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2024-07-31

贵州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精选13篇)

1.贵州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篇一

日前,贵州省教育厅对一流学科拟立项名单进行公示,拟在全省11个高校中立项建设8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15个区域一流建设学科、4个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涵盖了贵州理工农医等多个学科门类。

5年投5亿建双一流

,贵州省曾下发大力推进区域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计划20至安排5亿多元,推进区域内大学和学科“双一流”建设。

实施意见将围绕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高水平教学科研等重大平台建设、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提高科研水平、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优化整合资源等10个方面实施。

贵州高校“双一流”建设将分为2个周期,一期为年至20,二期为至2025年。其中,一期将按照每年不低于1亿元的标准投入建设扶持资金。

8个学科入围国内一流建设学科

在贵州拟立项的8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中,贵州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有4个,分别为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大数据科学与技术学科群、生态学;贵州师范大学有1个,为地理学;遵义医学院有1个,为药学;贵阳中医学院有1个,为中药学。具体名单如下:

2.贵州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篇二

1 发挥学科优势, 找准研究方向, 培养高素质的心血管专科人才

我院是1992年成立的心血管疾病专科医院, 是华南地区唯一一家心血管专科医院, 拥有冠心病外科、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和终末期心脏病三个医学重点学科, 其中终末期心脏病是广东省医学特色专科。学科水平为省内一流, 国内领先。

培养高素质的心血管专科人才, 是三个重点学科发展的需要, 也是医院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而学科带头人的研究方向在学科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医院的优势学科, 三个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均有各自的主要研究方向, 每年均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中华期刊或统计源期刊, 承担多项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 包括863子课题三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为保持、发展重点学科的优势, 医院着重在研究方向上向更高的领域靠近, 并按学科发展规划有序地实现研究目标, 先后围绕“心脏移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冠心病的内科综合治疗”、“复杂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等方面作为学科的主攻方向, 进而渗透到心血管内外科, 以点带面谋求医院的全面发展。我院心脏移植开展于十年前, 至今已成功完成13例患者的手术治疗, 除一人自行停药死亡, 一例因其他器官衰竭死亡外, 其余11例均已开始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最多存活时间已达10年。我院的心脏移植水平在广东省内居领先地位, 无论例数还是存活率都是最高的。这些研究的开展, 对提高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也关系到我院的生存和发展。

围绕三个重点学科的研究方向, 医院加大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10人晋升为主任医师 (或教授) , 近20人晋升为副主任医师 (或副教授) , 有3人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每年分三批选送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去美国、英国、德国、瑞典和印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专科进修。从中山大学医院院、中南大学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等高等院校引进博士生2名, 硕士研究生5名, 为继续保持和发展重点学科的学科优势和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2 注意培养学科带头人

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是学科的核心和领军人物, 肩负着学科的建设和学术研究的引导、指挥与先行作用, 是一个重点学科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学科带头人水平的高低、科研能力的强弱, 直接影响到学科的建设和优势的形成。在学科建设中, 他既能将学术骨干凝聚起来, 同时又能将自己的能量辐射到四周, 发挥更大的带动效应[2]。我院根据深圳市卫生局的《重点学科管理办法》, 结合专科医院的实际情况, 在选择学科带头人时, 从思想素质、工作能力、理论水平、临床科研能力、外语水平、本专业学术地位、发展潜力等全方便进行考核, 并以同样的标准培养一批具有本专业潜力的学科带头人。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 提高他们在国内外的声誉。近几年, 我院的学科带头人先后获得深圳市科技创新奖3项 (2005年以来) , 发明专利1项, 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表SCI论文3篇, 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3 同时加大青年科技后备人员的培养

青年科技人员具有思想活跃, 擅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的特点, 并且富有创新精神, 应变能力强, 是学科发展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 是为学科现在和今后更好地发展打基础的关键。要实现学科的发展规划, 就必须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从根本上夯实发展的基础。从目前培养青年科技人员的途径和效果来看, 加大力度提高青年科技人员的学历层次是培养和提高其科研能力的良好途径[3]。通过研究青年科技人员成才因素, 发现研究生阶段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最大, 研究生队伍是诞生创新型人才的摇篮[4]。因此医院在管理方面应形成多渠道、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观念, 要多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 要多为他们构建专业学习、交流科研能力的平台, 激发他们的科技创新灵感, 充分挖掘他们的科研潜力, 为他们提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机会和条件。经过多年的努力, 换来的是青年技术骨干的成长。目前, 我院各个科室的业务骨干, 均是受到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的。

4 提供良好的科研支撑条件, 培养创新型人才

重点学科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硬件支撑[5,6,7,8]。这些年来, 我院投入大量财力、物力, 目的就是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提供一流的科研物质平台, 使有限的条件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4.1 科研资源共享, 成立医院实验研究中心

为最大限度的做到科研资源共享, 科研管理科学、高效, 医院于2005年对原病理科进行了扩建和改造, 成立了医院实验研究中心, 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 内设分子生物学研究室, 病理研究室, 病毒研究室, 动物研究中心, 细胞培养室等近10个研究室, 配备了先进的设备, 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实验室固定人员有硕士生导师2名, 在读研究生5-6名。近五年来与临床科室共同培养的研究生已达9人, 其中毕业4人。实验室已形成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研究基础。

4.2 利用医院的图书资源环境, 促进学科发展

因为场地原因, 我院图书馆仅有不到100平方米, 但心血管内外科的专业期刊去有万余册, 涵盖国内外的绝大多数的心血管专业方面的学术期刊。馆内还设有电子阅览室1个, 网络数据库、中文全文数据库、检索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会议论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及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医院重点学科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文献资源环境, 及时了解心血管专业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在国内所处的位置, 从而促进学科快速发展。

4.3 不断加大仪器设备及经费的投入

我院的三个重点学科, 每年获得的来自市财务局资助的经费达100万, 但为了重点学科的长远发展和逐渐壮大, 医院每年都匹配100万专用经费用于重点学科的人才培养和业务开展。另外, 近几年主要仪器设备的投入达到每年1000万左右, 主要用于购置 (或更新) 大型的手术和检查设备, 配合心脏移植的开展, 去年又添置人工心脏 (约80万元) 设备, 专门用于心脏移植的临床开展。足额经费的投入, 直接促进了三个重点学科的发展。近五年来, 三个学科共获得863子课题3个 (获得经费资助约300万元)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 省级和市级三十多项, 获得深圳市科技创新奖3项。这都充分证明我院的重点学科建设的投入取得了巨大的产出。

4.4 加强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一起抓, 取得了标志性成果

近五年共获得3项深圳市科技创新奖, 1项发明专利, 5项实用新型专利。而心脏移植更是居广东省首位, 是首批通过卫生部人体器官移植准入医院之一, 是深圳市唯一一家获得人体器官移植准入的医院。

4.5 保持学科领先优势, 加强国内及国际间的学术交流

每年我院三个重点学科都会举办一到二次全国的学术交流活动, 去年还与香港心胸血管专科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共同举办了第五届亚洲国际心内介入临床治疗研讨会, 与会代表达到500人, 获得圆满成功, 既提高了医院的知名度, 又促进了重点学科乃至医院的发展。

摘要:针对人才培养与医学重点学科的建设展开论述。

关键词:人才培养,重点学科,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朱毓梅, 李明, 宋咏梅.论重点学科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31) :125-126.

[2]陈文贤.浅谈科技创新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0, 8:15.

[3]江济华, 赵嘉芸, 陈建中.论文分布特征对医院科技队伍建设的启示[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5, 18 (3) :177-178, 165.

[4]王彬, 施萃, 郭启勇等.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J].现代医院管理, 2008, 5 (26) :40-43.

[5]周来新, 徐迪雄, 邓军等.强化学科人才建设促进医院全面发展[J].重庆医学, 2005, 34 (6) :801-803.

[6]冉素娟, 李廷玉.转变教育观察, 积极培养高水平儿科医学人才[J].重庆医学, 2005, 34 (2) :225-226.

[7]黄春基, 徐剑钺, 刘卫东.关于综合性医院学科人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重庆医学, 2005, 34 (6) :813-81.

3.贵州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篇三

关键词:专业英语 教学研究 职业学校 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快,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是帮助我国和个人与外界加强交流合作十分有用的工具。做好英语教学的研究,成为各大职业院校专业建设领域的当务之急。职业学校的专业英语教学与普通初高中英语教学不尽相同,与普通初高中的英语教学相比,职业学校的专业英语教学理念是“实用”,其非常重视对学生英语语言具体应用能力的培养,英语考试的卷面成绩只不过是作为对学生英语掌握情况的一次参考,并不会过于重视。下面,论文对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中的专业英语教学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分析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最终达到提高职业学校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提供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1.专业英语教学研究的意义

我国在教学领域推广专业英语教学已经有30多年。英语专业课程也被我国各大学校列为专业必修基础课程[1]。然而,专业英语课程在具体实践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专业英语教学质量。随着我国与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社会对实用性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我国目前专业英语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英语专业学生竟然连一句标准的英语都说不出来,更不用说和外国人进行交流谈判。这导致我国当下高端英语人才的极大欠缺,直接影响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阻碍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2.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中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2.1 专业英语教学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在专业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多任课教师的英语专业水平不高。他们由于自身缺乏英语相关的理论实践和实战经验,不能融合专业英语的基础知识、英语专业理论知识和英语的具体实践,使得专业英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2 教学方法陈旧

在该校的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老套的教学成果评价机制。他们仍然保留着教师为主的教学观念,使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导致专业英语课堂的教学氛围沉寂死板,毫无生机,学生兴趣全无,大大降低了英语学习效率。

2.3 教材繁重,学生压力大

在对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解时,发现该校的专业英语教材内容繁多复杂,课文冗长,生词量很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学习负担和压力。这样的教材布局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降低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3.应对措施

3.1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改革教学评价体制

中职专业英语课的任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英语综合能力,拥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才能在教学中解决学生的疑虑。教师要加强英语实战能力的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实战能力。此外,一个好的英语教学评价体制在教学实践中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和教师要选择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在考核的过程中要注意灵活运用。要把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这五项基本技能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

3.2 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3.2.1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利用真实的环境或设置模拟情景进行课堂教学[2]。情境教学方法的实施注重对现代化手段的运用,如多媒体和PPT等。这些手段的运用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积极性地充分调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

3.2.2 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的实施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思考,并提出几个与内容相关的问题。上课的时候,老师会收集学生的问题,并从这些问题中提炼出类似普遍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统一探讨,并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善于思考和创造力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

3.3 更新职业学院专业英语学科的教材

科学合理的教学能够帮助教师节省备课时间,通过精简的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专业英语教师要与相关专业教师联合起来,积极参考学习的建议和意见,根据本专业的目的和要求,重新编写教材。教材内容要简洁,体裁要丰富多样,可以采用图片、多媒体等技术加以修饰。教材的内容要注意跟上时代,不能套用一些陈旧老套的文章和形式,影响新教材的效果。

4.小结

专业英语是一种“学习+实践”的语言类课程。职业学院的专业英语的教学帮助学生完成从英语学习到英语使用的过渡,最后形成英語语言综合能力,满足社会和国家的需求。我们要对提高职业学院的专业英语的教学水平有足够的重视,为社会输送高水平的英语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名胜,耿家荣,宋明华,等.医学检验专业寄生虫学实验教学研究[J].医学动物防制,2008,24(8):633-634.

[2]郑文香,从立春.高职检验专业寄生虫检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1,28(28):137-138.

4.贵州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篇四

合 同 书合同书序号:

学科(专科)名称:

承建单位:

承建周期:

月至

绵阳市卫生局

合同书序号:

类别:

学科编号:

学科(专科)名称:

下达单位(甲方): 绵阳市卫生局承建单位(乙方):

承建单位法定代表人:

承建单位联系人:

承建科室(丙方):

承建科室学科带头人:

邮政编码: 邮箱地址:

联系电话:

承建周期:

月至

丙方经乙方推荐向甲方申请承建(□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为保障有关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及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现甲、乙、丙三方共同签订本合同书。

第一条 甲方作为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专科建设任务下达单位,负有以下责任:

(一)对乙方和丙方共同制订的两年周期建设规划和建设计划进行审核,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估、验收。

(二)承诺按审核批准的建设经费拨付建设经费。

第二条 乙方作为丙方依托单位,负有以下责任:

(一)按《绵阳市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和经费使用计划为丙方提供项目建设所需经费资助。建设经费不计入成本,由财务部门单独设帐,专项管理。主要用于实现项目建设目标所需关键设备添置,临床重点发展的诊疗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展,临床和实验室基地建设及学科人才队伍建设,临床成果的推广应用等。

(二)按制订的建设计划和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仪器设备购置、人才培养和引进、开展新技术和新方法、科技研究与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三)按《绵阳市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对丙方的建设工作给予监督、指导和管理。

(四)按《绵阳市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及重点专科建设 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及时、真实、客观地向甲方提交有关汇报材料,协助甲方进行评估和验收。

(五)及时为丙方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六)根据实际情况,为丙方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骨干提供适当待遇。

(七)乙方作为法人单位,承担有关各项违约责任。乙方的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责任人,为乙方的违约负责,对乙方或丙方违约给甲方造成损失的赔偿承担连带责任。

第三条 丙方作为具体承建科室,负有以下责任:

(一)依托乙方,按经甲乙丙三方认可的两年周期建设规划和计划负责具体承建工作。

(二)自主开发、引进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使本学科技术水平有明显提高,新技术、新方法数量较学科建设前两年总数增加50%。

(三)制订明确稳定的学科研究主攻方向,树立良好科研学风,周期内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应争取获得市卫生局及以上的科研课题至少2项,取得市级以上科技奖至少1项;积极组织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在一个建设周期内应成功举办至少2项市级及以上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保证本学科所申报继续教育项目中至少有70%以上与主攻方向有关。

(四)保证在周期内培养至少一名能胜任学科带头人的学科骨干,使学科后继有人;加强学科其它医护人员的毕业后教育和 培训,树立医务人员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和意识,构建合理学科人才梯队。

(五)每年向甲方报送建设计划、报告,并按需要随时报告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发展情况和动态信息。

(六)建设周期内发表、出版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建设资助的有关论文、著作、学术报告以及鉴定、上报成果等,均应注明“绵阳市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建设资助”。

(七)学科带头人为承建工作直接责任人,与依托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共同承担违约责任。

第四条 出现以下情况,甲方有权对乙方和丙方作出限期整改、通报批评、取消绵阳市重点医学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称号、追回部分或全部经费等处罚。具体情况包括:

(一)提供虚假申报(汇报)资料或逾期不汇报建设情况;

(二)挪用、占用建设经费;

(三)不按计划使用建设经费(超计划额度≥20%);

(四)未完成建设规划或计划所制订的建设目标;

(五)因失职或工作不力,无法继续执行建设计划,达不到预期建设目标;

(六)其他违反《绵阳市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及重点专科建设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或本合同书相关条款的情形。

第五条 甲、乙、丙三方共同遵守本合同书的约定。第六条 本合同书自甲、乙、丙三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第七条 本合同书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效力。

甲方单位名称(盖章): 绵阳市卫生局

甲方代表(签字):

日期:

乙方单位名称(盖章): 乙方法定代表人(签字):

日期:

丙方科室名称:

丙方学科带头人(签字):

日期:

年 月 年 月

年 月

5.贵州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篇五

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中纪发„2011‟16号)和《贵州省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黔纪发„2011‟20号)的要求,为全面推进我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2011年10月下旬,依托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门户网站或同级政府网站,全面建立水利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专栏,形成统一的项目信息公开平台,积极推进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公开透明,规范我省水利建设市场主体行为,逐步建立互联互通的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平台和诚信体系,做好水利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相关信息公开,建立水利工程建设领域诚信体系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

二、工作原则

(一)落实责任,明确公开主体。

按照“谁主管、谁发布、谁管理”的原则,做好信息收集、发布和维护等工作。项目审批、审查信息由具体审批、审查部门(单位)发布。项目招标投标信息和企业基础信息由各级水行政部门的具体管理单位发布。项目建设管理信息 1

和从业单位、主要从业人员行为信息由项目建设单位(项目法人)提供,组建项目法人的同级主管部门负责发布和管理。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及时、准确、完整地进行项目信息公开。

(二)突出重点,循序渐进。

重点公布2008年以来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的水利建设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情况以及信用信息等,突出对不良行为信息的披露,逐步实现对工程建设各类信息的全覆盖。逐步为水利从业单位和个人建立信用档案,有效实施联动监管措施。

(三)客观公正,真实准确。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依法依规,及时规范发布信息,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不得将信用信息作为地方保护和行业保护的工具。

三、工作任务

一、各市(州、地)水利局、厅各有关处(局、办)按照《贵州省水利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基本指导目录(试行)》(见附件1)和《贵州省水利工程建设领域信用信息基本指导目录(试行)》(见附件2)的要求,及时、准确公开本地、本处(局、办)管辖范围内项目及有关企业单位和人员的相关信息。

二、各市(州、地)水利局在门户网站或同级政府网站

建立“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按照“谁主管、谁发布、谁管理”的原则,制定辖区内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并于2011年8月底报水利厅备案。

三、通过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信息平台,重点发布2008年以来水利建设市场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信用信息,按照《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不良行为记录公告暂行办法》(黔水建„2009‟130号)规定的不良行为认定标准确定不良行为,按照“谁查处、谁负责”的原则,于不良行为行政处理决定生效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公布。认真研究制定信用信息采集、审核、发布、更正和使用的相关管理规定,逐步研究开展信用等级评价,建立和完善水利市场主体信用档案,推进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建设,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三、项目编码规则、信用等级评价等规范按《贵州省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规范(试行)》执行(附件3)。

四、保障措施

(一)明确工作责任。

建设处(安监处)负责组织牵头和协调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负责公布和管理:招标投标信息,权限内工程的开工许可、质量安全检查、各阶段验收的信息,监理、造价、检测、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相关信息,监理、检

测单位的基础信息。

规计处负责公布和管理权限内项目审查、审批、中小河流治理的相关信息。

黔中建管局负责提供黔中水利枢纽工程项目的相关信息。

灌溉工程处、管理局、地电局、饮水安全处、水土保持处、防汛办、烟水配套处等处室(局)负责公布和管理职能范围内审批及实施项目的相关信息。

科技处负责信息上传和网站平台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各市(州、地)水利(务)局负责各自审批、组织实施的项目及区域内中小河流治理的安全、质量以及主管的从业单位的信息发布和管理。

各县(市、区)水利(务)局负责各自审批、组织实施的项目及区域内中小河流治理建设管理以及主管的从业单位的信息发布和管理。

(二)落实具体责任人。

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政策性、技术性强,各处室(局、办)、各市(州、地)水利局要做好任务分解,确定分管领导和具体承办人,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切实把该项工作抓好抓实。

(三)加强指导和沟通协调。

各处室要按照水利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

体系建设的统一要求,建立与全省各地的有效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既要做好对各地、各项目建设单位公开信息的督促指导工作,又要搞好组织协调,充分调动和发挥各地、各项目建设单位的积极性。要全面了解掌握职能范围各地开展项目和信用信息公开工作的开展情况,切实推进全省水利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诚信体系建设有序进行。

(四)进度要求。

1、2011年8月15日前完成“贵州省水利工程建设领域项目和信用信息公开专栏”在水利厅门户网站和省建设领域项目和信用信息公开平台主网站的链接。

2、2011年9月下旬,按照《水利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目录》和《水利工程建设领域信用信息公开目录》的要求,公开和发布相关信息。

3、2011年10月上旬,由厅建设领域专项治理领导小组组织对各市(州、地)和厅相关部门公开信息情况的检查。

4、2011年11月,省工程治理领导小组开展组织检查验收。12月10日完成总结资料上报。

附件:

1、贵州省水利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基本指导目录(试行)(征求意见稿)

2、贵州省水利工程建设领域信用信息基本指导目录(试行)(征求意见稿)

3、贵州省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

6.贵州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篇六

【摘要】结合某校医学七年制基础数学课程现状,从课程综合的角度探讨了新形势下以数学为主的公共理科基础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并提出一些新的设想。

【关键词】七年制 医科数学 公共理科 课程改革

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数学已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并已成为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也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改革医科数学课程,构建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公共理科课程群,成为医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1 医学七年制基础数学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1988年开办七年制医学至今,我校七年制医科数学课程基本沿用医学五年制课程模式,虽然几经调整,但都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特别是课程体系,仍然延续过去那种以学科课程为主的“必修+选修”的课程体系,且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单一、封闭、分科教学和缺少综合课程使医科数学课程严重脱离了医学实际。同时数学与其它公共理科物理、化学和计算机之间更是缺少横向联系,各学科课程强调的是自身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造成各学科之间相对封闭,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分析能力不足,虽然学习了许多数理化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却不知如何综合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医学实际问题。

在教材方面突出的问题是内容陈旧繁琐,知识多而全难而深,过分渲染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了对数学计算与证明要求过高,学生难以掌握,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方面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性的学习过程中,缺少学习的主动性。这种只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创新能力、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的教学状况,是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复合性医学人才的。

2 七年制医科数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2.1 根据综合大学发展目标,重新确定七年制医科数学教育的目标

根据吉林大学创建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我校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层次医学精英教育,因此借助综合性大学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学术环境以及学科齐全和学科交叉的优势,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而使医学数学教育实现从知识型向素质和能力型转变。

根据我校医学教育改革的整体思路,以课程的交叉融合为主线,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及其边缘课程的结合,加强自然科学基础与医学基础课程的相互衔接,重点放在医学各基础课程间及其临床课程的纵横交叉和融合,以构建既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又能减轻他们的负担的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新的课程体系。因此七年制培养目标应定位在素质教育培养模式下的创新教育。在这个目标下数学教育的目标应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习数学基础理论知识为重点,培养学生掌握高等数学基础理论和逻辑思维方法,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加强数理化计算机课程之间的融合,建立公共理课学科群

建立综合化基础理科课程群是顺应我校医学课程改革的框架和国际医学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通过基础理科间的渗透、交叉,可以减少知识重复,同时各学科的知识还可以相互借鉴和相互促进,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学科体系以及封闭的知识系统,使课程结构更加合理,既防止了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又避免了必要知识的遗漏。

公共理科基础课同属自然科学,它们之间关系密切,因此把数学、物理、化学和计算机学科组成公共理科学科群。通过知识优化和整合,发挥各学科的优势,精简陈旧和重复的内容,使基础理科必修课学时减少,同时开设系列化如物理化学、数学方法与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科综合课程,使基础理科之间横向渗透、交叉和融合。以高等数学、物理学、基础化学、计算机学为核心,向医学统计、医学控制论、药代动力学、生物物理学、医用分析化学等课程延伸。在教学中通过学科融合和渗透,促使各科教学在知识背景和教学内容、思维方式和操技能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结合,做到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从而使学生获得综合性知识和能力,尤其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医学问题的能力。

2.3 建立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医科数学课程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课教学,对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起到极积的作用。传统的数学课教学只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致使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很高,但缺乏独立分析和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消化和理解理论知识,并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只有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实际操作训练,才能逐渐地将理论知识变为有价值的发明和创造。而数学实验课就是最好的实践课教学形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数学打开了广泛的发展空间,也为数学实验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借鉴理、化实验课的作法,开设数学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并借助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来达到学习和应用数学的目的,并加深和巩固数学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通过结合医学实例利用计算机语言编程进行数值计算,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要选择与医学实际密切相关的,并适合于计算机处理的数学内容。数学实验课改变了数学课程由教师单向传输知识的模式,提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实验课中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数学实验课有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数学实验课,使实践课教学与理论课教学相互促进并行发展,形成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综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2.4 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根据七年制医学的培养目标,编写适合七年制使用的数学教材是一项重要工作。在教材选编中,要从七年制医学教育总体目标出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出发点,突出数学在医学中的实际应用,教材内容要删繁就简,不仅要适合学生自学,还要把最新和最前沿的数学内容充实到教材当中,从而解决数学课程内容陈旧问题。教材编写要淡化学科界线,注重和加强与其它公共基础理科学科之间的联系,要突出数学与医学的综合,编写出适用性强、有时代特征和突出医学特点的医科数学教材。特别是还要编好与医学结合紧密的选修课教材。新型课程体系要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和倡导开展以启发式、研讨式、自学式、辅导式等多种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性趣,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使知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采用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利用幻灯、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

2.5 提高理课基础课教师素质和业务能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也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败。因此加强基础课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加快知识更新,同时还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学方法。对于数学教师不仅要有宽厚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懂得一些医学专业知识,了解数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动向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以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理科基础课教学,并为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的基础。

总之,我校医科数学和公共理科课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并在培养新世纪医学人才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医学公共理科综合课程改革必将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李玉林,吴运涛,周晓岩.顺应课程交叉融合趋势改革临床医学课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8:9~12.

7.浅谈医院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设 篇七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他生命现象,研究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装置、系统和工程技术的学科,是一门综合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多学科交叉、高度集成的边缘学科[1,2]。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在电子学、微电子学、现代计算机技术、化学、物理学、光学、射线技术、精密机械和近代高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与医学交叉结合的产物,这个专业的从业人员需要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医学电子仪器、医学信息工程、生物医学传感、医学影像、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生物医学分析等新世纪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发展需求[3,4]。

欧美等先进国家的医院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已设立了生物医学工程部门,它的任务是“确保临床使用的医疗设备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具体设备管理业务”,包括设备购置前的评估和考察、购置后的检查、安装、验收;日常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管理、保养、维修、操作培训等;负责设备报废的论证和审定工作。在欧美国家的医院管理中,生物医学工程部、医疗部、护理部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共同维持医院高速有效地运转[3]。

1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医院中生物医学工程的作用和能力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多数医院设备科(器械科、仪器室等)的功能只是局限于仓库保管、医疗物资的采购、设备的维修等一些被动工作。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制约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在医院的存在和发展。

1.1 历史遗留的体制问题

各家医院的生物医学工程科室名称不一,有的叫设备科、仪器室、医工处等。各家医院该部门的职能也不同,有的只负责采购医疗设备,有的还负责采购冰箱等生活用品;有的负责维修,有的不负责维修;有的隶属于医务处,有的隶属于后勤保障处等。名称和职能各式各样,都是按照各家医院的习惯和流程来工作,最终限制了这个学科的发展。在日常管理中,很多医院只重视医疗设备的采购,忽略了维修和管理,忽视了医院的软硬件结合等问题,使这个部门成了一个纯采购部门。

1.2 人员编制的问题

我国医院最初建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时,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多是电工、钳工等维修工人。随着医院的发展,后来从事该项工作人员很多都是本科生,但是由于体制的问题很多人因得不到晋升和提高,最终导致人才流失。

1.3 现代化医院中生物医学工程面临的新问题

很多大医院都意识到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性,该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同医生和护士等技术人员一样得到了晋升,但是由于很多大型设备厂商将售后服务(含维修保养等)作为一项重要收入,使生物医学工程又陷入了一个低谷。

2 改变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的措施

以我院器材处为例探讨改变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的措施。

2.1 改变观念、工作模式、明确职责

现在医疗、护理、医学工程作为现代医院三大部门的观念还没有形成,医疗、护理仍是医院工作的两个重头戏,而器材科、设备科或物资科仅仅是购买物品、发放耗材的机关性质的职能科室,医学工程学科的应有职能几乎得不到体现。为了医院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更好的发展必需改变这种传统观念,强化管理意识,参与医院发展工作。我院器材处的改变除了设备的招标组织、论证、采购、安装、验收、档案管理等外,还要做好以下工作[5]:在用设备的质量检查、质量保证和质量评估;医疗设备的安全性能测试、监管和保证;预防性维护、保养和故障维修;医疗设备的医学计量及维修后的计量与性能测试等。

(1)医疗设备的计量管理。根据计量管理要求,大多数医疗设备都要进行计量检定、维护(有的甚至是强制执行)。准确可靠的医疗设备可以提高诊断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因此,我们要求在设备进行安装使用之前必须进行计量检测,医院建立一整套完备的计量管理制度,并由工程技术人员专人负责。

(2)安全性能测试。如(1)插头标准不同:目前国内很多购置的医疗设备都是进口品牌,在采购的过程往往只关注技术和价格,忽略了不同国家的插头标准不同,因此除了在采购时特意提出插头标准的要求外,在到货安装时需要进行核对查看,如不一致需要进行替换。我们将插头标准要求详细列明在招标文件范本中;(2)安全等级不同:医院在使用医疗器械时,对电击安全有着严格控制的等级要求。在电击安全等级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决不能使用防电击安全等级低的医疗设备,这一点也需要生物医学工程人员的把关和负责;(3)新设备的干扰:新设备进行安装时需要考虑是否对现有设备造成影响,需要医院的生物医学工程人员监督设备厂家的安装工程师进行测试,如果造成影响需要分开使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3)医疗设备的保养。(1)静态保养:购置情况、价格等资料;(2)动态保养:设备的使用、消耗,故障等运行情况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定期维护方案,由被动维修变为主动维修,最终上升为改善维修。

(4)新设备功能的临床合理应用。新设备引进时都要对临床使用人员进行培训,但有一些功能由于不常使用,平时操作较少,偶尔使用时不恰当的操作会引发设备故障,这时就需要生物医学工程人员来扮演“临床工程师”的角色[6]。为了更好的完成自己的职能,生物医学工程人员要积极参与设备使用的培训和常用故障的排除。

(5)售后服务的协调。售后服务不只是设备损坏的即时修理,还包括日常的保养维护。可以通过让公司的工程师增加回访次数来及时发现设备的问题,积极学习排除故障的方法,使生物医学工程人员掌握处理简单问题的能力,从而方便临床医疗的使用。

2.2 改变现有设备的管理体制,使医疗设备效能最大化

现在很多大型医院的医疗设备固定资产都已达几亿元,但大多医院都是重采购、轻管理,使医院耗重资购买的医疗设备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使用率下降或闲置损坏。我院针对此项弊端采用了租赁制,有的设备不再归属各个科室,而由医院统一管理,科室根据实际临床需要进行租赁,对科室进行成本核算,这样避免了同一种设备(例如呼吸机、输液泵、注射泵等)在有的科室闲置,有的科室不够用的现象[7]。

2.3 加强人才培养,健全体制,提高学科地位

为了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我院通过各种培训(器材处内部培训和对临床医疗设备的使用培训)、业务讲座、进修等途径,提高生物医学工程队伍的业务技能。同时,通过调整人才梯队、整合岗位编制、岗位轮换等措施,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生物医学工程人员队伍[8,9]。我院器材处现有42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9人、副主任科员及以上17人;设备中心19人、物资中心18人、服务办公室5人,基本能满足我院的需求。

为了引起医院高层管理人员对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视,除在医学工程学术会议等场合要更多地讨论和呼吁外,还要在全国性医院管理会议上进行反映和呼吁,使生物医学工程人员不再是医疗和护理等一线人员的辅助人员,而是可以与之共同构成三足“鼎立”局面的学科。

3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未来的发展

生物医学工程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建立到现在经历了从业人员和工作职能等很多转变,随着科技和医院的发展,为了其自身的发展,这个学科也需要进行一些改革和创新。生物医学工程不仅仅局限于为现有临床设施服务,而且可根据医院的发展方向、现有优势和问题提出未来医院需要引进哪些方面的技术和相关设备,为医院的发展提供战略性的技术规划理念,为医院领导的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提高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在医院和社会的地位,最终推动这个学科的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胡超.生物医学工程中集成技术的探讨[J].先进技术研究通报,2007,(1):2-12.

[2]侯小丽,马明所.生物医学工程回顾与展望[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1,17(7):34-35.

[3]张坤毅.生物医学工程人员工作职能转变的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1):117-118.

[4]张怀文.创新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8,7(3):227-228.

[5]李源.浅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J].探索与交流,2007,(5):180-181.

[6]袁力.从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发展谈生物医学工程教育[J].医疗设备信息,2006,(11):48-49.

[7]高原,刘洪运,张政波.医院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和创新[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6):93-95.

[8]黄小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15):162-163.

8.贵州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篇八

×

×重点学科建设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点,是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的龙头,是体现和反映学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带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效益提高的有效途径,是高校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及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的窗口。我院在重点学科建设的工作中,药理学获得了自建省

级重点学科,标志着我院重点学科建设的突破。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院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努力实现学院-年发展规划纲要和科研发展规划提出的到年我院建设个省级重点学科和个院级重点学科的目标,决定按照省级重点学科的标准和要求,对我院的重点学科建设立项进行评选。

×

一、评选原则和基本思路

×按照“突出重点,重在建设、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原则,通过立项评选,促进我院重点学科建设的改革和发展,改变我院重点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重点不够突出、管理不力、效益不明显的现状。加大改革力度,实行优胜劣汰、稳步发展的竞争、激励机制,实现规范化管理。以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标准为依据,以出效益、出成果为目的,集中有限资金,着重扶持个院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建设,为最终实现-年学院发展纲要建设目标而努力奋斗。

×

二、申请院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基本条件

×申报的院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原则上设在二级学科上,鼓励跨院系组建学科,院级重点学科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申报学科应具有较强的特色和优势,通常具有-个研究方向,紧密结合我省、我市教育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前景好,潜力大;申报学科经过建设有望建成在我省有重大影响的学科。

×二申报学科必须具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稳定的研究队伍有名以上学科带头人,他们应是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具有很强的研究创新能力的岁以下教授或岁以下副教授;并且学术梯队中应具有素质较高,学术潜力大的优秀中青年骨干,拥有年龄岁以下副教授或博士-名,岁以下讲师或硕士-名。

×三申报学科应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在科研立项方面,要求近三年来,承担有国家级科研项目或省级项以上科研项目,或项以上厅级科研项目,或是横向科研经费达万元以上;在科研成果方面,近三年来,获得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正式出版有本学科的专著、教材,有国内外权威性检索系统收入的论文,或者是在国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达篇以上;培养人才的水平在本学科领域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四具有较完整、系统的图书文献资料,有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和一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基础,能够为本学科进行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

三、院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评选程序

×一院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评选,按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思路,以省级重点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为标准,进行我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评选工作。

×二拟申报院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单位,应依据本实施方案的有关规定,提交如下材料到科研处(各一份)。

×.咸宁学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申请书,按照“咸宁学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论证提纲”的要求撰写;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咸宁学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评估指标情况表。

×三科研处对各系、部填报的申请书及论证材料进行初审,并推荐进入评选答辩的学科点名单。

×四进入答辩的学科需做以下准备工作:

×.分钟的申报学科情况介绍,分钟关于本学科建设的答辩;

×.提供近三年来本学科科研立项、出版著作(专著、编著、教材)、发表论文、获奖成果(包括科研、教学、荣誉成果奖)等复印件和证明材料,要求分类装订成册;

×.现场考查。

×五学院组织学术委员会专家对申报学科进行答辩、评议,并按“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及评分表”进行打分,按各申报学科得分情况从高到低提出院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建议名单。

×六名单报学院党委审核、批准后,予以公布,立项建设。

×七建设项目立项建设年后,学院进行验收评估,评估合格者,学院确认为咸宁学院重点学科。

×

四、申报评选程序

×一各学科点准备申报材料,并报科研处。

×二申报材料初审,并提出推荐答辩学科名单。

×三院学术委员会对申报学科点进行答辩、评估打分,评议出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建议名单,并将建议名单报学院党委审批。

×

××

××

××

××附件一

×咸宁学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论证提纲

×

一、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定义

×一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名称(应能简明、扼要、准确地反映项目总体内容,一般为二级学科建设项目)。

×

(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属于哪个领

域,主要涉及哪些学科专业,以及承担学科建设项目最主要的一、两个重点学科名称。

×

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背景

×

(一)建设项目意义(从本建设项目对省市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所能够产生的重要作用,说明设置本建设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

(二)国际水平(说明本建设项目现有的国际水平,包括被国际三大索

引收录的论文数,国际学术交流、国际合作项目等)。

×

(三)国内水平。包括:

×⒈本建设项目现有国内水平(包括学位授予、科研成果、学术带头人、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基地条件等情况);

×⒉与国内及省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的差距和主要问题;

×⒊近五年来已获相关的省教育厅重点建设情况,重大支持和资金投入情况。

×

三、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建设目标

×

(一)本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整体目标

×说明形成什么研究、开发或跟踪国际发展动态的能力,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要求,达到什么水平(如国际领先、国际水平、国内领先、国内先进、省内先进等),解决省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什么关键问题。

×

(二)本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具体指标及达到指标的具体措施

×⒈本建设项目主要指标(包括科研规模、成果、人才培养、学位授予权、教学水平、基地建设等);

×⒉主要研究领域和可能产生的重大科技成果;

×⒊学术队伍建设和学术交流;

×⒋基地条件建设;

×⒌本建设项目完成后具备的人才培养、原创:http:///承担重大科研攻关任务和自身发展的能力;

×⒍具体措施。

×

四、本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所需总经费的说明

×包括高水平基础实验室、公共实验室建设和改造,设备、软件、零配件购置,学术交流,课程和教材建设、人员培训,文献资料信息化等方面的投资额度。系、部配套经费额度及使用计划。

×

五、本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已有的优势、特点

×包括本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学术队伍、人才培养、科研条件、科学研究和基本条件等方面已具备的特殊优势、特点和水平(含已有国家、省部级、校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重点学科等情况)。

×

×

×

×附件二

××咸宁学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名称

×序号(代码);名称;学位授予权

×本项目主要学术研究方向(限填个)

×

一、学术带头人

×一学术带头人(限填人)

×姓名职称学历是否国家级、省部级专家(称号)

×姓名职称学历是否国家级、省部级专家(称号)

×姓名职称学历是否国家级、省部级专家(称号)

×姓名职称学历是否国家级、省部级专家(称号)

×姓名职称学历是否国家级、省部级专家(称号)

×二在国际学术团体或国内学术团体任主席(理事长)、副主席(副理事长)人

×三作为导师培养并获学位的硕士人

×

二、学术梯队(包括带头人)

×一学术梯队(教学、科研人员数)

×合计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副高级职称人;

×有博士学位人;硕士学位人;

×应邀出国讲学人;进修人;合作研究人

×二梯队年龄情况

×岁以上人;岁人;岁人;岁以下人

×三国外人员来本学科点讲学人;合作研究人

×四省外人员来本学科点讲学人;合作研究人

×五三级学位中有一学位非本校获得人

×六年以来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累计人

×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累计人

×列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累计人

×列入教育部骨干教师累积人

×列入湖北省高校“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累计人,×七出版教材册;其中获国家级奖项;其中获省部级奖项

×八出版专著本;其中获国家级奖项;其中获省部级奖项

×

三、人才培养

×一在校生人数人

×博士人;硕士人;本专科人;

×二授予博士学位人;硕士学位人

×

四、科学研究方面

×一本科研总经费(包括横向和纵向科研经费)

×合计万元;其中国家攻关项目万元;项目万元

×国防科研项目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万元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万元;

×省部级科研项目万元;厅局级科研项目万元;院级科研项目万元

×横向科研项目万元

×二本与国外合作科研项目项;与国内合作项目个

×三年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项;二等奖项;三等奖项;四等奖项

×四年以来获国家发明奖

×一等奖项;二等奖项;三等奖项;四等奖项

×五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特等奖项;一等奖项;二等奖项;三等奖项

×六年以来获国家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项;二等奖项;三等奖项;四等奖项

×七年以来获国家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一等奖项;二等奖项;三等奖项;四等奖项

×八年以来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项;二等奖项;三等奖项;四等奖项

×九年以来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一等奖项;二等奖项;三等奖项

×十年以来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项;二等奖项;三等奖项

×十一年以来获湖北省高校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项;二等奖项;三等奖项

×十二年以来获湖北省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一等奖项;二等奖项;三等奖项

×十三年以来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项;二等奖项;三等奖项

×十四年以来获其它省、部级奖

×一等奖项;二等奖项;三等奖项

×十五年以来获其它厅、局级奖

×一等奖项;二等奖项;三等奖项

×十六年以来获院级奖

×一等奖项;二等奖项;三等奖项

×十七本收录论文:篇;篇;篇

×十八本发表论文:

×国外主要专业期刊篇;国内核心期刊篇;全国性刊物篇;省级期刊篇

×十九本出版专著(除教材外)册,其中六大出版社出版册

×二十主办国际学术会议次

×二十一本学科主办的全国性学术刊物种,名称

×二十二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次

×二十三本授权专利个,申请专利个

×二十四本技术转让金额万元

×二十五目前本学科孵化的高新技术产业个,正在孵化的高新技术产业个

×

五、工作条件

×一仪器设备值万元

×二是否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否建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是否建有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是否建有专业和部门开放实验室

×三本学科实验室、阅览室、资料室等教学科研用房面积

×四本学科图书的藏书册;国内、外期刊数(包括校图书馆藏书)种

×五本学科开出的本科生课程门;研究生课程门

×六本学科计算机台

×七本学科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课程门

×注:本表填报的数据除特指外,其余均填报本本学科点的实有发生数据。

×附件三

×咸宁学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评估指标情况表

学科名称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二级指标情况

×备注

学科发展方向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

×按“很大”“大”“较大”“一般”的情况填写

对学科发展的意义

×

学科水平

目前水平

×省级重点

×学科

×院级重点

×学科

×系级重点学科

×一般

×学科

×

×请在所属学科水平档次下打“√”

×

×

×

×

至年能达到的目标

×国家级重点

×学科

×省级重点

×学科

×院级重点

×学科

×系级重点

×学科

×

×

×

×

学位授予权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

×硕士点

×学士点

×专科

×请在所属学科水平档次下打“√”

×

×

×

×

对学科发展的意义

×

×硕士点

×学士点

×专科

×

×

×

×

科研规模

人均课题数(三年内)

×

×请在相关项目栏填写获项目数及其占项目总数的百分比(%)

课题重要性(三年内)

×国家级项目

×省部级项目

×厅局级项目

×校级项目

×

×

×

×

近三年内所获的科研费

××

科研成果

近三年内发表论文数

×

×

×请填写相应级别论文数及所占比率(%)

近三年发表论文的级别

被《》《》《》收录的论文数

国内核心刊物和国外发表论文数

×全国性刊物发表论文数

×省级刊物

×发表论文数

×

×

×

×

近三年内出版专著教材数

×

×

×请填写各级别的出版数及其百分比(%)

近三年内出版专著教材的级别

×六大出版社

×出版

×全国其它出版社出版

×省级出版社出版

×省级以下出版社出版

×

×

×

×

近三年内获奖总数

×

×

×请填写各级别获奖数及其百分比(%)

近三年内获奖级别

×国家级奖

×省部级奖

×厅局级奖

×校级奖

×

×

×

×

成果转化、应用及效益

×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二级指标情况

×备注

.教学水平

实验开出率含研究生课程

×

×

×

×

×请填写相关百分比、获奖数,并在相应栏下打“√”

“”级英语通过率

×

三年内考取研究生率

×

学位论文平均质量

×很好

×好

×较好

×一般

×

×

×

×

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

×

教学成果奖

×国家级

×省部级

×校级

×系(院)级

×

×

×

×

.学术交流情况

举办学术会议

×主办过国际

×学术会

×参加过国际学术会

×主办过全国性学术会

×主办过省级学术会

×

×

×

×在相应栏下打“√”

×

×

×

×

参加学术会议

×多次参加过国际学术会

×个别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

×多人次参加全国学术会

×只参加过省级学术会

×

×

×

×

担任学术团体理事及副秘书长以上的人数

×人以上

×~人

×~人

×人以下

×

×

×

×

接受国内进修、培训访问学者

×人以上

×~人

×~人

×人以下

×

×

×

×

派出到国内外进修、讲学

×人以上国外

×~人国外

×只派往省外

×只派往省内

×

×

×

×

.教学水平

学术带头人水平、影响

×

×国家级专家或博士导师

×国家三大奖或教育部奖获得者或省部级专家

×

×省部级奖获得者

×

×硕士导师

×

×

×

×

×

学术梯队状况

×梯队形成×梯队基本

×形成×学术骨干

×不足

×断层严重、缺员较多

×

×

×

×

中青年教师学历状况

×博士或博士后人以上

×硕士人

×以上

×学士人

×以下

×专科人

×以下

×

×

×

×

正高、副高、中级专业职务比例

正高副高中级

正高副高中级

正高副高中级

正高副高中级

×

×

×

×

.其它能反应本学科在全国全区的水平影响、优势的内容

例如:⑴是否形成国家或全省的研究中心或研究基地?

×⑵是否具有特别的学术事例及重大突破性进展?

×⑶是否已经或即将举办大型国际或国家学术会议?

×⑷是否已经或即将接受国家及省部委的任务、合办教学、科研、开发机构?

×⑸是否已在全国或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产生了重大影响?

×⑹是否建有或正在孵化高校技术产业?

×

×

×具体事实

×

×请另附材料说明具体事实

×注:大出版社系指: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等。

9.贵州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篇九

(讨论稿)

2008年4月18日

为实现贵州电大“十一五”建设规划,教学资源的建设将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一流的现代远程开放大学这一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资源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理论指导下,立足贵州社会经济和发展的实际,多渠道、多途径开发和建设能够适应现代远程教育需要的;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能够满足电大学生个别化、自主化学习需要的教学资源,逐步建立起贵州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库和教学资源平台,构建终身学习的服务体系,以满足广大学生和社会成员接受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需要。

二、教学资源建设规划目标

开放教育课程包括统设课、省开课及自开课,其教学资源包括文字教材、电大在线网上资源、音像(VCD)教材、网络课程和多媒体课件等。

统设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目标:统设课相对稳定的两种以上教学资源的配备率达100%。

省开课教学资源建设目标:具有两种以上相对稳定的教学媒体的课程占95%以上,同时达到重点引进和建设200门网络课程(或多媒体课件),形成30门精品课程的目标。

三、教学资源建设的实施步骤

1.充分使用中央电大的教学资源,中央电大提供的文字教材及相配套的音像(VCD光盘)教材等资源征订,每门课程至少保证有2种媒体资源使用。

2.全面清理和规范网上教学资源,对过时信息进行删除,补充不足信息,规范网上信息,大力提高网上教学资源的质量和点击率,建立网上教学资源自查、抽查及使用记录制度。

3.建立省级和校级两级精品课程资源库,分期、分批通过自建、协作共建(与福建电大、省内普通高校等)、引进等方式,到2010年建成200门网络课程(或多媒体课件),形成30门省、校级精品课程的目标。从而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4.加大教学资源建设的协作力度,充分发挥福建电大和省内普通高校的师资力量,同时建立基层电大优秀教学资源选报和共享制度,积极鼓励各基层电大参与共建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基层电大的力量,不断充实贵州电大的教学资源库。

5.建立教学资源管理数据库,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归档管理,同时具有索引、添加、删除、修改、统计和评价等功能。

6.制定开放教育网上教学资源建设的规范要求及管理制度,确保网上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通过开展网上教学活动的评比,对优秀教学资源进行奖励等措施,从而激发教师的创作热情和制作水平,达到满足学生个别化学习的需要,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优质教学资源。

四、教学资源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对开放教育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领导 1.组织机构

建议学校成立教学资源建设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成员由文科教学部、经济教学部、理工教学部、实验中心、教务处、网络中心的主要负责人组成。

下设:办公室、专家小组、课程资源建设小组。

(1)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办公室秘书由教务处1人担任,负责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协调和处理。

(2)专家小组:采取由电大系统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人员和普通高等学校著名学科专家担任,外聘专家至少要保证在3人以上。(3)课程资源建设小组:设组长和副组长各1人,组长原则上由各专业教研室主任担任,副组长由课程资源建设主持教师担任,成员由课程资源建设的教师及技术人员组成。

2.主要职责

(1)对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进行指导;(2)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建设的规划、立项、审批、检查和验收;(3)探索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的运作模式及相应规范;(4)制定和完善教学资源质量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5)制定和完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6)负责每年的教学资源建设经费的预算和核算。

(二)加快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

1.通过与省内普通高校合作、外省电大(福建电大等兄弟电大)协作等形式,集中贵州电大、福建电大和其它高校优秀的师资力量,采取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在2010年前建成高质量的、示范性的、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至少30门,力争早日实现贵州电大“十一五”规划目标。

2.对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从中整理出符合省级、校级精品课的课程,充实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的资源库。

3.在全国电大范围内,采取交流、互换、低价购买等多种方式,并结合贵州电大现有资源的实际,有针对性地重点引进一批优质的教学资源,充实教学资源库。

五、建立和完善教学资源建设及使用的保障机制

1.出台各类教学资源建设的相关标准,建立健全教学资源建设评估和认证机制。

2.建立教学资源建设专家库,负责对教学资源的评估和认证。3.进一步规范网上教学活动的开展,结合学校开展网上教学活动专项检查和每年全省电大系统的教学工作会,对各办学单位使用网上教学资源的情况进行抽查和通报。同时,通过调研、问卷、坐谈等多种形式,每年至少开展2次教学资源建设及使用情况的调查活动,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的建设。

4.组织和开展教学资源建设问题调查和有关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努力探索规律,使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持续不断地健康向前发展,更好地为我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建成一流的现代远程开放大学的目标服务。

六、加快优质教学资源的推广、使用、交流与评比力度 1. 努力创造条件开展优秀教学资源的省际交流活动,以丰富我校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并把我校建设的优秀教学资源推荐到中央电大远程教育资源库供全国电大师生和社会学习者共享。

10.贵州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篇十

转化医学作为全球医学研究理念的升华,具备“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和“多学科会聚”等特点,其研究内容以疾病诊疗为目的,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目前,国内转化医学发展迅速,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若干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如研究碎片化、效率低下、缺乏连贯性等严重影响转化医学的发展。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要解决各自为阵的碎片化格局,就需要以整体的观念来开发新的诊疗方法和手段,制定并管理开发流程;更重要的是与各个领域的研发人员合作,优化和整合研究资源,利用学科会聚的力量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文围绕国内外转化医学发展模式中学科会聚障碍与对策、转化医学创新平台构建原则与实施条件等开展研究,重点探讨解决转化医学模式中学科会聚的内在机制以及转化医学创新平台构建原则及其限制性因素等关键问题,从而在宏观上为构建国际水平的转化医学创新平台提供参考。

1 学科会聚的影响因素分析

转化医学研究以提高公众健康为长远目标,通过一种双向的模式将基础研究转到以患者为导向的研究、转到基于群体/社区的研究,其中涉及多个学科的科学家合作。多学科创新团队是由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组成的,旨在应用多学科的思想观点、方法和知识解决特定科学或社会实践问题的功能系统。由于学科会聚是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之中的人的汇聚,因此在多学科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中,既有团队内部的会聚障碍,也存在外部环境诸多制约因素[1]。

1.1 内部障碍因素

1.1.1 科学语言的差异化

学科会聚首先表现为以一定语言为外在形式的知识的会聚,在学科会聚过程中,学科会聚“所需要的交流能力不可避免地同语言问题相连”[2],每一个学科都拥有自己描述客观世界的独特的专业性科学语言,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学科语境中的含义常常不同,因此,来自于不同学科的团队成员在使用非本学科的概念时,往往就可能产生概念误解或滥用,从而妨碍学科会聚。

1.1.2 认知类型的差异化

不同学科在科研活动中将会总结一系列研究方法,形成特定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与途径,在此基础上,不同学科就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认知图式,在交往和认知过程中,来自不同学科的团队成员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行动方式就会表现出各自的特色,即认知类型的差异化。随着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学科的关注点变得越来越狭窄,因而在认知图式上往往出现沟通障碍[3]。

1.1.3 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化

在科学活动中,不同的学科将会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构建起特定的价值观体系,并深刻影响处于学科组织之中的每一个个体,来自不同学科的团队成员很难具有完全一致的价值观,尤其当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存在分歧时,人们就会在研究问题的确定、研究路径与方法的选取以及信息的选择等方面发生冲突,而其团队成员则往往对新的形势失去兴趣,或者转向他更能接受的任务[4]。

1.2 外部制约因素

1.2.1 体制机制因素

我国所实施的学术管理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是相一致的,人员的流动性较低、管理体制较为僵化,这种学术管理体制容易造成多学科会聚的问题和困难。首先,我国的高等院校大多根据学科目录设置学院、系和专业教研室,依赖于单一学科的发展模式,其优势在于快捷地实现了单一学科的创新和突破,突显“专”和“尖”;其劣势则是学科壁垒坚固、知识不能融合、学科不能碰撞,最终无法形成跨系、跨学科的研究体系[5,6,7,8]。其次,科研组织的模式沿用一个教授带几个研究生的小团队模式,出现研究团队力量小、资源难以共享的缺点,且学科内多采用封闭式的研究模式,学科间缺乏联系、沟通交流与合作,限制了科研人员的视野,也限制了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员的科研合作,影响科研水平的提高[5]。此外,在科研学术管理方面多以学科为单位的“垂直一体化”的管理架构,实行基于学科划分的行政管理制度,不同学科的人员和资源隶属于不同的院系,阻碍了学术交流、知识融合、横向的学科会聚和人员流动,影响了多学科的会聚,难以满足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和人才培养的需要[8]。

1.2.2 激励评价因素

现行的学术评价与激励模式与高校院系的考核指标相挂钩,包括年度获得科研项目数、科研经费、发表论文著作数量、所申请的专利数量等,主要以单学科、个人奖励为主,忽视了对跨学科合作的团队或者团队成员方面的激励;而且我国的学术评价主要采取同行评议的方式,某一或者若干领域的专家采用一种评价标准对相关对象进行科学评价活动。但是由于学科交叉、会聚研究是多个学科之间的交汇与融合,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都超出了任一单学科的范围,运用现行的评价方法对学科会聚的研究的成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导致跨学科的研究成果难以界定[5,9]。

2 基于学科会聚的转化医学创新平台构建原则与实施条件

重大疾病研究的复杂性已经远远超越了人们的预料,医学重大问题解谜已经不能由单一学科的科学家来完成,而应当组织基础、临床、预防、药学,甚至于物理学、化学、材料、环境或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科学家共同参与,分别从临床现状和需求、生物医学理论分析、先进技术支持、社会因素等各个角度,共同凝练和分解科学问题,既分工又协作地进行研究。转化医学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起源于临床疾病诊治过程,其研究结果最终会被应用于临床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康复等实践活动。因此,必须坚持以疾病为导向、以重大科学问题为核心,切实有效地推进学科会聚,构建转化医学创新平台。

2.1 基于学科会聚的转化医学创新平台构建原则

平台既是一个制度概念,又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所谓制度概念,就是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安排,以保证各相关学科共同聚焦一个或多个目标进行集成创新;所谓物理空间概念,就是在一个物理空间里有效配置和利用物质资源、交换信息、探索攻关、培育人才,实现科学思想向物质成果转变。转化医学创新平台构建应考虑以下若干原则:

(1)适应性原则。首先要适应转化医学研究的目标,有利于找到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医学之间的直接联系和平衡点。其次,要与学科会聚相适应,转化医学研究主张打破以往研究课题组单一学科或有限合作的模式,强调多学科会聚,形成多学科攻关小组,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合作,最终形成以疾病为导向、以重大科学问题为核心的多学科交叉和融合。最后要适应现有基础和条件,以利于形成优势和特色;同时要适应国家和地方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系统性原则。要在系统理论指导下统筹规划,不能顾此失彼,要整合各资源要素,搭建出包含以患者为中心,从“基础”到“临床”或从“问题”到“应用”之间各关键环节的创新平台,以此形成“临床问题—科学研究—转化—临床应用”循环往复的完整链条。

(3)开放性原则。平台构建本身不是一个封闭的实践活动与过程,要善于运用先进科学的创新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平台构建,通过与学科间及国内外高校间不断进行硬资源(大型设备、仪器、办公环境)和软资源(如学术资源库、信息化管理模式、医学研讨等)的交换与交流[8],藉外部资源的介入从而对自身所研究的医学问题或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有更深的理解,特别是转化医学作为国际健康领域的新概念,需要在不断的交流介入当中反思与拓展,向外辐射更多有用的信息。

(4)共享性原则。强调各实验室之间、各学科之间、各学院/医院之间,以及与国内外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资源、技术、知识、人才、设备以及平台本身的共享,达到以最小的科研投入取得最大的科研产出及其溢出的正效应,并结合自身具体的情况,适时进行平台的完善和推广。

(5)可控性原则。要在决策层的控制和指挥之下,凝练出有限目标,有计划、按步骤、分阶段进行建设;同时,转化医学创新平台要具有可操作性,针对转化医学作为重点,对其研究的问题要有准确的定位、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要行之有效、所得研究成果要实现真正的转化和在这过程中设立一系列的评价准则,这样才能更方便地付诸实践,达到预定的合理目标,否则,再好的创新平台也只能停留在设想或空想的阶段。

2.2 基于学科会聚的转化医学创新平台实施条件

转化医学研究是以鼓励和促进基础与临床交叉科研及转化,进而加速人类对生命科学和疾病的认识。美国临床研究培训协会的评估委员会将转化研究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促进基础研究和以患者为导向的研究(Patient-oriented Research)之间的互动,从而产生全新的或改良的科学认识和标准,包括药物研发、药物基因组学,以及遗传学、基因组学、蛋白质学等疾病机理研究;第二阶段,研究推动以患者为导向的研究和基于群体的研究(Population-based Research)之间的互动,从而提高患者疗效,促进最佳医疗方案的实施,改善社区卫生状况,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医疗服务研究等;第三阶段,研究促进实验室研究和基于群体研究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我们对人类健康和疾病有更加全面的科学认识,包括新兴的分子和遗传流行病学、群体研究中提出的假设如何在基础实验中得以验证、在动物模型中鉴定的生物标志如何应用于人类疾病筛查等[10]。

过去几十年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尤其是近年来各种组学的发展,积累了海量数据,能否有效利用这些数据,将大量的数据转化为解决医疗问题的有用信息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难题,基础研究成果已不能再无限期地等待“被应用”。与此同时,临床中遇到的困难却不知道如何利用现有的基础研究成果去解决,或者不知道如何引导基础研究为临床服务,而且临床中产生的科学问题亦不应再一味被动地等待基础研究来“解决”。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屏障的克服,不可能通过一夜之间整合起所有基础、临床领域而实现,只能在“有效问题”的引导下,通过科学家的共同兴趣、资源共享、知识互补,并提供关键的桥梁技术支撑,才能完成一个转化研究的过程。

学科交叉、技术集成的呼声由来已久,但是由于认识、体制、政策等原因,收效甚微,即使有学科会聚和技术集成的开端,相当一部分是以分而治之和各奔东西而结束。因此,在遵循上述构建原则的基础上实施转化医学科技创新平台,还需要具备及创造以下条件:一是革新观念,消除桎梏,为转化医学研究模式营造良好氛围;二是广开门路,集聚资源,构筑完善的转化医学研究支撑体系;三是瞄准需求,凝练目标,找准若干转化性研究切入点;四是开放共享,协同参与,各学科各展所长;五是创新机制,政策到位,互惠互利带动参与学科共同发展。

3 中山大学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建设实践

中山大学医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最早可追溯至创办于1866年的博济医学堂,它是我国最早的西医学府。早在转化医学未形成机制性理念之前,我校已有多项转化医学成功实践:寄生虫学家陈心陶教授在血吸虫病社区干预方面作出重大贡献而三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在鼻咽癌预测、预防与个体化治疗临床转化方面取得了国际公认的重大成果,极大程度改善了长期存活病例的生存质量;开发出面向社会紧迫需求的分子诊断系列技术,以此孵化出广东高校第一家上市公司——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一家集分子诊断试剂、医疗装备、软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一体化的高科技企业,对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在此基础上,中山大学三期“985工程”启动“转化医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并正式成立“中山大学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院”,以此全力推进转化医学的进程。

中山大学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将充分发挥学校医学、生物学、材料学、化学、信息学以及社会科学等学科综合优势,切实有效地推进学科会聚,充分利用8家附属医院每年1 100多万人次诊疗量、近8 000张在册病床、近17万台手术等丰富的临床资源和海量疾病资料信息,依托9个医科类国家重点学科、3个医学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先进研究平台,以及由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等一批高水平人才领衔的学术队伍,继续大力度地、战略导向性地引进高层次人才,瞄准国际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针对癌症、代谢病、神经退行性病、自身免疫病、遗传病、感染性疾病等,直接从临床诊疗过程中提炼研究需求,首先将重大临床问题转化为关键科学问题,提出科学假设,组织多学科的协作攻关,以现代科学研究手段,最终形成改进重大疾病诊疗手段、提高治愈率、降低其致残率和病死率的重大研究成果。

中山大学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院由关键与共性技术平台、疾病资源库、临床试验研究中心、示范引导性转化研究项目、培训与政策服务等5大板块组成。总体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

3.1 技术平台板块

主要提供转化医学研究所必需的前沿、先进、昂贵技术的智能型支撑,同时提供生物医学普适共性技术的全面服务型支撑,包括:人类疾病模式动物子平台(转基因和基因敲除动物等);动物分子影像子平台(动物PET-CT、MRI、超声、活体动物显微影像等);组学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子平台;靶向化合物筛选子平台;分子医学与机能学仪器中心;药效学评价子平台;药物安全评价动物实验子平台;BSL-2和BSL-3等生物安全实验室等。

3.2 疾病资源库板块

为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临床标本、临床信息、干细胞等方面的资源服务与支撑,按照病理确切、临床资料完善、采集和保存技术规范、利用流程优化的国际水平标准与要求实施,包括:临床手术组织库;血及体液标本库;遗传资源库(如遗传病、特殊族群、双生子等);干细胞库等。

3.3 临床试验研究板块

在中山大学现有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Ⅰ期临床试验研究室、临床药理研究所等基础上,整合资源,引入国际因素,开展高水平、国际认可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进一步完善临床评价技术和伦理规范,建立国际认可、符合国际规范和技术标准的临床试验研究技术平台,实现临床试验数据及结果与发达国家双边或多边互认,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国家级临床试验研究机构,最终为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临床试验平台支持。

3.4 示范引导性转化研究项目板块

分批、分层设立重要疾病针对性强、转化研究链完整、有预期成果的较大型转化医学研究项目,通过加强顶层研究设计、全程实施监护与纠偏等手段,在3—5年内形成一批标志性转化医学成果的同时,培育一支高水平的转化医学研究骨干队伍,并在此过程中完善各类子平台建设和软科学支撑体系。

3.5 培训与政策综合服务板块

建设为培育和实施转化医学研究能力提供软服务的综合性平台,实行以下功能:深度参与示范性项目的研究设计,保障研究目标和研究路径的转化医学特征、研究质量和临床转化途径;临床研究规范与质控;以国际合作为主渠道,培训和培育转化医学与临床研究骨干人才;为技术转化提供转化政策与法规链接与服务支撑(如批文申报等);专题追踪、研究和总结转化医学研究设计、实施和成果转化的路径与模式;为整个研究院的行政管理核心。

4 结语

转化医学作为一种实践,是在2003年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正式提出的[11],目前已成为医学界最“炙手可热”的概念,并已成为全球医药卫生、生物交叉科学研究和基金支持的导向性趋势。与此同时,我们也观察和体悟到若干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目前转化医学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如何培养转化医学研究专门人才;如何发挥转化性研究项目的特色;转化医学创新平台的最佳建设方式和管理模式;如何评价转化医学创新平台的投入产出绩效等。因而需要继续探索转化医学的内容,并不断凝练其内涵。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转化医学的深入发展,通过学术组织方式改革、创新研究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必将促进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顺利进行,快速产生一批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成果,为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发挥显著作用。

摘要:从学科会聚角度出发,从内部汇聚障碍、外部环境制约因素等方面分析多学科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基于学科会聚的转化医学创新平台构建原则以及转化医学创新平台实施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山大学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建设的理念和实践。

关键词:学科会聚,转化医学,跨学科研究,科技创新平台

参考文献

[1]柳洲,陈士俊.从学科会聚机制看跨学科科技创新团队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3):165-168

[2]朱丽汤普森克莱恩.跨越边界——知识学科学科互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284

[3]安可纳,科奇安.组织行为与过程:企业永续经营的管理法则[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49

[4]乔治冯克罗.实现知识创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7

[5]汪国林,杨友文,范昕.学科交叉、会聚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0,11(6):8-12

[6]左金凤,温新民.学科会聚、交叉与科研平台建设[J].科学学研究,2005(23/增刊):11-15

[7]张炜.我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现状及其运行机制探析[J].软科学,2003,17(5):62-65

[8]伍蓓,陈劲,蒋国俊,等.学科会聚的起源、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73-78

[9]周健中.国外科研资助机构学科交叉项目的评议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40-46

[10]DORIS MCGARTLAND RUBIO,ELLIE E SCHOENBAUM,LINDAS LEE,et al.Defining translational research:Implications for train-ing[J].Academic Medicine,2010,85(3):470-475

11.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工作实施方案 篇十一

根据2014年***市政府重点工作和民生十件实事责任分工安排,为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工作,确保项目如期建成投产,特制定本工作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方法、加强统筹协调、提高服务质量,确保项目快建设、早投产,***局设立项目建设服务工作小组:

1、组长:***

2、成员:***

二、主要任务

协调各部门加强联动,主动服务,提前介入,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着力推进项目前期筹建、开工建设、竣工投产等关键节点实施进度,确保项目如期投产。

三、工作内容和责任分工

(一)土地出让。加强与国土部门联系,及时掌握一期用地中暂未落实的***亩用地批复情况,协助企业开展摘牌、签署成交确认书、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及办理国土证等相关工作。

(二)征地拆迁、场地平整。及时掌握项目用地的征地拆迁、土地清表、场地平整工作情况,协助企业做好地块整体利用。

(三)基础配套。协调相关部门加快完善项目用地周边 1

道路、供水、供电、排水、排污、燃气、通迅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为项目建设投产提供硬件保障。

(四)规划管理。协调规划部门指导项目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修规审批、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划验收等规划管理工作。

(五)环保审批。协调环保部门指导项目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环评审批、环保验收。

(六)消防审批。协调消防部门对项目进行消防设计审核、备案、消防验收。

(七)防雷审批。协调气象部门出具项目防雷审查意见、防雷设施验收。

(八)节能审批。协调开展项目节能评估报告审查。

(九)安全评价。负责指导企业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做好安全生产“三同时”和安全评价工作,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对安全设施进行验收。

(十)建设管理。协调建设主管部门加快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核准,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施工许可审批以及工程监理、造价管理、质量安全监督和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等工作。

(十一)主体建设。督促项目方制订详细的工程建设进度计划,履行项目建设程序,规范工程承包合同的签订,落实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确保项目于2014年12月31日

前竣工投产。

(十二)永久用电。协调供电部门加快项目永久用电报装审批、供配电设施建设和验收通电。

(十三)验收投产。协调国土、规划、建设、环保、消防、气象、市政、供电、安监等部门对项目各项验收进行辅导,完善综合验收手续。

四、工作要求

(一)优化审批服务

开辟绿色通道,按“要件把关,容缺受理,平行推进,补齐发证,刚性审批,弹性流程,特事特办,急事先办”的原则提供审批服务。指导项目建设单位完善立项、土地、规划、环评、建设等前期审批工作,加快工程建设推进,对项目工程综合验收进行辅导,采取技术审查先行,行政审批关口后移的工作方式,促进企业早投产。

(二)加强现场服务

深入现场,掌握项目进度情况,了解企业诉求,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征地拆迁、场地、水、电、路、气等基础配套问题,加强部门联动,对于关键性环节要重点攻关,专人盯住落实,具体跑、具体抓,通过“多了解、多沟通、多服务”,为项目建设和投产创造良好条件。

(三)强化建设管理

对项目建设实施全过程管理:

1、前期阶段:引导企业详细编制项目规划和工程设计,避免后续实施过程中发生重大变更,规范承包合同的签定,避免发生因约定不详而造成经济纠纷。

2、实施阶段:督促企业按计划推进工程建设,加强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管理,并完善各项隐蔽工程记录和工程质量保证资料的采集。

3、验收阶段:督促企业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审计、建设档案整理及归档等工作,协调各审批部门提前介入,做好验收辅导和审批服务, 采取联合验收的方式,实现项目竣工与投产无缝对接。

(四)完善信息报送

及时掌握项目建设动态信息,确保每周一巡查一记录,按照“每月一报”的要求定期进行督查通报。于每月25日前将项目建设推进情况报市政府。

(项目公司联系人:***联系电话:***邮箱:***。***局联系人:***,联系电话:***,邮箱:***

12.贵州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篇十二

为了更好地适应高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落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中教研工作新内涵、新思路、新功能,整合全县高中教育资源,发挥骨干教师集体智慧,县局决定成立高中学科中心教研组。现将《沙洋县教育和文化体育局高中学科中心教研组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年一月十日

沙洋县教育和文化体育局 高中学科中心教研组建设实施方案

高中学科中心教研组是教研室实施高中教学管理、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组织,旨在发挥高中骨干教师集体力量,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高中教学质量。为贯彻落实县局《关于加强高中教学管理,进一步提高高中教学质量的意见》(沙教[2009]79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我县高中教学教研工作的新内涵、新思路、新功能,加强我县高中学科中心教研组(以下简称“中心教研组”)建设工作,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书育人为根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展以校本教研为主要形式、以本学科教师教学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研究,推广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优秀教育科研新成果。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协作,形成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团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组织机构与管理

1、机构组成

按照高考文化考试科目成立高中学科中心教研组,每个中心教研组设组长1名,组员3—5名。原则上,组长由沙洋中学相关学科教研组长担任,组员由兼职教研员担任。

2、机构性质

中心教研组隶属县教研室管理,在县教研室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属于兼职性质的学科教学研究组织,对上为县教研室负责,对下为全县高中学校学科教研工作服务。

县教研室直接管理中心教研组,其管理职责是:领导中心教研组的日常工作;建立中心教研组组长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中心教研组长会议;负责中心教研组工作的布置和指导;提供中心教研组必要的活动经费;组织中心教研组成员学习与培训;负责中心教研组人员的选聘、考核与换届工作。

3、兼职教研员选聘与管理

具体办法参照《沙洋县高中学科兼职教研员选聘与管理暂行办法》(另附)执行。

三、工作任务

中心教研组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对教学教研工作提出建议。对全县高中本学科的教研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指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对教材、资料的选用提出建议;制定每学年教学进度,供全县高中教师参考;对每阶段的高考备考提出具体可操作的思路和意见;为县局高中教学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参与教学常规管理。研究制定本学科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常规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具体抓落实。对全县高中的教学常规进行指导和评价;对本学科校本教研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及时发现、树立教学中的先进典型,推广教学成功经验;积极承担有关教学工作考核、教学质量检测等任务;加强学科评价研究,做好学科考试的命题、阅卷和试卷分析工作。

3、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要围绕“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质量测评”、“教学反思”等教学要求,开展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的集体备课、教学研究、质量分析、教学反思交流、教学论文评比、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活动。活动要做到定时、定点、定要求、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

4、做好资料存档工作。设立中心教研组教研活动记录本,每次活动要有专人记录。注意做好各项教研活动材料、教学参考资料、统计资料等收集工作,学期结束时分类整理并交县教研室保管,逐步建立本组的教学资料档案。

5、强化学习意识。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新课程标准、新课标教材,认真分析教学案例,撰写读书笔记、教学随笔,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级教研活动,把中心教研组建成名符其实的学习型组织。

四、保障措施

1、切实抓好中心教研组的管理。教研室要明确各中心教研组活动要求和各成员工作职责,保证工作真正落实到位。中心教研组要经常深入教师、深入课堂、深入学生,通过听课、查资料、开座谈会等形式,全面深入地了解校级教研组工作情况。

2、改善中心教研组工作条件。各学校要给每个中心教研组订阅一定数量的学科专业报纸或杂志,配备必需的工具书、参考资料等,供中心教研组保管和使用。

3、保证中心教研组工作必要的资金投入。县局及教研室为中心教研组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并对兼职教研员的兼职工作给予适当补贴,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附件一:沙洋县高中学科兼职教研员选聘与管理暂行办法

附件二:沙洋县高中学科中心教研组工作规则(试行)

附件一:

沙洋县高中学科兼职教研员选聘与管理暂行办法

为加强高中学科中心教研组建设和管理,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提高全县高中教科研水平,充分发挥兼职教研员的作用,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聘任兼职教研员的目的1、改进和加强全县高中教学研究工作,依靠兼职教研员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活动,形成全县高中教研网络。

2、整合高中教育资源,发挥高中骨干教师优势,带动年轻教师成长,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第二章

聘任兼职教研员的条件

3、热爱教育事业,师德高尚,为人师表,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4、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有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能较好地为学校和教师服务。

5、具备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知识,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教学效果突出,在本校、本学科具有较大的影响。

6、具有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教学指导能力,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独立完成上级交办的教研工作任务。

7、兼职教研员应具有六年以上教龄,原则上具有高级以上教师专业技术职称,根据特殊学科的需要,特别优秀的教师可以放宽到中级教师专业技术职称。

8、近五年内获得县(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称号,或荣获县级以上优秀教师等表彰奖励。

9、本人对教育教研工作热情,愿意承担兼职教研员工作。

第三章

聘任兼职教研员的程序

10、推荐:兼职教研员采取教研部门或学校推荐、教师自荐等多种形式产生推荐人员。

11、考评:根据推荐人员名单,由县局组织人员按本方案中的任职条件对推荐人进行初步考察,初步推选出兼职教研员候选人名单。

12、送审:县教研室将初步推选出的兼职教研员候选人名单送县局,县局组织相关领导、专家和相关股室(单位)人员进行评审。

13、公示:县局对评审合格的拟聘人员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14、聘用:对经公示无异议的拟聘人员,由县局正式颁发《沙洋县高中兼职教研员聘任证书》,从聘任之日起履行职责。

15、兼职教研员原则上每学科设置3—5人。第四章

兼职教研员工作职责

16、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和推进县教研室和学科中心教研组部署的有关各项工作计划。

17、配合县教研室工作,积极主动完成县教研室安排的工作。

18、立足县域内高中,发挥兼职教研员研究指导作用,研究解决本学科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19、协助县教研室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深入课堂听课指导,接受学科业务咨询,积极准确地向上级教研部门反馈学校实际教学中的问题、需求等信息,及时提出改进教学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20、协助县教研室和学校培养教学骨干,发现典型。每位兼职教研员在聘任期内培养1-2名青年教师成为学科骨干教师。

21、加强考试研究。依据课程标准(大纲)和教材内容,积极参与各年级检测试题的命题工作,做好质量分析,为高中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22、兼职教研员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并在高中学科教研活动中承担讲课任务。

23、实事求是向县教研室汇报自己的教学成绩和科研成果,每学期将学科中心教研组的工作计划和总结上报县教研室。第五章

兼职教研员的管理

24、高中兼职教研员是全县高中各个学科教学的骨干,是教研、教改的带头人。要在县教研室的领导和管理下,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及学校教学实际需要,按照县教研室工作思路及工作重点,积极配合协助县教研室搞好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学服务工作。

25、兼职教研员的聘期原则上为三年。兼职教研员由县局委托县教研室定期考核其工作情况,经考核合格,可连聘连任。对不能积极主动履行兼职教研员职责、或任期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解聘。

26、学校要大力支持兼职教研员参与各种教研活动,并为兼职教研员提供兼职工作条件。

第六章

兼职教研员的权利和待遇

27、兼职教研员承担县级教研工作任务的时间,要同时计算在其任职学校的工作量和课时总量中。

28、兼职教研员享有参加各级骨干业务培训、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专题调研、考察和教研活动的优先权。

29、兼职教研员在学校的教师身份不变,享有学校教师同等的权利、义务及待遇,具有从事原学校教学工作和县教研室安排的教研工作的双重义务。

30、兼职教研员纳入县局人才管理库;兼职教研员优先享有参加各种教育学习培训权;在推选市级、省级骨干教师、教育名师、教改先进和职称评审方面,享有优先权。

31、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其最终解释权归沙洋县教育和文化体育局所有。

附件二:

沙洋县高中学科中心教研组工作规则(试行)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沙洋县高中学科中心教研组(以下简称中心教研组)是在县局领导下、由县教研室管理的学科教学研究组织,履行全县高中各学科教学研究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的职责。

第二条

努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为提高高中各学科教学质量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服务,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咨询。

第三条

以高中各学科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研究工作中,既要开展基础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又要重视应用研究,并以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应用研究为主。

第四条

中心教研组成员在工作中要坚持与本专业的广大教师相结合,逐步形成以中心教研组成员为主体,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的教学研究新局面。

第二章

任务

第五条

各中心教研组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和掌握全县高中课改、学科教学等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每年完成一篇调研报告,提出符合本县实际的落实课程标准及改进教学管理的意见或建议。

第六条

策划和组织本学科教师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努力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或教学评优活动。

第七条

组织开展专题研究和教学实验研究,发现典型,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做到点面结合,分类指导,有序推进,促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和课改工作不断深入。

第八条

每年组织本学科教师开展培训或研讨活动一至二次。学习课改理论,钻研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树立教育教学新理念,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第九条

积极承担本学科及有关课程改革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带头研究课题,勇于开拓创新,努力多出成果,不断提高教、科研水平。

第十条

每年组织本学科教师开展一次教学论文研讨交流活动,积极承担省、市教科研部门委托的评审工作。

第三章

成员

第十一条

中心教研组成员应由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并具备一定研究能力的在职人员担任,选聘办法参照《沙洋县高中学科兼职教研员选聘与管理暂行办法》。学校领导、教学骨干应各占一定的比例。

第十二条

中心教研组成员要认真读书,自觉学习政治理论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学习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完成相关的教、科研任务。

第四章

管理

第十三条

各中心教研组每学年年初应制定出本组的学工作计划,年终向县教研室提交工作总结。

第十四条

每学年至少召开一次中心教研组工作会议,总结工作,交流经验。

第十五条

县教研室每年对各中心教研组及成员的工作进行一次考核,对完成任务好、并取得显著成绩者,将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六条

13.贵州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篇十三

郑州大学临床医学分布于郑州大学第一、第二、第三、第五附属医院, 附属人民医院和附属肿瘤医院, 是河南省临床医学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涵盖18个二级学科, 是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 年均培养硕、博800余人, 留学生200余人, 是中部地区最大的高级卫生人才培养基地。2015年, 郑州大学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前1%, 在2015年中国科研院校ESI临床医学领域排36名。该学科具有以下优势和特点:

(一) 学科体系完善, 专科特色突出。

临床医学学科通过学科细化和重组, 调整和优化学科建设, 先后成立风湿免疫科、呼吸睡眠科、烧伤科、全科医学科、男科等专业科室, 细化医学影像科、耳鼻咽喉科、眼科等学科, 大力发展重症医学科, 重症床位占总床位比由2.6%增至5%, 显著提升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 已建成国内为数不多的功能完善、种类齐全、专业分工明确、特色突出的学科体系。截至目前, 学科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7个。在《2015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评价报告》中, 全国1324家三级甲等医院中只有11家医院在25个学科排行中全部进入了前100位,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其中之一, 也是河南省唯一的单位。2015年, 在国家医疗数据中心评估的中国最佳临床学科排行榜中, 郑州大学各附属医院15个学科 (总计评估19个学科) 进入前15名, 数量居全国第三。

(二) 科研投入巨大, 平台建设一流。

临床医学学科完善硬件建设和设备投入, 已投入2亿元资金购买实验室设备, 目前大型设备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居国内医院前列;新建立的国内一流的生物样本库也即将投入使用。围绕医院重点科研方向, 启动由1000多位博士组建的创新科研团队的建设, 每项资助200万元。目前, 有院士工作站11个, 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 省级工程实验室9个、厅级实验室24个, 各类省级质控、医学中心61个。通过整合临床实践教学资源, 建立了转化医学平台, 医院数字图书馆, 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形成了多学科交叉、多专业共享、多功能于一体的充满活力、富有成效的学科基地。电子病历信息化建设达到国家卫计委五级, 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三) 人才队伍强大, 科研成果丰硕。

目前, 临床医学学科有卫生技术人员7422人, 院士1人, 特聘院士17人, “973”首席科学家1人, 国家杰青2人, 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主委2人、候任主委1人、副主委3人、青年副主委5人、常委18人。医院充分发挥院士及其专家团队的集聚与引领作用, 以转化医学为主线, 提高科研向临床实践转化率, 加强对科研信息的收集, 加大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 完善了以产出为导向的科研激励机制, 形成完善的产—学—研 (医疗—教学—科研) 服务体系。国内首例 (全球第三例) “应用单细胞SNP微阵列技术进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试管婴儿”成功分娩;国内首例 (全球第二例) “应用体外激活休眠卵胞及卵巢组织自体移植技术治疗卵巢早衰”妊娠成功;国内首例 (全球第二例) “同卵双生活体供肝肝移植”成功实施;国际首创“韩新巍式血管可回收支架”的临床应用, 填补国际空白;在国际上首次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合成了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的中和性抗体, 并完成了动物实验, 填补了国内空白;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顺利开展, 标志着河南省外科手术进入“机器人时代”, 目前已经开展手术300余例, 其他布加综合征的外科手术治疗、无痛诊疗、微创技术和人工耳蜗植入等技术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四) 对外交流广泛, 国际合作深入。

学科建设瞄准国际一流, 与国际接轨。与美国、英国、德国、丹麦、挪威等发达国家先进医疗机构和研究机构合作, 进行学科共建、人才培养、交流合作、承办学术会议等。充分发挥医院海外基地的作用, 选派技术骨干进行团队学习和培养, 实现人才共享、资源互补, 快速提升医院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水平。

在未来5年内, 临床医学将围绕着五大学科方向 (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应用、不孕不育与优生优育、神经系统疾病、慢性肾脏病与肾脏替代治疗和器官移植) 及五大平台 (建立国内一流的生物样本库、完善国内一流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公共技术平台、转化医学平台、数字化医学网络平台和实验动物中心) 建设, 完善学科体系, 突出优势和特色, 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学科团队会聚工程。引进或培养1~2名院士, 1~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2名“青年千人计划”, 1~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重大成果培育工程。承担3~5项国家级重大项目 (包括科技支撑, 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重大项目等) ;获国家级成果奖1~2项;力争重要国际期刊发表论文的突破。3.国际合作拓展工程。举办3~5次具有国际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4.外引内联开放工程。与1~2个本领域一流学科建立良好的战略联盟。5.质量控制体系工程。建设和完善以实时为特色的全过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上一篇:谁执法谁普法自查报告下一篇:工会福利会议纪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