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大榕树的小学生作文(精选14篇)
1.描写大榕树的小学生作文 篇一
湖滨公园中,最古老也是最伟大的莫过于这棵百年榕树了。
整个公园是花草的海洋,它们在每一段时间里都有自己的风采,但繁华过后就是漫长的落寞。唯有大榕树是默默无闻的,永远那样绿着,那样挺立着。
走进公园,第一眼看到的并不是大榕树,而是那些美丽高傲的花草,只有再进去,才会见到他。在树下,似乎所有的花草都投来一种冷冰冰的、嘲笑的目光,好像在笑大榕树没有它们那么艳丽,那么娇嫩。而大榕树呢,依然用世界上最慈祥,最和蔼的眼神,望着他所能看到的一切——包括嘲笑他的花草。他是那么从容、淡定和谦虚!而那些可笑的花草哪里知道,大榕树身上的绿袍是多么的美!那绿,绿得没有一丝杂色,犹如一片深潭。不,连那一片深潭都遥不可及!因为他的绿是错落有致的:深绿、中绿、淡绿、粉绿,以及各种妙不可言的绿。这绿一定是阳光的针、雨露的线,和自己的巧手一针一针编织出来的。这美几乎不能用文字来形容!再加上那深褐而沧桑的肌肤,是多么和谐,多么亲切!唯一能搭配这些的,只有他的高贵的品格了!那些可笑的花草怎么知道,他的心灵是永恒的!
阳光柔和地照在他身上,显得很美很美……
2.描写大榕树的小学生作文 篇二
一、悉心观察,让人物“神韵”丰满起来
人物“神韵”要丰满,离不开表情刻画。而表情的刻画来源于对生活的悉心观察,将一个个表情贮存于记忆里,以备写作时调用。当然,这些表情在适当的时机,借助适当的写作技巧,在作文中展现出来,会使人物丰满起来。
一是在悉心观察中积累人物表情。观察不仅仅是观看与记忆,还需要透过表情去揣摩背后的情感,使记忆更加深刻。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外婆时常露出满脸笑容,但有一次外婆扭伤了腰,在疼痛中仍然绽放出了笑脸。当学生描述这个情节时,教师则启发学生去挖掘外婆笑容背后的情感世界,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外婆身上坚强的精神。在写作中,学生便借用了教师的分析,以坚强的品质作为描写外婆的切入点,并以微笑作为外婆的象征性表情,使人物表情丰满,富有神韵。
二是在环境渲染中刻画人物表情。同样是描写笑容,还可以运用环境渲染,与人物表情形成强烈的对比来刻画人物,更加深入人心。以《李时珍夜宿古寺》为例,文中描写李时珍师徒二人翻山越岭,历尽艰辛寻访药材,却要夜宿破庙,饮凉水,啃干粮充饥,在这种环境的渲染下,作者描写了李时珍的笑,使人物身上增添了坦然与乐观,不禁令人肃然起敬,使人物形象深刻。学生可借鉴这一方法,在上面的案例中,渲染外婆腰痛的人物经历,在环境对比中描写外婆的笑,人物神韵则更加丰满。
二、揣摩心理,让人物“语韵”鲜活起来
语言是心灵的窗子。所谓“言为心声”,刻画人物即要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出其情感变化,才能使人物读来成为有血有肉的人,而不只是作文中的一个形象。人物语言的刻画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就更加紧密直接了。
一方面,语言要符合人物特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日常生活中这是常见的情况。如学生在描写一位成年人时,语言不能过于幼稚;而描写一位同龄的小学生时,语言又不能过于成熟,要突出儿童的童真,尽量减少成人化的语言出现。如上面的习作案例中,学生在描写外婆称赞食物好吃时,写道“这东西味儿不错”,基本上符合成年人的语言习惯;若写成“这个东西太好吃了,下次我还要吃”,就过于儿童化了,不符合外婆的年龄特征。
另一方面,语言要留出遐想空间。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这是语言描写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人物语言描写需适当、适度,给读者一定的遐想空间,反而比全部交代出来收效明显。如上面提及的课文中,作者描写了庞宪见要在破庙夜宿时失望地没有再说话,此处缺省的语言描写,反而比语言描写中的“失望”给人印象更加深刻;与李时珍从容淡定的语言相比,更加突出了一代医圣的胸襟。又如上面所提到的习作案例,学生在写外婆扭伤腰时,如不刻意用语言来体现疼痛,而是用微笑和沉默来表现外婆的坚强,反而达到了衬托人物形象的效果,这里“无声”比“有声”更具有表现力。
三、空间想象,让人物“体韵”灵动起来
肢体动作是使人物立体、灵动的重要表现力。动作描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特点、年龄层次,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写作前教师启发学生酝酿情感,想象人物的肢体动作,可以从生活中寻找人物原型,通过迁移等写作技巧,使之作用于人物身上。
首先,细化人物动作,突出人物特征。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中,作者描写李时珍品尝草药时,没有直接写“品尝”的动作,而是将整个过程细化。先用“端详”一词,进而用“嚼嚼”,深化了对待科学研究严谨认真的人物形象,也表现出其为事业的奉献精神,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灵动起来。
其次,多维度描写动作,突出人物的生活化。人物描写要生活化,除了语言外,肢体动作也要具备常态化,过于书面的肢体动作,会使人物动作显得僵硬,缺乏灵性。如上面提及的习作中,学生在描写外婆走路的肢体动作时,写道“外婆腰痛,总是捂着腰”,未免有些生硬,人物动作设计欠缺想象力。若改用“弓着身子”或“弯着腰走路”,则突出了外婆腰痛的症状,动作设计则生活化许多,一下子使人物“活”了起来。
3.描写大榕树作文 篇三
榕树位于校园中间。远远望去,像一把墨绿色的大伞,又像一位慈祥的爷爷在眺望远方。榕树真粗,几个小朋友都拢不起来;榕树真高啊,在每一楼都显得这么高;榕树真绿啊,苍翠欲滴。
春天,春姑娘带着服装来了,她把小草叫醒了,换上了婴儿服;她送给花儿五彩缤纷的裙子;她给大榕树留下一件长袍子。榕树穿上了显得这么有活力。
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草儿花儿无力的垂下了头,只有大榕树换上了衬衣,为小朋友遮风、挡雨、挡太阳。它的枝叶变成了墨绿色,更成熟了几分。我觉得这时的榕树最好看了!不像桂树颜色那样浓,比它更有亲和力;不像春天的柳树那样淡,更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秋天,片片黄叶从树上飞舞下来,似蝴蝶翩翩起舞。榕树依旧摇摆着它绿色的枝叶,迎接新的同学走进校园。风一吹,它就摇头诵读诗句,这时它像天真的小孩。
冬天,刺骨的北风捶打着,我们穿上了新棉袄。虽然已经够温暖,可是还是缩着脖子博取一点温暖。可榕树还穿着单薄的衣裳,还在遮风。每当这时,我感觉不冷啦。
每当下课,同学们在大榕树旁画画、玩游戏……有的观察它,有的仔细看“标本”,有的凝视着它
4.描写榕树的作文 篇四
榕树真大呀,我们6个小朋友手拉手,才把它抱住。榕树真高啊,都已经长到6楼了,像一个巨人,手伸到了白云上,和蓝天连在了一起。
它的树叶很小,我想:可能因为树的叶子长的很挤,所以大家就相互让一让长小点吧!
当太阳炎热的时候,榕树为我们当凉伞;当春雨绵绵的时候,榕树为我们挡雨;当刮风的时候,榕树为我们挡风。
5.榕树 篇五
我对这棵大榕树进行了仔细的观察。这棵榕树现已枝繁叶茂, 它的枝干高约12米, 直入云霄, 像一个巨人伸展着手臂。整个树冠直径约20米, 大得像一把巨伞, 雨天可以当作“雨伞”, 晴天则可以当作“太阳伞”。榕树的叶子比较普通, 摸起来很厚实, 像一把小扇子。翠绿的叶子一簇一簇地堆在一起, 挨得非常紧密, 只能透出几缕阳光。
榕树与其它树种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枝条能落地生根。一条条枝条从树干上垂下来, 像妈妈的长发。那些枝条会逐渐拉长、变粗, 像我们孩子一样慢慢地长高、变胖, 快乐地成长;到最后似乎释放出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力, 落到地上, 扎了根, 形成一棵小型榕树。可最终, 它们还是与大榕树融为一体, 回到妈妈的怀抱里。榕树许多枝条一起落地生根, 似乎要告诉我们, 只要团结起来, 齐心协力就能抵挡任何困难。
这棵榕树的几十根枝条早已落地生根, 真像《鸟的天堂》的作者说的, “看上去像几棵榕树”, 中间那棵显得格外粗壮, 因此也被称为“独木成林”, 这真是南方最有特色的树种。可惜, 城市里的鸟并不多, 这棵大榕树并没有成为“鸟的天堂”, 但肯定能被称为“昆虫的天堂”。
这棵榕树经历了十几年的四季轮回。春天, 树枝上又垂下了许多新丝条, 长出了些嫩叶;夏天, 昆虫们都在树上树下唱歌、嬉戏, 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秋天, 榕树则长得更加旺盛;即使在短暂的冬天里, 它依然苍翠、茂盛。
6.描写榕树作文300字 篇六
说它高大,树梢都快超过三层楼顶了,说它粗壮(大),也够惊人,褐色的树身,要五个小朋友才能合抱在一起呢!听大人说,以前这棵大榕树,夏天可以容纳很多人的乘凉。
在这几十年里,大榕树经历了许多困难,受过多次的风吹雨打,但是它还是挺立在哪里,生命还在延续。看,树干有点向西歪了,这应该是在跟暴风斗争的记录吧!瞧,它那弯弯的树干撑起一把巨型的绿色大伞,笼罩住一大片地面,茂盛的树叶把阳光遮得严严实实。它的树枝垂下了许多须条,微风一吹它随风拂动,当它须条一接触地下的泥土,就会扎根生长,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棵榕树,正是民族顽强精神的象征!
7.校园的大榕树小学作文 篇七
学校的老榕树大约有两层楼高,老榕树的叶子年年都是那么茂盛,老榕树远远望去就像一把巨大的伞。这棵榕树陪伴了我度过许多快乐时光。
夏天早晨,榕树下凉风习习,同学们有的拿着语文书,有的拿着古诗在榕树下大声朗读。我也拿起语文书大声朗读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中午,烈日炎炎,太阳烤着大地,榕树下却为我们撑起一片凉爽的天地。我们在榕树下有的乘凉,有的静静地看书,凉风一吹好凉爽呀!我总是喜欢在榕树下画画。
下午,许许多多的同学来到榕树下进行活动。有的打篮球、有的拍皮球,还有的跳绳……但我最喜欢打篮球,每当我打篮球的时候,就是我最快乐的时刻。
8.描写大榕树的小学生作文 篇八
一、课前导入贴近生活,深入现实
《故乡的榕树》是一篇抒发思乡之情的优美散文,在课前导入上,我注意到最近有则新闻跟这篇文章的情感基调非常吻合:“在异国他乡辞世整整二十年之后,中国著名音乐家马思聪夫妇的骨灰于今日归葬故乡,长眠于广州白云山麓。”于是,我大胆设计了如下课前导入:让学生闭眼静听《思乡曲》,问他们从中听出了一些什么样的感觉,然后再给他们看新闻《马思聪归葬广州》,让他们谈出自己的感受。
二、以情动人,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理念中,首先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为体现这一理念,新的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新课程教学三维目标中第三维的目标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它是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
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即使不是独身子女,也没有离乡背井、异乡漂泊的经历,所以很难理解黄河浪那种浓浓的思乡情结,根本无法懂得作者对两棵老榕树为什么会生发出如此诸多的情怀。学生没有亲身经历,阅历肤浅,要他们理解文本,比登天还难。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课,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仿写感受作者在稳重所寄寓的浓浓思乡情:
假如你离开家乡,哪些景物、哪些事情会让你深深怀念,为什么?任选一物,进行句式仿写:
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的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僻静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故乡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漂泊天涯的游子么?
学生是一群身处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顺德的高中生,没有离开故乡异地求学的体验,更没有离开故土去外地谋生的经历,他们的视野从没有离开过顺德,他们以后的生活可能也不会离开广东。对他们来说,怀念故乡简单到只是每个周末住宿的学生可以回家喝妈妈煲的靓汤,怀念故土就是怀念广东。如果直接讲述课文,可能会令他们在理解上产生困难。在仿与过程中,我要求学生采用这种“假如”的办法,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再去赏析文本,或许能对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思乡之情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在课堂上为培养学生的更深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方面都很有帮助。
三、专题教学,拓展延伸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性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帮助教师提高水平、发展特长,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这是在新形式下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基于这样的考虑,对《故乡的榕树》第二课时的教学我采取了专题教学的模式,设计了“可怜天下游子心”的专题教学主题:
阅读歌词《弯弯的月亮》、《那就是我》体会所寄寓情感,并分析这种情感是通过哪些意象来抒发的。
阅读所发专题资料,回顾初中所学乡情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和筛选所用的意象。
资料有:现代诗歌:余光中《乡愁》、席慕蓉《乡愁》、彭邦桢《月之故乡》等。古代诗歌: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张继《枫桥夜泊》、薛道衡《人日思归》、刘禹锡《秋风引》、欧阳修《宿云梦馆》、张籍《秋思》、张可久《清江引·秋怀》、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李觏《乡思》、杜荀鹤《江岸秋思》、孟郊《秋夜长安兵后作》、司空图《故乡杏花》、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等。归纳总结“月”是乡情诗歌常见的意象。旧梦重温的情思中,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笛”也是乡情诗歌常见的意象,低沉、凄凉、悲惨的笛声,衬托出思乡的悲情。还有其他的主要意象:晨霜、寒江、落日、暮色、黄昏、泪、风、雪。
这样的专题教学,使得语文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扩大了学生视野,同时又在教学中让学生领会到传统文化深厚的魅力,对祖国的文化产生强烈的热爱。
摘要:“成长=经验+反思”这是波斯纳(Posner)关于教师成长的经典公式。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对黄河浪《故乡的榕树》的教学,本文作者进行了反思。
9.小学生作文大榕树 篇九
等到我会说话会走路的时候,我会每天为这棵树浇水,看着它慢慢长大。我问妈妈:“这个树为什么这棵树长不高了呀。”妈妈笑着说:“因为它已经长大了呀,等你长大了你也会像它一样长不高了,所以说你现在要多吃一点饭,长高一点啊!”我居然也相信了妈妈的话,每天吃了好几碗的饭,想快一点长高。有时,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去和大榕树说悄悄话,我经常会抚摸着榕树的树皮说:“大榕树呀大榕树,你说你的皮怎么这么粗糙呢,不过我也羡慕你,没有人会打你骂你,而我整天被妈妈说,我真的什么事都不敢发错了。不过,幸好有你一直陪着我,我也就只能和说说心里话了。”
大榕树的叶子枝干很茂盛,一天比一天更强大。更大一点的我会常常坐在它的树底下乘凉,微风轻轻地吹过很凉爽,我会坐在它的底下看书,阳光照射在我的脸上,树叶的影子倒映在我的脸上。时间一年一年的过去了,大榕树也陪伴了我十几年的光阴,我长高了,但大榕树却慢慢的变老了,叶子也变得稀少了,树皮也变得比原来更粗糙了,我在心里默默念着:大榕树,你好,谢谢陪伴我这十几年,一个星期后,我们再见!
10.小学生作文大榕树 篇十
在那个时候,由于有老师的特别照顾,我爱上了美术。美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才艺之一,是有很多人学习的。因此,我的竞争对手非常多。
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报了美术班。那时有许多比我年纪大的学生,一个个都比我好。人家可以画一根修长的手指时,我才可以画火柴人。因此老师也不是很关心我,我只好把目标转移到学校的美术课上。然而,班上有许多同学超过了我,我就产生了放弃美术的想法。
有一次,老师让我们画大榕树。我把轮廓和几片小叶子画了出来,涂了一层厚厚的颜色后,交了出来。没想到,老师居然在全班表扬了我,说我画得很好,轮廓、脉络、色彩都有自己的观察,是我重新拾回了信心。
我于是开始了从树入手,画树叶,画树干。最后连树纹都画了出来。然后画草、花、人以及动漫人物。
然后我渐渐地从一个美术“学渣”提升到了课代表,然后进入美术专修队,到现在画正式的中国画。不断的提升自己。我爱练习,一有时间就画画,业精于勤,我的画画技巧越来越好。
11.指导学生朗读景物描写的关键 篇十一
师:你能读读描写美景的片段吗?
(生朗读一遍课文后, 多媒体出示课文内容:“一阵大雨过后, 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师:现在请大家说说你自己读了这段话之后的感受。
生:眼前的景色真是太美了, 我仿佛到了这样的情景中, 感觉到现在就站在这个美丽的湖边欣赏美丽的荷花。我闻到了荷花的清香味道, 我的心都醉了。
生:这里的景色真是太美了, 真是人间仙境啊!
师:这里描写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这多亏了作者生动形象的描写。作者通过文字将这一美丽的景色描写了出来。那么, 请大家看看这段话中哪些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塘的美丽。请大家认真读书, 将最能够表现荷塘美丽的词语画出来。 (学生读书, 圈画词语。)
师:现在我们开始交流你们所圈画的词语, 并且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我圈画了“镶”“透”这两个动词。这两个词语生动地写出了阳光透出云雾时的美丽画面, 将阳光映射下的黑云和白云的层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生:这段话用上了一些表示颜色的词语, 例如“黑、白、青、紫”, 因为有了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 这个湖面显得更加美丽了, 看上去就像一幅画一样, 难怪王冕要将这样的美景画下来。
师:是呀, 这段话写得太美了。下面请大家将这一美丽的景色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特别要注意刚才找到的这些词语。
【教学思考】
如何朗读?这是不少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遇到的常见问题。特别是遇到景物描写的文章的时候, 一些教师往往就会条件反射般地开始指导学生朗读。其朗读指导的程序往往是:说说景物美不美→说说景物哪儿美→找出能够表现景物美的词语→朗读的时候注意这些词语。
这样的朗读指导是不少教师在课堂上的惯性流程。反思这一惯性流程, 值得思考的是:“如何读”的前提是什么?如果我们只是进行“如何读”的技术指导, 这样的朗读还是一种鹦鹉学舌的嗓音训练。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只能够拿腔拿调地朗读, 乃至成为一种惯性的技术朗读。因此, 我们看到的是, 不少学生在朗读景物描写的文章的时候, 总是能够条件反射般地将那些关键的词语读得抑扬顿挫。但是如果问他一句:“为什么这样读?”学生往往不知道, 或者可能说就是要通过这些词语的处理来表现景物的美丽。
本真的有感情朗读不是将感情“送”进文字中, 通过一种程式化的抑扬顿挫来表现, 它应该是将语句中所包含的意思和情感自然表现出来。因此在朗读指导中, 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为什么这样读”, 然后才是“如何读”。解决了“为什么这样读”的疑问, 那么“如何读”就能够解决了。
要明确“为什么这样读”, 就是要明确叙事文本中景物的出现意味着什么。找出景物和人物的联系之后, 就自然能够明白景物意味着什么了。这样的朗读即使不用指导, 学生也能通过朗读将语句所包含的意思和情感自然地表现出来。就以《少年王冕》中的“荷花”的出现为例, 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 我们要摒弃往日的先朗读后理解意义的做法。我们应该先让学生理解景物的意义, 然后通过朗读将景物的意义表现出来。
那么, 此处的“荷花”对于王冕来说意味着什么?需要注意的是, 理解“荷花”的意义不能从写法的角度, 用写作术语来作一个简单的、抽象的概括———这是“借景喻人”了事。这只是站在写作研究者的角度做出分析。这样的分析无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我们应该以一种主体切入的角度来看待王冕眼中的景物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能够注意到这一点, 那么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自然就会明白景物的附着意义。
因此, 此处的荷花的出现有这样一些值得我们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七泖湖的荷花是今年才有的吗?雨过天晴的七泖湖的美丽荷花在这三四年间就没有出现过?七泖湖的周围也有其他的植物, 为什么只有荷花让王冕感兴趣?
如果对于这些问题进行一番深层次的思考, 我们就能够深刻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说得非常好。叙事文本中的景物是文本主人眼中的景物, 或者说这是文本主人在自然界中选择的结果。既然是一种选择, 这就提供给我们一个解读的契机:为什么这些景物落入文本人物的视野?为什么是这样的一种形态?如果从这样的角度进行思考, 我们自然就能够找到解决如何读的方法。
有一位老师教学《少年王冕》的“荷花”这一段是这样指导朗读的:
师:三四年间, 王冕在七泖湖放牛、读书, 生活如同一条小河一样流淌着。但是在一场雷雨之后, 他的人生之路发生了变化。谁来读读这段话?
(出示:一阵大雨过后, 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
师:谁来说说这段话写了什么?
生:雨后荷花的样子。
师:这段话里的景色非常的美。有一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三四年间, 王冕都是在七泖湖放牛, 七泖湖的荷花在夏天是不是每年都是这样的?
生 (齐) :是的。
师:那请大家想想, 三年前的王冕能看到这样的美景吗? (一段话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生:前几年王冕没有能够看到荷花的美, 是因为他不具备欣赏荷花美的素质。但是通过这几年读书, 他积累了一些审美底蕴, 所以能够在今年看到荷花的美。
生:此处荷花的美丽是王冕眼中美丽的荷花, 而不是常人眼中的美丽荷花, 这是王冕对生活有了深刻认识之后的感受。
师:王冕眼中的荷花这么美丽, 请大家通过朗读将它表现出来。
(生朗读。)
12.大榕树小学作文 篇十二
春风一吹,生机勃勃的叶子散发出一种清香,让人心旷神怡。春风里,榕树叶子还像个调皮的小朋友,如果你用手去摸它,它就会突然把叶子缩回去,让你扑个空,好像是和你捉迷藏呢。
淅淅沥沥的春雨过后,太阳出来了,榕树叶子上的雨珠,像一个个小精灵,在不断地眨着眼睛,闪闪发光。雨后的叶子千姿百态,有的弯着腰在跳舞,有的昂着头在唱歌,还有的在对你微笑。
榕树像一把巨伞,榕树下面就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到了阳光强烈的日子,老人们坐在榕树下的石凳上聊天。他们有的在聊一年的计划,有的在谈论国家大事,笑声不绝于耳。
榕树的枝干又粗又长,是一个荡秋干的好地方。孩子们把秋千绳绑在两棵榕树之间,一个个排起队来轮流玩,不亦乐乎。看他们脸上满足的表情,就知道他们有多开心呢!
13.描写榕树作文 篇十三
春天,大榕树叶子嫩绿嫩绿的。春雨像牛毛一样,有的飘洒在大地上,有的飘洒在大榕树上。大榕树尽情地汲取着这甜美的营养。在阳光的照射下,绿叶绿得光亮。春风一吹,大榕树的叶子哗啦哗啦地响起来,好像一位音乐家在演奏着一曲曲动听美妙的乐曲。
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可是,大榕树却像巨大无比的遮阳伞,课间,成群的同学们纷纷来到了大榕树下,有的拍皮球、有的踢足球、还有的你追我逐、互相嬉戏,别提多开心了!
秋天,其他树的叶子飘飘洒洒地落下来,有的像蝴蝶在跳舞,有的像天女在散花,有的像黄莺展翅飞翔,可是,大榕树依然枝繁叶茂、苍翠欲滴,就像一位伟大的母亲,紧紧的抓住树叶宝宝的手,怎么也不放手。
冬天,寒风刺骨,有的树叶子全都掉光了,但大榕树毅然顶着寒风挺立着,放大榕树那顽强不息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学习。
14.培养学生细节描写能力的几点做法 篇十四
1. 重视赏析, 感受魅力
以欣赏为基础, 让学生感受细节描写的魅力。教师可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精彩细节, 分析其在丰富文章内容和深化主题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然后进行有意识的写作训练。
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 无不以精彩的细节描写展示作家的功力, 凸现作品的风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反复揣摩。说到细节描写, 不能不说朱自清的《背影》, 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作者用朴实的文字描写了父亲去给我买橘子时的情景, 他写了父亲怎样走去, 怎样探身下去, 怎样爬上月台, 攀上爬下, 这些都是如实的描写, 洗尽铅华, 保存本色, 至真至朴, 细细道来, 将父子情深表现得淋漓尽致。真实生动的细节, 通过简洁准确的语言, 传神地刻画人物性格特征, 极大地增加了艺术的魅力。“于细微处见真情”, 这些出自名家之手的细节描写, 别出心裁, 匠心独运。学生在品味的过程中明白了人物细节描写, 往往最直接体现在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一次心理活动、一个印象上, 这些都可以成为作文的细节描写。
2. 寻找“空白”, 加工训练
其实, 我们教师只要认真研究自己的文本, 就会发现: 课文中有神态细节、动作细节、对话细节等, 但字里行间往往留有“空白”, 给我们留下无限的细节描写空间。因此, 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 重视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细节加工训练, 以想象为翅膀, 真实展现当时的情景, 做到读写结合。例如在《半截蜡烛》一课的教学中, 有这么一处“空白”: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补白”: 此时此刻伯诺德夫人会想些什么呢? 她的心中会有什么期盼呢? 通过这样的“补白”, 既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又能感悟出习作方法。长此以往, 这样的训练会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 在习作时就会有意识地进行细节描写, 从而使习作更生动、有趣。
3. 评改习作, 侧重“细节”
习作评改是语文写作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将细节描写纳入评改教学的重点是很有必要的。在习作评改课上, 应该抓住其中的代表, 从一篇篇具体的习作中, 让学生感悟到细节描写的魅力。比如可以让学生找到自己习作最得意的一处细节描写, 读出来, 全班评议。也可以让学生找出习作中缺乏描写的一个片段,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填补”细节描写。在这种及时的交流过程中, 激发学生对细节描写的关注, 培养学生细节描写能力。
4. 比较训练, 比中求知
习作课上, 教师应该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这种强化训练不但提高学生的意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细节描写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我们的做法是, 先出示一段缺乏细节描写的句段。例如:
这次运动会, 我参加长跑。跑得很快, 后来累极了。可是, 我想到要为班级争光, 就鼓起了勇气, 坚持跑到了终点。
接着, 引导学生再现比赛场面, 对这段话进行细节描写, 描写出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等。然后出示其中一段较好的细节描写片段, 例如:
这次运动会, 我参加长跑了。枪声一响, 我就像支离弦的箭拼命向前冲。可是还只跑到一半的时候就渐渐感觉上气不接下气了, 胸口像要爆炸似的, 头晕目眩。腿也像灌了铅, 怎么也迈不动了, 心里只想趴下。正当我快支撑不住的时候, 突然瞥见班上有的女同学, 正向我挥舞着双手, 脸涨得通红, 在跑道外面, 一边跑, 一边喊“加油! ”“加油! ”听到这么有力的喊声, 顿时我的浑身好像一下充满了力量, 脚步渐渐又轻快起来。
引导学生赏析, 感悟。最后, 在范文的指引下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描写片段, 选择优秀习作展示。这节作文课, 通过“再现—描写—对比赏析—修改—展示”这一流程, 让学生得到专项强化训练。我想, 学生在细节描写方面定有长足的进步, 长此以往, 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也定会提高。
【描写大榕树的小学生作文】推荐阅读:
校园的榕树小学作文08-18
家乡的大榕树作文400字06-26
小学作文:榕树09-12
春天大榕树作文300字08-22
榕树礼赞优秀作文450字10-26
榕树赞10-31
榕树的养殖技术和注意事项有哪些08-21
小学描写腊梅的作文07-29
小学描写老师的作文07-31
描写葡萄的小学生作文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