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教学的要素分析及实践(开题报告)

2024-08-25

高效课堂教学的要素分析及实践(开题报告)(12篇)

1.高效课堂教学的要素分析及实践(开题报告) 篇一

摘要:开题报告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与品质。当下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存在着文本规定不统一、不明确,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上走过场等诸多问题。要提升开题报告的质量,必须加强具体的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加强文本规定和制度建设。开题报告应具备以下要素原则:其文献综述应该以理解前人研究成果为圭臬;其学术贡献则应以阐明学位论文的独创性观点为中心;其参考文献应该以第一手资料为主体。

一、文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下滑,已日渐成为舆论诟病的对象。究其原因,硕博论文的源头———开题报告及答辩的把关不严恐怕难逃干系。有学者已注意到这个问题,指出目下研究生开题答辩存在着问题意识不清楚、研究方法的误用、研究缺乏创新性、写作能力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1]。笔者每年参加研究生的开题报告答辩会,答辩虽也能按照校研究生院的规定走完程序,但其对研究生论文质量的保障与提升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就实在不敢恭维了。通常开题答辩会因为有开题人的导师坐镇,到会的其他“专家委员会”成员虽也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修改意见,但还从来没见过开题报告被完全否定者。即使是某个开题报告一眼就能看出来是急就章,根本不能通过,“专家”们也都碍于情面最多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不会或者不敢贸然让其“不通过”。不仅如此,这些年即使是“修改后通过”的开题报告也难见其踪影了。

据笔者近年的观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存在的问题,一类是研究生主观上不努力、不认真。由于学生已预知开题报告不可能不通过,于是便临时想一个题目搭个开题报告的架子“撞大运”。更有甚者,在一夜之间就能编出一个开题报告。这类开题报告大都是只为开题而开题。开题人最终的学位论文往往与开题无干而另起炉灶。另一类是属于不明就里者。这里存在对于开题报告的性质、作用及基本要求了解不多或不全面,其主要问题是:对论文选题意义的论证,过多地强调其宣传和时政的作用,而忽略或干脆不论证其学术和理论价值;文献综述基本上是该项研究的流水账,几乎见不到开题人对既有研究成果独到的学术见解和学理性分析;把论题的新颖与观点的独创混为一谈,在开题报告中提不出一个贯穿论文始终的、统领全篇的独创性观点,也即没有命题;参考文献更是一个多多益善的大杂烩,把自己从未读过但与论题看上去有点关联的著述统统纳入其中,同时却遗漏了虽书名与论题无关但其学理却对本项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学术著述;研究方法同样也是想当然地列举若干与论题表面上有关但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在论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充门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上述在开题报告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其对学位论文质量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窃以为,开题报告是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应该迅速扭转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忽视开题报告的倾向,在完善开题报告文本规定的同时,重新确立并明确开题报告在学位论文中的作用。

二、应该承认,近年开题报告及其答辩在程序的完善和制度建设上已有了相当的改进。但开题报告目前尚无一个权威性的成熟的文本设计,即使是这些有关开题报告尚不完备的规定,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也基本上是走过场,并没有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国内某著名高校XX年8月颁行的《研究生手册》,其中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包括开题报告的目的、时间安排、专家委员会的组成、内容与字数要求、程序、成绩评定、材料的备案与管理等7条。其中的内容要求部分全文如下:“内容主要包括5部分:选题,文献综述,对本学科发展的理论、知识、研究视角或其他方面的贡献,论文工作大纲,参考书目。”这个内容要求全文仅50余字,规定得相当笼统和模糊,这就使各院系在具体的操作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规范、审核答辩和确定是否通过开题报告了。

事实上,仅仅有文本的规定是远远不够的,提高开题报告质量的关键主要还是在具体的各个环节的执行之中。笔者不才,愿就如何提高开题报告质量的问题谈点不成熟的意见。就开题报告的文本规定和制度建设而言,研究生的开题答辩应该有明确的成绩考核,尤其重要的是不能让“实现开题报告会作为重要培养环节应有的淘汰功能,原则上保证一定的重开题比率”[2]的规定成为一纸空文。重开题比率最好有一个明确的百分比,这样就能迫使研究生乃至部分导师,像对待毕业论文答辩那样重视开题报告。再者,答辩人的导师应该回避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是否通过最好由专家委员会通过无记名投票来决定。这样无疑会减轻专家委员会的压力,同时提高答辩人及其导师的责任心。

就开题报告的内容而言,应该完善并明确开题报告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就我接触到的开题报告来说,在形式上均没有太大的缺漏,但在内容上缺少学理和一手材料的支撑,没有达到开题报告所要求的学术水准者的确不在少数。余以为,开题报告无论从功能上还是从主要内容上来看,其实就是学位论文的“导言”。一般而言,开题报告应该回答这几个问题:其一,阐明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其二,文献综述;其三,预计本选题的学术贡献;其四,学位论文的结构及工作计划;其五,参考文献及第一手材料的来源;最后,阐明论文的研究方法。当下研究生论文的开题报告虽然大都具备了上述要素,但真正能够把每一部分都做到位的却不是很多。

三、好的选题是学位论文成功的一半。我国每年毕业30多万硕士生,博士毕业生也达五六万之多,找一个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研究生又能胜任的选题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现在学位论文的选题越来越具有重复性和非学术性的特质。有的学人把学位论文选题的问题归结为:将学术论文与宣传论文混淆;将学术论文与经验总结混淆;将学术论文与教案或普及读物混淆等[3]。现在学位论文选题最突出的问题是误将宣传性文章认作学术研究。其实真正的学术研究应该是“无顶峰、无禁区、无权威”的,开题报告中的选题及结论仅仅是也只能是一个假设,学位论文的中心任务就是去证明或证伪这个假设。如果结论已经预设,只能证明不能证伪,这样的学位论文就沦为“喜鹊的媚鸣”了。法学家梁慧星认为,非学术论文其基本见解早就存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不是研究过程,而是表达过程。研究性学术论文的基本学术见解,只是到了论文写作完成之时,亦即学术研究过程终结之时,才最终形成[4]6。

对于初学学术论文写作的研究生来说,选择毕业论文的题目最好考虑以下几个原则。其一,从微观题目做起,力争小题大做。一般来说,只有从事微观研究,研究者才能得到人文社会科学的比较完整的训练,比如原始材料的搜集、整理、甄别与使用等等。初学者若一上来就做大题目,由于没有微观研究作基础,一般不能很好地驾驭宏观课题,往往流于浮泛空疏,易于凌空蹈虚。语言学家王力指出:应该写小题目,不要搞大题目,小题目反而能写出大文章,大题目倒容易写得很肤浅,没有价值[5]。其二,学位论文的选题最好是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这易于学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握研究对象,少走弯路。某些学生为开拓创新,专门选择前人从未涉足的研究课题,其精神当然可嘉;但这些从未有人涉足的研究领域,可能仅收集资料就需要数年的时间,这对于学制仅有两三年的研究生来说是难以胜任的。其三,资料的收集成本要相对较低,最好是本课题已经出版了较完整的资料集。比如关于新中国农业集体化问题的研究,坊间就有两套相对权威和完整的史料集[6][7]。最后,由导师代学生选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原因很

简单,学位论文题目的寻找与确定,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导师代劳,研究生因此“没有学会如何选题,其学术研究能力不完整,缺乏选题的能力”[4]11。

当下开题报告中文献综述的主要问题,是对相关既有研究成果进行流水账式的铺陈,且唯恐有所遗漏因此追求面面俱到;但惟独缺乏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学理性理解和学术性分析。事实上,真正的文献综述或曰学术史的梳理,很大程度上是透彻地理解前人的研究理路和独创性结论;在此基础上,指出既有著述的哪些思路和结论对开题人当下的研究有明确的启迪与指导,同时指出哪些研究成果在哪些方面尚存不足,还有进一步深入研讨的空间。这样的文献综述既能体现开题人对本研究领域的理解与把握,又很自然地把自己学位论文的创新点及学术价值凸显了出来[8]。由此看出,高质量的文献综述是任何一项真正学术研究的前提;文献综述的质量决定着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与品质。

做好文献综述还应该注意:其一,收集既有成果要相对全面,不仅应注意已经发表的科研成果,不仅要注意国内的研究成果,更要重视国外研究的最新进展。比如国内近年关于1959年至1961年大饥荒的研究,大都集中于饥荒的原因和非正常死亡人数等问题上。其实饥荒问题在国外也是热门课题,不仅史学家钟情于此,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也参与其间。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指出:“饥饿是指一些人未能得到足够的食物,而非现实世界中不存在足够的食物。”[9]这就把饥荒成因的解读引向了粮食的分配制度。他进一步分析说:“当饥荒构成威胁时,中国所缺少的是一种存在对抗性新闻界与反对势力的政治体制。”[10]这样的见识对“大跃进”的研究的确是别有洞天。其二,在对前人研究成果理解透彻而准确的基础上,对其的表述要尽量中性和客观。其三,开题人不能为拔高自己就对既有成果进行无的放矢的贬低。这种情况在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中并不罕见。如,有一篇博士学位论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不足这样判断道:“第一,研究范围不够全面,缺乏系统专题性研究。第二,研究内容不够深入,浅尝辄止。第三,研究视野不够开阔。”[11]这样的指责不仅过于宽泛,对前人的成果也不够尊重,同时显示作者对既有成果的理解相当肤浅。

需要强调的是,在开题报告中对本项研究学术贡献做介绍时,不能把题目的新颖、材料的原始与观点的独创混为一谈,即学位论文应该有命题(thesis)。命题是贯穿整个学位论文的中心论点,是作者试图在论文中探讨或论证的一个基本问题(general issue)或基本观点(general position),应该具有独创性。开题人应该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论文大纲的章节安排、材料取舍及方法的选用等都应以阐明命题为圭臬[12]。如有篇题为“社会转型视野中的中共农村基础组织”的博士学位论文,其大纲是这样的:导论,社会转型与农村社会;第一章,转型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第二章,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第三章,农村政治结构变迁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第四章,农民分化流动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第五章,农村宗族组织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第六章,农村文化结构嬗变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结语,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论文大纲最大的问题是似乎只有研究对象,而没有归纳总结出一个独创性观点即命题。再有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新中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研究”,大纲为:导言;第一章,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的建立;第二章,计划经济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第三章,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收入分配改革;第四章,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第五章,新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的成就和问题;结语[13]。这个论文大纲眼熟如同教科书的章节安排,而没有学位论文应该具有的提炼的命题,也没有反映论文主题———个人收入分配。

开题报告中的参考文献,除了上述追求多多益善之外,更主要的问题是许多开题人没有搜集、使用第一手资料的自觉,大都填以其他学术作品已经使用过的第二手资料作为主要的参考文献。严格说来,学位论文尤其是博士论文若不主要以第一手资料作支撑,其开题报告是不能通过的。例如以河南人民公社运动为题的博士生开题报告,其参考文献中绝大部分是第二手资料。关于第一手资料,该开题报告只是笼统地说将使用河南省档案馆有关档案。可到论文答辩时,该博士学位论文中仅有一两处使用了一手资料,结果整篇文章毫无河南人民公社的特点,写成了“全国人民公社运动研究”(一位答辩委员的评语)[14]。学位论文之所以要求以使用第一手资料为主,是因为第二手资料已经被他人“断章取义”,已包含了引用者的主观理解,其客观性、完整性、真实性等都大打折扣。史学家韦庆远在“利用明清档案进行历史研究的体会”一文中,对懒于使用第一手资料的学风给予了无情的批评:“史学界存在一股不正之风,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拒绝在反映历史事实的原始资料上下苦功,到写文章时现找几条二手、三手的资料点缀一下,于是便放言高论,好像煞有介事。其实,不论犹可,愈论愈加深混乱,离开历史真实愈来愈远。人们戏称这种学风为‘回锅肉史学’,因为它不过是在别人的成果上再加点佐料,回一下锅而已。”[15]犹如程序民主只关注程序的透明与执行,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也应该进一步明确“程序”并严格贯彻执行之。惟此,学位论文质量之提高有望矣。

(辛逸,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副教授,北京100872;黄延敏,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100037)参考文献[1]邱关军,么加利.从开题答辩看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12).

[2]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管理办法[z].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手册,:125.

[3]陈燕,陈冠华.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方法与规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3-15.

[4]梁慧星.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5]王力,朱光潜.怎样写学术论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3.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上、下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7]《当代中国合作化史》编辑室.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8]辛逸.学术阅读与学位论文写作规训:提高文科研究生质量的重要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05).

[9][印度]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m].

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5.

[10][印度]让·德雷兹,阿玛蒂亚·森.饥饿与公共行为[m].苏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20.

[11]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基层政权建设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12]辛逸.文科研究生学术精神的培养———以研究生毕业论文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07).

[13]高志仁.新中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

[14]河南农村人民公社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15]《文史知识》编辑部.学史入门[m].北京:中华书局,1988:126.

2.高效课堂教学的要素分析及实践(开题报告) 篇二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 评价要素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20-02

怎样评价一堂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没有具体的评课要素?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国培班学习中大家都在探讨。

我在县域范围内开展了多年的“县域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研究”,组织了一系列研讨活动,观摩并点评了若干堂主题实践活动课。应该说对于这样的评课很有心得。但我们都是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开展的是“三段五步”的主题实践活动,周期长,时空跨度大,走完“三段五步”流程需1-2月时间,提供的课例大多是“成果展示课”。现今,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国家级培训,观摩了邹开煌教授亲自执教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后,不得不思考,像这样“短、平、快”的活动课究竟该怎样来评?

1.活动是否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位特点。

和其他学科课程一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有其本位特点,从名称上看就是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当然还有自主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等特点。一堂课是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要看他是否体现了这些本位特点。

2.活动目标的设置与达成是否一致。

活动目标的设置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更要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年段目标要求。目标的表述有梯次,可检测。课堂活动环节的安排也要有渐进性和指向性;且课堂目标的达成与目标的设置能基本一致,并能生成新的能力目标。

3.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是否适时有效。

课堂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主要看教师怎么指导,在什么时机指导,以什么方式指导。包括活动内容的整合、活动氛围的营造、活动形式的选用、活动情景的创设、活动评价的多元、活动互动的多向等等。

4.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是否有深广度。

学生是活动的主人。主要看学生是否全员参与,是否全身心地投入,是否有深度地活动。

5.活动后学生是否有了不同层次的发展。

事实证明,综合实践活动深受学生喜爱,不仅能顺应学生天性,涵育学生人性,张扬学生个性,而且还能建构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能,丰厚学生情意。因此,活动课的整体效果,主要看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发展、精神确立、情意丰富上有没有发展和提升。

《走进树叶吹奏艺术》是我们综合实践活动国培班导师邹开煌教授特意提供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示范课。大学教授在专题讲座后亲自上示范课,我们还是第一次看到。对照上述五大要素,邹教授的课都能一一体现,不得不让我们为之折服。

首先,《走进树叶吹奏艺术》真正把学生带入了树叶吹奏这项民间艺术中去了。学生不仅认识了这项艺术,而且感受了吹叶艺术文化,更重要的是亲自体验了吹叶技艺。这中间包含了音乐的、体育的、语文的、数学的多门学科知识,还包含了卫生、健体、以及环保等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欣赏、辨识、合作、分享、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这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位特点。

其次,《走进树叶吹奏艺术》的目标设置很有梯次,符合小学六年級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通过“现场演奏激发兴趣”“图片呈现感受魅力”“亲身体验学习方法”“反思活动发表感言”等活动环节让所有学生了解树叶吹奏艺术,学习树叶吹奏技艺,很轻松的达成活动目标,达成度很高。

第三,教师特有的树叶吹奏技艺就是这堂课的重要资源。要是没有教师的现场演奏,就没有这样的课堂效果。邹教授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组织好课堂活动,活跃了课堂氛围,创设了活动情景,并适时评价互动。正是指导到位,活动效果良好。

第四,对于树叶的吹奏,学生第一次接触。特别是大学教授为他们上课,学生更是新奇。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巧妙安排,让学生全员参与,全身心投入。不仅课堂上学习吹奏技巧,在教师引导下,课后更是产生浓厚兴趣。

第五,整堂课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把学生当作整体的人,立足于学生实际,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注入动力,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智能大发展和情意的丰厚。

3.高效课堂教学的要素分析及实践(开题报告) 篇三

开 题 报 告

河北省邯郸市魏县第二中学 赵红梅 连志蕾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1、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全面的、主动活泼的发展。但在我们授课的班级中,同样的环境,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要求与方法,却使得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不同的行为表现方式,甚至还出现很大一部分学困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深思,我们的课堂教学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尤其是处在偏远县城的我校的中学生,有的入校后连最基本的拼音不会拼,汉字不会按笔顺写,数学三年级的水平也难达到,就这样上了初中,素质何在?但我们是教书育人的人,必须以农民对待庄稼的心态对待成长中的孩子,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就成为我们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2、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但由于我校招收的中学生成绩差参不齐,每一个班级中都有一部分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和有不良行为或品质有问题的“问题学生”。要转化这些孩子,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通过高效课堂,培养孩子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要通过高效课堂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最大限度的实现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3、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县城初级中学,近几年来,由于领导管理有方,教师素质过硬,教学质量一年一个大跨越,05年以来已成为邯郸市的名校。所以我们的生源很充足,本来生源好应该有质量保证,但我们这儿的实际情况是学校教学管理好了、教育质量提高了,“条子生”、“关系生”自然就多了,加上近几年就近入学,划片招生的政策,家长很看好我校的实力,使得县城和周边小学学生数量逐年递 增,于是班级里基本都是就近入学的孩子。07年仅分配生就占到了学校招生人数的一半,近两年基本都是,而这些孩子由于种种原因,成绩大多在中下游,基本的行为习惯就没有。就语文学科来说,有一大部分孩子入校时语文不及格,他们的语文知识少得可怜,不会书写,不会普通话,不会作文,甚至有的不会朗读。他们对学习没兴趣,又缺乏学习的动力,课下不肯下功夫。而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跨世纪的人才。为此我们提出要打造高效课堂,尽最大努力培养合格的初中毕业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完成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探索符合校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发现高课堂上存在的消极因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求达到课堂的高效率,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即使不能成才也要成人。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将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山东杜郎口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江苏省洋思中学的“三清”教学模式和山东昌乐二中的“271”高效教学模式为借鉴,坚持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努力完成以下目标:

1、通过理论学习研究教师如何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通过课堂观察和对学生的访谈,研究课堂低效归因。

3、研究小组建设和有效的评价机制,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研究班级文化建设对课堂高效的辅助作用。

5、研究如何借助不同的课型,使课堂活起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6、研究“352”高效课堂模式的理论可行性、内涵和课堂实操方法,以提高课堂效率。

7、形成有理论基础和实操性强的、符合校情的“352”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如何进行小组建设,让每个孩子参与到课堂学习。

2、怎样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4、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知识的生成度。

5、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质疑意识。

6、研究形成符合我校校情的”352”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综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课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1、观察法:从实际出发,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胆颠覆旧课堂。

2、访谈法:与课改班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实验班研究对象课堂学习的效率,行为表现,成绩情况等,为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3、课例分析法:通过参与研究者展示的课例,进行分析研究,一环一环形成“352”模式。

4、经验总结法:将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论文的形式进行总结,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5、文献法:多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创新。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及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

课题研究对象首批确定为参与课改的教师和所带的课改班,形成理论获得经验后再带动全校推广至全校的课堂教学。

(二)理论依据

1、魏书生的课堂教学艺术: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课堂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注重习惯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

3、杜郎口中学的经验: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兴趣,挖掘潜力,于自由中见自主学习之成效。

4、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对学习活动、集体活动充满兴趣,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他们人尽其 才享受成功的喜悦,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5、心理学观点:对学生进行内化教育,让学生多一份感悟,少进行一些理论性的说教,多一些活动的感化,彰显隐性教育的魅力。

6、现代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语文老师不能单纯做“园丁”,裁剪掉孩子们的个性,而应做根雕艺术家,顺应孩子们的个性,对学生进行“扬长”教育。

五、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们的课题为“352”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仅以语文学科为例,我们知道,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及至整个人生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肩负着培养学生思想情感、道德行为,学术水平等多种功能,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课程。然而,许久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陷入了一个难以自拔的困境,所以从改开开放以来到现在,一代又一代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在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不断地探索。可以说,从五六十年代语文教学信奉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课堂模式到改革开放初期由“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由“重教”到“重学”,由“重知识”到“重能力”“重智力”,由“接受和理解”到“建构和发现”,由“偏重课内”到“兼重课内外”的课堂基本模式的改变,再到后来的“启发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直到今天,在“新课标”理念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模式,我们的语文课堂改革乃至取得了较为可喜的发展。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像于漪、钱梦龙、魏书生、李镇西一样的语文教学名师和山东杜郎口、江苏洋思、盘锦新兴中学等一批名校。

我们学校是一所县级中学,生源以农村孩子居多,这种生源结构决定了我们不能完全照搬魏书生先生的教学模式,也不能照搬山东杜郎口和其他成功学校的经验,因而探索符合我校校情的高效课堂模式,是势在必行的,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的。

六、现有基础

1、本课题组定购了各种专业期刊、报纸,拥有大量国内外教育专家关于教师的素质培养、关于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的图书,配置微机、打印机、摄像机、多媒体教室等教研专用设备,大量图书资料和现代化的研究设备。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我们还有五十多个教学班,八个课改班和一支素质较高的 教师队伍,可以为我们提供成功的课堂教学实例。

此外,我们还得到了全国“十二五”规划课题组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使我们能在正确、规范的道路上从事该项研究。

2、经费保障:

本课题有河北魏县第二中学全额拨款,按需要及时购买资料,购设备,外出学习,聘请专家,以确保课题按时结题。

七、研究工作步骤

本课题研究步骤是课题负责人总体谋划,课题组成员组织教学班整体参与,边教学边实验边研究总结。

第一阶段:课题申报,立项,论证开题。

1、申报课题《“352”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申报期间将课题组成员有关高校课堂研究的论文,教学案例进行交流,形成一定的理论基础。

2、课题立项,我们首先确定了课改班及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对具体研究内容作了分工,并提交课题的开题报告。

3、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论证开题。第二阶段:

1、通过理论学习研究教师如何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通过理论学习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通过外出参观学习获得直观的经验。

2、通过课堂观察和对学生的访谈,研究课堂低效归因。

对课改班学生进行课堂观察和访谈,充分了解造成课堂低效的原因,议论文的形式进行总结。

3、细化开题报告中的各个环节,使之更切合我校的实际,更便于操作,更有针对性,明确了各阶段的研究目标。

4、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对以往有效课堂教学工作作阶段性总结,以论文的形式提交课题组。

5、课题组成员向总课题组提交研究论文和阶段总结报告。第三阶段:

1、研究小组建设和有效的评价机制,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研究班级文化建设对课堂高效的辅助作用。

3、研究如何借助不同的课型,使课堂活起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4、、课例研究剖析,逐步寻找解决课堂无效因素的方法、总结、写研究论文。

5、从学习兴趣、学习成绩等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整理好个案,剖析研究,整理总结出可操作性强的“352”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对课改班、课改班学生进行对比评定。

6、课题组研究人员向总课题组提交论文、课例分析及阶段总结报告。第四阶段:形成研究成果、结题、推广。

1、研究“352”高效课堂模式的理论可行性,内涵和课堂实操方法,以提高课堂效率。

2、形成有理论基础和实操性强的、符合校情的“352”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

3、将课题组的论文、课例分析、教学模式、操作步骤等收编成册。

4、向总课题组提交阶段论文和阶段成果总结。

5、课题组把积累的成功经验和研究的成果在本校及全县推广。

6、研究结题方案。

7、向总课题组提交《“352”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结题报告和成果公报。

8、申请结题。

八、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课堂效率的提高是为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服务的,我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针对我校学生的学习现状,从小范围入手,以课改班为单位,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研究,积累第一手课例资料,从理论到实践形成可操性强的符合我校校情的“352”高效课堂模式,以实操课、示范课的形式推广,以论文的形式总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九、研究人员的组成与专长

课题负责人兼研究员

(一),赵红梅,1968年6月出生,教科室副主任,主抓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优秀教师、邯郸市优秀教师、县拔尖人才、邯郸市创新课堂优秀教师、全国基础教育研究杰出人物。主持研究教科所重点课题《班主任专业化与现代班集体建设研究》的研究工作,被评为优秀研究员,国家基础教育研究先进个人,研究成果显著,该课题正于2009年4月 结题。

主持人兼研究员

(二),郭成林,魏县第二中学校长,负责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市拔尖人才,国家优秀科研校长。

研究员

(三)连志蕾:是我校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擅长教学研究,积极参与课改,积累了丰富的课改经验,教学成绩显著。

研究员

(四)王文香是我校数学老师兼班主任,积极参与课改,擅长教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课改经验,教学成绩显著。

研究员

(五)陈双玲是我校地理学科备课组长,市级骨干教师,在邯郸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中,承担主持人,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科研经验,有多篇论文发表,该课题已经的顺利结题并获得市级三等奖,为该课题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研究员

(六)刘焕巧是我校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擅长教学研究,积极参与课改。

研究的工作基础和外部条件:

我校建校时间长,师资雄厚,教学质量逐年攀升,目前已成为邯郸市热点学校,多年来,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和教科研队伍。他们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敬业爱岗,以最大的热情和爱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打造高效课堂方面,每个老师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很多成功的案例,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十、研究成果表现形式

以论文、课例分析、模式展示、总结报告的形式提交研究成果。

十一、参考文献

1、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2、卢梭·《爱弥尔》。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

4、魏书生·《好学生,好学法》、《班主任工作艺术》·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7,《为师从教不可不听的演讲》VCD。

5、赵凯·《班主任必读》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7·4。

4.关于工作分析的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篇四

题: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劳动

人事科岗位分析

系:经济管理学院

业:人力资源管理

开始时间:2013年10月01日

指导老师:李静怡

小组成员:李小芳

罗杨阳

乔荣风

温晶

马晓英

潘晓霞

李鹏云

路宴

邓志鹏

马有财

一、选题目的

通过工作分析,使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人力资源部的岗位职责进一步明确和

细化,明确界定各个职位的职责与权限,确定各个职位主要的工作绩效指标和任职者基本要求,为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基础。

二、选题意义

1、通过工作分析,使管理者明确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内工作量,确定人力资源

需求的数量以及需要填补的岗位,为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依。

2、员工工作表现如何只能根据工作内容标准来考核,通过工作分析能够得到员

工履行每一项工作的期望标准,是绩效考核的基本依据。

3、根据工作分析得到各岗位在工作任务繁简、承担责任大小、岗位要求人员资

格高低等信息的差异,可以做出科学的工作评价,从而明确各岗位对组织的相对价值,为企业制定薪酬政策提供依据。

4、企业哪些岗位空缺,需要招聘什么人,招聘多少人等信息都依赖于工作分析的过程与结果,故而为招聘、录用员工提供依据。

5、哪些人需要培训?培训什么?如何培训?通过工作分析得到各岗位胜任所需

要的知识与技能,岗位任职者的能力与岗位要求之间的差异,为员工教育与

培训提供依据。

6、工作说明书明确了特定工作岗位的上级岗位和下级岗位以及同级岗位的关系

为员工明确了晋升和发展的路径以及相依相应资格条件,有力地促进了职业

发展在激励员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7、通过工作分析,还能够发现一些妨碍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的因素(技术的或

管理的),并通过组织对工作进行再设计,使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化,提高员工

工作的满意度;

三、分析方法

进行工作分析的方法:

1、资料调研法。在实验开始实施的时候,可以通过查阅以前已有的资料(单位的存档或电子资料,上网搜索相关信息等)来获取需要的信息,了解该岗位的基本信息。

2、访谈法。通过与该岗位员工谈话来了解员工的现有状况及对工作的反馈,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和进行动态调整。

3、现场观察法。在实验进行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去该岗位所在部门进行实地观察,记录该岗位员工的工作环境、工作态度、工作行为等,使信息更全面。

4、问卷调查法。针对所调查的岗位,设计一系列相关问题,来了解其他人对该岗位的定位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使实验更完善。

四、实践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工作(2013.10.01—2013.10.31)

1、联系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的相关工作人员,查看收集该单位的相关资料。

2、整理分析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八队的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3.11.01—2013.11.30)

1、继续收集和整理有关资料,撰写开题报告书。

2、通过深入到青海省有色地质勘查局进行考察,对其劳动人事科职员进行访谈,详细了解劳动人事科职员的工作职责、任职资格、所属部门、岗位目的等信息,编写青海省地质勘查局劳动人事科职员的岗位说明书。

3、通过小组内深入的讨论研究,完善青海省地质勘查局劳动人事科职员的岗位说明书。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12.01—2013.12.20)

1、提交青海省有色地质勘查局劳动人事科职员的岗位说明书,通过老师的指导,修改岗位说明书并再次提交审核,直至符合工作说明书撰写规范,并符合该单位相关分析工作岗位的岗位职责,完成岗位说明书至最终定稿。

2、总结此次实践活动的经验及不足,提高小组的合作能力。

五、预期结果

5.高效课堂教学的要素分析及实践(开题报告) 篇五

开 题 报 告

沂南县大庄中学 刘海雷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126策略的深入开展,我们惊喜地发现数学课堂上,学生变得活泼了,胆子大了,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然而,“热闹非凡”的课堂上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爱说话的学生多,认真倾听的学生少;很多同学喜欢自己说,不喜欢倾听别人说;注意力大多集中在谁在说,怎么说的,而往往忽略了说的内容,大大影响了交流的质量,成为新策略课堂教学中的一大弊端。

尤其是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思考性逻辑性大占上风之时,老师在高效课堂中占用的讲课时间越来越少,而仍有为数众多的学生不会倾听,这成为了阻碍学生发展的一大障碍。

二.课题依据

教育心理学家对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这一连串的数字告诉我们,人有一半的时间在听,听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一个人是否会听还将直接影响其社会交往的能力。而对初中生来说,“听”则显得更为重要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不管采用何种学习方式,“会听”都是必要前提。

那么什么是倾听呢?倾听就是用心的听。倾听是人们日常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人类文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借助语言来交流思想、吸收经验。“倾听”又比“听”要更深一个层次:它不但要求学生“听见”,还要求学生对所听的的内容进行欣赏、理解、批判等处理。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倾听是学好各门学科知识的基本功。日本教育界称这种能力为基础学力。现代社会对倾听的要求是:听得准,理解快,记得清,具有较强的倾听品评力和倾听组合力。

倾听能力是指听者理解言者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的能力。

在小学的数学课标里曾明确规定了要培养学生具有“善于倾听”的技能,可是初中的现行教材中却未专门设立倾听练习。特别是数学课堂主要以书面练习为主,倾听技能训练在初中数学教学里是被遗忘的角落,它的后果甚重。尤其是高效课堂的引入更加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将老师传授的知识通过倾听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所以倾听在数学课堂的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让学生正确表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呢?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使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培养学生在学习(课堂或课外)时的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

2、通过培养初中学生倾听习惯的研究,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达到师生、生生交流,“听”的习惯一旦养成,浮躁的课堂气氛也就不复存在了,而且会倾听的学生“说”起来就容易了,使学生始终保持愉悦的学习情绪、强烈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潜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通过研究更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四.研究主要概念的含义及分解

初中生: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指初中七、八、九年级的在校学生。数学课堂:班级授课制下的出初中数学教学活动。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某些行为方式和心理特点。从行为方式来看,主要包括听、说、读、写、思、问、做等方面。从学习心理状况来看,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情感、注意力的指向、持久及集中程度等。

常规学习习惯: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听、说、读、审、检、作业书写、预习、复习方法的习惯。

倾听:就是细心听、用心听的意思。这是一种礼貌,也是表示对说话者的人格尊重。倾听习惯:是在教学活动中对来自外界的信息围绕一定的主题(问题)进行思考,并对其做出初步的自我评判的一种隐性心理活动,具有较明显的自主意识和批判精神。

五.研究内容的具体化

1.当前初中生课堂听课状况的调查研究

主要是调查分析初中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方式,以及听课活动情况。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听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行为,发现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积极因素,以加强对初中生听课习惯培养的针对性。

除此之外我还要准备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辅助调查: ①学校因素;②家庭因素;③社会因素。

2.初中生良好听课习惯培养目标的研究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的听课习惯培养目标。这一目标对教师来讲,也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渗透的教育目标,对学生来讲,也就是在学习活动中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这一目标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习惯和创新习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这一目标必须全面、具体,就学习情感和学习方式,讲课、看书、说话、交流等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提出明确的要求。

3.培养学生良好听课习惯的策略研究

①使数学学习内容贴近生活,使之生活化。②向学生提出数学课堂倾听的要求。③指导学生数学课中正确的倾听姿势。④教给学生数学课堂倾听的正确方法。

⑤对学生的数学课堂倾听习惯和能力进行及时评价。⑥增加学生对数学课堂的调控。⑦给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⑧利用专项训练使学生倾听能力得到了提高。⑨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的倾听习惯。六.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把我校七、八、九年级学生分成低、中、高三个阶段,以七年级阶段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深入调查、分析这些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习方法,听课习惯等情况,为研究对策提供依据。在研究的实验过程中,将针对这些学生作连续的追踪调查,进行听课习惯现状的调查分析,教师把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及对策运用到这部分学生身上,观察所取得的效果,最后运用到全体同学。

2.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教育实验的框架必须高屋建瓴,找到课题中最有价值的研究点,制定可操作的研究策略。因此,要求教师要广泛查阅文献,收集材料,学习理论,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研究他们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

②行动研究法:通过实地调研、访问调查、问卷调查和随机抽查等方式,获得学生在实验前、中、后的各种差异数据,通过分析整理,对学生的倾听习惯养成进行研究分析。逐步增强教师实施日常倾听习惯教育的能力,形成倾听习惯教育的理想途径、方法与模式,提高倾听习惯教育的实效性。③个案研究法:学生个体的心灵世界是丰富多采的,他们彼此间又是有显著差异的。因此,必须重视个体差异,才能有利于进行分层指导,促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倾听习惯的优化和发展。实验中要对倾听习惯良好的学生和比较差的学生进行对比,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学生个案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研究,为“培养目标”的达成积累有价值的案例,从而达到共同进步。

④经验总结法:首先,在研究实践中,教师要及时总结自身经验教训,纠正实验中的偏差,为进一步研究做准备。其次,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使总结出的经验条理化、系统化,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再者,还可以通过参与学校专题讨论会、研讨会、交流会或传、帮、带等活动进行经验的传递和交流,获得反馈信息,再进行反复实践,才会使研究工作进一步提高和深化。

七.研究过程

本课题将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先期准备阶段(2013年6月——2013年12月)

提出课题研究申请,成立课题组,确定成员分工,编写实验研究方案,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倾听习惯培养研究,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提高研究水准。对学生个体行为进行调研(形成数据),通过广泛搜集有效资源,自制、交流、购买、共享扩大我校资源。为课题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1、问卷调查:建立问卷调查机制,分阶段、分时间、分层次向学生发出调查表。

2、教师学习: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此类课题的学习与培训,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基础,通过“校本培训”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实现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3、建立有效的课题管理制度:通过研究计划——交流研究——优秀案例——推荐文章——研究成果等流程,落实研究工作。及时记录过程及经验,成果和反思,通过网络,便于教师交流互动,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第二阶段 中期实验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综合开展有效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倾听习惯素养

1、组织实验班,培养倾听习惯良好的的“文明使者”,让他们在全体学生中起示范作用,激发更多的学生加入这个行列。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交流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促进学生倾听素养的提高。

2、成立“倾听习惯培养小记者站”,组织学生收集各种学习资料,经过筛选,宣传,扩大影响。

3、结合学校的调查评比,组织一支公正能干的学生劝导小组,对不文明的言行举止给予及时指正。

4、实验班积极开展教学实践和观摩研讨。(注重信息的查找、整理、筛选、应用、交流与共享。)实验班教师研究制定良好倾听习惯的培养目标,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工作策略,全面启动本课题的研究,在这过程中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并不断总结,修正研究思路,推进典型倾听习惯培养经验交流,进行定性评价,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

5、运用社区资源开展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链,共同加强倾听习惯教育。创建“家校通”联谊小组,与家长及时沟通。开办“教育沙龙”,促进教师互帮互学。创设多元机制,促进学生倾听习惯健康发展。

6、学校继续开展学习习惯教育活动,重点抓研究管理与评价。研究制定初中学生倾听习惯素养的评价标准及相应的个体行为规范,形成对初中学生的倾听习惯进行实时测评和综合评价。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14年7月——2014年12月)

研究成果展示,含学生的习惯养成日记、学生作文、习惯养成活动汇报等,教师的书面汇报、论文总结、课堂教学展示等。课题组总结结题,进行课题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形成终结性成果,申请课题成果鉴定,将成果以常规的形式汇编成集,并将研究成果、经验在一定范围内交流、推广。

八.预期研究成果 1.理论成果 ①阶段性成果

《初中学生数学课堂倾听习惯培养研究》的现状调查报告,一份; 《初中学生数学课堂倾听习惯培养研究》的课堂案例,若干份;

《初中学生数学课堂倾听习惯培养研究》的教师论文,每位教师不少于一份; ②最终研究成果

《初中学生数学课堂倾听习惯培养研究》的课题研究实验报告,一份; 《初中学生数学课堂倾听习惯培养研究》的学生习惯养成心得汇编成册,一份; 《初中学生数学课堂倾听习惯培养研究》的课题研究档案,若干盒; 《初中学生数学课堂倾听习惯培养研究》的结题报告,一份。2.在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实效

①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在学校内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学校指导全体教师积极参加此课题的研究工作,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研究打下基础。

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和学习品质得到养成,会学习,会主动学习,会创新学习,会合作学习,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得到明显提高,并把研究成果上升到理论层次,为兄弟学校提供可行性的经验。

九.人员分工

刘海雷,负责课题研究全过程的组织协调,及时学习并传达上级及学校的教育科研动态,组织实施课题研究,形成结题系列材料。

6.构建高效课堂的五大要素 篇六

【关键词】高效课堂 简洁 激情 动感 创新 生活

一、简洁要素之高效课堂

构建高效课堂需要引入简洁要素。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讲过:“简洁是人类智慧的灵魂。”由于一堂课的时间往往是一个常量,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效益,得到最大的效能才算是真正的高效,而只有简洁,才会有高效。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要刻意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不要过分做到面面俱到,不必要的步骤或环节就要省去,应该精讲的就不要多讲,不应该讲的就千万别讲。不要过分注重“授之以鱼”,应该侧重“授之以渔”,善于使用最简约的言语、简易的方式、简明而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善于使用直接的、便捷的方式开启学生的思路,尽量避免无效的师生劳动,最大可能地避免低效的学习过程,力求省力、省时。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过程显现简约的美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二、激情要素之高效课堂

构建高效的课堂需要注入激情要素。笔者在近8年的通用技术教学工作中,观摩了不少的示范课和公开课,每一堂课都有各自的可取之处,但能得到大家一致认可的、精彩的、令人拍案叫绝的课却不多。深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把太多的精力花在了设计精彩纷呈的教学形式上面,而淡化或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把原本是原生态的活泼而生动的课堂变成了千篇一律的缺少激情的走马观花式的传奇表演。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寡味。”“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能力的极其重要的土壤。教学中,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思维活跃,而急于传授知识,学生就很容易疲倦。”另一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也讲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还有一位教育学者也曾说:“一个教师也许可以感受到我们教育生活中多了一些以往不曾有过的压力和束缚,偶尔也会有自己不快乐的理由,却不能失却为人师表者最初的激情和信仰,更不能拒绝自己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拒绝教师教育生活中给我们的每N感动和喜悦。”所有这些观点,都从一个深层的情感面提醒我们激情要素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具有激情,善于把欢乐、幽默、热情的心情植入课堂,用可敬又可亲的人格魅力和爱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而学生的激情又会反作用于教师的亢奋情绪,从而在激情的火花碰撞中,师生达到情感的共鸣,这对活跃课堂、解放课堂会起到特别的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情感的激发下将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缺少激情的课堂就像一潭波澜不惊的死水;缺少激情的课堂,学生的动机与学习兴趣也无从谈起;缺少激情的课堂,学生思维的火花也无法点燃。只有在课堂中注入激情这一要素,生生及师生之间才会真正激起思维的浪花,高效课堂才能启航。

三、动感要素之高效课堂

构建高效课堂需要渗入动感要素。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改革东风的吹拂下已经失去光彩。让学生回归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已经成为我们开展课堂教学的共识。一堂课中,教师如果中规中矩、按部就班、“闲庭漫步”式地一步一个脚印来讲授,看起来稳扎稳打,游刃有余,从好的方面来讲,体现了教师驾驭课堂的本领,实则这类课堂会让人觉得压抑、单一、枯燥,缺少灵性和动感。类似的这种课堂教学,样式上虽然有学生的参与、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思考,但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给学生的参与、活动和思维设计了一个预想的唯一答案的选择题,事实上是学生活动的“歌谣”随着教师的拍子演奏了一首已有曲谱的乐章。这样的活动或韵动与满堂式的全被动接受与吸收相比,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距离我们倡导的高效课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须知真正的动感是生生、师生互动以及视野交错,思维碰撞所产生的生动、新鲜而又充满灵性的物质,它并不是表面上的、样式上的、低层次的外显的晶体,而是师生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心灵交互的产物。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要只摆弄花架子,只讲外在的形式上的东西,而应该透过现象,在教师先“动”起来的基础上,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把课堂中的更多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学生通过真正的交流、探讨、合作等形式的生生互动,一步步地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疑难问题,教师要巧妙地点拨,提倡多个层面的师生互动。只有这样,在不同的理解和意见的交互碰撞中才能产生动感的思维火花;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才有真正的保障,高效课堂才能在动感要素的渗入中得以开展。

四、创新要素之高效课堂

构建高效课堂需要融入创新要素。在开展素质教育的现今,我们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学生的成才与发展,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如课堂教学上缺少创新要素,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又从何谈起呢?追寻新课程改革下教学目标三位一体的高效课堂就成为一个空壳。只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优化教学方法与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创新的思维,让学生勇于尝试,敢于发现,才有可能有好的思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讲过:“发现不仅仅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正确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學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延伸和拓展,善于让学生把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知识和实践相联系,支持学生自然地、无拘束地联想、梦想、猜想,让学生自由思考,尽情想象,随意表达,畅心欲言。只有这样,才能从学生的“乱想胡思”“奇思怪想”等天方夜谭式的想象中发现真正的奇思妙想;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只有融入创新要素的课堂,才能成为真正的高效课堂。

五、生活要素之高效课堂

构建高效课堂需要深入生活要素。学生只有走出校门,深入到社会生产基地,了解技术的真实应用,体会到技术的实用价值,才能引发学习通用技术的迫切愿望。教室是一个小课堂,社会才是真正的大课堂。很多的知识应用只有身临其境去感受才能体验到其中的奥秘,才能领会技术的精华。例如在讲授《工艺》这节课时,教师就应该带领学生到职业技术学校去参观学习,让专业教师来讲解示范;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附近的工厂,体验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真实应用;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易拉罐、旧报纸、空酒瓶、小木块、旧玩具等物品去改造设计新的作品。只要我们想方设法积极创造条件,注意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就能唤起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劲头,从而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高质高效。

7.高效课堂教学的要素分析及实践(开题报告) 篇七

东巩镇双坪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合作学习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受各国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中小学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实践中去,并有效地将其运用到各种学科的教学之中。

目前,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各地各校在深入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索和研究。注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探究性品质,让学生的思维更具独立性、深刻性和灵活性。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互助,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扩大学生课堂学习参与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教师课堂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定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平等中的首席”。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群体功能,促进了个体学习,使合作学习与个性化自主学习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很多专家、教师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其成功的经验给了我们如下启示:合作学习应该是严密而有序的;合作学习应该是多方位的交流与互动,即交互式的;合作学习应该是有效的,即要求做到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适度探究。当然,在探索和实践中,也有一些所谓的“合作学习”,学生犹如天马行空,表面热烈,实际收效甚微;有的课堂上的合作学习过于格式化,合作学习成了学生开小会等。

有鉴于此,教师应着力寻求一种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订出了《自主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并就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各种能力的培养及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的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研究,旨在使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小学教学上有一个较大的突破,为我校在小组探究学习中创出一条新路子,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开展“自主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研讨,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2、通过课题的研究让全体教师能意识到自主课堂在现代教育中的决定作用,有了自主课堂才能既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又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才敢于开展一系列活动,并借此提升学生的素质,达到学习和活动相辅相成的良性互补。

3、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这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情感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是互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共同探讨;是高效的课堂,要求体现诱思探究的教学思想,提高信息量、思维量和训练量。

2、“群体动力”理论:“群体动力”理论认为,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创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马斯洛的“需要”理论: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认为,在教育理论界,人们提出教育的交往起源说和交往的本质论认为“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共同活动中的需要,在交往中得到发展”。我国古代教学理论中也指出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等,这都说明相互合作、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除了个人钻研,还需要集体合作和协调,因此,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合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教学中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特点,顺应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合作”。

4、合作教育理论: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群体的力量则是无限的。还学生学习主动权的具体实施过程——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促使小组同学之间的互学、互助、互比、互励,通过学生之间的群体智力互补,不仅使学生学会关心和友爱,而且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自主课堂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0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相互依赖、相互补充,从而促进自身的提高。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适应时代挑战的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互补性。在学生自主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实现由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的转变。培养学生在合作中掌握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组织小组合作,不仅有助于打破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兼具了教会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有利于塑造身心健全的人格,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自主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里从事学习活动,通过合作与交流自主建构知识,并获得社交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涵盖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全部学生按一定的方法分成若干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结果整合、克服依赖心理、乐于合作、互相帮助,养成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觉性,培养合作的意识和态度,通过师生和生生的对话与交流,形成人际沟通的初步能力。乐于与同伴交流和分享自己获得的信息、创意和探究取得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一)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实践探索出我校自主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模式及课堂教学评价的规律,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享受均等的、优质的教育,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研究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并培养出若干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骨干教师。

(二)研究内容与重点

1、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的研究(1)组建合作小组的研究 具体操作如下:

①分组前:通过多种方式与渠道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性格爱好、学习态度、家庭环境等。如通过摸底测试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通过问卷调查、谈话聊天、家访、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态度、家庭背景。

②分组时: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性格爱好、学习态度、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以组间同质、组内互质的原则,将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6人,并可以让小组的同学为小组起名。

③分组后:对组内的同学进行分工,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水平、性格爱好、学习态度综合考虑,每个小组选出组长(组织者)、记录者、发言者、计时者各一名,这个环节可由教师指出或学生自己选均可。其中组织者负责组内分工、组织纪律、监督和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机会。记录者负责本组实验操作过程的实验现象和数据的记录。发言者汇集本组的讨论结果、实验结论,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计时者控制好每个组员发言的时间,保证组内讨论按时有序完成。④课堂教学中设立组间竞争机制,把竞争引入课堂中去。⑤根据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组员进行必要的重复整合。(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设计的研究

拟通过以下环节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设计的研究: ①在课前预习时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②在预习反馈时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③在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中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④在当堂检测中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

⑤在课外拓展、知识积累时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3)小组合作探究的时机的研究

拟通过以下环节把握小组合作探究的时机: ①在预习反馈时把握小组合作探究的时机。

②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开展时把握小组合作探究的时机。③在当堂检测出现普遍性错误时把握小组合作探究的时机。④在课外拓展、知识积累时把握小组合作探究的时机。(4)课堂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操作的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拟通过几下措施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操作的研究: ①备课时选择好2-3个有价值、最有利于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

②教师努力把握好备课时备好的合作点及注意把握好课堂出现的合作时机。③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时间。④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给予学生充足的合作探究的空间。⑤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经常到各小组巡视,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有序开展,有效率地完成合作的内容。

2、小组探究学习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 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主要是拟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拟从几下几方面对小组探究学习与学生能力培养的进行研究:

(1)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会倾听、学会讨论的能力的培养 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2)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善于发言的习惯

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学生间的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教师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慢慢敢说、会说,教师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地完整地说。

(3)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辨别、评价的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的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还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等。拟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也尝试用语言作出评价,对别人的发言的异议点说出自己的看法。

(4)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多给机会学生尝试归纳总结,那怕归纳到一点点,教师及时给予一定的鼓励,并继续给予引导。

3、小组探究学习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研究

拟通过以下措施对小组探究学习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进行研究(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活动,通过激励性的评价,尽量让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通过学科实践活动

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4、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的教学评价的研究(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评价的角度的研究(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评价的方式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课题研究的思路与过程

课题研究全过程的阶段安排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计划用二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实施:

(1)准备阶段(2015年5月—12月)

①课题组成员充分论证这一课题在我校及语文这一学科开展的可行性。②参加教育研讨班的培训学习,转变教学观念掌握教育的理论,用于指导实验。

③收集资料、制定方案,做好课题研究的各项准备(2)研究阶段(2016年1月—2017年7月)

①具体落实研究计划。将研究方案中的目标和任务细化,定出每阶段的分步目标,落实到位。

②制定问卷调查和访谈计划,与学生、教师、家长紧密配合,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调查环境,确保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客观性与真实性。

③示范课汇报,同行点评等手段,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④结合相关的教学理论,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方法,应用于教学中,并不断完善。

⑤进行阶段性总结和交流,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形成书面材料。

⑥积极争取科研部门有关专家、学校领导、相关任课教师和的指导和支持。(3)课题的总结阶段(2017年8月—2017年12月)在资料原始积累和每一个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汇总分析研究过程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题论文。

2、课题研究的方法

(1)个案研究法:针对某一个学生、某一类学生、某一节课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

(2)行动研究法:针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开展,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探索,不断修改、总结。

(3)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来建构语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及具有校本、地方特色的教学经验。

(4)文献研究法: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了解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为创造性研究奠定基础。

六、课题组成员分工

陈正权:指导课题组研究工作。

张检平:全面主持课题组研究工作,具体负责课题的理论研究及实施方案的制定,并协调各子课题研究进度,检查考核子课题研究情况。

张学军:协助做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档案收集,总体协调。李家斌:负责“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的研究”。吴爱军:负责“小组探究学习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尤运芳:负责“小组探究学习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研究”。胡邦君:负责“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的教学评价的研究”。

七、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1、通过开展课堂的小组合用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教师设计有效的教学问题和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探究的条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扩大学生课堂参与效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探究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合作精神求知精神。

4、按计划举行实验探索公开课,做好个案分析,积累原始资料。

8.高效课堂教学的要素分析及实践(开题报告) 篇八

《多媒体进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撰写人:陆永华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背景

21世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这既给我们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给我们带来严峻挑战。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取决于教育。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为实施素质教育,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战场,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质量的提高。鉴于此,我校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如今,我校试图通过对多媒体进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初中各学科课堂教学的新特点与新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主体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确立了“多媒体进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研究课题。

2、课题研究的技术支撑

目前,我校学校教学设施、设备比较齐全:建有15个一流的多媒体教室,有计算机121台,有卫星地面接收站、数码摄像机、数码投影仪、数码实物展台,同时各班级均配置了校园闭路电视网和教育教学资源点播系统。这些设施为学校教学的发展提供了硬件保证,为多媒体进课堂教学提供了切实便利。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本课题,并希望从理论、实践、应用等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借助我校相对丰富的教育资源,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宽学生知识面,把网络教育资源与传统教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规范化研究。

3、课题研究的实践依据

课题主要参与人员均为一线任课教师,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主要参与人员在教学之余,认真学习网络知识、课件制作及多媒体教学艺术,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适应

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

学校高度重视该课题实验,成立了完善的课题研究机构,由黄鑫校长任课题负责人,科研处卢爱鲜主任任课题组长。同时,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课题实验,学校还拨专款,用于增购相关图书,课题组成员外出培训学习、交流等。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多媒体进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网络教育资源与传统教育资源结合起来,以便于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以适应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为培养和提高人的信息素质和能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该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

三、理论假设

1.课题界定

本课题是广西电教馆《“多媒体进课堂”综合解决方案的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的子课题。

多媒体的英文单词是Multimedia,它由media和multi两部分组成,一般理解为多种媒体的综合。“多媒体进课堂”是指学校提供充分的物质条件(如多媒体教室、校园闭路电视网和教育教学资源点播系统等),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即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种教育媒体及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以多媒体的强大功能来丰富完善教师的教法,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与认知能力、实践能力的目标。

2.支撑理论

(1)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为我校推进“多媒体进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提供了行动指南。

(2)赤瑞特拉著名信息来源心理实验,指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让学生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是现代教学模式必须使用多媒体手段的理论依据之一。

(3)系统科学理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归纳总结出三大原理:反馈原理、有序原理、整体原理。CAI是双向性的,既向学生传输知识,也从学生那里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并进行强化、重复、控制与调整教学信息。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探索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规律。

2、提高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

3、把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全面优化,从而最终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奠定基础。

五、研究内容

(一)基本内容:

初步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研究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具体内容

1、目前学校多媒体教学的现状和前景的调查研究。

2、多媒体环境下的学校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3、多媒体环境下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及分析(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等)。

4、多媒体如何辅助课堂教学。

六、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搜集有关多媒体进课堂方面的材料,通过整理材料包括分类、统计、分析、综合,写出多媒体环境下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

2、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典型性的课例、课堂教学设计等为研究对象,研究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课堂”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效性;再作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工作。

3、文献法。通过互联网查阅国内外有关综合素质培养与现代教育技术在相关方面应用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

础及方法指导,并具体地研究如何全面地、正确地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确保本课题研究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七、研究对象

七年级4个班,八年级2个班为实验班,同年级其余为对比班,进行实验研究。实验教师既是研究对象,又是研究者。

八、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2010年3月——2011年5月。

第一阶段,即论证准备阶段(2010年3月至2010年5月):

1、组建研究班子,统一思想认识,对本课题研究形成思路。

2、初步明确研究的基本任务

3、讨论、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

4、进行必要的“多媒体教学”使用方法的学习及培训,进一步积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经验。

5、完成课题设计与申报,实施方案的落实、启动。第二阶段,即实验阶段(2010年6月至2010年12月):

1、落实第一线实验操作人员,选定重点实验班级;对实验班进行“实验前的检测”,建立实验班组档案。

2、讨论拟定具体的实验方案;

3、开展实验活动,积累实验资料;开始研究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条件下,教师进行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改进自身的教法,促进学生学法的转变,通过选取不同类型的课,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并进行课后调查、测试。

4、进行操作、实践、研究,中期论证,完成阶段性研究成果报告。

第三阶段,即结题阶段(2011年1月至5月)

1、学校课题领导小组对各年级实验小组的研究工作进行验收评估。

2、实验教师对实验班、组检测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全面汇总成果资料,撰写本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查新报告,总结课题研究工作的得失,申请并接受鉴定。

3、编辑出版《田阳初中多媒体进课堂论文集》

4、刻录光盘《田阳初中多媒体进课堂教学课件集》

九、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组织保证

学校“一把手”亲自挂帅,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选派有一定教学水平的骨干老师担任子课题负责人,健全课题研究的实施网络,全面调控课题研究的运作。与市、县电教站教研专家保持联系,请他们给予帮助、指导。附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1)课题负责人:黄 鑫(校长)(2)课题指导:陈正流(副校长)、李群(副校长)、陆培书(副校长)、黄祖胜(副校长)、赵卫国(县电教站长)、唐潇(县电教员)、黄海英(县电教员)

(3)课题小组

长:卢爱鲜(科研主任)

副组长:周玉龙(科研副主任)、黄锐(科研副主任)、陆永华(数学教研组长)

(4)课题组成员:黄辉部、黄丽华、覃金贤、陈兰蓬、黄锐、韦环、张玉花、罗素云、黄克辉、黄美萍、苏凤雪、黄韩芳、凌春芳、罗岚、麻敏、陆萍、李燕妮、农丽秋、黄荣东、梁铁、李欣、鄂忠全、农莲芬、辛荣茉、罗艳华、滕勇猛、雷世则

(5)特邀顾问:黄尚英(百色市电教站站长)、黄耀明(百色市电教站副站长)

2、时间保证

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成效,学校规定每两周科研组活动一次,每月召开一次全体研究人员交流会,汇报本月活动情况,每学期举行一次课题研讨会。

3、经费保证

本课题研究经费预算总额:10000元

经费开支预算:

1、资料费,包括购买书籍、打字、印刷、纸张等项:4500元;

2、实验活动费,包括参观、调查、考察、邀请讲座辅导、活动用车、专题活动评比奖励以及会议费等项:5500元;

9.浅析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成要素 篇九

一、精心设问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化学课堂十分注重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却容易忽视高效课堂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要素,即教师的“导”。笔者以为,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导学”艺术最为重要的一个体现便是课堂问题的精心设计。

课堂问题的精心设计不但主导着学生课堂思维的走向,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而且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先决条件,是积极思维的导火索。若没有课堂上的精心设问,课堂活动就容易偏离主题,整个化学课堂很容易成为一盘散沙,教师就难以掌控和驾驭,更谈不上课堂高效。故而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时要注重结合新旧知识的交错点,促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所学新知识间引发激烈冲突,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究学习欲望。

二、情感氛围

毋庸置疑,化学是理工学科,很多化学教师容易忽略课堂上浓烈的人文情感氛围的创设,过分注重知识间的紧密衔接,内在逻辑联系的深入挖掘。但笔者以为,课堂上营造浓厚的人文情感氛围,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1.课堂导入环节,如果教师能够设置一个扣人心弦的开场白,那么就很容易触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情感,使课堂上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成为学生急于了解、掌握、操作、探究的对象。

2.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适时地穿插一些有趣的化学小故事、史实、新闻材料,不但能够重新绷紧学生已经懈怠的神经,而且对于学生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的养成都很有好处。

3.课堂结尾时,教师若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总结课堂知识的脉络,对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激发学生对于下次化学课堂的期盼都会收到令人想不到的效果。

三、学生参与

多数课堂对于学生的参与课堂还停留在让学生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動中,而笔者主张学生应该参与教师的课堂设计、课堂评价与反思的教学环节。

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课堂设计,教师能够充分考虑到课前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明白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方面的学习需求,这既符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又高度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样,在课堂评价与反思环节让学生参与进来,能够更加科学、准确地从学生的角度检查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成果,有利于教师改进教法、查漏补缺,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与同学、老师的多边对话活动中改进自身学习态度,完善知识体系。

总之,高效课堂即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化学素养与能力的发展。我们教师要积极分析高效课堂的构成要素,让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渗入祖国教育的每一个角落,遍开文明之花。

10.高效课堂教学的要素分析及实践(开题报告) 篇十

仪征市陈集镇第二中心小学 主持人:杨翠珍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理论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具的使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过去教师在讲课中比较注意直观的演示,而不太重视学具的操作。然而直观演示与学具操作是有所区别的,直观演示的操作者是教师,学生只是观察者,是被动地接受学习。学具的操作者是学生,可以人人动手,人人参与,主动地接受学习,教师只是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在教学中运用好学具,要掌握学具使用的技巧和学具使用的时机,熟悉注意事项,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学具有效操作是与发展学生的思维密切相关的,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我们更应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动手即动脑,从操作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具有效操作的实践研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发展性,能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2.学校现实背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操作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操作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师生对教具、学具的实际操作的运用,也淡化了学具操作的作用,在我们农村小学对学具的有效操作更缺少认识,那么研究学具操作的就寥寥无几了,从而也就导致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纵观我校数学课堂学具操作活动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弊端:

(1)教师操作意识不强,淡化了学具操作的作用;

(2)教师指导简单,流于形式;

(3)轻学具操作过程、重学具操作结果;(4)操作过程热闹,缺少反馈。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操作是指人用手活动的一种行为,也是一种技能,含义很广泛。一般是指劳动;劳作; 或者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领操纵动作。

学具操作是指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活动。

有效的学具操作活动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供给学生足够的学具、时间和空间、创设一定的环境,引导他们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通过自身的实践进行有效操作的活动。

学具的操作者是学生,可以人人动手,人人参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有些的学具操作,把学生动手、动脑和动口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儿童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意志品质,又调动了他们多种感官进行学习,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三、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现状

《新课标》非常强调学具在课堂中的使用。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把学生的学具操作过程当成一种活跃课堂气氛的手段,流于形式。其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出现学具操作无目的和学具操作形式单一的现象。国外 “做中学”研究比较成功,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发表的《休戚与共——关于数学教育失败向全国作的报告》中指出,数学教学应强调“数学问题解决”,使学生达到能从日常生活中和数学内部找出数学问题;能发展和应用各种策略去解决各种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主义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实质性的理论指导意义。

2.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生理学的研究证明“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小学生在操作时,手指尖的触觉引起的刺激能迅速传递给大脑,在大脑皮层兴奋的前提下,产生积极思维的欲望。

3.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孔企平教授在《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一书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的关系,从中指出了有效教学的特征、原则和研究的具体内容。

基于国内外研究经验、理论积累以及我们教师自身的特点,本课题紧紧扣牢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四、课题研究目的(目标)和意义

1.通过实践研究,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拓展操作学具的内容和形式,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有效操作活动。

2.通过实践研究,探讨学具操作活动的指导方法,提高操作有效性。

3.通过活泼有趣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提高。

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具的操作与学生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懂得手、脑、口三者的有机融合能有效地促进思维力的发展,研究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特点的不同,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样学具操作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的认知水平,采取不同的途径与方法,来实施学具的有效操作,从而发挥学具操作的实效性。

五、课题要解决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以教师的课前备课、上课、反思及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动手操作的特点为主。探究实际课堂教学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现自己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策略内容包括:

(1)对教材重、难点的有效处理

(2)结合教材,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操作内容(3)积极创设相适应的操作环境(4)指导学生有目的、有程序地操作(5)引导学生有效合作与交流(6)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机结合

七、课题解决的策略和研究途径、方法

(一)研究的策略

1、操作活动之前,恰当地选择操作内容和操作工具,明确操作目的,选好操作方法。

2、操作活动之时,要把握恰当的操作时机,进行有效地指导,关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必要时应手把手地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完成发现过程。把观察、操作、思维及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还要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起来。

3、操作活动之后,进行及时反馈、合理评价,总结分析,引导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研究的方法

(1)个案研究法: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的教学中学具有效操作进行个案研究,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2)行动研究法:以学生为研究主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反复的实验、反思、总结,去粗存精,取得预期成果。

(3)文献研究法:学习并收集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献、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以理论作支撑,从理论的高度把握学具操作与学生思维发展之间的关系。

(4)经验总结法:鼓励教师有目的地整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现象,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提炼出进行学具有效操作的规律。从而改进实践中的不足,指导我们的教学。

1.准备阶段(2014、2—2014、5)(1)选题、成立课题组。

(2)分析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操作学具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广泛收集有关有效操作活动的文献资料。

(3)申报课题,确定初步的研究实施方案。(4)开题论证。

2.实施阶段(2014、6—2014、12)

本课题自课题任务书下达之日算起,研究时间定为1年。

(1)课题组按实施方案进行实验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召开课题研讨会,共同探讨学具操作的有效性,撰写教学设计,进行课例观摩、评课反思。

(3)做好实验课例、个案分析等日常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数据整理。(4)形成小学数学学具操作的有效性策略。(5)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15、1—2015、2)

(1)收集整理各种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

(2)总结成果,典型实验案例、课题研究教案、论文编辑成册。

(3)撰写课题结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的各项工作并提出结题申请。

(4)召开课题总结会,接受上级专家评估。

九、研究的预期成果展望及形式 通过一年的研究,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总结与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已取得初步的效果。

1.书面材料:《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有效操作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方案、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以及读书笔记和获奖论文等。

2.随堂听课,评价教学研究的教学效果。

十、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领导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并保障课题研究所需的各项经费。

2.课题组成员都是业务骨干,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其中主持人2013年获“扬州市中青年教学骨干”称号,具有较强的研究水平和组织能力,多年专门从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有较强的实践基础,对开展研究十分有利。两名成员承担过“十一五”扬州课题《小学数学学生审题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有较好的科研工作基础。

十一、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

2、孔企平《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3、张优幼《谈小学数学中的学具操作》小学数学教育2006.06

4、傅尧伦《关于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思考》小学数学教育,2006、7-8

5、吴国田《谈小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育,2002、6

11.高效课堂教学的要素分析及实践(开题报告) 篇十一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家长课外阅读的意识都比较淡漠,认为只要读好课内学习的书籍就行了,课外书属“闲书”,多读影响学习。再者,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学生拥有的课外书籍极为有限,爱读书的孩子很少。培养农村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终身受益的阅读技能已经是迫在眉睫,因此,我校确立了“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这一课题。

我们的课题意在优化学生的阅读行为,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使他们生活视野开阔,文化修养加强,个性心理健全。通过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技能,磨砺阅读意志,养成阅读习惯,真正让阅读达到“陶冶情操,丰富情感,提升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的实效,从而避免课外阅读的盲目性、随意性。

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阅读教育还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母语课程资源,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实践研究课题。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读书教育的研究。就美国而言,并非常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读书策略的指导。不仅如此美国小学还十分重视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让学生尽量扩大读书的面和量,并且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意向自己选择书籍阅读,读书作业有两种组合类型,以“个人为主”的类型和以“读书俱乐部为主”的类型,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读书作业室工作。他们所遵循的读书教学的思路是:读书的策略——读书的兴趣——讨论交流——讨论策略。

2、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并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这也是实验的理论依据之一。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研究。

1、小学课外阅读现状

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小学生都喜欢课外书,但主动阅读的却很少。每周两小时的课外阅读时间已经算较多的,并且这些课外读物大多是与语文教材相配套的《自读课本》或父母选定的作文指导之类的书,且读得囫囵吞枣。没有人作读书笔记。而书的质量也是良莠不齐,小学生课外读物的出错率较高。这些必然导致小学生知识面狭窄,书的质量不高,使学生收获较少,学生自身素质不利提高,学习或阅读的兴趣下降,最终导致无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严重点会误人子弟。

2、小学课外阅读现状原因分析(1)家庭原因

广顺小学微型课题研究

在农村的家庭里,家长对看课外书不重视,他们的观念是读好老师发的书,而且自己也没有阅读的习惯,不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要求学生在家中进行课外阅读就根本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2)学校原因

虽说现在已经使用《新课程标准》,可大部分的老师还是拿着教本,鼓励学生去读课外书的不多。并且在应试教育的推动下,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标准仅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准,这使得学生的课外阅读得不到重视和有效地开展。

(3)学生的原因

应试教育下学生不堪重负,无时读课外书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同时,在各种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书与电视、电影、电脑和游戏机相比较缺乏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这使得学生即使有了空闲时间也仅是沉迷于电视影碟、电子游戏。

(二)解决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对策研究

1、调查、整理

调查摸底。首先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学生对哪些课外书比较有兴趣,从而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意向,为具体实施做好铺垫工作。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调查摸底的情况,共同选择,共同确定阶段性课外阅读书目。

2、设计实施内容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本校各种教育资源,确定必读和选读的内容,建立相关的资源目录库,并不断增加、更新。除了学生参与阅读课外书之外,还可以安排教师和学生同读,家长和孩子同读等内容。

3、保证课外阅读的落实

4、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1)自制力培养。阅读活动中的自制力,是以对读物的内容理解为前提,对读物的利害鉴别为关键,对自身的行为调控为核心的一种心理品质,是阅读者对阅读环境的“免疫系统”。学生在其课外阅读活动中,理解内容、鉴别利害、调控行为这三个层次的自制要素缺一不可,其中的调控行为是终端因素,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包括:对阅读活动过程的调控,即当看到不良阅读内容时或遇到阅读活动与其他事情发生时间分配上的抵触时,能合理选择、及时中止和科学安排;对由阅读所激发起来的行为欲望乃至已经实施的行为能根据其利害关系及时克制、调整或持续进行,使之始终能沿着有益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轨道推进。

(2)自主性培养。在自制力的“保驾护航”之下,学生从事课外阅读必须具备自主性的品质。阅读教学意义上的学生阅读,是教师与学生“双重主体”参与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其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主导作用。在师生双边活动构成的教学情境中,或由于学生尚不具备独立完成阅读任务的能力,或教师为了提高单位时间的阅读效率,加快推进教学进程,学生往往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去阅读文章。而所谓的“课外阅读”则是学生在课堂之外、校园之外进行的独立阅读活动,所以独立性乃是最基础的也是最根本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应包含:能独立地提出恰当的读书目标;能独立地确定合适的阅读方法和策略;能形成独立的见解尤其是创造性的见解等因素。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和成果总结法为主,以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为观察、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师生访谈、家长反馈等方法为辅,具体方法有:

广顺小学微型课题研究

1、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的形式,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课外阅读现状的看法,就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细致调查,客观分析,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摸清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基本现状,及其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心理特征等,并研究相应的阅读心理指导对策,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理想、阅读目的,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2、个案研究法:观察记录特殊学生阅读习惯、阅读品质的纵向变化情况。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和阅读能力尤其低下的这一部分学生,对阅读先进班级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搜集更多的个案资料,从多角度研究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3、行动研究法:选择部分班级开展课外阅读的实践,边行动边研究。搞清楚农村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并制定提高阅读效率的计划,在实践中探索研究并做好记录。

4、经验总结法: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表现、个体差异、阅读的共同规律、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等进行经验总结,促进学生阅读有效性的提高。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5、文献研究法:查阅资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广泛收集整理研习文献资料,如经典书籍,名人格言,课程标准,为学生阅读提供正面教材,要体现时代性,专业性,传扬祖国优秀文化。

五、预期成果

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阅读教育还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将把阅读作为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尤其是探索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促进语文学习的全面进步。

1、开题报告。胡友荣

2、形成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胡友荣

3、上展示课(课外阅读指导课和读书汇报课教案,研讨记录)。

4、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方案。

5、展示学生相关的形式多样的作品(编制学生读书笔记集等)。

6、开展阅读经验交流会,教师经验总结、论文集。

7、编写校本课外阅读教材。

12.把握教学要素生成高效课堂 篇十二

今天的数学教材已完全改变了过去对知识呈现的方式,在不失学科知识本体逻辑的基础上,注重了数学内容的生活性、现实性、实践性和生成性。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例题情境图为:有52个羽毛球(配图:5筒羽毛球,每筒10个,外加两个),平均分给2个班,每班能分到多少个?教材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领会: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计算时,当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后有余数时,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然后在此基础上学习用竖式计算。

有两位老师在执教本节课内容时,在新课的导入阶段,都对教材的例题情境进行了变化处理,都将例题中的52个羽毛球替换为52根小棒。然而,相同的内容却呈现出了不同的课堂情景,呈现出了“高效”与“低效”的对比。两位老师的执教片断如下。

A教师

师:(出示改编过的例题和实物)老师这儿有52跟小棒,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根?

师:谁来边操作边说说怎么分的?

生1:我每人1根1根地分,一直到分完,数一数就知道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根。

师:这样太慢了吧!谁能够较快地分好?

生2:我每人5根5根地分。

师:(期待):再快一点呢?

生3:我每人10根10根地分。

师:(满意):对,我们就应该每人10根10根地分。

生4:我每人20根20根地分,比每人10根10根地分更快。

师感到意外,将问题抛给学生。

师:到底哪一种分法更好?

结果学生们认为每人不管几根几根地分,都要1根1根地数,速度差不多。教师感到茫然和困惑。

B教师

师:(出示改编过的例题和实物,不同之处是老师将其中50根小棒捆为5捆,每捆10根)老师这儿有52根小棒,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根?

师:谁来边操作边对同学们说说是怎么分的?

生1:每人1捆1捆地分,先把4捆小棒分掉,每人两捆,还有1捆,每人半捆,最后两根,每人1根。

师追问:每人半捆怎么分的?

生1:将一捆小棒拆成10根,每人5根。再用20+5+1=26,每个小朋友分得26根。

师:有没有其他分法?

学生没有反应,一致同意生1的分法。教师略思考了一会儿,随即抛出另一个问题。

师:如果52根小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根?

生2:先把4捆小棒分掉,每人1捆,还有1捆,拆成10根,每人……

生2卡住了,教师示意其他学生补充。

生3:还有1捆拆成10根,与剩下的两根合起来是12根,每人再分3根,这样每个小朋友分得13根。

师:谁来小结一下我们分的方法?

生4:先分整捆,多余的捆数拆开与剩下的根数合起来再分,再将两次分得的根数加起来。

师: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怎样利用竖式计算。

显然,A、B两位教师的课堂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两位教师情境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了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探索计算方法。然而由于A教师对教材的研读不够,忽视了例题情境图5筒羽毛球(每筒10个)的真正内涵,对教材例题情境变化处理不到位,导致学生学习方向偏离,产生了“低效课堂”。而B教师对教材例题情境进行了恰当的改编,不但准确把握住了教材编写意图,而且根据课堂中学生的反馈对教材的例题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使教学目标更为明确,教学活动更为有效。B教师让学生在操作中领悟到了例题情境蕴含的数学思维,生成了“高效课堂”。

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障碍,掌握其学习心理,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得到有效激发。老师不但机智地处理了课堂突发事件,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更可贵的是老师及时地抓住了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重新设计了教学起点,让学生自主找到生长点展开教学,很好地建构知识,使数学活动更多地以学生的经验为依托,更好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迁移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学”定“教”,把握“学情”制定“教学活动”,实现了课堂过程的自主高效。

上一篇:二年级植树节主题活动下一篇:自书遗嘱格式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