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级示范校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2024-09-25

创建国家级示范校第一阶段工作总结(精选11篇)

1.创建国家级示范校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篇一

学习《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的通知》心得 体会

国家文物局下发《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的通知》,包括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陕西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等 6 家,延安是首批名单 6 家中唯一的“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建设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部署的改革任务。2019 年 12 月底,国家文物局印发《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开展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截至 2020 年 4 月底,30 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物行政部门向国家文物局报送了创建申请材料。

国家文物局组织专业团队对申请材料进行多轮评估,召开专家评审会议,开展专项复核,采取重大文物安全事故“一票否决”,统筹考虑地域平衡性、行业代表性,最终核定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

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涉及六个省市。列入创建名单的地区将围绕特大城市特定区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不同产权文物资源保护利用机制、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传承、大遗址研究保护展示利用等,持续深化改革,撬动更多制度供给和资源要素支持,着力动真碰硬、破解难题,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逐步形成示范效应。

被列入创建名单的市级、县级人民政府作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主体,应在 3 个月内制定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廓清建设目标、充实主要任务、完善政策举措、健全保障机制,由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核报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将在 2 个月内反馈意见。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由市级、县级人民政府公布实施。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周期一般不超过三年。

鉴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是改革新生事物,国家文物局在核定首批创建名单中坚持稳中求进、“少而精”原则,一些优势突

出的地方暂未列入。国家文物局将与相关地方保持积极沟通,加强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的指导,并适时启动新一轮创建申请工作,通过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更好支持地方改革创新实践。

2.创建国家级示范校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篇二

这是今年5 月底的一则消息。关注此事已久的静宁县职教中心校长王多利终于舒了一口气, 他感慨到:几年的心血总算没有白付出。

事实上, 十二五以来, 静宁县职业教育发展可谓高歌猛进, 2012 年, 县职教中心顺利通过国家第二批中等职业示范学校评估验收;2014 年年底, 县职教中心在顺利通过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验收的同时, 被教育部确定为“中德诺浩高技能汽车人才培养助推计划”校企合作项目首批30 个合作学校之一;今年, 静宁县顺利入围第二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这些成绩的背后, 是静宁县长期重视职业教育的必然结果, 也是县教育主管部门在职业教育道路上不懈努力的必然结果。

重投入, 办学条件实现跨越发展

多年来, 静宁县委、县政府坚持“发展经济必先发展职教, 发展职教就是发展经济”的思想, 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县政府通过定期召开职业教育联席会议, 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实施职业教育发展目标责任制, 把职业教育作为政府业绩考核指标, 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规划。每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都将职业教育发展作为专题进行论述。

为了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让更多的学困生通过职业教育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使职业教育更大程度服务全县经济建设。2012 年, 静宁县决定扩大县职教中心办学规模, 利用文屏教育园建设项目, 高标准建设建职教中心新校区, 并无偿划拨土地266 亩, 计划总建筑面积7.8 万平方米。

2013 年4 月, 静宁县职教中心新校区正式开工建设, 同时, 县上统筹安排资金500 万元, 在学校东侧建成静宁苹果产学研联盟基地。从那时起, 人们欣喜地看到一幢幢教学楼、实验楼、公寓楼在南河之滨拔地而起。

“新校区的建设, 对我们来说是办学条件改善的一次大跨越, 特别是实训条件的改善可以说是一次质的飞跃。”静宁县职教中心校长王多利坦言。

的确, 新校区在高标准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在学生实训方面, 结合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 两年来共建成校内外实训基地33个, 实训室47 个1690 个实训工位。同时, 高标准建成苹果产业展馆、数字化智能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室等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的实训设备。

在此基础上, 静宁县还投资230 万元对县职教中心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 建成了教务管理、网络教学和行政管理系统三大平台, 开发了多元评价系统、毕业生跟踪服务系统, 建成专业教学资源库、59 门精品课程等, 极大地完善了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 实现了与全省各职业院校的有效对接。

亲自见证新校区一天一天建设起来的职教中心党委书记杨康乐告诉记者, 实训基地建成后, 学生将彻底告别“在教室里种植, 在黑板上加工, 在作业本上修理”的历史, 这将为今后全县职业教育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按照坚持以加强职教中心建设为引领, 逐渐完善乡镇、村级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体系的思路, 近年来, 静宁县利用乡镇中心小学和村完全小学场地资源共建设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30所, 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21 所, 共设教学班1611 个, 兼职教职工2652 人。并配备了总价值达1688 万元的仪器设备, 初步建成了完备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网络体系。

强师资, 教育质量逐步提升

在静宁县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 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是该县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除了先后出台《静宁县职教中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静宁县职教中心教师队伍建设暂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 加强管理外, 师资引进是静宁县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近两年来, 静宁县先后从省部级非师范类重点院校签约引进专业课教师40 名、研究生6 名。通过积极衔接沟通, 聘用社会上“能工巧匠”30 人作为职业学校专业课指导教师, 有效充实了职业教育师资力量。

为了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按照“走出去, 请进来”培训办法先后邀请了上海市信息技术学校王珺萩教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袁笑教授进行了示范校建设实际操作培训, 邀请了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兰州广成机电制造有限公司、北京商鲲教育集团等合作单位的专家做了就业升学专题讲座。选派多名职业教育骨干教师参加了省级以上的专业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组织人员实地参观了江西渝州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外高职院校, 近两年共培训职业教师达460 多人 (次) 。

通过签约引进、聘请培训等各种方式, 组建成了一支能够满足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师队伍。目前, 静宁县职教中心五个重点专业培养了学科带头人11 人, 骨干教师25 人, 聘请兼职教师30 人, 校级“双师型”教师190人, 市级“双师型”教师23 人, 引进研究生10 人, 专业课教师学历达标率95.2%, 教师全员培训达10 多次, 初步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教师队伍建设的不断加强, 带来的最直接结果是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今年, 静宁县职教中心在省市技能大赛中获奖151 人次, 比去年净增67 人次, 团体奖获奖数量净增10 个, 位列全市第二名。“三校生”高考二本上线78 人, 占全省三校生本科录取总数的7%, 创历史新高;“3+4”模式院校联合办学本科在读46 人。

建平台, 校地实现同频共振

多年来, 静宁县通过创新形式, 在“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上下足了功夫, 取得了突破。按照择优择强的原则, 先后与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等院校在数控、汽运等专业开展校校合作;护理、学前教育专业分别与陕西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安康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五年一贯制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协议, 进一步拓宽了办学渠道, 拓展了学校发展空间, 实现了对口升学、对口就业。

同时, 县上还积极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引导示范校建设重点专业与县建筑企业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县材料检测中心、兰州广成机电制造有限公司等12 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引企入校, 初步搭起校企双方“携手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有效平台。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开展“一课一活动”, 倡导工学结合, 组织了电子技术应用、建筑、汽运专业学生到县恒达有限责任公司、县建筑企业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锦昌小汽车维修中心等企业见习实习。

静宁县职教中心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和优势, 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培训和继续教育, 为全县经济增长贡献了力量。先后通过创新形式培训果农10 万次, 及时向果农推荐果树栽培、田间管理技术、新品种等。通过成功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两后生”学历教育等农民继续教育和培训工程, 开展建筑、汽车驾驶、电器维修、客房服务、餐饮服务等专业的培训, 并依托学校就业优势, 做到“培训一人, 输出一人, 就业一人, 脱贫一户”。2014 年, 全县共参加各类技能鉴定人员8600 多人, 为提高行业企业员工技能, 促进劳动就业准入起到了积极作用。

另外, 不得不提到将当地果农、果商和职业教育资源紧密联结在一起的静宁苹果产学研联盟。静宁县是国家农业部划定的黄土高原优势苹果产区之一, 目前, 全县果园面积达101.2 万亩, 苹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 小苹果已经长成了名副其实的“大”产业, 然而, 长期以来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链短、市场化运作水平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当地苹果产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 2015 年春季, 在静宁县政府的牵头下, 由甘肃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静宁县职业中心、静宁县果业研究所等单位组成了静宁苹果产学研联盟, 并专门成立了静宁县苹果产学研联盟电子商务平台。

自静宁苹果产学研联盟成立以来, 除了积极组织培训, 促使果农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外, 还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信息共享、品牌运作、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等方式推动了当地苹果产业的发展, 增加了果农的收入, 使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当地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联盟紧紧围绕苹果这一支柱产业, 依托果树果品研究所、职教中心和苹果产业基地, 推进农、科、教结合, 切实发挥甘肃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的科技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以科技和职业教育促进苹果产业的转型升级, 真正把静宁苹果这一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推动农村“三化”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促就业, 打造职业教育品牌

“职业教育说到底就是就业教育, 因此我们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学生就业, 让学生通过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王多利说。事实上, 静宁县职教中心多年来能够取得骄人的成绩并得到当地老百姓的认可, 可以说与学生良好的就业不无关系。

多年来, 静宁县职教中心通过对职业人才市场调研, 合理设置专业, 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门专业技术, 为学生的就业创造了条件。同时, 学校还采取就业与升学并重的办学思路, 极力为学生的升学深造创造机会, 让一部分有深造意愿的学生通过高职院校单独招生、“3+4”模式院校联合办学、高考等形式升入高等职业院校、本科院校就读。

在加强自身管理, 提高学生市场竞争力的同时, 静宁县职教中心还通过组织学生见习实习、“订单”培养、“定向”输出等方式, 为学生拓宽了就业渠道, 实现了学生的良好就业。近年来, 学校先后与静宁县建筑集团公司等6 家当地企业签订了用人协议, 与深圳王利益机电厂、中健科技集团等东南沿海10多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 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就业服务网络, 确保了就业学员月收入达到1800 元以上。

学校努力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 在县内建筑、果业、纸箱加工等企业就业的学生占就业人数的50%, 并与京沪等发达地区企业签订长期稳定的用人合同, 实行“订单”培养, 学生就业满意率保持在95%以上。阳光、体面、高薪就业, 吸引了充足的生源, 学校招生人数连年增加, 形成良性运行机制, 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为了进一步办好职业教育, 为学生创造更大的就业空间和就业机会, 静宁县职教中心通过企业调查、回访和创建学生QQ群等方式, 建立了有效的跟踪服务机制, 加强了与输出学生的联系和沟通, 及时了解学员的工作情况, 帮助学员排扰解难, 切实巩固转移就业成果。同时, 学校及时听取企业对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了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让输出学生更适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有效提高了学生就业率。

一系列的措施, 让用人单位满意就业学生, 就业学生满意就业环境, 学生家长满意学校教学, 良好的教学和就业使静宁县职教中心在赢得当地老百姓的广泛认可的同时, 也赢得了全国各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3.创建国家级示范校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郑州市

一、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战略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标志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工作,成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2010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行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将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四项重点工作之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国家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更需要用文化来凝聚全体国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和谐文化、和谐精神教育、引导、鼓舞国人自觉地、齐心协力地为实现富民强国出力。因此,不断深入研究探索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二、郑州市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工作进展情况

(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了创建过程管理各项措施

一是健全了组织机构。为加强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组织领导,我们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市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业务单位主管和各县(市、区)政府行政正职为成员的郑州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创建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新局局长李宪敏兼任,副主任由市财政局副局长石歆、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吴玉琦兼任。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组、宣传活动组、后勤保障组和课题研究组,负责统筹、协调、监管和实施全市创建工作。办公室人员是从宣传部、文广新局、财政局、社科联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抽调的精兵强将,加强了示范区创建的专业人才力量。各县(市、区)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创建办公室;二是建立了完善的工作机制。为确保各项创建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对创建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创建任务分解细化到各具体创建单位,由市长与各县(市、区)政府和各业务单位行政一把手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建立创建工作督导通报制度,要求各创建单位每月向市创建办公室上报工作进度,市创建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到各创建单位督查指导创建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协调解决,有好的做法进行通报表扬,供其他单位借鉴学习,以保证各项创建工作的有序进行;三是建立了创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郑州市市本级连续五年每年设立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主要用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维护、设备购置、图书更新、免费开放补贴和组织公共文化活动等。各县(市)区财政也都设立了300万元—1000万元不等的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将乡镇(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农村文化大院设施维护和活动开展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正常运转,保证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长。在保证政府投入不少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鼓励捐赠、赞助等政策,拓宽投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公益性文化事业,同时,加大审计和监督,提高公共文化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强化规划先行,制订了“一个规划、两个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全力打造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根据《文化部 财政部关于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中部)》具体要求,结合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际,制定了《郑州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12年)》、《郑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宣传工作方案》和《郑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方案》,并以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文件下发。各县(市、区)政府也都参照制定了各自的创建规划、宣传方案和制度设计研究方案,明确了全市创建工作的任务、目标和创建期限、步骤等关键要素。目前,全市各项创建工作都在按照创建规划有条不紊地展开。我市创建规划的创新点是突出河南特色,郑州市特点,充分利用河南省、郑州市的文化资源优势,目标明确,抓手具体,操作性强,易于实施。

按照文化部、省文化厅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部署,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进展顺利,课题研究已形成初步成果。针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依托郑州大学成立课题研究团队。研究团队共有6位研究人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研究方向涉及文化产业、公共管理、历史、中文、新闻等学科。围绕“群众文化需求和基本文化权益调查与分析”、“当前公共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群众文化需求形态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机制研究”、“ 城乡基本文化权益内容及量化指标研究”“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指标研究”等课题,展开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设计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研究报告5万多字,内容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文化需求调查报告。结合问卷调查和座谈资料,主要分析了基层民众文化活动的参与情况、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宗教活动、传统文化价值的遵从情况、民众对文化活动的满意度评价等内容;第二部分是总体评价。主要从思想认识、文化投入、文化服务与产品供给、管理体制、文化队伍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公共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三部分是群众文化需求的基本理论。结合文化的内涵提出了群众文化需求的四个层面:物质文化需求层面、制度文化需求层面、行为文化需求层面和思想文化需求层面;第四部分是民众文化服务需求反馈机制研究。内容包括文化需求反馈机制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关系、影响公共文化需求反馈机制的主要因素、健全公共文化需求反馈机制的对策建议;第五部分是基本文化权益量化指标研究。内容包括文化权益内容量化指标框架、基本文化权益实现现状分析、基本文化权益实现途径探索等;第六部分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指标研究。内容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界定、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指标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議。

(三)強化宣传动员,营造了浓厚的舆论宣传氛围。

我们及时召开了郑州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安排部署创建任务,会议下发了《郑州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12年)、《郑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宣传工作方案》。省市领导和郑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宣传部部长、财政局局长、文广新局局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郑东新区、新郑综合保税区(航空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会上,省、市主要领导发表了讲话,对全市的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会上,郑州市市政府还与县(市、区)政府和创建成员单位签订了创建工作目标责任书。为加强对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我们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哲为组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新局局长李宪敏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宣传工作领导组织机构。充分利用郑州日报、郑州晚报、郑州人民广播电台、郑州电视台、中原网、中原手机报等市属新闻媒体,积极协调和动员中央及省级新闻媒体,采取设置专栏、编发创建工作简报、组织评论文章、以及依托动员会、骨干培训会、宣传橱窗、公益广告及户外大型LCD等形式,广泛开展我市示范区创建的宣传活动。重点宣传国家、省、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重要精神、重大部署和重要活动,宣传示范区创建的各项工作要求,宣传创建工作的先进典型、推进情况及取得的实际效果,最大限度地扩大创建工作的社会影响和公众知晓率。

(四)强化公共文化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创建工作

一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实现基本覆盖。为推动郑州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县(市)区文化部门将“文化共享工程”与广电、电信部门建设的“村村通”工程结合起来,与组织部门开展“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教育部门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结合起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地区的实施方案。我们积极做工作,争取上级和本级财政支持,搭建和完善标准化的硬件设施平台,以数字化资源建设为核心,全面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和自动化、网络化建设。2008年,市政府共投入建设经费492万元,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郑州支中心,并实现了与组织部党员远程教育网对接。建成了六县(市)和六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完成了1939个行政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升级改造,有力促进了农村地区文化发展。

二是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大力推进。我们按照文化部“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的建设要求,充分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依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建立标准化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全市已建成1921个行政村文化大院公共电子阅览室,新建改建了312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电子阅览室。2012年,市政府又将新建300个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列入了为民办十大实事项目,建成后,每个给予5万元以上的奖补。2012年年底实现市、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

三是公益性文化设施对社会公众实现免费开放,零门槛进入。严格执行财政部、文化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制定出台了郑州市财政局、文广新局《关于推进全市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全市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已于2011年底前免费向群众开放。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文化馆(站)、博物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各级公共电子阅览室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不少于42小时,不断提升免费开放的内容与质量,实现均等普惠、高效优质的免费服务,建立完善的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

四是农民工文化建设全面铺开。我们认真贯彻执行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政府在农民工文化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将农民工文化工作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将农民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服务对象,在经费保障和资源配置上充分考虑辖区内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切实提高面向农民工的文化服务能力,使农民工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骨干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民工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全年免费向农民工开放,全市群艺馆、文化馆设立了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艺术辅导培训室。全市社区公益性文化活动阵地全部就近、便捷地向外来务工人员免费开放。还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由省市县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定期在市内各大广场举办文艺专场演出,夜场电影放映等,供农民工免费欣赏,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精神文化生活和娱乐活动。

五是针对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培训工作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近几年,我们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外,还充分利用文化阵地开展针对基层的业余文化骨干队伍培训与辅导。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郑州市政府连续四年将培训千名文艺骨干队伍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内容,每年投入培训资金100万元,四年来共培训基层文化骨干5000多人次,有力的加强了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此外,郑州市群众艺术馆多年来每年举办3次以上免费培训班,每班40-60人,每期3-5天,请省、市有关专家授课,对全市基层文化干部进行轮训,提高了学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素质。县、市(区)文化馆常年坚持举办免费培训班,聘请省、市、县(区)知名教师执教,对以青少年为主的社会学员进行舞蹈、声乐、器乐、美术、书法等培训。市群艺馆、县(区)文化馆的专业干部,还根据群众文化活动的需要,定期不定期地到现场,对农村、社区、企业、部队、学校的文艺队伍进行培训辅导,为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郑州市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存在的问题

郑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初步成绩,但与国家制定的创建目标体系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些乡镇(街道办)文化站人员还不够固定;村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中心人员未能纳入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中来;农村文化设施比较陈旧,活动内容比较单调,组织活动质量不够高,设施利用率还比较低;全市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人才比较缺乏等方面。

下一步,郑州市将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目标的实现:一是抓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全覆盖;二是全面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能力;三是合理使用专项建设资金,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人员和资金保障力度;四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强化对创建示范区过程的监管;五是加强制度设计研究工作,全面推动郑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高福安 刘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传播,2011(06)

[2]王松霞 倪晓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总分馆建设回顾与展望[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09)

[3]崔为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N].河南文化网,2010(05)

4.创建国家级示范校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篇四

工作情况汇报

(2011年12月1日)

尊敬的部长: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我局扎实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坚持把“四联创”工作、“五乱”治理、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同“创先争优”相结合,突出长效机制建立,狠抓重点难点落实,创建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下面,我就相关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创建活动组织落实全面到位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局建立了“双创”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了领导工作职责,落实了干部职工学习制度、曝光问责制度和社会投诉处置制度,为全面做好创建“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促进了创建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我局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纳入全局工作统筹安排,及时调整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由局党组书记局长魏红军任组长,分管机关管 1 理的领导任副组长,各科室(所、中心)负责人为成员,落实局办公室为具体承办科室,配备3名工作人员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建立起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科站负责人为责任人的责任制度,将创建活动纳入对科站的目标考核,签定了目标责任书,逐级落实到个人。通过狠抓责任落实,我局做到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爱国卫生包括创卫、健康教育、病媒生物防制等年初有工作计划、有安排部署、半年有检查落实、年终有总结。同时,我局还加强职工宿舍区管理,成立了业主委员会,落实了日常管理人员,明确了管理和创建工作责任,创建工作同机关同步推进。

(二)加强宣传,引导舆论。我局健全了职工学习制度,定期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业务、法律法规、综合治理和创建知识学习,及时学习传达全市“四联创”暨城镇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动员大会、全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暨市城区灭蚊蝇达标复查工作动员大会精神,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主人翁”精神,视机关为家,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倡导文明新风,创建美好家园,优美机关。引导广大市民自觉遵守规划法律法规,坚决抵制违法建设行为,努力营造清洁、整齐、优美、规范的城乡环境。今年我局组织干部职工参加了“清洁城乡、从我做起”的义务劳动,整治了城市卫生死角,积极开展文明劝导活动,起到了积极的宣传示范和导2 向作用。局主要领导在全局干部职工会上多次安排“双创”工作,强调灭蚊灭蝇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切实抓好病媒生物防治工作,从治理环境和清除蚊蝇孳生地入手,开展药物消杀活动,降低蚊蝇密度,同时同步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努力为全局干部职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贡献一份力量。

(三)积极应对,有效处置社会投诉。我局建立健全了社会投诉处置机制,如困难职工和群众结对联系帮扶制度、信访接待制度、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预案、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畜产品市场价格过度上涨(下跌)应急预案等,同时在工作中认真抓好落实,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保护了人民群众利益,维护了畜产品市场稳定和畜牧产业发展安全。今年来,我局加强了潲水油回收监管工作,特别是同利州区畜牧食品局共同整治规范了市城区潲水油回收用于饲养畜禽的行为,截止目前,全市未发生有关食品安全重大责任事件。针对网友反映个别养殖场户不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病死动物严格无害化处理,并擅自丢弃的情况,我局及时调查核实,并派出干部和专家到现场调查,指导无害化处理和周边地区开展应急防疫消毒工作,将危害控制在最小程度。同时,结合行业实际,我局积极探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建设,加快畜牧业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低碳畜牧业,提倡节能减排,切 3 实改善城乡环境状况。

(四)严格问责,扎实推进工作。我局将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严格督察暗访问责,对因落实不到位影响全局工作的,直接取消有关科站和个人评选先进的资格,并和目标奖金挂钩。同时,局内将定期组织卫生检查并公开通报,凡通报一次,年终目标考核扣一分。

二、提高居民素质,大力倡导和树立健康文明新风尚 倡导和树立健康文明新风尚,机关干部职工理当作为市民的表率。我局重点抓好三项活动,提高干部职工素质。一是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党组会议专门研究落实活动方案,一把手亲自安排部署,分管领导亲自抓落实,班子全体成员集体带头,全局干部职工全体参加,听报告、学礼仪,83人全部参加义务清洁活动,全体党员参加城市卫生死角重点难点清除。我局还开展了志愿者服务和文明劝导活动。以“环境治理,效能先行”岗位实践活动为主题,组建了一支机关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伍,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5次,成立了一支文明劝导员队伍,具体对车辆闯红灯、不让斑马线,乱扔烟头、纸屑等杂物,行人不走斑马线等行为进行劝导120余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活动,使全局干部职工积极主动参与环境综合治理,树立了良好的内、外部形象。通过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专4 项行动,充分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对倡导“十不”(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倒污水、不乱帖乱画、不乱摆摊点、不乱停车辆、不损坏公共设施、不乱穿马路、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乱说脏话),推进“四建”(讲卫生,建健康城乡;有礼貌,建礼仪城乡;护环境,建洁美城乡;守秩序,建法制城乡),治理“三乱”(乱吐、乱扔、乱倒)行为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有效遏制了不文明、不卫生陋习。二是开展“七进”活动。开展文明科室、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将“进机关”、“进家庭”活动纳入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总体部署,做到同安排、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同时,结合教育学习和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文明卫生意识和环境报数意识。三是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我局为各科室发放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读本,利用职工学习时间开展了卫生防病、健康保健、劳动保护、职业病防治、控烟等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并通过橱窗、举办讲座、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如在局机关办公大楼悬挂人文道德、廉政文化、发展现代畜牧业等标语25幅,凸显了人文底蕴,激活深化了机关文化建设,积极倡导和弘扬了机关的文化品格,增强了干部职工的文化认同感。积极创建无烟单位,向职工宣传戒烟、控烟知识,并将在会议室、办公区域设置控烟、劝阻吸烟的标志标识,提高职工对吸烟有害健康的认识和控烟自觉性,努力做到少吸烟、不 5 吸烟,使职工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通过学习,职工健康卫生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基本形成,基本技能为绝大多数职工所掌握。如我局邀请消防支队负责人给全局干部职工和大楼有关业主做消防安全知识讲座,大家深刻认识到消防的重要性,同时也掌握了日常消防安全事故的预防和消除措施,紧急情况下的自我防护和逃生技巧,受到大家的普遍欢迎。

三、搞好环境卫生,创建整洁卫生优美的办公和服务环境 一是对局办公大楼周边地区及办公楼立面3000平方米进行全面彻底清理,拆除废旧,搞好绿化美化,新增绿化面积150平方米,配套环卫设施,改善外围环境。二是全面改造门面卷帘门,统一规范玻璃门,整治规范店牌,重新贴防滑地板砖,切实抓好城市风貌建设。三是对局光亮工程进行维修加固,按照规定时间开灯关灯杜绝浪费。四是认真做好门面创卫保洁工作,落实门前五包责任,根据六小行业卫生整治标准,对存在的问题督促整改。五是搞好了垃圾分类投放工作。要求全局干部职工在办公室、家庭都使用垃圾分类收集袋,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袋装,分别投放在单位或小区设置的垃圾分类桶内。目前单位已设置垃圾分类桶15个,前期投入资金4000余元,下一步将继续加大投入,搞好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六是搞好公共场所和附属设施管理。机关车辆保持整洁,单位宿舍院和地下车库规6 范有序管理。

四、抓好病媒生物防制,确保机关环境和畜牧业发展安全 我局将“除四害”作为创卫工作的重要内容,与四联创、垃圾分类处理等同研究、同安排部署,由办公室专人负责组织检查,落实机关门卫和宿舍管理人员对办公和生活区域定期消毒,安排专人做好东坝和云盘梁职工宿舍及离退休干部职工家庭的创卫保洁、除四害工作,与机关创卫同时安排部署、同时检查落实,及时对落实不到位的科室和个人进行全局通报批评,做到了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落实、有总结。通过坚持创卫和除四害工作创建了卫生健康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做好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重大动物疫病、特别是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防制工作。地震后,我局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受到严重破坏,近期即将建设完工。虽然实验室尚在建设中,但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举报、畜产品质量监测送检、动物疑难病症诊断、动物疫病监测等业务工作量巨大,每年省局下达监测任务均在5000批次(头份)以上,生物安全防护责任重大。我局严格坚持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对有关实验室及样品采集、保存、检测和送检等落实专门领导和专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确保不发生生物安全事故。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我们完善了应急预案,组建了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和后勤保障组,储备了应急防疫物资,包括 7 防护服、应急灯、消毒药、机动喷雾器等,做到了一旦发生疫情,可以在第一时间紧急响应,将危害控制在最小程度和最小范围。此外,我们每年还组织开展结核病、布病和狂犬病的监测工作,对饲养奶牛进行全覆盖监测,对肉牛、山羊和犬只进行重点抽样监测,特别是做好市县城区的狂犬病监测工作,对监测阳性动物全部予以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确保了全市不因为饲养、屠宰加工畜禽和食用畜禽产品发生人畜共患传染病。

五、抓好食品安全工作,切实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食品安全是创建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的重要内容。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关系经济社会的发展稳定和政府形象。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问题接连不断,口蹄疫、禽流感、猪流感、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触目惊心,一再冲破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底线,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我局将畜产品质量安全同畜牧生产发展放到同等的高度,作为畜牧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重点工作和议事日程,列入对县区政府和县区畜牧部门的目标,列入对科站的工作目标,作为畜牧产业发展的一条高压线,实行一票否决,重点检查考核。我局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3名分管副局长均作为副组长,县区畜牧食品局长和市局科站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组建了由动物防疫、食8 品安全、饲料、兽药、畜牧生产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负责全市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今年,按照省局和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我局组织开展了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沟油、饲料、兽药为重点五个专项治理,截止目前,今年全市共出动执法和检查人员4789人次,检查饲料生产企业10家,饲料经销户1047家,兽药经销企业(户)1980家(次),养殖企业25家、适度规模养殖场2979家、屠宰加工企业和定点屠宰场85个,抽检饲料企业样品21个、市场经销户和养殖场饲料样品60个、兽药样品30批次,抽检瘦肉精30335头份(其中盐酸克伦特罗19518头份、莱克多巴胺8295头份、沙丁胺醇2522头份),未检出阳性,查获伪劣饲料1022公斤,假冒伪劣兽药415瓶、34公斤,吊销兽药营业许可证2家。

六、做好犬只免疫,强化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防制工作 结合工作职能和狂防工作分工,我局重点开展了犬只免疫技术指导和疫情监测工作,科学评估全市狂犬病防制风险,督促采购必要的犬只疫苗,规范管理、发放和使用疫苗,做好犬只防疫,建立防疫档案。同时,督促县区做好狂犬病或疑似狂犬病犬只和已扑杀犬只的无害化处理,做好区域性狂防动态交流沟通。据统计,全市现有犬只29.6675万只,免疫28.1449万只,免疫密度95.87%,其中限养区有犬只3.388万只,免疫3.1551万只,免疫密度93.13%,非限养区有犬只26.2795万只,免疫 9 24.9898万只,免疫密度95.1%,免疫密度超过规定标准。目前全市狂犬病得到有效防制,全年未发生人感染狂犬病疫情。

经过多方面努力,我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职工参与主动性较差,周边 “牛皮癣”标语难根除,创卫容易保洁难,垃圾分类处理难度大,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的客观情况,需长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创建活动和保持创建效果。

5.创建国家级示范校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篇五

四川省达县职业高级中学 陈 军 一、三大要求促创建

1.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产业发展实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性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培养了大批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输送国家产业建设大军新生力量的基础工程;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温家宝)‚提高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输送国家产业建设大军新生力量‛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职业人。这就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鲜明的职业性。‚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缓解劳动力结构矛盾‛,使我们看到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一个涉及社会和谐与人民生活小康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体现了鲜明的社会性。其社会性主要体现在社会发展需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要适应和服务于社会发展、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要依靠社会力量这三方面。职业是谋生的手段,就业是民生之本。因此,‚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知识‛、‚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就业、谋生问题,为他们的生存现状、发展命 运而忧,这是中等职业教育人民性的根本体现。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广泛而充分地就业和终身学习需要,是发展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

这‚三性‛,决定了在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是典型的需求推动型的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办学。

2.国家战略发展新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施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担负着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的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制约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未形成,专业体系与产业和职业岗位不对接,学校办学规范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科学的职教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未建立,质量、结构、规模、效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展方式、办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等关键环节较为传统。

为了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通过对这些示范校在推动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解决突出问题、着力提高质量、彰显办学特色等方面的示范,以此带动全国其他中等职业学校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高质量、办出特色。这一重要举措,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从注重扩大规模到全面提高质量这一阶段性转折的关键环节,对于推动新时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国家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区域经济发展新要求 学校地处四川省达州市达县。

达州市是川、陕、渝、鄂经济发展的结合部,素有“一枢纽、两中心、三基地”之称。

达州市坚持产业立市、工业强市、开放活市、科教兴市、旅游靓市的发展路径。

达县提出了“融入三大经济圈,建设和谐新达县”的战略定位。即成渝经济圈、关中经济圈、大武汉经济圈。

达县着力打造化工园区和杨柳配套工业园区,建成中国西部能源化工产业基地。

因此,把我校建成全国1000所改革发展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将为本地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审视条件高规划 1.把握国家有关政策

我校深入贯彻执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职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和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等有关中职教育发展文件精神,按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全力争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2.审视自身硬软件条件

(1)学校概况

我校始创于1963年,是四川省最早开办的两所职业学校之一,2005年被评为全国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先后获全国学校安全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五五‛普法工作先进单位、中国西部名校、社会满意学校、省文明单位、省校风示范学校等300多项殊荣。

学校占地近300亩,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600万余元;图书馆藏书18万余册,在校教师298人,在校生5000余人。

学校有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实训基地、机械加工及汽车维修实训中心、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花祺服装厂、金 万达酒店实训基地、广告实训及制作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和3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

(2)办学特色

我校实行‚五结合一联合‛办学模式(长短结合、工学结合、校企结合、产教结合、中初结合和联合办学)、‚六合一‛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技能模块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校企无缝对接技能训练模式、‚模块化‛实训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类导学法、‚六环节‛教学法)和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构建职教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以学生评教为核心的教师工作质量评价办法、形成职教学分制学生质量评价办法)。大力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体系,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已是省级骨干专业,计算机应用、机电技术应用、会计专业是市重点专业;学校出版了《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计算机基础》、《电子电器维修》、《应用文写作》、《职海泛舟》、《职海撷英》等30余种校本教材。

通过‚三定五促‛(定方向、定措施、定规格,以定促学、以研促学、以赛促学、以考促学、以聘促学)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3)教育科研成果

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并以之指导教育教学。近三年,科研成果两项获国家优秀奖,两项分获省政府二、三等奖,四项分获市政府一、二等奖;教师在公开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620多篇,参编出版教材16本,编写校本教材、教参25本。

(4)培养和服务

近三年,学校毕业生4898人,就业率98%。学生参加省中职技能大赛30余人获一、二等奖,参加全国征文、美术作品大赛100余人次获一、二等奖。

围绕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本着‚培训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服务理念,开展农村实用技术、科 技下乡、农民工与下岗职工再就业、劳务品牌、干部继续教育等培训和对口援助贫困村社活动。近三年,学校面向社会开展各级各类培训年均万余人次,共培训农民工、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和下岗职工等42226人次(按标准折合)。学员结业率、办证率、满意率100%,就业率98%,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好评。

对口高考连续18年荣获达州市第一名。

3.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

下面我通过三方面来汇报:一是建设目标与思路;二是建设内容与效果;三是经费投入与保障。

(1)建设目标与思路

1)建设目标

我校站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高度,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学校主体‛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积极构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模式,进一步完善订单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2+1‛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堂车间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制学校学生评价体系,优化校企共建一体化课程体系,着力建设一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核心竞争力。形成软硬件配套、办学特色鲜明、名副其实的国家示范职业学校、西部品牌学校,并充分发挥引领、示范、窗口和辐射作用,努力服务达州跨越式发展和达县化工园区、杨柳配套工业园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切实增强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

2)建设思路

我校拟从创新体制模式,改革管理制度和加强重点专业建设三个方面来实现建设目标。

①在创新办学体制模式方面

我校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学校主体,组建达县职教集团,构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模式,形成订单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2+1‛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各方参与的多元化评价模式。创新合作办学体制,构建校企合作新机制,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实现合作育人、合作发展,达到争取各方支持、改善发展环境、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

②在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

我校拟通过改革教师聘用制度,改革职工薪酬制度,改革绩效考核办法,改革教学运行制度和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等举措,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达到全面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职校服务社会能力、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

③在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面

我校拟通过重点建设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和计算机应用三个重点专业,带动电工电子专业群、制造技术专业群、计算机专业群三大专业群发展,并重点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以创重点专业和特色项目促国示,以国示促进学校持续科学发展。

(2)建设内容与效果

我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为例,来说明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内容与效果。

需求论证

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电子技术应用行业的迅猛发展必将带来电子技术应用人才的旺盛需求,达州、达县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达州化工园区与杨柳配套工业园区的建设,也急需大量电子技术应用人才。

建设目标

 我校拟编写五项电子技术应用技能实训指导书、建立校外电子实习基地8-10家、培养1-2名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带头人,培养3-4名骨干教师,培养高素质电子专门人才。

建设思路

 我校拟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优化电子课程体系,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为主 要目标来设置课程和安排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的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模式,构建多方参与的学校和学生多元评价机制,继续推行和完善职教学分制;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发展校办企业;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强化职高的社会服务功能,服务经济社会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建设内容

 我校将认真推行工学结合,搞好订单培训,推行项目教学,实行多元评价,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培训科研,做好顶岗实习,达到建设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目标。

资金预算

 学校计划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投入300万元,其中,课程体系建设50万元,教学模式研究20万元,师资队伍建设50万元,实训基地建设150万元,校企合作30万元。

保障措施

 我校将加强项目管理和领导,坚持政府主导,争取行业企业支持,以及完善项目建设过程管理规章制度,从多方面来保障电子技术应用重点专业建设圆满成功,达到国家领先水平。

(3)经费投入与保障

1)经费投入

学校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专业和特色项目建设预计共投入1985万元,其中,机电技术应用计划投入1005万元,占总数的51%;电子技术应用计划投入300万元,占总数的15%;计算机应用计划投入300万元,占总投入的15%;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计划投入380万元,占总投入的19%。

学校创建示范学校建设项目所需1985万元资金的来源,一是中央财政投入1000万元,二是争取地方财政配套800万元,三是学校自筹及行业企业投入185万元。

2)保障措施

除了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力争三年内创建1000所 示范学校的政策保障和上述创建所需资金保障外,学校还将成立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综合管理小组、建设工作办公室、建设监控小组、分项目工作小组、项目专家指导小组等,做好组织保障;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工作例会制度、项目经费使用预算制度、项目工作汇报制度、项目工作同步指导培训制度、项目建设集体研讨制度、项目工作全程档案管理制度、项目建设奖励制度等,做好制度保障,确保创建成功。

三、提高质量强示范

1.走质量──-内涵──特色道路

强化‚4个主动‛(中等职业教育主动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主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主动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主动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意识,以‚5个对接‛(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为着力点,以全面提高质量为任务目标,建立健全基本管理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和模式,走内涵发展、特色吸引之路,早日把学校建成麟州煤都优质特色名校。

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力度,以‚三以一化‛(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为原则,开发实用实效校本课程,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着力推进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扎实推进‚一凭多证‛(毕业文凭、职业资格证,技能等级证书、外语合格证,普通话等级证等)活动,真正找到与经济结构转型、行业企业需求一致的结合点,培养众多市场认可、社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和一批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创业型人才,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产业特别是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

二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加强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在各个专业领域的名师和领军人才,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三要是要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在原有基础上,按照实验型、实训型、生产型、服务型一体化的要求科学规划,争取政府加大投入,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快建设,同时加强科学管理,努力提高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益。

四是切实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加快专业转型,工学结合,形成学校与企业、专业与职业、学生与岗位对接的人才培养机制。

五是大力推进创业教育。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中职学校学生不能创业、不需要创业的思维定势,不断深化创业教育。大胆改革创新,构建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业品质的培养;重视创业实践活动,逐步建立学生在校创业基地、创业园,积极开展无成本、低成本、小风险的在校创业实践,积极争取企业捐赠学生创业资金,资助学生的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培育和树立学生创业典型,推广学生创业经验。

六是积极探索国际合作机制。积极探索对外合作办学模式,构建学生成长发展的立交桥;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信息资源、教育资源,提高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学生实用外语、信息技术等课程教学,提高学生适应国际环境的能力;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等方面加快与国际接轨;并通过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思路,以国际化推动学校的现代化建设,提升我校整体办学水平。

2.起骨干──引领──示范作用

我校响亮提出‚铸国重品牌,强示范辐射,做领跑先锋‛口号,按照‚市场导向、合理定位、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牵头组织市区内10余所中职校组成职教集团。今后我校将进一步推进职教集团化建设进程,在搞好职教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构建一个集预测分析、统筹规划、资源开发、教育教学、科研课改、信息交流、就业推介、创业培训等于一体的服务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集团由粗放式向集约 化迈进。同时,借助职教集团这一平台,进一步提升办学理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使我校教育教学步入规模化、科学化、市场化、产业化、效益化的发展轨道,影响力和品牌效应大大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大增强。真正凸显改革发展示范校的骨干带头、典型引领、示范辐射作用。

3.提高针对性──贡献率──吸引力

围绕中等职业教育‚2个目的‛(不断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在争取政府加大对职教投入和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同时,积极开展与行业、企业共同举办专业,或争取企业投入参与建设专业,更多地吸引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力量来参与办学,并在招生、课程安排、教学、企业文化、实习、毕业考试等一系列关键过程中,结合用人单位实际进行无缝对接培养,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与市场的‚5个对接‛。从而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就业贡献率、经济贡献率,大幅提升社会吸引力。努力将我校建成达州的‚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输送中心‛、‚行业企业的培训中心‛和‚行业企业的技术咨询、研发中心‛;把我校办成一所面向市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在地方有吸引力,在区域有知名度,在省内名列前茅的中等职业学校。

4.实现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

6.创建国家级示范校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篇六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青阳供电公司全体干部员工向莅临检查指导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一、基本概况

安徽电力青阳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属安徽省电力公司控股公司,隶属池州供电公司管理。公司现有主业职工131人,阳光员工209人。2010年完成售电量3.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综合线损率6.39%。公司下设8个职能部门,11个乡镇供电所。境内110千伏变电站3座,主变4台,容量110000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7座,主变14台,容量84900千伏安,35千伏线路18条201千米,10千伏线路45条1091.3千米,配变台区1525座,用电客户14.05万户。

近年来,在省、市公司的坚强领导下,青阳公司以创建国家电网公司一流县供电企业和省级文明单位为工作主线,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曾荣获‚国家电网公司一流县供电企业‛、‚国家电网公司文明单位‛、‚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先进单位‛、‚国家电网公司‘户户通电’先进集体‛、‚安徽省县供电公司服务质量五星级单位‛、‚安徽省首届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省电力公司党风廉政建设优秀县级供电公司‛等荣誉称号。多年来,青阳公司一直致力于供电所标准化建设,围绕《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示范供电所考核标准》、《农村供电营业规范化服务(示范)窗口标准》和

《安徽省电力公司供电所‚星级晋阶‛考核标准》要求,狠抓基础工作落实,积极推进供电所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标准化示范供电所创建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供电所标准化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我公司从建章立制入手,结合公司标准化建设工作,从供电所自身实际出发,对供电所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技术标准进一步细化,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合理、切合实际、操作性强,涵盖供电所安全生产、营销管理、优质服务等所有业务的《标准化作业流程》和《业务工作规范》。根据‚经营指标领先、安全形势受控、客户评价争先、过程管理标准、职工队伍和谐‛的供电所管理工作目标,通过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做到实施有规范、操作有程序、过程有控制、结果有考核。同时,根据创建标准要求和供电所各项工作特点,对各班组、各岗位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划分,完善了各岗位责任制。将创建工作任务分解到每位员工,实行定人员、定任务、定考核,充分调动了员工的责任心和主动性。

(二)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员工标准化意识。

一是抓好标准化管理宣传教育。公司组织员工认真学习标准化管理相关文件,结合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和月度线损、电费回收工作,开展对标准化管理、标准化作业意义的大讨论,通过标准化管理知识竞赛和典型配电台区建设及线损、电费回收劳动竞赛等活动,让员工明确工作应该怎么干、干到什么标准才符合要求。

二是抓好员工技能培训。专门建立了农电培训基地,组织员工进行标准化作业技能培训,增强员工标准化作业能力,并通过树立标准化管理配电台区,组织员工进行现场观摩学习,增强员工对标准化管理直观性的认识,提高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是培育标准化管理文化。向员工灌输‚习惯服从标准,标准成为习惯,结果达到标准‛的思想,增强员工实施标准化作业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员工思想从‚要我标准‛到‚我要标准‛意识的转变。

(三)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创造标准化工作条件。

为给客户提供一个良好的窗口服务环境。我公司每年有计划地对农村供电营业窗口实施标准化建设与改造,为全县11个乡镇供电所建立了宽畅、明亮的营业大厅,健全了值班室、工器具室、备品备件室、资料档案室等功能区域;营业厅标识、标牌全部按《国家电网品牌推广应用手册》进行VI设计,各项便民服务设施配置齐全。同时,加强供电所档案资料和现场设备管理,统一了档案资料的归档以及现场设备的安装和标牌的设置标准,使全县农村供电营业窗口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四)、积极推进作业组织专业化,实现班组管理标准化。按照省、市公司作业组织专业化指导意见和指南制定了供电所作业组织专业化整合模式实施方案,调整设立了5个配电部和11个供电所。供电所内部设立所长、综合管理员、技安员三个管理岗位,并分设业务、电费、维护三个班组。配电部与供电所以公用配电台区高压开关或跌落保险的上桩头为工作界面分界点,配电部负责 10 千伏

线路、设备的运行维护、检修、施工、故障报(抢)修等工作,供电所负责本所范围内的用电业务受理全管理、用电检查、电费抄收、线损管理、低压配网运行、维护和故障报(抢)修等工作。

三、丁桥供电所创建‚标准化示范供电所‛工作开展情况 丁桥供电所现有职工13人。境内现有12个行政村7428户,供电面积 112.5平方公里,供电人口2.7万人。辖区内现有35千伏变电站1座,10千伏线路78.3公里,低压线路214.8公里,公用台区68台,专用台区84台。2010年完成售电量5937.86万千瓦时,高压线损率0.56%,低压线损率4.09%,已连续六年实现当年电费与陈欠电费年终双结零。供电所先后荣获国网公司农电示范窗口,省、市公司‚供电所规范化管理‘梯级晋阶’示范供电所‛,省、市公司‚属地护线先进供电所‛等称号,已连续五年被地方政府评为‚优质服务单位‛,2010年被省公司命名为‚五星级‛供电所。丁桥镇也于2008年完成‚新农村电气化镇‛建设。2010年以来,丁桥供电所根据公司创建工作整体部署,积极开展‚标准化示范供电所‛创建工作,其主要工作情况如下:

(一)狠抓专业班组标准化建设。

根据公司总体工作安排,丁桥供电所在将10千伏线路运行、维护职责移交木镇配电部,电量电费核算业务移交公司核算中心后,对本所业务、电费、维护三个班组岗位人员重新进行了设置,根据不同岗位特点重新明确了岗位职责,分专业制定了考核办法,切实将作业组织专业化工作落到了实处。

(二)狠抓营业抄核收标准化管理。

完善客户档案‚一户一档‛标准化管理基础工作,严格执行供电所抄核收工作、线损管理、电费回收跟踪分析和预警管理、营业普查与反窃电工作及计量管理等工作流程规范,积极应用SG186系统固化业务流程,实时开展系统欠费信息跟踪分析,密切注意客户的缴费动态,及时防范电费风险。通过实行线损‚五分‛管理和‚双指标‛考核实现降损增效。结合作业组织专业化整合,实现了抄、核、收三职分离,使抄表人员、核算人员、收费人员既相互独立而又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积极采取营业厅集中坐收,客户预存代扣,对大工业用户及较大用电量临时用电户,实行半月收费,对专用变客户推行IC卡预购电制,与全县各营业窗口实现客户电费异地缴纳等多种结算方式和交费方式回收电费,提高收费工作效率,缩短电费结算及回收周期。

(三)狠抓供电设施标准化建设。

从供电设施建设阶段入手,狠抓标准化配电台区建设。在近几年开展的农网完善和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中,对变压器、线路、下户线、配电箱等设备的安装严格执行统一的安装工艺,并积极应用可调容变压器、非晶合晶变压器、跌落式避雷器,复合式绝缘子、国网绿防护栏新设备、新材料投入电网建设,以不断提升供电设备质量和科技含量,2010年供电区域内居民客户端电压合格率达98.12%。

(四)狠抓施工现场标准化作业。

深入推进创建无违章班组建设,坚决贯彻以‚一票、一卡、现场安全技术交底‛为核心的标准化作业,落实安全生产日报制和周报制,确保各项安全制度、措施落到实处。健全班组规章制度,将班组安全过程管理细化到每个操作步骤、每个危险点控制,并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实时掌握设备状况,通过细致入微的管控措施,将安全制度落到了实处。把好工作票签发关、工作许可关和工作监护关,严格按照上级公司下发的两票填写规定及考核管理办法。2010年共执行调度指令票、第一种工作票、第二种工作票、低压工作票等909份,合格率均达到了100%。

(五)狠抓客户现场标准化服务。

在工作过程中,加强供电服务细节的考核和监督,让员工自觉按照规范化、标准化、高质量地做好服务工作。组织便民服务队定期深入田间地头,到军烈属、五保户、孤寡老人、特困户家中帮助解决用电困难;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客户电费异地缴纳、IC卡预缴电费、POS机刷卡缴费、24小时客户自助缴费机缴费等多种缴费渠道,实实在在为客户提供了便利;在农忙季节,供电所组织人员背上工具包,利用早、晚时间,进村入户询问用电情况,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很受老百姓欢迎,从而使丁桥所的行风建设,在历次由当地政府组织的行风和政风测评中位居第一。

(六)供电所呈现的主要亮点。

一是供电营业窗口功能齐全,卫生整洁,环境建设较好。二是各专业班组岗位界线明确,专业化工作推进到位。三是供电所档案资料管理规范,客户档案实现了‚一户一档‛。四是供电所线损管理成效明显,通过推行线损‚五分‛管理和‚双

指标‛考核,全所低压线损率连续五年控制在5%以内。

五是电费回收管控到位,连续六年实现当年电费与陈欠电费年终双结零。

六是配电台区建设标准统一、工艺美观,新材料、新设备得到推广应用,电能表置换率达到了95%。

七是推行了施工现场标准化作业,积极开展GIS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 **天的长周期安全记录。

八是客户服务细致入微,并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客户电费异地缴纳、POS机刷卡缴费等多种缴费渠道,赢得了较好的社会评价。

7.创建国家级示范校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篇七

示范区集成推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经过努力, 战胜春季低温、苗期干旱、夏季阴雨寡照的自然灾害, 超额完成预定产量指标。实际测产, 示范区玉米平均亩产811.2公斤, 比对照生产田增加127.55公斤, 增产18.6%。孤山子村千亩核心展示田平均亩产876.3公斤, 比对照生产田增产28.9%, 比示范区平均亩产增产8%。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941.7公斤, 比对照生产田增产37.7%, 比示范区平均增产16.1%。示范区涌现出许多高产典型, 其中孤山子村许作军5亩丹玉96-22玉米田平均亩产1071.3公斤。

1. 选用逆性强耐密型品种

县农经局高产创建专家组为示范区选择了丹玉96-22、辽单527、中鑫108、北育28 8、良玉88等耐密植、抗逆性强的玉米品种。示范区采取统一供种, 核心区免费供种。

2. 配方施肥

采用机械灭茬旋耕, 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每亩施用有机肥1500~3000公斤, 秋季机械旋耕, 耕深25~30厘米, 根茬还田, 增加土壤有机质, 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保墒提温。合理施用化肥, 根据县土肥站测试结果, 选用氮15%、磷22%、钾8%的配方专用肥作底肥, 每亩25公斤。播种时种肥隔离。根据苗情, 每亩再追施尿素40~50公斤。多数采用“一炮轰”施肥方法, 即在大喇叭口期, 一次性深施, 然后蹬地封垄;少数根据不同苗势分次施肥。攻秆肥, 在幼苗5~7片叶展开时将全部氮肥的20%左右 (14~17公斤) 进行垄沟深施;攻穗肥, 在玉米抽雄前15天左右 (13~15片叶展开时) 结合中耕或浇水施入全部氮肥的30%左右 (22~25公斤) 。攻粒肥, 为延长根系和叶片的生理活性期, 以防早衰、保粒数、增粒重, 在吐丝后10~15天补施攻粒肥, 施用量不超过全部氮肥的10% (6~9公斤) 。

3. 适期机械早播

一次播种保全苗, 创造强健的玉米苗势。土壤5~10厘米温度稳定在8~10℃时开始抢墒机播。4月16~25日播种示范区, 每亩播种量3公斤。播后对于个别缺苗地块及时补苗。实行种子包衣,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是高产创建印必要手段。示范区全部采用包衣种子, 防止土传病害及地下害虫, 包衣剂含有微肥, 对壮苗有积极作用。播种后及时喷施化学除草剂, 选用40%乙阿合剂每亩200~250毫升 (每亩50%乙草胺70~80毫升加40%阿特拉津100毫升混用) , 或50%都阿合剂每亩125~175毫升喷雾封杀杂草。生物防治玉米螟, 6月23日每亩放赤眼蜂8000只, 7月1日第二次放蜂1.2万只。确定合理的密度, 行距50厘米、株距28~35厘米, 示范区每亩平均密度4173株。及早间苗定苗, 根据品种特性, 在3叶期间苗, 5叶期定苗, 去除病、弱、杂株, 留强、壮、匀株, 缺苗地方左借右跨留双珠, 多留10%的后备苗。

4. 科学管理

8.创建国家级示范校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篇八

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省食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公布我省省级和第二批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创建名单的通知》(省食安办[2008]9号)的各项要求。进一步推动食品安全工作,着力建设以食品安全为重点内容的民生工程,为构建和谐**县提供食品安全保障,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要战略思想,夯实基础,树立典型,示范带动,不断加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使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各项监管措施得到进一步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食品安全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工作目标

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要实现十项基本目标,完成一定的工作指标:

(一)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1)县、乡、村三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覆盖面达到100%;(2)各部门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网络得到整合;(3)县政府对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乡镇(街办,下同)政府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达到100%,创建食品安全示范乡镇2个,食品安全示范村20个。

(二)农业投入品使用得到有效规范;(4)鲜活农(畜、水)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5)全县创建食品安全种植示范基地20个,食品安全养殖场(户)10个,每个乡镇至少有一个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

(三)生产加工行为得到有效规范:(6)小作坊得到全面整治;(7)全县创食品安全示范加工企业20个,本地企业生产的食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8)全市创食品安全示范屠宰厂2个,生猪定点屠宰率达到100%。

(四)流通环节特别是农村集市食品销售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检测手段有保障:(9)100%的乡镇、90%的行政村建立了“食品安全示范店”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连锁店;

(10)食品统一配送率达到80%。

(五)卫生餐饮管理进一步规范:(11)全县创食品安全示范宾馆(餐馆)20个,食品安全示范机关食堂2个,食品安全示范景区1个,农村餐饮店食品卫生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12)创食品安全示范学校2个,学校食堂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达到100%;(13)农村集体聚餐备案率达到80%以上。

(六)各环节生产经营单位进货记录齐全:(14)可追溯率达到100%。

(七)食品安全检测规范有保障:(15)检测资源得到整合,检测计划和信息发布实现统一。

(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16)4个以上行业、30家以上企业开展信用体系建设试点。

(九)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健全:(17)应急网络覆盖面达100%。

(十)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生动活泼,形式多样:(18)涉食单位质量管理人员法律法规培训达80%以上;(19)“四三”工程全面实施;(20)公众对食品安全满意率达到70%以上。

各乡镇相关部门创建目标责任详见分解表(附件)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组织保障,精心规范创建活动,完善工作机制。

1、为加强对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工作的组织领导,完成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的各项工作任务,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日常工作机构,将创建工作目标及责任分解到乡镇和相关部门,制定创建工作督办及考核奖惩办法。

2、开展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市调研,弄清我县食品安全监管基础,分析全县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学习和吸收先进工作经验,制定创建工作方案。

(二)以食品安全责任网、监督网、流通网“三网”建设为平台,全面启动创建活动,夯实工作基础。

1、以乡镇食药安办为平台,以乡镇食药协管员、信息员为基础,整合全县食品安全监督网络和信息网络,健全应急体系。

2、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建设,规范各项管理制度,基本实施农村食品统一配送。

3、坚持“三定(定目标、定措施、定方案),“三纳”(纳入总体规划、纳入政府重要议事目标、纳入目标任务考核),“五同步”(与经济工作同步规划、布置、实施、检查、奖惩),“一推进”,(扎实推进全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试点工作)的工作思路,提高全县食品企业安全信用意识。

4、强化种植养殖、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监管,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净化食品市场环境。

5、整合检测资源,完善信息平台建设,实行全市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发布。

(三)以示范建设为重点,深层推进创建活动,凸现创建特色。

实施示范工程,开展食品安全示范乡镇(村)、示范企业(基地、超市、景区、宾馆、食堂)等创建,夯实监管基础,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提高管理水平。

(四)以宣传发动为突破,全民关注创建活动,营造浓厚氛围。

1、开展食品从业人员法律法规培训,提高依法生产经营意识和管理水平,全县食品企业质量管理人员培训率达到80%以上。

2、开展食品安全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工地“四进”活动,提高全县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3、实施“四三”工程加强社会宣传。即实行300条固定标语上路,300个举报公示牌入村,300个宣传栏入室,30000份宣传手册入户。

(五)以督办协调为抓手,联合开展创建活动,形成创建合力。

1、全面落实县、乡政府负总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责任制,制定食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办法,确保工作责任落实。

2、通过例会、专项检查、人大、政协视察调研、食品安全综合评价等进行专项督办。

3、县政府为县食药安办安排1名政府雇员,乡镇食药安办协管员逐步实现专职,按照国家下拨经费1:0.5或按省下拨经费1:1解决创建工作经费,保证工作力度和工作经费。

四、工作步骤

创建工作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1、工作启动阶段(5月份):围绕开展创建工作进行宣传发动、动员一切力量,采取一切措施,迅速掀起创建省级

食品安全示范县活动高潮,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组织工作专班考察调研,制定《食品安全示范市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提交县政府常务办公会讨论通过;成立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创建工作会议,县政府与各乡镇和部门签订创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各乡镇、各部门按照创建工作方案全面启动创建工作。

2、组织实施阶段(6月至10月):对照创建目标,按照责任分解,全面组织实施创建方案。

3、督办考核阶段(11月):县政府对各乡镇和各相关部门创建工作进行检查,依据《湖北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验收标准,按照目标要求自查找不足,及时整改总结,迎接省政府组织的对食品安全示范市创建工作进行检查验收。

4、迎接验收阶段(12月)。针对存在的不足进行进一步整改完善,迎接省政府组织的检查验收。

附件:**县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工作目标(指标)责任分解表

**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年**月**日

主题词:食品安全示范市创建方案

9.创建国家级示范校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篇九

安徽电力青阳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属安徽省电力公司控股公司,隶属池州供电公司管理。公司现有主业职工131人,农电工209人。2010年完成售电量3.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综合线损率6.39%。公司下设8个职能部门,11个乡镇供电所。境内110千伏变电站3座,主变4台,容量110000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7座,主变14台,容量84900千伏安,35千伏线路18条201千米,10千伏线路45条1091.3千米,配变台区1525座,用电客户14.05万户。

近年来,在省、市公司的坚强领导下,青阳公司以创建国家电网公司一流县供电企业和省级文明单位为工作主线,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曾荣获‚国家电网公司一流县供电企业‛、‚国家电网公司文明单位‛、‚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先进单位‛、‚国家电网公司‘户户通电’先进集体‛、‚安徽省县供电公司服务质量五星级单位‛、‚安徽省首届‚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省电力公司党风廉政建设优秀县级供电公司‛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青阳公司一直致力于供电所标准化建设,围绕《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示范供电所考核标准》、《农村供电营业规范化服务(示范)窗口标准》和《安徽省电力公司供电所‚星级晋阶‛考核标准》要求,狠抓基础工作落实,积极推进供电所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管理。

一、明确组织机构,夯实管理基础。

按照便于管理,方便客户,经济合理的原则,结合乡镇行政区域和10千伏线路走向,设置了11个乡镇供电所,基本做到‚一乡一所‛。供电所人员配置按《乡镇及农村配电与营业业务定员标准》测定,完善了供电所相关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体系,建立了县公司对供电所,供电所对员工的二级考核办法。根据国网公司和省、市公司工作部署积极推动供电所作业组织专业化改革,供电所内部实现了营配分开、抄收分离,安全生产、营销管理、供电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建立了统一的供电所管理基础标准与管理制度汇编,对供电所内部制度、资料通过LOTUS及时更新、上传。县公司为各供电所统一配备了各种规程和技术标准,并对供电所各项管理资料记录及资料归档目标进行了统一规范,经常性地开展检查、指导,使供电所各项管理过程资料实现简洁、实用、闭环、完整。

二、完善基础设施,规范管理流程。

为给客户提供一个良好的窗口服务环境。我公司每年有计划地对农村供电营业窗口实施标准化建设与改造,为全县11个乡镇供电所建立了宽畅、明亮的营业大厅,健全了值班室、工器具室、备品备件室、资料档案室等功能区域;营业厅标识、标牌全部按《国家电网品牌推广应用手册》进行VI设计,各项便民服务设施配置齐全,全县农村供电营业窗口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各供电所均配备了抢修车辆、发电机、照明灯具等应急抢修设备,确保在故障处理、客户报修时,抢修人员能在规定的时限内赶到现场进行处理。结合国网公司和省、市公司标准化建设工作,我公司形成了涵盖供电所安全生产、营销管理、优质服务等所有业务的《供电所标准化作业流程》和《营销业务工作规范》,并通过SG186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以及95598客户服务系统对各项工作流程实现了信息化闭环管理,结合供电所人员岗位培训和内部稽查工作,确保了各项工作流程的规范运作。

三、规范设备管理,稳定安全形势。

规范现场配电设施管理,配电线路、设备建设资料完整,资产管理清晰,技术资料完善,按照《农村电网输配电线路杆塔编号原则与规范》对配电线路标识、编号进行了统一,并创新设计了台区标牌、标识及线路编号工艺,制定了安装规范,做到了标准统一,工艺美观,安全经济。严格按照《青阳供电公司电力安全工器具管理规定》开展安全工器具的试验、保管和领退用工作。备品备件按定额标准配备,实行专库定置摆放,并做好帐、卡、物相符。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强化员工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专门建立了农电培训基地,在加大学习、培训的基础上,组织员工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认真组织开展各类安全大检查,将各类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强线路设备的巡视消缺工作,特别是境内各类矿山及重要单位的安全供电安排专人定期检查记录;严格执行‚两票三制‛,认真召开班前会、班后会,每天通过LED大屏幕对当天所有施工任务、作业地点和施工人员进行公布,接受全员、全方面监督,确保各类施工现场安全;加强安全考核力度,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

四、加强专业管理,优化经营指标。

建立健全线损管理统计、分析、考核、兑现工作流程。按照线损‚五分‛要求,统一了线损报表格式和线损统计区间,定期开展线损统计、分析,对线损异常情况及时查明原因,做到对症下药。制定了供电所二级线损管理考核办法,依据理论线损计算结果和线路设备运行历史损失电量数据,结合现场调查分析情况确定线损考核指标,通过双指标考核和二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每月定期将线损指标完成情况考核兑现到位。进一步夯实了抄核收工作基础,应用SG186系统固化营销业务流程,通过抄表、核算、收费三个环节操作程序上的严格控制,实现了营销业务的规范管理。加强电能计量管理、营销稽查和反窃电工作,将管理过程中电量的‚跑、冒、滴、漏‛现象降到最低。加强了客户档案‚一户一档‛规范化管理,努力夯实营销基础工作。加强电网建设,提高设备水平,改善电能质量。通过新农村电气化、农网完善、农网改造升级、雪灾恢复和低电压整改工程建设,解决了我县电网存在的突出问题,使电网布局更加合理,设备水平明显提高,电力的供应有了可靠保障,电压合格率、供电可靠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五、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严格执行业扩报装流程规范,履行‚十个不准‛和‚十项承诺‛。在用电业务办理中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实行‚一口对外‛,通过实行用电业务周例会制度,加强对用电业务全过程的管理。积极开展青春光明行、送温暖活动,建立特殊客户服务档案,对确有需要的军烈属、残疾、孤寡老人等特殊客户提供上门服务。建立行风监督机制,聘请社会各界人士担任行风监督员,建立客户监督网,每半年召开一次行风监督员会议,征求客户的意见和建议,把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指导今后工作的重点,不断改进工作。

六、稳定职工队伍,增强团队凝聚力。

切实保障供电所员工的基本权益,建立了有效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员工工资每月按时考核兑现。强化员工教育培训,供电所员工全部实现持证上岗。在供电所内部积极倡导‚企业好,我就好‛的工作理念,营造和谐班组建设氛围。将‚企业好、我就好‛工作理念落实在具体工作中和实践活动中,通过每月政治学习进行思想教育,加强班组员工团队意识、合力意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员工正确认识个人与团队的荣辱关系,个人与团队的实力差别,单兵作战与团队作战效果的反差。从而形成在工作中自觉团结协作,在学习和生活上相互关心、帮助,有效促进团队合力的形成。每位员工自觉地将本职工作融入企业发展的大局,将每件‚小事‛做得更好,形成了工作尽心尽责,积极主动,按章办事,勤于学习,勇于奉献的和谐氛围。

七、完善技术支持,提升系统应用水平。

建立有县乡一体化的信息网络,全县11个供电所均实现视频、电话、数据综合业务互通。公司统一建立有专门的防病毒机制。为各岗位应用人员均配备了计算机。建立了保证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考核制度,明确系统各级管理和使用人员的职责,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全面和安全;通过对应用系统各级使用人员开展专门培训,实现了相关岗位人员对信息管理系统的熟练操作,按规定时限完成相关工作任务。积极推广应用远程集抄技术,目前我公司已有5个供电所采取远程集中抄表,同时我公司注重在客户服务环节加大技术投入,在全县开通了客户电费异地缴纳、IC卡预缴电费、POS机刷卡缴费、24小时客户自助缴费机缴费等多种缴费渠道,充分利用95598客户缴费短信提示功能,实实在在为客户提供了便利。

青阳公司通过示范供电所和示范窗口的树立,做到以点带面,全局展开,乡镇供电所标准化建设整体工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成效显著。全县11个供电所均达到了规范化管理供电所的要求,3个供电所先后被命名为‚国网公司农村供电营业规范化服务示范窗口‛和省电力公司供电所规范化管理梯级晋阶‚示范供电所‛,2009年杨田供电所荣获‚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示范供电所”荣誉称号,2010年丁桥供电所作为全省首批14个供电所之一被省电力公司命名为‚五星级供电所‛。

10.创建国家级示范校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篇十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开展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作的通知》 (工信部规〔2009〕358号) 要求, 决定开展2015年度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以下简称示范基地) 的申报和创建工作。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做好本年度示范基地申报工作

(一) 申报数量和类型

本年度采用省 (区、市) 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以下简称各地) 分别报送方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上报的示范基地数量不超过2个, 计划单列市不超过1个。

申报类型主要包括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电子信息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军民结合等六大行业和领域。鼓励有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开展示范基地创建工作。

(二) 申报方式和时间

申报采取网上填报与网下报送相结合的方式。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将本地区申报材料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户网站“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上报系统”报送我部。网下申报材料的内容和格式按照《关于“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报送材料有关要求的通知》 (工信规简函〔2009〕226号) 要求, 提交原件三份及光盘两份。申报对象主导产业为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四个行业领域的, 申报表按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申报表 (2014年版) 》填写。软件和信息服务、军民结合领域的申报按照《关于组织开展2011年度“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的通知》 (工信厅规函〔2011〕450号) 所附申报表填写。

本年度示范基地申报集中为一次进行, 申报时间自文件下发之日起至2015年6月15日。

(三) 创建要求及重点方向

一是严格遴选, 择优推荐。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按照申报要求, 好中选优推荐申报对象。申报对象创建基础和水平应不低于前批次同类型基地平均水平, 且原则上从省级示范基地中优选产生。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要严格把关, 一旦发现虚假填报, 将取消本年度示范基地申报资格。

二是合理布局, 宁缺毋滥。各地在示范基地创建的产业选择和区域布局上要坚持统筹协调、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差异发展。原则上, 对于已授牌的同一区域 (同一园区) , 不再受理新的示范基地创建申请。

三是支持新兴产业基地培育和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安全产业等新兴产业领域有基础、有潜力、产业集聚和示范效应明显的园区申报;积极支持符合创建要求的工业设计、研发服务、工业物流、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园区申报;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的园区申报。

二、进一步加强对已授牌示范基地的指导和支持

按照《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2011-2015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 加强对示范基地创建发展的指导、支持、管理与服务。本年度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 支持示范基地提升创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 按照新型工业化内涵要求, 指导和支持示范基地提升水平、率先做强, 成为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力量。加快推动示范基地实现创新驱动, 依托示范基地内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 加强产学研用合作, 推动形成若干制造业创新中心 (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推动示范基地智能转型, 发展智能装备和产品, 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提升示范基地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加强示范基地工业基础能力建设, 大力支持示范基地内从事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研发生产的企业发展及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基础平台建设, 推动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协同攻关。推动示范基地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 促进示范基地低碳化、循环化、集约化发展。

(二) 加大对示范基地创建发展的支持力度

工业和信息化部统筹利用资金、政策和工作资源, 加强对示范基地创建发展的支持。发挥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改造专项等资金引导作用, 支持示范基地增强研发创新能力。通过工业强基专项行动, 优先支持示范基地内的项目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创建。支持示范基地积极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支持示范基地通过产业转移、技术交流、品牌输出、管理模式输出等方式, 加强园区交流合作, 扩大示范基地影响力。支持基地内工业企业利用自有工业用地兴办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自营生产性服务业。

(三) 加强创建工作的管理和宣传

完善示范基地管理工作机制, 探索建立部省联席会议制度和定期交流机制, 加强部省合作、区域交流, 共同推进示范基地创建发展。加强对示范基地动态管理和质量评估, 组织开展2015年度示范基地复核工作, 研究示范基地创建质量评价体系, 开展对已授牌示范基地创建质量的评估评价工作。进一步做好示范基地创建发展动态信息收集、整理、发布和共享工作, 通过编制发布示范基地年度报告、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户网站和人民网“新型工业化”专题栏目宣传、“示范基地要闻快递”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和方式, 加大对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成效和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

特此通知

11.创建国家级示范校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篇十一

2011-12-30 15:35文章来源:商务部电子商务司

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政策

【发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发布文号】商电发[2011]490号

【发布日期】2011-12-3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

为更好发挥电子商务企业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促进电子商务在“十二五”及未来一段时期的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商务部决定开展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开展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是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与杠杆作用,促进电子商务规范、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建立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可以形成政府与电子商务企业的联系平台和载体,进一步增强地方相关电子商务政策的针对性,在局部地区形成良好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全面提升电子商务应用、服务与管理水平。

(二)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是发挥电子商务产业聚集优势,支撑城市、区域现

代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建立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可以进一步增强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的品牌效应与协同优势,促进产、学、研、用协作发展,提高对城市、区域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服务能力,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

(三)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是创新公共服务模式、整合社会服务资源,促进电子商务服务业做大做强的重要依托。建立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可以在聚合电子商务相关服务资源同时,探索政府公共服务和产业政策环境建设的新模式,增强政府服务能力。

(四)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是增强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活力、聚合资源,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建立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可以充分发挥电子商务跨地域的服务辐射力优势,在增强城市经济活力、放大结构性互补区域协同效应的同时,促进经济实现跨域发展。

二、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

以服务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为出发点,以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为核心,到“十二五”末,建成一批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在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形成较为完善的电子商务产业政策体系和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起较完善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成为地方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应用企业的聚集地和电子商务的创业创新平台;在促进电子商务快速、规范发展方面发挥明显的示范与带动作用,积极建设诚信、安全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推动我国电子商务服务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二)基本原则。

突出区域特色、实施科学规划、兼顾地区发展平衡。结合城市、地区发展规划,根据区域的产业基础、产业特色、消费环境、配套设施等基本条件,制定电子商务基地发展规划,依托产业需求建设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电子商务产业基地,突出区域品牌的特色和识别性。对电子商务发展基础较薄弱的地区适当降低标准,促进电子商务地区发展平衡。

促进产业聚合、实现协同发展。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带动作用,借助产业链聚合效应,促进产业集聚;积极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合作,发挥规模效应,促进协同发展。

注重营造环境、强调规范引导。在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的基础上,注重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形成多渠道、全方位支持基地发展的良性机制;不断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加强政策引导与规范,建设可信、规范、有序的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环境。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管理体制,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建立健全电子商务基地的创建管理体制,根据区域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制定区域内电子商务基地发展规划;先行先试,出台有针对性的配套政策,明确支持方向和扶持范围,形成有利于电子商务基地发展的政策环境。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完善支撑体系。

为基地企业提供较为完善的办公环境、基础网络、数据中心、仓储物流、技术研发、人才培训等多层面的公共基础设施保障和服务平台。同时,积极引入第三方网上支付、移动支付、安全认证、信用评价、数据存证、物流配送、运营外包、技术支持配送等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形成较为完备的电子商务交易支撑等相关服务体系。

(三)创新公共服务模式,促进交易行为规范。

加强部门协作,整合公共资源,通过建立公共服务平台等方式,为基地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有机结合,创新服务与监管机制。鼓励基地构建适合不同行业需求的电子商务创新模式,大力推动电子商务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促进有形市场和虚拟市场的有机融合。同时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保障电子商务交易主体的真实性、可追溯性,保障商品信息的真实性和交易行为的规范性。

(四)创立多元投资体制,构建良好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适应电子商务基地发展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推进创立面向基地电子商务企业及相关服务业的电子商务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立足企业需求与行业规律,通过政府基金引导带动社会资金投入,依托基地公共服务平台汇集企业数据资源以及基地企业信用体系,积极构建基地企业投资、融资、孵化的良性运作环境与服务体系。

(五)鼓励创建孵化中心,健全产学研用合作与创新机制。

鼓励引导基地企业积极参与构建电子商务孵化中心,积极推动电子商务产、学、研、用战略合作和建立产业创新联盟,为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电子商务应用领域的基础研究提供创新孵化与成果转化服务,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和集成再创新能力,制定和完善电子商务产学研用和实施创新等优惠政策。加大对电子商务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等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的执行力度,制定和完善电子商务产学研用和实施创新等优惠政策。

(六)发挥基地规模效应,服务市场体系建设。

利用基地政策优势和完善的电子商务服务环境,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驻基地开展电子商务,发挥基地聚集效应,形成特色产业优势集群,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支持基地电子商务企业积极参与商务领域各项市场建设工程,为传统企业、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保障,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流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拓宽社区电子商务服务功能,拉动消费增长,方便百姓生活,推动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助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较快转变。

(七)建立人才发展战略,健全人才引进机制。

加大电子商务基地招才引智及人力资本投入,重点培育和引进电子商务发展急需的各类高端人才。推动示范基地与高校、研究机构、基地企业联合开展应用性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的职业培训和岗前培训,使示范基地成为电子商务人才的培训基地和人才高地。同时,要加快构建科学的电子商务人才评价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激发人才创造活力的人才建设保障机制。

(八)构建战略研究机构,加强基础应用研究。

支持和鼓励基地创建电子商务战略研究机构、应用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与管理研究中心,加强电子商务基础理论研究及核心关键技术开发;研究建立电子商务服务产业统计指标、统计方法及电子商务行业标准规范等工作机制,为各级政府制定不同阶段电子商务发展方向及相关产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九)发挥电子商务引领作用,完善现代流通体系。

支持基地内电子商务企业发挥引导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作用,积极参与流通体系建设,提升流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拓展社区电子商务服务功能,为传统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提供专业化保障;拉动消费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流通运行结构升级,完善百姓网络购物环境,推动现代流通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商务部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创建工作进行总体布局和统筹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政策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商务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的规划布局,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创建工作;基地所在城市的商务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具体创建工作方案报商务部考核评审后组织实施。

(二)争取政策扶持。

商务部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公共信息和服务平台建设、基础环境和软环境建设、战略和基础应用研究、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应充分重视示范基地的创建工作,推动当地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给予基地必要的政策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上一篇:中学差生下一篇:幼儿园春季安全工作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