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组织机构

2024-08-03

教学组织机构(共12篇)

1.教学组织机构 篇一

一、绘画意义

小班幼儿往往不是观察好了才去画,而是通过观察引起他们的想象与联想,画出自己认为的东西,并不是画出眼睛看到的真实事物。《纲要》中也提出,要“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幼儿不仅要感受美、熟悉美,而且还要在情感上体验美。因此如何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才是重点。所以教师要明确幼儿绘画的真正意义,画得像不像不影响孩子的想象与创造,他们的作画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思维的过程、动作的过程。

二、探讨活动

自我研读———闭门造车

【初次教学】

《泡泡》是小班上学期美术领域绘画活动的内容。翻阅教材后,我没多想便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泡泡的圆形和大小、颜色。

(2)引导幼儿学习画封闭圆的技能,并能够选用多种颜色涂色。

(3)引导幼儿在作画过程中体验乐趣。

教学过程:

教师:泡泡什么颜色的?幼儿说:白的、红的、绿的、黄的……教师:泡泡什么形状的?几乎所有幼儿都不假思索地说“圆的”!

但是到了幼儿操作环节出现了问题,幼儿创作出了形态各异的泡泡:方的、扁的、长的、多边形的、各种怪异的泡泡。灰一块、紫一块、黑一块……都涂到泡泡的外面了。

教师:泡泡是封口的圆圈,不然就漏气了呀!怎么泡泡是黑乎乎的一团呢?于是,一遍遍地给幼儿示范。可幼儿的泡泡还是漏气的,有的依旧涂画着自己喜欢的黑泡泡。这时,有的幼儿开始不耐烦地说:“老师我不会画了,这泡泡太难了!”

【教学反思】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思考着。活动结束时,我悄悄地问幼儿:“这黑乎乎的是什么呀?为什么选择黑色呢?”幼儿说:“这是灰太狼,他在吃泡泡,小泡泡吓得逃跑了,有的逃到草地上,有的逃到天上了!呵呵”啊!幼儿的回答让我既欣喜又迷茫。欣喜的是,原来在他们乱糟糟的画里还藏着这么有趣的事儿呢!迷茫的是,难道就任由幼儿这样乱糟糟地、黑乎乎地涂画一团吗?我应该怎么引导?怎样教呢?我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能否实现?

园本研讨———蓦然回首

我开始查阅有关书籍、请教有经验的教师,将我的【初次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的园本研讨。教研组长给予我精心的指导与建议,研讨过程整理如下:

经过专家们的研讨以及给予我的指导,我重新认识了幼儿绘画教学的真义———体验“绘画的快乐”是表达自我情感与自我认知的过程。基于此,我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与组织策略,采用教学组织游戏化策略来组织教学,让幼儿真正体验到绘画的快乐,感受生活的有趣。

调整呈现———柳暗花明

【再次教学】

教学目标:

(1)在游戏中感知泡泡的大小、颜色、形状的特征。

(2)画出自己体验的泡泡和有意识地选用多种颜色。

(3)大胆想象通过添画组合创作,体验作画的乐趣。

这次我以游戏化形式组织引导幼儿创作:

教师:“哇,你的泡泡像列车。你的是熊大和熊二泡泡。

教师:你的泡泡在干什么?噢,原来他们在聊天呢!”

接下来,幼儿就接着我的话往下说,创作出更多的奇思妙想……他们的笔下自然就生成了鲜活可爱的形象。

【教学分析】

所以诸如此类的绘画,我想还可以配上音乐引导创造想象(著名的音乐家马利翁曾说过,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音乐。)伴随着欢快的曲子我说:“哇,泡泡家族有好多的孩子哟!他们穿上了漂亮 的衣服去参 加盛大的party。”“看!泡泡爷爷和泡泡奶奶跳起了慢四部舞曲!”“咦!泡泡宝宝去找朋友玩了,他们和小草抱一抱,亲一亲,相亲相爱不分开。”幼儿的思维一下子开通了,用笔流畅自由,一幅幅充满童趣幻想的图画,活跃在幼儿的纸面上。

总结思考———抛砖引玉

三、结语启示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什么呢?对于一般的教师来说,这个案例的产生和问题解决过程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呢?

1. 擦亮眼睛———真切领悟绘画教学的本质

只有正确地领悟所教授的教学活动的真正目标,才能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指南》中艺术领域指出:“幼儿的创造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因此,正确领悟教学内容的本质是设计教学目标与组织教学的有效起点。本案例在【初次教学】中,教师没有真切领悟到小班幼儿绘画的真谛,才使幼儿觉得绘画活动的无趣与对绘画活动的畏惧。

2. 悉心聆听———以幼儿的视角游戏化组织

教师作为外在因素,所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幼儿个体的发展。那么教师在行动前,应该深入彻底地分析所探究的对象,以便做到有的放矢,否则再多的活动都是徒劳的。【再次教学】中,我们看到教师不仅要深入地分析小班幼儿的心智发展程度,而且要以幼儿游戏化的学习方式来引导。让散乱的笔触有情节;让枯燥的线条有生命,让稚嫩的圈圈有生机,让同伴为自己的拔高而喝彩!

3. 静待花开———不过早干涉、传授知识技能

著名幼儿教育家刘晓东曾举过一个例子:如果把幼儿教育还原为母鸡孵蛋的话,他们一天不知道多少次将“蛋”从身体下抽出,上瞧下看,左右摇晃,急切盼望这只“蛋”立即破壳而出,试图让“蛋”比邻家的“蛋”早日破壳而出。所以我们不要过早地干涉幼儿,急于传授知识技能,而要耐心地等待幼儿的成熟。

2.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篇二

关键词 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 组织教学

注意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是人们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一扇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经过它。”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规律来组织教学,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能增加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初中一,二级的学生,嬉闹,爱动,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占优势。要把这些具有这些性格特征的孩子组织起来,用心听讲,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同时吸引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

注意是客观刺激物反映到人们脑中的一种心理活动,学生在课前接受的刺激物是多方面的。如上节课有些问题没弄清,这些都会影响本节课的注意,这时候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教学以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吸引学生注意。如字词听写,背诵课文有趣的解题,优美的课件等。使之注意转移本节课上来,如在讲《渔夫的故事》一文之前,教师首先讲了《一千零一夜》书名的由来:古代东方革国的国王鲁亚尔生性嫉妒残暴。他每天要娶一个王后,第二天早上杀掉另娶,许多女子惨遭杀害。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挽救其他女子,自愿嫁给国王,他很会讲故事,国王听的入了迷。每当故事讲到最精彩的地方,天就亮了,国王急于上朝,只好留下她把故事讲完。这样夜复一夜,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感化了,与山鲁佐德作了长久夫妻。学生感觉这个故事很有意思。自然的就把注意的对象转移到本节课上来,教师进而提示学生《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内容丰富多彩,既富有传奇色彩,也不乏生活气息,今天学习《渔夫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通过这个故事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急于要了解本文的内容,这样就把全部精力贯注到这节课的内容上。这就是无意注意在语文教学中的收益。

在教学中仅仅运用无意注意组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

以新颖生动的教学内容唤起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认真钻研教材,通过绘声绘色的讲解和诵读,再现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画面,引人入胜。如讲朱自清的《春》一课时,可以抓住春花竟放的特点在学生面前描绘渲染蜂飞蝶舞的画面。把学生引入那万紫千红、芬芳四溢的百花丛,再由花的甜香联想到果实累累的景象,以虚衬实。这样学生完全陶醉在优美的环境之中,自觉的诵读课文,提高了学生学习自觉性。

以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千篇一律的,多次单调重复的公式化的形式,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也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变换教学方法,擅于启发趣味性提问,指导学生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是学生做到既动脑、动口又动手,如在讲《皇帝的新装》,请学生分角色朗读皇帝、大臣、骗子的对话,教师提出问题“皇帝、大臣明明一无所见,为什么还要交口称赞布料好极了!”这样在明确目标的情况下,可以延长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从而达到“愉快教学”的效果。

教师的教学态度热情亲切,语言优美,也能引起学生注意,心理学表明青少年对有感情的人和事容易引起注意。善于用语言的教师,可以改变学生的注意。因为教师的语言是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信息的主要媒介。讲课时没有感情、语言贫乏,没有手势配合, 不但引不起正面的刺激,反而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只有用清晰准确流畅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蔼可亲的教态,才会使学生产生亲切的愉悦之感,不会改变注意的指向。有时在一定情况下,教师的语言突然加重,以示讲课的注意;突然停止,以示教室的安静,或用提示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这些都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使注意力集中。可见教师的语言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正确的教育思想要通过美好的语言触动学生的心弦,学生对你产生敬重感,上课时注意力就集中。反之,教学态度冷淡生硬,不能引起学生兴趣,进而引起学生注意力。

3.教学组织形式 篇三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界定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表现为教学活动的组织结构,即完成待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织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它涉及叫徐活动应怎样组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怎样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它取决于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教学原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都要综合而具体地落实到一定的组织形式之中。教学组织形式运用得科学与否,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概要

教学组织形式是社会生产和科学发展的要求在教育中的反映,每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培养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不断发展和改进。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等,另外还有贝尔-兰喀斯制(导生制)、文纳特卡制、特朗普制、开放课堂等。总的来说,这八种教学组织形式可划分为个别化教学、集体教学和综合教学三类,其中,个别教学、道尔顿制、文纳卡特指、开放课堂基本可划分为个别化教学一类;班级授课、分组教学、导生制可划归为集体教学一类;特朗普制则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化教学虽然能弥补集体教学的不足,但也只能作为集体教学的补充;班级授课作为集体教学的代表,虽然是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但必须随时代发展而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发展趋势是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今后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融合了个别教学及集体教学优点的综合性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多元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三、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亦即课堂教学或班级上课制,是指把学生按年龄、知识裁定人数的教学班,教师根据课程计划所确定的内容和课时,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分科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它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1、教师可以同时对几十个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其容量大、传授知识的密度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有利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助于普及教育。

2、课堂教学按专业实行教学分工,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及其各自优势的发挥,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3、作为一种集体教学形式,课堂教学不仅可以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

正是由于课堂教学具有这些优越性,世界各国目前仍把它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而广泛使用。课堂教学时我国中小学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学校教学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因而它是学校运转机制的主轴。学校要做到以教学为主,就必须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原则,建立和健全正常的教学秩序。

班级授课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强调在封闭的课堂上传授系统的书本知识,容易产生理论和时间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2、强调标准的统一,容易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3、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4.组织课堂教学 篇四

组织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地组织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行为方式。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它是一堂课顺利进行的保证,它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下面本人结合实例,从抓住学生注意力、教师体态语言、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及其培养方法三个方面,浅谈课堂组织教学的艺术。

一、组织教学要抓住学生注意力

1、教学环境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

如大自然中突然发生的雷电及大风、大雨等。然而有许多刺激恰恰是教师造成的。教师穿戴新奇、情绪突然发生变化,强烈刺激物放置位子不当等,都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引起课堂秩序混乱。除教师本身因素外,教室环境的突然变化和过分新奇,也会造成不良后果。如教室布置的过分华丽,墙上贴着新奇古怪的玩意儿或教室太脏、物品太零乱,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上课,必然心神不宁。还有些教室门窗坏了,缺少风钩、插栓,经风一吹,窗门砸来砸去,响声很大,其干扰作用十分明显。另一些刺激是由学生自己造成的,例如:突然有学生报告、突然有学生把什么东西弄得很响等等。一些偶发事件,都会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综上所述,教师应尽最大努力来避免可

能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强刺激和新异刺激。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或防范:

①注意自身的穿戴。教师穿着应朴素大方,避免差异过大,不要穿奇装异服。如遇到特殊情况,应向学生作必要的说明,或者在上课前先到学生中间转一转,让他们看个够,再进课堂就容易组织教学了。 ②尽力要求学生不要迟到。

③保持整洁、清新的教学环境。门窗坏了要及时维修,上课前要检查门窗扣好没有。教室要布置的朴素大方,不要贴奇异的图案、标语、口号。室内桌椅、地面要擦洗干净,使教室成为一个使人心情舒畅的学习场所。

④努力提高学生抗干扰能力。有些外界干扰是无法避免的,这就要教育学生有意克制自己,自觉抵制干扰。”

2、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交替使用,抓住学生注意力。

小学生的注意是不能持久的,他们的注意很容易离开教师所讲的内容,而转向偶然看到或听到的东西上面去,甚至在非常听话、很守纪律的学生中间也会出现影响课堂秩序的现象。那么,在课堂上怎样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呢?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正确地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经过意志努力而实现的注意。无意注意可以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引起。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可以成为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的因素,也可能造成小学生在学习上的“分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它的有利方面,防止它的不良影响。第一,在教学方法上要避免单调呆板。教师既要非常熟悉教材,并按儿童年龄的特点组织教材,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第二,把教学组织得生动有趣,加强教学中的直观性也很重要。直观形象的东西最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同样一件事,用口头叙述和文字描写,就不如编成故事或用连环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

②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组织自己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意图地给自己设定目的,必要的时候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课堂教学是复杂活动,会遇到困难和干扰,只依靠无意注意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如要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把注意贯注在要学的知识上,必须培养学生自觉的、有目的的有意注意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生对学习目的与学习意义的认识愈清楚、愈深刻,他们就愈能以有意注意来对待他们必须学习的功课。

③教学中注意学生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交替。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如上课时,在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的基础上,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以加强有意注意。然后逐步使他们对学习内容发生兴趣,引起无意注意。在讲解重点、难点时要提醒他们的有意注意,但在一段紧张努力学习之后,再适当变换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无意注意。总之,教师课堂上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既能收到良好效果,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习惯。

二、教师体态语言与组织教学的联系

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注意体态语言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学生了解你的心理和思维,并不是因为知道了你的心里有了什么念头,而是因为看见了你的行为,听到你的语言??。我认为高等师范学校应当用其他方法来培养教师们,如怎样站、怎样坐;怎样从桌子旁边的椅子上站起来;怎样提高声音;怎样笑和怎样看等等。‘细微末节’在我们实际工作中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到哪些体态语言的变化呢?一般有以下几点:

1、人的体态大致可以分为五种:

一是象征性的动作,如挥拳头表示愤怒;二是指示性动作,如用手指明方向;三是暗示性动作,如点头、注视等;四是感情流露的动作,如面部表情,以示生气、快乐、不耐烦等;五是下意识动作,如手脚不安的移动、抚下巴等。对于这些,教师应根据自己教学内容的需要在不同的教学情况下,采取不同的体态语言。课堂上讲课人的一举一动都十分惹人注目,所以要求教师仪表端正,坐、走、站等姿势正规化、标准化。各种形体动作必须同讲话的内容相吻合,同课堂气氛相一致,才有助于提高讲课效果,有助于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和紧张情绪。

2、要学会用眼睛传神。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能表达思想感情,反映出人的心理变化。在上课中间,教师一般要注意这样两点:一是用眼睛

注视。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上课时,要注意经常不断地在学生身上转移自己的目光,不能只停留在个别学生身上。使每个学生觉得教师不是在上课,而是在和他们进行不间断地个别谈话,这样就可以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二是注意运用眼神的指导作用。比如在课堂上,用目光调整听者的注意力:用热情的目光对专心听讲的学生,表示教师的满意心情;对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或窃窃私语的人,用冷漠的目光注视他,待双方目光接触后再移开,可以起到告诫的作用。当然,眼睛传神并非都是友好的表示,有时也表示否定的感情。如怒目而视、侧目而视。在课堂上,教师在否定学生不良行为时,常用贬意的目光表示愤怒、轻视、厌恶情绪,以达到纠正学生错误行为的目的。

3、学会用笑说话。

“笑是表情的花朵”。人的感情丰富多彩,笑也气象万千、多种多样。笑可以调节环境、渲染气氛,使教学情境更融洽。作为一名教师,当你笑嘻嘻地走上讲台,环视四周,学生就会受到这种笑意的感染,很快使心情安定下来。每堂课都能用笑开始,用笑结尾,那么一定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总之,教师认真研究“体态”这种“无声语言”,掌握“无声语言”的艺术,克服各种孤僻动作,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三、课堂组织中,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及其培养方法。

俄国著名教育乌申斯基说:“如果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的无法偿清的债务了。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创举,有多

少杰出的人物被葬在坏习惯的下面啊!”习惯促使人按一定方式行事,而且比较稳固。因此,从小有计划地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品德教育是一极有力的措施。

养成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教育者的责任不仅在于使学生了解讲卫生、认真学习、守纪律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养成行为文明、专心学习、讲究卫生的习惯。养成习惯,比培养意识困难的多。那么,怎样在课堂上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在多次中不知不觉地形成习惯。

学校严格的作息制度、课堂纪律和常规、模仿榜样等都是形成良好习惯的有效措施。这种方法是要求学生坚持做,通过多次重复自然而然地变成习惯。小学生一入学就抓课堂常规,通过课堂常规的训练,日久天长,就可以养成许多良好习惯。如上课时书和文具要放在书桌的左上角,坐的姿势要端正;发言要先举手,回答问题要先起立,上课前要准备好学习用品等。每个教师都这样要求,就很容易养成习惯。课堂秩序良好,各项教学工作井井有条,这样就会使儿童感到是一种愉快的事,师生都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和学上,教学质量也会不断得到提高。

2、习惯既可以在无意中通过多次重复形成,也可以有意地通过练习形成。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分析综合、联想、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具体化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动脑筋,逐步养成爱动脑筋好习惯。另

外,还可以通过竞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对优胜者和有创造性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

5.如何做好课堂组织教学 篇五

摘要:一个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需要良好的教学秩序来维持,课堂组织教学则扮演着重中之重的角色,它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个有着良好教学秩序,有组织且生动的课堂需要的它的“支持”。关键字: 课堂;组织教学;方法

引言:教师有效合理的去安排协调好课堂上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这一过程叫做课堂组织教学。这是一项紧跟时代脚步,富有极大的科学性和创新性的工作。因此,这不仅仅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学生与教师间的相互配合,更需要教师拥有一颗勇于求知创造的心,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总结出课堂组织教学的方法,实现教师轻松讲课,学生专心上课的目标。1.课堂组织教学的重要性

1.1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课堂教学将是一个自然过程的教学,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在教室外的自由。相反的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取得高效的课堂的效率,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1.2教学方式新颖

出色的课堂组织教学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师因材施教,采用切实可行、灵活巧妙的教学方法去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不再让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一个地方。1.3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课堂不是老师的领域,而是学生的天下,“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优秀的组织教学往往可以带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学习,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发展。2.课堂组织教学的方法 2.1处理好教学方面的关系

优秀的课堂组织教学取决于教学设计、教学节奏、教学技术、教学的信息量等等,不过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教师。教师要做好课堂组织教学,教学设计很重要,首先应做到教学活动目标明确,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有效的安排教学时间,根据教学环境条件,提前预估效果如何。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地备好课,明确重难点,实时了解学生情况,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反馈,不要一昧的追赶教学进度,致使教学气氛死气沉沉,师生之间零交流。这也就要求教师对每堂课学生能吸收的知识量必须做到心中有数。知识量少的课堂不利于学生发展,知识量多的课堂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做好合理的教学信息量,既能使学生接受,又能提高教学效果。如今现代传媒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也应用于课堂之上,原本枯燥泛味的传统教学已经焕然一新,多样的图片和生动的视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课堂不再感到单调泛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求知欲所填充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因此,优秀的课堂组织教学对人才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2认真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各项常规组织教学

课前的组织教学、课中的组织教学和课后的组织教学是课堂组织教学的三个部分。课堂组织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就是课前组织教学。课前的准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上的效率。教师在课前准备充足,讲课就会胸有成竹,学生在课前主动预习,就会以充足的信心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来上课。课中组织教学是

重中之重,是教师必须把握的重点过程。教师要善于采用灵活多样的新式教学方法,每堂课可以提出一个悬念去引起学生的兴趣,讲的内容与教材内容相接,讲课时循序渐进,逐步突破重点、难点,把握好学生思维的进展过程,采用新式且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地去学习。课后的组织教学往往需要教师和学生的自觉性,因为往往接近尾声的课堂,学生通常都已心不在焉,而教师则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保持学生的注意,保证一堂课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理清思路,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吸收。2.3教师要提升自我素养

教师是课堂组织教学的驱动者,对课堂组织教学的情况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加强教育方面的知识,不断在课堂上总结教学经验、教学方法,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讲学,还要重视学生正确学习思想的培养。教师在课堂组织教学中应该与学生建立好一种和谐的关系,彼此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合作,向朋友一样互相交流,不要总是把教师架子摆出来,不然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被束缚,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并且教师要不断创新,勇于探索,不要总是墨守成规,局限于狭窄的空间,那样对自身发展也十分不利,更不要说学生了。3.结束语

优秀的课堂组织教学在教育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师和学生都投入其中,教师能轻松授课,学生能专心上课,这无疑带来了双赢的效果。优秀的组织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还能激发学生潜藏的能力,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具有极大作用。而且一种具有新颖的新式教学方法是一种时代的进步,我们应该重视课堂组织教学的细节和方法,要落实到实处,不仅有利于个人,有利于教育,更利于社会和国家。参考文献:

6.小学数学组织教学艺术 篇六

一、课前式

课前组织教学, 是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 将学生组织起来, 使其精神状态尽快地进入学习情境之中。

1. 默忆法

默忆法组织教学是一种“过电影”的方法。学生走进教室坐稳后, 在老师的指点下, 独自静静地追忆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 在头脑中形成比较清晰的印象。如果实在想不起来了, 也可翻阅教科书, 再认真地想一想、记一记, 直到练会为止。通过这样的训练, 不仅可以养成学生默忆的习惯, 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 有助于与新课内容学习的衔接。

2. 背诵法

背诵法组织教学是一种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 让学生背诵有关数学知识内容的一种方法。如概念、公式、法则、定义、性质、定律、口诀、算理等。通过创设情境, 引发兴趣, 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上来。可齐诵、独诵、轮诵, 也可按座次、行次、学号等背诵, 还可以组织男女生、学习小组等, 进行竞赛式的背诵。

3. 互议法

互议法组织教学是一种在学习新课之前, 同桌或前后桌同学相互议论前次所学知识的方法。一人说, 一人听, 或一人说, 多人听, 相互借鉴、补充和纠正。通过互相议论, 互相学习, 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复习目的, 进一步培养学生间交流信息、互相探究的精神。

二、课中式

课中式组织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进行过程中, 组织教学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用多种方式方法, 高度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实效。

1. 暗示法

暗示法组织教学, 是一种较好的组织教学艺术, 是暗中悄悄地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的方法。当有个别学生不注意听讲学习内容而老师又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 可以使用该方法。例如, 在听讲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分散注意力, 教师可用手指、粉笔头等, 示意学生注意听讲。有的学生困了, 可令其站起来听讲, 有说话的可用眼神暗示, 有搞小动作的, 可中断讲解或令其复述一下老师讲课的内容, 从而达到集中注意力的目的。

2. 空白法

空白法组织教学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组织教学艺术, 是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 为了高度集中学生听讲的注意力, 强化主动思考和更好地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突然停止讲课, 有意造成时空上的暂时空白, 形成戛然静止的反差, 将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探求的余地, 进一步激发求知欲, 提高教学实效。例如, 填中间数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 说明至少有八种填法:

(1) 直接法。

(2) 通分母法。

(3) 通分子法。

(4) 化成百分数法。

(5) 化成小数法。

(6) 分子、分母分别加法。

(7) 扩倍法。

(8) 设“1”法。

3. 分组法

分组法组织教学是一种分组组织教学的艺术方法, 是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自学的新方法。教师可在学习的过程中,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设小组长一人, 组员若干人。在老师的指导下, 由小组长掌握, 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然后派代表汇报学习结果或经验体会, 评出优胜组。这样做, 不仅发挥了小组的作用, 也有益于培养合作精神, 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

三、课后式

课后式组织教学是利用课外时间, 对教学情况进行反馈和辅导的一种方式, 使课堂教学“绕梁三日, 余音未消”, 保持学习的热度, 发展学习的成果, 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教育和指导, 进一步巩固和升华学习效果。

1. 留问式

留问式组织教学, 是根据所学的内容, 留下有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解决的一种方法。在一节课结束之后, 围绕重点、难点、关键、注意事项等, 留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 以利于深入理解新的知识。例如, 学过“0”的意义之后, 可留以下几个问题:

(1) 电话号码、车牌号码、运动员号码等, 左边的“0”表示什么意义?

(2) 计算货币时, 右边的“0”表示什么意义?

2. 文献式

文献式课堂组织教学, 是利用现有条件, 浏览和阅读有关资料的一种方法。教师可让学生到阅览室、图书馆去阅读有关数学方面的书籍、画册、报刊、图片等, 从中学到课堂学不到的知识, 也可上网搜索和摘抄有关的信息资料, 将其布置在展室里, 进行展览和交流。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数学书籍和报刊, 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数学知识。

3. 小报式

小报式课堂组织教学, 是通过设计和出版数学手抄小报的一种方法。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按章节或阶段让学生编辑出版小报。每组3~5人, 分别任主编、副主编、编委、编辑等, 根据所学内容编辑出版小报。内容可以是:

(1) 名词解释

(2) 名人简介

(3) 知识问答

(4) 故事趣闻

(5) 考考你

(6) 测试题

(7) 数学动态

(8) 数学游戏

(9) 数学与生活

(10) 数学谜语

小报出版后可相互传阅, 也可全校展评, 充分调动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情趣, 更好地消化知识、增长能力。

7.围绕“再”字组织教学 篇七

【课前思考】

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而本节课围绕“再”字组织教学,能使学生对分数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教学片断】

片断一:认识分数的意义(整体“1”的再认识)

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图形的阴影部分吗?

师:这个 表示什么?

生:表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

师:那张老师把它换成一个正方形呢,也可以用 来表示吗?

生:可以。

师:哦,你们的意思是可以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

师:这个 又表示什么?

生:表示把5个三角形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2份。

师:哦,你们的意思是可以把一组图形平均分成5份。

师: 又表示什么意思?

生:把8个苹果平均分成1份,其中的一份是 。

师:看来还可以把一些物体也进行平均分。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把一个图形、一组图形、一些物体都进行了平均分。其实我们就是把这些看成整体“1”,把整体“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就用几分之几来表示。

片断二:从“部分”到“整体”,体验同一个分数可以表示不同的数量

(1)一个图形的 是□,那这个图形可能是怎样的呢?请你拼出这个图形。

师:你是由几个正方形拼成的?

生:3个。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 表示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是1个正方形,那么这个图形需要3份就是3个正方形。

师:同学们这些图形虽然形状不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是什么呢?

生:都是由3个□组成的。

(2)一个图形的 是□□,那这个图形可能是怎样的呢?请你拼出这个图形。

师:只要怎么样就可以啦?

生1:只要拼出6个正方形就行啦!

生2:因为 表示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是2个正方形,那么3份就是6个正方形。

(3)那如果一个图形的 是□□□呢?

师:拼成几个?生:9个。

师:为什么呀?

生:因为 表示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是3个,那么3份就是9个。

【教学反思】

1、在结合实际中“再”认识

从本节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已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利用学生对分数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出示一个图形,一组图形,一些物体,让学生深刻体验“分数的意义”。由此,学生懂得了什么是整体“1”。所以,学生在巩固已有分数知识的基础上,在具体的情境中循序渐进地加深对分数意义的进一步认识。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再”探究

在“拼一拼”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根据整体“1”的几分之几所对应的数量,描述出整体“1”的大小。另外,还让学生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为什么同样的 ,却得到不同的结果,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体验到同样拿出整体“1”的几分之几,但由于整体“1”不同,拿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学生体验了对分数的再一次认识。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组织比赛教学设计 篇八

南塘小学

王莉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 85页。教材分析:

《组织比赛》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学生对初步的统计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有一定的统计意识,经历过小组调查统计的过程,会基本的调查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再次经历统计过程,在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及培养统计意识方面要有所加强,并要认识条形统计图,参与其制作过程,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根据信息做出判断和决策。

设计理念:

统计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认识客观事物、描述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认识和制作条形统计图,利用数据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节课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教师还强调自主,注重合作交流。学生边调查、边收集、边分类、边整理数据,在愉悦的动手中既解决了问题,又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增强了合作意识,还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体 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通过活动,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学难点:从统计中获得简单的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决策,体会统 计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组调查统计表(每小组一张)、班级调查统计表、课件

学生准备:水彩笔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1、师:天气好的时候,小朋友们都喜欢到操场上去活动。瞧,这些小朋友在操场上玩得多开心呀!(课件演示)

学生说说图中小朋友在进行什么活动。(教师板书活动项目)

2、师:多参加体育活动,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我们就从跳绳、套圈、拍球和踢毽子这四种活动中选一种举行一场比赛。

学生说说最喜欢哪种活动。

3、师:我们只能组织一场比赛,可是大家意见不同,究竟选哪一种组织比赛好呢?(教师表情疑惑)

学生各抒己见,想法不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真实有趣的生活情境,通过自由谈话激发学生参与兴趣,让学生自由表达想法,使学生体会到需要统计大家的意见,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二、实践调查,经历统计过程

1、调查准备,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小组统计表,明确统计要求。

(1)每个同学在选择运动项目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2)怎样记录小组每个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的情况?(学生交流调查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调查方法的多样性,同时,对注意事项进行讨论交流,为后面的调查做好准备。]

2、调查收集,整理数据。(1)小组调查活动。

教师深入到各小组中,对小组合作进行个别引导、帮助。(2)小组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提出学习要求,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统计。培养学生组织、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合作意识。同时,还使学生意识到在进行统计的过程中必须会更加认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比较统计方法。

4、统计全班最喜欢哪项比赛活动。

统计各小组数据,完成班级统计表。

5、指导学生填涂统计图。

在完成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在自己的课本上填涂。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成果,总结出统计方法及注意问题,不硬性规定统计方法,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合理的方法。]

三、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说说从统计图中知道了什么?还可以提什么问题?(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调查了几名同学,喜欢哪种比赛的人数最多,喜欢哪种比赛的人数最少,班上最好组织什么比赛等。)

师:如果我们班今天有一位同学没来,你们猜他最有可能喜欢什么活动?为什么?(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做出决策和预测。体验统计的价值,同时渗透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四、趣味统计,丰富主体意识

1、师:这节课中,哪个小组表现最好呢?我们也来做个统计。

[设计意图:刚刚学习的统计知识,在这里就用上了。体会统计数据的实际运用。]

2、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

3、制作成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的设计再次从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直接应用所学的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新知识,认识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统计的乐趣。]

五、全课总结,延伸课外知识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认识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继续研究有关统计的学问。最后,老师还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统计图表吗?关于统计你还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

9.小班化教学组织形式(孙华) 篇九

古丈县岩头寨九年制学校

孙华

一、新条件下认识小班化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

小班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世界性发展趋势,世界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实施小班化教育。随着经济发展现在不少亚洲国家等也开展小班化教育。国际上对小班化教育越来越重视,小班化教育作为非选择性获得公平教育的形式,向国民提供优质教育而获得广泛发展。小班化教育是国家与社会向儿童提供优质教育的重要方式。

当今进一步推进小班化教育是更高层次上的教育均衡发展的体现,让学生更充分享受教育资源,增加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对于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国务院已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抓住农村地区学生人数的减少、人口结构变化的机遇实施小班化教育。通过班级组织形式的改变,高效利用教育资源,使小班的优势转化为有效的教与学,提供优质小学教育,这是一种有价值的、有可能实现的选择。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当前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政府发展教育的重中之重,上海也推出了农村学校托管的举措,以实现上海城区与农村地区教育均衡化。小班化教育正是在教育均衡发展,‚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个

问题上提供了具体实现的路径。崇明县抓准这个教育发展机遇,在义务教育阶段普遍推行小班化教育,为本校开展小班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极好的政策环境。

小班化教育是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的教育(教学)的一种无可替代的先进教学组织形式。在十七世纪夸美纽斯基于工业化发展,提出了班级授课制,试图使所有人都能受到教育。今天,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让每个学生获得充分的教育,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的教育历史重任,必然要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小班化教学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小班化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深刻而静悄悄的教育变革。

小班化教学是基于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所带来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的改变,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优化。但是在小班化教学中仍然普遍存在着‚形似‛。小班课堂教学中面临着小班的优势需要更好地发挥,即‚最优化‛、‚最大化‛的这个现实问题。尽管小班化教育已经实施十余年,但是在小班教学组织形式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这些基本问题还需要认真研究,以促进小班化教学真正走向‚神似‛。

正是基于上述的思考,我们应该在小班化的实践中抓住小班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引发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改变。

在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以小班化教学这个优质教育形式来探索教育均衡,特别是在上海市区小班化教育实施了十余年的经验基础上,探索适合农村的小班化教育的实施,可为农村小班化教育提供有益的经验。

小班化教学是要在小班生均占有教育时空增大、师生双边活动机会增等固有优势的基础上,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适应性的变革,让小班化教学成为一种优质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的内涵丰富,抓住小班化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组织形式出发,研究有效的小班化教学,发挥小班化教学应有的效用,仍然具有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要价值。

二、国内外小班化教学的启示

国内外文献研究表明小班化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优质教育的一种实现形式和发展形式。国外对小班化教育有着很多实证性研究、理论研究、政策研究等。

1.文献研究表明‚小班‛是小班化教育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一般被认为是教育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是小班化教育的组织形式基础。孙希在《中美小班化教育改革的比较》一文中,通过比较后指出,‚ 在这样的基础上推行小班化教育,尽管中美两国使用同一术语,但内涵却不甚相同。‛ ‚ 所以从缩小班级规模的幅度来看,中国超过了美国,缩减幅度更大,因而改革难度也更大。‛

2.美国两份极具说服力和权威性的关于小班化教育实际效果的实验研究报告——田纳西州的STAR报告和威斯康星州的SAGE报告中提出的重要发现之一,‚小班的学生始终比大班的学生表现优异,而且这种差异大约是人们所预先估计的两倍。‛研究者发现,小班个别

化教学有3个主要优势:(1)课堂问题行为的减少使有效教学时间得到相应增长;(2)由于学生的减少,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独特学习风格和方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3)小班化教育使教师从繁重的纪律管理、作业批改和对学生个别需求了解不够的沮丧中解脱出来,教学热情大增。‛这表明班级组织形式与小班化优势有着密切关系。

3.近十年多来,国外对小班化研究已经越来越操作化,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如何发挥小班化的优势,研究的课题不少,例如,小班中小组学习,小组组数与学生学业关系等。Peter Blatchford在《Class Size Debate》中明确指出,‚Class size related to three main types of classroom process.Within-class group;Class zize and teaching;Class size and pupils‛。这表明美国对小班化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已较为深入,注重微观研究,不再是理念上的表述。

4.国内小班化教育的实践已有十余年,现在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例如上海、北京、南京、杭州等大城市,近年来,香港、澳门政府也大力推行小班化。但是,国内小班化教育主要集中在理念上的接受,例如陶青的‚‘人的多维关系存在’与小班化教学对‘完整人’的诉求:从实体思维道关系思维‛论文中提出的小班化教学应该遵循关系原则、批判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较为学究式。在理论上,介绍国外小班化教育的文献居多,但具有指导教学实践价效的论文不多见。缺少对小班化教育、教学的具体问题深入研究与讨论,缺少有价值的争论,没有形成学术氛围。小班化教育研究中话语体系尚未建立,大多仍旧运用大班教育的话语,或是流行的教育套话描述小班中的现象。

文献资料研究表明,当前进行微观的小班化研究是我国小班化教学的方向。本课题从微观角度对基于小班的教学组织形式角度研究小班化的课堂教学具体方法对于实施小班化教学有着积极意义。

三、小班化教学的实践研究的思路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小班额引发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所导致教学方式的变革,积累与提炼小班化教学高效实施的具体方法。通过小班化教学实践研究提升教师的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式,凸现在大班化教育中没有的小班化教育功能、把大班化教育中也有的教育功能在小班化教育中放大、增效,为学生学习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同时积累农村地区开展小班化教育、教学的经验。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小班化教育的优质和高效实施的方式和途径,开展小班化教育的实践,提升教师的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方式,开展实现小班化教育目标的教育实验,建构以‚有效学习最大化、个性发展最大化、师生互动最大化‛ 特征的高效小班化教育,为学生成长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应该着重研究四个方面的问题:

1.小班教学组织形式的特征与优势。

这为小班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以及提炼提供分析、判断依据。2.小班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1)小班化教学中课堂教学组织方式。

(2)小班化教学中课堂教学组织形态。

(3)小班化教学中课堂教学组织方式整合运用。

(4)小班化教学中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与形态的整合运用。

3.小班教学与教学要素匹配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要素如何适应与充分利用小班额,做出相应的改变,在教学行为层面——具体的方法上发挥小班化教学的优势。这对于实施小班化教学具有重要价值。这些方法应该具有操作行为的可见性。这些方法应该体现出大班教学没有的,能在小班化中实施,或者大班化教学中有的,而在小班化中能做得更好的。

4.适应小班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策略

小班化策略层面——体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行为)全面把握与自觉调适的能力、各种教学策略理性选择与运用。要通过实践研究归纳、提炼,形成若干适应小班教学组织形式的策略,便于把握小班化教学的操作,突破大班化教学模式。

我们必须关注以‚三化‛为特征的小班化教学实施的策略研究。‚有效学习‛和‚个性发展‛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教育内容),师生互动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上述这三个问题对于小班化教学实施中转变教学观念、指导实践具有基础性意义。抓住以‚三化‛为特征开展小班化教学,便于把握小班化教学的本质,突破大班化教学模式,建构以小班化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5.基于小班化的 中教师适应性研究。

主要解决适应小班组织形式改变条件下,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问

题,改变以大班化教育方式、教学方式对待小班化教学。

我们应该运用经验总结法,对小班化教学的实践进行科学的审视,提炼有效的经验。依据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现象,使之上升到理论认识。应该采取个案研究法,通过小班化教学的教案、案例的研究,找出其差异,分析其变化原因,探索基于小班组织形式的教学实施的方法及策略,以获得规律性的认识。还可以运用行动研究法,依据设定的假设,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研究,检验假设。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教学过程中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整理,重视研究结果的形成。整个试验过程中把握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情况,不断调整研究。同时,对原始的素材以质的研究方法,从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两个层面上展开分析和研究,提炼和概括出小班组织形式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10.深入挖掘教材 合理组织教学 篇十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

08(A)—0047—01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实验教材,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与旧教材相比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内容上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编排上图文并茂、形式活泼,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实践操作和探究发现。这些特点充分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宗旨,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这些特点,深入挖掘教材,合理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利用新教材的生活性

新教材的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引用了生活中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一些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富有较强的生活气息。如: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开始就引入了“丰富的图形世界”,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开辟了初中数学的新天地,使数学更接近生活。接下来的“打折销售”、“教育储蓄”、“生活中的数据”、“生活中的轴对称”等内容,更让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这种生活性,创设一种别开生面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打折销售”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前去商场进行调查,了解商品打折的有关情况,以及商品的相关知识,然后在课堂上就调查结果畅所欲言。这样,既为本节课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又为课后练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把问题设置于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下,让学生感到数学虽抽象但也实用;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利用新教材的操作性

新教材针对初中学生喜欢观察、爱好动手的年龄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内容。同时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学习机会。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教具来优化课堂结构。学生在寻找、制作教具的过程中,对所学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学习兴趣就会高涨,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提高。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时,我让学生两两一组剪开自己事先制作好的正方体的棱,展成一个平面图形,然后再把它折叠成一个正方体,相互验证,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正方体展开的多种情况。这样,不仅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也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充满生命力的教学氛围。

利用新教材的拓展性

新教材在每个章节的练习题中都设计了一些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和拓展练习,增加了许多活动内容,如“想一想”、“试一试”等栏目,以及在每章后安排一个课题学习。教师创造性地利用这些内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利用“想一想”,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利用“试一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创新交流的能力;要善于利用新教材的拓展性,结合每章节的具体内容,每周留给学生一至二道“奥赛题”或贴近生活的“兴趣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合作、探究”,第二周让会做的学生在讲台上一展风采。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了他们的个性与创造力,而且挖掘了他们的潜能,展示了他们的闪光点,培养出一些数学尖子,让他们以点带面,逐步形成“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良好局面。

利用新教材与多媒体的整合性

11.浅谈教学组织形式 篇十一

教学组织形式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多元化, 教学组织形式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革。随着课程和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浪潮的到来,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和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课改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授形式, 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它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不同教学任务和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工作岗位任务对人才的需求来决定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在创新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改变了单一的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过程中, 实现了分组讨论, 个人展示和角色扮演等最优组合, 营造了轻松的教学环境、融洽的课堂气氛、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 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 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因此, 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反之容易引起学生逆反、厌学等不良心态。现就适宜教学组织形式总结如下:

一、参与教学

在课程改革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从传统的主讲者转变成一个指挥者、监督者和协调者, 把握学生个体的差异来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的设计要能够开发学生的潜力, 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比如:竞赛、分组讨论、个人展示、图表示意等。学生参与过程中, 通过小组互评, 老师总结的形式, 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综合能力。

二、自主学习

在学生完成课堂上的教学任务之后, 教师还要给学生布置课下的学习任务, 要求学生用课余时间, 通过上网查找资料, 上图书馆查阅资料等形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提高学生自己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化

在课改的教学过程中, 要营造一个轻松、融洽、平等的课堂气氛, 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交流,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为教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加强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 这能够帮助学生对新知识有更好的理解。

我国目前改革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探索。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垄断地位”, 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种新的教学观促使着教学模式由教师中心向师生互动方向发展变化。所谓师生互动教学, 就是整个教学过程建立在师生共同活动的基础上, 发挥学生个体空间, 教师指导, 让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进来, 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任务在一个愉快、活跃的气氛中得以完成。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主要有这样几种形式:1.师生整体合作——以扶为主;2.师生分步合作——有扶有放;3.小组自发合作——无拘无束;4.小组自觉合作——协调统一。

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 每个阶段都有评价机制, 如:学生之间先进行互评, 老师进行总结, 或者通过小组发言、汇报等形式进行评价, 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的效率, 更好的发掘学生的创造力。便于让教师发现学生接受新知识的程度及存在的问题。

为避免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枯燥, 组织形式需从全局教育思维出发, 辅以因材施教理念, 推荐运用多元化教学组织形式, 确保教学活动成为开放的、双向的、多渠道的、立体的信息传递和交换过程。在这个“教”与“学”的交换过程中, 要充分诱发受教人群的学习潜能, 利于教学重心由教向学的转移;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摘要: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组织形式, 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教师和学生结合起来进行活动。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目的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才能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 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教学组织形式,参与教学,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互动化

参考文献

[1]程少伟.谈行为引导教学法之项目教学法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11) .

[2]蒋庆荣.以项目教学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与实践[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 .

[3]刘文静.浅谈项目教学法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8) .

12.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演变. 篇十二

教学组织形式是在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发展变化的,它还受到教育普及程度、学科性质以及教学任务的制约。从产生时间上来看,教学组织形式经历了个别化教学为主的阶段、班级授课制为主的阶段和改造班级授课制为主的阶段。

(一)个别化教学组织为主的阶段

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个别教学是教学组织的主要形式,这就是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的形式。这是出现最早的教学组织模式。个别教学发展到后来也有一些变种,出现了一个教师教很多学生的现象。如在汉代就采用过大班上课和高徒相传的形式,但是这时的教学与班级授课有本质的区别,它没有严格的组织,同时学习的学生年龄相差悬殊。从本质上讲,它仅是对学生进行个别施教的一种形式。个别教学由于其自身的弱点,难以完成系统化、程序化传授知识的任务,因而教学效率不高。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只能适合当时人数不多且教学内容又比较简单的教学要求。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一种反映。

(二)班级授课制为主的阶段

随着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对技术工人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大量增加受教育者的数量,提高受教育者的质量。这些要求反映在教学上,就是要增加自然学科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组织形式。这就催生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早在16世纪,西欧就出现了班级授课制的萌芽。17世纪夸美纽斯总结了捷克兄弟会的学校教育经验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班级授课制,并最早在理论上进行了阐述。夸美纽斯认为,一个老师同时教多个学生是完全可能的,但要具备适当的条件。他阐述的条件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编班。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相同的内容,进度也相同,这样就可以一个教师教很多学生。

2.教学应有计划、有组织。学校的教学应该有学年的划分,同时开学,同时放假,学年开始时,学生同时升入一个年级,开学以后不再招生,在学期中,也不能随便退学。每班教学按已有的计划进行。

3.教学采用上课的形式。上课要有一定的目标,拟订每年、每月、每日所应达到目际的教学计划,按计划进行教学。

4.每个班应有同样的课本,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同样的功课,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同一的目标上。

5.每天上课分上、下午进行,各2小时,共计4小时,另外的时间为自学,星期六下午不上课,星期日放假。

由于这种教学组织理论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提高了教学效率,因而逐渐为各国采用。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教学是在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它是用来培养“译员”、“通事”的外国语学校。最初只设英文馆,学生10人。后来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班级授课制在我国学校中开始被广泛采用。

(三)改造和完善班级授课制的阶段

虽然班级授课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但班级授课制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理论和由其指导的实践教学,更将班级授课制推至极端。从19世纪初直至今日,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造和完善仍在不断研究中。下面是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学组织形式。

1.贝尔—兰卡斯特制

也称为导生制,产生于19世纪初的英国。由教师先教年龄大的学生,再由其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或学习差的学生。因由教师贝尔和教师兰卡斯特创制,故称为贝尔—兰卡斯特制。

2.道尔顿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道尔顿制并试行,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然后接受教师考查,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开始新的教学周期。3.文纳卡特制

这是美国人华虚朋1919年在芝加哥市郊文纳卡特镇公立学校实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按照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课程分两部分,一部分按学科进行,由学生个人自学读、写、算和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一部分是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以及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该形式的特点是:第一,按单元进行学习,各单元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内容,并配以小步子的自学教材;第二,每个单元结束后,经测验诊断,接着学习新的单元;第三,教师随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4.分组教学制

为解决班级授课制不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出现了分组教学制。有能力分组、作业分组、外部分组、内部分组等形式。能力分组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进行分组教学,学习的课程相同,但不同组学习年限各不相同。作业分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意愿分组,学习年限相同,但不同组学习的课程不同。内部分组是在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差异分组教学,外部分组突破了传统的按年龄分班的做法,按学生能力或成绩的差异,在同一个年级中编成不同的班级,是班级间分组,如快班、慢班、重点班、普通班。

5.特朗普制

在本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创立。其做法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大班集体教学由优秀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几个平行班统一上课。随后的小班课研究讨论大班课上的教材,由15-20人组成一个小班。然后由学生个人独立自学、研习、作业。教学时间分配为:大班上课40%,小班研究占20%,个人自学占40%。

6.小队教学

小队教学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开始流行,也称协同教学。其基本特点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教师一起工作,根据其不同的特长组成互补性的结构,通过人工协作,在教学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共同负责一个班或者几个平行班的教学任务。7.开放课堂

它源于20世纪30年代进步主义者的教育主张,二战期间在英国的幼儿园得到采用,20世纪60年代在小学推广,20世纪70年代传到美国并在小学得到采纳。开放课堂的特点是教师不再分科系统地按照教材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教室或其他场所自由活动或学习。

总之,近一个世纪以来,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是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和完善的。当代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是:班级授课制仍然是主要的组织形式并不断改革和更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并存,力求形成一种既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又可以适应个体学习的综合型组织形式,使集体教学和因材施教相统一。

课程设计的水平组织是指课程内容或学习经验相互之间的关系即其横的统整问题如学校内的活动和学校外的活动学校的正式课程和课外活动之间如何统整?数学科的学习如何增强自然科学的学习等?课程的水平组织应该是什么形式的类型?课程组织的水平类型可能是一系列弹性分级的指导性活动包括了可能与活动相关的学科内容;或一系列严密分级的活动包括了个别活动的学科内容;或一系列分级的学科内容包括了相关的指导性活动;或分级的预期成就说明书、指导活动表、分级目标的学科内容大纲;或学科内容和教科书的分级目标说明书。

课程水平组织途径方面学科可以分科独立存在也可以建立学科之间的知识关联也可以合并两个以上学科成为一个教学科目也可以主题统合各学科知识、技能。课程组织的水平范围可能包括学生思维的内容也可能涵盖专业课程发展人员的计划与实验的结果。课程设计的组织类型包括了“个别科目课程”(individual subject curriculum)、“相关课程”(correlated curriculum)、“融合课程”(fused curriculum)、“广域课程”(broad fields curriculum)、“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与“活动课程”(activity curriculum)或“经验课程”(experience curriculum)等六种课程组织类型。这六种课程类型也可归纳为科目课程(subject curriculum)、核心课程与活动课程分别与第一章所论及课程即科目、课程即计划、课程即经验的课程意义相关并与第三章所讨论的精粹主义取向、社会行为主义取向与经验主义取向的课程设计意识形态相互呼应分述如下。

科目课程

事实上个别科目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都是属于科目课程。个别科目课程是指各科目分化孤立的课程组织形态也是一种常见的传统课程组织类型。课程设计者可以联合关系密切的科目课程领域将其转化为比较方便管理的相关课程或称联络课程使个别的学科内容产生一致性增进各科目之间的关系但各科之间的原有界线仍旧存在。相关课程是指可以进一步合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范围较窄的科目或将课程内容加以重新组织以增强其间关系联合成为关系密切的合科课程或融合课程以减少难以管理的特殊化科目。融合课程可以进一步加以组织成为广域课程。

例如以宽广领域的语文科课程统整设计取代文法、作文、文学等彼此关系密切的科目课程领域;或将地理、历史等科目课程合并为“社会研究”的合科课程或融合课程;或以英语科及社会科作为相关科目数学科与科学作相关统整。但是,上述各科统整不管是合科课程或相关科目之统整实际上往往是一种行政上的措施将两个科目放人同一时段其基本假定以为负责授课的教师本身会自行建构学科间的关系。

上述科目课程的统整甚少考虑到课程设计的“统整经纬线”其课程统整的结果并不十分成功原因是每一科目都遵循不同的组织架构如历史的年代顺序、语文的文学形式。因此如果没有发展出同时适合此两个科目的新课程组织基础则另一科目往往沦为另一科目的附庸。例如以语文与历史作相关统整并以历史年代顺序教学则语文学科技能常常只是根据历史内容主题所发展的要求进行教学。上述这些科目课程组织类型通过融合课程与广域课程的组织设计可以将零碎的教学时间加以统整合并为较大单位的教学时间以防止学习时间遭到不当的分割避免学科知识的支离破碎。为了使课程内容充分发挥一致性广域课程可以进一步通过最具重要价值的课程组织核心作为组织中心设计成为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学科的结合并非统整学习的唯一方法然而经由强调各学科间共同分享的广泛概念组织不同学科间一致的思考类型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一致的概念架构以理解这些学科中的概念。核心课程便是以某些广泛问题或概念为中心并将某些领域的知识概念加以组合是目前课程组织的统整设计较成功的经验。

核心课程不仅可以使某课程单元主题或学科简化或减少到一种可以加以管理控制的大小而且可以根据规准选择适切的课程元素作为组织焦点或组织核心。一般人常用的兴趣、经验、生活问题、内容主题等课程元素本身并无法提供足够的课程组织规准以仔细选择与诠释所欲涵盖的课程范围内容或建立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因此除非课程设计人员可以决定课程内容的主要观念否则无法确定学习内容的组织焦点。

一般而言单元架构的核心焦点包括三种。第一种是“观念架构”以大范围的观念为课程组织设计的焦点中心加以组织。第二种是“问题架构”一般而言是以问题为组织的中心此种课程组织的设计途径应用在社会科与自然科学方面较为成功。第三种是“事物中心”课程单元是以所要完成的事物为组织中心例如艺术领域在某些情境下以系列的欣赏经验为组织中心课程设计人员必须选择组织这些事物中心的结构以协助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习。

由这三种观点可见在发展高度有效的组织架构、建构不同领域的课程单元方面到处充满着发挥创造力的统合。例如以学生关心的问题为组织核心作为课程统整设计的“组织经纬线”其优点是可以自然的关系来统整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而且可以将彼此相关的观念、事实与概念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但是如果缺乏仔细选择或未经过深思熟虑的课程“组织经纬线”或组织核心则将导致课程组织不当或失去课程组织的严谨性。

利用核心观念作为课程的焦点中心可以具备许多主要功能。第一种功能是核心观念可以让学科的单元或主题更为结构化并能针对其所要处理的内容层面提供一种观点师生共同计划以明智地判断所要涵盖的课程内容并基于理性基础举出其内容实例。第二种功能是以核心观念作为单元的焦点可以确保更完整充分的宽度与广度范围满足学生需求以作为课程设计者所要组织发展的内容。第三种功能是核心观念也可以作为学科结构并设计成为学习的重点打破学科界线。第四种功能是利用核心观念作为课程组织内容中心可以解决所欲涵盖课程内容范围的问题可以详细界定学习内容的数量界线以涵盖主要观念并使其他内容降低到最小数量以方便理解这些核心观念;是以核心观念可以作为选择内容的规准以核心观念为主并结合少量而必要的特定内容实例而不会造成内容的不当负担;因为内容范围太广泛容易造成多而不精、广而不够深人的缺失。第五种功能是涵盖主要观念并结合少量的具体内容实例可以突破时间限制避免花费时间精熟内容细节可以节省可能的时间享有更大空间自由以进行透彻的完全学习以强调处理信息、诠释资料、发展与运用通则等目标。第六种功能是以核心观念为焦点中心可以作为课程组织的“经纬线”确保课程内容的继续性或顺序性或统整性提供完整的结构可以和学生的学习经验进行比较对照。第七种功能是以核心观念组织课程可以将学科内容转化为教育历程的学习方法历程通过教育科技可以将学科内容与学习历程融为一体免除学科内容与学习历程分离对立的缺失。

■ 活动课程

上一篇:廉政风险点及防范制度下一篇:工作模式和方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