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复习二》教学反思(共15篇)
1.《和复习二》教学反思 篇一
在上拼音总复习这节课时,依据新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我从激发学生读拼音的兴趣出发,突破了以往成人化的教学思路,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过去的汉语拼音教学的设计,虽然也从图文设计方面照顾学生的认知特点,用插图显示字母的形状,表示声母韵母的读音,增强直观教学的效果。但更多的是从成人的理性化学习这个角度去考虑学生学习拼音的过程。因此,尽管我们花费了一个学期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时间来抓拼音教学,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拼音不过关。究其原因,不能说与学生对拼音学习的情感兴趣不无关系。所以,这节课一开始,我就设计了“给字母找家”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大家都积极投入地参与到帮字母找家的活动中来,一起动手找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复习了旧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有趣的游戏——读拼音把它贴到相应的位置,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玩的过程中,拼音已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没有具体意义的只能靠死记硬背才能记住的东西,而是与语言表达、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知识了。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及其他同学的帮助,一些拼读较困难的同学,拼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缩短了学生之间的差距,增强了部分同学学习的自信心。
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比较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但从课堂实施的情况来看,有一些地方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小组合作给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找家的环节中,我发现孩子不会合作学习,有的孩子争着、抢着去找,而不知道要和其他小组成员一起去完成。在这个时候,老师应该在学法上给孩子以适当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孩子们的童心、童趣也滋润着我的心田,向他们学习,和他们平等的交流彼此的情感、,分享彼此的思考、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促成了教学相长。这使我和学生共同置身于快乐之中。
2.《和复习二》教学反思 篇二
一、读《教学研究二十年》的感受
《教学论研究二十年》系统地总结了这一时期我国教学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 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学论研究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分专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在回顾过去二十年内已有成就的基础上, 总结经验, 展望新世纪我国教学论研究的走向。全书共分为十五个专题, 对二十年来我国教学论研究的进展作了综合的考察。每个专题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这一专题在近二十年内研究的历程及其特征, 二是对这一专题研究内容进行评析, 三是对这一专题研究的反思与展望。本书既为我国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的教学论研究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又为新世纪教学论的发展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二、读《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的感受
《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是对《教学论研究二十年》的继承和发展。 系统地对新世纪以来的与教学论相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 并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研究, 对我国教学论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这为我们以后的学习提供了便利。这本书首先对我国近十年的研究进行梳理, 然后对这个领域的热点问题及新进展进行归纳, 最后对这个专题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既有利于我们对教学论的理解, 更有利于我们确定自己将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使我们的研究走在相关领域的前沿。对这本书的阅读, 使我对教学论有了新的认识, 也开阔了视野。
三、读《教学研究二十年》的反思
李定仁教授与徐继存教授合作开展了我国教学论研究二十年的文献研究, 出版了《教学论研究二十年》一书, 较为系统地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学实践等方面, 梳理了二十年来我国教学论研究的成果, 总结了我国教学论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教学论发展的趋势, 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对教学论的理解不是那么系统, 这本书我在以前读了一遍, 没有学到什么东西, 假期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 这次我感受到教学论并不是那么乱, 读了这本书, 使我对教学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 对教学本质的认识
之前我对教学的本质的认识比较乱, 不能辨别出什么是教学的本质。通过这次对第三章的阅读, 我对教学的本质有了清晰的认识。首先, 这本书对教学本质研究的背景和历程进行了梳理, 并对研究教学本质的内容进行了评析。我认为这是本书最好的地方, 提高了我以前对教学本质的认识, 也能从各个方面对它进行理解。最后, 在对前面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对教学本质研究的理论进行了反思与前瞻。
(二) 对教学方法的认识
对二十年研究教学方法的相关资料进行梳理, 使我对教学方法有了更好的掌握。这本书介绍了教学方法研究的基本历程, 在这二十年中, 我国的教学方法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介绍和引进阶段, 教学方法的介绍包括国内外的教学方法的介绍。二是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及实验阶段, 分析研究教学方法的主要内容及其评析。对教学方法的定义, 教学方法的本质, 教学方法的分类, 教学方法的要素, 教学方法的特征, 教学方法的功能, 教学方法的实验, 教学方法的改革观念, 教学方法的运用, 国外教学方法的评析十个方面进行研究。这本书对这十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 把这二十年研究中每一种有影响的研究都介绍出来, 使我对教学方法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灵活地运用, 只有很好地知道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 才能很好地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最后, 这本书对我们以后研究教学方法给了一些启示, 对教学方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方法也进行了反思, 使我对教学方法的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教学研究二十年》这本书在大量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做了研究, 这对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有很大的帮助, 为我们以后学习教学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在每一章后面都对二十年中相关主要研究的进行索引, 每一年索引的主要论文都为我们列了出来。这对我们以后研究相关的文献提供了便利, 提高了前面观点的可信度, 也为我们以后的写作提供了榜样。对于初学者来说, 只有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 才能很好地理解问题。
四、读《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的反思
《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是对《教学论研究二十年》的继承和发展。 《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也是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教学论的相关要素进行研究。但是, 新世纪我国的教学论有了很大的发展, 教学论研究的领域也变得宽泛。教学论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 要求众多学科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加强其理论支撑。一方面, 原有的理论基础学科, 如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为教学论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 一些新型的学科, 如语言学、思维科学、信息科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计算机科学、未来学、创造学、生态学、数理逻辑及模糊数学等, 从不同角度为教学论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法与研究基础。这本书是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编写的, 紧密结合时代的背景, 热点问题的研究主要放在新世纪以来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教学论的研究必须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结合, 才能很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我读完这本书, 我对课程改革后出现的热点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 也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进入新世纪后, 我国教学论学科发展处于跨世纪的历史性转折过程中, 随着国际社会形势、科技水平、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等的发展, 我国教学论研究呈现出了新进展与新特点。总结近十年来教学论的发展, 对我国教学论的学科建设和认识教学论研究的走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 对 教学 与 课 程 的 认 识
《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详细介绍了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教学与课程的关系共经历三个历程:一是教学课程阶段, 二是课程相对独立阶段, 三是课程与教学整合阶段。在对以前回顾的基础上, 论述了教学与课程关系的热点问题及新进展。这本书把课程与教学的主要观点罗列了出来, 使我对以前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外, 这本书中对教学与课程的关系进行了反思和前瞻。教学与课程的关系对我来说是模糊的, 我通过阅读, 视野得以开阔。
(二 ) 对 教学 与 有效教学的 认 识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推进, 学校都在追求有效的教学。“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也就是说,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效率能否提高的唯一指标。 1我们怎样才能判断教学是否有效呢?这一直是我不能理解的, 我以前认为只要学生学好了就是有效的, 读了这一章之后改变了我的这种看法。教学是否有效, 既是教师专业水平的表现, 又是学生发展的基础。2首先, 其介绍了“有效教学”研究的阶段及其特点。分析了每个学者对有效的理解, 从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方面研究了有效教学。其次, 这本书结合新世纪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等因素, 分析“有效教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给我们指出以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对我国教学在新课程改革情况下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研究。这本书共有十一个热点问题研究, 对教学与教学论、教学与教学生活、教学与教学目标、教学与课程、教学与经验、教学与知识、教学于文化、教学与学生、教学与教师、教学与有效教学、教学与教学评价等热点问题进了研究。这些问题都围绕新课程改革下怎样很好地教学, 为我以后在教学论领域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教学论并不是只有理论研究, 也可以与现实教学相结合。这样, 教学论的研究就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五、启示
这两本书在运用文献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教学论进行了研究, 阅读了这两本书, 使我对教学论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 以前我认为教学论只是对教学的认识, 现在我认为这是把教学论研究的领域狭隘了, 我们的教学论在现实生活中有更大的空间, 教学论必须与我们的教学实践相结合, 研究教学过程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一书中, 王鉴教授始终强调任何理论都要本土化的过程, 他认为教学论在引进介绍国外教学研究成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这是十分必要的。但不得不承认, 其在引进和介绍上还存在某些简单化、表面化的问题, 简单地拿来与套用现象仍时有表现, 忽视了从整体上、从学科体系的角度进行批判与统整工作。多年来中国教学论一直未能真正解决立足本身文化传统、汲取外部必要营养、成就独立自我的问题。建立科学化的体系是一门学科成熟必不可少和不可逾越的, 于是, 在简单化的理论复制中, 中国教学论迷失了自我成长的正确方向, 远离了文化传统的精神家园, 成了盲目漂泊、无家可归的流浪儿。若教学论的本土化或中国化问题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 中国的教学论研究仍将是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别人土地上的果树, 永远品尝不到甘美如意的果实, 更构建不了适合自己口味的优良种系教学论学科体系, 关系到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教学论研究本身的深化, 关系到教学论学科的进一步完善和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关系到如何建构新世纪的教学论学科体系, 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论体系, 如何实现教学论的功能转换等。
这两本书的阅读对我有很大的启示, 对我学习教学论有很大的帮助, 尤其《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是与新世纪的新课程改革相结合的, 这些都是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这些问题有利于指导我们在教学生活中的问题, 提高中小学的教学效率。并认识到:在以后的学习中, 学习别国的教学理论, 要与我国的现实教学实践相结合。要学好教学论, 我们必须查阅以前的研究资料, 并结合现实教学中的热点问题。
摘要:教学论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 通过读《教学论研究二十年》和《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这两本书, 作者对教学论有了很多的认识, 对我国教学论的知识进行梳理, 在大量的资料基础上对教学论进行反思, 前瞻教学论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论,《教学论研究二十年》,《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定仁, 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和复习二》教学反思 篇三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1.计算下面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1)揭题: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2)出示上图:谁来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你会算这三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吗?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指名说一说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各怎样计算?
2.
(1)刚才复习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谁来说一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容器的容积?体积和容积有区别吗?
(2)出示上图:你还记得这四种图形的体积怎样求吗?字母公式是什么?
(3)指名汇报。
(4)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些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还记得吗?
(5)小组交流。结合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过程。
3.求下面立体图形的体积。(课件出示)
(1)一个正方体,底面周长是8dm。
(2) 一个长方体,底面是边长12cm的正方形,高是50cm。
(3)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12.56cm,高是5cm。
(4)一个圆锥,底面半径是3cm,高是4.5cm。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回顾了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下面我们就来运用这些公式。
(2)学生逐题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在括号里填合适的单位。
(1)一间卧室地面的面积是15( )
(2)一瓶牛奶大约有250( )
(3)一间教室的空间大约是144( )
(4)一台微波炉的体积是92( ),容积是25( )
(1)师: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从小到大分别有哪些?我们学过的体积单位从小到大分别有哪些?如果物体是液体时,它的体积我们一般用什么来表示?
(2)学生完成填空,指名回答。
5、0.5m3=( )dm3 4050dm3=( )m3
0.09dm3=( )cm3 60cm3=( )dm3
1.04L=( )mL 75mL=( )cm3
(1)提问:相邻体积间的进率是多少?
(2)学生完成填空,指名回答。
6.过渡:刚才我们复习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拓展训练(课件逐题出现问题,逐一进行解答)
1.一个长方体鱼缸,长40厘米,宽40厘米,高35厘米。
(1)它的左侧面的玻璃打碎了,要重新配一块。重新配上的玻璃是多少平方厘米?是多少平方分米?
(2)如果把金鱼缸放在柜子上,柜子上至少留出多大的面积?
(3)做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4)李叔叔在购买这个鱼缸时为了方便携带,用一个外包装是长42厘米,宽42厘米,高38厘米的长方体纸箱来装。做这样一个纸箱至少需要硬纸板多少平方厘米?(接头处忽略不计)
(5)鱼缸所占的空间有多大?
(6)在鱼缸里注入32000毫升水,水深多少厘米?(玻璃的厚度忽略不计)
(7)再往水里放入一些鹅卵石,水面上升了5厘米。鹅卵石的体积一共是多少立方厘米?
(8)如果鱼缸玻璃的厚度是2厘米,那么鱼缸的容积是多少毫升?
2.制作下面圆柱形物体,至少各需要多少铁皮?
油桶:底面半径4dm 高12dm;水桶L底面直径40cm 高50cm;通风管:管口周长0.628m长1.2m。
(1)提问:这三个物体的形状各有什么特点?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学反思】
如果说新课教学是“画龙”,那么复习则是“点睛”。但很多老师感到“复习课难上、复习课难教”,怎样才能让复习课上的更有效呢?下面谈谈结合这节课的设计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梳理
本节课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课的一开始,我让学生回忆了什么叫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各应该怎样算,接着让学生回忆了什么叫体积?什么叫容积?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计算公式是什么?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整理、合作讨论参与,最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梳理成出知识网络。 二、建立知识系统注重拓展延伸
在复习过程中,必须对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使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系统化。另外在复习课中要精心设计开放性、综合性的习题,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和帮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
总之,上好复习课,需要老师敢于放手,敢于创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参与全过程,学生将带给你一个个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样的教学一定会更加的扎实有效。
4.和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四
本节课通过复习让学生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从数的认识、分成、加减法、实际应用几个方面,系统的对本单元知识的梳理,加深学生对10以内数的认识,并能够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法减法。为20以内加减法的学生打好了基础。学生有两个方面存在问题:一是学生不能认真的审题,二是不能细心的计算。这两个问题也直接导致学生做题的正确率,影响学生的自信心。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处于起步阶段。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整理与复习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复习的内容,适当地引导学生主动地整理知识。
5.《分子和原子》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五
我在解释分子的体积小的时候引用了一个物理长度单位‘光年’,可是我却将它当做时间来引用。我事后非常惭愧,甚至是无地自容。上了那么多年的学,又教了两年来的物理,还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我深感对不起教过我的老师,在这里我郑重的说声:对不起!
6.《和复习二》教学反思 篇六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
件 本单元是对本学期教学内容的整理与复习,主要包括两个小板块: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00以内的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表内乘除法;购物;图形的变化;测量等。
其主要知识点:
.数与代数。
2.图形与几何。
本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学习数学是刚刚入门。但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整理与复习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复习内容,适当地引导学生主动地整理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组织复习时,要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需求,尽可能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练习内容,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在复习时考虑到学生个性差异性,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把握复习内容的难度,不要为了提高难度而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
3.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整理与复习的能力。
2.开展多种形式的复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与代数
课时 图形与几何
课时
数与代数。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的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熟练掌握表内乘除法的口算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具有一定的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重点:熟练地进行100以内的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及表内乘除法的口算。
难点:培养一定的收集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时间过得真快啊,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咱们回过头来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数与代数”。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这节课要进行的教学内容,避免复习时杂乱无章,尽量做到目标明确、有条不紊。】
师:想一想,在“数与代数”这一小板块中,我们学过哪些内容?
学生可能回答:
•100以内的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
师:对,现在就来检查一下,看你到底有没有学会?
出示:教材第97页第1题。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学生的竖式计算方法。
在引导学生编故事时,可以适当提醒学生一些情况,如上下车问题等。注意随时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引导学生合理地编故事。也可以出示“我选36-8+19编了一个故事:有36只小鸡在草地上玩,跑了8只,又来了19只,现在草地上有多少只小鸡?”让学生模仿编故事。
师:我们学习了加减运算后,还学习了哪些关于数与代数的知识?
•表内乘除法的口算。
教材第97页第4题。
师:你们还记得乘法口诀吗?我们先来做对口令的练习好吗?
师生对口令,复习乘法口诀。
师:你觉得哪句口诀不好记?如果某句乘法口诀忘了怎么办?
生:如果忘了某句乘法口诀,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知道的相关口诀去推算出来。如忘了“八九七十二”,我们就可以根据“七九六十三”去推算,因为7个9是63,8个9就是比7个9多一个9,所以63+9=72,就是说“八九七十二”。
教材第97页第2题,师:你们理解乘法的含义了吗?知道除法的意义了吗?现在请大家结合具体的题目来说说你对乘法含义及除法意义的理解。
出示:教材第97页第2题。
师:你能举例说明并解答吗?
生1:我画的是每行7个小圆圈,求8行一共有多少个小圆圈,就可以用8×7来解决,表示8个7是多少。
生2:8×7可以表示8个7是多少,也可以表示7个8是多少;或7的8倍是多少,8的7倍是多少,这样的题目都用乘法解决。
生3:35÷5可以解答求35里面有多少个5的题目;也可以解答35是5的几倍的题目。
……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并引导学生适时评价,总结归纳。
教材第97页第5题。
师:能举例说一说“3倍”的意思吗。
生1:我们班喜欢吃香蕉的有8人,喜欢吃苹果的有24人。24里面有3个8,24是8的3倍。
生2:我们说某个数是另一个数的3倍,就是说有3个这样的数。例如,7的3倍就表示有3个7,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7×3=21。
教材第97页第3题。
师:你能运用你所学的这些知识点解决问题吗?试试看。
出示:教材第97页第3题。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结果告诉大家?
生1:从全班学生40人里面减去男生22人,就是女生的人数,算式是40-22=18。把女生平均分成6个小组,用除法解决平均分的问题,所以是18÷6=3。
生2:第二个问题要求全班同学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就是计算男生折的只数与女生折的只数的和。已知男生折了38只,女生比男生多折了13只,所以38+13=51就是女生折的只数,再加上男生折的38只就是一共折的只数:38+51=89。
师:除了上面的两类运算之外,我们在“数与代数”部分还学习了“购物”的有关知识。
•购物。
师:咱们先一起来解决“买早餐”的问题吧!
出示:教材第97页第6题。
师:仔细看图,说一说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1:我想买1碗粥、1根油条和1个茶鸡蛋,5元够吗?
生2:我想吃两个肉饼,需要多少元?
……
边让学生提问题,边组织其余学生解答问题。
师:肉饼的价格是油条的几倍?画一画,说一说。
生:肉饼4元,油条1元,4÷1=4,肉饼的价格是油条的4倍。
师:想一想2×3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生:因为粥的价格是2元,所以2×3解决的是买3碗粥需要多少钱的问题。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付钱的小游戏吧,看你学会购物没有。
师:首先说说我们认识了哪些人民币?
生:我们认识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的人民币。
师:怎样拿出12元8角呢?
生1:拿出1张10元,2张1元和8张1角。
生2:拿出2张5元,1张2元和8张1角。
学生只要能取出12元8角就要给予肯定。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做游戏,一个人说钱数,其余人说付钱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数与代数”部分的知识点,促使学生归纳所学的知识点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数与代数”是我们数学课的主角,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包括了数的计算和应用计算解决问题,是今后我们生活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不是教师单纯的重复知识点,而是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并进行自我总结,不断提升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
2.开放式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自主学习,体验探究的成功与乐趣。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教学中力求体现开放性教学的特点,如引导学生自己说涉及的知识点,讲述解决问题的思路等。
3.复习计算时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多安排一些练习题。一般的学生要保证基本要求做一些基本形式的练习,而优秀的学生可以增加一些富有思考性的练习。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有针对性的辅导,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复习的过程中,抓住这次重要的机会,都能有所提高。
A类
填表。
水果
原来有
卖出
又运来了
现在有
34箱
7箱
3箱
箱
箱
8箱
9箱
1箱
50箱
箱
0箱
0箱
B类
24元
6元
3元
30元
一架玩具飞机的价钱是一辆玩具汽车的几倍?
小玲有50元,可以买哪几样玩具?
小青想花最少的钱买两样玩具,他可以买哪两样玩具?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试着解答出来。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水果
原来有
卖出
又运来了
现在有
34箱
7箱
3箱
箱
箱
8箱
9箱
1箱
50箱
箱
0箱
0箱
B类:24÷6=4 可以买玩具轮船和木马:30+3=33 玩具汽车和木马。玩具轮船的价钱是玩具汽车的几倍?30÷6=5
教材习题
第99~102页“练习”:
.56 18 8 8 9 9 8 54 64 63 7 8 20 9 21 30 40 5 9 9 8 6 42
2.略
3.5×8=40 40÷5=8 40÷8=5 说一说略
4.5×2=10
18÷3=6
20÷4=5
3×2=6
5.24 3 27 7 35 24 6 42 7 35
6.28+13+57=98
7.9×4=36 36÷6=6
8.7×5=35 6×3=18 18元<20元 够。
买5个面包圈需要多少元?8×5=40
9.24÷4=6 24÷8=3
0.100-56-25=19 20-3+20=37
1.7×5=35 63-35=28 63÷7=9
2.6×4=24 24位<26位 不能坐下
9×6=54 54元>50元 不够。
3.8 45 83 62 73 22
4.12 7 74
5.50 4 10 18
6.6÷2=3 可能买了百合花,12÷6=2
可以买4枝玫瑰,5×4=20;可以买5枝康乃馨,4×5=20。
图形与几何。
.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学会测量和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整理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非常密切,首先想一想在“图形与几何”部分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可能会说:
•我们学会了测量。
•我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了1米=100厘米。
•我还学会了剪出能够沿着一条线完全重合的图形。
•我知道了平移和旋转现象。
……
师:同学们说得很具体,只要你留心观察、认真学习,相信你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要整理复习的相关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形成对这部分内容的感性认识,能在头脑中呈现相关的表象,逐步构建知识系统。】
.教材第98页第1题。
师:我们学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我们学了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师: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米?
生1:我拇指的指甲盖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2:我们的课桌长度大约是1米。
……
只要学生举出的事例正确就给予表扬鼓励。
师:关于“厘米”和“米”,你还知道什么呢?
生:我知道1米=100厘米。
师:说得非常好,大家一起说一遍,看谁记得最好。
2.教材第98页第2题。
师:说一说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生: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的0刻度与物体的一端对齐,物体的另一端到尺子的什么刻度,读出来就是物体的长度。
师:你能说出下面物体的长各是多少厘米吗?
出示:教材第98页第2题。
生:最上面的铅笔长5厘米,中间的一支长4厘米,最下面的回形针长2厘米。
师:说得很正确,注意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就应该像图中这样与0刻度对齐。
3.教材第98页第3题。
师:说一说在生活中可以用什么方法对长度进行估计。
生:我可以把要估计的物品的长度与1厘米或1米比一比。
【设计意图: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整理后,趁热打铁进行针对性的巩固训练,及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确定下一步教学内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图形与几何”,咱们这学期的内容到这就结束了,但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要你们努力,相信就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通过结合具体例子能加深学生对测量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使数学更贴近学生,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数学的魅力。
2.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学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A类
填空。
米=厘米
500厘米=米
35米-3米=米
5厘米+8厘米=厘米
8米=厘米
B类
按要求画图。
在距离小旗3厘米的地方画一朵小红花。
小红花前方7厘米的地方有一个气球。
在小红花和气球之间,距离气球5厘米的地方画一棵大树。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100 5 32 23 800
B类:
教材习题
第103页“练一练”:
.8 2 3
2.厘米 厘米 米 厘米3、4.略
课
7.复习课教学如何二度开发课本资源 篇七
一、去掉图形分类讨论
课本中的一些几何题,原本看似简单,但若拿掉图形,去掉“如图”二字,就会出现形状或者位置不确定的复杂情况,这时往往就需要进行分类讨论,课本中问题就会跃升为能力区分度比较高的问题.
课本作业题2,如图1,△ABC的两条高BE,CF相交于点O.求证:∠BOC=180°-∠A.
去掉图形改编成:△ABC的两条高BE,CF所在的直线相交于点O(点O不与三个顶点重合),若∠A=50°,则∠BOC的度数为_______.此时,由于三角形的高的位置不确定,还会出现△ABC是钝角三角形的可能(如图2),所以答案是50°或130°.此题在我区初三模拟测试的数据中显示难度系数为0.46,说明难度不低.
课本例题5,如图3,AD是△ABC的高 ,E是AD上一点,且AD=BD,DE=DC,求证:∠BED=∠C.
去掉“如图”,改编1:已知AD是△ABC的高(点D不与B,C重合),E是AD上一点,且AD=BD,DE=DC,则∠BED与∠ACB满足的关系式是_______. 答案是:∠BED=∠ACB或∠BED+∠ACB=180°.
去掉“如图”改编2(从全等到相似):已知AD是△ABC的高(点D不与B,C重合),E是线段AD上一点,且AD/DC=BD/DE,给出下列结论:1∠BED=∠ACB;2BE⊥AC;3CE⊥AB;4△ADC∽△BDE;5△DEC∽△DBA.其中正确的是( )
A.124 B.135
C.123 D.45
改编2的正确答案为D. 但在参加我区期末测试的3095名学生中,选A的有1977人,占比63.9%;而选D的只有377人,占比12.2%.该题的难度系数为0.12,说明它是一道超难题.选择失误的原因是学生在解题时依然忽视了△ABC是钝角三角形的可能(如图4).
课本例题6 ,如图5,AD是三角形纸片ABC的高.将纸片沿直线EF折叠,使点A与点D重合.求证:EF∥BC.
去图改编为:已知在锐角三角形纸片ABC中,BC=4,高AD=3,直线EF∥BC,分别交线段AB,AC,AD 于 E,F,G,设 EF=x.
(1)求线段AG的长(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
(2)将纸片沿直线EF折叠,设点A落在平面上的点为P,△PEF与四边形BCFE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此题的(2)由于涉及落点位置的讨论,所以难度系数仅为0.21.
由上可见,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始终是学生的死穴.我区期末检测的数据显示,从2001年至今,学生分类讨论的能力“风景依旧”,没有提高.因为借助大量教辅的“如图”解题训练,难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 而要提升它最好的途径就是去掉图形,让学生自己画出示意图.通过去图,课本资源不仅可以“再生”,而且还提高了思维的含金量.
二、变换题型放大功能
课本中的例题多以解答题的面貌示人,但实际上若能将它们“变脸”,比如将它们变换成客观题或作图题等,就能放大课本原题的功能.
从演绎到归纳:课本中的例题通常采用演绎的方式解题,缺少对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史宁中教授认为:“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考虑,过去的教育缺少归纳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创新性人才是不利的.应该注重学生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反思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直觉,创新产生于直觉.”如果将一些课本中的解答题适度地进行题型的转换,就能扩大题目的功能,让学生体会到归纳的魅力.比如,上面的课本例6,原题是证明题,再次使用时,我们可以将它改编成选择题,用以归纳能力的培养.
课本例6改编成选择题:△ABC纸片中,AB=BC>AC,点E是AB边的中点,点F在AC上,将纸片沿EF折叠,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D处.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1△BE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EDF=∠CDF;3EF是△ABC的中位线;4BD+CF=ED+EF.
A.12 B.23
C.234 D.1234
这里要用演绎的方法证明4BD+CF=ED+EF不成立不太容易,但此题是客观题,我们可以试着将图形特殊化(如图7),不妨设∠B=36°,则∠A=∠C=72°.这时,就比较容易得到只有23是正确的,故选B.
从证明题到作图题:在2012年杭州市初中学业水平抽测中,有这样一道试题:如图8,在△ABC中,点E,F分别在边AB,AC上,且EF∥BC.
(1)求证:△AEF∽△ABC;
(2)另有一个△AMN满足条件:△AMN≌△AEF,且点M,N分别在△ABC的两条边上,请在图中画出△AMN(保留作图痕迹),并证明你画出的△AMN满足条件.
此题是命题人给出的送分题,但第(2)小题却让众多学生犯难,其中不乏优秀的学生.正确的画法如图9,但很多优生给出的图形是图10. 综其原因是因为课本中的作图题几乎都是给定材料(给出线段或角),再要求在另一位置画出符合条件的图形. 而这里则是让学生在已知△AEF中自选边或角进行作图.从给定材料到自选材料,学生对这一变化一下子无所适从.如何让学生学会灵活“取材”呢,只要我们将“隔夜饭”换种方式重新烹饪,就能让学生品尝到别样的滋味.比如将课本中的证明题改写成作图题,下面是对课本作业题3的改编.
课本作业题3,如图11,△ABC≌△BAD,BC与AD交于点O.求证:OC=OD.
此题貌似简单,似乎没有再利用的价值.但实际上,只要将它稍加改编,就可以在复习课中再次使用它.
改编成作图题:如图12,已知△ABC,请在△ABC所在的平面内画出以A,B,D为顶点的三角形(保留作图痕迹),使得△ABC与△ABD全等(点D不与点C重合),并证明你画出的△ABD满足条件;若直线AD与直线BC交于点O,OC等于OD吗?请说明理由.
改编后的问题让学生在已知三角形ABC中自选边或角进行作图. 由于学生所选材料的不同,这样的画图不仅复习了所有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而且由于画出的△ABD不唯一,进而也培养了学生分类的意识(如图13).不仅如此,因为图形的轴对称性,画点D亦还可通过轴对称画图得到,可谓一功三效,大大提升了原题的功能.
三、逆向给题变通思维
我们还可将课本中问题的结论作为条件之一,提出有关的新问题,即原问题的一个“逆向”命题.
如课本作业题4,如图14,在Rt△ABC中 ,∠C =Rt∠ ,∠B=50°.把△ABC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30°,得△AB′C′,B′C′交AB于点D.求∠BDB′的度数.
逆向改编:在Rt△ABC中,∠C=Rt∠,∠B=30°.把△ABC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得△AB′C′,B′C′交AB于点D. 若∠BDB′=75°,求点B经过的路径与AB,AB′所围图形的面积与△ABC面积的比值.C
这里为了计算的方便,将∠B=50°改为∠B=30°(如图15).改编后的问题需要先求得旋转角为45°,然后再根据扇形的面积公式求得比值为
这一改编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而且将旋转的知识植入了圆的内容后能使学生学会站在整个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角度解决问题.
8.高考英语总复习教学反思 篇八
【关 键 词】 基础;方法;坚持
走出大学校门参加工作以来,经过两次高考总复习,总体感觉是时间短、压力大、任务重。回顾近几年的英语高考题,可见以下几个特点:综合性强,题型灵活,知识面广,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语言运用能力。为做好新一轮的教学工作,我对高三英语教学工作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一、合理制定复习计划,分阶段进行
(一)巩固强化基础知识
1. 词汇短语。全面复习高一至高三的词汇,并适当扩充词汇量。让学生明白并非记住所有课本词汇就能考好英语。重点词汇要重点记忆,重点词汇指的是在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试卷中的常见词汇和短语。这些词汇应该平时学习中就系统性地摘抄在笔记本上,包括一些常见的名称、动词、形容词以及某些动词短语,如break,cut,set,go,get,put,take,make,介词短语等的习惯搭配。复习过程中,还要及时对学生的复习成果进行检测,可利用早读时间进行。
2. 句法和语法复习。句法语法是英语高考中比重较大的部分,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的基础就在于此。句法包括倒装句、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强调句等。语法复习包括上述提到的句法中的语法知识,如连词的考查就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包括非谓语、主谓一致、虚拟语气以及时态语态的复习。
(二)进行专项复习
高考就是学生复习的指挥棒,高考考什么,学生就该练什么。听力、单项选择、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书面表达就是我们高考的六大板块。
1. 听力复习。首先,打好基础,拼读、语调很重要。对词义的正确掌握以及充足的词汇量有助于正确理解所听内容和捕捉关键信息。其次,听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且和口语、阅读、记忆息息相关。所以,平时就应该多开口读,广泛阅读,丰富背景知识扩大知识面,才能使听到的句子信息在短时间内输入大脑。最后,多做真题和模拟套题,掌握听力技巧,听力时要求做到眼睛、耳朵、手、脑的协调配合。并且要抓住录音的间隙快速读题,对于较长的选项,应采取跳读的方式,整体观察所有选项。
2. 单项选择的复习。首先,单选考查的是对单词、词组,所以必须熟悉单词的用法,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和一些固定搭配。其次,用排除法排除题干中次要的部分,如插入语、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
John plays football ______,if not better than,David.
A. As well B. as well as
C. so well D. so well as
例题中的if not better than做题时就应该排除,是句子更简洁,不影响做题。
最后,如若遇到疑问句还可利用还原法,更容易理解句子成分,如:
Is this the house ______ he lived last year?
Is the house _______ he lived last year?
A. that B. where C. the one D. what
3. 完形填空的复习。近年来,高考完形填空出现了如下几个特点:上下文选择为主,语法选择为辅;以单词填空为主,短语搭配为辅。这就要求学生有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对文章逻辑联系的理解和情境中词义辨析的能力。首先,要把握好四分钟内不看选项整体阅读一遍,基本弄清大意。然后,进行第二遍阅读,细度首句,首句一般为中心句,且一般不设空。最后,做题时,要分析该题到底为上下文推理、词义辨析、常识推理、固定搭配还是语法填空。
4. 阅读理解的复习。阅读理解在高考中所占比重很大,所以,学生必须要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要提高阅读成绩,首先必须掌握题型。大致题型包括:主旨大意题、推理判断题、题义推测题、细节理解题。然后,先浏览全文再看问题,最后回原文定位。再次,读文章时要在文章中对关键词作出标记,便于做题时找到细节。值得注意的是,文章要精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中间段落采用略读,但各段首第一句也要精读,因为该句大多为中心句。
5. 短文改错的复习。通读全文,了解大意,注意逻辑。期间要注意以下的重点要素:冠词的使用、名词的数、主谓一致、时态和人称、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并列和从属连词、形容词副词及其原级和比较级等等。因为错误往往设置于此。
6. 书面表达的复习。写作要求学生要有正确的造句能力和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造句首先要能写出正确的简单句,即先写出主谓宾,然后再扩词造句。如:
Li Hua is my friend. ——Li Hua,a student,is my friend.
——Li Hua,a student from No. 1 Middle School,is my best friend.
此外,审题、拟提纲也是重要的环节。平时学习中还要学习和背诵各种文体的范文。
二、适当进行模拟训练,查缺补漏
认真给学生评讲历年高考试卷和模拟试卷,从中得到反馈。然后对各次考試中普遍存在的错题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进行错题归纳,可减少以后考试的错误率。
以上都是本人在这几年来对高考复习的教学反思,但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加以努力。
【参考文献】
[1] 崔子龙. 浅析如何在高考英语总复习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J]. 快乐阅读,2012(1).
[2] 张金秀. 如何搞好高考英语总复习[J]. 考试周刊,2010(16).
9.《和复习二》教学反思 篇九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主动地去复习所学过的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说、想、做,让学生在参与中复习好知识,提高能力。如在回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让同桌互考,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在回忆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先是小组内自主回忆,再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再所画的图演示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或让学生自己动手画,把学生曾经经历过的操作推导活动再现出来,展现知识的来龙去脉,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以“在小学阶段,我们首先学的是哪一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如何推导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的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通过比、想、说等方式,使学生体验到我们学过的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以长方形面积公式为基础推导出来的。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中自主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本节课从课始的引入到学生的自主回忆概念和计算公式入手,抓住各个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主整理,实现对旧知的重新组织和建构,沟通之间的联系,同时有机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方法。让学生在小组交流、汇报、评价反思中展示出他们的思维过程,不仅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知识,还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深刻性,提高了复习的效果,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10.《长方体和正方体复习》教学反思 篇十
一、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对知识的梳理至关重要,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所学内容,通过交流查缺补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结构。为此要重视整理复习课,并精心设计课堂环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
二、巧用手段激发兴趣,发展潜能促进发展
复习的内容都是学生学习过的知识,学生已对其没有新鲜感,传统的背、考意义概念、性质定理,枯燥且乏味,往往复习效果极差,反而容易失去学习动力。为此,需要改变教法,调动学生复习整理的兴趣。所以,课前布置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整理卡,可以自由设计版面填充内容,并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具有创意的名字,充分挖掘学生灵动的心灵,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经历对知识整理的过程,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展现自己的能力。一张整理卡既包括本单元知识,又融入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情感态度和思想等多项内容,既能锻炼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反应看,效果非常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并一次次的对比完善自己的设计。
三、发挥引领作用,精心设计习题
促进自主建构、优化认知结构是复习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整理知识可能是无条理的、有遗漏的,但通过对比、交流,进而修正完善,在老师的引领下可以从总体上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认识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比较的基础上,得出关系图;由表面积的概念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结构。
习题的设计也要有针对性,除了要满足多数学生学习的需要,还要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让数学能最大限度地影响着、激励着一部分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学习的基础上,设计采取巩固训练、模仿训练、变式训练和综合训练等灵活方式。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一题多变、层次清楚,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与数学活动经验有效对接,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开放的想象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激活已有的经验积累,为主动运用知识打下基础,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体现了“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的思想。
不足之处:
11.一次函数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十一
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后面一些习题时间不够用,留做家庭作业了。从本节课的设计上看,将一次函数的知识复习的很全面,讲解透彻,条理清晰,系统性强,讲练结合,训练到位,一节课下来后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不会有什么漏洞。因为复习课的课堂容量比较大,需要展示给学生的知识点比较多,训练题也比较多,所以我选择在多媒体上课,这样可以将题目在大屏幕上展示。为了让学生节省复习时间,课前的工作全由教师完成,我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搜集有针对性的训练题,看了近几年的期末考试题,学生只要课堂上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做就很高效了。我自认为这样,学生对于这节课的知识一定会掌握的很全面,以至于在考试中得心应手。
但是,课后我也感觉到这节课确实有一大部分学生注意力涣散,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以致于面对简单的问题都卡,思维不连续。纠其原因,是我没有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没有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我布置的习题太多,形式死板,学生容易疲劳,导致注意力涣散。刚开始还很有积极性,可由于题量过大,后半节课,学生懒得动笔,动脑。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这节课教师的主体性过大,从习题的设计,到讲解,似乎都是我一手包办,学生只是负责做题,改题。我想如果课前先把所有的复习任务都交给学生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浏览教材、查阅资料归纳本章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方法,并收集与每个知识点相关的有针对性的问题,或者可以自己编题,同时要把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做出来,尽量要一题多解。再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汇编,在汇编过程中要去粗取精。课堂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角,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可以成果共享,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收获着自己的收获。台上他们是主角,台下他们也是主角。
期末复习繁忙,所以能包办的我就一律代做,以为这就是帮学生减轻负担,学生自己去做的事是少了,可是需要学生被动记忆的知识多,教师把一节设计的井井有条,想要学生在这一节课里收获更多,但被动的学生并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中去,降低了课堂效率,最后教师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的想法还是落空了。
通过这节复习课的教学让我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深刻含义,不单指减少学生课后学习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效率,我的这节课失败之处就是过分的注重了前者,而忽略了实效性。那么在今后的复习课教学中我要多思多想、多问多听(问问老师、听听学生的想法),力求在真正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打造高效课堂。
反思这节课,我决定将一次函数复习课重新再上一节,课前我将这章的知识点,如定义,图象及其性质,实际问题等,分几块交给小组,每组汇编一个知识点的习题,然后整合一起。同学们积极的准备,查看参考书,还有同学上网回家查阅,同学们将自己平时不会的掌握不好容易出错的题整理到一起。课上,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参与,我只是起到了个引导者的作用。四十五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同学们没有像上节课那样感到疲劳,而是很轻松的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而且收获的也更多了。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12.高效率英语复习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十二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为依据, 要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对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进行训练。目前不少教师在复习课的备课时教学目标认识不清, 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 忽视过程性目标;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教学主体意识不到位, 重视自身如何教, 忽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重视课件制作的华丽性, 忽视课件的实用性。在教学实践中, 不少教师重形式轻内容, 重乐趣轻教学, 重习得轻运用, 课堂中走马观花走过场, 忽视学生的语言学习, 忽视非智力因素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这种填鸭式教学设计模式, 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学以致用, 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复习课教学设计策略
为了改变不合理的复习课教学设计, 为了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教师必须遵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理论备课和组织教学。下面以人教社教材必修2第一单元Cultural Relics高三复习课的备课为例加以说明。
(一) 教学设计
本单元课文是关于文化遗产的, 教学内容涉及如何更好地保护好文化遗产;教学目标:Enable students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cultural relics.Improve students’ability of listening and writing.Enable students to master some key words and expres-sions;学习者特征分析:进入高三, 学生对本篇课文内容有所忘记, 但鉴于高三时间紧, 课堂上只能根据高考要求选取部分内容复习, 如:如何更好地保护好文化遗产, 以及高考高频词和短语的用法;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基本理念是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主要设计听说写的相关训练材料培养学生的听说写的能力;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听说写的能力和高考高频词的掌握, 教学难点是学生能否准确地用英语表达出圆明园是否需要重建的观点和理由。
(二) 教学过程
1.听力及民族自豪感培养。听选自BBC对中国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的评价材料, 完成填空和回答问题练习;通过对莫言的评价引出话题cultural relics;帮助学生一起归纳出What can be classified as cultural relics?
2.课文熟悉和高频词复习。改写课文, 设计成自选模块06题的样式对学生进行课文复习, 然后对高频词remove和remain先讲解再训练。
3.爱国主义精神和解题能力培养。呈现圆明园被盗文化遗产The rabbit and rat heads短文, 把该短文设计成自选模块06题的样式, 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然后对高频词belong to, be worth doing, in return先讲解再训练。
The rabbit and rat heads
The 12 Yuan Ming Yuan statue heads were din Qing D.Sadly, they were stolen when China waswith England and France in 1860.In the past decade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hom the cultural relics, has beenthem.The rabbit and rat heads appeared in the auction (拍卖会) in France this year.They are the only two pieces known to be outside China.Five of the v12 Yuan Ming Yuan statue heads have been bought back at a high price, including the heads of ox, monkey, tiger, boar (猪) , and horse statues.However, the other five animals stillunknownthe Chinese government will still make theirto bring the heads of rabbit and rat back home, because it isprotecting our lost cultural relics.
4.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由圆明园被盗文化遗产The rabbit and rat heads引出作文话题Should Yuan Ming Yuan be rebuilt?, 并结合近几年高考作文要求和趋势进行设计, 让学生先口头讨论再进行书面训练。这样可以做到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 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设计如下:
Should Yuan Ming Yuan be rebuilt?
A proposal to rebuild Yuan Ming Yuan, made by Beijing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on Nov 17, has caused a heated online debate.The result of ongoing survey from Nov.23 to Dec.23 in2011 is as follows.21%of people are for rebuilding it while 79%against.What’s your opinion?
5.规范意识培养。通过布置学生课后作业:把上述作文清楚地书写到作文本上, 培养学生规范考试的意识。
(三)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流畅合理, 能一步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抛出问题The authorities of Shandong Province proposed rebuilding the house of Mo yan.Is it a cultural relic?时, 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激情高涨, 争论激烈, 这是本节课最精彩的瞬间;当学生看到圆明园遗失的国宝the rabbit and rat heads的图像并了解到该国宝出现在今年的法国拍卖会时群情激奋, 一致表示应该让国宝回到祖国的怀抱, 但是在让它回来的方式上争论不休, 有的提出高价买回, 有的主张通过外交途径向法国政府直接索回, 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该部分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本节课最让人满意的地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基本实现了培养学生听说写的能力及爱国主义精神目标, 但存在的问题是出现了三次学生辩论的场合 (Is Moyan’shouse a cultural relic?How to get the rabbit and rat heads back?Should Yuan Ming Yuan be rebuilt?) , 导致整节课时间不够, 最后一个问题圆明园是否该重建讨论时间不充分, 直接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设计实践中, 上课前教师以采用师生活动和设计意图反思表 (见表1) 帮助自己反思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流畅性和连贯性, 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评价
为了检查复习课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Ve除ry了Q反uit思e教学组织过程之外, 还可评以价要项求目听课教师采用课堂w教ell学评we价ll表O (K见A表li2ttl) 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同时要求每个学生采用自我评价表来 (见表3) 反思他们课堂上已掌握的和未掌握的知教识师;活还动可要求学学生生小活动组之间互评设 (计见意表图4) , 了解他们的学习情感和学习策略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Think about this class and then complete the following form.Now rate yourself on a scale of five, one being low and five being high, and put it into your portfolio (文件夹) .评价内容优秀良好需努力.I feel more confident when I speak English.5 4 3 1need more practice in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由各组小组长负责, 组织小组成员一起总结, 回顾课堂讨论和辩论等活动中每个小组成员的表现, 共同填写评价表格, 存入小组学习档案。对于需要改进的成员, 应该提出具体的改进目标和建议。
四、结语
13.《和复习二》教学反思 篇十三
本节课主要复习的内容是《机械能和内能》,如果复习一章的内容,内容显得有点多,所以就选择了第1、2两小节。
复习课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所以课的引入也显得很重要,本节课以“本拉登”被击毙及“9.11”事件引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如此坚固的大楼为何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就轰然倒塌”的问题,以引入本节课要复习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最后再利用复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一部分设置了“目标----我来明确”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这节课我们复习的主要内容,同时学生复习完以后也可以对照学习目标来检查一下自己本节课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看看对于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第二部分设置了“自学----我来解疑”目的是体现学生课前复习的作用,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整体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知识总结归纳的能力。
第三部分设置了“交流----我来展示、质疑”,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题地位。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我没有以填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是以问题的形式通过学生的思考把本节课的知识点总结出来,这样就促使学生要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查书找答案。同时在学生的展示过程中也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展现出来,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在质疑中学生也会有新问题的生成,有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在学生展示质疑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表述不清的内容
及存在的意见分歧进行适时的点拨,同时对解题方法进行归纳,以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四部分“中考----我们回顾”目的是要把握中考的方向,所有的活动都应以中考为指挥棒,要让学生知道本节内容在中考中会以何种题型进行考察,做到心中有数。
第五部分“中考----我们预测”,针对历年中考当中所考察的重点及还没有考察的知识点和题型,作一简单的预测,能够让学生对于复习有方向,增加他们的信心。
第六部分“当堂----我来自测”是针对预测设置的部分习题,让学生检查自己的不足,同时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最后,这种学习模式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小组的评价很重要,在每节课结束时,要对小组的合作学习和小组成员的参与积极性进行及时的评价,这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认可,可以长期有效的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4.《和复习二》教学反思 篇十四
1、我先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这部分知识,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动脑的方式来活跃他们的思维,然后用思维导图的形势呈现这部分知识。这样做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整体的把握,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不同的人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2、关于知识点的沟通。比和比例的`概念性知识点有很多,而且这些知识点之间有联系。要在一、二节课内复习完所有的概念,并要求学生记住运用,是完全做不到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上,采取用联想方法,从一个知识点出发,引导学生联想,把有关知识点串联成线。由出示比,引出比的概念和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由引出一般比,到化简比,最简整数比;由求比值和化简比,引出比例概念,再引出正比例、反比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有序联想,勾通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15.《和复习二》教学反思 篇十五
一、问题的提出
区域地理因其知识点多信息量大、 图文结合综合性强的特点, 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之一。 它需要了解空间定位, 明确区域内部各要素的特征及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判断区域之间的差异, 分析某一要素发展而引起的整体变化。 传统教学对地图的应用、 内部区域要素的掌握和整体知识体系的形成有独特的教育方式, 但使用手段存在些许的不足之处。
1.比例尺、内容固定。 普通纸质地图在同一幅图上, 图幅大小和所示的范围都是确定的, 即比例尺都是固定, 无法进行地图任意放大、缩小, 不能突出某个地点, 做到点面结合。 即使是电子版的地图也只能改变图幅, 对图上内容的详略无法更改。 这就使得在讲授区域外部轮廓和内部特征时需要多幅地图地展现, 进行图片切换, 增加教师素材寻找的时间, 对部分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对比上有所不便。
2.地图要素交互能力不足。 传统地图资料所显示的专题要素是固定不变的, 无法对地图内容进行增减或组合拼接, 形成灵活多变符合当下教学所需的地图。 比如要展现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和美国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关系, 假如教师手头上只有美国农业类型分布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图, 就会使得图中的干扰信息过多, 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GIS辅助手段与地理课堂教学结合的意义
区域地理教学的要素分析和整体联系是其核心, 借助GIS的图层属性和空间分析的优势, 既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 又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充分增强地理教学效果。
1.有利于发挥GIS本身强大的功能。 GIS对地理数据的管理采用了图层的概念, 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可将不同的图层进行叠加分析, 对独立的区域要素起到关联的作用。 同时图层数据简洁明了, 可控性强, 明显提高了学生对抽象地理数据认识的能力, 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学的核心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而应该是传授学习方法, 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 怎样提高学习能力进而善于学习。 本节课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做到启发引导。教学过程注重地理表述的规范化, 地理观察多角度化、地理思维多维化的引导。在归纳提炼过程中, 老师要对学生的回答有反馈, 不正确的给予修正, 不完整的给予补充, 零散的意见给予综合, 在学生知识构建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3.有利于彰显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创新思维。 借助GIS应用于区域地理的教学方式,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将获取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达到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目的。 美国有句谚语:“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 要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 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 ”说明课堂参与性的活动在学生个体认识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 本课借用预习案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的和意图, 并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中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途径, 借助GIS手段帮助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思维, 让每一位学生实时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 让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系统。 同时, 新课标强调改变教学方式, 由老师为课堂的中心向以学生为核心转变, 由学生被动夺取知识向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化, 这就要求老师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 借助GIS图层空间分析手段教师在可行的硬件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 通过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并在讨论、动手实践中抽丝剥茧, 将问题层层深入, 加深学生对地理联系的理解, 启发学生发现规律。
4.有利于知识与实践密切结合。 区域地理的难度在于要素之间的整体联系, 借助GIS的图层空间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交互性的不足。 借助多媒体手段, 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具体操作、探究, 理解当前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
三、借助GIS辅助手段的区域地理教学设计及实践
教师基于“先学后教”的理念, 提供乡土案例, 呈现引发认知冲突的学习问题, 借助GIS图层叠置功能, 用新的手段引发学习兴趣, 通过小组互助完成学习任务, 争取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合, 学习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法。 以下将以高二地理《福建区域地理》为例分析探讨。
1.课前准备: (1) 教师在课前制作预学案 ( 要求学生明确对福建范围、位置;福建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 。 (2) 班级同学分组, 每组提供一台电脑。 (3) 学生课前完成预学案, 小组长对组员作业答案进行分类汇总, 挑出小组最完整的成果, 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4) 电脑安装mapinfo软件, 并提供“福建轮廓”图层、“福建年降水量”图层、“福建铁路”图层、“福建山脉”图层、“福建主要河流”图层、“台湾岛部分轮廓” 图层、 “ 福建省九地市分布”图层。 (5) 教会学生mapinfo软件的基本应用。
2.教学过程: (1) 小组展示预习成果 (通过投影仪) 。 (2) 小组互评, 教师小结。 其他小组的组员对展示出的作业 (描述福建范围、位置;福建地形特征) 进行点评、补充、归类整合不同观点。 在上述解答问题的过程中, 答案不是直接给学生的, 而是让学生在挑毛病的过程中完善知识结构, 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做到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 (3) 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呈现“距海近的厦门降水少于距海远的武夷山市”这个引发认知冲突的乡土现象, 要求学生借助软件, 调用地形、降水图层, 小组合作完成原因的分析。 学生带着问题探索, 目标明确。 这个过程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寻找福建省降水分布的特征并分析原因, 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借用寻找图层明确影响的主导因素。 同时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 扬长避短、查漏补缺, 用整体性的思维考虑地理问题。 (4) 课堂练习, 巩固提升。 在分析完地形对气候影响的基础上, 加强问题的难度, 扩大探究的广度和梯度, 追问“福建省农业现状及农业发展方向”, 调用自己认为可用的图层完成答案。 每一图层对应一个要素, 借用GIS的面状要素分类、 叠加分析, 旨在让学生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 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基础上培养提炼、发散性思维能力, 达到构建农业区位分析的知识体系的目的。
四、教学实践后的思考
1.学生平时较少使用地理信息技术, 学生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的了解主要是在学习地理 (必修3) 的过程中获得的, 但内容偏于理论化, 能够学以致用的东西不多, 学生也没有什么机会真正用到。 本节课的学习通过课后的问卷调查, 近一半的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 并且绝大部分的学生基本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说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挺好的。 经过学习, 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地理信息技术对于学习区域地理有所帮助, 并且接受这样技能培养课的授课方式, 而且愿意了解更多的地理信息技术知识和练习技能。 但是对于mapinfo软件在区域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分析的应用上比较陌生, 说明如何将抽象知识表象化是这种教学模式还需研讨的地方。
2.教学准备方面, 教师在前期做了大量的数据数字化工作, 从教学的投入产出而言没有任何优势, 以一人之力完成多数区域的要素准备是不现实的。 如何建立区域地理教学GIS资源库或是搭建网络平台共享教学资源放能从技术上对GIS辅助区域地理教学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娟.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研论坛, 2011 (06) .
[2]段玉山.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张超.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和复习二》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总复习教学反思08-23
小学数学《图形与位置和复习》优秀教学反思07-07
与复习教学反思07-08
《圆柱圆锥复习》教学反思06-22
角的认识复习教学反思07-15
等腰三角形复习教学反思07-26
复习课怎么上教学反思08-29
《认识小数》的复习教学反思09-01
高三理科数学复习备考教学反思06-17
《电功率》中考复习教学反思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