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生产机械化

2024-09-16

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共13篇)

1.马铃薯生产机械化 篇一

贵州台江开展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推广示范效果好

贵州省台江县是贵州省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示范县之一,2007年以来,通过引进播种收获等机具,积极开展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获得成功,探索了山区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担有效模式。

一、实施情况

在开展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示范推广工作中,台江县委、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把发展马铃薯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扶贫内容来抓,几年来,全县年均种植脱毒马铃薯 4.2万 亩,年产量达5.8万吨,是该县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由于传统马铃薯种植费工费时,投入成本高,投入产出比差别不大,群众零星种植,经济效益不明显。为了提高农民经济收入,降低生产成本,推进马铃薯产业的发展,2007年,全省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现场会在台江召开以后,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工作得到了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列为2008年农机推广工作重点,在省农机局的关心和支持下,投入资金8万元,购置马铃薯播种施肥机13台,挖掘机25台等进行试验示范,在南市村、梅影村、革一乡屯上村建立了三个示范点,示范面积达1000亩,实际完成机播100亩,机收1000亩,达到了亩均增产300公斤,增收638元的良好效果,解决了传统马铃薯种植耗工多,投入高的问题,在实践中已初步探索出一条马铃薯生产机械化节本增效的新路子,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二、主要技术措施

项目技术小组对机械化生产技术工艺和生产环节农艺要求进行了详细研究,并由县农业局农技站农艺师、县农机中心推广站站长、技术员对项目标准化作业进行了精心的指导。

(1)品种选择:早熟费乌瑞它。

(2)种薯处理:人工手切种薯,切块前切刀用75%酒精消毒,薯块在40~50克之间。

(3)肥料配比:亩施化肥:二铵5公斤、硫酸钾10公斤,尿素10公斤。

(4)机械播种:地温稳定在6~7℃时实施播种,于1月20~27日进行。使用甘肃省临洮县中兴轻工机械有限公司的机具,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下种、覆土等工序,播后深浅一致、出苗率高、节肥节种,较好地满足了马铃薯种植的农艺要求。

(5)机械分段收获:使用甘肃临洮和青海乐都的收获机,作业过程:人工割去茎叶后,收获机挖出块茎,并初步分离,铺放成条,人工检拾茎块、集中运送,该机日作业量20亩。收获作业时达到以下技术要求:一是5月中下旬至6月初,茎叶大部分枯萎、干缩、块茎停止增重时及时收获;二是收获前人工割茎叶及杂草,减少作业过程中的缠绕和马铃薯损伤;三是采用的是垄作,挖掘深度调整到20厘米左右,减少作业阻力,漏挖现象极少;四是收获质量达到要求,净收率小于人工4%,块茎和土壤分离较好,收获干净。

三、主要做法

(1)成立领导机构,提供组织保障。按照省局《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实施方案》要求,安排项目筹备工作。成立由县政府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农机、农业、科技部门共同参与的领导机构。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县农机、农业、财政、扶贫等部门组成技术小组进行技术把关,及时掌握实施中的问题和困难,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筹措,扶贫部门负责种薯的调运,从而保证了项目有组织、有计划地扎实有序开展。

(2)重视引导搞好宣传。2008年全县马铃薯种植任务为4.5万亩。全县上下形成鼓励支持马铃薯市场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县农机部门充分抓住这一机遇,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马铃薯机播、机收技术,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资料发放到种薯农户手中。在机播、机收其次期间,随时组织农民观摩、强化宣传效果,充分发挥了舆论导向作用。

(3)强化技术抓培训。按照《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实施方案》的要求,在不同的农时环节,组织不同的内容培训。如:第一阶段,11月中下旬组织各示范点参加插种作业的农机操作手进行培训,主要内容为:机械整地、机械插种操作、机具各部调试及维修等;第二阶段,2008年1月上旬,组织种薯农户和乡镇干部进行培训,主要内容为:土肥知识、田间管理技术等;第三阶段:2008年5月上旬,组织各示范点参加机收的农机的农机操作手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为:挖掘机的操作、调试与维修。全年共组织培训5次,培训各类人员农民450人次。

(4)强化投入促生产。项目申报是3月份,项目申报之前,农机部门已把马铃薯机播、机收单项推广示范列入2008年农机化工作重点,得到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推进马铃薯机械化生产,不务农时,县财政预拨配套资金5万元,引进马铃薯播种、收获机具,有效促进了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的推广示范项目顺利实施。

(5)集中力量抓落实。自项目实施开始,县农机中心抽调了大量农机优秀干部专抓此项工作,实行示范点统一规模集中连片,统一整地、统一品种、统一机插、统一密度种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收等“八统一”。经过100多天的辛勤耕耘,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示范项目取得成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6)建好基地搞示范。项目实施中,县农机中心除了指导好种植大户,合作组织办好示范点外,还在其联系村积极创办自己的示范基地,用于各阶段的培训场地和试播计划体制挖实验地,引导农民成片种植,规范种植生产程序,逐步实现优质、标准化生产,引导农民从种植收获环节上树立质量优化意识,较好地发挥了示范推广作用。

四、实施效果

(1)增产增收:由于机械化耕作具有播种深度合理,株距行距规范等特点,既适合马铃薯生长的特点又保证单位面积的有效植株数量,可以达到高产稳产的效果,其增产幅度在6—10%,按6%计算,亩增产300公斤,1000亩增收30万元。

(2)节本增收:整地、机播、机收各环节每亩节省工日6个,人工日40元/个,按有效实施面积机播100亩、机收1000亩计算。共节省工时费26.4万元。

(3)净收增收:机收挖净率比人工提高4%,按每亩产量1850公斤计算,1000亩增收7.4万元。

以上三项合计,共增收63.8万元,增收效果非常明显。

2.马铃薯生产机械化 篇二

一、马铃薯种植机械化技术

马铃薯种植机械化技术是利用机械集开沟、施肥、种植、镇压、覆土和覆膜等作业为一体的综合机械化技术。

马铃薯种植机械化技术包括田地准备、种子准备、农药准备、播种调试、播种作业等。田地准备包括田地耕整、基肥施放等;播种调试包括空车试运转与检查、保持机具性能的调试和适应农艺要求的调试等;播种作业包括确认作业走向和行走路线、放种、播种、覆土、覆膜等。

马铃薯机械化种植能一次性完成造墒、耕整地、播种作业, 有效减少土壤水分损失, 有利于种后幼芽早发和苗期生长;可实现行距整齐、播深一致, 具有保墒、省工、节种、节肥等优点, 能解决传统的人工大面积作业难以达到适时种植的要求, 保证全苗, 实现高产;可提高种植作业质量, 降低劳动强度, 为马铃薯中耕、收获等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

(一) 技术路线

造墒→机具准备→耕整地→开沟→施肥→地下杀虫→播种→覆土→覆膜。

(二) 技术要求

1. 旋耕整地:

平均旋耕深度为18cm, 垄作旋耕深度为20cm。

2行距:.

行距为60~70cm, 开行要直。

3. 种植深度:

平均种植深度一般为10~15cm, 垄作种植深度一般为12~18cm。

4. 株距:

株距为22~40cm, 亩株数应在4000株以上。

5. 质量要求:

种植深浅一致、不重不漏、土粒细碎、覆盖均匀、严实, 起垄宽度适中, 行距一致, 地表平整, 以满足马铃薯的生长需求。

(三) 技术措施

1. 田块准备:

秋作物收获后, 进行整地, 要做到“早、深、净、细、实、平、足”, 施足底肥。同时, 用90%敌百虫原粉和麦麸4kg作毒饵, 傍晚的时候施放, 防治地下害虫。

2. 种子准备:

马铃薯宜选用生育期短、产量较高、抗病性佳、商品性好、抗退化的脱毒品种, 如东农303等。催芽、壮苗作种的马铃薯取出后, 晾晒两天, 剔除病、烂、杂薯, 而后进行切块, 每块留1~2个芽眼, 进行室内催芽, 即每放置10~15cm厚的马铃薯块, 盖3cm厚的洁净细沙土, 共放置4~5层, 保持温度15~20℃, 10~15天出芽后进行播种。

3. 播种:

一是适度播种。播种作业时的土壤湿度应达到70%~80%, 土壤湿度达不到要求时, 应先造墒, 再播种, 以免播种后再灌水而造成种薯腐烂。二是合理密植。在我区, 由于一年两熟或多熟, 马铃薯在田间的生长期约100天左右, 相对较短, 因此种植密度相对大一些, 一般每亩5500株左右。三是行距一致。行距有75cm、85cm、120cm (大垄双行) 等;播种深度一般为15cm。

4. 田间管理:

整平压牢地膜, 注意保暖防冻。幼苗出土后, 及时破膜放苗, 防止高温烧苗。3个月后, 叶面喷施多效唑、膨大素和硫酸二氢钾溶液, 后期注意防治蚜虫, 中耕培土, 视墒情浇水, 视苗情追肥。

(四) 主要作业机型

1. 机具种类

马铃薯种植机按作业方式不同分为垄作、平作及垄作与平垄可调三种形式;按开沟器形式可分为靴式开沟器和铧式开沟器两种;按排种系统形式可分为勺链式和辐板穴碗式两种。目前市场上最为常见的多为勺链式马铃薯种植机。

2. 技术指标

(五) 效益分析

1. 人工种植。采用人畜力完成开沟、点种、覆土等作业, 每公顷需45个劳力, 作业费用需要2250元 (按50元/人·天计算) 。

2. 机械种植。使用种植机械完成开沟、点种、覆土等作业, 每公顷需支出作业费1350元, 再加上两个劳力100元, 每公顷节省800元;此外, 由于机械种植作业播种深度一致, 播种均匀, 播期及时, 每公顷增产1500kg, 按马铃薯售价1元/kg计算, 每公顷增加收入1500元。

两项共计, 马铃薯机械种植与人工种植相比, 每公顷可节支增收2300元。

二、马铃薯收获机械化技术

马铃薯收获机械化技术是指马铃薯成熟后, 采用专用机械完成挖掘、清选、输送等作业工序, 将分选干净的马铃薯集条摆放在田间, 或直接升运装车的技术。

马铃薯收获机械化技术包括除秧、机具调试和收获作业等。除秧包括割秧扎秧或药剂杀秧;机具调试包括包括空车试运转与检查、保持机具性能的调试和适应农艺要求的调试等;收获作业包括确认作业走向和行走路线、挖掘收获等。

(一) 技术路线

除秧→机具准备→挖掘收获→输送清选→地面集条→茎块分离→分选装袋→装车

(二) 技术要求

1. 除秧。收获前10天左右先割秧扎秧或药剂杀秧, 使薯皮老化, 减少收获时的破损。

2. 起净率>98%, 明薯率>98%, 破损率<2%。

(三) 技术措施

1. 适度调整挖掘深度, 以减轻机械作业负荷并确保收获质量。

2. 根据土壤的质地和含水量, 调整好分离筛链条震动幅度, 以保证筛土干净。

3. 合理配备跟随收获作业的拾薯人员。大拖配套双行挖掘收获机, 每天工作10h, 可以收获2~3.3h㎡ (产量1500~2000kg) , 则需配备拾薯人员30~50人;小拖配套的收获机, 每天工作10h, 可以收获0.67~1h㎡, 则需配备拾薯人员10~15人。

(四) 收获机械分类

1. 根据收获过程的机械化程度, 马铃薯的收获分为半机械化收获和机械化联合收获两类。半机械化收获是指用机械进行薯块挖掘后, 用人工进行茎块分离和拾薯装袋;机械化联合收获是指可一次完成薯块挖掘、泥土分离 (部分机型还带有薯秧、杂草、土块和石块分离机构) , 然后把薯块直接送入专用运输车。目前常用的是半机械化收获。

2. 主要机具

(五) 效益分析

3.马铃薯生产机械化 篇三

摘 要 马铃薯是丽江市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对于当地粮食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丽江市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的现状进行阐述,分析影响当地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发展的因素,并对如何进一步推进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发展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 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现状;改进措施;云南省丽江市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马铃薯是当地农民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是云南省重点发展的农产业之一,并被列入了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重点建设项目,可以说,马铃薯产业对于云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实现增收致富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丽江市委、政府高度重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得到大幅度增长,农民生产种植的劳动强度也在不断增加,所以说,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马铃薯机械化水平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 丽江市马铃薯生产及机械化现状

云南是最早种植马铃薯的省份之一,该地处于低纬度高原,不仅日照时间充足,年温差相差较小,土壤土质有机质含量丰富,对于马铃薯的生产种植有着天然的优势。2014年,丽江市马铃薯种植面积为2.03万hm2,产量为35万t,而且随着种植技术和育苗技术的发展,马铃薯品种的性能更好,从规模上、质量上都有大幅提高。

然而,由于当地的山地较多,各种地貌之间的差异性较大,而且马铃薯的种植区域也多为山地,地形坡度较大、道路崎岖不平,整体的生产种植规模不大,不利于机械化生产。

首先,在马铃薯机械化播种方面。马铃薯的机械化播种能够进行开沟、起垄、翻土、播种等种植工序,具有省时、高效的特点。但当前,在丽江市的马铃薯机械化播种过程中,播种的整体效果并不好,播种行距约为55 cm,播种株距约为22 cm,播种深度约为18 cm,相对于标准的马铃薯播种行距、株距、深度,尽管有地域条件的限制,但是其中的差异性无疑过大[1]。同时,由于当前推行的播种机规格不配套以及马铃薯本身种子大小不一、参差不齐等问题,导致机械化重播和漏播的现象十分普遍。

其次,在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方面。马铃薯的机械化收获能够完成挖掘、升运、脱离、铺条等收获工序,根据当地土壤具有黏性的特点进行改进设计,能够很好地减少对成熟的马铃薯果实破坏,对于马铃薯果实的漏收现象也能很好控制。当前,在马铃薯机械化收获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具体的土壤和种植情况,有的对于含水量较高的土壤收获过程会造成土壤结块,有的对于含水量较低的土壤收获过程难以对土块分离,不能很好地满足对马铃薯机械化收获的要求,导致对马铃薯果实的伤害非常严重,漏挖的现象也非常普遍[2]。

2 改进丽江市马铃薯机械化的具体措施

2.1 加快实施农业土地流转,推进马铃薯规模化种植

由于在丽江市山地众多、地貌类型复杂,能够规模化生产种植马铃薯的面积从整体上来说并不广泛。再加上当地传统的农业生产种植习惯的影响,“小户生产”模式依然普遍存在,使本就不富裕的马铃薯种植土壤更被压缩。因此,丽江市可以尝试在马铃薯生产种植区域引入企业或者是推广农民经营合作组织,将马铃薯种植区域实现扩大化。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可以和当地马铃薯种植农户签订合同,对农户的土地进行承包流转,每年给农户多少分红或者是固定多少资金。这样将马铃薯种植农户纳入到马铃薯规模化种植的整体范围中,能够有效推进马铃薯的规模化种植。

同时,农业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要联合企业、农民经营合作组织共同协作,对马铃薯种植区域的土地进行整治,修建适应的机耕道路,使得只能小块生产种植的土壤能够扩大面积生产[3]。并通过施肥、增加有机质等方式改善土壤的黏性,疏松土壤,为马铃薯进行机械化生产作业创造一个有利的大环境。

2.2 根据当地具体地形条件,科学设计马铃薯播种和收获机械

丽江市地处于云贵高原,需要根据当地山地面积广、土块小、土壤黏性强的特点,对马铃薯机械化播种和机械化收获农机器械进行科学的适应性设计,使对于马铃薯的机械化播种和机械化收获能够更具有针对性、更具有实效性。

例如,马铃薯机械化播种和机械化收获农业机械可以设计成两大类,一类农机具主要用于较为平缓的坡地、平地,这类机械的设计可以选择大型或者是中型规格,相对来说,这类马铃薯机械适应“公司加基地”的连片种植区域,推广应用会更加容易一些;另一类农机具为小型规格,主要用于小块的山地生产种植作业,这类马铃薯机械由于面对的现实情况更为复杂,推广应用也会更加困难,要充分考虑农机在播种和收获的过程中在小块山地运行的适应性,做好对黏性土壤的分析和研究,对农机的抓地力、强硬度进行加强可靠性设计,降低机手操作农机具的劳动强度,提高收获机械的碎土和分离功能,减少对马铃薯果实的伤害。

2.3 完善种植技术和机械工艺,加强农机农艺融合,规范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种植标准

马铃薯的生产种植技术标准对于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来说至关重要,必须要对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种植标准进行规范。对于当地马铃薯生产种植的规模大小、种植的株距和播种的深度等要有明确种植规范。强化当地马铃薯生产农户对于机械化生产的意识,转变农户对于人工种植的传统“随意性”观念,让农户能够在种植的过程中注意马铃薯种植的株距、行距、深度等的统一。同时,要加强对适应当地的马铃薯生产机械的试验、示范、推广。加强对农机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让当地农机手能够选择合适的马铃薯机械,更好地适应马铃薯机械化生产。

3 结语

2015年,丽江市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已达到40.14%,进入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中级阶段。尽管丽江市重视并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但是总而言之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的水平还很低,马铃薯机械化生产面积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要推进马铃薯的规模化生产,科学合理设计、选择适应的马铃薯生产机械,规范生产种植标准,才能进一步提升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水平。

参考文献

[1]宁旺云.云南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4):21497-21498.

[2]汪涛,张永华,宁旺云.云南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探讨[J].湖南农业科学,2013(1):125-128.

[3]王绍林,和忠,和光宇,等.丽江市马铃薯栽培技术现状与对策[J]. 中国马铃薯,2009(3):188-189.

4.黑龙江省马铃薯生产现状及对策 篇四

1 生产现状 黑龙江省是优质马铃薯种植区,土地资源丰富,土质肥沃,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降水适中,病害发生率低,品种退化慢,是最佳马铃薯种植带.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40万hm2,排在玉米、水稻、大豆之后,列第四位,平均单产15t/hm2,年产鲜薯600万t.

作 者:刘宏伟 王海青 王仁杰 作者单位:刘宏伟,王海青(黑龙江省尾山农场,黑龙江,五大连池,164142)

王仁杰(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5.马铃薯生产机械化 篇五

根据贵阳市关于开展2012年“安全生产月”活动的通知精神,积极营造人人关注安全,个个珍惜生命的氛围,努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督、单位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深入开展“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为载体,组织开展一系列内容新颖、效果显著、职工群众普遍参与的安全生产宣传活动,推动安全理念、安全文化、安全法律和安全知识进医院、进村寨,使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更加深入人心,为进一步促进卫生系统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提供思想保证,确保卫生系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二、总体目标

无各类人员伤亡事故,无火灾、设备事故;杜绝重特大医疗事故。

三、组织领导

全院要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本院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全院“安全生产月”活动的组织领导、督查监管和贯彻落实,领导小组成员对分管范围内安全生产负责。

四、具体活动内容

根据区卫生局关于搞好“安全生产月”活动的要求,完善和建全生产网络组织,以院长为组长的安全第一责任人,各科负责人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同时卫生院加大消防安全生产的宣传,组织人员学习、培训、利用板报、条幅、会议、简报等多种形式宣传安全意识,营造安全氛围,使大家认识到安全就是效益,抓医疗工作就必须抓安全,安全生产才能保证医疗工作稳定、有序地开展。

1、组织医务人员搞好6月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

2、对卫生院职工进行安全生产和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一次。

3、组织水、电维修人员对全院用电、用火、线路及消防通道、重点防火部门逐个排查,找出隐患,加以整改。

4、强化管理,加强消防安全工作职责的落实,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使安全生产工作分工明确,落实到人。

5、在今年汛期期间,组织医务人员提前做好防汛工作,确保在今年汛期期间卫生院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

6、整章建制,落实整改措施,保证消防安全设备的正常运行.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建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网络,完善各科室医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加强重点部门的安全管理,特别是病房区、药房、配电房、危险品仓库、电脑室、氧气、高压锅的安全管理,落实责任人,建立健全各项责任制,对

以上部门如发现问题,立即落实整改。积极配合卫生院其它科室在安全方面的工作,落实消防安全紧急疏散预案,同时对消防器材及消防基础设施进行检查,发现有不完备的要及时更换、添置,真正做到“四不放过:即:隐患原因找不到不放过,有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整改期限不明确不放过,整改责任人不落实不放过。

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任务重、标准高、责任大的重要工作,卫生院分管主要领导要加强对各科室、部门消防安全的监督检查,保证安全生产活动月有序开展,确保卫生院各项工作的安全运行。

图为马铃乡安全生产月宣传图片:

6.加快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 篇六

在我国,玉米粮经饲兼用,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大力发展玉米生产机械化,不仅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有效争抢农时,而且可以确保农艺措施到位,提高玉米产量,实现玉米生产节本增效。机械化精量播种每公顷可以省种45斤左右,增产15%~20%。机收每公顷可减少损失3%-5%,平均节约成本225元左右。

当前,我国玉米耕整地、种植和田间管理等环节机械化技术问题基本解决,机收加快突破,社会化作业服务市场开始启动。2007年,全国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8%,其中,机耕水平达到60%,机播水平达到59%,机收水平达到7%。玉米生产机械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表现出四个显著特点:一是技术装备加快发展。玉米耕整、播种机械技术发展较为成熟,广泛推广应用。收获机械基本定型,形成了悬挂式、自走式和玉米割台等三种机型,参与研发、生产的厂家多达60余家,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推出。二是机械收获大力推广。近年来,玉米生产机械化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亮点。目前,黄淮海夏玉米种植区中的山东、北京、河北、天津,北方春玉米种植区中的新疆、黑龙江、内蒙古、山西已进入推广阶段,机具基本定型,发展势头强劲;黄淮海夏玉米种植区中的安徽、河南、江苏,北方春玉米种植区中的陕西、宁夏、辽宁、吉林、甘肃处于示范推广阶段,基本确定应用机型,示范推广工作开始启动。三是政策效应不断显现。2006年农业部在山东、河北两省开展了玉米收获机械补贴试点,2007年补贴试点扩大到9个省(区、市),全国新增玉米收获机近万台,为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是作业市场日趋活跃。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提供了机播、机收、秸秆处理等环节机械化作业服务。

加快推进我国玉米生产机械化,要贯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方针,坚持以点带面、先易后难、强化服务、梯度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农艺农机结合,重点突破玉米收获机械化,稳步发展玉米播种机械化,加快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力争到2010年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0%。其中:机收水平达到16%,机播水平达到80%。在工作思路上,要实现“四动”:一是农机农艺互动;二是社会服务促动;三是梯度推进带动;四是多项技术联动。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进一步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加快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着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落实补贴政策,突破机收瓶颈

把购机补贴作为推动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最直接的抓手,扩大中央补贴资金实施范围,鼓励地方资金累加补贴,提高补贴额度。重点补贴农机大户和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支持、引导各种渠道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为突破玉米收获机械化瓶颈创造良好条件。2008年开始,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实施范围扩大到所有农牧业县(场),玉米收获机械纳入全国补贴范围。

二、实施示范项目,带动推广普及

在玉米主产区,以玉米机收示范推广为重点,建设一批示范县和示范基地,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强化示范宣传,开展社会化服务,带动全国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发展。黄淮海玉米种植区和北方玉米种植区重点开展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南方山地丘陵种植区积极进行机播和机收试验示范。

三、引导社会服务,培育作业市场

加强玉米生产机械化跨区作业的组织调度、技术培训和维修服务,开展玉米播种、收获机械选型鉴定和作业质量跟踪调查,提高玉米机播、机收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要建立完善信息调度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直通车”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玉米机播、机收供求信息;要发挥农垦系统发展玉米生产机械化的优势,推行场县、场乡共建等服务模式;要借鉴小麦机收跨区作业的经验,提高玉米跨区机收作业的组织水平,加强机械的维修保障能力建设,抓好玉米跨区作业安全生产,完善跨区作业的保障机制。要提高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增强玉米生产机械化推广应用的发展后劲。

四、推动技术创新,提升技术水平

要支持玉米装备关键技术和关键部件的基础研究,研发青贮收获、茎穗兼收、玉米小麦兼收等专用或多功能机具,以及玉米免耕施肥播种复式作业机具、高效植保机具、适应山地丘陵地区的机具。加强产学研推结合,开展玉米生产机械化种植模式研究,促进技术的熟化和成果的转化。要因地制宜,试验探索适合当地条件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做好机具选型配套工作,确定区域机械化技术路线和技术模式,实现技术本地化和标准化,加快技术普及。

五、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7.马铃薯生产机械化 篇七

1 马铃薯生产机械推广现状

全州共有各类拖拉机2.35万台, 农业机械总动力97.79万k W, 各类农机具16.3万台。全州马铃薯种植面积为56.34万亩, 现有马铃薯播种机260台, 马铃薯挖掘机282台, 农机专业合作社27个, 农机维修点276个, 农机从业人员达5.43万人。马铃薯机械化播种面积已达到3.51万亩, 机械化收获面积达到5.64万亩。目前, 临夏州马铃薯机械化水平为18.1%。马铃薯种植主要以东乡县为主, 东乡县耕地面积36.73万亩, 其中马铃薯种植面积30万亩, 已成为主要种植作物。马铃薯生产以传统方式为主, 大多为人工种植, 薯秧人工割后运出田外, 收时用人工翻出, 随后拣拾。劳动强度大且生产效率低。随着临夏州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如何提高马铃薯产量以及实现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成为目前农业生产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临夏州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实际上就是开沟、起垄、种植、收获和运输这几个环节上的机械化, 机具主要是种植机和收获机。中耕培土则完全依靠人工, 工作量大, 费工费时。

2 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模式及农艺要求

2.1 丘陵山地

2.1.1 技术模式

在丘陵地区, 采用起垄播种, 土壤容易风干、失墒, 不利于薯种芽块膨大, 影响马铃薯生长发育, 因此选择平作栽培方式, 抗旱和保墒效果较好。肥料施于两行马铃薯之间, 距该行马铃薯植株约25 cm。平作时行数为1行, 行距60 cm, 株距30 cm, 播种深度10~15 cm。

东乡县由于山大沟深, 地块小, 降雨量少, 经济落后, 是典型的丘陵山地, 马铃薯机械化水平低, 应以小型机具为主开展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技术模式以“机械播种+机械收获”模式为主, 实施以优良品种、脱毒种薯、平地栽培为核心的马铃薯高产栽培机械化技术。

2.1.2 适应机具

机械化播种主要以7.7~11 k W手扶拖拉机配套的2CMF-1型马铃薯分层施肥播种机为主, 可完成马铃薯单行播种、施肥及覆土等作业。株距30 cm, 播种深度10~15 cm, 采用单行播种。

机械化挖掘主要以12~18 hp (1 hp=0.735 k W, 下同) 的手扶拖拉机配套的4UM-1B型马铃薯挖掘机为主, 作业幅宽为65 cm, 挖净率为≥98%, 伤薯率为≤1.5%, 破损率为≤3%, 实施单行挖掘, 垄种挖掘深度为18~25 cm, 平地挖掘深度为12~20 cm, 工作效率为1.2~1.5亩/h, 适用于地块较小、山高坡陡, 大型农机具无法涉足的马铃薯种植区域。

2.1.3 技术流程

技术流程是, 播种前整地—机械化播种—机械收获—机械化耕地。

2.2 丘陵地区平整地块

2.2.1 技术模式

在平整且较大的地块作业时, 采用“机械播种 (垄作或平作) +机械中耕培土+机械收获”模式为主。

2.2.2 适合机具

在坡度小于8°的土地上作业时与18 hp小四轮拖拉机配套的2BFM-2型马铃薯种植机作业效率较高, 实施单垄双行播种。与13.2~22.1 k W四轮拖拉机配套的4UX-550型马铃薯挖掘机, 能一次性完成挖掘、筛选作业。由于农民对机械化中耕施肥接受程度比较低, 希望在以后的推广中加大宣传力度。

2.2.3 技术流程

技术流程是, 播种前整地—机械播种—机械中耕施肥除草整地—机械收获—机械耕地。

2.3 病虫害防治

以综合防治为主, 优先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 其次是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防治, 做到实时喷洒、及时防治。根据病虫害情况, 有针对性地选择农药和药量, 选择喷药次数和安全间隔期;喷药应做到药液浓度配比正确, 喷量均匀、适宜且药液雾化好。

一是要合理轮作, 马铃薯忌重茬和对口茬, 以小麦、豆类作物为前茬轮作为最好, 其次是玉米。合理轮作不仅能调节土壤养分, 而且能防病虫害。轮作周期至少3年以上。二是在地下病虫害严重的地块, 用农药洒在地表, 结合耕整地翻入土中, 实施对病虫害的预防及消毒处理。选择抗病品种或脱毒种块作为种薯, 均勿以病薯作种薯。发现病株, 及时拔除。发现蚜虫, 及时用敌杀死、敌百虫等杀虫剂防治。地老虎、金针虫等害虫, 用辛硫磷、乐果等杀虫剂叶面喷施或灌根防治。若在生长期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 以预防为主。7-8月, 雨后喷施保护性杀虫剂, 同时喷洒杀菌剂, 防止病菌蔓延。

3 马铃薯机械化推广机制创新尧方法创新的情况

3.1 机械装备进一步提高袁机械化作业面积逐年扩大

1998年, 临夏州农机化技术推广站从酒泉市铸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引进马铃薯种植机、挖掘机各1台, 在东乡县进行了地区适应性试验及示范推广。1999年开始以东乡县为主要示范点进行大面积推广。至今已辐射到全州8县市。2003年临夏州科技局组织省州专家, 对“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进行了鉴定验收。该技术获临夏州科技进步2等奖, 填补了州内空白。2006年, “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项目获甘肃省科技进步2等奖;同年, 该项目获省农牧厅农牧渔业丰收1等奖。2015年, 由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立项, 临夏州农机化技术推广站承担实施的“丘陵山区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模式研究”项目, 重点在东乡县示范推广。以丘陵山区马铃薯生产机械化为主攻方向, 通过建立试验示范点, 研究技术模式, 开展机具选型试验, 创新运行模式, 全面探索丘陵山区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技术模式、机具系统和运行机制, 辐射和带动农民自发应用马铃薯生产机械, 提高薯农种植效益。

3.2 推广马铃薯机械化技术效益显著

3.2.1 经济效益

实施马铃薯机械化种植可提高工效18倍, 亩均新增纯收益84.4元, 平均产量达2231kg/亩, 增产203kg/亩, 增产幅度10%, 节约人工2.8~3.8个/亩, 播种均匀一致, 排列整齐, 比人畜力播种提前7天出苗, 出苗率高。挖掘穴距平均为30 cm, 空穴率为3.5%。机械挖掘可提高工效16倍, 挖净率98.7%, 明薯率97.3%, 伤薯率4.3%。

3.2.2 社会效益

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一是能够最大限度的解放劳动生产力, 促进和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二是能够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三是促进马铃薯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机械化作业填补了临夏州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的空白, 减轻了劳动强度,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科技含量高, 对提高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水平、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3 促进农机作业规模化

农机作业规模化是农机化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实施机械化作业可提高工效, 增产增收, 减轻劳动强度。近年来, 临夏州先后建立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机械化穴播冬小麦、畜牧饲草加工、中药材及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等试验示范基地, 通过试验示范为科技成果与推广应用架起了桥梁。根据本地区的农艺要求、气候、土质和作物情况, 选择有代表性的示范点, 进行机具先进性、适应性和可靠性试验, 让技术人员取得成熟的技术, 总结出成功的经验, 再将新技术、新机具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引导农民自觉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 从而达到推广的目的。通过组织对马铃薯生产机械对比选型, 召开新机具、新技术现场演示会, 建立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示范点, 举办技术培训班等形式, 大力宣传马铃薯机械化生产优势, 马铃薯机械化生产逐步被广大农民接受, 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有了新的突破, 生产机械保有量和作业面积逐步增加。广大农民对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在减轻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产量等方面的认识程度有了进一步提高, 农民尝到了机械化种植马铃薯直接带来的甜头。

全州农机部门扶持引导农机大户向农机专业大户发展、农机专业大户联合起来向农机合作社发展, 不断实现农机服务组织的升级, 使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依托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大户等农机服务组织, 通过实行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和承包作业等服务方式, 不断提高农机作业服务能力, 进一步提升农机作业的规模化水平。实施机械化作业, 有效缩短农作物耕种收各个环节作业时间, 为开展多种农作物轮作提供了充裕时间, 增加了轮作次数, 玉米、小麦及蔬菜等农作物交替种植, 提高了农民收入, 深受农民欢迎。

3.4 综合配套技术有效整合

在着力抓好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的同时, 根据马铃薯产业的发展需要, 狠抓了机械深松、旋耕和贮藏等综合配套技术的整合工作, 使马铃薯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同时极大地提高了马铃薯综合技术应用水平。紧紧围绕农机农艺标准要求, 坚持走农机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并重的路子, 依托农机购置补贴, 鼓励引导农民购置符合本州实际、先进适用的大中型拖拉机、马铃薯收获机、深松整地机械及经济作物生产机械, 通过不断调整存量, 优化增量, 农机装备质量与结构不断优化。

4 存在的问题

(1) 临夏州地区农机化程度不高, 没有完整的系列化农业生产作业机具。靠人工和半机械化操作, 费工费时, 劳动强度大。

(2) 目前, 大多数马铃薯种植在山区和坡地, 地块分散, 自然地理条件严酷, 经济相对薄弱, 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特别需要丘陵山地耕作的小型机械。

(3) 农机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由于每年安排的农机推广经费严重不足, 使许多基层农机单位只能维持现状, 农机化职能受得了限制, 根本无力承担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演示和推广, 导致不能有效推广应用适宜本州农业生产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

(4) 农机、农艺没有得到有机融合。农机与农艺的联合研发机制不健全, 马铃薯品种培育、耕作方式及种植模式不适应农机作业的要求, 农民种植习惯差异大。

(5) 农机推广人员结构不合理、文化素质低、年龄老化。近年来, 农机推广机构中农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分配得非常少, 形成了明显的断层。普遍存在着年龄老化、农机化新知识更新慢、只掌握常规技术、文化素养不高、业务能力不强和思想观念落后的问题。

(6) 扶持政策不够配套, 适应性农机具得不到有效推广。一是农机专业合作社规模小、数量少, 服务领域窄, 辐射带动能力弱, 组织化程度低。农机大户贷款难, 购买能力不足。二是农机合作社除了享受农机购置补贴外, 缺乏有效的项目带动和政策扶持。大多数合作社面临资金不足, 对大型农机具想买却筹款困难。三是农机推广项目单一, 社会化、市场化服务程度较低, 跨区作业的不多, 大部分仅限于州内作业, 机械利用率不高, 作业量小, 收入较低。四是各县级农机推广部门没有配备演示机具, 没有试验测试仪器, 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起不到演示带动作用。

5 丘陵山区马铃薯机械化运行机制探索

马铃薯是临夏州第3大粮食作物。因此, 应积极发展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技术, 研究和推广丘陵山区马铃薯高产高效生产机械化技术, 以东乡县为重点, 推进马铃薯优势产业带建设, 全面提升临夏州马铃薯产业发展水平。

5.1 结合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袁合理配制机械化作业机具

农机部门应加大技术服务的特殊帮助和支持培训 (农机技术员与农机大户实行一对一帮扶等) 。让农机大户充分发挥所拥有农业机械在生产中的高效作用, 开展实体化经营, 采取有偿服务。在今后的推广中实现“播种前整地—机械化播种—机械化中耕施肥除草—机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作业模式, 有力推进早作农业马铃薯机械化作业, 最终达到“以点带面”、“以户带村”、“以村带乡”广泛推广的目的。在具体实施中, 第一可建立以农机推广为依托的服务实体, 实行以乡镇为单位的零配件供应、农机具维修等服务实体。第二建立农机服务队, 为广大农民提供抗旱、机械化耕整地、机械化中耕施肥除草和机械化收获等一系列农机作业服务, 在强化社会服务的同时, 不断壮大自己。第三开展农机规模实体服务, 提高农机促农的效果。为解决临夏州地块小、大型机具难以作业的问题, 应采取规模服务的办法, 在那些基层干部组织能力和号召力强的地方, 通过思想发动与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实行大面积的七统一, 即统一连片作物布局、统一机耕、统一播种、统一灌水、统一防止病虫害、统一耙整和统一收获, 这样既发挥了农业机械的作用, 还省籽、省水和省力, 能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5.2 农机尧农艺相融合袁提高机具适用性

用机械化手段完成靠人工解决不好的农艺技术问题, 由农艺提问题, 农机做文章, 使手段和目的得到较好的协调统一, 只有两者的最优组合, 才能充分发挥整体功能, 取得最佳效益, 推动技术创新, 提高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水平。

5.3 提升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水平

临夏州马铃薯种植主要分布在东乡县, 由于山大沟深, 导致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 应坚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的原则, 通过调查研究, 确定引进马铃薯生产机具类别、型号, 开展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东乡县由于地块小、雨水干旱, 经济落后, 应以小型机具为主, 开展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主要实施以优良品种、脱毒种薯、地膜覆盖及高垄栽培为核心的马铃薯高产栽培机械化技术, 为“小型机械播种+机械收获”模式引进马铃薯中耕机, 填补州内空白。积极探索推广高产栽培模式, 提升马铃薯机械化水平。

5.4 多渠道筹措购置资金袁提高农机化装备水平

一要抓住国家对大型农机具实行补贴的有利时机, 积极争取扩大补贴范围, 增加补贴数额。二要抓住甘肃省把马铃薯产业作为优势产业培育, 并积极提高马铃薯主产区的机械化生产水平的机遇, 积极争取甘肃省增加对农机化的投入。三要积极争取扶贫资金和州、县财政资金对农机化的投入。四要协调农行、信用社将农机具购置列入信贷支持重点。五要引导和鼓励农户、农机大户和农业经济实体积极自筹资金,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鼓励他们自愿购买机具。

5.5 强化宣传袁狠抓技术培训

8.我国马铃薯生产发展综述 篇八

关键词:马铃薯;起源;分布;发展 形态特征

中图分类号:S5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14-1

1 马铃薯的起源

根据考证,马铃薯有两个起源中心:栽培种的起源中心为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处的“的的喀喀湖”盆地中心地区。野生种的起源中心则是中美洲及墨西哥,在那里分布着系列倍性的野生多倍体种。马铃薯栽培种在南美洲栽培的历史悠久,距今已有数千年。考古学家认为:南美洲秘鲁以及沿安第斯山麓智利海岸以及玻利维亚等地区都是马铃薯的故乡。

2 我国马铃薯的分布

全国每个省(区)都有马铃薯栽培。主产区在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区,中原和东南沿海各地较少。常年栽培面积在400万亩以上的省(区)有四川、黑龙江和甘肃,360万亩以上的省(区)有内蒙古、山西和湖北,300万亩以上的省(区)有陕西、云南和贵州,250万亩以上的省(区)有河南,100万亩以上的省(区)有吉林和辽宁。四川省在我国栽培马铃薯面积最大,常年在600万亩左右。分布特点是北方多,山区多,杂粮区多。近年随着新品种的选育及种薯的推广,许多不适宜种植的地方推行间套作也有了大面积的种植,如闽粤等省利用冬闲地种植作蔬菜,不但满足当地还出口港澳地区。

3 我国马铃薯的生产发展状况

我国1950年全国马铃薯栽培面积为2339万亩,总产8.7Mt,平均亩产372㎏,1979-1980年,全国马铃薯栽培面积迅速发展,达到7000万亩,是我国历史上栽培面积最大的时期。进入80年代以来,各省(区)调整农作物布局,播种面积有所下降,近几年在6000万亩左右,居世界第二位,产量居世界第三位。

4 马铃薯形态特征

4.1 根

根分直根系和须根系。须根系根据其发生的时期、部位,分布状况可分为两类:不定根和匍匐根。

4.2 茎

马铃薯的茎包括地上茎、地下茎、匍匐茎和块茎,都是同源器官,但形态和功能却各不相同。

4.2.1 地上茎 由块茎芽眼萌发的幼芽发育形成的地上枝条(简称茎)。特点:栽培种大多直立,有些品种在生育后期略带蔓性或倾斜生长;茎具有分枝的特性,因品种不同,分枝形成的早晚、多少、部位和形态也不相同,一般早熟品种茎秆较矮,分枝发生得晚,而中晚熟品种,大多数茎秆粗壮,分枝发生得早而多,并以基部分枝为主;茎的再生能力很强,在适宜的条件下,每一茎节都可发生不定根,每节的腋芽都能形成一棵新的植株。

4.2.2 地下茎 马铃薯的地下茎,即主茎的地下结薯部位,表皮为木栓化的周皮所代替。皮孔大而稀,无色素层。从地表向下至母薯,由粗逐渐变细。地下茎的长度因品种、播种深度和生育期培土高度而异,一般为10㎝左右。节数多数品种为8节,个别品种也有6节,在播种深度和培土高度增加时,可略有增加。在地下茎每节的叶腋间,通常发生匍匐茎1-3个,在发生匍匐茎前,每个节上已生长出放射状匍匐根3-6条。

4.2.3 匍匐茎 由地下茎节上的腋芽发育而成,顶端膨大形成块茎。一般为白色,因品种不同,也有呈紫红色的。匍匐茎发生后,略呈水平方向生长,其顶端呈钥匙形的弯曲状,茎尖在弯曲的内侧,在匍匐茎伸长时,起保护作用。匍匐茎数目的多少,因品种而异,一般每个地下茎上能发生4-8条,每株(穴)可形成20-30条,多者可达50条以上。通常匍匐茎多形成块茎数也多,但不是所有的匍匐茎都能形成块茎。北方地区,匍匐茎一般在出苗后7-10d开始发生,发生后10-15d便停止生长,顶端开始膨大形成块茎。经催芽处理的种薯,往往在出苗前即发生匍匐茎。

4.2.4 块茎 马铃薯的块茎是一缩短而肥大的变态茎,既是经济产品器官,又是繁殖器官。当匍匐茎顶端停止极性生长后,由于皮层,髓部及韧皮部的薄壁细胞的分生和扩大,并积累大量淀粉,从而使匍匐茎顶端膨大形成块茎,块茎具有地上茎的各种特征。

4.5 葉

单叶:马铃薯无论用种子或块茎繁殖时,最初发生的几片初生叶均为单叶。复叶:随着植株的生长,逐渐长出奇数羽状复叶。复叶互生,呈螺旋排列,叶序为2/5、3/8或5/13。每个复叶由顶生小叶和3-7对侧生小叶、侧生小叶之间的小裂叶、侧生小叶叶柄上的小细叶和复叶叶柄基部的托叶构成。顶生小叶叶形略大,形状和侧生小叶的对数是品种的特征之一。

4.6 花

马铃薯为自花授粉作物。花序为聚伞花序,花柄细长,着生在叶腋或叶枝上。每个花序有2-5个分枝,每个分枝上有4-8朵花,在花柄的中上部有一突起的离层环,称为花柄节。花冠合瓣,基部合生成管状,顶端五裂,并有星形色轮。花冠有白、浅红、紫红及蓝色等,雄蕊5枚,雌蕊1枚。子房上位,由两个连生心皮构成,中轴胎座,胚珠多枚。

4.7 果实与种子果实

9.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总结 篇九

我公司自2010年以来水稻生产在上级业务部门的领导和兄弟单位的支持下,就开始使用机械插秧、机械收获,不但节约成本,还提高了速度和效率,为分享经验,作如下总结:

一、机械育秧:原来我们采用人工播种,塑料秧盘育秧,速度慢且播种不匀,从今年开始,引进了水稻播种机育秧,从撒工、喷水、播种、覆土一次完成,然后用人直接把秧盘摆入秧田中,采用机械化后播种均匀,而且速度快,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机械整地(水田轮):过去插秧前整地用人、畜整地,至少用一头牲畜两个人加一耙,把地耙平,人、畜都很吃力,而今年使用水田轮整地,不但省工省力,而且整地速度快又平整,利于秧苗返青,还有好处是把插秧后的返青肥提前使用,可施肥均匀。

三、机械插秧:使用机械插秧速度快,均匀,省工省力,大大提高了效率,过去用人工插秧,每人每天最多半亩地,而使用插秧机一台机械顶十几个劳动力并可连续作业。

四、机械收获:机械收获的好处更多了,现在用人工收获,包括割、捆、扛、打四首工序缺一不可,需要费用300-350元/亩,使用机械收割,以上四道工序由机械一次完成,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节省了大量开支。

五、存在问题:

1、插秧机插秧较深,返青较慢,有漏苗现象,需插后补苗。

2、机械收获损失较多,尤其是倒伏稻田易掉粒,损失更大。

六、解决方法:育秧时科学育秧,育壮秧,尽量把稻田整平一些,能逐步克服以上问题。

10.马铃薯生产机械化 篇十

作者: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宁学贵 金秋十月是谷子的收获季节。

可在长势喜人的谷子地里我们竟然见不到一台刈割的机械,谷子收获还要完全依靠人力,沿用传统的场上碾压方式生产。谷子机械化生产是我们农机行业一个急需破解的难题。

谷子,籽粒去皮壳后称之为小米,是我国广泛栽培的最古老的传统谷类粮食作物之一。2012年全国有23个省从事谷子的种植生产,谷子种植面积2000多万亩,以淮河以北的河北、山西、陕西、内蒙、甘肃、宁夏、新疆及东北三省(区)栽培为主。我国历史上谷子的最大种植面积曾在2亿亩,可见其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全世界谷子总面积现在大约为11亿亩,马里、塞内加尔、印度、朝鲜、埃及、俄罗斯、阿根廷等国家均有生产。

过去,谷子的产量较低,亩产一般在150公斤以下,收益低又费时费力,造成种植面积逐年的萎缩。近几年,随着国产优质杂交谷子的推广和市场对杂粮消费需求的大幅增加,谷子生产开始得以重视和扩大,农民的生产收益和种植积极性大大提高。去年山西省示范的10万亩杂交谷子平均亩产达到了400公斤,农田配套条件好的亩产达600公斤,国内谷子最高亩产达到了810公斤。按每公斤谷子收购价3元折算,谷子亩产值达1200元以上,生产效益非常可观。

与其他粮食作物相比,谷子粮、草皆优。小米是人类食用米类中营养最高的米种,同时,由于谷子谷草比大,茎叶又是非常好的牲畜饲料,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近两年,在半农半牧地区谷子种植面积增长的很快。

山西省、河北省等地方政府更是出台各项政策和措施、设立谷子发展专项资金等,积极支持和发展谷子的生产。

但目前谷子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还非常的低。谷子生产过程中,只有平整耕地使用了机械,场上作业有一部分脱粒机械作业,其他环节还不能很好的进行机械化作业。

谷子种子细小,适宜簇生栽培,精量播种的难度高。目前一般实施的是条播和穴播,但出苗后为培育壮苗需要适时的间苗,以保证其适宜的密度。间苗需要大量人力和时间的投入,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能满足谷子生产的播种机还非常缺乏,播种是制约谷子产业化发展的第一个“瓶颈”。

谷子间苗和中耕除草也未实现机械化作业,还主要依靠人力,非常辛苦。

谷子生产目前最大的“瓶颈”当属收割。近两年四平东风、藁城亨泰、洛阳中收等企业一直都在进行谷子机械联合收获的探索,但并不顺利。成熟的谷穗低垂相互绞缠性大,使得分禾和拨禾喂入困难;谷子大穗包含了无数的小穗,脱粒小穗困难;谷穗穗骨易被击碎,增加谷粒清选难度。谷子有后熟作用,传统的谷子脱粒采用的是分段收割、场上石磙碾压。目前谷物联合收割机的击打和揉搓脱粒方式,对谷子脱粒效果欠佳,至今还没有成熟的谷子联合收获机投放市场。

综上所述,向市场提供实用的谷子播种和收获机械是农机行业的一个机遇和企业责任。国家应该大力支持和帮助谷子生产机械化的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以点带面寻求突破。农机和农艺紧密结合,共同寻找谷子机械化生产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发挥农机制造企业的技术原创能力和积极性。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对谷子机械化生产将给与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11.马铃薯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篇十一

关键词 马铃薯;无公害;技术规程

中图分类号 S532

Abstract By carrying out the introduction of potato varieties in Maom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 to explore and test management, production has dramatically increased, creating a record 52 500 kg/hm2 yield, accord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pollution-free potato national and industry standards related to the whole process, to develop into production and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lso available for reference to other regions.

Key words potato ; pollution-free ; technical regulations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又名洋芋、土豆,属茄科茄属。马铃薯性喜冷凉,不耐高温。温度、光照强度和日照长度的相互作用对马铃薯影响很大。高温、长日照对马铃薯地上部分生长发育有利,而低温、短日照和强光照则有利块茎的形成和膨大。以昼夜平均温度在17 ℃-21 ℃对生长最为有利,块茎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0 ℃,其增长最适温度为15 ℃-18 ℃,20 ℃时增长速度减缓,25 ℃生长趋于停止,30 ℃则完全停止生长。

茂名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亚热带地区,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夏长冬短。据茂名市气象台1972-2006年观测数据统计,年平均温度23.4 ℃,月平均温度最高为7月(28.6 ℃),最低1月(16.2 ℃);基本无霜;年平均日照1 818.3 h,日照率47 %;年降雨量1 769.5 mm。茂名市马铃薯生产区域为“早稻-晚稻-秋(冬)马铃薯”耕作制,晚稻中熟品种最早于10月下旬收获,其平均温度为24.0 ℃,11月上、中旬平均温度为23.1 ℃-21.5 ℃,11月下旬平均温度已降到19.9 ℃以下,至3月中旬才回升到20.6 ℃以上,3月下旬为21.3 ℃。根据马铃薯生长对温度的要求特性分析,适于幼苗生长和块茎形成的时间严重不足(分别为10 d和20 d),茎叶基础较差和结薯数不足是制约块茎产量的主要因素。因此,茂名地区马铃薯生产应力争早播和选用早熟品种。

随着马铃薯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茂名市马铃薯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而其病虫害日益加重,而提高马铃薯块茎单产水平和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笔者开展品种引进试验和栽培管理技术探索,总结出一套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并根据马铃薯无公害生产全过程的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了马铃薯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1 产地环境选择

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 5010(无公害食品 蔬菜产地环境条件)的规定。选择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土壤结构疏松、中性或微酸性的砂壤土或壤土;因马铃薯连作障碍明显,要求前作为水稻或其他非茄科作物。

2 生产技术

2.1 播种前准备

2.1.1 品种与种薯

选用早熟、抗病、优质、丰产、抗逆性强、适应当地栽培条件和商品性好的鲜食品种。

据茂名市多年实践,应选用“粤引85-38”(别名:费乌瑞它、荷兰15、津引8号、鲁引1号)和“中薯3号”,不能引种中熟、中晚熟和晚熟品种。并选用脱毒种薯,种薯质量应符合GB 18133(马铃薯脱毒种薯)的要求,单薯重150 g以上,老熟(切开目测水分少),薯形正常(长椭圆形),无龟裂、无病斑、无芽眼增多和芽眉凸起现象,切开块茎切面无褐色网状坏死。

2.1.2 种薯贮存

种薯运回后,先清洁贮存场地,地面撒施一层新鲜石灰粉,再敷上经消毒的软质包装材料(如化纤袋、防晒网等),轻卸轻放。贮存期间要避免阳光直射、雨淋。

2.1.3 种薯切块和消毒

种薯贮存7-10 d,顶部(芽眼密集一端)芽眼萌动即可切块。为使播后出苗整齐,应将顶部与脐部分开切块和播种,即将种薯从中部横切为2段,顶部一段先切块和播种,待脐部一段芽眼萌动再来1次切块、播种。切块过程中淘汰病、烂薯和纤弱芽薯。切块大小以30-50 g为宜。每个切块带1-2个芽眼。切刀每使用10 min后或在切到疑似病薯时,用5 %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l-2 min或擦洗消毒。切块后立即用68 %精甲·锰锌(金雷)可湿性粉剂600倍+72 %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 000倍浸泡15 min后捞起摊晾,使薯块表面水分挥发掉、伤口愈合即可播种。经切块和消毒的种薯若因降雨等特殊情况影响未能及时播种,切勿堆积过厚,以防腐烂。

2.1.4 整地

墒情适当时深耕整地,要求耕作深度25-30 cm,土块细碎,然后以120 cm包沟作畦,起成畦面宽75-80 cm、畦高30-35 cm、沟宽40 cm的种植畦。

2.1.5 施基肥

按照NY/T 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要求,氮肥总用量的70 %以上和大部分磷、钾肥料作基肥施用。农家肥和化肥混合施用,提倡多施农家肥。根据土壤肥力,确定相应施肥量和施肥方法。中等肥力田,起好畦后在畦中央开沟,然后每667 m2施入腐熟干猪粪200 kg、花生麸(新鲜打粉)50 kg、16 %过磷酸钙25 kg、三元高钾复合肥(如N 16-P2O5 5-K2O 24)50 kg作“包心肥”,施肥后覆土平整畦面。

nlc202309040346

2.2 播种

2.2.1 时间

晚稻选用早熟品种,力争于10中旬-下旬播种马铃薯,此期间播种越早产量越高。

2.2.2 深度

含水量高的土壤宜浅播,播种深度约5 cm;较干燥的土壤宜深播,播种深度约10 cm。

2.2.3 密度

“粤引85-38”等早熟品种每667 m2种植4 500-5 500株,播种规格为株距20-25 cm,每畦种2行。

2.2.4 方法

茂名市秋冬季仍有降雨,为保证出苗率,应采用人工开穴,种薯竖直摆放,即一人先用锄头开穴,一人跟随播种,播种人一手拿薯块使其竖直,一手覆土。播种完毕用干稻草将畦面覆盖严密,清通畦沟、田边沟。

2.3 田间管理

2.3.1 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一般进行2次:出苗70 %时拔除畦面杂草,锄去畦边及畦沟杂草;封行前结合培土进行最后1次中耕除草。注意:中耕除草宜浅不宜深,尤其是第2次中耕除草,越浅越好,深锄必然伤根、伤薯、罹病和减产。

2.3.2 追肥

施肥原则:视苗情追肥,追肥宜早不宜晚,宁少毋多。

追肥方法:根际淋施和叶面喷施。

(1)出苗70 %时,每667 m2用尿素5 kg、17-17-17复合肥10 kg、水3.3 t配成浓度为0.45 %的稀释液肥,每株淋施稀释液肥0.5 kg。

(2)第1次施肥后10-15 d,每667 m2用16-5-24复合肥15 kg、水3.3 t配成浓度为0.45 %的稀释液肥,每株淋施稀释液肥0.5 kg。

(3)第2次施肥后10-15 d施第3次肥,方法同第2次。

注意事项:①肥料要完全溶解后淋施。稀释液肥配制方法:施肥前3 d按化肥50 kg水30 kg比例装入大桶,每天搅拌数次,使化肥完全溶解为浓缩液,施肥时舀1茶杯(0.125 kg)浓缩液兑1粪桶水(17.5 kg)即成0.45 %的稀释液肥;②遇天旱要先灌水,待畦沟水干后淋施液肥;③为防止地下害虫为害薯块,第2次施肥时应加入50 %辛硫磷乳油1 000倍(1粪桶稀释液肥加入50 %辛硫磷乳油17.5 mL)共淋。④最后2次施药时(时间见3.6.2)各加入浓度为0.3 %磷酸二氢钾作叶面肥。

2.3.3 培土

第1次追肥(时间见2.3.2)后立即高培土,用锄松、打碎的畦沟土把稻草覆盖严密;封垄前再培土1次,防止薯块露出土面产生绿色斑块(俗称“青头”)。注意:操作过程勿伤及马铃薯茎叶及薯块。

2.3.4 灌溉和排水

灌溉和排水的原则:遇旱灌水,遇雨排水;严格控制灌水量,以免罹病和烂薯。天气正常情况下,播种后10 d灌第1次水,高培土工作完成后及时灌第2次水,灌水量为畦高的1/2;结薯后保持畦沟和表土湿润,结成小薯、脚叶开始发黄时灌1次关键水,过10-15 d再灌水1次,灌水量为畦高的1/3;收获前15 d停止灌水。

3 病虫害防治

3.1 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治理原则。

3.2 主要病虫害

主要病害为晚疫病、早疫病、青枯病、病毒病、癌肿病、黑胫病、环腐病和疮痂病等。主要虫害为地老虎、蚜虫、蓟马、粉虱、金针虫和蛴螬等。

3.3 农业防治

针对主要病虫控制对象,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优良品种,使用不带病毒、病菌、虫卵的健康种薯;合理布局和轮作,生产地实行周年2茬水稻1茬马铃薯轮作,不连作茄科作物;通过测土平衡施肥,增施磷、钾肥和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量施用化肥,合理密植,起垄种植,加强中耕除草、高培土、清洁田园等田间管理,降低病虫源数量,促进马铃薯植株健康生长,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建立病虫害预警系统,以防为主,及时发现中心病株并清除、远离深埋,尽量减少农药的施用。

3.4 生物防治

释放天敌,如捕食螨、寄生蜂、七星瓢虫等。保护天敌,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的环境,选择对天敌杀伤力低的农药:如用16 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防治鳞翅目幼虫;用0.3 %印楝乳油800倍液防治潜叶蝇、蓟马;用0.38 %苦参碱乳油300-500倍液防治蚜虫以及金针虫、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用72 %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倍液,或3 %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防治青枯病、黑胫病、软腐病等多种细菌病害。

3.5 物理防治

采用杀虫灯以及黄板(柱)、性诱剂诱杀害虫。

3.6 药剂防治

重在预防,防治结合;农药施用严格执行GB 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GB/T 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的规定,禁止施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使用农药名单见表1),严格执行施药安全间隔期,轮换使用适用药剂提高防治效果。

3.6.1 土壤处理

种植前每667 m2施用茶粕粉75 kg、50 %福美双·50 %恶霉灵(地菌虫黑客)可湿性粉剂2 kg后耕整地,预防地下害虫和病害。

3.6.2 生长期施药

①出苗70 %时,用20 %吡虫啉乳油4 500倍+1.8 %阿维菌素乳油4 000倍喷雾。

②在第1施药后10 d,用80 %代森锰锌(大生)可湿性粉剂250倍+25 %噻虫嗪(阿克泰)可分散粒剂2 500倍+72 %农用链霉素3 000倍喷雾。

③在第2施药后10 d,用20 %吡虫啉乳油4 500倍+53 %精甲·锰锌4 500倍喷雾。

④在第3施药后10 d,用72 %霜脲·锰锌(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25 %噻虫嗪(阿克泰)可分散粒剂2 500倍+72 %农用链霉素3 000倍喷雾。

⑤在第4施药后10 d,用25 %吡蚜酮悬浮剂2 000倍+25 %嘧菌酯悬浮剂1 500倍喷雾。

⑥在第5施药后10 d,用1.8 %阿维菌素可湿性粉剂4 000倍+72 %农用链霉素3 000倍+25 %嘧菌酯浮剂1 500倍喷雾。

⑦在第6施药后10 d,用68.75 %氟吡菌胺·霜霉(银发利)悬浮剂600倍+33.5 %喹啉铜悬浮剂750倍+4.5 %高效氯氰菊酯(绿福)1 500倍喷雾。

4 采收

根据生长情况与市场需求,选择土壤水分含量较少、晴天早晚时段及时采收。薯块挖出后,除去其表面的泥土,然后分级(分级标准见表2)包装,一级品和二级品薯块用珍珠棉网套逐个套装,并及时装运,避免暴晒、雨淋、霜冻和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而变绿。产品质量应符合NY 5221(无公害食品 薯芋类蔬菜)的要求。

5 生产档案

建立田间生产技术档案。对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和采收各环节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产品收获日期和销售去向等进行详细记录。

12.马铃薯生产机械化 篇十二

1 山阳县马铃薯生产现状

1.1 发展现状

山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 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 区内山大沟深, 是一个典型的土石山区县。县域面积3535km², 山地面积2989km²;海拔300~1832m, 平均海拔1100m, 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年平均气温13.1℃, 降水量709mm, 年无霜期207d, 春秋季节昼夜温差10℃以上。独特的气候环境, 非常适合马铃薯种植, 县内生产的马铃薯蒸煮甘面香甜、炒菜清脆可口, 且相对于北部其它产区, 上市时间早15~30d以上。2015年, 全县种植马铃薯16万亩, 占耕地面积的44%, 超过小麦面积2万亩, 仅次于玉米播种面积。马铃薯总产达到31.8万吨, 效益达4亿元以上, 马铃薯产业已成为促进全县农民普遍增收的第一大产业。

1.2 存在问题

一是生产成本逐年增加。随着社会工资的不断提高, 马铃薯生产过程中的人工成本, 连年增加, 使生产效益不断下降;二是产业发展受劳动力转移影响较大。马铃薯生产过程劳动强度大, 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地转移到了城市, 其产业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三是规模化程度低。全县马铃薯生产主要是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 不利于规模化生产和降低成本;四是生产农艺多样化。有间作套种, 有垄沟种植, 有地膜覆盖等, 农艺标准不统一, 与农机作业的对接较为困难;五是机械化程度低。除耕整地外, 其它生产环节全靠人工作业。

2 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初探

2015年春, 山阳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在城关镇张垣村推广应用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建设实验基地217.5亩。从2014年10月底至2015年元月进行土地流转, 2015年2月16日完成播种, 2015年5月18日全部采挖销售。该试验地属沙壤土, 机械耕种条件较好。

2.1 技术要点

地膜覆盖、起垄种植、单垄双行机械施肥播种一体化, 田间管理防病防虫、割蔓收获, 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

2.2 技术路线

翻地整地→起垄、播种、施肥、覆膜→田管→杀秧→收获。

作业标准:犁、旋结合, 耕深20~25㎝, 耕作后地表平整, 土壤细碎, 无大于5㎝以上的土粒;起垄、播种、施肥、地膜覆盖一次完成, 垄宽70㎝, 垄高20㎝, 株行距20×24㎝, 亩种植4500窝, 播深15㎝, 均匀一致无漏播;亩施配方肥60㎏, 施肥点距种块10㎝;地膜覆盖平整、严实, 无破损;田间管理重点做好旱灌涝排, 清除垄沟上的杂草;杀秧要求切碎切细, 抛撒均匀, 无跺堆;收获要求收净率≥99%, 破损率≤1%。

2.3 机具选型与配备

机具选型与配备原则:以适应性为主兼顾其它的原则, 选择适合山区地貌环境、土壤类别、先进农艺技术的主机和配套机具, 要求主机和配套机具性能优良、使用维修方便、作业质量高、经济性好[1]。考虑山区特点, 应选配中小型机具[2]。

2.4 实际效果

作业质量符合要求。从耕整地、播种覆膜、田间管理、杀秧到马铃薯收获, 符合《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范》要求。马铃薯品质、产量有保证。据农技部门技术人员测定, 亩产量2126㎏, 与周围农户种植的马铃薯产量基本持平。挖薯破损率小于人工挖薯, 商品率有所提高。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耕地每小时3.5亩, 旋地每小时9.3亩, 效率是人工的42倍;起垄、播种、施肥、覆膜每小时2.8亩, 是人工作业的44倍;杀秧、挖薯每小时8.1亩, 是人工挖薯的21倍[3,4]。降本增效显著。统一用市场服务价格标准作比较, 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种植和人工种植, 每亩可以降低成本850元。

3 结束语

首次推广应用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取得良好效果, 山区县应创新发展模式, 规模化生产大户可以自配机械, 满足自用。

摘要:山区马铃薯品质好、销路广, 但其种植不规范, 生产费工、费时、成本较高。通过标准种植模式和作业机械的选择, 在山区建设马铃薯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 开展农机农艺深度融合, 达到高产高效目的, 为山区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一套可行的全程机械化作业模式。

关键词:山区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探讨

参考文献

[1]王秋华.马铃薯—玉米—大豆高效高产模式及其关键配套技术[J].南方农机, 2015, (6) :5-6.

[2]韩芹芹, 杨永红.2007—2013年乌鲁木齐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变化趋势分析及对策建议[J].干旱环境监测, 2014, (3) :97-103+121.

[3]李军, 冉振龙.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J].农村牧区机械化, 2007, (2) :90.

13.马铃薯生产机械化 篇十三

鄄城县位于山东省鲁西南平原地区,土地肥沃。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8万亩,其中经济作物常年种植面积20.5万亩,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21%。近年来,随着经济作物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全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如何又好又快提高全市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推进全市农机化工作科学发展,是鄄城县农机部门今后工作的一项重点,对此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全县经济作物种植和机械化生产的基本情况

鄄城县经济作物种植主要有花生、棉花、大蒜、大葱、瓜类、蔬菜等,其中种植面积较大且占主导地位的是花生、棉花。大葱、瓜类、蔬菜只是小面积的小范围的种植。近几年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花生种植和收获基本上是人工操作,费时费力,种植面积出现逐年减少的趋势,瓜果、蔬菜的种植和收获以及田间管理也完全是人工劳动。经济作物由于种植工艺复杂、环节多、费工量大、技术含量和要求标准高等原因,目前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尚满足不了当前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需要,也成为制约全县农机化综合水平提高的一个主要因素。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主要包括:耕整地、开沟起垅、作畦、打洞、铺膜、播种、制钵、育苗、移栽、植保中耕、追肥、节水灌溉、插播(收获)等机械化技术。

二、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现状

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产值呈逐年上升趋势,与粮食作物效益相比,产出效益较高。但是,经济作物由于种植工艺复杂、环节多、费工量大、技术含量和要求标准高等原因,目前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尚满足不了当前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需要,也成为制约全市农机化综合水平提高的一个主要因素。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主要包括:耕整地、开沟起垅、作畦、打洞、铺膜、播种、制钵、育苗、移栽、植保、中耕、追肥、节水灌溉、插播(收获)等机械化技术。

目前,全县经济作物种植、管理、收获到贮存保鲜等环节机械化应用程度还较低。全县主要经济作物(、花生、棉花)机械化播种、收获程度很低,生产环节中,耕整地机具已形成系列化、通用化,生产也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播种机具已经部分解决,但土豆、花生、棉花等播种机械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较少,但机具的总体性能和质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收获是经济作物生产最薄弱的环节,定型的机具不多,成熟和批量生产的机具更少,不少作物(草莓、棉花等)的收获机械还没有破题。

三、存在的问题

1、与粮食作物相比,对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推广力度不够,投入少,专业人才少,研制、开发、引进等力量弱,许多想法不能变成现实,致使经济作物机械化创新、推广工作相对滞后。

2、宣传力度不够大,还没有形成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的良好氛围。

3、机械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机具通用性差。有些机具在沙壤土地里作业效果较好,但在粘壤土地中作业效果较差,甚至不能作业;二是有关机具可靠性差,影响了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三是有关作业环节中,机具作业效果达不到农民要求。

4、培训不到位。对部分技术含量高、操作较复杂的经济作物机械,由于对农民培训不到位,致使在实际作业中操作不正确、不规范,出现这样那样的故障和问题,从而使老百姓对机械失去信心,影响了机具的推广。

5、机具价格相对较高。部分新型机具生产厂家和生产商,为了尽快收回机具研发所投入的资金,把产品价格定得较高,让农民“望机兴叹”,一定程度制约了机具的推广。

6、规模化作业程度不高,示范带动作用不大。目前全市尚没有经济作物机械合作服务组织,农民抱团创市场的局面还未构成,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服务处于分散经营、小打小闹阶段,示范带动力远远达不到要求。

四、措施及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和农机部门要把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此工作的领导,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增强科研推广队伍力量,加快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进程。

2、加大推广力度,搞好新机具推广。把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导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首先列入创新示范工程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示范基地,实施辐射带动。在种植集中地建立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方面要把示范基地建成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推广示范基地,统一种植模式,建立标准化的种植体系,引导规模化生产,为机械化收获作业创造先决条件;另一方面要把示范基地建成收获机具引进和研究的试验基地,确定适合本地实际情况和农民需要的机型,并通过召开现场会、机具演示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做好示范推广工作。

3、利用购机补贴政策,促进机具推广应用。把经济作物新机具纳入重点补贴范围,减轻农民的购置负担,促进经济作物机械化的推广应用。

4.认真搞好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各级农机部门要把宣传、技术培训列入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以示范点为阵地采取广播、电视、印发宣传单、明白纸,举办培训班、召开机具作业现场演示会等形式搞好宣传和培训。确保培训质量,注重宣传效果,让农民接受并掌握这些新技术,促进机械化技术的应用。

5、加大投入,增强科技创新力量。设立专项资金,保障新机具的研发、考查、选型、引进、试验和改进、调研等工作。抽调爱钻研、懂技术、业务棒的人员充实农机科研队伍,使全市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研发、推广有保障。

6、积极扶持成立经济作物机械服务组织。实行政策照顾、技术培训、重点服务等措施,不断壮大经济作物机械服务组织,增强示范带动效果。

7、制定对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的考核制度。根据各镇街区不同的作物种植情况,相应制定经济作物发展考核标准,纳入年终社会综合事业的考评内容,督促各乡镇对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的重视。

上一篇:煤矿工人至娇妻的一封信 文档下一篇:合同纠纷上诉状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