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论文(共10篇)(共10篇)
1.民间文化论文 篇一
民间文化视野中的文化批评论文
“五·四”以来,“民间”遭遇了从未有过的礼遇。191月1日,胡适在《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以及194月15日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4号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从语言形式的角度突破旧文学的藩篱,创建新文学,肯定白话文学,“必须用白话,必须用国语,必须做国语的文学。”另外,1917年2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2卷第6号发表的《文学革命论》一文中,也明确地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18年2月1日,刘半农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宣告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的开始。此后,中山大学以及杭州等地由于顾颉刚、容肇祖、董作宾、钟敬文等先生的发起,这些地方成为继北京大学之后的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在其他地方,如厦门、上海、福州、东北、汕头、山东、四川、陕北、贵阳、香港和柳州等地都有许多学者从事民间文化的收集整理以及研究工作。 那些在传统社会里远离庙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乡民被政治和学术精英们赋予了各种不同的现代理念,长期为历史所尘封的征夫野老、游女怨妇成为学者倾诉自己情怀的对象;历来为传统的士大夫们所鄙弃的民间知识,现代时期的学者却为之迷醉,不辞辛劳地奔走于田间地头与穷乡僻壤,为梳理民间的.历史穷经皓首,连篇累牍地描述民间的生活,将民间的知识整理成为系统的现代学科体系,宣讲于现代高等学府的讲堂,大量的西方学术成果的引进,无疑地,更加证明了学者研究民间知识的合法性。
与传统时期的士大夫认为民间知识“鄙陋”、“不登大雅之堂”所不同的是,他们却认为民间的知识“刚健”、“清新”。历代统治者将民间视为一种与自身统治相对立的颠覆 性力量,而在现代时期,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精英力量却对民间力量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总动员,建立了一个以传统的民间力量为主体的现代民族—国家。翻开“五·四”以来的文献,传统时期为厚重的历史所湮没的弱小者、边缘者的声音,被社会的精英们挖掘出来、加以放大,一度成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声音;长期以来为国家正统权威所恐惧和压制的民间力量被塑造成为建构新型民族—国家的主体力量。在他们看来,相对于精英分子的矫情、虚饰与压抑,“民间”似乎更为放达、率真与不受约束,更应该成为改造社会的中坚力量。
虽然,我们能够认识到,中国的民间文化研究对传统史学方法提出的挑战,也能够认识到这一研究挖掘出了长期以来被压抑的民间的、边缘的 、少数者的声音,关注民间的、边缘的、少数者的生活方式,以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视野肯定其存在的合理性,并为腐朽、没落的上层文化、精英文化提供了另一种新鲜、具有活力的生活方式参照系,再现了文化之中长期以来被遮蔽的一面,体现了中国民间文化研究从其开始就具有的文化批评与人文关怀传统。
但是,我们更应该认识到的是,中国的民间文化研究在其开始的时候,是在“五·四”“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学术运动,是作为启蒙的话语而出现的,是一种现代性的派生范畴。中国的民间文化研究受到了来自民族主义和现代性等两种不同话语的支配。各种民间文化现象——如节日、社会风俗等——被政治和学术精英用以建构民族共同体的符号。钟敬文先生在回顾“五四”时期民俗学运动的时候,曾经就其性质进行过分析,认为这一时期的民俗文化运动可以归纳为民族性、民主性和科学性,他认为,直到今天,民族自尊意识仍然是他从事民俗文化研究的精神支柱。
现代性话语“为了使其观点合法化,而诉诸于进步和解放、历史和精神之辨证法、或者意义与真理的铭刻性等元叙事。……现代科学就是通过宣称它能够将人们从愚昧和迷信中解放出来,并且能够带来真理、财富和进步而使自身合法化。”而且,中国的民间文化研究从西方引进的民俗学理论,由于中国的民俗学研究与西方19世纪下半叶的人类学的民俗研究传统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 [iv]而这一研究取向具有浓厚的进化论和殖民主义色彩。其关于历史的观念,实际上是一种中产阶级的世俗社会文化演进的时间观念的历史变迁,这是19世纪的人类学发展的依据,它事实上是被空间化了的时间观,其所表述的,实为那些距离文明中心最遥远的社会,如何能被认为是属于比较原始或比较早期的文化、心智和社会组织的阶段。
这种理论自身对民间怀抱着一种东方/西方、传统/现代、原始/进化、乡民/工人、乡村/都市、前文字/文字等二元对立的分析策略,以此来衡定社会文化。周作人在《歌谣与妇女》一文就歌谣研究的几个方面价值进行过探讨,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这一学术取向对于“五四”时期学者的影响,在这篇文章中,他认为歌谣既是原始文学的遗迹,也是现代民众文学的一部分,也可以从那里去考查余留的蛮风古俗,也可以看出民间儿女的心情,家庭社会的种种情状,风俗调查的资料。……或是找出吃人妻、兽拜树、迎蛇等荒唐的迹象。 [vi]中国民间文化研究的这种理论背景,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国学者对待民间文化的态度、以及许多学者对于民间文化的研究采取一种传统士大夫的浪漫情调。
2.民间文化论文 篇二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内容的一部分。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改善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全面推进我国教育改革深化和发展。因此, 全面推进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目前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缺失民族民间文化的现状, 民族民间文化在现代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的现实意义以及利用民族民间文化的力量推进新时期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一、目前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缺失民族民间文化的现状
民族民间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身份象征和标志, 也是一个国家的历史见证与精神寄托。近些年, 国家高度重视对民族民间文化的建设。党中央的16号文件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要地位。国家对民族民间文化的高度重视, 为我们推荐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当前, 由于受到西方国家文化以及现代文化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逐渐被人们淡忘, 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工作也得不到人们的重视。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每一位青少年都应该对我们民族民间文化有所了解, 民族民间文化应该在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 而不应在年轻的这一代中断。但在当前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缺失民族民间文化的现状较为普遍, 其情形也不容乐观。如今的中学生普遍对民族民间文化意识不强, 认识不足, 缺乏学习兴趣, 甚至有个别排斥的现象。因此, 我们必须要将民族民间文化融入到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 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引起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化的高度重视。
二、民族民间文化在现代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的现实意义
全面推进我国教育工作深化和改革,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人才, 是我国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是我国特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融入到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 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与统一。一方面, 传统文化可以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 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一方面,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民间文化结合, 在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同时也弘扬了民族民间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与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相辅相成, 二者之间既和谐又统一。
针对当前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民族民间文化缺失的现状, 我们必须要将民族民间文化与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必须要加强民族民间文化教育, 倡导民族文化精神。中学生的主流思想是好的, 但是在自身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随着人们攀比、炫耀风气的滋生, 校园里原本那份单纯、天真、活泼、热情、团结、信任、互助的风气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 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扭曲。因此, 我们需要对中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爱国主义情操和传统美德。
三、利用民族民间文化力量推进新时期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1. 树立新观念, 规划好中学校园整体文化建设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应该将思想政治工作当作关键, 树立新的校园文化建设观念, 加强建设综合校园文化。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任务, 包括了知识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校园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传统文化建设等。因此, 各中学应该结合当前国家发展形势, 在认真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础上, 努力做好思想道德建设、传统文化等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2. 将弘扬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全面推进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将民族民间文化与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融合起来,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育环境, 提高师生整体的素质和学校的办学水平。在日常的文化建设和教学工作中, 要利用民族民间文化的优势资源, 营造浓郁的文化学习氛围。在校园活动中大力倡导民族民间文化, 激发学生们的正能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我们可以开展传统文学、优秀文化、地方体育游戏、美术、音乐欣赏等课程, 此外还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和学者进行知识讲座, 利用一切尽可能的方式弘扬民族民间文化, 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耳濡目染的学习, 脑海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民族民间文化知识, 全面推荐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综上所述, 将民族民间文化融入到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民族民间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认识历史、掌握过去, 全面推荐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与此同时,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在利用民族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又大力弘扬了民族民间文化, 可以说二者之间既相互又统一。因此, 我们要科学合理地将二者结合起来, 既要做好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同时也要民族民间文化很好地流传下去。
摘要:民族民间文化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 目前很多中学校园文化中严重缺失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因此, 在现代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 我们要加强民族民间文化教育, 将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积极贯穿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关键词:民族民间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莲莲.《“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文化传承模式探析》.贵州民族大学, 2012.
[2]王辉.《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问题研究》.西南大学, 2012.
[3]刘喻.《论民族民间文化进中小学校园活动的碰撞与冲突》.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
3.如何解读民间文化 篇三
曾经有一班学生下乡采风,在山西某地的集市上看到有农妇在卖绣花鞋,大家一时兴奋,大呼小叫招呼着同学们来买,几位女同学挑选好、付了钱当即就穿上脚,体验乡土风味的时尚呢!那边厢周围赶集的老乡们则吓愣了神儿——这是民间丧事用的“送老鞋”,城里来的这些女娃胆子大着哩……
传统民间文化解读与现代文化教育传授的解读方式不一样,所以,不仅是研究者、文化工作者和有志于传统文化的青年学生,包括想去做旅游文化的人在内,可能都需要一些解读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如果自己都没读懂,就把形式表象上的某种元素推出来让全国人民“弘扬”,这种“弘扬”是否能够有深入、长远的生命力,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新文化建设的质量,就会打一个折扣,弄不好,还有可能搞出笑话来。
大家都觉得民间剪纸好,美院的学生也都在说“很漂亮”、“很有意思”、“他们真巧呀”……可是真正肯去下功夫去精读、读懂一张作品的人并不多。当我在课堂上做过某一件作品的欣赏分析之后,他们会说:“真的是这样,我看了很多次怎么没看到呢?”
我开始接触民间美术是1979年,那时候根本谈不上对传统民间文化的解读。别致的造型和艳丽的色彩,几乎成为美术家或工艺美术家们迷恋民间美术图样的全部理由,图样以外的一切却视而不见,真正对它进行文化研究的更是几乎为零。比方说,下乡采風的人见到一件边寨少数民族的衣裳,并不关心整套衣裳的形,更不关心穿衣服的人,他一眼就瞄准了衣裳上边那个绣花图案,然后细细地把图案临摹下来,再出个图案集供美术工作者参考。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民间艺术热”的浪潮中,大家对农村大娘创造的民间艺术的评论几乎全是“栩栩如生”。众口一词的评论者们哪里知道,首先,那些造型不是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根本不是她们追求的造型准则;另外,她们不天真,经过了祖祖辈辈的酝酿,接受了千百年的传承,剪花、绣花是从小开始的人生必修课程,到了春华秋实的季节,她们很成熟;再者,她们不是没有文化,她们的文化只不过和我们现代所采纳的文化方式不同而已,是两种层面的东西。当我们和她们近距离接触时,很快会发现她们有很多我们读不懂的文化,我们看不懂她们的花纹。
她们的花纹其实并不是只有美丽,我们看到的一朵花,实际上是她们鸿篇巨制里的一个“文”。“纹章”二字是指衣服上织绣的花纹,与用笔书写而成的“文章”二字古义相通,古老民间文化的一代代传承者,她们贴在窑洞窗户上的窗花,她们织绣在衣服上的一排排图案,其实都是一行行的文字,是记载历史的另一个文本,要有另一种释读方式才能解读的文本。这些,在农村大娘们眼里,在她们的心中,清楚着哩!
4.新龙藏区的民间文化 篇四
新龙藏区的民间文化
新龙藏区的语言文字,民间艺术,节日文化,禁忌文化,餐饮文化,居家文化等等,与其他藏区的民间文化,有着一定的共性,但也有一些鲜明的.个性特征.
作 者:李庆国 Li Qinguo 作者单位: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藏语文系刊 名: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KANGDING NATIONALITY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14(6)分类号:C95关键词:新龙 藏族,民间文化
5.民间文化论文 篇五
一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先进文化需要建设,先进文化重在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发展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突出地表现在其先进性的时代趋向和基本特征上,显著地区别于其他任何形态的文化。从时空坐标和历史方位来说,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既遵循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又具有全球视野,具有创新性;从基本性质和价值取向来讲,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既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又批判继承人类理性精神,延续人类智慧灵光,同时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代表人民群众要求,为人民服务;从基本功能和发展指向来讲,先进文化是能够不断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文化,它的前进方向指向人的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人的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这些基本特征和发展取向,决定了它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道德基础和文化条件。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不同于和谐文化,也不等同于文化和谐。先进文化具有和谐属性,因为先进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决定了它必然与时代潮流和时代精神相一致,也必然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当代社会实践相吻合。先进文化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形态的先进文化,但先进文化的和谐属性,内在地决定了每一个形态的先进文化都内涵着一定的和谐文化,也在一定意义上谋求着文化和谐。比如,先进文化承扬传统,保持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充分体现民族性,就是在谋求文化在传统与当代之间的和谐。先进文化是先进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什么样的文化建设,反映了一个政党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发展先进文化,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鲜明地表明了我们党在文化发展上的价值追求。以先进文化统领文化建设,在一定意义上内涵着发展和谐文化、实现文化和谐。但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先进文化,本身并不能等同于建设和谐文化和追求文化和谐。
二
与先进文化的性质界定相对应,和谐文化标明的是文化的内容及其价值取向。所谓和谐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包含对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也包括对社会发展的总体认知和评价,还包括对社会发展的实践取向和制度构建。从内容构成来看,和谐文化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又有制度规范方面的内容。从思想观念上来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和思考,对社会和谐目标的憧憬和追求;从制度规范上来说,和谐文化体现为人们在和谐思想引导下建立的一系列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及风险的制度和机制。从存在形态来看,和谐文化并非独立于社会文化大系统,而是融合于社会文化存在与发展之中,贯穿于社会文化的各种形式之中,它的精神内核是和谐。
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实质。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追求,更不可能有社会和谐的实现。相应地,追求社会和谐的实践又会推动和谐文化的发展,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文化升华,也是人们追求社会和谐的智慧结晶。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一个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所在,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尺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归依,也是社会和谐所必需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文化源泉,它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观念引导、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的作用。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对个体而言,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谐文化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和谐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和谐的精神纽带。建设和谐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当代中国,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坚持继承传统、立足时代、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建设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和谐文化从根本上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先进文化,它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先
进性、开放性的特征。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实现社会文化和谐。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所以,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培育人的和谐文化精神。人们一旦确立了和谐的意识与和谐的思维,就能在文化建设中有意识地协调各种文化矛盾,追求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一旦形成了和谐的文化精神,各种形态的文化就能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领下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三
文化和谐表征社会文化的存在状态和相互关系,与文化冲突与文化矛盾相对应。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精神追求的结果。不同的民族、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中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就是同一民族、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会形成异质文化。人类的文化,从总体上讲是多样的,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文化,在价值立场、内容体系等方面会存在分歧,形成文化矛盾与冲突。文化冲突表现在多个层面,既包括不同形态文化间的价值冲突,也包括同一形态文化内部不同文化观念的冲突。
文化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方面。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内涵着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系统、各要素的和谐,也内涵着各系统、各要素相互关系的和谐。社会和谐绝不仅仅意味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的富足,以及社会的进步、政治的民主,还必然包括精神的文明、思想的充实、人本身的和谐,必须有文化纽带的精神维系以及精神血脉的文化融合。然而在当今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和正在发生着越来越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等之间都构成一定的文化张力,分别在一定程度上蕴涵着文化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着力推动文化和谐。文化和谐是和谐社会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缺乏文化和谐,谈不上社会的和谐。实现文化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时代课题。
文化和谐是具体的历史的。在当代中国,文化和谐可以作多层面的理解,从社会文化存在样态的宏观层面讲,是指社会各式形态的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领下和谐并存、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从社会文化活动及其发展的中观层面看,是指在文化的实践发展中倡导文化多样性;从社会文化心理的微观层面讲,是指人们牢固确立和谐意识,以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形成以和谐为思想内核的精神文化氛围。由此看来,实现文化和谐,必须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与和谐文化的建设,文化和谐难以实现。
实现文化和谐,要站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长处,坚持不懈推动文化创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建设和谐文化,要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实现文化繁荣与和谐。实现文化和谐,还要处理好主流文化与多样文化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实现文化和谐,要在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提下,正确认识多样文化。通过对文化和谐的实践追求,力争在国内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导下的社会文化和谐,在国际上不断增强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6.民间文化论文 篇六
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状况,根源在同一对象在不同的范筹使用了不同的表述。
在国外法律和国际性的文件中通常使用“文化权利”,国内法律中多是直接借鉴和引用了该词项;而在我国党的纲领性文件中出现的是“文化权益”这样表述,如党的会议报告中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等。
学者王列生曾对此现象曾推断“(国外)其所讨论的关键词都是文化权利,而不是(国内常用的)文化权益,所以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断定,文化权益这个专属概念乃是中国当代语境中的又一次语词创建,”[4]那么,这两个词项到底有何区别呢?我们首先辨析“权利”与“权益”的概念。
“权利”(right)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辞海里解释为“自然人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能与享受的利益。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法律形式,与义务不可分离。”更具体的说,就是公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去实现某种行为或不作某种行为,也可要求国家和其他公民作或者不作某种行为,使本人得到某种利益或者实现某种愿望。
国外一些学者认为“权利背后存在着利益”;我国学者夏勇也把“利益”看作“权利”的一个基本要素。
所以权利包含了利益,包含了伦理角度的精神利益和实证角度的物质利益。
“权益”(rights and interests),按辞海的解释是“公民依法享有并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与利益”。
利益有合法的利益如继承的财产、有违法的利益如赃款、有既不合法也不违法的利益如过了诉讼时效的债权,所以权益强调的是受法律保护的利益。
从权利的“利益论”这角度来讲,权益更趋向等同于法定的权利,因此权利与权益在法律范筹内概念实质趋同,在词面上权益凸现了利益而已。
公民与人民。
同样,在相当多的文献资料中,有的作者用“人民的文化权益”还有的用“公民的文化权益”,用法不一。
那么文化权益到底属于哪些人呢?首先要弄清公民与人民的概念。
公民指具有本国国籍,并依倨宪法或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我国宪法明确界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所以公民是法律确认的,是一个法律概念,强调的是个体。
它表明主权国家与居民个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说明公民是在法律上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相应义务的主体。
而人民则是政治概念,它是以阶级内容来划分的。
在不同的国家或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的概念是不同的。
在我国,现阶段的人民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它强调的是群体。
人民与敌人是相对的称谓,人民的对立面是敌人。
可见公民所指的范筹要大于人民。
然而,非人民的群体――如犯罪分子,他们尽管被限制了自由,剥夺了政治权利,但仍然还享有基本文化权利、教育权利等,因此,在法制社会的大环境下,使用公民文化权利更为妥当。
综上所述,对公共文化的理解与认定,我们不仅看群众参与的外在公共性,更要注重深层次文化价值观念的内在公共性;而对于“文化权利”与“文化权益 ”之辨,文化权利已经涵盖了权能与利益,而后者相当于权利与利益的复合,更凸现了利益。
就表义及国际通用性来讲文化权利的表述更为恰当。
“人民文化权利”用于政治性较强的语境,而“公民文化权利”指定范围清晰,表义更为准确,较通用。
参考文献:
[1] 陈云.香港有文化――香港的文化政策[M].花千树出版有限公司,2008:10.
[2]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3] 万林艳.公共文化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1).
[4] 王列生.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力与新疆的文化发展【2】
摘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阶梯式的文化正向递进结构,关乎文化的视域范畴、发展逻辑、认知态度和进路选择等重大命题。
新疆的文化发展贵在自觉,重在自信,当在自强。
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来推动一体多元、融合开放、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文化发展,来推进新疆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大区转变,力促新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治本之策。
[关键词]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新疆文化发展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上的崛起。
恩格斯说, 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阶梯式的文化正向递进结构,关乎文化的视域范畴、发展逻辑、认知态度和进路选择等重大命题。
唯有文化上真正自觉,才能做到充分自信;而唯有自觉自信,方能达到文化自强。
新疆的文化发展贵在自觉,重在自信,当在自强, 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力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目标的重大选择和治本之策。
一、文化贵在自觉
文化自觉,是自身在文化上的觉悟和醒悟,是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
文化的自觉,首先是人的自觉。
新疆的文化发展正处于由封闭到开放,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平稳发展到又好又快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新疆各族人民更要有积极维护大团结的自觉意识,安定团结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却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没有安定团结一切美好蓝图都归于空谈和幻想。
新疆各民族定要时时处处认识到:各民族就像一颗树的各个枝干一样谁也离不开谁,就像阿拉伯数字十位数一样,紧密相连,十指相扣;就像数字“1”一样,相濡以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通,融合的像一家人似的。
当然这个“1”不是单数,而是复数,是个集合,新疆各民族既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又共同融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
通过文化交融与时俱进地推动民族交融一体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的治本之策。
民族宗教无小事是指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重视民族宗教问题,而绝不是要把民族宗教方面的小事做成大事,把无事造成有事。
在世界民族交往史上,民族之间产生一些隔阂乃至文化上的冲突频频发生,在所难免。
交流、交往、交融是民族间互动的有效路径和坦途,只有交流才能一流。
不能为避免和逃避可能会有的冲突就就把打开的门重重地关上了。
门外的墙,可以一推即倒,但心灵的墙,总是那么牢靠,顽固地不轻易倒掉。
点亮心灵的天空,在心中种下太阳,收获的就会是更大的太阳;在心中种下甜蜜,收获的就会是会心甜甜的微笑;在心中种下和谐,收获的就会是和睦的家园;在心中种下仇恨,收获的就会是血腥暴力,家破人亡。
文化自觉就是要从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高度去审视族群和族群文化的发展。
中国各族群利益之和高不过中华民族利益,中国各族群文化的发展大不过中华文化的发展。
自觉维护这种国族和国家文化、国族文化的认同和持久的.信念当然可谓文化的自觉。
从文化构成的多样一体性来看,中国新疆迫切需要一种精神支柱,一种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文化。
这种主流文化理应具有浓郁的区域文化和多民族融合文化的特性,是科学的以人为本的文化,是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和国内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结合中国新疆具体实际的产物,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和生动体现,是中国新疆文化发展历史方位和现实诉求的必然反映。
中国新疆举起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大旗,现代文化作为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文化,其在中国新疆的伟大实践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并将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尤其是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提供探索路径和典型范例。
主流文化是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主流文化也是协同融汇支流壮大发展的文化。
中国新疆现代文化建设,热切希望的是头马引路,万马奔腾的局面。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新疆精神为核心是新疆的主流文化的主体内容。
新疆的主流文化建设需要地域文化的整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统领,需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把努力建构现代科学文化,大力塑造中华文化,全力弘扬新疆精神作为引领新疆两大历史任务的灵魂。
在当前新疆各界齐心协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已确立新疆精神的大环境下,不宜再主张和提出某某地区(县)精神也是一种文化自觉。
是的,到底是倡导新疆精神还是大树某某地区(县)精神,他们之间到底是何逻辑关系,是包含关系、交叉关系还是并列关系,孰轻孰重,以谁为主,会产生歧义,在贯彻执行中容易导致偏差,使精神统领作用和一致性大打折扣,进而产生地区精神“中心主义”和独立性,对新疆精神反而有疏离感。
各地区倘若都拥有自己的精神,也容易产生各地区精神之间的排斥现象,不利于区域精神的整合和统合。
精神作为文化的一种内在表现形式,跟其他文化形式一样,也会产生对内向心和对外离心的效应。
在新疆,我们要切实发挥好文化的凝聚、认同和整合功能,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基础上,积极塑造新疆精神,新疆精神作为一个整体是不可分的。
文化多元的前提是为一体,强调一体目的就是防范文化排斥和内容混杂的现象发生,所以,在新疆精神的召唤下,当前不宜在各地方彰显某地区(县)精神。
自觉弘扬新疆精神是文化的自觉。
在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实施过程中,必先坚固各族群众的理想信念,根植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健康的人生追求,这就要求弘扬和树立新疆精神。
新疆精神是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在新疆的地域体现,是新疆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坐标。
就个体而言,理想信念既指导自我,同时又超越自我,在这个超我的指引下,个体能够克服本我带来的狭隘和弊端,利于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的实现,利于认同意识和归属感的形成。
正如黑格尔所言“自由意志在规则之下更加自由”,这个规则就是新疆精神。
新疆的强盛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与忠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两个共同不单单是指各民族和各区域的共同,也是指精神上的同一,所以我们需要共同的理想信念、思想支撑和凝聚的力量,这种支撑点和向心力就来自于“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
二、文化重在自信
文化自信,就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认同。
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觉根基上生长出的“民族表情”和“国家表情”,这种集体面孔,有时是“集体有意识”,有时是集体无意识。
文化自信来源于自身实力,实力铸就与夯实意味着提升自己、壮大自己,不间断的。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一种素养,是一种追求,更是是一份责任。
坚持对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自信,坚持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相统一的文化自信,坚持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和 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相结合的文化自信,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主旨和题中应有之义, 也是新疆文化发展的生命线。
文化自负和文化自卑是文化自信的两个极端,既不能有自我文化优越论,文化上的过于自我迷恋和自我中心主义,只能是目中只有自己,他者全无,从而导致文化自负和排斥;也不能在文化认同和选择上怀揣“1840情节”,越不过“历史三峡”,倾力接纳 “欧风美雨”,这样就容易产生民族和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自卑心理。
文化自信却可促使自我调控、价值认同、保持心理健康和平衡,对自我文化的认知更为理性和自觉。
我们也有近现代对老祖宗“批得最狠,骂得最凶”的年代,也有对现实发出不满的声音。
正如赵汀阳先生痛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的批评者把中国自身描述成一个不可救药的存在,尽管其中许多批评的确指出了某些方面的社会真相,揭了社会和历史的老底,但那些完全负面的批判无疑加重了灾难深重的社会现实,它以釜底抽薪的方式打击了人们对国家、社会和文化的自信心,从而助长了社会的集体性堕落、集体性贪腐和集体性的道德沦丧,这可以概括为对国家、社会和文化的集体性不负责任。
令人绝望的是,很少有人去反思那些‘揭老底’的批判所造成的社会心理损失,很少有人去想到那些‘揭老底’的批判与社会精神崩溃之间看不见的关系,很少有人去思考关于真相的知识必须同时是对社会负责任的知识”。[1]
(8)文化自信是一种理性和责任担当,文化自信决不意味着就是对过去的决裂和一味的批判,批判须有一个尺度,批判亦应和重构结合起来,须用唯物辩证的方法,文化自信恰恰体现在对自己所处文化时空和文化方位的理性认知和建构上,对自己文化发展道路的自我纠偏和矫正上,中国存在的文化“自残”或不自信现象不会影响中华民族血液中一直汩汩流淌的文化自信的因子,不会影响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在当下所焕发的夺目光彩。
文化自信需要自觉地牢牢地把握好文化发展的方向。
把握方向要有顶层设计和战略考量,有好的思路,使方针和原则明晰化,使目标和策略具有可行性,正所谓思路决定出路,想法决定办法,思维决定行为。
同时方向比行动更重要,只是一般意义上的。
正确的方向当然比正确的行动更重要,正确的方向当然比错误的行动更有价值,这皆不言而喻。
但问题是错误的方向比正确的行动更重要吗?错误的方向比错误的行动更重要吗?当方向或行动全非正确时,已无所谓方向重要或者行动重要了,当一方正确或一方错误时,其作用就已失去了可比性。
方向是行动的指南,但方向本身并不掌控方向。
方向是靠人选择和判定的,正确的方向靠自信的人去自觉地把握和引领,文化的方向靠自觉的文化的掌舵人去自信地指路和担当。
在文化引导和传播中 ,既不能不能输了“口头”,丢了“山头”;也不能赢了“口头”,丢了“山头”。
在新疆的文化进路中,把握好方向是第一位的,把握好正确的政治和文化方向其实是在占领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亦谓是在占领大众化的文化市场。
有时候占领市场即是占领阵地。
文化自信就是对自身长处的清醒把握和对自身短处的深刻洞悉,从而力促“长板”更长,“短板”变长,有效克服“木桶”原理或短边效应;就是以理性、科学、开放、包容的视角和态度加大文化反思、比较、展望的力度,在古今中外的时空坐标的观照中,客观对待自己和他者的爷爷辈的老祖宗文化、自己同辈的和他者同辈的时代文化,以及孕育、呵护自己和他者的未来的儿孙辈的文化,克服文化焦虑,注重文化间性,追求权力平等,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理想。
对文化的选择“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哈佛大学的张光直教授曾引用ArthurWright言论说:“全球上没有任何民族像中华民族那样庞大的对他们过去历史的记录。
二千五百年的正史里所记录下来的个别事件的总额是无法计算的。
要将二十五史翻成英文,需要四千五百万个单词,而这还只代表那整个记录中的一小部分。”[2]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历史的记录这么完整,也从未有像中国这样一直延续的几千年的文明。
这种悠久的、持续的、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历史文化资源潜力巨大,内容丰富,情节动人, 但令人遗憾的是,现代中国人尚未认真挖掘和充分利用过。
外国有阿凡达, 中国为何就不可有同样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阿凡提呢? 这还能体现中国新疆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彰显新疆各民族的勤劳、勇敢和智慧。
张光直教授直言,要彰显中国文明潜力,须同时干好三件事,一是深入专研中国文明,二是知晓世界史,三是深入了解各种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2] 知己知彼,方能茅塞顿开;没有中西文化的双重积淀,就无法科学做出对等性的文化比较。
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有比较才会有清醒的认识,有比较才会有取舍和选择,有比较才会有发展和进步。
三十年河西, 三十年河东 ;文化既可有西风东渐, 又可有东方西渐, 我们应跳出一切成见和模化的圈子,克服狭隘和偏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理性对待古今中西文化,文化自信的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文化自信需要氛围的营造和心理的积淀,需要孔道和平台的表征和展示。
文化自信是对文化实力和文化魅力一种自觉的流露和彰显。
诗人沈苇说,以天山为书脊,新疆是一册打开的经典。
新疆是个好地方这不仅是新疆人对地方性知识的共识,也是大多去过新疆的人的由衷表达。
6月21日,世纪金源集团向新疆捐赠5000万元,捐款用于新疆文化教育事业,资助在海外留学的各民族学子,在世界上传播民族语言、文化和扩大对外开放。
大美新疆、壮美新疆所绽放的风光优美、文化独特、风情独具的新疆魅力和新疆味道,使新疆人有了底气,有了勇气,有了自信,因而有了文化向外溢出和辐射的意识与情怀,有了推介和展示自己形象的诉求和担当,新疆必须打造具有世界眼光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新疆必须在新丝绸之路的伟大振兴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比海更宽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灵。
与其说新疆的雄奇壮美,倒不如说新疆人心胸的波澜壮阔。
心胸打开了,视野打开了,境界随即出现了。
新疆借助于各民族海外学子推介仅仅是展示了新疆的传播优势和自信的一个侧面,新疆将会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长征中全方位、多侧面、宽领域地谱写和展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3]
三、文化当在自强
文化自强就是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以自身文化的强实力、软实力来彰显其核心竞争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
新疆的文化自强主要体现在新疆现代文化的发展上,其着力点也立足在新疆现代文化的繁荣上。
强化现代文化的自强意识,自强现代文化的自信力,努力让新疆的现代文化昂首挺胸地站起来,走出去,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各族人民群众的殷殷期待。
新疆现代文化的发展要留住一个 “根”,这个根即为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面向全球社会,中华文化的传统不只是历史深处的“空谷回音”,而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目标的精神根基。
因此,新疆现代文化的建设要始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
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意识。
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实力有清醒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与世界其他文化相比,无论是底蕴还是实力,中国都是当之无愧的“老字号”。
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在估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分量时,面对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软实力的“逆差”,推进新疆现代文化建设,增强现代文化的引领力和辐射力、影响力时,就可以多几分自信和从容。
强化文化的自觉意识,就是要有勇气、有信心、有能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系统的批评与整理。
要坚定信心与意志,自觉摒弃浮躁、功利与盲从,清晰地认识到拔苗助长、竭泽而渔的风险,自觉尊重文化建设的规律;坚持正本清源,实事求是,明确思路,积极寻求一条在“传统”与“现代”、“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互相容纳、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内容与空间,探索出一条新疆现代文化建设之路;踏踏实实、积极稳健地推进新疆现代文化建设,扎扎实实地提高新疆现代文化的软力量和硬实力。
新疆现代文化的发展要立住一个 “魂”,这个“魂”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指导思想、发展道路等方面,高举旗帜,把握准星,以“魂”育人,以“魂”化人,以“魂”强身健体,以“魂”强国,以“魂”兴疆。
以理论核心层面为主心骨和动力源,统领理想信念、精神意识、伦理道德等方面内容,使几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当然立住、立起这个“魂”,需要和新疆区情、民情结合起来,与新疆的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一致起来,把“五观” 、“四个认同” 和“三个离不开”教育结合起来,同中华文化、新疆和谐文化建设联系起来。
只有旗帜高扬,理想信念心中永驻,新疆各族人民才能同心同德,共谋发展;在关系到大是大非的关键时刻方能心明眼亮,镇定自若,处变不惊,稳如泰山,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新疆现代文化的发展要把住一个 “创”字,用文化创造夯实文化自强,绘就不一样的精彩。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条件下创造。
现代文化的生命力、引领力在于继承基础上不断创造和再造。
只有立足于新的起点上的创造才能为新疆的现代文化建设和提升引领力赢得不竭动力和源头活水。
制造而非创造,图新并非创新。
要温故知新,固本强新,吐故纳新,推陈出新,在一个历史和现实相交的创新链条上拾级而上,开疆拓土。
创新不是目的,文化的创新就是要使创新的文化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眼时代前沿,树立世界眼光,立足新的实践,努力建设和弘扬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充分展现了先进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努力形成解放思想、追求卓越的浓厚氛围,使现代文化成为适应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文化。[4]
新疆文化在传统的、地域的、民族的有形的无形的文化多样性资源中进行创新,还要保持一体上的多样性,避免文化贫血和文化“马赛克”,新疆现代文化须以内涵发展为主,强化内在提升,同时在加强文化的核心能力建设的基础上,还需注重影响力提升,使新疆现代文化的发展既可持续发展能力,又有比较优势。
同时对照时空变化,把给定的文化,发展成自己的文化;把地方性的知识转型位普适性的文化,并铸就为时代的先进性文化。
文化创新功在实践。
勇于实践是乐于实践者的通行证,勇于实践是勇于创新者所具备的优秀品质。
创新来自于田野炕头、来自于基层实践,来自于脚踏实地, 因此,现代文化的创新成果要写在大地上,写在农家饭桌上,写在牧民毡房里,写在老百姓的心中。[5](28)创新也要讲效率、有效率。
新疆效率绝不是体现在办事要盖108个章子的“马拉松” 抑或是“‘牛’拉松”,不是上班时间办公室里打麻将的无所事事和不务正业,不是只追求政绩、为速度而速度的“短跑效率”,也不是牺牲生态、涸泽而渔所谓“眼前效率”。
新疆效率应是体现质量和尊重规律的效率,是注重民生与社会和谐的效率,是能创造出精度和显示度的效率,是显示稳中求进、推陈出新的效率,是崇尚以点带面、时空俱进的效率,是激励高潮迭起,人才辈出的效率,是追求科学、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效率。[6](16-17)
文化创新关键在人,成为文化创新的一族、文化创造的一族是新疆人的诉求。
大凡有所创造的人,一般都对人和事物拥有一颗好奇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社会怀有悲天悯人之情,并积极在精神和心灵层面上实现人生价值。
人不是一天就可长成姚明的。
某地区以5年为一周期将斥资5000万培养1400名“乔布斯”是计划经济的思维和产物,是一种华而不实“形象工程”,体现了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态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高层次的平台,平和的心态,个人的禀赋和可遇不可求的机会,用钱是堆砌不出“乔布斯式的新型领军人物”的,这种“工程式”的人才培养计划可能会扼杀真正的中国“乔布斯” 。
“ 创新人才需创新土壤,政府需要悉心呵护而不是硬性干预那块土壤,让种子自由生长。”[7]
新疆的现代文化建设要切实解决好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的命题,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你是谁” 的课题,要始终坚持以“关怀民众,关注民生,温暖人心,爱憎分明,给社会以正义,给人生以信心,给生活以希望,彰显着鲜明的民族气派,民族风格和民族精神” [8](13)有一种使命叫“责任”,有一种荣耀叫“奉献”,责任源于自觉,使命建筑于自觉、自信,荣耀体现文化自觉、自信、自强,在荣耀与自豪中履行责任和使命,通过文化“三自”力促新疆各民族共通、共融、共荣。
参考文献
[1] 孙曙:《世界,抑或天下》,博览群书,第11期。
[2] 甘阳:《新编“文化:中国与世界”论丛缘起———爱思想: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3] 佚名:《新疆人的文化传播自信》,207月5日。
[4] 张春贤:《变化变革敢于担当务求实效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天山网,11月3日。
[5]陈宏:《论现代文化引领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的重要性》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第5期。
[6] 李建军:《论现代文化及新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依据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7] 罗湘波 ,吴小玲 ,严俊:《宁波将斥资5000万培养1400名“乔布斯” 》,,2011年10月10日。
7.民间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机制研究 篇七
关键词:民间文化,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机制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中华历史文化的优秀遗产与精神财富, 其既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 需要我国政府、民众重点保护及传扬。近些年来, 我国不断出台相关法律保护机制, 通过推行相关基本法律制度, 以提高人们对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视。
一、民间文化及其含义
一般而言, 民间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含义:一是创造主体与享受主体在民间。民间的非官方组织与广大社会平民是民间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与享受者, 他们将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物象融入创作中, 从而赋予民间文化独特的生活色彩与魅力。同时, 非官方组织与社会平民是民间文化的传播主体与享受主体, 并接受来自各方对民间文化创作的批评与建议。二是内容通俗、情感真挚。由于民间经济相对落后, 许多社会平民没机会接受过正规教育而不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 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他们怀着真挚的情感将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以文字、音乐、舞蹈、绘画等形式创作而出, 令民间文化透露出通俗性与质朴性。三是创作的自由性与自发性。民间文化的创作是社会平民自发组织的创作行为, 不存在官方的组织性、计划性与强制性, 社会平民的创作自由, 创作方式不限。四是传播方式的传统性, 群众基础深厚。口头相传往往是民间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 其没有固定的传播场所与形式, 广大群众都可以成为传播者, 因而民间文化的传播性广、参与性强。
二、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现状
一直以来, 我国政府与民众都缺乏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进而导致许多地区的民间传统文化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 最终造成民间传统文化逐渐消亡。总体来说, 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现状令人堪忧, 具体存在的问题包括:没有树立思想重视;没有构建有效组织;没有推行具体措施;没有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 这些不足致使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相对滞后, 甚至是虚有其表。比较而言, 我国在民间传统文化立法保护方面暴露出更加眼中滞后的状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就颁布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但是我国并没有出台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来保护民间传统文化, 直至1990年开始才断断续续制定了几部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法律法规, 终于在2011年我国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民间传统文化因没有得到政府与民众的保护而逐渐消亡,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国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双重损失。
三、民间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机制
(一) 国际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在国际方面, 文化差异性与多样性保护早已在20世纪中期就得到重视, 而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发展中国家协调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差额的一种有效途径, 为此许多发展中国家陆续颁布了关于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如日本的文化财保护法于20世纪50年代颁布;韩国的文化财保护法于20世纪60年代颁布。之后, 伴随全球各国对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逐步提高, 针对民间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机制越来越详细, 如《保护民间文学表达形式, 防止不正当利用及其它侵害行为的国内法示范法条》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UNESCO) 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所推出的保护条文;又如《保护民间创作建议书》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推出的民间文化法律保护机制。2003年11月3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由教科文组织签字生效, 这是巴黎第三十二届会议推出的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公约, 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于2004年12月2日递交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签署了该公约的批准书, 至此中国正式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国际队伍中。
(二)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
随着我国在2004年正式签署与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在我国掀起了强烈的宣传效应, 政府与广大民众开展逐步重视对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 经过长时间的提议、审议与通过程序, 我国于2011年6月1日开始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简称“非遗法”, 这是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法。国务院在2010年8月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中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草案) 》的审议提请, 会后开展草案说明公布以及征集社会意见的工作。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第二次审议 (2010年12月) 中, 将该法律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草案) 》, 直至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才正式生效。“非遗法”的制定加强了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扬工作, 明确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事项, 从而利于我国政府与民众依法采取措施对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及利用。
四、结语
关于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艰巨复杂且任重而道远, 为更好实现对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我国不仅严格遵守国际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条文, 而且还颁布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如此, 伴随正式、规范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出台与施行, 有利于我国政府与民众科学、有效、依法开展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徐蓓雯.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模式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 2012 (2) :45-48.
8.品味民间文化 感悟母子深情 篇八
《月光启蒙》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文章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语言优美,其中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读来耐人寻味。教学中着力凭借课文清新素雅的语言。创设诗情画意的农家月夜场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品味民间文学所散发的泥土芳香,感受深厚的母子亲情,体会“我”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深度解读文本,我们觉得这篇文章不仅表达了“我”深深地感激母亲给“我”的文学启蒙的感情,还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充满乡土气息的质朴的民间文化其实也是孩子精神成长的根基,是每个人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民间文化就是老百姓的情感载体,它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半,永远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冯骥才语)让学生感悟民间文学的神奇魅力,并能从中受到“启蒙”也应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设计理念
“言美情浓”、饱含“诗情、诗意”是本文最大的特点。从美人手,以读解文,以情促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诗化的教学语言、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文字,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优美意境,让学生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抒发情感、喷涌真情,使语文实践与人文精神水乳交融,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倡导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重视对教学资源的再度开发,感受作者的心路历程,努力构建诗意的、文化的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在真情的喷涌中获得文化的洗礼与亲情的陶冶。
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品味歌谣魅力
1.齐读课题——《月光启蒙》。当你再读课题时,你的眼前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母亲在月光下吟唱歌谣的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唱了许多歌谣,课文中写了五首,找出来读一读,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首多读几遍,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3.谁来把你喜欢的一首歌谣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自己的感受。(学生交流;多形式、个性化朗读)
4.你对民歌童谣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5.你们的发现和孙友田的感受是一样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
[设计意图:语文课要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感悟语言。作为民族文化源头和根基的民间文化之一——民歌民谣是神奇的,有着神奇的魔力,能为孩子打开一扇隐秘的语言之门。通过自主品读、个性化朗读、展开想象、交流感受等多种方式,学生了解了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同时为体会母亲的教育智慧、理解“启蒙”做好铺垫。]
第二板块感悟月光、母亲、启蒙
1.刚才是我们同学自己读歌谣。谈感受。那么。母亲吟唱歌谣时又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出示农家月夜场景)配乐引读第一自然段。
2.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播放清唱的歌谣)
[设计意图: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引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带入情感的世界、诗意的世界。]
3.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有什么感觉呢?你能打个比方说说母亲的歌声像什么吗?
4.同学们的感受多丰富啊,都成了一个个小诗人了!孙友田的感受和你们是一样的,他在文中写到: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1)指名读。
(2)读着这句话,你们能想象,当时“我”是怎样听母亲唱歌谣的。
(3)那时的我,快乐着、幸福着、陶醉着……把这些美好的感受也读出来。(指导朗读)
(4)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说“芳香的音韵”了吧?从这“芳香”,你品出了什么?
(5)这“芳香”让我们品出了母亲声音的甜美、轻柔;品出了母亲的歌声使孩子如痴如醉;品出了那一首首歌谣散发出的美好的感受……这就是孙友田体会到的“芳香的音韵”。
[设计意图: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是紧密相连的。这里,引导学生依托文本,抓住文本的“美点”——“芳香的音韵”。通过想象课文情境、联系上下文、多种形式的品读引燃学生的情感点,成为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内化情感、内化语言的情感纽带,力求体现“语文教学语文味”。同时,进一步感悟语言文字背后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母亲聪颖美丽的形象伴随着文本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
5.我们知道,母亲不识字,她怎么会唱那么多的歌谣呢?请大家静心默读第五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1)学生默读。
(2)学生互动交流,教师随机引导。
歌谣就是这样由外婆传给母亲,再由母亲传给孩子。一代一代口耳相传传下来的。
(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这句话里有两个“长”,第一个“长”指什么?第二个也作“生长”讲吗?联系上下文想想。
教师提升: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那儿虽然土地贫瘠,但人们勤劳、智慧,创作、流传了大量的歌谣,这些歌谣像滔滔不息的黄河水一样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母亲用这些歌谣——引读(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6.教师深情叙述: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美,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她真是“我”的启蒙老师!除了用歌谣,天资聪颖的母亲还用神话故事、谜语启迪“我”的童心。读读后面的部分。想想“我”从中受到怎样的启蒙。
7.“我”依偎在母亲怀里,听母亲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听着听着,看着高深莫测的夜空,想象“我”可能会看到些什么呢。
8.过渡:母亲就是用这些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启迪着我混沌的童心。(边出示,教师边深情朗读: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1)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月光下的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呢?
(2)指导朗读。
9.现在,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了吗?
10.小结: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故事、谜语给“我”播下了一粒粒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如今,孙友田成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是因为母亲从小给了他——月光启蒙。孙友田对母亲满怀感激、敬佩之情,请同学们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1)学生自由读。
(2)把最后一段改成诗歌形式,配乐读。
[设计意图: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本环节紧扣“启蒙”,通过抓重点句段,反复品读,同时展开想象,不仅帮助学生进行了扎实的语言训练,再度开发了课文内容,也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获得了进一步的理解与提升,从而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第三板块表达怀念之情
1.教师深情叙述:同学们,40年后,孙友田赶回老家去看望母亲时,(出示母亲画像,补充原文片段)
母亲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2.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什么呢?
出示:
看到那一轮明月,
“我”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练笔,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走进原文,这样的拓展是基于文本、服务文本的,文本深藏的情感因素得到充分挖掘与展示。在浓郁的人文情怀中,孩子们理解和体验加深了,有所感悟和思考,情感发展到了高潮。此刻学生的表达是从具体的文本出发,最后又回归了文本。]
9.民间文化研究中心课题申报指引 篇九
2017年度民间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围绕“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研究”进行,主要进行非遗传承人或非遗项目的口述史记录整理研究工作。申报者的选题范围限定在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具体选项参照下述项目。非此范围内的申报课题一律不予受理。
(一)民间文学 苗族古歌 阿嫫妮惹 支格阿龙 月儿落西下 十里坪 毕摩经诵 蚕丝祖神传说 安安送米传说 巴渠童谣 “苏济川”虫虫歌 望娘滩传说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 甘嫫阿妞的传说 王幺贡爷系列故事
羌戈大战(羌族古典叙事长诗)阿古登巴的故事 勒俄特依 玛牧特依 诺苏佐木莫 木姐珠和斗安珠 毕阿史拉则传说 傈僳族民间传说 东乡白莲教传说 阿都歌谣 什喜尼支嘿 羌戈大战
博葩(万物起源口头文学)木姐珠和斗安珠
(二)民间音乐 薅秧歌
薅草锣鼓(川北薅草锣鼓、川东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滚板山歌 高腔山歌 彝族阿都高腔 朵乐荷 顶毪衫歌 玛达咪山歌 康定溜溜调 阿惹妞 川西藏族山歌 义诺彝族民歌 川江号子
金沙江下游船工号子 永宁河船工号子 沱江船工号子 嘉陵江中游船工号子 竹麻号子 巴山石工号子 抬工号子 婚嫁歌 南坪小调
大竹竹唢呐及制作工艺
唢呐艺术(咪苏唢呐、福宝贯打唢呐、苗族大唢呐、丹棱唢呐)口弦
四川耍锣鼓(渠县耍锣鼓、李家耍锣鼓、象山花锣鼓、复兴耍锣鼓)青城洞经古乐 峨眉山佛教音乐 成都道教音乐
江河号子【府河号子(黄龙溪号子)】(涪江号子)(涪江船工号子)(铜河船工号子)(岷江号子)耍锣(福集耍锣)木格岛苗族祭祀鼓乐 遂宁叫卖调 石工号子
觉囊梵音(藏哇梵音)骨笛
彝族挽歌 藏族赶马调 彝族克西举尔 彝族马布音乐 彝族月琴音乐 毕摩音乐 大号唢呐
川北山歌(巴山茅山歌)(阆州情歌)(嘉绒藏区农耕劳动歌)(德格劳动歌曲)蜀派古琴
四川洞经音乐(迤沙拉谈经古乐)口弦(羌族口弦)荥经民间竹号 西充祥龙嫁歌 苗族斗釜歌 彝族“久觉合” 木模拉格 热打(“里惹尔”)阿古合 金江鼓乐 南溪哈号 广元煤歌 石坪山歌 西岭山歌
江河号子(嘉陵江船工号子)阿惹妞
四川洞经音乐(邛都洞经古乐)薅秧歌(玄滩薅秧歌)江河号子(关河船工号子)口弦(羌族口弦)石工号子(福宝石工号子)川南山歌(珙县山歌、筠连山歌)薅草锣鼓(打鼓草)薅秧歌(柳街薅秧歌)
(三)民间舞蹈 高台狮子 巴象鼓舞
翻山铰子 泸县百和莲花枪
花灯(古蔺花灯、白龙花灯)云童舞 甲措
锅庄(达尔嘎、马奈锅庄、马尔锅庄、真达锅庄、木雅锅庄、得荣学羌、丹巴阿克日翁[兔儿锅庄]、乡城恰热[疯装锅庄]、新龙锅庄、德格卓且)
扎坝嘛呢舞 热巴舞 甘孜踢踏
弦子舞(巴塘弦子舞)羌族羊皮鼓舞 哈玛(战神舞)金冠舞 博巴森根 天全牛儿灯 越溪牛灯舞 耍蚕龙
平武虎牙藏族斗牦牛 玄滩狮舞 阿署达彝族打跳舞 蓝田花船 羌族沙朗 建中高跷狮灯 花灯(得胜花灯)蚌鹤舞 彝族苏尼舞 蹢脚舞 藏族杜基嘎尔 龙舞(四川客家龙舞)锅庄(宝兴硗碛锅庄)灯舞(羌族麻龙马灯、蛾蛾灯)圈德迪 迪厦
新山傈僳族舞蹈“斑鸠吃水” 彝族羊皮鼓舞
纳西族“金佐措” 苍溪独角兽舞 古蔺苗族舞蹈 水族闹春 高跷(夹关高跷)春牛舞
龙舞(盐亭梓江龙、泸县兆雅火龙、灯舞(成都牛儿灯)锅庄(草地锅庄)羌族萨朗
狮舞(向家班狮舞、元坝狮舞)花灯(回族花灯舞)笮山锅庄
锅庄(岚安锅庄、理塘锅庄)花灯(芦山花灯)灯舞(牛滩马儿灯)羌族羊皮鼓舞
(四)传统戏剧 “泸州河”川剧艺术
四川皮影戏(阆中皮影戏、何家班皮影戏、高观皮影戏、巴中皮影戏、成都皮影戏)射箭提阳戏 旺苍端公戏
藏戏(德格藏戏、巴塘藏戏、色达藏戏)被单戏 白龙纸偶 南部傩戏 南木达藏戏
川剧(川北河川剧艺术、资阳河川剧艺术)曲剧(岳池曲剧、安岳曲剧)洪雅师道戏
藏戏(木雅藏戏、理塘藏戏)
(五)曲艺 四川扬琴 四川竹琴 金钱板 百汪说唱
飞刀花鼓 四川车灯 钱棍
四川扬琴(黄家扬琴)折嘎说唱
四川评书(南部评书)相书(宣汉背篼戏、四川相书)四川莲箫(峨眉莲箫、四川莲箫)竹琴(道琴)四川评书
四川车灯(车车灯)
(六)传统游艺、杂技与竞技 拗棒 搬打狮子 大坝高装 华蓥山滑竿抬幺妹 高亭
五通桥龙舟竞技 峨眉盘破门武术 三雄夺魁 土家余门拳 绿林派武术 羌族推杆 彝族磨尔秋
太极拳(李雅轩太极拳)羌族推杆 藏棋
(七)传统美术 唤马剪纸 麻柳刺绣 宜宾面塑 德格藏文书法 夹江年画 绵竹木版年画 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 藏族唐卡(噶玛嘎孜画派)
蜀绣
草编(柏合草编)(草靶龙)(峨眉席草龙)汉源彩塑 馍馍印
郎卡杰唐卡传统绘画艺术 毕摩绘画 彝文书法
四川手工剪纸(平武剪纸)(涪城剪纸)(仪陇剪纸)(武胜剪纸)(自贡手工剪纸)青神捻条画艺术 石雕(通江石雕)藤编(怀远藤编)竹编(遂宁竹编)小凉山彝族刺绣 苗族刺绣 蜀绣(观音绣)壤塘藏经石刻技艺 彝族传统刺绣技艺
傈僳族刺绣技艺(傈僳族刺绣技艺、新山傈僳族刺绣技艺)民间画匠技艺(合江匠笔画)成都面人 竹雕(聚源竹雕)四川手工剪纸(西充剪纸)竹编(古城竹鸟笼制作技艺)藏族尔苏图画文字 峨眉山指画 蚕茧纸轩丝绘画 羌族刷勒日 藏文书法
藏族唐卡(觉囊画派)石雕(合江石雕)
(八)传统手工技艺 蜀锦织造技艺 自贡扎染工艺
凉山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 隆昌夏布编织工艺 康巴藏族服装配饰制作工艺
藏族牛羊毛手工编织工艺 德阳潮扇传统工艺 渠县刘氏竹编工艺 青神竹编工艺 沐川草龙编扎技艺 道明日用竹编技艺 瓷胎竹编工艺
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 徐氏泥彩塑工艺 珙县珙石雕
自贡彩灯传统制作工艺 高桩彩绘绑扎技艺 中型杖头木偶制作工艺 藏族民间车模技艺 藏族建筑砌石技艺 重华烟火架制作工艺 成都漆艺
凉山彝族漆器制作工艺 凉山彝族银饰手工技艺 白玉河坡藏族金属手工技艺 银花丝技艺 荥经砂器 阿西土陶烧制工艺 桂花土陶传统制作工艺 邛陶烧造技艺
南路边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 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 五粮液酒传统酿造技艺 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 剑南春酒传统酿造技艺 古蔺郎酒传统酿造技艺 民间藏酒酿造技艺 渠县呷酒酿造技艺 中江手工挂面工艺 富顺豆花制作工艺
东柳醪糟酿造技艺 护国陈醋传统酿制技艺 泸州市先市酱油传统酿制技艺 南溪豆腐干制作工艺 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 临江寺豆瓣传统工艺 糖画技艺 酥油花制作技艺
达县灯影牛肉传统加工技艺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 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 配制酒传统酿造技艺 怀远三绝制作技艺 麻饼制作技艺 川派盆景制作技艺 金鸡风筝扎制技艺 构树皮造纸工艺
蜜饯制作技艺(内江蜜饯制作技艺)宋笔制作技艺 米花糖制作技艺 峨眉白蜡生产加工技艺 豆腐菜肴制作技艺
腐乳酿造技艺(德昌源“桥”牌豆腐乳制作工艺)豆笋制作技艺(开江豆笋)
芝麻糕制作技艺(裕泰乾马氏芝麻糕制作技艺)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踏板房建筑)申臂桥建造技艺 德格麦宿塑像制作技艺 德格麦宿传统土陶技艺 木雕 德沙旋木技艺
新龙药泥藏式面具制作技艺 牧区皮革加工技艺未研究 绿釉陶瓷品制作技艺 红铜火锅制作技艺 传统茶具制作技艺
嘉绒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 羌族碉楼营造技艺 富顺手工微刻技艺 遂宁福锦手工编织技艺 婴儿米粉制作技艺
家禽菜肴传统烹制技艺(周记棒棒鸡制作技艺、桥头堡凉拌鸡传统制作技艺、徐鸭子传统制作技艺、观音场月母鸡汤制作技艺)
金属制品加工工艺(藏族金属制品加工工艺)羌族传统编织技艺 羌族银饰锻制技艺 麻布制作技艺
傈僳族织布技艺(新山傈僳族织布技艺、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彝族金属锻造技艺(喜德彝族叶形双耳腰刀制作技艺)藏族手工皮制品制作技艺 擦窝制作技艺 饵块手工制作技艺 宜宾燃面传统制作技艺 什邡晾晒烟传统生产技艺 泸州邓氏桂圆干果传统制作技艺
牛肉烹制技艺(阆中盐叶子牛肉制作、自贡火边子牛肉制作)酱菜制作技艺(“周萝卜”酱菜制作技艺、“丰源”资中冬尖生产工艺)赖汤圆传统制作技艺 夫妻肺片传统制作技艺 钟水饺传统制作技艺 仁和粬药制作技艺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苏东坡酒传统酿造技艺、醉八仙酒酿制技艺、崇阳大曲传统酿造技艺)
自贡扎染工艺
藏族牛羊毛手工编织技艺(藏族毛纺织品编织技艺)腐乳酿造技艺(唐场豆腐乳制作技艺)
醋传统酿造技艺(思坡醋传统酿造技艺、阆州醋传统手工酿造技艺、太源井晒醋酿制技艺)
微刻(贾氏微刻)
丝毯手工编织技艺(手工打结丝毯编织技艺)
四川绿茶制作技艺(蒙顶黄芽传统制作技艺、叙府龙芽传统制作技艺)醪糟酿造技艺(木门醪糟酿造工艺)
酱油酿造技艺(“五比一”酱油酿造技艺)豆腐菜肴制作技艺(陈麻婆豆腐制作技艺)木雕(汉源涂家木雕)彝族泥染
摩梭人苏里马酒的酿造技艺 摩梭人青娜油制作技艺 川红工夫红茶制作技艺 七佛贡茶茶饼制作工艺 东坡肘子制作技艺
四川书画装裱修复技艺--蜀裱 藏香制作技艺 羌族羊皮鼓制作技艺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彝族月琴制作技艺)藏族金属手工技艺(佐钦藏族金属锻造技艺)麻布制作技艺(木里麻布手工纺织技艺)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木里藏族民居营造技艺)四川绿茶制作技艺(雀舌手工茶制作技艺)
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羌族咂酒酿造技艺、彝族燕麦酒古法酿造技艺、嘉绒藏区民间酿制阿让(蒸馏酒)技艺)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永乐古窖酒传统酿造技艺、玉米酒传统酿造技艺)
(九)传统医药
藏医药(甘孜州南派藏医药)李仲愚针疗法 成都中药炮制技术 成都中医传统制剂方法 德仁堂中医中药文化 合江地道中草药热灸技艺 何天祥传统疗伤手法技艺 中医正骨疗法(郑氏骨科)“油符”疗法技艺 传统彝医药 嘉州中医滋脾疗法 何天佐传统中医药正骨疗法 传统药浴疗法(新繁传统药浴)何天祺传统中医药疗骨法 峨眉伤科疗法
(十)民俗
彝族年 藏历年 羌年
火把节(彝族火把节)新龙藏历十三节 都江堰放水节 三汇彩亭会 广汉保保节 川南苗族踩山节 硗碛上九节 八月彩楼会 羌族瓦尔俄足节 康定“四月八”跑马转山会 赛马节(会)
泸沽湖摩梭人母系氏族习俗 雅砻江河谷扎巴藏族母系氏族习俗 成人仪式 阿依美格 通家山女儿碑庙会 环山鸡节 广元女儿节 山岩帕措习俗
凉山彝族“尼木措毕”祭祀 峨眉山大庙庙会 新山僳僳族约德节 巴塘歌卦 客家婚俗 端午龙舟会
观灯习俗(成都灯会)焦滩乡大端阳节 分水岭乡火龙节 大禹祭祀习俗 蚕姑庙会 达州元九登高节 石桥烧火龙节
正月十六登高节 五月台会(城隍庙会)嘉绒藏族春耕仪式 彝族婚俗 傈僳族服饰 彝族服饰 傈僳族阔时节 傈僳族婚俗 摩梭人成丁礼 彝族“阿依蒙格”儿童节 藏族尔苏射箭节 彝族换童裙成人仪式 摩梭人转湖节 华莹山宝鼎庙会 说春
抬阁(晏场高台)七里夺标民俗节 郪江镇城隍庙会 羌族婚俗 骀日节
“古尔果”(羌族转山会)羌族成人冠礼 傈僳族婚礼 仡佬族送年节 苗族绷鼓仪式 彝族嘎库甘尔习俗 藏族服饰(尔苏藏族服饰)苗族服饰 女子踩桥 祭孔礼仪 彝族维克达解习俗 人日游草堂 羌族服饰
彝族婚俗(彝族婚姻习俗)彝族服饰(呷咪服饰)还山鸡节(尔苏藏族还山鸡节)
苗族踩山节(苗族花山节、安巴节
10.黔东南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情况 篇十
文厚德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最为突出,也是我国原生态民族文化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黔东南州结合实际,制定了一大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政策,创造了一大批行之有效的保护模式。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就是其中的模式、措施之一。为了全面了解黔东南会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笔者于2011年3月初至4月初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深入到该州麻江、黄平、施秉、台江、三穗、雷山、黎平、从江、榕江等县,对该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翔实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于下:
一、开展工作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
黔东南州是苗族和侗族人口占大多数的民族聚居区,世居民族省17个。黔东南现在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主要有:歌谱文化、舞蹈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工艺美术、戏曲文化、节日文化等。由于受经济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得影响,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并且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黔东南州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搞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除了抓好 1
民族文化遗产的申报,举办一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外,积极主张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黔东南州就有部分是零星的在一些中、小学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并取得++、成效。2002年8月,省教委和省民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黔教发[2002]16号)后,黔东南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得到加强。2006年,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
[2005]16号)文件及省民委有关精神,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在黔东南州“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把民族文化保护提到了“生态立州”和“旅游活州”的战略高度,将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保护
抢救和开发利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从2006年起,州级财政列出30万元作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基金,并根据财政情况逐年递增;2007年起,每年活动实施民族民间文化高级人才培养工程,以凯里学院为培训基地,培养100名学制为5年,毕业后享受大专文凭的高级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在全州范围内开展100名民族民间艺人评选工作,评选出来的民族民间艺人将享受州管专家待遇,月享受政府津贴200元。
州民委对全州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进行了规划,16个县(市)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重新调整了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了各自的《民族文化进校园规划方案》或《工作意见》,由此,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在黔东南州各县(市)全面铺开。
目前,全州3290多所各级各类学校中共有23所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占全州学校数的70%。创建乡镇、县(市)示范学校500多所,1700多个班级系统地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7万多名学生有计划地参与了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学习,创建并挂牌省、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51所。
(二)主要做法:
一是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制。调整、充实了由州人民政府分管州长任组长的黔东南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指导和督促16个县先后调整、充实了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实施学校、乡镇也都相应成立了开展本地(校)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组织机构,并及时地根据人员的变动情况进行调整充实,机构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确保了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是制定工作规划,加强交流、研讨。修订了《黔东南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规划方案》,使全州的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始终能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省教育厅、省民委
黔教民发[2008]16号问价下发后,我们及时结合我州实际,调研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的意见》,联合州教育局以州教通(2008)197号文件行文,对我州下一步如何推动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进行了统一的安排布置。
三是规范教材、突出黔东南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统一编印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小学地方教材《黔东南历史》、《黔东南地理》。并指导各县(市)编写民族民间文化教学大纲、教材以及教学参考读物等。如黎平县编写《侗族知识简明读本》、《侗乡黎平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简明手册》;丹寨县编写了《蜡染芦歌》;榕江县编写了《长大要当好歌手》;天柱县编写了《乡土音乐教材资料》等等,有的项目学校也组织编印了有自己特点的校本教材,如凯里龙场中学的《亻革家蜡染》,丹寨扬武中学、扬武小学的《乡土风情》等。此外,各民族的历史、地理、医药、服饰、饮食、习俗、礼仪、传统节和庆典活动、民族风情等也是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重要内容。
四是确保课时落实,促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有效开展。目前全州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学校都基本按照《黔东南州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实施方案》的要求,落实每班每周授课课时数最少在2个课时以上,由懂民族语文、民族文化的教师或聘请民间艺人讲授,部分“示范性项目学校”还聘
请了专业技术人员授课,特别是一部分国家和省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始走进校园、走上讲台。同时,还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教学、教研、教改工作,评选和推选优质课、精品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观摩活动,州民委、州教育局等有关部门开展了中小学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课堂教学录像优质课评比活动,2007年所选送到省参加的选手中计有凯里龙场中学教师高俊等36位教师获奖,占全省80位获奖数的45%。2010年11月份还组织了全州中小学师生民族民间歌舞展演活动,有964名师生共45个节目参赛,评出了18个等次奖项。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推动了民族民间文化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五是丰富教学内容:黔东南州根据各县(市)民族民间文化的多样性,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教学内容:苗文、侗文两种民族语言文字;苗族大歌、古歌、酒歌、情歌、飞歌、侗族大歌、琵琶歌、拦路歌、敬酒歌、侗戏、亻革家、畲族酒歌、情歌等民族民间歌谣和戏曲;芦笙制法、古法造纸技术、蜡染、挑花、刺绣、织锦、剪纸、绘画、+哨等民族民间工艺美术;芦笙、艺筒、铜鼓、木鼓、琵琶、牛眼琴、唢呐、木叶等民族民间乐器演奏;苗族芦笙舞、木鼓舞、铜鼓舞、水鼓舞、板凳舞、锦鸡舞、给哈舞、侗族芦笙舞、多耶舞、妖族长鼓舞、土家摆手舞、竹竿舞、畲族粑+舞等民族民间舞蹈;苗族踢毽子、斗陀螺,侗族摔跤,土家族金钱棍,亻革家
【民间文化论文】推荐阅读:
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论文07-03
民间传统艺术文化11-11
民间借贷论文07-15
陕西省安塞县民间文化产业发展调查11-12
传统民间艺术的高校美术教育应用模式论文11-09
幼儿区域活动中的民间艺术教育初探论文12-19
茶艺文化论文06-17
文化交融论文06-19
文化论文选题06-19
传承文化论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