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

2024-11-08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共9篇)

1.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 篇一

教师: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

班级:高二(8)班

《滕王阁序》是很难啃的一篇优秀的文章,症结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诗人存在很大的隔膜,由于教者肤浅的阅读,本身也无法被文字所打动,而套用一些流于表面的不属于自己的一些论断,无论教者如何着力和卖力,只是隔靴蚤痒。如果一篇优秀的文字自己没有阅读透,没有读出属于作品的味道,属于自己的味道,而仓促上马,这和烂尾子工程有何区别,甚至还不如。简直可以不上。如果教师的内心是一沟死水,想激起学生的心理的波澜,是异想天开,痴人说梦。教者必须要放大自己的眼睛,敞开自己的心灵,学会被亲近、被感动。只有自己先被文字感动,被情怀点燃,然后如何大胆取舍文本的内容,为我所用,以情动人,亲近古人,是这次设计的出发点。

建议两课时,第一课时朗读为主,少讲解。骈体文,较华丽,重技巧,易朗诵。

师:出示王勃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瞧,这个人!)

投影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

14岁被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被授朝散郎。

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王府侍读。王勃撰《周易发挥》五卷,对推步历算尤其精通,曾作《大唐千岁历》。

18岁,侍读一年,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被唐高宗怒逐出府,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GUO)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犯下死罪,遇大赦天下,免除灾难。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也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父因儿子王勃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

27岁远行到交趾去看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从而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

师:他是谁?

生:王勃

师:作为初唐四杰的他,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的人生经历吗。

(学生回答,命运悲惨,才华横溢,波澜起伏)

师:老师的概括是,过山车式的人生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有悲剧感的人生。

(出示年少而才高,

官小而名大,

行为都相当浪漫,

遭遇尤其悲惨

--闻一多)

师:如今这位天才登上江南名楼滕王阁,非常喧闹繁华的滕王阁,胜友如云,高朋满座的滕王阁,但他还是无法抹去生活给他带来的种种的创伤和悲凉,这集中体现在第三自然段中,(师生共同朗读)

师:这是王勃的千古一叹--兴尽悲来,越过喧嚣,叹尽辛酸,满纸悲凉文,谁解其中味?

师:我们从文字看到了哪些层次悲,(学生寻找、回答)

生:从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悲叹人生短暂。

师:有志之士总是悲叹人生的短暂,因为想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像曹操,一代英雄,也感叹,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再说初唐知识分子的功业意识特别强烈,就是进取心尤其强烈,宁为百夫长

生:胜做一书生。

师;这是第一层次的悲。还有吗?

生: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师:你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文字?(学生朗读,重点是谁,尽两字要念出,同情者稀少,人生的无助感。)

生:还有。“望长安于日下”四句,

师:注意其中的方位,明写南(南溟)、北(北辰),暗藏东(吴会)、西(长安),抒写远离京城、被四方抛弃,失意流落之情。

生:失意流落,孤独之悲,为前途渺茫而黯然

师:这和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鲜明的反差,是海内无知己,比邻若天涯。对一个有抱负的知识来说,这些悲是次要的,更深层次的悲,还有?

生:就是怀才不遇。

师:对,怀才不遇是最致命的创伤。哪些句子可以说明自己怀才不遇?

生: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是不能见到皇帝,离理想越远。

师:还有写怀才不遇的,不一定得写写自己呀?

生:写了冯唐。李广、贾谊、梁鸿

师:你挑自己熟悉的说一说?(学生能够自由的说)

师:我们经常说一个人才的悲剧就是生不逢时,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误的人,这些文人武将大臣贤人真的是生不逢时吗?

生:皇帝还是不错的,汉武帝、汉文帝都是一代明君。

师:生正逢时,那为何这些人还是那么悲剧呢?

生: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师:时运怎样理解?

生:时代和命运

生:时代和命运,不是同时出现的,一个好的的时代,一个有才能的人不一定有好的作为,

师:这就是命,这才是真正的的悲剧。当然,一个好的时代应该让每个年轻人拥有梦想,实现梦想。王勃对周易有很深的研究,周易就是讲命和运的书籍。

师:本文的可贵之处王勃毕竟还年轻,有朝气,流动的永不停息的热血,看到的大唐灿烂无比的太阳。年轻人,一切皆有可能。所以这位年轻人没有一味的悲哀,而是喊出了我为自己代言的青春宣言

生: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生:无论年龄大和小,处境顺畅还是阻碍,积极向上的力量是从不消失。

师:对,要相信年轻没有失败,年轻不相信眼泪。文章用怎样形象的来说明这一点?有人这样写可以吗(出示。啊,我命运不佳;/建功立业难。/有才有德的人,就一定有机遇吗?/但我要瞅准机会,立足实际,坚持坚持再坚持。/艰难环境里,我要保持清醒,我要保持乐观。/理想虽远,但我有信心,我还要珍惜时间。)

生:这是喊口号,原文内容丰富,有许多典故例子,让人产生一种文化感、厚重感,历史感、具体感。

师:这就是骈文的魅力。要多读点书。没有阅读就不能很好的写作。

生:饮贪泉但是我仍然精神清爽,我不会改变自己的情操。在涸辙的困境中我仍然不改其乐。

师;这里的贪泉、涸辙就是

生:困境

生:乐观开朗的情怀,令人钦佩。

师;一般的人在穷困是容易失去自我,就像在成功是容易失去自我一样,忧而不改其乐,不改其志,贫贱不能移,真的很难。相当难,赞一个。

生:用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自己还是有能力。

师:这里暗用了大鹏鸟的典故,自己就是展翅高飞的大鹏,我可以飞的更高,只要给我一次机会。

师:我们从王勃的人生也可以说他是很不守规矩的,不走寻常路,当然天才就是不守规矩的。

想到了历史不守规矩的一个典范。谁呀?

生:阮籍

生:猖狂。

师:何谓猖狂

生:狂放,不守礼法。

师;历史上有名的阮籍三哭(出示《晋书》卷四十九〈阮籍列传〉

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

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

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师:对于这件事,王勃怎么看?支持还是反对?

生:岂效穷途之哭,认为这是一种逃避,是消极和颓废。

师:王勃不甘沉沦,也不会沉沦。

师:这样有起伏的洋溢的青春风暴的文章能感动人,情绪是由悲到壮的转换。相信未来,相信自己。

当没落的穷途无情地封杀了我前进的脚步。

当难越的关山轻蔑的耻笑他乡的失路之人。

我还是固执的对自己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师:第四段的写法和第三段非常相似,一脉相承。也是有无路请缨的悲凉,转到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的自信。这一段自己课外去发现。

师:在唐代的作品中,登高而作赋,抒发悲凉的甚至悲壮的情怀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需求。无论从前不见古人

生: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师:英雄的悲叹,还是无边落木萧萧下,

生:不尽长江滚滚的来

师:仁人志士的悲壮。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点燃了内心的情怀,成为了不朽的经典。

师:我们还是回到文章中的关键句,

生:兴尽悲来

师:有哪些高兴的事?生朗读第三段的开头部分。(学生回答这是一场很华丽的盛大的宴会,歌舞,音乐,文人墨客)

师:这次宴会的地点就是在

生:滕王阁

师:滕王阁在哪里?

生:南昌。

师:你们去过南昌吗。余秋雨在(《青云谱随想》)曾用这样的一句话来概括他对南昌的看法:恕我直言,在我到过的省会中,南昌算是不太好玩的一个。

师:但在王勃的笔下,南昌是个好地方,好在哪里?(学生自由回答,几个重要词语要落实襟带、雾星逢迎)

师:地方好,还有

生:人好

师:读一读相关的句子(学生朗读)

师:还有呢?

生:宴会好。

师:说来说去主办方好,就是领导好,地好宾客好,关键是领导好。当然这是客套话,无非吹捧阎公伟大英明。宴会的热烈、美酒的醇香、赞叹的纷繁,都不能替代清醒,不能压抑悲凉。

师:此刻这位才子见到的秋景又是如何呢?登高,写出深秋滕王阁特有的景色,读几句?(学生朗读)

师:中国诗文写景总是和自己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纯粹的写景是没有的。《长亭送别》写秋景,晓来谁染孀林醉,总是离人泪,眼泪和红色霜叶毫不相干,但在作者眼中,关系密不可分。

师:中国人都知道的写景句子是

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古人对写景有自己的见解,“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师;能把这千古名句解释解释。(学生解释)

师:这里的鹜是什么?

生:野鸭

师:有个成语叫做趋之若骛。一哄而上,有贬义色彩。

师:这种水鸟的特点是

生:很渺小。很不起眼。

师:如果换做大雁,或者鸿鹄可以吗?

生:这是作者王勃的自我写照,他不再是鸿鹄了。因为鸿鹄的志向高远。

师:你说王勃就是一只鸭子?

生:是平平淡淡、貌不惊人的野鸭子,丑小鸭。但绝不自卑。还是要勇敢的飞翔,尽管是只鸭子。也有飞翔的理由。

生:落霞往往给人创伤感,很凄凉。更何况在广阔的秋季的天空中,孤鹜更加渺小,敢于和落霞齐飞,于是更加很悲壮,也很伟大。

师:落霞,秋水,长空这些大自然的伟大者,这时都不幸成了背景,而真正的主角就是孤骛,只要你敢于飞翔,你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长空和秋水。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孤骛的并举,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我们看到的广阔的胸襟和气度。是旷达的人生和雄健的精神。是诗人自身形象的“映射”和一颗勇敢的心。好的诗文能穿越是空时空,用文字打败时间,让信仰点亮人生。(朗读最后部分的诗歌)

师:年轻人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一颗不甘寂寞的灵魂。有时不得不相信命运,一座普通的楼台静静的坐落在江边,就是为了等待一位年轻的才子的降临,为了等待一篇光耀千古的奇文的诞生。滕王阁之于王勃。,就如黄鹤楼之于崔灏,赤壁之于苏东坡,岳阳楼之于范仲淹,好象是一种千古的约定,一段前世的情缘,一个永远流传的故事。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虽然生命渺小如被人忽视的沙砾,寄身在天地朝生暮死的蜉蝣。但总会有人成为永恒。成为传奇。如今,在滕王阁的栏杆上,我们仍然可以感受他的深邃的孤独,高贵的寂寞,还有永远的温度。

小刘

[《滕王阁序》教学实录 (苏教版高二必修五)]

2.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 篇二

1.《〈物种起源〉绪论》第1节第9行:

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 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 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分析:“之所以……是因为 (是由于) ……”是一个固定结构, “之所以”表示结果, “是因为 (是由于) ”表示原因。而“为了”一词,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第五版) 解释为“表示目的”, 并举例:“为了教育群众, 首先要向群众学习。”特别注意:表示原因, 一般用“因为”不用“为了”。

从原句看, 作者是因为“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才“说明这些事情”, 很显然, “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是原因而不是结果, 同时“之所以……是为了……”这一结构的搭配是错误的, 据此可断定, 这句话有语病, 应将“为了”改成“因为”或“由于”。

2.《〈物种起源〉绪论》第2节第1行:

现在 (1859年) 我的工作已将近结束了。

分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第五版) 解释:“已”意为“已经” (跟“未”相对) , 如, “此事已设法解决”, 表示过去时态。“将近”: (时间、数量等) 快要接近。例如, “将近掌灯时分”, 表将来时态。可见, “已”与“将近”自相矛盾, 从上下文的语境看, 应将“已”删去, 保留“将近”较为合适。

3.《斑纹》第8节第2行:

我们还发现肉食者与素食者之间一个有趣的差别:素食者的眼睛大多长在头部的两侧, 如兔、羊、鹿、牛;而肉食者的眼睛却往往处于同一个平面, 像狮、虎、狼、豹。其实生物学上的解释非常简单:一个为了聚焦瞄准猎物, 一个为了视野开阔便于及早发现天敌并在逃跑时选取路线。

分析:“一个为了聚焦瞄准猎物”与“一个为了视野开阔便于及早发现天敌并在逃跑时选取路线”次序颠倒, 应前后调换位置才能形成前后照应。根据“素食者的眼睛大多长在头部的两侧, 如兔、羊、鹿、牛;而肉食者的眼睛却往往处于同一个平面, 像狮、虎、狼、豹”这一顺序, 作者先说“素食者”后说“肉食者”, 并且“聚焦瞄准猎物”的应该是强者“肉食者”的特征, 而“为了视野开阔便于及早发现天敌并在逃跑时选取路线”的应该是弱者“素食者”的特征, 因而, 前后次序必须颠倒。

4.《逍遥游》第1节第6行:

“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课文对“其正色邪”的注释为: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其, 抑, 或许。正色, 真正的颜色。邪, 同“耶”, 疑问语气词。

分析:“其”的解释有问题, 笔者认为应根据语境来确定词语的意思, 应将“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作为一个完整的句子看, 把“其……其……”看成一个选择问句, 解释为:“是……还是……”句子释为:“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呢, 还是因为它远得没有边际呢?”因而, “其”应表选择关系而不应译为“或许”。

5.《项脊轩志》最后一节:

“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课文并未说清楚“枇杷树”到底为谁栽植, 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 笔者认为应该作诠释, 这样, 才能准确翻译这句话。

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浅析 篇三

一、应用与审美功能兼备的人文话题

苏教版语文必修课本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每册书都包括四个专题,涉及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2]学生通过每一个专题的学习,能够对自我、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有更加深入的领会和思考。同时,这些专题名称本身也富有人文意蕴,能够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如必修一的四个专题分别为:“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和“像山那样思考”。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的最大特色在于富含人文意蕴,课本所创设的这种丰富的人文环境能够吸引学生徜徉于语文学习的天地,让他们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让他们感受思想的魅力。

语文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双重任务。[3]在安排专题时,教科书编者也很好地兼顾了应用与审美的功能。其中既有像“直面人生”、“心连广宇”这样具备思想性和人文性的专题,也有如“科学之光”、“走进语言现场”、“语言,存在的家园”这样注重说明性和应用性的专题,体现出语文课程在内容选择方面注重人文性和注重实践性两种不同的倾向。

二、专题构建的多元对话平台

课本以专题组织学习材料,构建多重对话平台。[4]与一般的文选型教材的呈现方式不同,如有的文选型教材是以单元来组织内容,像洪宗礼主编的初中语文教材,是“一本书,一串珠,一条线”的编排体系,注重的是“单元合成,整体训练”。[5]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则以专题为导引,专题之下,又分为导语、学习板块和写作三个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写作”这一板块,又分成了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并且每一册都有一种写作观的指导。确立正确的写作观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每册的写作观分别如下:“你的生活很重要”,“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写作,也是对话”,“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这些宝贵的写作经验为学生的写作指明了方向,并向他们提出了“辞意并重”的写作要求。

对话,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理念,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在课堂上,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阅读课文,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也是与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如有些课文为小说、戏剧的文学样式)。必修教材以专题来组织学习资源,专题下面又分为2至3个板块,板块之间打通了时空的阻碍,形成了古今中外畅通无阻的对话。如《必修五》中的第二个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讨论的话题是人类的美好情感,下面列了2个板块,分别是“如泣如诉”和“执子之手”。其中,《陈情表》、《项脊轩志》和《长亭送别》属于我国古代文学领域不同时期的作品,而《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则是英国伟大的文学家莎士比亚的作品,这四篇选文,都表达了歌颂人类亲情、爱情的主题。编写者希望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其中的情感,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完善自身的人格塑造。在此专题中,写作指导部分是“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这与前面选文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正好相同,即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种读写结合的结构安排,既培养了“阅读与鉴赏”的能力,又训练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三维教学目标,即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均有所收获。

同时,学生与教科书编者之间也存在着对话。这主要体现在每一专题前有编者精心设计的导语,每一册课本之前还有一段“致同学”的话,每一专题和板块的名称,也闪烁着编写者的智慧,如“送怀千载”、“登高能赋”,充满着人文气韵,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对话的一种形式。更明显地,在有些专题中,编者特意设置了“对话栏”,并在“对话栏”中对作品作了评点,如在《想北平》这篇课文中,编者在一开始时写到:“北京是老舍的故乡,是他文学创作中主要的描写对象。对于故乡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老舍曾说过一段话:‘许多好小说是由这种追忆而写成的。我们所熟悉的社会与地方,不管是多么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所以能产生好的作品。”上文引用的编者的评点是一种写作观的引领,这段话提出了“故乡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这样一个可供学生思考的命题。再如在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编者做了这样的点评:“每座城市都有每座城市的特点,人们对城市的印象与记忆也常常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只是当写作者要把印象与记忆化为准确的文字时,往往存在选择与概括的难度。比较则是一种凸现特色的常用方法。《想北平》给我们提供了范例。”这里则是一种写作方法的引导,这段话告诉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可以凸显某一事物的特色。“对话栏”中不仅有编者的点评,同时学生也能在“对话栏”中随时写下自己的心得,包括对编者评点的不同见解,从而与作品和编者展开对话,这样的对话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成。

三、以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方式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在以专题组织学习材料时,着重考虑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重要影响,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在内容安排上,教科书编写者设计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体现出新的学习和教学理念,这与传统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教师主导作用是有区别的。这三种学习方式都以“探究”为核心,“文本研习”重在“研”字上,“研”是“钻研”、“研究”的意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和研究文本,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同时,教科书中也设计了一些相关的问题,供师生共同探讨,这些问题能够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角度,使他们从不同的侧面逐步深入文本,更好地培养他们“阅读与鉴赏”的能力。如有的问题要求学生品味句子的丰富内涵;有的问题则着眼于文章的布局,要求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线索来安排材料的等等。“活动体验”强调了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强调了情境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体验”对于学生而言有着深远的影响,体验性的感受、触动心灵的场景能够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对于学生的人格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所强调的活动的重要意义。一般说来,每个专题侧重一种学习方式的引导,有的专题则兼具两种学习方式,如《必修二》中的“和平的祈祷”这一专题,就兼具了“文本研习”与“活动体验”两种学习方式。这三种学习方式的设置,意在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在无疑处有疑”的精神。

四、具备开放性和弹性的教材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有的课文或板块名称之前有“*”号,表示该课文或板块为选教或自读内容。对于那些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以此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样地,对于那些有着更高理想追求的教师,也可以在选教或自读内容之外,选用其它文本进行教学,区分精讲与略讲,他主学习与自主学习。[6]这样的内容安排,可以因教师的知识面和对学生要求的不同,为我所用,显示出教科书具有开放的弹性机制,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部分师生的负担。当然,对于教材的使用,具体到日常的教学,每个老师可能会有所不同。近年来,新课标强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这给教科书的编制带来了新的挑战。

五、丰富充实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语文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核心资源,具有重要的地位。[7]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首先,作为一套综合性很强的合编型语文教材,教材选取了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并且按照“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原则来编写。编者在选文的安排上也进行了探索,突破了传统的单元组编方式,以专题安排学习内容,进行专题和板块式的学习,这种创新方式本身就生成了一种新的课程资源。其次,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都囊括其内,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有机地渗透于文章和专题的学习之中。第三,在“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积累与运用”这些部分中,编者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提供了许多引发学生比较思维的材料,这些问题与材料,能够指引学生在思考中寻找更加丰富的语文资源,如上网检索资源等。最后,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插图,特别是一些说明文,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课文中,共有四幅插图,像“荔枝果实各部分名称”这幅图,非常清晰地呈现出了荔枝的各部分结构,包括果梗、果蒂、果皮、种子等等,如果单从这些包含着专业术语的文字来理解荔枝各部分的结构,显然很难,而插图则为学生理解文字提供了便利。同时,每册课本之前都有相应的彩色插图,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方便和趣味。

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这套实验教材确实有不少创新之处,编写者希望通过创新教学内容的呈方式,加强整合,立体构建,给学生提供一个包含着“灵魂”、“情境”和“生长”的生态系统、生命系统,以此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样一个核心的课程目标。[8]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语言文字的学习有它自身的规律性,不同于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语言文字的学习注重积累,这套必修课本在编写中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要符合母语教育的要求。因此,在学完某些专题之后,课本中安排了“积累与应用”的环节。如《必修二》,学生在学完“历史的回声”这一专题之后,“积累与运用”环节就要求学生背诵这一专题中的选文《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是语言的积累,而应用则是知识的巩固和迁移,告诉学生要学以致用。

教材中的助读系统在扫除学生疑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一些陌生词语的注释,还是插图、图表的呈现,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构了一道桥梁,消除了因时空差异而产生的理解上的困难,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2014年实验版教科书在已有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修订,每个专题变得更加严谨,新修订的课本也更加便于教学,这减轻了师生负担,是一种进步。当然,每一套教科书都有它有待改进的方面,关于教科书编制与使用的工作还值得更多的人去辛勤探索,不断使教材的编写更加合乎科学的规律。

注释: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2][4][8]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61-267.

[5][6]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78-364.

[7]张志公.张志公文集·第五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49.

4.苏教版语文必修五名句和文学常识 篇四

一、名句翻译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译】外面没有什么比较亲近的亲戚,家里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2、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译】到了晋朝建立,我沐浴在清明政治的教化之中。起初太守逵举荐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我为秀才。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译】我想手捧诏书马上赶路,只因刘氏的疾病一天天沉重;想姑且迁就私情,但是报告申诉又的不到准许。

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译】只因为祖母刘氏已经像接近西山的落日,只剩一缕将断的气息,生命十分危险,已经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如果我没有祖母,就无法活到今天,如果祖母没有我的照顾,也就无法安度余年。

5、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译】我的辛酸苦楚,不仅蜀地的人和二州的长官所目睹明知,连天地神明,也都能看见。

6、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译】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着半个墙面,桂树的影子纷杂错落,微风吹拂,桂影移动,舒缓轻盈,十分可爱。

7、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译】我们家人读书,很长时间不见成效了,这孩子的成功,那总是可以期待的吧!

8、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译】瞻仰回顾这些往事遗物,就像发生在昨天似的,真叫人忍不住放声痛哭。

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译】人本来就有一死,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在为什么而死上有区别。

10、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译】猛虎在深山里,足以使百兽震恐,一旦落进陷阱或笼子里,便摇着尾巴向人求食,这是由于威势的逼迫造成的状况。

11、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译】所以我隐忍苟活,被关在监狱污秽之地而不辞世的原因,是遗憾自己的心愿还没有完全实现,平平庸庸的死了,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流传。

1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译】自古以来那些富有尊贵而姓名已经磨灭的人,不可尽记,数不胜数,只有卓

越不凡的人才能被后人所称道。

13、《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译】《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圣贤抒发愤懑时所写的啊。这些人的心里都抑郁不舒畅,都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叙述往事,使以后的人了解自己的思想。

14、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译】也是想以次探究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弄通古今变化的规律,成为一家之说。

15、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奋起而飞,它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16、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译】人人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最了只有我清醒,因此被流放。

17、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译】世间人人都浑浊,何不搅浑泥水推波助澜?世间个个都醉了,何不吃酒糟大口喝酒?为什么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以至于让自己被放逐?

18、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译】我听说,刚洗过头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要抖净身上的衣服。怎么能让干干净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浊的外物呢?

19、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译】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蒙受世俗尘埃的玷污呢!

20、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译】沧浪江的水清又清啊,可以洗一洗啊我的头巾。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洗一洗啊我的双脚。

2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译】天色苍苍茫茫,或许是它真正的颜色,还是因为太远太高,看不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往下看,也就像这样罢了。

2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译】况且水聚集得不深厚,那么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在堂上的低洼处倒一杯水,那么一根小草就可以成为船;放上一个被子就会被粘住,这是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

23、之二虫又何知!

【译】这两个小虫子又懂得什么呢!

24、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译】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双翅就像天边的云。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打算飞到南海去。

25、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译】所以那些才智能够胜任一官的职责,行为能够顺应一乡的风俗人情,品德能够投合一国之君的要求,而取得一国之人的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啊。

26、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译】世上的人都夸赞他,他并不感到劝勉;世上的人都非难他,他也不感到沮丧。审定自我和外物的区分,辨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啊!

27、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译】若能顺应天地的法则,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有什么要依赖呢?

28、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真实自然的人没有自我的偏见,神人没有要建立功劳的偏见,圣人去除了对于名实的偏见。

29、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静。

【译】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幽雅情怀。

30、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抬头仰望宇宙天空广大无边,低首俯视万物品类兴盛繁茂,借以放眼纵观,舒展胸怀,足以尽享视和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啊!

3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过去感到欢欣的事,顷刻间变为往事,对此不能不深有感触。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终有穷尽的一天。

3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我一向认为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也是虚妄的。

33、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世事变化,但人们抒发情感的原因,大致是一样的。

二、文学常识

1、达尔文(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1831年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贝格尔号”军舰为期五年的环球旅行。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2、“长安回望乡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唐代诗人杜牧《过华清宫》中的诗句。

3、《景泰蓝的制作》是中国现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作品。他的代表作还有《倪焕之》《稻草人》。景泰蓝,是我国特种的工艺品之一,明代景泰年间在北京开始大量制造,珐琅彩釉多用蓝色,所以叫景泰蓝。

4、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三国时犍为人。初仕蜀,任尚书郞。蜀亡后,晋武帝征他出任太子洗马。他上《陈情表》辞谢,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供养祖母。

5、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

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6、归有光(1506——1571年),字熙甫,昆山人,明代杰出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作,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桐城派的姚鼐评价他:“是架设在唐宋八大家与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7、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中国元代戏剧家。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我们称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

8、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及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西方,每家都必备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是 莎士比亚全集,即一个是宗教的神,一个是艺术的神。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同时代人本•琼生称誉他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9、《旧日的时光》的作者是英国(苏格兰)的罗伯特•彭斯,他的代表作品《一朵红红的玫瑰》、《自由树》。

10、《箭与歌》作者是美国诗人朗费罗,代表作品《生命颂》《伊凡吉林》。

11、《别离》作者是中国现代作家冯至,代表作品《昨日之歌》《山水》。

12、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初年三千年的历史。分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报任安书“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13、《渔父》选自《楚辞》。渔父,即渔翁。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14、鲁迅,原名周树人。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还有大量的杂文集。《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

15、《论厄运》作者英国哲学家培根。

16、《直面苦难》作者中国现代作家周国平,代表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灵魂只能独行》。

17、《逍遥游》选自《庄子》,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和老子并称为老庄,都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18、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的《兰

亭集序》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艺术作品之一。

19、《人是能思想的苇草》选自《思想录》,作者法国帕斯卡尔。代表作品《给外省人》《辩护》。

5.苏教版必修五背诵默写 篇五

必修5背诵默写

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奚惆怅而独悲?,知来者之可追。,觉今是而昨非。,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2.引壶觞以自酌。,审容膝之易安。,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

。景翳翳以将入。3.,亦崎岖而经丘。。善万物之得时。

4.寓形宇内复几时?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帝乡不可期。

,或植杖而耘耔。

,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

5.,龙光射牛斗之墟;,徐孺下陈蕃之榻。

6.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7.,上出重霄;,下临无地。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8.披绣闼,山原旷其盈视。

,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彩彻区明。,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雁阵惊寒。

9.天高地迥,;兴尽悲来。10.时运不齐。,李广难封。

11.老当益壮,?穷且益坚。

BatchDoc-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BatchDoc-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12.,扶摇可接;东隅已逝。13.门衰祚薄,晚有儿息。。。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14.诏书切峻。郡县逼迫。州司临门。臣欲奉诏奔驰,;,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

15.,凡在故老,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今臣亡国贱俘,,宠命优渥,有所希冀。16.但以刘日薄西山,,朝不虑夕。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17.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18.,听臣微志,保卒余年。。

,谨拜表以闻。

19.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

6.苏教版必修一语文教案 篇六

教学大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赏析当代诗歌的能力

具体的目标:

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法

注意问题:让学生参与活动与体验。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相信未来》是永不绝望的诗人——食指的名作。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2.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二、课题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要求:听课文录音,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 痛斥现实 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 表明信念 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 相信未来 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 决心战斗

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一)揣摩语言: 1.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明确:

第1节: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 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比喻的用法:

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明确: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上面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二)表现形式

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明确: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五、讨论交流,自由欣赏

注意:积极引导学生,使其掌握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透过形式体悟内容。

六、组织朗读,加深体验

在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诗文,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七、学生提疑,师生交流

组织学生质难问疑,师生共同交流,以加强对本文的体验与感悟。

八、补充内容 食指诗二首:

1.世纪末的中国诗人

添加些我们无用的尸骨做干柴 经寒冬的狂风一吹便吹大火熊熊 在物欲漫天的冬夜,火焰被吹得 像民族精神的旗帜迎风抖动 化苦难的生活为艺术的神奇 净化被金钱异化了的灵魂 如此我便没有虚度 自幼追求艺术的一生。

2.《热爱生命》(1979)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到墓地寻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7.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 篇七

先对苏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的写作序列设计作盘点:

全部苏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共设计19个写作专题, 每个专题均由“写作观”、“写作指导”、“写作实践”三个要素构成。每册教材设有三至四个写作专题不等。

“写作观”共五条: (1) 你的生活很重要 (必修一) ; (2) 独立思考, 善于发现 (必修二) ; (3) 写作, 也是对话 (必修三) ; (4)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必修四) ; (5) 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设 (必修五) 。

“写作指导”部分共计19个专题, 从表达方式看, 包括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相关观念技能的指导;从文体类别看, 涉及诗歌、记叙、议论文 (含文学短评) 、说明文、应用类文 (演讲稿) 等文体的写作指导。

“写作实践”部分共设计58个训练, 从作文命题类别看, 涉及材料作文、命题、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等;从训练内容看, 诗歌、散文、应用类文体的训练, 均有所涉及。

写作观是对写作的认识与看法。它与世界观、人生观一样, 有一个逐步提高认识的过程。高中生应该具有怎样的写作观?应该有怎样的提高过程?尽管这些问题还值得深入探讨, 但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的编辑毕竟概括出了“你的生活很重要”、“独立思考, 善于发现”、“发现, 也是对话”、“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等五个关于“写作观”的要点, 并编辑了五则知识短文, 将其分别安排在五个必修模块。这一创造性劳动, 无疑对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写作观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写作指导”部分共计19个专题, 设计上最大的不足是这些内容分散在五册教材中, 从教学角度而言, 时间跨度大, 很难形成写作指导的系统性、连续性, 分析不够具体, 适用性不强。如第8专题“看好处, 说门道”的弊端:讲怎样进行文学鉴赏, 谈的却是阅读鉴赏问题。真正谈鉴赏文写作的, 只有“可以是描述性的感性体悟, 可以是评说性的理性分析, 可以是自由的随笔, 可以是严谨的议论”几句不得要领的话。这种指导很模糊, 学生很难从中学到写作技能技巧。当然, 教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从原则角度提一些要求是必要的, 但它不应该也不可能包揽一切, 留下可拓展空间让教师因材施教有什么不好?如果把教案都给教师编得好好的, 那么要教师干什么呢?

“写作实践”部分, 虽然有教师说:“许多都不是围绕写作指导内容进行的, 大多还是紧紧围绕阅读专题设计作文题目”, “让人觉得作文还是为阅读服务, 或者说是阅读的拓展”。其实, 透过现象看本质, 我们可以发现, 写作训练题的设计都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写作情境, 为学生实现个性化写作提供空间, 这样的设计明显体现新课程理念。其中一些活动, 如设计网页、创办墙报等, 确实能激发学生参与写作实践的兴趣。

毋庸置疑,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在贯彻新课程理念上是积极的、努力的。无论是强调坚持正确的“写作观”,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还是精要设计“写作指导”,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抑或力求促进学生能力在“写作实践”中提高, 为学生个性发展拓展空间等方面, 都做出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当然, 我们在肯定教材积极意义的同时, 不能回避教科书写作部分存在的问题, 更不能对眼下写作部分利用率不高的事实视而不见。那么,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如何应对?

现行高中作文教学以高考为价值取向的普遍做法, 是导致教材作文内容得不到重视的根本原因。

教材的写作目标指向与高考《考纲》写作目标指向不完全一致。教材写作训练的设计, 着力于写作观念的确立, 着重于写作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考纲》的写作要求, 内容偏向于能力与技能;文体上偏重于记叙、议论。在高考指挥棒的“魔力”下, 相当部分学校作文教学在高一时以记叙文训练为主, 高二以议论文训练为主, 高三则侧重记叙、议论的综合复习训练;在具体的指导上, 侧重审题立意、章法、语言等文章技能的训练。从多年实施效果看, 这种做法对学生作文素养、能力的实际提高收效甚微, 多年来高考作文的“官样化”趋势没能从根本上改观。

作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新教材作文教学的设计, 在作文教学改革上做出有益尝试。但由于自身设计的不成熟, 对现行作文教学能起的作用甚微, 原因在于没能充分考虑应试这一现实需求, 满腔热情地希望对现状作颠覆, 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只有使教材设计的内容成为教学的必需, 才会真正体现它的价值;反之, 最美好的风景无人欣赏, 也是毫无价值的。因此, 作文教学改革宜结合高中作文教学现状, 采取渐进策略, 并作适度调整。

教材作文教学的设计, 其一, 要调整为阅读而设计的倾向, 应从写作角度设计。现代写作文认为, 写作是一个由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受体、写作载体这四个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系统活动。这就是所谓的写作四要素。写作四要素是现代写作活动尤其是应用文写作活动中必须充分考虑的四个方面, 只有充分认识到这四要素在写作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写作者在从事写作实践活动时才能更自觉地进行材料搜集、筛选, 主题提炼、结构完善、语言推敲锤炼, 最终写出实在、有力、有用的好文章。在这四个要素中, 教材设计已较为充分地考虑了主、客体的关系, 唯一需要调整的是写作载体的序列化、具体化、专题化, 使其真正成为教师实施写作教学的抓手。

其二, 在保留原有写作观设计的前提下, 应充分考虑应试这一现实需求, 按文体训练的思路, 合理安排各册作文训练序列, 以消除训练内容跨度大、不集中的弊端。这样, 写作“写作观”、“写作指导”、“写作实践”的相关内容要作调整, 起码内容次序要有所变动。按文体训练的思路安排, 宜将内容按记叙、议论的文体有序重组;编排上不妨集中在教材后部分, 单独成章。当然, 写作指导、实践内容宜作大量补充。

其三, 在写作实践上, 也要形成梯度与序列, 以提供教师作文训练依据与落实抓手。教材“写作指导”部分共计19个专题, 从表达方式看, 包括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相关观念技能的指导;从文体类别看, 涉及诗歌、记叙、议论文 (含文学短评) 、说明文、应用类文 (演讲稿) 等文体的写作指导。要形成梯度与序列, 宜对此作编排调整, 可以结合文体编排综合进行。

其四, 要能提供范例。范例指可以仿效的事例、典范的例子。作文学习更强调写作主体的体悟, 范例可以为写作主体提供体悟、效仿的参照, 优秀的范例在写作教学中能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每年都会涌现相当多的有很大影响的高考满分作文, 这些作文出自同龄学生之手, 内容、形式与同龄学生没有“代沟”, 示范作用更明显。考虑到教材篇幅, 可以单独成册。

当然, 教材既然被冠以“实验”的名目, 本身就有实验性, 不合水土很正常, 相信在后一轮教材改编中会有所调整。再者, 教材的调整毕竟比较缓慢, 作为实验者, 我们能否遵循教材编写者们倡导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写作训练模式, 在教科书设定的大框架的基础上, 结合教学实际, 将教科书“写作训练”部分做一次重新整合和调整, 增强其可操作性?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确立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师从学情出发, 对教材进行重构, 的确是必要的步骤之一。教师完全可以按高考作文要求对教材作文序列进行整合, 吸取教材作文设计部分的精华, 并在序列化、可操作性上整合, 并补充作文范例, 从而形成切合学校实际的作文训练序列, 为作文教学提供抓手, 使作文教学走上有序轨道。

当然, 整合过程中, 三个年级要协调, 并形成推进机制。一方面, 在整合教材内容上, 应以校为单位, 整体协调, 分头协作。另一方面, 要形成合理的推进机制, 并且定期微调, 使之在动态修正中日臻完美。

摘要: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的写作训练部分内容, 在具体写作教学实践中, 并没有得到实际运用。本文就此问题作分析探讨, 认为在内容、编排上宜作适度调整, 适应教学的现实需求。

8.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 篇八

一、研究概况

为了全面准确地了解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的研究现状,笔者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通过手工剔除和整合,确定了168篇学科期刊和硕士学位论文为研究样本,时间跨度自2004年至2013年。这些研究成果的年度分布,见表1。

如表1所示,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10年和2011年。笔者将该教科书的研究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04-2006),该阶段教科书研究数量较少,主要原因是教科书于2004年才局部开始试用,2005年方在江苏全省推广,故该阶段可称为教科书研究初期,研究内容多是新教科书解读,研究者多是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整体或核心成员;第二阶段(2007-2009),该阶段教科书研究开始增多,研究内容多为教科书认识和指瑕,研究者开始向一线教师转移,是教科书研究的发展期;第三阶段(2010-2011),随着教科书推广使用地区的相对稳定和成熟,该阶段教科书研究形成高潮,可称为教科书研究顶峰期,研究内容多为教科书反思和实践;第四个阶段(2012-2013),该阶段教科书研究进入平稳期,研究更加具体,多为单篇研究,由于2013年数据更新滞后于研究事实,所以表中2013年统计数量较少。分析样本中168篇文章的内容发现,研究类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见表2。

如表2所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结构体系、内容要素和教学策略方面,对编写理念和使用现状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结合研究年度和类型发现,对结构体系和内容要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科书研究初期,而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在当前非常活跃,数量呈上升趋势。

二、编写理念研究

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的编写理念研究较少。毋庸置疑的是,该教科书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该教材编写组指出,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遵循规律”、“注重整合”、“引导学习”、“倡导开放”和“立体构建”①,周爱民②、渠敬雷③等大批研究者都沿袭此观点。这些理念正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④等基本理念。其中,“以人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试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以人文话题为统领,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个向度设计专题,莫不体现对人的关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的编写理念具有时代性和开创性,正确指导着教科书的编写和实施,为许多研究者所称道。

三、结构体系研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的“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⑤的课程结构相配套,呈现出“模块――专题――板块”的三级结构特征,超越了传统的单元结构,分成5大模块,每个模块4个专题,每个专题2-3个板块,每个板块1-4篇选文,其中专题又由专题名称、导语、学习板块、积累与应用、写作构成。该教材编写组认为,教科书“体系建构的立体感”,“使课程结构模块化的思想得到落实”。许多论者也指出,“基本结构的专题式,综合立体的教材呈现”⑥是该教科书的一大优点。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的要求,该教材编写组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有特色的学习方式,以“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以“问题探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在探讨中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以“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围绕专题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

有论者指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完成了语文学科教材编制史上由‘文选型‘单元型到‘专题型的飞跃。”⑦但在肯定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结构体系方面的探索的同时,也有论者认为:该教科书“只关注‘人文性,忽略了‘双基目标的落实”⑧,有矫枉过正之嫌;“有的专题内容空泛,结构杂乱,不易把握”⑨,“主题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因此所设置的板块无法深入或拓展主题”。

四、内容要素研究

语文教科书应由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和助读系统构成。这四大系统,也是构成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的内容要素。如果说结构体系研究多为宏观研究的话,那么内容要素研究则多为微观研究。

(一)范文系统研究

范文系统又名选文或课文系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大体符合这些选文标准。张秋华指出该教科书选文具有“典范性和时代性”⑩、“灵活性和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性”的特征,包海霞认为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选文是“经典性、时代性与多元文化兼顾的选文”{11}。该教科书选文专题编排,主题鲜明,时代性强,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改变了传统的选文方式,打破了时代、国别和话语方式等界限”,特色突出。

虽然该教科书选文得到大多数研究者和师生的认可,但也有论者提出质疑。

首先,选文版本方面,选择或删修不当。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苏教版必修二(选自《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中“强虏灰飞烟灭”,人教版必修四(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作“樯橹灰飞烟灭”。一些论者认为“强虏”替代“樯橹”,意思直白,毫无意象指代的形象感{12};又如《十八岁和其他》,有论者认为编者有意删除恋爱部分,忽视了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求{13}。

其次,选文类型方面,不同文体选文比例失衡,文白混编。古诗词选文“选编的范围有些偏狭,没能体现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主要集中在“历史的回声”和“笔落惊风雨”这两个专题,且多为唐诗宋词;“古文与其他文体交叉编排,忽视了古文的特殊教学要求”,如“我有一个梦想”专题;选文中的外国作品虽然给教科书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国外选文过多,有舍本逐末,崇洋媚外之嫌”,如“和平的祈祷”专题都是外国作品。

最后,选文的可接受性方面,有的不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杨月娥认为“科普类选文专业性太强,对学生的知识积累要求偏高”{14},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张秋华认为教科书“有的选文依然只有成人的眼光,编者的观点,存在着伟人化倾向”,“有的选文虽然显示了一定的时代性,但仍然落后于时代”,如“向青春举杯”;另外,教科书第一次入选的新课文超过50%,若干选文不如人意,如《前方》和《今生今世的证据》晦涩难懂,多成年人的体会,放在必修一不合适。

(二)知识系统研究

杨月娥认为,该教科书的知识呈现比较零散,融在活动和练习当中,有意淡化陈述性知识,缺少系统性和衔接性,不利于学生总结复习,也让教师容易忽略知识的教学。罗丽华分析了教科书在知识选择、组织和呈现方面的种种问题,认为“没有系列的语文知识内容做支撑,学生的语文素养无异于空中楼阁”{15}。

(三)作业系统研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作业系统整体设计,分为板块作业和专题作业,不同于人教版的“一课一练”。板块作业区分为文本研习题、问题探讨题和活动体验题,专题作业由“积累与运用”领属,是专题结束后的综合性习题。

王睿指出,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练习形式多样,数量减少,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16}该教科书练习融入了三种有特色的学习方式,以演讲、辩论、诵读、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展开,让学生走出题海,同时鼓励学生多元解读,有助于培养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江海丰评价,“它打破了传统教材作业侧重训练,内容单一,形式化、程式化的特点,呈现出人文性,综合性,互动性,开放性的显著特色”{17}。

教科书作业系统尽管在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上受到多数论者的好评,但也有论者认为存在不足。首先,在作业设计上,有的“题目空泛,缺乏指导性”,如“像山那样思考”的“积累与应用”中第4题 “随时总结(文言虚词),丰富卡片的内容”和第5题“虚拟一些场景,做口语练习”;有的练习“助练情境提供不够”{18},如活动体验题缺少素材和指导。其次,在作业难度上,“作业相对于偏远的乡镇高中而言操作难度较大”{19},如《十八岁和其他》,对那些父母文盲或父母常年在外面打工的孩子来说,缺少交流的条件。最后,在作业类型上,“语言训练题缺失,不利于学生的积累”,如《劝学》和《师说》就没有文言知识点的作业设计。

(四)助读系统研究

助读系统又称为助学或导学系统,它是为了辅助学生语文学习而设置的一组材料。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的助读系统主要包括致同学、目录、专题说明、学习提示、注释和插图。其特色体现在学习提示中的对话栏设计上,这些对话栏附在文本右侧的空白处,或解析文本,或启发思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当前对该教科书助读系统的研究较少,多集中在注释和插图方面。

教科书的注释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首先,有些字词释义欠妥。如《陈情表》中“逋慢”解释为“逃避,怠慢”不妥。《广雅·释诂》:“逋,迟也。”《陈情表》收入《文选》,唐李周翰注:“逋,缓。”“逋”与“慢”连用,并列复词,即“迟缓”、“延缓”之义。{20}其次,相关常识介绍不够详尽明晰。如《江南的冬景》中“暮雨潇潇江上村”到底是语出唐朝还是五代的诗人李涉,语焉不详{21}。最后,文中未补注一些方言俗语和特殊含义的词。如《听听那冷雨》中“商略黄昏雨”之“商略”{22}。

好的教科书插图可以弥补文字直观性不强的缺陷,辅助理解文本,同时以其形象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苏教版教科书扉页古色古香,文化气息浓郁,模块前面的彩图也富有代表性,让人眼前一亮。论者的批评主要指向正文中的黑白插图,如贾亮亮批评教科书有些插图“质量粗糙平庸,配图不当,有些地方甚至不必配图”{2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海伦头像画质模糊,从人物面部表情看不出她对光明的渴望。

五、使用现状研究

目前使用该教科书的除江苏外,还有浙江全省、山东五个地市、山西五个地市等地区。

关于教科书使用现状的研究,大多是定量研究,以调查问卷、访谈、实地调研等形式展开,如厉来建、孙福惠《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使用情况问卷调查》,这种实事求是的作风有助于准确真实地把握教科书的使用现状。包海霞于2006年对教科书的使用情况做了一个调查,发现教科书的指导建议基本可行,师生对教科书的适应程度适中,许多学生喜欢但是并不能很快适应教科书,在使用中课时和教学资源太少。可见,教科书在使用之初,出现过因教科书内容和形式的新颖,师生难于适应的情况,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教学研究的深入,以及教材编写组编写《培训手册》提供指导等,这一状况已有所改变。

在教科书推广使用的前几年,论者讨论较多的话题是城乡差异问题。渠敬雷称“教科书城市化倾向比较重……使农村学校的教育无所适从”,张蓓蓓也认为教科书的“城市本位倾向过重,漠视了农村师生的阅读需要”{24}。笔者以为,作为国家教材不应该迁就现状,而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引领和促进包括乡村学校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的专业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投入的增加,特别是广大教师在教科书使用过程中对教科书理解和熟悉程度的提高,近几年已很少有对该问题的讨论了。

六、教学策略研究

教学策略研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研究的重点,这方面的研究论文超过全部论文的30%,对广大教师的教学实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阅读教学研究

蔡高梅针对当前阅读教学中的“浅阅读”现象和“随意、无序、低效的教学状态”{25},提出整合苏教版教科书阅读内容、方式和梯度的策略,具体来说要整合教学内容使之有序高效,采用交流阅读法、比较阅读法、批判阅读法等使得学生的阅读体验不断深化。另外,不少论者强调阅读教学中三种特色学习方式的使用,如文本研习可采用圈点法、批注法,问题探讨可采用讨论法、质疑法,活动体验要通过各种活动实践深化学生体验等。

刘旭宏分析了苏教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提出了“五讲”:“自由阅读之前启发讲、重难点展开讲、疑难问题明确讲、围绕教学目标提示讲和课末总结补充讲”{26},这有助于对阅读教学流程的整体把握。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部分,其内容丰富、方法多样,还需要兼顾文体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研究。

(二)写作教学研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的写作部分分为写作观、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孟凡军指出该教科书“写作指导安排随性、散漫,让作文教学繁杂紊乱”,这具体体现在写作编排未呈现出作文教学的序列,同一文体写作指导跨越多本教科书,而且方法和策略的指导笼统。

该教科书的人文特征在赋予作文教学人文特色的同时,也让作文教学背上沉重的人文负荷,被专题牵着鼻子走。蔡高梅建议“适当强化文体感”,并制定了单项训练(先记叙,后说明,再议论的顺序),读写结合和能力分解(审题、立意、选材、表达、修改等能力点)的写作序化教学策略。渠敬雷强调写作教学的“有机性”、“选择性”和“体系性”。陈乃香更是构建了“随笔写作――片段写作――整篇写作”{27}的写作教学体系。

(三)口语交际教学研究

关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很少。包海霞评价苏教版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形式齐备、实践性强,它以朗读、讨论、辩论、演讲等多种形式形成相对完整的口语交际系列,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如“走进语言现场”专题有集中的口语交际训练,体现了苏教版教科书对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视。张静则指出“口语交际的教与学都很不理想,课堂教学仍然是重读写、轻听说,教材中有关口语交际的内容并不能落到实处。”{28}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

“综合实践课使语文教学能关注知识的联系性、学习的情境性和学科之间的融通性,从而弥补分科课程过于关注自身学术价值和内在逻辑的严密性,脱离生活实际等缺陷。”蔡高梅分析了语文综合实践课的重要性,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要坚持综合、联系和开放的观点。

赵威全面阐述了苏教版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概念意义、设计特点、呈现现状及其具体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一般经过“准备——实践——交流——评价”{29}四个环节,其教学实施要因材施教、弹性组织、资源共享、全面发展,不仅需要学科间听说读写的综合,也需要与文史哲、生活相综合,以语文学科为核心,扩大学习领域。

虽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都没有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但该教科书渗透了综合性学习的思想,融入了综合性学习的要素(如活动体验)。怎样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在不同课型间也实现整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是今后值得研究的课题。

七、几点思考

当前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的研究总体来说内容全面,方法多样,成就突出。研究内容上涉及结构体系、内容要素和教学策略等多个方面。研究方法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教材编写者、一线教师和高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等能一分为二地看待该教科书,在肯定其鲜明特色的同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为教科书的修订和教学的实施做出了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已有研究的若干欠缺。

(一)研究视野偏狭,缺乏整体意识

研究者仅仅专注于必修教科书本身,忽视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与选修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必修为五个模块,教学时间为1.25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有16个模块,供师生选择使用,教学时间为1.75学年,必修和选修每个模块教学时间均为0.25学年,必修和选修作为一套教科书在内容上是互补的,所以必修教科书内容上的不足可以在选修里面得到弥补和强化。目前尚无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与选修教科书作为整体研究的论文,这是今后的研究需要关注的。

(二)研究内容不够全面,部分结论缺少足够的说服力

已有的研究成果,偏重于教科书的结构、内容和教学策略的研究,理念和使用的研究不足,内容要素方面有关知识系统的研究不足,这些部分的研究有待加强。此外,部分结论缺少足够的说服力,这主要表现为在教科书指瑕中对教科书可能存在的问题没有进行充分的考察论证便下结论。如有论者在批评教科书给《阿房宫赋》中“王子皇孙”的注释不当时,忽视了该条注释中的“下文中”三个字,没有注意到课文特定语境中的注释与词典一般意义上的注释之间的区别。

(三)研究者之间缺少合作沟通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的研究者队伍主要由学科专家、教研员和一线教师、高校研究生组成,三者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各有侧重,在研究的背景、研究的视角、研究的方法等方面也各有特点,目前的状况是各自为战,缺少必要的合作与沟通,这势必影响研究的效果。这也是今后的研究需要注意的。

————————

注释

①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编写组:《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介绍》,《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第12期。

②周爱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1)。

③渠敬雷:《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评析》,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④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⑥徐春梅:《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呈现方式》,《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8年第12期。

⑦徐林祥:《从“文选”到“单元”,再到“专题”——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制的新探索》,《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9期。

⑧孟凡军:《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偏失》,《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25期。

⑨厉来建,孙福惠:《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使用情况问卷调查》,《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09年第2期。

⑩张秋华:《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文系统选编特点及教学实施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1}包海霞:《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研究》,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2}李满意:《例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偏失》,《新课程(教研版)》,2009年第2期。

{13}刘艾清:《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爱情题材选文的分析及反思》,《教学与管理》,2011年第5期。

{14}杨月娥:《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5}罗丽华:《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知识内容编写》,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6}王睿:《浅析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第3期。

{17}江海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的设计特点及教学策略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8}章湖君:《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9}程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的使用策略》,《考试周刊》,2010年第46期。

{20}黄昊,黄灵庚:《高中语文课本(苏教版)古诗文注释补正(下)》,《语文学习》,2011年第46期。

{21}贾桂强: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4册)指瑕《中学语文》,2008,(10)。

{22}贾桂强: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册)应补注,《中学语文》,2008,(16)。

{23}贾亮亮:《试评苏教版高中语文插图》,《读写算》,2011年第10期。

{24}张蓓蓓:《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的人文建构及其教学策略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5}蔡高梅:《整合运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6}刘旭弘:《苏教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及对策》,《中学生阅读(高中教研版)》,2008年第4期。

{27}陈乃香:《构建“随笔写作-片段写作-整篇写作”的写作教学体系》,《新语文学习》,2012年第3期。

{28}张静:《浅谈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10年第6期。

{29}赵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综合性学习的设计特点及实践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9.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 篇九

[学习目标]:

1.理清情节结构,学习小说鉴赏的一般方法; 2.了解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学习重点难点]:

1.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2.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思考。[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五人墓碑记》中,张溥对五位义士的死作了高度评价,让我们重新理解了“生得伟大,死得光荣”的含义。这五位义士,都是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在世俗的社会中,他们根本不会引起人们注意的目光。然而往往正是这些普通人的良知与选择,奠定了社会的公正,使人类文明传统得以传承。

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一篇表现社会底层人物品质的文章。(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作者简介

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y,1867-1933),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三十岁时发表处女作《天涯海角》,但一直到 1904年《法利赛人》出版,才引起社会注意。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这两组长篇小说通过对一个资产阶级家族兴亡史的描写,反映了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英国资产阶级走向堕落和腐朽的历史。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些英国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揭露了他们的丑恶灵魂。他的作品描述细致深入,语言简洁确切,笔调含蓄讥讽,表面看似冷漠,实则爱憎分明。与同时代的英国作家相比,他的艺术成就和批判现实的深度是比较突出的。但是他并不想触及资本主义制度。他认为把社会分成阶级是永远不变的生活规律,要改变社会制度是不可能的。第—次世界大战后的创作明显地反映出他越来越坚定地站到维护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去了。

高尔斯华绥还写过不少短篇小说,题材多样,内容广泛,风格也各不相同,描写的人物形形色色。《品质》(1911年)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篇。作者摆脱了向来充斥英国社会那种崇尚贵族绅士的阶级偏见,热情地歌颂了地位卑微的制鞋匠的高贵品质;对在工商业日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英国社会里小手工业者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小说故事平淡,语言朴素,通篇无惊人乏笔,然而就在平淡和朴素之中,蕴藏着强烈的感情,富有感染力。作者着重刻划格斯拉兄弟如何把所有的感情倾注在工作上,因而结局只简单几笔,就足以激动人心。格斯拉饿死前精工细作了最优质的靴子一节,表现了劳动者对自己技艺的深厚感情,尤为感人。

三、学生初读作品,理清情节结构 讨论明确:小说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通过“我”和鞋匠格斯拉的交往,介绍格斯拉的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从“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到文末,写格斯拉在困境中仍然坚持做质量最好的靴子。

四、人物讨论:

用心

爱心

专心

1.作者是怎样来写出格斯拉兄弟手艺的高超的和人品的高尚的? 讨论明确:

⑴小说开始,在“我”很小的时候,就领略了格斯拉的手艺。作者细致地描绘橱窗陈列的样品,称赞格斯拉高超的制鞋手艺。“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作者不吝笔墨,用最美好的话语来赞美格斯拉的手艺。

⑵先赞美靴子的制作手艺,后介绍制靴人。在看过靴子的样品之后,人们一定想知道格斯拉其人。作者在介绍格斯拉兄弟的相貌时有一些评点:“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由于勤苦在各方面都显得更瘦弱、更苍白”。人物性格已经部分地表现在这样的描述中,读者可以看出,这是个严肃认真、不擅交际的人。在这一部分中已经点出了矛盾:因为质量好(“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所以靴子经穿,人们也就不常到他的店堂里去。

⑶从介绍“我”和格斯拉的具体交往中,写出格斯拉的信誉好,靴子的质量高。从他接待顾客的方式来看,显然他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制作靴子上。他对自己的手艺有一种自信,对自己制作的靴子也有把握(“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⑷面对大公司粗制滥造的时髦靴子,“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其实,格斯拉有自己的愤怒,对那种不顾靴子质量利用广告销售的粗劣制品表示了鄙视。“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这是格斯拉发出的最有力度的批判。在大工业公司的垄断下,小手工业作坊的经营越来越困难。格斯拉的愤怒,不完全是因为大公司的垄断使他的生计出现困难,更重要的是他认为大公司不顾信誉,生产不合格的靴子坑害消费者。对格斯拉来说,他如果“顺应潮流”,就得利用广告,就得粗制滥造,就得赶时髦,让人们不断地换靴子,不断地跑到他的店铺里来购买,以增加业务。但是格斯拉作为一个底层劳动者的良好品质在这里展现出来,他坚持一贯的做人准则,一直到生命的最后。

在大公司的挤压下,两年的时间,格斯拉的生意继续下滑,不得不盘出一间店面,而哥哥因此想不开,死了。又过了一年,“我”回到伦敦,仅仅不过一年的时间,生活艰难的格斯拉一下子老了许多(“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2.作者为什么对最后一次定货,写得很详细? 讨论明确:为人物的死作铺垫。

在一番对话后,格斯拉一如既往地为“我”量尺码;“我”在收到货后,又对靴子作了一番评价(“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这些铺垫之下,人物的命运就显得不可思议:格斯拉竟然饿死了。

隔壁店面的“年轻人”以知情人的身份说出的一段话道出了人物不幸命运的根源: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最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从不预收工钱,“经常断炊”„„ 3.人物形象小结:

格拉斯虽然穷困,但是恪守职业尊严。作为一个穷苦的鞋匠,格斯拉一生中只做一件事——制作靴子,他把这件事做到尽善尽美,死而无憾。社会风气的变化也是导致格斯拉生意下滑的原因(“人们好像不要结实靴子”),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风气?除了小说结束部分借“年轻人”的口说出了一部分原因,其他原因也不难揣测:在对待靴子问题上,他比顾客还要认真;他只注意靴子的品质,不追求时尚;他认为他是最懂得靴子的,可是顾客要的是时髦;他认为靴子的品质第一是经久耐穿,但是顾客也许喜新厌旧„„矛盾的焦点,也许就在于他太重视靴子的品质。

用心

爱心

专心

五、深刻的小说主题。

小说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六、小说的人物描写特点

1.小说塑造鞋匠格斯拉的形象,通篇用白描的方法,朴实无华。小说对人物肖像描写的两个特点:(1)把外表的形似与内含的神似结合在一起;(2)把描写的落脚点归结于人物精神境界的提示上。

对店铺的描写和格斯拉的对话,倾注了真挚的情感。在一次次的交往中,“我”对格斯拉充满了理解和同情,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不断地称赞他的手艺的同时,引导读者注意他的命运;而最好的手艺,最悲惨的命运形成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

七、问题讨论:

有人认为,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点拨:当大工业生产冲击了传统手工业生产,鞋匠格斯拉面临生存危机之际,他仍坚守着做人的准则,制作最好的皮靴(“把靴子的本质都缝到靴子里去了”),他制作靴子,也爱他的劳动(“我们热爱靴子”),宁可饿死也不肯粗制滥造,表现了高尚的劳动道德。大工业生产提高了效率,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降低了产品的质量。格斯拉诚实,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如果要求他为了生存“因时而化”,放弃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个人物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用心

爱心

上一篇:出生申报户口申请下一篇:专业概论(交通运输类)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