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反思总结(共8篇)(共8篇)
1.生命生命反思总结 篇一
接到上课的工作,我对教学产生了如下几个想法:一是就文本的理解而言,学生达到怎样的程度为宜?二是就语文而言,本课的训练价值何在?也就是说,我应该拿它来培养学生哪几个方面的能力?三是就教学方法而言,如果摒弃传统的串问串答模式,还能做出什么突破?
基于以上思考,我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第一,在文本内容理解方面,对四年级学生来说,认识到生命的可贵、顽强和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即可;第二,在本课的训练价值方面,我觉得应该着重体现对学生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上;第三,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我主张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有趣有益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增长本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少提问,少灌输,应该多激励,多引导,多点拨,保证让学生学得积极,学有所获。
2.生命生命反思总结 篇二
一、异化:教师生命的实然状态
放眼国际,教师的地位一直不容乐观。“我们对这些在儿童能学得最多的时期教育儿童的教师太不重视了。公正地说,这些教师做得最多,得到的却最少”[3]。聚焦国内,教师的生命意义更是遭到严重忽视,生命异化问题令人担忧。
1.生命的泛道德化与工具化
受职业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一直被视为利他主义的职业,泛道德主义影响至深至远,似乎只有在任何方面都具有示范性与表率性才配得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与“托起太阳的人”之类的美誉。这种完美职业道德与教师日常生活世界的错位,严重混淆了他们的实然和应然社会身份,最终导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丧失生命感,生命成长出现畸变。同时,受职业偏见的影响,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仍被视为注释规定文化与灌输道德的工具,或被理解为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条件和工具,而教师自身的生命发展却在教育视阈中遭到严重忽视,教育过程甚至成为教师生命的一种单向付出。此外,也有教师把自己的职业纯粹作为赖以谋生的手段和工具,精神生命式微,教师职业对其生命而言只是一种异化的存在。这种自我价值的缺失直接导致教师生命的工具化,而角色的工具性又反过来严重制约其教育行为和生命价值的真正实现。
2.生命的机械化与超载化
在目前的教育改革中,教师往往被教学模式所囿,认识不到教学模式背后的教育理念;同时,大多数教师也未能充分发挥课程活动开发者的作用,没有真正领悟校本课程开发的真谛,只是习惯了传统模式中按部就班的传授,批判意识与创新能力乏善可陈。这种状况一方面造成教师生命的机械化,另一方面也抑制了学生生命的发展。
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升学率与分数的高低仍然是衡量教师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教师在升学率与减负、应试教育体制与素质教育口号的夹缝中生存的状况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改观,教师生命的超载化程度也就不难推知,“忙”和“累”已经成为他们的工作常态,生命质量的全面下滑已使职业幸福感与他们渐行渐远。
3.生命的低效化与钝化
多元化的教师来源直接导致教师岗位竞争日趋激烈,职业稳定性面临消解。同时,大多数教师对主动提高自身心理素养的意识也处于混沌状态,这种生命的低效化使生命价值很难在教育活动中得以实现。
目前,对新信息的敏感、接纳以及运用已成为教师成功的关键,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却只是满足于复制性劳动,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职业的低回报和成功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性与长期性,教师生命的钝化现象已日益凸显,这也是造成教师生命滞胀、缺乏职业生涯远景规划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异化成因之分析
教育视阈中教师生命异化的实然状态是必须高度警惕的教育危机信号,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组织因素与个人因素。
1.社会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的实际待遇与社会赋予他们的崇高使命极不相称,尤其是与劳动性质和强度相当的其他行业相比,在工资水平与发展空间等方面仍有不小的差距。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编制、工资、医疗、培训等均缺乏应有的保障,这些都大大影响了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与整体素质的提高。
近年来,随着社会舆论监督的公开与透明,媒体对教师的关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有些负面的宣传所造成的影响远远超过对优秀教师的报道,并且仍在不断地蔓延和加深,结果势必造成整个教师群体受到公众质疑,教师形象更是遭到巨大折损。
2.组织因素
作为教师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是兼具规范性和功利性的组织。目前在组织宏观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专制管理(即缺乏人性化的管理)和外行管理(即非专业化管理)。这两种管理都只是把教师视为“物”的存在,缺乏对他们的生命关怀,其中,专制管理正在剥落着教师的生命尊严和压抑着教师的生命个性,而外行管理则使其丧失了专业成长中的成就感。在组织的常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职业角色混乱与角色冲突。职业角色混乱是指组织未能对教师职责做出明确规定,或未能按照规定进行操作而导致的教师不明确自己的责任、权利、目标、地位和应尽的义务;角色冲突则是指教师对组织所提出要求的一致性与合理性提出质疑。
在对教师的评价考核方面,组织长期奉行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伦理观,倾向于把教师的价值外在化,即把教师的价值取决于社会的需要,而非教师自身的发展。如此一来,在教育评价方面,以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就占据绝对优势,教师自身发展程度的评定则显得无足轻重。这种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外部评价方式,势必造成社会评价导向的偏差与教师生命的抽象化,进而弱化教师的职业自主性,阻碍其职业成长和职业专业化的实现。
3.个人因素
生命的受动状态是造成教师生命异化的内在因素,教师自身的因素(包括个体的性格、专业水平和应对变化的能力等)就是导致职业压力产生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在目前的功利化教育中,持续、过度的职业压力极易使教师陷入职业倦怠状态,具体表现为:“长期的情绪上的倦怠感、人格解体、较低的成就感”[4]。对于个体在精力过度消耗状态下的这种表现,在缺乏自我干预或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的情况下,许多教师并未认识到这只是人人都可能体会到的正常心理现象,而是往往陷入“角色超载”的恶性循环之中,产生很多悖论性的行为和心理:工作质量下降或根本无法完成工作,进而引发焦虑与低自尊,彻底丧失工作激情;努力满足多种角色的要求,缺少对自我生命成长的关注,结果因难以承载而造成身心疲惫,职业满足感丧失殆尽。
三、重建:教师生命的应然状态
就教师生命异化的成因来看,若想提高其生命质量,外部环境的改善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样重要。社会与组织有义务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理应承担关怀教师生命的职责;然而作为自我拯救的主要力量,教师个体更是关怀自己的主体,只有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转换思维范式,切实立足于自身的生命成长去践行职业生涯,才能重新全面构建教育视阈中的教师生命体系,让教师的生命可能性得到健康发展。
1.自爱反省:生命的关怀
作为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自爱体现了个体对自身生命的一种关怀。生命关怀是哲学思考的重要命题,因为,“从狭隘功利目的和占有欲望或外在强制和自我否定的现实活动中超越出来,进入理想地表现自身自由的生命活动,是解决人的异化生存状态的根本出路”[5]。教师自爱主要表现为:认识并悦纳自己的生命状态;实现自己的生命需要和价值。教师自爱不仅能促进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化,推动教师主动地追求德性的完善,而且有助于教育爱的生成,最终转化为对事业的执著与热爱以及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反省是对自我的重新认识,这种心灵力量的烛照标志着人类超越了动物界其他物种,可以自觉地修正自己的生存状态。教师必须学会做一名反思性实践者,形成自己关于生命价值实现的负责任的思考和行动,进而获得职业活动的永续动力。
2.职业认同:生命的返魅
职业认同是职业生涯成功实践的核心,是促进教师生命返魅的前提条件和有效途径,对他们的生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职业认同越高,对本职业的情感依附和规范掌握程度就越高,从业坚定性也越强。
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通过立法保护教师的权利和利益,改善教师待遇,实现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健全学校管理体制,创造一种关怀教师生命的管理文化,实现教师从“工作体”向“生命体”的回归,把谋求教师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教师管理的终极目标;教师应发掘教师职业之美,把教育工作视为“值得追求和托付的事业”,力争成为一名“生命型教师”[6],让身、心、灵兼备的生命态度成为教育的新元素。
3.专业发展:生命的提升
教师事业的成功,主要表现为专业发展上的成就。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必须对处于不同成长过程中的教师采取不同的培育措施,提出相异的目标要求,从专业发展角度探讨教师职业生涯的历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主要包括:在学校大力倡建学习共同体,形成完善的教师发展评价体系,实行资源的优化组合,鼓励他们以团队形式,经常性地反思、质询以及合作,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充实和发展自我,最终实现生命的丰富与提升;教师必须具有自我发展的需求和意识,拥有专业发展的自主权,通过积极的研究和反思制订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让生命发展成为推动专业发展的原动力。
4.职业幸福感:生命的完善
教师是自我幸福的把握者、学生幸福的引路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指教师由于工作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称心如意,以及在工作中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目标而获得的精神满足感。它蕴涵着本职业内含的尊严与价值的体现,与其自身成功的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相关,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真性教育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参数。因此,教师必须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职业,将职业视为一项生命的计划,发掘职业本身具有的价值,在职业工作中把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切实体验职业幸福感。
作为情感互润、生命相拥的深切感受,职业幸福感是教师完善生命的核心动力,它主要来源于:健康的心理,阳光的心态;师生之间真挚的爱与关心;社会与组织的信任、尊重与肯定;良好的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师的幸福就意味着学生的幸福,我们应该让教育回归自我,使生命从异化的状态中走出来,重建教师的生命内涵,引导其生命旨趣和生存范式,让每位教师都能够发自肺腑地说出:工作着是快乐的。
总之,教师不只是一种职业的表征,更是生命存在的一种美好形式。关注教育视阈中的教师生命,就是在关注教育,关注下一代,关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摘要:关注教师生命是教育视阈中不可忽略的主题,是教育和谐发展的应然需求,对提高教育质量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生命异化的实然状态是必须高度警惕的教育危机信号,应该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转换思维范式,重新全面构建教育视阈中的教师生命体系,使教师的生命可能性得到健康发展。
关键词:教师,生命,教育,反思
参考文献
[1]叶澜,郑金洲,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6.
[2]李继秀.教师生命价值及其实现[J].教师教育研究,2006(5):40-43.
[3][美]欧内斯特.L.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涂艳国,方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郭继东.关注教师的生命质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6):56-60.
[5]张培.教师生存状态研究:走向生命关怀[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5):10-12.
3.生命的药方教学反思 篇三
一、本课的设计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以“情”为基线,以“读、悟”为练习主线,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学生打开情感之门的钥匙,走入文本,我极力通过深情的个别读、引读、齐读等形式,使学生体悟课文蕴涵的深情。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交流品悟,不断地深入,逐渐构建起对友情的理解。
二、以“质疑”为切入口,抓住课题——《生命的药方》,让学生品味课题的涵义,并以德诺妈妈的话为突破口,更深层地理解一个“爱滋病患儿”的孤单与无助,理解艾迪的诚挚友情。
三、引领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要让学生走进德诺的内心,走进艾迪的内心,站在德诺妈妈的角度去看,更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在教学中,让学生交流探讨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使学生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做出合理想象,给学生更多的理解与更厚实的情感积累,给学生多维度的丰富体验。本课教学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朗读不都到位,部分孩子不敢或者不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老师在“以情激情”的方面做的还不够。做为语文教师应该先深入体验文本情感,在课堂中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将文本中的情感传递给学生,点燃学生的情感,擦亮学生智慧的火花。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及时反思自己,继续努力!
小学语文研修日志
给学生一缕阳光 班级就像一个小社会,说得真有道理,所以学困生就多了另外一种类型,那就是思想困难。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呀,所以要改造一个学生,难度可想而之。但我用爱心抚平着孩子们脆弱的心。记得班级中有个叫潘越的女孩,好的家庭情况很特殊,父亲患有精神病,又因家境困难而无法连续为其提供治疗的费用,只能任他的病时好时坏的发作,这给年幼的潘越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她不仅表现得不合群,而且十分暴力。接班后不久,就有几名同学先后到我这里来告状,尤其是她的同桌人选,几乎成了一个难题,没办法我只能将沉默懂事的陈志伟调了过去,刚开始的几天,两个相处得不错,正当我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沾沾自喜时,一天下课,陈志伟哭着找到我让我为他换座,他这一哭倒是让我疑惑不解,我总得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吧!可还没等我追问,陈志伟把他一直背在身后的手伸到我面前,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他的手背上已是血肉模糊,简直就像是和猫进行了一场激战。用脚趾头想都知道是潘越的杰作,可面对头快塞到肚子里的傻丫头,我也只好在教育之后,强压怒火,劝劝志伟。于是常见的画面便出现了,一个女孩躲在角落里,用怯生生的眼神注视着周遭的一切变化。而她的变化要从一个夏天的午后说起。那天天气炎热,为了降低室内温度,我有意在地上洒了些水,室内果然凉爽下来,这时,我让在班级中的4名同学发放本簿,一个一组,其中就有潘越一个,她发的正好是自己所在小组,也许是太想完成好这个小任务了,她做的很细心,可意外还是发生了,几个本子一滑,落在了地上,这可急坏了好,她赶紧弯腰捡起,还用眼睛盯着我看,其实我一直暗中观察着她的一举一动,只是没有让她看出来,因为我想知道她如何处理这几个脏本子。她在发完所有的本后,不断在调换自己的本子,我多希望她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让我有机会可以帮她,所有的小组同学都完成了发本,我故意在她们小组走了一圈,她真的把最脏的本子留给了自己,这一发现让我欣喜。我就这种情况在全班表扬了她,同学们送来了热情而认可的掌声。
浅析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乌审旗查汗淖尔学校 赵轩聆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多媒体 重要性
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一项技术。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枯燥乏味的时候,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一如既往的教学方式,争取把语文课堂“改造”成美的殿堂,使它充满魅力、丰富多彩;让学生愿学、乐学,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看来,把二者结合起来使用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我谈几点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为创设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而情境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例如学《吆喝》一文时:由于学生对吆喝声比较陌生,因此,上课时教师使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冯季的相声《卖布头》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这段相声比较长,但对于生活在偏远地区且不方便上网搜集资料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课文、感受民俗美。又如学鲁迅的《祝福》时,由于鲁迅的作品大多较为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这时,在课上放一些背景知识,课件中再以图片展示祥林嫂三次不同的肖像。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变化,体会人物所遭受的惨重打击,理解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她的迫害。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陶冶情感。再如:教《观沧海》时,可以在课件中引入一段曹操东临大海,即兴赋诗的影像,为学生创设情境,使他们陶醉于浩瀚的沧海、雄浑的声音、博大的胸怀中,学生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诗歌所体现的诗人豪迈的襟怀。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诗歌,情感的陶冶也就落到了实处。
二、有利于优化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
课文教学如果仅依靠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信息量是十分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料,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巧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整合相关的资源,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如教学名著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把电视剧《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片断剪辑下来,应用到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鲁智深的言行举止乃至神态变化,分析思考、讨论鲁智深的形象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好汉歌》,并链接后人对鲁智深的评价;还可以同《水浒传》中其他人物进行比较阅读。这样既丰富了教学资源,又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了语文课堂的教学容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了方向,减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负担。还如在《景泰蓝的制作》一文中,因涉及的是工艺品的制作流程,如果仅用语言表达,学生只能是一种理性的认识,但运用多媒体将景泰蓝制作过程显示出来,学生就很容易得到感性的了解,并且能省去教师很多不必要的语言解释。
三、有助于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课文中有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教师不易讲解清楚,如果适当运用电教媒体则可化抽象为具体,从而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因为形象的画面能使学生非常自然的产生愉悦、激励的审美效果,学生在乐中求学,便优化了教学过程,也实现了教学目标。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介绍了多种云的形态及其可能带来的天气变化。文章虽然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各种云的形态,但是对于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中学生来说,那一个个生疏的气象名词,那一种种差别不大的云,着实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这时,教师应该展示相应云的图片,再配以简要的文字介绍,使学生对每种云都有了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阅读文章,对文章的写法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学完一篇课文时,适时、适量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相关训练。
四、加强朗读训练 培养阅读语感
4.生命的药方反思总结 篇四
小学生因知识储备有限,情感经验不足,往往难以入境,难与课文主旨产生共鸣。我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情感上得到共鸣。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有效的拓展,如让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如果生命( ),那么友情( )!”在学习两句名言的基础上,我写了一句,给学生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加上学生情感的积淀,学生的语言就像开了闸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进行这样的小练笔,写一写自己对生命和友情的理解。采用死去的德诺给艾迪留下一封信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填空,从而进行对文本的总结和对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的检验。也为下一个作文训练:给文中的人物写一封信做了铺垫!在课的最后,我出示了自己写的一首小诗,和学生配乐合读,以唤起孩子们“对弱者的关爱,对友情的珍惜”这样的情感。不仅内化了精神,外化了语言,从而体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总之,我在《生命的药方》一课教学中,采用体验性阅读教学,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体验,唤醒了他们的创造潜能,促进了他们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了他们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还有待于改进和提高。
5.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五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命生命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1回顾十二年的教学生涯,已参加了三次学校举行的教学策略研讨会了。这次第十五届小学策略研讨突出“学生参与”的主题,本身就贴近了真实的课堂,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我由衷地为大道语文课迈进了真正的课堂生活而高兴。
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9课《生命生命》,本课属第五单元一类文。首先从课题来看,生命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个沉重的话题,如何把这个人生成长中很重要的话题让十岁的孩子有所思考,有所领悟昵?我们知道不同阅历的人,不同经历的人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是大不相同的,于是我以作者的身世经历为线索展开教学。随着对作家杏林予的了解、敬仰、到对生命的感悟层层深入,从而彻底领悟了生命的不同含义。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的参与。说到参与就要考虑到主动参与、被动参与,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等问题。为了使学生很好的主动参与。课堂上我十分注重学习的自主性,问题的开放性、师生交流体现民主和平等。体现课堂生活的真实、自然,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使认识更深入,学习更有效。主题教育理论的滋养使我深刻体会到教师如何在课堂生活中定好位,能真正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并在学生需要时能适时地给予指导和点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有效的,高效的,也能体会到课堂上弥漫着人文关怀的气息,如:学生感谢同桌的提醒,老师感谢学生的补充,学生大胆提出自己对课题中的两个“生命”的不同解释,课堂上呈现出辩论的情景……。这种精彩的生成说明了学生的思维被焕发,被激活,说明学生真正进入了认识生命,领悟生命的学习中,课堂上学生的情绪由平静到泛起微波再到波澜壮阔和奔涌不止,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这精彩来自于充分的预设,来自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认可,来自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尊重,来自教师对课堂生活的理解。
任何一节课不可能完美无瑕,我们要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我们要牢记教师的厚重沉淀,知识的广博,充分的预设,先进的教育理念才是衍生精彩的基础。
本课中“交流新发现”和“书写生命感言”的设计都体现了读与写、言与书,工具与人文,自主个性张扬与教师指导的融合。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课结束了,我的思考和研究又开始了,如果教师们评价中说我成熟了,大气了,那要感谢我的学生们。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只有自己刻苦钻研,深思熟虑,力行实践过的东西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相信我以后的路会走得更坚实!
最后想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1、参与的广度与参与的人次之间的关系。
2、教师的评价语言与学生的参与深度的关系。
3、教师指导的时机与学生参与的热情之间的关系。
4、课堂所提问题对学生参与的影响:
影响参与的因素有许多,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我们每个人的课堂都能精彩纷呈,让我们都来享受充满活力的课堂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吧!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2《生命 生命》是第八册教材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围绕着对生命的感悟组织教材的,本课更是身残志坚的作者杏林子对生命独特的感受。本文充满哲理性,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试图通过“由题入手,关注生命”“品读词句,感受生命”“拓展资料,情感升华”三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以课堂为起点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
一、由题入手,关注生命。
课一开始,我在黑板上板书了“生命”这个词,然后问学生,“你们想过生命是什么吗?”“这篇课文的课题和以往课文的课题有什么不同?”用这样的问题初步引发学生对“生命”这个词的理解。结尾处我又回归课题:“生命是什么呢?这个一开始我们回答不了的问题,现在能回答出来了么?生命是什么?出示课件,说说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对生命独特的感受,形成了一句句属于自己的格言。
二、品读词句,感受生命。
1、紧抓重点词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词语是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时,如果能引导学生抓住句中重点词语,那么对句子的理解就更加轻而易举了。例如在理解第一段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只要”、“稍用用力”来体会飞蛾生命的脆弱,抓住“极力”一词来感受飞蛾的生命又很顽强,这样一个既脆弱又顽强的飞蛾在学生头脑中徐徐而飞了。
2、展开想象,深入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如果你是飞蛾,你会怎么想呢?”孩子们把自己当成飞蛾,想到了飞蛾虽然生命脆弱,但也和我们的生命一样宝贵。飞蛾也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也有自己的责任和事情。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的深入,把对生命的感悟引入更深一个层次。
3、联系生活经历,感悟生命真谛。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糟蹋是什么意思?怎样做是糟蹋生命?怎样做又是好好地使用生命呢?我让学生用身边的例子来说明怎样算白白地糟蹋,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举例,讲到了上网、不写作业,犯罪是糟蹋自己的生命,在举例讨论后,学生能更好地感悟文中的含义,领悟到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存活的时间长短,而在于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了,是否活得精彩,从而真切的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屈与伟大。
三、拓展资料,情感升华。
令我们的心为之一震的文章,我们必须具备与文本背后更广阔的作者思想对话的意识。只有将文本架构与作者思想的坐标中,接轨与作者的文化视野中去审视、去解读、去对话,文本才会变得丰厚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内心深处最永恒的内容,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品味也才能更准确、更具有魅力。所以我讲完不能糟蹋自己的生命后,又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说“杏林子是最有理由放弃自己生命的人。”几乎所有学生的表情很惊讶。我们完全可以推想到此时此刻学生内心的巨大震撼和撞击:一个对生命的体认如此敏感、如此精细的人,一个连小虫小草的生命意蕴都能严肃地加以关切、加以思考、加以感同身受的人,一个对生命充满了无限敬畏、无限珍爱的人,竟然会跟“最有理由放弃生命”连在一起,这怎么可能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是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出示了杏林子微笑着的照片,讲述了她与病魔顽强的作斗争的一生,此时惊讶,更大的惊讶又一次写到了每个学生的脸上。此时此刻,我们才有足够的理由坚信,对于生命意蕴的解读,学生迈向了一个他们从未到达、从未领略过的视域,而这样一个凝重却不乏温暖的心灵视野,已经和杏林子的生命视野融为一体了。
四、不足之处。
课文讲了三件事,在处理这三件事时,我侧重不太明显,在授课时应该把重点放在第一段,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来谈感受。而第二件事应该引导学生感受瓜苗的顽强,在三件事处理时各种侧重,这样才能避免千篇一律。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3《生命生命》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作者通过生活中普通的飞蛾求生、砖缝冒苗、静听心跳三件事例,以小见大,引领读者从三个事例中去感悟生命,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每个人都珍惜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光彩。于是,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复习事例导入;自读课文,专题研究;品读课文,感悟语言;创设情境,理解生命真谛;课内拓展,升华情感等几个教学环节。在教学片段中,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你会如何选择?让让学生手抚胸前,静静感受自己的心跳,你感受到什么?这些话使学生设身处地为种子担忧,为作者感动,同瓜苗一起抗争,为自己鲜活的生命而惊喜。这样,理解作者的感受已经水到渠成了。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何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我在学课文时,请学生说说怎样做就是在好好使用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怎样做又是白白糟蹋生命,虚度年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见闻。之后,我出示:“生命因_______而精彩”,沉思片刻后,学生纷纷各抒己见,一个个都成了小哲人。“生命因珍惜而精彩,生命因坚强而精彩”等。我趁热打铁,赶紧又说:“那么既然生命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该怎样好好使用生命呢?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存在不足: 课始,由于紧张,过渡语不够简练,有些重复,有些关键的教学环节忘记进行。不能够充分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员参与。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4《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语文对学生精神的熏陶。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同一篇文章,学生的理解往往各式各样。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文本给读者留下了不确定的空白,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空,进行再创造。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
教学过程中的研读赏析部分,通过学生朗读感知课文,选读语言材料,寻读品味语言的形式,让学生体验读书的过程,得到过程中的求知之乐。朗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的朗读,不仅要达到原有要求的顺畅,而且要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的不同来传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传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如对课文第二个事例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练习,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文章的语言很精练,富有韵味,单*朗读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语言的品味。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对生动优美的语言进行感知和品味,提出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如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合作讨论选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充分体现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层次和阅读体验。
华罗庚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过去,使学生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一是失去梦想和激情;二是失去了积极的态度;三是失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四是失去了活泼开朗,封闭了自己。新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倡独立阅读、自由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特别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所以,在体验反思阶段设计了这个话题:读罢全文,你感受到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让学生交流讨论,轻松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使之逐渐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第三层次是知识的拓展延伸部分。重要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所以设计的这个话题:由生命你联想到什么?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教学成为学生心灵放飞、创造性地展示自己的过程。教师应努力使每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生命活动过程。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5执教了《生命生命》这节组内课后,受益匪浅。这篇课文的作者对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我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并阅读有关生命的格言或精品短文用心品读,让学生对人生,对生命有一些初步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减少课文教学的难度。开始授课时,我自己用杏林子写的生命格言激情导文,借“题”发挥,故意将第二个“生命”用有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大一点,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让学生再次感受生命,思考生命,从而顺理成章进入文本。当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思路后,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并动手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含义深刻、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通过抓其中的关键词咬文嚼字谈感悟,并进行范读、个性化朗读、赛读、评读等方式,体会飞蛾强烈的求生欲、瓜苗顽强的生命力和作者积极的生命观。最后将总结段同一组有关生命主题的图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议和观赏的基础上谈全文读后的收获。
应该说,课前我做的准备是充分的,课中我的思路是明晰的,但纵观全课,仍感觉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的调动未能达到期待的效果。这使我大为震惊、深感疑惑。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问题出在以下两个方面:
读中质疑不到位:课文一开始,作者就设问:“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此处完全可以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对每一种回答予以充分关注和肯定。这样就能较好地调动学生表达的欲望,并激发他们探索文本的兴趣。再如,第一个事例不妨设问:作者起先是怎么对待那只飞蛾的,为什么这样对待?后来又是怎么对待的,那又是为什么?从而让学生想作者之所想,深深地感悟到飞蛾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感受到“蝼蚁尚且惜生”!
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体现:比如,飞蛾奋力求生和瓜苗冒出砖缝两个事例读完后,完全应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说说自己曾经感受过什么小生命的可贵、可敬。同样的事例,学生发自内心说出来比课件中出示,效果明显不一样。再如,学习4、5节由物及人时,应充分让学生谈珍爱生命、珍惜时光、奋发有为的人和事。这样不仅体现语文的人文性,也让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得到提高,同时也为本单元习作作了准备。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6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同一篇文章,学生的理解往往各式各样。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文本给读者留下了不确定的空白,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空,进行再创造。今天在教学完了《生命生命》这一课后,让我深切体会到这一点。
这是一堂理性生活、审美生活和道德生活三者和谐统一的课。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情境创设——初读感悟──品读想象──背读积累”。上课伊始,先播放花卉开放,小草生长,蚕蛹化蝶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在师生自然的交流谈话中,话锋一转,转而介绍本文作者杏林子悲惨却有价值的一生,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一堂课的开课,犹如小提琴演奏,第一个音符就定下了乐曲的音调,上课也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课文情境。接着通过问题的设置(本文围绕“ ”这个问题,用“ ”、“ ”三个事例引出作者的感悟:。),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和引导学生对课文言语的自悟品读,扩展积累,深入思考,想象揣摩,环环相扣,逐层深入,以主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体验感受文章的内容新、语言精、思想深的特点,加以对学生进行朗读、选读、品读、背读的阅读训练,学生的自主空间更大、更广,从而体会生命的意义和对美文的欣赏。通过以上四步的教学,让学生逐渐达到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目的。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词语,句子及作者时代背景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用“边读边说”的方式交流,既是读中感悟的研究结果的呈现,又是自然的思维与说话的训练,帮助学生找到可以操作的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当然,本堂课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为:
1、教师因局限于备课时的框架,为了让某些问题的探讨更深入些,设置的练习较多,以致课堂密度较大,从而导致拖课。
2、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简练,评价还应再多样些。
虽然教无定法,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以上问题,准备从这几方面入手:
1、备课时除了备教材,还应备学生,并且尽可能设想课堂上会出现的状况。
2、考虑学生的实际,设置的问题既能凸显文本的特点,又切实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7《生命 生命》是一篇哲理性较强的散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作者选取了飞蛾求生、瓜苗从砖缝中长出、“我”静听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这三件寻常小事,从动物、植物、人类自身这三个角度,谈对生命的认识,并从中感悟到: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学时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思考,让学生接触文本、走进文本,在与文本对话中有所悟有所得。
一、与文题对话,思考生命
课伊始,教师可直接引导学生读题思考并质疑:1.生命是什么?2.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教学时,可带着两个问题走进文本。当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再回归课题,进而体会生命是什么以及“生命”一词重复表达的作用,并通过比较朗读体会作者呼唤生命的强烈意识。
二、与文本对话,感悟生命
为了便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自觉运用第四组所学的加小标题的方法,概括三个事例的主要内容并加上小标题,即:飞蛾求生、瓜苗从砖缝中长出、静听心跳。
1.飞蛾求生──感悟生之欲望
①抓重点词语理解文本。教师引导学生在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表现小飞蛾动作的重点词语进行品读理解。引导学生结合“挣扎、极力鼓动”等词语,联系事例,结合作者的感受谈体会:这是小飞蛾在生命面临着严重威胁时的一种抗争,无论怎样危险,无论能否逃生,它都没有放弃求生的努力,从中感悟小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
②创设情境体验角色。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师生展开对话:“小飞蛾,你如此弱小,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你就动弹不得了,为什么还要挣扎呢?”“因为我想活下去,只有拼命挣扎,才会有生的希望啊!”……这样,学生在对话中走进文本,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进而获得“每个生命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的感悟。
2.瓜苗从砖缝中长出──感悟生命力之顽强
第三自然段可以采用“一读、二画、三谈”的方法进行教学。“一读”,读课文;“二画”,画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三谈”,结合具体事例和作者感受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感悟香瓜子顽强的生命力。
3.静听心跳──感悟要对生命负责
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谈感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创设情境,合作朗读:“咚、咚、咚”,听着那强有力的心跳,杏林子对自己说______;听着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杏林子对自己说______,在情境和朗读中感悟生命的意义。然后,教师抓住学生画出的句子,出示“我可以(),也可以()”进行语言训练,加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一切全由自己决定”一句,杏林子选择的是什么?她是怎样对自己负责的?从中体悟杏林子的人生态度──对生命负责,并自然地导入下一环节。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8《生命生命》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个事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试图通过“品读词句,感受生命”“拓展资料,情感升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三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以课堂为起点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上课前,我对自己的设计还是很有信心,感觉设计上有不少亮点。如:课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围绕课题,开课质疑,生命为什么用了两次?结束时解题是要我们珍爱生命,达到结构的完整。又如:课外资料的拓展不是一次展示,而是先出现杏林子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她的乐观;然后老师深情地介绍杏林子的生平,让学生在强烈地对比中体会杏林子的坚强,感受内心的“震撼”;再通过阅读杏林子的成就,理解杏林子“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从而联系生活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有限、无限”的理解则是靠联系自己平时所听、所看的事例来降低难度,深化主题。以此层层深入,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难点。
但上完课,我感到很沮丧。课堂上我在努力演绎着教案,以至于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节奏,常常还没让学生读懂读透,我就急着实施下一个环节。殊不知前两个事例是为最后作者感悟生命做铺垫,由于开始对词句的品读不够深入和到位,所以学生始终没能进入我努力营造的情感氛围,直接导致了课的后半部分,学生始终游离与文本之外。即使有多次的朗读训练,但因为学生的内心感受不足,朗读也仅仅停留在技巧的指导,而不是真正的有感而读。还有最后的练笔,因为时间关系没来得及写,课下细想,其实练笔可以放在感悟杏林子内心的想法上,可能会为深挖生命的含义搭建桥梁。
这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老师的教学设计要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是教师“硬逼”出来,而是真实的原生态的暴露,并经历思维逐步提升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不是老师“煽”出来的,而是真诚的投入,真情的交流,真正的分享。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9《生命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面对什么是生命?如何对待生命?这个宏大的主题,四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这篇课文通过捕捉飞蛾、砖缝中生长的瓜苗和倾听心跳三个事例,让我们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在课上,我并没有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从客观上去解说什么是生命;也没有以一个演讲者的身份慷慨激昂地给学生讲说着人生的哲理,而是按照语文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不温不燥地引领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通过读去理解,入情入境地使学生懂得了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在本课教学中我做到了这点:反复品读重点句段,理解感悟文章情感。反复品读文中最后一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感悟情感,在读中体会思想,在读中受到教育。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读为本,注重自我感悟,是这节课的很大特点。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读为本,安排了大量的、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引导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读书,读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如,一入课,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精读阶段首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默读思考,在交流个人自学体会时,引导学生品读,注重自我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感,在感中悟,悟后再读,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
例如:在“飞蛾求生”这个段落中,当学生提出:为什么飞蛾求生的欲望使作者震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挣扎”、“极力鼓动双翅”等重点词,在读中品,在品中悟,悟到了作者对弱小的生命这种顽强生命力的敬意。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避免:
一是教学机智方面,要反应更迅速更敏捷一些。比如,教学香瓜子顽强的生命力片段,在感受作者心情时,有同学答道“不可思议”,我却没有抓住课堂的这一亮点的契机,没有关注学生的回答,而是急于要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错失了挖掘学生这一闪光点的机会,如果能够及时给予学生引导,相信这既是学生的亮点,也会是课堂的亮点。
二是教学节奏方面,要调控得更好一些。哪里要动起来,哪里要静下去,哪里要详细展开,哪里要简略带过,哪里要个人动笔,哪里要集体交流……都需要在精巧设计基础上,用良好的课感来调控。在这方面,需要我去好好学习,尤其教师的个人情感应该更丰富,这样不仅能让自己更投入,更能感染学生!这节课学生反应还不错,平时不举手的学生今天都非常积极,但是由于时间没有掌控好,字词讲解花的时间较长,导致后面作者感受自己心跳的片段讲得非常仓促。
第二次在这样“紧”的情况下上课,感觉是一次极好的锻炼,我自己感觉收获很大,如果下次有机会再上《生命生命》,有信心能上得比这次好!再次谢谢伙伴们的鼓励和帮助!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10本次在到深圳龙岗区平湖凤凰山小学跟岗之前也在学校上过《生命生命》这篇文章,也能按学校的要求上好,也得到了领导的好评。可到了深圳龙岗区平湖凤凰山小学跟岗学习后,看到了更高标准,更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便对以往的教学进行了反思。所以在凤凰山小学上这节课时,大胆摒弃了以往的教学方法,用上了凤凰山小学的教学模式进行试教。
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第19课《生命生命》一课。这篇课文含义非常深刻,短小精悍,从飞蛾求生、瓜苗破土、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似乎过于深奥。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我让学生先看一组有关一些动植物在恶劣的环境下怎样顽强生长的图片,让学生对生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课文,在扫除生字障碍后自主归纳有关生命的三个事例。在此基础上我转入教学的第三环节,让学生针对最能让自己感动的事例进行画词句,抓住相关的语言写出对生命感受。在集体汇报时通过品读词句引导学生关注生命。教学的第四个环节通过资料的交流,把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所以设计的这个话题: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更有价值?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教学成为学生心灵放飞、创造性地展示自己的过程。这样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最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
虽然在教学时我根据了学生的学情进行了相关的调整,但上这节课仍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为:
1.因局限于备课时的框架,在教学“知妙”这一环节时,由于看到学生的书写慢,为了保证明第四个环节里可以让学生有写的时间,所以在讲述这三个事例时,有点操之过急,而且多抢了学生的话说,从而导致后面的内容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对词句的品读不够深入和到位,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
2.在教学第三个事例时仍未能从以往的教学中跳出来,只把教学点放在让学生知道杏林子很珍惜她的生命,而忽视了这节课的最终指向目标,没有从字里行间都表现出杏林子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所以没能吸引学生要读杏林子的书的欲望。
3.在教学时的语言还不够简练,评价未能多元化,也没有退在学生的后面,让学生精彩。
4.在备课时曾思考这节课的目标指向,最终取决于指导向阅读。但在备这节课时设计第四个环节时曾在“让不让学生写对杏林子想说的话”或“读完这第这篇文章把有什么想说的写下来”要不要出现纠缠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选用这一环节,可上完后节让我再次感受到老师的教学设计要学会取舍,不要面面俱到,要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11本周学校开展了精品课展示活动,与其说是精品课,不如说是集体的智慧,大家共同研究一堂课。经历了多次的磨课,也见证了青年老师的成长。
《生命生命》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第一课时的时候,我带领学生学习了第一个故事,感受了飞蛾绝境求生的强烈欲望。公开课上,我上的时候第二课时,这堂课上我引领学生感悟了瓜苗生长的顽强,从静听心跳感受到对生命的体验,最后去体验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使学生明白“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第一次试教,那是一个失败的教训,由于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研究不够深入,所以感觉是走形式,没有真正把课落实到语言文字上来,在重点的句子理解的时候,没有抓住重点的词语,课堂气氛也很冷清,很少学生“捧场”,这里的原因一是第一课时上好了,过了周末之后再上第二课时学生已经开始对前面学过的东西淡忘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没有对准语言文字的重点进行挖掘。
第二次的试教,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也是收获最大的一次试教。那天,许校来听课,我上了隔壁班,课上得很顺利,也克服了之前语言文字训练不扎实的毛病,与学生在词句之间细细品读、斟酌。学生讲到了两个“竟”字的出乎意料,感受到小瓜苗生长环境的恶劣——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等。“冒”字可以替换成“长、钻、探”,但是用了“冒”字之后,更能感受到瓜苗生长的坚强毅力。联系学生实际,理解了如何“好好地使用它,白白地糟蹋它”,与前一次相比,自己也感觉到这是一次很大的进步。但名师的指点,让我收益匪浅,许校指导:
(1)问题太细,犹如刚开始领着学生走大路,后来走小路,可是这样的小路越来越小,最后可能会把学生的思维领到很狭小的死胡同里去的。
(2)抓重点词句的时候,抓住了细节,但是整体把握欠缺。就像是珍珠,我们要用一条主线把它串联起来才是项链,否则珍珠永远只是珍珠。许校指点了很多,但是我觉得这两点给我的印象最深刻,也是我在平时课堂上就应该注意的问题。另外,让学生学会阅读,从整体到局部,我想学生阅读能力的欠缺,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吧。这次的试教,我的另一大收获是,我明白了叶老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上课前,我对自己的设计还是很有信心,感觉设计上有不少亮点。如:课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围绕课题,开课质疑,引发思考;结束时学生小练笔“生命因为而美丽”学生写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又如:课外资料的拓展展示,出现杏林子的生平,老师深情地朗读杏林子的生平,让学生在强烈地对比中体会杏林子的坚强,感受内心的.“震撼”;再通过阅读杏林子的成就,理解“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感受她的生命价值从而联系生活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以此层层深入,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难点。
但上完课,我感到很沮丧。我感到现实的课堂与理想相去甚远。课堂上我在努力演绎着预设的教案,学生的回答也很合我意。但是教师言语太多,是否会是一种思想的灌输,所以,感觉课的后半部分人文性高于工具性,也有听课老师反应这样的课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课。这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老师的教学设计要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是教师“硬逼”出来,而是真实的原生态的暴露,并经历思维逐步提升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不是老师“煽”出来的,而是真诚的投入,真情的交流真正的分享。
三次试教,一次正式上课为期两个多星期的磨课终于结束了,感觉一阵轻松,压在心头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下了,但是轻松过后又是不轻松,因为并不是为这次的公开课而反思。平时的课堂中,我就应该去处理这些问题,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让散落的珍珠成为一串项链”;让语文课堂更加“扎实、朴实”。这是一份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啊!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1220xx年4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青光镇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比赛活动,感谢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也感谢自己一路的坚持和努力,《生命 生命》青光赛课教学反思。参加本次赛课最大的感受就是“上好一节语文课实在是太难了”!上好一节语文课要求教师要有很好的个人素养,例如和学生的沟通能力、良好的书写能力、朗诵能力、深厚的文化底蕴等等;还需要教师精心研读文本,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也需要教师有灵活的驾驭能力,上课能随机应变,自然的生成,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当然,上出一节好课还需要很多能力。
这次赛课我讲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生命 生命》,准备课程的过程是艰辛的。我观看了很多教师的视频,认真分析,取长补短;深度解读了教材: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等,最后用心的进行教学设计和课件的制作,教学反思《《生命 生命》青光赛课教学反思》。为了突出“小组合作”的主题,在马上要赛课的前三天又根据青光赛课小组合作评价表进行了大的调整,将原来的合作交流“瓜苗生长”扩展到三个事例都小组交流,教师再点拨提升的方式,一次次的试讲、评课、改课、再试讲使我对文本解读的越来越深刻,课堂驾驭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虽然过程艰辛,也经受着很大的压力,但是为了提高能力,成为一个“有语文味”的教师,我也甘之如饴。
比赛当天,我谨记“灵活大气”的原则,课堂上情绪饱满,思路清晰,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注重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一节课下来,有一些地方受到了评委的肯定。例如,例如教学设计体现“主线”教学思想,课堂结构完整,中心明确,重点突出,注重积累精彩语段,板书书写漂亮,导入时配乐介绍杏林子的经历非常感人等。但是,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例如文章的重点部分应放在第三段,广泛联系作者的经历谈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帮助学生巩固重点,另一方面时间安排上出现前松后紧的问题,教师还应合理安排课堂结构。
最后,我又征求了其他老师的意见,意识到了自己在语文教学上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太过于注重文本的解读、教学的设计,在和学生互动时缺乏自然的生成,显得有些生搬硬套,缺乏大气、流畅、自然的味道。“学而知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就要更加努力,真的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真诚的指导。
一节课下来有太多的体会和感受,自己在语文教学路上“任重而道远”。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13《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生命,生命》一文,学生被文中的三个小故事深深感动了。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从不同角度向我们阐述了生命的意义。柔弱的飞蛾在被捉之后,鼓动翅膀,奋力抗争,显示了强大的生命欲望,挣脱了我的束缚,获得求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无数的鲜活的例子同样给了我们启迪,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在高位截瘫的情况下,自学几门外语,学习知识的决心让这位钢铁战士傲视一切苦难,经过多年的努力,张海迪不但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能翻译许多长篇小说;不仅能够像其它人一样学习丰富的知识,还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她的作品〈〈轮椅上的梦〉〉给了无数奋进中的人以无尽的力量,体现了生命的意义。海伦·凯勒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1882年,她一岁多,因为发高烧,脑部受伤,此后,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后来,连话也说不出。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1968年,海伦八十七岁去世,她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因此,我们说生命虽然短暂,但我们要用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让生命活得光彩有力。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14《生命生命》是“生命”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课堂思路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交流、讨论,感悟生命力的顽强,理解生命的真谛。通过畅谈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抒写对生命的感言,提升对生命的认识。
课后,自己静静反思,从中悟出一些感受。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牵引的少了,孩子自主的多了,他们能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来谈感受,在没有脱离文本的情况下,也能入情入境地读文,既没有丢失语文味,也让孩子发挥了自己的个性。最重要的是,老师打开了学生交流的平台,没有了老师这层屏障,孩子之间的交流更为顺畅,交流的空间更为广阔。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想到达的吗?与上次失败的课相比,自己还是前进了一大步,找到了感觉,学生也正在我的指导下,一步步学会自学。正如老师所讲,这才是有生命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是主人。
反思这节课,有些地方还需要提升。课上孩子依赖教辅,要让孩子慢慢丢掉拐杖,学着自己去走,即使会有跌倒,但失败过后总有收获,总会成长。在朗读方面还要让孩子潜心多读,有层次的读会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
在交流三个故事时,如果每开始交流一个新的故事,孩子能再突出一下本文的主题,这样就不会显得太突兀,这样教学目标就能在一次次汇报交流中更扎实,更便于孩子进行理解。有了这样的信心,我相信我能更坚实地走下去,希望我和孩子们一起走得更远……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15《生命生命》是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一、给予学生解读课文的舞台。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感悟三件事例时,我就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感触最深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既感悟了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又给予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时间。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各自交流自己的理解,通过交流,逐步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
二、贯穿语文教学“读”的功能。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一篇具有较强哲理性的文章,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不用形式的读,并步步推进。首先,我让学生默读,画出感悟深刻的句子。然后,在精读品味阶段,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品读,采用齐读、个别读、创设情境读、接读等等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在读的过程中,我注重创设情境,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以赞扬鼓励为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确定从3个故事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同时能够赏析重点词语。3个故事在第一课时已经概括出来,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故事,从画好词,再到品味含义深刻的词句,接着感情朗读,最后感悟作者的情感,让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过程,并总结出四步学习法,“画——说——读——悟”。在找感悟深刻的词句的环节中学生们很跃踊,积极发言,基本上说出词语的好处。有了上面的四步学习方法,另外两个故事,学生们能够很好地自学并讨论,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很积极。老师只是适当点拨,让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
课上好后,我自己觉得完成了我的教学目标,设想的种种也已发生、已解决,总体效果一如既往吧,就是流程顺畅多了。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应该是过多的注重了学困生、上课走神的学生,导致课程常常不能预期完成。这是我的公开课和常态课的最大差异。
感悟第二个事例时,我特意编排了三个关于“然”字的词的用法,而且所填的句子也是关于第二个事例的,意图是既练遣词又读句,帮助感悟本段内容。对于这个设计,听课教师的意见不一。有的说,这项填空把课文的教学流程截断了,似乎塞得很生硬;有的教师的想法和我的教学意图不谋而合。我又觉得前者说得很有道理,到现在为止还有点混沌。
6.《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六
课后,自己静静反思,从中悟出一些感受。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牵引的少了,孩子自主的多了,他们能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来谈感受,在没有脱离文本的情况下,也能入情入境地读文,既没有丢失语文味,也让孩子发挥了自己的个性。最重要的是,老师打开了学生交流的平台,没有了老师这层屏障,孩子之间的交流更为顺畅,交流的空间更为广阔。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想到达的吗?与上次失败的课相比,自己还是前进了一大步,找到了感觉,学生也正在我的指导下,一步步学会自学。正如老师所讲,这才是有生命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是主人。
反思这节课,有些地方还需要提升。课上孩子依赖教辅,要让孩子慢慢丢掉拐杖,学着自己去走,即使会有跌倒,但失败过后总有收获,总会成长。在朗读方面还要让孩子潜心多读,有层次的读会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
7.生命生命反思总结 篇七
初中英语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只靠唱歌、游戏并不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新鲜劲儿一过, 学生就会厌倦。《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育部2012) 。作为一线教师, 根据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 发现在“生命化课堂”中使用“创设情境, 提出目标”最为奏效。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实物演示、生活呈现、画面呈现、角色扮演等, 采用“情境教学”,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进而创设情境, 引入知识点, 才能使学生清楚地明白课堂的目标是什么。
在新人教版《新目标go for it!》八年级上Unit4 What’s the best radio station?Section A中涉及到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由于网络、电视冲击了电影, 学生们对movie theater没有任何概念和兴趣。而如何提出本课目标, 导入新知识点呢?我创设了一个猜谜语的情景教学:A riddle:a place you can enjoy the sun, the wind, the beautiful sights, you can also feel the sadness, the happiness and fear at the same time.让学生猜出能在同一地方、同一时刻欣赏到不同的景色, 感知到一切快乐、悲伤的地方就是剧院。学生们的潜意识自然而然地被引领到本课的主题中, 目标的提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所以说,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开门见山, 直接创设具体的情境, 顺理成章地提出目标, 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真实的或模拟的活动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是一种情境化的互动活动, 设计多元化的情境能使学生的心灵与心灵进行对话和撞击。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 不断地努力改进教法, 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会越来越强烈。
反思二:课堂生命力要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打造高效英语课堂, 达成预定目标
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是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创设了轻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课堂上原本不敢开口说的“后进生”消除了自卑心理, 变得更加自信。小组成员彼此之间和谐运作, 积极互动, 分享学习心得, 协调合作方法, 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效率, 顺利达成预定目标。
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要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一) 合理分组
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划分小组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目标等差异, 力争平衡, 以免出现分化。我所任教的二年级 (5) 班共36名学生, 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差异, 分成九个小组, 依据学习成绩, 1~9号学生分别担任九个小组的组长。几个组长分别在10~18号、19~27号、28~36号学生中任选其一, 组成学习小组。每个组都有自己的group rules (组规) 和group admonition (组训) 。而学生座位依然朝向黑板, 便于及时看黑板, 以免学生讨论跑题。同时, 课堂对话时1对1、1对3、2对2都非常方便, 便于交流, 更便于组长领导。当组长执行任务时, 二号同学可以随时代替组长组织活动, 使小组活动有秩序地进行。
(二) 教师组织和引导
英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小组开展活动时, 教师要精心组织引导,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 协调合作方法, 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效率。
(三) 组内讨论, 组间交流
明确学习任务后, 教师提供材料,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独立整理, 归纳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在自学的基础上, 让学生组内互相帮助, 共同商讨, 得出结论。学生交流时, 教师要密切关注, 及时给予点评鼓励或者表扬。对于个别难点, 可以在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如果仍然不能解决,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通过细心讲解来达成目标、升华目标。
(四) 评价机制
在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中, 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机制相结合。小组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也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在我任课的班级有一名学生, 成绩排名靠后, 上英语课从来不张嘴, 每次上课也从不发言, 更别说背诵英语课文了。自从小组结对子之后, 他每次都会因为不背课文使所在组被扣5分。开始时, 他不以为然。一次, 两次……终于在小组的压力下, 他耐不住了, 拿来英语书小心翼翼地问我:“老师, 我可以读下来吗?”我欣然答应了。于是我们规定, 每个小组4号同学读下来就不扣分, 且如果能背下来, 要给所在组加5分。从那以后, 他每次都努力地读了下来, 我深知这对于他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 而且我坚信, 不久的将来, 他一定能为所在组加上5分的。
反思三:中学英语课堂科学的拓展延伸是升华生命化课堂目标的有效途径
“拓展延伸”是指教师在原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适当地在学习新知前、学习新知中、学习新知后拓展延伸一些教学内容, 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 学完了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点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 当学生对一个问题意犹未尽、悬而未决的时候, 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抛”出一些与知识点有密切联系的问题, 把课内向课外、课后延伸, 并及时进行反馈、交流, 这种梯度、渐进式延伸拓展,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开发课程资源, 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断扩大学习的视野。
原《新目标go for it!》八年级上Unit 9 When was he born?这一单元中对话内容都是明星的出生年代, 而且其中很多明星都已经退役了, 对学生来说很陌生, 也很遥远。于是我灵活、科学地把部分对话拓展延伸成他们熟知的同学和老师。既适当拓宽了课本知识, 降低了问题的“门槛“, 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有话可说, 有话想说, 引起学生们更多的关注, 升华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反思四:中学英语课堂随堂灵活检测是生命化高效课堂的巩固阵地
英语课堂上, 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 思维比较活跃, 这时, 可通过口头检查或设计题目进行书面检测的方式完成达标检测, 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掌握更加扎实。在课堂中, 我每次的当堂检测任务量都不大, 而且都很有代表性, 难、中、易三种题型各具特色, 小组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同时, 通过小组互批、组内互助、组间互展的方式进行当堂加减分, 使学生兴趣倍增, 效果明显。当然, 每节课都少不了课前背诵检测, 小组成立后, 各组的1号、2号、3号、4号互考。背诵规定内容不加分;4号学生读下来不扣分, 背诵下来规定内容加5分。无论几号, 只要超额完成背诵就加5分。当然, 超额完成的大部分都是1号和2号, 这样就保证了“学困生”不掉队, 尖子生也能脱颖而出。所以在英语课堂上, 随堂灵活检测, 既形成了竞争氛围, 发挥了团队精神, 又巩固了高效课堂。
快乐、高效且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的团队精神, 使“学困生”消除自卑心理, 变得更加自信, 使学优生对所学知识能得以历练, 在超越自我中不断进取。
当然, 每一种学习方法都不是万能的, 课堂的生命力需要教师在今后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情逐步完善, 最终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目标, 实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8.关于生命教育的探索及反思 篇八
作为一名中学心理教师,一直以来,笔者非常重视学生的生命教育。在借鉴云南和台湾生命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笔者编写了《西安市第七十五中学生命教育校本教材》,通过多年实践,形成了有特色的学校生命教育体系。
一、生命教育的体系与内容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旨在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其中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是其重要内核。心理教育与生命教育都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有交叉点,又有区别。鉴于此,学校近年来逐步淡化过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提法,而将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为一门课,统称为心理课。在教导处每周安排一节课时的基础上,又做了细致的划分:每学期一半课时用于生命教育课,一半课时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
生命教育分为四个内容板块:生命知识篇、绘本故事篇、团体活动篇、影视视频篇。
1.生命知识篇。主要涵盖六个课时的内容:(1)生命的奥秘;(2)生命的蜕变;(3)生命的独特;(4)生命的潜能;(5)生命的精彩;(6)生命的价值。这部分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掌握与生命相关的知识,如了解生命的孕育与诞生以及青春期身体的变化,认识到生命的独特性,以及如何开发生命潜能、体现生命价值等。
2.绘本故事篇。借鉴台湾地区的绘本故事,精选了8个绘本故事,对应四个向度。其中第一向度——人与自己,选取《爱花的牛》《你很特别》的故事。第二向度——人与别人,选取《爱心树》《用爱心说实话》的故事。第三向度——人与环境,选取《活了100万次的猫》《花婆婆》的故事。第四向度——人与生命,选取《一片叶子落下来》《獾的礼物》的故事。
3.团体活动篇。这部分共包含5个团体活动,分别是《生存大选择》《我的生命线》《生命玻璃杯》《规则的意义》和《重洗命运牌》。在这一教学活动中,笔者通常会利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活动,之后分享交流。因为,对生命教育而言,过程性的体验才是最为重要的,有体验,才会有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4.影视视频篇。这部分选取了与绘本故事四个向度相关的四部电影(视频),有表现生命变化莫测的《跳跳羊》、记录全球暖化影响的纪录片《正负2度C》、努力实现梦想的《叫我第一名》以及揭示生命价值的《哆基朴的天空》。通过这些电影和视频的欣赏,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人生梦想的渴望。
二、生命教育教学例举
【教学实例1】绘本故事欣赏《一片叶子落下来》
教学过程:
(一)听录音,看PPT,欣赏故事《一片叶子落下来》。
(二)思考、回答问题:
1.为什么丹尼尔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2.叶子活着的目的是什么?
3.弗雷迪说:“如果我们反正是要掉落、死亡,那为什么还要来这里呢?”很多人也说过同样的话:“既然我们免不了一死,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上呢?”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4.弗雷迪开始对待死亡的态度是怎样的?后来发生了什么改变?为什么?
5.丹尼尔说:“让别人感到舒服,这是个存在的理由。”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你让周围的人感到舒服了吗?
6.丹尼尔说:“任何东西都会死,不论是大是小,是强是弱。我们先做完该做的事。”你觉得他说得对吗?什么是我们该做的事?
(三)分享与交流
欣赏完《一片叶子落下来》,你有什么感悟?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发?
课后拾遗:
我感觉《一片叶子落下来》这个故事很有意思,让我认识到人活着是有目的的,每个人都要让自己周围的人感到舒服,而不是让他们因为我的存在而难受。我要友好对待我的同学和朋友,当然还有我的家人和老师,让大家因为我更快乐。
——西安市第七十五中学 LJJ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我认识到每个生命都会有消失的一天,作为人,生老病死都是正常的,没必要害怕。死不可怕,最重要是在死之前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
——西安市第七十五中学 WXN
【教学实例2】团体活动:重洗命运牌
设计背景:
经常听到学生对我说:“老师,我要是再高5公分就好了!”“老师,我要是长得再漂亮点就好了!”“老师,我要是能中个500万就好了!”……诸如此类的话语背后是对现实的不满意、不接纳。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接纳自己,懂得珍惜目前所拥有的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设计本节课,期望学生更好地珍惜自己的家庭,珍惜自己的人生,用自己的付出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活动步骤:
1.游戏规则:每个人可以从盒子里随机抽取一张纸牌,每张纸牌上都写着一种命运。请记住:你的命运之牌是由你来抽取的,意味着命运这一次掌握在你的手里,但抽取后就不能更换。
2.活动分组:分6组,每组8人左右
3.翻纸牌
师:请同学们仔细认真地看着纸牌。设想一下你处在这种情况下的命运,然后对比一下自己目前的处境、位置,有什么不同?(5分钟时间思考)
4.分享与交流
(1)组内交流
——你是否满意纸牌上的自己?为什么?
——和纸牌上的自己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自己”?为什么?
nlc202309020221
——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该怎样面对已经拥有的生活?
(2)全班交流
师(小结):也许我们会羡慕别人拥有的家庭背景,或许我们对目前的环境不一定很满意。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珍惜自己的境遇,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一切,无论身高、长相还是家庭出身。因为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管目前的境遇如何,只要你努力奋斗,相信你的命运最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课后拾遗:
今天这节“重洗命运牌”的心理课让我觉得不像以前那么轻松,而是很严肃。开始时,我很期待也很好奇,自己能抽中什么样的命运。没想到竟然抽到“父母离异,他们俩谁也不愿意要我”的命运。我拿到后陷入了沉思,要是真的那样,我会有现在的生活吗?是的,虽然妈妈平时常在我耳边唠叨,可是她却是那么的爱我,为我买吃的、穿的,关心我,照顾我。在一瞬间,我理解了妈妈对我的百般付出。我真庆幸我有这样的妈妈,有这样的家!
——西安市第七十五中学 JHY
我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我以前一直幻想家里很有钱,这次真的抽中了!可是父(下转第71页)(上接第66页)母却整天忙于工作,根本没时间陪我。甚至节假日都是我一个人过。我想到我现在的家,虽然穷点,可是爸妈都很爱我,一有时间就陪我。和纸牌上的“命运”相比,我更爱现在的家。我以后一定会珍惜我所拥有的幸福!
——西安市第七十五中学 TXQ
三、反思
三年来,学校的生命教育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得到家长和班主任以及校领导的肯定与好评。但是,一路走来,细细思索,生命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目前,学校的生命教育虽然做得比较系统,但是仅限于心理健康教育,仅限于心理教师。生命教育应该纳入到德育工作体系中,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有义务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如,每一位任课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生命教育内容,将生命教育渗透在各学科中,班主任每学期要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班会等。只有进一步拓宽渠道,才能使生命教育达到最优的效果。
此外,在生命教育课堂中,教师能感受到学生对生命教育辅导课的喜爱,不管是绘本故事赏析、团体活动还是影视欣赏,他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课后的分享与交流中,学生亦能积极分享感悟、体验。但是,生命教育是一系列教育活动,不是一堂课或一次活动就能达成目标的。因此,每个生命教育主题应打破课内的局限,延伸到课外并整合资源,如大力挖掘社会、家庭资源等。总之,如何真正实现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发挥生命潜能,实现生命价值”的课程目标,仍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不断探索。
(作者单位:西安市第七十五中学陕西西安 710016)
责任编辑 颜雪梅
【生命生命反思总结】推荐阅读:
《生命生命》课堂反思06-13
七年级语文上册《生命生命》教学反思06-28
四年级《生命生命》课堂教学反思11-18
《生命的诞生》教学反思07-14
《生命的林子》教学反思10-02
小学《我们的生命》教学反思07-26
再塑生命的人反思09-09
三年级上册《平分生命》的教学反思12-06
关爱生命活动总结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