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二、四单元答案

2024-09-24

二年级下册数学二、四单元答案(精选14篇)

1.二年级下册数学二、四单元答案 篇一

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 第一课时 确定方向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三、教学准备

1、课件

2、直尺、量角器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复习旧知

在下图标出八个方向

2、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曾去过公园参加越野赛吗?今天我们一起去体验一下吧。看这是一组参加公园定向越野赛的学生,他们在干什么,谁能告诉我。对,他们正在研究地图。他们站在起点处,想通过公园定向图判断1号点的位置,你们能帮助他们确定1号点的位置吗?

(二)探究新知

1、理解什么是定向运动?

2、确定1号点的位置。

思考: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小组讨论)

①先确定观察点,建立方向坐标。(思考:方向坐标有什么好处?)

因为同学们是从起点处观察1号点,所以应把起点作为观察点,建立方位坐标。即以起点为垂足,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画出方向坐标。(如图1)(如图2)(如图3)

北电信局学校30度60度西小刚家25度东45度

(1)学校在小刚家北偏 的方向上。电信局在小刚家 偏 的方向上。

(2)地铁站在小刚家 的方向上。公园在小刚家 偏 的方向上。

3、把图补完整

(四)总结

识别位置与方位,用好坐标是关键; 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看清角度与刻度,确定方位与距离; 位置方位很重要,日常生活少不了。要想定位置, 两点要记牢: 方向是首要, 距离少不了。

五、作业设计

1、作业本

2、书上P20-2 公园南地铁站

第二课时 学会画平面图

一、教学目标

1、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会正确在平面坐标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会绘制平面图,比例尺的引入。

三、教学准备

1、课件

2、直尺、量角器、铅笔

2、以学校大门为参照,一年级在大门的正北方10米处,二年2班在大门的北偏西70度方向30米处,三年级在大门东偏南30度40米处,请你平面图上标出它们的位置。

五、作业设计 作业本

第三课时 位置的相对性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描述两个城市或物体位置关系的两种方式。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三、教学准备

1、课件

2、直尺、量角器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旅行过吗?那么你们知不知道这是哪个城市?(北京、上海)

(二)探究新知

1、小组讨论

(1)用自己已有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2)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2、汇报讨论结果

(1)首先找到北京和上海在地图上的位置。(2)确定以谁为观测点。

(3)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让学生一起玩说位置游戏。

(二)探究新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图上方向、角度、距离等知识,会根据描述画出简单路线示意图。

下面请你根据校园定向运动路线图,说一说每一赛段所走的方向和路程? 小组讨论:

1、作为越野队员我们将怎样确定越野路线?

2、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路程的?

(1)描述行走路线:求每一赛段所走的方向和路程,应先明确所行走的路线,即:起点——1号点——2号点——终点。(2)确定每一赛段所走的方向及路程:

①第一赛段:因为此赛段是从起点处向1号点走,所以应以起点为观察点,测量出1号点在起点的哪个方向,再看起点到1号点之间的路程是几个50米,从而算出所行的路程。

②第二赛段:此赛段的起点是1号点,2号点在1号点的哪个方向,就从1号点向哪个方向走,因此,要以1号点为观察点,建立方向标,相对1号点测出2号点的具体位置。

③第三赛段:用同样方法,以2号点为观察点建立方向标,测量出终点相对于2号点的方向与距离。第三赛段时从2号点向西偏南40度的方向行走250米到达了终点。

(3)描述运动路线图:由起点出发向东北方向走200米来到1号点,再由1号点出发向西偏北30度方向行走150米来到2号点,最后由2号点向西偏南40度的方向行走250米到达终点。

【小结】:描述路线图时,按行使路线,确定观察点及行走的方向和路程。

(三)巩固练习基础练习:

1、书上P23做一做

2、小组讨论完成:书上P25-3 提高练习:

北100米

2.二年级下册数学二、四单元答案 篇二

其实, 文章中激起作家心灵之声的“寻常之物”并不寻常。在作家眼中, 它们充满灵气, 充满活力。因此, 作家们着力塑造它们, 使他们成了自己情感与理想的载体, 并借助它们展示自己内心情感的变化及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如鲁迅在《雪》中塑造的“朔方的雪”, 它“在纷飞之后, 却永远如粉、如沙, 它们绝不粘连, 洒在屋上, 地上, 枯草上, 就是这样。”“在无边的旷野上, 在凛冽的天宇下, 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那是孤独的雪, 是死掉的雨, 是雨的精魂。”

这里的朔雪独立不羁, 昂扬向上, 充满斗志, 具有横扫千军、锐不可当的气势。我们知道鲁迅是“一个社会感与历史感都极强的思想斗士”, 他对“自然美自恨并无敏感, 所以即使是良辰美景, 也不甚感动”, 却念念不忘记载这人间奋斗历史的“遗迹”。也就是说, 离开了社会人生的自然及自然美, 对于他是没有意义的。他赞赏自然和自然美, 完全着眼于从中发现社会和发现自己。因此, 鲁迅先生对朔雪的描写, 不只是对它质地、形态的摹写, 同时还透露出作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 毅然决然地砍断了与社会现实极不协调的思想情绪。而对飞腾的朔雪磅礴气势、浩大声威之酣畅淋漓的抒写, 正是作者不屈不挠的战斗的人生观的形象的写照。而朔雪的孤独, 也映出了此期作者“荷戟独彷徨”的身影。而这“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雨的精魂”, 也是鲁迅先生自己的精魂———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精魂!

再如《浪之歌》, 作者在文中极力塑造“浪”这个形象:“我和海岸是一对情人, 爱情使我们相亲相近……”“清晨, 我在情人的身边发出海誓山盟, 于是他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傍晚, 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 于是他将我亲吻。”“潮水涨来时, 我拥抱着他, 潮水退去时, 我扑倒在他脚下。”诗中的浪的形象是感人的, 他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 爱得热烈, 爱得深沉。透过浪的形象, 我们不禁想起了诗人自己, 想起他对祖国炽热而苦苦的恋情。熟悉诗人纪伯伦的人都知道, 他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远在少年时代, 为了生存, 他同家人不得不背井离乡, 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求生。后来, 立志报国的诗人, 又被“莫须有”的罪名放逐。在自己的国土上, 连立足之地都没有, 不得不旅居异国, 身老他乡。然而, 这种因贫困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离别, 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 冷却他炽热的赤子深情, 相反, 他爱之更深, 思之更切。他除将海外流离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 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 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 对祖国寄予深厚的恋情, 《浪之歌》便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他借助海浪对海岸的热恋, 曲折地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同样, 巴金先生的《日》、《月》中的飞蛾、夸父、姮娥等形象, 也都寄托了作者追求光明温暖的人生理想。那么, 作家们是如何借助这些形象, 寄托自己人生理想, 展示自己心灵风光的呢?

一、运用象征手法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 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 借助某一具体的事物形象 (象征体) , 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本体) 。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 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 而且化“抽象”为“具体”, 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在《雷电颂》中, 郭沫若就赋予了“风、雷、电”“土偶木梗的群像”及“洞庭湖、东海、长江”等形象以象征意义, 使它们分别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人民群众”, 并且通过对“风、雷、电”的歌颂和对“土偶木梗”的抨击, 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

而《海燕》中, 高尔基给自己笔下的形象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海燕”象征着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形象;“风云雷电”这一组意象象征了反革命势力;“大海”象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而“暴风雨”则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因此, “大海与风雨雷电的殊死搏斗”反映的就是1905年革命前夕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日益激化。“大海最终战胜乌云闪电”, 象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前途。总之, 在文章中, 作者使用象征手法, 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二、紧紧抓住“寻常之物”的特点, 赋予它们人的灵性

换句话说, 作者在塑造这些形象时, 都抓住“物”自身的特点, 使用了拟人手法, 因此, 本单元文章中的这些形象, 除了具有人的特点外, 还有物本身的特点。如《浪之歌》中的“海浪”这一形象, 她的“任性”、“总不能平静的心胸”、晨昏的情感变化、潮水涨落时不一样的举动等, 除有“海岸情人”的特点外, 都符合海浪的特性。《雪》中的“朔方的雪”的“如粉、如沙、绝不粘连”, 既是对朔雪质地形态的描写, 又映现此期作者的“荷戟独彷徨”的孤独。《雷电颂》中“土偶木梗”“端坐在神位上, 装腔作势, 没有德能”, 实际上是指世间昏君的昏庸腐朽、无德无能、欺民惑众。因此,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 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展示了自己的心灵。

三、采用第一人称的口吻

第一人称的使用, 使“物”“我”融为一体, 物即我、我即物, 物之声乃我之声, 物之情乃我之情。这点在纪伯伦的《浪之歌》与《雨之歌》中尤为突出。“浪”“雨”即是诗人, “浪”对海岸的恋情、“雨”对大地的奉献精神, 也就是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心声。

总之, 本单元散文诗中, 作家运用各种手法塑造的这些形象, 都承载着作家的理想与追求, 其间跳动着作者的情感律动, 我们品读这些形象, 就能领略到每个作家的心灵风光。

摘要: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散文诗, 其内容都是由寻常之物激起的作家的心灵之声。品读这些形象, 可以捕捉到作家的情感律动, 感受到作家的心灵风光。那作家们又是如何借助这些形象展示自己的心灵风光的呢?1.用运象征手法;2.抓住寻常之物自身的特点, 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三.采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这样, 作家笔下的这些形象便充满了灵气, 物我合一, 物之声即我之声, 物之情即我之情, 作家的心灵风光便借助这些形象展现无余。

关键词:作品形象,作家心灵,象征,拟人,第一人称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第二版.

3.二年级下册数学二、四单元答案 篇三

[关键词]单元 整合 备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64

语文教学要真正还学生“轻负高效”的学习面貌,教师就要整体把握内容,获得阅读感受,迁移学习方法,拓展课外阅读,从而寻觅出一条省时高效,深受学生喜欢的学习路径,培植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与能力。

一、聚焦核心内容

人教版语文二下第六单元的课文,故事内容生动有趣、感人肺腑,既有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动作的描述,又有惟妙惟肖的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确定这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学段目标

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突出强调了以识字、写字、朗读为教学要义,侧重考查学生能否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低年级课文教学无须太多理解,教师要把力气花在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朗读以及适当的积累运用上,要创设各种机会,设计有趣、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识字、有效朗读、规范书写、积累词句,并能在课内有效运用。

因此,有了课程阶段性目标的指引,就可以将语文课程的“是什么”转化成语文教材的“教什么”,从而确立起以识字、写字、朗读、积累为核心内容的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价值体系。

2.单元导语

核心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要有学段意识,更要有指向这一组课文的教学共性。而“单元导语”就好似一个瞄准器,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体现了编者意图,是教与学的出发点、着力点。第六单元是一组关于写人叙事的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展现人物的品质。单元导语在主题上立意鲜明:“从古到今,有许多品质优秀的人。有的人十分谦虚,有的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有的人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品质优秀的好少年。”导语提供的信息与课文内容前后呼应,导语的指向也奠定了学习的基调:抓住“人物的优秀品质”,推敲人物的言行与内心活动。其实质就是让教材心理化,让教材更具可教性。因而,单元导语是不可忽略的备课要素。

3.文本特质

核心内容的确定要考虑学段目标、单元主题的统领,实施顶层设计,但同时要兼顾每一个文本的特质。这就好比木工制作家具时,虽“胸有成型”,但用料、美工、做法,仍需细细考究、独具匠心。一个文本有其独特的价值内涵,它的意义是在某个领域中被确定的,关键就要看教者能否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抽丝剥茧,摄取精魂。如《画家和牧童》一课,故事在塑造戴嵩这个人物时用了这样的语言进行生动的刻画:“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足见戴嵩声名远扬。再看:“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表现了戴嵩轻车熟路、深谙绘画之道,画技不凡;还有:“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画活了,画活了……”这样形象直观、立体化的语言,凸显了戴嵩画技的高超,是开启儿童理解与想象最好的媒介。好的故事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折,赫赫有名的画家居然也会有出错的地方,当牧童公开指出戴嵩的错误时,大画家虚心接受的态度为故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就是基于文本特质的个性化的言语结构,其对比、冲突的情节铺展深入文本内核,也使得戴嵩的形象跃然纸上、深入人心。

仔细研读本单元其他几篇课文,都有这样意想不到的情节变化和精彩的语言描写。如《我为你骄傲》,围绕事情发展的顺序组织文脉,两张便条的构思还原了故事蕴涵的人性之美,“像兔子一样飞快地逃走”“很不自在”等“言语秘妙”的发现强化了儿童的内心体验,实现了现实中的我与文中的“我”的精神相遇,自然形成了对言语所蕴涵的语用意义的理解。故事,正因为有了有趣的情节才有了耐人寻味的意义。故事的核心价值在于情节和语言。

二、整合教材资源

从资源入手,领悟编者情感,是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设计有效教学的依据。本单元围绕“人物品质”,分别在导语、插图、泡泡语、课后练习以及小资料中体现了编者的价值取向。如每篇课文的“泡泡语”就是很好的对话素材。像“大画家戴嵩多虚心哪!牧童敢向大画家提出意见,也很了不起。”这样的对话指向人物的客观评价,体现了文本的精神主旨。“老奶奶为什么要写‘我为你骄傲’呢?”“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些学习提示提纲挈领,叩击着文本的关键点,直面文本的核心内容,完全可以拎出一条统整全文主线的关键问题,从而引发认知冲突,展开言语交际。而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均围绕“朗读”或“默读”这一训练目标展开,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整合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因而,这个单元的设计落脚点为:利用“泡泡语”设置问题情境,展开对话过程,确立读、悟、习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联动学生个体、语言实践与人文思想的相互融合,让学生在识字、朗读与表达中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三、优化教学设计

1.情境解词:言语积累结构化

情境解词即根据词语构造规律或者几个词语间的内在联系,融合文本具体语境,借助情境化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记忆,由此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结,扩展记忆容量,促进学生的词汇积累,构建形象灵动的词语教学。

第一组词:纷纷夸赞 称赞 赞扬(选自《画家和牧童》

(1)同样是夸赞的意思,课文连续用了几个近义词,你能找出来吗?

(2)三个词语意思相近,但有一点不同,谁知道?

(3)“纷纷夸赞”表示很多人夸戴嵩,“纷纷”表示多的意思。那如果表示不停地夸奖别人,可以用AABC的词语形式说吗?

(4)齐读:连连称赞 啧啧称赞 频频称赞……

第二组词:走走停停(选自《三个儿子》

(1)你们来读,老师来演。这桶水到底沉不沉?看你们怎么读。

(2)沉吗?你从哪儿看出很沉?(学生自由交流,聚焦“走走停停”)

(3)怎么看出走走停停就是表示水很沉呢?(联系课文内容)除了关注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再看词语的结构,有什么发现吗?

(4)哦,两个叠词相加强调了水很沉很重,妈妈拎得很辛苦。我们再来想几组AABB形式的词。

(在学生自由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园地六”中六组同样形式的词语,指导学生读中积累)

低段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对词语的理解要设法从字面的抽象解释转化成具象的演绎,让机械孤立的语词扎根文本、触及内心。如艺术化、表演式、联想式的解词方式,都试图从词语本身抽取其特点、本质或者基本的东西,联结组块,产生聚合,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积累,促进学生言语的发展。

当然,本单元识字模块也可采用情境化手段,通过课题、图片、游戏、语境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归类识字,并通过排列组合等游戏进一步强化形声字的特点,引导学生依据特点区分形近字、同音字,掌握辨析方法,提高汉字使用的正确率。

2.情境对话:言语理解立体化

案例:《三个儿子》

(1)小朋友读书真认真!那么,在课文中你看到了几个儿子?用手势告诉我!

(2)答案是一个儿子的同学,和课文中的老爷爷想到一块儿去了。看,老爷爷也是这么说的——

(出示:“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3)这样说,妈妈可不同意啦,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再去书中找一找,三个妈妈分别是怎么说的?

(4)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贴关键词:A既聪明又有力气 B好嗓子 C没什么特别

(5)孩子聪明又有力气,嗓子好听,最高兴的当然是妈妈了,想想妈妈会怎么夸自己的孩子呢?(引导学生加上提示语入情入境地读)可是第三个妈妈却没什么可说,想想她此时的心情,也来加个提示语读一读。

(6)这不是三个儿子吗?明明是三个呀,你们怎么说只有一个呢?是和老爷爷一样眼花啦,糊涂啦?(不是)是被第一个儿子迷住了?(不是)是被第二个儿子的歌声陶醉了?(不是)难道是他?什么特点都没有的,是他?(是)为什么?

至此,教师由“泡泡语”延伸开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在感悟“三个儿子”和“一个儿子”的矛盾与统一后,再以“议儿子”“赏儿子”“悟儿子”的大写意、叠加式的结构组织教学,顺势把情感体验引入朗读实践中,以期达到语言、表情、心理三位一体的朗读效果。在最后一个环节的“悟儿子”中,结合第8自然段的表演读,再铺设一个情境对话的玄机:“哎哟,好辛苦啊,三位妈妈,此时你心里在想什么?你看,他来了——”出示第三个儿子的做法。“明白了,明白了,你们看到的一个儿子原来就是他!此时,这位妈妈还会像你们所说的是垂头丧气地说吗?是失望地说吗?那你就在这位妈妈面前,用上提示语夸夸他的儿子吧!”自然而宽松的因势发展,集中而完整的训练主线,形成了简约而丰盈的课堂效果,为学生的言语理解提供了立体化的场景。

同样,本单元另几篇课文都可以构建情境对话的言语实践板块。如《我为你骄傲》可聚焦两张便条的内容来引发故事冲突:一张被水打湿了的便条上到底写了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给小男孩写便条?上面写着“我为你骄傲”吗?《画家和牧童》可围绕故事结局“一个著名的画家却向一个牧童拱手致谢”来设置问题悬念,引发认知冲突,激起话语诉求。《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可创编故事结尾:当售货员阿姨再次见到小男孩时……话题的建构要不断策划“唤醒、满足与转化”学生内心需要的语文活动,这样才会扎实活泼地帮助学生建构他们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语言。

3.语境推衍:言语表达整体化

语文课重在学习语言表达。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要达到规范妥帖,教材就是最好的例子。

案例:《画家和牧童》

(1)戴嵩的画技真是高超,你看,商人在称赞,教书先生在赞扬,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

(2)随机点拨:这位商人,你为什么要连说两个“画得太像啦”?(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

(3)你觉得怎样的画才是“绝妙之作”呀?(板书:绝妙之作)

(4)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样夸赞他呢?别急,我们先去词语“加油站”加加油。出示其他词语——“上乘之作,神来之笔,活灵活现,出神入化,栩栩如生”,请小朋友用上这些词语夸一夸戴嵩的画,大家可以自己夸,也可以学学课文里的样子夸。

(同桌练习——指名夸——全体起立夸)

(5)看的人都在夸,这就是——(板书:纷纷夸赞)这么多人称赞他的画,可见他的画画得太好了。难怪说——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画家。

这一个夸赞的场景从侧面烘托了戴嵩画技的卓越。教学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继续推衍的语境,让学生经历当下文本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怀,成功地“破译”由形式和内容组合成的语境信息,逐渐丰满对人物的认识并积累内化为有效的语言,实现言语表达训练的整体优化。

4.二年级下册数学二、四单元答案 篇四

(二)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分数_______

一、看图□答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比△多摆4个)

□与△比,________多,________少。□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________的,另一部分是比△_______的部分。

从□中去掉□比△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和△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________个,这需要用________法解答。

二、填空

1.28比72少(),72比28多()。

2.比56多26的数是(),比56少26的数是()。

3.360比90多(),比360多90的数是()。

4.甲数是68,比乙数少24,乙数是()。

三、填线段图后再解答

二年级有男生90人,男生比女生多18人,女生有多少人?

四、解答下列各题

1.学校饲养白兔20只,饲养的白兔比灰兔多6只。养灰兔多少只?

用心

爱心

专心

2.学校买来故事书85本,买来的故事书比科技书多18本。买科技书多少本?

3.五年级学生种杨树42棵,比种的桃树多26棵。种桃树多少棵?

4.(1)草地上有92只白羊,比黑羊多35只,黑羊有几只?

(2)草地上有92只白羊,黑羊比白羊少35只,黑羊有几只?

(3)草地上有92只白羊,比黑羊少35只,黑羊有多少只?

五、应用题

1.学校有足球26个,比排球少12个,排球有多少个?

2.新民书店卖出连环画82本,比卖出的文艺书多22本,卖出文艺书多少本?

3.新民书店卖出连环画82本,比卖出的故事书少28本,卖出故事书多少本?

4.永进服装厂三月份生产童装4506套,三月份比二月份多生产402套。二月份生产童装多少套?

用心

爱心

专心

5.百货商店四月份卖出电视机758台,四月份比五月份少卖出165台,五月份卖出多 少台?

6.操场上有126人在跑步,比跳高的多90人。跳高的有几人?跑步和跳高的一共有几人?

7.学校举行书法比赛,中年级有45人参加,中年级比高年级参加的人数少18人,低年级参加的人数比高年级少26人,低年级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参考答案

一、略

二、1.44;44 2.82;30 3.270;450 4.92

三、略

四、1.20-6=14(只)

答:养灰兔14只。

2.85-18=67(本)

答:买科技书67本。

3.42-26=16(棵)

答:种桃树16棵

用心

爱心

专心

4.(1)92-35=57(只)答:黑羊有57只。

(2)92-35=57(只)

答:黑羊有57只。

(3)92+35=127(只)

答:黑羊有127只。

五、1.38个

2.60本

3.110本

4.4506—402=4104(套)

答:二月份生产童装4104套。

5.758+165=923(台)

答:五月份卖出923台。

6.126-90=36(人)答:跳高的有36人。

126+36=162(人)答:一共有162人。

7.45+18=63(人)63-26=37(人)答:低年级有37人参加比赛。用心

爱心

5.二年级下册数学二、四单元答案 篇五

共25分)1.(10分)看图回答(1)用64元可以买多少个布娃娃?(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4分)在横线上填上“>、<或=”,16÷8_______9×2          27÷9×3_______3×8÷3 45÷9_______4×1          9÷9×9_______9×5÷5 3.(5分)把63个苹果平均分给9个同学,每个同学可以分到几个苹果? 4.(5分)把56条金鱼分别放在几个鱼缸里,每个鱼缸里放8条鱼,需要多少个鱼缸? 5.(1分)有糖果40个,平均分给8个人,每人有_______个糖果。

二、第2课时   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共6题;

共27分)6.(4分)横线里最大能填几.。

_______ ×7<42      5×_______<41     9×_______<80      _______×9<7×6 7.(7分)在横线上填上+、-、×、÷、<、>或=。

6_______6=9_______4        64_______8=8      8_______7=15 76-(32+4)_______ 48      7_______1=7      20_______5=15 8.(4分)把算式按得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5分)填上“+”、“-”、“×”或“÷”。

16_______2=40_______5 27_______3=9 4×4=2_______8 35_______7=5 10.(5分)妈妈买了24个苹果,平均装在3个盘子里,需要几个盘子? 11.(2分)81里面有_______个9;把81平均分成9份,每份是_______ 三、第3课时   解决问题(1)(共4题;

共31分)12.(5分)相册每页贴8张照片,56张照片要贴多少页? 13.(16分)团结合作,收拾玩具。

有两种盒子,一种能装8块积木,另一种能装4块,现在有40块积木怎样装比较合适?(1)如果全部装在8块的盒子中可用几个盒子?(2)如果全部装在4块的盒子中可用几个盒子?(3)如果搭配装,有几种方案?填一填下边的表格。

40块 8块用盒 1 2 3 4 5 0 …… 4块用盒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14.(5分)有28个气球,每4个扎成一束,可以扎成几束? 15.(5分)应用题 有4个跷跷板,24个人几次才能全部轮流玩完? 四、解决问题(2)(共4题;

共26分)16.(10分)填一填。(1)(2)17.(10分)列算式(1)有8只兔子,装在2个笼子里,平均每个笼子里装几只?(2)有8只兔子,装在2个笼子里,一个笼子里装5只,另一个笼子里装几只? 18.(5分)学校独轮车队,有男生35人,女生7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多少倍? 19.(1分)6个5连加,和是_______。

五、第4课时   整理和复习(共4题;

共35分)20.(5分)哪种日记本便宜?便宜多少元? 21.(10分)(1)48个月饼,每个盒子放8个,要放几个盒子?(2)48个月饼,平均放在6个盒子里,每个盒子放几个月饼? 22.(15分)团结合作,收拾玩具。

有两种盒子,一种能装8块积木,另一种能装4块,现在有40块积木怎样装比较合适?(1)如果全部装在8块的盒子中可用几个盒子?(2)如果全部装在4块的盒子中可用几个盒子?(3)如果搭配装,有几种方案?填一填下边的表格。

40块 8块用盒 1 2 3 4 5 0 …… 4块用盒 …… 23.(5分)一套《数学大王》共有9本,二(1)班买了5套,一共有多少本? 参考答案 一、第1课时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共5题;

共25分)1-1、1-2、2-1、3-1、4-1、5-1、二、第2课时   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共6题;

共27分)6-1、7-1、8-1、9-1、10-1、11-1、三、第3课时   解决问题(1)(共4题;

共31分)12-1、13-1、13-2、13-3、14-1、15-1、四、解决问题(2)(共4题;

共26分)16-1、16-2、17-1、17-2、18-1、19-1、五、第4课时   整理和复习(共4题;

6.二年级下册数学二、四单元答案 篇六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分数_______

一、直接写出得数。(6分)

9×5=

7+8=

19-9=

18+6=

23-9=

6×7=

21÷3=

8×6=

25÷5=

8×5=

9×2=

40÷8=

42÷6=

32÷9=

二、填空。(18分)

1.长方形有()边,对边(),有()角,都是()。

2.正方形有()边,四边(),有()角,都是()。

3.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同的地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不同地方是长方形(),正方形()。

4.拿一张长15厘米,宽9厘米的长方形,剪下一个最在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剩下的长方形长是()厘米,宽是()厘米。

5.将长8厘米,宽6厘米长方形从中间剪开,每个长方形长是()厘米,宽()厘米。

6.用两个长10厘米,宽5厘米,拼成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厘米。

三、判断。(8分)

1.所有的四边形都有四条边。()

2.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

3.把一个边长是12米的正方形平分成两个一样大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6米,宽是4米。()

4.四边形就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辨认图形,填序号。(8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五、画图形。(15分)

1.在格子里面画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2.画一个长方形,使它有12个小方格,请画出两种。

3.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用心

爱心

专心 2

六、找直角。(8分)

上面哪些图形有直角,请把序号写下来()

七、数一数。(16分)

长方形有()个

正方形有()个

直角有()个

长方形有()个

八、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请画下来。(8分)

九、数图形。(12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用心

爱心

7.二年级下册数学二、四单元答案 篇七

一、“二度上课”教研活动的实施

1.教研活动公布

在活动初期公布活动的主题教学内容是什么,“首度上课”由哪些教师上课,以及“二度上课”的教师,并且一对一做好“二度上课”安排。需强调的是,在初期要先拟定单元教学计划,组织所有参与上课的教师进行学习分析,以使大家明白课时教学不能局限于一堂课,应该从单元的角度去整体思考一堂课,使得上课教师的设计具有单元意识,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单元教研活动。

2.上一课评一课

“首度上课”的教师按照单元计划课时顺序依次进行课堂教学。“首度上课”结束后,应立即组织评价活动。首先让上课教师进行5分钟的教学设计阐述,还可以针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觉得不足或遗憾的地方作陈述。接着由“二度上课”的教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和评价,主要就对方的教学优点,以及针对不足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3.“二度”课堂教学

“二度上课”的教师在“首度上课”的第二天开始课堂教学。根据单元教学顺序,“二度上课”的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要求全体教师参加活动,并参加最后的活动总评。

4.全员参与评教

在“二度上课”结束后立即组织总评会议,同样先由“二度上课”的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理念阐述,同时也谈谈“二度上课”的感受。接着由参与教师进行活动发言,可以针对课堂教学理答,也可以针对“二度上课”教研活动的感受进行说理。“首度上课”和“二度上课”的教师还得就异同处互动交流,共同提高。最后由活动主持人从全局的角度对本次“二度上课”教研活动进行总评和引导,让大家较为清晰地了解和知晓“二度上课”教研形式和教学走向。

二、“二度上课”的课例阐述

1.两次上课的单元教学计划

本文以水平二(四年级下)“跑”的单元教学位内容的两次上课的单元计划进行比较(见下页表格)。

2.变化

本文以课堂的实际教学情况为例阐述“二度教研”设计的变化。

变化一:取长补短

“二度上课”首先要保留“首度上课”教师好的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尽量避免再次出现“首次上课”的不足之处,完善“首度教学”。“二度上课”的一个特点就是取长补短,保持优势完善教学。在“二度教学”的课堂上,“首度上课”的优点还可以继续看到,而针对评课意见中对“首度上课”不足之处得到完善的修改后,教学将更接近完美。

例如,在本次教研活动中第一课时的“折返跑”教学中,“首度上课”的C老师采用了“点鞭炮”的教学设计,利用生活中的“点鞭炮”体验,结合折返跑技术学习进行教学,这样有特点和贴近生活的教学设计是本课的一大亮点。“二度上课”L老师的课堂教学保持了这个优势设计,但她认为C老师在“点鞭炮”的设计中,只是简单的采用原地“点鞭炮”,仅仅停留于“折返跑的启动加速动作”,消解了“折返前的侧身下蹲转身动作”。鉴于此,L老师二度上课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近“鞭炮”前做“上步动作”再“点鞭炮”练习,这样就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技术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对“首度上课”的取长补短。

变化二:去粗取精

“二度上课”中另一个特点就是去粗取精:留下有效的教学设计环节。“二度上课”的教师在观察“首度上课”后,针对课堂中好的设计肯定并保留下来,有缺陷和不合适的环节,没有修改的可能,或者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可以去除“首度上课”的某些环节重新设计。鉴于修改的时间太短,只能针对某些细节进行改进,否则,教研就失去了主题,失去了“二度教研”的目的。

例如,在本单元第二课时的“不同姿势的起跑触物折返跑”的教学中,“首度上课”的Z老师在主体练习部分中设计了多达15种不同姿势的起跑触物折返跑练习方法,学生练习兴趣较高,但课堂流畅性遭到破坏。在“二度上课”时,Y老师把15种练习方法分成三大类,每类采用任务卡的形式让每组有选择性地进行自主练习。这样,不仅避免了Z老师因内容多而走过场,同时,选择性的“菜单”练习把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对比两堂课,第二堂课在第一堂课的基础上对其教学内容进行了保留,把练习形式进行彻底删除并重新组合,这样的去粗取精地选择是本次“二度上课”一次大胆地创新变革。

变化三:求同存异

“二度上课”教研中的“同”是指两位上课的教师首先要统一思想,尤其是“二度上课”的教师要尊重“首度上课”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重难点和一些大体的设计意图,毕竟每一位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还有,“二度上课”的教师准备时间只有一个晚上,若对“首度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大手术”,也是不大可能或是不完美的。假如都从个人的角度出发,那“二度上课”教研活动就成了各自的舞台,就很难完成预期的教研目的。所以,“二度教研”需在“大同”的思想下发挥各自的“异”,彰显上课教师的个人魅力和特点,这样的教研活动才显得更有意义。

例如在本内容单元教学的第三课时“多种形式的折返跑”教学中,两位上课教师对该课时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达成了一致(重点:侧身急停、急起;难点:重心放低、身体协调、快速反应)。而Y老师的特长项目是跨栏,L老师的特长项目是篮球,两位教师在教学中都把自己的专业特长融入到折返跑练习中去。Y老师采用“跨+跑”的组合形式,通过跨越一定障碍进行折返跑练习。L老师将篮球元素加入教学中,采用运球和“莱格儿跑”做折返跑练习。两位教师在“求同存异”的认识下,两堂课都取得了预期效果,很好地完成了本次教学。

变化四:推陈出新

“二度上课”教研活动中的“二度上课”就是在“首度上课”基础上,呈现一堂相对更加完善的课堂教学,是“首度上课”推陈出新的蓝本再现。“二度上课”是基于“首度上课”框架,在“二度上课”的课堂上,可以看到“首度上课”的影子,甚至是大部分教学环节,但看似第一堂课,却又是一堂有所变化的教学课。

例如,在本内容的第四课时“10米×4折返跑——考核”教学中,“首度上课”的Z老师采用了二次考核的方式,即在准备活动结束后,进行第一次考核,再在主体教学结束时进行第二次考核,以最好的一次成绩作为考核成绩,这样的考核有利于学生成绩的发挥。“二度上课”的L老师仍然采用了这种二次考核的方式,但他认为在二次考核中间的环节中,Z老师没有注重学生折返技术的强调练习,L老师就在中间教学中加入了技术练习的教学环节,这样推陈出新的教学设计,非常利于学生掌握技术、发挥技术,应用于实际。

三、与同课异构的关联

“二度上课”和“同课异构”这两种教研活动在某种意义上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教研活动形式,它们之间肯定存在相似和不同之处。

1.相似之处

相同的教材内容,不管是“二度上课”还是“同课异构”都是根据同一个教材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两者都是为同一个教材内容服务的。相同的教学目标,两者都是为了达到同一个教学目标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2.不同之处

上课次数的维度不同,“二度上课”是纵向维度上的两堂课,而“同课异构”是横向维度上的若干堂课。教学设计的层次不同,“二度上课”就像是同一幢楼的上下层关系,没有下层就不可能有上层,上层基于下层并给予延续;而“同课异构”则是同一幢楼的同层关系,同一层里有若干个单元,相互之间可以单独成立。

四、建议

1.“首度上课”教师的压力。当“二度上课”教师的“锋芒”完全盖过“首度上课”教师时,会造成一些心理上的不适和阴影;同样的“首度上课”教师的课上得“挺好”或者是“不好改”的情况下,“二度上课”的教师也会受到相应的压力。所以,不管执教者还是看课者,或者是组织者,都要端正思想看待上课教师,不能以一次教研活动的课堂教学好坏来评价教师,更何况教研活动本来就是解决问题的,不能以竞赛的视觉看待执教者。

2.本次“二度上课”教研活动由于各方面因素制约,“二度上课”是在不同的班级进行。笔者认为,“二度上课”应在同一个教学班进行施教,其效果可能会更加明显。但一切想法还需要实践的检验,才会知道哪种形式更适合更合理。

3.本次教研是以单元计划为基础,但在单元计划的制订和理解上,每个人都存在不同的认识,导致“二度上课”也在一定程度上夹杂了更多的个人因素,影响了教研效果。笔者建议,“二度上课”教研活动开展之前可以进行一个全体执教者的专门解读会,尽量减少个人因素对整体活动的影响。

8.二年级下册数学二、四单元答案 篇八

(宽阔)的广场 (尽情)地唱 ( 堆 )雪人

( )的城市 ( )地说 ( )雪景

( )的棉花 ( )地问 ( )雪仗

4.把意思相近的词语写在一块儿。(8分)

立刻 特别 著名 非常

美丽 有名 马上 漂亮

三、句子积木。(14分)

1.给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6分)

(1)周末我们全家去公园玩

(2)多么好的景色啊 你以前来过这里吗

2.把下列词语排列成句子。(4分)

(1)小柳树 一身 浅绿色 穿上 的 衣服

(2)雪地上 在 雪仗 打 堆 小伙伴们 雪人

3.照样子写句子。(4分)

例: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小猴子( )地吃起葡萄来。

例: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风娃娃帮助人们做事,我们怎么能责怪它呢?

四、运用学过的知识填空。(请填序号)(6分)

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③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④拔苗助长,徒劳无功

1.小刚懂得的知识并不丰富,却经常吹牛,妈妈笑他是____。

2.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就好比____。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8分)

田野献上( )的果实,枫林举起( )的旗帜,蓝天飞着( )的鸽子,大海奏起( )的乐曲。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3分)

长 颈 鹿

星期天的早晨,爸爸妈妈带我到动物园去看长颈鹿。

长颈鹿是一种逗人喜爱的动物。它全身浅黄,身上长满棕黄色的斑纹,它们要是站在树丛中,很难被人发现。长颈鹿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它的脖子长长的,真像瞭望台。眼睛又大又机灵,可以望到很远的地方。长颈鹿的头上还有一对美丽的角。

我长时间出神地望着长颈鹿,舍不得离去。

1.短文共有( )个自然段,第( )自然段写了长颈鹿的样子。(4分)

2.长颈鹿全身浅黄,身上长满了棕黄色的斑纹。它的脖子( ),眼睛( ),还有一对( )的角。(6分)

3.这篇短文主要说了什么?在正确的答案后面打“√”。(3分)

(1)长颈鹿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 )

(2)我舍不得离开长颈鹿。( )

(3)长颈鹿是一种逗人喜爱的动物。( )

七、写话新天地。(13分)

9.二年级下册数学二、四单元答案 篇九

第一课时 定向运动

授课时间:2011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课本第17、18页 例题1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导入

如果你是赛手,你将从大本营向什么方向行进?

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

小组讨论:

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到大致方向。

①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②突出以起点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起点?

二、探究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质疑:

1、知道1号点在起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

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小组讨论: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赛手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标:地。

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1号点在起点东偏北30度

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

(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 偏,的方向上。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西偏北30度的方向上,熊猫摆在哪?

讨论: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度,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度的方向? 解决问题,寻找得出距离的方法。如果你的赛车每小时行进200千米,你要走几小时能到达考察地? 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

仔细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试一试解决。1号点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三、练习:

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练习册)

护卫舰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巡洋舰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鱼雷艇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要求填空。(书21页第4题)

文化广场在电视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东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度的方向;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

四、课后延伸

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º方向上,约200米处新添一个“登月舱”,另一个“天外来客”在观览车南偏东20º方向上,约150米处。请你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个新项目标:位置。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绘制平面示意图

授课时间:2011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课本19页例题2 教学目标:

1、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学会概括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制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合作绘图、练习巩固

目标:是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有关图上方向、角度、距离等知识,为下面自己绘制平面图作准备。

(1)停车场在广场的 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小红家在广场的 偏 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

(2)地铁站在广场东偏南45度方向,距离广场100米。你能在图上标出地铁站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1、知道看例题导入

问: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出示数据: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活动角在校门的东偏北15度方向50米处。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3、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道,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 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4、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5、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练习:

1、完成书上习题21页3、4题并订正。

二、在纸上设计小区,并说明各个建建筑的位置。

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如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邮局、药店等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看地图 授课时间:2011年 月 日

教学内容:22页例题3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教学重、难点:

1、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书上插图

小组讨论

(1)用自己已有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

(2)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2、汇报讨论结果

(1)首先找到北京和上海在地图上的位置。

(2)确定以谁为观测点。

(3)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3、答疑解难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答,能在组内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努内解决不了的老师解答。)

二、复习巩固

1、完成做一做

(1)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两人一组也可四人一组)

(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开口说一说。

三、复习反馈

1、完成练习第1、2两题

2、当堂汇报

(北京在哈尔滨的南偏西的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备偏东的方向上。)

(学校在我家的南偏西的方向上,距离约是900米。)(小刚)(你家在学校的北偏西的方向上。)(小芳)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授课时间:2011年 月 日

教学内容:23页例题4 教学目标:

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难点:

1、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

2、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教学过程:

一、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

小组讨论:

1、作为越野队员我们将怎样确定越野路线?

2、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路程的?

描述行走路线

为什么要到达一个目标就重新画出方向标?

描述行走路线一个越野车队,四个赛段的时间分别是15分钟、5分钟、35分钟、5分钟,他们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0千米

描述行走路线讨论:为什么第一赛段的路程与第三赛段路程长短差不多,时间却相差一倍多?车坏了、路是上坡、路上障碍物多、路上休息了一些时间

二、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 °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1)点1的西北方是,终点在起点的 方向,点2在起点的 方向。

(2)说出具体路线:

从起点出发,先向

度方向走 km到点1,再向 偏 度方向走 km到点2,最后向 偏度方向走 km到终点。

10.二年级下册数学二、四单元答案 篇十

-----万以内的加减法

(一)信息框二

一、教学内容: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学具准备:计数器、演算纸、学具盒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着勤劳的小蜜蜂们去参观了它们的蜜蜂王国,它们各忙各的,可热闹了!在那里我们学习了? 预设:两位数的加减法

谈话:这节课我们还要跟着这群勤劳的小蜜蜂去采蜜呢!在那儿学习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和估算。(齐读课题,课件出示信息框二的情境图)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已学过的故事继续延伸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质疑,理性思考

提问:大家看,蜜蜂国王一声令下:现在出发!小蜜蜂们就分了四个方向去采蜜了,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预设1:一对往西去杏园的蜜蜂有320只。预设2:二对往北去苹果园的蜜蜂有210只。预设3:三对往南去桃园的蜜蜂有86只。预设4:四对往东去梨园的蜜蜂有103只。(课件出示由这四条信息组成的三组数学信息)追问:来,我们赶紧根据这三组数学信息提数学问题吧!预设1:一队和二队一共有多少只?

预设2:一队比二队多多少只?(二队比一队少多少只?)

预设3:二队和三队一共多少只?

预设4:二队比三队多多少只?(三队比二队少多少只?)预设5:三队和四队一共有多少只?

预设6:四队比三队多多少只?(三队比四队少多少只?)(把这六个数学问题卡片按顺序贴到黑板上)

谈话:你们真是太能干了,把数学问题都找出来了,下面我们就把这些数学问题都解决掉,你敢接受这个挑战吗? 预设:敢!

2、解决问题,形成思路体系

谈话:好,那么我们就先来解决 预设4:用竖式计算(生板演)

谈话:真不错,小组之间的讨论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算法,了不起!那么大家看黑板上这几种算法,你觉得哪一种最快最直接,算的最准确? 预设:列竖式

谈话:老师也认为列竖式的方法最直接,大家看刚才这位同学来黑板列的竖式,谁来说说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预设1:首先要对齐数位,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百位和百位对齐

预设2:加号要靠左写到百位的左边,不要和百位紧靠在一起 预设3:等号要用直尺画直 预设4:最后不要丢掉单位和答

谈话:你们说的很完整,我们一起来说一遍列竖式要注意的问题 预设:首先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算起,加号靠左,单位和答不能丢...谈话:我们学过两位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和三位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都一样,做题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这几点。我们已经会用竖式解决三位数的加法问题了,下面就请你尝试着用列竖式的方法解决这两个加法问题吧!

(二队和三队一共多少只?

三队和四队一共有多少只?)找学生到黑板板演。

预设: 生板演计算过程:

210

+

296

+ 103

189

(由板演学生再来强调列竖式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3、自主探究过程

谈话:好,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三位数加法笔算的竖式过程,那我们能不能自己解决三位数减法的竖式过程呢? 预设:能!没问题。

谈话:真勇敢,那么下面你们就自己独立解决这个数学问题。(一队比二队多多少人?)请每组的二号同学来黑板板演计算过程 预设:

320

_

210

(师生共同回顾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一定注意从个位开始减起)谈话:真棒!不用老师教就能自己解决,老师忍不住要夸赞你们。我们已经轻松的解决了四个数学问题了,而且列竖式时应当注意的问题我们都注意到了,有没有小小的成就感? 预设:有,很简单,很轻松...追问:那么我们还剩下两个问号了,我们趁热打铁一下子把它们解决掉!

谁来列算式?(二队比三队多多少只?

三队比四队少多少只?)预设1:210-86

预设2:103-86

提问:大家看,这两道算式在列竖式时能不能直接减? 预设1:不能 预设2:需要借位

谈话:是呢,我们这节课只研究不退位也不进位的三位数加减法,所以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我们换一种方法? 预设:用估一估的方法

谈话:真聪明,我们用超级简单的估算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首先看二队比三队多多少只? 提问:二队大约多少只? 预设:200只 追问:三队呢? 预设:100只

谈话:很好,你们估的近似值都是整数,那么二队比三队大约多了多少只? 预设1:100只 预设2、200-100=100只

谈话:很好,那么用同样的估一估的方法来估算一下三队比四队少多少只吧!

(小组讨论,请各组代表来解答最后一个数学问题)

预设:三队大约有90只,四队大约有100只,所以三队比四队大约少了10只

谈话: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两个数学问题比用竖式还要简便呢,你

学会了吗? 预设:学会了!

谈话:好,那么我们就来做几道练习题来考验考验你们。

设计意图:老师规范书写竖式的格式,学生自行探究笔算和估算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课堂练习,巩固提升

1、自主练习家聊聊?

预设1:我学会了三位数的加减法,用竖式计算最简便。预设2:列竖式时一定要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相加减。预设3:生活中有些数学问题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更简便。预设4:我们要像小蜜蜂一样勤劳。

...总结:你们总结的非常完整,相信其他同学也和你们一样学习了这么多有趣的数学知识,希望你们在生活中能够多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有趣的问题,你们真棒!

设计意图:下课前进行课堂总结,师生共同回顾知识点,梳理收获,加深印象。

(五)板书设计:

(不进位、不退位)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和估算

1、一队和二队一共有多少只?

3、二队和三队一共有多少只?

5、三队和四队一共有多少只?

2、一队比二队多多少只?

4、二队比三队多多少只?

6、三队比四队少多少只?

(六)教学反思:

1、这节课效果总体来说还不错,由于之前已经有了竖式学习的积累,学生能够根据之前学过的两位数加减法的笔算规律进行学习上的迁移,在列竖式方面没有什么太大问题。

2、在做估算这一部分讲解的时候,由于时间上比较紧张,所以练习的不多,尤其是估算一个数的近似值这个地方还需多一些的练习。

3、做应用题时,多加练习对问题的捷达过程,包括单位和答的完整书写,这一方面一直是一个难点,学生在计算时容易忽视单位和答的完整书写。这方面也需在今后学习中不断的突破。

庆余屯小学

二年级

11.二年级下册数学二、四单元答案 篇十一

3 4 5 6 7 8 9

二、比一比、填一填。(8分)

(1)在多的后面画“√”。 (2)在少的后面画“√”。

三、认认我的小手。(12分)

左手号码是( ) 右手号码是( )

四、选择正确的图形,在( )里画“√”。(8分)

1.宝宝用右手刷牙。 2.爸爸的手表戴在左手腕。

( ) ( ) ( ) ( )

3.叔叔是左手写字。 4.外婆用右手拿筷子。

( ) ( ) ( ) ( )

五、看图填一填。(6分)

(1)小鸟在小狗的( )面。

(2)小狗在小老鼠的( )面。

(3)小老鼠在小狗的( )面。

六、我会走楼梯。(6分)

(1)下楼的小朋友是靠( )边走,上楼的小朋友是靠( )边走。

(2)上楼、下楼和在路上行走我们都应靠( )边走。

七、数一数,照样子用“○”画一画。(16分)

汽车:○○ 花: 玉米: 人:

树: 小鸭: 辣椒: 房屋:

八、辨清物品架上的东西。(8分)

的( )面是 。 的( )面是 。

在 的( )面。 在( )的右面。

九、我当小司机(用“→”画出行车方向)。(6分)

向左转 向右转 向前走

十、辨认方向我再画。(12分)

在○的右边画 ,下边画,上边画□,左面画。

12.二年级下册数学二、四单元答案 篇十二

本节课是六年级下册过去式单元的复习课, 由于本单元在前一段时间已经学过, 所以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导入复习、练熟词句、交际运用、巩固提高四个阶段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过去式的句型, 并能在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

教学目标

1. 基本目标

(1) 词汇:能较好的掌握本单元过去式的动词词组:took the pictures, climbed mountains...

(2) 句型:能在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所学句型:What did you do?Where did you go?How did you go?并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2. 能力及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过去所做的事情, 并借此增进学生之间的友好感情。

3.本课时为单元复习课

教学准备:录音机、录音磁带、词卡、幻灯片演示。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StepⅠ:导入复习

1.Let’s chant. (五年级下册P2)

T:I often do housework on the weekend.And I usually take pictures too.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Can you ask him/her?Ask and answer one by one. (通过chant, 引出一般现在时态句子并对话练习)

2.T:Look at the phrases.Can you read them? (练习一般时态词组take the picture...)

3.T:You know, I often take the pictures on the weekend.Look!Last weekend, I tookthe picture.Is it beautiful? (拿出卡片, 领读take the pictures, took the pictures) Can you spell take?And took? (板书take, took) I often clean the windows.Last weekend, Icleaned the windows. (引导学生把所列词组用一般现在时态和过去时态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

通过一般现在时态句型的对话练习导入到过去时态知识的复习。教师运用句型Ioften take the pictures on the weekend.和Last weekend, I took the picture.的鲜明对比再次让学生一目了然的理解了过去时态的意义, 通俗易懂, 为后进生的知识掌握和大部分学生的能力提高做了有效的铺垫。

StepⅡ:练熟词句

1.T:Next, Let’s play a game.I say the verbs.You say the past tense. (通过教师说动词, 学生说动词过去式来巩固单词的过去式。)

2.T:Take out your paper.Finish the Exercises 1.Let’s check. (落实书面练习)

3.T:Let’s chant. (六年级下册P41.) Can you read them? (引出本课重点句Where did you go?What did you do?How did you go?) “

4.T:Please read and write them twice!Who’d like to write on the blackboard.a

(借学生活动板书重点句) Your handwriting is very good.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师生互动和书面练习的方式, 进一步巩固重点词句以达到熟练掌握, 并为下一阶段的交际运用作好了充分准备。

StepⅢ交际运用

1.T:Look!I took another picture on my holiday.Would you like to ask me some questions? (展示教师出去游玩的照片, 引导学生用Where?What?How?提问。)

2.T:Did you have a holiday?Please make a dialogue in pairs. (运用重点句, 做对话练习)

3.T:Just now, We reviewed and practiced the words and sentences.Next, let’s do the Exercises 2 and Exercises 3.

设计意图

教师运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主动向老师发问提问, 进而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自由对话练习。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思考的欲望, 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StepⅣ巩固提高

1.Exercises 2:Listen to the tape, write“T”or“F”。

(听录音, 判断正误) Check!

2.Exercises 3:Listen to the passage, and choose the answers.

(阅读对话, 选择正确答案) Check!

3. (板书简笔画) Look at the pictures.It’s you.Can you talk about your holiday.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write yourholiday on the paper. (看图说话, 并书面表达。) Check!

4.How many stars did you get? (课堂评价总结)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Exercises 2 and Exercises 3对学生进行了听音判断和阅读选择的训练, 培养了学生的听音判断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通过看图进行书面表达, 培养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并运用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StepⅥ家庭作业

1.Finish the activity book of unit 4.

2.Please write a letter about your last holiday to your friends.

设计意图

通过家庭作业的方式, 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 把课堂语言能力的提高延伸到生活中去, 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

板书设计Revision Unit 4 My holiday

Where did you go?

What did you do?

How did you go?

教学反思

13.二年级下册数学二、四单元答案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

教学难点: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学生一个越野路线图,每人一张白纸(绘图用)教学过程:

一、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

小组讨论:

1、作为越野队员我们将怎样确定越野路线?

2、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路程的?

描述行走路线为什么要到达一个目标就重新画出方向标?

描述行走路线一个越野车队,四个赛段的时间分别是15分钟、5分钟、35分钟、5分钟,他们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10千米 描述行走路线讨论:

为什么第一赛段的路程与第三赛段路程长短差不多,时间却相差一倍多?车坏了、路是上坡、路上障碍物多、路上休息了一些时间……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在观察主题图时,已经对“公园定向越野赛”这个情境比较熟悉,能够理解为什么到达每一处后要确定要到的下一个位置的方向和距离,而且在三年级时已经掌握了利用方位名词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再在全班汇报。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确定每一赛段的路程时,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不必要求学生用解比例的方法。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起点与1号检查点间的距离”“1号与2号检查点间的距离”大约都是1千米,为什么第一小组走完第二赛段所用的时间是第一赛段的2倍。

二、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 °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1)点1的西北方是,终点在起点的 方向,点2在起点的 方向。

(2)说出具体路线:

从起点出发,先向 偏 度方向走 km到点1,再向 偏 度方向走 km到点2,最后向 偏度方向走 km到终点。

【设计意图】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由小组内的一名学生描述自己确定的那条线路,其他学生按这名学生的描述绘制线路图,然后在组内讨论每一个人绘制的路线图是否清楚、准确,并加以修改和完善。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借助不同的参照物确定物体的位置,并画出线路图,而且能够感受到合作的意义和交流的重要性。

三、方法应用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

(1)说一说小伟上学可以怎么走,说出每一段的方向。(2)小伟走哪条路最近?

14.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篇十四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有的讲对植物的细心观察和发现;有的讲对动物的细心观察和实验;有的讲在玩耍中对物品的观察与发现。课文无一例外的都渗透了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爬山虎的脚》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认真读后,会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及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连续观察与细致观察蕴含其中。《蜜蜂》的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验证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眼睛中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玩出了名堂》是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利用看守大门工作的清闲磨镜片,做成放大镜,在玩放大镜时,突发奇想,把两片放大镜放一起有了惊人的发现,随后做成简单的显微镜,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全文贯穿一个玩字,突出了在玩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找骆驼》的故事改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看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对人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本组教材中还安排了与专题相关的“阅读链接”,“资料袋”,有趣的“比眼力”口语交际,以及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写观察日记、上网查资料等内容。所有语文活动有机整合在一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利的。本组的导语提示了学习内容: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2、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

3、就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连续观察。

4、把观察中的发现记下来。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23个字,会写41个字以及教材163页的本单元的词语。能够背诵并默写语文园地中“读读背背”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积累语言,学习细心观察、具体表达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2、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3、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恶劣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为了突破上述重难点,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前布置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留心和收集有关蜜蜂的资料,了解有关显微镜的知识,收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

2、对于课文的重点段落,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

3、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平时喜欢的游戏和玩中的体会,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四、教学流程:

(一)、体现整合意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协调发展。在教学设计中,要从整体入手,理解教材,把握目标,领会意图,处理教材,为此单元主题教学环节设计:识字写字、读书感悟、语言积累、小小练笔,语文实践五个环节相互渗透、构成一体。

(二)、学习过程中,主要采用方法有:

1、循着作者的思路。“文章思有路,遵路识其真”,教学中若能按照作者思路进行,学生会感到有序、有道,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就有相应的基础。教师应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如《爬山虎的脚》,作者因看见“叶尖儿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及“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领悟文本关键词句。教学重难点就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

出的?从字里行间中,让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观察才发现的。

3、寻找文本中的空白。诱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填补与想象性连接。以“含蓄无限,思致微妙”进行触摸文字背后的韵律。

(三)教学过程

1、整体导入单元,初步感知主题。

首先回顾上一单元,激趣。其次导入《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再次整体阅读本组的几篇课文,初步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2、抓重点词句,领悟作者观察思路。

首先《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中,在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爬山虎叶子的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建议学生把第二自然段和后几个自然段联系起来,弄清楚爬山虎的脚、茎、叶子之间的相互联系。其次《蜜蜂》一课中课文在开头作者用了“听说”一词,体现了作者不轻信不盲从的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真理解“听说”一词在这里的意思。第三《玩出了名堂》以“列文虎克是怎么玩得,玩出了名堂”作为贯穿全文教学的一个问题。教学时,可以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

3、走进文本,体验作者富有情趣的语言表达。

4、回归主题,拓展延伸请大家回家以后观察一种你感兴趣的植物或动物,把观察的情况先记录出来,然后整理表达出来。

(四)课时安排

大约用12——13课时。语文园地中的一些基础知识题可以随堂完成。

五、阅读拓展

本组课文学习后,主要推荐学生阅读《蟋蟀的住宅》《昆虫记》《汤姆叔叔的小屋》《我们爱科学》《游戏中的科学》、《中国孩子最想知道的十万个为什么》

5、爬山虎的脚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能力目标:

1、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2、背诵3、4自然段。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学情分析

————————————————————————————————————————————————————————————————————

三、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四、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五、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引导观察法

六、教学准备:课件、爬山虎实物

七、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第 周周 第 节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能力目标:

1、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2、背诵3、4自然段。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三、教学难点:爬山虎叶子的美丽。

四、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引导观察法

五、教学准备:课件、爬山虎实物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读了本组课文,明白了本组课文主要的学习内容是观察与发现。围绕着这一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爬山虎的脚》。让我们学习一下叶圣陶爷爷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

二、新授

(一)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二)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1、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

2、对课题质疑。

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的问题: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3.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4.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再读这一自然段,进一步感受叶子的美。

5、谁来说说你对爬山虎的叶子有了哪些了解?

三、总结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新鲜

一顺朝下

均匀

教学反思:

————————————————————————————————————————————————————————————————————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第 周周 第 节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能力目标:

1、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2、背诵3、4自然段。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三、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四、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引导观察法

五、教学准备:课件、爬山虎实物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叶圣陶爷爷真是喜欢观察呀!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这一课。

2、检查生字词。

二、新授

(一)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课文第三自然段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2.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3.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4、这一段中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5.谁来告诉老师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有什么不同?

6、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请自读第五自然段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7、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二)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整体读课文。

2、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3、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三)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教学反思:

————————————————————————————————————————————————————————————————————————————————————————————————————————————————————————————————————————

6、蜜蜂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7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阅读课文,知道法布尔是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二、学情分析

————————————————————————————————————————————————————————————————————

三、教学重点:

作者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四、教学难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五、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引导观察法

六、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蜜蜂的资料,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读读《昆虫记》这本书。

七、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第 周周 第 节

一、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7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

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引导观察法

五、教学准备:田字格本

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蜜蜂的资料,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读读《昆虫记》这本书。

六、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吗?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2、呼应导语。现在你知道法布尔做了一个什么有趣的实验了吗?

三、指导写字

1.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重点指导“辨、窝、袋、概”,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

么写。

板书设计:

蜜蜂

试验

概括

教学反思:

————————————————————————————————————————————————————————————————————————————————————————————————————————————————————————————————————————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第 周周 第 节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知道法布尔是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作者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三、教学难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四、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引导观察法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蜜蜂的资料,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读读《昆虫记》这本书。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二、细读课文

默读课文,明确默读要求。

1、初次默读,感知全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默读,带着问题思考: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做了

一个怎样的实验?结果怎样?。

3、同桌复述故事:用自己的话将实验的过程说一说。

三、精读课文,感悟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探索精神

1.细细品读,画出体现作者严谨科学作风的词句。引导学生从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论几个方面去体会。

2、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证实“听说”一词,体现作者不亲信盲从,探个究竟。

3、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 具体表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能不能少掉一个环节?

4、刚放飞时,恰巧起风了,作者观察到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这时,作者想蜜蜂怎么可以眺望到遥远的家园呢?说明作者担忧蜜蜂找不着家。

5、第二天检查蜂窝时又看到15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想到:“尽管它们逆风而飞,尽管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回来了。”这是一种我们人类所缺少的本能,体现出作者对蜜蜂认路本领的赞叹之情。

6、实验的结论为什么没有明确的答案?

有明确的肯定,也有模糊存疑,符合科学现象,不能坦然说出自己无法解释的结论,更能说明他对待科学严谨,实事求是。

7、思考推测:另外三只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

四、归纳小结。

1、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2、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受到什么启发?(鼓励学生在畅谈感受的基础上,加以归纳。如,周到严密、多想多思、勇于探索。)

板书设计:

6蜜蜂

实验

做记号

做事严谨

得出结论

事实求是

教学反思:

————————————————————————————————————————————————————————————————————

7、玩出了名堂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写出自己真实。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的感受。

二、学情分析

————————————————————————————————————————————————————————————————————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第 周周 第 节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写出自己真实。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的感受。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引导观察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玩耍常常被看成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的行为,然而在科学史,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却是在玩耍中产生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有关玩得小故事,题目就是“玩出了名堂”。

2、学生读题,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初读感知

1、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2、学生自主读书。

3、检查自学。

a、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b、出示新词,各自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的。

c、点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领悟玩法

1、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画出表示“玩”的句子,指名学生再读:谁能给大家读一读你画出来的句子?

3、教师引导:想象一下,你们认为磨镜片好玩吗?列文虎克是怎样磨镜片的?他心里会怎么想?

4、学生交流思想时,教师要注意点拨:尽管把厚玻璃四周磨薄是件枯燥、无聊的事,但是因为他喜欢,他想用来看细微的东西,所以,他才玩得这么投入。

5、指导朗读。能用赞赏的语气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吗?

四、课堂练习,当堂展评

1、练习写“堂、镜、闲、待、阅、腿、随、调、简、拜、访、具”这五个字。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3、当堂展评。

五、课后活动:

搜集并阅读古今中外“玩出了名堂”的故事。

板书设计:

玩出了名堂

堂、镜、闲、待、阅、腿、随、调、简、拜、访、具

教学反思:

————————————————————————————————————————————————————————————————————————————————————————————————————————————————————————————————————————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第 周周 第 节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写出自己真实。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的感受。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引导观察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听写生字词。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列文虎克一开始是怎么样玩镜片的。

二、继续课文朗读,了解玩出的名堂

1、列文虎克在玩中做成了放大镜,玩出了乐趣。那么在玩放大镜中,他又玩出了什么?让我们跟随着他一起去玩,一起去探究,好吗?

2、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列文虎克是怎么玩得?他发现了什么?

3、转换角色思考。假如你是列文虎克,这样的一个改变玩法竟然发现了一个新世界,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4、朗读体会感情。请同学们朗读“他用显微镜观察水...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体会感情。

三、欣赏玩出的名堂

1、列文虎克看到的“小人国”究竟是什么?他究竟玩出了什么名堂?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2、指名朗读“资料袋”里的内容;议论发现微生物对人类的贡献。

四、表达感悟,拓展延伸

1、了解列文虎克玩中的发现以后,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多人次谈)

2、列文虎克为什么能玩出大的名堂?他的玩耍和我们的玩耍有什么不同?

3、教师引述。同学们平常都爱玩,在玩中也体会到一些收获和启发,也得到不少的乐趣。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玩中的收获好吗?

4、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请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的台前介绍。

五、拓展活动

小练笔:把自己的玩法和收获写下来,准备在“玩法大比拼”的故事会上讲一讲。

板书设计:

玩出了名堂

列文虎克——玩镜片——做放大镜——玩放大镜——做显微镜——发现微生物

教学反思:

——————————————————————————————————

8、* 找骆驼

课型:新授

第 周周 第 节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二、学情分析

————————————————————————————————————————————————————————————————————

三、教学重点:弄清老人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的原因;理解重点词句

四、教学难点:弄清老人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的原因。

五、教学准备: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在玩中获得的乐趣或收获。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6课,《找骆驼》。

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总结

板书设计

8、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密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

分析判断)

教学反思:

————————————————————————————————————————————————————————————————————————————————————————————————————————————————————————————————————————

语文园地二

一、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留心观察生活,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并注意听听同学的发现,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

2.习作练习:写一则观察日记,写出自己观察中最感兴趣`自己最想写的。做到格式正确,内容有新鲜感,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3.自主发现:能主动发现形近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分。

4.日积月累:读读背背一首农谚歌谣,读读认认关于人体器官的三行词语。

5.拓展延伸:通过宽带网了解鲁班的故事,也可以到图书馆`上网等收集更多的资料。

二、学情分析

————————————————————————————————————————————————————————————————————

三、教学重难点:

习作练习:写一则观察日记,写出自己观察中最感兴趣`自己最想写的。做到格式正确,内容有新鲜感,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留心观察生活,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并注意听听同学的发现,互相交流。新鲜感,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准备: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察,并写观察日记。

五、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秘,我们学习的本组课文,有的作者留意了植物的生长,有的作者注意了蜜蜂的飞行,列文虎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有许许多多的发现。

这段时间,你都作了哪些观察?有哪些新的发现?把你观察中的发现告诉同学,并注意听听其他同学的发现。如果对谁的发现感兴趣,可以和他一起探讨。

二、小组交流

前后两方的同学组成四人小组,相互交流自己在观察中的发现,共同分享发现的快乐,探讨自然的奥秘。交流时可以互相问答,互相补充,互相评价。

a.我观察了夜晚的天空,认识了北斗七星„„

b.我发现鱼睡觉时是睁着眼睛的„„

c.我发现只要一碰到含羞草,它就把叶子闭拢了„„

三、全班交流

每组推荐出介绍得好的`大家都感兴趣的到班上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进行评价。

四、小结延伸

同学们的发现真神奇,真美妙!看来只要我们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勤于动手,善于动脑,就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同学们,神奇美妙的大自然等着你们去探索,希望你们处处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课型:新授

第 周周 第 节

板书设计:

说说观察中的发现

教学反思:

——————————————————————————————————————————————————————————————————————————————————————————————————————

第二、三课时

课型:新授

第 周周 第 节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第二单元,通过学习,你们都掌握了哪些观察方法?用这些方法来留心周围的事物,你一定有许多奇妙的发现,这节课,我们就来上一节习作课,观察中的发现。

二、指导学生抓住要点,并按一定的顺序说具体。

1、上节课的口语交际中大家已经交流了自己的发现,并且在课前都写了观察日记,把你的观察日记拿出来同桌间读一读吧!(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2、谁想让大家欣赏你的观察日记?(学生在全班读观察日记)

师:从你的日记里,我觉得你观察得很仔细,过程也很清晰,希望你在生活中多多留心身边的事物,继续记好观察日记。

师:大家把观察日记和我们这节课交流的内容合并在一起,按照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述自己的发现,谁来试一试(学生具体地讲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

师:我们来评一评他说得怎么样?好在哪?你能补充吗?

三、完成初稿: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完整,如果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不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吗?在写 的时候,要把样子写细致,发现了什么?怎么探究的过程写清楚,也可以把你观察时的心情和感受表达出来,展开想象,明白道理。现在,我们就拿起笔,写一写。学生动笔写作文,师个别指导。四、四人小组交流,根据要求小组里评选一篇写得好的文章

五、学习小伙伴互赏、互评

六、修改

七、誊抄正稿。

板书设计:

观察中的发现

写清楚

写具体

按一定顺序写

教学反思:

——————————————————————————————————————————————————————————————————————————————————————————————————————

第四课时

课型:新授

第 周周 第 节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读准字音。注意每一行三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听听同学的发现跟自己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

3.指名朗读,注意正音,齐读巩固。

4.全班交流,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引导`小结:这四行词语,每一行带点的都是形近字,其中有些音同,有些音近,有些音异。引导学生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别,进行扩词练习。

6.拓展练习:形近字组词。

二、读读背背

1.学生自由朗读儿歌,带有音节的字拼读拼读,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先在组内朗读,相互正音,再交流自己的收获,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3.师生对读,齐读。4. 看谁最先背下来。5. 背诵比赛。

三、读背古诗“题西林壁”

1.读一读这首古诗,想想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诗人的观察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不识庐山真

面目”。

3. 背诵古诗。

四、宽带网

1.列文虎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其实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请把你课前收集到的这方面的资料跟同学交流交流,并说出你资料的来源。

2.读课文中列举的例子,读后谈谈自己的体会。

小结激励: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秘,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勇于探索,练就了一双慧眼,也许你就是未来的科学家、发明家!

板书设计:

日积月累 我的发现

读读背背

教学反思:

————————————————————————————————————————————————————————————————————————————————————————————————————————————————————————————————————————

做基础训练 课型:练习

第 周周 第 节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基础训练的相关练习教学目标:复习巩固前面的知识。教学方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学生独立做题,教师批改,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

做基础训练 认真、仔细、用心

教学反思:

------------------------单元过关 课型:复习

第 周周 第 节

教学内容:本单元测试卷。

教学目标:复习巩固本单元的知识,查漏补缺。教学方法:练习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教师读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做题。

老师批改后,集体订正。

教学反思:

上一篇:小班健康小脚找朋友下一篇:简单有内涵的早安句子语录八十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