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活环境维护

2024-10-06

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活环境维护(共15篇)

1.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活环境维护 篇一

一、xx乡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和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农村环境治理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为进一步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xx乡整体面貌,对xx乡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有争对性的提出合理的建议,为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二、xx乡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xx乡建制于1984年,全乡总面积73.3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1564户6631人,距离寻乌县城50公里,广东兴宁市区62公里,是江西省南下广东发达地区的主要通道出口。

(一)xx乡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

xx乡农业是以种植业、果业为主导,茶叶和油茶种植为特色。其中油茶种植面积有25500多亩,平均年产油茶24.5万斤,年产值1000万元;茶叶种植面积有1800多亩,年产值达630万元。xx乡矿产和水资源丰富。地下蕴藏着高含量的铀矿、稀土、水晶矿;境内还建有斗晏、大田、铁尺水、龙潭等8个水电站,装机容量计3.95万KW,被水电专家称之为“小水电之乡”。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环境问题日益凸现,xx乡生态环境令人担忧。目前xx乡农业种植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在土壤中大量残留,造成土壤物理性质恶化,肥力下降,土壤板结,肥效降低,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地膜的广泛推广及大量应用,虽提高了产量,可由于废弃的地膜不易分解,造成农田污染,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稀土的非法开采造成饮用水水质严重下降,对生活垃圾随意排放到河流,影响了沿河居民的生活用水;畜禽养殖污染,使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环境问题已严重威胁到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制约了xx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xx乡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种植不合理的现状,以及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上游污染物下泄等主客观制约因素的存在,使得xx乡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二)xx乡造成严峻生态环境形势的原因分析

1.环保意识淡薄,宣传程度不够。对农村环保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群众环境保护意识总体还不够强,许多群众往往会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或投诉,而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束。

2.政府环保力量薄弱。一是xx乡没有专门的环保队伍和防保员。乡干部学历参差不齐,专业五花八门,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二是乡干部人员常变。人员变动过快,使环保工作在质量和效率上大打折扣。

3.农民生产、生活习惯落后。长期以来,xx乡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群众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例如缺少科学种田的指导,滥用化肥和农药;垃圾随处扔等等。这种淡薄和落后的环保意识在农民身上根深蒂固,制造污染的主体十分庞大,难以根治。

4.环保方面配套设施不足。环保政策、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使得落后的基础设施与日益加大的污染负荷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导致了环境污染的加剧。

三、xx乡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按照“建设环境优美的新xx”的要求,在全乡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构建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1.加大环保知识及法律、法规宣传。乡政府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大环境宣传的力度。把保护环境灌输到每个村民头脑中,不断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让农民明白什么是环保,为什么要环保,怎样才能环保。通过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促进他们树立起农产品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从而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2.落实环保乡村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村委会,固定村级环保员,确保人员流动带来的不便。加强乡镇环保培训,完善体制,健全责任追究制。要加强对乡、村领导干部的环保培训,打破部门行业的条块分割,协调各相关部门,依法界定执法职责,将行政执法权力与执法责任有机结合,科学设定执法岗位,明确执法程序。

3.倡导农民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加强农业知识培训,制订农药、化肥等的科学使用计划,禁止使用高毒性、高残留的农药,鼓励使用和推广配方施肥、生物杀虫灭害等技术,同时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推广农村环境保洁,实行农村生活垃圾袋装,确保道路、水塘、河道清洁,转变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

4.完善环保配套设施。应该制定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引导,防控结合,发展生态农业。加大环保政策扶持,逐步向生态环境保护如xx环保重点工程、农业污染防治等方面倾斜。要以“建设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为抓手,以“农业生产清洁化、村庄建设生态化”为原则,全面推进xx生态建设。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有效控制农业污染,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环境。建设和完善垃圾填埋场等基础设施,广泛开展xx生态文化建设,着力提高xx环境质量,构建生态优美、和谐稳定的新xx。

2.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活环境维护 篇二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及特点

乡村旅游最早开始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 20世纪80年代西班牙发展了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随后, 这种旅游形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风靡, 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道路。中国的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 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是在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98’华夏城乡游”之后, 才得以大规模的发展。2006年, 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定为“2006中国乡村旅游年”, 把乡村旅游推到极至。目前全国已经大致形成了北方以北京为中心, 长江中下游以上海为中心, 东南沿海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 西南地区以成都为中心的乡村旅游区域格局。

乡村旅游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展迅速, 它的最大特点是拥有质量高的生态环境、独特的风土人情, 以及奇异的自然风光。它的发展是以环境为物质载体的, 其中生态环境始终是一条生命主线, 乡村旅游业的成败兴衰关键也在于此。

二、乡村旅游区生态环境现状

1.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乡村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较以往有了更大的改观。例如:浙江省以“生态省建设”为目标, 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重视乡村环境保护基础性工作。淳安县千岛湖地区是著名的旅游风景区, 更是浙江省重要的饮用水源保护区, 在以保水、护水前提下合理发展“生态渔业”。

被誉为“农家乐”发祥地的成都通过城乡统筹, 逐步摆脱了传统城乡结合处“脏、乱、差”的面貌, 通过利用城、郊两地资源优势, 因地制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成都市锦江区, 充分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 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等“五朵金花”, 发展以独特川派花艺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业, 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更是使乡村生态环境走上了可持续发展轨道。

2. 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伴随着旅游扶贫政策的出台, 全国各地纷纷发展乡村旅游。有些当地政府在开发旅游资源时, 缺乏调查研究、科学论证, 忽视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规划, 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效益, 轻视环境效益。当前乡村旅游业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处理一直是困扰各个乡村旅游区的棘手问题。一方面是大量游客进住乡村消费, 产生的无机垃圾, 包括各类塑料制品及包装物 (塑料袋、饮料瓶、快餐饭盒等) , 还有炉渣、煤灰、废纸、口香糖等。另一方面是旅游区内的饭店、旅馆产生的有机垃圾, 包括剩茶剩饭、瓜果皮核、菜根菜叶、人畜禽粪便、动物尸体等。这类垃圾不集中及时处理必定会招惹蚊蝇、滋生细菌、传播疾病、污染环境, 直接影响旅游区的生态环境指数。

(2) 水体污染:发展旅游的乡村地区一般都有较好的自然环境, 区域内或周边拥有河道湖泊等水域, 旅游设施又多集中在这些水域附近, 游客的生活污水在没有处理设备的情况下会直接排入河道, 产生的生活垃圾堆积在河岸边, 导致水体污染日益严重, 有的已成了臭水沟, 严重影响沿岸居民生活环境。

(3) 噪音污染:乡村旅游吸引了众多城市旅游者, 机动车船的马达声、游客们的嘈杂声, 以及娱乐场所的噪音、居住场所各种设备运作发出的噪音打破了原本宁静的乡村, 不仅影响了村民的正常生活, 更影响到动植物的健康生长。

(4) 土壤破坏:当游客纷至沓来欣赏乡村自然美景的时候, 对土壤的扰动是巨大的, 甚至是致命的。尤其在节假日旅游高峰期, 超载拥挤的人群, 对土壤和植被不断重复的踩压, 出现土壤板结, 植物无法生存。一些作为发展乡村旅游资本的天然草场因游乐项目不合理和游人无节制的践踏, 正在迅速沙化, 将成为不毛之地。

三、乡村旅游区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1. 加大环保宣传, 提高环保意识

广大游客和当地农民既是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力军, 更是最大的受益者。加强指导、培训、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 积极引导游人、农民从自身做起, 自觉培养环境忧患意识、增强环保理念, 参加环保实践, 这是乡村旅游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基础。

2. 制定乡村旅游规划, 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监测

制定合理的乡村旅游开发规划, 开发前期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以及开发、经营过程中的环境监测, 不仅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 更是旅游开发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措施。因此, 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 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环境、生物种群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因素进行认真的调查分析, 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的原则, 禁止任何形式损坏生态环境的开发行为。

对每个开发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主要是乡村旅游对自然风景区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和旅游容量的评价、生态保护和恢复的技术方案及管理措施评价、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评价, 生态影响的损益评价等。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通过反馈信息检验和判断生态环境质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建议决策部门采取防治措施。为此, 各乡村旅游热点区域应建立环境监测网络, 检测手段除化学分析和物理测定外, 更重要的是生物监测。监测范围主要包括重要景点保护区, 分散游览区等, 内容涉及动植物生长繁殖情况, 大气、水体及土壤污染的潜在危险及地质灾害等情况。

3. 预测生态环境承载力, 实行区域轮休

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与否直接影响乡村旅游的质量。每一个旅游区域都有自身的生态环境容量, 容量的大小决定旅游承载力的大小。对于任何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说, 要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就要使旅游业的开发规模和旅游接待者、来访者的数量都控制在既能使旅游活动长期可持续地开展, 又不会给目的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或不可逆恶化的水平之内。从这个意义上说, 依据生态环境承载力强化对旅游发展的管理也便成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以乡村旅游的管理者应结合本旅游目的地自身的特点测算出该地区的旅游承载力, 以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

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都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但过多过频繁的人为活动会阻碍这种能力的发挥, 于是就有专家提出了“轮休制度”。它原指在农业上某一个耕种时期内不种植农作物, 使土地空闲以恢复地力。我国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但目前乡村旅游产品形式单一且同质程度高, 采用平铺式的开发利用只能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将轮休制度应用于乡村旅游, 可以弱化、屏蔽这一缺陷。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多是生态环境脆弱区, 在被开发利用的同时需要适时适度的休养来恢复植被、保持生物多样性, 进而全面提升景点生态环境指数, 对短期生态旅游环境饱和或超载的生态旅游区应充分重视旅游淡季的休养生息和环境补给, 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诗人笔下的乡村彩图是多少现代都市人的梦中美景, 乡村旅游正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浓郁的乡土气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而做为旅游业的物质依托——生态环境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协调发展乡村旅游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促使两者产生良性互动, 是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

摘要: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 但发展中出现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对乡村旅游区的环境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以提高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乡村旅游,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林越英:旅游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1

[2]王曦:近年国内乡村旅游研究概述[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0) :118~120

[3]杨邦杰:乡村发展:环境保护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发展, 2007 (6) :1~5

[4]杨琪:生态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分析与调控.林业调查规划, 2003 (2) :73~76

[5]王玲娜:论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框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8) :452~455

3.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活环境维护 篇三

关键词:森林文化;生态保护;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3.073

我国是人口大国,且国土面积十分辽阔。但是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却极小,导致在森林资源方面,人均占有率较小。近年来,我国已经从“单方面向自然索取”转变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具有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使得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日益减少。因此,我们要重视森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要一直坚持走下去,并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都能对现如今的生态环境有明确的认知,加强其生态保护意识,为优化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1森林文化生态保护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十分欠缺,由于要满足社会和人们的日常需求,导致对森林的过度开发,使其面临极大的危机。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原本较少,再加之不断的开发、滥砍乱发以及忽视可持续发展战略,导致森林生态环境较为恶劣,大量物种濒临灭绝,木材资源严重匮乏,森林生态环境的现状堪忧。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人们的生态意识较为淡薄。由于人类单方面向自然索取且不加保护,从而导致森林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有的地区甚至变成荒漠。现在即使是对森林生态环境加以保护,也很难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因此生态保护意识有待强化。

2森林文化生态保护的必要性

森林,又被誉为“地球之肺”,它的作用极其巨大,但与此同时,森林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全世界的森林覆盖率仅占陆地系统的30%左右。因此,森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具有其他资源无可替代的生态效益,而且森林中有着极为复杂、繁多的生物种类,主要包括高大乔木、灌木、地衣苔藓、草本植物,还有数量庞大的动物种群以及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种群等。森林具有复杂的结构、丰富的物种以及强大的功能,它自身就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生物圈,对降低二氧化碳含量、巩固土壤以及改善水土流失问题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2.1 保护木材资源

森林的生态环境是生态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价值。因此要加强对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不仅可以保护稀少的木材资源,而且能体现出在生态建设方面的重要成果,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进行。

2.2 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森林中拥有着繁多、复杂的生物种类,因此,保护森林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如果对森林造成严重的破坏,其中的物种必定也会受到伤害,多种生物也将濒临灭绝。因此,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可以保护物种不遭到破坏,为这些生物种群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2.3 良好的经济效益

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不仅可以使我国的资源产量能够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还为国家节省开支,保证社会能够长久稳定的发展,人们生活越来越幸福。

森林在陆地系统中的地位极为重要,保护生态环境,杜绝过度开发环境的现象,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相关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对森林的利用、保护及开发进行系统的管理,优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

3森林文化生态保护的主要措施

3.1 树立良好的生态价值观

生态价值观的确立是人类认识自我、认识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树立良好的生态价值观,这将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奠定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思想基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处于初级阶段,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因此在森林文化生态保护方面也尤为重要。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满幸福。要积极学习传统的思想财富,挖掘其现实价值,不断补充和丰富人们的生态价值观。

3.2 完善自然环境保护机制

若要对森林生态文化进行保护,首先得有一套先进的自然环境保护机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可以实行“奖惩制度”,对努力保护环境的群众进行表彰或者现金奖励,对破坏环境的人,根据其对环境的破坏强度,再具体分析判定。尤其是对环境破坏极为严重的人,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法律渠道解决。要实行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去约束不法行为,为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社会和谐而努力。

3.3 加大资源保护宣传力度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节约资源等方面,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都能充分意识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使其对我国现如今的生态环境现状有明确的认知,加强其生态保护意识,让每个人都能为优化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森林文化生态保护方面还应继续努力,积极的完善生态制度,并加大宣传力度。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要将其传承下去,福泽后世,因此我们更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森林生态的保护与我国社会的发展齐头并进,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 张杰,徐波,那守海.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体系的构建[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04).

[2] 谭开湛.浅析森林生态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J].生态经济,2001,(07).

4.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活环境维护 篇四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

【1】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须完成的四项任务: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既是我国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更是就人类未来的美好愿景所作出的庄严承诺。加快建设现代林业,增加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推动经济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在更高层面上、更大范围内审视和解决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积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的新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倡导生态文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生态养殖,扩大规模,加工产销配套连接,让农民的收入得到提高,实现山绿人富。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这一充满激情和期待的号召,引起人民大会堂内代表们雷鸣般的掌声。相比5年前党的十七大报告直接提到“环境”或“生态”字眼的地方达28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大幅增长至45处,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自然”也成为报告中的又一个关键词。

对于当前的发展趋势,我们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当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入到建设生态文明环境。所以我们应该做如下:

(一)积极宣传维护生态文明建设。

宣传是传播生态文明重要的环节,没有大力的宣传,就没有推行动力。所以宣传是重要环节之一。积极向公众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宣传环保主题活动提高资源环境意识,养成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检举揭发破坏资源、环境的行为。同时宣传科学知识和法律法规,提高人口、资源、环境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履行计划生育、保护资源环境的义务,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宣传提出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建议。

(二)敲响警钟,加强环保意识 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命脉,所以为了我们的生存发展我们应当敲响警钟,加强环保意识。举办有关环境保护的讲座,帮助大家了解中国环境现状,认清基本事实,为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首先在思想觉悟上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才能更好的“环保”。更重要的是,将环保的理念与知识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共同创建美好家园。

(三)水滴石穿,从小事开始,从你我开始

大学生的环保活动应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情做起,不要过多的追求回报,只有自己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端正热忱的环保心,才能更多的去要求别人。大学生首先要转换自己还比较传统的环保观念和意识,意识到环保不仅仅是不污染环境,还包括“不浪费资源”,等等。作为当代大学生,要从身边小事做起,提高自身环保意识,从点滴做起,将每一件与环保相关的事都落到实处,并非简单喊喊口号。比如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不践踏草坪;节省用纸,废纸再利用;节约用水,随手关闭水龙头等。环保是个积累量,需要我们共同去一点点积累。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态文明才会更加美好。当代大学生如何建设或维护生态文明环境

(四)志愿服务,有你有我,更光荣。

积极参与环保志愿服务,成为一名光荣的环保志愿者。环保志愿者也是大学生可以实现环保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成为一名环保志愿者,不需要你是否具有专业的环境知识,也不必看重你是否有国人的环保技能,只要你拥有一颗热忱的环保之心,有一份无私的奉献精神。作为志愿者,我们要充分利用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等环境保护节日,参加义务植树、环保宣传、环保下乡实践等活动,提高自身的环保理念,从实践中履行青年对于环境保护的责任和承诺。环保不仅是宣传,更重要的是深入人心。应当进入中小学以及高等教育课堂里。一点点深入人心,提高全民认识高度。更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五)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的世界观

生态文明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生态文明是建立在生态科学基础上的绿色文明,绿色是生态系统的“标志”,绿色代表着青春、生命、美好和希望,一种文明只有尊重“绿色”、发展绿色、保护“绿色”,才会有旺盛生命力。工业文明剥夺了人们享受绿色的权利,生态文明要求重新建立绿色世界,走绿色发展之路,让人们生活于生机盎然的绿色生命世界之中。

5.生态与环境保护 篇五

11级学前教育

林丽贞

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小辈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我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

在刚过去的一年中,我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植树活动,带领我们初一(6)中队的班干部创立了“绿色天使”植绿护绿小组,鼓励队员们在校园里认养了一棵小树苗,利用课余时间给它梳妆打扮,为它长成参天大树打下了基础。在学校组织的“让地球充满生机”的签字活动中,我郑重地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并写下了自己对环保的决心和期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积极参加学校在世界环境日举行的有奖征稿,认真查阅、收集各类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撰写有关环境治理设想方面的文章,我经常去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讲座,观看环保方面的录相带,积极参预环保知识问答调查活动,认真填写每一项提问。我参与了“红领巾植绿护绿队”的网站建设,在上面发布大量的环保图片和环保知识,以及关于环保的各方面的法律知识,我国在环保方面发展动向、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情况;每个月我都利用网络、报纸,查找一些最新的不同的专题和板块“环保资讯”来告诉大家;还定期制作一些宣传板来宣传环保知识和生活中的环保常识。提高了大家的环保意识;号召同学们从不同的方面来关爱自己的家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周围的环境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积极动员身边的人一起来依法保护和建设人类共有的同样也是仅有的家园,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我还和同学们共同发起“养一盆花,认养一棵树、爱惜每一片绿地,让我们周围充满绿色”和“小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饭盒和一次性筷子,让我们远离白色污染”的倡议。让我们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篮子,让我们共同走向美好的绿色的明天,走向辉煌、灿烂的未来!据我收集到的一份报告说:“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五大类。”一个个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它们像恶魔般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它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体健康,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让人类陷入了困境。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们——人类有时刻不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地球村将成为美好的乐园”。未来的天空一定是碧蓝的,水是清澈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人类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幸福。

6.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活环境维护 篇六

环境保护与维护群众利益的几点思考

朱重成

摘要:当前社会正处于改革转折期和矛盾凸显期,如何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过程中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已成为政府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环境保护与维护好群众利益的密切关系,然后进一步探索了如何维护群众合法环境权益。环保问题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关键词:环境保护,群众利益,对策,整治,执法。

近年来,我市正处于“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高速发展期,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大刀阔斧的进行,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当人们正享受着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和醉心于GDP的高速增长时,隐藏在背后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和加剧,社会矛盾逐渐激化,由环境问题所引起的信访投诉案件不断上升,以恩阳区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环保信访投诉案件 52件,2014年截至8月份已受理69件,比去年增长32.7%,对此,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维护群众合法环境权益,已成为当前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环境保护与维护群众利益的关系

(一)环境保护是有效维护群众利益的基本方法。通过对生态环境的大力保护,营造一片碧水蓝天的人居环境,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是有效维护群众利益的基本方

—1 — 法。

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我市环保系统始终坚持“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最大化的维护群众利益,就是最有效的群众路线”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相继开展了“环保检查执法年”、“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等一系列环保专项行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切实维护了群众利益。

(二)环境保护是有效维护群众利益的必然要求。目前,随着城市框架的不断拉伸,各类大型企业的陆续入驻,对城市周边的植被和山体破坏大,排污量与日俱增,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噪声、扬尘等污染严重,且地方政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发展的观念依然存在,加之,群众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由此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也正在加剧。因此,保护环境已成为有效维护群众利益,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三)环境保护是有效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保障

1、只有保护好环境,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才有保障。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好的生存环境是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基本保障,我市目前虽未发生过大的环境污染事件,但关于环境方面的投诉却日益增多,这为无疑是给我们的一个讯号,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已刻不容缓,环境权益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

2、只有保护好环境,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才会不断提升。“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是我们的追求,可如何才能最大程度的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是我们所有干部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如今,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人民群众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2 — 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因此,群众的幸福指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活环境的优劣。

二、新时期下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的对策思考

把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作为出发点,把解决危害群众建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作为工作的着力点。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整治重点环境问题。一是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围绕重点区域、流域和行业的突出环境问题,抓住屡查屡犯的环境违法行为,以及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环境问题作为重点对象进行严查。二是继续推进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充分利用我市森林覆盖率高、重工业少、环境基础好的优势,以“五创联动”为契机,继续巩固和发扬在此基础上的成果。继续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监管力度,严把项目手续审批关,严格执行有污染性质的企业准入标准,防患于未然。三是集中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违法排污问题。进一步推进对三县两区主要河流等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整治。巩固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直接排污口的取缔关闭成果,集中解决对饮用水水源的污染问题。

(二)不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切实保障环境安全。

1、健全完善环境执法长效机制。强化环保执法机制创新,完善多部门联动和环境违法案件移办制度。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建立社会监督员制度、公开环境信息,加强社会监督。加强新闻媒体等监督作用,公开曝光违法排污企业,公开查处一批典型案件,营造良好执法环境。继续推进企业环保诚信制度,对不诚信的企业按照相关的法律予以处罚。建

—3 — 立环境安全隐患企业和挂牌督办企业定期巡查制度,跟踪其落实整改的过程,维护环境安全。

2、加大对环保违法违纪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依据环保法律法规,对发现环境违法行为,除要追究违法企业的法律责任外,还要追究企业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对整治不力、拖而不决、行政干预或者行政不作为,严重影响党群关系或社会稳定的,给予有关单位和责任人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对违法排污案件,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企业法人的刑事责任,坚决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

(三)持续加强队伍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管理水平一是继续加强思想、组织、作风、业务和制度“五大建设”,积极开展创建和谐环保机关活动。要把加强队伍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作为提高环境监管能力的重要措施来抓,不断巩固先进性教育和机关思想作风整顿成果,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环保队伍,全面提升环保管理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强基层能力建设,抓落实,抓基层,抓效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进一步转变作风,切实为基层排忧解难,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要不断加强监察队伍自身建设,廉洁执法,认真听取群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处理举报、投诉和控告。

(四)切实做好群众信访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全国各地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发,这主要是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日益敏感和责任意识不断增强的结果,对此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切实解决群众环

—4 — 境权益诉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工作。

1、标本兼治,从源头上做好环境污染防控工作。坚持标本兼治,努力从源头上减少信访问题的产生。具体应做好以下方面工作:一是树立切实为民办实事的观念。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二是执法人法应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依照法律法规办事,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现实利益的行为,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对违反法律法规的执法人员严厉追加责任;三是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要强化环保责任考核,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区环境。要扎实开展区域性环境污染整治,改善区域环境质量。进一步加大恩阳饮用水源综合整治工作,积极开展区域性环境污染调研及整治活动。

2、防止越级上访,积极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诉求 由于我市目前的环境信访案件有上升趋势,做好越级上访工作刻不容缓,我们要把控制群众集体访、越级访,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信访工作的重点。一是要切实深入基层,关注民声民情,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组织力量、调查研究、关心体察群众疾苦,摸清情况、研究政策、拿出对策,举—反三。二是要对于群众反映强烈、涉及面.牵涉人数众多的重大问题,主要领导要亲自调解、协调处理,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各部门各单位,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为民解忧、。三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狠抓环境信访工作不放松,做到了接待、登记、回复一站式服务,提升环境信访工作水

—5 —平,起到服务经济、稳定社会的效果。四是要加强舆论引导和政策宣传,让广大群众及时了解政策,依程序、按法律合理表达诉求。特别是今年4月23日国家信访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访事项受理办理程序引导来访人依法逐级走访办法》,规定信访人应采用走访形式,到依法有权处理的本机或上一级机关设立或者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信访事项,对跨越本级和上一级机关提出的来访事项,上级机关不予受理。

3、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环境信访投诉齐协共管工作格局

一要建立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的排查制度和工作网络,明确责任,加大工作力度,对排查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预案。全面提高基层就地化解矛盾的能力,切实把问题化解在当地,认真做好上访老户和重点人员的稳定工作。要重视对群众初信初访处理,提高一次性解决问题的成功率。二要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工作机制、信访问题排查调处机制、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解决矛盾纠纷机制等,提高信访工作的水平和效率。三要认真落实信访事项受理登记和转送制度、听证制度、案件终结制度和督查督办等制度,全面推动信访问题的解决。四要严格责任追究,把信访工作绩效纳入考核体系。通过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切实有效地形成信访案件齐抓共管的格局。

4、加强环保信访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环保信访投诉处理水平

“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建设好了队伍,全面提高处理投诉水平,才能高效高质化解矛盾,处理好信访投诉。第—6 — 一,环保干部要提高认识,加强宗旨教育,树立群众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和做好信访工作的政治敏锐力,力争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第二,选配有群众观念、责任心强、业务精的人员到信访工作岗位上,同时加强对环保系统信访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业务水平,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发挥环保信访干部的职能作用,力争把群众的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第三,利用各种媒介开展环保宣传。通过宣传小册、有奖问卷,宣传栏,环保征文、环保知识竞赛、环保演讲比赛等形式推动环保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使环境保护行动深入基层,切实提高全民环保素质。

参考文献:

[1]于炜,董新保.从企业的环保意识、行为看环境管理[J]环境保护,1997,2(3):15-18 [2]潘岳.中国环境问题的思考[N]中国环境报,2007,3(19):28-33 [3]周生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N]中国环境报,2012,12(14):54-60

作者简介:朱重成、男、25岁、本科、巴中市环境保护局恩阳区分局、科员、***、巴中市恩阳区登科小学四楼(636000)、2813042528@qq.com

7.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活环境维护 篇七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环境保护

乡村旅游在我国快速、稳健的发展, 必须注重开发与环境保护的两个方面相互协调。

一、国内乡村旅游的特点

(一) 生态

乡村旅游依托当地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风情及农民生产生活资源, 以各类投资主体经营为主要特征, 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旅游服务项目, 包括各种类型的农业园区、农 (林、牧、渔) 庄园等除旅游特色村以外的乡村旅游。

(二) 资源

旅游者的活动目的地主要集中在特定的乡村环境内。具有地域特色、乡村特色、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设施及旅游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游客的流向。因此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到其差异性, 做到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同时, 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个性的一面, 从而满足游客多样性的旅游选择。

(三) 模式

当前,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大致有这么几种模式:田园农业旅游模式, 即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为旅游吸引物, 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即以农村名俗文化、风土人情味旅游吸引物, 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农家乐旅游模式, 即农民利用自家庭院, 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边的田园风光来吸引游客;村落乡镇旅游模式, 即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 开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模式, 即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 为游客提供休闲舒适的服务;回归自然旅游模式, 即利用优美的自然景观发展旅游活动, 让游客回归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感悟大自然。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

(一) 开发过程中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着重体现原生态的人文及农业生态景观, 做到科学化管理, 循序渐进协调发展, 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的问题, 防止旅游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 加强与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 坚持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第一, 开发第二”的原则,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 乡村文化和环境并举

我国地域辽阔, 乡村文化和环境风格迥异。在开发过程中必然会对乡村的社会、经济、人文环境造成一定得冲击及影响。因而乡村旅游的开发始终要考虑到的因素就是环境和文化, 只有在保证了乡村环境和文化的前提下, 才能使当地农民在旅游开发中受益。

1. 环境。

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影响着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及旅游接待能力, 因此水、电、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乡村公共服务设备的健全成为开发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良好的人居环境无论是对旅游者还是对当地居民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乡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全及乡村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但如果进行过度的开发, 对乡村环境的破坏较大, 就会改变乡居生活的氛围, 将对农耕环境和动植物环境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2. 文化。

乡村旅游的开发必然会对文化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开发应注重文化的民族、地域的差异性, 同时避免出现文化的趋同性, 着重强调文化的个性差异的特点。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游客的大量涌入乡村, 必然会使得乡村原生态的文化被城市强势文化所同化, 如果不加以保护必然会造成对都市旅游者的旅游吸引力下降, 最终导致乡村旅游不复存在。同时开发过程应注重社会、经济、环境、心理环境容量的协调发展, 过度开发会对乡村朴实的民风和原生态的生活秩序造成严重的破坏。地域的差异性特别是经济收入的差异性对农村居民的意识冲击比较大, 如何使当地居民在面对高消费、时髦的城市游客的进入的同时能固守传统的生活方式而不产生盲目的追求和崇拜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农业生产方式、乡村节庆、乡村生活习惯、趣闻传说等这些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原生态物质及非物质遗产, 在旅游开发中应深挖其文化内涵, 在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同时, 保持原有的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 才能增强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三) 乡村原生态的保持

乡村原生态的保持是吸引游客的前提条件。乡村原生态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是乡村旅游的个性化特征, 也是吸引城市旅游者前往游览观光所追寻的目标。乡村原生态性的景物、景观及社会生活习惯, 应尽最大限度的保留更不能改变其原真形貌。如湖南、贵州等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村落, 其先决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那里的乡村气息浓郁并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农耕经济的最初形态, 绿色、自然、健康可以让久居城市的旅游者尽情享受宁静与安逸。乡村旅游开发的原生态保持需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当地居民的共同努力, 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保持乡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原生态性也符合乡村旅游发展的科学道路。

三、国内乡村旅游的环境保护

(一) 做好科学规划, 进行合理有序开发

政府主管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 进行宏观指导和调控, 对具体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论证, 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编制科学的乡村旅游规划, 应注意做到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优势, 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规划;开发前期要进行详尽的环境保护评价, 因地制宜, 坚持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使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同时了解附近城市居民的旅游消费习惯, 合理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制定符合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前景的规划;其次, 要以坚持保护为前提, 保护与开发并重, 使乡村旅游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 做好引导工作, 倡导文明旅游

旅游者因民族、地域、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等存在差异, 从而在旅游过程中有不同的心理诉求和行为表现。作为行业中的旅游管理者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 要根据不同类型游客的特点做好有针对性的引导工作, 倡导文明旅游, 使游客自觉地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能够约束自身的行为。乡村旅游健康有序的发展离不开旅游者、旅游企业及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 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逐步形成文明旅游、科学旅游、健康旅游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 自然环境的保护与经济投入并举

自然环境的保护不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要有足够的经济投入来保障。因此, 要建立“以生态促旅游, 以旅游养生态”的可持续经营模式, 在旅游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用来作维持环境质量的成本投入。要坚持乡村旅游利益化相互协调和统一, 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做到有机结合, 才能使乡村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在旅游发展中得到健康、协调及持续的发展。

TimesFinanc

参考文献

[1]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7年.

8.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活环境维护 篇八

【关键词】网络环境;数据安全;维护方案

引言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人们生活产生很多的便利条件。我国的农业、工业、办公有越来越依赖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使得办公、生产的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与此同时,网络环境中数据安全也得到了很大的威胁。如何保护网络环境中数据安全是目前相关部门应该重视的主要问题。只有相关数据得到安全保证。才能保证计算机用户资料和相关信息不被泄露。保证网络环境安全合理的运行,使得计算机用户在享受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带给人们便捷的同时避免相关的威胁因素造成资料和隐私的泄露。给计算机用户营造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

一、网络环境中数据安全的概念

网络环境中的数据安全是互联网信息能正常使用的安全保障。也就是计算机用户的相关的文件和信息存在在网络当中,并且在网络中传播和共享。网络环境中数据安全其实一项复杂而庞大的技术系统,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密码技术。等等一系列技术组成。也就是保证网络中的数据安全。在国际上的定义是,通过建立一系列的措施,使得计算机用户的资料信息能得带有效的保障,保护计算机不受到病毒、黑客的攻击破坏。

二、目前我国网络环境中数据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在改变我们生活、娱乐、教育、休闲的同时,让我们能享受到高科技带来的便利条件。所以网络环境中数据安全就变得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的网络环境中的数据安全还存在很多风险,经常发生网络用户信息被盗取的事件发生。用户在使用计算机办公或者浏览新闻资讯过程中,往往会收到很多文件信息,当用户危险意识低或者好奇心强打开后,就文件中的病毒就乘机侵入计算机系统中,破坏计算网络系统,造成系统瘫痪,使得很多用户的信息资料在网络中传播开来,造成很大的损失。在我国目前的网络环境下,主要威胁用户最大的是病毒入侵、黑客袭击、垃圾文件侵害。下面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1.病毒产生的安全问题。

病毒是构成网络环境中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病毒是一种可以自我进行复制并且破坏计算机系统和内部软件的一种程序。比如在2007的时候有一款“熊猫烧香”的病毒,一度风靡我国。对我国的计算机构成很大的威胁,造成至少3.2亿的经济损失【1】。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病毒的程序都是很小的,但是却能给计算机造成很大的威胁。轻则会造成计算机系统运行非常缓慢,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效率,重则可以导致整片计算机网络系统瘫痪。使得计算机用户相关的资料和文献丢失或者遭受破坏,严重影响网络环境中数据安全。

2.黑客攻击造成的安全问题。

黑客攻击是对相关的资料和信息进行篡改、盗取、使用从而对网络环境中数据造成威胁。在计算机技术刚运行时,黑客是帮助计算机系统发现漏洞并进行修改和完善的高级计算机程序员。但是随着计算机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使得一些不法的黑客分子。利用自己高超的技术对计算机程序进行破译、攻击破坏网络数据安全。

3.垃圾邮件造成的安全问题。

垃圾邮件也是网络环境下对数据安全造成威胁因素最大的问题,垃圾邮件和病毒以及黑客入侵有着本质的区别,垃圾邮件没有病毒具有的蔓延性,也没有黑客具有的潜伏性,而且垃圾邮件本身就具有高度的公开性,这也是垃圾邮件肆意传输的主要原因,掺杂在正常文件当中,发送大计算机中,会迫使用户接受邮件。

当用户打开这些邮件以后,计算机系统就会受到威胁,轻则造成计算机使用效率缓慢,重则造成个人信息泄露。

三、网络环境中数据安全的维护方案

通过对网络环境中数据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及向网络数据安全专家的咨询,制定出以下几点维护网络环境汇总数据安全的方案。希望对网络环境中数据安全能有一定的帮助。

1.防病毒技术。

防病毒技术针对的是病毒入侵,由于我国目前的网络环境中,病毒入侵经常发生,网络环境下的防病毒技术主要体现在防范网络中自身的病毒,当计算机用户在使用计算过程中,或者浏览网页过程中,病毒就会出现。当防病毒软件一旦检测到病毒入侵就及时启动防范系统,对病毒进行驱逐和删除。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安全高科技的防病毒软件和有效的防范措施结合起来,才能对我网络环境实现层次保护,给广大的计算机用户创造安全的网络使用环境。

2.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

计算机网络安全性,也就是能有效的控制计算机使用网络设备和相关设备的接口。为计算机的安全使用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3】。网络设备能对计算机的IP地址进行判断,检查IP地址是否存在威胁因素,以及判断计算机使用者对运行的数据有没有使用的权限。通过相关的技术设备能对计算机网络中各个计算机的运行状态进行及时的监控和控制,保证计算机用户能安全使用网络。在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方面,可以采用最新的科技设备,比如采用防火墙技术和虚拟专用网技术,能很好的防止外来入侵对计算机进行破坏。

3.构建规范操作系统提高数据安全性。

规范的操作系统对网络环境中数据安全同样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按照规定的操作进行使用,能是网络书记能加安全。比如:在使用计算机时,随时更新计算机的程序,按照计算机的硬件配置使用计算机。打开的网页不能太多,也不要超负荷的使用计算机。随时对计算机进行杀毒和清理维护,保证计算机处于安全状态。如果发现漏洞进行及时的处理。对服务器的终端内容及时备份和监视。如果发现相关的资料和信息被篡改立即报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相关的数据安全,保护计算机用户的隐私和相关数据。

4.提高计算机加密技术。

计算机网络加密能有效的隔离计算机受到的各种威胁。保证计算机用户能安全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加密技术主要是在网络环境中建立一个预警机制,当计算机受到恶意攻击时,加密系统就能及时的对攻击者进行清除清理,从而为计算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的使用环境,在我国目前的网络环境中网络加密技术主要有两种形式,包括解密秘钥和加密秘钥。加密技术主要应用在计算密集群区域,通过对文件资料原有的加密技术上再增加一道私人秘钥,当需要查阅和使用时,通过秘钥才能打开,从而保证文件资料的安全,由于计算机加密技术不会受到地点、场合、时间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在计算机硬件系统中容易实现,所以被广泛的应用在计算机维护方案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中数据安全的维护需要从很多方面入手,对数据安全进行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但是,网络环境中数据安全与维护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所有计算机用户都要为数据安全做出一份贡献。在目前拥有的安全系统上进行完善和整改。随时更新保护数据安全技术。为网络环境中数据安全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勇. 大数据环境下对网络安全的探究[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03:143-144.

[2]白红军,林晨. 网络环境的计算机终端数据安全保护技术[J]. 信息通信,2015,09:199-200.

[3]杨林. 在网络环境下数据保护的研究[J]. 仪表技术,2016,02:42-43.

9.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篇九

张耀鹏1,欧阳萍

2(1、江西省公路桥梁工程局,江西南昌330009)

(2、江西省赣州诚通路桥工程有限公司,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分析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公路项目开工前期、施工期和营运期各阶段对沿线自 然环境造成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以减少公路项目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 影响。

关键词:交通工程;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必要性;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0前言

公路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对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公路工程项目的修建过程中,必将消耗资源,改变地形地貌和原有的自然环境,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公路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不同于一般的厂矿企业,它具有范围广、时间长、因素多及难于弥补性和难予预测性等特点。所以公路工程的环境工作必须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以工程前期、施工期和运营期等多个阶段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有效措施,使公路项目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尽可能的降低。的规划、设计人员主要以满足交通功能要求、降低建设造价和维护费用、节省交通时间和运行费用、减少交通事故损失等目标,进行路线方案论证及勘测设计。而对于公路的环保问题如何解决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也要求对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但由于公路可能对沿线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景观资源等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大多没有量化的指标(难以用价值或价格来衡量),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从管理层到设计人员,往往忽略工程建设与使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公路规划与设计方面的“先天不足”。对于高等级公路,为了满足技术标准,这种“忽略”引起的后果更甚。

公路规划与设计在环境方面的表现为:不合格占有价值较高的土地(如农业用地、森林用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用地等),使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破坏森林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引起水质污染,影响沿线动植物生长;穿越风景名胜区且未很好地结合自然,破坏景区景观;穿越或靠近居民稠密区,造成大气、噪声污染,影响居民作息,危及居民身体健康;侵占有价值水体,改变天然水系和自然流态,造成局部区域枯竭;深开挖和高填方中路段单调的边坡设计及雷同的防护工程设施使原本生动的自然风光黯然换色;为节省造价、方便施工而依照标准图设计而成的桥涵艺术造型,从而失去一次景观再造的机会等等。

1公路工程对环境污染的种类分析

1.1大气污染物

公路工程大气污染物能常以气体状态和粒子状态在空气中,主要有施工扬尘:石灰土、水泥混凝土、沥青等拌和站产生的烟尘。

1.2水体污染物

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废水和固体废物随水流流水体部分,包括泥浆、水泥、油漆、各种油类,混凝土外加剂、重金属、酸碱盐、非金属无机毒物等。

1.3施工噪声源

公路施工现场噪声按照振动性质可分为交通噪

声、机械噪声、电磁性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等。

1.4固体废物的污染

公路工程施工工地上常见的固体废物有:建筑渣土:包括砖瓦、碎石、渣土、混凝土碎块、碎玻璃、废弃的散装建筑材料:水泥、石灰等。生活垃圾:设备、材料等废径包装材料。

2.2项目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主要包括工放样、场地清理、征地弃土、改移河道、清理表土、开采料场等活动会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地形改变、沟谷大量消失,恶化生物栖息的生态环境,加速地表侵蚀,增大地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改变自然流水形态,加剧水质恶化,从而直接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筑路材料的运输装卸、各种混合料拌合、借土开

2项目各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2.1项目前期对环境的影响

项目前期工作主要包括项目规划、工程可行性研究、方案论证与评估、勘测设计等。长期以来,公路

挖及弃土堆放、土石方调运等活动会造成短期内粉尘污染。另外,由于施工增加大量机械作业的尾气排放,使空气质量恶化。

运输车辆的增加和装运土石方车辆的落土也会使相关公路交通条件的恶化,对原有交通秩序产生较大干扰。施工机械作业及运输车辆作业产生较大噪声,对沿线居民的正常作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不当的临时施工用地安排(如施工驻地、制加工场所、储料场和仓库等等)也会额外增加对自然环境的侵害。

2.3 项目营运期对环境的影响

营运期开始意味着项目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发挥作用,同时也意味着对沿线环境长期负面影响的开始。随着交通量的与日俱增,噪声和汽车尾气及粉尘污染逐渐加剧,噪音对沿线居民、学校和机关并且单位的学习、工作和休息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尾气、粉尘、油污对沿线居民生活、农田、土壤、水质等影响较明显,呈逐步加重发展趋势。

收费站点人员、沿线服务区的工作人员和沿线管养人员所产生的污水、垃圾也造成一定污染。

3项目各阶段相应环境措施

3.1项目前期环保

在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考虑好工程环保方案和措施至关重要,首先要提高项目规划决策人员、勘察设计人员的环保意识,认真学习国家有关环保的政策法规,其次,在认真做好沿线自然环境资料收集调查工作的基础上,以科学态度进行工程环境影响评估,做好设计工作。

3.1.1珍惜自然环境,规划好公路用地范围对

于工程方案,除了要考虑自然地理、交通功能、工程技术标准外,还要结合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来综合考虑公路的用地,使路线规划有利于环保。

① 保护土地、水体、空气和生物资源珍惜现有资源价值。合理产生新的生产用地,保护和增强现有的土地利用;

② 路线应与城镇规划相协调,促进城镇压更新及改善环境一方面尽量减少项目与城镇规划干扰,又要有利于城镇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车辆进出城镇,尽量保持项目与城镇的合理间距——“靠而不近,离而不远”;

③ 避开环境敏感性区域如学校、工厂、医院、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湿地和类栖息地、精密仪器基地和军事设施等等。

3.1.2 设计要结合自然地形

①平面线形: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采用较低技术指标是使路线顺应地形的一个好办法,多采用各种类型的曲线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②纵面线形:舍理设置纵坡和竖曲线使纵面线顺应地形成渐变、顺滑的纵坡线,避免大填大挖。深开挖路段要多考虑隧道方案,可避免山体开挖,保护森林植被和水土资源。许多山谷不仅是流水,而且是大气流能的通道,可考虑选择桥梁方案来代替高路堤,这样可避免阻碍大气流通,不会威胁到冷温植物的生长。

A.边坡设计:确保稳定的情况下,边坡的形状要尽可能与周围的景观协调,并用植物进行绿化(可结合各种土工防护结构和其它绿化基础工程综合实施)处理,坡脚、坡顶、坡面相交处的棱角要进行弧形整饰,可产生自然美又防风蚀。

B.重视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

一是设计时注意填挖平衡,减少土石方量,减少借土弃土;二是做好边坡防护设计工作,应根据地质情况多采用种草植树的绿化护坡方法;三是做好沿线排水设计;四是合理取土、规范弃土、保护耕地,少占农田,堆弃后应上覆盖表地,播种绿化。

C.注意保持原有的灌溉系统和自然水网体系 D.桥涵设计尽量避免影响河流水文、水流特征; a)避免改移或堵塞大型河沟;

b)对小型排灌系统如遭破坏应予以恢复或加以调整,合理设置小桥涵位置,必要时对原有排灌体系统进行优化合并或改移;

c)做好项目自身的排水系统,增加必要设施以防止路基路面排水对农田水利的冲击。

3.1.3合理设置临时施工用地减少或避免占用

农田,避免用地范围以外的耕地被机械碾压或堆放材料。临时用地在竣工后应及时复耕还田,恢复植被。

3.1.4做好道路沿线景观设计工作

①公路选线、定线时,尽量与地形地貌相吻合,减少土石方量,减少对自然风景的破坏,避开受保护的景观空间。

②重视路线空间造型设计,包括路线线形(平面、纵面、平纵组合)和其它景观因素(边坡、挡墙、分隔带、护栏、路面标线、标志牌、广告牌、收费站及服务区建筑等)的造型设计。

③做好沿线绿化设计工作,利用绿化来补充和改善沿线景观,如边坡尽量采用种草植树的护坡方式。

3.1.5做好道路降噪设计工作道路降噪设计工

作,可通过沿线种树绿化达到减噪目的,必要时设置隔音屏。

3.2项目施工阶段环保

组织广大施工技术与管理人员学习环保知识和有关法规,提高环保意识。在施工准备工作阶段,认真调查收集沿线相关资料,制定详细有效的环保措施,施工时加强环保管理和监测。

3.2.1减少水土流失根据实际填挖质合理设置

边坡的坡度;合理设置土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及时疏导雨水,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坡坡面的冲蚀;填方坡面应及时夯实并进行边坡绿化;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合理开采砂石料场,注意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

3.2.2减少噪音污染禁止噪音超标机械进入施

工现场,平时注意机械维修保养;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计划,尽量减少施工活动对沿线居民集中点的干扰。

3.2.3防止大气污染材料堆放应采取必要挡风

措施,减少扬尘。组织好材料和土方运输,防止材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材料运输宜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自卸车运输或采用覆盖措施。对施工现场、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

3.2.4防止水质污染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生活污

水处理,严禁将其直接排入河道水流中;对路基清除淤泥表土应回收到路上处理或运到指定地点堆弃;弃石弃土应运到合理地点,不得任意堆入,更不能淤塞河道;对桥梁围堰施工,应注意围堰土在施工结束后的清除工作,避免阻塞河道;桥梁施工机械还应避免油污的污染。

3.3营运期环保

3.3.1加强公路管养工作对路面和边沟应定期

清理。加强边沟、边坡、涵管、急流槽、导流坝和路田分界墙的养护维修工作。对沿线收费站和服务区的垃圾污水要进行环保处理。

3.3.2加强公路绿化及其养护工作即创造良好的视觉景观,也可降噪防尘。

3.3.3加强交通管理控制不符合环保和技术规

定的车辆上路行驶,路线靠近或穿越居民区应限制鸣笛,完善交通标志、标线,保持良好的交通运输服务状态。

4结语

保护和改善施工环境是保证人们身体健康和社会文明的需要,是消除对外部干扰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需要,是节约能源、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保证社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保护和改善施工环境亦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人类社会即将面临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挑战。为了保护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环境条件,每个公民和企业都有责任和义务来保护环境。良好的环境和生存条件,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参考文献:

[1]尤晓伟.公路工程.选线与定线[D].北京.北方交通大

10.环境与生态论文 篇十

坏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坏境的恶化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严重的灾难,如何保护坏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地球上每个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作为21世纪的地球公民,我们有责任共同努力,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世界。

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防止环境污染保护坏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我的家乡是河南,不久前豫皖两省发生跨省污染事件,近日安徽获得来自河南的首笔400万元污染赔款。近年来,类似跨省界水污染纠纷呈逐年增加之势。这是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以部门管理与行政区管理相结合的流域管理体制,束缚了管理效力的发挥,加上流域上下游间的污染转嫁,存在流动性和不好定性等问题,增加了协调治理污染的难度。

前段时间,留言板接连收到不同地区有关地下水污染问题的留言。3月14日,有浙江绍兴网友称,当地一在建污水沉井由于施工工艺原因,使用后可能会泄露,造成地下水及土壤污染,建议采取相关补救措施。3月15日,河南网友发帖称,位于开封市通许县的某公司将工业污水通过深井排入地下,给周围居民的饮水安全造成威胁。两则留言都得到了当地有关部门的回应,表示“未发现污水排入深井的情况”、“不 靠的。但类似留言的集中出现却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民众对于当前地下水污染问题严重性的担忧。据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显示,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综合质量整体较差,几乎无Ⅰ类地下水。其中,直接可以饮用的Ⅰ—Ⅲ类地下水仅占22.2%,且沿地下水流向下游逐渐变为以Ⅳ类地下水为主,至中部平原下游和滨海平原主要分布为Ⅴ类地下水。这说明在华北平原人口稠密地区地下水污染已经到了一个很严峻的地步。几乎是与此项研究相佐证,近日,山东、河北等地相继爆出地下水污染事件,而当地环保部门的一些回应,更是引起媒体和网友的质疑。

地下水,作为一种更新和净化相当缓慢的自然资源,其污染所给生态环境、民众健康、日常生活所造成的损害常是持续和难以逆转的。回顾一段时间以来网友针对水污染的留言不难发现,这样的损害呈现出一种全方位凸显的态势。有网友称,生产污水直接流入农田耕地和小溪沟造成农作物减产、鱼虫绝迹;有网友称喝了不干净的水会影响身体健康,尤其是孩子发育;有网友留言中写道“曾经带来太多欢乐的大河,现在有难闻的刺鼻气息”。然而,更让人忧心的是,频发的污染事件对政府公信力本身的伤害。近年来在一些地区出现的由环境类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足资为鉴。有舆情分析指出,我国社会发展进入环保敏感期,降低环境风险其实也是降低社会风险。面对问题,是坦诚公布信息、探讨解决办法,还是藏着掖着、百般否认,不仅是一个态度问题,更是一个怎么“算账”的问题。只算经济账,为企业污染行为辩护,也许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数字有作用,“政绩”好看些;而这样以牺牲环境、民众健康和公共机构公信力为代价换来的“发展”必然是不可持续的,在环境账、健康账乃至“公信力账本”上都是减分的。长此以往,也必将影响到经济发展。在这方面,河南济源市针对当地河流污染留言的办理态度值得学习。回复不仅坦陈由于当地工业区快速发展造成了污水直排,还公布了诸如增设水泵将污水泵入城市污水管网、启动永久污水泵站工程、专人值守等具体的措施。我们相信,看到这样确确实实在采取行动的回复,民众心里至少是踏实的。

近期,洛阳偃师市山化镇东屯村突发猪、狗等家畜死亡的异常情况,不少村民反映说村里出现这么大面积死猪死狗的情况,和村子附近化工厂排放出来的奇怪气体有关。据村民介绍,发出怪味的这家化工厂在村里已经有十几年了,他们曾多次去厂里要求他们停产,厂方不仅不理,近两年排放的废气反而越来越多,不少村民身体出现不适状况,“闻见这气儿头晕,嗓子也疼,村子里30岁到50岁去世的人检查原因多是癌症。”

河南省许多农村地区农民焚烧玉米秸秆造成周边浓雾弥漫,能见度很低,并伴有明显的呛人烟味,造成局部地区空气污染严重,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郑州市环保局发布的数据显示,郑州市空气污染指数:171,空气质量:三级2,属于轻度污染。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连维良对此作出批示:要求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禁烧督察组要加强督察力度,不间断地进行巡查;加大信息日报制度,每天下午5点前将禁烧工作情况报市委督察室,同时加大处罚力度,凡发现一个焚烧点对县(市、区)政府罚款10万元。同时,郑州市禁烧办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县(市、区)政府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并设立禁烧举报电话,24小时接听和受理群众的举报,严厉查处焚烧秸秆行为,并集中力量,确保市区周边、重点交通干线、机场周围的大气环境质量。

我的家住在郑州,据了解,为大力加强环保宣传,继去年世界环境日在郑州文博广场建成环保警示钟的基础上,今年郑州市政府决定将其改建成以环保为主题的文化广场。该环保广场是在原文博广场建设风格基础之上,着眼凸显环保主题和理念,从环保示范、艺术雕塑、图文宣传三个层面,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补充和改造。

环保示范类的太阳能灯、风力发电机、无水生态环保厕所、环保小路、示范性环保垃圾箱等,能够比较集中、直观且通俗的向人们介绍、推广环保知识和产品、材料,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艺术雕塑类,如雕塑《泪》、《绿城一家》、《流失》等;廊顶壁画《绿色长廊》;地面铺装《绿色家园》、《同行》以及十六组石刻小品,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手法,关注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宏观主题,作品由小及大,由表及里,以点带面,象征性的表述,给人以赞美、警示、感悟、联想和启发,形成美而丰富、深刻的环保氛围。图文宣传类主要是以大屏幕电视为媒体,宣传国家、政府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传播环境保护的科技知识;发布实时的环境灾害警示、预报;宣传环境保护建设成就和发布环境破坏案例等。有关人士称,建设此广场,旨在通过丰富的内容和环保表现形式,营造浓厚的环保文化氛围,寓教于乐,陶冶情操,让市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和启迪。为推动郑州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更快、更健康发展,打击污染企业“反弹”现象,河南省环保局近日对郑州市上半年环保工作进行督察。督察组在3天时间里分别对郑州市荥阳、巩义、登封、新密、新郑、中牟和市区重点企业进行了检查。

督察组对郑州市今年以来的节能减排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给予了肯定和鼓励,认为郑州市工作措施有力,成效显著,同时对督察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批评和建议。针对郑州市环境综合整治与节能减排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督察组提出各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环境综合整治和污染物减排工作,切实把环境综合整治和污染物减排工作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机制,完善基础统计数据,为进一步做好环境管理工作打下基础;要进一步完善在线监测系统,加快电力行业脱硫和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系统的建设;要摸清重污染企业底细,对拟关闭企业加强现场监督,开展连续监测,依法采取关闭措施;要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要脚踏实地,严防已关闭企业“死灰复燃”以及企业治理设施闲置不用等问题,全方位地组织“回头看”行动,切实把环境综合整治与污染物减排结合到一起。

郑州市环保局局长刘炳辰提出具体措施:一是把污染物减排工作和综合整治工作情况上报市政府,并尽快列入政府常务会例题。二是加大日常调度,真正摸清全市环境基础数据,并使之系统化、网络化。三是加强现场督察,重点对电力脱硫工程、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项目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整改到位。四是将省局对全市督察中发现的问题汇总、分类,并通报给各县(市)区政府,以引起各县(市)区主要领导的重视,同时发送到市政局、水利局等相关单位,以便联合办公。五是认真总结典型经验,加大宣传力度,激励先进,鞭策落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定期召开工作通报会、调度会,确保各项环保任务圆满完成。

据我收集到的一份报告说:“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五大类。”一个个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它们像恶魔般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它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体健康,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让人类陷入了困境。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们——人类有时刻不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地球村将成为美好的乐园”。未来的天空一定是碧蓝的,水是清澈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人类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幸福。

11.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环境;问题;生态;保护

当前,我国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农村环境污染加剧,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土壤、地下水等污染显现。部分地区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同时,随着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能源消费总量不断上升,污染物产生量将继续增加,经济增长的环境约束日趋强化。下面我就我们所面临的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应该采取的一些措施进行简单的论述。

1.生态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形势严峻

由于人口密集、多年来的粗放式发展、环境保护技术落后与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太多,尽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中国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的总体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1.1土地资源迅速减少,土地污染沙漠化严重

中国虽然国土辽阔,但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口平均的45%,而且优质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资源少。据初步统计,我国荒漠化国土面积已占到国土面积的27.3%,沙漠化速度从1994年的2460平方公里增加到2002年的3436平方公里;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平均年增1万平方公里。

1.2大气污染严重

我国大气污染状况,我国大气污染状况十分严重,主要呈现为煤烟型污染特征。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以我们邢台市为例:2013 年市区环境空气首要污染物为颗粒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8 天,占全年天数的10.4%;轻、中度污染天数为182 天,占全年天数的49.9%;重度污染以上天数为145 天,占全年天数的39.7%。我们邢台市成为全国有名的空气重污染城市。

1.3水污染严重

目前,我国城市供水水质有20%不达标准,而农村供水的不达标率则是50%。以我们邢台市为例:河流水质状况邢台市境内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除引黄济津干渠(清凉江)和七里河外,其他河流均接纳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无天然径流。2013 年12 条有水河流的监测结果显示,境内河流水质除七里河为Ⅲ类外,其他均为劣Ⅴ类,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

1.4森林资源在减少

我国属于森林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而且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大小兴安岭林区已经过量开采,南方某些林区的开采也已到了极限。我国森林密集地区包括东北、四川、海南等地,毁林速度惊人。近10几年来,我国森林覆盖率虽然逐年增加,但同期有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却在下降;生态功能较好的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不足30%,森林资源总体质量仍呈下降趋势。

1.5生物多样化趋势锐减

我国是一个生物多样性大国,但生物物种灭绝和濒危趋势发展很快。由于野生物种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加上一些地区滥捕、滥猎、滥采,导致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全国共有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5000种,占总数的20%。20世纪中国已经灭绝的野生动物有普氏野马、高鼻羚羊。在《频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中列出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个物种,约占总数的1/4。

2.加强环境建设急需采取的措施

环境保护问题是一项事关当代和后代人共同利益的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需要全世界的人民共同努力。

2.1强化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措施之一。只有通过知晓了环境保护的目的、意义,才能在行动中自觉保护环境;只有通过环保知识进机关、进社区、上书本、入课堂,从娃娃抓起,且持之以恒地宣传教育,把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把环境与健康、生态与发展、保护与利用、治污与效益的辨证关系用通俗易懂的道理讲深讲透,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只有让每一个人都明白环境保护决定着一个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关系到人类的命运、影响着人类的现在、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才能使广大群众干部真正做到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规划做起、从每一个项目规划抓起,形成人人讲环保、事事重环保、全社会共同参与抓环保的浓厚环保氛围。

2.2建立全面协调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

为了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应积极建立全面协调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为此,要正确运用生态学原理,尽力避免或淘汰那些有害于生态平衡和良好环境的农业措施,以逐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要科学分析农业生态系统中各种资源组合的特点以及其相互作用变化的规律,选择最优要素组合,以发挥资源的优化组合功能。要根据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产业结构实际要求,建立各具特色的持续平衡的农业生态体系,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兼顾的前提下,探索最少投入、最大产出的各种构成模式(如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有机农业等),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要逐步对主要农业土地、水资源、森林、草地、生物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并形成科学的监测管理系统,把开发利用、保护治理、资源增值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使有限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使可再生效益获得更多的增值。当前,尤其要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坚决清理整顿各类名目繁多的开发区,落实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

2.3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加大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

纵观各国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都是运用法律和制度手段,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生态环保政策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政策,强调生态环境措施的多样性、创新性和灵活性。为了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或者即使产生也可以采取治理措施把问题减少到最小限度,需要政府一系列的法律保障和制度设计。首先,要建立健全与生态环保有关的法规,切实执行《水法》、《水土保持法》、《森林法》、《清洁生产法》、《环境保护法加快制定》、《自然资源法》、《防治沙漠化》、《有机废弃物排放法》等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并严格执行,在宏观政策层面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要建立公共政策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从政策源头上把关,控制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第三,建立综合决策和协调机制,把生态环保的内容切实纳入国民经济整体战略规划和各级政府计划中,加强集成。

12.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活环境维护 篇十二

1 近郊乡村城镇化环境问题现状简介

1.1 地方保护阻碍下法律法规实施困难

我国现已制定并实施环境有关法律法规120余部、环境标准1500余项,法律法规建设已初步形成体系。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了法律法规的执行,具体表现为: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监测、监察执法的干预;政府机关及相关部门共进退,且责任监督缺失;地方保护势力强大,环保机构队伍难以适应现实要求;地方执法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大量存在。

1.2 城市化影响下政府片面追求经济

中国的乡村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循环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循环系统逐渐被城市打破。城市自身环境消解能力有限,进而影响乡村生态环境;乡村本身经济发展滞后,部分基层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大量引进城市淘汰的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使环境更加恶化;另外,基层政府行政化倾向严重,为完成上级任务,忽视地方的实际,盲目进行新村合并运动,加速了原生态乡村循环系统的消解;加之,只追求户籍变更数量,没有及时配套相应公共设施,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1.3 自然循环观念下环保行动盲目与缺失

乡村地区的垃圾处理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地区采用焚烧的办法,因没有形成产业链,不能带来实际效益。因焚烧污染大气而受到群众抵制,例如近期的“湖北仙桃事件”;部分乡村城镇化以后仍然采用原始的消解方式,类似城市垃圾填埋处理,这种方式会产生土壤和水源污染,也不能适应现实的要求,但是因为不会产生直接的伤害而被公众忽视。

2 近郊乡村城镇化环境污染原因浅析

2.1 基层政府治理困境

基层政府,特别是乡村自治“两委”行政化趋向严重,将城镇化视为政治任务,盲目追求乡村整合,路面硬化等表面工程,造成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部分乡村城镇化后因距离城市处理站点太远,社区生活垃圾处理无法及时处理。基层政府以经济发展为先导,为了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即便企业产生大量的污染,因为其对乡村经济的经济效应也被忽视。

2.2 循环生态经济思想缺失

乡村原本是自然生态循环系统,对垃圾的处理保持一种循环理念,但原有的自然消解方式,例如垃圾的堆肥处理,虽然是一种绿色循环的方式,但不能适应现实的需求。另外,现代化垃圾处理方式没有普及到乡村,居民对环境问题解决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缺少现代化的环境问题处理观念,即便城市居民也很难做到垃圾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分类回收。教育在教导环境保护的过程中缺失了相应的具体措施。即便设置了分类处理的设施利用效率也不高;污染处理缺少产业化观念,废物回收利用效率低。

2.3 精英集团环境抗争困境

乡村精英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也开始增加,乡村精英集团逐渐形成并发挥作用,但是在实际中却受到各中因素的限制。首先,在正式的维权方式上,地方环境司法不独立,政策落实不到位,多半采用静默的方式处理相关的纠纷;其次,精英集团有时并不是直接利害关系人,在代理维权的时候缺少法律法规的支持;最后,精英集团在动员维权的过程中有可能会采取过激行为,背离了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的初衷,特别是因“邻避运动”而停建了很多现代处理设施,破坏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2.4 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误区

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单纯正面宣扬城镇化及农村社区化优势,没有从实际入手,从长远规划;单纯为了吸引读者而虚假宣传和报道,引发群体性事件。其多半都只重视宣传而缺乏知识传播和教育,在舆论引导上没有起到相应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很多媒体只关注经济收益,忽视了媒体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

3 近郊乡村城镇化环境污染对策

3.1 提升基层政府治理能力

基层政府应担负起相应的责任,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平衡利益结构。在具体的工作中切实贯彻实施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将中央有关于环境的政策和制度落实到位;转变政府政绩观,由单纯的追求GDP转向新常态的治理观念,追求实现适合当地环境要求的发展模式;建立服务型政府,要加强乡村自治机构特别是两委的去行政化改革,不能用行政手段约束地方自治的发展,要维护法律的尊严,给予司法独立,实现社会治化治理;提供必要的扶持资金,扶持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组织和动员能力,集中人力和物力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对话机制,充分了解各方主体在乡村城镇化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的建议和要求。

3.2 加强相关的知识传播与教育

首先我们应该以减少为前提,只有最大程度的减少污染物产生的数量,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环境问题。注重环境保护在教育中的开展,试行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开设环境保护与垃圾分类处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其次树立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利用的理念,加大设备和设施的投入,让垃圾问题首先在乡村得到良好的解决;最后,以积极的态度学习西方先进的环境保护办法,例如,德国、日本和韩国的垃圾分类办法,将各种垃圾进行细致的划分,好做技术处理,进行分类回收与处理。研究发展相关技术,最大程度的减少二次污染,特别是焚烧技术与焚烧发电技术,降低空气污染。

3.3 协调精英集团的利益

乡村精英有着独特的动员和协调能力,拥有特殊的社会资本;政府精英有着崇高的政治抱负和理想,有着现代化的思想和工作能力;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担负着社会的责任,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效的减少摩擦,促进问题的解决。政府精英要注重对社会的治理与服务,及时的公开相关信息,做好沟通工作,取得民众信任与支持;企业要担负必要的社会责任,权衡好经济和社会价值;乡村精英要从实际出发,切实的将利益诉求及时反馈。三者之间建立对话机制,对话是问题合理解决的基础。

3.4 发挥大众媒体的监督作用

给与大众媒体一定的自由和空间,使其做好环境问题的监督工作;在基层建设大众媒体的资料收集和整理机构,实时关注乡村的动态,做好积极的宣传报道和政策解释;对于环境问题的治理要及时的通报、反馈,监督政策的落实情况;对企业的运作情况进行监督,特别污染物的排放与处理情况。虽然媒体的监督并不具有强制性,但却有很强的影响力。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的整合势在必行,建立新型农村社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盲目的人口集中并不代表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反而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农民有着自给自足的本性,对于问题的处理和化解能力很强,给予农民技术和设备将其武装起来,在一定的动员和教育基础上,发挥农民的智慧,乡村环境问题将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城市近郊的乡村不仅承受来自城镇化的压力,还分担着城市垃圾外推的压力。新形势下,基层政府应积极引导社会主体树立绿色和谐的生态观念,建设循环乡村经济;民众要合法抗争,学习现代化垃圾分类处理知识;利益集团要建设生态产业链;媒体要做好监督,积极配合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城镇化,垃圾分类,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郑康.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与污染防治[J].人民论坛,2013(32).

[2]赵承辉.发达国家的农村垃圾处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

[3]李湘洲.发达国家垃圾焚烧发电经验及借鉴[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2(11).

[4]陈涛,李素霞.“造势”与“控势”:环境抗争中农村精英的辩证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5]张玉林.环境抗争的中国经验[J].学海,2010(2).

[6]曾繁旭,戴佳,王宇琦.媒介运用与环境抗争的政治机会:以反核事件为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13.关于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思考 篇十三

(一)城市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的现状及主要来源 1.水污染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人口的高速增长,我国的水资源日益紧张。特别是最近全国各地均出现旱情,有507万的人饮水困难。然而水污染使得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据环保部门监测,目前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1 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1/3 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 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

我国城市水体污染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工业发展中超标排放的工业废水;二是城市生活污水。我国每年约有1/3 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水域。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的结果,工业废水全国产生量为738.33 亿吨,排放量为236.73 亿吨。工业企业废水处理设施140652套,设计处理能力2.35亿吨/日,废水年处理量458.52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343.30 亿吨。2.大气污染

根据2004年环境状况公报,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上与上年变化不大,部分污染较严重的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劣三级城市比例下降,但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城市的比例也在降低。总悬浮颗粒物或可吸入颗粒物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部 分地区二氧化硫污染较重,少数大城市氮氧化物浓度较高。酸雨区范围和频率保持稳定,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有总悬浮颗粒物或可吸入颗粒物含量高,含菌量大,煤烟型污染占重要地位,新兴城市和小城市大气污染也日益严重,.5部分城市污染转型等特点。

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产和生活用燃煤,包括火力发电厂和家用的小煤炉。其次则是一些工业污染源,如钢铁厂、水泥厂和石油化工厂等。另外,在一些发达的大城市,由于汽车的行驶量非常大,使得交通污染成为严重的大气污染源。3.固体废物污染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的结果,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8.52 亿吨,综合利用量为18.04 亿吨(其中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 2124.44 万吨),处臵量 4.41 亿吨(其中处臵往年贮存量1964.05万吨),本年贮存量15.99 亿吨(其中符合环保要求贮存量12.11亿吨),倾倒丢弃量4914.87万吨。

固体废物来源主要包括工业废弃物、生活废弃物和农业废弃物。

(二)“生态之城”中四种技术的优缺点,及丹卡门甄别四种技术的方法的对我的生活的启示

第一种垃圾处理方法是将垃圾燃烧成灰烬然后再用来填埋建造人工岛,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解决了垃圾太多无处掩埋的问题,降低了城市碳排放量,而且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扩大了城市的可用土地面积。缺点是,燃烧垃圾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污染,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第二种方法是等离子气化法,先利用等离子体将垃圾气化,然后再利用产生的能量发电,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将原来看似无用的垃圾转换成有用的物质,实现了垃圾的循环利用。但是这项技术对大多数城市来说技术含量太高,实现起来难度较大,不适合马上推广。

第三种方法是生物质焦技术,这种技术减少的碳足迹是最高的,它能产生能源而且可以将碳储存在泥土中,它能减少废气的排放,产生绿色能源,但是未来可能会有变化。

第四种方法是城市污水供热系统,它能源源不断的产生热能用于供电,但是它所能处理的垃圾的量比较少,不能解决目前城市大量垃圾堆放的问题。

这四种方法的共同的理念是实现垃圾的循环利用,并且尽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随着目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和生活污染日益严重,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危害到人们的健康和安全,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保护环境的整洁,尽量做到日常用品的循环利用,不要随意丢弃,节约资源和能源,“低碳”地生活。在工作中,我们要随时考虑到自己所做的项目对环境是否造成污染,污染的程度如何,应如何减少污染,树立起循环利用和“低碳”的概念。

(三)八大公害事件及水俣病、痛痛病的启示

我国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要吸取发达国家只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的深刻的教训,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政府的相关部门要把好保护环境这一关,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物未经处理而直接排放到大气和河流中,并且要让产生污染的工厂企业远离居民的生活聚集区,减小工业生产对人们工作生活的不利影响。

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的关系,做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

一、转变目前经济发展的模式,以前是重经济发展而轻环境保护,现在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重,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但反过来又可以为环境资源的保护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而环境问题的解决,又可以为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生存环境。

二、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我们在研究经济问题的同时要研究环境问题,不能只顾解决经济问题而忽视了环境问题,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否则悔之晚矣!

三、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工作,改变过去的只用行政手段来保护环境,做到依靠政策、法律、技术等综合手段来保护环境。

(四)结合环境保护的前沿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

1)海尔企业环境报告书的框架结构为:(1)高层致辞(2)企业概况及编制说明(3)主要产品(4)环境管理(5)企业和全球环境(6)信息公开(7)教育和培训(8)外界对企业的看法(9)对未来的展望

清洁生产是指在工艺、产品、服务中持续地应用整合且预防的环境策略,以增加生态效益和减少对于人类和环境的危害。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既能使环境和资源满足经济发展目标的需要,又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足以支持后代人的潜在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处理污染物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和使用先进的技术,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因此实现起来十分困难。

2)河道生态化整治的核心理念是如何进行生态系统的恢复,即通过人工物化,使治理后的河道能够贴近自然原生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逐步形成草木丰茂、生物 多样、水质改善、物种种群相互依存,并能达到有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通过河道生态化整治,使得整治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使它逐渐地恢复自然原始的面貌,让生活在这些区域的人和生物拥有一个清洁、美好的自然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生态工业园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是在区域层面上实现产业生态学目标的一种形式。在生态工业园区内,一个工厂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被用作另外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方法,最终实现资源的节约和污染排放的最小化。从原始基础分:现有改造型和全新规划型,1.现有改造型:对现存的工业企业,通过适当的技术改造,在区域成员之间建立起废弃物和能量的转换关系。2.全新规划型园区,如美国的Choctaw生态工业园区采用交混分解技术将当地大量的废轮胎资源化得到碳黑、塑化剂等产品,进一步衍生出不同的产品链,这些产品链与辅助的废水处理系统统一构成工业生态网。从产业结构分综合类和行业类,1.综合类:综合园区内存在着不同的行业,企业间的共生关系更为多样化,综合园区内不同企业之间的联合非常关键。如:丹麦卡伦堡工业园2.行业类:通常以某一大型的联合企业为主体,围绕联合企业所从事的核心行业构造工业生态链和工业生态系统,如:中国贵港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

丹麦卡伦堡循环经济工业园是世界上最早和目前国际上运行最为成功的生态工业园,作为一种生产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形成良性循环的工业园区建设模式,它形成了一个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高效、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截止到2000年,卡伦堡工业园已有五家大企业与十余家小型企业通过废物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工业共生系统。其中五个主要参与企业为:阿斯内斯火力发电厂,丹麦最大的燃煤火力发电厂;斯塔托伊尔,是丹麦最大的炼油厂;济普洛克石膏墙板厂;诺沃诺迪斯克,丹麦最大的制药公司。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四个厂为核心,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其它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

关于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思考

14.谈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论文 篇十四

摘要:在我国林业发展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是极为重要的工作。鉴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本文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以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

我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在世界上排名第三,在广阔的国土下,森林资源的占地面积非常少,我国的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是世界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的5%,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森林资源占比需要进一步优化,通过。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而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人类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将会遇到难题,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应大力支持林业发展,同时应提高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视程度,通过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构建和谐家园,为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15.南通沿海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篇十五

1 南通市沿海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南通市下辖崇川区、港闸区、通州区3个区和海安县、如皋市、如东县、海门市、启东市等5个县(市),陆域面积8 001 km2,海域面积约1万km2,人口766.1万人,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2 510.1亿元,同比增长13.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万元。南通沿海开发的重点区域是沿海前沿区域,即南通沿海至规划中的海(安)启(东)高速公路沿线地区,范围包括海安县、如东县、海门市、启东市4个沿海县(市)。南通沿海开发的总体目标是把沿海地区建设成江苏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综合竞争力优、集聚辐射力强、功能配套全、生态环境好、发展潜力大的地区。

1.1 空间布局

按照“江海联动、港城互动、轴向带动”的空间开发理念,以海岸带开发为核心,以沿海前沿区域开发为重点,与沿江开发相呼应,实现港口、产业、城镇的联运发展,并沿交通干线辐射带动整个市域的加速发展,逐步形成网络化开发格局。其中,前沿区域形成以洋口、吕四、冷家沙为中心,以重要交通线(临海公路、铁路、港口)、临港工业区、滨海产业园、临海重点城镇为依托的“三港三带三基地”空间总体构架。

1.2 港口建设与产业发展

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功能互补、便捷高效的现代化港口体系,形成多组式江海港群分布格局,建成以原材料、能源等大宗散货中转和集装箱运输为主的国家主要港口、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重要组合强港。大力开发洋口港,加快开发吕四港,积极推进冷家沙海域的研究与开发,发挥江港的海港功能,完善港口综合服务功能。

在沿海沿江规划建设高水平的加工制造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和国际知名品牌,打造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走廊,沿海重点发展石化、能源、冶金产业,沿江重点发展船舶、机械、电子新材料和轻工食品等产业。

1.3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坚持环保优先,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强化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与完善,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重点加强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积极恢复被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开展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建设人工鱼礁修复渔场环境,加强珍稀生物资源、海洋自然和历史遗迹的保护。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在海堤及滩涂地区建设生态林、观赏林和经济林带,形成沿海自然生态保护屏障,在城镇和产业密集区周围留有开敞式的绿色生态空间,建设生态隔离带或生态廊道。

加强陆源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控制,着重抓好沿海陆域、近岸海域、河口附近海域的污染防治。合理利用海洋环境容量,统筹布局沿江、沿海达标水排放区及设施建设,实施环境治理江海联动,整体提升南通水环境质量。加强城镇污染治理,到2015年,城市污染集中处理率应达到90%。限制高污染燃料使用,控制SO2和颗粒物排放总量,逐步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2 生态环境现状与环境压力分析

2.1 环境质量现状

2.1.1 水环境质量

2008年,南通市45个水质监测断面中,符合功能区划要求的断面数为30个,水质达标率为66.7%,水体污染特征表现为有机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和生化需氧量。主要河流的平均综合污染指数为0.37,水质最好的数长江南通段,水质状况为优;污染最重的是如泰运河,综合污染指数为0.60;通扬运河、通吕运河、焦港河、九圩港运河、新通扬运河和如海运河等6条河流水质状况为“良”。

2.1.2 大气环境质量

2008年南通市降水中,阴离子中含量最高的是硫酸根离子,其次是硝酸根离子,阳离子中含量最高的是铵离子和钙离子,年均pH值为4.73,低于酸雨临界值(pH值5.6),酸雨频率为44.4%,高于江苏省35.7%的平均水平。与2007年相比,酸雨发生率下降了6.1%。从降水主要化学组分情况来看,降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均值大于硝酸根离子浓度均值,二氧化硫仍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外部源对南通SO2浓度的贡献率为30.5%,南通的酸雨污染与其外部源所造成的影响有较大的联系。

2.1.3 海洋环境质量

2008年,南通市入海河口水域水质类别处于Ⅲ~Ⅳ类之间,主要污染物为总磷(TP)、5日生化需氧量(BOD5)、高锰酸盐指数(MO4-)等。吕四渔场、启东贝类增养殖区、如东紫菜增养殖区3个重点海水增养殖区水质状况良好,养殖区水体中主要受氮、磷污染。8月在南通外海海域、南通吕四港外曾发现赤潮。

近年来,南通沿海贝体等海洋生物受到铅、镉等重金属及砷、滴滴涕的污染,蛎蚜山海洋特别保护区水质受到无机氮的污染[3,4,5]。

2.1.4 生态环境

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江苏省第一个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咸淡水河口湿地,对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生物,维持长江水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沿海滩涂地处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区域,总面积达200 km2。近海海域分布有海门蛎岈山牡蛎礁1个海洋特别保护区,37个养殖区,11个增殖区;有190种近海浮游植物、98种近海浮游动物、150种鱼类。长江口北支海域分布有重要的渔业水域,其中吕四渔场为我国四大渔场之一,是大、小黄鱼、鲳鱼等重要经济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和洄游通道[6]。

2.2 环境现状问题

2.2.1 产业结构不合理

南通部分地区现有产业结构比重不尽合理,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产业链体系尚不完善。化工、印染、电镀等产业布局趋同现象严重,资源环境利用同质化,结构性、区域性、流域性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进一步调轻、调高、调优产业结构任务艰巨。

2.2.2 土地利用功能区混杂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长期以来处于城市远郊的产业基地与居住、商业、文教混合区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近,造成部分地区产业发展区与城市建设区交错混杂,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增加了发生环境风险与安全问题的可能性。

2.2.3 环境基础设施仍显薄弱

南通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矛盾在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现有污水处理规模不能满足处理需求,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不到位,严重制约处理能力的发挥。现有17座集中式污水处理厂中有6家尾水超标,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供热设施建设滞后,重点大气污染源治理力度不够,严重影响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善。

2.2.4 生态服务功能有所退化

由于开发活动的加强,排污量的上升,南通滨江临海地区生物多样性呈下降趋势。渔业过度捕捞导致吕四和长江口两大渔场的鱼类资源数量锐减、品质下降。长江河口区浮游生物的物种数量大幅减少,海洋生物群落结构趋于简单。长江和滨海岸线开发速度加快,滩涂湿地面积逐年减少,湿地鸟类数量与种类也不断下降。2004年以来,南通境内海域相继发生大面积贝类死亡和紫菜烂苗事件,导致南通两大海水养殖品种文蛤和紫菜遭受重大损失[5]。

2.2.5 酸雨问题突出

南通市多年来受酸雨问题的困扰,近年来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削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酸雨问题有所缓解,但酸雨频率依然偏高,局部地区酸雨问题依然突出。

2.3 面临的环境压力

2.3.1 发展与保护矛盾突出

南通沿海地区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滩涂湿地、产卵场、索饵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密集。滩涂围垦、港口及其临港产业建设不仅使大量滩涂湿地功能丧失,影响滩涂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占用近海滩涂养殖区和重要渔业水域,与海洋功能区划存在一定冲突。港口开发、航道建设涉及占用或穿越海洋特别保护区、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等。如何协调好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确保沿海地区的生态安全是首要问题。

2.3.2 经济快速增长加重污染物减排压力

与苏南等发达地区相比,南通现有污染物总量基数较低。随着南通沿海开发进程的不断推进,石油化工、电力能源、冶金建材等产业将得到长足发展,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将大幅增加,难以满足国家未来节能减排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

3 南通沿海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3.1 实施生态空间管制

南通市沿海开发必须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林地、草地和湿地等重要生态用地[7],重点建设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重要湿地、清水通道维护区、生态公益林、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等11大类、39个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应达到江苏省环保厅对南通市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占比要求,对特别重要和较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域分别实施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

3.1.1 禁止开发区域

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森林公园的生态保护区、饮用水源的一级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的珍稀鱼类种质繁保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区和资源恢复区等特别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开发活动,已经存在的工矿企业必须搬迁,并开展生态恢复建设。要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措施,对已经破坏的重要生态系统组织重建与恢复,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3.1.2 限制开发区域

对生态功能相对脆弱、环境敏感性较高、环境容量较小、具有较重要生态功能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非核心景区、森林公园非生态保护区、饮用水源的二级和准保护区、洪水调蓄区、重要湿地、重要水源涵养区、清水通道维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非生态保护区和资源恢复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公益林等实施强制性保护。按照保护优先的原则,实施限制性开发;在适度开发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保护环境,加强生态环境整治,引导人口有序外迁,发展高效农业、引导生态旅游、倡导可持续消费,促进区域生态功能的改善和提高[8]。

3.1.3 优化配置海洋生态资源

加强海洋功能区划对投资项目的统筹和引导,优化新增投资计划项目用海的优化布局,优先保障重大工程项目的用海需求;科学、合理地优化调整海洋功能区划,为科学用海提供依据。

3.2 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

3.2.1 生物多样性保护

开展南通市沿海地区及长江口物种资源调查,建立生物物种资源基因库,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监管网络,有效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并有计划地进行人工繁殖和培育,丰富种质资源。加强国家和省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野生动物,尤其是长江口北支水域中多种珍稀水生动物及珍稀鸟类的救护和繁育。到2020年,所有珍稀物种及其栖息环境应得到有效保护。

加强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到2015年,基本建成国家级示范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实验区严格控制不恰当的开发行为,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景观的生产设施。根据保护区内滩涂和沙洲湿地淤涨扩大的自然规律,采取动态保护的科学策略,处理好淤涨、种青、圈围三者关系。

3.2.2 生态廊道建设

以滩涂湿地、物种保护、水源保护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为主构建“两纵两横多节点”的生态廊道体系,保护自然生态、维护物种传输通道,增加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流。其中,“两纵”为沿海湿地保育(南通段)、新通扬河—泰东河—通榆河水源保护(南通段)生态廊道;“两横”为里下河湿地—海安老坝港滩涂保护、长江口北支生态廊道;“节点”主要为长江口北支湿地自然保护区、吕四沿海重要渔业水域、如东沿海滩涂湿地、长青沙及周围沙洲、狼山风景名胜区。严格控制影响和破坏生态廊道的各类建设项目,确保生态廊道不被分割和破碎化,保证各节点重要生态功能得到正常发挥。

3.2.3 滩涂湿地保护

从维护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认真履行《湿地公约》,建立湿地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湿地保护示范基地。建立长江口北支湿地、沿海滩涂湿地、沿江滩涂湿地等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里下河内陆湿地以及潮间带、潮下带湿地的保护,严格控制开发占用自然湿地。

坚持集约高效、科学布局、综合开发、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导向,充分考虑沿海滩涂演变规律和生态服务功能,科学论证滩涂围垦对泥沙冲淤、海岸演变、岸滩稳定的影响,分析论证滩涂围垦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依法、科学确定滩涂围垦的范围、时序和规模。积极探索高效、节约的滩涂资源利用模式,以综合开发为导向,优先用于发展现代农业、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保护与建设,适度用于临港产业发展。

3.2.4 海洋渔业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

在通吕运河、通启运河、栟茶运河等主要入海河口种植海底及潮间带植物,利用入海河口湿地的净化功能,吸收降解污染物,并逐步恢复和重构海岸带生态系统。

根据近海资源的种类、资源量和资源补充水平,制定合理的养护措施和利用强度。对吕四渔场、长江口等重点海域、临港产业区以及滩涂围垦、航道、港口码头附近海域等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建立南通国家级紫菜、文蛤等水产种质库,建设多功能人工鱼礁群,开展主要经济生物资源种群恢复与增殖,实施大规模人工增殖放流,保护近海和长江口鱼、虾、蟹、贝等产卵场、索饵场及洄游通道。

3.2.5 污染控制与环境管理

加快污水处理设施、集中供热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监管和技术改造,确保污水处理厂及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到2012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所有燃煤电厂完成脱硫技术改造。提升城镇生活污染治理水平,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到2012年,城市、县城和建制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0%、70%和45%。全面推广氮肥深施、测土配方施肥、分段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废膜的回收利用,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实施集约化养殖,加强畜禽养殖与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加大现有污染源整治削减力度,开展入海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港口和船舶污染控制,科学推进深海排放。加强环境监测体系、环境应急能力等的建设。

4 结论与建议

针对南通沿海开发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压力和目前存在的不足,今后南通市沿海开发应根据区域发展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为根本,重点实施生态空间管制、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南通沿海开发构筑生态屏障和环保支撑。

摘要:通过分析南通沿海开发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压力和目前存在的不足,结合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目标,从环境保护角度探讨了南通市的沿海开发战略问题。南通市需根据区域发展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为根本,重点实施生态空间管制、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保障南通沿海开发战略实施的同时,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逐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确保生态安全。

关键词:南通市,沿海开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战略

参考文献

[1]周仕凭.沿海涌动开发潮环境保护成焦点——江苏沿海连云港、盐城、南通14县(市、区)调查[J].环境保护,2009,(23):59-62.

[2]季建林.南通沿海开发若干问题研究[J].江海纵横,2009,(5):4-8.

[3]张卫兵,王成钢,周颖,等.南通沿岸贝类体内重金属含量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2):1490-1491.

[4]简慧兰,黄强.浅议南通市海洋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J].海洋环境科学,2009,28(A01):102-104.

[5]简慧兰.关于南通生态海洋建设的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8):37-40.

[6]黄夏银,李冰,周家艳,等.江苏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J].环境科技,2009,22(5):53-56.

[7]吴海锁,李冰.江苏沿海开发环境保护研究[A].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8.284-287.

上一篇:经营工作总结下一篇:典当行财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