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排名

2025-01-24

成都理工大学排名(共15篇)(共15篇)

1.成都理工大学排名 篇一

成都理工大学简介:

成都理工大学(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由自然资源部、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建,是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中国地球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已发展为以理工为主,以地质、能源、资源科学、核技术、环境科学为优势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

2.成都理工大学排名 篇二

通过强化教育成层影响社会分层

教育成层侧重于研究教育活动对内和对外的分层作用, 大学排名通过对高校的排名, 用直观的数字强化了教育成层这一概念。高校优劣一目了然, 结果就是高校层次分明, 分化显而易见。排名在前的高校必然会受到较多关注, 获得更多社会资源的机会也会更多一些, 好的会越来越好, 不同层次学校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显著。

大学排名强化教育成层的结果是对社会分层直接产生影响。很明显, 社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社会期望会随着学校层次的不同而不同, 因此, 不同层次高校的毕业生就会相对应于这些社会期望而在就业、流动时占据不同的社会地位, 当然, 那些排名在前的高校的毕业生获得较高社会地位的机会相对要更大一些。而且, 一些人们不大了解的高校, 如我国一些因更名而不被人们了解的高校、经过高校间的合并实力大增的学校, 以及一些历史较短的高校等, 都会随着在大学排行榜中占据显著地位, 而进入人们视野, 引起社会的关注, 社会地位也会得到提升, 进而影响到个体 (毕业生、教师等) 社会地位的提高。

对社会流动有直接影响

首先是高考考生的影响。对于考生而言, 高校、专业的报考选择对其个人的流动有直接意义。中国有几百所大学, 教学质量、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各有优劣, 这些高校间的差别, 如果没有大学排名, 恐怕极少人能了解。所以, 我国多家大学排名都以指导考生报考为主要目的之一。大学排名的这种影响力在短期内作用于考生择校, 长远看则对各高校的生源质量与高校办学质量的提高意义深远, 最终影响毕业生的社会地位的获得, 使大学排名对社会流动的影响有实际意义。

其次, 大学排名对社会流动的影响还在于高校人才的流动。高校中, 教师是永远的主角, 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水平的高低。在双向选择的条件下, 被选人才的自身意愿就显得格外重要。除去高校的自身实力外, 高校的社会声誉高低、工资待遇、工作福利、优势项目、人文氛围等无疑是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大学排名就为他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意见。因为大学排名的高低不仅反映了高校的自身实力, 更是对高校各方面综合因素的一个整体评价。

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大学排名的作用在于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一方面, 在政府教育经费匮乏的形势下, 政府和社会分配给高等教育的资源有限, 必须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源, 合理配置, 实现资源有效利用, 才能使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得到保证, 高校才能获得更大发展。而大学排名在这方面就恰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坐标体系, 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 而且有助于帮助政府和社会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将有限的资金流向优秀的大学。

另一方面, 中国高等教育已完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高等教育的建设中来, 公众正逐渐从消费主体向投资主体转变, 社会力量和非政府性社会投资的作用正在逐渐发展壮大, 并且必将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大学排名为如何分配这些资源提供了依据, 使他们能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增加了社会资本参与高等教育办学的积极性, 也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流向高等教育, 从而能够达到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大学排名的负功能

首先, 大学排名有可能造成光环效应, 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大学排名是全面的对高校的衡量。因此, 大学排名指标评价体系的单一会使高校在某些方面丧失判断力, 一味跟着排名制定政策, 从而有意无意的将高校建设带入一个同一的模式中去, 并且可能失去办学的特色, 这就是大学排名的光环效应。大学排名是对高校办学质量的评估, 但并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唯一标准, 更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各高校要认清这一点, 把大学排名当作学校发展、制定政策的参考, 不能一味追求排名。

其次, 大学排名有可能对社会产生误导。由于目前大学排名各方面工作, 尤其是评估指标体系还不够成熟, 在排名中难免出现疏漏, 特别是掌握各高校全面的统计资料存在很大困难, 一些学校的数据指标, 存在不够准确之处, 尤其是一些高校拒绝提供相关资料。这就造成排名不够准确, 不能真实反映高等教育实际情况, 其结果会对公众产生某些方面的误导。预防这种结果的方法是加强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 使其能更加合理、科学;同时, 我国各高校也要加强统计意识, 管理工作要公开化、透明化;配合大学排名的研究工作也必不可少。

第三, 大学排名可能使高校在竞争中采用不良手段进行恶性竞争的情形加剧。近年来, 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 使得各高校间对教育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这种情况虽然并不是由大学排名引起的, 但是大学排名却对这种趋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为大学排名它对教育资源的分配有直接的影响。这就造成了各高校存在盲目攀比、对公众隐瞒实际情况、虚报数字、学术造假等情形, 以期能够在排名中占据有利地位。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建立起透明、公正、合理的竞争机制, 把高校间的竞争约束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使其朝良性竞争发展。

对于大学排名来说, 其社会负功能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完全不必为此而杞人忧天, 应该在继续做好大学排名的基础上,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其负功能, 用科学的方法将它所造成的影响最小化, 使其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摘要:大学排名作为非官方评价机构对高等教育的评估, 能够通过强化教育成层影响社会分层, 对社会流动也有直接影响, 还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它的负功能包括:造成光环效应、存在恶性竞争、可能对社会产生误导。

关键词:大学排名,社会功能,教育成层,社会流动

参考文献

3.新建 成都私立学校排名 篇三

公立学校:

第一等级:七中育才,石室联中,树德实验学校。其中以七中育才最为出名。第二等级: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石室中学北湖校区初中部,成都七中高新校区初中部、树德外国语学校等,可能还有一两所新建的学校。它们的特点是新,但是招牌硬,假以时日可能会有不俗的表现。

第三等级:成都的一些老牌公立学校,南面有棕北联中、棕北中学、十二中等,西面有金牛实验、成都铁中等,北面有列五中学、华西中学等,东面有川师大附中、十九中等,城中心有盐道街中学、西北中学等。这些学校虽然整体生源较差,但也有一些优秀的初中学生。

第四等级:主要是那些初中名校的新分校或新校区,这些学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过去基本上属于薄弱学校,如七中育才(东区)是原来的三圣中学,树德实验光华校区就是以前的光华中学,最近的石室八校联盟中的一些学校等等。这些学校原来都是十分薄弱的学校,现在换了招牌,可能会有一点改善,但短期内不会有质的变化。私立名校:

第一等级: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成都外国语学校,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川中学。其中以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为最。

第二等级: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川师大实验外国语学校,北师大成都实验学校,嘉祥外国语学校成华校区,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第三等级:三原外国语学校,石室外语学校,美视国际学校,树德联合学校、盐道街外语学校等。

4.成都医学院专业排名 篇四

1、 临床医学 推荐指数: 4.4(177人推荐)

2、 护理学 推荐指数: 4.6(133人推荐)

3、 医学影像学 推荐指数: 4.5(119人推荐)

4、 药学 推荐指数: 4.3(110人推荐)

5、 医学检验技术 推荐指数: 4.6(105人推荐)

5.成都理工大学排名 篇五

1、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

2、正略均策管理咨询公司

3、四川三顾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4、成都大盛投资管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5、成都金府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6、成都融通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7、成都同济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8、成都市指南针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9、四川金点财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10、四川省博商投资经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11、成都伟思企业经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12、成都新意商务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13、成都鼎策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14成都有正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15、四川金典经济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16、成都大学支点企业投资与管理咨询中心

17、成都英达盛投资管理咨询服务中心

18、中颂成都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19、成都健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0、成都大器商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1、四川子阳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2、北京融智时代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成都分公司

23、北京创新光大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成都分公司

24、四川成都树普企业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25、成都鑫汇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6、成都正和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7、成都再辉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8、四川汉兴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9、成都天一财务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6.大学排名的危机及对策建议 篇六

大学排名, 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至今, 表面上看起来, 其发展如火如荼, 方兴未艾, 但事实上, 大学排名离成熟期还有相当的距离。大学排名的编制者根据他们的理念及对高等教育的理解, 选定了一系列他们认为能够反映大学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指标, 通过加权、求和, 计算出一个分值, 并据此从高到低进行排列, 从而确定各大学的名次。大学排名的直观表达形式, 使人一目了然。但是在吸引了大众目光, 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大学了解的欲望之后, 由于某些方法上的缺陷、手段上的单一, 各大学排名无法承载社会多方面的各类需求, 迎来的是来自社会各个角度的质疑和批判。目前, 大学排名正面临着无穷无尽的压力。

在我国, 对于大学排名, 有名校公开抵制, 有大学校长当众“炮轰”, 有官员出面表态“不赞成”。国际上对大学排名的质疑也是不绝于耳。曾经很有声望的《亚洲周刊》, 从1997年就开始对亚洲大学进行排名, 坚持了几年之后, 终因众多大学的联合抵制, 于2001年终止了排名活动。从1991年开始从事排名的加拿大《麦克林》杂志, 也因众多大学的抵制, 责任编辑Anne Dowsett Johnson辞职。《麦克林》这项坚持了十多年的工作也正面临着艰辛。总之, 无论国内国外, 大学排名目前的处境非常不妙, 危机四伏。

目前, 世界各国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 知识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全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大学正走向社会的核心, 在知识创新和传播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也使得各国政府都积极准备经费, 组织人员, 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步伐, 已经成为众多国家的战略选择。德国实施的“卓越计划”, 韩国的“智慧韩国21工程”, 日本的“TOP 30计划 (21世纪卓越研究中心计划) ”, 英国的“卓越基金”, 智利的“千禧年科学计划”, 丹麦的“全球化基金”, 中国实施的“985工程”等措施都是为争取本国顶尖大学能在世界一流大学之林立足的具体措施。

一所大学要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首先必须位于本国最好大学之列。从目前情况看, 它们都必须是具有完善学术生态的研究型大学。本文探讨的大学排名策略, 范围仅限于此, 即所谓的最好大学排名。其他只针对大学内部具体学科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的排名, 如按商科、医科等学科领域进行的排名、风景最美丽的大学排名等, 均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二、大学排名的局限性

高等教育的质量考察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概念, 对此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对于“谁是最好的大学”这一问题, 可以有多种不同方式的合理回答。把许多好大学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非要分出其质量和水平的高低,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实践过程中, 具体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确定至关重要, 对它的要求既要能全面描述大学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又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实际上, 选择一套具体的排名指标体系和权重的行为就相当于对大学具体的“质量”考察要求下了定义, 即对大学“质量”下了定义。排名体系的设计者当然会认为每一个指标都已经从每个侧面很合理地表示了质量的具体指标体系, 并且被合理地总计和加权, 这些指标已经构成了一个整体性的质量“定义”。

但正因为大学排名存在着很多局限性, 所以批评和质疑从未间断:

1. 通过部分指标组合的模式描述大学整体质量和水平的局限性。

大学排名的指标, 少则几个, 多则几十个, 通过对它们的不同组合模式进行综合考证, 来追求对大学质量的合理近似地表达。目前各种大学排名汇集起来有上百个定量指标, 不外乎以下几类:投入情况, 包括生均经费、教师学历、图书馆藏书、学生入学情况等;过程情况, 包括生师比、留学生比例、外教比例、课程选择情况等;产出情况, 包括各种获奖、毕业学生、发表论文等。指标都是与各类大学活动直接相关的, 但是如何选取和组合能真正反映大学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具体指标, 是目前研究的难点所在。人们所质疑的正是目前各种排名在描述大学办学质量和水平上所存在的片面性。

2. 用单一的数字指标描述具有复杂系统的大学的局限性。

大学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 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社会职能。大学排名通过指标的加权、折算、求和, 把大学数百年的积累、一代又一代人在不同的学术领域内所做的努力和当今的成就转化为一个个单一的分数值。理论上讲, 肯定不存在在所有方面都表现优秀的大学。尽管大学排名的编制者可以郑重声明, 排名结果是由不同指标测量之后相加而生成的, 各大学在各指标中表现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排名结果却通常是一个分数从高到低的列表 (之所以说“通常”, 是因为已经有了没有最终名次的大学排名, 如德国的CHE排名和美国研究型大学评估中心的排名) , 会误导读者认为排在前面的大学在办学各方面都比排在后面的好。这就是大学排名的形式表达上所产生的弊端———对复杂系统的描述过于简单化, 很多人都认为这正是大学排名不合理之处。

3. 用时间截面的静态特征比较结果进行大学排名的局限性。

目前的大学排名, 基本上是以某个时间截面为基准获取数据的, 即通过比较一年的总体指标数值, 得到大学办学质量的具体位次。这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如, 论文的发表和引用是当前大学排名中很常用的排名指标。对它的使用不当, 很可能产生办学政策误导。例如,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日本学者野依良治, 他一直从事“不对称合成反应的催化剂”研究。他给人类带来的是划时代的发现, 但这一研究成果是建立在长达6年没有任何成果的基础上的。还有, 普林斯顿大学的安德鲁·怀尔思从1985年当上正教授之后, 9年间基本没有发表文章。但是9年后, 他解决了世界数学界360年没有解决的难题———费马大定理, 获得了当今数学最高奖———菲尔茨特别成就奖。如果用每年的论文发表数量来衡量大学的质量和水平, 对这样的事例恐有偏颇。

关于科研论文的引用, 这样的例子也有。2000年3月, 日本学者白川英树因发现具有导电性的高分子而获得了诺贝尔奖。使他荣获诺贝尔奖的一篇重要论文, 是他1974年发表的题为“聚乙炔膜的制法”的论文。但是, 这篇论文在发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没有引起反响。显然, 用每年一次的论文引用次数来衡量质量水平, 也有其片面性。可见, 当年某一时间节点的指标状况只能部分反映大学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而非全部。

4. 每年排名结果波动过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大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办学及科研系统, 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突变。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好坏, 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长期发展、积累的结果。而现在很多大学排名中, 每年公布的结果却总有一些大学的排名出现很大的波动。

比较2004年和2005年的《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 (简称THES) 的世界大学排名可以发现, 一年的时间, 加州伯克利从第2变到第6, 苏黎世联邦高工从前10名变为21名, 东京工业大学从51名掉到99名, 柏林工业大学从60名掉到145名, 杜克大学从52名上升到11名, 复旦从195名上升到92名, 等等。

大学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一年的时间内, 大学的位次出现大的波动多是主观原因造成的。比如指标的变化或权重的调整, 或是数据源的改变而使数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而影响了结果。THES在2005年也的确进行了指标的调整, 将2004年权重占50%的同行评议, 改为权重占40%的同行评议和10%的雇主评议。有人称, 这种改变是为了商业炒作, 是主观造成的排名体系变化。我们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是这种行为是很短视的, 即便从商业行为来衡量大学排名, 越科学稳定的大学排名才会越长久。所以, 不论是从学术的角度, 还是从商业角度, 把大学排名做好都是唯一的选择方向。对大学排名的不断调整也可以从正面加以理解。这是因为大学排名现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处于调整期, 排名机构正在不断反思各类排名方法的科学性, 从而产生了方法上的不断改进。

除去指标变化、权重调整等因素之外, 产生排名波动的主要原因是某一个或某几个指标的设计对结果影响过大。比较2007年和2008年的THES世界大学排名, 指标和权重都没有变化, 但一些大学在两年内的名次差距依然很远。在2008年的世界前200所大学中, 与2007年名次相差30名以上的有36所。其中, 印度新德里理工大学, 从2007年的307名跨越至2008年的154名, 跨度竟达153名。科罗拉多大学2006年、2007年、2008年的排名分别是211、107、180。而仅在一、两年间, 科罗拉多大学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是不应该出现如此大幅波动的。这种蹦极似的排名情况出现, 究其原因, 是因为其生师比指标。很奇怪, 该大学这一指标的单项得分居然在2007年位于全球前10名, 而同样指标在2006和2008年分别位于全球第127名和124名。排名结果也因此有了很大的波动。某个大学的位次一年间出现如此大幅的波动是容易被各方质疑的。

三、大学排名的困惑

大学排名体系是伴随着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据统计, 目前至少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大学排名工作。总体上, 目前的大学排名重视实践工作, 而轻视理论研究, 管理者及实践者大都是直接介入到大学排名的具体实践中, 而缺乏对相关教育理论的探讨, 仅仅通过直接设定指标、分配权重、采样数据而得到最终的排名结果。至于对指标的选取, 权重的分配, 少有高等教育理论的支撑, 总体上给人的感觉是, 这些指标体系的建设有些牵强, 缺少说服力。大学排名作为大学评价活动的一种具体形式, 需要用科学、完善的理论体系进行支撑。对高等教育规律和使命的深入研究是做好大学排名实践的前提条件。

大学排名实际上是一种比较性的评价工作。既然是比较, 那么“比较哪些方面”、“如何比较”至关重要。这关系到大学排名的信度和效度, 影响着大学排名的现状和未来。目前, 大学排名正面临着诸多困惑。因此, 从高等教育学的角度对大学排名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有着很好的学术前景和应用价值。理清种种关系, 挖掘内在规律, 并将其合理地应用于大学排名的实践过程, 使大学排名能尽量真实地反映大学质量, 只要向这个方向努力, 就是大学排名的机遇所在。

1. 质量和数量的关系。

大学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体, 评价一所大学, 既要有数量指标, 也要有质量指标。目前, 大学排名受到的众多抨击主要就在于“重数量、轻质量”。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数量指标更容易获得相关数据, 而质量指标则较难把握。

2. 历史和现状的关系。

大学当前的表现是很重要的, 也是目前各种大学排名最为关注的重点。但是一所大学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是长期发展形成的, 历史的积淀不能忽视。没有长期的积累、一代代的传承, 大学的办学质量就不会稳固。

3. 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对大学充足的投入是其优质产出

的重要条件。大学的办学效益通常通过投入产出比来表达。但是, 对于大学排名而言, 重点是针对大学的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比较, 应把产出作为重点比较的指标。

四、对大学排名的建议

对于大学之间的排名比较, 如何选取指标和数据, 如何对结果进行排名表达是最大的难点。有学者研究发现, 不管何种大学排名, “顶尖大学”评估结果差不多总是不变的。以上的现象启示是, 许多指标可能是一些未被评估的潜在质量特征的附属特征。事实上, 有一些“暗物质”或“X因子”对排名产生了巨大的引力, 以至于某些大学或某类大学 (世界上的哈佛、牛津、清华) 上升到顶端, 无论所使用的具体指标和权重是怎样的。为避免前文提到的大学排名的局限, 笔者给出的政策建议如下:

1. 更多地从产出角度来考量大学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词典中对质量的定义是“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既然如此, 对大学办学质量和水平的考量应更多地关注产出, 而较少地关注其投入和具体过程。笔者认为, 对投入和过程的监控, 是对办学过程的质量监督所需, 而非对产出质量评价所需。

2. 所有数据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历史的积累、当前的指标值及变化的趋势。

例如, 历史的积累, 可以通过最近10年的均值或总和来表示, 而变化的趋势可以通过10年的均值和近3年的均值去计算。以优秀博士论文数为例, 2008年, 东北师范大学有4篇, 北京师范大学有1篇, 如果仅以2008年的时间节点作对比, 东北师范大学明显优于北京师范大学。但是, 考虑10年来的数据, 情况则完全不同。从1999年至2008年, 北京师范大学共获得15篇优秀博士论文, 年均1.5篇, 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是零的突破, 也就是说, 10年间一共获得4篇, 年均0.4篇。可见对历史因素的综合考察结果将更加接近真实情况。至于变化的趋势, 东北师范大学无疑是处于短期快速上升的趋势, 而北京师范大学则具有近乎长期平稳发展的趋势。如果东北师范大学能一直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 我们自然可以想见将来谁更优秀还要另当别论了。但是当前还不能急于给出这样的结论。

3. 关于大学产出的考量, 从大学功能的角度可建议为:

人才、科学、技术。胡鞍钢教授把经济学的“正外部性”概念引入到了大学的办学质量和水平的衡量之中。“要判断中国一所名牌大学在国内乃至世界上的地位, 需要考虑其正外部性的大小以及规模效应。”经济学中, 正外部性是指行为人实施的行为对他人或公共的环境利益有溢出效应。大学的地位与其正外部性呈正相关。胡鞍钢教授将大学的外部性界定为所开展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他把大学的正外部性分为人才正外部性, 科学正外部性, 技术正外部性三类。这里借用他的概念, 建议从人才、科学、技术的产出水平来考量大学的办学质量和水平。笔者认为, 通过提高大学的产出考量因子, 结合其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来比较、评价和预测大学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是一种可行的教育评价思路。

当然, 这种设想也不是完美的。目前看来, 最大的缺点就在于收集数据较困难。由于当前数据库的不健全, 实证工作困难较大。

五、大学排名的展望

现阶段的大学排名, 存在着很多局限性, 这也正是引发人们对其质疑和批判的原因。但比起几十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情况, 大学排名工作在理念上和方法上, 已有了很大的进步, 这一切有赖于科学技术的整体进步。笔者所提出的提高大学的产出考量因子的评价思路, 如要付诸实践, 需要健全的数据库做支撑。维基百科在短短几年间, 词条量已超过大英百科全书, 准确率也不相上下。这正得益于在维基百科网络词典的编辑中, 根据了统计学的原理, 参与的人数以及修改得越多, 结果越趋向一个中间值, 也就无穷趋向客观和公正。借用维基百科的概念,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开放的网络排名平台, 让所有关注此事的大众都可以参与其中, 完善、健全数据库, 并进行各种排名的尝试———提供数据, 提出指标, 提出办法。排名的视角越多, 我们对大学的了解角度就越多, 了解深度也越深。

人才是大学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体现。“耶鲁大学是布什父子、克林顿等五六个美国总统的母校。至今为止, 培养了530名美国国会议员, 还为墨西哥和德国培养过总统, 为韩国培养过总理, 为日本培养过外交部长等, 很多一流大学杰出的校长也毕业于耶鲁大学。”这些优秀的人才说明了耶鲁的优秀。也许, 这就是学者们想寻找的“X因子”之一。

大学排名的结果不应该是排名的终极目的, 最终目的应该是促进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地发展。相信随着高等教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大学排名在指导思想、策略方法和指标体系的设计上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林晓青,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上海

200092)

参考文献

[1]肖娟群.德国CHE大学排名的价值取向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08 (01) .

[2]亚历克斯·埃舍尔, 马斯莫·萨维诺;王亚敏, 侯书栋, 译.差异的世界:大学排名的全球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 (05) .

[3]胡鞍钢.名牌大学与中国改革[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01) .

[4]杨福家.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J].现代教育论丛, 2008 (02) .

[5]叶赋桂, 大学评价和排名:最新的发展及其对大学的意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8 (02) .

[6]刘念才, Jan Sadlak.世界一流大学:特征·排名·建设[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7]刘念才, 程莹, Jan Sadlak.大学排名:国际化与多元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8]孙海涛, 高炜红, 吴剑平.全球性大学排行榜中的世界一流大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7 (04) .

7.成都理工大学排名 篇七

1、北大纵横-成都

2、正略均策管理咨询公司

3、四川三顾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4、成都强升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5、成都市盛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6、成都华大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7、成都神洲趋势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8、成都信方达商业风险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9、成都顶尖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10、成都协和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11、成都佳宇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12、成都新飞易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13、成都运筹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14、成都博思特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15、成都汇曼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16、成都兴德隆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17、成都东方弘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18、成都百姓通管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19、成都深蓝卓越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20、成都兴同德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1、成都资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2、成都美思达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3、成都沃克思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4、都才略财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5、成都鑫诚荣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6、成都联众联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7、成都君信投资管理咨询公司

28、成都学府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9、成都市目标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8.成都理工大学排名 篇八

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6日发布-世界大学排行榜,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出人意料地荣登榜首,哈佛大学8年来首次失去头把交椅,与斯坦福大学并列第二。中国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跻身百强。

榜单前10位,美国和英国大学分占7席和3席,其中英国牛津大学排名第四。美英两国分别有75所和32所大学进入榜单前200名。亚洲排名最靠前的是东京大学,列第30位。日本和韩国各有5所和3所高校进入前200名。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位居第49和第71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排名第192位。中国香港的.大学表现抢眼,在200强中夺得4席,是世界上顶尖大学密度最高的地区,其中香港大学位列第34。

世界大学排名前200强表单

9.英国大学世界排名下滑的背后 篇九

英国《每日电讯报》分析,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越来越多的签证限制,以至于英国院校不能从国外招聘到足够多的高质量学者和学生;二是大学正面临招生压力,需要增加弱势背景和少数民族的比例,使得它们的注意力从高质量的科研与教学中转移。

卡梅伦担任英国首相后指责英国一流大学存在种族偏见,没有努力招收弱势背景学生,导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英国一流大学承受着巨大的政治压力。今年初,卡梅伦表示,英国一流大学应该公开申请者中少数民族的比例,鼓励增加透明度,这直接让英国一流大学把注意力在改善科研与教学质量的同时关注处于弱势背景的学生。

“英国大学体制仍然有其重要性,但种种令人担忧的迹象表明它的全球地位可能在下降。在某种程度上,是移民限制的原因,英国大学对于国外的学者与学生而言不那么开放。同时,也由于政府的干预,现行政策导致大学将目光集中在招生上,增加公立学校、少数民族以及之前很少能来到一流大学地区的学生比例,以符合政府的要求。美国大学在排名上占据优势,因为它是由完全独立的大学带头领先,政府与私人给予充足的资金,校友们也会慷慨解囊。”英国白金汉大学教育与就业研究中心主任艾伦·史密瑟斯表示。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世界大学排名负责人菲尔·巴蒂表示,在世界上最有声誉大学的数量上,英国仅次于美国,但今年也略有下滑。相较于去年12所英国大学,今年只有10所英国大学进入世界前100名,其中7所都是在较后的位置。而与此同时,亚洲大学排名迅速上升,欧洲大陆也从去年的10所增加至17所。

10.成都理工大学排名 篇十

浙江大学医学院是一所百年悠久历史的医学院,前身为著名的浙江医科大学,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一样也是实现了强强联手。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浙江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临床专业,双双并评为A+,并列全国第一。

北京协和医院:

学医的人都知道,说起北京协和医学院,都是竖着大拇指。没错,北京协和医学院绝对是我国医学院中的顶级殿堂,是众多学医学生的最高梦想之一。协和医学院在我国医学界,创造了多个国内第一。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被评为a类。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复旦大学医学院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类似,被大家称为上海市医学院的双子星。复旦大学医学院前身,正是上海第一医科大学,这个上海市第一医科大学和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在学科评估中,跟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同样被评为a类。

北京大学医学部:

虽然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临床医学专业被评为a类以上的学校很多,除了上述介绍的四所医学院之外,剩下还有六所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被评为A-,分别为: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

★ 全国公办专科学校排名

★ 全国二本院校排名

★ 全国专科学校排名公办

★ 全国车辆工程排名

★ 广西医科大学研究生院举办首届英语口语大赛

★ 医科大学社会实践报告

★ 贵州医科大学是几本

★ 医科大学毕业生的自我鉴定

★ 广西离婚协议书范文

11.兰州理工大学排名 篇十一

2013甘肃高校综合排名

省排名全国排名院校类型总分128兰州大学综合51.22112西北师范大学师范14.083185兰州理工大学理工8.744200兰州交通大学理工8.25229甘肃农业大学农林6.576359西北民族大学民族3.417442兰州商学院财经2.558482天水师范学院师范2.19

来源:甘肃高校排名

文章来源:高考gaokao.

兰州理工大学最有优势的特色专业

兰州理工大学是一所工科类普通本科院校,拥有共6个最好专业(特色专业)。

兰州理工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土木工程、自动化等专业可以说是兰州理工大学最有优势的特色专业了,这些专业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和本校的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最好专业的`详细列表:

12.成都理工大学排名 篇十二

按照博弈理论, 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相关利益关系, 本身是一种博弈关系。所谓博弈关系, 是指决策和利益相互影响的主体 (局中人) 间的相关关系。在博弈中, 每一局中人都有一系列不同的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或策略组合, 局中人对行动方案或策略组合的选择取决于他们对不同方案或策略组合的理性偏好。而每一局中人博弈结局的利益获得, 不仅取决于自己选择的行动方案, 而且还取决于其他局中人采取的相应策略。总的来看, 博弈有两种类型: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零和博弈是指博弈的结果是各局中人得失之和恒为零。一方所得正是一方所失, 局中人在利益关系上表现为相互对立, 互不相容。而非零和博弈是指各局中人间利益得失之和不为零的博弈关系。大于零称正和博弈, 小于零称负和博弈。负和博弈是博弈各方局中人最不愿见到的情形, 即大多数人利益都为负或者所有人利益都为负。而正和博弈正好相反。在正和博弈中, 局中人的利益关系并不一定是对抗的, 甚至是互利的。局中人可以一致地接受某一博弈结局。即在博弈中, 每一局中人的利益都有所增加, 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 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失。笔者认为, 除了正和博弈外, 负和博弈与零和博弈都属于局中人总体利益小于或等于零的情况, 处在正和博弈的反面, 所以将负和博弈与零和博弈统称为非正和博弈。

本文从博弈理论的视角来分析我国大学排名中利益主体的关系, 进而探讨如何从目前我国大学排名的非正和博弈的状态转变为正和博弈, 通过促进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 为我国大学排名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献计献策, 以尽快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关于“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的内容。

一、“非正和博弈”:我国大学排名主体间利益博弈现状

尽管大学排名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综观我国目前的大学排名活动, 其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 这使得大学排名利益主体之间形成非正和博弈,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大学和排名机构之间利益同构

大学排名的主办机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杂志和门户网站为主的社会媒体;另一类是研究机构。[2]大学排名涉及多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所以这是一项有着较高要求的活动。它要求大学排名机构应具有与大学排名相关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可靠的资金支持、严格的行为纪律要求, 参与排名评价的相关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等。而这些条件和要求需要有关部门明确规定, 但是从目前国内现有20多家排名机构的总体情况来看, 由于缺乏政府监管, 以至于出现个别大学付给排名机构所谓的“赞助费”来提升大学排名的现象, 即一种大学和大学排名机构之间的合谋, 使得两者的利益都有所增加。人民网2008年刊登了一则《大学排行榜为何变成“付费广告”》的报道指出, 高校贿赂大学排名机构已经成为一种行业“潜规则”。[3]

(二) 大学和排名机构各谋己利

大学排名结果通常是一个分数从高到低的列表, 所使用的数据一部分是由大学排名机构自行调查的, 另一部分是由大学提供的。在大学提供数据的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个别大学为了提高自身排名而对数据进行隐蔽性造假, [4]使自身获利。

大学排名指标体系是大学排名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 若指标体系不合理, 则整个大学排名活动就会失去它的意义, 排名结果也就不能反映出有价值的信息。大学排名机构有的是一些大学的下属机构。一般而言, 这些大学的衍生排名机构有可能会设计出对自己有利的排名指标体系。以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发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50强”[5]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排行榜”[6]为例, 这两个排名机构都在自己的排行榜中将自己所属的中国人民大学和武汉大学分别排在前10, 这种排法与英国泰晤士报排名和上海交大排名大相径庭。可见, 大学排名机构有可能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指标体系, 进而影响指标体系的客观性。

(三) 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盲从错误的大学排行信息

大学排名作为大学“被消费”的商家行为, [7]学生及家长在选择学校时必然会将大学的教育水平、师资力量、学科设置、科研能力、社会影响、就业率等各方面因素作为考虑的对象。如何获得这些信息呢?如果仅凭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大学经过包装的招生介绍, 很难做出选择。大学排名比那些辞藻华丽的招生简章更具参考价值, 可以相对准确地引导学生择校。“2003年天津市高考考生、家长高考填报志愿情况”的问卷调查中, 有56.9%的考生和64.6%的家长“赞成”或“比较赞成”给大学排名, 而有45.8%的考生和50.5%的家长明确表示会把大学排名作为填报志愿的“重要的参考依据”。[8]但是错误的大学排行信息会严重地误导学生和家长的选择, 最终的结果是学生选择了非理想的大学。不合理的大学排行就会丧失其为学生及家长提供正常的信息服务的功能。

合理的大学排名有助于用人单位筛选人才, 但是错误的大学排名会使这一美好的设想落空。很多用人单位信任大学排名中的重点大学、名牌大学, 但是一些大学通过不正当手段来提升排名, 并非是真正实力强大的大学, 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并非出类拔萃, 致使用人单位利益受损。

(四) 不合理的大学排名误导政府的资源配置及政策调整

由于个别大学和大学排名机构在大学排名活动中非正当得利, 做出不合理的大学排行榜, 致使政府资源配置失当以及政策调整失效。在教育经费投入有限的条件下, 政府分配给高等教育的资源必须合理配置, 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错误的大学排名会误导政府的资源配置行为。同时, 大学排名机构可以利用排名结果为政府提供“政策咨询报告”, 帮助政府制定高等教育政策和对现行高等教育政策进行修正和完善, 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能。但是大学排名不当最终会导致高等教育政策出现偏颇, 从而影响我国整体的教育事业发展。从这点上来说, 政府的利益严重受损。

可见, 在我国大学排名利益主体博弈中, 个别大学和大学主办机构获利, 而博弈中的大部分主体即用人单位、政府以及学生和家长的利益严重受损, 所以说我国大学排名的利益主体博弈呈非正和博弈的现状, 即博弈各方的得失之和为零甚至小于零, 博弈各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是一种“你输我赢”的状态。

二、我国大学排名主体间利益“非正和博弈”现状的原因

我国大学排名利益主体造成“非正和博弈”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并非是其中的一个主体造成的, 而是各个利益主体都制造了“非正和博弈”的诱因。

(一) 合目的性错误

大学排名的合目的性是指大学排名机构在对高校进行评价的过程当中, 必须使评价所使用的手段合事实、合理性、合逻辑, 具体到大学排名上就是排名机构在方法的选取、指标的选择、信息的获取、结果的公布等方面必须全方位地达到合理化。如果这些达到目的的手段中有一些是不合理的, 那么大学排名的结果必然也不合理。[9]由于目前个别大学排名机构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 在进行大学排名时合目的性存在一些问题, 从总体上来说, 使得大学排名的可信度下降;从更深层次上来说, 这不仅影响了大学排名机构自身的形象, 同时也对大学排名中的其他主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 合规律性减少

大学排名的合规律性主要是指在进行高校评价的活动中, 必须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高校作为学术机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与大学排名的合目的性相比, 合规律性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合目的性反映的是大学排名机构的观念及其行为选择, 而合规律性反映的则是大学作为学术机构的特点与高等教育规律的问题, 这与大学排名机构如何处理与高校之间的关系高度相关。[10]但是个别大学现在与大学排名机构合谋, 虚假地提升自身在大学排名中的竞争力, 而不是从学术机构的特点与高等教育规律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这就导致现在某些大学的排名上升实际上并不利于大学自身的发展, 对于其他大学排名利益主体的危害更是显而易见。

(三) 管理缺失

通过立法手段干预大学排名, 是各国对于大学排名监督的一条重要经验, 但是我国在大学排名方面的立法还处于空白, 只有少量的相关立法, 主要是涉及教育评估方面的, 因此造成现在大学排名无法可依的状况。《教育法》第二十四条提到“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关于教育评估法制建设方面, 除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这一部行政法规外, 其余的便是散见于其他法规中关于评估的条款。《普通高等学校评估暂行规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 很多方面早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大学排名中大学排名机构、大学、政府的职责与权限迫切需要通过立法加以界定和规范。

(四) 监督缺位

一个完整的大学排名监督和评估体系必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部监督, 另一是外部监督。大学排名就是由有关评估机构通过对大学社会声誉和学术地位等指标的调查而做出的一种评估。从本质上看, 大学排名是大学教育质量监控的必要手段, 大学排名是大学教育的举办者、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及社会所需要的。目前大学排名很多是由大学研究机构来做的, 这种机构的内部监督就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对大学排名的监督任务主要应该落在外部, 即政府、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由于受到“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 一种“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正在中国形成, 因此政府不该像以往一样事事包办, 应该释放部分职能。大学排名真正的监督主体应该是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 而现状是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并没有起到监督的作用, 他们只是将大学排名作为一个“风向标”, 引导自身的行动, 但并未观察过“风向标”是如何运行的, 运行的是否准确。

三、“正和博弈”:未来大学排名主体间利益博弈的诉求

大学排名是一个大学排名机构、大学、政府、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各方利益主体博弈的场域。由于目前的非正和博弈情况对绝大多数利益主体不利, 所以需要寻找出改变现状的途径, 以达到各方合作的目的, 即各方利益都为正, 或至少合作各方的总体利益为正, 实现正和博弈。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做。

(一) 加强大学和大学排名机构的道德意识

大学排名中主体间非正和博弈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某些大学和大学排名机构的道德意识不强。随着大学排名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大学排名开始成为大学声誉的制造者, 引发了大学之间的声誉竞争, 一些急于求成的大学采用不公平的手段谋求在排行榜上的上佳表现, 大学排名机构也趁机从中分一杯羹, 从而产生了大学排名的道德风险。在不考虑大学排名的社会功能的情况下, 大学必须明确排名的目的是为了自我测评, 这种弄虚作假的排名结果只能使大学止步不前, 而没有任何的益处, 大学排行榜上的名次提升并不代表大学能获得利益, 即便得到利益, 也是虚假的, 而且还会损害大学排名中其他主体的利益。大学排名机构制造虚假排名, 会使得自身的信誉严重下降。所以只有大学和大学排名机构同时增强道德意识, 大学排名才能发展得更好, 才能有助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 提升大学申报数据透明度

大学申报数据的真实性直接影响到大学排名的公信力, 数据透明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数据的真实性。笔者认为大学申报的数据应由校长签字、学校盖章, 校长及其所在大学对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负责任, 在大学排名机构正式公布排名前的一定时间内, 可先行对各大学提供的数据信息在大学排名机构、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或相关大学的网页上予以公示, 以接受社会及其他高校的监督, [11]这样才体现出数据的透明。与此同时, 国家应以统计数据为基础, 建立大学数据共享平台, 大学排名机构可以直接从数据共享平台上选用所需的数据进行排名, 一方面提高可大学排名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也可有效杜绝排名机构和高校合谋窜改数据的可能性。[12]如果查出某所大学的申报数据不实, 那在下一年的大学排名中该所大学将不能参加排名, 并进入大学排名黑名单, 经整顿之后再予以排名, 大学的校长也将进入诚信黑名单, 并在国家重要媒体上做出道歉。

(三) 建立全方位监督机制

建立大学排名全方位监督机制分为两大块, 一是建立监督或顾问机构, 二是建立学生及其家长的外部监督。大学排名的监督或顾问机构可以为大学排名提供一些原则性的指导, 从而保障大学排名的质量, 赢得公众和业内人士的信任, 促进大学排名活动可持续性地向前发展与提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和华盛顿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于2004年共同发起成立的大学排名国际专家组 (Internationa Ranking Expert Group, 以下简称IREG) 为大学排名的顾问组织提供了典范, 该组织于2006年在柏林召开的第二次会议上提出的“柏林原则” (Berlin Principles on Ranking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13]为大学排名提供了指导性范本。另一方面, 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应该发挥舆论作用, 对于大学排名不公现象进行曝光, 来规范大学排名的行为, 同时, 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也应该将自身对于大学排名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大学排名机构, 使其大学排名的社会服务作用很好的发挥。

(四) 设立个性化定制排名

传统的大学排名以指标与权重为基础, 指标和权重均由大学排名机构确定, 并且一旦确定不能更改, 不能全方位地满足学生、家长和大学本身的个性化需求。同时, 指标和权重的确定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色彩。个性化定制排名是一种不给定指标和权重, 而是通过建立指标库, 让学生及其家长能够根据需要选择指标和权重, 定制符合自己要求的大学排名, 为择校提供有效参考。比如学生和家长需要对全国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排名, 他们需要向大学排名机构付一定的费用, 大学排名机构将在规定的时限内将这项排名发送给购买人, 这样使得大学排名机构从正规途径有利可得;同时大学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全方位分析自身所处的位置, 为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个性化定制排名将决定权交给了消费者, 使排名结果更加科学、针对性更强。[14]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CHE大学排名就是这样一种个性化排名, 它是站在高等教育消费者的角度上对大学做出的评价, 充分考虑了消费者利益, 如今已经有很多欧洲国家的大学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2][12][14]戚巍, 李峰.大学排名的公共性缺失:风险分析及其治理[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10) :32.

[3]冯海宁.齐鲁晚报:大学排行榜为何变成“付费广告”[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GB/8591501.html, 2008-12-29.

[4]Usher Savino.A World of Difference:A Global Survey of University League[R].Tables.Toronto:Educational Policy Institute, 2006:10-11, 24-26.

[5]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2010年中国大学50强排行榜[EB/OL].http://edu.people.com.cn/GB/116076/11999711.html, 2010-06-29.

[6]金育, 明凌翔.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2010年大学排行榜[EB/OL].http://edu.qq.com/a/20100126/000136.htm, 2010-01-26.

[7]杨慧林.英国高等教育观感[J].读书, 2010, (3) :73.

[8]吴朝晖.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影响力量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14.

[9][10]李文兵.大学排名的合理性诉求及其困境[J].江苏高教, 2009, (6) :34.

[11]崔林.大学排名及其规范问题的质疑[J].高校教育管理, 2010, 4 (5) :26.

13.山东理工大学排名 篇十三

2013山东高校综合排名

省排名全国排名院校类型总分112山东大学综合96.74259中国海洋大学综合26.86387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理工17.77499青岛大学综合15.825102山东农业大学农林15.086110青岛科技大学理工14.397119山东师范大学师范13.598148山东理工大学理工10.519150山东科技大学理工10.4810153济南大学综合10.4411179曲阜师范大学师范9.1512182聊城大学综合9.113196山东财经大学财经8.3714197烟台大学综合8.3515214鲁东大学综合7.3216261山东建筑大学理工5.5117275青岛理工大学理工5.0718276青岛农业大学农林5.0219302山东轻工业学院理工4.3820321山东中医药大学医药4.0821346临沂大学师范3.7222368山东工商学院财经3.3523371泰山医学院医药3.2924369潍坊医学院医药3.325407潍坊学院综合2.9126428德州学院综合2.6727450山东艺术学院艺术2.4528488山东交通学院理工2.1729449滨州医学院医药2.48

来源:山东高校排名

文章来源:高考gaokao.

山东理工大学最有优势的特色专业

14.成都理工大学排名 篇十四

1、正略均策管理咨询公司

2、和君咨询-成都

3、四川三顾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4、成都大公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5、成都三才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6、成都同济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7、成都维森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8、四川大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9、成都国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10、成都西部企业经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11、成都市交大运通企业管理咨询公司

12、成都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公司

13、成都大盛投资管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14、成都金府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15、成都融通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16、成都同济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17、成都市指南针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18、四川金点财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19、四川省博商投资经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0、成都伟思企业经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1、成都新意商务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22、成都鼎策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3成都有正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4、四川金典经济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5、成都大学支点企业投资与管理咨询中心

26、成都英达盛投资管理咨询服务中心

27、中颂成都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8、成都健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9、成都大器商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15.成都理工大学排名 篇十五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由社会中介机构对大学通过评价进行排名, 这是国际上的普遍做法和发展趋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我国高等教育正由大众化向普及化推进, 高校之间的竞争和人才市场的竞争日益剧烈, 市场机制也开始引入高校或高教事业管理中, 并将发挥越来越大的调节作用。在未来的10多年时间里, 我国高校尤其是广大的地方普通高校将面临以提升质量为导向的新一轮“洗牌”。在这种大环境和大背景下, 无论是政府部门和高等院校, 还是社会各界, 都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各个高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比较优势, 以及在国内外高校中的地位和影响等方面的情况, 而大学评价正好能满足这种广泛的管理需求和社会需求, 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影响。

社会需要通过排行榜来了解大学, 大学也需要借助排行榜提高知名度。大学排名不仅会影响到政府、家长、学生对学校的看法和选择, 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校自身的发展, 对学校的生源质量、引进师资质量、吸收社会资金、开展科技合作及转让科技成果、取得政府投入支持等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国科发政字 (2002) 202号文件第13条“逐步培育和依托社会中介组织开展评价活动, 建立独立的社会化科研评价体系”精神的指引下, 随着各类科技数据库和教育数据库的规范化建设, 逐渐完善的大学评价排名不断细分化、人性化和规范化, 可信度将越来越高, 这对引导学生择校、引导政府和社会资源配置、吸引国人关注高校、促进大学竞争等方面将产生更大的作用。高校排名是一个动态的行为, 每年都会有一些变化, 有利于高校发挥比较优势, 找出问题所在, 明确改革方向, 有针对性地提高办学效率和管理水平, 推动学校的开放, 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全国高校排名的非政府机构很多, 据不完全统计, 迄今为止, 我国先后约有15个单位发表过近40个大学排行榜。同时, 排名机构日益扩大化、多元化, 评价内容呈现细分化、人性化趋势, 评价结果发布正逐渐规范化, 选择在相对固定时间段分层次在媒体和期刊上发布。这些排名榜有粗有细, 既有综合排序, 又有分类别、区域、学院、学科和专业的排行, 分别为高考、考研、留学等服务。排名机构采用的指标也有不同的计量标准和计算方法, 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大学各方面的状况, 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政府主管部门起不到的作用。目前,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都没有形成比较统一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大学排行榜。综观国内大学排行榜, 虽然起步很早、发展较快、机构和方法也很多, 但各机构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与权重都有所差异, 由此对同一所高校的排名可能会有相当大的差距, 所以这些排行榜至今还难以令人满意, 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 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一所立足长远的理性大学, 应客观地对待大学评价及其排行榜, 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大学评价及其排行榜。考虑到在目前国内各类非官方机构中,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广东分院 (以下简称广东分院) 发布的大学排行榜在全国的影响面最大, 体系相对完整, 本实证研究主要采用广东分院排名数据, 以广东分院发布的排行榜为分析重点。

二、主要排名榜的特点和趋势

1. 主要排名榜特点

(1) 指标体系框架设计。广东分院指标体系只有2个一级指标和4个二级指标, 主要是教育产出指标, 特点是突出指标内容的规模性;网大有教育投入指标 (物资资源、教师资源、学术资源) 和教育产出指标, 还有对学校声誉的调查和评分, 特点是突出指标内容的相对性;中国校友会侧重教育投入指标, 数据全部公开, 有对学校声誉的调查和评分, 其特点是突出指标内容的绝对性;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侧重于教育产出指标, 突出体现分类评价, 兼顾指标内容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2) 人才培养 (学生情况) 得分计算。广东分院关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有一个重要疏误——以生源质量和数量代替人才培养质量;网大以一级指标——学生情况, 二级指标——录取新生质量 (5.9%) 和研究生在全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 (6.1%) 来衡量人才培养质量, 虽然质量与本科学生规模无关, 但是与研究生规模有一定的相关性;中国校友会以学生获奖情况作为人才培养得分, 权重3.54%+1.77%+1.77%=7.08%。相对而言, 这三者都有一定的片面性, 缺乏毕业生就业率、校友捐赠、留学生比率等分析指标, 而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基本弥补了上述缺陷, 加了留学生比率50%、毕业生一次就业率13.79%、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1.11%等三级指标, 与教育部2006年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较为接近。

(3) 科研得分计算。 (1) 广东分院以中国从事理工科研究的人数大致是从事文科研究人数的4.3倍, 确定评价指标中的自然科学研究权重占34.78%, 而社会科学研究权重占8.17%, 此外, 广东分院的指标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 都与人数和规模成正相关, 其指标体系的指挥棒和调控方向是引导大学追求规模, 缺乏应有的效益分析指标。 (2) 网大关于科研计算方面较为简洁, 在科研计算赋值方面参考了广东分院的体系, 但在整个指标体系中采用人均指标排序前, 有必要借鉴广东分院对不同类、不同质大学的科研得分通过转换系数实现其可比性, 其排序结果更能客观地反映不同类型学校的学术成果在综合序列中的位置。因此, 在科研得分计算方面, 广东分院的算法应该与网大的融合, 首先, 借鉴广东分院对不同类、不同质大学的科研得分, 通过转换系数实现其可比性;其次, 采用网大人均指标, 并根据各校两类人数占本校总研究人数的比例来确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权重之比, 这样计算结果会更为科学、客观和公正。 (3) 校友会以科研学术和学科建设来计算科研得分, 指标内容都是硬性指标, 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8.85%) , 国家级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基地 (5.31%) 和国家级重点学科 (8.85%) 赋予权重系数较大, 指标体系的设计侧重国家对重点大学投资的排行, 但对非重点大学办学特色彰显不够。 (4) 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以科研队伍与基地、科研产出、成果、科研项目与经费及效率与效益来计算科研得分, 指标较全面, 也都是硬性指标, 其中国家科技创新团队 (55.84%)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科研基地 (31.96%) 和国家级或教育部人文社科奖 (48.75%) 赋予权重系数较大, 缺乏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指标体系的设计, 也侧重国家对重点大学投资的排行, 对非重点大学办学特色彰显不够。

(4) 分类排行。 (1) 广东分院分类排行比较全面, 尤其是对大学分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 并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网大只按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 (声誉、学术资源、学术成果、学生情况、教师资源、物资资源) 分类的排行。 (3) 中国校友会只按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 (国家投资、科研学术、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学生奖励、学校声誉) 分类的排行。 (4) 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分办学资源、教学水平、科学研究、学校声誉和区分重点与非重点大学、省市、类型排序。

总之, 国内四大排行榜的指标体系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广东分院侧重教育产出的评估, 评估指标注重办学规模, 其指标更多地帮助考生和家长了解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规模状况和科研实力;网大侧重于教育投入和产出的评估, 评估指标具有弹性, 其指标比较全面地帮助考生和家长了解大学从教育投入到教育产出的状况;中国校友会侧重对重点大学教育投入的评估, 基本上是硬性指标, 校友会指标只是帮助考生和家长理性分析学校教育投入的状况;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价起步晚、起点高, 遵循“分类评价、同类比较”原则, 按照投入、产出、效益的思路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其指标较全面的帮助社会各界 (包括企业界) 和全体社会成员 (包括学生、家长等) 深入了解高校, 从而明确企业或个人的教育投资方向, 选准适合自己情况的高校和专业。

2. 排名实践的大致趋势

综观我国十多年来高校评估排名实践历程, 其早期以科研成果排行为主, 集中在自然科学、理工类专业, 完全依据公开的客观数据, 排行评估的指标、主体、结果发布途径相对单一。随着高校排名评估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改进, 今后的高校排行评估大致会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主要趋势:指标体系逐渐成熟, 更加重视效率和绩效, 综合排名与分类排名并进和突出分类单项排名,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重, 学校声誉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 排行评估主体和评估结果发布途径日益多元化, 研究生教育单列排行制度化, 要求高校的基层信息档案规范化、数据库化、计算机网络化等。

三、南京工业大学在《中国大学评价》中的排名综述

鉴于暂时无法取得不同有关排名的详细数据, 这里仅对2006年《中国大学评价》的综合排名表进行简要分析。在这个排名榜中, 南京工业大学以15.40的总得分排在全国第75位、江苏第11位, 扬州大学以19.86的总得分排在全国第60位、江苏第9位。2003—2005年, 南京工业大学在江苏排名一直稳定在第10位, 2006年下降到第11位, 是由于河海大学以16.53的总得分排在了第10位。而扬州大学近三年在江苏排名稳定在第9位, 但全国总排名与南京工业大学一样也在下降。

1. 研究生培养

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培养得分近3年分别为2.38、2.39、2.44, 增长缓慢, 均低于扬州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 这与兄弟院校学科点数量增长迅速有很大关系。在江苏11强高校中南京工业大学该分值一直是最低的, 与综合排名稳居江苏第12位的江苏大学得分相当, 比江苏12强均分最少的2006年还少5.81分。扬州大学近3年降中略有升, 比南京工业大学平均高1分左右。

2. 本科生培养

广东分院评估指标注重办学规模, 本科生规模较大一直是南京工业大学提升综合排名的极为重要的因素。近3年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培养得分在递减, 分别为10.91、9.24、7.66, 排在江苏12强高校的第4、5、7位, 全国高校的32位左右, 与我国研究型大学数量相当, 都略低于扬州大学得分。

3. 自然科学研究

近几年南京工业大学的自然科学研究得分一直在递增, 但2006年略有下降, 在江苏11强高校中, 仅高于南师大1分左右, 低于扬州大学0.9—1.6分, 也低于北京化工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许多, 而扬州大学这几年得分略有增加。2004年, 南京工业大学科学研究综合实力排中国大学85位 (B级) , 在中国大学自然科学研究百强中排72位 (B级) , 居江苏第11位;扬州大学的全国排名是69位 (B+级) 与63位 (B级) , 江苏排名第8位。2005年, 南京工业大学和扬州大学分别居中国大学自然科学研究70位 (B级) 、63位 (B级) , 江苏的第8位和第10位。

4. 社会科学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在二级指标中的权重为8.17%, 该指标南京工业大学得分一直非常低, 2003—2006年得分是0.04、0.06、0.09、0.22。虽然近几年有了一定的增长, 但在全国百强高校中 (更不用说其中的工科高校) 仍处于倒数3名左右, 仅比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等少数纯医科大学略高一点, 北京化工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近几年得分是南京工业大学的4—10倍, 江苏12强高校最低得分都是南京工业大学得分的4—12倍。2004年扬州大学 (1.24分) 排中国大学社会科学研究100强第85位, 江苏第6位;2005年扬州大学 (1.51分) 排中国大学社会科学研究100强第71位, 江苏第5位。

四、基于南京工业大学的排名指标剖析

由指标可以看到, 两校合并后学校开始成为中国百强高校, 经过“十五”期间的艰苦建设, 学校综合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综合排名呈“∧”字形发展, 总体上在60—70位。在“十五”后期, 由于指标体系与权重的调整, 本科生中民办比例增大等因素, 2005年南京工业大学被中国海洋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和山西大学4所大学超越, 从2004年的第63位下降到第67位, 2006年再被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河海大学、云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7所大学超越, 下降到第75位。在2006年以后的排名榜中, 虽然民办生与公办生分2个代码招生, 由于EI和实用新型专利得分下降, 如不调整有关政策和实施有效对策, 南京工业大学的排名仍将有可能再次降低。

在广东分院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与南京工业大学的关联度较大的几项指标中南京工业大学发展优势和劣势。本科生培养是最优势指标, 权重是37.99%, 由于本科生培养是由本科毕业生人数、本科生生源质量两项指标构成, 前项指标是南京工业大学的最主要优势之一, 无论在全国还是在江苏, 本科生总规模较大一直都是比较优势, 但自2006年开始浦江学院以独立代码招生, 同时从2003年起为迎接本科教学评估, 南京工业大学已每年减招公办生500名以上, 所以按新口径统计的今后几年南京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规模预计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对于第二项指标, 不计算民办生高考录取分数在内, 生源质量在2006年后应该会有所提高。人才培养另一指标是研究生培养 (权重19.01%) , 主要取决于毕业研究生人数, 近几年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招生扩张很大, 但在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下, 全国百强高校包括全国前150位的高校也都在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 而且南京工业大学扩招幅度受学位授权点、师资等因素的严重影响, 同时北京化工大学等相关竞争高校基数和基础普遍比南京工业大学要大、要好, 要在未来2—3年内缩小这方面的差距困难不小。如果不考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纳入指标体系因素, 扩招增加人才培养得分效应最快可能在“十一五”后期凸显。

自然科学研究指标权重34.74%, 仅低于本科生培养37.99%, 其分值依次决定于SCI CITA5.25%、CSCD CI-TA5.24%、省部级奖3.76%、SCI3.48%、科技专著2.36%、EI2.09%、国家级奖1.56%、其他专利1.47%等11个主要指标。2006年南京工业大学在该指标得分略有下降, 主要原因可能是EI和专利的权重下降所致。多年来南京工业大学与扬州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在该指标得分差距主要是差在SCI、SCI CITA、CSCD CITA、EI上面, 是短期内能够见成效的重要影响因子, 合计权重为15.38%, 这应该成为南京工业大学提升排名的主攻方向, 几乎任何一个学校通过重视和努力都可以在短期内取得成效, 是一个比较活跃的指标, 是最为敏感、弹性较大的影响因子, 而且在这方面南京工业大学有较好的基础和潜力, 关键是引导好、组织好。同样, “科技专著”这个三级指标也是一个活跃的指标, 与国家级奖、省部级奖一样, 能与课题的研究、结题相结合, 是南京工业大学作为特色工科院校提升排名应有的增长性因子, 主要问题是缺乏必要的重视、引导和组织。EI指标南京工业大学比扬州大学强, 但因为EI指标的最大缺陷是没有引文, 质量难以评价, 在广东分院指标体系中其权重持续被降低、直至取消, 这对南京工业大学很不利, 必须足够重视并研究对策, 如采取适当政策鼓励和导引有关教师尽量适应和投稿SCI期刊。“专利”指标作为南京工业大学的相对优势项目, 应进一步挖掘和加大组织力度。据估算, 只要自然科学研究指标分值提高1分, 南京工业大学全国综合排名就可以提升3—6名。

最后一个二级指标是“社会科学研究”, 主要影响因素是CSSCI 4.46%、社科专著2.46%、国家级奖0.67%、省部级奖0.57%等7个指标, 这是南京工业大学综合得分和排名的软肋所在。它虽是南京工业大学失分的“重灾区”, 但仍有可为之处, 是短期内能够见效的弹性因子, 主要是在SSCI、CSSCI等期刊论文方面, 有较大潜力可以激活。从上面有关数据表可以看出, 扬州大学仅凭借该指标平均多出1.4分左右的差距拉开南京工业大学综合排名4—6位, 同时, 也应该看到在研究生部论文发表实行报销版面费的政策等催化下效果明显, 南京工业大学得分从2004年的0.09增长到0.22, 增幅高达156%, 这说明南京工业大学在人文社科研究方面的潜力是很大的, 南京工业大学在人文社科方面的平台初步搭建, 教师和研究人员总量不小, 只要政策进一步落实到位, 广大教师、科研人员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这种增幅完全能够继续保持甚至于再提高, 那么预计到“十一五”中后期左右, 南京工业大学该指标得分就可以接近或达到全国百强高校中工科院校的平均分, 南京工业大学综合排名因此会前进2-4名。所以南京工业大学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政策, 动员一切积极因素, 精心组织和引导, 使教师、科研人员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注重国内论文的投稿方向, 特别要瞄准CSSCI, 要特别鼓励他们发表的论文进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和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检索期刊。同时, 南京工业大学还要下决心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科技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整合资源组织好文科项目申报, 把论文专著撰写和报奖结合起来。

综上分析, 在以上各类主要指标中, 论文指标应成为南京工业大学的重点主攻方向, 自然科学方面重点是SCI和CSCD, 社会科学方面重点是CSSCI, 力争在短期内能够取得较大的突破。而省部级以上奖励指标和专著指标也是与科研课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必须进一步强化科研项目的组织力度。

五、有关政策和建议

在以上初步分析的基础上, 鉴于论文指标得分已经成为制约南京工业大学在全国大学综合排名前进的瓶颈, 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各种水平评估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 以及国内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趋势, 笔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 倡导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 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气氛。要在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中牢固树立“以成果论英雄”的主导思想, 要宣传杰出科技人才尤其是优秀青年科研骨干的优秀事迹,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鼓励全校教职工支持科学研究, 为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服务。

2. 进一步加大科研的组织和管理力度, 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科研项目是论文、获奖、专著和专利的生产载体。要继续发挥南京工业大学组织承接大项目、大课题的优势, 总结经验, 严格各类科研课题的统一归口管理, 充分整合资源, 加大各类各级课题的申报组织和管理, 强化对科研项目的中后期管理和项目进展情况的定期检查, 确保项目高质量完成, 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3. 建立和健全校内项目孵化制度, 设立专项资金, 尤其对青年教师、青年学术骨干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要在经费、条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4. 高度重视, 统筹规划, 多管齐下, 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目前, 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大学评价机构绝大部分都已经把“学校声誉” (社会声誉、学术声誉) 指标纳入指标体系, 其权重还有加大之势, 必须高度重视并制订外宣工作专项规划, 联合宣传部、校友办等有关部门, 尽可能利用一切机会和各类新闻载体, 针对两院院士 (社科院研究员、长江学者等) 、校友、示范/重点中学校长、中学生等, 创新宣传手段、方式、方法, 滚动地向社会各界主动宣传南京工业大学各方面的特色、亮点、人才和成果, 扩大学校对外的影响力, 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实现外宣工作的系统化、全时化、全员化、制度化、规范化。

5. 由学报编辑部会同各专业学院、有关部门, 研究制订南京工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发表论文期刊目录 (暂行) , 适当加大本校学报的考核权重, 引导师生员工的论文投稿, 逐步使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纳入CSCD期刊源。

6. 可以参照大学评价指标体系, 进一步制订和完善对学术成果更优厚的奖励政策, 激励教师和科研人员、研究生献身科技, 勇于攻关的精神。

7. 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切实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 落实全员就业战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指标是官方和非官方机构大学评价排名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显性指标, 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综合排名, 进而影响学校的生源质量, 学校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工作这个中心, 切实配备条件, 制定奖励政策, 实现科技推广、招生宣传和就业服务“三联动”。

8. 制订详细的人才培养计划, 对所有未达到博士学历的年轻教师 (确定年龄标准)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安排进修提高和系统培训的学习计划, 实行有计划的优胜劣汰制度, 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形成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努力拼博的精神面貌, 增强危机意识。

9. 从新设计改造目前南京工业大学网站的主页, 根据针对网站访问量的研究, 网站访问人数进入下一页面存在减少2/3的规律, 南京工业大学网站主页应该采取商业化网站吸引访问者的页面设计方案, 增加主页信息量, 特别是增加宣传学校各项成果、媒体对南京工业大学报道, 以及相关链接网页, 使学校的对外窗口更好地发挥宣传南京工业大学的作用。

10. 进一步健全学校综合数据统一归口审核与管理机制, 完善网络信息数据发布制度。随着我国高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网络化的发展, 大学评价排名机构主要通过网络获取高校各种综合数据信息, 社会各界主要通过网络获知高校相关信息数据已是大势所趋和不争事实, 而关于高校的网络信息主要来源于学校主页及其所属相关链接, 学校主页及其所属相关链接上的信息数据是否具有公开性、便捷性、完整性、时效性、规范性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随着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等各种大学排行榜的持续推出, 大学排行问题日益引起高校等利益相关者的关注与重视。基于科学发展的高校排名的比较研究, 已经成为一些有识高校决策者的战略命题。本文作者首先对我国大学排行实践的基本脉络进行了回顾, 进而根据有关数据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排名,特点与趋势,南京工业大学,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武书连, 吕嘉, 郭石林.中国大学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 (1) .

[2]陈玉琨.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26) .

[3]中国校友会.http://www.cuaa.net/2004.

上一篇:通风瓦斯治理工作汇报下一篇:公园设计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