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戏剧课程设置

2024-09-02

幼儿戏剧课程设置(精选13篇)

1.幼儿戏剧课程设置 篇一

教育戏剧对幼儿的影响分析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西方教育的典范也开始被国内教育界人士所关注。这里所说的“典范”主要是指西方教育戏剧理念的引入,而这种教育方式也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尤其是在诸多实践操作后,更加坚定了戏剧理念对孩子们成长和发展的信念。

通过国内外实践经验所总结的文献报告发现,在孩子性格以及观念形成的初期,即2-6岁左右的幼儿时期,开展戏剧教育对他们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一、文章绪论

(一)研究意义和对象

戏剧,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除了具有审美的功能以外,它还肩负着特殊的功能——教育。早在20世纪20年代,西方国家就开始将这种具有审美功能,并能冲击人类大脑视觉和听觉的戏剧元素融入到了幼儿教育中,而随着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凸显出更多新颖、灵动的教育效果,进而催生出“戏剧教育”。

戏剧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概念的戏剧教育主要是指具有通用性和非专业性特点的教育模式,它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留痕迹地融入到了教学模式中,它隶属于学校艺术教育的范畴,目的在于让受教育者提高综合素质,达到综合性发展以及质的飞跃。相对于广义的概念来说,狭义的戏剧教育则专门指专业的戏剧教育,一般是以专业艺术院校为主体,以培养戏剧专业人士为目的。

孩子天生就具有艺术家的灵动气息,他们在戏剧方面有着惊人天赋。就像孩子们为什么容易被“活”的场景所吸引,而如果能将孩子们的这个天性好好把握,将戏剧教育融入其中,这对孩子们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本研究将运用教育戏剧理念和方法,以戏剧为载体,将戏剧教育应用其中,重视孩子们的参与,并关注孩子们在接受戏剧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反应,借鉴西方教育的指导意见,最终形成一个新颖而实用的戏剧教育课程体系,为孩子们的心身心成长做出努力。

本文研究的对象为2-6周岁儿童,这一阶段是教育孩子们的关键时期。通过戏剧教育增强学生体质、改善形体、开发智力等等,让孩子们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研究方法和内容

本文研究基于戏剧教育的理论知识,采用戏剧教育常用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我们前往当地幼儿园,对小小班3-4 岁幼儿进行重点跟班。整个研究以3-4岁的幼儿为主,以2-6周岁的幼儿为辅。

课程主要分为两期:2014年12 月至 2015 年 1月为第一期,2015年2至3月为第二期。每期时间两个月,每周一个固定主题,共4次课程。课程的大致方向是:第一节实践实验课,第二节内容调整课,第三节理论回顾课,第四节冥想巩固课。每节课也有相对固定时间,即每课45分钟,分为讲解10分钟,回顾15分钟,间歇整理反思5分钟,再互动15分钟。

研究方法当以“实践”为基础,秉承从“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采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行动研究,不断摸索积累出艺术表现形式的多元整合课程的研究策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反复思考问题,及时掌握孩子们的心理,通过对幼儿教育过程的强化、回顾、反思、互动,让戏剧教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对孩子们的教育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尽可能培养幼

儿的想象力、适时开拓思维,让原本禁锢的思想在创新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

(三)国内外教育戏剧现状分析 1.国外戏剧教育

戏剧教育是从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中萌芽而来的,由伟大的教育家卢梭首先提出。他在研究理论和实践操作过程中,提出了实践和学习之间相辅相成的理念,这种理念很快在海外流传,并先后发展和流传到了美国、英国等地。

在美国教育戏剧的发展前期,知名学者杜威的影响极大,在他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教学摸索,用自己的经验改造儿童学习,杜威会在每一次试验中设定一个场景,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参与互动戏剧性很强的活动。在推广戏剧教育中,温妮弗瑞德也做了大量工作,她被称之为儿童戏剧教育的先驱。她把自己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成书出版,对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英国,戏剧教育的发展最早记载源于一位乡村女教师哈丽特,她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学者,在她的概念中,教学主题应该是多元化的,所以她会根据主题设定不同的场景,让自己的教学不断戏剧化,以多种方式与孩子们进行互动。到1911年哈丽特写了一本名为《教学中的戏剧方法》的书,这本书成为戏剧教育的精髓,至今还推动影响着全球戏剧教育的发展。

继哈丽特之后,另外一位英语教师、教育家亨利开始“接棒”,对戏剧教育的发展继续做出贡献,她的理念更为细致化。在她出版的《游戏方法》一书中,从更多方面阐述了戏剧教育的意义以及方式。《游戏方法》中所提倡和强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得到了外界关注,并且很快在英国公立小学流传。与此同时,这种模式不断被后人所汲取,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年代。由此,英国的戏剧教育范围也从小学拓展到了高中,甚至覆盖了整个教育领域。

2.国内戏剧教育

相较于国外戏剧教育的经验,我们国家的幼儿教育戏剧则逊色很多,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起步比较晚。一直以来,教育界都没有过多重视戏剧化方式的教育问题,而是采取类似戏剧活动的形式,比如节假日的节目表演,班里组织的节目比赛等。通过音乐和表演形式与幼儿互动,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寓教于乐”。

我国现代教育界所公认的有关戏剧教育被重视的时间确立为1955年,那年全球召开了“第二届国际教育戏剧联盟会议”,当时李婴宁作为大陆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这次会议让他感触颇深,如果中国的教育还是中规中矩,没有突破,势必会落后他国,这对孩子们的成长十分不利。因此,李婴宁在国外认真了解和学习了一番后,把这个理念带回国,并结合中国教育实际情况,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戏剧教育研究工作。2002年,在李婴宁的号召下,上海浦东华林小学首次开展了戏剧教育尝试,得到了教育界的极大重视。随后几年又在杭州等地进行了阶段性实验,效果颇丰。

2005年,南京师范大学张金梅博士出版的《幼儿园戏剧综合课程研究》引起了专家学者关注,开启了中国学前领域教育戏剧的研究旅程,也将中国戏剧教育的发展真正摆上了台面。

如今随着中国教育的改革,戏剧教育的比重愈来愈大,教育界人士试图将儿童的情感与戏剧教育相互融合,通过场景设定、课程设计掌握孩子们的心理,挖掘孩子们的潜能,开发智力,开拓出互动性强、灵活性大、乐趣横生的新型教育模式。

二、教育戏剧在幼儿阶段的应用方式

(一)研究设计方法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讨论关于戏剧活动融入教育的问题,希望能在真实教育情境中融入创造性戏剧课程,与孩子们零距离接触,与老师们共同计划并实施活动,因此,采用行动研究法最佳。行动研究法课程为期4个月,分为两期(2014年12 月至 2015 年 1月为第一期,2015年2至3月为第二期)。

课程内容主要是以戏剧情境而建立,以游戏的方式开始,在活动过程中努力与孩子们互动、交心,让孩子们跟着老师设定的情境走,借助戏剧引导和开发幼儿的智力,挖掘他们的潜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领导幼儿组成各个不同的小组,设定场景或者自建故事。孩子们不仅仅是参与者,也是实验的中心,让他们慢慢树立主人翁意识,让学习在游戏和体验中完成。

(二)符合幼儿阶段的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中,我们要确定一个戏剧主题,主要是通过“选题目的——编写故事——建构情境——教育实验——应用课程”的流程来进行。

1、选题目的

开展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希望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根据每一个年龄阶段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加以分析,通过戏剧教育给孩子们带来认知、行为上的改变,帮助他们在幼小时期形成良好的习惯。

根据家长的反馈以及老师的观察,叛逆、不良习惯、胆小、逻辑不清等都是现阶段幼儿的缺点,选题可以在这些范围内进行选择,如果有对幼儿比较敏感的问题,老师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设计,帮助幼儿们度过敏感时期。

2、编写故事

在选题确定后,老师们就需要围绕确定的主题编写剧本,剧本的素材可以源自文学作品、童话故事、小说神话、动画片等。也可以根据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场景设计,在设计时,除了要充分考虑主题内容以外,还要凸显出问题所在的根源。

比如,某班的丁丁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性格非常开朗。可是却有点“小霸气”,每次在家里吃饭的时候从来不会自己动手,而是等着爸爸妈妈来喂他,如果稍有怠慢就发脾气,甚至以饿肚子威胁。现在丁丁在幼儿班上课了,也是等着老师来喂,即使看着旁边的小朋友大口吃饭也无动于衷。忽然丁丁看到老师手上袋子中的零食(看得出他很想得到零食),于是将计就计,“丁丁能乖乖吃饭,老师就把小零嘴给你”,果不其然,丁丁一口答应。

我们在编写这个故事的时候,首先要正确理解幼儿的行为,然后设定一个“激励政策”,帮助孩子们慢慢纠正错误行为,让孩子们渐渐养成良好习惯。

3、建构情境

老师虽然是编写剧本的主体,但是在构建情境中也要置身其中,这样更有代入感。对于剧本中的角色,老师要仔细揣摩,还要成为引导者,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在表演过程中,不能有丝毫怠慢,否则会对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

4、教育实验

我们可以让家长们也参与其中,因为家长比老师们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性格哪里有缺陷可以与老师沟通,以便在后期教学中进行调整。

5、应用课程

戏剧教育的方式是多元化的,我们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方式应用到教学中,围绕故事主题展开课程教学,让孩子们在成长方面,如观察力、模仿力、想象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寓教于乐”不是一句苍白的口号,其中的含义颇深,必须付诸行动。

(三)符合幼儿阶段的实施流程

1、暖身

首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氛围,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开始戏剧活动。接着老师可以播放音乐,让孩子们形成意识,知道一场精彩而生动的戏剧化活动即将开演。

2、主题活动

根据剧本设定场景,以教学内容为主题活动,让孩子们自主感受主题,融入故事当中,从而改善孩子们的行为和认知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3、冥想

这是一种改变自我意识的行动方式,它通过放空人们的大脑、获得宁静状态,进而增强自我意识,达到良好状态。当然,幼儿的心智并不成熟,不可能达到成年人冥想的状态,但是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完全放松地平躺在地板上,通过舒缓的轻音乐让孩子们放松心情,并借助语言(如诗文或者散文)引导他们对刚才的活动进行思考,达到认知上的进步。

(四)幼儿戏剧教育典型案例 故事名称:《小狗要回家》

主题目的:培养孩子们善良的心理,学会换位思考,并且明白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也能让自己收获快乐。

戏剧情境建立:首先教师扮演一只可爱的小狗,在公园里欢乐的玩耍,随后引导孩子们扮演成小狗一起快乐的游玩。这种形式的目的主要是让教师们先入为主,以一种角色带入场景,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树立孩子们的角色意识。

制造矛盾:眼看天要下雨了,狗狗急着回家,可是却忘记了回家的路。这时候该怎么办?狗狗们非常着急,眼睛流露出一丝恐惧,这时候孩子们该不该帮忙?最终,孩子们伸出援手,帮助狗狗寻找回家之路。在整个过程中,虽然遇到了艰难,但是孩子们学会了思考,问题得到了解决。

冥想总结:乐于帮助他人是孩子们从小就要学会的美德,当他人需要帮助时,我们可以尽量帮助他人,“互帮互助”意识的确立对孩子们的成长很有必要。

三、幼儿戏剧教育的角色分析

(一)戏剧教育导演的角色安排

戏剧导演的主要任务是把剧本中的文字通过表演的形式转化为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舞台形象。导演作为一部戏剧的核心人物,承担着重要角色。

1.二度创作者

第一创作者是编剧,导演在编排整个剧本的时候就成为了二度创作者。资深导演会根据编排的情形进行剧本的修改,将戏剧尽善尽美。

2.演员决定者

对于导演来说,挑选演员着实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作为一名老师,将孩子们作为演员来挑选也是一项很严谨的工作。能通过对孩子们心理的了解和掌握给他们安排角色,这样对育人更能做到因材施教。

3.协调组织者

一部戏剧要完整,除了剧情最够吸引人外,还包括舞台的布置,服饰的选择、灯光的协调等,各个部门是独立的,但又是一个整体,他们都是为这个戏剧而服务的。在戏剧教育中,老师作为导演,需要完善好整个剧本,又要学会引导孩子们独立思考和冥想反思,因此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教育引导者

在戏剧教育中,老师作为一个编剧和导演,但最终的角色必须是一个教育者,以教师育人为载体,有针对性地改善教学内容。

(二)戏剧教育导演的具体职责

对于专业戏剧导演来说,他的工作内容是前期案头工作、中期排练合成、后期舞台演出。而教育戏剧导演在这个职责上就有较大区别。教育戏剧导演大多是自己创作剧本,并根据所在班级的情况以及孩子们的特性来确定主题。虽然教育戏剧导演不能选择演员,但是可以根据孩子们心智发展的状况来安排角色,弥补性格上的不足,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的缺陷。

作为教育者,要时刻清楚戏剧所带来的教育功能,在戏剧活动中对孩子们进行引导,促使他们不断认识自我、认知社会、思考人生。

四、结论

比西方国家发展了数百年的戏剧教育,我们国内的戏剧教育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都明白它对于教育的意义,但是戏剧为教育服务并未普及。可见,戏剧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

本文研究采用的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小小班3-4 岁幼儿进行重点跟班,确定主题、设定场景、分担角色、引导教育。可是,本次的研究尚不完善,也不够深入,还有诸多地方需要改进和完善。

例如,在本次研究中,我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对小小班的3-4 岁幼儿进行重点跟班。但是我们并没有对这些幼儿进行深入了解,对他们的性格把握不够,由于不能清楚了解孩子们的缺陷,难以做到有的放矢,从戏剧教育的角度来说还是非常欠缺的。

此外,本研究搜集的资料并不完善,借鉴了很多西方戏剧教育的理论,且没有完全而灵活地运用来分析我们国家戏剧教育的现状,在研究的过程中,大都是采用一些理论照搬照套,没有深入联系实际,在让老师对孩子们做出引导的过程中,只是做了粗线条的介绍。一个戏剧教育活动需要联系当前地区所处的教育情况、教育阶段以及孩子们的性格情况,老师也需要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主题进行筛选,深入挖掘,结合孩子们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

在本研究中,我们没有对未来戏剧教育趋势进行分析,这也是不足之处。比如研究者可以全程跟踪一个戏剧活动,从中发现不足并记录,这样可以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也为未来中国戏剧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总之,戏剧教育作为一个交叉研究点,需要教育学知识,也需要一定的艺术知识,是一个双重领域,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

2.幼儿戏剧课程设置 篇二

在影视传媒业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对具有文学、影视、新闻、广告等综合素质的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多。为适应市场需求,培养适应性人才,各大院校先后开设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大陆地区除内蒙古自治区、天津市、安徽省、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外,共有68所高校开设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从学校的分布上我们可以看出: 越是靠近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开设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院校越多。华中地区由于是传统文化的发祥地,文化氛围浓厚,对于戏剧、影视文化敏感度高,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多。华东地区经济条件优越,又紧靠影视基地,具有一定的艺术氛围和实践环境,能够为该专业的学生提供见习、实习基地。

二、我国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设置概况

随着学科的调整和办学层次的提高,各高校开始开设新兴学科,并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特别是在专业课的设置上更是风格迥异。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在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的前提下得到重视,高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进行课程设置。

现有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按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由原有的戏剧专业发展而来,开设在艺术类学校下,如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曲学院等; 第二类是由中文系下发展而来,开设在综合性院校下,属于非艺术类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山西大学等; 第三类是职业艺术院校,如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

由于上述三类学校招生类别及培养目标不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课程有其代表性和侧重点。其具体课程如下:

中央戏剧学院、中央戏曲学院这类艺术学府的课程设置上主要让学生掌握戏剧、戏曲、影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培养具有戏剧、戏曲影视创作的基本能力,在戏剧、影视和广播艺术方面掌握比较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技能,具备较强的艺术感悟力与创造力的学生。

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 表导演基础、戏剧评论、中国戏曲、中国古典诗词赏析、阅读与鉴赏、中国古典散文赏析、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话剧、外国戏剧、艺术概论、戏剧概论、影视写作、当代西方戏剧艺术、编剧理论、视听语言、经典作品分析、电影经典研究、公共必修课等。

厦门大学、山西大学这类综合院校下开设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具有明显的文学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基本开在文学院下,课程设置主要是培养具备戏剧、戏曲和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及剧本创作能力,能在剧院 ( 团) 或电视台、电影厂、编辑部等部门从事文学创作、编辑和理论研究工作,以及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 创意写作导论、小说鉴赏、小说家的十三堂课、中国历代散文选、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论、现代文学100篇 ( 上下 ) 、当代文学100篇 ( 上下) 、中国文学史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世界人文简史———文化与价值解读、大众文化、文化研究导论、认识电影等。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广西艺术学院这类艺术专科院校强化职业教育,锻炼学生的技能,旨在培养学生较强的表演能力和写作能力。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 中国戏剧史、外国戏剧史、电影发展史、戏剧学概论、戏曲概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汉语、基础写作、编剧概论、中外经典剧作导读、话剧影视剧本写作、戏曲文学剧本写作等。

此外还有实践性教学环节: 观摩影视剧和舞台剧演出活动、各个学习阶段的创作实习、在校内创编影视、话剧与戏曲剧本并排练演出、参与社会艺术机构艺术创作实践、毕业联合创作实践等。

从上述的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如中央戏剧学院这类艺术类学府中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课程侧重艺术类,专业教育比较发达; 培养有较强的艺术感受能力、扎实的文学表达能力,基础宽、视野广、专业精、有创造性的高精尖人才。而像厦门大学这类综合性院校中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课程侧重写作、文学艺术创作,学科建设依托该校的文学院,培养有较强的艺术感受能力和坚实的戏剧影视艺术基础,能从事戏剧艺术理论研究和相关编辑工作的专门人才。浙江艺术学院这类专科性学院的戏剧影视文学课程设置有着明显的职业教育性质,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其对文化理论的教育功能、专业教育的实践性教学过程等与普通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模式有很大不同; 其课程较单一。

三、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必修课程概况

各大院校在教学计划中对必修课的设置结构稍有不同,大致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学课程等。统计中笔者发现,各校开设的课程门数、类别也相差很大,笔者把课程名称相似的课程归纳为一种,弃仅有一所学校开设的课程,得到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必修课程的设置情况。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基本认识:

1. 我国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大多集中在理论课程上,实践课程少

艺术院校注重开设实践课程,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培养学生有较强的艺术感受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东部院校由于经济实力强,建设了影视实践基地,开设实践课程也较多。这些院校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开发了一些特色课程。如摄影课,除了上课讲解摄影理论知识之外,实地摄影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艺术类院校开发戏剧影视编辑、戏剧影视摄制、戏剧影视制作等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实践能力。综合院校开设的实践课程少,文化理论课程居多; 综合性院校的戏剧影视专业大部分开设在文学院下,借助文学院的师资力量,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

2. 各院校对戏剧影视文学的核心课程还没有比较一致的认识,开设课程科目具有随意性,专业特色课程不突出

有的院校对戏剧影视的学科定位模糊不清,导致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不能体现专业自身的特点。一些院校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设置在文学院或者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下,借助该院系的师资力量,课程和中文、新闻专业有交叉 ( 如电视摄影与编辑、电视编导基础纪录片创作等课程在传播与艺术学院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有开设) 。

3. 语言文学课程开设学校多

3.幼儿创作性戏剧漫谈 篇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A-0004-02

戏剧是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冲突的艺术,它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综合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门类,为艺术教育综合化开辟了新的思路。19世纪,英国运用道德剧对儿童进行社会道德教育,成为儿童剧的雏形。20世纪,英美开始了戏剧教育的实践。20世纪30年代,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温尼菲尔德·沃德在其著作《与儿童开展戏剧制作》提出“创造性戏剧”,戏剧教育由此兴起。此后,英国的皮特·斯莱德推动了戏剧教育的发展,芭芭拉·麦金泰尔、奈尔丽·麦凯瑟琳、蒂娜·莫尔、麦当娜·斯丁森等人都对戏剧教育展开了研究。国内的戏剧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于21世纪逐渐兴起,台中师范学院王静珠教授对创作性戏剧展开了系列研究,此后,张金梅、许卓娅、杨娟、季云飞等人也对幼儿戏剧展开了研究,南京、上海、广州等地掀起了戏剧教育的热潮。

一、创作性戏剧的含义及特征

(一)创作性戏剧的含义

中外戏剧教育研究中,均存在两种取向:戏剧作为艺术的“本质论”取向和戏剧作为教学手段的“工具论”取向。创作性戏剧以“工具论”取向为主、“本质论”取向渗透其中,是促进儿童发展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美国剧场与教育联盟组织将创作性戏剧界定为一种即兴的、非演出的,以过程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参与者在引导者的指导下,想象、扮演并反思人类真实或想象的经验。创作性戏剧的本质是游戏,而不是演出,重在感情的表现和想象的发挥,它给予幼儿自编、自导、自演的自由,也鼓励幼儿即兴、纯真、自然地表现。林玫君指出,儿童剧场和创作性活动都属于戏剧的范畴,儿童剧场以正式表演为主,创作性戏剧活动则以教学过程为主。综上所述,各位专家对创作性戏剧的定义虽然不完全一致,但都存在这样的共同点:强调即兴性、非表演性,强调幼儿在戏剧过程中的主动建构以及幼儿自己创作动作、对白、声音和道具,是幼儿表达感情和即兴表演的适当形式。

(二)创作性戏剧的特征

张金梅博士对儿童戏剧展开了“自下而上”的实践研究,总结了创作性戏剧的四个特征:即兴创造性;非演出性;想象、扮演和反思是活动的基本过程;经验是活动来源。台湾学者李宛儒概括了创作性戏剧的五个特点:①重视创作的“过程”甚于演出成果;②由一位教师或引导者带领幼儿即兴创作;③课程安排多元化,可以是角色扮演也可以是戏剧游戏;④有利于幼儿的“全人发展”;⑤可让幼儿在积极、开放的情境中表现自我。

综合创作性戏剧的含义和特征可知,创作性戏剧突出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具有很强的即兴性,关注戏剧参与者在过程中的全面发展,形式灵活多变,体现了参与者的民主、平等和经验的双向建构。

二、创作性戏剧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现实需要

(一)顺应幼儿的艺术天性

戏剧是最贴近人类生活的艺术形式,在人类源远流长的发展史上散发着浓郁的文化馨香,也是一种更接近儿童灵性的存在形式。儿童天生喜欢假装和幻想,儿童天生是导演,儿童天生是演员、剧作家和导演的集合体。创作性戏剧源于儿童的自发性表演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使然,是适合幼儿表达情感和即兴表演的艺术形式。

(二)关照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综合性与整体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关注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综合性与整体性。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幼儿园综合课程改革,改革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如“拼盘”现象、泛化现象、“为了综合而综合”等现象至今依然存在。戏剧课程涵盖了戏剧内部、多种艺术和学科领域三个层面的综合,在综合性课程内容实施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儿童的整体性发展,恰好解决了幼儿园综合课程改革中出现的瓶颈问题。

(三)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创作性戏剧不像传统戏剧根据事先编排好的剧本进行排练,它具有很强的即兴性,在脚本的创编与创生、角色的分配与表现、舞美设计、道具制作与使用等方面都需要戏剧参与者根据个体经验进行创编,需要儿童回顾自身丰富的感官经验,选择特定的戏剧性行动来想象和表达眼前不存在的事物或自己当前并未处于的时间与空间。通过这样的经历,幼儿能渐渐认识到想象与创造的力量,并融入到每天的记忆、学习与创造之中。

(四)培养幼儿的合作技能

在未来公民素养养成的过程中,人际交往技能将成为个体适应社会环境与社会生活的核心,个体交往与合作的素质成为个体获得发展与事业成功的重要素质。创作性戏剧的综合性为幼儿学习合作技能提供了空间。儿童作为演员、剧作家、导演、舞美师、音响师、观众及剧场工作人员,为了完成共同的戏剧作品,自然形成了合作性的学习组织,在共生共创的戏剧活动过程中,他们相互解释、探讨、协商,在创作性戏剧活动所提供的这些合作学习情景中,他们的合作技能将获得更好的发展。

(五)提供主动建构知识的途径

瑞吉欧方案教育的创始人马拉古奇认为,无论何时何地,儿童都扮演着积极主动的角色,从而主动建构知识。创作性戏剧活动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动态、合作、生成的情境,儿童在这样的情境中主动创造自己的戏剧,体验形形色色戏剧人物的生活,并在这过程中改组已有经验,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儿童成为戏剧经验的主动建构者,成为学习的主体。

(六)利于幼儿情绪的体验与表达

幼儿期的儿童情绪逐渐趋于稳定,形成基本的个性结构,是幼儿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创造性戏剧活动中,幼儿可以感知戏剧作品中各种角色的多种情绪与情感,感受善、恶、美、丑和喜、怒、哀、乐。在这样的情绪体验与表达过程中,幼儿的情绪可以得到合理的宣泄,这对他们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七)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幼儿的语言能力通常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产生并发展。在创作性戏剧活动中,幼儿能够感受故事情节的发展,体会角色语言,积极参与语言交流。随着创造性戏剧事件的复杂程度的增加,幼儿的语言能力也随之得到更高程度的发展。而且在创造性戏剧活动中,幼儿会根据角色、情景等的需要变换自己的声调、语气、表情、肢体动作,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逼真。长此以往,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具有感染力。

三、创造性戏剧运用于幼儿园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创建合作的剧场工作氛围

戏剧工作非一人能完成,而要集体分工合作。在戏剧工作中,导演与演员、演员与演员、演员与道具师等都存在着各种联系,因此,创建合作的氛围非常重要,它有助于达成共同目的、共同任务和共同成果。合作氛围的创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创造接纳的环境。教师可结合剧情、人物角色在具体情境中的表现、道具的制作与使用等方面组织幼儿展开讨论。如以“三只小猪”故事为蓝本创编的幼儿戏剧《三只小猪》中,猪老大、猪老二和猪老三在第一次盖房子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他们盖草房、木房和砖房的时候,又是怎么说和怎么做的?教师在组织幼儿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要接纳幼儿的合理意见,形成群策群力的剧场工作氛围。其次,教师在尊重幼儿意见的基础上,对演员角色、剧场工作人员的任务要进行合理分配,谁演猪老大、猪老二和猪老三,谁做报幕员、灯光师、音响师等,可以综合幼儿的兴趣和特长以及角色与工作的需求,将任务落实到位,形成合理分工基础上的合作。

(二)教学过程中注意因材施教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幼儿的语言、动作、性格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创作性戏剧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因材施教,让幼儿参与剧场演出时选择与演绎不同角色,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在剧场工作中,有的幼儿参与兴致很高,什么角色都想尝试,有的幼儿观望,有的幼儿拒绝,教师可根据他们的具体选择做出有针对性的引导:对于参与兴致高的幼儿,可让其在不同的剧场演出中担任不同的角色;观望的幼儿可通过让其参与一些准备工作,待其有意愿参与剧场工作后再让其加入戏剧表演;拒绝的幼儿可先让其观看,慢慢地提高他们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可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和特长分配任务,如让语言表达能力强、组织能力强的幼儿担任导演,有舞蹈特长的幼儿负责舞蹈表演等。

(三)采取分组进行的形式

台湾学者林姒怡和杨娟的戏剧工作实践都表明,创作性戏剧内容的生成性较大,如果单次参与剧场工作的幼儿过多,幼儿创作的空间不够,秩序混乱,教师将会因为压力过大而无法充分关注每个幼儿,无法对剧场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引导。为了更好地开展戏剧工作,达到更好的活动效果,教师可采用分组的形式开展戏剧教学,将单次参与戏剧活动的幼儿人数控制在8-15人的范围内,可安排同班其他组的幼儿做其他工作或当观众,或者另外安排时间开展剧场工作。

(四)注重幼儿经验的积累

在创作性戏剧活动中,幼儿需要表现不同人物角色的多种情态,这就需要幼儿有相应的经验,当幼儿出现经验不足的情况时,教师应创设条件与机会,帮助幼儿积累经验。如在排演幼儿戏剧《小红母鸡的面包》的过程中,幼儿因缺乏和面的经验,无法表现小红母鸡和面的动作和神情时,为使幼儿更好地表现勤劳的小红母鸡和面的场景,教师可以创设条件组织班上的幼儿进行和面的实操活动,以便幼儿掌握和面的动作。

幼儿创作性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活动,在这样的教育活动中,幼儿的艺术天性可以得到发挥与发展,学习经验得以主动建构,独立意识、创造力、合作技能等都能得到良好的培养。同时,创作性戏剧是顺应我国幼儿园综合课程改革的课程形式,值得我们开展全面、系统、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4.幼儿戏剧课程设置 篇四

UserUser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专业介绍与课程设置

表演系为我国文艺事业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话剧、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获国家和国际大奖的就有近百人次,他们在广大观众心目中享有很高威望,杨在葆、祝希娟、焦晃、赵有亮、潘虹、奚美娟、李媛媛、丁嘉丽、吕凉、刘威、宋佳、王洛勇、尤勇、陈红、于慧、宁静、剧雪、陆毅、周杰、任泉、李冰冰、佟大为、胡歌、严宽等都是表演系的校友。

近两年来,为了办好音乐剧表演班,上海市科教委和学院领导给予了上海戏剧学院极大的支持,“音乐剧表演教学工作室”成为上海市科教委的“教育高地建设”项目之一,与欧美音乐剧演出实体和艺术院校建立了紧密联系,邀请了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专家来校讲学,开设“音乐剧表演工作坊”,我们的学生与美国学生一起接受音乐剧表演的训练并在上海和美国举行了汇报演出;在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的训练下,学生们经过刻苦努力的学习,不仅在话剧、影视表演方面取得了成绩,学生们还大胆地参加了中国版《悲惨世界》和美国音乐剧《我爱你》的招聘演员面试,受到了世界著名音乐剧制作人喀麦隆·麦金托什先生和美国百老汇音乐剧《我爱你》的导演裘·比夏弗的好评。裘·比夏弗在来信中写道:

“今天我写这封信,是想告诉您我在面试时非常欣赏您的学生,诚切地恳求您能让她参加我们的演出,我为她在学生时期就能有这样的机会感到非常的激动„„ 我希望她出演的角色是全剧里最难、最重要的。她将从喜剧到正剧总共演出15个不同的人物,还将演唱多首不同风格,不同音域的歌曲。我觉得这将是她演艺生涯中最难得的一次机会。”

目前,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已建立了一支音乐剧表演教学的师资队伍和音乐剧教学资料库,为专业教学的正常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下为大家介绍上海戏剧学院表演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与介绍,以便大家了解:

《表演基础训练》

该课程为专业主干课。主要让学生学会在自己创作的规定情境中真实有机地行动,建立正确的舞台创作自我感觉。首先是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进行训练,包括创作注意力,创作想象力,生活观察与感知力、模拟力,节奏感和信念感等。接着要对学生组织舞台行动的能力进行训练,了解组织舞台行动的规律,把握舞台行动创作的主要环节,学生能够通过行动揭示出时间、地点、做什么、怎么做和为什么做,并以小品为主要教材形式,在创作实践中寻找正确的创作方法,建立正确的舞台创作自我感觉。有效地完成了以上训练表明做好了进入角色创作的准备。本阶段中心环节还是舞台行动。

《表演片段训练》

该课程为专业主干课。主要以剧本片段为教材,教会学生运用一年级所学的内外部技巧,以剧本为依据创造人物形象。要学会在作家创造的规定情境中按着人物的个性行为逻辑真实有机地行动。创作的主要手段是语言和行动。学生还要学会运用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积累对剧本进行补充和修正,通过教学排练,以真实、合理、有机、有效的行动过程创作出活生生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学生在本阶段要学习分析剧本片段和人物的科学方法,学习塑造人物个性的技术技能,初步掌握剧作的风格体裁,在表演中体现这种风格体裁。以上内容分三个学期逐步完成。

《表演多幕剧训练》

该课程为专业主干课。主要以多幕剧为教材,写实主义戏剧剧本对贯彻本阶段表演教学内容更为有利,第二批或第三批也可以考虑适当选用写意戏剧、先锋戏剧或风格感更强的多幕剧。学生要学会分析多幕剧的剧本和角色,创造完整的人物形象。学会掌握角色的最高任务和贯穿动作,解决演员与角色的远景问题。在合成阶段学生要学习将自己的表演创作与灯光、服装、道具、音乐、效果、化妆等艺术创作进行深度的融合,还要学习与导演及各艺术创作人员的合作。在最后的演出中,学生还要学习与观众的交流和共同创作,在重复创作中保持演出青春等问题。

User Page 1

上海戏剧学院专升本:http://sh.yuloo.com/gaoxiao/staedu/

UserUser

《声乐与语言发声》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在音乐剧培养方向为专业主干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舞台语言的发声基础。掌握如何运用声音的技巧技能,为表演艺术,塑造人物角色,提供语言声音 的条件。同时,进行歌唱训练,掌握音乐节奏,节拍,音准及乐感。达到说与唱相对统一的教学目的。

《语言技巧训练》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主要教学任务就是要指导学生进行艺术言语能力的训练。它包括基本功训练;基本技能训练;表现力训练三部分内容。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学习艺术言语的内、外部技巧;掌握戏剧艺术言语的基本创作规律和方法。通过理论讲授和实践,培养学生自如地驾驭艺术言语的能力,并在艺术创作中懂得如何调动和运用艺术言语手段进行角色台词的再创造。为更塑造角色、完成戏剧演出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形体技巧训练》

本课程的性质为专业基础课。它是影视、舞台表演艺术的一门必修课,它包含了舞蹈、武术、体育、戏曲以及各类人体的动作选取提炼的对演员的体形、技能表现有益无害的内容。通过科学、规范的芭蕾基本功训练,把学生原始状态的身体,如树苗修枝一般变得舒展、端正、挺拔,在解放关节的同时,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身体的控制力,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并加强节奏感。通过舞台技能技巧的训练让学生掌握跌、扑、翻、滚、打等技术。通过外部形体语言可塑性训练,学生不仅要学会模拟各类生命形态的变化,还应将形体技能与创造形象结合起来。形体对演员的整体形象塑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形体是演员进行表演艺术创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用自己的神情姿态的变化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千百万化的形体语言作为影视剧演员创造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段,可以说没有脱离了形体语言的表演,哲人孟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形体课的教学目地是让学生掌握自己创造的工具,运用形体技能技巧,使学生的形体更富可塑性,创造内外统一,神形兼备的人物形象。

上海戏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报名咨询电话:021-51602254

5.幼儿戏剧课程设置 篇五

《学前儿童戏剧教育》作为中国大陆首个建构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理论与实践完备体系的专著,融汇了哲学、人类学、文化学、美学、戏剧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相关成果,从儿童、戏剧和教育三者之间的生态关系出发,探究指向人文精神的儿童戏剧教育要旨,在身体与心灵(儿童与戏剧的关系探寻)、灵性与人性(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人文精神)、本质与工具(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取向)、戏剧与教育(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内涵)、做与学(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内容)、学习与发展(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目标)、独立与整合(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形态)、教师与儿童(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实施)、教与学(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评价)等异质要素之间建立互生互补、共生共创的生态关系,建立起呵护儿童之生态文化和激发儿童之自然灵性的中国儿童戏剧教育理论体系。

《表达·创作·表演——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小班、中班、大班)是以3~6岁幼儿戏剧教育素养启蒙为核心的一种戏剧艺术领域课程,顺从儿童的戏剧天性,遵循儿童创作戏剧的规律。本课程包括戏剧表达、戏剧创作和戏剧表演三个方面内容,制订了详细的目标,以便教师根据幼儿戏剧能力发展特点、戏剧艺术的特性与学习规律以及社会对幼儿戏剧艺术素养的基本要求,合理地设计、实施和评价戏剧活动。该课程具有:首创性——这是中国大陆首个学前儿童戏剧教育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完备体系建构;普适性——幼儿园戏剧课程技能与幼儿园主题课程体系结合,也能与幼儿园领域课程结合;系统性——包括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概述,戏剧工作坊、戏剧主题活动和戏剧游戏三种戏剧教育形态的指导与具体方案,并配有示范活动光盘。

幼儿园戏剧教育不仅应成为幼儿艺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成为幼儿早期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前幼儿园艺术教育仍以音乐、美术两个领域为主,长期以来幼儿戏剧教育大多以节庆儿童剧演出为主,缺乏系统的、循序渐进的、专门的戏剧课程。其实,戏剧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它能满足幼儿身体和言语的表达,并自然而然地统整音乐、美术、文学、舞蹈等各种艺术经验。此外,戏剧教育中身体与思想的对话、动与静的结合、个体性和集体性的统一,都极大地丰富了幼儿早期课程内涵,满足了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可以这么说,有了戏剧的幼儿园教育,是更加完整的学前教育。

我国美学家、美育家滕守尧老师对该丛书给予了高度评价:该丛书填补了中国大陆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研究的“空白”,丰富了我国儿童审美教育理论与课程之建设。此外,在科学的儿童戏剧教育理念指导下,幼儿园戏剧教育的建构对于中国的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也是一件大好事,尊重了儿童天性,让成长多姿多彩。这对于开拓与推动当下中国儿童戏剧教育发展有着理论与实践上的重要意义。

6.幼儿英语教学三大课程设置 篇六

双语教学在学龄前儿童教育中不断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被包围在双语的教学氛围中,国内双语教学领导机构的伊顿国际双语幼儿园,在幼儿双语教育方面积累了十多年的教育经验,展现国际化的教育水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而伊顿国际双语幼儿园精心创设的英语教学三大课程,以语音课程为基础,成为众多中国儿童英语学习的首要课程选择。

语音教学课程

语音学习是幼儿英语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伊顿国际双语幼儿园采用自然拼读法帮助幼儿建立最初的语音概念,从而为培养日后独立的拼读学习奠定基础,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课堂以外无教师陪同的实际生活中。而非母语儿童如果能过顺利地走过英语单词发音阶段,那么对他接下来的阅读、拼写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幼儿在英语学习上的自信心也日益剧增。

伊顿幼儿园的《Early Readers》是由专业的学前教育开发团队自主研发的一套语音教程,该教程被用在伊顿国际双语幼儿园的教学中,整套教材包括10本课本以及配套的DVD视频,让幼儿在有趣的图画和动画故事中学习阅读和标准的发音。教材中的故事贴近幼儿的生活,同时还包含旋律轻快的歌曲,因此孩子们学习的内容可以在日常活动中练习和使用,从而加以巩固。

讲故事课程

讲故事是幼儿英语学习的重要方式,通过讲故事,可以训练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孩子尽情发挥想象力,学习单词、词句的使用。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刺激大脑中枢神经,建立起英语语感。

伊顿国际双语幼儿园的外籍英语教学专家,通过使用包含引导性问题以及表达性语言手势的故事讲述技巧,将这些故事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孩子面前。通常,讲故事的部分会先于艺术/手工和戏剧表演活动,这两种活动都基于同时也巩固了所学的词汇,课程,以及小组阅读的叙述。

下午浸泡式学习课程

伊顿独创的下午浸泡式学习为孩子们开设各种主题课堂,让孩子们浸泡在全英文的环境中,全身心的投入到英语学习的氛围中。下午浸泡式学习课程的主题核心课堂包括艺术、厨艺、瑜伽、科学、戏剧表演等。这些独具特色的课堂,将为孩子们提供愉悦的英语学习体验。

7.幼儿戏剧课程设置 篇七

(一)丰富幼儿的审美情感

自古以来,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以生动的表现形式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同时又由于其独特的艺术手段,能够对最普遍的受众产生影响。因此,一定要重视戏剧的教育作用。新课标明确提出,戏剧教学要从经典戏剧作品中汲取教学营养,丰富幼儿的审美情感,提高幼儿的文学修养。幼儿戏剧资源十分丰富,包括话剧、歌舞剧和皮影戏等,任一剧种都有其独特之处。例如,歌舞剧采取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话剧以人物对话、肢体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皮影戏则是以驴皮制作、雕刻形象生动艺术性强的人物,利用灯光将影像投射到屏幕上。丰富的内容不仅拓展了幼儿的视野,而且培养了幼儿的艺术审美情感,引领他们走进戏剧世界,体验戏剧的无限魅力。

(二)培养幼儿的审美鉴赏力

许多艺术形式都具有一定艺术包容性,但戏剧的包容性几乎将所有艺术手段都整合了起来,并根据自己的内在规律将它们完美融而为一,形成一个统一的、独特的有机体,进而展现出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利用声音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舞蹈是形象艺术,是以人的身体动作来抒情和表现的;文学是语言艺术,是用文字语言(词语)来创造形象的。而在戏剧艺术中,音乐通过具体的唱腔和伴奏,舞蹈通过程式化的身段,美术通过具体道具,如此一来,不同艺术形式的独立性就受到了削弱,利用它们有价值的艺术元素,让它们成为戏剧艺术的有机构成。戏剧艺术这种强大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蹈、鲜艳的绘画等,都很容易激发幼儿的审美兴趣,利用这些直观形象和趣味活动来引导幼儿,培养幼儿的审美鉴赏力。

(三)激发幼儿的审美创造力

在幼儿园戏剧艺术教学中,戏剧排演是教学核心内容。幼儿根据剧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戏剧排演,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们认真分析角色、揣摩语言、即兴发挥,通过直观感受、自我理解和大胆想象,将文字变为舞台上血肉饱满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灵活运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演绎剧本内容。这一活动不仅是对剧本的二次创作,而且深化了幼儿的学习体验,这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可见,戏剧艺术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而且能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通过寓教于乐的戏剧排演,既有效拓展了幼儿的想象空间,又激发了幼儿的审美创造力。

二、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标准化,扼杀幼儿创造潜能

在幼儿园音乐游戏教学环节,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在音乐的带动下,教师反复带领幼儿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走路姿势和猎食姿态等,想要借此来引导幼儿感受音乐。整个过程都是幼儿在模仿教师的动作,而并非结合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来做动作。艺术是开放的,艺术教育倡导人的灵魂自由,不同个体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感受,并可以借助艺术手段表达出来。但就当前幼儿园艺术教育现状来讲,许多教师习惯了灌输式教学,习惯了全部一样的标准化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音乐教学成了机械的模仿训练,绘画教学成了生硬的临摹训练。上述这些问题都是幼儿园艺术教育过于标准化带来的。因此,这种一味强调标准化的艺术教育,极大地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潜能,限制了他们的个性成长。

(二)强调结果化,忽视幼儿审美体验

在实际的幼儿艺术教育中,大部分教师习惯于给幼儿灌输艺术知识和技能,但却忽视了幼儿主动参与、探索和体验艺术的过程。比如,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是先带幼儿们一起记歌词,然后由教师逐句教授幼儿学唱歌曲。每教完一句,教师就挑选几名幼儿唱,以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在学唱结束后,教师也会给一些表现优秀的幼儿以鼓励,随后整个活动结束。音乐是听觉艺术,需要用心去体会和感受。若是缺乏深刻感受,就无法体会到音乐中的情感与乐趣。幼儿应该在艺术学习过程中感受节奏、体验乐趣、释放情感、享受艺术。但是艺术教育的结果化倾向却将艺术教育带向了形式主义的歧路,忽视了幼儿感受与体验艺术的过程,一味强调教学结果,使得幼儿变成了机械模仿者,不利于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过于封闭化,打破戏剧艺术完整性

由于不同艺术门类之间有着较强的关联性,所以幼儿艺术教育要注重综合艺术教育,这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一点。但在实际中幼儿艺术教育的封闭化却造成了幼儿艺术活动的单一,缺乏不同艺术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戏剧活动就是戏剧活动,美术活动就是美术活动,彼此泾渭分明,毫无联系。众所周知,每一种艺术都有其独到之处,不同艺术门类之间有着许多共通之处。比如音乐、美术和戏剧都具有节奏和韵律等。因此幼儿戏剧艺术教育要充分体现出戏剧艺术的包容性,推动不同形态的艺术之间的交流,让幼儿在戏剧艺术教育中接触了解其他门类的艺术,让他们获得更加多样的艺术体验。就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要求的,不同领域的内容要相互融合,站在不同的层面推动幼儿的情感、态度和认知等方面的发展,幼儿戏剧艺术教育要充分体现出艺术的包容性、开放性与完整性,以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当前幼儿园有效实施戏剧艺术教育的教学对策

(一)巧妙构思,提高幼儿戏剧艺术学习主动性

以儿童中心的教育理论观点来讲,幼儿园教育要在以幼儿为本的理念下全面展开。我们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以幼儿为根本出发点,挖掘设计符合幼儿认知规律和审美习惯的戏剧艺术活动内容,激发幼儿戏剧艺术学习的兴趣,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幼儿思考、认识自我并加强对客观世界的了解与认识,培养幼儿戏剧艺术的审美力与鉴赏力,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所以,幼儿教师在开展戏剧艺术教育活动时,一定要强调围绕幼儿兴趣去发展的特点,为幼儿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戏剧活动,采用生动形象、吸引力强的语言和动作,全面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全身心投入到戏剧教育活动中,强化主动学习意识。当幼儿具备一定的戏剧知识基础时,教师就要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获取丰富的戏剧体验。等幼儿具有一定的戏剧审美能力后,教师要注重创设一个立体化、全面化的感受情境,并配以音乐、舞蹈和美术等艺术种类,开放性、包容性、创造性地对幼儿进行美感熏陶,拓展他们主动参与戏剧艺术教育活动的想象空间,提高他们的戏剧艺术创造力。因此,幼儿教师要巧妙构思,全面考虑幼儿的认知实际,挖掘设计符合幼儿实际需求的戏剧艺术活动,以提高幼儿对戏剧的艺术学习主动性,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

(二)加强互动,为幼儿营造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

艺术氛围是主体心灵和客观对象相互交感而产生的,它属于艺术作品各种冲突和差异因素经过复杂的整合而形成的感应力集中表现,属于艺术魅力的具体外显形态。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是顺利开展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的重要前提。我们营造的戏剧艺术氛围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服务于幼儿园实际教育活动,一种是幼儿自发地进行艺术欣赏。两者共同构成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的整体氛围。具体而言,营造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让幼儿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获取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体验,让幼儿在戏剧艺术教育的互动中培养艺术感知能力,加深情感体验与感受,实现与戏剧艺术教育的有效互动,让他们充分领略到戏剧艺术的巨大魅力,强化他们的戏剧艺术认同感。由此可见,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浓厚艺术氛围的营造,所有的戏剧艺术教育活动都需要经过幼儿多种感官的参与来体验和感受,因此,我们要结合戏剧艺术规律和幼儿认知实际,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和自由的戏剧艺术氛围,以提高戏剧艺术教育的实际效果,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与影响,让幼儿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中实现健康发展,激活幼儿思维,挖掘幼儿潜能,提高幼儿素养。

(三)加强拓展,将戏剧艺术融入幼儿生活

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归于生活。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不仅要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而且要以幼儿实际生活为出发点,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开展教学,为幼儿精心创设生活化戏剧情景,引导幼儿在生活化情景中体验戏剧艺术的无限魅力。生活是幼儿实现成长的重要途径,生活中的许多真实情景,会让幼儿调动并运用已学知识和已有经验,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现有知识体系。而所有幼儿都有追求美的天性和学习艺术的潜能,因此我们要有计划、有针对地为幼儿创设生活化戏剧情景,将戏剧艺术教育与日常生活进行完美融合,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相关戏剧知识与技能。戏剧艺术教育与幼儿生活的融合,让幼儿学会用艺术的方式呈现和美化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在戏剧艺术学习中加深生活感悟,丰富人生经验,感受生活乐趣。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幼儿园戏剧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树立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加强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的融合,加强戏剧艺术教育与日常生活的融合,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中掌握戏剧艺术知识与技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艺术审美力、创造力,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摘要:戏剧艺术凭借自身强大的艺术包容性,以及表现形式的丰富性,在培养幼儿艺术感知力、欣赏力和创造力,树立正确审美观,推动幼儿全面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此,本文在简要概述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当前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有效实施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的教学对策,以期为推动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提供一定借鉴。

8.幼儿园戏剧游戏提升孩子的自控力 篇八

一下。

一、孩子究竟是哪里缺乏自控力

我根据观察把孩子的自控力分为以下两大类,并举例说明:

1.行为缺乏自控力

A1:玩积木时,乐乐一个接一个的扔玩具,老师发现后制止了乐乐告诉乐乐积木摔地上,积木也要疼的,乐乐说:“我不扔积木了。”过了一会儿老师走开,乐乐又开始扔积木了。(控制不住模仿别人)

A2:天天是个活泼可爱的男孩子,但班级里的孩子基本每天都要向老师告他的状,不是坐在位子上抓了旁边的孩子,就是玩积木时用积木敲小朋友,要不然就是排队的时候推小朋友。(控制不住“伤害”别人)

A3:丽丽坐着吃饭,吃点心的时候总是把鞋子踢掉再穿上,活动时总是摸摸自己的裙子,玩玩朋友的辫子。(控制不住分心)

2.表达缺乏自控力

B1:小凯在认真听老师介绍益智区的钓鱼玩具,这时阿姨开门出去,小凯马上转过头去看,过了一会儿阿姨进门小凯又回头去看阿姨在做什么。(控制不住,不能专心一件事)

B2:君君在老师讲《小蝌蚪找妈妈》故事的时候不停地说我听过的,老师说小蝌蚪找到乌龟问乌龟,您是我们的妈妈吗?君君说小蝌蚪的妈妈是青蛙,一些小朋友起哄不停地说小青蛙,在老师讲完故事提问君君乌龟是怎么回答小蝌蚪的?君君站说小蝌蚪的妈妈是小青蛙。(控制不住想说什么说什么)

B3:午餐时,老师鼓励孩子们吃饭时不要讲话,吃完再说,可每次琦琦都不吃饭而是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话,等一桌的所有小朋友都吃完搬着椅子走开了,琦琦的一碗饭还没动,然后琦琦用了没几分钟就把一碗饭吃完了,画画时,同桌的小朋友都画好了,老师要组织大家去户外运动了,琦琦什么都没画,因为在别人画画时她一直在说话。(控制不住想什么时候说就什么时候说)

二、通过戏剧游戏帮助孩子提升自控力

1.自我行为控制的戏剧游戏

小班戏剧游戏——巫婆和动物:这个游戏是以木头人游戏为蓝本改编的戏剧游戏。

中班戏剧游戏——夜晚的动物园:这个游戏是结合了绘本故事《晚安,大猩猩》和中国传统游戏拍拍一二三改编的戏剧游戏。

大班戏剧游戏——我说你做:全班孩子围成一个圆,按顺时针方向,老师说扫地,老师左手边的孩子A要做扫地的动作,并同时说一个动作如:拍球。这时孩子A左手边的孩子B要做排球的动作,并再同时说一个其他动作,说过的动作不能重复说。以上戏剧游戏可以帮助到A3、B1、B3等孩子锻炼自己的自控力。

2.模仿榜样的戏剧游戏

小班戏剧游戏——礼物盒:老师准备一个礼物盒,请一个孩子在礼物盒里选择一样礼物(不给其他孩子看见),让这个孩子用动作表现自己收到的是什么礼物,其他孩子模仿他的动作,然后猜一猜,猜对的孩子继续上来选礼物,不可以选择和前面孩子一样的礼物,直到礼物盒里的礼物都猜出来,游戏可以从易到难。

中班戲剧游戏——拷贝不走样,这个游戏相信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当然我们拷贝的内容要选择适合孩子的理解和表演的,如:小猴子摘桃子、小兔子摔了一跤、小乌龟晒太阳等。

大班戏剧游戏——我的主角我做主:这个戏剧游戏是我发现班级里很多孩子都跟着爸爸妈妈在看选秀节目参考选秀的电视节目改编的,首先孩子们分为选手组和评委组,选手组抽取表演题目自己挑选道具服装、装饰等进行表演,评委组进行投票,并且每个评委要说出自己投票给这个选手的原因不能简单地说我喜欢他,或他表演得很好,要说出他哪里好(服装、道具、说话的方式、做的动作等),得票最多的表演组的那个孩子会把照片贴在门口成为本月主角。以上戏剧游戏可以帮助到A1、B2、B3等孩子锻炼自己的自控力。

3.辨别是非不随大流的戏剧游戏

小班戏剧游戏——我喜欢和我不喜欢:游戏规则,老师出示图片,孩子用表情表示出喜欢或不喜欢,如:老师出示老虎图片,喜欢的孩子可以用喜、乐、惊喜等表情表现出喜欢,而不喜欢的孩子则用哭、生气、惊讶表现出不喜欢

中班戏剧游戏——喜怒哀乐:这个游戏其实就是喜欢不喜欢的升级改良版,老师请几个孩子表演一些生活中的场景。

大班戏剧游戏——红蓝对抗赛:红蓝两队各表演两组情节,红队表演结束,蓝队说一说哪些是不文明行为或哪些是文明行为,然后交换,找出一处得一颗星,得星多的一队为胜利队。

以上戏剧游戏可以帮助A1、A2、B2等孩子锻炼自己的自控力。

当然我以上列举的戏剧游戏并不是特定只能小班玩或中班玩,有的小班戏剧游戏可以适当调整难度,中大班的孩子也可以玩,反之亦然,我在这里主要是抛砖引玉地列举一些可以帮助孩子提升孩子自控力的幼儿园戏剧游戏。

9.幼儿英语课程介绍 篇九

适合对象:2~4岁的学龄前儿童(完全没有英语基础)

主干教材:Love English—Starter 本系列教材共两册,每册课本配套1套DVD,1张CD。

课程规划:每年一册,共一年学程。

课本内容:

1.4个主题;4首主题歌曲。

2.简单的日常英语对话。

3.26个字母。

学习主题:从常规出发,懂得与人沟通与交流。

幼儿英语精英课程

适合对象:3~7岁幼儿园小班至大班阶段的小朋友

主干教材:Love English—Student Book 本系列教材共6册,每册课本配套1套DVD,1张CD。

课程规划:半年一册,共三年学程。

课本内容:

4.4个主题;4个情景故事;12首单字与句型韵谣;4首主题歌曲。

5.40个主要单字;30个延伸单字;8个阅读常用字。

6.4个口语句型;4组生活对话;4组延伸句型。

7.字母拼读技巧。

教学特色:《LOVE English》从生活常规出发,加入最基本的英文字母的学习,让幼儿在歌唱律动中享受学习英文的乐趣,并为日后进入英语阅读打好基础。透过儿歌、童谣、故事与角色扮演,创造了幼儿爱唱、爱说、爱听、爱读的英文读写计划。

学习主题:

Book1&2 与自己相关的主题,培养孩子表达自己。

Book3&4从自己扩展到生活,培养孩子描述周遭人、事、物的能力。

10.幼儿陶艺课程宣传 篇十

陶艺冬令营教学性质、目的:

幼儿陶艺教育,不是简单的陶吧,而是把陶艺与教育结合,通过系统、科学的教学课程学习,使小朋友掌握陶艺制作的基本方法,并在学习中对传统陶文化有所了解,进而培养小朋友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学习中通过实践,使小朋友亲身体验做陶艺的乐趣。

儿童亲自动手、体验材料美感和制作快乐,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制作的全过程体验,能提高儿童审美能力、增强创造能力、拓展思维能力、活跃心灵、张扬个性、建立自信心、体验成就感、增强独立能力和意志力、培养美感与艺术的修养,得到德、智、美全面健康发展。

总之,陶艺教育课程学习的宗旨是让更多的小朋友们体验玩泥的快乐,在玩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11.幼儿戏剧课程设置 篇十一

针对以上的困惑,笔者曾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1. 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戏剧进行排练,幼儿对此兴趣也仅限于无数次排练之初。2. 让幼儿参与创编剧本,但受幼儿知识水平和已有生活经验的限制,经常无戏可编。3. 在戏剧中加入游戏、故事、绘画、手工、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内容,丰富幼儿的体验,但找不到脉络,毫无章法。后来笔者接触到瑞吉欧的方案教学,将其相关理论迁移到戏剧活动中,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瑞吉欧方案教学简介

美国幼教专家丽莲·凯茨认为方案教学是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确定活动的主题,以其为核心向四周扩散编制主题网络,制作主题网络程序,然后根据儿童的兴趣、需要让儿童对主题网络中的不同小子题进行探索、研究的教学活动。瑞吉欧方案教学要求转变教师的角色,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提倡协商性课程,强调儿童也是课程的设计者;鼓励儿童多样的学习方法和表现方式,信奉“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等。

二、瑞吉欧方案教学对戏剧活动内容开发的启示

(一) 戏剧活动主题的产生

传统的戏剧教育剧本选自经典或是由教师改编而成,幼儿从未主动参与过戏剧内容的开发,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表演状态。这样的戏剧排演引发出来的教学活动往往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瑞吉欧方案教学强调合作教育,在课程选择上为幼儿提供探索和表达的机会,关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需要,使幼儿成为课程内容的选择者之一,进而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基于方案教学的启发,我们的戏剧活动主题的产生应该与幼儿的兴趣相关。如大班教室里正播放《龟兔赛跑》动画片,当骄傲的兔子一败涂地时,A小朋友愤愤不平地说:“骗人,哪有兔子会跑输乌龟的?”B小朋友反驳道:“兔子睡觉了,当然输。兔子认真跑两下子就赢乌龟啦。”C小朋友添一句:“比谁跑得慢啊。”他们的争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孩子加了进来,显然大家对《龟兔赛跑》这个故事有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提出建议:“不如我们让兔子和乌龟再比赛一次吧!请小朋友们回去好好想想,安排兔子和乌龟进行什么样的比赛,看看到底谁强?”

第二天一早,班上的孩子们非常兴奋地与同伴谈论着他们的设想,于是戏剧活动的“龟兔比赛”主题就产生了。

(二) 戏剧活动主题网络的形成

瑞吉欧方案教学讲求课程的整体性,教师有意识地去发现主题中广泛存在着的有机联系,向幼儿呈现一个完整的世界;同时为幼儿提供适宜探索和操作的系列活动,引导幼儿去发现和建构一个完整的世界。所以方案教学具有长期性、整体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幼儿园的戏剧活动也是教师教与幼儿学的媒体,是开发儿童学习潜能、促进儿童发展或者提高教学效果的教育手段。所以一个戏剧活动也应该成为孩子探索体验的主题活动。

在幼儿尚未正式开始进行戏剧学习之前,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已有经验,以戏剧主题为中心加以扩散、细化,预测儿童在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想法,将涉及儿童的认知、情感、语言、体能、社会化等各个领域内容融合为一体,编制主题网络,预设各类教学活动。

如在“龟兔比赛”主题戏剧活动中,幼儿可能会关注的问题有:1. 龟兔谁的本领大?2. 现实中动物会进行比赛吗?3. 如何组织一场比赛?4. 怎样保护动物?教师可考虑运用游戏、故事、绘画、手工、音乐、数学等形式开展一系列的幼儿戏剧体验活动,使用“主题网络”予以呈现(如上图)。

(三)小组体验活动的进行

这一阶段幼儿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参观、搜集信息、扩展阅读、手工绘画、音乐舞蹈、探究讨论等全面了解戏剧主题涉及的内容本身,获得关于戏剧主题新的直接经验,发现知识,理解意义,探讨事实的真相,然后将结果用儿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上图教师预设的主题网络中有许多的情感、角色、行为小组体验活动,这些活动将会引领孩子更深入地体验角色情感,了解戏剧主题文化。如孩子们心中的“龟兔比赛”都有自己的冠军,为了帮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龟兔,老师与他们开展一次“谁的本领大”探索体验活动。在探索体验过程中,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上网查资料得知兔子奔跑速度可高达70公里每小时,而龟则有“千年王八万年龟”的美誉。这些数据在幼儿的微型辩论会上被引用,从而让他们在自己的体验活动中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核心价值观。

此外,瑞吉欧方案教学强调课程的动态性与生成性。教师预设的主题网络也不能涵盖全部幼儿的兴趣,所以教师要根据幼儿对戏剧主题的关注点切换,提供丰富而适宜的资源鼓励幼儿观察、探索,不断地激发幼儿的潜在能力。

(四)戏剧活动内容的创编

角色体验活动丰满了幼儿心中的角色,行为体验活动为幼儿提供了直接行为经验,情感体验活动让幼儿抓住了戏剧的教育力量,一个个富有童趣的剧本内容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可水到渠成。

钟情于乌龟的小组,在兔子改过自新,努力奋斗的时候,依然创编出“乌龟头手缩回龟壳,滚下山坡”、“骑滑板车”等桥段再次战胜悲催的兔子。

为兔子愤愤不平的小组为兔子正名:失败后的兔子闭门思过,苦心修练,勇夺森林动物奥运会冠军。

创意小组设计了一场拳击比赛,兔子和乌龟的比赛输赢不再定格在跑步上。

(五)剧本的编写

孩子们丰富的想像有时候是稍纵即逝的,应该帮助孩子将他们的创编想法记录下来。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引导孩子用“图谱”的方式编写剧本。制作图谱中可运用图画、符号、文字等多种表达方式。如在龟兔赛跑中,可以分别用乌龟、兔子简笔画来代替其名字,比赛的背景也可用笔画来代替,至于乌龟和兔子的对话、动作则可运用一些辅助线来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如翻滚可以用抛物圈线来表示,生气用“火”形象表示等。

三、结语

将瑞吉欧方案教学理论运用到戏剧活动内容的开发,赋予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灵活性,使幼儿感受到“我的戏剧我做主”“我的表演我创造”的魅力,调动起了孩子们的表演热情和体验积极性。另外,戏剧内容的开发会随着戏剧活动的应用而不断修正,剧务的分工也将会在主题剧目导引下产生,让幼儿在剧场开演的摸索过程中,逐步意识到需要遵循的社会基本规则,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12.新课程背景下戏剧教学思考与实践 篇十二

语文课程既然负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世界先进文化的特殊使命,就应该把培养学生对小说、戏剧、影视的阅读兴趣、欣赏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欣赏习惯,作为课程理念和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兴趣,以及由此养成的良好习惯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不但在高中阶段要从小说、戏剧、影视作品中获得语文知识,提升人文素养,高中毕业以后也要继续从小说、戏剧、影视作品中汲取思想艺术营养,从而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因此培养欣赏小说、戏剧、影视作品的兴趣与能力,不但是高中生阶段性学习的需要,而且对其未来和整个人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正因如此,当进入必修四第一单元戏剧单元的教学时,我们备课组针对以往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小说戏剧常是这样一个固定流程:作家介绍,写作背景,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艺术特点的分析,等等,一说情节线索,必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分段分层;讲人物分析,必是“快速罗列出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文字然后提炼出人物性格特征;谈环境描写,必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讲艺术特色,必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行为、心理描写”,夸张和讽刺手法或语言风格,等等。讲得又多又细,条分缕析,一篇经典小说的阅读审美也就大功告成。一篇课文这样教学生会有语文知识上的收获,但篇篇如此就会形成一种高度程式化的教学,且不说审美疲劳,教师的教学悬念没有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没有了,阅读和发现的快乐就荡然无存。甚至有时学生还没来得及充分熟悉文本,走马观花,大致了解情节,就针对以上流程依赖过去的模式“贴标签”、“扣帽子”,完全脱离阅读教学对文本的关注。

备课组经过多次研讨,达成一个小说戏剧教学的总原则:不必面面俱到,每篇突破一点,力求拓展一面,以此指导我们化繁为简,提高课堂效率,优化教学结构。

一、抓住学生的疑难点、兴趣点切入文本。

在执教莎士比亚的伟大悲剧《哈姆雷特》时,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复仇举动为何迟迟未行?”这个问题与教材节选部分并无联系,但为了保护同学可贵的思考精神,我马上将阅读《哈姆雷特》全剧的任务布置下去,宣布在一周后师生共同研讨该问题。

一周后,我和学生一起探讨了这一问题。有同学说哈姆雷特生性优柔寡断,还有同学认为他缺乏行动力量,更有同学指出哈姆雷特复仇延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对死亡做了深深的思考。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的认知活动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感知和实践才能产生效果。课堂上教师问这问那,讲这讲那,势必使学生与作品产生隔膜,学生缺乏“自得”的基础,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就会成为“外加”负担,磨灭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即使最感人的文章,教师讲析到第三课时,学生也已觉索然无味了。所以我们要在各篇教学中明确分析重点,做到一篇一个重点,几篇一个体系,学习鉴赏方法,把握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引导鼓励学生紧密结合小说、戏剧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精神内涵,作出令人信服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欣赏批评。如果我们在授课中能达到解决学生自读时没读懂、没想到、没发现的层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个重点的分析就会成为课堂的“亮点”,以及学生学完之后最有收获的地方。

二、要聚焦一点,挖掘提升。

围绕哈姆雷特对死亡深刻思考的观点,我引导学生注意哈姆雷特生活的中世纪这一时代背景。那是一个禁锢的桎梏束缚人类灵魂的时代,哈姆雷特和当时的所有人一样,相信灵魂的不朽。他有深刻的天堂地狱观,摆脱不了宗教的旨意:“永在之主,为什么禁止自杀,制定了那森严戒律?”“如果我下手,正在他洗清了灵魂,明天有资格有准备的时候,这仇算报了吗?”因此每当需要他行动的时候,他就犹豫、彷徨,举起利剑又垂落到地上。背负着信仰带来的精神苦难,陷入如此深的困惑,哈姆雷特不停地审问自己,追问自己复仇后将受到怎样的天罚或天宠。当我引导学生深思人物命运时,学生沉浸在“小人物大时代”的深刻感悟中。

三、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解读。

以前,我们搜集教学资料,对课本里的小说、戏剧基本都找到了相应的影视版,本想通过影视作品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进一步深刻理解小说、戏剧的主旨,把握人物形象,也就是所谓的感性认识、直观教学,但往往事与愿违,在学小说、戏剧前,学生期待影视剧的播放不去阅读文本,看过影视剧后,又自认为已经把握了作品,更不会去研究文本。这就使部分学生养成了一种依赖心理,不肯自己去阅读,不肯自己去思考作品的内涵,去思考作者想作品表达什么,自己又读出了什么,形成了一种阅读的惰性,不利于真正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培养良好的文学修养。新课标对阅读鉴赏,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特别强调“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品”,而让学生根植于文本,通过多种方式可以得到更深刻的体验、感悟。比如: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增加切身体会;大胆想象,改写续写情节;补写戏剧潜台词,把握人物性格(话剧《雷雨》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是重点,我们采用补写潜台词的方法来解读人物心理与思想性格,探讨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对有争议的地方进行讨论,辩论,让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找出有利于自己的证据,产生争鸣。教师也可以有所选择,因势利导地播放影视片断,设置问题,丰富学生的想象,从作者和导演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甚至把改编和原作进行对比。《哈姆雷特》教学完毕之后,我们一起欣赏1996年重拍的电影,比较感受改编者为适应新时期观众的审美趣味,而对原著所作的改动。

四、鼓励学生学写剧评及短剧,培养创作能力

为了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我们要鼓励学生学写剧评与短剧。学生初写剧评难度较大,要注意引导,如评论戏剧人物,让学生注意结合故事情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和人物在戏剧冲突中的表现进行分析,结合自己的感受,提出对戏剧人物喜爱或憎恶的理由。如有的学生的练笔《我眼中的周朴园》、《繁漪的命运》等,写得就很不错,基本形成了剧评的雏形。通过练笔,学生懂得了如何欣赏戏剧作品,懂得如何评价戏剧人物,慢慢提高对戏剧文学的鉴赏品位。还可让学生通过观察,捕捉校园生活中带戏剧性的故事,把它编成校园剧,排练表演,这可以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如有的学生就创作了“随便浪费粮食可耻”、“随地吐痰,引病烧身”等主题的校园短剧,风趣幽默,且富有教育意义。

当然,教无定法,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精神的指导下,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叶老早就谆谆教诲我们: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语文教学与训练,让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归根结底,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以汉语言文字组成的各种文章为主要材料来实施教育教学的,是以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汉语言去听说读写的能力为主的,当然,在这一具体的过程中,在自然而然中,也会润物无声地实施人文情感教育。总之,走出当前小说、戏剧教学的困境,最关键的是不求全骛深,不搞繁琐分析,寻找契机,巧妙引入,适度运用,让学生不以旁观者的心态去读小说,力求读出人物,读出作者,读出自我,读出人生,读出人类,发掘作品的文化内蕴和精神矿藏,充分实现小说、戏剧鉴赏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就是我们追求的教学艺术。

摘要:为了改变传统戏剧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作者在戏剧教学中以激趣为前提, 以解疑为切口, 深入开掘, 培养个性化解读,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品位和对社会生活的感悟能力。

13.《幼儿园课程论》 篇十三

《幼儿园课程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1.适宜发展性课程

答: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既要符合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又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即难度水平处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之内。2.生成性目标

答: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课程目标。生成性目标取追求的是“实践理性”,强调在儿童、教师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课程的目标。3.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

答: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从广义上来讲,幼儿园一日生活中,能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具有教育作用的活动都可以成为教育活动。4.五指活动课程

答: 五指活动课程:是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创编的。他以鼓楼幼稚园的课程编制为实验,提出了五指活动课程:课程的内容有五个方面组成,即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等五项,它犹如人的五个手指头、是活的、可以伸缩的、但却是整体的、有连通的、互相的联系的。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1.幼儿园课程的特点有哪些?

答:(1)启蒙性。(2)生活性。(3)游戏性。(4)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5)潜在性。

2.High/Scope方案在教学方法上对教师提出了哪些原则和要求?

答:(1)保持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2)支持幼儿的活动和语言;(3)帮助幼儿进行选择和作出决定;(4)帮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应遵循哪些标准?

答: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应遵循以下的标准:(1)内容的目标达成性(2)内容的基础性(3)内容的适切性(4)内容各部分的平衡性(5)内容的发展性 4.20世纪20——30年代幼稚园课程改革有哪些特点?

答:(1)第一次制订并颁发了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

(2)幼稚园课程中国化与科学化是课程改革的主题。

(3)课程的指导思想深受杜威实用主义的影响。

(4)幼稚园课程内容的范围以比较广泛,而且具体实用。

(5)课程的研究成果很丰富,产生了一些重要的著作,如:张雪门的《幼稚园的研究》、《幼稚园课程编制》、《幼稚园组织法》;梁士杰的《幼稚园教材研究》等。5.学科活动设计中应该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答:A.学科教育目标的“一般发展”性。

B.学科教育目标的综合性。

C.教育目标和内容的需求化。

D.画龙点睛式的作业教学。

E.教学方式的活动化,教学效果的经验化。

F.教学计划的弹性化和教学过程的灵活性。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内容及对我们的启示。

答: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作为一种著名的儿童早期教育模式,在世界教育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蒙台梭利教育方案早期是针对智障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而设计的训练方案,虽然后来经过修改的方案也适用于幼儿园年龄的正常儿童,但蒙台梭利法引入中国后,必须要考虑到中国历史形成的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与国外不同的民族习惯等文化差异,即它的适用性与本土化问题。承担蒙台梭利班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要透彻了解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精髓,并正确用之于中国儿童的训练。(-)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

蒙台梭利强调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即是心理胚胎的发展、肉体化的过程、潜在生命力的分化和吸收性心理的作用。蒙台梭利当初提出的这一观点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成了批判时成人中心的教育观、号召重视自我发展的基础。当时,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是说教的、灌输的和干预的,成人在爱护孩子、帮助孩子、教育孩子的外衣下隐藏着的是,认为孩子是无知无能的,必须由自己向幼儿进行教导的观念。正是当时这种轻视幼儿能力、否定幼儿能力的观念导致了成人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强加给幼儿,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幼儿、用成人的尺度去评价幼儿。相应地,这种成人中心的教育观使幼儿的正常发展受到了压抑和歪曲,妨碍了儿童内在生命的发展和内在生命力的展现。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也是我们今天教育面临的挑战,是我们目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阶段性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敏感期,即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幼儿有某种心理倾向性,从而使儿童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刻对一定的事物或活动表现出积极性和兴趣,并能有效地认识事物和掌握活动,而过了这一时期上述情况便会消失而且不再出现。既然儿童心理发展中存在着敏感期,教育者就应该在不同的敏感期内为儿童提供适宜她敏感期活动的环境,促进儿童敏感能力最大限度的发展,而万万不能让儿童敏感能力的发展错过时机。蒙台梭利关于敏感期的观点具有重要 的意义。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认为在儿童连续不断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阶段性,处于不同阶段的儿童在心理面貌上有着不同的表现。进而蒙台梭利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不同的几个时期。

(三)重视儿童的活动

蒙台梭利强调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而天赋能力又是如何得以表现的呢?蒙台梭利认为天赋能力是通过儿童的自发活动表现出来的,由此,她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蒙台梭利所谓的工作是儿童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在蒙台梭利所提供的有准备的环境中的活动。她认为,通过活动,儿童的生命力得到表现和满足,同时,儿童的心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此,她非常重视儿童的活动,认为离开了儿童的活动,儿童的生命力则无从表现和满足,儿童的心理则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蒙台梭利所谓的活动是生命的自我活动,而不是成人干涉下的不符合儿童意愿的活动,她要求成人不能干预幼儿生命的自我活动,把干预幼儿自我活动的教育说成是应该予以废除的旧教育。蒙台梭利重视儿童的自我活动的观点,在当时的教育改革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蒙台梭利从重视儿童活自我活动的思想出发,对当时旧教育压制儿童自我活动的作法给予了猛烈的抨击.认为旧教育限制了儿童的自我活动,使儿童象被钉子固定的蝴蝶标本一样,被束缚在一个专门的地方,限制和妨碍了儿童的活动,举例说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今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

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阐明了以下观点:(1)终身教育的观点。

(2)知识观:强调了作为教育内容的知识的建构性、过程性,认为知识是动态变化的,是一个幼儿主动建构的过程。

(3)学习观:看待幼儿“学习”的开放而宽广的视野,视幼儿学习能在一日生活的任何时刻展开;能在各种活动中,特别是游戏中大量产生和有效进行;自由、自发的活动对学习有重要的价值„„可以说这是一个广义的学习观。

(4)幼儿教师的角色和幼儿教师专业化:规定了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决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并把培养“幼儿教师专业水准”问题提上了我国幼教发展的日程。新《纲要》对我们的启示:

在教育观念方面:应确立改革的整体观念,就以课程形式、方法来说,也必须从整体教育的角度来分析其利弊,决定其取舍。

在课程内容方面:要引导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既要重视健康、开阔儿童知识眼界、重视智力启发、道德训练,又要关心儿童的情绪、意志、兴趣的发展,注意儿童健全人格的塑造。以上各方面不能有所偏差,同时重视同社会相联系。教材既要吸收新的知识内容,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不断更新教材,又要注意保留经过历史筛选的传统教材,并同时注意教材的国情化和乡土性。在课程模式方面,可以采用多样化形式。

在课程的方法、手段方面,应体现多样化、个性化和个别化。

在师生关系方面,应在以儿童为主体的前提下,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教师对儿童的一切教育行为均要落实于促进儿童发展,而儿童的发展又要体现出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针对儿童的心理倾向,调动儿童积极性、主动性的基础上所获得的结果。

四、应用题(共18分)

1.运用幼儿园课程相关理论以“秋天”为主题设计一个中班的单元活动。

答:主题名称:可爱的秋天 执行时间:10月18日—11月12日

主题说明

十月是金色的,也是丰收的季节,从夏季到秋季自然界会发生许多变化,草儿变黄了,树叶落了,树上结果子了,天气凉了。这所有的一些都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孩子们会问:“为什么草儿会变黄呢?”“为什么树叶会落下来呢?”等等等等许多问题。我们设计这个主题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发现自然界中的一切变化,感受秋天的美。在本主题中,孩子们会通过一些参观活动、简单的劳动了解植物的变化及昆虫的特征;并学习用较连贯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秋天大自然的感受。我们还会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进行一些树叶拼画、插花等活动,提高孩子对美的鉴赏能力。相信小朋友会对这一主题非常感兴趣,我们将会与孩子们共同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儿成长目标

智慧成长:

1、知道秋天树叶花草都枯黄了,认识一些秋天的花草。

2、知道秋天是瓜果、蔬菜丰收、成熟的季节,参与收获活动 审美成长:

1、通过剪剪、贴贴、插插提高幼儿对美的鉴赏能力,鼓励幼儿大胆表现美。

2、欣赏、表现秋季服装的美,具有初步的审美情趣。创造性成长: 在树叶拼图、插花等活动中能创造性的运用想象作画。情感成长: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秋天大自然的感受。乐意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表述。机体成长:

1、学习穿脱、叠放服装的技能,能在老师的提示下,在运动前后、午睡前后及时增脱衣服。

2、参与劳动,体验劳动的乐趣 社会成长:

1、喜欢周围的自然环境,对秋天常见植物的变化及昆虫感兴趣。

2、感知秋天天气逐渐凉爽,认识各种秋季服装,感受秋季服装的丰富性。

环境创设物质环境: 1.

开辟“生成角”,整理并展示幼儿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2.

美工区:布置一个秋天的专栏,利用秋天的花瓣拼图、树叶拼图;也可以用秋天的照片;用各种野花野草插花等。3.

科学区:可以样一些昆虫、做一些花、草、果实的标本。4.

将幼儿设计、描画、折叠出的服装展示在墙面上,组成一次时装展。5.

表演区:提供各种布、纸、绳子、夹子等材料供幼儿进行时装表演。精神环境: 在集体生活中,为幼儿营造一个师生融洽和同伴友爱的氛围。

活动安排

第八周: 集体活动:秋天,草了变黄了(语言、科学)五彩的树叶(语言、科学、艺术)奇妙的拼图(语言、艺术)小树叶(社会、艺术)许多树叶(语言、科学、艺术)落叶(语言、科学、艺术)小组活动:追树叶、树叶、花儿找家 游戏生活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秋天的变化。自己动手,开展树叶拼画、插花活动。体育游戏:踩尾巴、小蜈蚣、益智游戏:猜谜语音乐游戏:《小兔乖乖》 保持幼儿2小时户外活动时间 第九周: 集体活动: 小小鸟捡花瓣(语言、艺术)捡桂花、香香的桂花(语言、艺术、科学、健康)小小鱼的桂花发夹(语言、艺术)这些花草象什么(语言、科学 小组活动:插花艺术(语言、艺术、科学)游戏生活活动: 体育游戏:赛龙舟、追树叶、益智游戏:儿歌《哥哥捉蝈蝈》插花艺术、音乐游戏:《小兔乖乖》 1.

组织幼儿秋游,感受秋天的变化,对秋天常见植物的变化以及昆虫感兴趣,并学做标本。2.

继续丰富自然角、提醒幼儿及时浇水、晒太阳。

第十周: 集体活动:瓜瓜会(语言、科学)参观水果店、买水果(健康、语言、社会、科学、高高的苹果树(社会、艺术)奇妙的水果树(社会、科学、艺术)种瓜(语言、科学、艺术)小组活动:摘果子、运瓜 游戏生活活动:游戏:运瓜等、绕口令:七个阿姨来摘果、体育游戏:小老鼠关门、音乐游戏:《小兔乖乖》参观水果店,让孩子参与买卖活动。

第十一周: 集体活动:夏天和秋天的衣服(语言、科学)漂亮的毛衣、画毛衣(科学、艺术)折衣服(艺术)漂亮的花布(艺术)我喜欢的秋装(语言、艺术)小组活动:游戏:穿衣比赛 游戏生活活动:游戏:穿衣比赛散步:秋天音乐游戏:《拉个圆圈》体育游戏:小乌龟顶球

1、平行班进行秋天采撷活动,让幼儿认识几种农作物,体验劳动的乐趣。

2、开展秋季时装展活动。

3、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知道幼儿正确穿、脱折叠衣服;每次运动前后引导幼儿及时穿脱衣服,逐步培养自觉地根据自身的冷热增减衣服的习惯。家园配合 1.

与家长沟通开展本次主题的目的和意义,以及需要家长配合的集体事项。

(1)建议家长带幼儿去野外活动,引导孩子仔细地观察花草树木的变化,捕捉一些秋虫、拍一拍秋天的风景照。(2)结合主题活动要求,丰富幼儿感知经验,带幼儿到水果店观察各种水果,让孩子自己选择水果参与买卖活动,培养孩子与人的交往能力。

(3)教给幼儿正确地穿脱折叠衣裤的方法,并为幼儿提供孩子独立穿脱折叠衣裤的机会。

上一篇:二十年后的家乡环境学生作文下一篇:大学生实习自我鉴定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