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扎染教案

2025-02-01

(6)扎染教案(10篇)

1.(6)扎染教案 篇一

《小扎染》教案

教学重点: 能灵活的掌握并运用“扎”和“染”的关系来制作出美丽的扎染饰品。

教学难点:

在实践中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受扎染的奇妙效果,了解扎染制作的方法和步骤。

2、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喜爱。

教学准备:

课件、白布、颜料、绳、水粉笔、范作衣服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教师提问导入: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手里拿的这件衣服好看吗?哪里好看?颜色和花纹可是老师自已设计并制作的,棒不棒?想不想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其实老师就是运用了咱们民间的一种印花技艺叫“扎染”。今天这节课就和老师一起来学习怎样制作“小扎染”。

2、揭示课题:民间印花技艺——“小扎染”。并领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两遍。

二、欣赏感受、拓展思维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生活的多姿多彩也离不开扎染的装扮和点缀,下面就和老师一起来看看老师在咱们生活中哪些地方找到了用扎染装饰的饰品吧!

1、课件展示:有老师自制的扎染小方布,有用扎染制作成各种装饰品如:衣服、围巾、桌布、烛台等学生集中欣赏。并提问老师自制的扎染小方布跟老师衣服上的颜色和花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2、老师提问:小朋友们欣赏完了这么多扎染小饰品是不是感觉咱们的民间艺术是那样的伟大和奇妙。

3、老师提问:想不想知道这么多美丽奇妙的花纹是怎样形成的?先别急跟老师一起学一下扎染的小儿歌,聪明的小朋友就会知道美丽的 图案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了!

三、儿歌欣赏:

老师领导学生学习儿歌并有感情的朗读两遍。

四、探究新知:

儿歌里说“不用涂不用画、奇妙的花纹出来了”到底奇纱的花纹怎样形成的呢?咱们小组自己观察!

提问:

1、扎布的绳是活结还是死结,绳是否容易打开?

2、绳扎得紧不紧?

3、拆开后你还发现了什么奇特的地方没有?

观察完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回答,如:花纹是怎样形成的?颜色是怎样染的?是先扎布还是先染颜色?先扎布有什么作用?被绳扎到的地方有没有被染上颜色?等等

五、探究创作:

经过了咱们自己的观察,现在老师就想请你们自己观察的步骤和方法来试着做一次小扎染!看看能不能也做出美丽的图案出来!

做完后,抽小朋友自己说说小扎染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同时引导小朋友发现作品中不足的地方,并怎样解决。

六、教师演示:

看见你们做了这么多的扎染小样品,老师也忍不住想来做一做,小朋友们注意看看老师的方法和步骤。

演示完后,激励学生还想不想再做一次? 七:拓展延伸:

如果老师再给你们一次制作的机会,你会有什么奇特的想法没有?如:在折布上、染颜色上!有没有更加奇特的想法!

抽一到两位学生展示自己的奇特想法!

八、作 业:

1、小朋友们开动自己的聪明的小脑袋,创造出更多奇特的花纹出来!

2、老师巡视,及时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九:作业展评:

1、展示:将学生的作业集中展示在台上挂好!

2、评价:你最喜欢哪一幅作品,并说出为什么喜欢它!

3、如果这幅作品送给你,你会怎么利用它? 十:总 结:

扎染也算是我们民族的一颗璀璨之星,为了使它更加发扬光大,咱们长大以后一定要努力创新并合理运用,让扎染艺术把我们的世界染得更加多姿多彩。

2.扎染的制作方法教案 篇二

教材分析:

扎染与蜡染都是我国的民间艺术,本单元就是通过学习,了解我国民间艺术的多元文化,使学生意识到绘画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表现艺术,制作起来又简单,所以学生会很感兴趣。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我国的民间艺术,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2掌握扎染与蜡染的表现技法。

3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其表现的欲望。教学重点:对扎染与蜡染艺术的美感体验及表现技法的掌握。教学难点:自主表现与创造力的体验。总课时数:3课时 课时:2课时

课业类别:绘画表现课

教材分析:

扎染是我国传统悠久的染色工艺。通过扎捆与染色就可以制作出各种美丽的图案纹样。本课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充分感受扎染的天然合成之美。教学目的:

1.了解感受扎染艺术的形式美感,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2.通过自身的体验,了解扎染的制作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学重点:对扎染艺术美感的体验。

教学难点:自主能力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发挥。教学准备:

教具:丝巾,生宣纸、水粉色、毛线、调色盘、毛笔、剪刀、胶水。学具:生宣纸、水粉色、毛线、调色盘、毛笔、剪刀、胶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欣赏丝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块丝巾,看它与其他丝巾有什么不同?

2.小结:这种效果是进行了扎染的方法制作的。你想了解我们民间扎染艺术吗?这节课我们就一块来欣赏并制作。板书课题——扎染剪贴。三.新授

你们认为这种染色美吗?它有什么特点?

教师小结:这是我国传统悠久的染色工艺——扎染,撮起或折叠的被印材料经过紧紧的、不同花色的绑扎或缝扎,在用色浸染时,紧皱处不能渗入色水,就可以在材料上留下有趣的花纹。你们想学吗?下边我们一块来欣赏老师是怎么制作的,教师示范:

(一)撮扎:

1.将纸撮起

2.用毛线缠绕

3.沾色

4.干后打开

(二)折扎

1.将纸折起

2.毛线缠绕

3.沾色

4.干后打开

让学生欣赏电脑里的扎染作品,学生边观察,教师边介绍。并让学生谈一谈这些作品美之所在。

四、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提出注意事项:等颜色干后再打开,以免色纸损坏,打开时一定要仔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用上节课制成的扎染作品进行剪贴装饰。一.组织教学

二.讲评上节课的作业。

评析上节课的作品,给学生予表扬鼓励。

三.欣赏课本:课本上这些美丽的画就是用我们上一节课的作品剪贴出来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尝试一下做法。

四.教师示范

在示范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参与,培养他们表现的欲望。

1.思

2.选材

3.剪贴

3.(6)扎染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欣赏蜡染扎染作品,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工艺美术和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了解蜡染技术的应用。

情感目标:启发学生在欣赏蜡染扎染视频过程中逐步提高欣赏中国工艺美术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对祖国工艺美术的热爱。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美术中最有代表性的染织技术,理解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难点:染织技术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几幅作品(教材)是什么艺术形式?

今天我就带领同学们通过学习工艺美术中的染织——蜡染扎染来一起走进工艺美术的世界。

导入新课

(一)蜡染扎染简介

蜡染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织物上,然后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美丽的花纹。这是我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已很悠久。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

(二)工艺过程:

1、蜡染: 画蜡前的处理

先将自产的布用草灰漂白洗净,然后用煮熟的芋捏成糊状涂抹于布的反面,待晒干后用牛角磨平、磨光,石板即是天然的磨熨台。

2、点蜡

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把蜂蜡放在陶瓷碗或金属罐里,用火盆里的木炭灰或糠壳火使蜡融化,便可以用铜刀蘸蜡,然后画出各种图案花纹。

3、染色

侵染的方法,是把画好的蜡片放在蓝靛染缸里,一般每一件需浸泡五、六天。第一次浸泡后取出晾干,便得浅蓝色。再放入浸泡数次,便得深蓝色。

4、去蜡 经过冲洗,然后用清水煮沸,煮去蜡质,经过漂洗后,布上就会显出蓝白分明的花纹来。

(三)蜡染的表现手法

蜡染的冰纹就是它让人们为之赞美不绝的性格特征。冰纹的形成,是蜡画胚布在不断的翻卷侵染中,蜡迹破裂,染液便随着裂缝侵透在白布上,留下了人工难以摹绘的天然花纹,象冰花,象龟纹,真是妙不可喻,同样的图案的蜡画布料,侵染之后,冰纹就似人的指纹一样决不相同,展现出清新自然的美感。

(四)扎染的表现手法 扎花

即在布料选好后,按花纹图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使之成为一定形状,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将其扎紧缝严,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

浸染

浸染,即将扎好“疙瘩”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里,或浸泡冷染,或加温煮热染,经一定时间后捞出晾干,然后再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复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

(五)蜡染和扎染的区别:

首先用蜡附着在部分布匹上,然后将其放入染料中,没有被蜡附着的面料就染上了染料的颜色,被蜡附着的面料就没有,仍然保持原来面料的颜色,在蜡附着的边缘,由于蜡的渗透,被染的颜色也形成了渗透的样子,并且颜色有从无到有的过渡效果。扎染面料不是靠蜡来附着,而是依靠绳子来裹扎一部分面料,被扎住的部分不放到染料中,其他部分一样就形成了与染料一致的颜色,捆扎部分也由于液体的浸透形成了颜色的过渡。

三、小结

用蜡染和扎染工艺制成的壁挂、其他工艺品,极富民族特色,一直深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若是花色呢就是扎染更自然一些。但要是论图案画,就应该是蜡染图案更加丰富多彩,形象地再现了人物风貌、山水花鸟、耐人鉴赏。更加生动活泼。

百分百纯棉布,经过手工蜡染而成,具有浓郁少数民族风情的蜡染画。除了做墙上装饰,还可以用作台布,服装,让家居洋溢别样的风情。

蜡染画是在布匹上涂蜡、绘图、染色、脱蜡、漂洗而成。因为在染制的过程中,蜡白布的表面会产生自然龟裂,从而往白色坯布渗入染料而着色,出现许多或粗或细无规则的色纹也叫龟纹,这些龟纹就是区别真、仿蜡染布的标准,因为任何仿蜡染布设计进去的“龟纹”都是有规律可寻的。

蜡染一般都是蓝白两色。制作彩色蜡染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在白布上画出彩色图案,然后把它“蜡封”起来,浸染后便现出彩色图案;另一种方法是按一般蜡染的方法漂净晾干以后,再在白色的地方填上色彩。民间蜡染所用的彩色染料,是用杨梅汁染红色,黄栀子染黄色。

4.扎染教学实践论文 篇四

——扎染手工制作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教学实践

摘要:扎染又称扎缬,绞缬或染缬。中国染缬艺术的形成条件早在周代以前便已具备。在秦汉时期开始流行。可见扎染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让学生通过动手去了解扎染的工艺制作,对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实践意义。通过扎染手工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 示范学习探究 浸色晾干 熨烫 想象

本教学实践主要应用在第二课堂学生的教学活动中。具体实践如下: 教学准备:

工具准备:纯棉白扣布、纯棉白T恤、铁夹子、橡皮筋、绳子、木筷子、纺织染料各色、胶手套、食用盐、固色剂、塑料瓶若干个。

染前处理:

为保证扎染制作过程中染色均匀,需对织物进行染前处理。因为织物上常带有浆料、助剂及一定成份的天然杂质。染前处理有:

1.退浆:目的是除去浆料,可用碱液、氧化剂或淀粉酶等药剂加沸水浸布料退浆。

用量:药剂为布重的3%,水为布重的30倍左右。

2.纺织染料调制:用一包染料,加上一包助染剂,半汤勺的食盐,兑3斤水的比

例放入装颜料的塑料瓶子,然后用木筷子搅动,使其充分溶解在水中。

教学阶段:

一.教师示范,学习染法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其目的是对织物扎结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结部分均匀受染。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织物被扎的愈紧、愈牢、防染效果愈好。它既可以染成带有规则纹样的普通扎染织物;又可以染出表现具象图案的复杂构图及多种绚丽色彩的精美工艺品,稚拙古朴,新颖别致。其中扎,是决定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如何去“扎”作重点讲解和示范。

(一)捆扎法:捆扎法是将织物按照预先的设想,或揪起一点,或顺成长条,或做各种折叠处理后,用棉线或麻绳捆扎。其中,重点介绍圆形捆扎法、对折捆扎法和旋转捆扎法:

(二)圆形捆扎法:将织物揪起一点,用线绳扎紧,可扎成同样大小的花纹,也可由小到大排列。这是一种简单的方法。

(圆形捆扎)(圆形捆扎效果)

(三)对折捆扎法:是扎染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法,对折后的织物捆扎染色后成为对称的单独图案纹样;一反一正多次折叠后可制成二方连续图案纹样。

(四)旋转捆扎法:旋转捆扎法是揪起一点,将周围的布围绕着这一点作旋转,卷成一个类似于蛋卷蛋糕的形状,然后用橡皮筋或绳子米字样捆扎,形成旋转形的图案。

(五)夹扎法:夹扎法是利用圆形、三角形、六边形木板或竹片、竹夹、竹棍将折叠后的织物夹住,然后用绳捆紧形成防染,夹板之间的织物产生硬直的“冰纹”效果,与折叠扎法相比,黑白效果更分明,且有丰富的色晕。

(夹扎法示意图)(夹扎法效果)

(六)其他扎法:

1.任意皱折法:任意皱持法又称大理石花纹的制作,是将织物做任意皱折后捆紧,染色;再捆扎一次再染色(或做由浅至深的多次捆扎染色),即可产生似大理石纹理般的效果。

2.综合扎法:将捆扎,缝绞及夹板等多种技巧综合应用,不同的组合可得到丰富多彩的效果。将织物扎、夹结合,再以对折;夹住两个角等等。

(综合扎法)(综合扎法效果)

其实,扎染的方法千变万化,不同的方法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同一种材料,不同的捆扎也会出现不同的纹样,扎染效果本身也存在偶然性,我主要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扎法,寻找我们生活中的材料进行捆扎,创造出不同的、个性的作品。

二.初次试做,探究实践 试做

我让学生使用质地比较韧的纸巾做试验,尝试运用各种“扎”的方法。并作小结。

学生因为初次接触扎染,不了解扎的程度和染的分量,出现了以下的问题: 1.对于捆绑橡皮筋或绳子不够紧,效果不明显,为此,我着重强调,扎绳子或者橡皮筋一定要够紧。

2.学生上色的时候上得不够充分,以至于折叠重合的地方有很多没有上到颜色。

3.在上完颜色不久,学生急于拆绳子,以至颜色没有充分渗透。针对出现的情况,我拿着有问题的学生作业,跟学生分析,怎样的错误操作会出现这些扎染效果不如意的效果,学生很快就明白了。

三.总结经验,扎染手帕

(一)扎染手帕染前处理:每个学生将手帕大小的棉布带回家,用水泡一个晚上,将布上的浆泡出来,然后作晾干处理。

(二)学生尝试扎染手帕

有了之前尝试用纸巾做扎染的经验,我鼓励学生用各种方法去对手帕作捆扎的处理。

四.自由创作,扎染T恤。

经过扎染手帕,学生已经对扎染的方法有所掌握,对于T恤,其实就跟之前的手帕一样,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而且越来越有劲头,创造能力超乎了我的想象。

五.浸泡固色剂,晾干作品

手帕完成扎和染色之后,需要把它一个晚上自然晾干,再确定效果需不需要二次染,如达到预期效果,就可以用一包固色剂放进一个脸盆的水里,充分浸泡30分钟左右,然后就可以晾干。经过固色处理的手帕就能够不容易掉色。

六.熨烫作品

晾后的作品可在扎结处轻微喷湿,用熨斗趁潮湿熨平整,完成。

七.想象命名,集体展示

我让学生观察自己的作品,然后展开想象,学生们说,有的像波光粼粼的海面,有的像倒挂的猴子,有的像灿烂的向日葵,有的像霞光万丈,有的像姹紫嫣红的花丛,有的像„„

对于学生对自己作品的描述,我都加以充分肯定,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命名,我和我们组的老师把学生的作品搞了一次展示活动,效果是赏心悦目的,同学们在惊讶与好奇中欣赏。作品受到了观赏者的表扬和肯定,学生收获的不止是作品,还有创作的快乐和增强了自信心。扎染学习就这样在享受成果和欢乐中结束了。

八.扎染中出现的小“意外”

在扎染过程中,学生用了揉布然后捆扎的方式,用色的时候也是用得比较“脏”的颜色,那时我并不觉得效果怎样,后来,展开了之后发现别有一番风味,这个学生用了这种方法做了手帕和扎染T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另外一个学生,用了学校废旧的木条进行捆扎,做出了一道转弯的“彩虹”,效果也是让人惊喜。

还有的学生用综合捆扎,染色采用单色浸泡,也形成了特别的效果。

九.染,装点生活,乐趣无穷

经过了近一个月的扎染教学实践,同学们对扎染充满了兴趣,对了解我国传统工艺也产生了兴趣,渴望了解我国更多瑰丽的艺术文化。

回味和学生一起做扎染的日子,每一幅作品在拆绳子之前都让人期待,每一次展开作品的时候都令人兴奋。学生通过实践,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动脑的好习惯,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做捆扎,形成丰富多彩的扎染纹样,并用所学,装饰T恤,创造生活中的美。同学们享受了扎染带来的乐趣。扎染教学实践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扎染工艺手帕的制作》,作者:刘烨烨 2.《手工扎染技法》,作者:叶玉芳

5.扎染课程培训 篇五

4月17日,庄河教育局艺术指导闫齐影、进修学校美术教研员携全市初中美术教师一行来到庄河12中学进行扎染课程的相关培训,下面就扎染的相关培训内容做一下阐述和汇报。

一:什么是扎染?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其加工过程是将织物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色浆进行染色,染色是用板蓝根及其它天然植物,故对人体皮肤无任何伤害。扎染中各种捆扎技法的使用与多种染色技术结合,染成的图案纹样多变,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在织物上运用扎结成绺(或缝纫)浸染技艺印染成花纹的工艺。通常也指印染成的印染工艺品。

二:扎染的历史概述。

扎染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国古老的织染手工工艺之一。据古籍记载,这种古老的工艺大概始于公元前二世纪的汉代,发源地据说是在中原,随着人口的流动,扎染技艺向全国各地传播。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是出于新疆地区。据记载,早在东晋,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经有大批生产。当时绞缬产品,有较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图案花样,如白色小圆点的“鱼子缬”,圆点稍大的“玛瑙缬”,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缬”等。唐代扎染发展到鼎盛时期,贵族穿绞缬的服饰成为时尚。北宋时期因扎染制作复杂,耗费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从而导致扎染工艺衰落。到了元代,扎染工艺在中原渐次衰微,但在西南一隅却有广泛的流传。这自然有它的政治环境因素:西南远处边陲,中原战乱兵燹一时未能波及,为西南的生产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西南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发展平衡,为手工工艺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因此,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手工业在这两三百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除中国外,印度、日本、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也有扎染手工艺。20世纪70年代,扎染成为流行的手工艺,广泛应用于服装、领带、壁挂等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三:扎染分类:

1:云南扎染: 云南苍山洱海中的大理扎染,采用民间图案,通过对传统的扎染工艺进一步渲染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艺术化、抽象化和实用化融为一体的工艺品。其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

染料反复染制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传统染料以板蓝根、蓝靛为主,与化学染料相比,其色泽自然,褪变较慢,不伤布料,经久耐用,穿着比较舒适,不会对人体皮肤产生不良刺激。据说,像板蓝根一类的染料同时还带有一定的消炎清凉作用,对人的健康有益。在回归自然、提倡保健的今天,扎染布被广泛用来制作衣裤、被子、枕巾、桌布等与人体肌肤相亲的用品,格外得到人们的青睐。扎染布是白族特有的工艺产品,在大理城乡随处可见它的踪影。扎染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扎染如此受欢迎,是由于它特有的有别于其它染织物的个性。它朴素自然,蓝地上的白花清清雅雅,毫不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是人民勤劳、质朴、纯洁、诚实、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扎染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徽。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其扎染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环节。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画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大理白族扎染以纯棉布、丝绵绸、麻纱、金丝绒、灯芯绒等为面料,目前除保留传统的土靛染蓝底白花品种外,又开发出彩色扎染的新品种。产品有匹色布、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

我们再从现在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扎染工艺的现况看,似乎可以追溯到历史上这里扎染生产的概貌。周城是大理最大的白族聚居自然村,现有人口万人左右,自古以来各项农副业都较发达。现在,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从事手工织布和扎染工艺的妇女,“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就是这里生产扎染的写照。大理周城被誉为“扎染之乡”是当之无愧的。如此普及的情况,当然不是一时能够形成的,它必然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全国各地某一手工艺形成全民产业的历史状况看,在各种条件都具备的前提下,这个过程至少也要千年以上。

回归自然的美,更好地表现物像,增添艺术魅力。2:四川扎染

四川的扎染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不断的发展,形成鲜明地特色,历史上称为蜀缬。这与蜀地发达的丝织生产技术、丰富的染料植物和所处的南方交通要道的地理位置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四川省出产的扎染,缝扎彩色扎染突破了传统单色扎染色调的局限,强调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统一。利用扎缝时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造成染色的深浅不一,形成不同纹样的艺术效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白族地区,一种称为“反朴法仿扎染”的工艺制品正应运而生。反朴法仿扎染是在古代扎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像扎染而非扎染,像泼画而非泼画,图案花纹兼有扎染与泼画之风格的新工艺。其特点是在扎染工艺上省去了扎

结这一工序,图案花纹色晕层次更为丰富,呈现出错杂融浑、斑斓厚重的色彩效果。彩色扎染和反朴法仿扎染具有同曲异工之妙,能产生朦胧流动的风格和技法也十分普遍,图案灵活多样,其中游鱼、莲花和藕、鸟、蝴蝶甚或狮子等,是极为常见的题材。人们用这些扎有吉祥动物纹样的面料,制作床罩、窗帘、门帘、桌布、包袱皮、衣服等,尤其是童装,运用扎染工艺更为普遍,且喜表现盛开的鲜花以及狮子等威猛动物形象,表达了父母期盼孩子健康美丽,体魄雄健的美好愿望。扎染用的布料过去完全采用自家手工织的较粗的白棉土布,现在土布已经很少,主要用机织的生白布、包装布等布料,吸水性强,质地柔软。而扎染所使用的染料也是全天然的。红色染料大多是由藏红花提炼的,黄色染料则是用矿物质雄黄或栀子花叶子制成,而蓝色染料主要来自山上生长的板蓝根、大青叶、艾蒿等天然植物叶子的蓝靛溶液。

在浸染过程中,由于花纹的边界受到浸染溶液的浸润,图案产生自然晕纹,青里带翠,凝重素雅,薄如烟雾,轻若蝉翅,似梦似幻,若隐若现,韵味别致,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拙趣。

四川的扎染艺术,主要盛行于自贡、荣县等地区。自贡扎染艺术是在荣县民间扎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荣县古城荣州,农业、纺织业均十分发达。自贡、荣县扎染艺术在当地民间称为“捏娥娥花”,又称扎花,主要流行的纹样即“蛾蛾花”因当地把蝴蝶称为“蛾蛾”,所以“蛾蛾花”就是蝴蝶纹样。

同样,四川的藏族地区,其扎染艺术在风格上与西藏和云南、甘肃藏区甚至蒙族地区的扎染艺术相似,反映出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与交流状态。

3:湖南扎染

湖南的染色艺术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湖南扎染艺术主要保留在湘西这片恬静悠闲的地方。除了凤凰古城高高的吊脚楼诗词第一道靓丽的风景外,隐藏在大山中幽静、绮丽的木屋村落,更具有淳朴的气息。湘西秀美的扎染艺术就出自着迷人的古城村落中。其扎染艺术历史悠久,其扎染印花布纯美典雅,原始古朴。是湘西民族民间工艺品中的精品。

湘西扎染印花布制作工艺程序复杂,要先将各种图案投影在木板上并雕刻成模板,而后将布料置于两块模板间,再将特制的染沐灌入夹好的花模空白处,这叫凸染。手染是把花模板压在平展的布面上,然后用特制的染沐刷浸,稍干后揭开模板即可。扎染图案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制成壁挂、屏风、被面、桌罩、衣物等,成品独具特色,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民族韵味。如今,湘西扎染仍为人们所赞美。技艺也千百年以来代代相传,在纺染手段、绞扎手法 与染色艺术上,由单纯到复杂,由单色染到多色复染,技艺一代更比一代强。近年以来,由于广大设计人员和美术爱好者的努力,使得扎染工艺由于设备简便,操作方法易学,纹饰变化自由,晕色变幻莫测,尤其是经过绞扎染色而自然形成的纹理变化和斑斓的晕色效果更是魅力独具,因此深受人们喜爱。当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扎染现在已经是美化生活、点缀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其艺术价值也倍受国内外消费者和时装界的追求和青睐。

4: 西藏扎染

西藏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分布与西藏高原上的人们自古兼顾农耕与游牧逐渐形成兼有两种经济生产方式和特点的地域文化。其扎染艺术主要以毛毡和斜纹织物为材料,十字花型图案是其典型的扎染纹样,其风格古朴、淳厚。制作方法是将织物的顶留花纹处捏起,使周围大致形成四条皱纹并折叠,再将其四条折纹处染色。因毛毡和斜纹织物厚,可以染制清晰、明确的十字花型形成雪域高原独具特色的扎染艺术风格。

在山西省灵石县资寿寺三大士殿的罗汉像座物上,绘有毛织类扎染物,其明确的十字花型图案,完全是藏式扎染艺术风格,表明了西藏扎染艺术的辐射范围及影响力。也说明了早在明代以前,十字花型毛毡,毛织物扎染技艺已经相当成熟。

5:新疆扎染

以上各地区的扎染艺术都是“织后扎染”。即是在织好的白色或浅色纺织面料上,进行扎结染色,新疆扎染艺术不同于其他地区,属于“织前扎染”。它是采用古老的扎经染色工艺,现在经纱上进行扎结,染色,再经纬织造,色彩斑斓。它是我国新疆维吾尔族最具特色的丝织品。其最大特点是染经织物,即经丝采用扎染工艺染成彩色之后再织,因此色彩丰富,由浅到深有朦胧的的晕色效果。为了充分体现这种扎染色彩的变化,织造时大多采用经面缎纹和经面斜纹,使纹样与色彩自然融为一体,含蓄而富于变化。它是新疆地区传统的丝织品,需经过抽、拼、捻、扎、染、接、经、光、捶等四十余道工序才能完成,极富民族特色和风情。这种技艺在世界的许多地区已经沿用了几个世纪,直到现在,他还广泛流传于印度、印尼和马来西亚等广大地域。

6:其他地区的扎染艺术

我国除了以上各地区的扎染艺术外,在江苏的南通、贵州等地、也制作使用者风格独特的扎染艺术品。江苏南通是根据大量史料的日本保存、发展的我国唐代绞缬工艺,挖掘、复原了唐代精湛的绞缬技艺。

7:现代扎染与数码艺术

“现代扎染是针对传统扎染、蜡染和蓝印花布这三种传统染色工艺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即在各种纺织面料和成衣上运用现代防染科学技术和各种特殊工艺手法,创造出区别于传统“三染”、工业印染审美特征的具有现代审美意义的平面、立体或单色和多色交融新图形的可产业化的艺术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独特的工艺文化,与传统扎染一样,现代扎染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还在本质上体现出自身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传达不同时代气息的特征,具有“笔墨当随时代变化”(石涛语)的开放性特点。那么,在信息化、数字化快速发展、数字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数码思维”和“数码行为”成为我们正常“生活方式”的今天,数字化处理技术产生的数码艺术也必然能为现代扎染艺术借鉴,并成为当代设计师创造现代扎染新图形的重要工具和主要设计语言。

数码艺术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产物下的一种新兴艺术门类,反映着强烈的现代文化气息。拉萨尔—新航艺术学院视觉系主任古纳南说:“数码艺术指的是那些运用电脑科技各方面的新发展,尤其是资讯、传播、图像、生物科学等研究成果,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和过程”(这种艺术创作的形式与以往的模式有所改变。它打破了以往单纯设计师创作的模式和思维,能够把电脑科技以及相关的新信息、新技术进行集合,实现了将电脑强大的存储功能、编辑功能和设计师的创意能力组合起来,进行“人机互动”设计的超强功能的整合,进而使设计师最大化地对各种事物、各个学科体系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裂变,产生出陌生惊奇、独具一格、令人难忘和充满未来感的全新视觉形象。

以市场为导向,在相应的载体上创造出新的视觉图案,形成独具创意、适销对路和具有艺术附加值的纺织服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是现代扎染进行产业化艺术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从图案设计的本质来看,图案设计是一种从美学角度对物质的造型、结构、色彩、肌理及装饰纹样所进行的营构或方案设计,有着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殊属性,在具有装饰性的同时还具有从属性,必须以一定的材料经过一定的工艺加工手段来完成。因此,扎染艺术突破传统、经典工艺和材料的限制,借鉴数码艺术进行现代扎染图案设计,可谓“与时俱进”。它既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又有着很强的应用实践性。

四:扎染的应用:

1:嫁妆:

黄河孕育了古老的中原扎染,北宋年间扎染作坊(当地称为染坊)以遍布市林,民间统称中州扎染。民间所用布料,多用白棉布,只有官府豪门才用丝绸。中州扎染图案丰富,工艺精美,花样独特,写意花草几何图案有象形的贝壳纹以及色深浅不

一、互相渗透、求其综合效果的散化类。在扎染制品中,具有朦胧流动的美感,传递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意识,体现了中原扎染工艺的精湛技法。扎染品多用于民间姑娘的嫁妆,姑娘出嫁时,多把这些扎染的布料做成衣、裙、被、褥摆在箱柜,橱的上面,由娘嫁人抬着送往婆家,叫作“摆箱”姑娘们用这种方法,一来表现娘家富有,自己心灵手巧;二来寄托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希望。

2: 服饰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服饰时装化的步步升温,使得扎染艺术倍受国内外消费者和时装界的追求和青睐,扎染的图案也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起码有数百种之多,而且各种尺寸大小都有,衍生出扎染包、扎染帽、扎染衣裙等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在现代生活中扎染作为一种高档的工艺形式,被时装工艺广泛的采用,经过设计人员的巧妙构思,采用质地飘柔的天然真丝面料、配色和纹样进行服装创作,使人们感到舒展、流畅,具有独到的民族特色。

扎染普遍应用在丝巾上面。丝巾是现代妇女的一种装饰品,起到美化生活、点缀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台布则是家居装饰的一个品种,丝巾、台布种类繁多,尺寸不一,其色彩艳丽,古朴。新颖,深受国内外友人的欢迎和喜爱。扎染服饰可表现在许多方面,如全棉汗衫,连衣裙,半裙,上装,裤子,袜子等。花形有自然花纹与定位花形,穿上此装,具有回归自然的感觉。扎染可用在真丝、全棉、化纤、皮革、麻、毛等面料上。件与长度不限,匹料生产不开剪,不破损,使客户任意使用裁剪。

3:其他

现代染料品种丰富,扎染工艺有了多种选择。活性染料可低温操作。分散染料渗透力好,直接染料效果自然。目前扎染已不再限于服饰的运用,有其更广泛的用途,将其用于室内装饰如:壁挂,窗帘,门窗,台布,沙发罩,床罩,枕套等。近年来扎染艺术又被影楼用于婚纱衬景,效果古朴典雅,别具一格。扎染壁挂是扎染产品中提炼出的最高的一种工艺,它溶合了设计师与扎染之间的伟大创造,将所有的技巧与精华表现出来,产生现代艺术——染缬壁挂。在广大民间,扎染门帘、被面等是日常生活必需品,不仅起到空间分隔,御寒保温等作用,更以其淳朴、素雅的艺术个性,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美的感受与美的滋润。折射出朴质民众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享受生活的情操。

五:扎染工艺流程与制作

(一):扎染的工具与材料:染织物、针和线、染料、染锅、加热炉、搅拌棍、水捅、胶手套、剪刀等。

扎染前期的处理

1、退浆:目的是除支浆料,可用碱液、氧化剂或淀粉酶等药剂加水沸煮布料退浆。用量:药剂为布重的3%,水为布重的30倍左右。

2、精炼:目的是除去纤维上的天然杂质及残留浆料,右用烧碱加水沸煮。用量:烧碱为布重的3%,水为布重的30倍左右。

3、漂白:用于除去色素及残留杂质,常用次氯酸钠或氧化氢加水沸煮。用量:漂白剂为布重的3%,水为布重的30倍左右。另外,丝绸的染前处理是用皂液加碳酸钠加水煮精炼。

4、熨平待用:用电熨斗将漂洗过的布熨平以备描绘图案及捆扎用。扎结的技法

(1)捆扎法:捆扎法是将织物按照预先的设想,或揪起一点,或顺成长条,或做各种折叠处理后,用棉线或麻绳捆扎。

(2)、折叠扎法:是扎染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法,对折后的织物捆扎染色后成为对称的单独图案纹样;一反一正多次折叠后可制成二方连续图案纹样。

(3)、平针缝绞法:平针缝绞法可形成线状纹样,可组成条纹,与可制作花形、叶形。用大针穿线,沿设计好的图案在织物上均匀平缝后拉紧。这是一种方便自由的方法,可充分表现设计者的创作意图。

(4)、卷针缝绞法:利用针与布的卷缝可得到斜线的点状纹样

(5)、打结扎法:打结扎法是将织物作对角、折叠、不同方式折曲后自身打结抽紧,产生阻断染液渗入的作用。打结的方式有:四角打结,斜打结,任意部位打结等。

6)、夹扎法:夹扎法是利用圆形、三角形、六边形木板或竹片、竹夹、竹棍将折叠后的织物夹住,然后用绳捆紧形成防染,夹板之间的织物产生硬直的“冰纹”效果,与折叠扎法相比,黑白效果更分明,且有丰富的色晕。

(7)、折线夹扎法:用屏风折折叠织物,用条状木板斜夹捆扎木板两头,可做成连续图案。

(8)、综合扎法:将捆扎,打结扎,缝绞及夹板等多种技巧综合应用,不同的组合可得到丰富多彩的效果。

扎染的程序

设计图案==上稿-==浸湿==扎花==浸染==-漂洗==整检等七个环节 浸染的方法

1:煮染法的介绍

将扎好的织物放入染锅内沸煮达到高温染色的效果。最常用的是直接染料与酸性染料。直接染料易溶于水,适染棉、麻、人造丝、绢类。酸性染料色彩鲜艳,易于拼色,最适染动物纤维。

2:蒸染法介绍

将扎好的织物先浸泡于染液中染色,然后放入锅内蒸一定时间固色,常用的有缩聚染料。缩聚染料是一种新型的暂深性染料,既可染棉、麻等纤维织物,又可染羊毛、蚕丝等动物纤维。

扎染制作流程图示:

在活动的培训现场,扎染老师做了相关的讲解及示范,与会的领导、老师都受益匪浅,纷纷准备将这一民间艺术通过美术课堂发扬光大。相信,扎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也必将在庄河地区开出美丽的花朵!

庄河进修学校 范华

2014年5月

6.扎染作文600字 篇六

终于开始了,我将布对折成长方形,再将两边外翻,成一条比较宽的布。然后对折成正方形,斜折后是一个三角形,把尖头再翻,就成形了!我一拿起线就来了劲,开始将它一层又一层地捆起来,要紧也要粗,等三边全部绑好,打个结就可以收工。

拿自己的作品,我们所有人都既激动又期待。当喊到我的名字时,我立马站了起来,踏着忐忑的步伐走近那老师的身旁边。第一眼只是觉得梅红一片,顿时心里失落了许多,看着捆绑布的绳子一点一点地补剪开,我心中已经交杂不安。总算是递到我手掌上,我轻轻志不敢直视地拉开,单单是大略地瞧就觉得不可思议。

复杂的图案一入我眼,就让我眼花缭乱。深梅红色在原来白洁的布上绘出一朵朵类似花状的图案。中心肯定是最深的,可又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样渐渐变淡,而是一个夺人眼球的正方形。视线往旁边投过去,深梅红色的线牵动着一些极

淡的色彩向四周延发,在一定的长度就汇聚成一块又圆又方的图形。也许会有“重影”,余边一会儿红,一会粉,一会儿白。边角的丝穿透整张布,其它颜色也微微随着流动,画出自由流畅的线条。在正中间,有一道令人感到神圣的十字,在两条横着的线上又有一条圆弧作为装添。淡色构出的菱形却是那样醒目,三角形托着它们,丝毫不失美感。整体看来,就是盛开的花朵,不时地飘落花瓣。我回到座位,继续带着欣喜观赏—

7.扎染作文300字 篇七

3月13日,我们和阮老师一起参加了一次有意义的春游活动---去丝绸博物馆做扎染。首先,大家都发到了一块白色的,四四方方的,上面印有暗花纹的绸布,我们兴奋地交头接耳,大家都在议论到底要怎么做扎染呢?直到老师说:“安静!”我们才安静下来。老师开始给我们讲解扎染的制作方法了,我认真的听着,听完之后,我们马上动起手来。瞧!我们多能干呀!我们先把布对折2次,然后随便选一个角拉起来,用一根细线一圈圈地绕在这个角上,直到把线用完。我们默默地做着,很快就绑好了。接着就该染色了,有两种染料可以供我们选择,分别是蓝色和粉色的,我选择了粉色。

后来,我们又去看了介绍蚕宝宝的电视,了解了蚕宝宝的一生,还知道了丝绸是怎么来的。接着我们还去看了古老的织布机,还有用丝绸做得龙袍,我觉得古代的人真伟大,衣服上的绣花非常的精美,而且完全是手工的。

这次春游我不仅了解了很多有关丝绸的`知识,而且还学会了扎染,我觉得这天过得很开心!

8.扎染作文300字 篇八

在石头哥哥的讲述中,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公元四年,正是东晋王朝,一群女子正欢快地劳作着,在她们的巧手下,一批批五颜六色的布帛诞生了……这样的联想让我顿时兴奋起来,我不由得跃跃欲试,想要自己动手制作扎染。

石头哥哥仿佛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发给我们每位小记者一块布,让我们折叠成自己喜欢的形状,然后在圆头上绕一根牛皮筋,越紧越好。我把布卷成了圆筒,扎紧。该上色了,我发现染料很像水,我选了一种苹果绿,小心翼翼地染了一块;又选了湖蓝色,再染了一截。等这块布基本上色后,我慢慢地打开,虽然不是很好看,但因为是我自己做的,所以还是很喜欢。

9.美丽的扎染 教学反思 篇九

--------教学反思

蒋艳霞

《美丽的扎染》是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课的内容。由于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民间传统艺术中的扎染方法,虽然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表现艺术,但是制作起来又简单,学生对此很感兴趣。

在教学中,我试图让学生尝试用简单材料(白布),通过用线绳把布扎紧,然后放到染色剂里去染,通过把布展平就成了扎染作品,进而感受染白布的天然合成之美。了解扎染的制作方法,激发对民间扎染的热爱,养成善于思考,敢于尝试和勇于创新的意识,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对于小学五年级大部分学生来说,对“扎染”这一名词可能从电视或其它途径听到过,也可能在平时见到过一些扎染工艺制作的生活用品,但谈及对于民间扎染工艺的真正了解还是不充分的。课堂上。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扎染作品,了解我国悠久的民族纺织品染色工艺,体验扎染艺术的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该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色彩感受能力和手工制作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的注意引导学生将活动讨论的重点放在染出美丽花纹的关键-----扎,以及染色时需要注意事项,结果学生作品出现了丰富色彩的图形。通过让学生看有关云南大理白族扎染历史,让学生欣赏美丽的扎染图片,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通过猜测扎染作品是如何制作的,通过初次体验总结出扎染时的关键部分,第二次制作时学生也在自己的脑子里勾画出各种自己创意的美丽图案。既培养了学生的形象观察能力,又开发了他们的艺术想象力与创新力。强调不同的扎染方法产生的不同图案,而不同的扎染方法和不同染法又将形成丰富的图案与色彩,使学生获得较多的信息量,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扎染方法,并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加以归纳总结。由于制作简单,色彩丰富,学生又能大胆想象,因此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注意安排了观察、比较、归纳、演示、组合创作、总结等环节,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方法自己去看、自己去想、去做,这样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学生对老师有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0.云南扎染介绍 篇十

云南扎染介绍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各个民族之间有着各不相同的民风、民俗。冉艺*染坊”扎根于独特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土壤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条件,二十五个民族之花的文化孕育还有成千上万的用原始染料手工制作完成居家服饰的村寨。大量原始手工作业和现代时尚潮流相互的影响让本公司除保留传统的扎花针法外还创新了扎、撮、皱、叠、折、捆等约30多种针法开发出近1000种纹样,生产出古朴、典雅时尚彩色扎染的新品种,产品有服装、匹色布、桌巾、门帘、、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沙发巾、挎包、坐垫、茶杯垫、等上百个品种。题材广泛、内涵丰富。

手工扎染依然采用两千多年前的民间传统染法,以黄豆粉、石灰调水作为防染浆,以保健植物—— 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发酵后作为染料在纯天然的棉、麻布上纯手工制作而成图案古朴典雅,线条时尚飘逸洒脱,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形成独特的时尚民族风格。喧闹需要恬静,繁华呼唤朴实,在现代化的今天,冉艺染坊原始与现代相结合独自一派的设计艺术风格,不仅代表着传统民族文化,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

上一篇:小学年度总务工作计划下一篇:我的快乐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