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工作总结

2024-08-24

教科研工作总结(精选11篇)

1.教科研工作总结 篇一

教科研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校教科研工作,坚持以积极稳妥地推进二期课程改革,切实提高教学效益为主题,在“科研为先导”的旗帜下,进一步加强学习与研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紧紧围绕新的学科课程标准,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层面的课题研究活动,帮助教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优化学生学习策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学校教科研工作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理论,转变观念,提高教科研能力。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我们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和课程理论知识,做好教师业务学习的学习提高工作。本学期,我校围绕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具体课题,如新课程引起课堂教学策略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教师角色的变化、通过学习、培训、研究、交流等多种途径,努力建立一支师德高、业务精、功底硬、作风实、善创新的优秀教科研教师队伍。

2、加强培养学校教科研骨干队伍,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首先我们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我们通过教研组长组织成员广泛阅读理论书籍,吸取营养。在此基础上,形成学习制度,每个教研组进行业务学习,每位教师要写好学习心得,定期交流检查。其次增强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通过积极组织校内课题研讨活动,指导教师精心选择适宜的科研方法,对青年教师进行科研方法的培训等,提

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再次,为增强教师的科研业务能力,本学期我们根据旗教科室的安排和学校组织的各类学习,认真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听课学习活动,外出听课后,我们要求外出参加听课教师认真写好一份听课心得记载,并在教研组范围内组织学习讨论。

二、加强学校教科研科学管理,促进教科研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1、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管理

这也是教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本学期每个课题组重点抓计划的制定,通过教研组抓具体研究汇报课,抓实践研讨活动,确保每个课题组按计划进行活动。同时每个课题组都要定期召开课题组学习会议,记录好每次会议、研计、活动情况,收集好各类资料,并定期交流,做好资料的积累。

2、强化激励措施

本学期在确保各项课题研究扎实开展的同时,学校教科室将根据三中小学教科研管理条例,对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教科研开展及成果进行专题考核,对于考核获优秀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重视课题的开发,促进学校课题研究的系统化。

为了使我校的课题研究井然有序、有重点、有层次地开展,我校教研室负责课题组与教导处组织下的教研组紧密结合,将教研组与课题组结合,通过具体研究,使课题研究真正将主攻方向放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推动素质教育全面深入进行。

1、认真组织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水平。

本学期,我校加强了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每个课题组,对照学期计划,都开展了丰富、有效的课题研究活动,每个教研组,老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为上好研讨课,课前教师集体备课,课中教师集体听课,课后上课教师先谈设计思想,然后课题组教师中肯的评议,肯定优点,更提出建议,通过这样的活动,促进了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学校全体的发展。

2、规范课题管理,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2、规范课题研究的操作,使教科研真正落到实处。

我们教科室认真地对学校每项课题进行学期评估,以促进每个课题健康有序地开展,使教科研真正落到实处。本学期,我校出台了课题教师考核办法,对教师的学期教科研情况进行考核。

四、积极创建教师展示研究成果的舞台,推广研究成果。本学期,教务处、教研组等组织指导广大教师特别是课题研究老师、青年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课改汇报课等多项活动,本学期,我校共有五名学生在全国奥数比赛中获奖有四名学生在综合能力测试中获奖多名学生在美术比赛中获奖等

纵观一学期的教科研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特别是组织带领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改革力度不够;教育科研论文等在区级以上刊物获奖发表的面还不广,但随着教育科研在我校的不断扎根,我校的明天会更美好的。

2.教科研工作总结 篇二

一、草根式研究遍地开花,凸显一个“平”字

组建“学校教科研发展智囊团”,广开言路,积极采纳教师合理的意见和建议,由教研处牵头,创办泊四中教师QQ群和教研专用邮箱,借助网络教学研究平台,加强教师信息交流,实现教科研工作的开放性。积极推行动态教研,凸显亮点。在科研实践研究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尽量让教师多渠道汲取营养,提高水平,并要求外出学习培训的教师及时将新精神和新理念传达给其他教师,这样,扩大了培训面,努力使每个教师都有收获。

针对近期发生的“群殴教师”事件,学校开展了“怎样去关爱学生”这样的“小切口”课题研究。让教师在学习和研究中懂得,要像陶行知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像张丽莉那样,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危难留给自己;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崇尚爱的教育。提倡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开展“师爱”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有90%以上的教师对学生付出了爱,但只有20%的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爱。这说明有些“恨铁不成钢”的过激教育方式学生并不买账。在研究中教师树立教育忧患意识。有的教师指出,日本某学校实行“第二师”制度,专门有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及时给学生补课,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健康成长。

二、进行聚焦课堂的小课题研究,凸显一个“短”字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打造高效课堂,不能摆花瓶做样子,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课堂效率。现在学校班容量过大,有一部分班级人数过百。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虽然课上有着有梯度、分层次、高密度的知识点配置,力求科学而富有魅力的教学设计,但教学效果还是大打折扣。怎样让学生学得有趣味,学得有收获呢?教师进行了具有我校特点的“分组教学”研究。每班设10个小组长,每个组长承包10个学生,负责各方面管理,同时及时和教师对话,汇报问题。采取盯人战术,对学科知识点一盯到底,力争人人过关。实现堂堂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班主任经常开展调研,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现在学校给各班配置了电子白板。于是,部分教师开展了“电子白板应用与提高教学效率研究”“电子白板应用与学生视力保护研究”。尤其是第二个研究课题,深受广大学生及家长欢迎。他们也纷纷献计献策,积极投入研究中。

这样的研究耗时短,见效快,适合推广,很受欢迎。

三、提升教育教学智慧的小主题研究,凸显一个“快”字

围绕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开展主题研究活动,着重抓好三个点,一是有主题。这个主题是来自于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研究课题。二是有一堂实践课。一节能反映课题研究思想、解决课题中的一个问题的教学探索课。三是有一次研讨活动。一次由学科教研组围绕课题,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度进行的研讨,让课题研究内容渗透于平时的教学、教研活动之中。研究主题从学生的学习中产生,从教师的教学中产生,让教师的思想认识在碰撞中激起争鸣。并把研究成果迅速在全校范围内推广。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滑坡屡屡给人们敲响警钟。我们开展“以学生的习惯养成”为主题的行动研究,以期让社会上少一些“李天一现象”。设计一系列周期短、易推行、见效快的教育教研活动。在实践活动中陶冶学生情操。开展“我为学校添光彩”活动,促使学生增强文明意识和爱校意识。参观“军屯惨案”遗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倡导节约教育,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一根粉笔、一张纸,保护好课桌、凳子、笤帚、簸箕。边研究,边推进,在较短时间内收到了良好成效。

3.教科研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区域整体推进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区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重要策略。学校要走高端办学路线更离不开科研的支撑,而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也离不开教育科研。“依托科研创品牌学校、借助科研打造名师”是新课程背景下很多学校的发展思路。通过科研提升学校品位,通过科研打造名师,立足“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教学”的教科研工作理念,不断创新教科研工作方式,可以很好地营造教科研氛围,形成人人积极投身教科研的喜人局面。如果我们能明确完善教育科研的组织管理体系,加强教育科研示范学校及骨干队伍建设,优化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关注教育科研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学校教育科研整体水平,切实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一定能打造出教育科研品牌。

一、区域整体推进教科研工作必须强化基础性

区域整体推进教科研工作离不开基层学校,离不开基层学校的教科研工作。那么如何加强基层学校的科研工作,引领基层学校深入开展教科研工作,并为基层学校“出谋划策”呢?我认为:教科研工作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有其坚实的基础。而教科研的基础就在于它要有一支过硬的教科研团队,有一种贴近教学的“草根式”研究方式,有一套科学的科研管理策略。如及时搜集、整理、分析研究资料等等。只有做好了基础性工作,迈好教科研每一步,才能获取有效的研究原始资料,才能更好地进行提炼总结,才能获取更高的效益。而有时人们往往因为追求短期效应,而采取头大、中间小、尾巴大的科研方式,就是开题轰轰烈烈,研究过程草草了事,结题前闭门造车,鉴定倒也轰轰烈烈。这种“假大空”的教科研方式“扭曲”了教科研本来“清秀”的面目。没有了基层学校的生龙活虎的科研活动,区域整体推进教科研工作便成了一句空话。

必须重视科研团队建设。建立一个能够“战斗”的科研团队是开展教科研活动的基础。但有时人们往往在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教科研工作只是科研人员的事情,其他教师只是“看客”而已,如此教科研完全失去了它的研究意义。学校需要加强群体科研氛围的营造,积极引导、鼓励那些在教科研方面有积极性、有专长的教师组成各具特色的教科研团队。比如,研究学校发展的团队、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团队、研究学生实践活动的团队、研究课堂教学的团队等等,让每个老师都带着满腔的科研热情参与到教科研活动中来。作为区域或学校都要建立教科研人员资源库,充分发挥专家、骨干的引领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才会让教师产生一种教科研的成就感。

必须坚持“草根式”科研。“草根式”教科研是基层学校的生命力所在。有的学校追求那些假大空的课题,偏离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本质,把教科研当成了学校的“贴金”工程。学校的教科研必须要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课堂、贴近学生,它的生命力体现在它必须产生“生产力”,必须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科研指导部门必须指导基层学校走“草根式科研之路”,帮助他们从案例式教科研开始,从专题研究起步,善于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用科研的眼光和方式去分析、探索、反思、总结教科研事件,最后进行含金量高的课题研究,逐步提升科研水平。“草根式”教科研还在于它务实的工作作风,像草根一样扎根于土壤,教科研需要扎扎实实开展研究活动。一步一个脚印。有了这样的精神,教科研的工作方能呈现良性发展。

必须建立一本科研台账。建立科研台账是整体推进教科研工作的一个“抓手”。其主要项目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教科研行事历、教科研活动记载(包括录像资料、沙龙记录等)、阶段分析总结、教师研究论文(案例)等。教科研工作不能是一笔糊涂账。有的学校教科研材料不具备原始性、过程性、真实性,往往是在鉴定时,临时“艺术”加工的,这怎么可能具有说服力呢?建立教科研台账至少有四大好处:其一,行事历便于掌握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其二,各个阶段的资料便于了解我们的存在问题和成功之处;其三,原始资料能帮助我们在阶段总结或撰写结题报告时很科学客观地进行分析、提炼、总结;其四。活动录像等资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我们要强化该项工作。使之能够很好地服务于一线学校开展教科研工作。

二、区域整体推进教科研工作必须强化实践性

教科研重在行动、重在践行。教科研工作离不开“活动”的支撑与促进,离不开展示的平台。通过组织主题性教科研活动,如指导性调研活动、开题活动、案例剖析、沙龙论坛、网上沙龙、经验交流会、研究结果鉴定、研究成果发布会、课题研究展示等活动,可以锻炼人、可以解决问题、可以展示成果、也可以推广研究经验。这些都是使教科研工作富有生命力的做法。

指导性活动。教科研工作越来越受到基层学校的重视,也有一批具有科研热情的教师群体,但这些教师往往缺乏科研知识和研究方法策略。开展指导性活动,我们可以用教科研专业理论和经验来指点和引导基层学校和一线老师开展教科研活动。这类指导活动,要求指导人员必须有丰富的教科研经验,同时还要有倾心和热情的辅导。此类活动主要有:第一,前期调研性的活动,通过调研从而确定能突显学校特色、促进学校和教师发展,更好服务于学生的课题;其二,开题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意见,我们可以通过对研究方案与实施方案的解剖提出一些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帮助实验学校与老师找到研究方向。掌握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第三,研究过程中的案例式指导活动,通过对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的解剖,帮助实验老师消除“路障”,修正实验内容,提炼研究成果。

塑师性活动。塑师性活动其本质就是为了打造名师、推广优秀教师、促进骨干教师成长,推进教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缺乏名师的引领,缺乏一种名师效应,开展教科研活动往往事倍功半,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像元锡市锡山区的“雁阵高飞——锡山区优秀青年教师推介会”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和深远意义的塑师活动,影响深远,反响非常好。那我们如何进行塑师活动呢?其一,必须与教科研“挂钩”,也就是通过组织教科研骨干教师培训会、通过开设骨干教师课题研究班、通过组织个人研究课题(或专题)的开设,通过推广他们的研究成果,使他们的名更“响”。其二,为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让他们上舞台“亮相”,让骨干有比较深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把他们的先进教科研经验介绍给大家。我们不能仅为打造名师而搞活动,而是通过他们提升全区的教师素养,用骨干教师的良好形象去影响他们,促进所有教师的素养提高。

会诊性活动。“会诊”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

释为:几个医生共同诊断疑难病症。我们将“会诊”迁移到教育科研中来,也是一种很好的做法。透过“现场会”、“与名师面对面”、“解决疑难问题式沙龙”等活动帮助一线学校与老师解决问题,以科研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无锡市安镇中心小学组织的“专家引领——区学科带头人教学辅导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教科研活动形式,这种教学辅导蹲点研究活动很有创意。这样的会诊式活动可以采取组织专家成立评课组认真聆听老师的家常课,然后及时以学科为单位将听评课意见反馈给学校相关学科的领导与各年级教研组长;再组织全体教师分学科组参与和评课人员面对面的沙龙互动研讨,各学科组将平时教育教学实践中聚焦的一系列困惑都整理后呈现出来:专家评课组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刻的解析,帮助大家对教材的定位、教学的实施等有更深入的理解。类似这样源于实践、扎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草根化教学辅导研究活动,给参加活动的各方带来了强烈的冲击,通过不断实践、追问、反思、提炼,必将促进老师自我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示范性活动。示范作为一种榜样式的展示与引领,能为进一步推进“课型”研究,增进广大教研人员与一线教师的交流,促进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共同成长。教研员每学期面向所在区域教师上课题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非常必要。无锡市锡山区的“教研员上课题研究下水课活动”始终坚持如一,在全区产生非常好的影响、获得了很好的连带效应。在组织这样的活动时,不能光上上课,还可以根据研究课题和相关学科组围绕一些专题性问题展开热烈研讨,共话新课程改革与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透过一些主题性的示范性课型研讨活动,借助“教研员与教师一起上课”,创设一个教研员和教师平等对话、真诚交流的教研生态环境,同时也可促使广大教师明确课改方向,帮助他们辨明课题研究的路径。

网络性活动。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推动教育科研工作,是我们每个科研人员都要思考的问题。网络性活动就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教科研活动,主要是借助视频会议、视频科研展示活动、网上开题结题活动、网上博客、专题沙龙等活动形式构筑一个展示平台,这样可以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能,节省人力和财力。锡山区着重开展了以下一些网络性活动。(1)进行网上开题、结题。凡是区级课题一律在网上统一开题。平时学校及时将研究材料上传课题网。当研究成熟时,将研究报告等相关材料上传接受区教育科研规划办公室鉴定、验收。市级课题则采取集中举行开题活动,省级包括省级以上课题单独开题。(2)开设网上科研博客。就是每个学校每个课题都必须建立独立的课题研究博客,及时上传相关研究资料。(3)举办网上科研沙龙。对一些研究课题、或举行的一些教科研活动设计一些讨论话题,组织老师积极参与网上沙龙活动。(4)采取现场直播的视频方式,把这样的活动扩散到每所学校,包括村小,扩大活动的影响力。这些活动的开展较好地推动了学校教科研工作,使全区形成了良好的教科研氛围。

三、区域整体推进教科研工作必须凸显创新性

教育需要创新,教科研工作更需要创新。如何使我们的科研工作从烦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狭隘的经验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从而使我们的教科研工作走向视野的敞亮和宽广,使我们的教师走向精神的丰富和厚重,并享受科研的快乐和幸福,这是科研工作追求的目标。

科研管理方法的创新。科研管理方法必须创新,守旧没有发展。传统的科研管理工作量大,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要想在短期内发挥科研效益,就必须提升科研效率。过去从立项到开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大降低了课题的实效性。要想顺应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就要改革教科研管理方式,就必须创新课题管理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改革课题的开题(结题)方式。来提高课题研究的效率、效益。一是通过集约式开题,来缩短课题开题周期;二是建构课题管理网站,采取网络课题管理方式,进行区域课题网上开题(结题);三是可以采取会议式集体开题(结题)。这样的管理方式大大减少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无关影响因素,提高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针对性,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校和老师的工作负担。

科研培训形式的创新。科研培训形式的创新是科研焕发活力、取得高效培训效益的关键。以往单一的“讲解式”培训方式往往降低培训效果,参与教师也是各行其是,没有真正参与。因此,改革教科研培训形式就显得很重要了。在实际工作实践中,我们摸索了以下几种培训方式是非常有效的。(一)“主体参与式”的校本培训形式;(二)“主题沙龙式”网络培训形式;(三)“专家引领式”培训形式;(四)骨干教师高层论坛式培训。(五)现场活动式培训形式;(六)视频会议式培训形式。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科研培训,能够较好打造科研型高层级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科研教师的资源库功效。可以组织本地区省特级教师、市名教师及市、区学科带头人以各种课改话题或课题研究问题组织培训。就拿高层论坛来讲,可以按重点发言、对话论谈、专题评点等程序顺次进行,并由特级教师、教研员担任专题点评。无锡市锡山区举行的“追求教学艺术,让课堂更精彩——骨干教师高层论坛”就是这样一种形式。论坛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经验、教训、案例、观点在分享中得到展露,理念、方法、风格、效果在碰撞中得到呈现;在这里,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理论也有实践,有传承更有创新;在这里,心与心在交流中靠近,思维与思维在碰撞中提升。这样的高层论坛具有快慢得宜、动静相生、疏密相间、起伏有致、抑扬顿挫的特点,实现了整体和谐,是锤炼理念、锤炼思维、锤炼语言的很好的机遇。透过这样的活动必将使课堂教学从技术到技艺最终走向艺术,使教师修养和人格在教学中得到艺术地升华,让有限的课堂教学生命更宽、更厚、更精彩。

学校科研特色的创新。“科研兴校”是“特色立校”的催化剂,只有走“科研兴校”之路才能让学校迈上特色化发展的快车道。而有的学校缺乏这种依据科研进行特色学校创建的意识,使得学校没有了自己的特色课程、特色课题,缺乏了一种高品位感与品牌感。在我们锡山区,狠抓科研特色建设已经成为很多学校的共识与努力方向。每个学校都有一个特色课题,比如版画、锡剧、国际象棋,还有小足球、独轮车、“养正”文化、双语特色等等,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特色科研氛围的形成,也建构了颇具地方特色的学校文化。

4.教科研工作总结 篇四

一、加强教师队伍的学习与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本学年,学校和教科室先后选派多名教师参加各级教研培训:

1、组织教师到成都参加“小学语文和数学专题教学研讨会”。

2、学校教育科研讨会。

3、中小学教学管理研讨会。

4、中小学新课程体育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5、全体语文教师参观成都盐道街小学。

6、到xx市参加“教育学会”。

7、xx小学英语教学研讨会。

8、xx市教研工作会。

9、到成都参加“小学语文第一学段课堂教学研讨会”。

10、到成都参加“20xx年班主任专业品质与能力提升研讨会”。

11、到成都参加“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课堂教学研讨会”。

12、到成都参加全国小学语文名家教学观摩研讨会。

13、到xx市参加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培训。

14、组织新教师参加上岗培训。

15、多次组织对应学科的老师参加“基教中心学案研讨课”和“复习研讨会”。

在本校,学校也多次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如:“外出学习汇报交流会”、教师论坛等。本学期组织教师参与校内外教研的次数累计80余场,近800人次。参加和组织各种培训与研讨过程中,要求教师外出听课要认真做好记录,积极参与讨论,听课结束后,对所听的课进行2+1模式评析(即2个优点和1个建议)。外出听讲座要对所听到的观念、做法及时进行梳理,撰写心得体会进行传达,由此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本学年全校老师听课1600余节,上交外出学习汇报材料20篇。

二、名师工程和育青工程齐手抓,促进全体教师共同成长

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学校这片沃土,在xx这个大家庭里,有中老年成长足迹,有青年教师成长的摇篮,为了让每位教师更快更好的提高教学技能。本学年开展了以下几个大型的活动。

1、青年教师座谈会

3月2日下午,学校召开了青年教师座谈会,座谈会上,青年教师畅所欲言,围绕“青年教师成长感悟”这个主题各抒己见。一些青年教师回顾了他们进校后从事教师职业的成长过程,也有些教师阐述了对小学教师“师德”内涵的理解,探讨了怎样练好内功,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做法。名师和老教师在会上介绍了他们的成功教育教学经验。校长和书记向青年教师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青年教师要有清晰的人生目标,要有团队协作精神,要多钻研教材和教参,课堂上要抓住学生的心,学校也将继续为他们提供更多交流的平台。

2、外出教师学习汇报交流会(两次)

本学年分别于3月19日下午和12月28日下午,举行了 “外出教师学习汇报交流”活动。活动中,十五位老师认真梳理了外出学习体会,分别从科研、新教师培训、专业职业事业、教学机制等方面做了汇报,通过这次汇报交流,让更多老师接受到外界的信息,使大家都受益匪浅。

3、名师献课活动

我校共有名师7名,为了让名师的辐射作用更好的发挥,在4月开展了名师赛课活动。李老师代表学校上了一堂精彩的名师课,得到了教育专家的高度赞扬。

4、青年教师赛课活动

在9月到11月间,我校开展了40岁以下青年教师赛课活动,除两人有特殊原因没有参加以外,这次共有43位老师参加比赛。老师们赛前充分准备,深钻教材,认真请教,和同学科、同年级组老师多次打磨,为我们呈现了一堂堂精彩的课。其中,6位老师的课更是获得了大家的好评。此次活动共评出一等奖五名,二等奖七名。

5、教师论坛活动

11月份,我校开展了第六届教师论坛活动。有的结合了自身的教学实践。有的是从自身的感受出发。有的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x校长以学校这个整体为前提,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看法,并对全校教师提出希望:让每个学生能真正拥有快乐求知的童年。

6、带教活动和新进老师月汇报课活动

9月,我校新进两名语文教师和一名英语教师。为了使这些老师能更快地掌握教学技能,更好地投身于教学活动中。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师来帮助这些新进老师。新进老师在带教者的指导下,每月上一次汇报课。从最开始在课堂上的青涩表现到现在能很好地掌控课堂,新进老师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三、广泛开展教研活动,提升教研水平

1、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学科组教研活动为平台,加强各教研组和年级组的教研活动

在教育科研活动中,充分发挥了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的作用。要求每个教研组长、年级组长认真组织组内教师研读“三本”,采用“教研组、年级组定内容,个人钻研备课、集体讨论、深化吸收,形成共识”的操作程序,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以点带面,教学过程中不断修改教案,年级组长每周检查、学科组长每月检查(并作好情况登记),学校领导每阶段检查,使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落实到具体教学过程中去。

2、加强课题研究,重在求真与务实

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努力使课题研究与培养教师相结合。每个课题研究内容和目标明确,研究方法合理,过程完整,资料丰富,研究结论真实可信,说服力强,组织机构落实,管理规范有序,研究措施具体有效,课题研究成效显著,形成了十三方面的成果和六方面的实际效益,对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指导作用。

3、加强课堂研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本学期学校教科室不局限于对“备课、批改、辅导”等常规工作的指导,还把相互听课,努力取长补短作为一项教学常规工作来抓,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开展各学科的教研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本学年,学校教科室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配合教务处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1)充分发挥学科作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体活动:“爱在五月、感恩母亲”活动、六一庆祝活动、十一红歌会、国学活动的开展和学习英语歌曲的活动等。

2)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竞赛活动:全国大中小学生规范汉字大赛、xx市第十届中小学生美术大赛、xx市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创新作文大赛等等,这些活动及竞赛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展示了灿烂的一页。

本学年,学校教科室从关注老师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还开展“三笔一画”的展示活动。在学校领导和专业教师的共同评选下,共有31人次获奖。这对老师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同时也更促使老师们勤练基本功。

四、发挥服务职能,创建展示才华的舞台,推广研究成果

一学年以来,学校教科室注重创建教师展示研究成果的舞台,本学年教师有245人次获奖,学生438人次获奖。

1、组织青年教师参加说课赛课比赛活动。

2、组织教师参加xx市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呈报作品19件,获奖作品8件,分获一、三等奖。

3、本学年,收集上报信息技术论文2篇。上报母语论文3篇。数学论文2篇、美术论文2篇、课改专刊21篇。上报学校外出教师汇报材料20篇、教学反思24篇、优秀教学案例18篇。上报15篇论文(含教学设计)参加绵阳市教育学会优秀论文成果评比。上报30篇论文(含教学设计)和12个录象课例参加xx市教科所举行的语文“三优”作品选。上报两篇心理健康教案和三个课件参加xx市第十二届电教成果申报。

5.2011教科研工作总结 篇五

2011第一学期的工作结束了。一学期以来,我校教科室工作认真遵循学校“质量立校、文化理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发展思路和教科室职能工作目标,继续以课程改革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共实践、深探究、展成果活动”为载体,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活动,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终身发展,努力提高新形势下我校教科研工作水平,扎扎实实的开展工作。在学校主管领导的严格监管下,经过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以及全体教师特别是所有实验教师的共同参与,教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科研和教研工作都按期初制定的工作计划有序进行,并且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在这一学期工作即将告一段落的时候,我作为科研主任,全面回顾了这学期我校的教科研工作的开展情况,总结了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反思了存在的不足,为了能高效的完成未来的工作需要,特将本学期的工作进行如下总结:

一.取得的成绩。

1、教研工作。

开展好教研工作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的途径。因此,本学期初我校就针对本上级提出的“课堂教学效率年活动”安排的“一听、二讲、三计、四课”活动和“共实践、深探究、展成果”活动的要求,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教研工作计划》,工作中又严格按计划进行,并临时

新增添了一些新的活动内容,可以说,本学期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其效果可以说是特别明显。多年来,我校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比较低。虽然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教学理念基本上已经被教师们所熟知,但是,实际工作中,我校教师们真正将这一理论有效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却不多课堂教学改革向前迈的步子并不大,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教师整体素质低,对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教学的方法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发现了教师们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要想一次性解决对年来存在的问题不但难度太大,而且也不可能,因此,本学期初,学校主管教学的领导召开了教研工作专题会议,经过再三研究决定,将教研活动主题确定为“共实践、深探究、展成果”活动各课题组确选定的课题。确定主题后,我们将在3月份至5月份分别组织了四种类型的教学研讨活动。其中包括教学研讨课、优秀教师引路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和新教师汇报课。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检查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的同时,为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起到引领的作用。我们的工作思路是走强制性路线,尽可能多的安排教师讲课。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促使那些从来不讲公开课的教师也都要参与到讲课教师的队伍中来,特别是村小的一部分年纪比较大的教师,有的多年来从来没讲过本校以外的公开课,致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是在逐年提高,而是在逐年下降,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强制性的手段,也就是定讲课年段,凡是规定年段的语文数学任课教师,年龄在45周岁以上的教师,都必须讲一节研讨课,这样就使讲课教师的范围扩大了

许多。本学期小学部教学研讨课总组织了一、三、五年级教师和英语学科以外的其它所有的部分学科的教师参加的研讨课共计12节。此外,我们还组织了磐石市优秀教师和吉林市级的优秀教师讲了三节示范课。四位骨干教师讲了四节引路课。还有,我们还要求本学期新到我们小学部任教的四位新教师每人讲了一节汇报课。这样我们就完成了市教育局提出的“四课”的内容,共组织全乡性的各类公开课20节,本部或本校的公开课各5节以上。中学部将四种课型都组织全了,总的研讨课共25节。由于我们在活动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本学期的教研活动效果非常明显,以往我们的教师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对朗读的指导根本不到位,设计的问题不够科学,多而杂乱、没有层次,缺乏创造性和启发性等,这学期的公开课,教师们普遍在这方面加以注意,有的教师一节讲读课上基本没有对朗读的指导,就是指名随意的读几遍罢了,有的教师虽然对朗读进行了指导,但是指导的也不透彻。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本学期我们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中抽象出朗读这一问题作为我们研究解决的中心问题。教师们讲课时必须解决这个问题。由于有了具体的主题,因此,本次教研活动效果较好,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观。所有讲语文学科的教师课堂上都能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重点,能引导学生在读中去理解、再度重去体会,这有利于学生深入领会文本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并将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又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而其他学科的教师其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也有了明显的改观。本学期我们共组织了骨干教师示范课,任课教师汇报课,语文、数学教师主题教

研课。这些教研活动都是按计划进行的。

2、科研工作。

本学期,我校的科研工作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十二五”磐石市级的规划课题已于5月份通过了审批,我校共4项磐石市级的课题,6月份已召开了开题会,并且开始了实验研究。我校初中部申请了两项磐石市级的科研课题,德胜沟小学申请了一项磐石市级科研课题,中心学校小学部申请了一项磐石市级的科研课题,全乡共同参与我们磐石市统一申请的国家级科研课题,这样再加上校本科研三期工程也已经于6月份进入实验研究的实质性阶段。一学期结束,教师们每人至少写10篇教育教学案例和3篇教育教学论文,我校共编辑了《论文集 》一本,《优秀教育教学案例》一本,《教师教学反思选编》一本,《优秀科研成果选编》一本。新学期一开始,我们就先后召开了领导班子教科研工作专题会议,校本科研工作调研会,校本科研课题组会,会后,我们制定了工作计划,并按计划开展工作。课题组内课题专题研究的教师对自己确定的课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及时记录了自己的研究心得,书写了论文,记录了自己的研究反思。课题组以外的教师都进行了案例研究,书写了教育教学案例。学校对教师们书写的反思、案例、心得及论文进行了审阅和整理,打印之后进行了装订,分发到各校,各部,形成了资源共享。课题组的教师对劲一年来自记得研究成果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准备书写研究报告。

二.存在的问题。

本学期,无论是教研活动还是科研活动都存在不足。教研活动中

存在的不足主要是有些教师的课准备的仍旧不够充分,讲的课质量不高,教学方法不够先进。还有的教师尽管很想把课讲好,但是,由于自身的素质不高,所以,讲的课还不能满足学校的要求。再就是听课的教师评课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这样,无论是对讲课的教师还是对听课的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都大为不利。因此,下学期我们要从评课这方面下功夫,力争在教师中形成研究的氛围,使教研可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再就是我校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只是在是培训不要对骨干教师进行验收时才安排教师讲课。下学期,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骨干教师将示范课,使其示范作用能够得到发挥。至于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更大。我们学校是九年制学校,要想把课题组的教师组织起来开会或学习很困难,因此,本学期我们集中学习的时间很少。实验教师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的得到解决,教师们很少有交流经验的机会,这在下学期的工作中将尽量避免。

总之,本学期我校的教科研工作有成绩,也存在不足,在下学期的工作中我们将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进步。

朝阳山中心学校科研室

2011年6月30日

2011年第一学期

教科研工作总结

朝阳山中心学校科研室

6.教科研工作总结亮点 篇六

一、抓好集体备课,减负增效

通过集体备课来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组织教师深入研读教材、研究学生,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业基础正确把握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切实加强各项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优化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引领教师确立过程思想,以优质高效为目标,对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作业练习等进行系统思考,整体设计。使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相互衔接、有机结合,使教学过程各项活动都成为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活动。1.自主备课。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参加集体备课。形成统一教案,在一人主备课的情况下,同年级老师讨论交流形成统一教案,格式统一。2。课堂实施。同年级组教师按教案实施课堂教学,并保证同年级至少一位教师听课,教师根据课堂实施情况,对教案进行反思,记录精彩的课堂生成,对某些不太理想的环节进行二次备课。并对近期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互相学习。

二、加强校本教研,明确科研方向。

本学期围绕主题为《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课堂》开展了一系列教研组活动,在活动中锻炼了教研组长的能力,有效提高了教研组长自身的发展。能根据学科特点和本校师资状况,制定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研活动,真正起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如,为新任教师搭建平台,采取师徒结对、跟踪听课等形式,使新任教师一年入轨,两年成型,三年出成绩;对青年教师给锻炼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通过集体备课、典型案例分析、评课等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还有有理论学习、听课评课、课题研究、专家讲座、经验交流等,内容丰厚多样,效果显著。每周安排四至五节公开教学研究活动,共有46节,通过说、上、评课一系列活动,加强过程管理,理论联系实践,转变了老师们的教学理念,更有效地参与高效课堂模式的探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注重反思养成,推广科研成果。

推广科研成果是教科室的工作职责。我本着服务教师、服务教学的要求,及时把县级以上有关征文、论文竞赛等信息传达到每个教师。

7.教科研工作总结 篇七

一、推行“校本式”教研策略, 努力提升学校的整体课改实验能力

“校本式”教研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研究于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它是一种以学校、教师为主体的教研活动, 是教学研究制度的新亮点。专家研究表明, “校本”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 二是在学校中, 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意指为了解决学校所面临的和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在学校中”意指学校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要在自己的学校中由校长、教师共同研究、探讨、分析来解决。“基于学校”意指解决学校实际所存在的问题和促进学校的发展必须要从自身学校的实际出发。由此, 笔者认为, “校本式”教研的概念可以归纳为:根据学校自身办学思想与办学实际, 以教师为主体, 借助相关教育教学理论, 利用有关教育科研方法, 自主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教育科研活动。因此, 在课程改革这样的大背景下, “校本式”教研具有如下两方面的意义:其一, 可以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其二, 可以促进教师提升科研能力。总之, 笔者认为, “校本式”教研是结合学校的实际开展的最简便、最经济、最有效的教育科研活动, 是课程改革推进最有效的策略, 也是学校提升整体课改实验能力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在四年多的课改实验过程中, 我们在推行“校本式”教研策略方面的具体做法是:

一是制订校本教研规章制度。几年来, 我们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工作意见》。同时, 制订了《中小学校本教研示范学校评估细则》、《校本教研示范学校考评表》等。以制度来改进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探索新课改背景下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新内涵、新思路、新功能, 切实提升教研组备课组工作水平, 从而在制度上确保“校本式”教研策略的实施。

二是组织校本教研示范评比。由于“校本式”教研是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开展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所以, 根据校本教研示范校评比的有关制度, 我们颁发“关于开展校本教研示范学校评比的通知”, 组织了两年一次的校本教研示范学校的评比, 有力地促进了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和学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是组织学校教研组的评比。学校学科教研组是学校教学工作和“校本式”教研工作开展的最基层组织。它在课程改革的实验、教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 在我市进入课改实验的第一年开始, 我们就定期组织学科教研组长进行培训。之后, 还定期组织对学校的教研组进行考核评比。教研组长的培训与先进教研组备课组的评比, 为“校本式”教研策略的推进打下了一个扎实的基础。

二、实行“联动式”教研策略, 发挥各校在课改实验中的合作作用

传统的教科研工作的组织形式是单向传递式, 就是由教研员与教师进行单向交流。这种“单向式”的教科研工作不利于多数教师的共同成长。在课改背景下, 为了尽快提高广大实验教师的实验能力, 保证课改实验的效果, 我们认为, 教育科研工作应该变“单向式”为“联动式”:就是要实行县 (市) 、学区 (或片区) 、学校三级教科研联动, 利用固定时间分别组织县 (市) 级、学区 (或片区) 级的教科研活动, 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 通过专题研讨、课例研究等形式, 探讨课程标准的适应性、实验教材的可行性、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相关性。并且开展“每师一课”、“每校一章”、“每区一门”的“联动式”教研活动:“每师一课”就是充分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 人人参与校级的“说课———上课———评课———研课”等教学活动;“每校一章”就是体现各校的集体教研力量和学科优势, 集合各方优势和特点, 促使学校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升;“每区一门”就是一个片区集中突破一门课程的研究, 最终通过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和沟通, 然后共同形成研究成果。

课改实验以来, 我市一直在促进联片教研这项工作, 以促使学校与学校之间以强带弱, 以强促弱, 校校联动, 携手前进, 形成“纵向深入、横向互联、由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局面。具体做法是:

一是颁发联片教研工作意见。为推进课程改革, 深入开展联片教研活动, 提升全市教科研工作水平, 促进基础教育协调均衡发展。我市在课改实验开始的第一年, 就颁发了《关于加强联片教研制度建设的工作意见》, 召开了全市联片教研工作会议。为全市联片教研工作的开展出台了一个有效性的意见与工作思路。

二是构建联片教研树状网络。构建县 (市) 、学区 (或片区) 、学校三级教科研网络, 是实行“联动式”教研策略, 有效促进课程改革实验的机构保障。几年来, 我们通过各种方式的引导, 促进学区建立了教研网络。到目前为止, 我市构建的树状教科研网络已遍及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90%以上的中小学。

三是组织学校联片教研活动。组织校际交流是开展联片教研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 也是提高青年教师素质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所以, 课改实施以来, 在我们教科研部门的倡导与组织下, 全市以“地缘型”、“人缘型”的校际交流的联片教研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也就是说, 一些农村、山区学校以校际交流为平台, 开展两所或两所以上学校的校际交流, 提供给教师的往往是两堂相同内容不同教师上课的两个课例:即“同课异构式”;或一位教师几次上课、几次点评修改的形式:即“一课多研式”等, 让参与的教师进行互评、讨论、交流, 从而提高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 推进了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实施。

三、倡导“反思式”教研策略, 促使广大教师自主形成新教学行为

传统的教研方式往往是“教练式”的, 即教研员帮助一线教师挖掘教材、处理教材, 有时手把手地帮一线教师设计教学方案, 甚至一些教师上的优质课, 也是在教研员精心指导下“做”出来的。也就是说, 一些示范课是经过教研员与专家一起包装起来的表演课。显然, 教研员和教师都变为了“文本的奴隶”。这种传统的教研方式不仅扼制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创造性, 更是阻碍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采用传统的教研方式是绝对不可能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 即在传统教研方式下, 教师是不可能把已有经验的原教学行为自然的改变为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新教学行为的。

那么, 怎样才能改变教师这种传统的教学行为呢?笔者认为, 只有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新教学行为的差距, 或者, 教研员与教师之间进行反复的平等交流、对话、反思, 才能使一线教师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 寻找预设与现实的差距, 从而更新自己的理念、调整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几年来, 在课改实施过程中, 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组织校本教研理论培训。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途径之一就是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所以, 几年来, 我们组织的各种培训中, 如学科培训、教师教育科研知识培训、专题培训等, 都对教师进行教师个体反思的理论培训。

二是要求教师进行三段反思。三段反思就是要求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反思, 而且记录各反思中的一些问题、亮点等。

三是要求教师撰写课后反思。在课改实验过程中, 我们还要求广大教师应该把反思的案例记录下来, 并且把典型的反思案例贡献出来, 与广大一线教师共同分享。这样做, 我们认为一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是长期进行“三阶段两反思”而一举成名的。二可以积累一些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这些典型案例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对于推广课改经验, 培训教师是一种非常好的生动的教材。

四、强化“课题化”科研策略, 把问题作为课题在研究中推进课改

大家也都明白“教育要发展, 科研要先行”这个道理。所以, 笔者认为, 要想使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取得成功, 就必须要把课题研究作为一项重要措施来对课改进行引路。另外, 我们还意识到课题研究有如下重要意义:一是学校取得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二是发展教育教学理论的重要途径;三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措施;四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所以, 在课改实验过程中, 我们在选择其他有效性的教研工作策略的同时, 还选择了“课题化”科研策略, 以课题研究引领来推进课程改革实验。

为了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几年来, 我市各中小学申报了与课程改革的相关课题200多项, 已结题120多项。应该说, “课题化”科研策略的强化, 的的确确为课改实验解决了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 也为下一轮参与实验的老师提供许多第一手鲜活的材料, 同时还培育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科研课题。

五、辅以“信息化”研讨策略, 搭建新型的骨干教师培养引领平台

本次课改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课改实施过程中, 许多教师在课改开始时可能无处适从, 但是, 他们可能就会利用最便捷、最经济、最实惠的网络手段来解决自己在课改中所遇到的问题, 可能会利用网络与同伴进行对话从而解决自己疑惑的问题, 也可能会在网上寻找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急需的资料, 在网上学习先进的课改理念和知识, 在网上查阅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方法。所以, 利用网络可以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创建一个课改资源丰富、浏览下载便捷的信息平台;可以促进教师把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促进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利用网络在教师之间进行信息快速传播, 达到教师教学资源共享;通过网络使教师进行同伴互助, 或缩短与专家对话的距离, 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几年的课改实践, 在“信息化”研讨策略方面, 我们一是建章立制, 规范教师信息装备的技术操作;二是组织培训, 提高学校广大教师的应用能力;三是利用网络, 提高信息应用和网上教研能力, 搭建新型的骨干教师培养引领平台。通过网络QQ群使教研员与教师进行对话, 达到专业引领的作用, 通过网络QQ群使教师与教师进行对话, 达到同伴互助的效果, 通过网络使教师的课件、论文、案例上传、下载进行资料共享, 通过博客让教师与教师进行互动讨论, 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8.教科研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教科研;课程改革

步入信息社会后,是否具备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能否顺应时代要求、实现自我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就分别提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政党”的要求。这里的“学习”并非一般概念,它涉及“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通过学习实现创造自我和未来;这里的“学习”也非个体的孤立行为,而是共同配合的集体行为。这正是20世纪90年代彼得·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中职校承担着教人学习的责任与义务,其本身也应该是一个学习型的、能培养学习者的组织。当前江苏省职教界以构建“三以一化”课程体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在政府的推动下蓬勃开展,取得了一些阶段成果。但课程改革最终能否成功。归根结底要依靠广大基层组织和教师的努力。因此,如何通过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构建学习型组织,从观念和行动上指导教师共同学习,一起开拓课改的创新之路,已成为推进课改的战略之举,值得每个教科研工作者认真思考、积极践行。

一对中职校教科研工作存在问题的诊断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校教科研工作中的种种弊病,已成为制约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

1教师个体行为上的问题

(1)革新意识不强。受学科型课程体系长期笼罩的影响,习惯于传统教学,思想守旧,思维方式老化,教育教学理念滞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

(2)创造能力不够。长期关门办学造成潜意识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教学、轻科研,惯于轻车熟路地调用原有的经验模型应对新的教学变革,缺乏放手创造。

(3)内驱力不足。科研体制与机制存在缺陷,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往往外力大于内力。通常受职称、奖励、评优等外在激励的刺激,而对如何真正转化为内驱力的关注不够。一定程度上只治标未治本,体现出局部性、间歇性和不充分性。

2组织群体行为上的问题

(1)缺乏群体协作。从社会层面看,中国的教育历来属于个体行为。群体成员均成长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环境中,存在过度防卫和保留心理,助长了工作中的单兵作战和孤立化发展。成为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与信息时代倡导的学习共同体极不协调。

(2)机制体制引领不到位。多以刚性的管理机制(如制度、规定以及监控手段等)“推”“逼”教师参与教科研,体现为外在形式要求多,内在实质修炼少。

归纳起来就是两个问题:一是个体性的学习内驱张力不足或丧失,二是群体性的学习型组织不完善或缺失。导致面对课改中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教法、新评价等多元新因素,一线教师的参与度不高,只是课改骨干主动或被动地承担着课程改革的工作。而彼此或校企间的合作交流少又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对专业培养方案整体性和职业领域中工作任务间逻辑关系的把握,致使课程整合大而无当。由此足以看出在教科研工作中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急迫性。

二在教科研工作中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操作方法和关键要素

彼得·圣吉认为。一个组织要成为学习型组织,必须经过“五项修炼”,即: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五项修炼”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髓。学习型组织要能不断地激励组织学习、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创造力。

根据对中职校教科研工作的问题诊断,笔者认为最好的“治疗”办法就是在教科研工作中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指导,构建学习型组织。主要抓住以下两个方面:

1个体上要转变观念,树立愿景,改善心智模式,实现超越自我

(1)操作方法

心智模式是潜意识下的世界观,影响着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应该在良好的心智模式下实现自我反思、自我认知、自我超越和自我创造四个步骤。首先是反思。不思,认知便无从谈起;反思也可能出错,如何正确判断,便是认知;认知是为了树立个人愿景以及洞悉现状和个人愿景之间的差距,从而形成超越现状的张力。差距大,张力则大。因此。认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超越:而超越要落实到实践上,则需要创造。

(2)操作中的关键要素

第一,与时俱进,实现观念更新。观念更新是反思的前提,观念越新,反思越深刻。要理论先行,树立终身学习观,组织学习“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知识,做到大张旗鼓,上下重视,结合实际,分阶段安排,波浪起伏式地学习下去,避免“一头热”;要拓宽教师视野避免“井底之蛙”,积极开展校际交流甚至师资互换,深入企业了解最新的行业发展,学习新知识,吸取好经验。

第二,自我认知,克服惰性,树立个人愿景。引导教师在反思的基础上对自身及其与外界的关系开展自我认知,明确方向。同时,要积极创设诱因,帮助树立教科研方面的个人愿景。经验告诉我们,对青年教师,激励是最好的诱因,包括名、利和竞赛;对于中老年教师,信任和尊重才是最好的诱因,包括总结经验、领导或指导项目等。根据学习型组织理论,对现实和个人愿景之间的差距认知越充分,越能形成实现自我超越的张力。差距大则张力大,张力大则动力大,动力大则创造性也越大。

惰性无疑是课程改革道路上最大的敌人,却是挥之不去的人之本性。教师的惰性主要来自于对已经习以为常、模式化了的日常工作的满足。通常教师在经过两轮或以上教学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基本定型,容易变得不思改变,课程改革的热情逐步消失。教科研工作必须敏锐地洞察这一时刻,及时帮助教师去认识现实,厘清目标,牢固个人愿景。

第三,反思与探询相结合,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每个人理解与看待周围世界的思维模式。心智模式往往潜藏在意识之下,却影响着每个人的行动。一名教师如果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愿积极参与改革。不愿接受新事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与原有的心智模式相抵触。由此可见,帮助教师改善心智模式在学习型组织构建的个体因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必须高度重视。

根据我们的经验,影响教师良好心智模式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几个:①原有的心智模式和偏见根深蒂固:②培养目标与面对的培养对象存在距离;③个人愿景与组织目标存在冲突;④个人愿景实现过程中突遭挫折。

反思与探询是调整心智模式的两项重要技能。教科研工作者同时充当着“心理医生”的角色,要准备应对教师可能出现的强烈情绪。帮助教师放慢思考的过程,以

便能警觉到心智模式的形成过程,找到症结,从而实现反思。同时,要积极引导教师分享彼此的观点,更开放地表达出自己的假设,也要更多地理解别人的假设,从而实现探询,及时改善心智模式。

2群体上要系统思考,树立共同愿景,开展深度会谈,构建学习型组织

(1)操作方法

一个组织要成为学习型组织就必须有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一个组织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共同愿景既可以在组织形成之前建立,也可以在组织形成之后建立,前者更好。有了共同愿景,就可以按组合、沟通、协作、氛围四个方面递进地构建学习型组织。首先是组合,也就是组织的形成方式,有三种形式:建构优先型、指导优先型、建构与指导混合型。目前最常见的是以满足行政管理需要而建立的指导优先型的行政组织,如专业部、教研室等。也有建构占主导的混合型组织,如教学团队、备课组、工作室、课改沙龙等。笔者以为,混合型是教科研工作中更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形式。有了组合后,关键是沟通,一定要使用好的沟通方式——深度会谈,好的沟通才会产生好的协作;有协作就会产生共同学习的氛围,从而有利于实现从个体性的自我学习到群体性的学习型组织的转变。

(2)操作中的关键要素

第一,整合个人愿望,形成共同愿景。愿景不是空洞的想象,不是一句口号,更不能是简单的长官意志或者高层的宣示。要引导组织里的成员主动地思考:我们聚在一起可以干些什么?例如研讨一个教学课例的开发,或某项课题的研究,或是共同编写一本教材等。使共同愿景成为一项使命,一个愿意为之努力且可以实现的共同目标。

第二,提倡深度会谈,实现团队学习。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团队学习自然就不会有学习型组织。不管是一个编写教材的团队或者是一个精品课程建设团队等,都要让教师在这个团队中感受到自己受到尊重,有说话或学习的理由,有一种解决问题的需要,一种创造新事物的集体欲望。或是一种和组织的其他部门建立新的联系的动力。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开展深度会谈。深度会谈是实现团队学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技能。

如图1,深度会谈有别于过去的讨论(既听取他人的意见,也会发生争辩,还要分出对错,得出最终的结果)。一种集体的“催眠状态”,其过程大致如图1所示。

深度会谈强调集体思考,强调倾听,强调集体的能力高于个人才能的总和。笔者认为在教科研工作中开展深度会谈应该采用如图2所示的形式,有好的深度会谈。才能达到学习型组织“1+1>2”的效果。

第三,着眼全局发展,开展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同样也是教科研工作中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核心。

专业改革、课程改革需要系统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学科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等关系,使改革更符合专业的培养目标。此外,教科研工作中的系统思考还要站在更高的层次,从职业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行业动态、企业发展、劳动力市场的走向、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等方面统筹地开展系统思考,以防止学习型组织脱离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整体发展,甚至形成彼此孤立的一座座组织孤岛。造成资源的浪费。

然而当前的大多数教师,往往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不太关心。甚至出现逆反或“挑刺”的现象。因此,教科研工作的系统思考,还承担着用另一种“大众语言”来进行诠释、引导教师站在学校大局上开展系统思考的任务,把系统思考融入共同愿景和个人愿景之中。共同按学校的办学理念,实现办学目标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转变,朝目标共同迈进。在这个和谐的、不断学习的集体中让每个人都实现生命的意义。

第四,改革管理体制,拓展交流平台。不断探索有利于学习型组织的体制和机制创新。如精简行政管理,提倡扁平化管理(如二级管理体制及处室主管制等),做到少一些行政干预,多一些相同领域的共同学习。同时,拓展学习交流平台,如改进办公室布局,添加交流空间,或增设一些小面积的交流室。国外还有增加走廊宽度方便学习交流的案例,也有午休时边喝咖啡边交流的形式等。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网络学习交流平台的建设与使用,形成一种利于随时随地开展学习交流的环境和氛围,使学习潜移默化,人脑人心。

9.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 篇九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本学期的教科研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科研兴教”的根本宗旨,坚持以夯实常规管理为重点,以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服务育人为宗旨,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为目标,深化“教育管理效益年”活动,立足科研兴校,科研兴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抓好培养与提高工作,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以人为本,主题带动,突出开展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工作。按照五镇中心学校教科研工作计划的要求,以“争做合格教师、培养校内名师”为活动主题,有计划地分步推进和实施。

1、立足校本,强化教科研。一是在原来学校“每人一节公开课,每月一次集中教研活动”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完善校本教研活动的内容、形式,促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合作、互动”的校本教研中实现专业成长。二是继续加强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本学期以《乡镇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研究成果,加大该课题的推广工作,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开展优质课、心得体会、案例、教育论坛等展示活动,为教师搭设教学业务锻炼和展示的舞台,促进年轻教师的迅速成长,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

本学期,我校利用农远功能室开展相关的培训和教学展示活动。教师每人周至少上一节多媒体课,并且本节课应是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产生的,便于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利用空中课堂教室开展观看优秀教师教学课例活动,并利用其中的远程培训内容开展相关培训,主要有中小学教师心理辅导培训和国家级远程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内容。利用光盘播放室观看相 1

关的光盘资源和天网资源,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组织课改年级教师参加市进修学校组织的教改、教法改革专题培训活动,担任课改教学任务的四至六年级教师全员参加了本次培训活动,同时在尹集镇中心小学开展实习活动的黑河学院五位大学生也参加了培训活动。

2、实施“校内名师”工程,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名师”的培养要做足“研”的文章。通过参与“骨干教师交流”和“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展示”等活动,促进“校内名师”进一步成长,也发挥“校内名师”的示范作用,实现“名师”效应。

(3)强化师训工作,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继续鼓励教师参加提高学历的学习考试,现学校年轻教师学历均已达到本科学历,已远远超过达标比率;大部分老师参加了教育技术培训,同时开展了校本培训活动,进行了相关的讲座和交流活动,观看了于丹的专题讲座,并写出了心得体会。

(4)、开展“书香伴我行”师生读书活动。以《经典诵读》为主,开展全校性的读书活动,同时结合年级的特点,开展了不同内容的读书活动,一二年级以新三字经为主,三四年级以背诵古诗词为主,五六年级以论语为主,进行了特色创建活动,班级中每天早上利用10分钟时间开展阅读小讲活动,活动的内容可以是讲故事、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等等。大队部开展了以红领巾广播站为平台的主题读书交流活动,使一部分学生的优秀心得体会得到了展示,提高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开展了每月读一本教育专著活动,书写读书笔记5000余字,札记2000多字。

3、以光盘播放室为阵地,开展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培训,通过集中和分散观看农远配套光盘和下载光盘,借鉴先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4、依托空中课堂教师开展了以国家远程教育培训(分学科)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从两个培训出发逐步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心理承受力。

5、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以市进修校下发的练习软件为主,以教师自学为载体,通过教师自学和集中交流等形式,提高教师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加强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以推进课堂教学为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更新观念、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我校教学工作健康、快速发展。努力做到改革创新要有新思路、教学管理要有新水平,教育质量要有新提高,奋力实现学校教学工作争创上游的奋斗目标。

1、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教学常规检查的力度,实实在在搞好各环节的教学工作,把教学工作作为头等重要的大事抓细抓实。二是下功夫改进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加强随堂听课、评课,及时了解课堂教学动态;同时,帮助教师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全方位进行质量监控,建立“学困生”档案。从“平时作业→单元检测→期中检测→学期检测”加强质量过程与目标管理。对学困生要求从作业设置与布置上进行改革,让这些“学困生”感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热情,大面积提高质量。

3、加强毕业班教学工作,紧紧围绕“摸清方向、系统训练、削减偏科、家校合力、提高质量”的思路做好毕业班的教学工作。

4、召开毕业年级质量抽测工作总结会,全面总结了本次抽测工作,结合市教育局教育管理效益年活动,结合成绩汇总情况对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要在全面分析本校教育教学工

3作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全面加强教学工作管理,强化学困生转化力度,学科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不放松,千方百计地做好各项教学工作,以中心校学初下发的质量目标为基准,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各班主任进行了汇报,汇报内容包括了成绩分析、存在问题、下步打算三个主要方面。

5、组织开展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活动。本次测试工作采用了统一时间、统一试题、统一监考、统一评卷的办法,目的就是为了全面考查学生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提供有力基础数据,为学校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为了搞好测试工作,尹集镇中心小学及时召开了考务工作会议,要求教师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业水平发展的现状,合理安排好测试的范围和内容,做到题量适中,难易适度,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业水平。在监考工作中,要求所有参与监考的教师要做到客观、公正、公平,做到不弄虚作假,客观真实。本次测试工作结束后,学校将根据测试结果,与上个月份月考进行对比分析,并召开教学工作汇报会,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讨,在下半段工作中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整改,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确保完成本学期中心校下达的各项工作目标。

三、扎实开展教育科研 推进课程改革

1、认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在校本研究过程中要重视开展“课堂观察—教学反思—同组交流”活动,强调教师间的合作互动;要创造性地开展“六个一”活动,结合学校和教师实际,改革、调整“六个一”的内容和形式,让“六个一”更具可操作性,不流于形式。

2、实施课题带动策略。鼓励教师从日常教学的难点、热点、困惑点、精彩点确定研究课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纵观一学期的教科研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方面的力度不够;对数学、体育等一些学科的教学开展研究不够;课题活动开展还不够规范、稳定,成果不够多;教育科研论文等在刊物发表的数量太少。针对这些问题,下学期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上这些工作。相信随着教育科研在我校的不断扎根,教育科研之花也一定会绽放得更艳,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10.小学教科研工作总结 篇十

祝阿镇黄河小学

2013-9

教科研工作总结

教科研工作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科学认识与发现,是对教育教学科学规律的探索与把握。我校把教科研工作的重点放在校本教研的基本框架内,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内涵,做到在聚焦课堂、聚焦教研的活动中,达到引导、开发和提升的作用。

一、我校教科研整体思路

以校本教研为依托,以教科研为先导,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以落实课堂教学为抓手,以课堂效率的提高为突破,以师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提高科研质量,增强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牢固树立问题意识、过程意识和成果意识,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 的教研意识,切实把自己实际教学真实问题转化成研究课题。以研究并解决目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各领域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促进教职员工多角度反思,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围绕落实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校本教研工作方案,推动校本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抓好课题研究,促进教师能力提升。

教育科研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为此,我校积极鼓励和组织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勇于开拓,不断创新,超越自我。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我校已承担国家级课题两个,省级课题三个,市级课题两个,其中国家级课题已经顺利结题。在2009年,我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三导五学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为了确保课改的顺利进行,学校制定了《“三导五学”课堂改革实施方案》,自2009年5月,学校组织教师们

在教学方面进行了多项研究,如:导学卡设计的探讨,设计出了符合学生实际的导学卡模式;学校确定每周二下午为语文课改研讨时间,每周四下午为数学课改研讨时间,确保课堂教学改革沿正确的方向发展。每次教研活动都围绕一个专题,突出一个重点,解决一个问题。不仅如此,每周学校领导都不定时的召开课改专题会,会上老师们畅所欲言,提出课改过程中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办法,并确定下周的工作方向。通过以上举措,课改的氛围浓厚了,教学过程也不断优化。2009年12月,学校组织各年级主任及骨干教师商讨制定《语文、数学课堂教学方案(教学模式)》,细化课堂教学的环节,明确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切实解决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形成各学科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三大教学模式。

三、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校本教研深入开展。

教研组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单位,教研组即是校本教研的基地,也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摇篮,因此加强教研组建设是实现校本教研的基本保障。开始我校进行集体教研培训,明确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研什么、怎么研,通过培训使老师们明确了研究方向,掌握了研究方法,促进了教研组、备课组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各组教师积极投身于校本教研中,钻研教材、吃透课标、探讨教法,各教研组坚持每周至少一次集体教研和听、评、说课,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树立研究意识,教研组长带头做研究课,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四、抓好教研和科研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兴校之本。针对学校开展教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请进来、走出去”也是我们学习教科研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 的一个重要手段。聘请专家来校讲座,组织部分教师到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回来后及时总结并再对教师进行二次培训,大部分教师的科研意识得到加强,老师们自觉地把教育科研看作是自己本职工作的一部分,加强校本教研,学校还积极为教师创造条件,搭建舞台,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每学期学校都要举行各教研组的“教研沙龙”活动,通过此教研活动,老师的专业素质、教学水平均得到了锻炼提升,收获很大。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教研效果不仅体现在公开课,汇报课中,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随处可见。我校曾获得省级公开课一等奖的有三人,市级公开课一等奖的有六人,国家级论文一等奖的有五人,省市级一等奖的有二十九人。

11.教科研工作总结 篇十一

步入信息化社会,在人与社会发展的问题上出现了以下倾向:第一,信息的高速膨胀,带来对认知的新挑战;第二,人本主义获得张扬,个体上重视人的思想、价值和个性的发挥以实现自我。是否具备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能否顺应时代要求、实现自我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也分别提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的建设要求,在深度和广度上对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真正的“学习”并非一般行为概念,它涉及“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透过“学习”能实现“创造自我”和“创造未来”的功能;真正的“学习”也并非个体的孤立行为,而是有机组织内的共同的、相互配合的集体行动,实现着从个人学习到学习型组织的蜕变;真正的学习还应该与工作相辅相成、互助互促、密不可分。这正是彼得·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所倡导的学习。该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诞生后被应用于美国微软等知名公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成为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论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按照彼得·圣吉的观点,“未来真正优秀的组织,将是能使组织内部所有层次的员工都自觉进入学习、发挥他们学习能力的组织”。

中职学校承担着教人学习的责任与义务,其本身也应该是一个学习型的、能培养学习者的组织。当前,江苏省职教界以构建“三以一化”课程体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在政府的推动下蓬勃开展,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课程改革最终能否成功,不只是领导、专家的事,归根结底要依靠广大基层组织和教师的创新。因此,如何通过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从观念和行动上指导教师共同学习,一起开拓课改的创新之路,已成为推进课改的战略之举,值得每个教科研工作者去认真思考、积极践行。

一、对中职校教科研工作存在问题的诊断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校教科研工作中的种种弊病,已成为制约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

1.教师个体行为上的问题

(1)革新意识不强。受学科型课程体系长期笼罩的影响,很多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思想守旧、思维方式老化,教育教学理念滞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

(2)创新能力不够。长期的关门办学造成潜意识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教学、轻科研,惯于轻车熟路地调用原有的经验模型应对新的教学变革,缺乏放手创新的魄力。

(3)内驱力不足。科研体制与机制存在缺陷,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往往外力大于内力。通常受职称、奖励、评优等外在激励的刺激较多,而对如何真正转化为内驱力的关注不够。一定程度上只治标未治本,体现出局部性、间歇性和不充分性。

2.组织群体行为上的问题

(1)缺乏群体协作。从社会层面看,中国的教育历来就属于个体行为,群体成员均成长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环境中,存在过度防卫和保留心理,助长了工作中的单兵作战和孤立化发展,成为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和信息时代倡导的学习共同体极不协调。

(2)机制体制引领不到位。多以刚性的管理机制(如制度、规定以及有效的监控手段)“推”、“逼”教师参与教科研,体现为外在的、形式的要求多,内在的、实质的修炼少。

归纳起来就是两个问题:一是个体性的学习内驱张力的不足或丧失,二是群体性的学习型组织的不完善或缺失。这导致面对当前课程改革中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教法、新评价等多元新因素,一线教师的参与度不高,只是课改骨干在主动或被动地承担着课程改革的工作。合作交流少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缺乏对专业培养方案整体性和职业领域中工作任务间逻辑关系的把握,致使课程整合大而无当。由此足以看出在教科研工作中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急迫性。

二、教科研工作中应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两个中心

彼得·圣吉认为,一个组织要成为学习型组织,必须经过“五项修炼”,即: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五项修炼”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

根据对中职校教科研工作的问题诊断,如何实现个体内驱和群体构建,学习型组织理论给我们以足够的启示:

1.要改善心智模式,实现超越自我

心智模式是潜意识下的世界观,影响着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只有在良好的心智模式下才能正确实现人的自我反思、自我认知、自我超越和自我创造:首先是反思,不思,认知便无从谈起;反思可能出错,如何正确判断,便是认知;认知是为了树立个人愿景以及洞悉现状和个人愿景之间所存在的差距,从而形成超越现状的张力。差距大,张力则大。因此,认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超越;而超越要落实到实践上,则需要创造。

2.要开展深度会谈,实现团体学习

学习团体的建立必然是在一个共同愿景下,按照组合、沟通、协作、氛围四个要素进行建立。首先是组合,关键是沟通,要探索好的沟通方式——深度会谈,好的沟通才能产生好的协作,协作了才会有氛围,逐步从个体性的自我学习构建成群体性的学习型组织。

三、教科研工作中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要领

明确了上述两个中心,构建学习型组织就可以从个体和群体两方面入手了。

1.个体上要转变观念

(1)与时俱进,实现观念更新。没有观念的更新则无从谈反思,更不用谈认知和超越了。践行学习型组织理论,应该把树立终身学习观作为基本的切入点,认真组织学习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知识,做到大张旗鼓,上下重视。同时,要根据学习情况分阶段合理安排,结合学校实际,循序渐进地学习,避免“一头热”。

(2)自我认知,克服惰性,树立个人愿景。引导教师在反思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及其与外界的关系开展自我认知,明确方向。自我认知是树立个人愿景的基础。学习型组织理论告诉我们,实现自我超越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现实和愿景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形成了实现自我超越的张力。张力大则动力大,张力大则创造性也越大。因此,自我认知也是张力形成的基础。

惰性无疑是课程改革道路上最大的敌人,可又是挥之不去的人之本性。教师的惰性主要来自于对已经习以为常、模式化了的日常工作的满足。教师在经过两轮或以上的教学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基本定型,容易变得不思改进,课程改革的热情逐步消失。教科研工作必须敏锐地洞察这一时刻,充当教练的作用,引导帮助教师去认识现实,理清目标、树立愿景。

(3)反思与探询相结合,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每个人理解与看待周围世界的思维模式。心智模式往往潜藏在意识之下,却影响着每个人的行动。一名教师如果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愿积极参与改革,不愿接受新事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与原有的心智模式相抵触。由此可见,帮助教师改善心智模式在学习型组织构建的个体因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影响教师良好心智模式的形成有以下几个因素:原有的心智模式和偏见根深蒂固;培养目标与面对的培养对象存在距离;个人愿景与组织目标存在冲突;个人愿景实现过程中突遭挫折。

反思与探询是调整心智模式的两项重要技能。教科研工作者同时充当着“心理医生”的角色,要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强烈情绪。帮助教师放慢思考的过程,以便能警觉到心智模式是如何形成的,找到症结,从而实现反思。同时,要积极引导教师分享彼此的观点,更开放地表达出自己的假设,同时也更多地理解别人的假设,从而实现探询。

2.群体上要开展系统思考

有别于一般的组织,学习型组织要能不断地激励组织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目前常见的组织的形式有指导优先型的行政组织,如专业部、教研组等;也有建构优先型占主导的团体,如教学团队、备课组、工作室等。好的组织形式自然有利于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但不管以哪种组织形式来构建学习型组织,最为关键的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整合个人愿望,形成共同愿景。愿景不是空洞的想象,不是一句口号,更不能是简单的长官意志或者高层的宣示。要引导组织里的成员主动思考:我们在一起可以干点什么?例如,共同编写一本教材,或者共同开发一门有特色的课程。使共同愿景成为一项使命,一个愿意为之而努力的可以实现的共同目标。

(2)提倡深度会谈(参见图1、图2),实现团队学习。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团队学习自然就不会有学习型组织。要让教师在这个团队中能感受到自己受到尊重,有说话或学习的理由,有一种解决问题的需要,一种创造新事物的集体欲望,或是一种和组织的其他部门建立新的联系的动力。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开展深度会谈。深度会谈是实现团队学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技能。

有别于过去的讨论(既听取他人的意见,也会发生争辩),深度会谈类似于一种集体的“催眠状态”,其过程大致如图1所示。

深度会谈强调集体思考,强调倾听,强调集体的能力高于个人才能的总和。在教科研工作中开展深度会谈,笔者认为,应该采用图2的形式。

有好的深度会谈,才能达到学习型组织“1+1>2”的效果。

(3)着眼全局发展,加强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同样也是教科研工作中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核心。

专业改革、课程改革需要系统思考,以增强学科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等。此外,教科研工作的系统思考还要站在更高的层次,从职业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行业动态、企业发展、劳动力市场走向、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等开展系统思考,否则学习型组织最终会脱离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整体发展,形成彼此孤立的一座座孤岛组织,我行我素,造成资源的浪费。

令人不安的是,教师往往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不甚关心,甚至还有逆反或“挑刺”的现象。因此,教科研工作的系统思考,还承担着用另一种“大众语言”来进行诠释、引导教师站在学校大局上开展系统思考的任务。一起按学校的办学理念,实现办学目标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转变,朝目标共同迈进。在这个和谐的、不断学习的集体中让每个人都活出生命的意义。

(4)改革管理体制,拓展交流平台。不断探索有利于学习型组织的体制和机制改革,如精简行政管理,提倡扁平化管理等。同时,拓展学习交流平台,如改进办公室布局,添加交流空间,或者直接增设一些小面积的交流室。国外还有增加走廊宽度方便学习交流的例子。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网络学习交流平台的建设,形成一种利于随时随地开展学习交流的环境和氛围,使学习潜移默化,入脑入心。

尽管学习型组织理论进入国内已有一段时间,但在中职校构建学习型学校的成功案例还十分罕见。研究表明,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事情。但不管怎样,在中职校教科研工作中率先引入学习型组织理论,带动创建学习型学校符合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发展需要,对推动中职校课程改革,提升教科研水平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战略意义。

上一篇:家长会发言稿小学英语下一篇:城投债培训材料-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