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shop教案第一章

2024-12-16

photoshop教案第一章(11篇)

1.photoshop教案第一章 篇一

绪 论

一、本学科的研究对象

图样与语言、文字一样,都是人类表达、交流思想的工具。工程图样——在工程技术中为了正确地表示出机器、设备及建筑物的形状、大小、规格和材料等内容,通常将物体按一定的投影方法和技术规定表示在图纸上。

概述:在设计和高金机器设备时,要通过图样来表达思想和要求。在制造机器过程中,无论是制作毛坯还是加工、检验装配等各个环节,都要以图样作为依据。图样是设计、制造、使用机器过程中的一种主要技术资料。

二、本课程《化工制图基础》的学习目的和任务

1.学习目的:化学工作者在实验室和技术开发工作中,肯定要经常接触有关的工程图样,身为一名化学工作者必须要掌握工程制图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所以在许多高等学校理科化学专业中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重要技术基础课。

2.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绘图、读图和空间想象能力。3.主要任务:

1)学习投影法(主要是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应用 2)提高空间形体的图示能力;

3)提高绘制和阅读工程图形(重要是机械图样)基本能力; 4)提高空间几何问题的图解能力; 5)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 6)培养计算机绘图的基本能力

特别指出:——鉴于图样在工程技术中的重要作用,工程技术人员就不能画错和看错图样,否则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在学习中要养成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树立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4.学习方法:

1)为培养空间形体的图示表达能力必须对物体进行几何分析以及掌握它在各种相对位置时的图示特点,从而逐步提高图示物体的能力。

2)绘图、读图能力的培养——一系列的实践,逐步熟悉掌握绘、读图能力,熟悉制图的国家标准

3)培养自学能力 第一章 投 影 基 础

1.1 概述

物体在阳光或灯光等光线的照射下,就会在墙面或地面上投下影子,投影法就是将这一现象进行科学地抽象,其中,光源称为投射中心,光线称为投射线,墙面或地面称为投影面,影子称为物体的投影。这种研究空间物体与其投影之间关系的方法,称为投影法。投影法分为中心投影法和平行投影法两种。

1.中心投影法

设S为投射中心,通过三角形上各点的投射线与投影面的交点称为点在平面上的投影,这种投射线都通过投射中心的投影法称为中心投影法。日常生活中,照相、电影和人眼看东西得到的影像,都属于中心投影。由于用中心投影法绘制的图形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立体感强,因而常用来绘制建筑物的透视图。但是,由于中心投影法作图复杂,且度量性差,故机械图样中很少采用。

2.平行投影法

将投射中心S移到无穷远,使所有的投射线都相互平行,这种投影法称为平行投影法。按投射线与投影面是否垂直,平行投影法又可分为正投影法和斜投影法。

1)斜投影法 投射线倾斜于投影面的投影法。

2)正投影法 投射线垂直于投影面的投影法。

由于正投影能准确地反映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便于测量,且作图简便,所以机械图样通常采用正投影法绘制。今后若不特别说明,投影均指正投影。1.1.2 正投影的基本特性 1.真实性

当直线(或平面)平行于投影面时,其投影反映实长(或实形),这种投影特性称为真实性。

2.积聚性

当直线(或平面)垂直于投影面时,其投影积聚成点(或直线),这种投影特性称为积聚性。

3.类似性

当直线或平面既不平行也不垂直于投影面时,直线的投影仍然是直线,但长度缩短,平面的投影是原图形的类似形(与原图形边数相同,平行线段的投影仍然平行),但投影面积变小,这种投影特性称为类似性。

2.2 物体的三视图

根据有关标准和规定,用正投影法绘制出的物体的图形,称为视图。一个视图一般只能反映出物体一个方向的形状,为了完整地表达物体的形状,常采用从几个不同方向进行投射的多面正投影图。

2.2.1 三视图的形成 1.三投影面体系的建立 用三个互相垂直的投影面构成一个三投影面体系,三个投影面分别为:正立投影面,用V表示;水平投影面,用H表示;侧立投影面,用W表示。

三个投影面之间的交线称为投影轴,分别用OX、OY、OZ表示。

2.三视图的形成 将物体置于三投影面体系中,按正投影法分别向三个投影面投射,其V面投影称为主视图,H面投影称为俯视图,W面投影称为左视图。

3.三投影面的展开

为了把物体的三面投影画在同一平面上,规定V面不动,将H面绕OX轴向下旋转90°,W面绕OZ轴向后旋转90°,与V面处在同一平面上。由于视图的形状和物体与投影面之间的距离无关,因此工程图样上通常不画投影轴和投影面的边框。

1.2.2 三视图之间的对应关系

主视图反映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物体的高度和长度;俯视图反映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物体的长度和宽度;左视图反映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物体的高度和宽度。由此可得到三视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主、俯视图长对正;主、左视图高平齐;俯、左视图宽相等。

“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是画图和读图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投影规律。应用这个规律作图时,要注意物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与视图的关系。如俯视图的下面和左视图右面都反映物体的前面,俯视图的上面和左视图的左面都反映物体的后面,即“远离主视为前”。因此,在俯、左视图上量取宽度时,要特别注意量取的起点和方位。

1.2.3 画三视图的方法

首先,选择反映物体形状特征最明显的方向作为主视图的投射方向。将物体在三投影面体系中放正,然后,保持物体不动,按正投影法向各投影面投射。

1.3平面的投影

1.3.1 点的投影 1.点的三面投影规律 点的投影仍为一点,且空间点在一个投影面上有唯一的投影;但已知点的一个投影,不能唯一确定点的空间位置。在三投影面体系中,过点A分别向三投影面作垂线(投射线),垂足a、a′、a″即为点A的三面投影。空间点及其投影的标记规定为:

空间点用大写拉丁字母表示,如A、B、C „;水平投影用相应的小写字母表示,如a、b、c „;正面投影用相应的小写字母加一撇表示,如a′、b′、c′„;侧面投影用相应的小写字母加两撇表示,如a″,b″,c″„,如图所示。

由图可以得出点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规律:

(1)点的正面投影和水平投影的连线垂直于OX轴,即a′a⊥OX。

(2)点的正面投影和侧面投影的连线垂直于OZ轴,即a′a″⊥OZ。

(3)点的水平投影到OX轴的距离等于点的侧面投影到OZ轴的距离,即aaX=a″aZ。

2.点的直角坐标

如果把三投影面体系看作直角坐标系,把投影面H、V、W作为坐标面,投影轴X、Y、Z作为坐标轴,则点A的直角坐标(x,y,z)便是A点分别到W、V、H面的距离。点的每一个投影由其中的两个坐标所确定:V面投影a′由xA和zA确定;H面投影a由xA和yA确定;W面投影a″由yA和zA确定。点的任意两投影包含了点的三个坐标,因此根据点的三个坐标值以及点的投影规律就能作出该点的三面投影图,也可以由点的两面投影补画出点的第三面投影。

例1 已知点A的V面投影a′和H面投影a,求W面投影a。

作图:

(1)过原点O作45°线。

(2)过a作平行于X轴的直线与45°线相交,再过交点作平行于Z轴的直线。

(3)过a′作平行于X轴的直线与平行于Z轴的直线相交于a″,即为所求。

1.3.2平面的投影

一、平面的表示法平面有如下5种表示方法:

(a)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b)一条直线与直线外一点确定一个平面;(c)相交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d)平行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e)任意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确定一个平面。

二、平面的投影

平面与投影面的相对位置有三种:

一般位置平面——与三个投影面都倾斜的平面。

投影面垂直面——垂直一投影面,倾斜于另两投影面的平面。投影面平行面——平行一投影面,垂直于另两投影面的平面。

1、一般位置平面

一般位置平面的投影如图2-9所示。由于三角形ABC对V、H、W面都倾斜,因此它的三个投影都是三角形,为原平面图形的类似形,而且面积比实形小。

2、投影面垂直面

投影面垂直面可分为三种:垂直于V面的正垂面;垂直于H面的铅垂面;垂

直于W面的侧垂面。

投影面垂直面的投影特性:

(1)在与其所垂直的投影面上的投影,积聚成倾斜于投影轴的直线,具有积聚性。

(2)其他两个投影都是面积小于原平面图形的类似形,具有类似性。

总结:一斜线两类似,反映两夹角

3、投影面平行面

投影面平行面也可分为三种:平行于V面的正平面;平行于H面的水平面;平行于W面的侧平面。

投影面平行面的投影特性:

(1)在与其平行的投影面上的投影反映平面图形实形,具有真实性。

(2)在其他两个投影面上的投影均积聚成平行于相应投影轴的直线,具有积聚性。

总结:一面两平齐,平面是实形

2.photoshop教案第一章 篇二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共45分)

1.对于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的化学物质,往往要在其包装上贴危险警告标签.下图所列物质与危险警告标签对应错误的是()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的量就是一定体积的物质的质量

(B)阿伏加德罗常数就是6.02×1023

(C)钠的摩尔质量就是其相对原子质量

(D)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均约为22.4 L

3.下列各组物质:①NaNO3和NaCl;②CaCl2和CaCO3;③MnO2和KCl;④BaSO4和AgCl,可按照溶解、过滤、蒸发的实验操作顺序将它们相互分离的是()

(A)只有①(B)③④

(C)②③(D)②④

4.有关化学实验的下列操作中,一般情况下不能相互接触的是()

(A)过滤操作中,玻璃棒与三层滤纸

(B)过滤操作中,漏斗颈与烧杯内壁

(C)分液操作中,分液漏斗颈与烧杯内壁

(D)用胶头滴管向试管滴液体时,滴管尖端与试管内壁

5.图2分别表示四种操作,其中有两处错误的是()

6.化学实验时必须十分重视安全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下列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A)制氧气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出现倒吸现象,立即松开试管上的橡皮塞

(B)在气体发生装置上直接点燃氢气等气体时,必须先检验气体的纯度

(C)实验结束后将所有的废液倒入下水道排出实验室,以免污染实验室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不停移动试管或加入碎瓷片,以免爆沸伤人

7.现有烧杯、漏斗、分液漏斗、酒精灯、玻璃棒、量筒、蒸发皿、铁架台(带铁圈)、圆底烧瓶、三脚架、石棉网、火柴.若所需试剂均有提供,在以下5个实验中:①沉淀的过滤,②含泥沙的碘中提纯碘,③溴的萃取,④蒸馏,⑤硫酸铜溶液的蒸发浓缩.其中因缺乏某种实验用品而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A)①(B)②和④

(C)③和⑤(D)①和④

8.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对于0.3 mol/L硫酸钾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1 L溶液中含有0.6NA个钾离子

(B) 1 L溶液中含有钾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总数为0.9NA

(C) 2 L溶液中钾离子浓度为1.2 mol/L

(D) 2 L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0.6NA个

9.图3中方框代表容器,上方黑球为氦原子,下方白球为氢原子,中间为忽略质量的隔板,则代表等质量的氢气与氦气的为()

10.4℃时在100 mL水中溶解了22.4 LHCl气体(标准状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得溶液的体积为22.5 L

(B)因溶液的密度未知,无法求得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C)因溶液的密度未知,无法求得溶质的质量分数

(D)该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 mol/L

11.在K2SO4、Al2(SO4)3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测得,c(Al3+)=0.055 mol/L,c(H+)=0.01 mol/L,忽略溶液中的c(OH-),则c(K+)为()

(A) 0.045 mol/L

(B) 0.035 mol/L

(C) 0.055 mol/L

(D) 0.040 mol/L

12.300 mL某浓度的NaOH溶液中含有60g溶质.现欲配制1 mol/L NaOH溶液,应取原溶液与蒸馏水的体积比约为()

(A) 1:4 (B) 1:5

(C) 2:1 (D) 2:3

13.相同体积的Na2SO4、MgSO4、Al2(SO4)3溶液中分别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得到沉淀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3,这三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A) 2:2:3 (B) 1:1:3

(C) 1:1:1 (D) 3:3:1

14.由阿伏加德罗常数(NA)和一个水分子的质量(m)、一个水分子的体积(V),不能确定的物理量有()

(A) 1 mol水的质量

(B) 1 mol水蒸气的质量

(C) 1 mol液态水的体积

(D) 1 mol水蒸气的体积

15.一抽成真空的密闭容器放在天平上称量,质量为Mg;盛满H2后称量,质量为(M+Q)g.如果把H2排尽,再充满SO2气体,为使天平平衡,应在托盘天平的______上放置______g砝码.横线上分别应填的是()

(A)右盘M+Q

(B)左盘M+4Q

(C)左盘M+16Q

(D)右盘M+32Q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29分)

16.(8分)中学化学实验中,可用于物质分离或提纯的常用方法有:()

(A)加热分解(B)过滤

(C)结晶(D)萃取、分液

(E)蒸馏(F)分液

如欲分离或提纯下列各组混合物,请从选择上述方法中最合适的一种(可重复选用),将相应字母填入题后空格内:

(1)除去水中的Na+、、Cl-等杂质:______;

(2)分离汽油和水的混合物:______;

(3)从碘水中提取碘:______;

(4)分离液态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______;

(5)除去食盐溶液中混有的泥沙:______;

(6)除去NaCl中混有的碳酸氢铵:______;

(7)图4是氯化钠、碳酸钠晶体的溶解度曲线,将纯碱从氯化钠和纯碱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可选用的方法是;

(8)乙二醇和丙三醇是两种重要的液态有机物,现有一瓶乙二醇和丙三醇的混合物,已知它们的性质如下表,据此,将乙二醇和丙三醇互相分离的最佳方法是______.

17.(9分)将3体积N2Hx和4体积O2的混合气体在150℃和1.05×105 Pa下点燃,完全反应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与压强时,测得反应后N2、O2、水蒸气混合气体的密度比原混合气体的密度减少了.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用N2Hx表示):______.

(2)推算NxHy化学式的根据是______.

(3)根据题给数据计算出x=______.

18.(12分)某化学实验小组需用480 mL0.5 mol/L的硫酸铜溶液,请回答配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1)如果用胆矾(CuSO4·5H2O)来配制,需用胆矾的质量为______g.

(2)在该实验中要用到容量瓶,使用容量瓶的第一步操作是______.

(3)下面是配制硫酸铜过程中的5个操作步骤:①向盛有胆矾的烧杯中加入20 mL水使其溶解;②继续往容量瓶中加水,至液面接近刻度线1~2 cm;③将硫酸铜溶液沿玻璃棒注入500 mL容量瓶中;④在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水,小心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后移入容量瓶中;⑤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

(4)上述操作中,①、③都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分别为______、______.

(5)上述操作⑤中,如果不小心加水超过刻度线,采取的补救措施为______.

(6)以下操作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低的是______;对溶液浓度无影响的是______.

①在烧杯中搅拌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②定容摇匀后,发现溶液液面低于刻度线,又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③容量瓶使用前未进行干燥;

④所使用的容量瓶刚刚用某种浓度的硫酸铜溶液润洗过;

⑤定容后加盖摇匀,分装入用蒸馏水洗净的试剂瓶中;

⑥没有洗涤溶解时用的烧杯和玻璃棒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8分)

19.(8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粗盐的提纯和检验进行研究.已知该粗盐样品中主要含有Mg2+、Ca2+(忽略)和一些不溶性杂质,该小组设计的实验流程如图5:

(1)混合液A的主要成分是______(填溶质的化学式).

(2)为检验溶液B中Mg2+、Ca2+是否除尽,通常分别取少量溶液B于两支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①步骤一:检验Mg2+是否除尽.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______(填化学式)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②步骤二:检验Ca2+是否除尽.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______(填化学式)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3)对溶液B加热并不断滴加6 mol/L的盐酸溶液,同时用pH试纸检测溶液,直至pH<7时停止加盐酸,得到溶液C.该操作的目的是______.

(4)将溶液C倒入______(填仪器名称)中,加热蒸发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到______(填现象)时,停止加热.

20.(10分)某探究性学习小组拟用小颗粒状铝硅合金与足量稀硫酸的反应,测定通常状况(约20℃、1.01×105 Pa)下的气体摩尔体积.已知硅与稀硫酸不反应,且铝与稀硫酸反应时会放出热量.拟选用图6实验装置完成实验:

(1)必须选用的装置的连接顺序是:A接()()接()()接()(填接口字母,不一定填满).

(2)实验开始时,先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再轻轻打开其活塞,一会儿后稀硫酸也不能顺利滴入锥形瓶.请你帮助分析原因______.

(3)简述实验结束时,测量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的方法是______.

(4)实验中准确测得4个数据:实验前铝硅合金的质量m1 g,实验后残留固体的质量m2g,实验后量筒中液面读数为V mL.则通常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Vm=______.

(5)如果读取液体体积时俯视量筒刻度线,会导致计算出的气体摩尔体积的值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8分)

21.现有200 mL H2SO4和Na2SO4的混合溶液,其中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硫酸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5 mol/L.欲使硫酸和硫酸钠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变为2 mol/L和0.2 mol/L,应加入质量分数为55.8%的硫酸溶液(密度为1.35 g/cm3)多少毫升后再加蒸馏水(精确到0.1)?

参考答案

1.((:)干冰不能燃烧,反而可用作灭火剂.

2.(D)(A)项物质的量不等于物质的质量;(B)项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mol-,(C)项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不相同.

3.(C)要将两种固体按溶解、过滤、蒸发的实验操作顺序分离,必需的条件是其中一种固体难溶于水,另一种固体易溶于水.对于所给出的物质组:①两者都易溶;④两者都难溶,均不能用指定的方法分离.②CaCl2易溶,CaCO3难溶;③MnO2难溶,KCl易溶,可用指定方法分离.答案:(C).

4.(D)(A)、(B)、(C)三个选项中,所述部位必须接触.

5.(B)(A)选项读数时仰视,错误;(B)选项在量筒中稀释错误,稀释浓硫酸应该是将浓硫酸倒入水中,两处错误;(C)选项氢氧化钠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D)选项为了加速溶解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6.(C)选项(A),产生倒吸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装置内压力的降低,使收集气体时水槽中的水进入制气装置中,松开试管上的橡皮塞可阻止倒吸的水进入制气装置中.选项(B),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都要对气体进行验纯,防止出现爆炸事故.选项(C),实验结束后的废液中有的含有有毒性的物质,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应倒入指定的容器中,经处理后再排放;选项(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不停移动试管可使试管内的液体受热均匀,加入碎瓷片也能防止出现爆沸现象.答案:(C).

7.(D)沉淀的过滤需要滤纸,蒸馏需要蒸馏烧瓶和冷凝管.

8.(C) 2 L溶液与1 L溶液的钾离子浓度都为0.6 mol/L.

9.(A)等质量的氢气与氦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同温同压下体积比为2:1,排除(C)、(D).又因为He为单原子分子,故选(A).

10.(B)物质的量浓度等于溶质的物质的量除以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100 mL水中溶解了22.4 L气体后,溶液的体积不再是原来的100 mL(0.1 L),更不等于22.5 L.题中溶剂的质量等于1 g/mL×100 mL=100 g,溶质的质量等于,故可求出溶质的质量分数.

11.(B)根据电荷守恒有:,解之:c(K+)=0.035 mol/L.

12.(A)设所配制1 mol/L NaOH溶液的体积为V,则:V×1 mol/L×40 g/mol=60 g,解得V=1.5 L=1500 mL.根据题意,需要再加水约1200 mL,故300:1200=1:4.

13.(C)仔细观察Na2SO4、MgSO4、Al2(SO4)3的化学式,可知1 mol Al2(SO4)3可电离出3 mol,而1 mol Na2SO4和1 mol MgSO4都电离出1 mol.体积相同时,浓度相同的三种溶液,其的物质的量之比恰好为1:1:3,加入过量BaCl2,生成的沉淀质量之比为1:1:3.所以三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

14.(D)(A)、(B)选项中,1 mol水或水蒸气的质量都为m NA;(C)选项中,水分子间距离和水分子大小相比可以忽略,1 mol液态水的体积为NA V;(D)选项中,水蒸气分子间距离比分子直径大得多,即水蒸气的体积主要决定于水蒸气分子间距离,仅由题给条件不能确定1 mol水蒸气的体积.答案:(D).

15.(D)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相同体积的容器在同温同压下盛放不同气体时,所含分子数必然相等.H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而S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则相同体积的SO2与H2的质量比为32:1.为使天平保持平衡,容器中充入的二氧化硫的质量应为32Q g.

16.(1)(E)(2)(F)(3)(D)(4)(E)(5)(B)(6)(A)(7)(C).(8)(E)

解析:混合物分离方法,取决于组成混合物的各物质的性质差异.萃取法适用于同一种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时,将混合物分离,如(3).结晶法适用于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的混合物分离,如(7).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或者从液体中除去难挥发的固体,通常采取蒸馏,如(1)、(4)、(8).分液法适用于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组成的混合物分离,如(2).过滤可除去溶液中的难溶性杂质,如(5).此外还可以运用混合物中各组分性质的特殊性进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例如,碳酸氢铵受热可分解(6)可用于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2)质量守恒定律和阿伏加德罗定律(3)4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密度减少,即密度变为原来的,则体积变为原来的倍,即反应后气体的总体积为10体积.根据题意,O2过量,所以N2Hx完全反应.

据此得.故有:,求得x=4.

18.(1)62.5 g (2)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3)①③④②⑤(4)搅拌引流(5)把溶液倒掉,将容量瓶刷洗干净,重新配制溶液(6)①②⑤⑥③

解析:(1)实验室没有480 mL的容量瓶,必须用500 mL的.需要胆矾的质量为0.5 L×0.5 mol/L×250 g/mol=62.5 g.(2)使用容量瓶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5)如果不小心加水超过刻度线,必须重新配制.(6)如果所使用的容量瓶刚刚用硫酸铜溶液润洗过,由于有溶质残留,所以浓度偏高.

19.(1)NaOH和Na2CO3 (2)①NaOH②Na2CO3 (3)除去NaOH和Na2CO3

(4)蒸发皿蒸发皿中有大量固体析出(或:蒸发皿中只剩少量液体)

解析:(1)除去Mg2+和Ca2+可分别选择OH-和,因此混合液A中的溶质应含有OH-和.为了避免引入杂质,应选择NaOH和Na2CO3.

(2)检验Mg2+可选用NaOH,检验Ca2+可选用Na2CO3.

(3)为了将杂质除净,NaOH和Na2CO3必须过量,因此要加入盐酸除去.

(4)本题考查蒸发皿的使用,蒸发溶剂时不能将液体蒸干.

20.(1)(E)(D)(G)(2)铝与稀硫酸反应放热且生成气体,使锥形瓶中气体压强变大(3)待实验装置冷却至通常状况后,上下移动量筒,使其中液面与广口瓶中液面相平,再平视读取量筒中水的体积,即氢气在通常状况时的体积(4)(5)偏大

解析:(1)实验原理是:将铝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水中,并且将水排入量筒中.这样,排入量筒中水的体积就是生成气体的体积.由于反应放热,反应体系的温度偏高,所以排出的水的体积偏大.欲准确测定,必须使气体的温度恢复到通常状况,这样多排出的水就会回流,因此必须用(G).如果用(F),多排出的水无法回流.

(2)反应体系的压强增大,会出现分液漏斗中的液体无法滴入锥形瓶.

(3)必须注意:使量筒中液面与广口瓶中液面相平;读数时要平视.

列比例可解得:

(5))如果读取液体体积时俯视量筒刻度线,则液体体积偏大,根据上式可知,计算出的气体摩尔体积的值偏大.

21.答案:104.1 mL

解析:设加入V mL质量分数为55.8%的硫酸溶液,加水后溶液的体积为V(总).

根据Na2SO4的物质的量得:200 mL×10-3L·mL-1×0.5 mol·L-1=V(总)·0.2 mol·L-1,计算得:V(总)=0.5 L.

3.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篇三

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

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温故旧知

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2.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x2=1,则x=1.(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3.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4.抽象、归纳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 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5.例题分析

例一: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4)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5)=-2.(6)x>15.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

解略。

引申:以前,同学们学习了很多定理、推论,这些定理、推论是否是命题?同学们可否举出一些定

理、推论的例子来看看?

通过对此问的思考,学生将清晰地认识到定理、推论都是命题.

过渡:同学们都知道,一个定理或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结合学生所举定理和推论的例子,让学生分辨定理和推论条件和结论,明确所有的定理、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紧接着提出问题:命题是否也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呢?

6.命题的构成――条件和结论

定义:从构成来看,所有的命题都具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在数学中,命题常写成“若p,则q”或者 “如果p,那么q”这种形式,通常,我们把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的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结论.

7.例题讲解

例二: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

(1)若整数a能被2整除,则a是偶数.(2)若四边行是菱形,则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已知的事项为“条件”,由已知推出的事项为“结论”.

解略。

过渡:从例2中,我们可以看到命题的两种情况,即有些命题的结论是正确的,而有些命题的结论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就有了对命题的一种分类:真命题和假命题.

8.命题的分类――真命题、假命题的定义.

真命题:如果由命题的条件P通过推理一定可以得出命题的结论q,那么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由命题的条件P通过推理不一定可以得出命题的结论q,那么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强调:

(1)注意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如:“作直线AB”.这本身不是命题.也更不是假命题.(2)命题是一个判断,判断的结果就有对错之分.因此就要引入真命题、假命题的的概念,强调真假

命题的大前提,首先是命题。9.怎样判断一个数学命题的真假?

(1)数学中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2)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

例3:把下列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负数的立方是负数。(3)对顶角相等。

分析:要把一个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关键是要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然后写成“若条件,则结论”即“若P,则q”的形式.解略。

巩固练习:P4

2、3

教学反思

师生共同回忆本节的学习内容. 1.什么叫命题?真命题?假命题?

2.命题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3.怎样将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

4.如何判断真假命题.

教师提示应注意的问题: 1.命题与真、假命题的关系.

2.抓住命题的两个构成部分,判断一些语句是否为命题.

3.判断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而判断真命题,要经过证明.

布置作业:P8:习题1.1A组第1题

1.1.2四种命题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这四种命题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并写出四种命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举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

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会写四种命题

难点:(1)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2)写出原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举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

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温故知新

初中已学过命题与逆命题的知识,请同学回顾:什么叫做命题的逆命题?

2.思考、分析

问题1:下列四个命题中,命题(1)与命题(2)、(3)、(4)的条件与结论之间分别有什么关

系?

(1)若f(x)是正弦函数,则f(x)是周期函数.(2)若f(x)是周期函数,则f(x)是正弦函数.(3)若f(x)不是正弦函数,则f(x)不是周期函数.(4)若f(x)不是周期函数,则f(x)不是正弦函数.

3.归纳总结

问题一通过学生分析、讨论可以得到正确结论.紧接结合此例给出四个命题的概念,(1)和(2)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1)和(3)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1)和(4)这样的两

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

4.抽象概括

定义1: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让学生举一些互逆命题的例子。

定义2: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让学生举一些互否命题的例子。

定义3: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

命题的逆否命题.

让学生举一些互为逆否命题的例子。

小结:

(1)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就是它的逆命题:(2)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就是它的否命题;

(3)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所得的命题就是它的逆否命题. 强调:原命题与逆命题、原命题与否命题、原命题与逆否命题是相对的。

5.四种命题的形式 让学生结合所举例子,思考:

若原命题为“若P,则q”的形式,则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应分别写成什么形式?

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比较,总结如下:

原命题:若P,则q.则: 逆命题:若q,则P.

否命题:若¬P,则¬q.(说明符号“¬”的含义:符号“¬”叫做否定符号.“¬p”表示p的否定;即不

是p;非p)

逆否命题:若¬q,则¬P.

6.巩固练习

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1)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则这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2)若一个整数的末位数字是0,则这个整数能被5整除;

(3)若x2=1,则x=1;

(4)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课时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布置作业

4.五笔教案第一章第一节 篇四

打字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节

电脑的启动与退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启动计算机;

2、能正确的关闭计算机;

3、学会打开记事本和写字板程序;

4、学会安装和运行金山打字通软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正确的开机和关机;

2、能正确的运行金山打字通程序。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正如我们使用其他日常电器一样,计算机也只能在接通电源的前提下才能工作,但是,电脑比我们使用的其他日常电器要复杂得多,从机器接通电源,到其做好各种准备工作,要经过一系列的测试和初始化,这个过程就叫做电脑的启动。由于启动过程性质的不同,电脑的启动又可分为冷启动、热启动及复位启动。

1、启动Windows XP  1.冷启动  通俗地讲,冷启动就是指在电源接通的情况下,直接按主机开关将电脑启动。启动步骤为:

(1)接好主机及显示器的电源。(2)打开显示器。

(3)打开主机电源,即按主机的电源开关。 2.热启动

 热启动是指在机器已经加电的情况下启动,通常是在电脑运行异常或死机的情况下使用,在DOS时代,只要同时按下【Ctrl+Alt+Delete】三个按键,而在 Windows XP中,同时按下 【Ctrl+Alt+Delete】三个按键,则会弹出Windows任务管理器,若要重新启动计算机,则选择【关机】【重新启动】命令即可。另外也可以通过运行【开始】【关闭计算机】命令,在打开的关闭计算机对话框中选择“重新启动”即可。 3.复位启动

 复位启动是为了避免反复开关电脑而影响机器的工作寿命而设置的启动方式,这种启动方式类似于冷启动,操作方法即在电脑的主机上,找到【RESET】键,按一下即可。

2、退出Windows XP  要退出Windows XP,首先确保已经关闭了计算机正在运行的程序,然后按下列方法退出 Windows XP:

(1)单击桌面左下角的【开始】按钮,弹出“开始”菜单。

(2)在“开始”菜单中单击【关闭计算机】按钮,弹出“关闭计算机”对话框。单击【关闭】按钮即可退出Windows XP,3、打开写字板和记事本

(1)单击桌面左下角的【开始】按钮,弹出【开始】菜单。

(2)在【开始】菜单中选择【所有程序】【附件】【写字板】命令,系统会打开写字板程序,如图所示。

 打开记事本的操作程序和打开写字板的操作类似:

 选择菜单【开始】【所有程序】【附件】【记事本】命令。系统会打开记事本对话框。

4、安装五笔字型

 五笔字型由王永民发明,从1983年起,一共推出了3.0、4.0、4.3、4.5等多个版本。拥有相当广泛的用户,现最新版本为98版,但因86版用户群的稳定性和广泛性,目前使用最多的仍是86版。因其在汉字输入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在熟练掌握五笔字型的输入方法的原理,并熟记相关知识后,五笔输入法便能满足用户快速而高效的输入汉字的需求。不过,在windows XP的操作系统中,并没有自带五笔字型输入法,如果需要使用五笔字型输入法,则需要自行安装。

5、安装金山打字通

 金山打字通,是金山公司推出的一款帮助用户熟悉键盘布局、练习,以及提高打字能力的打字学习软件。使用金山打字通可以帮助用户快速地熟悉键盘布局,不仅可以练习英文打字,还可以练习中文打字,包括常见的拼音打字法和五笔字型输入法。

6、运行金山打字通

 在Windows XP环境下,金山打字通安装完成以后,即可直接运行,开始打字操作。和运行其他软件的方法一样,打开金山打字通的打开方法如下:  方法一:用户如果生成了桌面快捷方式,可直接双击桌面上的快捷方式图标,运行金山打字通。

5.第一章 饭店管理概述教案 篇五

一、课程介绍

(一)本课程主要学习的内容

饭店管理的基础知识以及饭店的硬件管理、软件管理等内容,包括饭店管理概述、绿色饭店管理、饭店后勤管理、信息化管理、品牌管理等。

(二)如何学好该门课程

(三)课程要求 案例:态度决定一切

案例分析:“角色”一词在中文中指演员扮演剧中的人物,在英文中(role)还可以做“任务”“作用”来解释。因此角色就是指某一个人物在某一位置上发挥某种作用,完成某项任务的意思。作为饭店员工,无论是高级管理者,还是普通服务员,所扮演的都是服务角色。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社会人,一生中可能会扮演多种角色,但各种角色的转换实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无论是谁只要一到酒店上班,就统一成了服务角色。所以国外的饭店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到酒店的新员工,都必须从洗厕所开始干起。只有通过这一关的人,才能端正工作态度,实现角色的转换。野田圣子说:“就算一生要洗厕所,也要做个洗厕所最出色的人”。本案例即介绍了她如何通过这一道关口的。

国内的环境与酒店的涉外环境反差很大,特别是现在很多的青年职工都是独生子女,不少家庭里的“宠儿”,有的甚至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些员工一到酒店来,很容易产生角色模糊,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家里的角色带到酒店中来,以至一受挫折就无法忍受。酒店的新员工,包括转行到酒店的管理人员,不妨首先从负责清洁厕所的工作干起,只有丢掉面子,端正态度,真正进入酒店服务角色的正常状态,才能担负起工作的重任。

第一节 饭店的产生与发展

一、饭店的概念、功能和作用

(一)饭店的概念

饭店是通过以建筑物及其设施、设备为凭借,向各类宾客提供食宿、娱乐、购物、消遣、通信、商务、旅行服务或其他服务,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性经济实体。

饭店作为一种服务企业应该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是一座设施设备完善经政府批准的的建筑物2.必须提供住宿设施设备,多数也提供餐饮、商务和康乐设施设备3.提供与实体产品相匹配的服务项目4.通过优质服务实现合理利润5.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前提

(二)饭店的功能

1、住宿功能

2、餐饮功能

3、商务功能

4、家居功能

5、度假功能

6、会议功能 注:

饭店功能主要是指为满足宾客的需求而提供服务所发挥的效用。饭店的最基本功能就是住宿和餐饮。其他功能是饭店为了满足宾客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不断改善的结果。除了上述给定的饭店功能外,饭店还有许多其它的功能,请同学们结合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再给出几个饭店的功能:(如饭店还具有娱乐功能;购物功能;康乐功能等)

(三)饭店的作用

1、饭店是旅游者的活动基地

2、创造旅游收入

3、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

4、促进社会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的发展与变化

5、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6、饭店的发展水平是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和社会经济与文明程度的标志

二、饭店产品的定义及其特点

(一)饭店产品的定义 饭店产品从顾客角度讲:

是一段住宿经历,由物质产品、感觉上的享受、心理上的感受三部分构成的组合产品。饭店产品从饭店角度讲:

饭店为客人提供的实物产品、有形设施、无形服务及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

(二)饭店产品的特点

1.服务性(无形性、不可储存性、差异性、生产与销售的同时性)2.综合性 3.季节性

4.不可捉摸性(受人的因素影响很大,具有不稳定性)5.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

三、饭店的分类与等级

(一)饭店的分类

根据饭店市场及宾客特点分类主要分为:

1、综合型饭店

2.商务型饭店:(暂住型饭店)(1)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区

(2)接待商务客人、旅游客人及因为各种原因作短暂逗留的其他客人(3)适应性广,在饭店业中占有较大的比例(4)根据细分市场的需求,分为各种等级 3.长住型饭店

(1)主要接待住宿时间较长,在当地短期工作或度假的客人或家庭(2)饭店与宾客之间鉴定租约

(3)建筑布局多采用家庭型,以套房为主,提供厨房设施,宾客自理饮食(4)服务亲切、周到、针对性强(5)饭店的组织、设施、管理较为简单

4、休闲度假型饭店

(1)以接待游乐、度假的宾客为主

(2)地理位置多在海滨、山区、温泉、海岛、森林等地(3)开辟有各种娱乐体育项目

5、会议展览型饭店(1)主要接待各种会议团体。

(2)通常设在大都市和政治、文化中心,或交通方便的游览胜地(3)设置足够的多种规格的会议厅或大的多功能厅(4)必须具备各种规格的会议设备(5)提供高效率的接待服务

6、旅游型饭店 根据饭店规模分类(1)大型、(2)小型、(3)中型

根据饭店计价方式分

(1)欧式计价饭店(2)美式计价饭店(3)修正美式计价饭店(4)欧陆式计价饭店(5)百慕大计价饭店

根据饭店企业形式和产权分类:

1)独立经营2)饭店公司3)饭店自联组织4)饭店企业集团

(二)饭店的等级

饭店等级是指一家饭店的豪华程度、设施设备、服务范围、服务质量等方面做反映出的级别与水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取不同的评定方式对饭店进行等级评定。不少国家和地区通常根据饭店的位置、环境、设施、服务等情况,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对饭店进行分级,并用某种表侄表示出来,再饭店显著的地方公诸于众。这就是饭店的定级或等级制度。饭店的分级方法

1、星级制

2、字母表示法

3、数字表示法

4、我国饭店的星级评定标准

案例:世界唯一一座七星级酒店(视频)

四、饭店发展的历史

(一)世界饭店发展简史

1、客栈时期 2.大饭店时期

3、商业饭店时期

4、现代新型饭店时期

(二)中国饭店的发展史

1、中国古代饭店设施

2、中国近代的饭店业

3、中国现代旅游饭店业的发展

五、中国饭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现状

1、饭店产业化规模庞大,饭店投入金额巨大

2、饭店转入买方市场,企业进入微利时代

3、供求关系比较宽松,饭店市场竞争激烈

4、集团化经营得到发展,饭店业面临新的挑战(1)经济全球化浪潮对中国饭店和市场的巨大冲击,能否尽快的发 展壮大自己,形成国际竞争力,这是中国旅游饭店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2)高科技发展的挑战

(3)客户需求与变化与饭店产品结构调整、服务方式变革的挑战

5、饭店市场空间广阔,饭店发展前景良好

(二)中国饭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饭店建设宏观失控

客房总数超前,供求失衡,竞争加剧

2、饭店结构比例失调

从档次结构看,低星级饭店过少,高星级饭店分布过于集中

3、重硬件轻软件,产品质量不高

重视硬件的资金投入,轻视人才的培养和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

4、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产品缺乏特色和个性

5、重推销,轻营销;重外部推销,轻内部推销

6、重服务培训,轻管理培训;重技能训练,轻素质提高

(三)饭店的发展趋势

社会正在走向市场化、消费化、高科技、生态化和个性化时代。未来的旅游饭店将呈现如下趋势:

(一)管理理念深化

1、对消费者的尊重与关怀

2、企业组织结构扁平(通过减少行政管理层次,裁减冗余人员,从而建立一种紧凑、干练的扁平化组织结构。)

3、倒金字塔的管理理念

传统管理理念:最上层:决策者、总经理; 中间层:中层管理者(部门经理,车间主任等);最下层:一线工作人员,也叫政策的执行者。

卡尔松(瑞典的北欧航空公司的CEO)的“倒金字塔”构架是:(现场决策者,我可以对我分内负责的事情做出决定,有些决定可以不必报告上司。把权力、责任同时下放到员工身上,)最上层:一线工作人员(卡尔松将其称之为现场决策者)

中间层:中层管理者;最下层:总经理、总裁(卡尔松将自己称之为政策的监督者)。

4、“学习型组织”机构

5、注重品牌与资产经营

(二)文化内涵升值

(三)新技术广泛运用

(四)饭店集团化发展与品牌化经营

(五)饭店产品多样化、特色化与个性化

(六)市场高度细分化与多元化营销

(七)创建绿色饭店,倡导绿色消费与绿色管理

(八)饭店人力资源开发和用工制度社会化

第二节 饭店管理的概念、内容、特点及职能

一、饭店管理的概念

饭店管理是指饭店管理者在进行市场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为了有效地实现饭店预定的综合目标,根据饭店具备的经营条件和所处的经营环境,遵循一定的原则,运用多种的方法,对饭店的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激励、督导、创新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二、饭店管理的内容及其特点 基本内容:

1.营销管理2.业务管理3.服务质量管理4.人力资源管理5.财务管理6.设备管理7.安全卫生管理

特征:

系统性、服务性、多变性、前瞻性

三、饭店管理的基本职能

(一)计划

在开展饭店经营管理工作或行动之前,确定目标和拟定实现方案的过程。

计划工作是为事物未来的发展规定方向和进程,因此重点解决好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目标的确定;二是进程的时序

(二)组织

就是把饭店管理要素中的人、财、物,按目标要求组合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基本要求:

1、按目标要求设置机构、明确岗位、配备人员、规定权限、赋予责任,并建立一个统一的组织系统

2、按实现目标的计划和进程,合理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并保证它们在数量和质量上相互匹配,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指挥

是发令调度的意思。饭店管理的指挥职能就是运用组织权限,保证人、财、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互衔接。指挥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管理活动

(四)协调

是管理过程中带有综合性、整体性的一种职能。他的功能是保证各项活动不发生矛盾和冲突,以建立默契的配合关系,保持整体平衡

(五)控制

是对计划执行情况不断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后,及时采取纠正偏差的措施,以保证既定目标的顺利地实现条件:

1、有明确的执行标准

2、及时获得产生偏差的信息

3、有纠正偏差的有效措施

6.色彩学第一章教案 篇六

课 目:第一章 色彩的物理规律

学习要点:物体显色的各种色彩都是由一定比例的三基色光源组成的,描述物体的色彩,客观的表现光源即物体与色彩的关系,这是色彩科学最基本的物理规律,也是在影视节目制作中能够对画面色彩进行控制与调节的依据。内 容:第一节 光的特性

第二节 物体对光的选择

第三节 色彩外观的表现

第一节重点:作为色彩本质的光线是怎样的一种自然现象 第一节难点:色光混合的规律 第二节重点:物体的吸收特性 第二节难点:影响物体色彩的客观因素 第三节重点:色彩的类别 第三节难点:色彩的基本特征

要 求: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并踊跃发言 思考:三原色等量混合规律是什么?

第一节 光的特性

一、光的本质

光是人们感觉所有物的形态和颜色的唯一物质。有光才能看到物。色是由物体的化学结构所决定的一种光学特性,是光作用于人眼引起除形象以外的视觉特性。因此,色是光作用于物体后的结果,没有光就没有色彩。是光赋予了大自然五彩缤纷的色彩。色与光二者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光是色之母,色随光而变”。

1、光谱

人们对光谱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1666年,牛顿把通过玻璃棱镜的太阳光分解成了从红光到紫光的各种颜色的光谱,他发现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这是可算是最早对光谱的研究。

其后一直到1802年,渥拉斯顿观察到了光谱线,其后在1814年夫琅和费也独立地发现它。牛顿之所以没有能观察到光谱线,是因为他使太阳光通过了圆孔而不是通过狭缝。在1814~1815年之间,夫琅和费公布了太阳光谱中的许多条暗线,并以字母来命名,其中有些命名沿用至今。此后便把这些线称为夫琅和费暗线。

实用光谱学是由基尔霍夫与本生在19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他们证明光谱学可以用作定性化学分析的新方法,并利用这种方法发现了几种当时还未知的元素,并且证明了太阳里也存在着多种已知的元素。

1896年,塞曼把光源放在磁场中来观察磁场对光三重线,发现这些谱线都是偏振的。现在把这种现象称为塞曼效应。次年,洛伦兹对于这个效应作了满意的解释。

塞曼效应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应用中也是重要的。在复杂光谱的分类中,塞曼效应是一种很有用的方法,它有效地帮助了人们对于复杂光谱的理解。

2、光源

光源光一般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种。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基本上有两种标准光源,一种是太阳光,在蓝天下的光线,是带有蓝色的白光,这是最常用的光源。一种是在黑暗环境下的,如经常使用的白炽灯、荧光灯光源等。

二、色光混合的规律

1、色彩的产生

不同的物体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颜色呢?要了解色彩是如何产生的必须对光源色和物体色做进一步的了解。

(一)光源色

当太阳光射进暗室通过一个三棱镜后再投射到一块白色的屏幕时,白色的太阳光变成了犹如雨后彩虹般的光带。光带颜色的变化是逐渐过渡的,其中有些部分的变化显著,颜色差别较大,由上而下呈红、橙、黄、绿、青、蓝和紫七色排列。这是因为在太阳光中含有不同波长的光(辐射能),当它们混合在一起同时刺激人眼时,人感觉到的是白光。在通过三棱镜时,因不同波长的光的折射系数不同,折射后投到白色屏幕上的位置也不同,从而形成了色光带。这种被分解成各种色光的现象称为色散。在色散光谱中,一种颜色只有一种波长。这种只含一种波长而不能再分解的光称为单色光,也称为光谱色或光源色。真正的单色光并不存在,由于人眼的分辨能力,平时所谓的单色光,就是指波长λ在一定范围内的光,波长λ跨越的范围越小,该色光的单色性或单纯性就越强。

由各种光源(标准光源:

1、白炽灯

2、太阳光

3、有太阳时所特有的蓝天的昼光)发出的光,光波的长短、强弱、比例性质不同,形成不同的色光,叫做光源色。如:普通灯泡的光所含黄色和橙色波长的光多而呈现黄色味,普通荧光灯所含蓝色波长的光多则呈蓝色味。那么,从光源发出的光,由于其中所含波长的光的比例上有强弱,或者缺少一部分,从而表现成各种各样的色彩。

光源色是光源照射到白色光滑不透明物体上所呈现出的颜色。除日光的光谱是连续不间断(平衡)的外,日常生活中的光,很难有完整的光谱色出现,这些光源色反映的是光谱色中所缺少颜色的补色。检测光源色的条件:要求被照物体是白色、不透明、表面光滑。

自然界的白色光(如阳光)是由红(RED).绿(GREEN).蓝(BLUE)3种波长不同的颜色组成的.人们所看到的红花,是因为绿色和蓝色波长的光线被物体吸收,而红色的光线反射到人们眼睛里的结果.同样的道理,绿色和红色波长的光线被物体吸收而反射为蓝色,蓝色和红色波长的光线被吸收而反射为绿色.3种原色中的任意两种相互重叠,就会产生间色,3种原色相互混合成为白色,所以又称为“加色法三原色”.(二)物体色

有了光,人们才能看到物体,才能通过视觉的感知得到物体的形态和色彩,物体有色吗?物体的色从哪里来?我们说,物体本身没有颜色,光才是色彩的来源。当光线(可见光)作用到某个物体后,会产生不同的反映,由于物体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吸收率,光谱中不同波长光的选择性吸收,才决定了物体的颜色。当光照到物体上时,会产生透射、吸收和反射现象。这些现象对物体呈色起着主要的作用。物体对光波透射的多,吸收和反射的少,称为透明体。反之,则称为不透明体。光作用在透明物体上,除部分光线被反射、吸收外,相当部分的光线能透过物体,物体的颜色由透过物体的光谱成分决定。光作用在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的颜色则由反射的光谱成分来决定。物体对光全部吸收时,呈现出来的(在人们的视觉感受上)是黑色;物体对光全部反射,呈现出来的(在人们的视觉感受上)便是白色;物体对某些波长的可见光不吸收而产生反射,这个物体便呈现出这些波长的光的颜色来。这就是物体色。因此,一般地说,物体色是可见光作用于物体后所产生的不同吸收和反射的结果。如果用字母B、G、R、Y、M、C、W 分别代表蓝光、绿光、红光、黄光、品光、青光和白光,那么可用以下示例表现三原色光灯等量的混合规律。

绿光(2G)+红光(2R)=黄光(Y)蓝光(2B)+红光(2R)=品光(M)蓝光(2B)+绿光(2G)=青光(C)

蓝光(2B)+绿光(2G)+红光(2R)=白光(W)

2、色彩三要素(1)明度(2)色相(3)纯度

三、光源特性的标志

在国际五种标准光源中,A光源的色温是2854K,近于40-60的普通灯泡,B光源的色温是4800K,接近于上午直射的阳光,C光源的色温是6800K,相当阴天较高的色温,D65光源的色温为6500K,E光源是为了简化色度学的计算而假想的一种光源。

第二节 物体对光的选择

一、物体的吸收特性

世上一切有形的东西和无形的东西统称为“物”。物的定义自从人类开始直立行走,便有了设计与制造,有了与大自然塑造的“物”的不同东西——“人造物”。因此:物,包容了自然生成物和人造物两大类别。当照射光源的光谱成分固定时,物体反射或投射的光线及由此形成的色彩仅仅取决于物体对照射光线的吸收特性。比如:当蓝、绿、红三原色光组成白色照射景物时,成熟的橘子吸收了白光中的蓝光和一半绿光,把全部的红光和一半绿色反射出来显现了橙色。迎春花吸收了白光中的蓝色,把绿光和红光反射出来,形成了黄色。初雪把白光中的蓝、绿、红三原色几乎全部反射出来了,因此呈现出洁白的色彩。

二、物体的显色方式

物体的颜色是如何显示的呢?由于物体的特性和与光源的关系不同,色彩显示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雨过天晴,汽车驶过积水的柏油马路,会形成一片片油膜,在阳光下呈现出美丽的颜色。原来无色透明的汽油,怎么会变成彩色的呢?这是光的干涉现象造成的。

在平静的水塘中丢下一块石头,水面就会激起一圈圈涟漪。如果从同样的高度,同时丢下两块大小相同的石头,它们激起的水波相遇时,波动情况就大不一样,在两列水波相遇的区域,水面起伏更剧烈。某些地方的水面特别低。水面好像是一幅美丽的图案:从中心向外,不仅有成同心圆状的高低相间的圈圈,而且有辐射状的高低相间的条条。两列水波相遇后叠加的情况,物理学上叫做水波的干涉。

同样,两列光波相遇时也会发生干涉。飘浮在水面上的油膜,在各处的厚度是不一样的。当光线照在油膜上时,一部分会被油表面反射,另一部分进入油膜内部,被油膜下面的水表面反射。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复色光。当它在油膜的正面和背面反射相遇时,就要产生干涉现象,有的光线互相加强,有的光线互相减弱,甚至完全抵消。加强或减弱取决于光波的波长和薄膜的厚度。由于油膜的厚度各处都不一样,阳光中的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在不同厚度的地方,有的会得到加强,有的却会减弱,甚至相互抵消。这样,油膜上有些地方就显得红一些,有些地方显得蓝一些,呈现出瑰丽的色彩。

不仅油膜会形成光的干涉,光线射入任何透明薄膜时,都会发生这种现象。比如肥皂泡、晴蜒或苍蝇或苍蝇的翅膀,在阳光的照射下,也显得色彩缤纷。

三、影响物体色彩的客观因素

在客观世界中,任何一个能为我们的眼睛所看见的物体,其表面色彩的形成,均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有一定光源的照射。物体本身能反射一定的色光。环境与空间对物体色彩的影响。这三种色彩,即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是绘制色彩画的基础。1.固有色:是指人们在正常光线下(如太阳光、天光和普通的灯光),所看到的物体本身固有的—颜色,如蓝衣服、红花、绿草等。色彩变化与物体本身的质地、远近及光线强弱有密切关系。固有色一般在柔合的光线下显得明显,在微弱的光线和强光下则变弱。反光强的光滑物体固有色弱(如玻璃、抛光的金属等),反光弱的粗糙物体固有色强(如呢绒、麻布等)。距离视点近的物体固有色较鲜明,距离远的则固有色弱。这说明固有色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稳定的,光线太弱和太强(如暗部和高光部)都不易看清物体的固有色,只有处于明部的中间调子部位才能较充分地体现出物象的固有色。所以对于固有色的认识应该是;既要看得出,又不要把它看得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光线和环境的关系,随时随地都会起着变化,要根据具体条件进行观察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2.光源色:即光的色彩。如火光色暖,月光色冷。由于光的照射,引起物体固有色的变化,即光源色的不同,直接影响物体色彩的变化。如光源色倾向越明显,对物体固有色的影响越大,在光度很强或很弱的光源照射下,固有色随之减弱,甚至消失。在一般情况下,暖光使物体受光部位色彩变暖,冷光使其受光部位色彩变冷。所以,特定的光照条件,是决定物体色彩的首要因素。也可说光源色是色彩变化的主要矛盾方面。光源赋予物体的特殊色彩成份,对画面色调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作画之前,首先要弄清楚眼前要画的对象处在一种什么样的光照条件下,这对于正确确定画面色调是非常重要的。3.环境色:物体周围环境的色彩称为环境色。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色彩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一个物体受到周围物体反射颜色的影响,引起固有色韵变化。无论是在直射或反射的情况下,光线既照亮了要画的对象,同时也照亮了它周围的物体和空间。这样,光线经过周围物体的反射作用,就会给所画对象本身的色彩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就是环境色的作用。如人们穿着红衣服,则面孔的暗部反光处即呈现着偏红的灰色。物体的明部也会受到周围环境色彩的影响,但往往由于光照强烈,光源色远远超过环境色,因而环境色在明部往往是影响微弱的。对比之下,对暗部的影响则非常明显。这种在不同光源、环境的条件下,物体所呈现的色彩叫条件色。可见固有色实际上是受着光源、环境的影响而变化的,物象色彩的变化都是由这三者相互影响而形成的。

对色彩的感觉与理解与人类的社会生活,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特点是紧密联系的。实质上是人类面对不同色彩产生的不同心理感应,而不同的心理感受又决定了人们的情绪的不同变化和内容。于是色彩使人们的联想在艺术作品中,便成为人们情感语言内容的词汇和辞海。在影视节目中的运用:

黄色——是色彩中最明亮最能发光的色彩。我国汉代已在官场中时尚黄色,尤其是皇帝的黄锦袍,上绣团龙,光彩照人,威严无比。在我国古代黄色被等为至尊无比的天子色。这是因为黄色能以其亮光的力量显示出物质的最高纯化,用在皇族身上,便取代物质的纯化,成为最高政治权势的象征。另外,黄色缺少透明性,似乎没有重量感,因此古今中外,金黄便成为述说光明、神圣、来世、天国等的“色语”。如拜占庭的殿宇、日本的神庙、玉皇大帝的宝殿、如来佛祖的尊位、耶苏复活升腾的眩光、孙悟空识辩人妖的火眼金睛、埃及艳后豪华的金色风衣等。黄色用于现代时装,表现出人的聪明、才智和青春,用于武士,黄色又是勇敢与无畏的代言。

红色——是一种较为纯正的色彩。有红色的地方总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感和兴奋感。这可能是红色同阳光、火有联系的缘故。如果人的潜意识或视觉上与血联系在一起,则产生恐怖感和危险意识。红色在阳光下呈红橙色,有一种闪闪发光的色彩效果,在中国传统的习惯中,女穿红是青春朝气的表示,结婚礼仪场合是一种男女情爱的表示,商店开张之喜,农民盖房、丰收,红色又是一种吉庆的象征„„在某种持定的场合,如“文化大革命”中的“红海洋”,红色具主导地位,则有好斗的热情表现。红色同蓝、白并置或掺合,能放射出邪恶凶险的幻象情调,同黑结合则能辐射出或守旧、传统,或刚毅、崇高,或魔鬼般的情调。红色的不透明性和他色融合产生变调的各种可能,总使红色处于主导位置。其艺术价值无所不在,用的适度,能产生出类似原于爆炸的冲击力量。西方人对红色似有讳忌,在电影艺术作品中多用于战争、鲜血迸飞的场合,让人感到恐惧、危险,或感到精神不正常„„

蓝色——同红色的凝重热烈相比,是一种轻质冷凉的色彩。蓝能使人的视野扩展到晴空、冰川、大海和神秘而又无垠的广阔宇宙,故画家和电影艺术家往往用蓝色表现人类幻象的另一世界、西方宗教敬仰之“天堂”、东方人畏惧之“地府”„„当然,蓝也具有多义性质,蓝与亮光为伍时,多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意境,蓝与昏暗结合时,则有恐惧,迷信,痛苦和毁灭的意味。

绿色——是蓝黄融合色彩。是大自然生命的象征。阳光下的绿,有一种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使人类精神振奋,具有希望和欢乐的价值与意义。人类生活中的邮政借橄榄枝的含义而喜欢用绿色,便是和平之意内涵的具体运用;在当今世界污染日益严重、大力提倡环境保护时,绿作为象征色彩,唤醒人类大面积植树,美化生存环境的自我保护意识。当绿色暗化时,其主要表现特征是沉稳,静逸。医院的环境装饰以绿色为主有益于病人的精神安定相身体调养。

紫色——同绿色相对较为单一的价值和意义比,紫色显得极富多义性。明亮时、高贵、虔诚,是智慧才智的象征,深暗时,有一种威胁压迫的感受,又是迷信、蒙昧的体现;蓝紫有时表现出孤独和死亡,红紫有时又能表现神圣和兴奋„„

色彩随民族、地域、历史、时代、文化等因素制约,其表现意义大不相同,象征、隐喻的内容也有很大差异。如不同的乐曲能表现不同的音乐主题那样。一般讲,所有明亮的淡色都代表人类生活中轻松、活泼、幸指、光明的方面,而暗化的重色则是黑暗、残酷、丑恶、灾难的内容。同一种色彩,有时有正反两面含义,而加大不同色彩的含义对比,色彩的情感语言则更具力量感,更有冲击力。这一点与动听说耳的音乐作品有着奇妙而惊人的相似之处,电影色彩中的亮色犹如音乐作品中的高音部,能奏出跳跃、愉快、节奏感强的旋律,引入人们的感情和心灵之中;暗色则如乐曲中的低音区,抒发、呐喊的颤动将人们引向电影人物的灵魂深处的内心世界之中。

第三节 色彩外观的表现

一、色彩的类别

1、纯色物体

在影视节目中,色彩作为一种情绪因素,同时也可以用来刻画人物。英国影片《简爱》中,一直穿黑色棕褐色服装的简爱,当她感受到罗切斯特对她萌生爱恋之情时,第一次换上白底素花的连衣裙,在阳光斜射的绿草和树蔓的背景下,显示出她初恋的欢块心情。第二天,当她听说罗切斯特不辞而别,并可能与另一个贵妇人结婚时,她又换上黑色的衣服,显示出她痛苦的心情。

如影片《黄土地》中的“庄院迎亲 ”这场戏,以黑、白、红为主要色彩,导演陈凯歌就是将其作为情绪因素来使用的。它说:“红,包括轿帘门脸,新娘衣衫。婚礼的悲哀已不言而明。此时再见红色,其意已转。封建式婚姻多时喜在外边,悲在里边;虽整场戏没有一个人说这个意思,却有颜色替咱们说了。黑白专属男人。黑棉袄,白羊肚子手巾。” 又如,影片《黑炮事件》中,红色及相近的橘红色是全片的色彩基调,其中“歌舞阿里巴巴”的满银幕的红色,使人感到一种昂奋、狂放的不稳定的情绪;因此,全片不用蓝绿色(即使出现也会采取措施,改变其鲜亮程度),表现出一种红色的烦躁和危机的暗示,给观众一种焦灼感。其结尾连续剪辑了七个夕阳的特写,象征一种与主人公相似的情绪。

2、洁色物体

洁色物体除了对三原色光都反射外,还将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原色光全部反射,是其色彩中含有白色的成分,不含有黑色,给人一种洁净、明快的感觉。

自然界中物体的颜色千变万化,人之所以能看见物体的颜色,是由于发光体的光线照射在物体上,光辐射在物体上,光的辐射能量作用于眼睛的结果。不发光物体的颜色只有受到光线的射时才被呈现出来,物体的颜色是由光线在物体上被反射和吸收的情况决定的。一个物体在日光下呈现绿色,是由于这个物体主要将白光中的绿色范围的波长反射出来,而光谱的其他部分则被它吸收,如果在钠光灯下观察这个物体就看不出是绿色,因为钠光的光线中没有绿光的成份可以被它反射,这里可以看出,物体的可见颜色是随光照光谱成份而变化的。一个物体如果完全反射射来的光线,那么这个物体我们看来是白色的,如果它完全吸收投射在它上面的光线,则这个物体看来是黑色的。

颜色分为非彩色和彩色,非彩色是指黑色、白色和这两者之间深浅不同的灰色,白黑系列上的非彩色的反射率代表物体的明度。反射率越高时,接近白色,越低时,接近黑色。彩色系列是指除了白黑系列以外的各种颜色。光谱不同波长在视觉上表现为各种颜色的色调,如红、橙、黄、绿、青、紫等。要确切地说清楚某一种颜色,必须考虑到颜色的三个基本属性,即色调、饱和度和明度,这三者在视觉中组成一个统一的总效果。色调是指在物体反射的光线中以哪种波长占优势来决定的,不同的波长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色调是决定颜色本质的基本特征。颜色的饱和度是指一个颜色的鲜明程度。色调、明度和饱和度是颜色的三个基本属性,非彩色则只有明度的差别,而没有色调和饱和度这两个属性。

3、浊色物体

浊色物体除了对三原色光都吸收外,还将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原色光全部吸收,使其色彩中含有黑色的成分,不含有白色,给人一种污浊、浑厚的感觉。

二、色彩的基本特征

色彩作为一种特殊的表征和符号,是人们认知事物的基本方式和手段,也作为基本艺术语言而存在。在对色彩的分析认知方面,先民更多的是被动的、模仿的和感性的。直到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由牛顿解开了色彩与光之间的关系,人们对色彩的认知才上升到本质性的高度。作为一种话语编码,人类对色彩的感性认知或理性认知都只是相对而言的,毕竟属于视觉范畴的色彩,在认知过程中必然是感性与理性的混合体不能分开来谈。色彩语言的基本特征是融合的整体,但它们各自又有特点。

丰富多样的颜色可以分成两个大类无彩色系和有彩色系:

1.无彩色系

无彩色系是指白色、黑色和由白色黑色调合形成的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无彩色按照一定的变化规律,可以排成一个系列,由白色渐变到浅灰、中灰、深灰到黑色,色度学上称此为黑白系列。黑白系列中由白到黑的变化,可以用一条垂直轴表示,一端为白,一端为黑,中间有各种过渡的灰色。纯白是理想的完全反射的物体,纯黑是理想的完全吸收的物体。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纯白与纯黑的物体,颜料中采用的锌白和铅白只能接近纯白,煤黑只能接近纯黑。无彩色系的颜色只有一种基本性质——明度。它们不具备色相和纯度的性质,也就是说它们的色相与纯度在理论上都等于零。色彩的明度可用黑白度来表示,愈接近白色,明度愈高;愈接近黑色,明度愈低。黑与白做为颜料,可以调节物体色的反射率,使物体色提高明度或降低明度。2.有彩色系(简称彩色系)

彩色是指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不同明度和纯度的红橙黄绿青蓝紫色调都属于有彩色系。有彩色是由光的波长和振幅决定的,波长决定色相,振幅决定色调。色彩的基本特性

有彩色系的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色相、纯度(也称彩度、饱和度)、明度。在色彩学上也称为色彩的三大要素或色彩的三属性。1.色相

色相是有彩色的最大特征。所谓色相是指能够比较确切地表示某种颜色色别的名称。如玫瑰红、桔黄、柠檬黄、钴蓝、群青、翠绿……从光学物理上讲,各种色相是由射人人眼的光线的光谱成分决定的。对于单色光来说,色相的面貌完全取决于该光线的波长;对于混合色光来说,则取决于各种波长光线的相对量。物体的颜色是由光源的光谱成分和物体表面反射(或透射)的特性决定的。

2.纯度(彩度、饱和度)

色彩的纯度是指色彩的纯净程度,它表示颜色中所含有色成分的比例。含有色彩成分的比例愈大,则色彩的纯度愈高,含有色成分的比例愈小,则色彩的纯度也愈低。可见光谱的各种单色光是最纯的颜色,为极限纯度。当一种颜色掺人黑、白或其他彩色时,纯度就产生变化。当掺人的色达到很大的比例时,在眼睛看来,原来的颜色将失去本来的光彩,而变成掺和的颜色了。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在这种被掺和的颜色里已经不存在原来的色素,而是由于大量的掺人其他彩色而使得原来的色素被同化,人的眼睛已经无法感觉出来了。有色物体色彩的纯度与物体的表面结构有关。如果物体表面粗糙,其漫反射作用将使色彩的纯度降低;如果物体表面光滑,那么,全反射作用将使色彩比较鲜艳。3.明度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亮程度。各种有色物体由于它们的反射光量的区别而产生颜色的明暗强弱。色彩的明度有两种情况:一是同一色相不同明度。如同一颜色在强光照射下显得明亮,弱光照射下显得较灰暗模糊;同一颜色加黑或加白掺和以后也能产生各种不同的明暗层次。二是各种颜色的不同明度。每一种纯色都有与其相应的明度。黄色明度最高,蓝紫色明度最低,红、绿色为中间明度。色彩的明度变化往往会影响到纯度,如红色加入黑色以后明度降低了,同时纯度也降低了;如果红色加白则明度提高了,纯度却降低了。有彩色的色相、纯度和明度三特征是不可分割的,应用时必须同时考虑这三个因素。色彩生理理论:色彩的错视与幻觉

像感觉并不会立刻消失,这种视觉现象叫做视觉后像。视觉后像的发生,是由于神经兴奋所留下的痕迹作用,也称为视觉残像。如果眼睛连续视觉两个景物,即先看一个后再看另一个时,视觉产生相继对比,因此又称为连续对比。视觉后像有两种:当视觉神经兴奋尚未达到高峰,由于视觉惯性作用残留的后像叫正后像;由于视觉神经兴奋过度而产生疲劳并诱导出相反的结果叫负后像。无论是正后像还是负后像均是发生在眼睛视觉过程中的感觉,都不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景像。正后像

节日之夜的烟花,常常看到条条连续不断的各种造型的亮线。其实,任意一瞬间,烟火无论在任何位置上只能是一个亮点,然而由于视觉残留的特性,前后的亮点却在视网膜上引成线状。再如你在电灯前闭眼三分钟,突然睁开注视电灯两三秒钟,然后再闭上眼睛,那么在暗的背景上将出现电灯光的影像。以上现象叫正后像。电视机、日光灯的灯光实际上都是闪动的,因为它闪动的频率很高,大约100次/秒上,由于正后像作用,我们的眼睛并没有观察到。电影技术也是利用这个原理发明的,在电影胶卷上,当一连串个别动作以16图形/秒以上的速度移动的时候,人们在银幕上感觉到的是连续的动作。现代动画片制作根据以上原理,把动作分解绘制成个别动作,再把个别动作续起来放映,即复原成连续的动作。

负后像

正后像是神经正在兴奋而尚未完成时引起的,负后像则是经兴奋疲劳过度所引起的,因此它的反映与正后像相反。例如:当你长时间(两分钟以上)的凝视一个红色方块后,再把目光迅速转移到一张灰白纸上时,将会出现一个青色方块。这种现象在生理学上可解释为:含红色素的视锥细胞,长时间的兴奋引起疲劳,相应的感觉灵敏度也因此而降低,当视线转移到白纸上时,就相当于白光中减去红光,出现青光,所以引起青色觉。由此推理,当你长时间凝视一个红色方块后,再将视线移向黄色背景,那么,黄色就必然带有绿味又例如:在一白色和灰色背景上,长时间地(两分钟以上)注视一红色方块,然后迅速抽去色块,继续注视背景的同一地方,背景上就会呈现青色方块。这一诱导出的补色时隐时现多次复现,直至视觉的疲劳恢复以后才完全消失。这种现象也是负后像。明度对比也会产生负后像。

例如:先看的色彩

后看的色彩

对比后的色彩感觉

黄味橙

绿味黄

绿

蓝味绿

绿味蓝

灰色的背景上,如果注视白色(或黑色)方块,迅速抽去白色(或黑色)方块,灰底上上将呈现较暗(或较亮)的方块。

视觉负后像的干扰常常使我们在判断颜色时发生困难。例如,初学色彩者在练习看色时,长时间的色彩刺激会引起视觉疲劳而产生后像,感受色彩的灵敏度不断降低,色彩分辨能力迅速下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注意观察与看色的节奏,避免视觉疲劳。同时对比 结果使相邻之色改变原来的性质,都带有相邻色的补色光。例如:同一灰色在黑底上发亮,在白底上变深。

同一黑色在红底上呈绿灰味,在绿底上呈红灰味,在绿底上呈红灰味,在紫底上呈黄灰味,在黄底上呈紫灰味 同一灰色在红、橙、黄、绿、青、紫底上都稍带有背景色的补色味红与紫并置,红倾向于橙,紫倾向于蓝。相邻之色都倾向于将对方推向自己的补色方向。红与绿并置,红更觉其红,绿更觉其绿。

色彩同时对比,在交界处更为明显,这种现象又称为边缘对比。现将色彩同时对比的规律归纳如下:

1、亮色与暗色相邻,亮者更亮,暗者更暗;灰色与艳色并置,艳者更艳,灰者更灰;冷色与暖色并置,冷者更冷、暖者更暖。

2、不同色相相邻时,都倾向于将对方推向自己的补色。

3、补色相邻时,由于对比作用强烈,各自都增加了补色光,色彩的鲜明度也同时增加。

4、同时对比效果,随着纯度增加而增加,同时以相邻交界之处即边缘部分最为明显。

5、同时对比作用只有在色彩相邻时才能产生,其中以一色包围另一色时效果最为醒目。

强化同时对比效果的方法:

(1)提高对比色彩的纯度,强化纯度对比作用;(2)使对比之色建立补色关系,强化色相对比作用;(3)扩大面积对比关系,强化面积对比作用。抑制的方法:

(1)改变纯度,提高明度,缓和纯度对比作用;(2)破坏互补关系,避免补色强烈对比;(3)采用间隔、渐变的方法,缓冲色彩对比作用;(4)缩小面积对比关系,建立面积平衡关系。

例如:橙色底上配青灰能强化同时对比作用;而橙色底上配黄灰就能抑制同时对比作用。

伊顿在《色彩艺术》中指出:“连续对比与同时对比说明了人类的眼睛只有在互补关系建立时,才会满足或处于平衡。”“视觉残像的现象和同时性的效果,两者都表明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生理上的事实,即视力需要有相应的补色来对任何特定的色彩进行平衡,如果这种补色没有出现,视力还会自动地产生这种补色。”“互补色的规则是色彩和谐布局的基础,因为遵守这种规则便会在视觉中建立精确的平衡。”伊顿提出的“补色平衡理论”揭示了一条色彩构成的基本规律,对色彩艺术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色彩构成过分暖昧而缺少生气时,那么互补色的选择是十分有效的配色方法,无论是舞台环境色彩对人物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还是商品广告及陈列等等,巧妙地运用互补色构成,是提高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7.保险法教案(第一章绪言) 篇七

主讲人:庾晋鹏

教 材:贾林青著《保险法》,中国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第4版 周学时:2

第一章 绪 言 基本要求:

1.了解保险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及其渊源 2.掌握保险法的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 教学重点:

保险法的适用范围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 本章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请谈谈:

你为什么要选修保险法课程? 【实例枚举】

甲实业公司于2004年5月15日以其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为保险标的向乙保险公司投保了一份“财产保险综合险合同”。按照该合同的约定,保险金额为300万元,保险责任期限自2004年5月16日至2005年5月15日。同年11月25日夜间,因与其相邻的某塑料制品厂的锅炉工处置炉渣不当引起大火,火灾殃及甲实业公司,导致其资产付之一炬,损失共计380万。

数日后,甲公司向乙保险公司递交了索赔申请书,要求乙保险公司赔偿损失380万元,乙保险公司不同意。甲实业公司遂以乙保险公司和某塑料制品厂为被告提起诉讼。诉讼中,双方争议的焦点为:乙保险公司是否应当按照被保险人的损失380万元赔偿,某塑料制品厂是否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参考书目

1.《保险法新论》 韩长印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第1版 2.《保险法论》 郑云瑞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第1版

3.《保险法学案例教程》 李玉泉编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年第1版 3.《保险法案例分析》 贾林青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3版

第一节 保险概述

明确基本概念,法律关系主体:投保人、保险人(保险公司)、被保险人、受益人(只有人身保险中有)

一、保险及其制度分析

(一)保险(insurance)的概念

1、概念

经济制度:通过多数经济单位的共同集资,以合理计算为依据,对特定危险事故发生所导致的损失予以补偿的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我国《保险法》第2条;教材p4)

2、保险的要素

(1)必须以存在的不确定的危险为前提——保险事故 “无危险则无保险”

(2)必须以多数人的互助共济为基础——众多的投保人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3)必须以对危险事故所致损失进行补偿为目的 非人寿保险——损失补偿 人寿保险 ——合同约定

(二)保险的特征

1、保险是一种商事法律行为

2、保险。、住房公积金

五险一金:加: 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区别

第一,保险目的和性质不同

第二,保险对象不同

第三,营利性不同

第四,保障水平不同

第五,法律依据不同

第六,管理体制不同

二、保险制度的发展

(一)近代保险制度的形成在保险制度形成过程中,财产保险制度先于人身保险制度形成,海上保险先于陆上保险形成。1.海上保险的形成 ① 共同海损

② 海上借贷(冒险借贷)一般认为,近现代保险制度始于14世纪的海上保险,其发祥地为当时海上贸易最为发达的包括伦巴弟地区的意大利北部地中海沿岸各城市。1384年 比萨保单

1384年,在佛罗伦萨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份具有现代意义的保险单。这张保单承保一批货物从法国南部阿尔兹安全运抵意大利的比萨。在这张保单中有明确的保险标的,明确的保险责任,如“海难事故,其中包括船舶破损、搁浅、火灾或沉没造成的损失或伤害事故”。在其他责任方面,也列明了“海盗、抛弃、捕捉、报复、突袭”等所带来的船舶及货物的损失。英国海上保险的形成,对现代保险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17至19世纪,英国的海上保险一直雄踞世界第一。

劳合社----爱德华•劳埃德

总之,我国保险界普遍认为:海上借贷是海上保险的雏形;意大利是海上保险的发源地;英国伦敦是海上保险的中心。2.火灾保险的形成

1666年伦敦大火事件:1666年9月2日,在英国伦敦发生了一场大火,烧毁了全城的一半,起因是皇家面包店的烘炉过热,火灾持续了5天,有13000 幢房屋和90个教堂被烧毁,20万人无家可归,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财产损失。尼古拉斯•巴蓬创办火灾保险公司:独创性地依据房屋的结构和租金收取保费,例如,砖石建筑的费率定为年房租的2.5%,木质结构的房屋费率则提高至5%,这种差别费率制为日后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样板,巴蓬本人也被誉为“现代火灾保险之父”。3.人身保险的形成

[意] 洛伦佐•佟蒂在1656年起草完成了《联合养老保险法》(简称《佟蒂法》),1689年法国路易十四推行《佟蒂法》获得巨大成功。

使人身保险制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是 [英] 埃德蒙•哈雷。他在1693年制成了第一张人口死亡表。

[英] 多德森和辛普森在1762年创办了相互保险组织“公平人寿保险公司”,简称“老公平”。人寿保险公司已成为仅次于商业银行的投资机构

4、责任保险的起源和发展

责任保险是对无辜受害人的一种经济保险,它的起源更晚于人寿保险。

责任保险其产生基础是健全的法律规定,早在19世纪初,法国就在《拿破仑法典》中作出了有关赔偿责任的规定,并率先开办了责任保险,其后,德、英、美国等也相继创办了责任保险

现代保险:

起源于海上保险

成长于火灾(陆上)保险

扩展于人寿保险

完善于以责任保险为核心的工业保险

(二)现代保险业的发展状况和特点(重点)1.新的保险种类日益增多,保险范围不断扩大 2.保险基金的投资运用进一步加强 3.综合保险获进一步的发展

4.各国加强对保险企业的监督管理 5.各国保险事业发展迅速且竞争激烈 6.福利性的人身保险比重增加

7.责任保险成为各国普遍重视的业务 8.再保险进一步发展,保险管理现代化 9.保险金额巨大,索赔增多

(三)新国保险业的发展

1.1979年4月,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会议纪要》,作出了逐步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重大决策;

2.1979年11月,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使我国停办了20多年的国内保险业务重获新生;

3.1980年底,除西藏以外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恢复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

4.1982年,香港民安保险公司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深圳设立了分公司;

5.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交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设立保险部,1991年,为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银行、保险、证券分业经营的政策,在保险部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 6.1988年,深圳蛇口工业区招商局、中国工商银行等单位合资创建了我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平安保险公司,1992年9月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

7.1992年9月,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经批准在上海设立分公司,标志着我国保险市场跨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8.1994、1995年,两家区域性保险公司——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大众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相继在上海成立; 9.199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简称《保险法》)正式实施,我国保险业走上了法制化发展道路;2002年10月、2009年2月两次修订。10、2001年4月,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获准营业许可证; 11、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了《保险法》颁布后的首批5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即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永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12、1998年11月18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我国的保险宏观管理体制日渐成熟。

请看几张图片

在民族保险业蓬勃发展之时,洋商仍在继续吞噬着中国保险市场的份额。一战前英商凭借在华特权、雄厚的资金、丰富的技术经验和再保险实力的优势,率先占据中国市场。但一战后,美商保险乘英国休养战争创伤之际,逐渐渗入中国。到了20世纪30年代,美商保险已能与英商平分秋色,其中尤以美商美亚保险公司发展最为迅猛。

出生在加利福尼亚的史带,1919年来到“冒险家的乐园”——上海,在美丰银行老板鼎力相助之下,成立美亚保险公司。史带的脚跟尚未在他的新办公室踩实,1920年美亚承保的上海一些堆栈就发生火灾,损失惨重。美亚还没赚到多少保费,就要赔出一大笔,许多灾户都谣传,美亚要赖账了。但是出乎众人意料之外,史带甚至不惜负债,迅速处理了赔款事宜。美亚公司“被灾户深为满意,从此获得社会人士的信任,业务日有起色”。小小的美亚很快就从众多保险公司中脱颖而出。1921年后,史带在上海陆续创建友邦人寿保险公司和友邦水火保险公司,甚至利用保险资金开设了友邦银行。美亚还与英商、法商、华商合办保险公司,同时还代理了26家保险行的业务。在业务最发达的时候,史带旗下的公司占中国保险总收入的30%以上。史带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在中国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保险帝国,被人们称作“远东保险王”。他的发迹史也成为旧上海津津乐道的经典故事。1939年由于中国局势不稳,美亚总公司由上海迁至纽约。在经历了中国抗战、解放战争之后,1951年美亚停业,撤离上海。史带在中国古庙向客户介绍保险业务(图略)上海外滩的扬子保险大厦。当时于仁、保家、保宁、中华等十几家保险公司都租用该楼办公,为当时著名的保险大楼。(图略)

外商--于仁洋面保安行 于1908年5月15日签发的汉口到上海货物运输保险单。(图略)1877年安泰保险公司在香港成立。(图略)

图为光绪11年(1885年)5月10日,香港安泰保险公司签发的水险保单。(图略)1912年成立的华安合群人寿保险公司安家保寿险保单(图略)中国天一保险公司保费收据(图略)1949年9月25日至10月6日,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组织的第一次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薄一波亲笔函告南汉宸总经理“中央同意搞保险公司”,极大地鼓舞了与会者。(图略)

1979年12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在大光明电影院举行的“贯彻国务院决定‘恢复国内保险’大会”(图略)

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成立庆典(图略)2003年12月17日上午9点30分,王宪章在纽约证交所交易大厅,为当天股市鸣响开业钟,这时,拥有210多年历史的纽约证交所外飘扬着五星红旗。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全球投资者看向中国。(图略)

2005年底,全国共有保险机构93家(07年,102家)。

课下作业:

阅读教材、阅读法条 第一节内容回顾:

一、保险及其制度分析

(一)概念

8.物流管理第一章教案 篇八

物流与物流管理

一、物流的概念及分类

1、物流的概念及特点

物流(logistics)是指以最低的成本,按照顾客的要去,将物质资料才能够供应地向需要地转移的过程,以创造物质资料的空间效用、时间效用以及形质效用,包括运输、存货管理、装卸搬运、配送、包装加工、信息管理等构成要素。

特征:鲜明的顾客导向

强调在物流费用和顾客服务水平之间求得平衡

一个全过程的活动

多要素构成(介绍最有订货批量模型)

强调物流服务的基本功能

2、物流概念的沿革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3、物流和商流的关系

商流:商品的买卖过程,涉及商品所有权的转移。

商流和物流分离的情形:有商流无物流;有物流无商流;有商流和输入物流无输出物流;商流物流时间不同步;商流物流路径不同

4、物流的类型

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

二、物流活动的构成要素

1、运输:成本、速度和一致性的关系

2、存货管理:采购批量、运输批量、生产批量、客户服务水平对存货政策的影响

3、装卸搬运

4、配送

5、包装加工

6、信息管理

三、物流管理的特征和作用

1、供应量管理趋势、全球化趋势、信息化趋势、精益物流趋势、第三方物流趋势、绿色物流趋势

2、作用:确保顾客服务水平、节约物流费用、快速反应、改善企业管理水平

3、物流管理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降低物流费用消耗、发展壮大新兴的产业部门、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四、企业物流管理组织结构的类型

1、要素分割型物流管理组织结构(各自为政)

2、一体化物流管理组织结构(集中管理)

3、物流子公司(自负盈亏)

4、第三方物流企业(外包)

9.初三化学第一章复习教案 篇九

(一)无机化学

1.物质结构

(1)原子结构有关术语和概念

原子半径:共价半径、金属半径、范德华半径

电离能:使元素处于基态的气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成为+1价气态阳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第一电离能(I1)单位(KJ/mol)。同一主族元素,随原子半径的曾大,第一电离能依次减小。元素的电离能越小越易失去电子,金属性越强。

电子亲和能:元素的一个处于基态的气态原子获得一个电子成为-1价阴离子所放出的能量成为该元素的第一电子亲和能E,单位(KJ/mol)。电子的亲和能越大,该元素越容易获得电子。同一周期从左向右,元素电子亲和能依次增大。同一主族,自上到下,电子亲和能减小。

④电负性: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一般金属的电负性较小,非金属的较大。同一周期从左向右,元素电子电负性依次增大。同一主族,自上到下,电负性减小。电负性最高的事氟,最小的是铯。

(2)四个量子数的意义和相互关系

10.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

[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

[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

[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

成功合作 鼓掌.

[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情绪十分高涨.

[想想议议]

[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生甲]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生乙]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生丙]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生丁]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戊]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己]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生庚]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

[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师]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生甲]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

[生乙]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

[生]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

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

[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

[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

[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 [演示]

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

[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

[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真空不能传声.

[师]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11.photoshop教案第一章 篇十一

总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员理解成本及成本会计的概念,成本会计的对象、任务及职能,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了解制造成本法的特点以及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理解成本核算的原则要求,了解费用的分类及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为后面相关章节的成本核算具体方法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成本及成本会计的概念,成本会计的对象、任务及职能,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成本核算的原则要求,费用的分类及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2时

【教学内容】:

一、成本的经济实质和作用

(一)成本的经济实质

成本是企业生产过程中,为取得一定收入或达到一定目的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资金的总和。

(二)成本的作用

1、成本是补偿生产耗费的尺度。

2、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

3、成本是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成本会计的对象

成本会计的对象是指成本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

工业企业: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产品生产成本和经营管理费用。

概括为:各行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业务成本和经营管理费用,简称成本、费用。

三、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

(一)成本预测

(二)成本决策

(三)成本计划

(四)成本控制

(五)成本核算

(六)成本分析

(七)成本考核

四、成本会计的任务

第二章 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员理解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了解制造成本法的特点以及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理解成本核算的原则要求,了解费用的分类及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为后面相关章节的成本核算具体方法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成本核算的费用的分类及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2时

【教学内容】:

一、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

(一)算管结合,算为管用

(二)正确划清各种费用界限

1、划清应计入成本费用和不应计入成本费用的界限

2、正确划清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界限

3、正确划分各个月份的费用界限

4、正确划分各种产品之间的费用界限

5、正确划分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费用界限

(三)正确确定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结转的方法

(四)做好成本核算的各项基础工作

1、定额的制定和修订

2、原始记录

3、材料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

4、厂内计划价格的制定和修订

(五)适应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

二、工业企业费用的分类

(一)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9个费用要素

1、外购材料;

2、外购燃料

3、外购动力

4、工资

5、计提的职工福利费

6、折旧费

7、利息费用

8、税金

9、其他费用

(二)费用按经济用途分类

1、直接材料

2、燃料和动力

3、直接工资

4、制造费用

(三)费用的其他分类

1、生产费用按其与生产工艺的关系分类:直接生产费用和间接生产费用

2、生产费用按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分类:直接计入费用和间接计入费用

3、按费用与产品产量的关系分类: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

三、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

(一)成本核算的账户设置

1、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2、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3、制造费用

4、营业费用

5、管理费用

(二)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程序

1、审核生产经营过程发生的费用,将要素费用按发生的地点和用途进行归集和分配。

2、辅助生产费用按受益部门耗用的劳务量进行分配

3、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按产品受益情况进行分配

4、将各种产品的生产费用,采用适当方法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或者:成本核算账务处理基本程序:

1、分配各项要素费用;

2、摊销待摊费用、计提预提费用;

3、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4、分配制造费用;

5、结转完工产品成本;

6、分配各项期间费用。【本章习题】

(一)填空题

1.企业成本会计机构内部的组织分工,既可以按

分工,也可以按

分工。

2.在成本会计的诸多职能中,是成本会计的基础职能。

3.为促使工业企业加强经济核算,减少生产损失,对某些不形成价值的损失,如、、也作为生产费用,计入产品成本。

4.成本会计的对象是指成本会计

的内容。5.成本会计具有

两大基本职能。

6.从现行行业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出发,可以把成本会计的对象概括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 和。

7.企业内部各级成本会计机构之间的组织分工,有

两种方式。

8.工业企业的期间费用按经济用途可以分为、和。

9.生产费用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其中最基本的是按生产费用的和

分类。

10.为了正确划分各月份的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的界限,应当贯彻

原则,正确地核算

和。

(二)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成本的经济实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资金的总和。()

2.在实际工作中,确定成本的开支范围应以成本的经济实质为理论依据。()

3.成本预测和计划是成本会计的最基本的任务。()

4.成本会计的对象,概括的讲,就是产品的生产成本。()

5.以已经发生的各项费用为依据,为经济管理提供真实的、可以验证的成本信息资料,是成本会计反映职能的基本方面。()6.制定和修订定额,只是为了进行成本审核,与成本计算没有关系。()

7.为了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应该也可能绝对正确地划分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费用界限。()

8.“辅助生产成本”科目期末应无余额。()

9.生产工人工资和福利费是产品成本项目。()

10.直接生产费用既可能是直接计入费用,也可能是间接计入费用。()

11.为了尽可能地符合实际情况,厂内价格应该在内经常变动。()

12.“基本生产成本”科目应该按成本计算对象设置明细分类账,账内按成本项目分设专栏或专行。()

13.企业生产经营的原始记录,是进行成本预测、编制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核算的依据。()

14.生产设备的折旧费用计入制造费用,因此它属于间接生产费用。()

15.产品成本项目就是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核算的项目。()

(三)单项选择题

1.成本会计的任务主要决定于()。

A、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

B、成本核算

C、成本控制

D、成本决策

2.产品成本是指企业生产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支 出的各项()。

A、生产费用之和

B、生产经营管理费用总和

C、经营管理费用总和

D、料、工、费及经营费用总 3.大中型企业的成本会计工作一般采取()。

A、集中工作方式

B、统一领导方式

C、分散工作方式

D、会计岗位责任制

4.成本会计最基本的任务和中心环节是()。

A、进行成本预测,编制成本计划

B、审核和控制各项费用的支出

C、进行成本核算,提供实际成本的核算资料

D、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

5.成本的经济实质是()。

A、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生产资料转移价值的货币表现。

B、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价值的货币表现

C、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价值的货币表现

D、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资金的总和

6.下列各项中,属于产品生产成本项目的是()。

A、外购动力费用

B、制造费用

C、工资费用

D、折旧费用

7.为了保证按每个成本计算对象正确地归集应负担的费用,必须将应由本期产品负担的生产费用正确地在()。

A、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B、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C、盈利产品与亏损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D、可比产品与不可比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8.下列各项中,不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是()。

A、直接材料费用

B、辅助车间管理人员工资

C、车间厂房折旧费

D、厂部办公楼折旧费

9.制造费用应分配计入()账户。

A、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

B、基本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

C、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

D、财务费用和营业费用

10.下列各项中,属于工业企业费用要素的是()。

A、工资及福利费

B、燃料及动力

C、工资费用

D、原材料

11.下列各项中不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是()。

A、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用固定资产的折旧费

B、车间厂房的折旧费

C、车间生产用设备的折旧费

D、车间辅助人员的工资

12.下列各项中应计入管理费用的是()。

A、银行借款的利息支出

B、银行存款的利息收入

C、企业的技术开发费

D、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 【本章小结】本章主要介绍了成本及成本会计的概念,成本会计的对象、任务及职能,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阐述了制造成本法的特点以及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重点说明了成本核算的原则要求,详细说明了费用的分类及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为后面相关章节的成本核算具体方法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三章

费用在受益对象之间的分配和归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员了解各项要素费用的性质和内容,掌握其核算方法。

【学习重点】重点是各项要素费用分配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24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工业企业要素费用的核算

一、要素费用核算的程序

(一)专设成本项目的直接生产费用的核算程序

对于原材料、燃料及动力、工资:只生产一种产品耗用的,直接计入“基本生产成本”;生产多种产品共同耗用的,先分配,后计入有关成本项目

(二)要素费用中其他用途费用的核算程序

直接用于辅助生产、专设成本项目的,直接计入“辅助生产成本”,月末分配计入“基本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

对于直接用于产品生产,但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费用、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费用等,计入“制造费用”,月末分配。

这样,“基本生产成本”账:本月生产费用+期初在产品费用=完工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费用 其他的,计入“管”、“营”、“财”、“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等。

费用的分配标准:

1、成果类:重量、体积、产量、产值等

2、消耗类:生产工时、生产工人工资、机器工时、原材料消耗或原材料费用

3、定额类: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定额工时等 分配公式:

费用分配率=待分配费用总额/分配标准总额

某成本对象应分配的费用=该成本对象的分配标准×费用分配率

例:A、B产品共同耗用原材料1000元,按产量分配。产量分别为:40、60件。如何分配?

二、材料费用的核算

(一)材料发出的核算

1、材料发出的凭证:

“领料单”、“限额领料单”、“领料登记表”

“假退料”手续:本月“退料单”,下月初“领料单”

计算消耗量:“连续记录法”或“盘存计算法”

2、实际成本法

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

月末,“收料凭证汇总表”、“发料凭证汇总表”

3、计划成本法

例题:假定新光工厂存货采用计划成本法记账,2003年7月份有关资料如下:

(1)“原材料”账户期初借方余额2400元,“材料成本差异”账户期初贷方余额180元,原材料计划单位成本为6元。

(2)7月6日外购原材料800公斤,单价7元(不含增值税),增值税率17%,运杂费200元(其中准予按10%的比例扣除进项税额)。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材料尚未到达。(3)7月8日,上项材料验收入库,并结转其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4)7月15日,本月生产A产品领用材料600公斤。要求:(1)根据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2)计算本月原材料成本差异率,并据以计算分摊本月发出原材料负担的成本差异,编制会计分录。

(二)材料费用的分配

1、分配:对于直接用于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费用:(1)能分清的,直接计入

(2)共同耗用的,先分配,再计入

分配标准:定额消耗量、重量、产量、体积等

分配程序:见课本(以定额消耗量为标准)

公式:

某产品原材料定额消耗量=该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定额 原材料消耗量分配率=原材料实际消耗量/各产品原材料定额消耗量之和

某产品应分配原材料实际消耗量=该产品原材料定额消耗量×原材料消耗量分配率

某产品应分配的实际原材料费用=该产品应分配原材料实际消耗量×材料单价

例题:见课本

为简化计算,也可按原材料定额消耗量的比例直接分配原材料费用,例:(见教材)

在生产多种产品共同耗用多种原材料的情况下,可以按各种产品所耗各种原材料定 额费用的比例分配原材料费用。分配程序:见课本,公式:见课本;例题:见课本

2、账务处理

据“耗用材料汇总表”和“材料费用分配表”编制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直接生产)

辅助生产成本(辅助车间生产)

制造费用(车间管理部门)

管理费用(行政管理部门)

营业费用(销售部)

贷:原材料

(三)燃料费用的分配

若在产品成本中比重较大,与动力费一起,专设“燃料及动力”成本项目;同时,设“原材料-燃料”账户,其具体分配与原材料相同

三、外购动力费用的分配 一般:

借:基本生产成本

辅助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营业费用

贷:应付账款(银行存款等)

四、工资及福利费的分配

(一)工资总额的组成1、计时工资

2、计件工资

3、奖金

4、津贴和补贴

5、加班加点工资

6、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二)工资费用的原始记录

1、考勤记录

2、产量及工时记录

(四)工资结算与支付的核算

工资结算单一式三份(劳资部门、工资条、财务部门)、工资结算汇总表

(五)工资费用分配的核算(按工时比例分配)

账务处理:

借:有关成本费用账户

贷:应付工资

第二节 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

一、辅助生产费用归集的核算

(一)辅助生产费用归集的程序

1、账户的设置:“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2、归集的程序:有两种,区别在于制造费用归集的不同(见课本)

(二)辅助生产费用归集的账务处理

1、设置“制造费用”账户的情况

借:辅助生产成本

贷:原材料/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

借:制造费用

贷:累计折旧/原材料/银行存款等

借:辅助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2、不设置“制造费用”账户的情况

借:辅助生产成本

贷:原材料

应付职工薪酬

累计折旧

银行存款(等)

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核算

(一)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方法

1、直接分配法

(1)特点:将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受益单位,辅助车间之间相互提供的劳务忽略不计

(2)公式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率=待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辅助生产车间以外各受益单位耗用劳务总量 某受益单位应 分配辅助生产费用=该受益单位耗用某种劳务数量×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率

(3)会计分录:

借:基本生产成本-A产品

-B产品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贷:辅助生产成本——供水车间

——供电车间

(4)优缺点:

计算简便,但分配结果含有较大误差。因此,适用于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不提供劳务,或劳务较少的情况。

2、顺序分配法

(1)特点:辅助车间按受益多少的顺序排列,受益少的在前,先分配;受益多的在后,后分配;分配时前者分配给后者,后者不再分配给前者

(2)会计分录:

分两步:先做前者分配的会计分录,后做后者分配的会计分录。

3、交互分配法

(1)特点:分两步,先交互分配,再对外分配

(2)会计分录:

先交互分配:

借:辅助生产成本——锅炉车间

——供电车间

贷: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锅炉车间再对外分配:

借:基本生产成本——A产品

——B产品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贷:辅助生产成本——锅炉车间

——供电车间

(3)优缺点:

该方法分配给各受益单位的费用比前两种方法要准确,也有利于考核各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水平。但各辅助生产费用要计算两个单位成本,进行两次分配,因而增加了核算工作量。

4、代数分配法

(1)定义及公式

该辅助生产车间直接发生的费用+该辅助生产车间耗用其他辅助生产车间产品或劳务的数量×其他辅助生产车间产品或劳务的单位成本=某辅助生产车间提供产品或劳务的数量×该产品或劳务的单位成本

(2)优缺点:分配结果最正确,但比较复杂

5、计划成本分配法

(1)定义

就是按各种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和各受益单位、部门耗用的劳务量来分配各种辅助生产费用的方法。(2)会计分录:

A.按计划成本分配,借:辅助生产成本——供水车间

——供电车间

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贷: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供水车间

B.结转超支或节约额

借:管理费用

贷: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供水车间

(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第三节 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一、制造费用归集的核算

(一)制造费用的项目

1、含义

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应计入产品成本但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各项生产费用。

2、内容

包括三部分:大部分是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费用; 也有一部分是直接用于产品生产,但管理上不要求或不便于单独进行核算,因而未专设成本项目的费用;还包括车间用于组织和管理生产的费用。

3、制造费用多栏式明细账中多栏项目的设置

机物料消耗、工资和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租赁费、保险费、低值易耗品摊销、水电费、取暖费、运输费、劳动保护费、设计制图费、试验检验费、差旅费、办公费、在产品亏损报废、季节性及修理期间停工损失等。

4、科目:“制造费用”(按车间、部门设立明细账)

(二)制造费用归集的账务处理

借:制造费用

贷:原材料/应付工资/累计折旧/银行存款等

二、制造费用的分配

(一)制造费用分配的程序

在只生产一种产品的车间,制造费用直接计入该种产品成本;在生产多种产品的车间,制造费用则应该采取合适的方法,分配计入各产品的生产成本。

分配方法:生产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按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二)制造费用分配的方法

1、生产工时比例法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各种产品生产工时总数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该产品的生产工时数×制造费用分配率

2、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分配法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各产品生产工人工资总额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该种产品生产工人工资×制造费用分配率

3、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

4、按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计划分配率=制造费用计划总数/各产品计划产量的定额工时总数

某月某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月该种产品实际产量的定额工时数×计划分配率

例1 :光华公司到年底已按计划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60100元,其中甲产品为41000元,乙产品为19100元。该年实际制造费用为60462.5元。

本共少分配制造费用=60462.5-60100=362.50元,则甲乙产品再应分配制造费用如下:

甲产品应再分配数=41000× 362.5/ 60100=247.30(元)乙产品应再分配数=362.50-247.30=115.20(元)

三、制造费用分配的核算

借: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甲产品

-乙产品

贷:制造费用第四节 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

一、废品损失的核算

(一)废品损失的概念和内容

废品概念:指不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不能按原规定用途使用或需要加工修理后才能使用的在产品、半成品或产成品,包括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和入库以后发现的废品。废品分为可修复废品和不可修复废品。

废品损失概念:是指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废品所形成的报废损失和修复费用。

报废损失: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扣除残料价值和应收赔偿款以后的损失。

修复费用:可修复废品在返修过程中所发生的修理费用。

(二)废品损失归集的核算

单独核算废品损失的企业:“基本生产成本-废品损失-**产品”

废品净损失=不可修复废品生产成本+可修复废品修复费用-残料价值-应收赔款

废品净损失由本月同种产品成本负担,转入“基本生产成本-**产品”账户不单独核算废品损失的企业:见课本P54

1、不可修复废品生产成本的计算

根据不可修复废品成本表,结转废品生产成本:

借:基本生产成本-废品损失-**产品

贷:基本生产成本-**产品 回收废品残料价值: 借:原材料

贷:基本生产成本-废品损失-**产品

应收过失者赔款:

借:其他应收款

贷:基本生产成本-废品损失-**产品

将废品净损失分配计入同种合格品的成本: 借:基本生产成本-**产品-废品损失

贷:基本生产成本-废品损失-**产品 具体计算:(1)按所耗实际费用计算

(2)按所耗定额费用计算

2、可修复废品损失的核算 发生修复费用时:

借:基本生产成本-废品损失-**产品

贷:原材料(应付工资、银行存款)

回收残料价值和应收的赔款:

借:原材料(其他应收款)

贷:基本生产成本-废品损失-**产品

结转废品净损失:

借:基本生产成本-**产品-废品损失

贷:基本生产成本-废品损失-**产品

不单独核算废品损失的企业,回收残料时: 借:原材料

贷:基本生产成本-**产品

废品损失练习题:

已知:某工业企业各种费用分配表所列甲种产品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为,原材料3700元,应付生产工人工资1400元,提取的生产工人职工福利费196元,制造费用2364元,合计7660元。不可修复废品成本按定额成本计价。不可修复废品损失计算表所列甲产品不可修复废品的定额成本资料为:不可修复废品20件,每件原材料费用定额50元;20件废品的定额工时为120小时,每小时的费用定额为:工资及福利费4元,制造费用6.80元。可修复废品和不可修复废品的残料,作为辅助材料入库,按计划成本计价480元;应由过失人赔款300元。废品净损失由当月同种产品成本负担。

要求:(1)计算甲产品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

(2)计算甲产品可修复废品和不可修复废品的净损失。

(3)编制归集可修复废品修复费用,以及结转不可修复废品生产成本、废品残值和废品净损失的会计分录。

第五节 期间费用的核算

一、营业费用

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如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广告费等等。发生时:

借:营业费用

贷:现金/银行存款/应付工资(等等)结转时: 借:本年利润

贷:营业费用

二、管理费用

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借:管理费用

贷:现金/银行存款/应付工资等等

结转时: 借:本年利润

贷:管理费用

三、财务费用

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失(减汇兑收益)以及相关手续费。

发生时: 借:财务费用

贷:预提费用

结转时:

借:本年利润

贷:财务费用【本章小结】本章主要介绍了各项要素费用的性质和内容,详细阐述了各项要素费用的核算方法和费用分配方法。

第四章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和归集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员理解在产品的概念及其核算对产成品成本的影响,了解在产品数量的确定方法及其意义,掌握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方法。

【学习重点】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18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在产品数量的核算

一、在产品数量核算的意义

1、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2、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生产费用=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

3、确定完工产品成本的方法: 第一类:先确定月末在产品成本,再计算完工产品成本

第二类:将前两项费用之和按一定的比例在后两项之间进行分配,同时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二、在产品收发结存的核算

1、在产品的概念

广义的、狭义的企业的在产品是指没有完成全部生产过程,不能作为商品销售的产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在产品收发结存账(在产品台账)

在产品收发结存的日常核算,通过“在产品收发结存账”进行。

三、在产品的清查及账务处理

1、盘盈时,借:基本生产成本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批准处理时,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制造费用

2、盘亏或毁损时,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基本生产成本

发生非常损失时,应转出的增值税: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转出)批准处理时,借:原材料/其他应收款

营业外支出/制造费用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第二节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一、在产品不计算成本法

二、在产品按固定成本计价法第五章 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员理解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了解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种类以及基本方法与辅助方法的划分,并能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特点运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计算。

【学习重点】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种类以及基本方法与辅助方法的划分。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时数】30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概述

一、生产的分类

(一)生产按其组织方式分类

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大批生产和小批生产)、单件生产

(二)按生产工艺过程分类

单步骤生产(简单生产)、多步骤生产(复杂生产),后者又分为连续加工式生产和装配式生产。

二、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决定产品成本计算方法

(一)对成本计算对象的影响

(二)对生产费用计入产品成本程序的影响

(三)对成本计算期的影响

(四)对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影响

三、产品成本计算的主要方法

(一)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

1、品种法

2、分批法

3、分步法

三种方法的基本特点:见课本P73

(二)产品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

1、分类法

2、定额法

第二节 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

一、品种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一)特点

1、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

2、成本计算期与会计报告期一致

3、月末一般有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成本分配

(二)适用范围

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的企业

二、品种法成本计算程序和账务处理

(一)品种法的成本计算程序

1、按产品品种设置成本明细账,按成本项目设专栏

2、根据各项费用的原始凭证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各种费用分配表,分配各种要素费用,并登记各种产品成本明细账和有关成本费用明细账

3、根据待摊费用明细账和预提费用明细账的记录,编制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分配表,并登记各有关明细账。

4、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上一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报告下一篇:学生慈善捐款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