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第八单元整体

2024-09-30

四上第八单元整体(精选7篇)

1.四上第八单元整体 篇一

第二单元 我们的快乐大本营

主题一 成长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明白集体需要每个人去爱护。

2、通过交流,感受同学一起发现快乐,感受集体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关心、帮助集体中的每个成员的情感。

3、通过组织“送微笑”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同学生分享苦与乐的幸福。教学重、难点

通过让孩子体会和同学们在一起的快乐,引导他们学会欣赏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克服孩子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改变只知自己优点和他人缺点,不知欣赏他人的不良思维方式,形成同学之间相帮相助、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好风气。教学准备

学生的集体照、漫画等。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通过照片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

1、出示书中的集体照片和漫画人物的表情,让学生观察。

2、把本班同学的集体照片拿出来让学生观察,让他们知道从同学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的心情,回忆在过去集体活动中大家的开心事。

3、指着本班同学的照片说说同学的优点,说说自己和同学之间有趣的经历和体验。

二、安排一次“我让你快乐吗?”的采访。

1、自由采访学校的老师、同学,真切感受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2、引发学生对自己行动的思考,体会怎样善友乐群、欣赏别人。

三、安排一次“我快乐吗?我让你快乐吗?”的交流会。

1、在学习中、游戏中、集体活动中,同学之间是怎样分享快乐的?

2、回忆你还和同学分享了什么快乐?

3、组织学生思考:别人带给我什么快乐,我又带给别人快乐了吗?

四、“我的收获”展示会。

1、让学生结合黄诺舟同学的故事,说说自己的故事,展示自己的收获。

2、学生展示和同学在一起游戏的照片、共同制作的手抄报、共同获得的奖状、共同采集的标本。

五、开展“送一个微笑”活动

1、创设情境,事先安排几个同学饰演苏晴和持两种不同态度的同学,现理故事场面。

2、让学生体会面对不同的态度,苏晴会想什么,会说什么?如果处于苏晴的处境,你想面对怎样的态度?

3、结合后面的三幅图画,想一想,当同学遇到困难,应该怎么做?

4、制作“送你一个微笑”的卡片,剪成漂亮的图画,画上笑脸,把自己想说的话,想做的事写下来,送给遇到困难的人,告诉他:“有困难,来找我。”

5、拓展活动,让学生自发组成小队,帮助在生活、学生中有困难的人,而且轮流把活动日记写下来。[教学后记]:

主题二“我”和“我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了解为集体可以做哪些事、该承担哪些责任。

2、了解在意见发生分歧时,大家能积极发表个人意见并听取别人的意见,共同商量团结协作,小我服从大我,形成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通过组织读者讨论活动,提高学生解决矛盾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会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应该主动承担集体的事,知道意见分歧时,能大家共同商量、共同解决小我服从大我。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集体。教学准备

表格、奖状、流动红旗,《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歌曲。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理解和寻找

1、让学生阅读教科书,通过张扬这个典型,说说自己对“香香的芝麻”的理解。

2、寻找班上“香香的芝麻”,夸夸他们都是怎么做的。在夸别人的同时,思考自己是否也是被夸的人,填好表格。

二、引导引导观察、采访在班上、身边,还有哪些该做却被忽视的事,哪些事别的班同学做得很好,而我们却忽略了。

1、提示学生去观察别的班级,请教学校的老师同学,我们班可以做些什么

2、提醒学生做好采访记录,整理好材料。

三、交流采访结果,列表格看行动。

1、把同学们采访得来的,大家都认为该做的工作展示出来,让每个学生给自己列出一个行动表格让其尽自己所能,为班级做好事。

2、选出专门的登记员,把学生为集体做的事登记下来,看大家为集体做得怎样,作为评选“优秀小主人”的依据。

四、开展评选“优秀小主人”的活动。

1、了解和制定评选“优秀小主人”的条件,让学生把搜集到的“优秀小主人”的故事,在组上和班上讲讲。

2、评选班上“优秀小主人”。

3、设计“优秀小主人”评比栏,定期评选,让活动持之以恒。

五、由教材插图引入讨论

讨论一:出黑板报时,当同学之间发生意见分歧时,怎样解决问题?请你帮他们出主意。

1、在学生讨论以后,再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需要与同学合作。

2、让学生通过自己切身体会感受“团结就是力量”。让学生明白一切都是为了集体,在自己的意见并不正确的情况下,如何听取他人的意见,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接受好的意见。

3、引导同学之间遇到分歧能够相互交流各自的想法,表达各自的愿望,能够互相沟通,相互理解,根据各自的实践想办法解决问题。

讨论二:让学生看教室里的奖状、流动红旗,说说本班历次获奖的经历,讨论这些奖状、锦旗是怎样通过同学们的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得来的。

1、让学生举一些通过合作取得巨大成功的事例。

2、引导学生发现班中为集体争光而努力克服困难、团结合作的事例。

3、欣赏或唱一唱《众人划桨开大船》,在团结的歌声中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集合大家的智慧,才能获得成功,增强集体凝聚力。[教学后记]:

主题三 我们要做最棒的

教学目标

1、认识自己的班级,给集体制定一个共同奋斗的目标。

2、通过给班级制作手册,增强自豪感,激发学生对集体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大家的群策群力、共同努力下,尽力为集体做些有益的事。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畅所欲言,设想自己向往的理想班级,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引起共鸣。活动准备

采访各科老师、别班同学,写下采访记录。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1、用一种或多种色彩形容自己的集体,涂上颜色,说说不同颜色的象征意义。

2、说说自己心目中的班集体是怎样的集体,可记下体现班风的一个小故事或同学们的一句共同格言,认识班级的优点和不足,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3、交流采访稿。

请学生汇报各自的采访结果,听听在老师、同学和学校其他工作人员心中,我们的班级是怎样的?

思考自己心目中和别人心目中的我们班集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时候不同?

4、有条件可以进行现场采访,听听其他人的评价,也可请教在场的其他人,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有哪些不足需改正?

5、想一想:我们的不足在哪里?我们应该怎么做?准备怎样克服困难?

6、制定约定。把各种意见收集起来,制定出全班共同的约定。

7、宣读约定。

8、“制作班级手册”。

(1)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对班级的祝愿和要求,根据自己的理想为班级选择吉祥物,起个名字。

(2)组织大家讨论,哪些内容可以收入班级手册当中:如班级的所有成员名单、同学的活动、老师的话、取得的荣誉和奖励、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事例、感人的事迹、大家共同的理想,以及为实现理想制定的约定,等等。

(3)组织学生合作完成。[教学后记]:

2.四上第一单元小学四年级教案 篇二

主备:郑兰香

参备:林晓虹 董秀英 林新娟 蔡恭凡 邢世健

1 观潮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2、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3、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认识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教学用具: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言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 里壮丽、奇特的涌潮,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①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亭、屹、罩、昂、盼、崩、镇、若、逐、颤、余、吼、恢、涨”的读音,并组词语。字音难点: “镇、罩、若、逐、颤、涨”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②理解词义:

水天相接、天下奇观、横卧、横贯、浩浩荡荡、山崩地裂、人声鼎沸、若隐若现、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分段。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 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四)布置作业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后面第1、2两个问题。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言

今天上《观潮》的第二节课,在上节课我们分了段,列举了提纲,哪位同学能上来板书?

二、讲读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课文。

2.教师讲解: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所以吸引了许多人来这里观潮,这个“观”是什么意思?(看)看什么?(潮来时的景象)

三、讲课课文第二段

1.观潮这部分分几层?每层都写了什么?

2.讲读第一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江面上是什么样的?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2)学生议答。(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①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②作者写“江面越往东越宽”是什么意思?(这涉及到“潮汐”的形成问题,可作如下点拨:潮从哪个方向来?从书中找出句子来说明。(从“大家昂首东望”“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看出潮从东边来。)潮从东边来,江面越往东越宽,那越往西呢?(越往西越窄)潮水越往西,就会产生什么现象?(潮水越往西越急)。

③出示钱塘江口地形图,补充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有关知识:钱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水底还有一道人们看不见的“沙坎”,迫使潮水上升,因此潮波传来,受到很大的约束,这是地理因素。另外是引力的因素,八月十八,太阳、地球、月亮三球的引力对涨潮影响最大。再有是八月中旬这段时间海面上常常刮东南风,所以潮波来势特别猛烈。

④人们的心情怎样?急到什么程度?(昂首东望,学生可做一做动作。)

3.讲读第二层

(1)放潮来时的录像片。思考:潮来时,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2)默读第二层,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词语。

(3)学生自由发言。

(4)提问: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具体写潮水到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由远至近)你能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写远处的声音。“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是此时此刻的景象。

过了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冻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这是描写稍近时潮水的声音和样子。“移动”、“拉长”、“变粗”便很快出现了横贯江面的情况。

一瞬间,“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是再近前时潮声的样子。

大海来到近前时,那样子“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潮水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潮势越来越猛。)

(6)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

作者用一条线、白色的城墙、白色战马来比喻由远到近的浪 潮的不同样子,说明潮大、雄伟。水来时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墙,气势雄伟,声势浩大。板书:浪罕见,声巨大。

(7)谈话:如果你就在这观潮的人群中,当你听到像闷雷的隆隆响声,看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你的心情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

(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层。

4.讲读课文第三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呢?

(2)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3)停息后是什么景象?说明什么?(潮水大。)

5.练习读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导言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表达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 怎样表达的?

2.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观看“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经过。课文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法。先总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运用恰当的比喻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大潮的瞬息变化和雄伟气势。)

3.思考:全文贯穿着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奇)奇在什么地方?(钱塘江大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什么是“天下奇观”?(天下少有的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4.小结: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读同学看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录像片,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理解课文。

四、读写练习: 练习用课后第3题中带点词语造句。

板书 观潮 潮来前平静

潮来时 声音 颜色 形状 天下奇观 潮来后 风号浪吼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还有令人向往的西藏,提起西藏你想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2.检查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奇)

4.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再次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纲: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在什么地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5.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2、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四、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观,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观?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相应地点拨:

第二自然段帮助学生理解大拐弯的“神奇”,关于这个大拐弯还有一个传说呢,默读,谁能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将这个传说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

第三自然段用三个字可以概括大峡谷的特点:长、深、窄。

它全长496、3千米,最深处达5328米,宽度仅21米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比„„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长46、3千米„„”(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

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第四自然段抓住“自然博物馆”学习。

第五自然段结合课后第二题学习。这一段作者用了几个“最”?可不可以换成“非常”?为什么?

五、拓展实践

教师放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录象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六、作业布置:

1、掌握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一、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

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

师再次播“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二、学写提纲

三、教师总结(略)

七、板书设计

雅鲁藏布大峡谷

奇:

1、大拐弯的神奇(传说)

2、长、深、窄(世界之最)

3、自然博物馆

4、最后一块秘境

3 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2.学习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

3.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题含义及课文主要内容。

1.解题。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天堂常用来比喻什么?(2)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将和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一起到“鸟的天堂”去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后词语的意思。

3.检查学生自学字、词情况。

二、研究课文的写作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

(1)作者到“鸟的天堂”去过几次?分别在什么时候?

(2)每次去都看到了什么景物?每次去时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用“△”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段意。

2.听完教师范读课文后,学生回答思考题。

((1)作者到“鸟的天堂”去过两次。第一次是在黄昏,第二次是在早晨。(2)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树,没有见到一只鸟,认为“鸟的天堂”里没有鸟,有些失望。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感到“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因为作者两次去时看到的景物不同,所以思想认识会有这样的变化。(3)课文按作者游览顺序记叙,可以分为四段来理解。第1段<第1至4自然段>:讲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第2段<第5至9自然段>:写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第3段<第10至13自然段>:讲作者和朋友们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情景。第4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作者对“鸟的天堂” 的留恋和赞美。)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书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1段。

1.指名学生读第1段。思考: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

2.课文是怎样描写“我们”出游的时间和心情的?

小结:晚饭后我们划船去玩。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学生默读第2段。思考,讨论。

(1)我们第一次出游,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什么?(大榕树。)

(2)这段课文中主要描写了大榕树什么特点?(一个是大,另一个是美。)

(3)课文里哪些地方说明榕树大? 什么会变窄呢?让学生找出有的句子读出来。“一

(4)课文里哪些地方又写了榕树的美呢?

(请学生画出课文中的语句,读出来,说说对这些语句的体会。)

(5)作者对这棵大榕对流露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从哪些句子里体会出来的?(“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句话,赞美了生长茂盛的大榕树,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7、8自然段。(可以先出示投影,放配乐朗诵,让学生体会朗读时的语气和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试着朗读。)

(7)指名读第9自然段。思考:作者说“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三、指导背诵第7、8自然段。

小结:我们随着作者第一次经过了“鸟的天堂”,看到了一株美丽的大榕树。它枝繁叶茂,长有许多枝,静静地卧在水面上,充满着无限的生命力。作者从榕树的大,以及枝干、叶的形状、颜色、榕树的位置等方面来描写。这样的描写叫什么?(静态描写)我们通过这部分课文的学习已经欣赏到了一幅美丽的静态图。作者感到遗憾的是: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却没有看到一只鸟。

四、作业。

背诵课文(从“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第三课时

一、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对大榕树进行静态描写的?

(作者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没有看到一只鸟,却看到了一株又大又美丽的大榕树。作者由远及近地记叙了大榕树的长势,记叙了榕树树枝、叶、干、根的样子。这是作者在静态情况下的观察、描写。

(二)学习第3段课文。

1.分组朗读课文第10、11、12、13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与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

2.指名读

3.思考、交流:

(1)作者和朋友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把作者描写树上变得热闹了、鸟的大小、颜色、动作的句子画在书上,读出来。

3.作者看到这么多大小不

一、颜色各异、动作千姿百态的鸟后,有什么感受?

4.“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细节描写,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什么?

小结:这一段课文,作者不仅描写了鸟的大小、颜色,而且着重描写了鸟的活动,描写了事物的动态,展示了一幅鸟的天堂的动态美的图画。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课文,体会鸟的天堂的动态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课文第4段。

1.指名学生读第4段。

2.“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一句中的“回头看”是什么意思?

3.读句子“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

4.用留恋、赞美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

5.作者在文章第一部分里写“‘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在文章的结尾时又说:“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样写有什么巧妙的用心?

(这样写文章前后照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发自内心的赞美。)

三、学生闭上眼睛,老师放配乐朗诵全课文录音,让学生边欣赏边回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听后,讨论:

(1)为什么这株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

(2)为了更好地保护鸟类,不破坏美好的自然环境,我们该怎么做?学完这篇课文后,在这个问题上说说你有什么体会?(不乱捕捉鸟,不乱砍伐树木。)

2.下面请同学们做练习。(出示小黑板。)

小结:巴金爷爷的这篇文章很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爱、留恋、赞美之情。文中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有静有动,相映成趣,给我们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印象。文中有许多片段写得极为精彩,希望同学们把这篇文章背诵下来。

四、作业。

1.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2.用“陆续”、“应接不暇”两个词语造句,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

第一次 榕树 大、茂盛(静态)鸟的天堂

第二次 鸟 多、热闹(动态)火烧云

教学要求:

1、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2、能抓住课文中表现叙述顺序的句子了解叙述顺序。了解课文是按火烧云的“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叙述的。并懂得课文以“变”为主线,突出火烧云变化“多”与“快”两个特点。

3、学会6个生字:积累11个词语;会用“必须”一词造句;会照样子写“ABB”形式和用某种事物命名的表示色彩的词。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简介作者、出示课题。

自然界里有许多奇丽的景象,引动了无数的作家、诗人去描 绘它们,赞美它们。今天我们学习的《火烧云》是已故的优秀女作家萧红的作品。

二、读课题,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按“上来了、变化极多、下去了”给课文分段。

三、指名按段读文,并请同学思考问题。

1.人们为什么将一种云称为“火烧云”?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题意?(第一段第2节)

出示: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2.自由反复朗读这句话,从词入手,请你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同桌讨论)

①从这句话看出火烧云有什么特点?(红)②“烧”的意思和作用?

(“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速度(动态)、范围以及“火烧云”名字的由来。)

③除了“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这句话中还有哪些词也表现了火烧云的红?(红彤彤、一直、烧、好像„„着了火)3.边朗读边体会这些词的作用。

四、导学第一段。

1.个别朗读第一节、思考:红红的火烧云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你从哪里看出来?

2.引读: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大白狗变成——,红公鸡变成——,黑母鸡变成——,小白猪变成了——,老爷爷的胡子变成——。

(1)它们的颜色为什么都变了?(2)出示:“紫檀色”,注意“檀”的右下字形。

(3)为什么黑母鸡变成了“紫檀色”?(黑+红=紫,紫檀木就是那样的颜色,看彩图左上角。)

(4)出示课后题3: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霞光照得动物的颜色都变了。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像这样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紧密关联的短语或句子连成一串的修辞手法,叫“排比”。(指名一人读第一句,一人读二、三、四句,比较、体会。)

(突出了地面上的景物在霞光映照下颜色变化的奇妙。)

3.人们对火烧云的出现是什么态度?(“笑盈盈”)4.请你带着笑意朗读第一段。

五、小结、读文。

1.今天我们读通了课文,给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2.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今天我们以自学为主,来学习第二段。

这篇课文的叙述是以“变”为主线的,描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多”和“快”两个特点。

二、自学第二段。

(一)出示自学题:(分组学习)

1.小组朗读第二段,找到分别描写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小节;

2.小组讨论,完成课后题1/②,用直线划出有关词语;3.完成:把颜色归类,每一类再另外写几种。

(二)大组交流:

1.指名小组朗读描写颜色的小节,填空并归类:(出示课后题1/②)

颜色变化(多):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2.四个“一会儿”构成了排比句式,齐读,体会作用。

师提示:除了表示变化快外,还表示了什么?(突出了颜色变化之多,之快。)

讨论:一般情况下,“一会儿”表示时间短,为什么在这里能表现出“变化多”呢?

3.师生配合朗读。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4.指名小组朗读描写形状的小节,填空。

出示:形状:变化(多):马狗狮子;变化(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

5.自由朗读4-6节,体会马、狗、狮子的变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6.小组分配朗读,两人读描写形状“清晰”的句子,两人读描写形状“模糊直至不见了”的句子,并圈出描写“清晰”和“模糊”的词语。

7.指名小组朗读,交流划到的词。交流一节,集体读一节。

8.小结:可见火烧云的变化极多。集体朗读4-6节。

9.试着背诵4-6节。自背,个别背,集体背。

七、学习最后一段。

1.个别朗读。

2.学习词语:恍恍惚惚(由于事物变化快而看不真切、看不清楚。)

文章中哪句话可解释“恍恍惚惚”,齐读。这句话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多。

3.背诵这段。

八、总结并朗读全文。

火烧云下去了,将迎来一个晴朗的夜晚。大自然就是这样,此起彼落,彼落此起。无限循环,变化万千。不但诗人、作家热爱它,我们每个人都热爱它。

九、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

变化(多):红彤彤 金灿灿„„

半紫半黄 半灰半白 百合 色„„

颜色 葡萄灰 梨黄 茄子紫„„

火烧云 变化(快):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变化(多):马 狗 狮子(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形状

变化(快):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忽然 接着 一转眼

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课前准备

1、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再次指名交流。

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1、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

着重留意:

a、语句是否通顺恰当。

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

a、可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3.四上第八单元整体 篇三

备课时间: 教材简析:

本单元安排了四篇精读课文与一个单元练习,《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第一次抱母亲》、《我不是最弱小的》。《永远的白衣战士》描述了广东中医院的护士叶欣,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教学中体会“白衣战士”的精神;《“番茄太阳”》写作者按时间发展的顺序叙述盲童明明的言行举止,描绘了他的音容笑貌,同时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作者对盲童的喜爱之情,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体会“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第一次抱母亲》文章记述了“我”与护士、与母亲的崇敬和爱戴,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加深对母亲的憧憬和爱戴之情;《我不是最弱小的》文章含义深刻,要教育学生发扬人道主义精神,自觉保护弱小者。《练习四》共设计了五个板块,内容包括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必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教学目标:

1、学习本单元生字新词,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1、对学生加强人文教育。

2、文中的 生字、新词。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合作交流法、分角色表演法、讲解法 教具准备:磁带、投影片 课时安排:

11、永远的白衣战士„„„„„„„„2课时

12、“番茄太阳”„„„„„„„„„2课时

13、第一次拥抱母亲„„„„„„„„2课时

14、我不是最弱小的„„„„„„„„2课时 实践活动课

4.四上第八单元整体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在阅读中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词语的意思,能默写课后8个词语。

2.认识散文诗的语言特色,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课文,进而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2个自然段。

3.在反复诵读时想象画面,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体会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4.感悟文章语言的形象生动,体会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好处,积累文中佳词妙句,并能用之描述身边的景物。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课文,在诵读时想象画面,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体会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2.教学难点:感悟文章语言的形象生动,体会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好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并能用之描述身边的景物。

三、教与学的准备: 查阅荷兰国家的资料

教师:1.《田园诗情》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灵活教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时效性。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自然风光无限,跟随着作者优美的文字,我们欣赏了泉城,领略了九寨沟,这些都是我们祖国的奇特风景。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看老师(板书)——田园,看到田园这个词,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田野 农舍 庄稼 家畜 人),板书:诗情。看到诗情,你又想到了什么?(诗一样的情怀)有一个词叫做诗情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好,那让我们诗情画意的来读一读课题。

3.过渡:今天呀,我们走出国门,到欧洲西部的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荷兰,去看一看那里的田园风光,感受那里的田园诗情,一睹那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好吗?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生字词,组织学生认读生词。(强调学生认读易读错的字)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生字词能读准确了吗? ①指名读,纠错练读 齐读

②通过课前的预习,你已经理解了哪些词语?

③老师这里还有几组图片,出示:奶牛图、骏马图、家禽家畜图等,根据画面,你能想到什么词语吗?

④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词语?能告诉我们你是怎么想的吗?(适时评价学生好的方法)

⑤方法总结: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理解词义,可以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内容,也可以用替换近反义词的方法,我们更要学会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生活中的一幅幅画面等——也就是查“身边的无字词典”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教师针对学生预习单上的错字及不规范的字,进行犯写指导,学生练写错字和不满意的字。强调“肃”“偶”“抹”“顽”要注意的地方和书写笔顺,肃的下半部分为左边竖撇、右边竖,再中间的短撇、点。

2.检查朗读课文

(1)同位轮读课文,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默读课文)

(2)指名分段读文,师指导,做到正确、流利。3.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边读边想,作者在荷兰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学生找出句子,交流。教师出示: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学生读。讨论从这一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句式训练:“是„„也是„„”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这是全文的总起句。(2)出示最后一句:“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①齐读,思考讨论:“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的? ②轻轻地读2-6自然段,看在你的脑中能呈现哪些画面?

奶牛流动图—骏马驰骋图-家畜休闲图-傍晚挤奶图-夜幕寂静图。(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形成板书)③交流小结:这就是荷兰王国美妙的牧场景观。

(3)整体感知课文,你有没有什么发现?(按照从白天到傍晚到夜晚这样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方法总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一自然段的大致意思连接起来。

(4)理清课文层次:

你觉得如果让你给课文划分一下,你认为哪些可以归并在一起。(指导理清课文脉络,理解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概括介绍荷兰;第二至六自然段,分写,展示荷兰的田园风光;第七自然段:总结全文,发表感叹。)

(三)课外作业:

5.部编版小学语文一上第八单元备课 篇五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观察”这个主题编排了《雪地里的小画家》《乌鸦喝水》《小蜗牛》3 篇 课文。这些课文都以动物为主人公,充满了童真和童趣,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学习本组课文,学生可以体会到,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

二、教学目标:

1.认识44个生字和2个偏旁;会写18个字和1个笔画。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认识自然段。

3.借助图画,自主阅读不全文注音的课文。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一些自然常识,激发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兴趣。

5.背诵《雪地里的小画家》,《风》。6.与人交流,能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7.拓展积累由熟字构成的12个新词,学习写新年贺卡。8.了解汉字“先中间后两边”“先外后内”的笔顺规则,正确书写。9.把《春节童谣》读给大人听,分享过年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培养学生寻找明显信息的能力。在第六单元的《青蛙写诗》 一课,已教给学生根据问题,圈圈画画找出相关信息的学习方法,本单元要继续引导学生 借助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从课文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再和大家交流。

四、学情分析:

本单元首次出现了没有全文注音的连 环画课文,要引导学生利用连环画课文图文对应的特点,借助图画理解课文内容,并借助 图画猜猜不认识的字。本单元的学习,还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自然段,知道每个自然段前 都要空两格,能找到每一个自然段的起始和结束。

四、课时安排:

《雪地里的小画家》

2课时 《乌鸦喝水》

2课时 《小蜗牛》

2课时 《口语交际 小兔运南瓜》

2课时 《语文园地八》

3课时 单元检测

2课时 合计

13课时雪地里的小画家

教学目标

1、认识“群、竹”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着”的字音;会写“竹、牙”等5个字和横折弯钩1个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画家”雪地作画的快乐之情。

德育目标:结合插图,知道小动物脚印的不同形状,了解青蛙冬眠的特点。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感受“小画家”雪地作画的快乐之情。教学难点

会写“竹、牙、马”等字。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趣入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雪吗?下雪的时候,你们喜欢玩什么?(堆雪人、打雪仗、看自己在雪地里的脚印。)那你们有什么样的心情?(非常快乐、开心、高兴等。)有四个调皮的小家伙,一看见下雪了,也跑出来玩了,你们看看,认识他们吗?(贴图:小鸡,小鸭,小狗,小马。)师:小鸭还悄悄地告诉我,它们可不是普通的小动物,它们是雪地里的小画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板书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初识字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圈出生字,多读几遍。3.学生分组读文,互相帮助,读准字音。

三、合作交流,趣味识字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1)学生自由读生字。(2)教师指名读生字。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笔画“横折弯钩”。(4)学生齐读生字。2.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

师:同学们,这些生字宝宝摘掉拼音帽子,你们还能认识它们吗?我相信,大家肯定有很多记住这些生字的好办法。那么,就请你把自己的好办法说给你的小组同学听吧!看谁记的字最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识字、记字,再互相考一考。)3.教师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1)谁愿意把你记字的办法说给大家听?(应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识字。)(2)教师指名读字卡。(3)开火车读字卡。(4)男女生赛读字卡。

(5)“猜字”游戏。(一人指字,大家做口形或动作,一人猜字。)(6)“找字”游戏。(一人读字,大家举起相应的字卡。)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大家评价。2.同桌互听互读。3.齐读课文。

五、指导写字,养成习惯

出示要写的字“竹”“牙”“马”“用”“几”。1.教师指导笔顺,学生书空。2.学生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竹”“马”“几”,指导笔顺“横折弯钩”。4.学生描红,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听歌导入,复习检查

1.播放歌曲《雪地里的小画家》。

大家一定会觉得很奇怪,《雪地里的小画家》原来还被编成了好听的歌曲。想不想学唱这首歌? 大家今天一定要认真听课,积极发言,我们完成任务后就用剩下的时间学唱这首歌,好吗? 2.出示课件、依次检查生字,认读词语。3.指名朗读课文,齐读课文。

二、逐句学习,理解课文

齐读课文,找找这篇课文共几句话。(一)学习第1、2句。

1.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己读第1句,体会感叹号的读法。引导学生读出喜悦、惊喜的心情。指名读。

2.第2句联系课文和实际情况重点理解“一群”。(小鸡来了是不是“一群”?小狗来了是不是“一群”?小鸡、小狗、小鸭、小马都来了是不是“一群”?)(二)学习第3句。

1.播放课件:白雪纷纷扬扬落下,伴随着美妙的轻音乐,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分别在雪地留下清晰的“脚印”,学生看后再读文。2.启发学生:你们读懂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3.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动物踩出的脚印形状,指四名同学在准备好的课文图画贴上合适的脚印图案。4.指导学生读课文第3句。5.为什么他们画出的脚印不一样呢?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结果,教师适时点拨。(他们脚的形状不同所以踩出的脚印也不同,小鸡是爪子,所以踩出的脚印像竹叶;小狗的爪有厚厚的肉垫,所以踩出的脚印像梅花;小鸭的脚中间有脚蹼,所以踩出的脚印像枫叶;小马的蹄子踩出的脚印像月牙。)6.拓展教学:你知道还有哪些小动物还能画竹叶、枫叶、梅花和月牙?请你当小诗人来编一编、写一写。(三)学习第4句。

1.孩子们,如果我们想画画要用笔和颜料画很长时间对不对?小动物们却不用,现在让我们齐读第4句,看看他们是怎样画得又快又好的。

2.你们从哪些地方读出小动物们画画非常简单,而且画得又快又好。(学生自由回答: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等。)3.朗读这句话,你仿佛看见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4.指导读法:在轻快活泼的语调中,读出“小画家”们兴奋的心情及几步就能画成一幅画的自豪感。(指名读、齐读、比读、表演读)(四)学习第5句。

1.这些小动物们的画画得这么好,让人看着真喜欢。可是有一只小动物却没有来参加,你们知道是谁吗?(青蛙)2.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齐读第5句。3.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五)学习第6句。

1.青蛙为什么没来参加呢?他去串门了?还是在吃饭?(他在洞里睡着啦。)2.青蛙真懒,大家都在画画儿,他居然睡觉,我们快去叫醒他,好吗?(不行,他正在冬眠。)3.教师指名回答,适时点拨:什么是冬眠?还有哪些动物需要冬眠?(蛇、刺猬等动物也冬眠,借此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三、回顾全文,熟读成诵 1.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播放课件,学生根据情境背诵课文。3.学生自编动作背诵课文。

四、总结全文,学唱歌曲

1.说一说:学生谈谈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画一画:动手画,感知本课或学生知道的其他“小画家”的作品。3.写一写:找到其他冬眠的小动物,按课文最后两句仿写诗句。4.想一想:(1)雪地里还会来哪些新的“小画家”,他们会画出怎样的作品?

(2)还有哪些小动物没参加?为什么? 5.唱一唱:学唱《雪地里的小画家》。乌鸦喝水

教学目标

1、认识“乌、鸦”等11个生字和反文旁1个偏旁;会写“石、只”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认识自然段。德育目标:懂得遇到困难,应认真思考、积极想办法解决的道理。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认识自然段。教学难点

会写“多、出”等字。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随题识字

导入: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你们看——(出示乌鸦图片)他是谁?同学们说对了,他就是乌鸦。(板书:乌鸦)识记“乌鸦”这两个字(没眼睛的小鸟眼前一片“乌”黑,鸟前长牙就念“鸦”)。齐读。教师简介乌鸦。

2.乌鸦虽然长得不好看,叫声也不好听,但他却十分聪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他的小故事。看看他是怎样利用自己的智慧喝到水的。(板书:喝水)3.齐读课文题目,注意“水”是翘舌音。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读课文。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停顿。

(2)借助拼音,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2.认读生字词。课件出示带拼音词语:

wū yā dào chù bàn fǎ pánɡ biān xǔ duō 乌鸦

到 处

办 法

旁 边 许 多

shí zǐ fànɡ jìn zhǎo shuǐ kàn jiàn yì zhī kǒu kě 石 子

放 进

找 水 看 见 一 只 口 渴(1)指名开火车朗读,师生正音。(2)去掉拼音读。3.整体感知。

(1)怎样判断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自然段的前面有两个空格。)(学生小声自由快速读课文,标出自然段。)(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师生以“五不”要求(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回读、不破读。)评议学生朗读情况。

三、问题入手,朗读感悟

1.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2.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识记、书写“石”字。

(1)瓶子里的水是怎样升高的?(渐渐)能换个词吗?(慢慢、一点一点)用“渐渐”说一句话。教师引读: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2)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呢?(放进了小石子。)识记、书写“石”字。教师在田字格中书写,强调注意笔顺,第二笔是撇,要舒展一些。书空、动笔写。学生组词(石碑、石头等)。(3)乌鸦是怎样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的?(一颗一颗)从这个词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小石子多、小乌鸦做事认真、有耐心……)(4)指导学写“多”字。注意音节是三拼音,介母不要丢;书写时上下两个“夕”要竖直摞起来。

(课件出示“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5)认读“放”字,学习“反文旁——攵”。(6)指名朗读句子,教师相机指导。(7)齐读第3自然段。

3.为什么乌鸦放进瓶子里的是“小”石子?而且要“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布置作业

1.准确认读要求会认的字。2.书写生字“石”“多”。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2.指名朗读全文。

3.思考: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二、精读感悟,随文识字 1.过渡。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他就喝到水了。那么,他为什么会用往瓶子里放小石子的办法来喝水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课文第1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2.以读代讲,感悟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但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1)因为瓶子的特殊性——瓶口又小,水又不多,使得乌鸦即使看到了水,也喝不到。他此时是什么样的心情(着急)。指导朗读。(2)小乌鸦为什么这么着急呀?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指导读第1句话。

(出示卡片:“到处”“找水”。)读词,注意“处”“找”都是翘舌音,用顺口溜识记“处”“找”。乌鸦会到哪去找水喝呢?试着用“他也许去____找,也许去____找。”这个句式说一说,理解“到处”。指导朗读。

(3)乌鸦这么辛苦到处找水喝,当他看到一个有水的瓶子时,他的心情会怎么样?指导读第2句话。(4)师生配合读这一自然段。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找呀找呀,终于——(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

三、情境再现,明白道理

1.这只口渴的乌鸦喝到水了吗?他是看见了什么才想出办法来的? 2.是什么样的石子?有多少? 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3.乌鸦能喝到水,不仅因为他勤于动脑,还因为他——(善于观察)。乌鸦终于喝到了水,你们高兴吗?下面请同学们再大声朗读课文,想象并体会一下乌鸦的心情变化。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4.指名读全文。

这真是一只——(聪明的乌鸦)。你们想做一次乌鸦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好吗?

学生做向饮料瓶子里放小石子,水渐渐升高的实验。通过“许多”“小石子”“一颗一颗”体会、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

四、入情入境,合作表演 1.同桌练习。

同桌配合:一人读课文,一人扮演小乌鸦,可以加动作。教师相机指导。

2.一组或多组上台表演。

五、质疑问难,开拓思路

假如周围没有小石子,你能帮助乌鸦想想别的办法吗? 学生互相交流,指名说一说。

六、指导书写

1.出示“只”“出”“见”这三个字。2.尝试给生字组词。

3.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时注意点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只”的下半部分“八”要注意不要和上半部分的“口”挨上。“见”的第三笔撇和第四笔竖弯钩要挨在一起,不要写成“儿”。4.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七、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把这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3.读一读《伊索寓言》或者有关乌鸦的故事。小蜗牛

教学目标

1、认识“住、孩”等12个生字和王字旁1个偏旁;会写“对、妈”等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德育目标:借助插图、生活经验,读懂课文,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教学重点: 借助插图、生活经验,读懂课文,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蜗牛和黄鹂鸟》MV,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唱的是哪两种小动物。你们见过蜗牛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小蜗牛的故事。(板书:小蜗牛)2.学生齐读课文题目。(出示蜗牛图片)师生简介。3.学写“牛”字。

强调书写时要注意第一横短,第二横长,竖写在竖中线上。4.这篇课文讲的是小蜗牛的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2.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桌间互助认读生字。3.检查识字情况。课件出示带拼音词语:

zhù zài hái zi wán quán biàn huí fā yá 住 在 孩 子

完 全

变 回

发 芽 hǎo jiǔ wō niú wán bɑ pá yɑ pá 好 久

蜗 牛

玩 吧

爬 呀 爬 指名开火车认读,师生正音,注意下列生字的发音:“子”是平舌音,在“孩子”一词中读轻声;“住、树”是翘舌音;“吧、呀”是轻声。有错及时纠正。4.学习新部首“”。5.整体感知,学写生字。

导学: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读课文,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一次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同时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1)学生大声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师生以“五不”要求(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回读、不破读。)评议学生朗读情况。

(3)想一想,这篇课文是通过什么形式来向我们讲述这个小故事的?(4)学写“对”字。

①观察“对”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教师范写,强调“又”变成部首时第二笔是点,不是捺,右边的“寸”要比“”低一点,最后一笔点写在田字格的十字交叉点上。③学生动笔写一写。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小蜗牛和妈妈一共进行了几次对话?你是怎么找到的? 在学生的交流中,认识冒号、引号,并简单了解用法。2.你能找到他们的第一次对话在第几自然段吗? 指名朗读第2、3自然段,教师相机正音。

3.这次对话讲述的是什么时候?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哪干什么?(1)指名读第2自然段。(2)交流、汇报教师提出的问题。(3)学写“妈”字。

①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这个字。②观察“妈”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③教师范写,强调“女字旁”。④学生动笔写一写。

4.从这个自然段中,你还知道了什么?(春天来了,小树发芽了。)你知道春天还有哪些特点吗?

预设: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小草从地下钻出来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

5.图文结合,指导朗读。

导学:蜗牛妈妈是怎么对小蜗牛说的呢?

(1)看第一幅图,观察小蜗牛和蜗牛妈妈在一起时的表情和姿态,想象一下,这对母子感情怎么样?(很好、很幸福)蜗牛妈妈会怎样对小蜗牛说话呢? 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朗读,注意声音要轻柔,语速可以稍慢,读出妈妈对小蜗牛的疼爱。

(3)小蜗牛看到蜗牛妈妈说的景象了吗?(没有)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导读第3自然段第1句话。(“爬呀,爬呀”和“好久”要重读,而且语速要慢。)(4)那他看到了什么?

出示第二幅图,说一说小蜗牛看到的草莓什么样?(又大又红)(5)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小蜗牛的话,要读出小蜗牛的天真无邪。(6)同桌分角色朗读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一次对话,并评出最优秀的到前面戴头饰表演。

6.小蜗牛在春天出发,爬了好久才回到家,告诉妈妈他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2.学生看图复述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一次对话。

3.小蜗牛又看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呢?让我们快到课文中去找找吧!

二、自主学习,感受四季特点 1.自然过渡,学习第二次对话。

谁知道小蜗牛接着看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请同学们读一读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二次对话。你是从哪句话知道是夏天的,用横线画出来。

出示第二次对话内容: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夏天了!快去摘几颗草莓回来。”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

(1)这部分是谁说的?请你读一读。你能用妈妈对孩子说话的语气来读一读这部分吗?

(2)理解“已经”一词,用“已经”说一句话。预设: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我已经吃完早饭了。(指导朗读蜗牛妈妈的话,注意重读“已经”这个词。)(3)从蜗牛妈妈的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摘几颗草莓。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快去摘几颗草莓。

(4)小组交流:小蜗牛摘到草莓了吗?为什么?它又看到了什么? 预设:小蜗牛没摘到草莓,因为草莓没有了,它看到了树叶黄了,地上长着蘑菇。(5)指名全班交流。

(6)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注意读出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不同语气。①自由练读。②指名朗读。③分角色朗读。2.自主学习第三次对话。

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摘草莓,可它没摘到,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自学第三次对话。(1)出示自学提示:

①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这次对话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②用横线画出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干什么的句子。

③用浪线画出小蜗牛说的话,多读几遍,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④从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2)小组之间交流,教师巡视。(3)指名交流。

三、角色朗读,情境再现 1.三人小组合作分角色练读。

提示:注意角色分配(一人旁白、一人小蜗牛、一人蜗牛妈妈)。2.指名分角色朗读。3.评选出最佳选手。

四、仿照课文,练习对话

导语:同学们,这篇课文通过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色,你能用对话的方式来介绍一下你眼中的四季吗? 小黑板提示: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春天了!”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夏天了!”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秋天了!”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冬天了!”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相机指导。2.指名说一说,师生评议。

五、指导书写

1.出示“全、回”两个字。2.尝试给生字组词。

3.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4.学生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5.学生书上描红,体验自己书写与书中不同之处。6.学生再写,班级展示。

7.反馈交流,展示评议,评选“小小书法家”。

口语交际 “小兔运南瓜”

教学目标:

1.动脑筋想出小兔把南瓜运回家的办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积极参与讨论,能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说清楚,并能对别人说的办法进行评论。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养成遇到问题时,动脑筋想办法的好习惯。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一只可爱的小兔蹦蹦跳跳地来到南瓜地里,看见一个大南瓜。他高兴极了,想把南瓜运回家,可是抱不动。他愁眉苦脸地说:“我怎么才能把这个大南瓜运回家呢?”

师:你们认识这只小动物吗?喜欢他吗? 生:认识,是小兔。喜欢!

师:这么可爱的小兔遇到什么难题了?为什么愁眉苦脸的呢? 生:他想把大南瓜运回家,可是他抱不动。

师:小朋友,咱们现在就一起来帮助小兔想办法,好吗? 生:好。

二、全班交流,展示表达

师:我们怎么帮小兔啊?快快转动你们的小脑袋想一想吧!想好了就马上把你的办法告诉小兔,好吗?

生:小兔可以请好朋友小灰兔、小牛、小羊帮忙把南瓜抬回家。师:这种办法是请别人帮忙。真不错!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生:我可以帮小兔把南瓜抱回家,也可以背着南瓜回家。师:你可真是个“大力士”啊!

生:小兔可以把大南瓜立起来,滚着往前走。师:噢,自己解决问题,把南瓜当成车轮啦!这个办法真好!生:小兔,我也有一个办法。你可以找根绳子拴住南瓜,把它拉回家。师:有道理。这个办法能从实际情况去想,让小兔自己克服困难。生:小兔,你也可以找来一根木棍,撬着移动南瓜,然后把南瓜运回家。

师:这种办法也是自己克服困难,不过挺费劲的。还有更巧妙的办法吗?

生:小兔可以向别人借车运大南瓜。师:向谁借车?借什么车?

生:向邻居借车,有小货车最好,推车也行。师:先求助别人,再自己运。

生:小兔可以用许多打了氢气的气球拴住大南瓜,然后把南瓜运回家。师:很有创意!

师:你们真棒!想的办法真多。我把掌声送给你们。

师:(过渡)刚才大家都积极动脑,大胆发言,说出了自己想的办法。你们的办法都不错,可是小兔不知道选哪种办法好啦!现在请你们帮助小兔参谋参谋,他应该选哪种办法。

三、讨论评议,注重表达(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生:我觉得用抱或背的办法不好,因为这样很费劲又很慢。第3种办法把南瓜立起来滚回家就很好。

师:对呀,如果路平好走,自己推着南瓜滚回去的办法就挺好。生:我认为向别人借车运南瓜的办法好,又快又轻松。师:如果路陡难走,用小车运的办法就不错。

生:用气球运南瓜的办法好,很省力。(许多生:不好,不好。)师:为什么不好?

生:万一气球撞到树上或者被什么东西扎了就会破,南瓜就会掉下来摔坏,那就白费力气了。师:看来这办法还不容易实施呢。

生:我觉得第4种和第5种办法不好,小兔小,南瓜大,用绳子拉或用木棍撬着移动都太费劲。

师:是啊,这对小兔来说都太不容易做到了。

生:我觉得还是第1种办法好,自己搬南瓜很费劲,请好朋友小灰兔、小牛、小羊帮忙抬,就比较轻松了,“人多力量大”。

师: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老师替小兔谢谢你们!以后我一定要向你们学习,遇到事情多动脑筋想办法。

四、拓展延伸,学科综合

师:(课件播放音乐)我们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帮小兔把南瓜运回了家,现在就请每位小朋友选一种运南瓜的办法把它画下来,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画。回家后把小兔运南瓜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语文园地八 教学目标

1.认识多种职业,学习在生活中识字。(重点)2.通过读词语来巩固会认的生字并积累词语。(重点)3.会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风》,激发学生阅读积累古诗的兴趣。(难点)4.掌握书写祝福话语的格式。(难点)5.掌握书写规则。(重点)德育目标:了解中国民俗特色。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设疑:同学们,能说说自己的亲人在哪里工作,是什么职业吗? 2.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

3.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交流,同学们知道了很多职业名称。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工作地点和职业名称吧!

二、识字加油站

1.课件出示“趣味识字”内容。

师:同学们,让我们和这些名称打个招呼吧!热情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学生齐读)2.认识“工、厂、医、院、生”,指导识记。

3.指导书写“工、厂”,学生写完后在小组内展示评价。(在学生书写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4.学生交流: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职业。

三、字词句运用 1.读一读。(1)出示词语卡片。

果皮 树皮 加法 办法 旁边 两边 许多 也许 到处 四处 学生 生气

(2)多种方式读词语:领读、学生齐读、开火车读。(3)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

(4)继续扩词,积累词语。让学生用“皮、法、边、许、处、生”继续组出不同的词语。2.写祝福语。

(1)教师出示多种贺卡,让学生欣赏祝福语。(2)课件演示祝福语的格式。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给谁写,我们要顶格写。然后空两个格(大概两个字的位置)写上祝福的话。最后要写上我们的名字。(3)说一说你准备给谁写,写什么话。(4)一起试着做一张贺卡。(5)展示自己制作的贺卡。

四、书写提示

1.指导学生观察“小、水”的书写过程。

2.让学生说说这两个字书写过程中共同的笔顺规则。3.教师强调“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规则。4.指导学生观察“月、问”的书写过程。5.学生共同总结“先外后内”的笔顺规则。6.学生练写“小、水、月、问”。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美,就看你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今天呀,老师为你们介绍两个新朋友,看看他们在生活中都发现了什么?

二、故事导趣,形象背诵

1.讲《画风》的故事。一个老画家给他的弟子出了一道题目,要求他的弟子画出风的样子。周围的人听后都说风没有形状,也看不见样子,该怎么画?老画家的弟子们开始画画了。一会儿弟子们画完了,老画家非常高兴。你们想看一看这几幅画吗? 2.出示图画,(按照诗句的顺序出示)说一说你看到风了吗?(引导学生说出从哪些现象可以看出风的存在。)3.我们为这几幅画配上诗句吧。课件按图片依次出示诗句,引导学生按照图画背诵。

4.这么美的一首诗是唐朝诗人李峤写的。这首小诗也是一则谜语,同学们回家要背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猜一猜诗里面写的是什么。小结:看看古人多了不起呀!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感到骄傲。

三、快乐积累,了解民俗

1.同学们知道过大年吗?能说一说过年之前你们家里都要做些什么吗?

2.中国农历新年称为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团结、兴旺的象征,同时也是对未来寄予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要做好多事情,快一起读一读,看看我们都要准备什么。3.学生自由读童谣。

4.说一说这首童谣中你哪里没读懂。预设:(1)腊八:就是农历的十二月初八。

(2)糖瓜:用麦芽糖做成圆圆的小南瓜的形状。这种糖很粘,会粘住牙齿,让我们说不了话。(可以讲一讲灶王爷的故事)(3)熬一宿:就是一晚上不睡觉。5.齐读童谣。

四、布置作业 回家和家里人猜谜语。按笔顺规则书写“小、月”。

6.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整体说明 篇六

第一单元整体说明

单元教材分析

诗歌是人类灵魂深处的呐喊。开学伊始,师生将共同走进诗人们的内心世界,聆听他们同自然、心灵、历史的对话,感受他们对生命的赞颂,对人生的思索,对历史的感悟。

本单元作为新课标精神的载体之一,既体现教师的主导角色,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诗歌单元,教师不宜多讲,更不宜仅注重理性的分析,关键在于带领学生深入地感知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进入诗中的情境,体悟诗意,因此,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对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感受。

本单元教学内容明晰,教学结构严谨。选人五首抒情诗,其中有一首旧体词,两首中国当代诗,两首外国诗,均以自然万物为题。从教学要求看,两篇教读,两篇自读;从作品作家看,两位大陆诗人,一位台湾诗人,两位外国诗人。既有政治领袖,又有文学奇才;既有经典名家,又有诗坛新秀;既有传统名作,又有朦胧新诗。分布均衡,主从突出,难度适宜,表现不同审美特征和文化价值的交流和对话。

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整体发展。口语训练、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贯穿单元的学习过程,知识学习和能力学习双线并进,通过综合性学习,鼓励学生整合所学到的知识点,并能够主动合作,解决问题。 ’

◆单元整体目标

1.五首诗歌以自然界万物为描写对象,雪、雨、夜、星星、蝈蝈、蛐蛐,动景和静景有机组合,交替呈现美的世界。引导学生反复推敲诗句,细致深入地体会内涵,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往欣赏诗歌的经验,加以联想和想象,体味诗中的形象和意境,从而深切地感受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2.学生能够熟读乃至背诵诗歌。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魅力,并且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并且运用这种方法认识本单元五首诗歌在具体内容、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感情意蕴等方面的异同。

审单元重难点一监

重点

, 难点

1.巩固已有的诗歌知识,初步构建诗歌

的知识系统,并掌握诗歌朗读的技

巧。

2.理解五首诗词的重点字词句,体会诗

歌语言的特殊性和诗歌塑造形象的

艺术手法。

3.理解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创作

手法。

4.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

5.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

1.比较这五首诗歌在形象内涵、主题思

想、艺术手法、语言特色上的异同,体

会古今、中外诗歌的不同风格。

2.学会从诗歌的意境、音韵和情感三个

方面进行鉴赏,领会三者之间的`关

系,并尝试进行拓展阅读。

3.体会并能够基本掌握想象与联想的

方法,尝试诗歌写作。

单元学情分析

通过两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学生已经阅读相当数量的诗词歌赋,具备一定的诗歌知识和诵读技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进行自学活动,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九年级的学生已基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初步具有独立的审美鉴赏能力。

单元教学建议 .

诗歌学习一直是教学的难点。传统语文教学一贯提倡“诵读”、“涵咏”,让学生通过朗读,体悟诗中的意境美、音韵美和情感美,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之中,教师应该精讲、少讲,通过适当的问题设计、内容点拨、活动组织,和学生一起分享这五首诗歌或浓或淡的情感历程,体会自然的曼妙、精神的自由和历史的厚重。

1.帮助学生联系前两年的学习,共同构建诗歌的知识系统,巩固文体、文学的基本知识。

2.在授课前,充分搜集资料,协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五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和写作背景。

3.可以制作课件,容音乐、图画、文字于一体,创建“诗、乐、画”一体的立体教学模式,带领学生一同走进诗人们的内心世界,体会自然的美好和人生的情趣。

4.随堂及时调动学生的情感和诗兴,通过五篇诗作的学习,初步掌握借景抒情、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手法,逐步引导他们有感而发、由心而生,在结束本单元的学习时,让每位学生都记录下自己的诗情画意。

◆单元课时分配本单元共8课时

第1课 《沁园春・雪》 2课时

第2课 《雨说》 2课时

7.四上第单八元教案 篇七

【课前作业】: 课前预习:

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脊()梁 瘫痪()大汗淋漓().....

2、解释下列词语

屈服—— 毅力—— 气喘吁吁——

3、仔细读课文,思考:在美国纽约第四届世界友好运动会上,桑兰发生了什么意外?面对不幸,她是怎么做的?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中自主识记本课生字。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承受”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5节。

3、能在阅读感悟文本资源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课文,感受桑兰的坚强与乐观,并能用1~2句话表达自己读文后的感受。[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在阅读感悟文本资源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课文,感受桑兰的坚强与乐观。

2、理解“我决不向伤痛屈服,我相信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等句子的含义。[教学准备]

1、老师:相应的课件

2、学生: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查找桑兰的有关资料(主要了解她受伤前所获得的成绩、她的近况)[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在阅读中自主识记本课生字。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承受”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5节。

一、启发谈话 检查预习1 出示桑兰的照片

同学们,我们要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她有一个非常秀气的名字。通过预习你对桑兰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并口述第一节内容:光明的前途

美好的人生 出示课文第二节内容,学生阅读

过渡:让我们把视线拉回到1998年7月21日晚上的一次比赛前„„ 4 交流为什么你认为这是“天大的不幸”?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肢体残疾

病痛折磨

失去光明的前途

失去美好的人生 师生配合引读:桑兰在意外发生后,要承受„,承受„,承受„,更要承受„ 这一切桑兰必须承受。(板书:承受一切)思考:“承受” 能不能换成“接受”或其他意思相近的词?请你结合课文内容简单地说说理由。

过渡:一个花季少女,一个有着光明前途的运动员,一个有着美好人生的年轻生命,在一瞬间,什么都消失了,她的世界一下子凝固了。但她必须承受着着一切!7 揭示课题:微笑着承受一切

二、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默读静思,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并写上批注。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围绕问题随机学习交流:  第3节

师:得知伤势后的桑兰是如何表现的?

1重点学习:但桑兰没有掉一滴眼泪,反而急切地询问队友们的比赛情况。.2 指导朗读 出示相关资料:桑兰平静地接受了这个残酷的事实,她痛苦地盯着自己的手指,片刻,她坚定地对周围的人说:“没关系,我还可以做很多我可以做的事情,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她又轻轻地对身边的父母说:“你们不要哭,我都没有掉眼泪,你们为什么哭?我会慢慢好起来的,不要为我担心。” 小结:这就是桑兰,她微笑着承受自己的病情。

第四节

当接受治疗时,桑兰——

1重点学习:桑兰总是一边忍着剧痛配合医生,一边轻轻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什么是剧痛,她为什么轻轻地哼唱自由体操的乐曲? 2 指导朗读 小结:这就是桑兰,微笑着承受每天四小时的剧痛。4 师生引读医生的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句子“我绝不向伤痛屈服,我相信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的含义

2、能在阅读感悟文本资源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课文,感受桑兰的坚强与乐观,并能用1~2句话表达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一、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 第五节

1重点学习:有谁知道,在这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动作背后,桑兰是怎样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气喘吁吁 :做做动作 大汗淋漓:换个词

师:要完成刷牙、穿衣、吃饭这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得动作,桑兰是如此的困难。2 师讲述桑兰锻炼的小故事:为了尽快恢复自己的伤病,桑兰谢绝了亲人和朋友的帮助,顽强地面对残酷的人生。她要给劳累的妈妈捶背,妈妈知道这很难,但她这样说服妈妈:“我给你捶背,可以锻炼我的臂力,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我呀!”为了练写字,她让人们用纸裹住笔,一层一层,卷成一枝特别的“粗笔”,搭在她的手上,靠着腕力,不停地练习写字。3比较理解两句话表达的程度:有谁知道,在这些简单的动作背后,桑兰是怎样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小结:这就是桑兰,他微笑着承受自理生活的巨大困难。5 指导朗读

第六节

1重点学习桑兰的话:“重点学习:我决不向伤痛屈服,我相信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 2 师生配合读全文:1998年7月21日晚上,友好运动会的赛前试跳时,桑兰意外受伤,使她的一生都改写了!她要承受——,承受——,承受——,更要承受——!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桑兰却——。为了尽快摆脱伤痛的折磨,她一边——。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桑兰可以自己刷牙、穿衣、吃饭了!但有谁知道——。当出院时,她带着桑兰式的微笑说——。瞧,她勇敢地站起来了!

师:同学们,桑兰微笑的背后是——不屈的精神,是——无比的勇气,是——惊人的毅力,——这就是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

3了解桑兰的近况:桑兰的康复治疗和训练一直没有间断,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从卧位、坐位到站立,两只胳膊比以前更有劲了,轮椅可以摇得更远了,自己学会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尤其是用电脑、从轮椅到床之间的移换等等。桑兰在接受康复治疗的同时,每天都在坚持学习文化课程,而且非常刻苦努力。她现在是多重身份:北京大学的学生, 公益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2008年北京奥运形象大使 ,星空卫视主持人,正为《桑兰2008》奥运特辑作准备,为北京奥运呐喊助威。

二、拓展延伸 交流感悟 学生交流:桑兰姐姐,我想对你说„„ 2 教师说说自己的思考: 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

身体的残疾我们改变不了,但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灵。

我们对生活的一种积极态度,做一个健康的人,我们必须——(微笑着承受一切)

三、课外拓展 走向生活 完成小练笔:桑兰姐姐,我想对你说„„

2走近“坚强的人”(找中外有关坚强的名言、坚强人的事例)【课后作业】:

1、形近字组词。

询()剧()吁()微()绚()据()许()徽()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毅力()的精神()的微笑()的勇气()的不幸()的动作

3、仿照例句,把句子写具体。

例:有谁知道,在这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动作背后,桑兰是怎样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

① 有谁知道,在这张鲜艳奖状背后,同学们是

。② 有谁知道,在这叠厚厚的证书背后。

板书:

桑兰 微笑着承受一切 天大的不幸

不屈的精神 伤势

惊人的毅力 剧痛

无比的勇气

困难

37、一枝白玫瑰

课前作业:

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玫瑰()抚()摸 兴()奋 应酬().....

2、解释下列词语。

几乎—— 垂危——

3、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上“圣诞节前,商场里、‘我’、小男孩”这几个词语,连贯地说一说。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认识本课生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生命垂危”、“抚摸”等词语。

2、在阅读过程中抓住重点,通过品读描写小男孩的语句,体会小男孩对妹妹、妈妈的爱。在此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亲情的可贵,真情的无价,知道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通过自己的阅读,抓住文章重点。

2、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懂得亲情的可贵,真情的无价,知道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启发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白玫瑰图片,“瑰”字正音。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板书: 瑰),注意,这个字念“guī”,第一声,而在这个词语中(板书:白玫)念轻声。谁来读好这个词儿。(指2生,齐读)

2、揭示并板书课题。

师:白玫瑰美丽、洁白,在它的背后,还有过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 的课文。(板书:一枝)因为玫瑰是带枝子的花朵,所以量词“枝”有木字旁。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课文大意

师:昨天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现在就请自读课文,结合填空,说说作者和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圣诞节前,我看见一个小男孩抱着洋娃娃,不肯放下。我还了解到他买洋娃娃是为了送给死去的妹妹。之后,我把自己的钱悄悄混进他的钱,帮他买到了礼物。

3、指生回答(谁能尝试着说得更简洁些呢?)出示(老师为这填空填上了内容,自己读一读吧)自读

三、重点研读、体验情感

过渡:圣诞节前,“我”与男孩相遇,最后还出手帮助了他。(板书:小男孩 “我”)在这一过程中,“我”的心情也渐渐发生着变化。

1、寻找描写作者心情变化的词句。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1-3节,边读边用波浪线划出描写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1)指名交流。(2)师概括板书:好奇

心几乎停止了跳动

(随机理解:几乎。心几乎停止了跳动,也就是心快要停止跳动。)

2、体会心情变化的原因。

过渡:短短的时间内,作者的心情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师:再读读这两句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心情变化的原因。(指导用上关联词,说完整)(1)好奇

 师:作者为什么会好奇呢?谁来说说原因?

预设:

生1:因为小男孩抱着洋娃娃不放,所以引起了“我”的好奇。

生2:因为小男孩被售货员拒绝后,仍然站在商店中,所以引起了“我”的好奇。师:用上了关联词,很棒。(回答句子要完整,这很重要)老师听出来了,你是根据这句句句子来回答的。出示:

那小可怜儿仍然站在那里,抱着洋娃娃不放。

小结:通过在文中找到相关句子,在此基础上思考问题,这是个很好的方法。 师:从这句话中,我们除了知道作者好奇的原因,你还读懂了什么?(提示:小男孩对这个洋娃娃是怎样的态度,哪些词特别能说明?)

生1:我从“不放”这个词中感受到,男孩很想买洋娃娃。(变红板书:你能试着读出男孩对洋娃娃的喜爱吗?)

生2:我从“仍然”这个词中看出,售货员不理睬男孩了,可他还是在坚持,也可以看出男孩特别喜欢这个洋娃娃。(变红板书:也请你来试试)

师:是呀,男孩真是太喜欢这个洋娃娃了,一起来读好这句句子。(齐读) 师:文中还有哪些词句也能表现男孩很想买下洋娃娃呢? 交流出示:

这时我看到了有个大约5岁的男孩,正抱着一个可爱的洋娃娃,不住地抚摸她的头发。他仰着小脑袋,问售货员:“你能肯定我的钱不够吗?” 师:哪个词语特别能体现呢? 生:不住地抚摸(指一生读)

师:男孩是这么地渴望得到这个洋娃娃,因为他要把他送给——妹妹。他可真是个——懂事的孩子,爱妹妹的好孩子。第一眼见到男孩,(引读)看他正抱着——,还——。同时,仰着小脑袋,问售货员——。即使售货员都不耐烦了,可——。(2)心几乎停止了跳动

过渡:多懂事的孩子呀,让人打心底里喜欢。能认识这么一个孩子,真是件愉快的事。

 可作者的心情怎么会由好奇,突然间变为——心几乎停止了跳动? 预设:

生:因为小男孩说自己的妹妹已经死了,妈妈也快要死了,听说了这个消息,所以“我”的心几乎停止了跳动。

师:文中的“我”是怎么知道的呢? 交流出示:

我问他妹妹在哪里,他的眼神更加悲伤了:“她已经跟上帝在一起了。我爸爸说,妈妈也要去了。”

 师:男孩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变红板书:悲伤)(评价:很好,你注意到了孩子的眼神,也就是他的神情) 文中还有哪些描写也能让你体会到男孩的悲伤?

出示:

小男孩把头埋在洋娃娃金黄的头发里,说:“不可能了,圣诞老人不能去我妹妹待的地方„„我只能让妈妈带给妹妹了。” 预设:

生:我从“埋在”感受到了男孩的悲伤(评价:你还关注到了人物的动作,很细心)(变红板书:“埋在”)

那男孩为何会把头埋在洋娃娃的头发里?(太悲伤了,快支撑不住了)

老师提示:注意到这一段话中一个特殊的标点符号了吗?(省略号变红),它表示——说话的断续,难过得说话有些哽咽。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也能体现出——男孩的悲伤。 指导朗读

现在,谁能试着用他的朗读将男孩的悲伤表现出来?(指一生)

师:对西方人来说,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一样,是一个全家欢聚的节日。在这样的日子里,妹妹死了,妈妈也快要死了,男孩心里很是——悲伤。谁愿意再来试试。(再指一生)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试着体会男孩心中的伤痛。(齐读)

 师:这么不幸的事,竟然发生在了一个5岁孩子的身上。听到这儿,“我”的心——

几乎停止了跳动,那心就好像被——重重地打了一拳,刺痛了。面对这悲惨的事实,太让作者——震惊。(板书替换:震惊)(3)感动

过渡:可没想到,男孩依然接着说(指一生读)

那男孩接着说:“我告诉爸爸,让他请妈妈先别走,等我从商场回来再走。”他掏出一张照片继续说:“我想让妈妈带上我的照片,这样她就永远不会忘记我了。我非常爱我的妈妈,但愿她不要离开我。但爸爸说她可能真的要跟妹妹在一起了。”说完他低下头,再不说话了。

 语言训练,想象说话:

师:孩子为何低下头,再不说话了呢?(板书:低头 不语)预设:

生:他太悲伤了,也许再说下去他就要哭了。

师:是啊,小小年纪却要承受巨大的悲痛。就让我们结合着课文内容,说出男孩的心声吧!

本来我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可是现在。我再也不能,我真希望!

两生交流。(评价:刹那间,幸福离男孩远去,他该多么痛苦。听了你的讲述,老师的心都快碎了;孩子对妈妈是那么的依恋,对妹妹是那么不舍。) 师:让我们一起读出孩子心底里的话。(齐读)

 孩子的话语虽然有些天真,可“我”还是被——深深感动。(板书:感动)

3、感动之余,“我”怎么会无动于衷呢?只见我(引读)——悄悄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一些钱,又——把自己的钱悄悄混到他的钱里。一切都“悄悄”进行,都是为了——尊重孩子,帮助孩子。

预设:男孩不要——作者害怕被孩子拒绝。(那他为何不多给孩子一些钱呢?引出尊重)

4、体会孩子的兴奋之情

(引读)现在,孩子的钱终于够了,他兴奋起来,说道:

“对呀,我知道钱应该够的。”

师:他是多么想把洋娃娃送给妹妹,现在终于可以买到了。

我有买洋娃娃的钱了,我能让妈妈把她带给妹妹了。师:当想到还能给妈妈买一枝白玫瑰时,他更加激动了。

我还可以买一枝白玫瑰,我妈妈非常喜欢白玫瑰。师:一个“啊”字,同样表现着男孩无比的欢欣。(再齐读)

“啊!我有买洋娃娃的钱了,我能让妈妈把她带给妹妹了。我还可以买一枝白玫瑰,我妈妈非常喜欢白玫瑰。”

5、师生配合读1-3小节,回顾重点

师:这个圣诞节前发生的故事,将永远刻在“我”的脑海中。那一日,看着那个5岁的小男孩,抱着洋娃娃。因为钱不够,售货小姐都不再理睬他。可是——那小可怜儿仍然站在那里,抱着洋娃娃不放。他的举动引起了我的好奇,我上前安慰他,但却没想到——小男孩把头埋在洋娃娃金黄的头发里,说:“不可能了,圣诞老人不能去我妹妹待的地方„„我只能让妈妈带给妹妹了。”我问他妹妹在哪里,他的眼神更加悲伤了:“她已经跟上帝在一起了。我爸爸说,妈妈也要去了。”听到这个消息,我震惊了,我的心——几乎停止了跳动。而那男孩却接着说:“我告诉爸爸,让他请妈妈先别走,等我从商场回来再走。”他掏出一张照片继续说:“我想让妈妈带上我的照片,这样她就永远不会忘记我了。我非常爱我的妈妈,但愿她不要离开我。但爸爸说她可能真的要跟妹妹在一起了。”说完他低下头,再不说话了。孩子的话语很天真,可他的真诚将我深深——感动。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引读4.5节

帮助了男孩,“我”应该安心了。可是,“我”却——再也忘不掉那男孩儿。想起几天前在报纸上看到的消息——(引读理解“生命垂危”。)为此,“我”在心里安慰自己——那男孩当然不会和这事有关。两天后,我从报纸上得知,那位妈妈死了。有一种预感告诉“我”,那男孩儿跟这事有关。

2、出示句子:

我心里安慰着自己——那男孩当然不会和这事有关。

有一种预感告诉我,那男孩儿跟这事有关。

这事指的是——喝醉酒的司机开车撞人事故,这是一起人为惨剧。

①读读这两句话,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②学生质疑。

预设:为什么“我”一会儿说小男孩和这事无关,一会儿又说他和这事有关? ③帮助学生解疑。预设:

生1:作者先前是在安慰自己。(作者内心深处究竟知不知道这事儿和男孩有关吗?)生2:这其实是作者个人的一个美好愿望,他不愿意这么悲惨不幸的事和这么一个乖巧、懂事的男孩有关系。)

3、可惜小男孩的母亲还是走了,永远地离去了,可她走得很安详。

出示句子:她躺在那儿,手拿一枝美丽的白玫瑰,怀抱着一个漂亮的洋娃娃和那男孩的照片。(指生读)

看到这一幕,我含着热泪离开了„„

师 :其实,“我“还有好多话想说,请同学们尝试着选取文中任意一位人物,说出作者的心里的话。(1)说话练习:

我想对 说:“。”

(提示:可以对小男孩说,对妹妹说,对喝醉酒的司机说„„)预设:

生:对司机说——(板书:珍惜生命)

生:对男孩妈妈说——你有那么好的儿子,爱将永存——这份情永远只留给自己最爱的亲人,这份爱是永远珍藏于心底的。(板书:珍视亲情)

(2)一枝白玫瑰,寄托了小男孩对家人的深深热爱和无尽思念。它更是在呼唤人们——

珍视亲情,珍爱生命。(齐读课题)【课后作业】: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近义词。① 我的心几乎停止了跳动。()..② 噢,也许今晚圣诞老人就会带给她的。()..③ 我心里安慰着自己——那男孩当然不会和这事有关。()..④ 我问他妹妹在哪里,他的眼神更加悲伤了。()..

2、想象写话。

①可怜的小男孩,我想对你说:“。” ①司机大叔,我想对您说:“。”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我心里安慰自己——那男孩当然不会和这事有关。” 一句中的“这事”指。

①“我心里安慰自己——那男孩当然不会和这事有关。”是因为,“有一种预感告诉我,那男孩儿跟这事有关。”是因为。这样写更突出了。板书:

37、一枝白玫瑰

小男孩 “我” 仍然 不放 好奇

埋在 悲伤 震惊(心几乎停止了跳动)低头 不语 感动

珍视亲情 珍惜生命

马鹿有情

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老爷岭()倏地()褪净()蜷()缩 跛()......

2、解释下列词语。

惊恐—— 不约而同——

3、仔细读读课文,根据提示填写相关内容,再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地点: 老爷岭森林

起因: 经过: 结果:

教学目标:

1、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会分清内容的主次。

2、联系上下文体会马鹿借助眼神、动作、声音向人们求助,并能有感情地读好有关句子。

3、结合马鹿的叫声进行说话训练,体会母子情深。

4、体会马鹿母爱精神的伟大,懂得感恩。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体会马鹿借助眼神、动作、声音向人们求助,并能有感情地读好有关句子。

2、结合马鹿的叫声进行说话训练,体会母子情深。教学难点:

体会马鹿母爱精神的伟大,懂得感恩。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瞧,它就是马鹿。

出示图片,谁来读读关于它的介绍。(文字:它是鹿的一种,因体形很像骏马,所以被称为“马鹿”。它奔跑时每小时可达八万六千米,比轿车的速度还快呢。)

2、马鹿不仅有着矫健的身姿,更有着丰富的情感。那它拥有怎样的情感?作者又会如何向我们展现马鹿的情感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0课——马鹿有情。(板书:马鹿有

情,指导书写“鹿”:横折、竖、竖、横)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用简要的语言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并交流:

(预设:如学生自己概括出的话,且语言不够简洁,可进一步请其他同学,如学生根据书后题目来回答,表扬他很会学习,并随即出示课后中概括主要内容的句子。)(一般是请两位同学概括,一位较好,就说:你能学着她的样子简洁概括吗?)

3、这篇课文先写了——?再写了——? 学生交流

4、出示:

1、“我们”拯救大马鹿

2、大马鹿引导“我们” 救出小马鹿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作者就是先写了“我们”拯救大马鹿,再写大马鹿引导“我们” 救出小马鹿。

三、品读课文,感悟“有情”

(一)学习第1——4节,了解事情起因。

1、课文中记叙的这件事情起因于那一声凄惨的鹿鸣声,大马鹿被两只狼追赶着,那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2、出示第三节,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想一想,当时是什么情况?

3、学生交流时,教师的评价或总结性语言及时跟进

(学生说:狼当时抢先一步横在马鹿的面前了。师说:狼已经堵住了马鹿的去路了。)(学生说:狼已经俯下身子,瞄准了马鹿的喉咙。解释:倏地。师说:看来狼已经做好了进攻准备,只要狼扑过去,马鹿很可能被咬断喉咙!)

小结:当时的情况是多么的——(生答:危急)

当时的马鹿真的是——(生答:危在旦夕)。

4、让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急吧。(全班齐读)

5、教师读第4节:危急中,我扣动了扳机。狼吓跑了。

师:马鹿——生答:得救了。板书:得救

(或者问:得救后的马鹿有什么表现呢?出示第5节,想想有什么疑问吗?)

(二)学习第5——13节,感悟马鹿有情。

A、学习第五节,质疑,感悟马鹿的反常表现

1、过渡:可是——得救后的马鹿是什么样的表现呢:

出示课文第五节——马鹿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傻了似的眼睛直直地注视着我们。我的伙伴捡起一块石子扔了过去,马鹿机警地一闪身,敏捷地躲开了。然后迈着方步,不情愿地朝林中走去。

2、读一读,你有什么疑问吗?(生答:为什么得救后的马鹿“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傻了似的眼睛直直地注视着我们”,“不情愿地朝林中走去”呢?)教师语言:多么奇怪的举动呀,这真让作者当时感到非常疑惑。

3、马鹿得救后还不愿意走(边说边板书:不走?),为什么它会有这样不寻常的表现呢?请你默读课文6——13小节,找找原因。

4、学生默读完课文,交流。(生答:它的孩子掉在了陷阱里。生答:大马鹿想让我们去救它掉进陷阱里的孩子。)

如回答:它的孩子掉在了陷阱里。追问:然后大马鹿想„„.如回答:大马鹿想让我们去救它的孩子。追问:它的孩子怎么?。。。(两到三人交流完毕后,再请一位同学把前两位所说的原因结合起来,完整地说一说)师边说边擦板书上的问号:原来马鹿那些不寻常的表现是为了引起我们的注意,想带我们去救他那掉进陷阱里的孩子。

5、师:对于掉进陷阱里的小马鹿,课文中有这样一句描写。出示句子

6、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生答:我觉得小马鹿很可怜。师追问:你从哪里看出来了?生答:那只小马鹿的“茸毛还没有褪净”。师小结:它刚出生没多久,妈妈却不在身边,多可怜啊)

(生答:我觉得小马鹿当时很害怕。师追问:你从哪里感受到的?生答:小马鹿“惊恐地蜷缩”在一角,还紧盯着我。)?这只小马鹿独自呆在又黑又冷的陷阱里,身边没有妈妈的呵护,多么可怜无助啊。

解释:惊恐——惊慌恐惧

小马鹿为何惊慌恐惧呢?(陷阱黑咕隆咚 妈妈不在身边)当时的小马鹿是多么的——生答:无助、害怕、可怜、惊恐„„

7、指导朗读:带着这样的感受,你能来读好这句话吗?(读出小马鹿的无助与恐惧。)(个人读、齐读)朗读评价?

8、引读第5小节.师:自己的孩子身陷绝境,妈妈的心里多么牵挂,多么焦急啊,她会想尽办法快点儿救出自己的孩子,快点儿,再快点儿!难怪大马鹿会有这样不寻常的表现——当时,狼被吓跑了,可是——(生读:马鹿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傻了似的眼睛直直地注视着我们。师读:我的伙伴捡起一块石子扔了过去,马鹿机警地一闪身,敏捷地躲开了。生读:然后迈着方步,不情愿地朝林中走去。)

9、小结:此时此刻,得救后的大马鹿一心牵挂着身陷陷阱的孩子,也许寻求人类的帮助是它救出孩子的唯一希望。

B、学习第6、7节

1、问:大马鹿又是如何引导我们一步一步地救出它的小马鹿呢?(板书:引导救子?)请同学们默读第6—7节,用直线划出来相关语句。

2、学生交流,出示句子,给时间校对句子。

3、师:大马鹿是如何引导我们救出小马鹿的呢?先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想想大马鹿此时是怎样引导我们的?

▲句子一:马鹿向前走了几步,忽然停下来,回头用期盼的目光望着我们,而后又死死地盯着林中的一个地方,一步一回头地朝那里走去。

(1)交流,预设:大马鹿先用“期盼的目光望着我们”引起我们注意,然后“死死盯着林中的一个地方,一步一回头朝那里走去。”是想告诉我们林中有秘密,让我们和它走。

(板书:眼神、动作)

穿插想象说话:

师:马鹿用期盼的目光望着我们,它想对我们说:——(生答:我的孩子命在旦夕,请你们这些好心人快去救救它吧!)师评价:(苦苦哀求,盼望我们能帮助他)

??小结:当时的我们并不知道马鹿动作背后的含义,但它的行为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跟着它向前走。

师:它死死地盯着林中的一个地方,一步一回头地朝那里走去,好像在焦急地说:——(生答:请你们快跟我来吧!请快救救我的孩子吧)师评价:(多么催人泪下的求助啊!)(注:学生交流到相应内容,并说完怎样引导时,教师可把上面的练习穿插进去,学生的回答应立足马鹿是怎样通过自己的神态、动作引导人们,但引导交流时,重在感悟马鹿的.......焦虑,否则学生对“有情”理解可能不深刻,反而成了“聪明”。)..............................

(2)指导朗读:马鹿的每个动作里都透露着急切与渴望,每个眼神中都包含着期待与牵挂。想想怎么读好这句话? 练读,指名读,齐读。

朗读评价:a 是啊,大马鹿不愿走啊,希望求得人类的帮助,是它救子唯一的希望了。

b林中的某一地方有着它身陷绝境的孩子,它心里牵挂着。C 救出孩子是它最大的心愿,唯一的渴望。

过渡:(指板书教师引述)大马鹿用不寻常的——(生答:动作)和期盼的(生答:眼神)吸引人们的注意,把我们带到了密林深处,它又将如何继续引导着我们救出它的孩子呢?

4、▲句子二:马鹿将我们带到密林深处,在一棵老柞树下,发出低沉的叫声。它围着一个坑子转了一圈之后就跑出去很远,站在一个较高的地方,大声地鸣叫起来。(1)请你们默读这两句话,想一想。(2)交流:

预设1:“在一棵老柞树下,发出低沉的叫声。”是在告诉我们老柞树下有秘密。(板书:叫声)(可追问:怎样引导的呢?)

师:它在老柞树下,发出低沉的叫声,好像在对()说:“ ”?

(可能是对我们说——更可能是对自己的孩子说——)

(也许母亲在自责,自责自己没有照看好孩子;也许母亲在给孩子鼓气,鼓励孩子不能放弃;也许母亲在把好心人已经来到的消息告诉自己的孩子;也许„„)

预设2:“围着一个坑子转了一圈之后就跑出去很远,站在一个较高的地方,大声地鸣叫起来。”告诉人们坑下有自己的孩子。

师:它站在一个较高的地方,大声地鸣叫起来,好像在说:“ ”。(那阵阵大声地鸣叫,是一声声迫切的呼救;那阵阵大声的鸣叫,更是一位母亲救子心切的表现啊!)

(3)指导朗读:这两次叫声一个低沉,一个高亢,但都饱含着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牵挂和担忧啊。谁能读好这段话?指名读,齐读。(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再一次感受马鹿的救子心切吧。)

5、引读第6——7小节

过渡: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大马鹿是怎样引导我们救出小马鹿的?

师:大马鹿先——(生读:马鹿向前走了几步,忽然停下来,回头用期盼的目光望着我们)

然后——(又死死地盯着林中的一个地方,一步一回头地朝那里走去。)

接着——(马鹿将我们带到密林深处,在一棵老柞树下,发出低沉的叫声。)

最后——(它围着一个坑子转了一圈之后就跑出去很远,站在一个较高的地方,大声地鸣叫起来。)

过渡:(手指板书,学生说)大马鹿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眼神、动作和叫声,一步一步将我们带到密林深处,带到老柞树下的陷阱边。(擦去“?”)在“我们”的帮助下,它的孩子得救了。(连接下面的过渡语。)

(三)学习第11、12节

1、过渡:历经磨难的母子俩终于——生答:团聚了(板书:母子团聚),你瞧,(出示图片,同时教师深情地诵读随即出示的两句话:大马鹿用舌头舔着小马鹿。小马鹿紧紧地靠在母亲身边,大眼睛一眨不眨地朝我们张望。)

2、老师捧书读,学生聆听,ppt上只出示图片,用心感受温情。

3、这话语,这画面,真让人感到——(感动、温馨、欣喜、幸福、有流泪的冲动)

4、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再现感人的画面。(配乐)

出示句子:大马鹿一个箭步冲过来,在离我们十多米的地方折过身,声音柔和地叫着它的孩子。小马鹿欢快地叫着,一跛一瘸地跑向母亲。大马鹿用舌头舔着小马鹿。小马鹿紧紧地靠在母亲身边,大眼睛一眨不眨地朝我们张望。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朗读评价:听了你的朗读,让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那一幅温馨动人的画面。我感受到了大马鹿对孩子的温情。我也被你的朗读感动了。

这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大马鹿爱子情深 啊!

5、此时,马鹿母子俩深情相依,它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同桌互说后再交流)

6、齐读:让我们再次读读句子,回顾那让人欣喜又感动的一幕吧!

四、回读第一部分

1、大马鹿对它孩子的“情”,不仅体现在(指着板书)得救不走、引导救子上,还体现在它被狼追赶时的表现上,让我们回到课文第一部分,再读读第3小节,说说你有什么新的感悟?

2、交流:“想重新跑回林子里”,如它一直奔跑下去的话,说不定会摆脱狼的追赶,但它在危难中仍然牵挂着自己的孩子,哪怕是可能因此命丧狼口,也要拼死回去救孩子。师:马鹿为了救自己的孩子,就算冒着生命危险,哪怕是付出生命,也无怨无悔。

五、总结

1、大马鹿对孩子深厚的母爱令人为之动容,让我们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马鹿有情。这个“情”指的是什么?(板书:爱子之情)

2、课文有两个部分,现在你认为哪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说说你的想法。

(生答:作者重点写了第二部分,因为这部分内容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于动物之间伟大的母爱。歌颂伟大的母爱。)

3、最能表现文章主题的内容我们应重点写。在学习文章时,我们要分清主次,读懂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这样你才能深入其中,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4、这篇课文中马鹿的爱子之情让人非常感动。无论是动物还是我们人类,母亲对孩子的爱都是那样的深厚与无私,让我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吧。

课后练习:

1、照样子写词语。

一跛一瘸 一()一()一()一()一()一()..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搜寻()敏捷()危急()期盼()凄惨()惊惧()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鹿鸣声()的眼睛()的叫声

()地躲开()地注视()地闪身

4、完成词句活动室1、2题。

5、选择题:你观察过小动物吗?请描写一段能够体现动物“有情”的场面。

板书:、得救不走(?)

上一篇:谈成功美文下一篇:手机银行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