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应急救援体系小结(精选7篇)
1.国外应急救援体系小结 篇一
王庄煤矿瓦斯突出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小结
根据公司要求;我矿于6月21日组织了一次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活动,这是检验我矿事故应急救援反应能力综合体现。从这次演练总体来说,领导重视、方案合理、计划周密、准备充足、精心组织、反应迅速、演练真实。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有如下几方面。
1、井下未成立临时指挥所,也未设立临时应急抢险救灾小组。
2、调度室通知撤人不到位,(312顺槽人员未及时通知到)312工作面人员撤离不迅速。
3、在撤离时有的新员工不会使用自救器。
4、西风井放警戒人员未带检测仪器进行检测。
5、监控员未及时向调度汇报井下人员位置,及井下人数情况。
6、在演练时,矿灯房未得到调度室通知许可,擅自发放矿灯给中班作业人员。
通过这次的演练,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矿及时认真进行了总结分析。并落实整改措施和责任人进行整改,杜绝以上现象,真正做到在应急事件中反应迅速、处理果断,措施得力,不断提高我矿抗灾、防灾、避灾的应变能力。
王庄煤矿
二○一四年六月二十三日
2.国外应急救援体系小结 篇二
关键词:应急救援,体系,理论,灾害事故
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公安消防部队依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它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2006年5月,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 明确要求:“公安消防队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 除完成火灾扑救任务外, 要积极参加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建筑坍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爆炸及恐怖事件和群众遇险事件的救援工作, 并参与配合处置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 矿山、水上事故, 重大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法定职责来看, 消防部队是承担“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救援任务来开展工作的, 从大量的实践来看, 消防部队处置的灾害事故类型很多, 范围很广, 包括了大部分的自然灾害、生产生活事故。突发的灾害事故在我国每年都发生数十万起, 应急救援已经成为了消防部队的工作常态。应急救援产生于实践,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实践领先于理论, 但必须依靠理论的推动才能更好地发展, 实践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应急救援学 (学科编码6208040) 作为三级学科, 它是主要研究针对突发的、具有破坏力的紧急事件采取预备、预防、响应和恢复的活动, 以达到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 迅速恢复平衡状态的综合性学科。本文从应急救援理论、应急救援技术、应急救援管理3个层面对应急救援研究的内容进行划分, 对应急救援研究提供框架式的参考。
1 应急救援研究的总体框架结构
应急救援活动是基于对灾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所产生负面影响的科学分析, 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启动, 运用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 进行的应对、控制、处理过程。这些事件的来源于工业事故、自然灾害、公共活动、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等。
应急救援活动是一个追求有效实施的综合体系, 它是以应急救援理论体系、应急救援技术体系、应急救援管理体系为基础, 以救援资源优化布局与动态调度、救援方案制度合理有效、救援措施准确迅速来保障完成挽救生命、减缓事态扩大、控制事态发展、恢复总体平衡状态的救援任务。系统中理论体系提供机理指导, 技术体系提供方法手段, 管理体系实现系统控制。 (图1)
2 应急救援理论体系
应急救援理论体系由救援规划原理, 救援管理原理和救援实施原理三部分组成。救援规划原理由灾害事故时变机理和救援资源非均衡机理构成;救援管理理论由系统有序性机理、系统反馈性机理、系统联动性机理、系统分级性机理构成;救援综合实施原理由灾害事故的蔓延机理、转化机理、衍生机理、耦合机理、阀值机理以及应急救援系统响应机理为理论基础建立 (图2) 。
2.1 救援系统规划理论集群
系统合理规划的目的就是寻求一种相对的平衡, 使救援资源与灾害事故救援需求相匹配。 (图3)
2.1.1 时变机理
救援系统规划的灾害事故时变机理由灾害事故的客观性、发展性、损害性和不确定性构成。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不管人们做出多大的努力也不能完全人为杜绝, 这就是客观性;灾害事故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也不断地在发展, 如汽车交通事故就只有100多年的历史, 这是发展性;灾害事故或多或少都会带来社会、政治、经济、心理等方面的损害, 如交通事故, 不仅会带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还会带来人的心理和精神伤害等, 这是损害性;灾害事故的发生, 我们可以预测其发生的风险, 但是在空间、时间、损失程度等多个方面上, 无法精确预测。如森林火灾为例, 我们可以确定火险等级, 但是在具体时间、地点上, 会不会发生火灾是不确定的, 这是不确定性。
2.1.2非均衡机理
救援非均衡机理由救援信息缺失性、救援资源非均衡性和灾害事故分布的离散性构成。灾害事故在时间、空间上是突然发生的, 我们在灾害事故的初期, 对灾害事故的信息 (如灾害事故强度、影响范围、人员物资损失等信息) 是严重缺乏的, 要随着救援行动的不断深入, 灾害事故的全貌才会逐渐清晰, 我们对灾害事故的了解才会逐渐全面, 这是信息缺失性;我们的社会是一个非均衡大系统, 灾害事故发生的风险也有很强的离散性, 因此灾害事故源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一种的非均衡性, 而救援资源由于系统初始状态限制也呈现一定的非均衡性, 其表征为灾害事故发生后救援信息的迟滞性和救援资源的长途运输性。
2.2 救援管理理论集群
系统管理的目的就是追求系统的有效控制, 使应急救援行动与灾害事故救援需求相匹配。 (图4)
2.2.1 系统有序性机理
现代应急救援活动不是自发行为, 而是有组织有纪律的主观行为, 是应急救援管理层的救援理念、决心意志在应急救援实施层的具体体现。客观上要求系统对资源的管理控制, 对救援信息的处理呈现一定的有序性和制度性。系统有序性机理分析为各类体制机制及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提供理论基础。
2.2.2 系统反馈性机理
应急救援管理系统和应急救援实施系统存在着反馈回至性, 表征为以应急救援实施效果来修正应急救援管理。应急救援体系就是基于动态回馈性不断调整修正系统结构和运作模式, 使之更加高效快速地处置灾害事故。系统反馈性机理从管理体制回馈性、救援资源回馈性、救援效果回馈性3个层面对系统响应灾害事故的反馈性机理进行分析研究, 保障反馈信息的合理有效。
2.2.3 系统联动性机理
应急救援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系统, 涉及各级政府和部门, 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何构建整体联动体系, 形成高效统一的调度指挥, 确保各子系统间协调运行是协同联动理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协同联动理论从救援人员行为协同、救援装备物资协同、救援信息协同共享3个方面分析研究, 保障系统对灾害事故响应合理有序。
2.2.4 系统分级性机理
灾害事故种类、烈度、影响程度不同, 处理的模式、方法也不同。应急救援分级机理研究对灾害事故的模糊辨识、影响预估、分级救援模式等关键性问题, 还要对灾害事故的划分原则、划分方式、划分依据进行界定, 为灾害事故的分级响应提供理论依据。
2.3 救援综合实施理论集群
应急救援实施的目标就使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最小化。 (图5)
2.3.1 灾害事故蔓延机理
很多灾害事故如果不及时有效处理, 往往会蔓延扩大。如火灾事故, 救援不及时造成小火成大灾的事故数不胜数。研究灾害事故蔓延机理, 在划分事故类型的基础上, 确定产生机理、发展条件、波及范围等, 从能量抑制、风险分散、响应时滞等层面对危险控制进行分析。
2.3.2 灾害事故转化机理
一种灾害事故的影响成为了另一种灾害事故的诱因和条件, 这就是灾害事故的转化。如大暴雨造成的煤矿淹井事故, 就是自然灾害转化成生产安全事故。一个事件转化成另一个事件, 其中一定存在着联系。研究灾害事故的转化机理, 是从事故源和事故影响树的分析中, 寻求切断事故转化链的应对措施。相对于突发的灾害事故, 转化发生的事故一般都可以划分到渐发事故的范围, 灾害事故转化机理研究对预防和抑制转化为更大的事故有重大意义。
2.3.3 灾害事故衍生机理
在处置灾害事故中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可能会因为方法和手段的因素产生新的损失, 这是灾害事故的衍生。如扑救火灾事故中, 用水扑救会产生水渍损失, 很多时候是不可避免的。研究灾害事故衍生机理, 是从事故处置的角度上, 分析预测应对措施产生的后果, 寻求最优的解决方案。
2.3.4 灾害事故耦合机理
不同的事件在同一时间空间内发生, 共同作用产生更大的灾害事故, 这是灾害事故的耦合。如火灾现场中的“火借风势, 风助火威”, 这是一种相辅相承的耦合关系。研究灾害事故的耦合机理, 可以通过“解耦”的方法, 使事故影响迅速缩小。
2.3.5 应急救援阀值机理
任何灾害事故都存在一定的可恢复点、可挽救点。如救援遇险人员必须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实施, 错过了时间, 遇险人员就会死亡。救援阀值机理就是对灾害事故发生后, 遇险人员、受损设备物资的可恢复、可挽救阀值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 为系统规划与救援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2.3.6 灾害事故应急响应干涉机理
救援系统建立的合理性取决于救援系统对灾害事故的响应速度和响应质量, 快速响应和正确响应是系统的目标。快速响应机理从个体救助、综合救助、救助时差3个层面进行研究。其中个体救助从生物反馈机理研究救助有效性;综合救助从系统的“报警—辨识—响应—评价”救助链的角度分析应急救援系统对灾害事故的影响;响应时滞机理是在以上二个层面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救援阀值研究, 从时间的角度上对响应时滞进行研究。
3 应急救援技术体系
应急救援系统总体框架结构、应急救援管理、应急救援具体实施这3个层次存在缺陷, 都将影响系统对灾害事故的控制和处理。可将应急救援技术体系划分为救援系统规划技术集群、救援管理技术集群、救援行动技术集群。
3.1 救援系统规划技术集群
3.1.1 救援资源优化布局技术
救援资源包括救援专业人员, 救援装备, 救援物资等等。救援资源在空间上合理分布是救援行动快速有效的基础。救援资源优化布局技术是以交通网络规划理论为基础, 结合灾害事故危险源分布, 运用系统工程多目标决策分析理论, 建立救援资源合理分布体系, 为救援资源优化布局提供技术手段。
3.1.2 事故危险源预测技术
各类灾害事故的发生是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生产生活影响, 呈现出一种不均匀分布而具有一定的集聚性, 如道路交通事故有高发路段, 化工生产储存基地的化学危险品事故比一般城镇要多等等。事故危险源预测技术, 就是通过数理分类统计的方法, 结合灾害事故预测原理对灾害事故发生的地点、类型、等级进行辨识和预测, 为系统规划和救援资源优化布局提供依据。
3.1.3 模拟仿真和评估技术
救援系统规划与设计方案是否合理需要实际运行来检验, 一旦方案和设计存在缺陷将会造成重大损失。模拟仿真和评估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手段为系统规划设计方案的测评提供技术手段。
3.2 管理技术集群
3.2.1 救援行动协同技术
协同运行是应急救援行动中准确高效的必要保障, 各救援部门协同不好会产生不必要的浪费, 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内耗, 直接影响应急救援行动开展。救援行动协同技术是从行为管理学的角度开展研究, 为系统联运体制机制建立健全, 各部门职、责、权、利划分, 救援资源的协同管理使用等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3.2.2 基于GIS/GPS管理技术
救援行动中对救援资源的了解掌握是合理调度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定位系统 (GIS/GPS) 技术使决策者在空间、时间上能动态、直观、全面地掌握救援资源, 从而使救援决策更加准确有效。
3.2.3 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
由于救援活动的多目标性, 救援决策指挥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通过对各类灾害事故信息、救援资源信息、决策模型仿真等综合分析, 用系统数学计算方法寻求最优解决路径, 形成备选方案供决策参考。
3.3 救援行动技术集群
3.3.1 灾害事故勘察技术
灾害事故勘察技术是多种技术的综合集成, 包括灾害事故类型辨识、灾害事故影响分析技术、事故危险源侦检和探寻等技术。灾害事故勘察技术的建立可为决策指挥提供依据, 为灾害事故分析提供技术手段。
3.3.2 灾害事故分类和等级模糊辨识技术
各种类灾害事故的发生发展具有不同的特性, 同类灾害事故损害程度也不同。依据灾害事故的特性和烈度分析研究其专业性机理, 用模糊辨识技术对灾害事故分类分级, 为快速响应提供依据。
3.3.3 灾害事故控制技术
灾害事故的发生发展是动态波及的, 灾害事故控制技术体系从灾害事故波及链理论为指导, 研究灾害事故演化路径, 用切断或抑制波及链的手段来避免灾害事故扩大化。
3.3.4 灾害事故综合救援技术
该技术体系是救援技术与方法的综合体。包括了人员救援技术群, 救援装备技术群, 救援环境技术群等方面。灾害事故综合救援技术主要为现场救援行动提供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
3.3.5 现场组织技术
救援现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如何统一调度, 保障有序运行是实现救援行动有效性的关键。该技术体系以管理学原理和指挥学原理为指导, 运用数字化通信调度技术把灾害事故涉及人员或组织纳入统一指挥。调度与现场组织技术主要为统一指挥提供技术支持。
4 应急救援管理实施体系
4.1 应急救援管理层
主要包括救援资源管理和救援实施管理2个方面, 救援资源管理是救援活动的基础, 救援实施管理的核心是救援方案的制定与救援行动的控制。
4.1.1 救援资源管理
包括人员培训、人员管理、物资管理、灾害事故资料管理、相关组织部门管理、预案管理等等。
4.1.2 救援实施管理
主要依据救援资源管理提供的软硬件平台, 对灾害事故做出反应, 迅速产生应对方案下达执行层实施。
4.2 应急救援执行层
执行层负责在事故发生后按照管理层的命令、指令, 开展现场救援活动。它按照灾害事故侦察辨识、灾害事故救援处置、灾害事故现场恢复这一链式模型运作。 (图6)
结论
应急救援研究体系的构建, 有助于系统性、前瞻性、协调性研究应急救援所涉及的问题, 便于进一步开展应急救援研究工作, 从而更科学地把握应急救援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本文从理论体系、技术体系、管理实施体系三个方面对应急救援进行系统划分, 意在构建研究的框架, 为进一步拓展应急救援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Z]2008年10月28日修订.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
[3]张殿业, 金健, 郭孜孜.铁路行车事故救援理论与技术体系探讨[J]铁道学报, 2006, 28 (5) :11-15.
[4]陈安, 陈宁, 倪慧荟等.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国外应急救援体系小结 篇三
关键词:电梯安全;应急救援;救援体系;体系构建
引言:电梯目前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手段,但是在电梯运行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电梯事故,如何能够更快更好地处理电梯安全事故,将电梯安全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是我们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所以,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逐渐构建起来,但是目前的应急救援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本文通过论述这些不足的内容和原因,进而提出了构建和完善应急救援体系的相关策略。
一、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普遍存在着“被动应急”的现象。应急救援体系应该在电梯事故出现后,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救援,争取将电梯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但是,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目前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普遍存在着“被动应急”的现象:首先,很多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只是在电梯事故发生后才开始采取措施,没有提前建立电梯事故相关的处理方案,当电梯事故发生时,很容易出现不知所措的现象;其次,很多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领导对于应急救援体系的认识不够科学,认为应急救援体系只是在电梯事故发生后才开始行动,没有提前处理的意识;最后,很多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工作人员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电梯事故的发生概率非常小,所以不予重视也忽视了日常的演练,当电梯事故真正发生时便无所是从。
(二)应急救援力量不足,救援工作不及时。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应急救援力量和及时的救援工作是降低电梯事故损失的重要保障。但是,在目前的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中,普遍存在着救援力量不足,救援工作迟缓的现象出现:首先,很多地方的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人手不充足,而且救援设备也比较落后,所以无法进一步提高救援工作的工作效率;其次,由于很多地方的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没有统一的指挥,所以导致应急指挥时的职能交叉,指挥过程比较混乱,应急救援人员无法更好地开展救援工作。
二、构建和完善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及时处理电梯故障,也不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必须要不断完善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从而能够确保电梯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点策略:
(一)构建多部门合作的应急救援体系。随着目前电梯系统更加复杂化,解决电梯的故障往往需要很多部门进行参与。因此,为了进一步完善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需要构建多部门合作的应急救援体系:首先,建立电梯事故的应急指挥中心,当某个地方出现电梯故障时,应急指挥中心能够及时接到报警,从而及时指挥相关的救援人员到现场进行救援;其次,要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和管理工作,由于电梯故障的救援工作需要多个部门参与,所以为了更好地进行电梯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必须要对各个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指挥,使其能够真正发挥自身的作用,及时处理好电梯事故,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
(二)不断提高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技术水平。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同时也能够对电梯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电梯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构建完善的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需要不断提高救援体系的技术水平:首先,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的救援体系中,能够帮助建立具有高新科技的救援体系,能够更好地提高电梯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其次,不断提高相关救援人员的素质,使其能够掌握和熟练使用相关的先进的救援设备,更好地开展相关的救援工作,进一步提高救援工作的效果;最后,保障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有足够的人员进行工作,从而能够满足电梯事故处理的需求。
(三)建立完善的电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运行机制。为了能够及时地响应电梯事故应急救援的请求,需要建立完善的救援工作运行机制,这样才能确保救援工作及时地开展,为降低电梯事故的损失提供保障。为了建立完善的救援工作运行机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保障运行机制环节的完善,运行机制至少由响应机制、指挥机制、协调机制和上报机制等组成,这些机制缺一不可,在构建运行机制的过程中,必须给予全面的考虑;其次,确保各个机制的良好运行,运行机制的各个组成元素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为了更好地构建救援工作的运行机制,必须要确保各个元素的正常工作,才能组成可以正常工作的运行机制,进而能够更好地支持救援工作的开展。
小结:本文通过简要论述目前应急救援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构建和完善应急救援体系的相关策略,从而能够及时地处理电梯安全事故,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相信随着我国应急救援体系的不断完善,能够更好地处理电梯安全事故,从而更好地保障人们的顺利出行。
参考文献:
4.矿山应急救援体系的法制建设 篇四
矿山应急救援体系的法制建设是一项十分迫切而又需要不断完善地艰巨任务,要从理顺管理系统、强化组织系统、完善技术支持系统出发,从全面加强和改进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入手,逐步完善矿山应急救援法律法规,把矿山救援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
建立“国家矿山应急救援体系”的目标,是整合全国矿山应急救援有限资源,建立组织严密、协调有效、快速反应、协同救援的专业化矿山应急救援队伍,及时有效地组织各类矿山事故的抢险救灾,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和人员伤亡,提高国家应对矿山事故的综合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加快矿山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完善矿山救援工作机制,应当重视和加强矿山救援体系的法制建设。笔者认为,矿山救援体系的法制建设应侧重四个方面。
资金保障合法
资金保障是矿山应急救援体系组织系统得以存活的基础。目前,我国矿山救援队伍的资金保障分两种情况:一是国有大型煤矿企业的矿山救护队,其资金来源分作两块,一部分是企业内部厂矿交纳的服务费,另一部分是区域内向地方煤矿收取的服务费;二是地方建立的矿山救护队,其资金来源也是两块,一块是财政拨付的,一块是区域内收取的煤矿施救服务费。这两种类型的矿山救援队伍,资金来源的依据大都是地方行政自定或企业行为,基本上没有法律依据作保障。因而,在实践中由于人为因素的缘故有着很大的随意性。企业救护队一般受企业经营状况的直接影响,资金波动较大。前几年出现的救护队普遍经费困难,举步维艰,盖源于此。而对于收取区域内煤矿的施救服务费,由于没有统一的法律依据,结果造成收费标准不统一、矿井拖着不交费、托人说情少交费等不正常现象,矿山救援资金得不到保障。由此,建议国家统一制定矿山应急救援组织体系有偿服务收费办法或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有偿服务费,使得矿山企业交费、救援组织体系收费、救援队伍建设花费合理合法。
应急救援有法
目前,矿山救护队处理矿山事故基本遵循两个规程,即《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救护规程》。随着矿山救护队服务职能外延的扩大,这两个规程显然是不够的。因此,一是要制定矿山事故应急救援处理规定或条例,将所有矿山事故的处理规程包囊其中。二是所有矿山企业都必须与救护队联手制定矿山应急救援预案,并且要有区域救护大队的实地勘察、审核,以保证在发生各类重大、特别重大矿山事故时,矿山应急救援工作能够按计划,有顺序地进行。矿山救援预案应当至少每两年修订一次,修订时应有矿山救护队参加。不制定矿山应急救援预案的矿山企业应责令停产整顿,从而使矿山应急救援有法可依。
队伍管理依法
要制定矿山救援队伍管理条例和矿山救护队资质认定办法,修订《矿山救护队救护演习大纲》、《矿山救护队军事训练教范》,明确其地位、职责、作用及相关要求,理顺矿山救援组织体系的上下左右各方关系,确保救援队伍拉得出,冲得上。各矿山救护队应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全面加强和改进基础管理工作,使队伍管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
下井熟悉巷道、检查执法
下井熟悉巷道、安全检查是矿山救护队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任务,它既有利于促进矿井安全生产,又有利于矿山救援队伍能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但现在矿山救护队的下井工作只剩下了熟悉巷道一项任务,安全预防检查既没有检查权,也没有处罚权,以至于有的服务矿井对救护队的下井工作不予重视,有的甚至产生不正确的想法,认为是给矿井找麻烦等。虽然《煤矿救护规程》明确规定,“矿山救护指战员在进行矿井安全预防检查时,履行安全检查员的职责,行使安全检查员的权力。”但在实际工作中,却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够落实。
5.国外应急救援体系小结 篇五
省级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是国家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省级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方案具有实用性、先进性、经济性和可操作性,笔者通过调研许多地方的经济现状、重大危险源和现有的生产安全应急救援资源,提出了省级应急救援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体系在应急救援情况下的.响应程序.要在省、市(地区)、县三级建立起权威的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才能使应急救援体系实现高度的统一指挥,灵敏高效;充分地整合和利用现有各种救援力量和通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促进“110”,“119”,“120”,“122”等通讯网络联动,并逐步应用GPS,GIS等资源,建立先进的动态跟踪监测,可视的信息系统;应急救援队伍由3部分组成,即政府主办的公共应急救援队伍(现有)、政府资助由行业或集团公司主办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企业自备的应急救援队伍;同时对体系中各种机构的组成及其主要职责提出了设想.
作 者:林述书 LIN Shu-shu 作者单位:福建省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刊 名: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年,卷(期): 14(11) 分类号:X9 关键词:省级 应急救援 体系框架 响应程序 机构职责
6.国外应急救援体系小结 篇六
我国以及管理的政策体系:
2003年非典以前,中国的应急管理属于单灾种防灾减灾阶段,各部门几乎是单独负责所辖领域的抢险救灾和灾害预防,2003年非典以后,才进入综合化应急管理阶段,06年颁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年,颁布《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国应急管理的政策体系构成是“一案三制”即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应急法制。
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强调以社区、乡村、学校等基层单位为重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明确了职责,确定专兼职的工作人员或机构,制订各类应急预案。应急体制遵循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
应急机制有预防与准备机制、预警与监测机制、救援与处置机制、善后于恢复机制组成。
应急法制方面,2004年,紧急状态入宪,2007年11月1日,《突发事件应对法》生效。
国外应急管理现状对我国的启示:
启示之一: “防患于未然”,是应急管理首先要牢固树立的工作思维方式
启示之二:加强快速救援的联动机制建设,是应急管理的关键部分
7.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评价体系 篇七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的《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在“十二五”期间,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里程将会达到10.8万km, 基本建成我国国家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促进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我国高速公路发展起步较晚, 大多处于建设和营运的初期, 有关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和运营方面的检验和理论研究比较缺乏, 我国高速公路的单位里程事故指标率严重高于发达国家[1,2,3]。
高速公路事故的发生频率和数量都在不断提高, 对道路安全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 虽然目前我国各省、各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了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但多数地区救援体系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 还很不完善。
通过对应急救援能力综合情况的评价, 可以帮助组织者认识到自身应急救援能力目前处于何种水平, 同时识别出制约其救援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寻找最佳发展平衡点[4]。对应急救援体系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是提高应急救援水平的前提条件, 而1套完善的符合实际的应急救援评价方法则会对应急救援体系的改善提供最有价值的参考[5,6,7]。
笔者在参考以上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调研和专家调查的结果, 建立了评价的指标体系并确定了指标的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设计了评价结果计算模型, 采用计算综合评分的方法, 将综合隶属度转化为1个综合评分, 这样既容易得出评价对象的水平又利于评价结果的比较。
1 确定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1.1 评价指标选取及指标体系建构原则
综合考虑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的形式和要求, 以及事故预警、应急救援、应急资源保障和事后补偿等应急救援4个环节的具体需要, 确保所构建的评价系统中的各项指标有据可查, 尽可能的易于判定。同时, 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应该尽量与有关部门的现行统计资料中的指标相衔接, 尽可能与其保持一致, 这样不仅便于实施评价工作, 而且能够更加方便和有效的利用评价结果。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是多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救援效果的综合表现。救援能力的优劣, 既取决于其内部的组织机构、人员素质、物资保障等各种因素的水平, 又受到国家政策、科学技术水平、专业技术支持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 选取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指标集, 应该充分遵循以上所述的指标选取的原则, 构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指标体系的时候, 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指标体系的结构应该尽量简单, 指标的数量也不能太多, 即要在保证指标体系全面的前提下, 力求简洁, 具体情况应该根据具体问题而定。评价的目的是出发点, 指标体系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是实现评价目的所需的, 能够反映评价对象的全部信息。指标的精炼可减少评价的时间和成本, 使评价活动易于开展。整个指标体系应该简明扼要、层次分明, 围绕评价目一层一层展开。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和指标评判标准不仅要便于比较, 更要符合客观实际, 对评价指标内涵的解读要意思明确、并且要规范, 资料或数据的收集要简单易行。
1.2 构建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方法, 并结合对某高速公路路段的实际调研情况, 在参考国内外的已有研究成果和专家建议的基础上, 确定了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确定了从组织支撑能力、响应决策能力、现场处置能力、资源保障能力和技能提升能力等5个方面来综合分析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将这5项设为二级分指标, 通过进一步分析, 找出评价这5项二级评价指标的三级分指标。指标体系整体框架见图1。
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 各项指标的权值直接影响着综合评价的结果, 权值的变动可能引起被评价对象优劣顺序的改变。因此, 如何科学准确地确定指标权值在多指标综合评判中非常重要。笔者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8,9]。
2.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根据具有递阶层次结构的目标、子目标、约束条件, 采用两两因素对比的方法确定判断矩阵, 把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相应的特征向量的分量作为计算的系数进行矩阵运算, 最后得到各个方案的优先程度。它是1种有效处理不易量化的变量在多个准则下求权重或按重要程度排序的重要方法[10]。
2.2 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1) 构造比较矩阵。笔者构造判断矩阵采用美国运筹学家A.L.Saaty提出的9标度法 (见表1) , 采取专家打分的方法, 从最低层开始进行同层要素相对上层某要素的重要性比较, 建立比较矩阵A= (aij) n×n, 判断矩阵中的指标数值是根据资料数据、专家意见和系统分析人员的经验综合权衡后得出的。其矩阵形式如下[11]
矩阵中元素aij反应针对准则Ck元素ai相对于aj的重要程度, 此矩阵是1个互反矩阵, 有如下性质:
假设调查对象数即访问的专家数为m, 通过问卷调查, 目标层和准则层的各个指标都可以得到m个两两比较矩阵。
2) 权重计算方法。假设调查对象数, 即访问的专家数为n, 指标的个数为n, 则通过问卷调查,
可以得到n个两两比较矩阵, 将这n个矩阵中的各个对应元素求几何平均值, 则可得到综合判断矩阵A。计算各层因素的权重, 针对某一准则, 各元素的权重向量为
可以通过求解下列方程得到W。式中:λ为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
由于涉及的判断矩阵都是单层, 比较简单, 在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情况下, 可采用较为简单的近似求解法, 包括几何平均法、列和法、行和法等。下面以几何平均法为例说明计算步骤:
(1) 计算判断矩阵A中每行元素的乘积Mi
(2) 计算Mi的n次方根βi
(3) 对元素βi, (β1, β2, …, βn) T, 作归一化处理, 即令
则向量W= (W1, W2, …, Wn) T即为所求的权重向量。
3) 一致性检验。求出W后, 还要对该权重值的合理性和可靠度进行验证。当不同的调查对象在对相同指标进行比较赋值时出现意见相左或者差距过大时, 表明该指标的重要程度不确定, 当指标数为n时, 一致性检验公式为
式中:CI为判断矩阵A的一般性指标, 可由式求出;RI为判断矩阵A的随机一致性指标, 见表2。
4) 确定指标权重。运用上节所介绍的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通过向专家发放调查表, 对收回的专家调查表的判断矩阵进行统计分析、计算, 得到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见表3。
3 建立评价模型
笔者在参考众多学者对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评价系统进行建模[12]。
3.1 建模步骤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建模步骤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步骤1。确定评价的指标体系, 在2中已经构建了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步骤2。确定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评语等级, 然后对各个指标进行等级的划分, 从而构成模糊评价矩阵。假设设定的评价指标等级域为V, 共有N集评语, 其模糊评价矩阵形式如下。
式中:rij (i=1, …, m;j=1, …, n) 为对第i个评价指标做出的第j级评语的比率。其数值是对收回的专家打分表进行整理后得到的, 第i个评价指标有Vi1个V1级评语, Vi2个V2级评语, …, Vin个Vn级评语。那么对i=1, …, m, 来说, rij的计算方法如下。
笔者构建的评价模型中, 指标评语集设置为V={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 专家根据救援过程中各项参与指标的具体情况和理论特性, 参照有关国际标准进行判断, 确定指标的等级。实例中专家对评价指标的打分情况按照上述方法记录在表4中。
步骤3。建立模糊关系矩阵并计算综合隶属度。
此处采用模糊综合判断方法是指用矩阵乘法计算模糊综合评判矩阵A:
式中:
步骤4。进行评价结果的计算。在步骤3中已经计算出相应指标的模糊综合评判矩阵, 在本文中就是指目标层的指标或是准则层的指标的各个等级的得分情况。为了方便评价结果的比较, 采用计算指标综合得分的方法将评价结果转化成1个综合得分。
3.2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模型
依照3.1节中所述的建模步骤, 所构建的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模型和综合得分计算方法见表5。
计算综合隶属度:
综合评分:
3.3 评价结果分析
三级指标的评语分为5个等级, 分别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 所以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评价结果也分为5个等级, 指标得分与等级划分对照表见表6。
4 实例分析
邀请了10位在交通信息领域的资深专家对我国南方某段高速公路的应急救援能力进行了评价, 各位专家对本指标体系的评判等级见表7。按所确定的各指标的权重和评价模型进行了计算, 评价结果与所属等级见表8。由表8可见, 示例路段的应急救援能力水平较好。
5 结束语
由高速公路应急救援系统理论出发, 通过分析影响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的相关因素, 建立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模型, 并确定了评价结果的分级方法, 科学的反映出被评价路段的应急救援能力。
笔者所构建的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评价体系模型是涉及多学科的复杂课题, 随着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演变以及我国高速公路应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还会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1) 指标选取问题。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千变万化, 如何使各层评价指标选取的更加合理并客观反映救援能力水平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2) 指标细化与综合评判的权衡问题。本文的指标选取及其权重的确定对专家经验有很大的依赖性, 其目的是获得较好的救援能力综合评判。指标的进一步细化以期获得更好的客观性。如何权衡依赖于人的综合评判和依赖于指标细化的客观评价, 是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建军.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03.
[2]赵建东, 张昊, 葛涛, 等.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服务技术研究[J].交通信息与安全, 2012, 30 (2) :110-115.
[3]杨晓光.先进的高速公路交通紧急救援管理系统[C]∥中国公路学会学术交流会, 北京:中国公路学会, 2000.
[4]闰立平, 候鹏.高速公路安全管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3, 13 (2) :47-49.
[5]张世明, 浦立娜.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评价研究[J].道路与交通, 2012 (4) :73-74.
[6]马兆有, 王长君, 李平凡, 等.区域高速公路网应急救援能力评价体系建模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1, 35 (4) :714-717.
[7]马荣国, 刘艳妮.公路建设项目综合评价权重确定方法[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05, 5 (2) :110-112.
[8]郭金玉, 张忠彬, 孙庆云.层次分析法在安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8, 4 (2) :69-72.
[9]倪少凯.7种确定评估指标权重方法的比较[J].华南预防医学, 2002, 28 (6) :54-62.
[10]韩传峰, 陈建业.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群组决策的模糊评价[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5 (1) :133-137.
【国外应急救援体系小结】推荐阅读:
浅谈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作12-06
国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验及借鉴10-13
应急救援安全知识09-21
灭火救援应急预案10-19
应急救援预案演练11-17
事故应急救援程序12-11
事故应急救援响应程序06-15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06-27
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总结07-15
防震救灾应急救援预案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