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和谐社区工作报告

2024-10-07

打造和谐社区工作报告(精选10篇)

1.打造和谐社区工作报告 篇一

xx中学是20XX年11月份由四所初中合并而成的一所寄宿制学校,学校目前有5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600人,教职工213人。从组建新校以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扎实开展好安全教育活动,以“关注安全、关爱生命”为主线,突出“平安校园”的主题,在全体师生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增强广大师生自我防护意识,培养师生的自我防护能力,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师生人身和学校财产安全。

一、细化安全职责:

①完善安全制度:学校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和健全了一系列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包括《门卫保安职责》、《教师值带班制度》、《学生安全全员目标责任制度》、《学生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制定实施,为学校安全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②签订目标责任书:学校与处室负责人、年级主任、班主任、一线教师等人员等层层签订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将安全教育工作作为对教职员工考核的重要内容, 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实行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制度。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③建立学校各类安全应急预案。学校进一步梳理和完善了应急预案并经常进行演练,提高了学校安全管理水平和学生应对紧急问题的处理能力。每月学校都进行“防震、防火及自然灾害安全疏散演练”、“食物中毒安全演练”、“消防演练”等。

二、强化安全机构。

学校对安全工作逐级分解,层层落实。设立学校安全工作委员会,下辖十个安全工作小组。包括安全教育组、安全保卫组、教学活动安全组、校舍安全组、消防安全组、食堂安全组、公寓安全组、车辆安全组、学校卫生防疫安全组、学生日常安全管理组等,由学校副校长和中层领导担任组长,明确各自的分工,每天开展工作,并把工作情况每周一汇总。

如:宿舍安全管理组的职责是:①维护宿舍纪律,保证学生午休晚睡质量;②督促、检查宿舍卫生检查是否开窗通风;③每天检查宿舍内是否有旷睡或逗留人员,并将旷睡人员及时通报相关人员;及时制止宿舍内其它违纪情况;④学生中途回宿舍要检查是否有班主任开具的请假条并进行登记,对生病回宿舍的学生进行看护和照料;⑤禁止外来人员进入宿舍,保证住宿学生人身及财产安全;⑥发生紧急情况时组织住宿生安全撤离宿舍。

三、硬化制度落实:

安全制度重在落实,为此学校采取了一系列做法,来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

1、充实校园值班:

对校园的安全保卫,实行学校值班和级部值班相结合、全员参与的办法。学校值班由校长和学校中层领导参与,主要的任务是门卫管理、校园巡逻、校园监控;级部值班由所有级部教师参与,涉及本级部楼层值班、餐厅值班、公寓值班。二者既是平行管理的关系,互为补充,学校值班又对级部值班起到监督指导的作用。当天的值班领导即为本天的代理校长,校园值班要记录纪律、学习、卫生等各个方面,值班教师既要发现学校当天存在的问题,又要找出好的典型。每天的值班情况和巡逻记录、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记录,到安保科汇总存档,并在学校公开栏中张贴。

2、每天抽查通报:

具体由学校安全保卫科执行。抽查的内容涉及学校安全的方方面面,既有楼层值班、餐厅值班,也有公寓夜间的查铺情况,安全消防器材、通道畅通、疏散标志是否规范等等;采取的方式既有现场检查或者调取当天的监控录像。安全科每天把抽查的情况当天及时在学校邮箱中公布,使相关班级及时了解加以处理,对存在问题的班级和级部下发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有效的避免了潜在安全隐患的蔓延。

3、加强门卫管理:

门卫是学校安全的第一道关,因此必须把好第一道防线。学校从门卫的出勤、着装、服务态度、履行职责都做了明确的要求,具体包括:

①加强保卫工作。门卫必须按时上岗,着装整齐,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值勤时必须配备必要的警戒器械,使其真正具有履行职责的能力。

2.打造和谐社区工作报告 篇二

一、领导重视,基础实

(一) 狠抓农机 安全管理“三级”组织网络建设。县委、县政府把“平机农机”创建工作纳入全县的重要议事日程,印发了《天等县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县创建“平安农机”活动领导小组。县政府组织召开了创建“平安农机”动员大会、誓师大会,同时深入示范乡、示范村、示范户检查指导创建工作,使“平安农机”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各乡(镇)政府也相应成立活动领导小组,乡(镇)、村成立农机安委会,联动推进“平安农机”创建活动。乡 (镇) 农机安全管理员、村屯农机安全协管员、义务监督员以及社会群众广泛参与农机安全监管工作,共同预防和遏制农机事故的发生。建立完善了“政府领导,农机主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农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形成了级级有组织、层层有责任、事事有人抓的县、乡、村“三级”平安农机创建组织网络,有力地推动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 狠抓农机安全制度和责任制度的落实。一是建立完善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职责。建立健全了《天等县重特大农机事故应急预案》、《天等县农机安全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天等县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制度》、《天等县农机安全监理岗位责任制度》等一系列岗位责任制度、监督制约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工作奖惩制度。二是将农机安全生产纳入全县年度安全生产考核内容,并把县农机主管部门列为全县安委会重点成员单位进行监督管理,体现政府责任主体。县、乡(镇)、村、农机手层层签订农机安全责任状,把农机安全监管“三盯”(人盯人、人盯路、人盯车) 责任落实到乡 (镇)干部、村委干部和村农机协管员,形成当地政府与农机部门、农机安全监理机构与农机手、村委会与农机手之间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多级联责、多方联防的责任管控体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 狠抓农机监理经费的落实。县委、县政府对创建“平安农机”活动高度重视,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除了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经费、人员经费、牌证费、检验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外,根据各季度各阶段安全生产工作要求,追加划拨专项工作经费。2011年追加农机安全专项经费5万元,2012年追加农机隐患排查经费4.5万元,2013年追加创建“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活动经费13.6万元、追加创建“平安农机”专项工作经费25万元,共计48.1万元。

二、宣传到位,氛围浓

(一) 加强农机安全文化阵地建设。在全县13个乡(镇) 设立农机安全宣传专栏,每个乡(镇) 悬挂农机安全宣传横幅2条以上。作为示范乡镇的小山乡、都康乡、驮堪乡、天等镇等均开辟“平安农机”宣传专栏,设置农机手安全学习活动室;在全县乡村道路上,县政府设立4幅“创建平安农机示范县,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创建平安农机,建设平安天等”大型户外宣传广告牌。县农机局建设总面积为200m2,包括乡村危险道路分布示意图的农机安全文化宣传阵地。县农机局、交警队、安监局三单位还共同制作56块农机安全警示牌设立于全县等级非等级公路上,营造浓厚的舆论宣传氛围。

(二) 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活动。结合农机安全文化乡村行、百万农民文明交通宣传员行动、农民工农机安全培训、文明交通义务劝导、安全生产月、农机安全知识进校园等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横幅、标语、图片、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及“平安农机”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等。尤其在春播、秋收、节假日及安全生产月期间加大宣传力度。先后开展“送法下乡”、“百万农民”文艺互动晚会36场次;结合农村公益电影活动播放农机安全宣传片55场次;发放创建“平安农机”倡议书21563份;组织农机手观看安全教育警示片35场次;赠送农机安全宣传挂图1055份、赠送《广西农业机械化》杂志3055份、赠送“平安农机”知识手册5613册;到农村小学校上农机安全知识教育课23次;举办农民工农机安全知识培训12期,培训机手1200人;在“安全生产月”期间出动宣传车62辆次,宣传人员218人次,悬挂横标33条,出版宣传栏10版 , 发放安全 宣传资料12300多份。

三、重点突出,合力抓

(一) 抓好重大节假日农机安全防范工作。在正常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的同时,每年开展2~3次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查处“黑车非驾”、违章载人、超速超载、酒后驾驶等严重违章行为,做到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在春播、五一、十一和秋收、元旦、春节等节假日期间,强化农机安全生产检查,深入乡村场院、田间地头,检查纠正违章作业行为,努力消除事故隐患。对有安全隐患的农业机械及时检查维修,确保安全运行,对未领取驾驶证、未参加年度安全技术检验及不合格的人员,立即责令其停止驾驶操作并参加培训。由于工作主动,措施有力,检查到位,全县实现了连续6年农机安全生产无重大农机事故的工作目标。3年来,累计开展农机安全联合执法行动431天,出动执法车辆906辆次,执法人员4463人次,检查各类拖拉机4016台次,查处各种农机违法行为346人(台)次,整改率为100%。

(二) 集中力量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近年来,坚持每年集中力量突击开展1~2次农机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如2010年开展拖拉机违法载人专项整治行动,2011年开展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牌证管理专项整治行动,2012年开展拖拉机无牌行驶,无证驾驶专项整治行动。检查期间,县安委会专门向各乡镇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立即开展农机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的通知》,将农机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责任落实到乡镇政府一级。2013年,针对外省连续发生的几起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当前农机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根据国家、自治区《关于集中开展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制定了《天等县集中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农机、公安、安监联合执法组深入矿区、石场、农贸市场、乡村道路等重要场所,严厉打击拖拉机无牌无证,无证驾驶,未经检验作业等违法行为。农机、工商、技监等部门对全县从事农机经营销售、农机维修、农机作业服务网点进行集中清理整顿。3年来,在农机安全生产“打非治违”专项整治期间,全县累计出动执法车辆186辆,执法人员934人,检查各类拖拉机986台,补检拖拉机121台;强制无证机手培训53人,强制入户42台;责成违章机手写检讨书23份;查处农机经营销售无证无照网点5个,证照不齐网点3个,“三无”农机产品11宗。

四、管理规范,制度严

(一) 推进业务规范化建设,提升监管能力。按照农业部《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建设规范》要求,大力推进农机安全监理规范化建设。县财政投入13.6万元资金,对农机安全监理业务大厅进行重新装修,设置农机监理行业标识,规范设置各种岗位和档案室、农机事故调解室,将法律依据、办事程序、收费项目、办事人员、办事结果实行“五公开”制度,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设置举报投诉电话。同时,进一步强化农机安全监理装备建设,配备农机安全监理执法车辆4辆,拖拉机移动式安全检测装备1套,配置20台电脑进行理论科目无纸化考试,将农机监理检验检测、考试手段由传统化向科技化转变,在监管环节、范围、方式和手段上实现四个转变,努力强化行政执法手段。

(二) 强化源头管理,把好“三关”。一是抓好驾驶员考试关。严格执行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资质认定制度,教练员管理制度和实行考、培分离制度,严格按照《拖拉机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要求,严肃考试纪律。二是抓好拖拉机入户关。严格执行农业机械产品目录,未列入公布的型号及基本参数不符的不予入户。三是抓好拖拉机检验关。严格按照《农业机械安全运行条例》标准执行,严把检验关。3年来,农机“三率”水平不断提高,注册登记率达98%,驾驶员持证率达89%,年检率达99.7%以上。

五、工作扎实,效果好

通过积极推进县监理站行风建设,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开展农机安全监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创建活动,前移服务窗口深入村屯,以热心、耐心、细心、信心、用心“五心”服务群众,到乡村办牌办证,到村屯年检审,到田头维修服务,到农户宣传知识。在拖拉机比较集中的行政村设立村级农机服务网点,开展送检、送考、送培训、送安全知识“四送”活动,减少农民家里和县城来回奔波,让农民机手得到实惠,切实为农民群众和农民机手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3.打造和谐社区工作报告 篇三

关键词:党性修养;民主;群众路线

一、统一思想认识,筑牢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基础

一是坚持从严治党方针。坚持从思想教育入手,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思想,不断增强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坚持以党章为准则,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做到守纪律、讲规矩,令行禁止、执行有力。

二是努力增强党性修养。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引导班子成员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努力实现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活动,按照党员纯洁性衡量要求规范全处党员干部的言行,不断磨砺党员的党性。切实传承和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长庆“磨刀石”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汇聚服务处发展的正能量。

三是真正做到有作为、敢担当。坚决用“三严三实”标准严格要求领导班子成员,对待日常工作和急、难、险、重特殊时段工作,敢于担重任、挑大梁,应该完成的任务顶着压力也要干,应该承担的责任迎着风险也要上,自觉做到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讲规矩、树正气,认真履行上级党组织和企业赋予的工作职责,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勇挑担、敢担当。

二、严格党内生活,着力打造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一是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按照“四个服从”要求,进一步健全党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健全完善服务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不断推进民主集中制建设的规范化,严格执行和落实党委各项决议和部署。进一步健全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工作制度,班子成员切实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是严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监制民主生活会制度,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坚持自我批评揭短亮丑,相互批评真刀真枪,自觉维护党内生活的严肃性,努力营造班子成员之间坦诚相见、平等相待,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补台、相互配合的良好氛围,持续提升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是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性分析等制度,班子成员既要认真参加处党委中心组学习、民主生活会,也要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支部的日常学习和组织生活会,切实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三、深化“四风”整治,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

一是持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以规范权力运行和完善监督机制为目标,研究制定纪检、内控、审计综合专项检查、效能监察能办法,增强管控能力,努力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进一步构建完善责任检查、责任监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及规范权力运行的组织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管理,强化执纪问责和监督,努力形成反腐倡廉建设工作合力,确保服务处零发案,确保管理人员无违纪。

二是持续加强作风能力建设。牢固树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理念,持之以恒的抓好“四风”问题整治工作。处领导班子成员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点,结合各自分工,带头制定调研计划,严格执行领导班子成员联系点制度、调查研究和接访回访工作制度,广泛关注员工的工作、生活和思想动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为员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员工群众深切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规范服务行为和提高居民满意度为出发点,以解决社区居民生活工作中热点难点为重点,研究制定进一步改进服务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以实际成效改进作风、提升服务。

三是抓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长效机制建设。要按照认识上再升温、谋划上再精细、措施上再加强、责任上再落实的要求,继续抓好教育实践整改落实工作,特别要抓好服务处领导班子和服务处长期坚持的整改项目,防止问题回潮和反弹,持续增强工作的责任感,确保问题整改落地,切实增强整改工作的实效。

4.打造和谐社区工作报告 篇四

按照区委、区政府要求,甘棠街道二00五年将对七个社区进行星级打造,经过街道与社区共同讨论,初步形成以下计划:街道根据实际情况,将打造计划分为两个阶段完成,上半年完成4个社区的星级打造任务,分别为南司社区、赵家花园社区、考棚社区、新公园社区,下半年完成3个社区的星级打造任务,分别为双峰社区、滨江社区、岳师门社区,责任人由街道包社区领导及社区主任担任,现将具体情况计划如下:南司社区: 五星级打造计划,原有面积共110平方米,去年得到市委办公厅赠送用房,南司社区现有面积共220平方米,打造后将形成五室、三站、两个活动场所的整体布局,计划总投入8万元,其中,区政府投入4万元,争取市委市政府投入2万元,街道投入1万元,社区自酬1万元,社区外围建设3月下旬完成,4月份全面完成打造,甘棠街道“星级社区”打造计划工作计划。赵家花园社区: 三星级打造计划,现有面积37平方米,计划打造后面积达110平方米,用房分两种方法落实,一是争取辖区单位赠送用房,如:土管局、银行、地税局等单位;二是租赁房屋,将现有用房租出去,在其他地方另租,计划总投入4万元,其中,政府投入2万元,社区自酬2万元,争取得到辖区单位的支持,6月底完成打造任务,社区工作计划《甘棠街道“星级社区”打造计划工作计划》。新公园社区: 三星级打造计划,原地完成打造任务,现有面积共140平方米,计划打造140平方米,将一楼活动室与二楼办公室互换位置,计划总投入3万元,政府投入2万元,社区自酬1万元,6月底全面完成打造任务。考棚社区: 三星级打造计划,现有面积60平方米,计划打造后面积达110平方米,用房问题一是争取得到公路管理局、市劳动就业局等辖区单位的赠送或支持,二是租赁,将现有办公用房租赁出去,在辖区内租赁110平方米的用房,实现功能上的转换,计划总投入3万元,其中,政府投入2万元,社区自酬1万元,6月底完成打造任务。岳师门社区: 三星级打造计划,现有面积54平方米,计划打造后面积达100平方米,通过租出去,租进来的方式解决用房问题,计划租赁辖区广告公司用房,总投入3万元,其中,政府投入2万元,社区自酬1万元,12月底完成打造任务。滨江社区: 三星级打造计划,现有面积30平方米,计划打造后面积达100平方米,将现有用房归还民政局,由民政局要求社区服务中心给予解决用房问题,计划投入3万元,其中,政府投入2万元,社区自酬1万元,12月底完成打造任务。双峰社区: 三星级打造计划,现有面积35平方米,计划打造后面积达100平方米,将出租出去的双峰五桂场用房收回,作为打造后的社区用房,计划总投入3万元,其中,政府投入2万元,社区自酬1万元,12月底完成打造任务。··············甘棠街道办事处······· ·······2005 年 3 月 9 日甘棠街道“星级社区”打造计划

5.打造和谐社区工作报告 篇五

三装置在整个聚酯装置中,产量最高,既要向后道用户输送合格的熔体,又要生产切片,特别是长丝生产对产品的质量要求高、控制难度大,再加上三装置职工相对于一、二装置来讲年龄较轻、经验欠缺,如何带好这支队伍,圆满完成公司、中心下达的各项任务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快乐的员工是企业的财富,和谐的团队是企业的灵魂,无论什么性质的企业,拥有快乐的员工、和谐的团队无疑都是一种幸福。

快乐是一种能力,和其它操作技能不同的是,它通过体现于心态而最终来改变行为。快乐的员工具备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情感,即便在艰难困苦中也能逆风飞扬,迎接已知和未知的挑战。在营销学上曾经有过一个非常出名的案例:一个制鞋公司派业务员去开拓非洲市场,第一个人去了之后垂头丧气地回来了:没办法,那里的人都不穿鞋子,我怎么卖得出去呢;再派第二个人去,那个人高兴得跳起来,太好了,这里没有一个人穿鞋子,我可以卖很多双鞋子。同样的是环境,不同的是心境,结果却是如此泾渭分明;同样,在工作中,我们要面对劳动管理、行业竞争、岗位竞聘等诸多方面的期望与压力,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调整情绪,化压力为动力,如何能适应岗位的需求呢?

快乐也是一种资源,并且是一种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资源。快乐的人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再获得新的快乐;不快乐的人却总是会消极的面对甚至于回避问题,并把这种情绪延伸到他所接触的人,从而产生更多的问题,并带来更多沮丧的感觉。从这个意义上说,快乐的人各有各的快乐,不快乐的人却总是相似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每一个人对待工作的不同态度,也决定了他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发挥作用的大小。

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快乐的员工对于实现组织目标的意义,并且开始在组织内部倡导快乐工作原则。那么,快乐的员工从哪里来?换句话说,如何为组织培育快乐的员工,最终实现企业运营绩效的最大化?就个人观点来说,我认为,快乐的员工来自和谐的团队,培育快乐员工的过程就是打造和谐团队的过程,在一个和谐的团队中工作,员工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三装置在平时的工作中,努力打造快乐的员工、和谐的团队,鼓励职工树立仪化公司一盘棋的思想,立足本职岗位,强化责任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将追求效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目标。

装置坚持做好副班教育工作,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作用;组织职工积极参加公司开展的“责任在我”全员大讨论,并组织广大职工观看时代光华管理学院有关职业意识训练的电教片;积极参加公司部署的百日安全无事故竞赛活动,组织观看安全录像片,宣传公司有关安全生产的要求,积极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

装置坚持做好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将公司、中心有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安排要求传达到每一个职工,在值班长、班长、操作服务岗位的竞争竞聘、40、50离岗休养工作中,做到政策传递准确、及时、全面;对于一些有顾虑、有想法的职工,积极做好说服教育、矛盾化解工作,确保了竞聘工作的顺利完成。

装置工会关心困难职工,职工碰到实际困难,及时向中心反映,争取困难补助;职工生病住院,一定安排人员前往探望;职工生大病住院,需要南京专家动手术,装置积极向中心领导反映情况,安排车辆来回接送专家。一年来,装置工会共探望病号15人次,困难补助1人次,安排车辆接送4次。

装置工会通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提高装置的凝聚力。装置工会发动职工参加中心各个文体协会,组织职工参加了公司、中心开展的倒班职工活动、趣味游泳、乒乓球比赛等,国庆期间组织装置职工80分比赛。

6.打造和谐社区工作报告 篇六

建设和谐快乐校园——某小学教工之家工作汇报

近年来,在**乡党委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教育工会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教育工会工作重点,全面履行工会各项职能,积极打造有品质有温度有活力的“教工之家”,努力为教职工办好事、办实事,不断提高教职工思想道德、业务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为学校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党政工齐抓共建,扎实推进教工之家建设

我校建于**年,占地面积**平方米,覆盖人口**人,服务于**乡镇府驻地各单位和**自然村。本学建制**个教学班,学生**名。学校现有正式在职在编教职工数17人,无援藏教职工和聘用教职工。

我校高度重视职工之家建设,坚持把“职工之家”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校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服务,做到党政工分工协作、责任明确,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在乡党委的关心帮助下,我校于**年先后落实乡镇补贴**元,2014年建成“职工之家”(职工食堂)并投入使用,占地面积396平方米,炊具和餐具配备齐全,有效保障了教职工和学生就餐健康安全。

我们将继续争取地方党政支持,协调资金,为教职工购置图书、健身娱乐器材等,开展更多工会活动,丰富教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同时,制定“职工之家”管理办法,明确专人负责管理,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把教职工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给教职工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的活动场所。

二、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维护保障教职工合法权益

坚持服务大局、突出维权,认真履行职能,维护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主要做法有:

1.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对学校各项决策,广泛听取教职工意见建议,以保证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促进学校稳步健康和谐发展。

2.落实民主管理制度。深化校务公开,利用校务公开栏,公布涉及学校的重大决策、财务管理、职务(职称)晋升、考核、评优评先、周转房分配等;每年召开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进一步提高了学校工作透明度,彰显了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的信心和决心。

3.开展暖心保障工作。关心关爱困难教职工,近五年为教职工“送温暖、献爱心”百余人次。每逢重要节日、教职工婚丧、患病或有困难,教工之家及时慰问,送上关心和温暖,使教职工更加心系学校工作,自觉奉献于岗位。

三、深入推进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职工整体素质

我校高度重视以师德建设为核心的职工素质工程建设,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着力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教职工队伍。

1.加强教职工思想引领和师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引导教师模范遵守《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进一步明确职责和任务,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建立完善教职工学习培训制度。通过开展培育典型、表彰先进、开展竞赛、师徒结对等活动,在教职工之间比为人师表、比岗位敬业、比教学质量、比社会影响,促进学校培养造就高素质教职工队伍,积极引导广大教职工为建设优质校的目标建功立业,形成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3.开展文体活动增强队伍凝聚力。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根据教职工的爱好和特长,建设有乒乓球、篮球、羽毛球场地、阅览室等学习活动场所,利用元旦、“三八”等节日组织教职工开展文明、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进一步提高教职工的文化素养和生活质量,不断增强队伍凝聚力。

7.建立和谐关系打造有效课堂 篇七

一、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产生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因而除了有其他人际关系的共同特点外, 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 民主地从事教育教学等交互活动, 并在相处的过程中相互欣赏与接纳, 形成融洽的、互爱的、纯真的情感关系。教师在这种关系下可以实现教育的价值与自身的价值, 享受教育的乐趣, 也满足自身成长的需要。学生在这种关系中获得的则是成长的榜样精神的支持和素质的提高。正是因为这种“双赢”的结果,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纯真和致远的, 它摆脱了世俗的功利, 成为人类最美妙的关系之一。

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性

1. 和谐师生关系是“以人为本”的客观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理解为“以学生为本”。如何才能体现“以学生为本”呢?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说道:“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我们的教学应当是高效的, 应该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之弦。中学阶段是学生增强自我意识, 提高自主能力, 健全人格的重要阶段, 教师要走近学生, 和每一个学生成为朋友, 和他们共同感受, 共同分享, 共同成长, 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 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欢乐。和谐的师生关系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能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与合作意识, 使之拥有与世界对话的能力, 这就是“以人为本”在教育领域的有效落实。在这里, 我们万不可忽略“以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的人际关系 (包括师生关系) 有利于教师工作环境的改善, 教师价值的实现和生命质量的提高。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 没有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思想的交流和传递就会停止, 取而代之的是麻木或压抑的情绪, 这对师生双方的成长都不利。

2.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打造有效和谐课堂的重要条件

有效的课堂应营造“趣而不庸, 活而不乱, 言而不死”的氛围, 吸引学生兴趣及注意力,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教学中, 若教师只注重认知因素, 缺乏情感因素的发掘, 不仅会使教学内容受到局限, 而且也会降低教学的吸引力, 使学生对所教内容感到枯燥、乏味。在课堂教学中, 需要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造成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情绪高涨、智力振奋, 这将极大地增强教学过程的情趣性、生动性和感染性, 增加教材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例如在上哲学课之前, 我总会谈谈哲学对自己的影响, 问问学生对哲学的看法, 介绍一些他们的学兄学姐们学习的心得, 讲讲大哲人的故事, 师生这种平等的交流, 学生感到非常亲切, 对哲学的学习兴趣也就变得浓厚。

3.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的重要目标

有效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政治教学活动如果离开情感交流, 师生之间只是单纯的“传授”与“接受”关系, 教师的教学将是冷冰冰的、枯燥无味的知识传授, 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热情, 让学生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反而使学生情绪处于紧张的状态, 封闭学生的视野、限制学生的思维、挫伤学生的兴趣, 甚至对课堂教学产生恐惧心理, 丧失学习的激情、向上的动力和创新的灵感, 把文化知识的学习看成沉重的负担。思想政治课的目标之一是学生通过学习、感悟、交流、内化, 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学习和生存。因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是政治课有效教育的前提, 也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目标。

三、如何建立思想政治课有效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自发形成的,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责任, 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具有以下的品格、能力。

1. 对事业的强烈认同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生命线

课堂氛围是课堂内部生生关系、师生关系的一种潜在反映。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 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受教育过程起着主导作用。而教师对于自己职业的认同, 是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强大内驱力。基于对事业的强烈认同, 教师会努力营造与学生情感共鸣的和谐气氛, 充分调动情感因素, 时时处处从“尊重人、爱护人、促进人”的角度出发, 关爱每一个学生。课堂上充满和谐的情感, 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会得到增强, 学生也就能够感受教师的关爱, 也就会产生尊师的情感和爱学的热情, 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激发, “自主、创新学习”的动力得到增强。这对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来说, 都是必须的, 因为没有对事业的认同感就没有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正如《教学勇气》作者帕克·帕尔默所说,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 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善”。

2. 独立健全的人格———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助推器

独立人格一方面表现为人独立思考与选择的能力, 另一方面表现为个体对社会负责的精神。政治教师首先应争做一个优秀的公民, 能自觉地承担对社会、对家庭和对他人的责任, 能够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能正确地对待荣辱等等:作为教师, 一方面在促进人类文化共享过程中, 孜孜不倦地学习与钻研, 使自己有一身过硬的从教本领。另一方面要有面临压力时的独立人格, 有面对强权时的铮铮傲骨, 要能够在任何时候不丢失维护学生利益、促进学生成长的自觉, 无时不刻不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需。政治教师独立健全的人格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 它是影响学生的心理、行为、情感体验的重要因素。只有教师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力量, 言传身教地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学生才有尊敬教师, 亲近教师的可能, 也才能使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可能。

3. 宽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支撑点

人格是做人的立足之本, 学识是老师的职业之本。如果使学生心灵的光芒穿越无限心空, 那么以分钟为单位计算的一堂课就能够拥有足够的长度。在这样的课堂里, 学生所获取的不止是单纯的知识, 更是一场酣畅的、富有效率的精神之旅。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充满创意与激情的共同建构知识与人生的过程, 是美好的、和谐的。要构建这样的高效课堂, 师生和谐是必须的前提。和谐的关系来自于相互的尊重, 教师必须拥有宽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赢得学生的敬重。对于政治教师, 思想政治的博、专、情、行等学科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政治、经济学、哲学、心理学以及历史知识了解, 掌握的要求比其他学科要高, 应变能力和洞察社会能力也要求比较高。知识不广, 学科的门打不宽、钻不深, 既无法接触学科的精髓, 学生对师长任教的学科也会不感兴趣, 无法产生尊重感, 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难以建立。

4. 打造民主课堂———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桥梁

8.打造和谐社区工作报告 篇八

团结和谐的教师团队充满凝聚力、战斗力,教师之间团结互助,工作积极性高,专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不和谐的教师团队内部则充满矛盾,教师之间明争暗斗,极大地分散了教师的工作精力,造成严重的内耗现象。在充满矛盾的不和谐的团队中工作,教师没有集体归属感,集体荣誉感淡薄,缺乏责任心,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也很不融洽。因此,找出造成教师队伍内部产生矛盾的根源并解决这些问题,是建设和谐教师团队的关键。

化解因经济收入差异而产生的不和谐

同一所学校的不同教师,会因职称与分工不同,造成经济收入存在差异。在学校里,职称越高的教师收入也越高,可是一些职称高的教师往往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工作成绩一般。而一些职称低的教师,往往承担的工作量大,成绩突出,可是工资收入却并不高,这些教师难免会心理不平衡,对收入比自己高的同事产生怨恨,或者对学校的管理者产生不满,并在工作中带着这种情绪,造成教师队伍不和谐。要解开这些教师的心结,就要通过组织教师学习,让教师了解这些差异是国家的工资政策造成的,他们就不会再抱怨学校。而后各单位可以通过完善制度、加强工作量化和管理评比等手段来调节教师之间的收入差异。如福建省惠安县实行的“教师岗位奖励金”制度,让学校可以有效地进行量化评比。县财政每月给予每位教师二百五十元的奖励金,但是该项资金为浮动资金,是由学校按学期对教师进行绩效考评后发放的。学校可以制定出细致的量化评比方案,然后根据教师一学期以来的工作情况进行量化评比,得分高的教师所得到的奖励金高,反之则低。这种用量化评比得分来调节教师之间的收入差异的方式,可以有效化解教师之间因经济收入差异而产生的不和谐。

化解因发展机会不均等而产生的不和谐

现如今很多学校都把参赛、学习、培训等发展机会给那些学校认为有培养前途的教师,那么,发展机会少的教师心理就会失衡。这些教师在工作中会敷衍了事,对待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不热心,甚至会对那些得到发展机会较多的同事抱有敌意,造成教师之间关系紧张。要解决发展机会不均等造成的矛盾,学校首先要更新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要建立人人平等的教师学习培训制度,采取“公平选拔,机会均等”的策略,让教师的发展机会均等,力求使每一位教师都有参加各级各类学习培训的机会。

化解因认为付出与回报不相符而产生的不和谐

现阶段由于各所学校的教师分工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教师工作任务很难完全均等。加上有的学校在工作分配上不科学,造成了教师工作劳逸不均的现象。除此之外,教师的工作并不仅仅是完成教学工作,如辅导后进生、开展教育科研、第二课堂活动指导、接受学校其他临时工作等,这些都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由于现在一些学校的评价管理不科学,很多学校还是用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师水平、实施奖惩的惟一或主要依据,使一些呕心沥血、辛勤工作但效果并未能立即显示在考分上的教师遭到不公正的评价,教师之间因评价和奖惩不公而产生矛盾。这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我所在的学校也曾经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是采取以下措施之后,问题就基本解决了:首先,在工作量上注意把握,除学校校长外,每个教师所承担的工作大抵相当。其次,改革教学效果评价与奖励方案。无论任教的班级原来是成绩好的班级还是不好的班级,都以其上学期和本学期的实际成绩作基础,算出本班平均成绩与年级平均成绩的差距,再将本学期的差距与上学期的差距作比较,差距缩小为进步,反之为退步。根据进(退)步成绩多少决定奖惩。这样就解决了过去教师争着要教好班、怕接任差班的现象,使奖励方案更能体现教师的劳动与学生学习成绩的关系,基本达到每位教师的付出与回报都是均等的。

化解因推优评先不合理而产生的不和谐

教师团队是一个知识分子群体,更注重荣誉方面的争取,再加上现在职称晋升、骨干教师评选等方面都对评优评先有要求,因此教师尤为关注。但是有些学校领导在推优评先方面不是看教师的工作,而是看教师和领导的关系,忽视了那些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默默奉献的教师。这样一来,那些原本应该得到荣誉的教师就会有情绪,其他教师也会有意见,久而久之,学校教师之间的矛盾会越积越深,团队和谐也就无从谈起了。在这方面,福建省泉州市区一所学校的经验值得借鉴:在推优评先之前,校长会对本学期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了解学校教师一段时间以来的表现,在教师会上点名表扬那些为学校作出较大贡献的教师。然后民主投票,确定参评人选,再对外公示,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无异议后向上级推荐。这样的评选方式相对公平公正,评选出来的结果也是客观的,可以有效化解教师之间因推优评先不合理而产生的矛盾,促进和谐教师团队的建设。

(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县小乍镇小乍中心小学。电子邮箱:qzhaczy8963@163.com)

9.强化平台建设打造和谐社区 篇九

——胡琳在市政协第二十三次常委会议上的讲话(2005年6月15日,根据录音整理)

各位政协常委、同志们:

十分感谢市政协开展了社区建设专题调研活动,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市政协对此看得很准,也抓得及时。社区建设这个课题确实值得认真探讨研究。第一,社区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目前我们面临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是城市化进程使农民变为市民,原先这些人在农村基本上是通过宗亲关系来维持稳定的社会关系,到了城里以后,这种关系被割裂了,他们往往就找不到归宿感了;另一方面,由于体制改革,促使很多“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居民与单位的依赖关系彻底解除了。过去一些事情居民可以向单位反映,单位也会积极帮他们解决。这种依赖关系打破后,现在他们一旦碰到问题,就直接找政府,导致上访事件急剧增多。这确实是个非常大的问题。面对这种现状,就需要搭建一个新的平台来承载这些人,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扰,让他们有个归宿感。否则,就容易出事。第二,社区建设是深化体制改革的关键。小政府、大社会是我们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古代的县官包揽一切,现代化管理要讲究分工协作。目前政府管理包罗万象,十分庞杂,而且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情。以至于很多居民只要碰到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直接找政府、找市长,要求政府出面干预甚至包揽到底,这样当然不行。事实上,即使是政府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往往也是难以把所有事情都管好的。社会管理要完全依赖居民自治。为此,当前改革的关键,就是让社区逐步实现自治。在这个方面,新加坡做得很成功。新加坡整个国家只有一级政府,连区、街道等政府管理机构都没有设置,完全推行居民自治。当然,要达到这种管理状态,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渐进过程,但这的确是我们对社区建设提出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总之,优化城市社区,扶强自治组织,是政府改革的一个关键。否则,实现小政府、大社会,只是一句空话,政府机构只会越来越庞大,政府管理的事务也只会日渐庞杂。第三,社区建设是加强城市现代化管理的重要举措。城市发展越来越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管理任务也就随之逐渐加重。现在城市管理已经从大街大巷逐渐扩展到小街小巷,深入到居民社区,延伸至每栋楼院和每家每户。作为政府管理部门,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包揽下来,也没有那么多的人力和财力,我们要踏进每家每户的门槛去处理一些细小事务,这样实在太难,也根本做不到。但群众利益无小事,老百姓的困难不能不管。该怎么办?这就必须依靠社区自治来解决这个矛盾。事实证明,我们的城市建设和管理越深入,要借助社区的力量就越大,这是我们目前必须正确面对现实问题。市政协在这个时候对社区问题开展调研,非常有必要,对于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来说,也是一场“及时雨”。作为分管城建工作的领导,我以前对社区工作接触不多,现在正处于摸索阶段。市政协这个调研,全面摸清了我市社区建设的现状,认真分析了我市社区存在的问题和症结,提出了全面构建和谐社区的七点建议,为市政府进一步搞好社区建设提供了良策和支持。遗憾刚才没有听到常委们的发言,但认真看过市政协的报告后,我深受教育和启发。下面,我想借此机会,就市政府怎样抓好这次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怎样把市政协的建言献策变成市政府的决策参考和管理意志,变成提高管理水平的实际行动,谈几点个人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要搭好社区平台,搞好社区硬件建设。目前社区提出要建设管理用房的比较多,但是经过我们实地考察,了解到这些提出申请的社区大约只有40%左右真正没有平台,大部分社区还是有平台的,只不过,很多有平台的社区都抱有这么一种想法,他们想趁机会搞一块土地,然后交给开发商去开发,从中获取一些利润。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定下了三个原则:第一,要切实为社区解决好工作平台的问题。对于凡是目前仍然没有工作平台或管理用房明显不足的,或者属于借租办公场所的,我们要积极想办法,予以优先解决;第二,决不允许社区借建设工作平台之机联合搞开发。现在很多社区请求市政府批地给他们,然后又转交给开发商去搞房地产开发,双方进行利润分成。这种做法,对于目前土地拍卖程序规范、严格,所有城区土地都必须进行公开挂牌拍卖,决不允许私下协议出让来说,不但严重扰乱了土地市场,而且容易滋生腐败现象;第三,不能影响城市经营。社区本来是要贴近老百姓,为老百姓服务的,但是现在我们很多社区建设的思路走偏了,比如,我们官园安居小区建设得很好,中央、省领导来了都到那里去参观,唯一缺憾的是,小区内没有社区管理服务平台和配套设施,本来就近在小区里面建设一个社区很好,但他们的想法却偏偏要到临街找块地建,目的就是临街地段可以搞个店面,能够有些创收,其实这个思路就走偏了,这种至少在地理上舍近求远、远离群众的方式是不可取的。那么,如何有效解决搭建社区平台的问题呢?我想主要有这么几种途径:一是盘活资源搭建。争取在企业改制的时候,由企业从改制资金中留出一点,单位闲置的资源再支持一点。二是政府划地援建。市政府已经承诺了,只要没有社区平台的,可以由市政府无偿供给土地或者按照成本价格提供土地,其它一切费用都免收,尽快把社区平台建起来。三是开发商腾房支助。现在我们已经制订了一套政策,市政府常务会也研究通过了,要求所有的开发项目都必须拿出一定面积的场地来给业主和社区作活动室,以2万平方米为衡量标准,2万平方米以下的,要提供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的场地;开发面积越大,应提供的用房面积就越大。开发商提供场地的目的就是为业主服务、为社区自治服务;四是倡导社区实行资源共享。正如刚才周书记所说的,对于拥有图书室、活动室、娱乐室或会议室的单位,可以开放允许社区共用,社区不一定要新建,要推动资源共享。这也是解决社区基础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要规范社区工作机制,实行长效化管理。政府的各个部门,上面对应着千个口、万条线,落实到了社区就成了三、四个人,这样一来,如果政府部门都给社区下任务,定指标,他们肯定干不好,也承受不了。所以,一定要规范社区工作职责,具体明确他们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可不做,切实提高社区工作效率。我们初步考虑,社区硬件建设至少要求具备“四室二园”:“四室”即办公室、活动室(图书室)、综治室(警务室)、服务室,“二园”含小游园和宣传园;软件方面要做到“八进社区”:党建进社区、社会服务进社区、城市管理进社区、综合治理进社区、社保就业进社区、文化教育进社区、计生卫生进社区、信访调解进社区。以上这些工作内容,也就是社区必须干好的本职工作。除此以外,要严格实行准入制,单位指派社区做任何一件工作,都必须事先经过批准,并且要解决相应的工作经费,单位决不能强加于社区无偿完成任何份外的工作任务。

三要完善内设机构,强化社区组织建设。我认为,每个社区至少要建立、完善三个组织:一是党组织,二是居民委员会,三是社区工作站。党组织无疑是团结广大党员的一个政治性组织机构,也是社区领导的核心;居委会是群众性的自治组织,必须最大限度地代表居民的意志,居民委员会干部将来肯定要进行“海选”,由所有的居民选举产生;社区工作站是政府的派出机构,它的职能就是协助政府在社区内开展一些工作。但是,社区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目前,我们的社区基本上属于政府的延伸,实际上就是工作站、党组织、居委会三位一体,议行不分。这种管理模式肯定不行,将来一定要改革,必须进一步理顺关系,完善机构,使得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工作站,甚至是下属的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居民小组及楼栋,他们之间属于什么关系,怎样来规划建设,一定要做到职责分明,有条不紊,实施规范化管理。

四要建立评比激励机制,激发居民共建。目前,我们的社区发展现状是,现实基础大相径庭,建设水平各有千秋。我们初步把社区划分为“三等四档”。“三等”:达标社区、示范社区、精品社区;“四档”:不达标社区、达标社区、示范社区、精品社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就应当以此标准来加强对社区工作的监督考评,当然更主要的是依据自治标准进行科学考核。比如,社区成立一个卫生监督队,不单要看队员名册,还要检查工作实际成效,要采取问卷调查或者访民问效的方式,详细了解社区居民是否知晓卫生队在管卫生,满意程度怎样等等。这些步骤,对于强化社区工作监督管理来说,非常重要,也十分必要。这就需要我们尽快制订出台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办法,努力建立完善一项合情合理的激励机制,并通过共同奋斗,齐心协力地工作,促使不达标的社区在几年内全部达标,对现已达标的社区几年内要变成示范社区,属于示范社区的在几年内迅速打造成精品社区,逐步推动我们的社区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五要增强社区干部素质,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在市政协的建言献策中也谈到了这个问题。目前社区干部待遇的确偏低,但自身素质也亟待提高。最近,我看过一个资料,某个社区存在这样一帮干部,他们把社区里的社保、低保都给了自己的亲戚,即使不符合条件的也照样开后门,吃低保,若要找他们办事就必须得交钱,拿了钱就盖章。这种情况虽然是极少数,这样的干部也只能算是害群之马,但其中确实也反映出了我们的社区干部整体素质仍然较低,思想境界还亟待提高。为此,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一是要以开展好我市第二批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努力加强社区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提高广大社区党员顾全大局,关心群众,体恤民情,主动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二是要以强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对广大社区干部的职业教育培训。社区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但让社区干部明白社区具体应该管什么、到底怎样去管,是提高社区服务质量与水平的关键。最近,准备请相关专业的老师专门为社区干部讲几堂课,切实提高他们服务社区、奉献于民的服务意识和管理才干。三是要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原则,积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军转干部、下岗职工、待业中青年里面的优秀人才,自愿走向社区参与岗位竞聘,担任社区管理职务。南昌市在这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在这种导向下,很多企业改制的经理、党委书记竞相应聘社区管理职务,待遇规定700元一个月。我们也要合理借鉴别人的成功做法,逐步提高社区干部素质。四是要以强化社区干部的绩效考评为手段,做到奖优罚劣,严格监督管理,促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五是要以深入开展社区联创联建活动为契机,促使各社区干部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并建立起长效化管理机制,努力实现社区全面和谐发展。

10.打造文明社区 促进社会和谐 篇十

——上站街道小阳泉南社区党支部书记 杨艳荣

阳泉城区紧紧围绕省委“三个发展”和市委“统筹城乡、率先转型、全面崛起、富民强市”的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2006年6月城区第八次党代会上提出了“三城十区”建设的发展方略,即围绕城区快速健康发展,不断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将全区打造成为经济文化区、文化经济区、教育先导区、人才聚集区、税收诚信区、市民文明区、管理规范区、消费洼地区、平安和谐区和窗口形象区,为早日建成开放文明城、诚信服务城、繁荣和谐城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创建“市民文明区”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而“市民文明区”的建设,离不开广大社区的共同构筑,可以说,创建每一个文明社区,是建设“市民文明区”的基础。“市民文明区”的科学发展思想在我社区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各社区要始终致力于打造文明社区,促进社会和谐。

社区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居民素质、社区文明程度和群众生活质量为目标,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原则,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力推进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城区创建“市民文明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组织领导,着力创建机制,保证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社区应根据“平常抓教育、重点抓管理、关键抓实效”的要求,从着眼于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入手,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着力建章立制,强化党员管理。一是坚持对社区各类党员进行科学有效管理,如在社区党员中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四百”和“设岗定责”活动;在社区在职党员中,开展以带头宣传党的政策,带头参与社区服务、带头维护社会治安、带头创建文明楼院、带头争做文明市民为主要内容的“五带头”活动;在无职党员中,开展以看一份党报、听一堂党课、做一件好事、参加一次义务活动、写一份思想汇报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活动;在离退休党员中,开展以党的理论学一学、国家大事讲一讲、公益事业干一干、社会环境抓一抓、下岗职工帮一帮、困难群众扶一扶、合理建议提一提、文体活动搞一搞、邻里纠纷劝一劝、歪风邪气管一管为内容的“十个一”活动,有效促进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建立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机制。党支部定期组织党员对自己的思想觉悟和行为表现进行自我审查,让党员在自审中看到自己的成绩,发现自己的不足,每年坚持开展党员民主评议活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保持党员先进性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知民情解民意,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渗透力

社区要以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为契机和抓手,结合社区实际,从“育”、“安”、“居”、“乐”、“业”五个方面入手,全面开展社区服务,赢得居民的欢迎和信任,增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渗透力。

育为首,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社区应始终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每年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如“八一”走进军营、绘画比赛、元宵节文艺展演、革命文化传统教育、“科普法律进社区”等。根据学生的特点在社区开展“争当合格小公民”活动,培育孩子们爱祖国、爱家庭、爱学习的意识。

安为重,创造安定的治安环境。社区要紧紧围绕实现居民群众愿望、满足居民群众需要、维护居民群众利益开展服务。一是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居民的法律意识。社区可与街道司法所、辖区派出所、社区志愿者联合开展“法律进社区”宣传教育活动,制作宣传栏,解答群众法律咨询,举行法律知识讲座。二是积极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强化综治工作。通过开展争创“平安社区”活动,推动辖区单位及居民保稳定平安,安全在社区活动。成立社区“两劳”释放人员综治帮教小组。对重点人群管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形成单位、派出所、社区、家庭“四位一体”的帮教网络。三是加大辖区矛盾排查和矛盾纠纷调解的力度,确保“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居为先,为社区居民提供整洁优美的居住环境。社区要将“绿色社区”创建工作作为传播绿色文明,提高社区居民环境意识和参与能力的重要载体,成立环境卫生自治委员会,组织小区清扫保洁队伍、绿地养护队伍、青少年环保小卫士志愿者队伍,并每月组织党员、居民定时清理小区的卫生、乱帖乱画等。社区要设有固定的环保警示牌、环保宣传橱窗、居民文明公约。

乐为主,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面对居民追求更高层次文化的需求,社区应组建几支文体队伍,常年坚持排练,活跃于各级各类文化展演活动中,并带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来。

业为实,为居民提供多层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社区要本着居民有所需,社区有所为的原则,通过社区荐岗、单位稳岗、社会寻岗的方式,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

三、爱心帮扶,扶弱帮困,增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向心力

针对弱势群体的需求,社区可以实施以关心走访到位、帮助扶助到位、培训教育到位、安置就业到位、跟踪服务到位为内容的“五到位”服务,以入户走访、日间照料、病中扶持、节日共度为内容的“上门式”慰老服务。我针对社区空巢家庭、独居老人多,服务场所少的问题,我们拓宽思路,借助驻地单位资源,成立了社区阳光服务中心,开办了方便餐桌,使社区居民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满意的社区服务。由于方便餐桌品种多、花样全、味道好,价格实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这一做法值得其他社区借鉴。同时,社区要做好残疾人的社区康复工作,为残疾人建立康复计划,有针对性地指导康复训练。发放《残疾人素质教育手册》,组织学习讨论,鼓励他们增强生活信心,提高个人素质,主动融入社会。

文明社区的建设不仅是“市民文明区”建设的需求,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信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三城十区”建设的发展方略一定会实现。

“三城十区”在社区工作中的具体实践浅议

阳泉市城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阳泉城区长远发展与当前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对以往发展经验的全面继承和对现有发展方式的重大突破,构建起“三城十区”的发展模式。“三城”即“开放文明城、诚信服务城、繁荣和谐城”,“十区”即“经济文化区、文化经济区、教育先导区、人才聚集区、税收诚信区、市民文明区、管理规范区、消费洼地区、平安和谐区、窗口形象区”。它异常鲜明地体现出两个特点,是城区均衡协调发展、着重解析各项工作内在逻辑关系的必然结果,为我省县区发展之路提供有益的经验。认真学习了“三城十区”的理论之后,结合自己社区工作的实际,引发了我对此的深深思索。

“市民文明区”的建设,离不开广大社区的共同构筑,可以说,创建每一个文明社区,是建设“市民文明区”的基础。

创建文明社区不仅是建设“三城十区”、“市民文明区”的需求,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是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基层的有效载体。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社区工作,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迫切需要,是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迫切需要,是密切党

同群众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迫切需要。

文明社区是以行政区划的街道(镇)为载体,以辖区内所有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居民群众的共同参与为主体,以提高成员素质为目标,环境整洁、生活安定、服务完善、风气优良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创建文明社区在城市文明的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城市文明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发展“链”,要经历从文明小区、文明社区、文明城区、文明城市的发展阶段。“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建设和管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础工作。”细胞活了,整个城市肌体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基础扎实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任务才能得到真正落实。所以创建文明社区是城市文明建设深入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项面向21世纪构筑城市文明的基础性工程,要深刻认识创建文明社区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反映了城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社区这一层面上的具体要求。从本质上说,创建文明社区包含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内容。具体分析,它包括了四个方面:一是社区意志、社区精神和时代发展要求的高度一致;二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内在统一;三是城市高效管理、多功能服务和社会团体、市民自觉参与的有机结合;四是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质量的同 步提高。

服务人民,造福人民,是创建文明社区的基本立足点,也是保持创建活动生命力的关键。要以群众的需要为第一信号,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带着深厚的感情,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急、难、愁”问题,每年办几件作用大、影响大的实事,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使社区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步推进,务求实效。注意区别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新城区与老城区的不同情况,适应城市发展水平,适应社区建设要求,适应群众承受能力。创建活动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多征求群众意见,多同群众商量,多吸引群众参与。坚决防止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坚持以提高居民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为主要目标。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管理优化的现代城市社区,形成崇尚先进、团结互助、扶正祛邪、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促进城市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要像江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提高为群众服务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加强综合治理,保证安居乐业,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文明社区的主要内容可以细化为下述八个方面:

(1)社区意识。社区意识是指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文明社区建设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培育和形成社区意识是创建文明社区的重要目标,也是建成文明社区必不可少的思想条件。在整个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的过程中,始终要以社区意识的培育和巩固为主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区域和个性特色的社区精神,维系和凝聚全体社区成员。

(2)社区共建。文明社区的建设要靠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共同参与,通过建立携手共建文明社区的工作机制和网络,形成条与块、点与面齐心协力开展创建工作的合力。同时,充分运用社区内各单位和团体的现存资源,在体现互助、互利、互惠原则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相互联动的目的,使共建各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3)社区教育。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对社区成员施以各种形式的教育,提高社区成员的文明素质,是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的重要任务。要按照“地区为主、政府协调、社会参与、双向服务、共建文明、同育新人”的要求,充分考虑社区教育的特殊性,从社区的实际情况和社区成员的具体需求出发,运用多种手段抓好社区成员的教育,努力提高社区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技术素养。

(4)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在广义上是指社区成员在长期实 践中形成的物质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的总和;在狭义上是指社区内文化现象的总和,包含了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内的各种社区文化活动。完善社区文化设施,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文化活动,包括组织各种类型的家庭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以及全民健身活动,是教育引导群众参与文明社区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方式。

(5)社区服务。社区服务是创建文明社区的重要内容,指的是依托社区各方力量和社区成员开展的、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能满足社区成员各种需求的生活服务事业。要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宗旨,体现公益性、群众性、互助性的特点,完善各种便民、利民设施,努力解决社区居民最基本、最迫切、最希望解决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问题。

(6)社区环境。社区环境包括卫生环境、绿化环境、生态环境等。社区环境关系到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是文明社区创建中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也是文明社区建设的形象工程。要通过加强执法管理的力度和提高居民群众自我管理的意识,进一步强化社区道路、公共区域、花坛绿地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净化、美化、绿化社区环境,改善社区生态环境。

(7)社区安全。生活环境的安定安全、平稳有序是文明社区的基本指标,也是社区成员的迫切需要。加强社区的安定安全 要靠全社区的力量,尤其是社区群众的积极参与。要通过加强群防群治,着重做好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项工作,努力提高社区治安和治理工作的水平,给群众一个安全、放心的生活环境。

(8)社区风尚。社区风尚指的是一个社区应该拥有的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是体现文明社区创建成效的标志性成果。良好社区风尚是以社区成员的人文素养为基础的。要继续开展五好家庭、文明楼组、文明小区等创建活动,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弘扬正气,树立社区新风。

创建文明社区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重、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创新思路、精心设计、认真实施,在实践中形成开展文明社区建设的特色之路,要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努力提高创建实效:

一要注重多样性。文明社区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活动载体的多样性。如“志愿者服务活动”、“家庭读书活动”、“广场文化”、“社区民俗文化节”、“绿化工程”、“围墙工程”、“灯光工程”、“服务网络工程”、“车棚工程”、“上门就诊”、“电话救助”,等等。

二要讲究特殊性。载体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本社区的实际情 况,发挥优势、规避劣势,形成自己的创建特色。走出符合社区实际的创建路子,应该成为各级社区建设者的努力目标。

三要追求实效性。设计载体要搭准社区群众的思想脉搏,把握文明社区创建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努力提高创建活动的针对性、新颖性,触及社区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兴奋点、想象力,激发他们投身创建活动的积极性;防止轻内容、重形式的形式主义倾向。真正让社区群众享受实惠,获取好处。

四是科学性。精心设计创建活动的载体要遵循科学性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从提出构想、设计方案、制定措施,到实际操作、成效评判的整个过程。使内容明确、特色鲜明、新颖实在;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评判要有科学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

文明社区的建设不仅是“三城十区”、“市民文明区”建设的需求,同时它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信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三城十区”的建设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成果,人民群众的生活也必然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史姬红 油娄沟社区

三城十区”之我见

——观象台社区党总支书记 刘景梅

二○○六年六月,阳泉市城区第八次党代会围绕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城区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三城十区”的发展战略,即通过5年的时间,把城区打造成为经济文化区、文化经济区、教育先导区、人才聚集区、税收诚信区、市民文明区、管理规范区、消费洼地区、平安和谐区和窗口形象区,建成开放文明城、诚信服务城、繁荣和谐城。

这些年通过认真深入的学习,我看到了建设“三城十区”的深厚的理论基础、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广阔前景。这些年来“三城十区”的实践也使我深刻感触到,这一发展战略非常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三城十区”建设实施的这几年,其工作成绩主要总结如下:

一是出发点是人民,落脚点也是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通过舆论宣传等途径,营造浓厚的氛围,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让城区20万人民不仅能够主动地参与建设,而且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二是政府职能部门改变了过去一成不变的思想,干部的思想都得到了大解放,与此同时我也感受到,十个“区”建设中的创新意识正在为城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三是城区政府各部门在制度建设和制度本身的修订与完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于我们社区来讲,最基层的规章制度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有力地促进了社区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和不断推进。与此同时,我们亲历了不断肯定否定的过程,继而让社区工作不断超越、与时俱进、日臻完美。

四是负重拼搏,服从大局,孜孜以求,百折不挠。虽然“三城十区”建设任务繁重、步履艰辛,但是我们在各种困难面前表现出极大的能动性和坚定性。各级领导干部也在不断努力工作,不断巩固和发展各个阶段性成果,同时干部的素质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在城区四套班子领导下,在全区人民的努力下,我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全区上下谋事、干事、成事、成大事的良好氛围。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存在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好。一是为人民服务宗旨观还不够深刻,不能因为自然资源稀缺或者经济基础薄弱等客观因素就不作为。我们必须勇于面对,敢于接受,更要认真科学分析查找原因,对症下药,努力寻求解决方法。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历来是我们党做好每一项工作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成了决定我们党事业成败的关键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克服畏难情绪,把思想问题解决好,发挥更大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二是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有待加强。部分干部无法抛弃陈腐观念,拘泥于传统的工作思维,传统的工作方法,传统的看问题的角度,对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前景预测和把握上缺乏必要的本领。为此我们更应该要加强学习,包括对“三城十区”内涵和本身意义的学习,市场经济理论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琢磨思考研究,进而实践实干。

三是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宣传单、黑板报等各种媒体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变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变不可能为可能。社区作为最基层最前线的宣传阵地,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教育广大居民群众自觉主动担当起“三城十区”建设的宣传员,为城区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我们要急需增强“三城十区”建设的责任心和紧迫感,采取更加有力、有效、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责任,加强领导,查找差距,增添措施,攻坚克难,狠抓落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三城十区”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金三角社区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和谐社区建设

党的十七大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全党的指导思想,是各项工作的指导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展观的最终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努力创建和谐社区。因为社区是和谐社会中的细胞,社区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果说构建和谐社会是“万仗高楼平地起”,那么创建和谐社区就是赖以支撑的重要“基石”。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挥社区党组织在构建的谐社区中的主观能动性,为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加砖添瓦,是每一个社区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联系社区实际情况,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平安稳定和谐社区,切实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建设和谐社区的内涵

和谐社区是指社区成员、家庭、群体、阶层之间的关系互相协调、融洽、相互关心、帮助、和睦温馨、宽容稳定、无根本利益冲突,社区功能配合适当,社区结构科学合理,各内部要素之间处于一种匀称和协调状态的统称。和谐是一种无形能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基础。建设和谐社区就是让社区成员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各方面利益得到平衡。各种需求得到满足,各类矛盾和冲突在社区得到化解。因此,明确领会构建和谐社区的基本内涵是做好社区各项工作的思想基础。

1、“发展的和谐”是社区和谐的基石

社区是一个多元化结构的小社会。就金三角社区而言,现有住户2292户,总人口达6870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对生活质量有了新的追求。因此,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物质需求,是构建和谐社区的第一要务。俗话说,“穷生斗、富生安”。“不发展,慢发展无以安居乐业”。可见社区和谐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这个基础应处处体现在社区发展活力这个归缩点上。具体说来,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上要充满活力。就是要激发广大居民的创业愿望和动力。加大社区公益事业的投入。通过政策激励等调节手段,完善社区自治组织对市场就业的运作体系,形成有利于居民创业的环境和渠道,从而促进社区居民物质财富的渐进积累。二是政治上发展充满活力。就是以社区居委会和全体居民为主体,组织引导居民参入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协调社会关系各项活动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居民依法享有广泛的社会事务知情权,公共事业的建设权,参与管理的监督权。三是文化发展上充满活力。就是要组织居民进行各种文化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广泛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和居民道德素质。充分利用各种载体,营造健康向上和谐的社区氛围,为社区的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2、“利益的和谐”是社区和谐的核心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共同家园,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载体。在这个家园和载体里,既有常住居民,又有外来流动人员,以我们社区为例,现有退休退养人员413人,低保户11户,吸毒两劳人员6人,外来务工600多人,残疾弱势群体人员64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变革,各种利益需求,各种矛盾在社区汇集。社情复杂、不稳定因素多。因此,不断满足各种需求,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是构建平安和谐社区的核心要素。在具体实践中要把握三个环节,一是尽可能的满足居民的愿望和需求。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工作的出发点,创造条件满足或实现他们的愿望。维护其合法权益,要通过发展社区公益事业为载体,让居民平等享受社会公共资源,营造平等互利的氛围,消除社区中的不和谐之音。二是利益发展互融。以开展扶贫帮困结对互帮互助等形式让“利益”与个人、社区的发展交织在一起,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缩感和责任感,真心诚意为建设和谐社区出谋划策、各尽所能。三是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利用节假日,因地制宜开展居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倡导居民“知我社区、爱我社区、奉献社区、为社区争光”的和谐风尚。

3、“稳定有序的和谐”是社区和谐的关健

社区组织机制健全,管理完善,秩序良好,居民安居乐业是稳定有序的主体内容,是社区和谐的关键。这种和谐的表现方式在:一是平等互利。社区的个体、群体之间,家庭与社区各阶层之间,达到人人平等,互惠互利;二是包容差异。尊重个人,包容个性差异,使其在人格权利、机会、规则等方面平等,并通过合作、协商、互补使每个生活在社区的居民和睦共处;三是有章可循。在共同的社会道德规范下,促进全体居民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按照法律、制度、氛围、良性习俗等方面有章可依,达到充满生机、稳而不乱,活而有序。

二、搭建和谐社区的工作平台

中央政治局委员刘云山在南京考察社区时强调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老百姓为本,以人民群众为本,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为建设和谐社区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打造“暖民心、顺民意”的和谐社区“工程”提出了具体要求。

1、打造群众满意的社区服务平台 以人为本,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切实解决群众中的突出问题和需求矛盾,是衡量社区成员对社区的吸引力、向心力、亲和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社区对全体成员是否有凝聚力、推动力的重要尺度,更是建设和谐社区的主题内容。打造群众满意的社区服务平台,就是让全体居民真切地感受到社区各级组织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务他们所需。联系我们资兴、三都、宝源社区的具体情况,当前的服务重心应摆在:一是提供求职培训、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二是提供“零距离”便民项目服务和维权服务;三是发展社区文化、医疗卫生、公益事业服务,通过打造群众满意的社区服务平台,让社区真正成为全体居民的信赖依托。

2、搭建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平台

失业人员、下岗职工等困难群众、弱势群体是社区的不稳定因素,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和关心,确保他们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是建设和谐社区的核心内容。因此,诚信建立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平台,就是要最大限度帮助他们解决子女上学、创业就业、自谋职业,疾病医疗等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力争每个困难群众、弱势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改善和保障,及时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

三、创建和谐社区的保障机制

社区和谐,居民安居乐业是社区全体工作者的共同愿望,也是社区各级组织努力追寻的目标。因此,协调社区各阶层之间的关系,正确解决和处理社区内部成员的利益矛盾,关心困难群众和弱势谓群体的生活,保障社区所有成员分享社会发展的物质精神成果,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建立和谐社区工作责任机制 建设和谐社区需要个体、群体、社区各级组织共同承担社区建设责任。首先,从社区组织的角度上看,应在建设中承担起主导作用,帮助居民寻求扩大就业渠道,完善社区保障体系;加大富民、利民、便民“暖心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四个文明”建设的步伐;大力推进法制社区、平安社区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作为和谐社区建设的落脚点。其次,引导社区全体成员更新观念、调整思路、顺应形势发展的需求。第三、加大宣传力度,以遵纪守法为前提的公民道德来规范社区成员。鼓励他们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从而,使社区成为民风淳朴、长治久安、良性循环的大家园。

2、建立和谐社区的导向机制

社区各级组织的内部和谐是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此,社区管理者除了在“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勤政廉政意识”上下功夫之外,还应着重在两大内容上抓好和谐建设,一是做好六个方面的表率。即:政治坚定做学习的表率;抢抓机遇做开拓创新的表率;改变作风做勤政务实的表率;带头团结做维护大局的表率;心系群众做服务居民的表率;出谋划策做富民强区的表率。二是理顺六个心态。即严律己宽待人,减少人为矛盾;多主动少推诿,减少工作矛盾;多冷静少冲动减少互相伤害的矛盾;多尊重别人少表现自己,减少居民不信任的矛盾;多一点付出少一点索取,减少利益矛盾;多交流少埋怨,减少因误会产生的矛盾。通过组织内部的和谐建设,推动社区整体建设,增强社区凝聚力。

3、建立社区矛盾协调机制

上一篇:教师学期个人简短总结下一篇:幼儿园大班消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