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练习题及答案

2024-07-20

名人传练习题及答案(精选10篇)

1.名人传练习题及答案 篇一

《名人传》练习题

(一)1、《名人传》的作者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2、《名人传》叙述了()国音乐家()、()国画家和雕塑家()、()国作家()三位名人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3、《贝多芬传》是罗曼•罗兰的得意之作,在文学领域内一直被奉为经典,从首次出版到现在,其具有的独特价值让“人们似乎从中找到了新的支撑点”,因此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30本最佳书”之一。罗曼•罗兰的()就是以贝多芬为原型的小说。

4、()是贝多芬作品中最为深刻和雄伟的,凝聚着音乐家毕生的心血。

5、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

6我国先哲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在《名人传》的三位主人公身上得到深刻体现,请以其中一个人为例,说说他是如何在行动中体现孟子这句话的。(要求写出人名和具体事例,不少于30字)

7、在西方,提起著名的传记作家,人们首先举出的是古代希腊史学家布吕达克,著有《名人传》,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偶然翻阅此书,从中找到了可以帮助他忍受疾病痛苦并战胜痛苦的精神安慰。罗曼•罗兰由此得到启发,他计划编写一组大人物传记,以安慰和鼓励那些不幸的人们,使他们振作起来,和命运作斗争,从()和()的角度,改造社会。

8、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包括了《贝多芬传》、()、()三部传记。其中,()(人名)饱受耳聋折磨。

9、请概述其中一位名人的一个典型事例。

10、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是为音乐家()、雕塑家()、文学家()写的三部传记。这三人共同的特点是 :

11、贝多芬在致艾尔多迪夫人的心中有两句话成为今天一切勇敢人的座右铭,它们是()。

12、有一座先知雕像,草图很早就画出来,但一直无人敢接手,米开朗琪罗成功的完成了这伟大的作品,它是()。

13、米开朗琪罗至死还留在佛罗伦莎画室里的惟一作品是:()

14、“脸又长又厚又粗犷,头发很短,向前盖着,使额头显低,两只小眼睛深陷在阴暗的眼眶里,严峻地盯着别人,鼻子扁阔,嘴唇厚而前伸,耳朵大大的。”这是对()的外貌描写。

15、脑袋滚圆,额头方方,凸出,布满皱纹,头发呈黑色……又小又忧伤但有很敏锐的眼睛,颜色深褐,但有点蓝褐和黄褐的斑点,色彩常常变化。“是对()的外貌描写。

16、“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一张土黄色的阔脸庞……额头凸起、宽大……双眼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使所有看到他的人都为之震慑。”是对()的外貌描写。

17、贝多芬第一首真正为革命而创作的音乐是()

18、托尔斯泰最喜欢的中国古代哲人是:()。()是自传体作品。

代表作有:。

《名人传》答案:

1、(罗曼•罗兰)。

2、(德(贝多芬)、(意大利)(米开朗琪罗)、(俄)(列夫•托尔斯泰

3、(《约翰、克里斯朵夫》)

4、(《第九交响曲》

5、(《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答:贝多芬不仅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后来发展到耳朵失聪。可是这位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仍然相信,“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握住命运的咽喉。”他凭着超凡的毅力和奋斗精神,从事音乐的创作,写出《第九交响曲》等传世之作。

7、(精神)和(道德)

8、(《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贝多芬)

9、示例:读《名人传》,我了解到: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但他却把苦难铸成了一支支欢快的乐曲,奉献给了世人。

10、答案:示例: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举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当高度耳聋的贝多芬出场时,他受到观众五次热烈地鼓掌欢迎。贝多芬在终场后感动得晕了过去。

11、(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答案‟:三人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

12、(“唯其痛苦,才有快乐”)。

13、(《大为》)。

14、(《胜利者》)

15、(医嘱、书信集、和思想集)。

16、(托尔斯泰)

17(米开朗琪罗)

18、(贝多芬)

19、(《第五交响曲》)

20(老子)。(《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二)1、本书写的人物是()、()、()

2、贝多芬的童年是()、悲惨的3、贝多芬11岁加入()

4、贝多芬的()开拓他的音乐天分

5、贝多芬佩服()的天才

6、贝多芬认为()时的他没有朋友,孤零零地活在世上

7、米开朗基罗、波提切利、达..芬奇是()时期三杰

8、米开朗琪罗的()是法官

9、米开朗琪罗被寄养在一个()家

10、米开朗基罗酷爱()

11、《大卫》是()中的歌利亚着钢刀向大卫冲来,大卫并不躲闪的紧张瞬间

12、知道()来历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谚语:“权贵的虚荣就是石像鼻子上的三把石粉。”

13、()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14、托尔斯泰是()国人

15、托尔斯泰曾攻读()、()(语言)

16、托尔斯泰的自传体小说()、(),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

17托尔斯泰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

在各次战役中,托尔斯泰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18、托尔斯泰呼吁人们按照“()”生活

19、托尔斯泰病死于()上。

答案:

1、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

2、艰苦

3、戏院乐队

4、父亲

5、歌德

6、晚年

7、意大利文艺复兴

8、父亲

9、石匠的妻子

10、田地

11、《圣经》

12、《大卫》

13、青少年

14、俄

15、土耳其语 阿拉伯语

16、《童年》、《少年》

17、平民化

18、永恒的宗教真理

19、一个小火车站

(三)问答题:

1.《名人传》是一本怎样的书?作者是谁? 2.《名人传》主要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3.贝多芬一生中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是最大的幸福又是什么? 4.在《贝多芬》传后,作者附了“海利根遗嘱”的目的是什么? 5.《贝多芬》在立意和构思上扣住什么主题选材?

6.在《米开朗琪罗传》中,作者为什么把人物的痛苦作为重要情节?这痛苦是作者凭空虚构的吗?

7.《米开朗琪罗传》中,作者写到雕塑家完成的很多雕塑,可看出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有怎样的与众不同的特征?

8.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传》中探索了这位艺术大师哪两方面的内容? 9.请结合《托尔斯泰传》谈一谈托尔泰的艺术观。10.请结合《托尔斯泰传》谈一谈托尔斯泰的妇女观。11.《托尔斯泰传》的立意是什么?作者的着眼点在哪儿? 12.结合《托尔斯泰传》谈谈你对托尔斯泰的伟大之处的看法。

2.《霍光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二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①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②。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③,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④,馀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害:妒忌,怨恨。②报闻:汉代制度,上书言事,皇帝不采用的,就来个“报闻”,意思是知道了,表示作罢。③突:烟囱。④上行(háng):上位。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而又行以逆道 道:道理

B.宜以时抑制宜:应该

C.臣闻客有过主人者 过:拜访

D.终亡火患 亡:通“无”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曲突徙薪”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上书人引用“曲突徙薪”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1)奢侈就不谦逊了,不谦逊必定会轻视(怠慢)上级。

(2)把烟囱改为弯曲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

3.《吕蒙传》文言文习题及答案 篇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划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③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注释]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拊(fǔ):抚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数讨山越:____________

(2)君宜顾之:____________

(3)遂往诣蒙:____________

(4)肃于是越席就之: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节选文字,联系下面材料,你认为吕蒙是个怎样的人?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过蒙言议,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节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改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屡次(2)拜访(3)到……去(4)接近,靠近

2.(1)不探寻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

(2)吕将军功名一天天显扬,不可以用原来的态度对待他。

3.原为轻视,后来吕蒙出了五个计谋之后,转为尊重和亲近。

4.名人传练习题 篇四

2、《名人传》叙述了()国音乐家()、()国画家和雕塑家()、()国作家()三位名人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3、《贝多芬传》是罗曼罗兰的得意之作,在文学领域内一向被奉为经典,从首次出版到此刻,其具有的独特价值让“人们似乎从中找到了新的支撑点”,因此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30本最佳书”之一。罗曼罗兰的()就是以贝多芬为原型的小说。

4、()是贝多芬作品中最为深刻和雄伟的,凝聚着音乐家毕生的心血。

5、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

6我国先哲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在《名人传》的三位主人公身上得到深刻体现,请以其中一个人为例,说说他是如何在行动中体现孟子这句话的。(要求写出人名和具体事例,不少于30字)

答:

7、在西方,提起著名的传记作家,人们首先举出的是古代希腊史学家布吕达克,著有《名人传》,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偶然翻阅此书,从中找到了能够帮忙他忍受疾病痛苦并战胜痛苦的精神安慰。罗曼罗兰由此得到启发,他计划编写一组大人物传记,以安慰和鼓励那些不幸的人们,使他们振作起来,和命运作斗争,从()和()的角度,改造社会。

8、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包括了《贝多芬传》、()、()三部传记。其中,()(人名)饱受耳聋折磨。

9、请你根据《教学大纲》推荐的课外阅读名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资料。

读(名著名称),我了解到(资料):

10、请概述其中一位名人的一个典型事例。

11、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是为音乐家()、雕塑家()、文学家()写的三部传记。这三人共同的特点是:

12、贝多芬在致艾尔多迪夫人的心中有两句话成为这天一切勇敢人的座右铭,它们是()。

13、有一座先知雕像,草图很早就画出来,但一向无人敢接手,米开朗琪罗成功的完成了这伟大的作品,它是()。

14、米开朗琪罗至死还留在佛罗伦莎画室里的惟一作品是:()

15、《贝多芬传》还附有:()。

16、“脸又长又厚又粗犷,头发很短,向前盖着,使额头显低,两只小眼睛深陷在阴暗的眼眶里,严峻地盯着别人,鼻子扁阔,嘴唇厚而前伸,耳朵大大的。”这是对()的外貌描述。

17、脑袋滚圆,额头方方,凸出,布满皱纹,头发呈黑色……又小又忧伤但有很敏锐的眼睛,色彩深褐,但有点蓝褐和黄褐的斑点,色彩常常变化。“是对()的外貌描述。

18、“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一张土黄色的阔脸庞……额头凸起、宽大……双眼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使所有看到他的人都为之震慑。”是对()的外貌描述。

19、贝多芬第一首真正为革命而创作的音乐是()

20、托尔斯泰最喜欢的中国古代哲人是:()、()是自传体作品。代表作有:()

答案:

1、(罗曼罗兰)。

2、(德(贝多芬)、(意大利)(米开朗琪罗)、(俄)(列夫托尔斯泰

3、(《约翰、克里斯朵夫》)

4、(《第九交响曲》

5、(《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6答:贝多芬不仅仅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而且一向患有重病,之后发展到耳朵失聪。但是这位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仍然相信,“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握住命运的咽喉。”他凭着超凡的毅力和奋斗精神,从事音乐的创作,写出《第九交响曲》等传世之作。

7、(精神)和(道德)

8、(《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贝多芬)

9、示例:读《名人传》,我了解到: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但他却把苦难铸成了一支支欢快的乐曲,奉献给了世人。

10、答案:示例: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举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当高度耳聋的贝多芬出场时,他受到观众五次热烈地鼓掌欢迎。贝多芬在终场后感动得晕了过去。

11、(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答案〕:三人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建立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

12、(“唯其痛苦,才有快乐”)。

13、(《大为》)。

14、(《胜利者》)

15、(医嘱、书信集、和思想集)。

16、(托尔斯泰)

17(米开朗琪罗)

18、(贝多芬)

19、(《第五交响曲》)

5.名人传练习题及答案 篇五

新唐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羽,字鸿渐,不知所生。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育为弟子。及长,耻从削发,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始为姓名。幼时,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苦,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呜咽不自胜,因亡去,匿为优人,作诙谐数千言。天宝间,署羽伶师,后遁去。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

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名僧高士,谈宴终日。貌寝,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岗子”。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著书甚多。扁舟往来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击林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当时以比接舆也。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有诏拜太子文学。

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李曰:“陆君善茶,天下所知。扬子中泠水,又殊绝。今二妙千载一遇,山人不可轻失也。”茶毕,命奴子与钱。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与皇甫补阙善。时鲍尚书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之重。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

集并《茶经》今传。

(选自《新唐书·陆羽传》《唐才子传·陆羽》)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宝间,署羽伶师

署:官府 B.以《易》自筮

筮:占卜 C.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

工:擅长 D.岂徒尝镜水之鱼

徒:仅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羽是名弃儿,不知父母是何许人,后被智积禅师在河边拾得收养。他的名字源于《易经》中的“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B.陆羽在苕溪边,筑房居住,闭门读书,还与有名的高僧和隐士相聚,整日喝酒聊天,他虽然说话结巴,却很善变。

C.陆羽嗜茶,精于茶道,著有茶叶专著——《茶经》。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知道陆羽擅长茶道,就召陆羽煮茶交流。D.陆羽喜欢独行在旷野中,吟咏古诗,来往徘徊直到月亮下山,他时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时楚国的狂人接舆,但遗憾的是陆羽并未避世。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1)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3分)

(2)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3分)

14.请简要概括第1节中陆羽“秽其迹”的具体表现。(4分)

答案:

11.A试题分析:A项“天宝间,署羽伶师”,“羽”“伶师”都是名词,选项词性不对。署,本指官署,在此处是动词,“任命”的意思。

12.D试题分析:D项应该是“当时的人们都把他比作春秋时楚国的狂人接舆”,“但遗憾的是他并未避世”是妄加之词。13.(1)端坐着学小孩子念念有词的样子,禅师抓住他,让他割草。

(“危”译为端正,“效”译为学着,“拘”译为抓住。)

(2)卖茶的店家 用瓷土陶制出陆羽的塑像,奉为神来祭祀,每买十件茶具,就送一具陆羽的塑像。(“鬻”译为卖,“以”译为用,“形”译为塑像。)

14.①学习经文,不堪其苦,便逃走成为优伶。②擅长诙谐表演,被官府任命为优伶的老师,却又逃走。

【参考译文】

陆羽,字鸿渐,人们不知道他的父母是谁。当初,竟陵的僧人智积在河边捡到一个婴儿,就把他当作自己的弟子来养育。等到长大后,他不愿意跟从智积削发为僧,就用《易经》为自己占卜,卜得《蹇》卦中的《渐》卦,卦上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器。”他才用陆羽做自己的姓名。幼时得到张衡的《南都赋》,(不识字)不能阅读,却端坐着学小孩子念念有词的样子,禅师抓住他,让他割草。当他记经书的时候,糊里糊涂好像有所丢失一样,过了一天还是无法记住,禅师鞭打他,陆羽感叹说:“时间流逝了,怎么还是不会写呢!”他泣不成声就逃走了,成为优伶藏了起来,撰写了《谈笑》一万多字。天宝年间,陆羽被官府任命为优伶的老师,后来他逃走了。这就是古人说的“品行高洁而行迹污秽”的人。

上元初年,陆羽在苕溪上修建了房子,闭门读书。还与有名的高僧和隐士相聚,整日喝酒聊天。陆羽相貌丑陋,说话结巴,却很善辩,他听到别人的美德,就像自己具有这种美德一样高兴。与别人约会,即使虎狼当道也会如期前往。他自称“桑苎翁”,又号称“东岗子”。他精通古调歌诗,兴致极为安闲高雅,著书很多。他驾着小舟在在山寺间来往,总是头戴纱巾,脚穿草鞋,身穿粗布短衣,腰系围裙,敲打着林间树木,戏耍着河中清流。他有时独行在旷野之中,吟咏古诗,来往徘徊直到月亮下山,兴致尽了才痛哭着回家。当时的人们都把他比作春秋时楚国的狂人接舆。陆羽与僧人皎然是最好的朋友。皇上曾下诏任命陆羽为太子文学。

陆羽嗜好喝茶,创制了茶道的精妙理论,著有《茶经》三卷,论述茶道的根源、茶道的方法、茶道的器具,被当时的人称为“茶仙”,天下人由此渐渐懂得喝茶了。卖茶的店家用瓷土陶制出陆羽的塑像,奉为神来祭祀,每买十件茶具,就送一具陆羽的塑像。当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到江南任宣慰使,他喜欢喝茶,知道陆羽的名声,就派人召陆羽来。陆羽身穿农夫的衣服提着茶具进入衙门。李季卿说:“陆先生精于茶道,天下了解。扬子江的中泠泉水又极为绝妙,如今二妙碰到一起,千载难逢,陆先生不可错过这个机会啊。”喝完茶,李季卿命令家奴付给陆羽茶钱,陆羽感到很羞愧,改著《毁茶论》一篇。

陆羽与皇甫补阙交好,当时尚书鲍防在越中,陆羽前往依附他。皇甫冉写序送给他说:“君子推究儒、佛二家的名理,穷尽诗歌的丽则,遥远的别馆,孤零的岛屿,有船通行的地方就一定要去;有鱼梁钓矶之处,可随意前往。那越中地方是著名的山水之乡,军门又承担这朝廷节钺的重任。鲍长官是了解先生爱惜先生的人,会对先生解衣推食,倍加关照,先生此去怎能是仅仅品尝镜湖的鱼,赏若耶溪的月而已呢?”

6.名人传练习题及答案 篇六

新唐书崔隐甫传

崔隐甫,贝州武城人。解褐左玉钤卫兵曹参军,迁殿中侍御史内供奉。浮屠惠范倚太平公主胁人子女,隐甫劾状,反为所挤,贬邛州司马。玄宗立,擢汾州长史,兼河东道支度营田使,迁洛阳令。梨园弟子胡雏善笛,有宠,尝负罪匿禁中。帝以他事召隐甫,从容指曰:就卿丐此人。对曰:陛下轻臣而重乐工,请解官。再拜出,帝遽谢,与胡雏,隐甫杀之,有诏贳死,不及矣。赐隐甫百缣。孙佺败绩于奚,擢隐甫并州司马护边,会兄逸甫疾甚,未及行,诏责逗留,下除河南令。累拜华州刺史、太原尹,入为河南尹。居三岁,进拜御史大夫。初,台无狱,凡有囚则系大理。贞观时,李乾佑为大夫,始置狱,由是中丞、侍御史皆得系人。隐甫执故事,废掘诸狱。其后患囚往来或漏泄,复系之厨院云。台中自监察御史而下,旧皆得专事,无所承谘。隐甫始一切令归禀乃得行,有忤意辄劾正,多贬绌者,台吏侧目,威名赫然。帝尝诏校外官岁考。异时必委曲参审,竟春未定。隐甫一日会朝集使,询逮检实,其暮皆讫,议者服其敏。帝尝谓曰:卿为大夫,天下以为称职。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 累封清河郡公,卒,赠益州大都督,谥曰忠。始,帝欲相隐甫也,谓曰:牛仙客可与语,卿常见否?对曰:未也。帝曰:可见之。隐甫终不诣。他日又问,对如初。帝乃不用。子弟或问故,答曰:吾不以其人微易之也,其材不逮中人,可与之对耶?隐甫所至挈介自守,明吏治,在职以强正称云。(选自《新唐书崔隐甫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梨园弟子胡雏善笛 善:擅长 B.始置狱 狱:案件

C.隐甫执故事 故事:旧例 D.多贬绌者 绌:罢免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

B.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

C.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

D.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隐甫执法严正,无所回避。惠范倚仗太平公主的权势胁逼他人,崔隐甫检举揭发他;针对胡雏一事,崔隐甫欲辞官抗命,最终说服玄宗杀了胡雏。

B.崔隐甫能力突出,精通吏治。担任御史大夫时,整顿吏治,革除了以往专断独行的作风,使官吏谨慎奉职。

C.崔隐甫处事敏捷,毫不拖沓。外官考核,以往整个春季都不能考核完毕,崔隐甫却仅用一天就完成了,被皇帝称赞。

D.崔隐甫志节高尚,刚直不阿。崔隐甫因鄙薄牛仙客的才能,没有遵循玄宗要其会见牛仙客的指示,因而错失拜相的机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会兄逸甫疾甚,未及行,诏责逗留,下除河南令。

(2)吾不以其人微易之也,其材不逮中人,可与之对耶?

参考答案:

1.B(应解释为监狱)

2.B(原文标点为: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兔其宫,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

3.A(据原文隐甫杀之,有诏贳死,不及矣,可见崔隐甫立刻杀了胡雏,皇帝下诏免他一死,等诏书下达已经来不及了,所以A最终说服玄宗杀了胡雏有误)

4.

(1)恰逢他的哥哥崔逸甫病重,未能及时启程,皇帝下诏斥责他逗留延误,贬为河南令。(会下除各1分,语意准确连贯3分)?

(2)我并不是因为他地位低而看不起他,只是他的才能还不及普通人,能和他交谈吗?(易不逮各1分,语意准确连贯3分)

【参考译文】

7.差不多先生传同步练习(答案) 篇七

篇一:七年级语文差不多先生同步测试题

差不多先生传同步练习

【语言基础知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提起差不多先生,人人皆晓,处处闻名。

2、给下里加线的字注音。

相貌()信奉()德行()

钱铺()王大夫()

3、根据课文补充完整下列词语。

___里糊涂一命___呼断断___ ___ ___通大师___ ___容容

4、给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

A、计算比较B、争论

C、打算

②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了气。()

A、断绝B、完全没有了C、独一无二

③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A、质地精密B、不疏忽大意C、细腻

④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A、道德和品行B、讽刺语,表示瞧不起他人的仪容、举止、行为、作风等C、德高望重

5、根据语境及拼音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字。

打开心灵的窗口,睁开敏锐的眼睛,莫让一切都随风。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rǎo___ 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fán___ 恼之泉。一个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悲惨的结局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南辕北zh?___。

【语言表达训练】

6、文中“差不多先生”指的是哪一种人?

7、第二段中说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8、差不多先生做事不肯认真,死后为什么还得到大家的称赞?

9、作者为差不多先生立传的用意是什么?

10、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差不多”这种处世态度的危害,及你从文章中获得的启示。

11、根据提供的情景按要求答题。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先哲用精粹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大千世界的洞悉,对人生万象的彻悟。吟诵这些妙语,可以使灵魂得以烛照,使智慧得以开启。为此,立志中学初一

(二)班班委会决定搞一次“名言接力赛”。

(1)请你以对联的形式为这一次活动设计一个主题语。

(2)如果以“友谊”为主题,你要给同学们交流的一句名言是哪一句? 【课内同步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2-16题。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12、解释下列加线的字词。

人人皆晓()赔小心()一命呜呼()

未免()

13、文中说差不多先生的记性不精明,思想也不很细密。请用自己的话把这些事例概括出来。

14、差不多先生也常为“差不多”所害,请你把文章中所写的这方面实例概括叙述出来。

15、作者为什么说差不多先生“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

16、差不多先生认为什么事差不多就行,其思想根源是什么?用一句概括出来。

【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17-19题。

9月5日晚报 《古城纵横》的“回音”栏里有这么一条:“河南饭庄来信:贵报反映我饭庄饭菜内有蝇事,经查基本属实。??”

乍一看,没什么,再一想,不对头。到底饭菜里边是有苍蝇呀还是没苍蝇?有苍蝇就是“属实”,没苍蝇就是“不实”,这个“基本属实”应该怎么理解呢?

且去查查老底再说。一查查到8月22日晚报的《古城纵横》栏,里边有一条:“3日,去河南饭庄吃饭,刚吃几口,发现菜里有两个黑东西,竟是两只死苍蝇!??”

原来如此。莫非查明了苍蝇是有的,但是只有一只?━━有,所以是“属实”,但是数目不对,所以是“基本”属实?是这么回事吗?那就应当说清楚。可是来信只说“饭菜内有蝇事”,那“基本属实”,就不好理解。其实呀,8月3日的事情,8月22日见报才去查问,那苍蝇是一只还是两只,还是三只,大概是谁也记不清了,所以只说有无,不提数目。那么为什么又是“基本”属实呢?因为一老一实地说,“有这么回事”,实在有点不好意思,给它来个“基本”,打个折扣。没想到既然没有数目,折扣就无从打起。

总要有个数量问题,或者说是程度问题,才用得上“基本”二字。基本如何如何,意思是十之八九如何如何。比如说:基本可行,基本有效,基本同意,基本够用,基本吃素,基本不出门??这些都是有意义的。反之,像基本必要,基本困难,基本严重,基本发烧??就不大好理解。要说二加二基本等于四,或者说某某和某某基本不结婚,基本不生孩子,那就近于说笑话了。虽然类似这样的笑话不容易出现,可是类似“菜内有蝇基本属实”的话,只要对报刊文字,特别是内部文件稍加注意,那是经常会遇到的。

结论:“基本”这个词基本有用,但不是到处有用。

17、给加线字注音。

①乍一看()

②打个折扣()

18、本文引出语言病例的一段话是。

19、作者在本文提倡的是什么?

【语言基础知识】

1、略

2、xiàng fang xíng pùdài

3、稀

续续

从从

4、①C ②A ③B ④B

5、扰 烦 辙

【语言表达训练】

6、指的是处世态度马马虎虎、凡事得过且过的一种人。

7、像差不多先生这样的人在中国到处都有,他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众多中国人的一个缩影。

8、因为做事马虎、敷衍了事已成为大家的习惯,是当时社会的通病。

9、讽刺像差不多先生这样马虎敷衍、得过且过的处世态度,警醒世人做事要认真。

10、示例:小而言之,害自己,学业、事业无法取得成就;大而言之,害社会、害国家,人人都竞相效仿,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所以,每人应从自身做起,凡事认真对待。

点拨:答案不统一,只要能结合文意和现实,谈出自己的看法就可以。

11、(1)聆听先哲教诲,感悟人生真谛。

(2)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点拨:(1)题能用基本的对偶形式,且能围绕主题,句间有一定的联系即可。(2)题扣住“友谊”的名言均可。

【课外拓展阅读】

17、① zhà

②zh?

18、河南饭庄来信: 贵报反映我饭庄饭菜内有蝇事,19、提倡严谨、一丝不苟的文风, 用词一定要准确。

点拨:意思对、句子通顺、无错别字即可

经查基本属实。篇二:【沪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差不多先生》 同步练习

差不多先生传 同步练习

【语言基础知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提起差不多先生,人人皆晓,处处闻名。

2.给下里加线的字注音。相貌()信奉()德行()

钱铺()王大夫()

3.根据课文补充完整下列词语。

___里糊涂一命___呼断断___ ___ ___通大师___ ___容容

4.给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 A、计算比较B、争论

C、打算

②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了气。().

A、断绝B、完全没有了C、独一无二

③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

A、质地精密B、不疏忽大意C、细腻

④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A、道德和品行B、讽刺语,表示瞧不起他人的仪容、举止、行为、作风等C、德高望重

5.根据语境及拼音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字。

打开心灵的窗口,睁开敏锐的眼睛,莫让一切都随风。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rǎo___ 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fán___ 恼之泉。一个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悲惨的结局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南辕北zh?___。

【语言表达训练】

6.文中“差不多先生”指的是哪一种人?

7.第二段中说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8.差不多先生做事不肯认真,死后为什么还得到大家的称赞?

9.作者为差不多先生立传的用意是什么?

10.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差不多”这种处世态度的危害,及你从文章中获得的启示。

11.根据提供的情景按要求答题。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先哲用精粹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大千世界的洞悉,对人生万象的彻悟。吟诵这些妙语,可以使灵魂得以烛照,使智慧得以开启。为此,立志中学初一

(二)班班委会决定搞一次“名言接力赛”。

(1)请你以对联的形式为这一次活动设计一个主题语。

(2)如果以“友谊”为主题,你要给同学们交流的一句名言是哪一句?

【课内同步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2-16题。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

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12.解释下列加线的字词。

人人皆晓()赔小心()一命呜呼()

未免()

13.文中说差不多先生的记性不精明,思想也不很细密。请用自己的话把这些事例概括出来。

14.差不多先生也常为“差不多”所害,请你把文章中所写的这方面实例概括叙述出来。

15.作者为什么说差不多先生“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 16.差不多先生认为什么事差不多就行,其思想根源是什么?用一句概括出来。

【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17-19题。

9月5日晚报 《古城纵横》的“回音”栏里有这么一条:“河南饭庄来信:贵报反映我饭庄饭菜内有蝇事,经查基本属实。??”

乍一看,没什么,再一想,不对头。到底饭菜里边是有苍蝇呀还是没苍蝇?有苍蝇就是“属实”,没苍蝇就是“不实”,这个“基本属实”应该怎么理解呢?

且去查查老底再说。一查查到8月22日晚报的《古城纵横》栏,里边有一条:“3日,去河南饭庄吃饭,刚吃几口,发现菜里有两个黑东西,竟是两只死苍蝇!??”

原来如此。莫非查明了苍蝇是有的,但是只有一只?━━有,所以是“属实”,但是数目不对,所以是“基本”属实?是这么回事吗?那就应当说清楚。可是来信只说“饭菜内有蝇事”,那“基本属实”,就不好理解。其实呀,8月3日的事情,8月22日见报才去查问,那苍蝇是一只还是两只,还是三只,大概是谁也记不清了,所以只说有无,不提数目。那么为什么又是“基本”属实呢?因为一老一实地说,“有这么回事”,实在有点不好意思,给它来个“基本”,打个折扣。没想到既然没有数目,折扣就无从打起。

总要有个数量问题,或者说是程度问题,才用得上“基本”二字。基本如何如何,意思是十之八九如何如何。比如说:基本可行,基本有效,基本同意,基本够用,基本吃素,基本不出门??这些都是有意

义的。反之,像基本必要,基本困难,基本严重,基本发烧??就不大好理解。要说二加二基本等于四,或者说某某和某某基本不结婚,基本不生孩子,那就近于说笑话了。虽然类似这样的笑话不容易出现,可是类似“菜内有蝇基本属实”的话,只要对报刊文字,特别是内部文件稍加注意,那是经常会遇到的。

结论:“基本”这个词基本有用,但不是到处有用。

17.给加线字注音。①乍一看()

②打个折扣()

18.本文引出语言病例的一段话是。

19.作者在本文提倡的是什么?

【语言基础知识】

1.略

2.xiàng fang xíng pùdài 3.稀

续续

从从

4.①C ②A ③B ④B 5.扰 烦 辙

【语言表达训练】

6.指的是处世态度马马虎虎、凡事得过且过的一种人。

7.像差不多先生这样的人在中国到处都有,他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众多中国人的一个缩影。

8.因为做事马虎、敷衍了事已成为大家的习惯,是当时社会的通病。

9.讽刺像差不多先生这样马虎敷衍、得过且过的处世态度,警醒世人做事要认真。

10.示例:小而言之,害自己,学业、事业无法取得成就;大而言之,害社会、害国家,人人都竞相效仿,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所以,每人应从自身做起,凡事认真对待。

点拨:答案不统一,只要能结合文意和现实,谈出自己的看法就可以。

11.(1)聆听先哲教诲,感悟人生真谛。

(2)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点拨:(1)题能用基本的对偶形式,且能围绕主题,句间有一定的联系即可。(2)题扣住“友谊”的名言均可。

12-16 略

【课外拓展阅读】

17.① zhà

②zh? 18.河南饭庄来信: 贵报反映我饭庄饭菜内有蝇事,经查基本属实。

19.提倡严谨、一丝不苟的文风, 用词一定要准确。

点拨:意思对、句子通顺、无错别字即可 篇三:《差不多先生传》练习题2 差不多先生传

【语言基础知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提起差不多先生,人人皆晓,处处闻名。

2、给下里加线的字注音。

相貌()信奉()德行()

钱铺()王大夫()

3、根据课文补充完整下列词语。

___里糊涂一命___呼断断___ ___ ___通大师___ ___容容

4、给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

A、计算比较B、争论

C、打算

②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了气。()

A、断绝B、完全没有了C、独一无二

③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A、质地精密B、不疏忽大意C、细腻

④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A、道德和品行B、讽刺语,表示瞧不起他人的仪容、举止、行为、作风等C、德高望重

5、根据语境及拼音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字。

打开心灵的窗口,睁开敏锐的眼睛,莫让一切都随风。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rǎo___ 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fán___ 恼之泉。一个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悲惨的结局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南辕北zh?___。

【语言表达训练】

6、文中“差不多先生”指的是哪一种人?

7、第二段中说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8、差不多先生做事不肯认真,死后为什么还得到大家的称赞?

9、作者为差不多先生立传的用意是什么?

10、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差不多”这种处世态度的危害,及你从文章中获得的启示。

11、根据提供的情景按要求答题。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先哲用精粹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大千世界的洞悉,对人生万象的彻悟。吟诵这些妙语,可以使灵魂得以烛照,使智慧得以开启。为此,立志中学初一

(二)班班委会决定搞一次“名言接力赛”。

(1)请你以对联的形式为这一次活动设计一个主题语。

(2)如果以“友谊”为主题,你要给同学们交流的一句名言是哪一句?

【课内同步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2-16题。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 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12、解释下列加线的字词。

人人皆晓()赔小心()一命呜呼()未免()

13、文中说差不多先生的记性不精明,思想也不很细密。请用自己的话把这些事例概括出来。

14、差不多先生也常为“差不多”所害,请你把文章中所写的这方面实例概括叙述出来。

15、作者为什么说差不多先生“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

16、差不多先生认为什么事差不多就行,其思想根源是什么?用一句概括出来。

【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17-19题。

9月5日晚报 《古城纵横》的“回音”栏里有这么一条:“河南饭庄来信:贵报反映我饭庄饭菜内有蝇事,经查基本属实。??”

乍一看,没什么,再一想,不对头。到底饭菜里边是有苍蝇呀还是没苍蝇?有苍蝇就是“属实”,没苍蝇就是“不实”,这个“基本属实”应该怎么理解呢?

且去查查老底再说。一查查到8月22日晚报的《古城纵横》栏,里边有一条:“3日,去河南饭庄吃饭,刚吃几口,发现菜里有两个黑东西,竟是两只死苍蝇!??”

原来如此。莫非查明了苍蝇是有的,但是只有一只?━━有,所以是“属实”,但是数目不对,所以是“基本”属实?是这么回事吗?那就应当说清楚。可是来信只说“饭菜内有蝇事”,那“基本属实”,就不好理解。其实呀,8月3日的事情,8月22日见报才去查问,那苍蝇是一只还是两只,还是三只,大概是谁也记不清了,所以只说有无,不提数目。那么为什么又是“基本”属实呢?因为一老一实地说,“有这么回事”,实在有点不好意思,给它来个“基本”,打个折扣。没想到既然没有数目,折扣就无从打起。

总要有个数量问题,或者说是程度问题,才用得上“基本”二字。基本如何如何,意思是十之八九如何如何。比如说:基本可行,基本有效,基本同意,基本够用,基本吃素,基本不出门??这些都是有意义的。反之,像基本必要,基本困难,基本严重,基本发烧??就不大好理解。要说二加二基本等于四,或者说某某和某某基本不结婚,基本不生孩子,那就近于说笑话了。虽然类似这样的笑话不容易出现,可是类似“菜内有蝇基本属实”的话,只要对报刊文字,特别是内部文件稍加注意,那是经常会遇到的。结论:“基本”这个词基本有用,但不是到处有用。

17、给加线字注音。

①乍一看()

②打个折扣()

18、本文引出语言病例的一段话是。

19、作者在本文提倡的是什么?

【语言基础知识】

1、略

2、xiàng fang xíng pùdài

3、稀

续续

从从

4、①C ②A ③B ④B

5、扰 烦 辙

【语言表达训练】

6、指的是处世态度马马虎虎、凡事得过且过的一种人。

7、像差不多先生这样的人在中国到处都有,他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众多中国人的一个缩影。

8、因为做事马虎、敷衍了事已成为大家的习惯,是当时社会的通病。

9、讽刺像差不多先生这样马虎敷衍、得过且过的处世态度,警醒世人做事要认真。

10、示例:小而言之,害自己,学业、事业无法取得成就;大而言之,害社会、害国家,人人都竞相效仿,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所以,每人应从自身做起,凡事认真对待。

点拨:答案不统一,只要能结合文意和现实,谈出自己的看法就可以。

11、(1)聆听先哲教诲,感悟人生真谛。

(2)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点拨:(1)题能用基本的对偶形式,且能围绕主题,句间有一定的联系即可。(2)题扣住“友谊”的名言均可。【课外拓展阅读】

17、① zhà

②zh?

18、河南饭庄来信: 贵报反映我饭庄饭菜内有蝇事,经查基本属实。

19、提倡严谨、一丝不苟的文风, 用词一定要准确。

8.海底两万里及名人传 篇八

尼摩船长不仅仅这样,他还有舍已为人的伟大精神。在被冰墙围困时,因为缺乏空气,随时都可能死亡。虽然有几个氧气瓶,但远远不够那么多人使用。他因

为缺乏空气已经近乎虚脱了,但就是这样他也没有使用氧气瓶,而是把氧气留给了教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亡的威胁留给了自己。他的行为感动了千万读者,也感动了我。

《海底两万里》不仅让我领略了海底世界的瑰丽神奇,也激发了我的想象,拓宽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知识,更让我从中感受到人生的真谛!

海底,一个精彩的世界。

看完这本神奇的小说——《海底两万里》,我不得不佩服此书作者——儒勒·凡尔纳。

作者的知识太丰富了,想像力太惊人了!他在作品中所描绘的科学幻想竟然在今天得以实现了。真不愧是“科幻小说之父”呢!

《海底两万里》主要介绍了自然科学家阿龙纳斯和同伴康塞尔·尼德·兰,在一次海洋追捕中意外登上了“诺第雷斯号”潜水艇,从此展开了一段传奇的海底之旅:水中漫步、红海血色、登陆南极、意外受困„„最后,众人凭着坚忍的意识与过人的智慧,终于返回了陆地。

从书中,我看到了无数瑰丽的海底奇观。那踩在上面如踩在云朵上的沙滩;那奇形怪状的鱼类;那美仑美奂的贝类;红海中那奇特的血好色和那特有的三棱草„„无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书中,我还认识了主人公——尼摩船长,他知识潘博、善良仁爱、英勇果敢、沉着冷静。虽然有[源自.cn]时残忍,但还是不失高大形象。在南极,他们的潜水艇被困在冰山中,四周都是冰墙,空间狭小,空气缺乏,冰墙奇厚,难以凿穿,生命遭遇了极大的挑战。

在这极其危险的时刻,他沉着冷静,科学指挥船员克服重重困难,去潜艇四周轮流凿冰,最终冲出冰墙,获得新生。

尼摩船长不仅仅这样,他还有舍已为人的伟大精神。

在被冰墙围困时,因为缺乏空气,随时都可能死亡。虽然有几个氧气瓶,但远远不够那么多人使用。他因为缺乏空气已经近乎虚脱了,但就是这样他也没有使用氧气瓶,而是把氧气留给了教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亡的威胁留给了自己。他的行为感动了千万读者,也感动了我。《海底两万里》不仅让我领略了海底世界的瑰丽神奇,也激发了我的想象,拓宽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知识,更让我从中感受到人生的真谛!

9.《孟德传》阅读试题及答案 篇九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 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改动)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3分)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3分)

10.名人传练习题及答案 篇十

【原文】

柴成务,字宝臣,曹州济阴人也。父自牧,举进士,能诗,至兵部员外郎。成务乾德中京府拔解,太宗素知其名,首荐之,遂中进士甲科,解褐陕州军事推官。改曹、单观察推官,迁大理寺丞。太平兴国五年,转太常丞,充陕西转运副使,赐绯,再迁殿中侍御史。八年,与供奉官葛彦恭使河南,案行遥堤。历知果、苏二州,就为两浙转运使,改户部员外郎、直史馆,赐金紫。入为户部判官、迁本曹郎中。太宗选郎官为少卿监,以成务为光禄少卿。

俄奉使高丽,远俗尚拘忌,以月日未利拜恩,稽留朝使。成务贻书,往反开谕大体,国人信服,事具《高丽传》。淳化二年,为京东转运使。会宋州河决,成务上言:“河水所经地肥淀,愿免其租税,劝民种艺。”从之。召拜司封郎中、知制诰,赐钱三十万。时吕蒙正为宰相,尝与之联外姻,避嫌辞职,不许。俄与魏庠同知京朝官考课。四年,又与庠同知给事中事,凡制敕有所不便者,许封驳以闻。

蜀寇平,使峡路安抚,改左谏议大夫、知河中府。时银、夏未宁,蒲津当馈挽之冲,事皆办集,得脱户八百家以附籍。府城街陌颇隘狭,成务曰:“国家承平已久,如车驾临幸,何以驻千乘万骑邪?”乃奏撤民庐以广之。其后祀汾阴,果留跸河中,衢路显敞,咸以为便。

真宗即位,迁给事中、知梓州。未几代还,又遣知青州,表求俟永熙陵复土毕之任。旋受诏与钱若水等同修《太宗实录》,书成,知扬州。入判尚书刑部,本司小吏倨慢,成务怒而笞之,吏击登闻鼓诉冤,有诏问状。成务叹曰:“忝为长官,杖一胥而被劾,何面目据堂决事邪!”乃求解职。景德初,卒,年七十一。

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文集二十卷。成务年六十六始有子,比卒,裁六岁,授奉礼郎,名贻范,后为国子博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五)

【译文】

柴成务字宝臣,曹州济阴人。父亲柴自牧,考中进士,擅长作诗,宫做到兵部员外郎。柴成务在乾德年间被京府直接选送参加科举,太宗向来知晓他的名声,首先推荐他,结果考中进士甲科,初次任职为峡州军事推宫。改任曹、单观察推官,升大理寺丞。太平兴国五年,转为太常丞,充任陕西转运副使,赏赐绯衣,再升殿中侍御史。太平兴国八年,与供奉官葛彦恭出使河南,巡视长堤。历任果、豫二州知州,就地任两浙转运使,改户部员外郎、直史馆,赏赐金紫。入朝为户部判官,升本曹郎中。太宗选郎官为少卿监,任命柴成务为光禄少卿。

不久奉命出使高丽,高丽习俗讲究拘忌,以月日不利接待为由,稽留使者。柴成务派人送信给他们,反复开导,他们信服了,此事记在《高丽传》中。淳化二年,任京东转运使。恰逢宋州黄河决口,柴成务上书说:“河水冲过的土地比较肥沃,希望免掉租税,劝民耕种。”朝廷采纳。召入京中任司封郎中、知制诰,赐钱三十万。当时吕蒙正任宰相,曾和他结为姻亲,因此柴成务避嫌辞职,皇帝没有批准。不久与魏庠共同负责任京朝官的政务考核。淳化四年,柴成务又与魏庠共同主管给事中事,凡是皇帝的诏令中有不妥当之处,可以封还驳正上报。

蜀地强盗被讨平,柴成务出使峡路安抚,改任左谏议大夫、河中府知府。常时银、夏还不安宁,蒲津是运送给养到西部前线的.咽喉要道,柴成务将所有的工作都筹办好,还招募了八百家民户来此落户。府城中街道相当狭窄,柴成务说:“国家太平已久,如果皇帝来到,怎么能驻扎下干车万马呢?”就上奏拆除民房拓宽道路。后来皇帝在汾阴祭祀,果然驻留河中,街道宽敞,都认为十分方便。

真宗即位后,升任给事中、梓州知州。不久任满回朝,又派他担任青州知州,他上表请求等永熙陵完工后再赴任。不久接受诏命与钱若水等同修《太宗实录》,书编成后,任扬州知州。入朝判尚书刑部,本司低层官员傲慢无礼,柴成务恼怒命人笞之,这名官员击登闻鼓诉冤,皇帝下诏查问。柴成务叹道:“作为一个长官,杖责一名小吏也要查问.有什么脸面在大堂上处理事务!”就请求辞职。景德初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柴成务有文学才能,博闻考古,善于谈论,爱开玩笑,士人推重他的文雅。但在任地方官时缺少廉洁的美誉,人们感到惋惜。有文集二十卷。柴成务六十六岁才有儿子,他死的时候,儿子才六岁,朝廷任命为奉礼郎,取名贻范,后来成为国子博士。

【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柴成务,字宝臣,曹州济阴人也。父自牧,举进士,能诗,至兵部员外郎。成务乾德中京府拔解,太宗素知其名,首荐之,遂中进士甲科,解褐陕州军事推官。改曹、单观察推官,迁大理寺丞。太平兴国五年,转太常丞,充陕西转运副使,赐绯,再迁殿中侍御史。八年,与供奉官葛彦恭使河南,案行遥堤。历知果、苏二州,就为两浙转运使,改户部员外郎、直史馆,赐金紫。入为户部判官、迁本曹郎中。太宗选郎官为少卿监,以成务为光禄少卿。

俄奉使高丽,远俗尚拘忌,以月日未利拜恩,稽留朝使。成务贻书,往反开谕大体,国人信服,事具《高丽传》。淳化二年,为京东转运使。会宋州河决,成务上言:“河水所经地肥淀,愿免其租税,劝民种艺。”从之。召拜司封郎中、知制诰,赐钱三十万。时吕蒙正为宰相,尝与之联外姻,避嫌辞职,不许。俄与魏庠同知京朝官考课。四年,又与庠同知给事中事,凡制敕有所不便者,许封驳以闻。

蜀寇平,使峡路安抚,改左谏议大夫、知河中府。时银、夏未宁,蒲津当馈挽之冲,事皆办集,得脱户八百家以附籍。府城街陌颇隘狭,成务曰:“国家承平已久,如车驾临幸,何以驻千乘万骑邪?”乃奏撤民庐以广之。其后祀汾阴,果留跸河中,衢路显敞,咸以为便。

真宗即位,迁给事中、知梓州。未几代还,又遣知青州,表求俟永熙陵复土毕之任。旋受诏与钱若水等同修《太宗实录》,书成,知扬州。入判尚书刑部,本司小吏倨慢,成务怒而笞之,吏击登闻鼓诉冤,有诏问状。成务叹曰:“忝为长官,杖一胥而被劾,何面目据堂决事邪!”乃求解职。景德初,卒,年七十一。

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文集二十卷。成务年六十六始有子,比卒,裁六岁,授奉礼郎,名贻范,后为国子博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遂中进士甲科,解褐陕州军事推官  解褐:谓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B.尝与之联外姻,逮嫌辞职  外姻:由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

C.如车驾临幸,何以驻千乘万骑邪  临幸:谓帝王亲临。

D.未几代还,又遣知青州   代还:指官位被代替而归家。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

B.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

C.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杵/时论惜之/

D.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柴成务出使高丽,不辱使命。高丽国的习俗讲究禁忌,以月日不利接待为由,高丽国稽留宋朝使者;柴成务写信给他们,反复进行开导,终使国人信服,此事记载在《高丽传》中。

B.柴成务心系百姓,富有远见。黄河在宋州决口时,他上奏请求免除河水所经地百姓的租税;他认为河中府城街道狭窄,如果皇帝亲临,将无法驻扎下千车万马,于是上奏请求拓宽道路。

C.柴成务严于自律,一身正气。吕蒙正做宰相时,柴成务因与其有姻亲关系,为避嫌自请辞职;因杖责傲慢的小吏被诬告,皇帝下诏令调查处理此事,他一怒之下,辞官而去。

D.柴成务博学多才,晚有儿息。曾经受诏与钱若水等同修《太宗实录》,并有文集二十卷;他六十六才得子,等到他去世时,孩子才六岁,被授奉礼郎,后来成为国子博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与庠同知给事中事,凡制敕有所不便者,许封驳以闻。

(2)其后祀汾阴,果留跸河中,衢路显敞,咸以为便。

答案:

4.D(代还:指朝臣出任外官者重新被调回朝廷任职)

5.B

6.C(“诬告”错误;“辞官归去”不符合文意,原文是说“叹”“求解职”)

7.(1)柴成务又与魏庠共同主管给事中事,凡是皇帝的诏令中有不妥当之处,可以封还驳正上报。(知1分;制敕1分;封驳1分;句意2分)

(2)后来皇帝在汾阴祭祀,果然驻留河中,街道宽敞,都认为十分方便。(“祀汾阴”状语后置1分;“留跸河中”译为“驻留河中”或“把出行的车驾驻留河中”1分;咸1分)

【参考译文】

柴成务字宝臣,曹州济阴人。父亲柴自牧,考中进士,擅长作诗,宫做到兵部员外郎。柴成务在乾德年间被京府直接选送参加科举,太宗向来知晓他的名声,首先推荐他,结果考中进士甲科,初次任职为峡州军事推宫。改任曹、单观察推官,升大理寺丞。太平兴国五年,转为太常丞,充任陕西转运副使,赏赐绯衣,再升殿中侍御史。太平兴国八年,与供奉官葛彦恭出使河南,巡视长堤。历任果、豫二州知州,就地任两浙转运使,改户部员外郎、直史馆,赏赐金紫。入朝为户部判官,升本曹郎中。太宗选郎官为少卿监,任命柴成务为光禄少卿。

不久奉命出使高丽,高丽习俗讲究拘忌,以月日不利接待为由,稽留使者。柴成务派人送信给他们,反复开导,他们信服了,此事记在《高丽传》中。淳化二年,任京东转运使。恰逢宋州黄河决口,柴成务上书说:“河水冲过的土地比较肥沃,希望免掉租税,劝民耕种。”朝廷采纳。召入京中任司封郎中、知制诰,赐钱三十万。当时吕蒙正任宰相,曾和他结为姻亲,因此柴成务避嫌辞职,皇帝没有批准。不久与魏庠共同负责任京朝官的政务考核。淳化四年,柴成务又与魏庠共同主管给事中事,凡是皇帝的诏令中有不妥当之处,可以封还驳正上报。

蜀地强盗被讨平,柴成务出使峡路安抚,改任左谏议大夫、河中府知府。常时银、夏还不安宁,蒲津是运送给养到西部前线的咽喉要道,柴成务将所有的工作都筹办好,还招募了八百家民户来此落户。府城中街道相当狭窄,柴成务说:“国家太平已久,如果皇帝来到,怎么能驻扎下干车万马呢?”就上奏拆除民房拓宽道路。后来皇帝在汾阴祭祀,果然驻留河中,街道宽敞,都认为十分方便。

真宗即位后,升任给事中、梓州知州。不久任满回朝,又派他担任青州知州,他上表请求等永熙陵完工后再赴任。不久接受诏命与钱若水等同修《太宗实录》,书编成后,任扬州知州。入朝判尚书刑部,本司低层官员傲慢无礼,柴成务恼怒命人笞之,这名官员击登闻鼓诉冤,皇帝下诏查问。柴成务叹道:“作为一个长官,杖责一名小吏也要查问.有什么脸面在大堂上处理事务!”就请求辞职。景德初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上一篇:建设工程竣工验收资料下一篇:第25课诗词曲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