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企业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观后感

2024-12-12

稻盛和夫:企业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观后感(共4篇)(共4篇)

1.稻盛和夫:企业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观后感 篇一

《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是由日本稻盛和夫的演讲稿和其学生的感想组成的一本书。

其实刚拿到这书是,觉得里面的内容很迂腐,感觉这种书里写得肯定很泛、很冠冕堂皇。看过之后觉得这本书写的很朴实,也很实用,也让我受益匪浅。

书里面写的很多都是关于经营管理的,但是我觉得道理都是一通百通的,这些都可以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很喜欢一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也可以这么概括吧。但是我还没有到达“达”的地步,所以就“穷”这一方面写一下我对这本书的感想。

第一点是关于“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这句话在书本里出现很多次,这句话给我的震动很大。我问自己,你有没做到这一点,我沉默了,我根本就不能理直气壮的说出我很努力。在不久之前就有人和我说,这个世界的恐怖不在于别人和你一样努力,而在于比你优秀比你有能力的人比你更加的努力。于是我就想要怎样去做?

第二点是关于脚踏实地、坚持不懈。都说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很浮躁,高不成低不就,确实是有这样的现象,刚开始我也不例外。但是我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独立人,没有人能够为自己所犯下的错误买单的。所以对于脚踏实、坚持不懈地这句话的真正的意义才有了一点的了解。但是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并不是你在每天重复的做着同样的工作,这样只是浪费生命,要看每天自己有什么进步,有什么提升。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创新做,这就是我现在想的事情。坚持是一件很很困难的事,马云说今天很残酷,明天跟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很多人都死在了明天的晚上。我也坚信剩者为王。

以前在学校总是想以后自己想要怎样,就觉得好多事情都好容易的,自己所想的那个职位是唾手可得的,现在想想真的满天真的。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想想那些成功的人有那一个不是这样过来的,现在不过是为自己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使自己在日后可以站稳。

第三点是关于“利他”精神。关于“利他”,我想的真的很少。总觉得自己本身的东西就不多或者说拿不出手,就紧紧的抓住自己手中仅有的东西,现在想想也挺好玩的。利他使我想到一个故事:一个寝室有 6 个人,每个人买了不一样的水果,如果大家都乐意分享的话没人都可享受到 6 种不同的水果,反之就只能是一种;这种分享其实也就是现在大家经常讲的双赢。

现在想想自己其实没有必要考虑自己所给予别人的东西是什么样的,而是要做到将自己认为好的与别人分享。吸引力法则有说,你能给予说明你越富有,而宇宙同时也会给予你更多你想要的。用妈妈的话说,你不对别人好,别人凭什么对你好啊。

这些都是我在看这本书所想到的,但是我要比以前更进一步,将这些所想的运用到生活中。

2.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 学习心得 篇二

在读完稻盛和夫的《企业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后,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启发。下面就分三个方面谈谈读完后的心得体会:

一、精华分享

1、什么是经营哲学?

在工作和经营中领悟出来的理念、思维方式以及具体的方法模式,归纳起来就是哲学。

2、企业为什么需要哲学?

所谓哲学,首先是经营公司的规范、规则,或者说必须遵守的事项,这些必须在企业内部明确确立。

所谓哲学,它用来表明企业的目标,即要将这个企业办成一个什么样的企业。

这种哲学可以赋予企业一种优秀的品格。

二、思想认识

在深刻领悟这篇文章后,觉得在工作中,我们主要要树立一下几点思想意识:

1、热爱自己的工作。我们必须热爱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做正直而纯正的事情。

2、严谨的工作态度。我们不仅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还要有严谨的态度,无论工作任务是小是大,重要或不重要,每个细节我们都要进行缜密的思考。

3、遵守企业的规范准则。要认同公司的规范准则并加以严格实行,正如稻盛和夫所说:“正是由于一些企业忽视了经营企业必须遵守的规范规则,才会导致他们日益下降甚至于崩溃。”企业舞弊丑闻之所以发生,都是因为企业没有明确确立自己的“哲学”,或者说这种“哲学”没有在企业里面渗透。

4、与公司保持一致的目标。明确的目标是实现理想的第一步。企业一定要揭示自己的目标并且把这个目标渗透给下面的员工,只有这样,员工才能理解并与其保持一致定位自己的目标;才能以“怎么样实现这个目标?”这样的思维来工作。

三、实践应用

有了良好的思维与严谨的工作态度远远不够,重要的是我们要将其应用于具体实践当中去。公司的“哲学”我们不只是简单的实践,而且要认真的灌输始终。

首先,我们要常常记录工作中总结出来的要诀和心得,并要记录我们与人接触中的一些感悟,将这些工作和经营中的心得重新整理,得出的可以称为我们自己的“哲学“。并且,这个“哲学”要与公司的“哲学”保持高度的一致。

其次,公司的目标就是我们员工共同的目标,所以我们要以这个共同的目标在工作中,互相配合协调好一切工作。企业就是一个集团,为了实现高目标,大家在工作中必须配合协调,不管个人好恶,全体人员都需要拥有共同的思维方式,需要理解并赞同这样的思维方式,这是做好工作、实现企业目标的前提。

最后,优秀的公司具备优秀的品格,那么作为优秀的员工,我们就要培养自己优秀的人格。“正确的为人之道”可以提高工作的办公效率,使得事半功倍。

品牌管理与市场研究部 媒体采购科 方宝桢

3.稻盛和夫:企业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观后感 篇三

来源:本办 2010-09-17

”2010稻盛和夫经营哲学青岛国际论坛”新闻发布会 主 持 人:市政府新闻办主任魏胜吉 时 间:2010-09-17 09:30 地 点:市政府3号楼13楼6号会议室

(发布会开始,首先播放一段视频资料)

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由青岛市人民政府和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10稻盛和夫经营哲学青岛国际论坛”将于10月29日至31日在我市举办。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新闻发布会,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出席新闻发布会的各位领导和嘉宾:

青岛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武铁军先生

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岫云先生

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日本盛和塾本部事务局干部池田成男先生

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韩旭女士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我市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我是市政府新闻办主任魏胜吉,欢迎大家的光临!

首先,请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岫云先生介绍相关情况,大家欢迎。

曹岫云: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们公司向青岛市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稻盛和夫到中国来过很多次,由政府出面跟公司合办报告会,这是第一次。上一次在北京我们举行了一次发表会,武铁军助理一起参加了,武铁军先生对稻盛和夫精神的理解程度让我感到吃惊,我觉得稻盛和夫在青岛的传播大有希望。

我是2001年10月28日这天在天津第一届中日企业经营哲学国际研讨会上,初次见到稻盛和夫先生,聆听了他“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的讲演,因为我也是经营者,我通过自学学了日语,所以我能看懂他的原稿、听懂他的原话,当时我觉得我遇到了非常亲切和伟大的人物,他手里有真理,这种真理我追求了五十年,一直是一知半解,是懂非懂,但是当时我有一种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感觉,这种表达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后来我找到一句古词来形容: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觉得这句话很贴切,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有真理的支撑,我们在这个充满矛盾的现实社会当中,我们要追求理想,要寻找人生真理的时候,我们往往感到内心困惑,有时候甚至怀疑是不是有真理的存在。当我们的良知告诉我们“这就是真理的时候”,有这种感觉的时候,发自内心的喜悦是没有办法抑制的。所以我第一次见到稻盛和夫先生的时候,我就有这种体验。后来过了一个月,我专程到日本去,拜访了京瓷公司,购买了稻盛和夫的全部著作,我认真阅读以后,我从内心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感动。这样一种感动,既不是稻盛和夫先生被称之为“经营之圣”的名称,也不是他创建两大世界五百强公司,这些跟我都没有关系,打动我的是他的经营哲学,这种哲学直接影响到我个人怎么做人、怎么做企业,影响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天每日甚至每分每秒。

我用两句话形容稻盛哲学:第一句话,稻盛先生是通过光明大道获得最大成功的典范,他经营企业五十年,没有什么打擦边球之类的话。第二句话,稻盛先生是纯粹的理想主义和彻底的理想主义优美结合的典范。在现在这样一个社会上,稻盛先生不但是当代日本的灵魂,而且代表了整个人类的良知和睿智。在现在的世界上,这样一种典范的存在,意义重大,所以我通过反复学习稻盛哲学以后,我觉得把稻盛思想正确传递给中国的企业家,这件事情具有深远的意义。

稻盛先生首先是一位科学家,在京都陶瓷里他在25岁的时候就有重大创造,靠发明新材料、开发新产品起家的,推动了京都陶瓷成为几百亿、几千亿美金的产业,他和他的团队创造了新的时代,开发了新的技术。我们现在用的电脑、手机,包括有些电视机,很多系统都是划时代的产品。我9月2日到了日本,9月3日又一次参观了京瓷陶瓷馆,一个白色的管子,纯白的,瞬间大概一秒钟马上升到一千度,通红的,一般的陶瓷早就熔掉了,这个产品可以用到飞船上。他开发了很多东西。

其次他是一个企业家,26岁创业,在40年左右的时间里,赤手空拳创建了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稻盛和夫急流勇进,退休13年以后东山再起,以78岁的高龄接受日本政府的邀请,出任破产重建的日航CEO,不到半年时间,日航扭亏为盈,稻盛和夫先生妙手回春,在万众瞩目之下创造了企业经营市场的一个奇迹。

稻盛先生不但是科学家、企业家,他还是哲学家,企业家当中被称之为哲学家的闻所未闻,季羡林先生大家都知道,非常著名的学者,他讲过这样的话:“我既不是企业家,也不是哲学家,但我对这两个行当都了解,为生命谋福利是企业家做的事情”。他说“根据我七八十年代的观察,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简直就是凤毛麟角,如果有的话就从稻盛和夫先生开始。”这话什么意思呢?在稻盛和夫之前没有的,以后有没有(就不知道了)。稻盛先生本质上又是一位哲学家,为什么?早在他和他的企业出名之前很久,30岁左右已经构建了非常完整、清晰的企业哲学,他虽然是搞技术出身的,但是一做企业他马上非常清晰、敏锐地意识到,比技术、比资金、比设备、比人才更重要的是人心,所以他一面拼命工作,一面花了大量的心血构建他的哲学,苦口婆心把他的哲学传递给他的员工。有时候下班的时候他把干部叫到办公室里,一讲就是两个小时,那些人很年轻,他这个讲话很有鼓动的,让大家听了以后心情很激动,面孔都通红的,他自己因为太疲劳,讲了两个小时,脸色铁青,他说这是能量转移。所以他把他的思想哲学灌输给他的员工,让员工接受,因为很多都是初中生,听得懂他的语言。结果使企业飞速发展。两个世界五百强,不过是他哲学的产物,他现在把哲学拿到日航去,使日航的企业起死回生。不但他自己,他的六千多个企业家学生,学习他的哲学之后,都有很大进步,提升了一百多家企业,学习了稻盛和夫哲学以后,他们的企业成功上市。

稻盛和夫不但是科学家、企业家、哲学家,他还是一个教育家,在26年以前,京都有个青年企业家协会,要请名人讲演,要请稻盛和夫去讲演。稻盛和夫很忙,没有时间去,他们竭力邀请,没有办法,稻盛先生去讲了一次。没想到语惊四座,那些企业家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讲演,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的企业家,就要求稻盛和夫再讲,把他们的朋友都叫来了。后来要求听演讲的企业家越来越多,形成了“盛和塾”,现在盛和塾在全世界有很多分塾,六千多名企业家出身。比如上次到天津去,就有两千多名企业家跟着,到纽约去,也有几百名企业家跟着去,很多“粉丝”。这么长时间内,很多企业家追着稻盛和夫,把稻盛和夫思想作为人生楷模,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改变了企业的面貌,使自己的企业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这样的现象,从古以来,我们孔子也不过弟子三千,他是有六千名企业家学生,如果算企业家员工人数,要几百万。

稻盛和夫还是一个慈善家,50年以前,京瓷第一年就盈利,他自己带头,所有员工拿出一部分钱来做慈善捐赠,50年来从没有间断。他52岁的时候,公司上市,他的资产也水涨船高。于是他就设立了一个京都奖,跟诺贝尔奖完全一样的,一个人50万美金。这个京都奖已经持续了26年,我去参加过一次,是很感动人的,天皇的一个亲戚是他委员会的主任,社会名流有两千多人参加,我们今年可能还要去一次。

稻盛和夫这个人很特别,他还是一个宗教家,65岁以后就投入佛门,他要升华自己的思想,进一步净化自己的灵魂,追究更深的问题。他患了胃癌,身体没有完全恢复就去了。他认真的休息,大概两个多月,长老就跟他讲:“说禅宗虽然与世无争,但是像你这样的人,还是要回到社会当中去,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后来他又出来了。稻盛和夫先生还是中日友好使者,中共中央党校邀请他做讲演,叫“致新世纪的中国领导人”,那个讲演是非常精彩的,那个翻译我认识,他讲说事先这个稿子由胡锦涛同志看了。当时武铁军先生也去了,他说青岛市的能不能请稻盛和夫过来讲一讲?我说可以的。所以我跟池田先生被邀请到这儿的时候,也尽力邀请稻盛和夫先生给青岛的企业家做一场讲演。

这个家、那个家,好像这个人很了不起,高不可攀,但这都是后来的事儿。按照稻盛的说法,我小时候跟路边玩耍的小孩子没有什么区别,我青年时代胸怀理想,对社会现实不满,跟心里苦闷的小青年没有什么区别。他说怎么后来变成这样一个人物呢?使平凡变成不凡,就是他的哲学了。他的哲学是怎么产生的?我讲一个小故事大家就可以有印象,因为他进入的那个企业十年亏本,一塌糊涂,工资也发不出来,研究设备也没有,劳动条件差,工人罢工,私人企业经营者还内讧,后来他要走,企业还不让走。结果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他说:“我天天发牢骚,埋怨企业,抱怨老板,一天到晚想这些负面的东西,除了使自己的心情更加消极以外,没有任何意义,与其这样,还不如埋头研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再说。”人是很奇怪的,观念一变,就很轻松了,他排除了杂念,专门做研究。他的研究出了成果,他对研究发生了兴趣,上司表扬他,结果他来了兴趣,把“家”都搬到实验室了。从这以后,进入了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开始建立了哲学,他的所谓哲学:人的思想、人的心态、人的观念,对工作、对工作的结果,对于人生、对于社会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个心态用一句话讲,就是“作为人,何为正确”,大家讲,作为人,何为正确?作为人应该正直,不应该虚伪;作为人应该谦虚,不应该傲慢;作为人应该勤奋,不应该懒惰;作为人,应该节制,不应该贪婪;作为人应该踏实,不应该浮躁;作为人不应该损人利己,不应该骗人,有了权不应该以权谋私。作为人应该做的事情,正确的事情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到底。大家知道,明知故犯就是人,要把作为人应该做的正确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观察到底就行了。他说我做两个五百强企业,就是从这一点出发。他的经营哲学有78条,都是这一条衍化出来的。他把判断基准明确了,导致了他的成功。

时间关系,我就介绍到这儿。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曹先生的精彩演讲。下面欢迎武铁军市长助理讲话。

武铁军:非常感谢曹董事长对稻盛和夫经营思想,包括他的人生业绩的一番介绍。从他的介绍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曹先生是发自肺腑的,只要说到稻盛和夫的经营理念、经营思想就滔滔不绝,绝不是一个新闻发布会能说清楚的。怎么办呢?等到10月29日,稻盛和夫先生到青岛以后,我们通过他现场的演讲来领会。再一个,通过稻盛和夫先生所写的这几本书,像什么《活法》,很多,他出了若干本书,通过这些书来深刻理解。同时,我也建议新闻媒体在稻盛和夫先生到青之后做一次深入的采访,因为被称为“经营之圣”的人物,前三个已经过世了,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盛田昭夫都已经去世了,只有他还在健在,所以这是日本企业家留给世人不多的财富。

青岛搞这个活动,还有另外的相比,要把青岛的品牌企业和稻盛和夫先生的经营思想进行一个非常的好融通,在此之前,北京的公司也专门邀请了青岛的企业家,像金志国、周厚健、张瑞敏,共同与稻盛先生进行演讲。后来这些企业家都婉言谢绝了,当时北京公司就跟我讲说“我们不太理解,你在帮着做做工作”,我和他们分别打了电话,而且电话通了半个多小时,他们的中心思想就是“我们不敢和稻盛先生同台演讲,因为在经营理念上,他属于鼻祖式的人物,我们都在学他的东西。”特别是像海信,周厚健讲:“我们公司里中层以上人手一本,天天在学,我怎么有资格跟他讲呢?”金志国也这么说,他说:“我只能去听,我不敢讲”,后来我也说:“稻盛和夫先生代表的是日本企业家的经营思想,青啤、海尔、海信代表着青岛企业家的经营理念,应该做到中日友好,和谐相处,互相学习。说了半天,最后才勉强接受了。所以我觉得青岛的企业做的也是非常强、非常大,同时企业家也是非常谦虚。在学习路径上,永无止境。稻盛先生78岁了,在学习,所以我们在座的没有理由,我们也应该不断学习。

这是我的第一个想法,中日企业家的融通,互相学习。

第二,利用这个机会,青岛也可以对随团到青的日本企业家进行一次集团式的招商引资定向活动,因为此次稻盛先生来,会带来一飞机的日本企业家,就看那个飞机有多大了,如果是500人的飞机,可能会来500人。据我目前所知,最少也是在300人左右,这些人不是大学学生,都是企业家,所以希望经信委、招商局包括各个区市,都要抓住这个机会,把理论研讨和实际操作非常好的结合起来,同时我也觉得这也是青岛学习和贯彻总书记“关于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府”要求的具体表现。刚才曹董事长问我:“为什么青岛愿意这样做?”我觉得我们就是贯彻了学习型政府的要求,大家都忙,哪有时间搞理论研究学习,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会议和活动来学习。所以我建议媒体的深度采访,是一定要做的。第三,除了在10月29日-10月31日的活动里听稻盛先生和中外企业家的演讲之外,我们还想把市委组织部的每月一讲能够利用起来,除了让企业家知道他的经营思想和理念,同时也要让我们的党政机关干部学习稻盛先生的哲学理念,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人民造福。我觉得,这就是青岛市政府决定和北京的稻盛和夫管理公司共同举办这次论坛的主要出发点,也真诚希望媒体届时做深入的研究、深入跟踪、深入报道,让他的思想与岛城800万人共享,使岛城的25万多家的个体私营企业家,都在他的思想启迪下,能够成为为民造福、为国争光,为社会能有贡献的企业家。

再次感谢曹董事长刚才的介绍,也感谢媒体的参与。同时也希望媒体认真坐下来,做深入的学习和报道。

主持人:刚才曹岫云董事长和武铁军市长助理做了相关情况介绍,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欢迎记者提问。

记者:你好,我是香港商报的记者,我想问一下曹董事长,稻盛和夫哲学是不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营哲学?是不是也是稻盛和夫先生的一种感悟?他这种哲学近似于哪一种宗教学说?是否是东方哲学、儒学等方面的解说,他的独特性在哪些方面?谢谢。

曹岫云:这个问题提的很好,稻盛哲学我们不提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稻盛哲学从它的实际情况看,是超越国界、超越民族、超越语言的,因为他的基本点就是“作为人,何为正确”,大家都是人,是针对人心的。稻盛哲学是从哪里来的呢?根据我个人学习的体会,首先他在自己的经营时间中自己悟出来的,然后他非常喜欢学习,他对中国的古典,《孔子》、《孟子》、王阳明、李坤,他的床头放着几十本哲学书籍,他从24岁开始天天都要读,哪怕是一天读一两行,而且非常认真,有时候看几行就看不下去了,因为他觉得学习就要这样学习,他很感动。他说如果不把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不是这么回事儿。他主要是把中国的圣贤教导加以实现,当然了,不光是中国的,释迦摩尼的,包括西方的一些文化的东西,都很精通。他的特点是,他不但悟出了哲学,把儒释道的人类优秀文化融入了他的哲学,而且他的行动当中体现出来了。他在中央党校的讲话是:“我的京瓷40多年持续发展,就是因为我有明确的经营哲学,而且这种哲学是全体员工共有”,这个哲学就是“作为人,什么是正确的”,就是王阳明的“天理之良知”,根本的运行工作,就在我们心中,跟我们的良知是一回事,如果我们的思维模式跟天理是一致的话,我们肯定成功,否则的话你就是一时成功也要失败。所以稻盛哲学把古今中外先人的智慧融会贯通,不仅是自己做,而且落实到每一位员工,每一天时间,我们讲企业文化,都花在每位员工身上,每天都改进,所以这个企业的生命力非常了不起。

不知道这样回答能不能解决你的问题?

4.人生,为什么需要哲学? 篇四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说过,哲学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究。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就像流星从天际划过。怎样使自己短暂的人生获得意义?换言之,怎样使自己不虚度此生?是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应该思索的问题。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反省的人生是可悲的。我们应该学会反省自己的人生,使它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你想过什么样的人生

在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墓碑上,刻着如下两句话:

在这里,伟大导师将流芳百世,青年人啊,要想想怎样使自己英名永存!

生命之所以珍贵,正因为它是短暂的。黑格尔曾经说过:转瞬即逝的玫瑰并不逊于万古长存的山岭。虽然玫瑰生存的时间非常短促,但它火一般的生命和鲜艳亮丽的色彩,与冷漠的山岭比较起来,更令我们羡慕。在某种意义上,无所事事的人生乃是对生命的亵渎。实际上,人生不但是短促的,而且也是由一系列三岔路口构成的,每个路口都需要行路者做出准确的选择,而准确的选择需要眼光,这种眼光则来自哲学。

深入的考察表明,当前流行的人生观主要有以下四种不同的类型:

一是小市民式的人生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乃是这种人生观的座右铭。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名言“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说出了这类人的共同心声。他们就像马克思批评的那个脚上长着鸡眼、站在路边的粗汉,在他看来,凡是踩到他鸡眼的人都是世界上最可恶、最卑鄙的人。由于只看到自己鼻子底下的利益,这类人永远处于“小肚鸡肠”的状态中。就像契诃夫笔下的那个小职员,由于打喷嚏而把唾沫溅到上司的脸上,从此一直处于惶惶不安的状态中。

二是得过且过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和抱负,就像一条小船,没有桨、没有橹,也没有罗盘,只是随波逐流而已。他们只有权利意识,没有相应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从哲学上看,人是可能性的动物,而可能性正是通过人对未来的规划而得以展开的,一个没有抱负、从不规划未来的人,他的人生只能是一个空壳,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抽象符号。

三是悲观脆弱的人生观。从哲学上看,这样的人生观缺乏对挫折的承受和回应的能力。契诃夫在一篇题为《如何防止自杀》的短文中曾经启示我们,一个人在生活道路上遭遇到任何挫折乃至打击时,应该设想出更糟糕、更痛苦的结局。这样一来,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压力就会缓解,生命的承受力和韧性就会增加。

四是有抱负、有责任、有气节的人生观。从哲学上看,一个有抱负、有追求的人生才是有高度的人生,处理人际关系时具有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在生死考验面前保持自己的气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令人肃然起敬,而岳飞留下的《满江红》更是气贯长虹、豪情满怀,今天读来,仍然令人感到荡气回肠。

志向决定思想高度

中国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如果说,每个人在思想上都有自己的高度的话,那么,这个高度绝不可能超出他自己确定的志向。易言之,每个人的思想高度都是由他的志向的高度决定的。历史和实践都表明,必须先确立志向,然后才有可能实现这一志向。

有人把赚钱、成为亿万富翁、过名车别墅的生活理解为自己的志向。然而,从更高的标准出发,就会发现,这样的志向和欢乐毕竟是“自私的”。我们可以比较一下,马克思在17岁那年写下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已经确立了远大的志向: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学家、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这是何等远大的志向和何等高尚的情操!后来,马克思在柏林大学攻读哲学时一度陷入“志向危机”。通过深入的反思,他很快就告别了迷惘,确立了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生的伟大目标和志向。马克思去世后,他的遗骸被埋葬在伦敦的梅格特公墓中,墓碑上镌刻着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地去瞻仰马克思的墓地,他们对马克思的人格和灵魂都怀着深深的敬意。

志向并不是越高越合理,而是因人而异的,即不同层次的人拥有不同层次的志向,决不能划一而论。这就启示我们,志向应该具有适度性。志向太高,怎么努力也实现不了,必定会产生沮丧情绪;反之,志向太低,无需努力就能加以实现,又会浪费才华。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才华来确立自己的志向。我国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古希腊的德尔斐神庙门前也镌刻着“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可见,正确地了解并评价自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确立起适合于自己的志向。

活出自己的境界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一个是日常生活的世界。用古人的话来说,每天起床就会遇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问题。其实,大部分人一生的时间大多消耗在谋生的劳动中。这个世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另一个是安顿灵魂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不得不像后期印象派画家高更一样,在一幅关于塔希提人生活的绘画中追问自己:我们来自何处?我们是谁?我们打算到哪里去?假如以我们更熟悉的方式来提问,那就是:为什么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

比较起来,前一个世界就像一条黑暗的、没有尽头的隧道,人们在里面摸索着往前走;后一个世界就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它照亮了黑暗的隧道。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根深蒂固的传统——实用理性的传统仍然牢牢地束缚着当代中国人的思想。“无事不登三宝殿”这句谚语表明,与其说普通人是在“拜佛”,不如说他们是在“用佛”。总之,普通人把后一个世界理解为前一个世界的延伸,而从未意识到这两个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因而始终停留在佛教所说的“无明”状态中。事实上,只有以超功利的方式进入后一个世界,通过认真的反思,领悟了生的真正意义,前一个世界才会被火炬所照亮,才会变得美好起来。要言之,一个人的思想只有自觉地、超功利地居留在后一个世界中,他的人生才能活出高度、活出境界来。

众所周知,通向后一个世界的“洛西南特”(堂?吉诃德的坐骑)主要是艺术、伦理、宗教和哲学。当人们摆脱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欲求,自觉地接触并深入到这些学科中时,不但他们的修养会发生重大的变化,而且他们的思想境界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而正因为有了思想境界的大幅度提升,康德才有可能提出下面这样的问题:我能知道什么?人应当做什么?我可以期待什么?人是什么?事实上,康德一生写下的论著都是围绕着对这些重大问题的解答而展开的。

上一篇:基层述职述廉下一篇:开班仪式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