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的互联网(精选9篇)
1.经济新常态下的互联网 篇一
李嘉诚作为香港富豪,在2014年以《无心睡眠》为题致辞汕头大学的毕业典礼,在致辞中,他明确指出: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新常态”就是机会的不平衡,这也是他的担心之处。但是在当前中国经济的现状下,“新常态”并不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新常态”这一名词没有明确的涵义,这个自古便存在的名词对中国的经济现状作了很好的诠释。“新常态”是近几年最常见的术语,其最初的提出者是美国的埃里安。在宏观经济领域的定义被西方舆论普遍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一、中国目前经济现状的分析
处于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放慢了增长速度。处于中高速增长的经济需要用底线思维和战略思维的双重观点来进行宏观调控,使“平常心”与“忧患心”并存,放弃对速度的过分追求,预防降速带来的焦虑。此外,新常态摈弃了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转变为成本低、效率高、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如此一来对宏观调控的重点将转移到结构调整和方式转变上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新常态的主要表现形式:一是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再追求高速发展,而转为中高速发展;二是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从不平衡转向平衡优化;三是新常态下将对前期政策的遗留问题解决和定力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使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总量更加稳定。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更有专家预测: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在不出现金融危机的前提下,目前的经济状况需要三到五年来调整。
二、中国目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运行仍然面临挑战,下行压力大。调整经济结构带来的诸如经济风险和企业困难等问题开始不断出现。部分专家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和周期性经济问题列为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但是笔者的观点是,政策调整失衡等内部原因才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超过四万亿的投资金额数目巨大,而这些资金投入到机场、公路、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上,回报率非常低,需要多年才能收回,这种超能力的投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制约因素。
(二)人民币汇率不定。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升值直接导致了出口企业利润的缩减,竞争力受到限制,人民币升值1%,则出口企业的利润减少2%,经济增长失去了外贸的有利推动,而国内人民币的贬值则使得国民购买能力的下降,促进经济增长的三个因素中,消费与出口两个因素都失去了作用力。
(三)房地产泡沫和地方债可能触发金融危机。当前有超过30%的房价收入虚高了房地产经济,房屋的居住率低,如果这种虚高经济出现危机首先会导致资金断裂,这将会使中国也陷入次贷危机的风险中,但是,中国对国有银行的制度是“刚性兑付”,以此来防止国有银行的倒闭,而如此一来,通货膨胀等恶果将很快蔓延至整个中国。另一个导致金融危机的潜在原因是地方债务。根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40万亿的地方债务,这种地方债务如果延迟归还,社会信用将会受到挑战,金融秩序遭到严重破坏,资金链断裂。
三、适应“新常态”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辩证看待新常态。新常态是进步,新常态是“富态”,是中国经济进入更高层次发展阶段后才出现的状态。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我国经济上了大台阶,体量大了,百姓生活改善了,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我们才能将过去无法做到的事情做的更好,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实现成功转型,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发展。新常态下,挑战与机遇并存。金融、地方债务、房地产等风险和危机开始有所显现,在这种风险机遇并存的环境下,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城镇化等“新四化”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是完全能够保持中高速的经济增长的,这种发展带来的风险我们完全可以解决。
(二)积极适应新常态。我们要以平常心态来面对当前的新常态。首先要保持冷静,戒骄戒躁,顺应时代发展。这种经济增长速度的降低不是人的主观意志能够控制的,因此我们要顺应这种发展,不盲目刺激。但是也要对经济发展速度有底线,避免经济发展受外在因素影响而增长过慢,从而使经济发展以适当速度运行。其次是尽自己最大努力,主动创新。新常态是一种全新的模式,要以全新的思路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使经济增长统筹稳步发展,通过合理的改革,使市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社会和企业更具活力,经济靠自身动力发展,使经济结构得以优化和升级,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三)努力发展新常态。一是要用更加稳健和灵活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来取代过去比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根据财政收入制定财政支出,以此来约束财政投资,是货币充分发挥其服务作用。二是要稳定人民币对外汇率,要发挥市场对存款和贷款等利率的影响,促进金融机构的私营化,改革金融机构体系,取消银行的垄断地位,使企业节省融资成本投入,使企业的融资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三是要市场环境平等化,使国有企业和银行在公平的环境下与民营企业和银行展开竞争,竞争是改变垄断的有效手段,从而使社会效率得以提升,百姓从中获利。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常态,新发展。我们要以一颗冷静、火热而坚定的信念来面对新常态的发展,积极主动的认识、了解和适应新常态,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崭新的明天。
2.经济新常态下的互联网 篇二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初考察时指出, 政府要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便利的环境和温暖的春天, 而互联网金融的春天, 也是中国新经济的春天。近年, P2P、众筹以及“票据宝”等互联网金融新兴业态的快速发展, 使得传统金融的“互联网革命”不断推进。然而, 互联网金融究竟是什么, 如何考量对市场中各个经济主体的影响, , 它在我国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目前仍是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界定
互联网金融的内涵不仅局限于金融业态的网络化, 更是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互联网金融企业依托互联网实现了超级集中支付、便捷金融支付和个体移动支付的有机统一;互联网金融业务大数据化的信息处理、风险评估, 缓解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现状, 缩短了投资、融资之间的里程, 在助推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减少交易成本。
二、互联网金融当下代表业态剖析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业态有:第三方支付、众筹、网络小额贷款 (非P2P) 、P2P网贷以及金融机构创新型互联网平台。从数据上看, 互联网金融的多种业态在我国的发展速度是十分迅猛的。截至2015年初, 我国P2P网贷总量逾2000亿, 全球第四大基金——余额宝的资金规模突破了5000亿大关, 而家喻户晓的支付宝的移动支付占比也超过了50%。客观来看, 以各类理财宝为代表的多元化理财产品推动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众筹、P2P等网络平台的建设和完善有利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信用风险定价所依仗的而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 将使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解决变成了可能。在我来看, 我国当下互联网金融业态的特点主要分为以下三点:
1. 成本低廉, 效率较高:
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通过计算机处理, 其完全标准化的操作流程, 为资金供求双方搭建了高效的交易渠道, 使得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都可以一站式实现。互联网金融这种游离于传统金融中介、杜绝垄断利润的特点, 最终带来了交易成本的大幅降低。
2. 发展较快, 覆盖面广:
融资需求旺盛的小微企业是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主要客户。互联网金融服务打破传统金融机构的对小微企业的风险隔离, 使自身的客户基础更加广泛。新兴的金融服务模式, 拓宽了良性双向选择的融资渠道, 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其得益于互联网功能优势的特点, 使得客户不再受时空的约束, 金融服务去媒化也得以实现。当下, 大数据、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真正让我国互联网金融业步入了发展的黄金期。
3. 管理缺位, 风险较大:
2015年将是互联网金融业的风险集中的一年。经过2014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创新, 政策制定的观察期已经告一段落, 今年我国将在法律层面对其进行更为科学、具体的规制。在当下互联网金融领域有两个突出的风险源:其一是信用风险。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尚不健全, 相关法律盲点较多。此外, 由于互联网金融极低的违约成本, 不法机构恶意骗贷、卷款跑路等问题时有发生。其二为网络安全隐患。互联网金融运营模式会不可避免的受到网络运营环境的影响, 网络的虚拟性和便捷性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也为消费者资金安全、个人信息安全的保障埋下了隐患。
三、商业银行所受互联网金融业的冲击
1、直接排挤银行原有中间业务。
目前, 支付宝、微信钱包等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线上和手机终端均可以实现便捷理财、在线购物、预订机票、交纳水电费、电话费等一系列日常业务的办理, 并且得益于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 第三方支付平台已将自身业务从线上体验扩展至移动支付领域, 直接挤压商业银行的代理收付以及结算业务的营业空间。
2、分流商业银行储蓄存款。
延迟支付——这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显著特点, 导致了结算资金在第三方资金池中的滞留现象, 最终造成了对银行存款的分流。第三方支付企业运用其不断增加的资金沉淀, 开展面向保险、基金等领域的投资活动, 可以给用户带来远超银行活期存款的收益, 这对于银行的短期存款业务无疑是严重的威胁。
3、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也与互联网融资平台形成间接竞争。
互联网融资机构主要服务那些无担保的小额贷款客户。随着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快速建立和政策、社会环境等有利条件逐渐向小微企业倾斜, 互联网融资平台的难题——贷前评估、担保以及贷后管理就会更加科学、有效。互联网金融业在大数据的应用方面也有所进展, 2015年3月24日, P2P企业上海拍拍贷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在北京发布业内首个基于大数据的核心风控系统——“魔镜风控系统”。不仅如此, 互联网金融企业还能够通过整合担保旗下的金融公司、B2C公司等途径, 提升信用信息搜索和专业信息处理能力, 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对客户的资质进行判断, 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因此, 互联网融资机构已经成为传统商业银行对企业 (特别是小微企业) 贷款的强力竞争者。
四、互联网金融之于小微企业的影响
1、拓宽小微企业融资环境。
根据《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提供的最新数据, 仅有59.4%的小微企业称其借款成本在5%至10%之间, 而借款成本超过10%的小微企业已逾四成。在考量在融资成本对于企业负担的调查中, 约有31.8%的小微企业主表示银行贷款相比其他方式的融资而言, 成本和占比均为最高。[博鳌论坛发布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欲探融资创新之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中旬刊) , 2013, 04:12-13.]
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未竟的情况下, 商业银行在融资市场上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因此, 互联网融资服务不是对商业银行的彻底替代, 而是对金融融资市场的有效补充。
具体而言, 较低的融资成本对于小微企业的初期发展举足轻重。中、小微企业能够切实地从互联网金融企业为其提供的高流动性的融资平台中获利, 使得原有的融资渠道得以拓宽。我国小微企业其金额小、频率高、期限短、用款急的多元化融资需求能够在互联网融资平台上得到较好地满足。
2、融资风险相对提高。
截至2014年年底, 申请破产的P2P网贷公司已超过两百家。一些小型公司的企业运营严重不规范, 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和经验十分匮乏, 导致作为资金迫切需求方的小微企业很难成功获得融资支持。伴随着我国新兴互联网金融衍生产品的涌现, 此种运营机制存在着创造资金价值、影响货币发行等危险的金融运作;不仅如此, 贷款利率市场化所导致的系统性风险, 也在市场中不断传播和放大。
五、新常态下, 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现实意义
互联网金融是电子商务发展和网络技术进步的产物, 是我国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入的表现, 金融市场对互联网企业的有序开放更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改变的趋势。
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 对于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十分重要。小微企业能够更加优惠、便捷的得到融资支持, 推动我国创新创业, 成为我国新的GDP增长点;传统银行能够结合政策与自身条件, 优化融资服务模式, 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而互联网金融企业也不断推陈出新, 为我国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六、结语
综上所述, 互联网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微观上看, 其信贷业务不仅填补了传统银行对于小微企业融资的空缺, 还对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行具有积极影响;第三方支付业务在便捷用户生活的同时也催生出“余额宝”等新兴金融产品, 推动了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在与传统银行的竞争中不断相互促进。
宏观而言,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业, 对于我国推动创新创业、实现创新驱动、优化经济结构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性意义。
参考文献
3.新常态下的云南经济 篇三
全球经济复苏缓慢
中国经济新常态这一概念,可能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最吸引世界经济学人的一个话题。为什么中国新一届领导人,会提出新常态这一概念呢?究其原因,跟中国所面对的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经济环境分不开。
纵观世界经济走向,不难看出,自2008年美国华尔街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许多经济体纷纷中弹,落入经济萎靡不振的陷阱。分析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不难看出,美国就是始作俑者。美国历来寅吃卯粮,仗着二十世纪40年代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诱使世界44个经济体,建立起以美元为世界大宗商品定价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美国便开始间接地掠夺全世界。每当美国发生经济危机时,就会利用美元是世界主要货币的优势,把危机转嫁他国或世界,而且屡试不爽。最有力的证据是,二十世纪70年代,美国因在越战中失利,导致美元暴跌,美国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单方面宣布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并将美元直接与石油挂钩。这样美国不仅成功地转嫁了那次危机,而且成了世界石油能源的主宰。再就是2008年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虽然美国是始作俑者,但结果却是全世界为美国的过失买单。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据资料显示,此次由华尔街次贷危机引暴的全球金融危机,其实早就露出端倪,只是美国视而不见。2007年,华尔街出现次贷危机,但没有引起美国的足够重视。直至2008年9月中旬,华尔街金融大佬雷曼兄弟宣布倒闭。雷曼兄弟倒闭,引发骨牌效应,整个华尔街陷入金融危机,并快速向全球蔓延。截至目前,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仍在继续发展中。
透过此次金融危机,可以清楚地看到,以美国为首的世界主要经济发达体,在金融领域存在着过度放贷、过度衍生、过度杠杆、顺应周期等深层次问题。同時,随着危机不断加深,全球经济失衡、全球贸易失衡等深层次问题也显露出来。此次危机,不仅波及全球,危害世界经济,更重要的是对美国、欧盟、日本世界三大主要经济体影响极为严重,是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对世界影响最为广泛的一次危机;从影响的深度来看,已经造成三大经济体相继陷入衰退,并且预计衰退将持续。目前对世界经济的破坏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历次经济危机,仅次于二十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从发生的原因来看,这是第一次源自金融体系内部的危机,由于金融体系发挥市场融资的作用,此次危机对金融体系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将导致市场化融资和信用体系的重新建立;从历史意义来看,由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全球经济不平衡的问题也暴露无遗,为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与西方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重启全球性金融话语权争取,创造了话题,其历史意义不可估量。
的确,就中国经济而言,在世界经济发达体深陷金融危机之际,中国经济却一枝独秀,一度被誉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引擎。这个结果,一是得益于中华民族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思维逻辑,中国人历来有储蓄的习惯,不管挣多挣少,总要拿出一部分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二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短短30年时间,就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走到了世界经济第二的位置。最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始终带领全中国人民,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论外部经济环境如何,中国的资本账户始终不对外开放,无形中为中国的经济筑起了一道防护墙。因此,当全球多数经济体深陷金球危机的泥潭无力自拔之时,中国经济却相对较好,并且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增长。
面对中国一枝独秀的经济现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体国家,能让中国独善其身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自从全球金融危机暴发以后,美国就把战略重心转向亚太,明显就是冲着中国而来。再就是,纵观这几年世界发生的诸多事件,似乎都跟以中国为代表的世界新兴经济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先是中东暴发颜色革命,凡是与新兴经济体友好的执政党都先后倒台,甚至国家陷入战乱。再就是围绕着中国展开的钓鱼岛主权之争,南海主权之争,这些充分说明,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遏制中国。
中国是大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岂肯坐以待毙,任人宰割?那以美国为首的居心叵测者们会善罢甘休吗?显然不会。这不,眼看一时拿中国没办法,便挖空心思挑起了俄罗斯与乌克兰的领土之争,而且利用俄乌对峙,举起经济制裁的大棒,一轮接一轮地对俄罗斯实行经济制裁。就是想通过弱肉强食、杀鸡敬猴,打破有利于中国和新兴经济体的世界格局。尤其这段时间,美国拉着一帮“小兄弟”,拼命打压石油价格,导致俄罗斯货币持续贬值,几次接近崩盘。面对如此复杂而严峻的国际局势和金融环境,中国何去何从?此时此刻,习近平总书记石破天惊地提出了中国经济“新常态”这一概念。中国必须打铁本身硬,只有中国经济具备了抵御风雨的能力,才能给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带去希望,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举,才能让“中国梦”变成现实。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这一概念后,获得了中国人民的拥护,一时间,社会各界好评如潮。中国经济仿佛迎来一阵清风,吹皱了一池秋水。
什么是经济发展新常态?追根溯源,最先提出这一经济新术语的,是西方一位经济学权威。他根据自2008—2009年世界主要经济体遭受金融危机沉重打击,全球经济进入“大衰退”,而这期间,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也悄然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他对这一现象做了一种描述与预测。他认为 :经历了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将发生深层次变化,国家干预主义可能增强;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加快;全球化不再等同于美国化;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地位上升;发达国家要依靠新兴市场来摆脱危机;世界多极化趋势得到强化等等。
nlc202309020458
那具体来说,什么是经济发展新常态呢?据国内权威人士分析,可分为三个维度来认识和理解新常态这一经济新术语:
新常态的目标是经济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适应新常态,是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必须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长久以来,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盲目攀比搞工业,重复投资上项目,肆意扩张借贷款,跟风决策建新区,吹捧包装玩概念,不仅造成自然环境严重受损、资源承载重大透支和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而且造成了市场经济表面繁荣、经济发展不可持续、财政收入空转虚增等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中国要想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一枝独秀”、领衔演出,不被人指“搭便车”,就坚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邪路,而是要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路。落实经济新常态要求,追求经济新常态目标,必将有利于地方政府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中解放出来,使中国经济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转向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轨道上来,实现经济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新常态的背后是执政思维理念的重大转变。新常态的提出,预示着长期以来惟GDP增长马首是瞻的政绩考核将逐步淡化使用。当然,新常态,既不意味着对经济发展连续探底坐视不管,也不意味着对经济发展徘徊不前漠不关心,更不意味着对经济发展一路高歌刻意打压。经济新常态,实际上是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甩掉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包袱,清除各级领导干部的思维障碍,突破GDP增长高于一切、财政预算必须连年递增的思维定势,解开层层加压指标值、层层签订军令状的权力束缚,不搞“一刀切”和“一锤定音”。具体来说,就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决不要带血的GDP,严防各类重特大安全事故和群体事件的发生,体现稳中求进、事缓则圆的要求。就是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隐形政绩和显性政绩的关系,遵循经济发展基本规律,潜心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坚决不做杀鸡取卵的蠢事,体现咬定青山不放松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统一。就是正确处理发展主体和发展客体的关系,凝聚发展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逻辑。就是正确处理发展战略和发展战术的关系,在坚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同时,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体现“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的要求。
新常态的核心是资源配置方式的理性回归。新常态,意味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新時期,要辩证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统筹发挥“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的职能作用,确保政府既不缺位放纵市场,又不越位干预市场,也不错位扰乱市场,从而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要求落到实处。当前,全球经济和我国经济发展都已步入新阶段,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经济增速放缓,各级政府要有包容心态和科学研判,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优势仍然存在。各级政府要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减少和克服行政手段的路径依赖,不搞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刺激和大面积调控,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最大限度地增强和保护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促进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同时,推进政府职能深度转变,履行好必要的监管职责,充分释放经济体制改革红利,弥补市场失灵,矫正市场畸形,净化市场秩序,管控市场风险,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新常态下云南经济发展走向
2014年12月23日,中共云南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了2014年第四次学习会议。省委书记李纪恒主持会议,陈豪、李江、和段琪、丁绍祥、高树勋、刘慧晏、王喜良、岳跃生8位同志参会。会议上,几位领导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行了专题学习。省委书记李纪恒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科学分析新常态下云南与全国的同与不同,形成新的战略判断和战略思维,实现工作思路上的新发展、工作路径上的新创造,努力走出一条云南特色的新常态发展之路。
就深刻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特别是经济新常态的精神实质,交流了学习心德和体会。大家一致认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我们谋划、推动2015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和遵循。作决策、谋发展、干事情,都要在这个大背景、大逻辑下进行,既要看到新常态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实践基础上新的跃升,又要看到新常态是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前进中的问题,用新视角观察新事物,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新常态,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与时俱进,抓好经济工作。
李纪恒书记指出:对云南这样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欠发达省份而言,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云南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最艰巨的任务。当前,要正确看待云南经济增速下降这个现实,坚决摒弃那种新常态就是增速“慢下来”、就是“弱化发展”、就是心安理得的“自然增长”等片面认识,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确保全省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积极“进”、稳中有为,主动“为”,实现稳中提质、稳中求好、稳中求优。
李纪恒书记还强调:要从经济新常态下寻求云南发展新动力,进一步坚定信心,增强谋事而定、乘势而动的主动性,保持专注发展的定力,以奋发有为、真抓实干的状态,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努力把潜力释放出来,把各种可能的风险与挑战化解掉,拓展经济发展新的更大空间,开启提质增效升级的经济发展新阶段。要多管齐下扩展有效需求,稳定经济增长;要创新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要强化区域协调发展新思维,打造区域发展空间新格局;要狠抓改革攻坚,激发增长新动力;要深化开放合作,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要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设美丽云南。
责任编辑:施凤仙
4.经济新常态下的互联网 篇四
摘要:文章讲述自vX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备受关注。开始,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新常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在“新常态”经济下,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问题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虽然经济增速回落很可能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但更重要的是,“新常态”经济带来了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改善了就业结构;政府部门深化改革,逐渐简政放权也给大学生创业和企业自主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创业;新常态;经济结构;深化改革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自来就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步步攀升,预计毕业人数将高达749万人。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正呈现“新常态”,亦即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逐渐调整优化,政府大力简政放权,经济增长动力趋于多元化。基于这些“新常态”经济特征,可以预见我国大学生就业创业也会随之发生深刻的变革。
1、文献回顾
,我国为保证经济发展的人才供给、以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满足青年学生上大学的普遍愿望,开始实行高校大规模的扩招。20世纪初,高校毕业生出现井喷式增长,如中国迎来了中国高校第一个毕业高峰,应届毕业生人数由20的145万猛增至201万人。自此以后,毕业生人数每年仍以相当高的速度增长。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给大学生就业问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由于21世纪以来的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排斥效应,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资源配置的优化,过剩的人力资源只能退出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愈加困难。还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的区域性阻碍了大学生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教育结构落后,难以跟上大学生的市场化就业需求。苏剑、盛磊则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归结于当前经济发展阶段下产业结构问题,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分化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使得市场对于大学生有较低的需求。除此以外,吴克明、孙百才还得出结论,认为大学生偏高的就业期望和择业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与国家经济发展与就业情况息息相关的。根据“奥肯定律”,劳动力需求的水平主要由经济增长速度决定。经济增速快,市场就会有较大的劳动力需求,就业岗位增加,失业率低;反之,劳动力需求将减少,导致就业水平降低,失业率增高。这一定律揭示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在发达国家中得到了广泛的印证。国内学者对于“奥肯定律”在中国的适用性也做了一些研究。如陈安平、李勋来利用1985—间的实际GDP和有效就业RE的数据,得出了经济增长推动有效就业增长的结论。相反地,另一些学者如蔡畴却认为在中国经济增速的并不存在“奥肯定律”揭示的经验现象,亦即高就业与高速经济增长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因此,即便经济增速下滑,由于劳动力供给产生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呈现新趋势等原因,就业依然能实现稳定增长。而随着新增就业的扩大,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有望得到缓解。本文将着重从当前的经济形势出发,剖析“新常态”经济下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
2、“新常态”与大学生就业、创业
2。1 经济增速放缓
“新常态”经济最显著的特征
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经验分析的角度看,开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回落,而城镇新增就业却仍然在稳步增长;尤其地,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见图1),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24年以来的新低,仅有7。4%,然而同年我国就业人口并没有随之下降,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322万人,甚至超过了上一年新增就业1310万人的数量。由此可以发现,就业增加对于经济增长的依赖程度正不断减弱;而另―方面,通过对经济增长1个百分比带动的就业增加数的衡量,可以发现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近年来GDP的增长可以带来更多的新增就业,GDP增长的“含金量”更高。因此,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新常态”下的中高速经济增长速度并不一定意味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恶化。(1)7%左右的稳增长速度能基本保障较为充分的就业,不至于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一步加深;(2)放缓的经济增速收缩了荆棘下行区间底线,减弱了短期稳增长压力,也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得到及时的调整;长远来看更是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新常态”经济下,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问题,需要抛弃陈旧的GDP高于一切的理念,认识到无需过于看重经济增速,只要保证经济在合理区间内,大学生就业就能保持相对稳定。
2。2 经济结构调整
除了经济增速放缓,“新常态”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结构逐步调整优化。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传统产业产能大幅超出需求的问题,第二产业陷入了产能过剩的泥潭;而高技术产业则日新月异,大量新兴产业逐渐蓬勃发展。这样的经济结构的调整无疑对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新常态”意味着国家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过去的经济发展中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于住房、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有着日益扩张的需求,市场对于农民工等体力劳动者的劳动力需求增加,而对大学毕业生这一类脑力劳动者的需求相对较低。这样的.经济发展结构自然而然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然而,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第三产业日益旺盛的需求导致我国产业开始大幅度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20,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就由46。9%提高到48。2%,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问题正逐渐得到调整和缓解。第三产业的兴起将带动新的就业增长点,并不断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更好地发挥就业吸纳作用。并且,相对于传统产业,第三产业、新兴产业的岗位普遍对从业者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日益上升的中高端劳动力的需求也会极大地拓展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定程度上得缓解。 (2)“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调整将有望为大学生提供更“体面”的工作;而这一改变恰恰是与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预期是相符的。大学生们普遍对于就业有较高的期待值;很多高校毕业生并非无业可就,而是由于不能接受现有待遇而形成“自愿失业”。而“新常态”经济下,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劳动者在办公室、写字楼等场所工作,工作环境显著改善;同时,工作的稳定性也会更强。这样一来,大学生的“自愿失业”比例将会大大缩小,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加入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中去。
因此,总的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使得经济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结构更加契合;在刘易斯拐点到来,传统人口红利开始消退的同时,大学生这样一个群体已经为中国产业升级做好了高文化素质人才的储备,以大学生资源为核心的第二次人口红利正在形成。
2。3 政府简政放权、深化改革
“新常态”大背景下,“简政放权”是政府部门的自我革新。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厘清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消除束缚市场主体的各种体制性障碍,新常态经济下市场活力将进一步释放;对于市场微观主体而言,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也将会出现。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简政放权则有着几点重要意义。
(1)政府简政放权将给予企业发展以充分的自由度,通过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推动工商登记改革等等举措,政府对企业的制约大幅减少,企业将会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充分参与市场竞争、推进企业创新、扩大企业规模,市场潜力被进一步激发。作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各企业的蓬勃发展将会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新的契机。
(2)“新常态”下的简政放权将给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随着企业注册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小微企业贷款制度改革、降低企业准入门槛等等一系列的改革举措的推行和各方面管制尤其是垄断行业管制的放松,政府正努力为创业创新者敞开大门。如2014年,新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达到了1293万户,其中新登记注册的企业更是增长了45。9%,显示了“新常态”经济下政府放权激发出的巨大市场潜力。因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行将鼓励更多大学生投身到自主创业的洪流中,形成新的创业狂潮;并以创业带动就业,真正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3)“新常态”的新形势下,一些政策的推行将有力地推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如对招用高校毕业生的中小微企业进行社保补贴,将一定程度上改善大学生就业选择时倾向国有企业而不青睐民营企业、个体企业的现状,缓解就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另外,国家鼓励大学生前往二三线城市就业、投入基层工作,满足二三线城市的劳动力需求。还有一系列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推行也有望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3、结语
总体而言,“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虽然可能带来传统企业用工规模下滑,但它同时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契机。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新的产业结构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会进一步扩张;同时政府简政放权,优化改革等举措给企业与个体创业者松了绑,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然而,经济下行压力仍然明显,宏观就业压力依旧较大;在这样的背景下,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需要更多的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
(1)政府部门应积极发力,通过保证经济稳增长、发展中小企业和基层就业、规范就业市场、不断改善创业环境等手段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虽然目前的GDP增速下滑未必会导致市场就业需求的大幅波动,但“新常态”下的稳增长对于保证就业来说无疑是必要的。只有保证经济增速维持在7%左右的合理区间内才能保持社会就业相对稳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才不至于集中爆发。另外,考虑到中小微企业、基层单位在吸收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巨大潜力,政府应当进一步通过提高小微企业培训补贴、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待遇等方式,鼓励大学生前往小微企业、城乡基层等等岗位就业。除此以外,政府还应采取更多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政策鼓励,创造公平的就业创业、环境,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2)各高校应深化教育制度改革以应对“新常态”经济下的大学生就业。一方面,高校应注意优化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把学科、专业建设与经济结构相结合,建立国家产业结构与高校专业结构之间的协同机制以促进大学生就业。针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崛起的现状,高校应当尤其注意根据大学生就业、失业情况、市场需求情况、经济发展趋势等等情况,合理布局高等教育中的学科专业结构,使得教育结构和大学生在学期间学到的知识适应于“新常态”经济下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应注意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大学生分析就业形势、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咨询服务,并且根据大学生学习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地在大学生综合能力提高、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给出指导。除此以外,高校还应注意与用人单位积极联系沟通,通过各种渠道发布大学生实习、社会实践或者就业信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5.中国经济新常态 篇五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过去30多年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不断凸显和释放,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红利等基本面的变换也悄然进行。中国经济出现了明显不同于前30年的特征,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告别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即中国经济新常态。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原因,机遇与挑战,经济建设
经济新常态是指国家在经济发生危机后,通过调整进入到的一个缓速增长的“过渡期”,相对而言还有旧常态,旧常态是一种粗放经济发展方式,注重的是数量的递增以及成本的控制,而“新常态”则开始追求规模化以及质量化的发展目标,所以两者存在本质的差异性[1]。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
2014年5月,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7月末,总书记在与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11月 9日,习近平在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7.4%,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当前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城镇就业持续增加,居民收入、企业效益、财政收入平稳增长。更重要的是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服务业增长势头显著,内需不断地扩大。习近平表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并定义了新常态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速度,这就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结构,这就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动力,这就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中国经济新常态并非经济转型成功并进入理想发展阶段的标志,相反,新常态表明中国经济进入诸多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红利加速消失、经济增长的硬约束变得更强、结构转变压力加大的时期。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经济发展阶段转变和改革进入新阶段使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发生转换的必然结果[2]。
二、中国经济转向新常态的原因
科学认识新常态,既需要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背景,又需要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因;既需要分析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性,又需要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从本质上看,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是世界经济“新常态”的外因与中国经济的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部因素:一是国际金融危机持续释放负面影响。外部环境的剧变往往是经济增长阶段性变化的“导火索”。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二战以来世界经济最严重的衰退,外部需求急剧收缩造成我国出口下滑,工业生产大幅回落。二是世界经济“新常态”促进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形成。世界经济“新常态”下的总体持续低迷状态,直接降低了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总体速度。内部变化:中国经济内部的实质性特征是中国经济新常态形成的根本原因。这些实质性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在进入新常态以前的较长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以价格竞争为基础的数量扩张。在这一阶段,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生产资料成本(尤其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资料成本)相对较高。经济的最大竞争优势是由于劳动力成本较低而形成的较低商品价格。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粗放型扩张来实现。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转向注重质量、追求效率的集约增长。这种转变既适应新常态下需求的趋势性新变化,又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
2.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
首先,进入新常态的产业结构在孕育新的升级。一方面,供给能力过剩的传统产业要通过转产、兼并重组等方式化解过剩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环保产业和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在内的新兴产业要增加投资。其次,进入新常态的需求结构呈现积极的新变化。再次,收入分配结构有所改善。最后,区域结构有所改善。
3.经济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首先,经济发展所依靠的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由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逐步转向人力资本质量优势和技术进步优势。一方面,我国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逐渐减弱。另一方面,我国的人力资本质量优势和技术进步优势逐步显现。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更加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
三、中国经济新常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第一,经济新常态下,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第二,新态下的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中国经济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动力和保障。第三,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部门。第四,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充分结合,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应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在适应新常态发展过程中也会面临一系列新挑战。为什么近两年全社会总是关注经济发展的下行压力,这实际上是在新常态下各个方面不适应的表现。特别是我们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足、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第三产业发展不均衡、体制机制改革需要加快、全面依法治国任务繁重等.因此,我们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上下功夫,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加快发展与升级发展并重[4]。
四、建设好经济新常态
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从各个角度、各个领域把经济新常态建设好。
1、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现在,转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并逐渐形成主流。这就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得到提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2、从投资需求看,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足,急切需要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的涌现,一定要创新投融资方式,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5]。
3、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我们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4、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使矛盾得到化解。
5、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6、从市场竞争方面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在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7、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8、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9、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
[6]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经济新常态,需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就是要‘补短板’,把该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就是要‘强实体’,把该给的政策给足,夯实发展的微观基础。新常态是新的探索,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以改革开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相信,只要坚持创新思维,坚持改革,经济新常态建设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6.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音乐新常态课 篇六
当今社会,科技和信息的高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向音乐教育发出新的挑战。小学的音乐教育是整个音乐教育中最基本的环节,对小学生的人格的塑造、思维、创造力的开发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那么,何为核心素养下的音乐课堂?通过这一期的培训,让我原本模糊的概念更加清晰了。
1.建立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把幽默艺术运用于课堂,用幽默的语言来进行教学,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乐学情境,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中集中学生注意力。学生乐于听,才能进行学,帮助学生高效的接受和消化学习的内容。
2.以知识技能为载体的能力课堂
对于新的知识点,课堂上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勇敢表现。每一个小知识点都需要层层深入,落实到底。短短的40分钟,环环扣中核心素养中的要求:
学习音乐知识----让学生具有艺术知识的积累; 课堂上合作参与-----让学生具有发现、感知、欣赏音乐美的意识,自主学习,小组互助;
鼓励学生创编动作表现音乐-------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个性发展,鼓励音乐创造。
3.体态声势细节化、潜移默化助表现
我们的音乐课堂的每一次训练不单单只是表现、创编,也应把自己的课堂当作表演般演绎着。教师富有表现力的授课自然能吸引孩子,提高听课效率。同时也要注重孩子的每一次细节展示,细到每一次拍手动作的纠正、每一瞬间表情的表达等等,将学生的表现力训练融入到每一次音乐活动中,真正把声势训练做扎实。试想,每节音乐课,孩子们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具有表现力的完成每一次音乐活动,一段时间后,他的表现力还会弱吗?
4.努力完善评价机制
将评价机制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直接、有效、愉快地参与评价活动。不仅要注意总结性评价,同时也重视过程性评价。在教科书中,每一单元都有学生主动参与的状况。在每册教科书的最后一个单元,有学生自主进行和以集体参与为主的“我的音乐网页”,以便学生在复习学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音乐创造力和音乐表现力。同时,评价的方式是动态的,可通过照片、录音、录象等形式对每学期的音乐活动加以记录,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音乐课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通过逐年积累、对比,更好地进行教学效果的分析和评价,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7.经济新常态下的互联网 篇七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制度变迁,经济增长,改革
诺思在《西方世界的兴起》里,认为制度因素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种能够对个人提供有效激励的制度是保证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琼斯也认为,制度不足使技术进步的积累和潜在的巨大市场不起作用,也是亚洲没有出现工业革命的重要原因。由此可以看出,对经济增长的研究离不开对制度创新和变迁的研究。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历程,制度变迁贯穿其中,不管是诱致性变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强制性变迁——国有企业制度改革,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改革经验也成为了制度变迁理论的一个最佳实践。但是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保留着许多旧体制的因素,如粗放、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和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由此,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在2014年迎来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本文以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为基础,从诺思制度变迁理论三个基石:产权制度、国家以及意识形态为角度来探究如何更好地应对中国新常态。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
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处于一种对称状态,经济可以稳定可持续地增长。经济新常态是强调优化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经济的总量;聚焦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的持久发展,而不仅仅是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总量的最大化。不能把减速等同于高效、高速等同于低效,不能认为GDP高速增长就说明经济过热,也不能把经济新常态简单地定义为经济增长减速增效、增长速度降温。
因此,新常态至少说明了以下几点:一是经济增速回落至7%甚至更低,告别8%以上的超高速增长;二是转换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由政府投资转变为民间投资为主,由出口转变为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创新驱动成为关键要素;三是只要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宏观上政府决策不再进行常态的调控和刺激;四是强力扶持服务业,拉动就业,推进新型城镇化;五是不再以货币来推动增长,控制银行等金融机构资产价格泡沫和债务杠杆。
(二)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理论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强调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诺思认为,导致变迁的必要条件是存在有潜在的利润,而充分条件是通过制度的变迁和创新可能获取大于取得利润的成本的潜在利润。正是想要获得利润却无法在现有的制度结构内安排实现,这才促使了新制度安排的产生。市场经济的变化、外部成本与收益变化以及对风险的规避等一些外部因素使得人们努力去改变制度安排,由此开始了制度变迁。
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激励创新活动的产权。产权制度是最基本的制度,对产权明确地界定和有效地保护,可以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可能性,激励创新活动,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二是负责界定和实施产权的国家。国家是保护个人产权的最有效工具,同时又可能是个人产权的最危险侵害者。三是决定个人观念转化行为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这种方式通过提供给人们一种价值观而使人们的行为决策更为经济,克服机会主义行为需要意识形态。
二、中国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得到高速的发展,取得了国际都为之惊叹的经济成就。但是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当前中国经济中存在着制造业产能过剩、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粗放型增长模式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内需增长动力不足、进出口方面失衡等问题,导致经济结构失衡,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这些是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直接原因,而深究其根本原因则是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的特定转型阶段,这是每一个经济发展到达一定程度的国家都会经历的阶段,而促使这一经济转型期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由劳动力过剩转变为人口红利消失
我国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时,农业劳动力过剩,大量农村劳动人口投入到工业化部门中,构成了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然而随着时间的变化,人口红利也在不断下降。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飞速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上升;同时国内以基础建设、房地产业和重工业增长为主要增长力量,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一方面大量增加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劳动力供给速度下降,劳动人口的绝对数量下降,同时新经济增长背景下此类劳动力由于工资过低、用工条件差等出现了“民工荒”。
由此,传统的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用于生产出口产品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已经渐渐失去了竞争力,进而出现产业规模经济降低。这是导致中国经济减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资本投资结构变化
过去中国经济的超高速增长不仅依赖于人口红利,大规模的投资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当时,中国资本相对短缺,公共基础设施落后,需要进行投资建设,在建设当中有大量的利润可以获得。因此地方政府和企业形成了强大的投资合力,使得中国经济增长环境呈现高投资拉动、高出口和低成本扩张的特征。但是对重化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等投资过多,使得重工业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现象出现,产业结构扭曲日益严重。
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后,“4万亿投资”的宏观调控政策集中于产业性投资,使得产能过剩的现状更为严重,进一步扭曲了产业结构。2013年开始,新一届政府结束了直接主导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由市场机制作用的投资结构开始自我调整,由重化工业、房地产业主导向服务业和新兴产业主导转变。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建设,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已经积累到可以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物质基础,因此投资结构开始发生变化,这也是转型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改革进入深水区,进行体制转轨
经济增长的发展阶段变化进入转型期是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导致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非正常的、扭曲的经济体制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也是使中国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道路。中国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后期的结构转型升级过程,在转变政府职能,放松政府规制、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政府冲动型增长模式减弱,即政府已经无法在可以寻租的经济管理领域靠行政手段干预企业市场准入,或者充当经济实体直接投资,从而控制政府越位现象。
三、如何应对中国经济新常态
结合诺思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理论,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改革的核心仍然应该是从制度层面打破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供给瓶颈,通过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来达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和防风险的总体目标。
(一)在国家经济、产权制度方面
首先,健全产权保护制度,进一步建立并完善主体和收益归属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查处侵犯市场主体产权的现象,加大对盗版产品的打击力度,引导保护产权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其次,建立起一套清理妨碍全国市场公平竞争规定的机制。保护个人产权和企业产权,落实市场监管执法体制,建设并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最后,真正建立起互利共赢的国际产能合作体制,支持中国装备走出去,提高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实现各方共赢。
(二)在行政文化、意识形态方面
改革的一个重大阻碍就是意识形态的阻碍。中国以前实行计划经济,而反映经济社会体制的这一套意识形态具有持久性,也没有进行过详细认真的梳理,虽然后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想,诸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新旧思想很难和平共处,这很容易妨碍进一步改革。此外,意识形态方面的苏联模式在逐渐消退,但是有很多利益上的障碍往往打着意识形态的旗帜。这些利益即是既得利益的阻力,政府出现以寻租的方式来获得特殊的既得利益。因此,这就需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真正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同时要畅通其他监督渠道,建立健全权力监督体系,加大惩罚力度,使得寻租的成本大于其收益,避免机会主义行为出现,官员不敢受贿。另外要形成良好的政务氛围,打击腐败行为,改善政府部门执政风气。
参考文献
[1]http://wiki.mbalib.com/wiki/制度变迁理论
[2]陈世清:对称经济学术语表(一).中国改革论坛网.2015-4-18
[3]陈世清:什么是新常态经济?.求是理论网.2015-03-19
[4]马光远.读懂中国经济新常态[J].商界(评论),2014,06:26.
[5]唐晓云.关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几点认识[J].当代财经,2002,03:3-6.
[6]齐建国,王红,彭绪庶,刘生龙.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J].经济纵横,2015,03:7-17.
8.新常态下的经济和金融 篇八
首先,现在中国人均GDP只是美国的20%,而且还是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另外,中国经济是大国经济,还有很多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包括贵州、云南,甚至北京的郊区,还存在非常贫困落后的农村,基本需求还在。
其次,尽管有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但不可否认,劳动力人口的数量还在提高,每年进入大学的年轻学子占到同龄人的7%到28%。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至少三分之一是科技工程人才。这在全世界都是少见的。并且,我国劳动力人口的健康水平仍在提高。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弥补了劳动人口的逐步下降。我赞成完全放开计划生育政策,从现在开始就要逐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所以,短期内中国人口老龄化构不成威胁。劳动力素质将会继续提高。
第三,中国经济仍然是开放型经济。不管是投资还是产品市场,中国经济开放度都非常高。这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
第四,中国经济的储蓄率到目前为止仍然很高,官方统计接近50%,其中包括各级地方政府、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家庭的储蓄,储蓄率在短期内是很难下降的。储蓄是投资的基础,投资是增长的大前提。
第五,从整体上讲,中国宏观经济是稳定的。官方外汇储备仍然有3.8万亿,预计赤字率为2.4%。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计算财政支出的办法叫“以拨代支”,和其他国家很不一样。严格来算,这2.4%的财政赤字是不存在的,因为其中有大量是拨款,而非财政支出。上级政府拨给地方政府就算财政支出,这些钱沉淀在各级财政的银行账户里。此时此刻,中央政府至少有3万亿财政存款。
所以,财政和外汇储备充足,中国经济不会发生拉丁美洲式或者1997、1998年那样的金融危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经济体还会继续向前。根据我个人的一些研究,如果中国经济很不幸落入拉丁美洲的增长陷阱,从现在开始到未来七八年,就算按照拉丁美洲历史的增长轨迹,也会达到7%以上的增长速度,人均GDP和美国相比仍然有11%的增长空间,这是新常态下的增长潜力。
宏观经济正在走出U型曲线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正在走出一条U形曲线,进入经济增长的下一步调整。
新常态下至少有三大增长点。第一个是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很多关键地方的基础设施仍然高度缺乏,整个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跟不上。
第二个是产能更新。我们有大量的落后产能。包括北京周边的高污染水泥生产厂,如果严格按照环保标准,这些厂房都是要关掉的。如果按照新标准从德国进口最先进的钢铁、水泥生产设施,三五年之内,北京的天空便会蓝很多。
第三个是居民消费。这个增长点已经开始,只不过是逐步发力。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已经不低,并且每年以0.7%的速度增长。这是中国经济长期所能依赖的增长点。
所以,我们应当高度关注中国宏观经济的U形走势和新的增长点。不要过分关注中国经济近来的下滑,并据此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不好,那是一种只看到落后产能的悲观视觉。要看到新的增长点,以及可以发展的新行业。
“一带一路”是持久战
一带一路将会是持久战,它将是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中央以及地方政府推动的重大发展战略。其原因在于,我们周边国家以及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各国的发展情况和对中国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些国家对中国比较了解,有些国家经济发展的体制、格局和中国比较接近。中国的企业家和投资者如果去那里运营,会相对比较顺利。而有的国家短期内对中国有不同的看法,由于宗教、文化、历史的原因,对中国可能存在误解。对于这些国家,我们急不得,也不应该着急。要慢慢地先从文化、理念以及人与人的交往中增进了解,先鼓励人们去那里旅游、学习、访问,鼓励企业家去那里考察,等条件成熟了再进行投资。
“一带一路”要发动市场的力量
“一带一路”要发动市场的力量。光凭中央政府,包括商务部或者发改委在内,不可能搞定一带一路的投资基金,以及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一带一路的发展必须靠各位企业家,结合各国的实际情况寻找商机,和政府的政策以及融资渠道配合,如此一点一点长期开发下去。一带一路需要靠企业家的力量、市场的力量、民间的力量去发展。
一带一路的发展不可能是中国政府或中国企业家单边热就能够带动起来的。相反,一带一路的发展一定是各国主权政府和它的地方政府与中国的企业家和中国政府联合起来,共同使劲、共同开发的。所以,一带一路政策的最后落地,必须要通过和当地政府一同运作,必须由当地的百姓一起积极参与。
金融是新常态调整中的亮点
金融改革是当前所有改革中步伐最快、得到社会支持最多的改革,因此可以说,金融是当前中国新常态调整过程中的亮点。利率市场化今年基本上能完成,存款利率完全放开,金融改革也会很快推出。5月1日推出存款保险机制,所有银行尤其是小银行,储户的存款都由一个独立的机构提供担保。存款机制担保一推出。会有一大批小型银行批准进入,很多相关的金融产品也会推出,这是一系列改革的开始。
此外,今年还会加快资本账户的可兑换。一带一路要出国投资,人民币资产需要转成外汇资产,这方面的改革今年也会推出。它将首先向一些高净值的投资者放开,因为这部分投资者有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入数不多,便于管理。
股市三大风险隐现
在金融改革的亮点推动下,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迎来了中国股市久违的一轮牛市。
在我看来,这一轮牛市有两大因素:一是整个国际金融市场集体性牛市大合唱,全球股市一片唱红。二是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A股市场的确低迷了很长时间。而纵观全球,美国股市反复创新高,道琼斯已超过一万八。这么多年,上市公司的盈利在上涨。跟着GDP、至少跟着通货膨胀往上走,但是股票市值却没有跟上发展。直到去年由于沪港通和国际股票的带动,才迎来了这波大牛市。
那有什么风险呢?我个人认为,资本市场的风险已初见端倪,主要存在三大风险。
第一大风险来自国际。鉴于美国数据恢复很好,失业率降到5.5%,并且通胀水平由于产能得到充分利用,也会逐步往上走。因此,9月份美联储没有太多借口不加息。一旦加息,全球股市牛市大合唱将会戛然而止,对中国股市无疑也会产生影响。
第二个风险是盈利风险。我们现在处于上市公司盈利下滑阶段,工业产品指数连续三四个月是负值,工人劳动成本比较高。
第三个风险是政策误读的风险。目前,股民中存在着一些不切实际的看法,认为政府必须救市,认为应当把主要的秤砣放在股市的船上。但是,光靠股市稳定经济是不切合实际的。并且,由于围绕股市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尚未建立起来,在股市上涨的情况下,老百姓不能到银行抵押、贷款。所以。股市对消费的影响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对于融资的影响也没那么多。股市对改革的影响特别大,股市上涨会推出新的市场注册制,可以发展我们的私募。但是我担心,很多股民误读了政策,认为政府会保底、加码,这大大高估了政策或者政府稳经济对股市的依赖度。一旦股市波动,而相关政策没有跟到位,股民将会面临风险。
9.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 篇九
学院名称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专业名称
旅游管理
学生姓名
张涛
学生学号
2016020754
任课教师
赵波
教务处制 2016年10月28日 2014年5月,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的概念,11月9日,习主席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进行了全面阐述和解读。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中央全年总结发展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和未来走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全面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对我国谋求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出现了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许多特征,不仅表现为经济增速的放缓,更表现为增长动力的转换、经济结构的再平衡,面临着复杂的系统转型,也意味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在这样的重大关口,如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深刻认识新趋势,主动适应新变化,积极抓住新机遇,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寻找发展平衡点、选准改革突破口、牢牢把握主动权,实现“新常态”下长期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尤为重要.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是党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作出的新判断。“新常态”必然带动深刻变革。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敏锐地意识新常态的科学内涵,应势而动、因势而谋,增强化危为机的本领,为全面深化改革赢得先机。
迎接新常态,施展新作为,就要牢固树立“发展为要、民生为大”的理念,从大处着眼,从完善工作机制入手,优化服务流程,满足群众诉求,把责任落细落小落实,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体现在党员干部的行动上,把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书写在群众生活的变化上。
回顾2003年至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至2013年都是7.7%,今年上半年是7.4%,从中可以清楚看到经济增速在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的脉络。这究竟是短期的调整,抑或景气循环周期的一个区间,还是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换?一时间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和议论的热门话题。
从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来看,比较好的情况是增长速度大体反映了潜在增长率。影响潜在增长率高低的最主要因素是劳动力供给、储蓄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以及经济结构、体制机制等等。而近几年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劳动年龄人口绝对减少,工资成本不断上升,老年抚养比的提高则使得储蓄率趋于下降,进而带动了投资率下降。潜在增长率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更何况,经过30多年持续高速增长,我国国民经济总量和基数变大,同样是1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在2000年意味着900多亿元的增量,到2014年就要增加5600多亿元。历史地看,潜在增长率自然回落,经济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高速平稳增长期过渡,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走向,具有规律性和必然性。在各国工业化进程中,一批成功的追赶型经济体如德国、日本、韩国等,经历了二三十年的高增长后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增长速度的回落,平均降幅达30%左右。这是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使然。不仅如此,当前我国更面对着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大调整、大过渡以及科技革命的多点突破、加快应用。世界经济长期结构性调整、新一轮产业变革融合与我国经济增长阶段性转换相互叠加,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如果继续追求过快的增长速度,甚至不惜用政策“推高”,不仅违背经济规律,而且会加剧已有矛盾、带来诸多风险,造成经济的进一步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因此,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认识不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不仅难以适应新常态,更难以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面对新常态,首要的在于抢抓机遇。现在我们拥有城镇化的广阔空间、“四化”融合的巨大动力、消费升级的庞大市场、技术创新的突飞猛进,还有远未得到充分发挥的资本潜力、劳动力潜力、土地潜力等等。让这些潜力源源不断地迸发出来,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要用“改革红利”把即将消失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创新红利”,为新常态下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面对新常态,我们还要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创建新的竞争优势。要始终保持战略自信与战略耐心,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加强与主要经济体的协调与合作,同时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用“开放红利”稳固“全球化红利”,以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激烈的国际经贸格局变化中争取主动。
面对新常态,如果我们跟得上时代步伐,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就能够抓住机遇,实现新一轮的创新大发展;如果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就会处于被动境地和淘汰行列。我们要把对新趋势、新时代和新机遇的把握,同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谋划新的发展。
新常态有利于就业充分、收入均衡、社保完善、增长平稳、物价稳定、质量提升。一是就业将更充分。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高于制造业,新常态下,服务业占比上升、GDP总量增加,就业状况也将明显改善。二是收入将更均衡。就业充分,劳动者收入提升也就有了保障。另一方面,新常态下,要扩大消费就应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的低收入者收入,收入分配将渐趋合理。三是社保将更完善。新常态下,要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就应精心编织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四是增长将更平稳。“旧常态”下,经济增长更多依赖投资和出口,出口需求受外部环境影响会经常变化,投资需求也会随着经济周期出现过热过冷的波动。而新常态下,更多依赖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将相对稳定,周期性波动的波幅会明显缩小。五是物价将更稳定。经济平稳增长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物价相对稳定。比如,物价在2012年和2013年仅上涨2.6%,2014年上半年更是仅为2.3%。六是质量将更提升。新常态下,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将成为企业和社会追求的更高目标。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全面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支撑长期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等日渐式微时,我们唯一的出路仍然是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继续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动力,以改革开放红利开启一个提质、增效、升级的经济发展新阶段。比如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一头连着投资、一头连着消费,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资本市场中的体制性制度性问题,加快释放资本潜力,使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获得更加充实的血脉滋养;比如科技创新,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老路已经走不通,新路就在科技创新上;比如扩大消费,消费是最终需求,也是社会再生产得以顺畅运行的关键环节。所以应在开辟新的消费增长点上下功夫;比如制度创新,通过各领域改革的联动集成,激发市场活力,构建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机制。
应当强调的是,要渡过经济减速关口、平稳转向新常态,防控化解各类风险难以避免,也十分复杂,对于产能过剩、地方债务、房地产泡沫以及信用膨胀、财政收支压力等方面的问题,还需强调底线管理、主动有为。当前,中央反复释放“经济增速放缓处于可容忍范围”信号的同时,正在有条不紊地按着既定步调推进改革,态度和力度都表现出强大的定力和决心。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以一往无前的进取意识、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让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不竭动力!
【经济新常态下的互联网】推荐阅读:
加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意识形态工作07-20
中国经济新常态07-29
中国新经济常态的特征08-18
大学生面对经济新常态08-07
《经济新常态、发展新动力》学习心得06-26
当好新常态下的村干部09-11
如何抓好新常态下的从严治党工作09-19
新常态下的高校实验室队伍建设08-27
反腐新常态12-04
从严治党新常态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