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孩子的家庭教育(精选11篇)
1.浅谈孩子的家庭教育 篇一
浅谈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关注
江门市北街小学黄丽清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而在家庭环境的诸因素中,家庭结构的完整尤为重要。然而当今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使学校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单亲家庭子女群。在我们班的单亲家庭子女已经占到了班级人数的12%。他们大都成绩不好,要么特别内向、忧郁、自闭,要么特别爱滋事闯祸。据一家少年管教所的调查报告显示:在押未成年犯中,单亲家庭子女占的比例高达36%。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很多孩子就是因为父母离异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和情感的依托,他们容易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仇恨与愤怒的心态,甚至早早地就出现厌世的倾向。谁来安慰孩子们那无助而困惑的心灵?拿什么来拯救这些走向社会边缘的孩子?笔者认为最重要还是关注单亲家庭的家庭教育方式的问题,下面就我班的一些个案谈谈几点建议。
一、不要放弃做父母的责任。
个案一:小茵,是我班一个11岁的女孩,清秀的面孔,扎着两根长长的辫子,谁看见都会顿生怜惜之心。然而谁又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柔弱的女孩,因为偷窃和夜不归宿曾被学校记大过处分?笔者认为造成这样的问题与家庭教育有莫大的关系。小茵的母亲当年未婚先孕,年纪轻轻就生下了她。小茵从出生到现在,一直是由年迈的外婆靠种菜抚养。她的父母亲也许是基于世俗的偏见又或是其他种种原因,早就放弃了做父母的责任,不仅没有尽到抚养的义务,甚至对她的成长一直是不闻不问。年迈的外婆唯一的教育方式也只是打骂甚至将她赶出家门。小茵小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扭曲,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因而变得爱撒谎、厌学、偷窃甚至经常离家出走。
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最可怕的不是生活上和身体上的问题,因为他们毕竟有监护人抚养,尽管有时可能疏于关照,但孩子的温饱还是没有问题的。
最可怕的还是来自心灵的孤独。因为心理问题的发展会导致他们出现社会行为问题,甚至给社会带来危害。家长有权放弃自己的婚姻,但却无权放弃做父母的责任。父母不管面对的是什么困难,都应当始终记着身边有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尽量使孩子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程度。
二、对孩子不要过分严厉或溺爱。
个案二:小权和小鑫都是来自单亲家庭,但是两个家庭却走向两个极端,都对孩子的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小权的父亲在他还没上小学的时候就不幸辞世,母亲将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他的身上,从小对他疼爱有加,言听计从。过分的溺爱不仅没有换来孩子的感激,反而养成小权自私狭隘、孤僻冷漠的性格。他的母亲经常向我抱怨“孩子一点都不怕我,甚至不把我放在眼里。”我觉得造成这样的后果是必然的。小鑫的父母在几年前离婚,小鑫随母亲生活,虽然小鑫的母亲跟小权的母亲一样,望子成龙,但是他却选择了另外一个极端,对孩子的要求十分严格,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他的母亲倒经常与我联络,但是我发现她总是无限扩大孩子的缺点,动不动就说孩子“好坏”“笨极了”,有时候对孩子的惩罚手段也是相当“残酷”,他们家住在贯溪,小鑫每天都要坐半个多小时的公共汽车来学校。有一次小鑫不小心丢失了月卡,他的母亲为了惩罚他,让他一天走路上学放学,我问小鑫他走路来学校要多久,他说要走两个多小时,孩子走了一个来回,也就是那天他花了将近五个小时的时间在路上!小鑫的母亲这种看似严格的教育和惩罚,不仅没有养成小鑫坚强的性格,反而让他对周围甚至于他的母亲充满敌意,脾气倔强,甚至越来越叛逆。
过分的严厉与过度的溺爱,都会造成孩子的不健全心理和性格。首先,注意不要过度保护。在丧偶或者离异之后,为父母者常常会把自己所有的感情和
爱倾注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关怀备至。孩子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必为自己的生活安排和学业计划操心,一切自有爸爸或妈妈代作主张。日子一久,孩子的依赖性就会增加。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有的脆弱、依赖,缺乏主见和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茫然不知所措。有的则自私狭隘,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缺乏同情心。其次,切忌期望值太高,要求太严格。缺少了配偶,不少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在厚望之下的孩子,往往有着过度的压力,心理负担沉重。有些心理素质不佳者,受不了这种压力,便索性走向了反面,来个不思进取,乃至“破罐子破摔”。这种有意无意的行为就是为了让父母降低点希望,使自己能够喘口气。另一些孩子也许能坚持发奋,不让父母失望,但是长期超负荷地运作,其潜在的心理损伤亦不容忽视。一旦某一天超出了承受极限,便有可能走向崩溃,结果反而更糟。所以单亲家长应该尽量维持一个正常的家庭环境,淡化单亲家庭的阴影,给予孩子积极健康的教育,注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进取心、自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其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地生活与成长。
三、多与孩子交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个案三:小诚是我们班单亲家庭孩子中最让我头疼和忧虑的孩子,是班里的老大难,在班里最喜欢打架,小偷小摸的行为也成为了“习惯”,班上谁也不敢欺负他。他的父母在他6岁时就离婚了,他被判给了爸爸。他曾经跟我说过他恨妈妈,恨她那么狠心地不要他!爸爸是个个体户,整天起早贪黑地忙,从来不管他,倒是不少给他钱。他有个后妈,曾真心想教管好他,但是他对后妈非常抗拒,甚至怀着敌对的心理,经常故意弄丢后妈的东西,好几次还把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打得头破血流。他觉得这样才痛快,才高兴。小诚上学离家很远,要转两次车,有时候转车转烦了,就干脆不去上学,找个游戏厅去打游戏,到了放学时间就回家。有时候打游戏上了瘾,就干脆整夜不回家,爸爸找到他就狠揍他一顿,有一次还打得手脚肿得不能上学。可他却显得一点都不在乎,他说他活一天是一天,反正活多久无所谓。我觉得小诚的心理已经有了问题,也经常就小诚的情况请家长到学校面谈,可他父亲从不露面。
面对破碎的家庭,最感到无助的就是孩子。处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儿童心理专家分析,孩子以下几种情绪最为突出:(1)被拒绝感。不论孩子的父(母)亲是逝世或离婚,他们都有被拒绝感。(2)愤怒。失去了父(母)的支持与关爱,单亲的孩子特别容易愤怒,尤其是憎恨离开的一方。然而,孩子很多时候都不会对离开的一方表达自己的愤怒,反而是向抚养他的父(母)发脾气,将家中的其他成员当成发泄怒气的对象。(3)缺乏安全感。单亲的孩子可能觉得跟其他有完好无缺的家庭的朋友有很大不同,于是他们会感到命运不公,觉得周围的人都想伤害他———尽管亲友或同学老师并没有以异样的眼光看待和判断他们,但他们仍可能疏远这些人,甚至总是使用暴力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单亲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处于家庭破裂等种种不幸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尤其需要注重他们健全的人格发展。而成人的任务,就是要协助他们,走过最艰难的这段时光。首先是向孩子保证,不管父亲与母亲差距有多大,他们俩仍会像从前那样爱他,让他感到亲情依旧。其次要多与他们接近,并倾心交谈。要让他们明白,可能与同龄人相比会感到委屈,但过后你可能会高兴地发现:比同龄人获得了更多锻炼的机会,更加自立、有担当、善解人意。第三,离异的双方都要多与孩子交流,绝对不要将怨恨和责任都推卸到对方身上,而应当多让孩子和父亲或母亲在一起,以弥补不能每天在一起生活带来的缺憾。最好是坐下来和孩子平等交谈,听他们说一说心里的烦恼,好
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重视。
家庭中拥有父母双亲,是一个健全、完美的组合。但很不幸,生活在不太完美的世界里,死亡、离婚、分居而形成的单亲问题层出不穷,多少孩子就在这些不幸的环境中成长。不健全的家庭让他们幼小的心灵却过早的少了一份温暖与完整的爱的滋润,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健康成长,很大原因还需要父母的细心照顾和指引,而他们呢?没有完整的母(父)爱,作为启蒙老师的我,拿什么拯救这些孩子?除了“爱与责任”,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引起全社会对这些单亲家庭孩子的关注,尤其是这些孩子父(母)亲正视单亲家庭教育的问题。但愿在同一片蓝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有健康、乐观的心灵,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2.浅谈孩子的家庭教育 篇二
首先, 根深蒂固的德性。为什么要有用根深蒂固这个词呢?用这个词是强调德性的坚固性。社会变化万千, 各种各样的物欲对人都具有极大的吸引性。缤纷世界的一个个陷井布在了人生的路上。如何不会误入其中呢?品德的根深蒂固很重要。俗话说的好, 世界在变, 你能不变吗?的确, 有些东西应该变, 比如说一个人的陈旧观念, 知识等。但是有些是不能让它变的。人们都说, 许多许多的历史才形成一点点的文化, 许多许多的文化才形一点点的文明。而中华民族五千年所沉淀的品德是一种更深层的文明, 是不能变的, 是值得我们去继承的。古人说“从小偷针, 长大偷金”是很有道理的。可见, 从小培养孩子根深蒂固的良好品德, 孩子一生都会受益无穷。
其次, 爱动脑筋的习惯。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讲, 思维比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学习可以让孩子知道知识, 思考可以让孩子去发现问题。这种思考往往就会有一种怀疑在其中, 久而久之, 在这种怀疑思考下就会有一种创造性想法。可见, 勤动脑筋的习惯是学习最需要的。具体在现实中来看, 对于小孩来讲, 家长不要怕他学习不好, 成绩不高, 要鼓励与引导他多多思考。例如, 家长先讲一个故事, 让孩子自己归纳一个题目。这时, 家长乘机提问孩子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题目, 把孩子所想的题目与作者的题目进行比较, 让孩子感觉那个更好。说出为什么好?或者, 家长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 讲到精彩的地方打住, 让孩子自己动脑筋去想一个结局。这些都对孩子思维的培养具有很好的作用。
再次, 健康良好的心理。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成功所必不可缺的基石。笔者认为, 健康的心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平等的心理。父母工作的差异, 收入的差别, 社会地位的不同。这些都会给孩子从小造成一种心里的反差。家庭条件差的小孩就会想, 虽然在同一个班上, 为什么某个小孩每天都拿汉堡当零食, 而自已却拿着方便面。为什么某个小孩放学后会有人开着轿车去接, 而自己却在爸爸的自行车上回家, 等等。家庭条件好的小孩也常常出现这种情况, 自己零花钱多, 就拿自己的零花钱来买一些好吃的东西去讨好学习好的同学, 让他代替自己做作业。有些小孩不愿与其他小孩玩, 怕他们弄脏了自己的衣服, 等等。久而久之, 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往往会形成一种自傲心理, 家庭条件差的孩子往往会形成一种自卑心理。这些思想的上问题都需要家长去解决。家长要告诉孩子, 无论家庭条件如何的差异, 你们都是同学, 你们可以形成良好的朋友。第二, 抗挫折心理。当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挫折时, 作为家长要时常告诉孩子, 一个人面对困难, 不要害怕, 更不能气妥, 而应该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并不都是很顺利的, 困难是在所难免的。要鼓励自己的孩子去大胆地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如果有条件, 可以在寒暑假带自己的孩子去艰苦的地方体验生活的磨难。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年青的父亲在暑假带着自己的儿子重走长征路。在长途跋涉后, 孩子不但增长了许多阅历, 而且忍耐力也比以前增长了许多。这也说明, 苦难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课, 家长要让孩子提前上这一课。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能更好地担负起生活的责任。
可见,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 培养孩子不仅仅只是学习, 还有良好品德, 善动的思维与良好的心理素质。都说万丈高楼平地起, 那么, 这个基石就从心灵打起, 都想拥有一双想象的翅膀, 只有经过历练, 羽毛才会丰满。有了这座心灵的筑基, 有了这双思维的插翅, 孩子才会在以后的人生上走得更稳健。
参考文献
[1]孙庆均, 杨明月著, 《多元智能教育》, 武汉出版社, 2007年版。
[2]刘荣才著, 《小学教育心理学》湖北教育出版社, 1986年版。
[3]邢元敏, 《大中小学德育规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3.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篇三
关键词:浅谈;家庭;教育;孩子;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173-01
家庭中的教育,具有较鲜明的随机性和灵活性,更多地贯穿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家长应善于抓住教育时机而教,这样潜移默化,孩子日有所进,月有所进就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家庭教育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一世界观、众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质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庭教育的烙印。那么我们在家庭教育方面应当如何进行呢?
一、以身作则
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有其父必有其子”,这是告诉我从头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婴幻儿各方面的发展处于初步形成时期,既好玩又爱模仿,幼儿常常有意无意地去模仿周围的人及其它事物。常听到有人这样说:“你看某某多像他爸爸,连走路的样子、说话的语调、表情都一模一样的。”一位专家研究得出:幼儿的五官也会调整,模仿他常见的人。可见幼儿的模仿能力,家长要追求高尚的精神情趣、良好的生活习惯,带头把家里的生活搞得充实、高雅、丰富,防止精神污染,影响幼儿的成长。父母是幼儿最早先模仿的对象,家长应重视“言行一致”“正面教育”“言传身教”不断完善自身,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才能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
二、尊重孩子
提示在先。在一些家庭中,孩子只有服從的权利,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包办做主,很少有自由和自主。例如:我园幼儿黄忏忏较爱跳舞,每到电视播放模特儿大赛他都会在旁边观看,从不错过。在选择兴趣班时,其父母做主选择了英语,忏忏央求改变,其父母说学舞蹈不务正业,对以后工作没有什么作用,结果忏忏很不情愿学习英语,效果并不理想并经常闹脾气。幼儿虽小,亦同样要求信任独立,自尊、上进,有许多方面的需要,我们可以于尊重为前提,在做事情之前提示在先,提出合理化的要求和目标,正确引导,平等相待,不对孩子歧视和压制,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的独立活动让孩子学会独立,使幼儿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三、观点一致
在家里除了父母,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可那么多“老师”要是教育意见不一致,不统一,孩子就会左右为难了,造成坏影响可大了。例如:当幼儿做错事时,一个要打骂,一个要护,这样的教育就被抵消得干干净净,当父母在教育意见不一致时切不要将分歧的意见传给幼儿,更不要强制性的要孩子听单方面的意见。第四、善用鼓励,别秋后算账,旧事从提。当幼儿遇到挫折时,我们应当鼓励为主,帮助为辅而不应挖苦幼儿或者秋后算账,旧事从提,不要老是说:从前就怎样了,现在还是这鬼样子的话。我们应当说:宝宝你行,你是最棒的。多给幼儿夸奖和肯定,但凡事要有个度,适可而止,否则就反效果了。
四、适当回避
在谈论幼儿时应尽量让幼儿回避。例如:有些家长在幼儿面前和别人交谈:我的小孩不吃这个,不爱那个。慢慢地幼儿为了证实大人所说,也就这样做了。我园幼儿何政,其父母在他刚入园时,就和老师说:“我儿很胆小。在原幼儿园老师大声说他,他害怕极了,不敢上学,所以转园,希望老师多多关照。”刚开始老师耐着性子教育他,尽量说他好,他也很开心地上学。可过了一段时间后老师发现他不少缺点,教育他。他回家就闹脾气了,其父母也不经他一闹,带着他上幼儿园找“原因”了。这样他可事无顾忌、为所欲为、得意洋洋了。其实老师说他并不胆小,但为什么呢?因为他明白妈妈和老师所说的“原因”。所以在幼儿面前有些事情要注意回避,不要在其面前大谈起他如何如何的,这样会错误引导孩子行为、思想。更不要把孩子当作炫耀品。
父母除了以上行为方面引导孩子往美好一面发展,同时更要注重端正教育价值观的心态:从总体上来讲普通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心态并忽视对幼儿基本行为习惯,传统的美德的培养教育。家长要重视儿童本身兴趣与个性发展,以民主和宽容的管教方式,培养孩子友善、助人、合群、自信。我们的教育要 “爱、教、望、管”四者兼备。
4.浅谈小班孩子的个别教育 篇四
有人曾经问我:“带小班孩子工作难不难?”我笑着回答:“难!”而今的答案不知何时竟然改变了,让我觉得小班繁琐的工作并不是最难的,更难的是如何帮助心理有障碍的孩子走出自己的心理世界。
王亦超进入班级的时间也不短了,他是小年龄孩子中年龄偏大的,可是,他却是适应最慢的一个。早上来园,总是用戒备的眼神看着我们,虽然不哭也不闹,可是却老是一个人独处在一个角落里,既不参加到小朋友中间来,对孩子们开展的游戏活动也不感兴趣。看着王亦超难得有笑意的脸蛋,我经常会心生怜意,抱起他亲亲他的小脸,可即使是善意的亲近,孩子也总是抗拒着我,使劲地把我推开。王亦超不仅抗拒老师,也抗拒自己的小伙伴。除了喝牛奶、吃副食的时间,生理上的本能让王亦超主动加入到集体中间来,其它任何时候都不喜欢和大家在一起。王亦超承受挫折的能力也很差,每当闯了祸后受老师批评时,孩子愈加显得沉闷、孤独,对别人不理不睬。
针对这些现象,和王亦超妈妈也谈过好几次,深深的知道幼儿出现心理压抑问题是有原因的。孩子长期住在高楼里,爸爸妈妈工作忙而无暇顾及孩子,平时只有奶奶陪伴,又娇惯,自理能力也较差。因为住楼房,幼儿与外界的接触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身心协调发展的机会,也不能满足幼儿好玩的天性,使幼儿失去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交往活动?二是成人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和不正确的教养态度以及幼儿抗挫折能力的普遍偏低是幼儿心理压抑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王亦超的爸爸妈妈都忙于工作,忽视了孩子在成长期中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和创设良好的交往活动的机会,幼儿好动好玩的天性受到了压抑,孤独感、压抑感的产生,甚至形成孤僻、不和群的不良性格不足为奇。
找到了原因,开始制定对策。
(一)教师对幼儿应充满热情和爱心,言语、态度要和蔼、亲切,不管孩子怎么样,不大声的斥责孩子,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建立亲密、和谐的相互关系。孩子不合群,是因为害怕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首先要消除孩子的害怕心理,让孩子慢慢的觉得有安全感。
(二)给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机会,创造环境让幼儿自由的玩耍和活动,不给孩子过多的限制。
(三)发动同伴共同关心帮助孩子,让孩子打开心结,参与到同伴中间来。
(四)与家长协调一致,共同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在现实生活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有意识的培养、锻炼幼儿的挫折承受力,提高幼儿应付挫折的能力,对幼儿心理强度的提高,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王亦超小朋友积极参与活动了,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了,对老师也没有戒备的眼光了,更可喜的自理能力有了相当大的提高,我看到了孩子脸上的笑容。
5.浅谈孩子的家庭教育 篇五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每次听到这句歌词总会让我感到一丝悲凉,作为一名教师,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班里那些单亲家庭孩子对一个温馨家庭的渴望。
一个父母双全、温馨美好的家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教育的角度看,相亲相爱的父母,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学生的正常、健康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可替代的良好教育因素。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好多家庭随着人们的婚姻、社会等意识的变化而发生破裂,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再加上有些孩子要经受父母过早离开人世的打击,学校里单亲子女日益增多,这些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伤害,从而产生学习障碍、情绪障碍、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很多单亲家庭的学生性格有更多的缺陷,甚至成为双差生。这既影响了学生健康、活泼的发展,还给社会进步带来了沉重的隐患。作为小学班主任更应该多去了解他们,去关爱这些学生,让他们感到温暖和幸福。
今年所带的班级,有三个是单亲家庭的学生。通过近一个学期的班级工作实践,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体会及做法。
有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很脆弱,因为失去父亲或母亲而受到家人的溺爱,生活自理能力极差,以自我为中心,有一定的学习障碍。班上有一个特别可爱的小男孩,他小名叫开心,整天笑嘻嘻的,他的快乐感染着老师和同学们。刚开始接班的时候,我以为他是一个特别幸福快乐的孩子,但是后来了解到他的妈妈在他四岁的时候就和他爸爸离婚了,他的生活起居大部分由爷爷奶奶照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仔细地观察,我发现他很脆弱,有时候因为一点小事儿就哭鼻子,心理承受能力很差,这样的学生心理脆弱,承受不了丁点的挫折、失败。顺心的时候会开心快乐,如晴天丽日的小鸟;一点不顺心,不能获得满足,便会觉得黑天乌地。与同学的交往中,过多要同学谦让、迁就,很容易就与同学产生矛盾,闹别扭,觉得自己很可怜,被人欺负。这种类型的学生学习毅力不坚定,学习成绩不稳定。
作为班主任要更多的帮助鼓励这类孩子。他经常找我告状,说同学们欺负他,我就借机和他谈心,和他一起分析问题,让他调整心态,学会宽容忍让。他很聪明也很积极,我就派些工作给他做,比如让他当小组长查背诵,发语文作业等。我经常鼓励他,让他渐渐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勇敢的人,我再适时地提醒他,勇敢的小男生不哭鼻子,脆弱的人是很难为情的。
我还及时和他的奶奶联系,与家长沟通,建议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他学会自立。老师和家长发现孩子犯错误及时指正,善意适度地批评,让他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不再做可怜虫。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有所加强,让他们不像过去那样百般依赖家长。他的性格、情感开始坚强,挫折感就会减弱,学习的毅力开始加强,学习成绩就会提高。他重新获得自信,觉得自己还可以帮助家长和同学、老师,渐渐地脆弱就变成了坚强。
开心现在真的开心了,他和同学们的关系慢慢融洽,哭鼻子的次数越来越少,渐渐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及时改正错误,他还是主动地帮老师干活,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我很欣慰地看见他脸上灿烂的笑容越来越多,泪水越来越少,我相信他是一个开心的孩子。作为班主任,我教给他的除了知识,还有正确的生活态度。
班上另外两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像开心那样脆弱,但是他们沉默不语,让我猜不透他们的想法。他们都是父亲离开人世后由母亲抚养,母亲的工作压力很大,境况不是很好,由于失去丈夫,母亲的心态、性格也变得沉默不语,无法给予孩子细致的关爱。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的孩子情感易陷入忧郁、沮丧、悲观和苦闷状态,没有活力,对学习的很多内容产生不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虽然平时也会和要好的同学朋友聊天游戏,但是由于听到或看到一些幸福家庭的趣事,一想到自己不健全的家庭,便会陷入忧伤低沉的心境。这类型的学生自卑感强烈,自信心弱,很敏感。他们不愿意同学老师问家里的事,对老师的批评一般不会当面顶撞,也不会主动诉说自己的苦恼。这样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独立性强,不过多依赖别人。但感情上渴望亲情的关爱。我带的班里就有这样一个单亲家庭的男孩,他很少主动和老师说话,连身体不舒服都是其他同学告诉我,他课上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成绩忽高忽低,这和他的家庭有一定的关系。
这种沉默不语的单亲家庭孩子,他们最缺乏的就是亲情、温情和愉快的心境,他们必须找回属于他们的欢乐笑声。因此,父亲或母亲、老师同学的关心爱护是医治这种类型学生的最好药方。首先班主任应该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明白:如果让自己相依为命的孩子整天日处在苦闷抑郁的心态中,是扼杀他们的生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有害。希望家长在工作之余多和孩子聊聊天,谈谈心,关心孩子的学校生活。可以采用留便条,发信息等方式,言语中要充满关切。这会令孩子感到欣慰。每个孩子都会有小毛病,对于孩子身上的毛病,不要期望他们能立即改正,也不要轻易给孩子泼冷水,表示自己的失望。单亲家庭的孩子压力过大,他们的自信心不足,成功感会减少,抑郁又会袭击他们。家长更多的是在旁边鼓励,与孩子站在一起,这对孩子来说是最高兴的事,因为他们可以感受到亲人的支持、鼓励是出于对自己的爱,那么亲情、温情重新温暖孩子的心,他们的孤独感会渐渐消失,能够开始敞开心怀去感受生活的愉快。
班主任应该像家长一样,用多点细致、关切的爱护去引导这样特殊的学生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和同学们一起去完成分配工作,发挥他们的特长,让同学们对他们刮目相看。我就给这样的孩子安排了一些工作,其中一个早自习领读课文,另外一个孩子唱歌很好听,就推选他去校合唱团,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实现他们价值,让他们更自信。对于家庭的变故,我会适时地引导他们理智地看待,给他们讲一些励志的名人事迹,告诉他们无论人生遭遇什么不幸,都要勇敢面对。我还让孩子不要过多地指责家长,不攀比,不给家里再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学会自理,学会做家务,体谅母亲的艰辛。
两个以前过于沉默的孩子变得开朗了许多,课间偶尔会听到他们爽朗的笑声,他们认真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与同学相处的越来越和睦。
《学记》中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也就是说人与人的交往在于理解,理解是沟通的桥梁。理解就是要知道学生的心,以便对症下药,促进转化。真正做到知学生的心并不容易,要知其心,只有通过仔细的调查研究,多与他们谈心,多对他们的学习、身体和生活全面了解、关爱,做他们的知心人、贴心人,才能深入他们内心世界,让心与心拉得更近。
单亲家庭的孩子就像海面上行驶的一叶孤舟,作为班主任,需要在师爱中加入一层母亲般地疼爱,给这类学生以更多的关注。如果我们班主任能正确引导,他们会避过惊涛骇浪,渡过暗礁,抵达明净的港湾。让我们都来做单亲家庭孩子心灵上的领航员,使他们顺利地走向生活的彼岸!
6.浅谈孩子的家庭教育 篇六
随着现代社会物质与文化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稳定性也日趋下降。据调查,中国的离婚率由1979年的3%上升到现在的13%。还有一部分家庭由于病故,或意外而导致不完整,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当前摆在教育者面前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对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的教育。有这么一位成绩优秀的初三学生,三岁时,父母离异随乡下的奶奶生活。10岁时,父亲把他带到了城市。一年后父亲再婚又育一女,父亲和继母都对他很好。可他竟然把仅年一岁的活泼可爱的妹妹亲手丢下河中,眼睁睁地看着妹妹溺死。铁窗下的他告诉记者他害死妹妹的原因是他认为父母都不爱他,让他在偏僻的农村渡过孤苦的岁月,看见全家把妹妹当成心肝宝贝,对比自己孤苦的童年,产生了仇恨心理。从此花样年华的少年被锁进了铁窗,心灵还蒙上了厚厚的阴影。这件凄惨的事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它给家长,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不容忽视。
每年我所带的班都有好几个学生来自单亲家庭。为让这部分孩子幸福成长,快乐生活。我在八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着重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记录成长,关注心理的发展。
一接到生活在单亲家庭孩子的名单后,我就给这些孩子建立成长记录袋。对他们的学习情况、生活习惯、心理特点和行为规范,跟踪教育并详细记载。平时密切联系科任教师,家长,共同教育。课间多与他们交谈,捕捉孩子们的闪光点,渗透德育教育。交谈内容包罗万象:有学习,有生活,有行为习惯,校内校外,与同学的关系,从中了解他们的心事,尊重他们的隐私,不揭伤疤。当他们正确的处理问题时加以肯定,鼓励;随时注意发现他们的退步,查找原因,并和他们一起制定相应的对策。
二、爱心无限,缝合受伤的心灵。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家庭遇到变故时,往往心灵受伤,从而关闭与同学、老师交流的窗户。爱是打开他们心扉的钥匙,是缝合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过年回校后,我发现原来活泼可爱的琪琪不见了,课堂上没有了举小手的他,操场上不见了他嬉戏的身影,换之而来的是一副大人才有的忧郁。于是我对他进行了家访。才知道他的父亲在大年初七病故了,从得知有病到离去只有10天,一切来得那么突然,收入微薄的母亲无奈地对孩子说不要读书了,家里没钱。而我在那天从他忧郁的眼神里,看到了一颗受伤的心,一颗渴望家庭温暖的心,一颗渴望大家关爱的心。我通过多次和他的母亲交流,帮助她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积极引导、训练,使琪琪意识到母亲不是不爱他,也不是不要他读书,只是想要他知道母亲养大他们兄弟三个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教育是件更难的事。老师和同学都关心他,愿意帮助他。学校领导也对他嘘寒问暖,帮他们兄弟三人申请经济补助,减免他们的学杂费。班上的同学也在我的教育下,不在琪琪面前说自己的爸爸对自己怎么样。平时观察他的表情变化,寻找教育的机会。当他表现出想睡时,我就走到他身边摸摸他的头,问他感觉怎么样;当他闷闷不乐时,我就拉着他的手和同学一起玩游戏,当他忘了带学习用品时,几十双小手都把自己的放在他面前。“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在老师,同学,校领导的关爱下,他终于走出了心灵的阴影,露出了盈盈笑脸。
三、各尽其才,扬起自信的风帆。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没有摆正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总是想到自己不如别人,因为自己不象别人那样拥有美满的家庭。常常表现出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或不相信自己也行。文文在父母离婚后随母亲生活,母亲经营一家发廊,没时间照顾她。晚上回到家时,文文已入睡,早上文文上学时,母亲却睡得正香。这种情况导致她产生了自闭,成绩极差。而母亲对此除了批评还是批评,结果只是使她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和自卑心理。我知道让她走出这一困境,一定要帮助她建立自信心。在“六一文艺汇演”中,我特意选她参加班上的舞蹈,在练习中常夸奖她跳得好,并安排她做领舞。在六一儿童节那天,当她穿上美丽的裙子,画上妆后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时获得了师生热烈的掌声。当她手捧一等奖的奖状交到我手上时,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在班上,我表扬了她,告诉同学们,这个一等奖她功不可没,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她表示感谢。课后,我对她说,别人能做到的,只要通过努力,她也一定能做到。因为有她,这次“六一文艺汇演”才取得了好成绩。在学习上,只要努力,也一样可以取得好成绩。一样可以为班级赢得荣誉。从此她象换了个人似的,拥有了自信,成绩逐步上升,在集体中健康成长。
四、团结互助,沐浴温馨的友情。
单亲家庭孩子所处的环境,特别是他们每时每刻生活的班集体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为此,我总是以身作则,从不在班上讽刺,挖苦学生。 教育学生主动关心,帮助他们,不允许其他同学嘲笑他们的家庭状况。帮助他们复习功课,一起开展活动,让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享受充满阳光的生活。跟随母亲的明明,是个性格有点怪的男孩。由于母亲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他。他经常空着肚子上学,生活上缺少大人的关心。知道这一情况后,每天我都为他准备早餐,天气转凉见他衣衫单薄时把外套脱下给他披上,练习薄用完了买新的给他,为他削好铅笔。在我的带动下,当明明的笔芯断了,又没有转笔刀时,总有热情的小手帮他解决。沐浴在团结互助的班集体中,明明也学会了关心他人,并走进班集体中。课间常能见到他和同学一起玩耍,一起欢笑的身影。
五、一路喝彩,师爱母爱同行。
多数单亲家庭的学生只享受父爱或母爱,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像正常同学那样获得两份关爱。八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亲情教育对这些孩子有巨大的的魅力。我尽量使自己成为单亲家庭孩子们的“母亲老师”,培养一股浓浓的亲子之情。我告诉他们,你是老师优秀的学生,老师喜欢你。一路上有老师为你喝彩,为你加油,你一定会成功的。内向的盈盈是个可怜的女孩。父亲吸毒多次被拉去强行戒毒,母亲再婚后就没再看过她。可怜的孩子连母亲的样子都没记忆了。有两次在街上偶遇,祖母告诉她这个就是她的妈妈,当她哭着喊着追着妈妈时,遗憾的是这个妈妈看也不看她一眼,连应都不应一声转头就走了。母亲远去的背影在泪眼中渐渐模糊,但渴望母亲的关爱却与日俱增。祖母年事已高,连小盈盈的学杂费,校服费都交不起。生活上的拮据使她变得非常怕祖母也不要她了。望着她渐长的头发,我买了五颜六色的橡皮,细心地为她梳辫子。当她生病时,带她看医生,打针时,抱紧她,告诉她老师在她身边,什么都不要怕。平时,关心她的变化,学习上尽力辅导。告诉她,不管遇到什么困难,老师都会帮她。她的情况也得到校领导的重视。谢启煊副校长还亲自为她交了校服费。生活上,学习上的呵护,她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笑容也挂在她的脸上。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面对那些已经失去或正在失去完整家庭之爱的无辜的孩子们,班主任要做的工作是细碎和烦琐的。但是只要我们投入自己的爱心,真心去帮助他们,关心他们,教育他们,为他们撑一片温馨的天空,这些孩子都会走出心灵的阴影,沐浴在世界上温暖自由的阳光中。而教师是学生心中的太阳,爱是帮助彼此的最大力量。惟有怀有这样的心愿,教育才有永恒的生命。而我也以一颗责任心,一颗爱心,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火一样的激情培育学生的智慧之花,以慈母般的爱心引导学生探索人生之路,始终不渝地引导他们走向辉煌灿烂的明天。
作者邮箱: lmy@zsedu.cc
7.浅谈如何教育“个别孩子” 篇七
在学校教育中,除了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还要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个别孩子”是学校教育当中较为特殊的一类,也代表了一个必然会出现的群体。教师要承认“个别孩子”的存在是一种教育常态,正视这种教育现象才能寻求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1.“个别孩子”的心理差异决定要采取个别化教育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知识基础,与周围的环境产生碰撞,在获取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获取一定的心理特点。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总结发现,除了一些该年龄阶段特有的心理特征之外,还有一些个人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兴趣爱好、学习习惯、思维方式、个人性格、情绪情感等方面。“个别孩子”很明显的外在表现就是,跟班级其他学生的某些方面相比,较为特殊。有些是在学习能力上,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理解新知识的速度较慢;还有些是在情绪情感上,较为活泼外向、难以管束;还有些是在性格上,较为孤僻、难以接近等。“个别孩子”在心理特征上体现的特殊性,决定了个别化教育的必要性。
2. 对“个别孩子”实行个别化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一体化的要求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体化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方向。学生家长和教师是学生教育的两大主体。二者是相互支持、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关系。家庭和学校要在教育目标与教育手段上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发挥双方教育的最大价值。“个别孩子”的形成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的成果。准确来说,家庭教育在“个别孩子”的形成上的影响要更大些。要想转化“个别孩子”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就必然需要教师与家长的联合。家长向学校提供全面的学生成长信息,学校向家长反映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表现,关注孩子在转变中的细微变化。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体化的模式之下,对“个别孩子”实行个别化教育势在必行。
3.“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对“个别孩子”施行个别化教育计划的重要依据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维果茨基提出的。他在著作中将儿童的发展分为两种水平:一种水平是他们现在具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水平是他们可能发展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部分。他认为只有那些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优秀的教学。因此,我们关注的教学重点就应当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推测他们可能发展到的状态,选择“最近发展区”,采用最大效果的教学方式。“个别孩子”是特殊的受教育群体,对这类孩子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是关注孩子“最近发展区”的重要措施。“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二、针对“个别孩子”进行个别化教育的实践分析
对于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需要由教师、家长和专业人员共同研讨而制定,其中专业人员主要包括教育与心理研究人员和语言、科学等方面的专业人士。家长参与学生教育计划的制定,才能突出家长在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其对计划的执行更加认真负责。专业人员主要任务就是确保“计划”的科学性,而教师则是“计划”的主要执行者。
1. 分析“个别学生”现有发展水平
通过对现有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和研究,制定学生个别教育计划的第一项主要任务就是确定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教师、家长和专业人员必须对每位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进行了解,这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制定者需要通过家长和教师收集有关学生心理测试方面的有效信息,从而总结出各个学生的发展现状。
2. 分析“个别学生”的发展目标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确立“个别学生”的最近发展目标。发展目标就是期望学生达到的水平。发展目标的制定受到学生年龄阶段的影响、个性化特征的影响。针对“个别学生”要采用个别化的教育目标。从“个别学生”差异的外在表现分析,从“个别学生”的优点着手,运用有效的引导措施,以学生可能达到的最佳知识水平为基本目标。
3. 设置有效的家庭学校一体化教育模式
在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确立学生可能达到的最佳水平之后,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者就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设置有效的家庭学校教育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即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适用于他们的一体化模式,将教育效果放大化。
“个别孩子”虽然属于一个特别的群体,但是也具有这一群体鲜明的普遍特性。除了一些特殊的先天性智力发展障碍的孩子,大部分的“个别孩子”都只是因为个性差异、情感情绪差异而形成“个别特性”。因此,在对“个别孩子”进行转化教育时,学校和教师要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分析“个别孩子”形成的主要原因。然后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分析“个别孩子”能够达到的最佳知识水平,并以此为教育目标,设置有效的个别化教育计划。
摘要: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个性,以及独特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个别孩子”是教师时常遇到的学生群体。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有些研究者提出对于“个别孩子”要采用个别化教育。
关键词:“个别孩子”,个别化教育,依据,实践
参考文献
[1]胡晓毅.论特殊需要儿童家庭与专业人员合作的几个核心问题[J].中国特殊教育,2005(12).
8.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篇八
关键词:家庭;教育;孩子;影响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是一门科学,同时,教育也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程。家庭教育是孩子从懵懵懂懂走向光明的一颗璀璨的启明灯,是照亮孩子人生旅途的第一步。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具有科学性。首先,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就是一面镜子,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家长只要不失时机地去发现、去培养、去开发、去挖掘、去引导孩子的天赋、特长,孩子就有可能成功。父母不仅是孩子的老师,也是孩子非常依赖、信任的长辈,所以,父母要和孩子共同构建和谐、尊重、信任、默契的关系,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前一段时间,我突然发现自己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作业敷衍塞责,经过跟踪观察发现,由于每天晚饭后自己不是备课就是查资料,制作课件忙忙碌碌,深夜孩子即使逼迫躺在床上睡觉也不踏实,后来,为了不影响孩子休息,我试着自己的工作白天加班加点完成,做到每晚九点休息,早晨六点起床,坚持一段时间后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养成了,情绪明显好转,学习成绩也大有进步。这件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榜样的力量。是啊,父母让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同时也应验了“身教胜于言教”的真正内涵。
9.浅谈教育孩子之心得体会 篇九
***班学生*** 家长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放眼世界,纵观天下,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非常优秀,都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当然,对于平凡的我来说,也不例外,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都能表现得非常优秀。因此,我时时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来严格的要求孩子、鞭策孩子,致使孩子也非常反感我们,稍有不如意的时候,就对我们说:“讨厌的爸爸或者讨厌的妈妈。”听到这些话语,开始并未引起我的注意,但自从读了《优秀的孩子是这样培养的》、《做男孩的父母的路很长》等怎样教育好孩子的一些文章后,我感触颇深,督促自己改变了教育方式,同时也明显地感受到了孩子的变化。在此,我将简单的讲述一下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一起共同学习与探讨。
一、端正观念、摆正位臵、加强沟通、换位思考。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在过去,每当孩子做了错事时,我总会摆出我是家长的样子来严厉的教育他、批评他、甚至打骂他,但有一次,我在打骂他的时候,无意中看见他紧握拳头、横眉冷对、倔起小嘴在无声的嘀咕,看到他这个样子,突然间,我脑子有那么几十秒钟的短路,这一刻,我发现我孩子的这种表情其实是学习得大人的,孩子的一举一动其实就是大人的一次次翻版,回顾过去的教育方式,身感已为人母的自己是多么的不够资格,反复的批评着自己,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合理满足孩子的需求,充分给予孩子的自由空间,摆正和孩子做朋友的位臵,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与看待问题。现如今,在孩子做错了事情时,当严厉的话语溜到嘴边、高高抬起的手掌即将落下时,我会努力克制自己,询问孩子这样做的原因,或者跟孩子说:“今天你这样做,是不是觉得很好奇?是不是很有意思等等。”通过与他交流沟通,慢慢地跟他讲解相关的道理,告诉他犯错就会产生相应的后果,就会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并联系他身边或新闻中的事例与他一起讨论,一些什么样的错误犯了以后,可以及时改正,改正之后仍然还是个好孩子,并告诉他,下次在犯同样的错误时,想想当时我们在一起是怎么讲的。同时还告诉他一些什么样的错误是我们不允许犯的,一旦犯下了,就会导致自己成为一个坏人,或者让自己受伤,甚至死亡。并且还告诉他,大人与小孩也是一样的,大人没有什么特殊的,让他明白在犯错这件事情上,大人与小孩同样是要承担后果与责任的。其次就是摆正自己的位臵,在孩子面前,不把自己当成是孩子的长辈,把自己当做是孩子的朋友,有时孩子需要我帮助他,或者跟他一起玩耍时,他都会直呼我的姓名,叫我来帮他的忙或者一起做游戏。
二、及时提醒与纠正,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是潜移默化的,重在平时多注意培养。自从孩子会走路以来,每次大人带他出去玩耍回家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要他洗手。自上幼儿园以来至今,回家后,我们对他的要求都是:第一件事是洗手,第二件事是吃水果或零食,第三件事是做作业,第四件事就是他自己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活动。如果有时他忘记了,我们就会及时的提醒他。平时在家里,我们打扫卫生时,我们采取分工比赛的方式,邀请他一起参与到打扫卫生的行动中来。还常常告诉他,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有时周末在家,我们指导他自己打蛋、炒饭,指导他精选蔬菜,学习使用家用电器等等,并且每次对他做出的成绩给予肯定的表扬,夸他是最棒的、最聪明的孩子等等,及时培养他对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对他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给予积极的支持,譬如,前几天,带他在佳宁娜活动广场玩攀登时,因为他是第一次玩耍,所以当攀到一半时,就停下来了,直对我说:“妈妈,我害怕会摔下来,我不攀了,我要下来。”这时,我就对他说:“不要怕,**(孩子小名),你是最勇敢的、最棒的,你一定会攀到最上面,加油,加油。”同时,我也在旁边耐心地指导他攀登的方法,不一会儿,他就攀到了顶峰。有了一次的成功,接下来,他的兴趣就越来越高,反反复复的攀登了好多次,临走时,还直对我说,今天玩得非常开心,真爽。因为现在的小孩都是独生子,为了不让他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为我独尊的个性,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我们都是要求他,有吃的要大家共同分享,要先送给长辈或者小朋友;有好玩的,也要与小朋友一起玩耍。
三、将学习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一起学习,增加孩子的学习兴趣。
当我们要求孩子认真学习的时候,我们自己其实也应该跟着一起学习。从这学期开始,我不管工作有多忙,每当孩子跟我说这课书有点难,背不得,怎么办?我就会放下手中的工作,把书本看一遍后,用动作或者表情的方式叫孩子跟着我一起学习与背诵,或者采取两人比赛的方式,一起学习与背诵,谁先赢谁就可以提出一个小小的心愿,由输家来负责满足赢家的心愿。
为了锻炼孩子的口算习惯,凡是孩子自己想要采购的物质,我是要孩子自己负责去购买,并将购买的结果讲解给我听。记得有一次,孩子看中了一个玩具,非常喜欢,我要他过去问了价钱后再给钱给他自己去购买,但他不愿意,哭着一定要我去买,我非常坚持地对他说:“给你两条路,在五分钟内你自己选择,一是自己去购买,二是这个玩具不买了,我们直接回家。”不管孩子怎么吵闹,我就坚持我的原则,最后,孩子没办法了,还是自己去买的,我记得,那一次就是他第一次自己单独拿钱去采购。自那以后,如果要孩子去买什么,都是
笑嘻嘻的去采购,在购买时,为提高孩子的口算能力,我每次特意拿整钱给孩子,买回后,还一定要孩子把算式与结果都算给我听。
为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帮助孩子温习已学过的知识,将孩子学过的英语单词、千古文等存储在自己的手机中,在与孩子玩耍的时候,不经意间读上几句,就孩子也跟着自己读上几句,从而让孩子在不断地重复中增加记忆;另一方面,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会多给他鼓励,增加其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引导他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面的理解与掌握。并且对孩子每次的错题,都先询问孩子是粗心大意做错了,还是没有学会不知道做,针对每一次的错题,是分析、总结,让孩子下次考试不犯同样的错误。
为提高孩子的思考能力,针对孩子喜欢脑筋急转弯、走迷宫、猜谜语等兴趣,我们特意购买或下载了一些《脑筋急转弯》、《猜谜语》、《走迷宫》等书籍或手机软件。他每次只要看到有新的脑筋急转弯、谜语之类的,就会要拿来考考我们,我们呢,有时就故意左思右想猜不出来,当他得意地把谜底告诉我们时,我们还会问一声:“为什么啊?”他就会滔滔不绝地解释给我们听。这样既培养了他阅读理解的能力,又激发了他学习的兴趣。
为使孩子认真听好老师讲的每一堂课,认真做好老师布臵的作业。针对前期孩子上课出现讲小话、开小差的现象,我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在孩子画好的一幅画上乱七八糟地画了一通,孩子看后,非常气愤,跟我大哭大闹,要我赔偿,我借此机会,问孩子是不是非常心痛,孩子连忙点头,我接着就对他说,你上课讲小话就跟妈妈画坏你的画一样,你不认真听讲,是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你看老师跟你一样,多伤心啊,以后是不是上课要认真听讲啊,孩子连忙点头。孩子毕竟小孩,过了两个星期后,又忘记了,又开始不认真的听讲了,我这次就采取不厌其烦的叮嘱,每天早晨下车的时候,我就对孩子说,上课要认真的听讲哦,一个星期、二个星期,大概过了一个多月后,孩子实在忍不住了,就对我说:“我现在上课已经认真听讲了,从明天开始,不要再对我讲了,好吗?”我对孩子说:“只要你上课认真听讲,妈妈从明天开始绝对不说了。”晚上回家后,我得知孩子认真听课了,次日早上,我下车时就只说了声拜拜,孩子好高兴地还跟我说了声拜拜,妈妈路上注意安全。
10.浅谈孩子的家庭教育 篇十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人格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的培养熏陶。教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处理各种关系,是家庭和学校的共同的责任。小学阶段是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开始时期,迈进小学的大门,标志着孩子进入了1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新时期内,孩子的生理心理都有了质的飞跃。随着功课的增多,社交面的扩展,认识世界能力的增强,必然影响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的改变,作为孩子的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配合学校和老师教育好孩子。
一、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习惯,是指经过反复训练而达到的近乎自动化了的动作,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在人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需要和兴趣,不按习惯行动,人就会感到别扭、不舒服。对刚入小学的孩子来说,家长应把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最重要的教育目标。知识将会遗忘,而习惯将伴随孩子终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孩子终生受益。小学阶段应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1.爱学习的习惯2.学习时集中精力的习惯3.对功课进行预习和复习的习惯4.认真思考,独立解决困难的习惯。还可以指导孩子养成在书桌上学习、姿势端正、学完后将工具整理整齐的习惯,这些都会使孩子受益无穷。家长应让孩子了解到,良好的习惯是将事情组织起来,减少无谓的消耗的好办法,这样可以使孩子做事更有计划,更有效率。在家里家长可以跟孩子商量着制定规范,孩子先写作业,然后复习、预习、整理完书包可以看电视、玩玩具等。事实上,孩子对家长制定家庭学习规则并不反感,因为学习完以后,即可放心的玩乐,而不必担心家长又有什么学习安排。在学校里学习功课时,1种行之有效的习惯是: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及教科书上的内容。作业和练习题出错的地方用红笔做记号,并多写几遍。复习时着重注意有红色记号的部分。这样即可用不多的时间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教会孩子怎么做,在开始就要求孩子一丝不苟的执行,这是良好习惯形成的基础。其次,一定要鼓励孩子坚持下去,用物质或精神奖励坚定孩子的信心。俗话说:“习惯成自然”长期坚持,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二、多给孩子创设锻炼的机会
放学后,值日生要留下来做值日,而经常可以看到祖父祖母拿笤帚、父亲母亲拿拖把挥汗劳动,而本该做值日的孩子却充当检查员,“母亲,这里有废纸!”“那儿不干净!”而在许多家庭里都会听到这样的对话:“母亲,我要喝水!”“别急,母亲这就去给你倒!”“父亲,这道数学题我不会做!”“别急,父亲马上教你做。”类似这种“关怀倍至”、“包办代替”每天都在发生。在家里,孩子想得到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很少尝到困难、挫折的滋味,其实这并不是好事。一些调查资料表明:当今怯懦、怕吃苦和娇气的儿童数量显著增多,这与他们的生活过于依赖有关。美国有人曾对获得诺贝尔奖文学的各国文学家进行过一次专门调查,发现他们半数以上的人都有过坎坷不幸的童年,都是在困难中长大的。有人对几十位逆境中创业的美国卓有成就的企业家也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他们之所以具有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这与家庭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竞争意识和勇于吃苦是分不开的。相比之下,今天的孩子太缺乏的正是这些,要知道.孩子的成长也需要困难,没有困难的存在,就不敢迎接困难的挑战,就不会有坚强的意志,意志薄弱者是很难成材的。我们就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孩子设置一些经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困难,让他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茁壮成长。比如,有的孩子不敢见生人,就应想方设法让他多见生人,鼓励他去独立办事;有的孩子懒散,不爱干活儿,就要严格要求,给他规定出作息时间表和每天必须做的家务活;有的孩子在学校里当选了干部,但又有点胆怯,不敢去挑这份重担,就要鼓励他去干、去闯,并不时了解他在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在孩子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大人切不可急于去解围,应该给他们自己克服困难的时间。当孩子克服了困难获得成功之时,应该给予物质或精神方面的肯定、赞扬。使他们提高兴趣,坚定信心。
三、多与老师和孩子沟通
家长要与老师经常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与老师共同商定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计划,与老师相互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另外每天花上一点时间,与孩子谈谈。问问孩子最近学校里搞些什么活动呀?有什么高兴的或不愉快的事吗?学习上有什么地方特别吃力吗?你在学校里表现怎么样?从交谈中,可以了解孩子最近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随时可以帮助他们。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物质上是丰富的,可精神上是孤独的。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也需要热情的沟通和交流。在他们的心目中,父母是最亲近的、最值得信赖的人,在学校里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或者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找不到答案,分不清是非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父母,如果做父母的能够耐心倾听,提出建议,就能化解孩子心中的矛盾。另外,针对独生子女孤独这一现状,我认为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与小伙伴玩耍,如:周六星期天孩子可以约好一起去广场玩,到好朋友家去做客或邀朋友到家玩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身为父母要以身作则,用律己正己的思想行为来影响孩子、鼓励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还要充分尊重孩子,学会循循善诱,讲究方式方法,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既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教育孩子,这样孩子们才能健康开心地成长。
一、家庭教育的意义
1、孩子成长: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是家庭发达和家庭兴旺的希望,是国家富强和社会繁荣的希望。
2、家长职责: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始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人父母,教育好孩子,责无旁推,永不下岗。
3、家族传承:家长是过去的孩子,孩子是未来的家长。家规和家风直接影响家族成员子孙后世的成长。
二、家庭教育的魅力
血浓于水,亲情教育的作用是任何力量都比不上的,也是任何教育都无法替代的。作为家长,任何时候都要对孩子的成长给予足够多的关心、关注和关爱,始终坚持用相信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
南京有一位姓周(名字叫周宏)的爸爸,二十多年来,他把1个双耳几乎全聋的女儿,培养成一位学识出众的高才生。其实,这位爸爸并不是教育专家,只是1个工厂的技术员。他说,第一次让小女儿做应用题,10道题她只做对了一题。作为家长,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肯定会责备孩子。但是,他却在做对的那道题上打上1个大大的红勾,然后在白纸上写了一行字:“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应用题就对了一道,父亲像你这样年纪的时候,碰也不敢碰哎。”
8岁的女儿看了十分兴奋,她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很高,升初中考试时,数学居然考了99分。10岁的时候,她还写出了6万字的科幻童话作品。
媒体报道了这位可敬的爸爸。他说:“哪怕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也应该饱含热泪地欣赏他们,拥抱和赞美他们。”
本人认为,这就是家庭教育的魅力,双耳全聋的孩子都能培养成高才生,我们的孩子都是正常人,怎么能培养不好呢?我想,关键在于,我们的家长,在对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爱。
三、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关爱未能坚持
孩子出生到上幼儿园之前的这段时间,还根本不懂什么是父母的关爱,我们的家长给予了太多的关爱;当上学渐渐懂得和更需要大人的关爱时,父母的关爱却离他们越来越远。
2、期望值偏差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精神支柱。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从入学前到幼儿园和小学,再到中学逐渐减低,失望情绪却逐渐增强。
据调查显示:在幼儿园阶段,家长期望孩子上大学,成为专门人才的占90%以上,而到了上小学则下降到70%,初中下降到50%,高中下降到30%左右。家长之所以产生失望情绪,其原因是:第一,期望片面。不少家长把“期望”仅仅盯住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好,一美遮百丑。第二,定向过早。不能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过早定职业方向,过早地确定将来当什么“家”,让孩子“就范”,往往欲速则不达,事与愿违。第三,要求太多。孩子有自己的年纪和心理特点,不能要求“成人化”,硬逼孩子“入门”,盲目给孩子订“目标”,导致孩子对家长产生反感,家长的期望自然变成失望。
3、不坚持原则。教育孩子应建立在坚持原则基础之上,无原则的关爱即是溺爱,无原则的相信即是偏袒,无原则的管教即是纵容,无原则的欣赏即是娇惯,无原则的不管即是失职。最终结局是家长管不了,失去信心,让孩子自生自灭,害了孩子一生。不坚持原则的具体表现有:不教礼仪(待人接物)、不要劳动(家务和生活习惯)、不管学习(家庭作业)、偏信护短(听信孩子一面之词甚至责怪老师)、放任自由(租房、节假日外出和留守儿童)等等。
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1个孩子从出生到成年,一般来说,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家里度过。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1、建立家规。国有国法、校有校纪、家有家规,良好的家风对子女的成长乃至子孙后世的教育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品行习惯。包括待人接物(家访感受)和生活习惯等。
3、劳动习惯。让孩子懂得要尊重父母和勤俭节约。
4、学习环境。让孩子体会到回家还要学习。
5、外出交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出交往最易沾染不良习气。
6、言传身教。长辈的言行举止是孩子崇拜和模仿的对象,在他心目中认为,家长做的就是对的,所以家长应谨言慎行,做孩子的表率。
五、家、校教育结合
1、家长校访
家长培养教育子女,学习阶段,应特别注重进行校访,不仅能让自己和学校老师一起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子女,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他学习成长的关心和重视。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目的明确。家长每次到学校想了解什么问题,都要有个目的(侧重点),比如思想品德、学习情况、健康状况、性格交往方面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目的。
②、要选好时机。要和老师约好时间,稍作沟通,既表示尊重,同时可以有更好的收效。
③、了解全面。不仅和班主任、任课老师沟通,也要和有关领导以及学生干部交流,这样才能更全面。
④、实事求是。对待孩子的优劣,要客观,对优点不夸大,缺点不护短,尤其是对待问题,要清醒冷静,真诚地和老师一块研究妥善解决的办法。
⑤、言而有信。在家长和老师达成共识的情况下,要付诸行动,采取有效措施和学校紧密配合教育孩子。
2、与学校教育同步
①、注意几个关键:孩子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情况(班级、教室、寝室、班主任、科任老师)、时间(到校、放学)、学校对学生的统一要求等 ②、特殊时段的关注:节假日(5+2=0)、寄宿生星期七
③、学校重大措施的配合:九年级晚自习上辅导课、“课堂三不准”、重大违纪学生家长陪读制度等等。
家庭教育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承担起教育责任,彼此之间很好地协调和衔接。对于家庭来说,要把学校老师的教育经验与家庭教育的方法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学校教育主要侧重于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而家庭教育主要是对孩子的人格和品质进行塑造。有些父母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子女的教育却很成功;而有些家长虽然学历很高,但对子女的教育却并不成功。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育的方法是否得法,而不是看教会孩子的多少文化知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孩子的未来。家长的各种行为习惯对孩子一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影响,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影子,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家长在孩子成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加强与学校、老师的沟通尤为重要,下面就家长如何配合学校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茁壮成才,提供一些做法,仅供家长参考。
一、家长要经常与学校、老师联系,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有效教育孩子。有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只要提供吃穿,其他事情就是学校的;或者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在校学习差或表现不好,自己没有脸面到学校见老师,只有孩子争光了自己才有面子到学校见老师。其实这是1种错误的认识,孩子有不好的表现或问题,我们理应该与学校加强配合与联系,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和问题的根源所在,有针对性采取有效的有利于孩子接受的方式方法,引导孩子向好的方面发展,使孩子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如果有意避免这种情况,就会害了孩子,给家庭教育造成很大的损失。
二、在孩子教育方面不能采用极端的方法或手段。
有些家长对有问题的孩子采取的教育措施无效时,就放口大骂或暴打,或放任不管,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你的教育方法不起作用时,那你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想想,你是强迫孩子认同你的观点或做法,或是以自己的利益出发点来教育的?对于这些孩子要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分析原因的根基所在,以关心和帮助孩子成长发展方面来着手,采取孩子易改易接受的方法来教育,必要时可以让别人替自己说话,做思想工作,扭转不利局面。
还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表现好,学习好,获奖也多,没必要到学校去,或者认为我的孩子聪明,而不是老师教育的效果,这也是1种错误认识。往往学习好的学生,由于学习好而就把其他方面就忽视了,比如承受挫折能力差,生活自主能力不强,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去做,常依附别人等。这类孩子的家长要与老师多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方方面面,让孩子全面发展,能独立生活,能自主处理日常事务,让他更能适应以后的社会生活。
三、给孩子提供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时,要注意对孩子是否安全和有利。有些家长害怕辛苦了孩子,想方设法给孩子提供交通工具,比如自行车、摩托等,但你们考虑过没有,你给孩子提供的交通工具是专门为方便到校或回家,还为了显示自己的阔或威风而使用呢?也要考虑你的孩子的骑技如何,能否把车驾驭得住?在往返学校的路途中路况是否好,路上的车辆多否,能否保证安全?有些使用自行车或摩托车的学生,在课余带几个学生在公路上狂飙,把自己的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只图一时之快活。当不好的事发生了时,家长才后悔莫及,因此提供交通工具时,要慎重。在我们学校是坚决反对学生骑摩托车和乘坐农用车的。你的孩子有了电话可以和家里随时取得联系,但有些孩子把手机不当作和家里沟通的工具,而是1个玩耍的工具,上课给别人发短信、听音乐、玩游戏,甚至上黄色网站浏览黄色视频,或者是课堂上与QQ好友聊天,严重影响了学习,扭曲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畸形发展。手机已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1大祸害。建议家长给孩子提供手机时,要弄清学生要手机的目的是为了与家里取得联系,还为了娱乐,要在孩子每月话费上分辨真实情况。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家长要慎重对待孩子在学校使用手机。
四、在家庭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身教重于言教
家长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1个不爱学习只顾自己吃喝玩乐的家长,一问三不知的家长,品行恶劣、行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长是不会培养出好孩子的。
(二)要注意亲子教育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关注他们成长,有的父母虽然与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经常沟通。大多数父母都是以忙为理由,忽视亲子教育。父母的亲子教育应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前面,所以父母应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断学习,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戴。
(三)营造1种良好的知识环境
孩子学习要有1个好的小环境,不求高档,但求氛围,学生学习的时候要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朋友聚会等等尽量地包容缺点,用放大镜看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的。父母信任自己的孩子是与孩子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但不要让孩子把自己骗了。
(四)多赞美、少批评
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润滑剂。家长对孩子每时每刻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切记:赞美鼓励使孩子进步,批评抱怨使孩子落后。但赞美要把握住度,不能过于偏激。
(五)纠正孩子的关键性缺点时一定要注意考虑成熟,选择最佳地点和时机。
五、家长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遵循“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做1个好公民。
二是讲文明礼貌,不酗酒,不说脏话粗话,不衣着不整进校园。
三是对孩子,从生活、学习到成长全面关心,全面负责,家庭和睦,在现有的条件下,为孩子创造1个安静、舒适、温馨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四是对孩子严而友爱,不粗暴,不打骂;爱而有度,不溺爱,不纵容。五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心,教育孩子以鼓励为主,循循善诱;帮孩子树立信心,让孩子始终相信“我能行”。
六是能正视孩子身上的缺点,一分为二地看孩子,并采取措施,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七是一分为二地看自己。家庭作风民主,能倾听孩子的意见、心声;能虚心接受孩子对自己的批评意见,闻过则喜,闻过则改。
八是能正确对待孩子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家长之间能有话好好说;能配合学校和老师处理好发生在孩子们间的事情。
九是生活充实,精神饱满,情趣高雅。在孩子面前,不说处境如何,始终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爱学习,作学习型家长。家教水平不断提高。最后请家长们记住以下几句话: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赏识才能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只要家长对孩子教育充满信心,采用适合自己孩子成长发展的方法,一定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孩子。
当今的社会教育孩子成为了现在家长的主题思想,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自己总结以下方面:
一、培养孩子的思想品德,做事先做人的精神。
现在的孩子基本是是独生子,从小要教育好孩子尊老爱幼,尊重老师的品德。告诉孩子学校就是自己的第二个家庭。同学如同兄弟姐妹,老师如同父母。
二、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好习惯。
孩子刚刚入学还有些生活习惯要靠大人,在这时候要慢慢的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
三、及时与老师沟通,经常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要经常与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如发现任何异常,及时的纠正孩子的行为。
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家长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的影响着孩子,家长要以身作则的教育孩子。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意志的培养、智力的发育以致身体的状况等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孩子早日成材,父母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当好第一任老师。“终生之计,莫如树人。”
五、多赞扬孩子的有点。
11.浅谈孩子的家庭教育 篇十一
一、注重言传身教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起榜样示范作用,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所以说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如乘公共汽车为老人、残疾人、孕妇让座;过马路走斑马线,遵守交通规则;逛公园不乱扔垃圾等等。俗话说生活是个大课堂,从这些生活中的点点小事做起,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记得我家孩子刚上小学时做作业积极主动、认真细致、从不拖拉作业,但是不喜欢看课外书籍。第一个寒假老师布置阅读两本课外读物,对于不爱看书的我家孩子来说真是一件头痛的事情,每天看不到两页就会把书丢在一边做别的事去了。我看到孩子如此排斥看书,心里非常着急,也在深深地反思,同时寻找引导孩子喜欢看书的有效途径。此时,我想到在安庆师院国培学习时高向东教授讲到的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于是,每天下班回到家我并不忙着做饭,而是拿起故事书坐在沙发上看着。第一天,孩子放学回到家一边玩玩具一边说:“妈妈,我饿了,你怎么不去做饭呀?”我一边看书一边说:“宝贝,等一会儿,还有两页就看完了。”第二天,我下班回到家仍然拿起故事书看着。孩子没有催我去做饭,放下书包玩起了心爱的玩具,过了一会儿,孩子忍不住说:“妈妈,你怎么不去做饭,还在看书呀?”我边看边说:“这个故事很精彩,马上就看完了。”又过了一会儿,孩子丢下玩具凑到我身边好奇地问:“妈妈,什么故事这么吸引你呀?”我看时机成熟,赶忙指着书说:“你看,白雪公主的故事可有趣了。”孩子顺着我手指的地方看去……第三天,奇迹发生了,我下班回到家继续看书,孩子放下书包没有问我做饭的事,也没有玩玩具,而是拿起故事书坐在我旁边看了起来。我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悄悄地做饭去了。看到孩子的变化,我心中充满了喜悦和幸福,这就是言传身教所获得的效益。
二、尊重孩子,让孩子充满自信
尊重孩子的自尊。孩子的主动性,取决于他的自尊是否健全。自尊健全的孩子,对自己有信心,有较好的自我观念。如果对孩子采取批评、冷嘲热讽,甚至暴力相对的方式,孩子就会形成不好的自我观念。健康的自尊来自对孩子的欣赏和鼓励,孩子对了,要及时给予欣赏和肯定;不对时,要心平气和地教给他正确的做法。
培养孩子的自信。孩子每做一件事情,都无法保证“一定能行”,家长要给孩子以信心,使孩子树立自信。不少孩子对不曾发生的事情会产生恐惧和畏难情绪,认为那件事情真是太难了。而我们家长遇事多,经历丰富,就应该告诉孩子:“我以前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没什么可怕的,大胆地去做吧。”这样一来,孩子就会觉得事情应该不会太难,便有信心去完成。只要家长善用肯定的语气鼓舞他,他就一定能充满信心地努力奋斗,从而获得成功!
肯定孩子的付出。对孩子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孩子用积极的因素去克服消极的因素,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特别是不要刺伤孩子的自尊心,要帮助孩子迎头赶上,这样既尊重了孩子的劳动,又引导教育了孩子,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家孩子上幼儿园时,前书写能力对于一个三周岁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挑战。看到孩子稚嫩的小手松松散散地捏着画笔在纸上歪歪扭扭地涂涂画画时,我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而是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如,做手工《折纸毛毛虫》时,孩子把毛毛虫的眼睛和嘴巴画在后面,我心想这孩子可能不分前后。孩子却理直气壮地说:“它在看后面的毛毛虫,喊它们快点……”,泥工活动《毛毛虫》时,孩子把毛毛虫的头放在前面身体的上面说:“毛毛虫在唱歌呢!”一会儿把毛毛虫的头和身体放在一排小声地说:“毛毛虫在睡觉,嘘,别把它吵醒了。”然后又把毛毛虫的身体做成弯弯曲曲的说:“毛毛虫在跳舞。”……另外,在孩子完成一幅画时,我及时肯定幼儿的作品,并用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引导其提高。如“你的毛毛虫粘贴的真可爱,要是能吃到多多的食物就能变成美丽的蝴蝶了。”孩子积极主动地添画上苹果、梨、西瓜等等很多吃的,虽然不怎么像,但是孩子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你的毛毛虫要是有眼睛、嘴巴就能看见你,和你说说话了。”
三、接触社会,让孩子大方交往
有的孩子小的时候会很怕生,很胆小,看见陌生人就躲。这就需要家长多利用休息时间有意识地带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去玩耍,带孩子去公园看风景,到动物园去看动物,到游乐场去和小朋友一起滑滑梯、骑木马。尽量让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和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主动打招呼。这样外出玩耍的机会多了,看的人、见的事多了,孩子才会见多识广,胆子也就变大了,让孩子倾听他人的发言,和同伴的交流时,才会更容易产生共鸣,才会有说的需求,表达的自信。这样既增添了孩子的见识,又锻炼了孩子的胆量。
女儿上幼儿园大班时,六安市举行讲故事比赛,我园采取班级海选的方式选拔一名幼儿参加县级比赛。这次讲故事活动,女儿积极性很高,认真地准备故事的内容、动作。在家人面前表演时声情并茂、绘声绘色,逗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班级海选时,女儿故事讲得极其精彩,得到小伙伴的热烈掌声,受得老师的赞扬,自己充满了自信,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幼儿园选拔赛那天,全园幼儿和老师来到户外排列整齐地观看讲故事比赛,幼儿根据抽签的顺序依次上台讲故事。到女儿时,孩子没有以往的活泼与自信,而是怯生生地走上台站在那儿一声不吭、一动不动,小手不停地卷着衣服边角。原本坦然的我也跟着紧张起来,心想:“孩子忘记故事了吗?不大可能,中午还讲给爷爷奶奶听呢;孩子生病了嗓子不舒服吗?还是女儿害怕,不敢讲呢……”女儿下台来到我身边,泪水像缺口的小溪一样哗哗流着。我拥抱着孩子没有吭声,抚摸她的头安慰着。女儿情绪稳定时告诉我:“看到有这么多的人听,很害怕,不敢大声讲出来,就在心里默默地讲。”原来孩子不敢在众人面前展示、表现自己呀。于是我就带着孩子参加一些表演性的活动,有室内的,也有户外的。开始,我一个人上台表演,如:演讲、游戏、客串……接着,我和女儿一起上台表演;然后,我和女儿轮换上台表演;最后,女儿独自上台表演,我在台下为她鼓掌加油。就这样以引导、尝试、主动的形式使女儿战胜了人多胆怯的心理,感受到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创造良好的环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位老师,环境是孩子的第三位老师。古人有“孟母三迁”,说的是学习环境的重要性,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养成什么样的习惯。幼儿阶段是良好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养成好习惯容易,改掉坏习惯难。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顺利成长。
桌面游戏时,孩子们小手灵巧地摆放着、堆砌着各类玩具,同伴之间谈笑着、讨论着,教室里欢声笑语好不热闹。突然,听到幼儿说:“我出三饼,你出五条,我们把麻将先堆好……”顺着声音望去,只见几个孩子像模像样地玩起了麻将游戏,哲哲小朋友还当起了总指挥。我想:“玩麻将的游戏可能是哲哲提议的,哲哲的家长可能经常在家和朋友打麻将,孩子在环境中耳濡目染学起了打麻将的游戏……”我在旁边默默地观望着、记录着并录制视频,没有介入、制止他们的游戏。放学时,我和哲哲的妈妈说起了悄悄话,得知哲哲妈妈的确经常在家和朋友打麻将时,我请她观看了孩子们玩打麻将游戏的视频。家长看后非常惭愧、自责、懊恼……接着我又和家长分享了环境育人的相关知识。哲哲妈妈紧紧握着我的手说:“谢谢谷老师,使我懂得了环境育人的重要性,我会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健康快乐成长。”
孩子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需要循序渐进、长期不断、重复强化地培养。人们常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播种良好的习惯能让孩子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等习惯,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浅谈孩子的家庭教育】推荐阅读:
孩子的家庭教育08-02
单亲家庭教育孩子的办法07-24
我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06-08
家庭习惯决定孩子的学习成绩09-13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11-05
「家庭教育」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孩子06-22
家庭教育中让孩子幸福的秘诀09-10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扬起孩子自信的风帆08-02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孩子的教育环境影响着他的一生!11-02
让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不良家庭因素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