达, 学生既容易理解, 又便于记忆。这些公式内容极其丰富, 表达形式又如此简单明了, 真是多么的神奇而又简洁啊。
3.统一与和谐美
数学知识本身充满着对立统一的观点, 如加与减、乘与除、精确与近似、有限与无限等等, 到处充满着矛盾。如乘和除是对立的, 但学生了解了分数乘除以后, 又可把两者统一起来, 即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 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而每一个具体的自然数又都是由有限个基本单位“1”组成的, 这说明“有限”包含在“无限”之中, 而“无限”又从“有限”中得到发展……在教学中, 通过提示知识间这些有限与无限、合与分、变与不变等等对立统一的关系, 指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数学知识的和谐美。
二、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呈现给学生数学的形象美
1.数字美, 计算中的美
阿拉伯数字看似枯燥, 但它是从无数具体的物体数量中抽象得出, 在让学生认数、写数的同时让学生喜欢数学, 有着丰富的美的蕴含。“1”像根木棒也像火柴, “2”像小鸭, “8”像葫芦……数学计算中, 也有很多美的地方, 如11×11=121, 111×111=12 321…计算结果是回文数, 正着读与倒着读完全相同, 而且还以中间数为基准对称。尤其它还有十分巧妙、简单的简算方法等等。又如, 循环小数商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 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犹如万里长城绵延不断, 又似大海波涛, 生生不息, 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2.图形美
在教学平面几何初步认识时, 通过操作、观察、度量、绘制等, 让学生领悟直线美、曲线美和对称美。对称是指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匀称和对等。对称性是最能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对称美是一种形态美, 数学的对称美是侧重于形态的。德国数学家魏尔曾经说过:“美与对称性密切相关。”对称, 展示整体的和谐与平衡美。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都是轴对称图形。
实践证明, 凭借直观教学是在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的有效手段, 也是丰富学生感知认识和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因此, 高度抽象的数学知识, 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能享受到喜悦, 产生美感, 教师就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尽可能地选择一些直观教学手段, 尤其是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 使数学中的美看得见、摸得着, 从而触动学生的情趣,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把情景图等教学内容制作成动画课件, 充分利用它的形、声、色、动、静等功能, 使静态的画面动作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渲染气氛, 创设学习情境。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 利用计算机课件的鲜艳色彩、旋转的画面、直观形象地把两个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等一系列动感的画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图象生动逼真地显示了图形的剪拼、旋转、平移的过程, 活跃了课堂气氛创设了美的情境。真是一幅动感画面激起千层浪, 使同学们自然而然地展开了联想和讨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已呼之欲出, 同学们已经进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之中, 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已然写在脸上。同学们的拼和方法层出不穷, 最富有创意的是有的同学拼出了正方形, 有的拼出了菱形。
三、利用数学的美, 促进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发展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不难发现对数学美的揭示、认识和探讨, 可以使我们从中得到诸多裨益。
1.对数学美的揭示,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数学的历史故事、数学解题方式等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美的兴趣, 使抽象、高深的数学知识得以形象化、趣味化, 使学生从心理上愿意接近它、接受它, 直到最终热爱它。
2.对数学美的认识, 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数学学习能力是影响数学学习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而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 于学习者对数学美的认识有直接的联系, 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对数学美的充分认识, 有利于数学学习能力的增强, 而数学学习能力的增强, 反过来又会促进学生对数学美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3.对数学美的理解, 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
数学学习质量指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学习效果。数学学习效果的提高主要是指对数学概念的准确把握, 对数学方法的熟练掌握, 对数学规律的自如运用, 特别是对数学知识体系的系统构建。实践表明, 对数学美的深入钻研和理解, 不仅有利于数学学习能力的增强, 也有利于数学学习效果的提高。
四、以美启智, 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愿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 如果只满足于美的感知和体验, 还不足以说明真正完成了美育的任务, 重要的是, 还必须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愿望, 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创造美, 方能达到以美促智、以美育人的最终目的。诚然, 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认识水平等方面的因素, 我们不能苛求他们做出尽善尽美的创造。但是, 对于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于美的追求意向以及跃跃欲试的创造愿望, 教师应给以鼓励。例如, 在教学求梯形的面积公式时, 我们不直接把知识的结论告诉学生, 而用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纸板让学生自己进行剪、折、拼等实践操作活动。通过这些操作活动,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计算梯形面积的公式。教师稍加归纳, 把学生中的不同方法加以整理, 就可以得出不同的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发现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 创造性地把较生疏的梯形转化成自己掌握的图形, 从而推出了公式。整个过程思维活跃, 情绪饱满, 师生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数学知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具体事实和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来的, 学好了数学知识, 还能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教材中数学实践活动, 都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能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的能力。这样安排, 既可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3.欣赏,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篇三
通过此次调查,了解中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和班主任形象,以便及时反馈给教师,使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师表意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二、调查的对象
本次调查活动选择的是大厂县第二回民中学七年级1班、2班、11班、12班学生,共计200人。
三、调查的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封闭式问答答题方式。答题时间充足,试题开放,调查对象均能本着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态度,认真填写问卷,结果真实可信。
四、调查的内容
本次调查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心中的中学教师、理想中的班主任形象、理想中的班集体及理想中的师生关系。就当前的师生关系如何请学生自行认定,并写出与哪科教师的关系最为融洽。
五、调查的结果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调查结果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对200位学生进行问答后,回收有效答卷152份。
学生心目中理想的中学教师一栏中,学生的意见基本一致:中学教师应该和蔼可亲,对学生很宽容,这样的答案占93人,占总数的61.1%,认为教师应该幽默风趣的有32人,占总数的21.1%,有22名学生的回答是应该是严格或者严厉,占总数11.2%,有5人的答卷为严格而不失和蔼可亲,占人数的3.3%。
学生心目中理想的班主任应该是以身作则,理解学生,教育学生有方法、有耐心,关心每个学生,不持偏见的有141人,占总数的92.8%,认为班主任应该是严格的有9人,占5.9%,认为有事应该及时联系家长只有2人,占1.3%。
学生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的调查问卷回收有效答卷111份。其中认为师生关系很融洽的有64人,占57.7%,认为师生关系比较融洽的有42人,占37.8%,认为师生关系一般的有5人,占4.5%。学生心目中理想的班集体应该有良好的班风,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六、情况分析
(一)从学生方面看:
学生渴望平等,尊重和理解。在人格地位上,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所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交往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教师是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学生获得知识、
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师道尊严”的现象已经渐渐隐退,学生尊重的是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二)从教师方面看:
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这项工作仍然是任重而道远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具有教育作用,是学生最直观、最生动、最重要的榜样,教师不是完人,但是要培养优秀的学生,自身必须具备一些优秀的品质,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教师人格是影响学生人品和学识最重要的指标。教师的工作不是教会学生知识本身,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及如何做人。
七、工作方向
(一)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自己的人格魅力。
1.提高文化修养,尽力做到知识渊博,要了解除自己本门学科以外的知识,尤其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对于学生们感兴趣的知识,要广有涉猎,并且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他们以帮助。
2.教师要不断在专业内提高学习,不能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自我满足,只有这样,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3.不断完善自身的个性。虽然性格因素主要取决于先天,但是教师必须完善个性,性格内向的,要学会外向开朗,性格拘谨的,要学会幽默风趣。现代中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你具备开朗的性格,才有可能在授课时风趣幽默,提高教学效率。
4.学会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通过分析现象看见本质问题,并且实施与之对应的有效策略。
5.教师要学会爱和欣赏。“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师要学会爱自己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和有过错的学生;教师要学会去关爱,要学会如何让这些学生体会这份关爱;对于那些和教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要学会欣赏他们的特点,走近他们。
(二)在实际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中,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公平、公正处理事务。
1.教学工作不仅要教会知识,更要教会如何学习,讲授新知识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在课堂上不大声地训斥学生。
2.班级工作中,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尤其是差生。他学习不好但是可能爱劳动;他上课纪律差但是可能爱护班上公物。欣赏他们的优点并放大到全班学生面前,赞扬他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给学生鼓励,给学生机会,学生成绩就会慢慢地上去。
3.处理事务以爱为出发点,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为目标。尤其是对有过错的学生,更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帮助他们。欣赏他们认错时的勇气,欣赏他们在改错过程中的毅力。师生关系是相互信任,理解与支持的关系,不论发生什么情况,都要培养学生的自强和自尊。
4.联系家长的目的不是告状,而是教会家长欣赏自己的孩子。对于问题学生,联系家长的目的在于告诉孩子的进步。学习进步了一两名,在校内外做的好事等。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告诉家长,从而使教师的欣赏转化为家长的赞扬,实现家校之间的积极互动。
5.教师在管理班级时要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学生敢于向老师讲真话,敢于向老师表达自己的看法,反馈意见,反映问题,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动态。
6.班主任不仅是教师,还是诤友。让学生感受到的不是来自管理者的压力,而是来自朋友般的温暖。不仅犯错误时,有教师的及时指正,而且在遇到困难时,更有教师的援助之手;不仅遇到挫折时,有教师的鼓励,而且在生病时更有教师的嘘寒问暖。
良好的教育应该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之上,良好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声的感动中。
4.放弃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散文 篇四
心里,一直有一个很美很美的童话:一条美人鱼,爱上了人类的王子。于是,她放弃了自己在大海的一切,义无反顾的来到人间。
谁曾想到,王子有了自己的心上人,在他们的婚礼上,当她拖着新娘婚纱的后摆走在铺满鲜花的`地毯上时,美人鱼的心碎了。
美人鱼清楚记得女巫说的话:“如果你得不到人类的真爱,你会变成海上的泡沫,永远的消失。
这时,姐妹们来到她身边,给了她一把锐利的匕首——只要把这把匕首刺进王子的心脏,让鲜血滴在自己的脚上,双脚就会合为鱼尾,重新投入到海的怀抱。
该怎么办?一边是自己的人生,一边是自己所爱的人。几分钟痛苦的抉择,仿佛一个世纪那么漫长。最后,她选择放弃,放弃自己的生命,把深爱永埋心里默默祝福王子幸福快乐。
是的,爱虽然是狭隘的,自私的,但真正地爱,应该是宽宏的、无私的。为了所爱的人幸福,宁愿默默地付出,这是多么高的一种爱的境界。虽然自己很想得到那种爱,但如果那爱不属于自己,那么勉强也是徒劳的。所以,莫如选择放手,一边有机会寻找更加理想的爱。对别人来是一种解脱,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机会。
也许现代人对这种行为不屑一顾,因为他们认为”爱拼才会赢“。
也许你所苦苦追求的,并不是最适合你的,在你追求的同时,会有很多亮丽的”风景“与你擦肩而过,你总要求最好,却与那些平凡的美丽的失之交臂,这样一来,你苦苦追求的东西就会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童话,如果这时懂得放弃,一定会有另外绚烂多彩的人生。
当然,我说的并不是让大家放弃拼搏,选择逃避,一味的放弃,是懦弱、是退缩。
5.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篇五
我今年13岁,是一名校足球队员。
我们第一次比赛是在神池县城,那时候我六年级。第二天上场时,我们穿着红色的T恤衫,红色半腿裤,跑进场与对方握手,以示友好。
裁判吹哨了,我们很紧张。开球!我给我的队友传球。我们双方进行了猛烈的进攻,但上半场的比赛还是以我方失败结束。教练说我们的传球意识不高,体力跟不上,并在技巧上做了调整和指导。
下半场开始了,一开始我们就按照教练的方法做快速传球,注意走位,可是有一球没挡住还是输了,我们全哭了……明天的比赛,我们一定要赢,加油!我们彼此激励着。倔强的眼神满含不服的盯着对方。
回到宾馆。我们的队友和教练又重新设计了比赛方案,教练又帮助我们调整了心态。睡了一晚的我们神清气爽,一上场就展开了猛烈的进攻,我们按照了昨天的计划开始传球。我猛蹿过去一个转身,终于抢到了球,一个大脚踢了出去。队友转身一跳,球接了下来,一个转身又一踢,球“嗖”的一下,进门了!我们所有队员都激动的欢呼起来,互相拍掌、拥抱,乘势又连续进了俩个球,我们胜了!……
我们所有队员全哭了,我们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通过这次比赛我们的球技又进了一步。
6.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篇六
15分钟过去了,我只能听到断断续续的音乐片段。又过了几秒,只听门咔哒一声开了,她一脸沮丧地走了出来。我急忙询问原因,然而她不语。半晌,她才一边大笑一边自嘲,我心里很不舒服。她应当也明白,于是,可能是为了让我放心,她给了我一个自信而略显成熟的微笑。
之后的每次乐器课,在一齐走向教室的“漫长”中,我眼前永远是一个奋起的她。纯纯而带有挑战意味的笑,我不禁感慨。她努力,最终几乎超越自我到无法再超越的地步。我叹气:“诶!你究竟是怎样做到的啊”“得了吧,除了你还有谁明白呢”
秋日,清风。寂静,彷徨。
同样的教室,同一个考官。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一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作文500字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作文500字。可是我是陪她来补考的。“下一个,请进。”她推门时,我清楚地看到了她那上扬的嘴角和意味深长的眼神。
教室内传来了热烈的掌声。
那天,她心境好得像只春天飞来的燕子,在我旁边一路蹦跳着。但我们只笑不语。
7.宽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篇七
“女性绘画”一词的起用,见诸于90年代初,而以“女性”这一概念研究文学、诗歌、电影等文学艺术的学术活动,则发轫于80年代。当“女性文学”、“女性诗歌”、“女性电影”等新名词、新概念,纷纷登场亮相的时候,“女性绘画”的研究还沉默着。可到了90年代,人们却还回避用“女性绘画”这一称谓,摸不清“女性”这一概念之所指,似乎它还带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的问题。因而,至今有人(尤其是有些美术界的领导)宁可用“妇女的画”、“女人的画”来指称女画家作品,而对“女性绘画”一词杜口木舌,似乎时代并未推动这些人的思考前进一步。
女权主义、女性主义,这两个外来词,其实质是一致的。在中国谈及“女权主义”这个词,大有谈虎色变的感觉,男人讨厌,女人更讨厌,生怕沾上边。因而内地和港台都谨慎地翻译为“女性主义”,显得平和许多。其实这是泛指西方妇女解放运动中所主张男女平等的各种思潮而言。20世纪初到50年代,女权运动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为争得男女平等的权力而斗争。60年代,女权主义者一改初期“注重平等”的政治色彩,有了以强调男女的“性差异和独特性”为特点的新女权主义。
她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了对男性本位文化的批判,主张将女性世界和女性话语作为研究对象,重新解读传统的文艺史和文艺理论,建立女性自己的理论。由此形成了女性主义的两个学派——英美学派和法国学派,由此又派生出了自由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还有第三世界女性主义等,形形色色的“主义们”都会聚在“女性主义”的旗帜上,多元共存,不断发展,显示出这一新学科虽不成熟但具有朝气蓬勃的生命力。
而到了80年代出现的第三代女权主义者(又称后女权主义),不再强调男女的对立,或女性一元论,将“女权”、“女性”整合折中成为重“女人”的女权主义,强调男女文化互补关系,使世界成为具有新生意义的后现代世界。
西方女权主义思潮的发展,从女权——女性——女人的过程,是一条从求“同”到求“异”,并由“异”再到“谐”的发展轨迹,这表明了两性的矛盾、对抗、冲突将朝向对话、互补、共识转换发展,建立一种男女平等意义上的新型伙伴关系。
中国并没有西方孕育女权主义运动的社会背景,也没有过女权运动,有的是妇女解放运动,两者有着不尽相同的历史内涵。本世纪初,女权主义伴随西方的各种思潮进入中国,被男人接过来反对封建主义。不管哪个政党领导,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都没有偏离民族解放的轨道,也可以说,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是攀附在男性进行民族解放运动上的枝蔓。1949年妇女解放了,从父权制家庭中解放出来,从“家庭中人”变成“社会中人”即国家的人(注:李小江《性别与中国》P6)。这是西方妇女梦寐以求奋斗了两百年的理想,但是因为中国的妇女解放从来不是妇女们自己起来做的事,而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接受男性来解放自己,因而就缺乏女性主体意识的自觉。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使女性自身意识深层积淀着男权时代的文化残渣,女性的怯弱、顺从、依赖等弱质,即使被解放了,也很难成为独立自强的人。况且在“男女都一样”的口号下,客观上更趋使女性向男性自觉认同。
“女性”、“女人”、“妇女”3个词同指性别中的“女”,在中国似乎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但在西语中女性为Woman,女人为Women,一字之差,它们分别代表着两个不同概念,前者表示抽象、整体的概念;后者则表示具体的人。而“女性”一词的概念还有其双重性,它既是生理性别——指男女在身体构造上的差异,所谓的“自然”部分;又是社会性别——指两性在文化规定、秩序和规范上形成的男优女劣所造成的男尊女卑的不平等。因而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西蒙”波娃在她的著名的《第二性——女人》一书中,道出了一个真理:女人之所以成为“第二性”不是天生的,而是男权社会生成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女性”的称谓,却有“在家为女,出嫁为妇,生子为母”的说法,并且随着身份的改变,又有不同的内涵:“有贤女然后有贤妇,有贤妇然后有贤母,有贤母然后有贤子孙;生化始于闺门,家人利在贞女。”(清·陈弘谋《教女遗规》)可见封建社会以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把女性塑造成贤妻良母式的社会形象。
“女性”的称谓,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传入中国,并普遍地运用在白话文的新文学中,这是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西方性二元论的观念来超越封建的人伦的范畴,“女性”一词也就成了当时“反”的一个新话语,成为一个充满反叛意义的符号。“女性”这个新名词流行不久,早期共产党人批评“女性”一词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产物,遂将西语中的Woman译作“妇女”,强调妇女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的利益是一致的,敦促妇女投身到社会运动中去。可见,把“女性”译为“妇女”的称谓是带着政治色彩进入中国的话语之中的。
二、何为“女性绘画”
何为“女性绘画”?一般的概念是从性别来甄别,认为:凡出自女画家之手的绘画作品,均为女性绘画。也有从题材来甄别,认为不管性别中的男女,只要是画女性题材,都看成为女性绘画。如果给女性绘画作个确切的界定,可以这样认为:出自女画家之手,以女性的视角,展现女性精神情感,并采用女性独特的表现形式——女性话语,凡此种种的绘画,称女性绘画。这种较为严格的界定,可看做是女性绘画的内涵,而前两种即可作为女性绘画扩展的外延。
无可否认,作为文化的“女性绘画”它本身具有双重性,它既是总体文化成员,又有自己的领地。借用英国人类学家埃德纹·阿登那夫妇关于女性文化学的观念来阐述,他们认为女人构成了一个“失声的集团”,而她们的文化与现实生活圈子同(男性)主宰集团的圈子相重合,却又不完全能包容,女性文化圈有部分与主宰的男性文化圈重合,而那溢出的呈月牙形的部分,是女性独有的属于无意识的感知经验领域,这是不能用主宰集团所控制的语言来表达。
因而这部分是“失声”女人的空间,是块“野地”。在这块“野地”上因女性共同的历史经历和感受,形成了女性超越时空的“集体经验”,这是在道德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交流方式等基础上凝集起来的“集体经验”。形成了同一性别构成了同质的“女性意识”。这女性意识涵盖着女性对历史的反思,对命运的反思,对价值的自省以及内在体验、审美活动等一系列的自我感受、认识评价。这块“野地”上的女性意识,也就形成了女性绘画的内核。
当然女人画的画不一定都具有女性意识,因为她们还活动在总体文化圈内,自然地反映在自己的艺术中;而具有女性意识的画也并非一定具有审美价值。但作为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和立场,我们更重女性绘画中的女性意识和社会作用,关注女性在自我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及作品的特色和价值评价。
三、关于女性主义批评史观
中国女性绘画发展的历史与中国整个社会发展历史同步;与从封建社会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程中伴随而来的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潮影响下引发的妇女运动同步。女性绘画史所呈现的是从古代的女性绘画缺少独立审美品格,依附于男性绘画的话语模式话语中哀叹“非人”的命运;到“五四”后女性开始了寻求自我的独立人格和在绘画中逐渐显露出的女性话语的发展轨迹,这是一条女性绘画走向自觉的路途。
作为女性主义批评与一般的艺术批评所不同是在指认为女性绘画时,更多地是从作者所持的女性主义立场和女性经验的表达评判,而不完全是一种审美价值的评判。因而会常常碰到这样一类情况,往往被男性批评家认为无足轻重的人物或作品而我们则视为珍宝。如三十年代上海有位女画家周丽华,她画的一幅油画《嫠妇》,画面中是一个寡妇的头像,在她身后,周围出现了隐隐约约许多的人头,大概是公婆、妯娌、叔伯等家族和左邻右舍们。他们冷眼相看,监视着这位寡妇,这就像一张无形的网,紧箍在这位不幸的女人头上,画面给人有种巨大的压抑感。这幅画给我的触动极深,我想只有女人才能有这么深切的感受,并借电影化出化入的手法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绘画话语(这种电影手法直到80年代才又有人运用),画出这么撼人心魄的画。
因而站在男权文化中心的立场上对女性的艺术评价亦以“阴柔美”为指归。其实人的个性(包括艺术个性)是多重的、多面的、多样的,作为一个具体的“人”,男性中有的偏于刚,也有的偏于柔,或外柔内刚,或外刚内柔,女性亦然。如果说,中国古老的哲学以太极中的阴阳鱼来解释万事万物的相生相长、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的话,先哲们对阴阳的解释是科学的,也是唯物的。阴柔美、阳刚美作为审美欣赏是相为互补的。
作为美学品评标准,男女都该是同一的。然而,站在男性文化中心的角度,品评女性艺术就进入了一个误区:因为传统的观念中男女有尊卑之分,阴阳也就有高下之分。如果有的女性艺术显出了强健的画风,也会以“无女子的纤弱之态”或“有丈夫之气概”来赞誉,来表明女性艺术超越了自身的阴柔而进入了男性美学的高层次,实质上仍是褒阳贬阴的审美观。如果跳出这种樊篱,站在男女平级的水平线上审视,阳刚是美,阴柔也是美。女性艺术不单以阴柔为指归,阳刚也同样是女性艺术美学品格之一。
由此可见,女性主义批评观和女性史观与传统批评史观不尽相同的是:更注重人物的女性立场和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以及在妇女运动进程中的历史意义。
四、中国绘画史是女性“缺席”的历史
人类由男女两方共同创造,人类的文化历史也是由两性共同创造,缺一不可。人之初,女人曾作为女神迎来了人类文明的曙光,相传舜之妹——名嫘,是绘画的祖先,故称她为“画嫘”;依据现代科学的测定,原始彩陶上留有女性的指纹,也留下了人类最早的绘画。然而历史进入男人时代,女神一步步沦为女奴,失去了作为“人”的价值。虽然历史上曾有不少在绘画艺术上有创造性并影响后人的女画师,如山水画的胚胎出自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赵夫人之手;被文人一再传扬的“墨竹”的艺术形象,又是最早出自于五代后唐(公元923—936年)的李夫人之手。她们的功绩,在美术史上是不该被抹掉的,然而,她们并未进入所谓的“正史”,只在野史、杂记等断简残篇中才能捕捉到她们的影子,她们也只被称为李氏、赵氏等,连名字都不曾留下。以男性文化中心观念编撰的史书,女人的功绩,往往被偏见和片面所湮没。
她们是被放逐在男性中心权力文化之外的“边缘文化”。因而流传至今的史书,是男人的历史,却是女性“缺席”的历史。因而作为“女性主义”批评的基本立场,就是要把那“失落”的历史找回来,填补人类文化历史中那残缺的历史,不可回避地以女性的立场和视角去填补历史的空白,这也许是我们与以往传统的历史观所不尽相同的女性史观吧。
参考文献
[1]《儒家伦理哲学》陈名嘉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中国女性文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8.课堂巡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篇八
课堂巡视,传递情感的桥梁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如何让学生改变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来?笔者认为,教师必须以真诚的心去关爱学生,才会换得学生的真心,才会实现师生心灵的交融、情感的对接。
课堂巡视是实现师生情感交融的重要阵地。教师驻足的身影,密切的关注,期待的眼神,勉励的絮语,无不传送着暖流,传递着爱心。最难忘的,那是聆听特级教师于永正《小稻秧脱险记》一课。学生在津津阅读,老师漫步行间,左看右望,灿烂微笑。走到一位学生旁,见他剃了一个罗纳尔多式的阿福发型,心中不禁欢喜,忍不住轻轻地摸了摸他的小脑袋。我相信这绝不是老师有意作秀,而是对学生怜爱之情的自然流露。虽是借班上课,但这一摸消除了陌生,拉近了距离。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不再是陌生的老师,而是一个可亲、可敬的老爷爷。如果我们能像于老师一样,充分利用课堂巡视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一定会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巡视。了解学情的途径
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一言蔽之,关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内在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教师的学识、经验等有限,我们不可能将课堂上学生所有情况进行预设。加之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它会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发展而不断变化,所以教师应敏锐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步骤、改变教学策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课堂巡视,无疑是教师关注学情的重要途径。于永正老师上《秋天的怀念》时,有这样一个环节: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言”“行”“色”的语句,思考母爱的内涵。笔者感到他总是不停地弯下腰,边走、边听、边看,这一环节竟用了14分钟。可以说,他对学情真正做到了了然于胸。正是教师在巡视中有了对学情的充分把握,才有了后面“母爱是理解”“母爱是宽容”“母爱是呵护”“母爱是尊重”等等的精彩。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有没有像于老师那样真正走到学生中间去?有没有像于老师那样俯耳倾听,让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课堂巡视,个别辅导的阵地
课标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旨在使他们通过学习,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课堂巡视是课堂中个别辅导的主要阵地。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利用学生自由练习的时间,与学生一起讨论该如何辩。于永正老师的课堂中,即兴表演非常多。我们常可以看到他深入学生中间,兴致勃勃地和孩子们一起探讨如何表演。如果我们能紧紧抓住课堂巡视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相信我们的课堂不会再是“一鸟人林,百鸟压声”的寂寞,而将呈现“百舸争流”“百鸟争鸣”的精彩。
课堂巡视。养成习惯的契机
课堂教学中,课堂巡视是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契机。笔者曾听过贾志敏老师《程门立雪》一课。贾老师课始即提出习惯要求:身体要坐正,读书要认真,别人发言要学会倾听,因为“倾听是一种美德”。贾老师不仅这么说,更在课堂巡视时不断地督促孩子们。看到孩子没坐正,连忙悄悄低语提醒;看到一位孩子边读书边用笔做记号,立即表扬他:“瞧,这位小朋友,多会读书r在贾老师的巡视中,在贾老师的督促中,学生坐得越来越正,书读得越来越好。我们应学习贾老师的做法,抓住课堂巡视加强对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培养,为孩子们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课堂巡视,它是一个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科学有效的课堂巡视不仅能使教师获得丰富的信息反馈,优化教学过程,还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督促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不能把课堂巡视作为象征性的教学手段,而要把课堂巡视落到实处,成就自己精彩的课堂教学。
9.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文 篇九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去年元旦,我的.干外婆突然得了脑瘤到福州动手术,回来后又住进了人民医院继续治疗。手术后的干外婆讲话吐字不清,而且全身难以动弹,全家人都非常难过。一天,老妈带我去医院看干外婆。一进病房,就看见干外婆脸色憔悴地躺在病床上,舅舅、舅妈在一旁照顾着,就连刚读大三的煌煌哥哥也赶回来了。突然干外婆叽叽咕咕的,大家都不知道她在讲什么,干外婆见我们不明白,就十分生气。煌煌哥哥见了,立刻趴下身子,低声细语地对干外婆说:“奶奶,别生气!不着急,慢慢说。”后来总算明白干外婆是要喝水,煌煌哥哥连忙去端来开水,先试一试水温,然后再用吸管给干外婆吸。每次吃药的时间到了,煌煌哥哥总是端起药先吹一下,然后又用嘴巴试一下药会不会烫,之后才给干外婆喝……放寒假了,煌煌哥哥整个寒假都在人民医院精心照顾着干外婆,喂饭、喂药……有的时候干外婆要去看风景,煌煌哥哥就小心翼翼地把她抱上轮椅坐好,并在一旁耐心地陪着;有的时候陪她说说话、捶捶背、揉揉脚等等,周围的人都表扬煌煌哥哥是个孝顺的好孩子。这正如: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我看了以后好感动,情不自禁地对老妈说:“老妈,煌煌哥哥真的好孝顺哦!”
让我深受感动的人还有我的二舅舅。二舅舅幽默、风趣,对老人特别贴心、照顾,外公、外婆特别爱跟他一起住,生病了也就爱他照顾。记得有一次外婆生病了想吃雪梨,当时已是晚上9点多了,村里又没人卖,二舅舅硬是骑着摩托车到六公里外的白沙镇上买回雪梨给外婆吃。还有一次外婆的脚被车撞伤了,二舅舅听了,立刻赶到医院去照顾外婆,出院以后将外婆接回家精心照顾。有的时候外婆要看电视,二舅舅就将外婆从房间抱到客厅,还不断提醒外婆好好休息……外公生病住院也是二舅舅照顾。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其实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敬老的故事。比如: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扶老人过马路……我们班的同学到敬老院做义工等等,敬老之花真是随处可见啊!
10.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初中作文 篇十
清晨,阳光透过层层轻纱钻进我房间却失望地发现,爱赖床的主人早已起来,失去了戏弄我的机会,不定期让它扼腕不已吧!如此地想着,我不由地心情大好,对着镜子绽放那101号烂灿笑容,面镜中的女孩也回以媚然一笑。这情形,让GIGI,一定又会说我“自恋”吧。邙得有一次她曾嘲笑地问我:“除了制造生活垃圾,你还会干什么?”
“美化环境啊!”我耸着肩,轻快地回答。
是的,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道风景。
春寒廖峭,当人们仍然裹着厚厚的冬衣,我会从箱底翻出我那件鲜红色的毛衣,穿着它出门去。去拥抱那已渐明澈的阳光,也去倾听融冰时潺潺的水声,去追寻春之女神轻轻的脚步。我要让那一抹鲜红尽情飞扬,在春花之前就已绽放,成为街头最亮眼的色彩,最眩目的时尚。
夏日炎炎,当城里的大多数人都有躲在屋里,吹着空调,我会带上我的泳衣去海边走走。和热爱阳光的人们一起欣赏蓝天、白云、碧海、沙滩的美景。或者在碧海中畅游一番,或者在沙滩上来个日光浴。喧嚣的海滨,是夏日独特的风景线。
秋高气爽,换上身轻便的服装,我们爬山去。尽管山路崎岖,常让我气喘吁吁,然而想要看到更美风景的信念却支持我走下去,在登临绝顶那一瞬,天地豁然开朗,顿时明白了何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了。而山下的.人们,是否曾朝上仰望呢?
冬雪纷飞,转眼又是新的一年。这时,我会忍不住提笔,给远方的亲友捎去问候,告诉他们故乡的近境。当他们思念进,我就成了那最甜的笑脸,最温暖的火焰。
我想,这并不是自恋,或许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然而,每个人都可以发光,发热,就像宇宙中的恒星,虽然体积和质量会有差别,但都能氢核聚变,何以屈就做颗行星,反射别人的光和热。何必做颗卫星,永远以别人为中心?
11.给学生作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作业;多元化;个性化;生活化
在传统的守成性教育思想指导下,语文作业的现状一直不尽如人意,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立足实践,革新将作业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强化的片面思想,力求设计真正对学生有效的、促进学生成长的作业,能让作业成为培养以及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一、明确学科的人文内涵,彰显语文的多元化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因此,语文作业设计要关注其人文内涵。传统的语文作业,囿于书本,拘于读写,限于室内,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效设计作业要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和社会热点的引入,注重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得作业成为丰富精神生活的向导。
如,八年級下册第一单元胡适《我的母亲》的课后作业,我是这样设计的:
年轻的心总是装载太多的事情、事业、爱情、理想,而父母永远只是静静地藏在一个角落里。一个声音总是在说;现在太早,等我实现了再去尽孝也不迟。只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有太多的抱负要去施展,而不知不觉间曾是我们避风港的父母却已经老了,缓慢却不可逆转。对于父母我们总是怀着愧疚之心。时间的年轮在同学们的身上也印下了15年的痕迹,那你如何来表达你心中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呢?请你试写一段文字来表达对父母的敬重与感恩之情。
结合阅读教学的具体内容设计的语文作业,既是很好的语言训练,又通过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培养了学生尊敬父母、感恩父母的美好情感。
学生上交的作业中,有些同学是这样写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每一位母亲的身上都带着一根对子女思念的针线,无论走到哪里,这根针线永远都不会扯断。”有些同学说:“我的母亲是一个普通又平凡的农村妇女,不懂什么文化,但她却用一颗宽容又博大的心教会了我如何待人接物,很像胡适笔下的母亲。”有个同学还描写了一个母亲给她去镇上买衣服的小片段来表达她对母爱的赞美。学生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内心的美好情感,给了老师很大的惊喜。这样的作业设计发挥了语文练习的正面教育的功能,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才可以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最终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发学生的个性化
初中生处于身心发育的阶段,他们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同时,他们责任感不够强,自律性还比较差。语文作业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凸显自主性、差异性、发展性。通过作业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为了让学生对语文练习有兴趣,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了解他们对语文的态度、习惯、方法、爱好、情感等特征,更重要的是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不能以相同的任务去要求学生。比如在学完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考虑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的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针对学生的兴趣布置一篇“我心中的乐园”为题的练笔,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内容也是五花八门。
在设计题型时要呈现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形式。语文是最丰富多彩的学科,练习形式也应多样化。单一呆板的练习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我们要减轻机械记忆的练习负担,设计具有创造力生存土壤的语文作业;减轻硬性统一的作业负担,设计可选择性的练习;减轻学生完成练习的心理负担,设计趣味作业。比如我们从来都只是把古文译成现代文,我却“倒行逆施”,要学生把一篇现代文译成古文。题目是这样的:
在黄海边上有座伊芦山,山有十几里长。商代有名的宰相伊尹在做官不顺利的时候曾到这里隐居,所以当时就叫它“伊来
山”,后来海岸向东迁移,沼泽和芦苇就把整座山包围了。因为伊尹在这里用芦草盖了房子,人们就把山名改成“伊芦山”。山上到处都是古老的松树,巨大的石头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着,上面刻了许多字,都是历史上来此游览的文人墨客给后人留下的有价值的东西。
带着新鲜感跃跃欲试,有个同学还风趣地说,就让我们且当回古人吧,但做起来就难了。第一句话有些人译为“黄海之滨有十多里长之伊芦山焉”,还得意地说是模仿了苏轼的《石钟山记》。我说,虽善于借鉴,但读来拗口。总之,这道题引发了大家的兴趣。
三、延伸生活的独特视角,倡导作业的生活化
过去的语文教育总是把视野局限在学校语文教育的范围之内,生活体验单一呆板,走上社会,感到语文知识欠缺,难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语文教育要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地向社会开放。语文作业必须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语文作业要着力于从社会生活中捕捉鲜活的材料,营造具体生活情境。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中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语文课堂教学给学生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要努力开拓课外语文学习的新天地,对课堂作必要的延伸与拓展,将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课外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让作业从“面目可憎”到“亲密无间”,生活化的作业更易于学生接受。
比如八年级下学期的一道作业: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请你描述所度过的端午节中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或一次体验。要求具体生动,情感真切,不超过60字。同时请你思考下面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现在在青少年中,很多人不了解端午,中秋不想回家团圆,对清明的祭奠活动也不以为然,却热衷于过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并针对上述文字中所说的现象,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向网友征集公益广告。
这道作业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选择生活与作业的契合点,从社会生活中选取包含丰富语文价值的素材,符合新课程倡导的学习与生活相联系的理念,把充满鲜活生命气息的生活原生态,改造为具备清晰而富有教育意义的再生态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也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也为语文练习的设计注入了活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只要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出发,设计题型多样、题量适中、编排灵活的重视语文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增加启发学生思维及培养创新能力的作业,语文作业终能走出怪圈,引导并帮助学生实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构建、巩固、生成、迁移,从而迎来明媚的语文世界。
参考文献:
[1]牟登豪.论新课程下初中语文作业优化设计.成功教育,2012(5).
[2]周成玲.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作业的设置.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23).
[3]修春刚.初中语文探究性作业设计.文学教育,2012(7).
12.宽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篇十二
微型德育课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课”, 它既具有学科课程之形, 又具备活动课程之功能, 是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有机结合, 是一种新生的、全新的德育课程模式, 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它与学科课程相比, 具有如下特点:
1. 内容的广泛性。
大到世界风云, 小到班级琐事, 均可作为微型德育课的教育内容。因此我们在编制课程内容时, 充分注意到课程的性质特征, 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功能, 即在编制时, 不是过分地注重将什么样的事实、技能传递给学生, 而是注重将具有现实性、综合性与开放性的问题展现给学生, 使学生们能在对问题的思辨、探索、尝试、调整和解决的自主性的活动中, 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的发展。所以, 我们不在学科知识的序列中寻找课程的学习内容, 而开放到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课程的内容, 将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件、现象、情景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问题, 使学生的自我价值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 并在自我创造的成功满足中获得主体的健康人格的发展。
2. 强烈的主体性。
微型德育课是创造出一种环境, 让学生带着某些深刻的甚至终生难忘的体验, 相对稳定地作用于他们的发展过程之中。对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 我们注重引导学生做活动的主人, 强化学生在德育中的主动性, 使学生产生道德认识的需要, 激发道德动机, 自觉选择良好的外部教育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微型德育课活动, 激发学生的内心活动, 引起积极思考, 使学生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到微型德育课活动中去。
3.鲜明的个体性。
学生负责的活动内容均由各年级各班级围绕德育中的某一主题根据实际自行确定, 设计精心, 个性鲜明。我们尊重、信任学生, 让学生在微型德育课活动中学会走路, 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逐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近年来, 我们在实施微型德育课过程中, 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1. 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增强了德育功能
在微型德育课中, 我们充分运用先进的电教媒体, 将大量不良或优良的象征性事实、参照性事实、反馈性事实等行为信息资源, 通过闭路电视系统的声、形、光、色的优势向学生展现声画并茂、情景交融的氛围。把不良品德的可恶性、灾难性、毁灭性展示出来, 同时还把优良品德的榜样性、创新性、鼓励性、示范性展示出来, 或善恶互衬地展示出来, 推动学生认识和情意两方面的发展, 大大地促进学生优良品德迅速发展, 从而增强了德育功能, 显示了明显的德育“内化”效应优势。
2. 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增强了主体意识
微型德育课的开设, 为学生提供了活动的机会。在我们引导下, 学生进行自我设计、自我修养、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以关注自身的成长, 达到教育的自律性。他们自主地作出正确的选择, 学校也尊重其意愿, 满足其正当的需要。他们已经逐步树立起较强的主体意识, 积极参与活动, 真正成了活动的主人。
3. 增进了学生的道德情感, 促进了健全人格的形成
微型德育课为学生的具体实践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深化着自己的知识, 展开想象的翅膀, 有效地培养非智力因素, 并使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 进一步促进师生间、同学间相互了解和尊重, 陶冶了情操, 增进了友谊, 激发了求知欲。学生的创新能力、伦理道德、协作意识、竞争观、集体观都自觉增强, 素质逐渐得到提高。
13.一道亮丽的风景 篇十三
这道亮丽的风景,在现实中并不很罕见。它尽可能多的,出现在任课老师生动幽默的课堂;出现在学生孜孜不倦的午自习;出现在下课谈天说地的自由时光……它的出现,有时很短暂,有时却很悠长;有时令人欣喜,有时却令人慌张;有时仅仅是惊鸿一瞥,有时却给人留下那道炽热的目光……没错,它就是我们班主任老师在空闲时光里,在我们班门外,手扶门窗,向里观望她的学生们的学习情况。那凌厉不失温和的目光,那时而舒展时而却紧皱眉头的脸庞,就汇成了,那道亮丽的风景。
“你你你!上课怎么又没认真听讲?手怎么又没放在桌上?哎呀!你上课又跟别的同学说话了!你知不知道初二有多重要?你的成绩又下滑了,以后不能再这样了……”诸如此类的话,是那道“亮丽的风景”后的一场风暴。当然,我也是风暴中的其中一个“受难者”。
那日,我正跟同桌讨论一道有关数学相似性的题,大概是太入神,竟延误了那道“亮丽的风景”,好在当时她未推门而入从而训我个“狗血淋头”。但下课,冷不丁的风暴还是如期而至……
我的心在呐喊。因为想知道,曾几何时,这“流动不定式型监控”就这么闯入我的世界,悄无声息,却杀伤力极大。
经历过风暴后,我渐渐束缚了自己,嘴也因此收到了管制,我默不作声的完成每一节课,但我实在不快乐。像监牢般的日子,煎熬,而漫长。我徘徊,又彷徨,何时才能冲破枷锁,寻求自己的那份快乐呢?就这样,我迷失着,直到一次考试。
这次考试的科目是数学,可能加上50%的上课超级认真听讲,我竟如获“回天之力”,破天荒地考了一个很不错的成绩。要知道上了110分的同学都是寥寥无几呢。我的束缚,顿时像被什么东西解开,冲破一年来的枷锁,我追求到了那份快乐。当然,与此同时,我也渐渐习惯,甚至喜欢上了那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不再认为它是一直束缚我的一道锁,相反,我认为它更像一幅画,一幅不经浓墨重彩渲染的,自然的风景画。没有它,就没有教室里外那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有了它,也往往少了喧嚣,多了一份宁静,与美好。
14.一道亮丽的风景作文 篇十四
当我还沉浸在我的思绪中时,一个打扮精致正打着电话的女孩走进了我的视线中,她兴奋的对着手机说着话,突然,她的鞋子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他低下了头,看到了那个黑钱包。“今天真走运呀,你猜怎么着?我看到了一个钱包!”她踮着脚压低了声音对着手机说“哈哈哈,真不知道里面有多少钱,你说我会不会发财呀?今天又可以去买好吃的,我真是上帝的宠。”她微微弯下她的身躯,打量着那个钱包,这是不知手机里说的什么,他如同碰到刺一般松开了手里的钱包,只听“啪”的一声钱包掉到了地上,路人们的眼光一下子就被这声响吸引了过来,女郎一见情况不妙,就不顾人们一脸疑惑的目光,也不过电话里说了些什么,如兔子般飞快离开了现场。
这时一个稚嫩的童声传入了我的耳朵。“奶奶,快看!是个大钱包!”一个身穿校服的小男孩拉了拉奶奶的衣角,这位老人顺着孩子指的方向望去,看到了那个灰尘扑扑的钱包,只见那个小男孩正要弯腰去捡,却被奶奶一把拦住了。“哎呀!那是别人丢失的东西,我们不能要,乖,听话和奶奶回家去,奶奶给你包饺子吃,昂!”“不嘛,老师说捡到了别人的东西要交给警察叔叔,我想把它交给警察叔叔。”小男孩乞求着奶奶,可这位老人不理会他的乞求,连忙说道:“快走快走,奶奶忙着呢,还要回家煮饭呢,你赶快回家做作业去,乖,听话”。奶奶催促着,拉起他的小手飞快的离开了,小男孩十分不情愿的被拉开,一步三回头,不久后,小男孩就看不到那个钱包了,他早就被淹没在人群的脚步里了……
夕阳西下,那只灰尘扑扑的钱包依然躺在地上,它面朝夕阳仿佛在向夕阳讲述这些天来所遭受的痛苦。
这时一个拾荒者向这边走来,他头戴破帽子,黑乎乎的,脸上脏污不堪面目全非,让人看不清他的真面目,更分辨不出他的年龄,他的目光来回扫视着大街,最终目光定格在黑色钱包上,他毫不犹豫的把钱包打开,从里面掉出了一串钥匙……
“终于有人要把这只无人寻找的钱包据为己有了。”我心里戏虐着。
然而我意想中的事并没有在下一刻成为事实,正当我想走上去说教的时候,只见拾荒者将那钱包和钥匙一起挂在路边栅栏上显眼位置,那钱包像一块面旗帜似的,和钥匙一起被夕阳镀上了金色的光芒,夕阳目送着这位拾荒者,他离去的背影也被夕阳镀上了柔和的光线,一刹那,他的背影给我留下了无数启示,“即使捡到了哪怕有无数的金银财宝,只要不是你的,你也不可以据为己有,因为那是别人的。”
在这短短的一霎,小男孩的奶奶的怕事,打电话的女孩的浮躁,还有和我一样的冷眼旁观,这一幕幕接浮现在我的脑海,而这些最终都被这个拾荒者的金色背影所覆盖……
15.宽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篇十五
亮点一:化“枯燥”为“生动”
小学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具体、直观的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而对于课文中描写的事物由于缺乏对应的画面和合理的想象,也就很难正确领会作者的意图。如何将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呢?不妨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多媒体可以提供丰富的图片、美妙的音乐、动感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置身于现场,实现文字与画面的有机融合,从而让学生深刻领会课文中描写的情景,正确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如,在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时,一位教师先让学生反复诵读,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依次出示四幅画面:“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字对应的画面,加以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借助多媒体创设的情境,直观、形象、具体,学生对“庐山瀑布”的理解就能从“盲人摸象”到“洞察一切”。多媒体,让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亮点二:化“艰涩”为“浅显”
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教学重难点。有些重难点,采用常规教学手段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时,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重点,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捞铁牛”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很多学生读这句话时,弄不懂这句话的意思。一位教师通过课件,设计了这样几个步骤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第一步,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捞铁牛时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第二步,演示动画,使学生看清了水把船自下而上托起,同时又把铁牛从很深的淤泥里从下而上拔起;第三步,演示船牵着铁牛在河边上行走的动态过程。很显然,怀丙捞铁牛时运用了水的浮力这一物理知识,面对这一初中物理知识,学生很难理解。但教师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化艰涩的原理为浅显的画面,学生不仅轻松地学到了知识,也加深了对全文的理解。
亮点三:化“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主动学习,学习效率就高;被动学习,学习效率就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如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等于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这正是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之一。借助多媒体可以渲染学习氛围、增强语言感染力,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从“沉默状态”走向“活跃状态”,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被动应付”走向“主动迎合”。这时,学生对所学内容就会产生浓厚兴趣。例如,在一年级上册拼音教学中,有这样几个音节:“nᔓt픓dú”。一位教师先运用多媒体在屏幕上依次出现这几个音节,引导学生说出它们分别是由哪些声母、哪些韵母和哪些声调组成的,然后,分别出现小朋友读书、阿姨吃苹果、爸爸提水三幅画面,让学生快速读出对应的音节,并引导学生说一说“画面上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答对了,就播放“鼓掌”的音乐;答错了,就提示“加油”的声音。在这个学习音节的环节中,教师通过呈现直观的音画形式,给学生全新的感官刺激,激发了学生学习音节的兴趣。
亮点四:化“记忆”为“建构”
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多,句子长,背诵起来有困难。靠死记硬背花费的时间长,且容易遗忘。而借助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主动建构内容,从而提高背诵效率。例如,“庐山的云雾”一课,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通过播放电视剧《西游记》中视频,让学生体会“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神秘感;教学第二自然段时,依次呈现“绒帽”“玉带”“大海”“天幕”这四幅画面,让学生整体感知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然后,引导学生结合画面边读边想象,边读边感悟,边读边背诵。学完这两段内容,让学生先记忆几分钟,然后再回放刚才的画面,让学生结合画面背诵。从当场检测效果来看,学生不但记得牢,而且记得快。接着,采用同样的方法,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记忆后两个自然段。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愉快,学生通过观察课件记忆画面,进而背诵课文,多媒体技术发挥很好的作用。
16.让班级活动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篇十六
关键词:班级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班级活动
在班主任的班级常规管理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还应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增强班级凝聚力。如果每个学生都能融入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荣誉而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个集体也一定会在和谐的氛围中不断进步,取得优异的成绩。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群体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很多学生不喜欢参与集体活动,也缺乏集体荣誉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存在任性、自私等弱点;电子产品成为他们与外界交流的主要方式,这也导致他们缺少和其他人交流的机会;他们大多自我意识很强,因此也缺少集体意识和班级荣誉感。
为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同时渗透美育教育,班主任可以做很多工作。其中,利用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增强班级凝聚力是很有效的策略。我们可以细心地发现班级活动中学生表现出的优良品质,还可以引导班级学生参加多元化的课外活动,强化他们的集体意识和班级归属感。在此,我想讲述班主任工作中的两个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一)
在一年一度的校秋季运动会中,所有的参赛同学都力争上游,希望用自己最好的表现为班争光,这其中也包括我班里的体委S同学。在100米跑步比赛中,他奋力向前冲,终于在小组中以绝对优势第一个冲过终点线。但是,就在那一刹那,他因为跑得太快重心不稳倒地了,而且是头先着地。由于剧烈的擦伤,这个一米八的阳光男孩的面孔变得满是血迹和伤痕。被校医简单处理完伤口后,他淡定地回到了看台。当得知自己获得高中男子组100米第三名时,他高兴地握住拳头,喊了声:“耶!”忽然,广播里传出4×100接力赛即将开赛的消息。他决定参赛。我看着他满是血痕的脸,问道:“你还能去吗?”他坚定地说:“能,没事儿!”于是,他站在了强手如林的跑道上。由于他的精彩表现,我们班获得了全校第三名!他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赛后,班里同学一拥而上抱住了他。学校广播里也宣传着他的感人事迹。
运动会结束后,我决定组织策划一次特别的班会,旨在用S同学的事迹引导同学们的思考:“这个班集体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我们的荣誉感又应属于谁?”班会十分成功。大家都踊跃发言,气氛很热烈。其中有位同学念了一首自己原创诗:
“我们不怕置身于黑暗中,我们只怕心中没有光明。
受伤了,或许很痛,还会担心伤疤,但是总有些事于他来说是更重要的,
可以不管所有人的疑惑坚持他自己的原则,而他所坚守的东西,
也是我们大家都该坚守的:这个班级的荣誉,我们从未忘记,‘We are family。
正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我们不允许别人说它一个‘不字,
即使受伤,也要高昂着头颅,笑着坚持。”
听到这里,班里很多孩子已是热泪盈眶。他们一齐喊出:“We are family!”此时,我觉得我们走得更近了,更亲了,真的就像一家人。
案例反思: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细心去发现学生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抓住机会,让这些闪光点引起其他学生产生共鸣。当积极争取班级荣誉并为班级作贡献成为班级共同认可的舆论和态度时,这种好的风气就能进一步带动大家的集体荣誉感,进而增强班级凝聚力。
教育案例(二)
高二学年,我新接手了一个班。有一次,学校要举办一次全校范围内的歌咏比赛。我鼓励大家积极参与,但是学生的反应却很平淡。通过了解我得知:他们在高一参加歌咏比赛时,是年级里最先被淘汰的班级,因此他们没有什么信心。于是,我鼓励道:“同学们,只要我们尽力去唱,展现出我们班的风采就行,名次并不重要。”但是,我心里明白: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活动,无论付出多少努力,我一定要带领他们取得突破。
我们选择了《长江之歌》和《精忠报国》这两首歌。我发挥了自己在音乐方面的优势,当起了临时的音乐老师。从歌谱、歌词、节奏、音准到情感把控,每个细节我都一一落实。经过无数次磨合、改进,这些曾经不自信甚至不敢张口的孩子,都打开嗓门,用高亢的嗓音唱起了这些经典的歌曲。此外,我还在服装设计上下了功夫。当全班学生穿着漂亮的演出服亮相时,我们无疑成了当日的焦点。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班勇夺校一等奖。学生个个乐开了花,兴奋地穿着演出服合影留念。
案例反思:
班级学生在校园活动中的获奖经历,会让他们产生班级荣誉感和自豪感。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也会增进了解和互信,顺利构建和谐的班级。同时,这些活动也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品质,帮助他们明白了奋斗的意义。此外,学生在活动中还受到了美育教育。比如:从《精忠报国》这首歌中,学生看到了民族英雄岳飞战死沙场的决心;在歌曲《长江之歌》里,他们感受到了长江的磅礴气势和祖国的伟大胸怀。
17.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文500字 篇十七
用微笑待人,总能使人心情十分舒畅。
这次暑假,妈妈带我坐飞机去三亚玩。谁知,因为航班延误,我们六点半的航班被推迟了三个小时!我们自认倒霉,只好干等着。漫长的像三个世纪的三个小时终于结束了,我们都拿着各自的机票去登机。上了飞机,首先迎接我们的是一位空姐,她面带微笑,让人心情舒畅,她还不时地说着:“您好,欢迎登机!”这轻声的话语和热情洋溢的微笑,为寒冷的机舱带来了一丝温暖。往机舱里走,机组人员更是个个用微笑迎接我们,这情景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飞机起飞后,空中小姐更是对妈妈有求必应,贴心的送来了枕头和毛毯,我看到她们的微笑,便感觉十分亲切。
动人的微笑并不一定只体现在飞机上,在青奥会时,志愿者“小青柠”们也用微笑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和年轻运动员们。不仅如此,青奥会的吉祥物“砳砳”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它是一块憨态可掬的雨花石,用自己热情的笑容和志愿者们一起庆祝这个青年人的盛会······
18.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文 篇十八
同行的一个阿姨说:“猴子很聪明。你从包里给它拿吃的,它就认为你的包里还有吃的,有时候它还会跟人抢包、抢照相机,抢跑后它把里面的东西翻腾出来,它认为没用了就会把包丢掉。所以在这儿不能轻易给猴子扔吃的。”妈呀!我哪知道这些呀!
人猴就这样对峙了好半天功夫,猴子一点也没有退让的意思。这时候过来两个大学生模样的哥哥,他们也过不去了。一个哥哥说:“找根棍吓唬吓唬它们,把它们赶跑。”说着就要撇路边的树枝,刚才说话的阿姨连忙制止了他们,说:“如果打猴子,很可能会招来更多的猴子来报复,那就麻烦了”。“那怎么办?”“等,人多了,猴子就害怕了”。
我们六个人跟猴子面对面地较着劲儿。又等了约莫十来分钟,后边一下子过来了十几位游客。大家朝着猴子大声喊叫,老猴子一看形势不妙,一转身溜跑了,其他猴子也跟着“头儿”溜之大吉。
19.让文言文教学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篇十九
一、以诵读为突破, 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本文认为, 中学生普遍缺乏文言文语感, 文字生疏, 且无停顿断句常识, 要学好文言文, 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 大声朗读, 口熟而成诵。只有反复朗读, 才能领会文章的要旨。
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我们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注意停顿, 读出语气感情, 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和意境。一些难句、长句一时领悟不透, 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弄清其义, 而且效果远比教师指点好。
同时, 对学生诵读指导要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 在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做好指导。对于范读、默读、朗读、齐读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 或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读出语势, 或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体味情感、感悟意境。以《陋室铭》为例, 在幽雅的古乐曲中, 声情并茂地朗读。读着读着, 不觉此室之陋, 但觉此室之雅、交往之雅和情趣之雅:眼前浮现“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从而达到“如出自己之口, 如出自己之心”的效果。
二、以授渔为导向,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1. 是要教会翻译方法。
本文认为, 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 首先对照注释, 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 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 作出增补。先由学生看懂课下注释, 借助工具书, 联系语言环境, 一字一句地翻译, 再由教师答疑点拨, 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 引导学生增补、调配, 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
2. 是要教会常用词法、基本句法、古代文化常识。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与古代文学语言有着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 但决不会像学外语那样毫无根基。因此教师在传授讲解时要突出三个重点, 即常用词法, 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 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古代文化知识, 包括特定称呼、固定句式等, 以促使学生知识类化, 积累常用文言词汇, 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 达到触类旁通。但应该根据文章内容、结构有所侧重, 切忌面面俱到, 让学生无所适从。
3. 是要教会摘要积累的方法。
新课标“用摘录和做卡片的方式积累阅读材料”的要求对于学习文言文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 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朗读, 并逐步加深理解, 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途径。
三、以迁移为目标, 促进学生融会贯通
在文言文教学中, 要讲透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促使学生文言文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 提高自学能力, 实现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迁移。“迁移”的训练方式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 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如学了《晏子使楚》, 就可选《晏子春秋》中的其他篇目加以比照阅读, 在巩固课内文言知识的同时, 更进一步地把握晏子的思想性格。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 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 从而更好的理解词义。比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前人之述备矣”的“备”和“关怀备至”的“备”等。当然也可以将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不同义的词进行迁移, 进行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的训练。
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立足课内, 延伸课外”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良好的文言文教学形式。故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宗旨, 设计多边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不仅能真正主动学懂大纲要求的文言文知识, 还能迁移所学的文言知识, 阅读课外文言文文段。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 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 难易适度的课外文言文来进行有针对性地练习, 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的目的。
摘要: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中学生适量多读一些古代的诗文佳作, 培养一点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对于提高文化素养、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是十分必要的。
20.语文课堂中一道亮丽风景线 篇二十
关键词:随文练笔;仿写;补白;创写
新课程实施以来,随文练笔成了许多教师增添一抹语文课堂教学亮点的重要途径。随文练笔,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操作方便易行,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为课堂注入活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在“随文练笔”这一块菜园地里撒下快乐的种子,收获到自己的果实,可谓一举多得呀!如何挖掘文本练笔因素,发挥随文练笔之功效呢?
一、仿写迁移,举一反三
大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资源,抓住文本精彩之处,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安排、语言精妙等方面进行模仿迁移,进行合理的随文练笔,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1.句式仿写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及时捕捉重点句式(比喻、拟人、排比等)进行仿写,以此提升学生对句式的把握。如《泉城》一文,“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教师让学生结合画面仔细阅读和品位这个句子,感悟句子精彩的排比与比喻手法,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再对句子进行恰当仿写,学生能结合生活写出了“路旁的树有的耷拉着脑袋,好像垂头丧气的老人;有的笔直站立,好像威武的哨兵;有的树枝随风摆动,好像翩翩起舞的姑娘。”等句子。这样,学生通过仿写,对排比、比喻句式有了更进一步地认识。
2.结构仿写
《珍珠鸟》一文,作者对小家伙外形的介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这里作者采用由局部到整体的习作顺序来描述,条理十分清晰。在学生掌握这一习作方法后,教师就安排一个描写外形的写话训练。为了能让学生写话有所依托,有具体可感的内容可写,教师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有学生这样描述小狗: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一个湿漉漉的鼻子,一对灵敏的耳朵,一条尾巴一甩一甩的,显得非常精神,再加上又粗又壮的四肢,好像一位威武帅气的警察在站岗放哨呢!
二、文本补白,丰厚内涵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作者在谋篇布局上都或多或少采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文本的留白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是引导学生进行补写的有效材料,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果。
1.挖掘文本空白处补写
如《蚂蚁和蝈蝈》一文,在学习“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多媒体画面,联系生活,展开想象,进行文本拓展补白。出示:“他们有的 ,有的 ,个个满头大汗。”有的学生说:“他们有的推,有的扛,个个满头大汗。”有的学生说:“他们有的抬,有的抱,个个满头大汗。”再出示:“ 有的 ,有的 ,个个 。”有的学生说:“下课了,同学们有的跳繩,有的下棋,个个兴高采烈。”有的学生说:“大扫除,同学们有的擦黑板,有的扫地,个个干得热火朝天。”这样的补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在习作上的想象思维。
2.利用文本省略处补写
如《孔子游春》一文,在孔子眼里,水这位真君子只有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这四个特点吗?文中的省略号告诉我们水还有什么特点?出示“水 , , ,它好像 。”教师引导学生在对文本有所感悟基础上,抓住文本省略号处,进一步引导想象补白。有学生说:“水一泻千里,排山倒海,奔腾不息,它好像很威武。”“水清澈见底,水平如镜,潺潺而流,它好像很温柔。”从“识水”到“写水”,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水的品性如汩汩甘泉流进师生的心田。
三、改写上路,锦上添花
语文教材所选入的课文,大多是叙述严谨、语言优美的文章,或重在情感的熏陶,或重在说明事理,其都运用了较为优美的词句。教师可指导学生对这类课文进行恰当的“改写”,其主要目的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学习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改写要有针对性,结合不同类型的课文采用不同方法。如在阅读完《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孔隙”一段后,设计假如你是双龙洞的小导游,请根据课文内容的描述,展开合理想象,引导游客顺利通过孔隙。
我们也可以在诗歌教学中进行改写。诗歌语言精练,借描绘一景、一物或一事来抒发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或见解。如果让学生在了解诗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把原来的诗歌写出一篇描写细致、内容具体生动、身临其境的文章,那更是锦上添花。如学生改写《望洞庭》一诗,“晚上,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天空,月夜下的洞庭湖,湖光和月光相映生辉,使人感到是那么温柔,那么迷离。平静的湖面就像是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光彩照人。湖中屹立着一座峰峦雄伟的山,这就是君山。远远望去,如同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镶嵌在一面巨大的白银盘里。君山上的青草和大树,映衬得君山更加壮丽。这时候水色与月色真可谓是融为一体,一幅奇妙的洞庭秋月图就展现在我们眼前。”
四、创写文本,标新立异
在随文练笔中,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让学生顺利完成情感的积累与思想的升华,在情感喷发中去忘我地写作,从而体会到“如行云流水般”的写作快感。
如《卧薪尝胆》一文,教师在文本动情处的引领:“越王勾践回到祖国后,面对失败与羞辱,他刻意折磨自己,让自己时刻谨记屈辱的历史和必须变强的使命,通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转弱为强,战胜了吴国。在取胜的那一刻,你们是怎么想的,请将内心的感受写下来吧!”学生在强烈的情感驱使下,纷纷提笔写作,一个个似乎都化身为越王,体会到由努力而带来的成功,真可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真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在他们笔下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抒发了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样的写作方式才是高效的。
随文练笔是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方式,它可以弥补学生习作练习间隔时间长这一缺陷,锻炼学生写话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为高效课堂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袁春红.例谈作文训练在阅读教学中的切入点[J].小学教学参考,2012(07).
[2]范雅娟.关注细节,让自由表达具体传神[J].小学语文教师,2014(12).
【宽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推荐阅读:
怀念是一道美丽的风景07-11
文明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作文11-12
青春是一道值得期待的风景09-01
用假如我是一道风景为题的作文10-27
那是一道风景500字作文07-17
一道别致的风景线作文11-04
好一道美丽的风景作文11-05
一道风景线的优秀作文600字07-16
一道风景线中考作文06-30
自成一道风景线作文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