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改教学工作总结(精选14篇)
1.教师课改教学工作总结 篇一
实验教师工作总结
自6月份启动我县“研发教学案培育特色教学模式”工作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已在我县展开近一个学期。在近一个学期的时间里,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我作为实验教师,树立和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紧抓住课改这一核心环节,以传承、创新、发展为主线,着力探索课改新路子,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立足校本培训,积极稳妥、扎实推进课改实验工作,新课改带来了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为了使今后的课改之路走得更好,特对本期的课改工作做一个小结:
首先明确观念,学习课改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在转变教学教育观念这个关键问题上,早下功夫。在理论上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工作才会有方向,自学课改理论,如《现代教育思想精髓》、《走进研究性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的学习,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探索师生课堂发展性评价等,确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达标巩固”的教学模式。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中小学实验学校每周一次的课改交流观摩研讨会,及学校举行的各种教改活动,认真做好笔记。
抓好课堂教学,首先要找准 “四定位”:一是教师角色的定位:即教师是教与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创造者;二是学生地位的定位:学生是自主获取知识、得到发展的主体,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三是学习过程的定位: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内心感悟、体验愉悦的过程和交往的过程,师生在此过程中相互得到发展;四是教学时空的定位:课内的相当一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活动,并由课内向课外拓展,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结合,与社会结合。
努力构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达标巩固”的课堂教学模式。切实做好教改实验工作,首先必须“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达到教改实验的最终目的,因此,我认真学习教研室组织的示范课,并积极“摹课”,加深对课堂教学思路的理解、学习和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实行小组合作,打好课改基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运行的下面,有其坚实的基础——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小组学习形式,达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促进全体学生发展。充分利用讨论互动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其中来,一是建立班级学习小组,定期进行组合优化调整。根据学生学习基础进行均衡搭配,以利于评价跟踪。并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摆设教室课桌椅,方便小组学习的交流合作。二是建立组内“一帮一”帮扶组内小组。根据学生学习现状,小组内部分进行挂钩帮扶,起到督促、辅导、反馈的作用。三是评选每周“活力小组”、“优秀小组长”,让小组更有凝聚力、荣誉感,促进组内互帮与组间竞争。四是建立每节的小组评价制度,对个人、小组当堂的表现第一时间给予评价,小组评价不滞后,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与成功感,让课堂成为互动竞争的欢乐海洋。学习小组的有效建立,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与课外自我管理的水平,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抓学生疏导,心灵关怀。课改模式所遵循的教学原则最主要的就是以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理念办学,摈弃“精英教学”的误区,特别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围绕“学困生”制定教学计划,还要唤醒他们的成长,关爱他们的生活,抚慰他们的心灵,树立他们的自信,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有知识,有品格,会学习,会做事,会做人的合格人才。这应该是课改最成功之处,也是跳跃成绩之外,达到教学质量与素质教育双丰收的地方。因为课堂展示过
程中的障碍,我们开始只是自发的私下找同学谈心,到慢慢摸索出“导师制”从而有意识地做好学生心理疏导,作为他们的辅导老师,及时给他们分析、帮助、鼓励,“亲其师,信其道”,这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相当一部分“学困生”由此取得不断的进步。
通过对课堂内、外教学实践活动内容的探讨、研制、开发,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跨学科的内容组合,使数学实践活动成为多学科、多能力的组合,加深对数学实践活动外延及内涵的认识。数学实践活动内容可分为专题数学实践活动与常规数学实践活动的研究,使数学实践活动长期化、长效展开,以实践促进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以活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力求创设教师导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生生连动的局面。关注教学实践活动中小组合作的意义、作用、方法、分配原则、适用范围等问题的认识与研究,促进多形式,多角度的理解学习中群体提高与个体发展的关系。关注教学实践活动中课堂的常规变化。例如研究组织教学、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等一系列问题的变化。
研究教学实践活动中师生关系的变化规律。力求从师和生两个不同的角度重新认识课内、外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更力求评价的客观性,以鼓励、表扬为主。评价过程中,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尤其是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积极发动学生家长参与评价活动,评价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此,使评价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利于优化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通过“实践”,我认识到,新的教学理念、新的学习方式及新的评价体系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通过每周进行一次的现场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和大家共同研讨,各抒己见,提出个人的意见和建议。去粗取精,开拓创新,一节节精彩的教改实验研究课展现在我面前。
在实行实验教学后,我欣喜的看到,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善于思考,逐步形成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乐于合作探究,不断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终身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每一课的自主学习中,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养成;在一组组的合作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协作精神、协调能力得到培养;在一次次的展示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当然在课改教学实施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有时课堂教学不能彻底贯彻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对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些误区,有时由于课堂操作不细,使合作性学习流于形式而无实质,还有一些讨论问题的设计过去简单,讨论时间太短,学生没能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虽然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该强调“对话”,但有时由于过于强调对话,没能精心备课,存在整节课上实行“满堂问”,虽然课堂上师生互动,但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问答过于平庸,无启发性。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进一步对课改加深学习,领会其中的精髓,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更加乐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课改教学工作总结 篇二
关键词:新课改,数学教师,教学工作
新一轮课程改革随着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正在全面展开。所谓新课程改革是指我们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校教学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必须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来使学校教育适合适当的需求, 能够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从学校教学工作本身的特点来看, 新一轮课程改革应该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即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具体来说它应该是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重知识而轻能力, 重教师教、讲而忽视学生学的学生单一发展和被动学习的问题, 而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和提升, 变单一发展为全面提高、变应试教育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同时, 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它积极倡导逐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平等民主的环境中学会学习, 不断成熟、不断进步。小学数学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 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现在笔者结合本学科教学谈一谈在新课改下的小学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一些认识。
一、转变观念,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教育教学行为, 所以要想做好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必须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强调的是素质教育, 教师就要调整之前一直坚持的应试教育思想,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不是简单地认为教学就是提高学习成绩, 要在关注学生收获数学知识的同时, 注意学生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的培养, 这样学生才可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这里还需要主义的一点就是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明确师生的角色。在新课改下,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 教师应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 任何一方都应该积极地、时刻保持批判性的敏感与态度对待对方所说的话, 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证实其中一方或某种观点的正确性, 更重要的是可以把不同观念联系起来, 并通过积极的相互探讨而不断修正, 进而形成自己的认识。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发生转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没有人是真理的化身, 而每个人都有被理解的权利。要保持对话双方的平等意识, 平等的关系是对话能够进行的条件, 也是学生乐于对话的前提, 作为引导者, 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权威压制学生, 而应让学生有自己的探索。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 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教师除了要有良好的愿望, 充满乐观和具备耐心之外, 还要采取有助于营造宽松氛围的措施, 如态度要和蔼亲切、平易近人, 不要让学生产生畏惧感, 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特点, 不随意否定学生的言行, 不强求学生的思维与自己保持一致等。
二、注意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素养
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 那就是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但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的更新速度很快且数量巨大, 这就意味着教师应该拥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 而应该是一潭源源不断的“活水”。也就是是说明时代的发展需要教师要不断的提高个人素颜, 这样才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教师提升个人素养应该包括着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自己的专业素养。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 要结合教材的变化和当前小学教学的前沿性的成就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进行适当的整合,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适应学生们学习的需求;另一方面, 要注意不断提高个人的教学技能。新课改对于课堂上教师角色、学生定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都有着一定的要求, 作为教师要结合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 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 力争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三、明确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改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
(一) 能够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愿意合作, 更要能够合作, 合作成为教师的一种能力或基本功。教师“讲课”容易, 合作则不容易。因为, 前者可以是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好了的胸有成竹的思路, 后者则是师生一同在“建构”, 其间, 可能出现“意料之外”, 可能因为相互启动发而产生新的想法。合作的课堂不那么“规规矩矩”, 不那么整齐划一, 不要指望用“纪律”去形成和维持“良好的课堂气氛”, 合作的课堂其效果的保证, 是靠情境的创设、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调动, 思维的激活。
(二) 要努力开发
这里开发的第一层意思是, 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自然地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 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 努力寻找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结合点。如何联系实际, 联系哪些现实生活与社会实际, 应该成为教师备课的不可缺少的内容。第二层意思是, 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 以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育目标, 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材和非教材各种“材料”的整合, 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
总之, 一个具有现代素养的数学教师, 应清醒地意识到只有让学生置身于民主气氛浓郁的课堂, 学生的智慧潜能才会得到极大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 学生参与程度越高, 越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凯.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教师任务的变化[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 (四川卷) [C], 2010.
[2]张娜.谈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革新, 2009 (07)
3.新课改下体育教师的教学语言 篇三
1 口头语言是体育教学的主旋律
口头语言是指口头表达的语言,在体育教学中可根据语言的环境和目的,把教师的口语语言分为:教学语言、教育语言、交际语言。
在体育课上,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传授知识技能,组织学生练习都离不开语言,离不开教师的精彩讲解。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有两大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特别是人能对抽象的刺激(语言、文字),建立一系列的条件反射,这就是人类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一个动作概念的获得是通过两个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引起人体一系列连锁性的运动条件反射的结果。
在体育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语言越丰富,词汇越广泛教学效果就会越好.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使用好语言。我认为要做到遵守教学语言的两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艺术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语言时要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不同年级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语言而且还必须是科学的语言,科学的语言有其特定的含义,第一,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第二,能说明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第三,不同运动项目的术语在引用时不能任意改变其原意。
2 体态语言是体育教学的必要补充
体态语言是指体育教学中除口头表达的语言之外的,以身体作为媒介载体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在体育教学中常用的体态语言主要有仪表、手势、表情、眼神、动作示范等。
体态语言是联系师生双方教学的重要纽带,是体育教师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实际上,体态语言跟口头语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起到的作用也不是口头语言所能代替的。据有关专家研究发现,一个信息的传递是由7%的语言(系指单纯的言语)和38%的声音(包括语调、节奏和声响强度作用)以及55%的体态语言组成,可见,体态语言在教师传授知识信息,学生接受知识信息中起到的作用很大。
2. 1体育教学中体态语言的表现方式和使用方法
2.1.1仪表、着装。仪表是一种人体外在的打扮,它是师表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道:“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也正是说明了这一点。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大多数要在室外上实践课,主要体现对服装和鞋子的要求,一般都是穿运动服和运动鞋,如果条件不可以,所穿的服装要轻便、宽松、整洁,适合于运动之类,不允许西装革履或穿牛仔裤。这样,会与体育课的特殊性产生很大的反差,因为“身教重于言教”,一方面自身规定学生的衣着;另一方面自己却在违规,时而久之,对学生也有了负面影响。体育教师的威信、地位会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渐淡化,甚至影响到正常的体育教学。
2.1.2手势。手势是配合教师讲解教材内容的模拟性动作或想象性的动作,是体育教师教学中运用的各种手势做出的相应姿势所传递的无声语言。这种语言被体育教师广泛地用在田径、球类、武术、体操、游戏等项目的教学中。体育教师运用这些生动的示意性体态语言,借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讲解效果。另外,体育教师的手势还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学习成绩有提高,技术有改进,表现出勇敢、顽强的精神时,教师可竖起大拇指,或拍手鼓掌以示表扬。
例1:在篮球行进间运球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快速反应能力,比赛中抬头观察场上情况的能力,以及适应实战需求的能力等,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单手运球的同时观察教师的手势,随着教师的手势而左右移动运球。
2.1.3动作示范。动作示范属于第一信号系统,它最直观的诠释了教学内容,是口头语言所无法替代的。在体育教学时大多数时间讲解和示范是同时进行的,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同时刺激学生,因此正确、动作优美的动作示范可以使学生最直接的了解动作,形成一个初步的动作概念。另外在上课时,发现有学生完成动作質量不高,教师可以恰如其分的模仿学生的错误动作,或适当采用夸张的手段,让示范起到一个“镜子的作用。
2. 2体态语言的特殊作用
无时不在的体态语言,是体育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的又一鲜明的区别。“身”教重于“言”教,体育教师潇洒、漂亮、完美的示范动作和教学过程中乐观、自信、开朗的特点,以及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对学生的影响是举足轻重。体育教师在平时一定要练好基本功,强化专业训练,提高示范动作的水准;要注重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以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结束语
4.教师课改工作反思 篇四
反思一:新课程流于形式。在部分课堂上,教师为了让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等问题,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其实,课堂教学固然要对问题进行预设,但问题的设置要有价值,有意义,还要有层次,问题的出现要正合时宜,要难易恰到好处,份量适中,且正好适合答问的某个学生。问题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课堂的真谛,师生在互动过程中要有思想火花闪现与撞击。“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反思二:“少讲”还是“不讲”,是个问题。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不少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因为他们知道,讲了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从学习方式看,学生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一种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改革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课堂上是不是讲,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样讲。一般来说,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运用接受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该引导的要引导,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反思三:活动设计过于零乱。尽管活动对人的发展有决定意义,它也是新课程所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但课堂里光有热闹的活动是不够的。如在一堂课里设计的活动及其形式过多,活动晃动的频率过快,让学生视听的画面过杂(简称“三过”),提出问题后又不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就失去了内容活动化的意义,而且会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十分零乱。其实,教师应将对活动形式的重视与活动的质量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有效性关系。切实做好既要内容活动化,又要活动内容化,避免出现“三过”现象。在设计活动时,要坚持适度原则;在开展活动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要通过学生的参与、体验、思考、践行达到明理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反思四:教学过于追求手段现代化。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为此,讲课教师不惜花费一周甚至数周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搬家,只是起到了替代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忘记了听老师讲课,而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计算机辅助教学要用在点子上,要注重实效。使用新技术并不一定代表新的教学思想。屏幕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学具操作不能代替必要的教具演示,教师只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高中教师新课改总结 篇五
我校每学期,在教研组中都要开展一个专题的学习、探讨。每位数学教师根据学习主题开一节由自己独立准备的研讨课,在教研组范围内上课后,由全体数学教师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对每一节研讨课进行评课。这样使每一位教师在学习主题的研讨中,运用上课的形式发表对这一学习主题的认识和做法。而其他教师对每一节课的评课过程就是一次互相交流学体会的过程。我们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只有在实际动手做中,才能学会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学会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把外在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经验,自主构建完成数学知识的内化,从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新课程标准为我们带来的是崭新的教学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颖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使教师和学生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教学模式解脱了出来。为了改变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我正在尝试改变教学方式,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着重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样每一次有主体的研究课,就是促使教师不断学习的机会,不断对自己的课提出新的要求。
2、大课堂与小课堂相结合。
根据大家课堂教学中的弱点,针对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探讨。开始大家认为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不容易把握,无法估计教学任务能否完成,怕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针对这样的顾虑,教研组中请有经验的老师上示范课,着力让大家认识课堂教学如何开放,如何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通过这样的“大课堂”,让每一位数学教师意识到自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这样的“开放式”教学尝试,才符合有差异学生的需求,从而影响平时每一位教师的“小课堂”。
这样小组备课大组完善相结合,小组上课大组评议相结合,真正使每位数学教师得到了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完善和教学评论能力的提高。
3、个人特长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在教研组活动中,我们邀请在教学各方面有特长的教师为其他教师传授经验、方法。例如: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李老师给大家讲自己是如何分析教材备好课的;请计算机比较精通的杨老师给大家培训计算机课件的制作方法等等。使每位数学教师的特长成为全组教师的共享资源,从而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随时总结与阶段性总结相结合。
“总结”是提高教研质量的一项有效手段,所以每次上课之后,指教教师及时对自己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情况;教学过程的实施情况;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情况;以及课堂效果方面进行一个及时的反思总结。课堂教学与预先设计有所不同时,我在调控方面还要注意灵活。”而听课教师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好的教学环节,以及在教师“教”和学生“学”上的一些不同的处理方法我们经常对教研组的活动向全体数学教师征询意见,进行小结。活动前听取大家的想法,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调整活动。活动后交流总结活动情况,对后一阶段的工作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总之,我校教研组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坚实后盾,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平台。
6.课改优秀教师成果总结材料 篇六
——XXX
我叫XXX,是XX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从教近十年,我认真学习课改理论知识,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将课改理论知识与课堂实践结合起来,力求让自己的每一节语文课都体现课改精神,渗透课改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这样的课堂中收获知识,收获快乐,收获自信。经过苦心钻研课程改革理论,深入领会课改理念,再加上虚心聆听专家讲座,学习名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指导,我慢慢走上了课改的路子,并且在这条道路上成长起来,找到了方向。我的语文教学也因此而取得优异的成绩,语文课堂也能在轻松、愉快中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情感的熏陶、精神的陶冶。
在课改中,我尊重学生个性,关心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参与者,引领者,教师不但是教练,还是队长,也是队员。课堂上或是循循善诱的引导,或是热情洋溢的参与,或是聚精会神地倾听,对回答问题学生的尊重、爱护,对积极回答问题学生的认可、欣赏,对不敢回答问题学生的鼓励、关注,和学生一起做徜徉在语言文字中的学习者和探索者。课堂教学追求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态势。师生间相互支持、切磋、交流,思维不断发生碰撞、交融、最后达成共识。这一切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与积极性,为课改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我已经真正的接受并在努力实践。关注学生的感受及学生的反应,同时把自己定位于参与者、引领者,让学生成为知识学习的自主者与探究者。在课堂上给学生开辟一个
空间,给学生一段时间,让学生对待定的问题进行交流、研讨。不再自己把握话语权,也不再满堂灌,满堂问。学生学习行为的根本变化,也促使他们能够亲近文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共享学习成果,共享语文学习的快乐。教与学间努力向着教促学、学促教,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发展。
不再惟教材,惟考卷,而是开始关注学生语文素养及综合能力了。教师的关注,也促使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被激活,知识面在开阔,好奇心在增强,注重合作,乐于探究的学习氛围初步形成。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是合作探究意识增强。到目前为止,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逐步形成了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并不同程度的探索着合作学习的方法与步骤。夯实着这种学习方式。多数学生从起初的假惺惺、羞答答的小组合作、言而无物的探究中到现在的试着去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试着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研讨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
二是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学生从以往的背教材,教材习题,背知识中走出来。在课堂上有了较大的时空去学习、锻炼自己。整体看,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无论是对文本材料的整体感悟,还是对局部的探微;无论是对内容的理解还是对语言的品位与揣摩以及语言的感受能力的形成都有了可喜的变化。
三是思维水平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对文本的解读试图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视角深入探究,体现良好的思维水平。注重阅读过程中的独特的体验与独特的感受。
四是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不论课上课下,学生说的能力提高很大。基本达到了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有逻辑。总之,我秉承“自学是基础,思考是灵魂,合作是需要,指导是桥梁”的思路,在教学中锐意改革,逐渐走出了一条符合我校实际的路子。通过不断摸索、总结、反思,初步形成了“导—读—悟—品—拓”五字教学模式,即导学新课—诵读感知—整体感悟—重点品析—拓展训练五个大环节,一、“导”即导学新课。
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首先要设计新颖别致的导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个富有激情的导入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设计与课文有关的小练习,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一些情况。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第三检查预习,落实字词教学。
二、“读”即诵读感知。
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学离不开诵读。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巧妙的运用诵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扫除学生阅读障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使语文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情趣盎然。
教师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可以把学生带进一个情境交融的世界,净化学生的心灵,能够迅速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之中,从而自觉不自觉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时的心情、思路,用心去感知课文内容,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的模仿诵读,更是学生对文本的一次深刻的感知。集体读、自由读、分组读等等,多种形式的诵读都是对文本的感知过程。
通过诵读感知,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三、“悟”即整体感悟。
在课堂教学中要教师以学生引路人的姿态出现,态度和蔼可亲,作风民主正派,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做到“不惟书”、“不惟师”,勇于提问,敢于质疑。营造“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氛围,让学生身心愉快、思想活跃,课堂教学才会达到高效率。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让学生读完课文后,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章大意或用“_____的_____”句式,发表自己的读后感。达到了整体感知的目的。从新课开始,就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我感悟,引导学生找句子、找词语、找标点,圈点勾划。学生交流时,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由讲述,并适时点拨,并有效的调控课堂教学。在感悟关键字词时,当学生没有找到的文本中的关键字词时,教师充分发挥了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及时指出,引导体味。这样,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很轻松的学到了知识,感悟了文章内容及主旨。真正做到了务实高效。
四、“品”即重点赏析。
一篇文章的重点部分、难点部分,教师要精讲赏析,要从文段的情感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方法、表现手法、句式特点、重点字词的运用等等方面来分析,让学生在对文章的整体感悟中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果泛泛的点拨,则达不到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拓展学生的视野。
我们要求教师设计层层深入的主问题,来引领学生达到对课文的赏读。如《湖心亭看雪》,围绕一个“痴”字教学,让学生“读痴-悟痴-赏痴-议痴-品痴”。
五、“拓”即拓展训练。
品味语言,贵在学以致用,训练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或赏析、或仿写、或练笔等。通过这些训练,可以丰富学生语言的感悟及表达,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导—读—悟—品—拓”五字课堂教学模式只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尝试,还需不断去实践去完善。
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高效课堂教学要具有以下六个特征:一是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二是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三是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四是以多元的学习方式为中介;五是以积极的课堂气氛为依托;六是以科学的教学组织为保障。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课堂就是我们的主战场。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现状,客观地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要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
为自己孜孜不倦的追求。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会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我个人也因此获得了上级的各种奖励。
2008年我撰写的论文《让学生的心灵放飞于语文课堂》在市论文交流中被评为市二等奖。2008年我研究的课题《散文教学中的审美渗透》获得了市级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在优质课评选中,我于2008年执教《地毯下的尘土》获得市二等奖;2010年执教《陋室铭》获得县一等奖。
2009年,由于教学成绩突出,被评为师德先进个人,并被评为师德标兵。在2009年和2010年的小论文竞赛中分别获市级二等奖、县级一等奖。
在2010年参加有教体局,环保局,共青团县委联合举办的“六五环境知识竞答中获优秀奖 ;2010年参加教育系统师德师风演讲比赛获二等奖。
7.新课改下历史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篇七
目前的历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它给历史教师带来了无法回避的机遇和挑战。这种挑战, 莫过于对传统旧角色和旧观念的挑战。因此, 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历史教学的核心, 这是摆在广大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笔者就中学历史课如何创新教学谈一些自己的拙见。
一、互换师生角色,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历史新课标明确规定:“历史课程改革应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现代教育理念也认为, 课程教学不仅要看“教”, 而且要看“学”, 看“学”的中心就是“以学论教”。“以学论教”可以使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反馈的信息, 及时调整教学手段、方法, 使学生学得主动, 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按照自己的活动方案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信息, 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在对问题情境进行探索的时候可能会碰到一些问题, 出现信息缺乏的情况, 这时候学生会主动向教师请教。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会更为主动, 这可以让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思维持点在这种主动的探究学习中激活, 也可让学生“从做中学”, 通过对原始文献资料的搜集、寻找、阅读或运用, 图表的制作, 角色的扮演等手段来增加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机会, 使整个学习充满吸引力, 充满探索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转换观念, 加强师生间的平等交流
历史教师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 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 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种方法让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逐步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 (方案) 的过程, 更是师生彼此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还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 交往对话成为课堂上师生间的重要链接。对教学而言, 交往意味着对话, 意味着参与, 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 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 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而是一起分享理解的甘甜。交往还意味着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所以, 在新课程中, 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 而是应该从教学的“权威宝座上走下来, 与学生融为一体, 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一起互动探究, 在平等的交流中做学生的学友”, 在激烈的争论中做“裁判”,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享受, 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三、尊重学生个性特征, 因材施教
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 应给学生的成长引路, 给学生的人生导向, 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 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该多一些爱心, 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 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教育家的。笔者以为, 这不仅仅是作为历史教师应该转变的教学观, 而且还应该成为所有教育者的教学观。
四、加强教师自身的研究性学习
实施新课标, 历史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创新, 成为实践的研究者。所谓研究型教师, 除了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之外, 还应具有敏感的教学研究意识和过硬的教学研究能力, 这种能力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
历史教师应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反思, 探讨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要对历史教学活动始终保持一种探索的习惯, 并及时加以总结。通过“思考—探索—总结—再思考—再探索—再总结”的良性循环过程, 不断总结和探索历史教学问题, 逐步形成理论性的、规律性的认识,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教学研究的能力。同时, 还应关注著名史学家的学术论文和教学经验及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论, 进一步加强自身的专业理论功底。
8.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德育工作引领 篇八
一、重树教师的德育责任
1. 警惕失范,强调示范。要落实课改的要求,学校必须警惕教师的行为失范。注意树立教师的育人责任,要求教师严于律己,远离失范。同时重申作为教师,德高才能为师,必须注意为人师表,时时处处发挥示范的作用,方能真正引领学生走上人生正确的方向。
2. 注意不为,提倡作为。如今学生难教,有的教师就会产生不作为的想法,对学生的发展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站在教育的立场,学生难教,不代表不教,学生有个性,也不完全是件坏事,关键是教师要怎么调整自己,怎么引导学生。对教师不作为的现象,学校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加快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调整教育方式,提高育人能力,让教师们知道不但不能不为,还要更加有所作为。
3. 弱化育分,重视育人。学业不是学生发展的唯一,弱化育分、重视育人是课改的方向,因此还原教育的本真,摒弃功利的思想,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注意学生良好个性、品格以及习惯的养成,脚踏实地多做利于学生成长的事情,应当成为当前教师的重要责任。
二、唤起教师的德育自觉
1. 静心学习,潜心育人。静心就是内心平静,潜心就是用心的专和深。新课程改革,各种思潮涌起,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在各种喧嚣中不迷失方向,找到自我的存在。
2. 模范引领,明确发展。《上海教育》曾经刊登过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周小燕的事迹,她不但形象高雅、大方,而且爱生如子,经常接济学生,甚至把他们接到家里来住,对他们细心呵护。像周小燕这样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学校就应该推荐给教师,让大家明确:什么才是教师最美的形象?怎样的言行举止才符合为人师的标准?怎样帮助学生才有利于他们发展?
三、重视教师的德育研讨
1. 更新思想与理念。有一位教师上品德课《我和小伙伴》,在“说朋友”的环节中教师问道:“你和小伙伴在一起高兴吗?”学生齐声回答:“高兴!”可也有学生在下面嘀咕:“不高兴,他们喜欢抢我的玩具。”“他们还打我。”面对学生的答案,教师只对表示“高兴”的学生给予回应,对学生中另类的声音就不予理睬,仍按着之前预设的教程推进……从上述案例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恐怕很难感受与课改相适应的“关注”“尊重”“开放”等理念。
2. 明确目标和内容。要真正明确新课改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必须在日常的教育研讨中系统讲解,并且最关键的是把这些目标和内容结合课改的要求加以细化。例如具体到自己所在的学校,要怎样做才能体现时代的要求和地方的特点,怎样做才能凸显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怎样做才可以实现目标的多维整合,怎样才能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多维度的要求。
四、鼓励教师的德育创新
1. 鼓励教师创新的想法。例如,有的教师提出这样的意见,学校推广的都是普通话,所以现在的孩子们都淡忘了粤语,就连广州本地的孩子都习惯用普通话交流了,这样下去,会使本土文化流失,所以建议学校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重视粤语的使用。譬如每周安排一天为粤语日,利用课间推广粤语,让广州本地的孩子教外地的孩子说粤语,让大家认识粤语的歌曲、童谣、顺口溜等。
2. 支持教师创新的行动。有的教师尝试把品德课堂延伸到社区,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要落实会涉及很多的方面,譬如,要联系社区,与之沟通具体的做法和需要配合的事项;要告知家长,并征求家长的意见同意带领学生外出,做好安全教育;要培训学生,做好外出实践活动的相关准备。对于这些工作,哪些是教师自己就能完成的,哪些是需要学校配合完成的,学校都要有一个考量。只有想教师所想,给予教师的行动以充分的支持,教师的德育行动的步子才会走得更快更远。
3. 推广教师创新的经验。学校要及时搜集相关的信息,在例会和专题学习中大力推广。例如有的教师尝试利用网络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在班里成立Q群,在QQ空间建立互动平台,学生有什么想法都能通过QQ及时和教师沟通,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
9.课改推进教师引领课总结讲稿 篇九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9
课改推进教师引领课总结讲稿
张军
一、本次课改推进教师引领课的目的1、理念传达:小组的建设与培养、自学及预习要求的落实、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进。
2、学校重视:本次上课教师大部分为学校行政,从学校管理层已经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所有教师应该积极加入。
二、结合学案说说《蜜蜂》教学的设计本课的设计上一是在于引导教师如何在自已的教学中运用学案——自学、研学、导学、活学、测学几个部分的处理及衔接;二是在于让思考如何指导学生自学或者预习。
1、自学根据预习要求一步一步实施落实自学部分的内容,预习最初必须放在课内进行,保证预习质量。当学生养成习惯之后,放在课外进行,但习惯培养的时间至少在半期以上。我班的预习要求概括为“三读一抄一查一考”,一抄则是学生的家庭作业。课堂完成其它三栏。《蜜蜂》的教学在自学中处理了字词、课文朗读、课文内容的了解、扫清不懂的词几个方面,应该说,自学是本课教学的一个关键内容。应该花大力气。同时,学案自学部分由小组长检查。对于自学部分,有几点评价建议:(1)揭题导入,能激发兴趣。1分;(2)出示学习目标,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能较好的启发学生思维,发展思维能力。教学目标符合本节课内容。2分;(3)教师有明确的自学要求。2分;(4)学生对自学要求已领会且能独立完成。3分;(5)老师对学生自学有检查反馈,学生自学部分完成较好。2分
2、研学、导学这两块是不可分割的,要整合在一起。教师在这两部分的处理中一定要先解读好教材,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查阅资料,拓宽与本课相关的知识。不然会造成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作答的尴尬局面。一般的讲,这两块的处理应该是:学生独立思考后提出问题(自学部分第5题)——小组内讨论作答——无法解决的问题由发言人在班上提出——教师针对与学案研学部分有关联的问题引导。如果学生的问题与课文主题关联不大,则教师要提出,适时运用好小组讨论,难度很大的问题则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引导。导是关键。这环节,小组的培养则是关键中的关键,发言要有序,发言人要确定,我班是一天一人发言。组长的组织作用要体现。对于这两环节,有几点评价建议:(1)学生能在小组内提出有价值的问题。5分(2)给予了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3分(3)建立健全小组激励机制,小组分工合理,合作学习效果较好,能较好地落实目标。8分(4)教师重视了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大胆发言的习惯。4分(5)小组内学生汇报形式多样。5分(6)教师能抓住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适时点拨,起到释疑解难的作用。10分(7)班内交流时,体现学生为主,教师扮演了主持人的角色。5分(8)学生听说等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2分(9)学生习得了一定的学习方法。5分(10)学生对重点内容有记录,有作笔记的习惯。5分(11)学生发言率高,积极。有争先恐后的气氛。3分《蜜蜂》教学在这两环节中,出现了学生的提出的问题与我最初预设相差很大,如学生提到另外三只蜜蜂到哪去了?法布尔为何会作出蜜蜂飞不回来的推测?法布尔为何会得出无法解释的本能这一结论?但这些问题与课文密切相关,学生提出后,虽与教学设计相差很大,但不能放过,抓住这些问题引导,从而课堂流程与最初预设流程刚好相反。先有了得出了结论、才有了试验研究,最后才道出为何做这样一个试验。
3、活学《蜜蜂》的教学的活学部分已经在导入中处理,即读阅读链接、资料袋中实现。但学案中,有的活学则涉及课本知识的拓展,有的是积累、有的是写的落实、有的是习题,教师要灵活处理。对于活学部分,有两点评价建议:(1)学生将课内所学到的知识、方法能很好地用。8分(2)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解题能力得到提高。2分
4、测学测学的处理流程:学生独立完成——小组检查——教师反馈——错误多的问题集体订正。对于测学部分,可以这样来审视:(1)学生测学部分能较好地完成。5分(2)对存在的重点问题应及时进行矫正、点评和指导,力争人人过关。15分总之,学案的使用,必须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的理念。把握两个关键:小组培养和确定自学要求并在课内落实。
三、本次引领课情况汇总
1、定量评价
姓名
平均分
张军
92.56
段琴霞
89.85
谭红艳
95.49
刘小锋
90.55
张小兵
93
王华权
95.08
2、定性评价见课堂评价量表评语栏:
姓名
评价记录
张军有班级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学生参与度较高,班级竞争氛围有待加强,课堂评价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学生语感训练不足。知识拓展不够。课堂教学设计过细,束缚了师生生成性。
段琴霞课堂结构合理、紧凑,但课堂不能完全放开,主要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注意提问的技巧,小组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
谭红艳基本能体现先学后教的理念,班级小组建立基本成型,但学生听的能力有待提高,自学部分的目标还不够明确,活学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将书面语言与生活语言对接,要注重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后面的教学有点乱。
刘小锋学生自学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自学流程常规化,学生合作意识较强。
张小兵重视图文结合,学生学习快乐,学生问题思考积极,以后多培养小组合作。
王华权小组建设很有成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开展教学,促进了学生能力发展,落实了语文教学中的读与写。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10.教师课改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
2010年全国普通高中新课改教师培训,我校共有109位教师参加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等13个科目的培训,通过高
一、高二两个阶段的培训,大多数教师都按时完成了培训任务,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培训小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精心安排
为了搞好这次新课改培训,我校领导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由李勇副校长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由教务处具体安排实施。在我校当前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按照上级要求配置电脑、摄像头、耳麦、投影仪等设备。每天坚持有一名校领导深入培训现场与老师共同学习交流,确保了这次培训的实施和培训的效果。
为保证对教师网上学习质量的监控和督促,我校专门指定教务处主任张彦岭具体负责培训的组织,三名教师全天负责学校培训网络和计算机的正常运转。
二、强化措施,确保效果
1、安排培训地点,维修电扇,为老师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多次检测网络,遇到相关问题及时与上级管理员联系,保证学习培训当中网络畅通。
3、全员培训。要求全体老师都参加两个阶段的培训,为今后新课改的实施提前做好准备。为保证每名教师都能按时按要求参加培训,我们实行了签到制,每天由专人负责考勤,我校教师按时按要求参训率达到100%。
4、以学科为单位成立培训小组,教研组长为培训小组长,要求所有参训教师集中在学校多媒体教室统一学习,相互讨论,共同提高。
5、为了提高培训质量,每半天培训结束由培训组长布置作业,要求本科教师回家上网查询学习有关新课改的内容,完成作业并交教务处。
三、收获颇多,效果斐然
1、改变了原有的教育观念
在培训中了解到国外基础教育的现状,尤其是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等的基础教育现状,看到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差距,如教材陈旧、方法古板、对学生统得过死等弊端,懂得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通过培训学习,认识到三维目标和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师生互动、联系实际等新型的教学观念能为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民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师生关系融洽,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识和能力,才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同时,在教学中还要重视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陶冶他们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比如把课堂与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为主,让生物课的范围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能培养学生的生产和环保意识。
2、学到了适用的教学方法
在这次培训中,我学到的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就是探究式教学法。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究。这种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面貌。新的教学方法是有效的,但是部分老的教学方法也是可以用的。不过在利用讲授法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提问,讨论,动手,动脑的时间。学生已经理解的,教师就不需要讲解;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领悟,让学生真正弄懂;学生实在不懂的地方,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播,点评,但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过程。同时,我也学到了对学生的合理评价方法,这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全程的评价。老师对学生要多鼓励,站在学生的角度,制作出符合学生成长的量规,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
3、树立了不断学习的决心
通过这次的培训,使我深刻意识到课改后的教学活动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依赖于教师的有效设计,所以老师应具备先进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智慧,只靠原有的旧知识是不能胜任的。每位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不断地觉醒,在学习中提升,在实践中成长,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有效,使国家的教育发展。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经济、社会、教育都在进行适应性、前瞻性的改革,将教育改革置于一个国际化的环境中,与发达国家的教育接轨是必然的趋势,也是明智之举。
4、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在这次培训过程中,每位老师都流露出积极、向上的心态。我认为这种心态对我以后的工作至关重要,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特别是高二老师在09-10学年新课改教学进行了一年实践的基础上,在培训当中有针对性,收获更大,体会更深,并和其他年级的老师进行探讨。新的教学目标和理念,在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是有一定困难的:内容的不同,学生状况的不同,就不会有现成的教学方法可用,所谓的万事开头难。但是,战胜困难是可能的,具体而言,有三重保障:教学设计、集体备课、网上沟通。在教学设计中,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的方法,研究、探索教和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然后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进行具体的规划。在集体备课中,每位老师应先独立的拿出教学设计,然后经过讨论找出优点和缺点,最后形成统一的教案,进行统一的教学。最后,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动向,通过博客的生物教师群,交流共享优秀教案和优秀资源,充分利用外脑而放大自己。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由于各科培训时间有限,只限于实时观看很多内容不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希望能随时下载观看学习。
2、建议省、市教育部门多组织新课改内容的培训,特别是请一线教师讲新课改体会并上示范课。
3、建议省、市教育部门组织高中学校的领导和骨干教师去实行新课改的学校参观学习,学习新课改具体的操作手段。
11.教师课改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改 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教师 教学行为
自2007年“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的教学改革也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尤其对于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而言,更是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其预定目标。过去,我们的体育课程教学都是注重动作技术学习和身体素质的提高,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以及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要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新课程的精神与价值才能在实践中得到真正体现与落实。多年的教学改革,都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们首先应从课程理念和行为习惯入手。一、新课改对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
(一)新课改对体育教师教育理念的要求。关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关注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社会发展需要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是新课改对体育教师教学理念转变的提出的新的诠释。
(二)新课改对体育教师教学方式的要求。体育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实践中学习。体育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因势利导。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与空间。
(三)新课改对体育学习生活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群体,而且要关注学生个体;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与体能,还要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在,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未来。我们在上体育课的时候,经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学生把体育课当成活动课、“游戏”课,包括一些体育教师在内,从内心也认为体育课就是给学生玩的时间,让学生在忙碌的学习负担中能暂时性的解脱出来,所以很多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当中很少有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所以很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都成了一种摆设,对于教师而言,教授一门技术,对学生而言,掌握一门技术都是难以实现的。退一步讲,就算教师有多么认真和负责,教师在不断的重申体育课的重要性,学生对此却没有一点点反应,依然我行我素,最后的结果是教师在教学中失去了耐心,感觉身心疲惫,学生在课程当中也未学习到什么知识和技术。那么怎么来改变这种难堪的局面?怎样来让学生注重体育教学、来调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呢?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笔者认为,首先我们要树立学生自主观,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针对常规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普遍现象,如老师教的累,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积极性不高等,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尝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师角色转变的表现形式
(一)是学习的合作与交流者
在课程教学当中,我们也该改变过去的传统思维模式,教师应该和学生学会很好的交流和合作,学生在教师的教授下去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术,反过来,教师也也该从学生的学习心得当中去发现教学当中的不足,只有及时的沟通和交流,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是活动的组织管理者
体育课程教学有它自己的特点,由于大多数课程教学都是在室外进行的,所以学生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就显的非常的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课堂氛围、调动与协调上下功夫;与学生平等合作、交流对话,也要强调“有序”地学习,否则体育课就成了“放羊课”,因此,没有组织就没有体育课,体育教师应是一名好的组织者。
三、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
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是我们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新课标下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激励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师生的情感交流才能通畅,教学才能有成效。
(一)尊重和激励学生
激发和鼓励学生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的重要举措,对于学生新的建议和意见,教师也该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寻找当中的不足,平等待人的和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的热情帮助和鼓励才会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共同参与,相互学习
学习不单纯是学生的事情,教学也不单纯是老师的义务,在新课改当中,学生和教师应该互相学习和尊重,大家互相帮助,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只有在这种共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才能发现不足,只有在这种共同的学习中,学生才能敞开心扉和老师去交流,通过共同学习,结合成学习伙伴,教师才可能解读学生,提升自我,使教学水平得到升华。
总之,新课改赋予了我们体育教师教学行为新的内涵,我们应从思想观念出发,“扬弃”传统,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培养健康、有思想、积极向上的新一代,同时,也让自己成为“学生最喜爱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潘秀丽.让学生跳起来摘成果的几条途径[J].中华活页文选, 2010,(01) :35-36
[2]王健.当前中小学教师教学技术的挑战与革新[J].教学仪器与实验, 2010,(01) :26-28
[3]滑光霞.浅谈新课改下倾听艺术在课堂的运用[J].吉林教育, 2010,(01) :68
作者简介:
12.教师课改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二
关键词:教学思路,新课改,关系,教学理念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 特别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 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学校和教师教育理念的改变, 以及基于这种观念转变而带来的学校或教师教育行为上的改变。就教学的整体过程来看, 教师的教学思路反映在教师怎样理解教材、怎样引导学生学习教材, 怎样处理与学生的教学关系上, 因此, 怎样才能把这几个方面的关系变革成一种更加优质的关系, 进而找到教材, 教师, 学生在教学中的最佳配置,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原则, 使教师真正将成为学生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 我们的新课改才能谈的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成功。
一、正确认识教学思路与教材的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自觉不自觉的扮演着书本知识“讲授者”与“传授者”。因此, 教师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权威性心理, 无形之中把自己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 学生只能在教学中围着教师转, 完全被教师的个人意志所左右。韩愈在《师说》一文中讲到,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因此, 教师对于学生来说, 教师的作用不仅要传道, 授业, 更在于解惑。当前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所教授的教材为唯一的渠道, 因此, 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教材、正确认识教学思路与教材的关系, 才能提高授课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要想处理好教学思路与现有教材的关系, 教师首先必须做到对教材的深入掌握, 才能谈得上对教材的灵活应用。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教师并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 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是加工者和原材料的关系,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教师是“用教材”, 而不是“教教材”。因此, 在旧有的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中教师越是对教材“忠诚”, 其教学就越缺乏个性风格和生动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就只能是充当书本知识的填充器, 而没有真正调动教师教学的潜力和和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技能、思维水平、学习心理等实际情况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这对教师如何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所提出的知识目标, 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开发与教材相关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资源, 从而实现学生能力素质等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 教师应确立“教即学, 学即教”的观念, 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过程,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设计者、导学者、评价者和学习者。因此, 教师只有真正理解了教师教学思路和教材的关系, 才能实现教师教学创造性的发挥, 促进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
二、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依据, 它能提供给学生很多的信息, 并指引着学生学习的方向目标。因此, 从学生与教材的关系来看, 学生与教材的关系是双向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应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教材, 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扩大教材的内涵和外延。新课改的精神告诉我们, 教材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资源, 但它不是唯一资源。学生掌握新知识往往是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为基础进行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从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教材:1,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鼓励学生质疑,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 从教材的内容出发, 灵活教学, 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的能力。3, 在教学中, 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引导学生在教材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而是注重于学生发现结果的过程, 尽量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问题解决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 都处于一种被激活的状态。教师在凭借教材, 依托教材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的标新立异, 容纳学生的异想天开的想法。使学生不仅能从教材中获得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利用教材资源进行研究和探索, 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三、正确认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获取知识的过程。大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告诉我们, “教是为了不教”。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处于组织, 引导的地位, 其作用必须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灵活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等手段来实现。而作为学生方面, 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 有自己的习惯和个性, 所以在新课改倡导教师通过恰当的引导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课程内容掌握, 达到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将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要善于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建立宽松的教学氛围,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我们不应该把课堂只看作是教师的讲台, 课堂更重要的功能在于是学生学习的场所。由于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遵循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点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 要求所有的学生倾听、记忆, 再现, 使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和“独奏者”,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鲜明地意识到这个问题, 应该放下自己师道尊严的架子, 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倾听学生们的声音, 多和他们交流。不但如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允许学生犯错, 允许学生争论, 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甚至允许学生指出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使自己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开发者和参与者。因此,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是积极的旁观。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察、实验或讨论时, 教师要积极地看, 积极地听, 并将自己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和想法, 以便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其次, 教师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 去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舞,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更活跃, 探索热情更高涨;最后, 教师在鼓励学生的过程中不是放任自流, 而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教学思路与教材、学生的关系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师只有注意在教学中把握新课改对于教师教学思路的要求, 注重课堂学习群体的构建, 进而去创设良好的教育沟通环境, 才能改变教师在教学思路上长久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 从而去改变学生旧有的学习方式和接受方式, 在教学中一切以学生为本,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把真正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获取知识, 才能真正做到落实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使学生真正成为自身学习和成长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
[2]谌启标.论理解与对话的教学观.[M]上海:上海教育科研出版社, 2003.
[3]叶谰.中国教育学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4]段作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透视与展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13.教师课改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三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各地的高中语文课改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中。高中语文教师应紧跟课改潮流,顺应教改趋势,摒弃以往教学过程中的弊端与不足,融洽师生关系,共促高效、优质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创建。
一、创新教学,激发兴趣
在传统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未遵循学生基本的认知规律,重视理论教学胜于实践教学,通常情况下,教师采用教材内容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因此,进行有效的创新教学非常重要。
教师应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较为优良的学习习惯,使其意志与品德得到双重塑造,这样,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成为可能。同时,教师应适当地融入创新情境教学方案,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习水平。
进行创新教学首先需要教师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势与创新教学思想有机融合,体现出基本的教学状态,还要富有创造性特质和幽默诙谐的`教学要素,将语文课程中的读、背、写等特点,以及相关规律纳入到实践中来。同时,教师要注意不要遗漏课后学习步骤,要与学生学习现状和学习特点、认知状态等相互融合,彰显出高效的自主合作学习精神。
二、营造氛围,因材施教
在语文教学的讨论环节和交流环节中,不同学习意见的交汇是思想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同时也是情感的交融。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营造较为宽松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非常重要,其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深化与稳步提升。针对此种影响,教师应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在愉悦教学氛围之下,学生会得到全面发展,身心健康会保持良好,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发散性思维会不断形成。
在高中语文教学阶段,语文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化特质进行不同的教学计划设计,之后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相关的教学目标。课堂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让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教材作为主线,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和课堂主人,按照层次化,分类实施因材施教语文教学策略。学生在学习中会主动去学习和动手操作,在学生实践时,教师要给予一定指导和帮助,引导其运用正确方法去解决问题,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必须一视同仁,都要给予关心和爱护。
三、结合技术,优质评价
教师应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进行高中语文知识教学,因为这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将难以理解的内容在屏幕上予以生动的演示,文字此时会被具体化和形象化,学生就会一目了然。结合信息技术进行高中语文知识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内容,实现课本要素和技术要素的完美融入,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在教师引导下和自身努力下,学生的学习心态也会变得越来越好,学习水平和学习效率可稳步攀升。
在新课改标准中,过程性评价被列为重点,从实际角度来进行分析,也就是注重学生学习效果,而不是单单注重学生学习成绩,需要综合各项指标和要素来进行综合评价,其主要分为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必须实现二者有机整合与有效互动。在评价环节内,教师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案,不仅要肯定学生学习成绩,还要使其认识到自身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和自身的学习缺陷,最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高中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已受到广泛关注。高中语文教学是整体高中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操作环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内容下达之后,教师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语文素质的培养,以及全面开拓学生的视野,特别是要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予以培养。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探索高中语文课改教学的实践要点,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隋德新。浅谈高中语文审美阅读教学[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126-127.
[2] 叶红梅。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课标理念带给高中语文教学的三个转变[J].新课程学习(下),(4):24-25.
[3] 于洁武。学科发展史的视角看高中语文新课改[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2):25.
[4] 钟海虹。新课标 新理念 新教学:论高中语文新课程给教学带来的改变[J].新课程(中学),2014(4):5.
14.教师课改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四
河南省渑池县天池镇笃忠小学 杨富民 邮政编码:472421 邮箱:***@163.com 联系电话:***
摘要:在新一轮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课程有了哪些新的变化,小学数学教师应如何应对新课程的挑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小学数学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师该如何适应新课改教学。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挑战
一、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具备的教育观念: 新课程观强调民主、开放,强调要有教师参与开发。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因此课程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教育内容和意义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从而对课程内容进行不断地变革和创新。因此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过程,而更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1]。新课程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由以往重教书轻育人的学科本位的观念改变为以人的发展为本位。要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成长中的人,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基础,有自己的思想观点、行为习惯、性格特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能力。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教学是教师教与 学生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交流启发,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师要培养交往与合作能力
1、与学生的交往合作。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交往,对学生来说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来讲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知识的理解,上课不是生命的耗费和牺牲,而是自我实现小学数学教师要与学生很好地交往与合作,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具备公正、公平与合作共处的意识;要平等、友好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理解、信任、尊重、欣赏每一个学生;于自制,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善于向学生学习,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与其他教师的交往合作。新课程强调课程的综合化,它需要教师之间更多的更紧密地合作,这样才能完成课程的综合、学习方式的综合、教师之间的综合。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同其它年级、同一年级其它班级数学教师加强交流与合作,同时也要与其它学科教师交流与合作[2]。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一项数学课题,它要涉及语文、地理、历史等其它多种学科,因此数学教师就需要与语文教师、科学课教师交流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学习。教师之间的合作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课题研究的质量。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与其它教师的交流与合作要注意以下几方面:①要尊重其它教师的劳动,维护其它教师的教育威信.②小学数学教师之间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提高。③与不同年级的数学教师及其它学科的教师要密切配合,注意教育教学的统一性、连贯性,齐心协力培养好学生。④要虚心向优秀教师学习,取长补短。
三、小学数学教师具备教育研究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要有不怕问题和困难的精神,敢于面对问题,敢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挑战。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挖掘问题的意义,并主动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尽管不强调小学数学教师成为专业或专职研究者,但他们在教学中所开展的研究也必须遵循一定的科研规范。这样才能抓住自己教育教学中出现的 主要问题及其主要方面,并为最终解决问题提供保证;要提倡开展行动研究[3]。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提高教育质量。
四、小学数学教师具备一定课堂调度能力
教师要有营造良好学习气氛的智慧和能力。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要从以往完全由教师讲解例题,学生模仿、练习的传统方法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教师的责任主要就在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良好的学习气氛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因此要求教师要尊重、热爱、了解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积极与学生沟通、合作,灵活机智地化解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多给学生鼓励,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新课程教学中,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活跃经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是教师根本没有想到的,有的是教师一时没有办法回答的问题。课堂教学无法按照教师预定的程序进行,在教学中会出现一些以前从未出现过的情境。对这些课堂中突然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能迅速作出判断,并及时加以解决,决不能敷衍了事。同时,教师还要认真观察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组织自己的教学。这些都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才能够很好的处理。
总结:数学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适应新课程,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转变自己角色,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方式。数学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最后的成功,小学数学教师是关键。小学数学教师肩负数学课程改革的历史重任。要使数学新课程的新理念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教师课改教学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老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08-23
教师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08-12
教师新课改培训讲话稿11-06
高中教师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08-20
新课改下的教师观论文09-08
浅谈新课改下政治教师的角色转换11-02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10-20
小学课改教学工作总结06-11
七年级语文新课改教学总结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