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024-07-16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精选10篇)

1.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篇一

论李白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白与杜甫所代表是二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形式,李白的诗歌运用奇特的夸张和想象,往往所表达是一种超脱自然的盛世情怀,而杜甫运用写实的手法,在意的是对于客体的一种真实的再现,所以在后人面对这样的二种风格的时候,在他们所取得的成就相当的时候,总是想去比较一下谁代表的是盛唐诗歌的最高的艺术成就。

其实,面对二位天才级的诗人,我们后人这样的比较实际就存在着不适当,他们所代表的二种的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在历史的长河里,经过了几千年的栓选已经证明了他们二人共同所代表的一座后人无法仰及的高峰,对于我国的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无法替代的贡献。一.李白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妄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人士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家世至今还是个谜。大约五岁时,随家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其家非常富有,因而他早期受过很好的教育。少年时代,游历青城、峨嵋等地,可想道教给他的一生是有着深刻的影响。18岁时,他往来旁郡,游剑阁、梓州。20岁游成都等地,就是在漫游,任侠中李白度过他的一生。

李白诗歌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气势宏大,想像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李白诗歌形成于唐朝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比如,蜀道雄奇险峻,难以表述,李白却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在《蜀道难》中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写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映衬出人在其上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险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或个人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写愁“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作者的愁不是停留在伤秋悲春之中,而更多的是作者的积极的态度上的基础上的一种豪迈之愁,愁中更有豪气十足。

在诗体上,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言七绝,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

李白推崇“清真”。“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古........风·其一》)。这种“清真”,应该是一种自然朴素而又炉火纯青的美。“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王安石评价道:“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渔隐丛话》)与之相对,李白反对字雕句琢的模仿,认为那样便丧失了诗歌的“天真之气”:“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古风·其三十四》)因此,李白的诗作多为感情真挚随口道来之作,读李白的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李白的古诗喷薄而出,一泄不回;李白的近体诗清新朴素,了无杂质。这些都是对他“清真”的美学追求的体现。

二.杜甫

杜甫则是由盛唐转衰的一位伟大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人(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人,生于巩县官宦之家。其家庭有奉儒守素的文化传统,给他很深的影响。他经历唐由盛转衰的过程,使他历尽人生辛酸,看尽生民疾苦,因而关心国家安危。

杜甫的诗歌表现为格律严谨、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以及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特征。他的风格逐渐在苦难的生活中形成,特别是安史之乱时期和晚年的生活。杜甫终身的愿望是“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愿望有如“葵藿倾太阳、物性固未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使他有博大的圣人情怀和济世救民的执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揭露,对百姓有深切的同情。他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和《兵车行》都是这样的作品。《兵车行》为历代所推崇,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在艺术上寓情于叙事,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诗体上,杜甫的诗歌各体兼工,以律诗和绝句为主,另外的一方面杜甫突破了乐府旧题的束缚,创造了不少的“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例如“三吏”“三别”。杜甫的律诗的代表作有《月夜》《春望》《望岳》《秋兴》八首,《登高》《登岳阳楼》诗文无不以沉郁稳健建昌,凝重精美著称,杜甫善于用充沛的感情驾驭精炼奇绝的文字,同时,与李白的浑然天成,不讲究炼字相比,杜甫始终坚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其诗歌讲究的是遣词造句,语句常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诗歌精炼严整非常人之能所几页及也。

杜甫则强调“传神”。这个“神”,很多文论家思想家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庄子》讲“神.........遇”,刘勰讲“神思”,而杜甫则明确把“神”的概念用到了诗歌创作上。杜甫的“神”当是指诗歌所蕴含的深厚的精神风韵:“将军善画盖有神”(《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书贵瘦硬方通神”(《李潮八分小篆歌》)。罗宗强也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为这个“神”定义道:“惊警而不流于刻板,在惊警中流露神韵”。杜甫讲传神,同时也讲究写实,他最推崇“形神兼备”的境界。为了实现这种传神之美,杜甫一方面强调锤炼,炼字,炼句,苦思,苦学。“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黄庭坚则赞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另一方面,从自然和生活中提炼真实而自然的素材,在作者辛勤的钻研锤炼之下,方能写出传神之作。此外,杜甫讲传神,也讲写实;讲苦学与功力,也不反对一蹴而就的天赋;既赞成感情的自然抒发,又提倡比兴规整;既赞美自然清新的美,也追求悲壮的美。可见,杜甫的诗既反映了盛唐人追求壮美和风骨的倾向,又表现出了中唐人关心时弊提倡美刺比兴的要求。罗宗强的《文学思想史》就认为杜甫总结盛唐,开启中唐,而李泽厚在他的《美的历程》中则认为杜甫的“盛唐”不同于李白的“盛唐”,李白和张旭的盛唐冲决了旧的范式并形成了内容上的创新。

李白与杜甫分别代表着盛唐诗歌浪漫派和现实派的二座高峰,无分伯仲,至于其艺术风格的不同也不是一篇文章所能阐述得清楚,他们的政治理想,生活态度,表现技巧,所受思想的影响等等都存在着很多的不同.总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古长。

—— 模具092班

秦艺

2.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篇二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诗人, 其非凡的自负与自信, 狂傲的独立人格, 豪放洒脱的气质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 充分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面貌他的豪放性格和任侠行为是诗人浪漫主义精神最具体的表现, 这就构成了他诗歌浪漫主义精神的主要动力, 是健康的也是积极的。他的不可驯服的叛逆精神, 冲击封建秩序的高傲狂态, 敢于和权臣作斗争也是诗人浪漫主义性格的表现。

李白诗歌中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是他的作品非常显著的特征之一。浪漫主义从来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积极浪漫主义企图强固人们对生活的意志, 在人们心中唤醒对一切压迫的反抗信心。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主要表现为积极的浪漫主义。虽然李白作品的思想内容接受了庄周的影响。他以道家蔑视腐恶现实的态度来反抗现实, 以道家冲破一切人为束缚的精神来追求自由, 他虽然有时狂于花月之间, 呈现颓废色彩, 但不是死气沉沉的。《将进酒》中“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行路难》中“乘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的火热的感情依然埋藏着, 所以反映在诗歌上呈现出一种积极浪漫主义色彩。

二、继承前人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

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继承了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并把他推向高峰, 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放射出无限光芒。浪漫主义诗歌在我国古代曾有过悠久的历史传统, 从屈原开始就一直在诗歌领域占重要地位。李白的诗歌总结了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成就, 并获得了新的成就。在后代无数向屈原学习的诗人中, 他是最好的继承人之一。屈原的精神和作品的艺术在李白诗歌创作中有着深厚的影响。

首先李白和屈原有着相同的思想感情。屈原有崇高的理想, 热爱自己的祖国, 时刻关怀着祖国的安危, 希望当权者举贤授能, 革新政治。但这一崇高的理想在当时并未得到实现。当屈原受到腐恶势力冲击, 感到苦闷时也曾幻想着遨游昆仑和玄圃, 远远离开丑恶的现实。可是他始终是怀念祖国和人民的。等到高高的升到天空的时候, 回头一望, 不禁悲从中来, “陟升皇之赫戏兮, 忽临睨乎旧乡。他极度憎恶丑恶的现实, 于是高高的走到莲花峰顶, 更想由峰顶虚飘飘地飞向太空和卫叔卿等仙人相遇, 还想随着他们驾着飞鸿, 一直飞越紫冥的仙境, 可说是远远地超脱人世了。然而他也始终忘不了祖国和人民, 俯首一望, 洛阳一带, 胡骑纵横, 野草涂遍了人民的血腥, 吃人的豺狼们正在享受高官厚禄, 这使他感到非常愤怒, 要由天界回到人间, 解除祖国和人民的灾难。

其次, 在艺术手法上李白也从屈原作品中汲取了营养。那种在屈原作品中已经成熟了的浪漫主义艺术方法, 在李白诗歌中再一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李白成功地学习了屈原这种表现自我形象的方法, 同样的有着自己生活遭遇和自我精神世界的充分体现。如《古风》其五十一中“比干谏而死, 屈平窜湘源。”更直接借用了屈原的形象来倾诉自己的不幸遭遇, 来传达自己的痛苦和愤慨。浪漫主义诗人大都喜爱在艺术创作中采用幻想的形式, 往往把自己安置在假设的幻想境界中。屈原的《离骚》是个典型的例子。在诗中诗人把自己上天入地对于理想的不断探索, 把自己同周围环境的冲突, 完全通过幻想的形式表现出来, 因而在作品中诗人形象的性格和感情涂上了一层更加强烈的色彩。这一表现方式为李白所继承

三、结论

积极现实的生活态度, 对现实的揭露批判精神, 构成了李白作品中的现实主义成分。这种现实主义成分和作为他作品的主要精神的积极浪漫主义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 给他的作品增加了不少光彩, 使它的浪漫主义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更紧密地联系着现实生活。但李白在总的创作倾向上还是理想重于现实, 情感重于理智, 所以他的主要精神仍是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一千多年来, 李白的诗歌和其他中国伟大作家的作品一样, 在民间广为传诵。人们喜爱他的作品, 是因为其中有着诗人自己的又有符合人民愿望的美好理想。李白用彩色的画笔, 在中国诗歌史上绘就了一幅瑰丽、奇妙的画卷。

参考文献

[1]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中华书局, 2006年。

[2]王运熙:《李白研究》, 作家出版社, 1962年。

[3]李白研究学会编:《李白研究论丛》, 巴蜀书社, 1987年。

[4]杨义:《李杜诗学》, 北京出版社, 2001年。

3.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 篇三

关键词:李白;绝句;艺术特色

李白---中國唐朝诗人,汉族,701年2月8日生于唐代安西都护府管辖下碎叶城的一个富商家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不管是体裁还是思想艺术,都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被世人称为“诗仙”,和杜甫在文学史上并称为“李杜”。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喜欢游历,所以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游历中度过的,曾经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一开始李白满怀抱负,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可到头来一事无成,虽由吴筠推荐,供奉翰林,但他看不惯官场上的黑暗,在京城呆了三年之后弃官而去,继续飘荡四方的生活。正因为如此,给李白的创作积累了素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因李白在永王与肃宗的帝位之争中受到牵连,晚年漂泊在东南一带,病逝于762年。李白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在他的作品中情感强烈,极富感染力,同时想象丰富又兼具深沉含蓄,既有自然景观的雄奇壮丽,又展现他敢于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杜甫曾这样评价李白的诗作:“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的诗歌中,有的体现的风格是雄豪奔放,有的风格则是清新俊逸。在李白的绝句中体现的是后者,有以下艺术特色:

一、绝句的题材极其丰富,语言自然流畅

在李白的绝句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各种题材,如咏物写景、边塞从军、思友赠别等等,题材十分广泛,更值得称道的是李白不满足于此,不断进行尝试,开拓新的题材,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作品。李白为人豪爽,性格直率,敢说敢写,他通过绝句更注重对社会生活的描写和表现,上至国家的时事政治,下至儿女私情,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李白绝句的内容,所见所闻所感,信手拈来被李白写进绝句中。如游历于山水之间,纵情于天地之间的山水诗篇,其中最有名的是《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庐山的诗歌不少,但都没有李白的能让人不禁感叹庐山瀑布的磅礴,祖国山河的壮美不由得想一睹真容;如将朋友间深情厚意写到极致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至今让人称颂,感慨友情的深厚;还有值得一提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此情此景,仿佛让我们穿越时空送别孟浩然;一首《静夜思》寥寥几笔,却总能拨动心中那根脆弱的弦,乡情,就像诗中描绘的月光一样,轻盈得如同薄纱一般,清淡的似水一样。全整首诗以月营造了思乡的意境,含蓄深远,因此成为了思乡的名曲,让无数漂泊在外的人泪满衣襟等。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句,显出透明纯净而有绚丽夺目的光彩。读李白的每一首绝句,觉得声情流畅。

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在李白的诗中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这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分不开,再者就是受儒家、道家多家思想的熏陶,对他的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李白成为了一个浪漫到骨子里的诗人。如诗歌《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前两句生动的描述了天门山雄奇壮观的特点,长江水浩浩荡荡奔流的气势。诗中“中断”以此,形象地写出出了两山相对,极其险峻之感:“楚江开”,则描绘出江水势不可挡的气势,为读者勾勒出一幅两山夹江对峙、巨浪奔腾的自然景观,情不自禁的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后两句的“相对”二字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更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悠远的情趣。

三、手法新奇,技巧绝妙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语言魅力势不可挡,这是主要的因素,另外艺术手法要新奇,技巧要绝妙,也是重要的因素。李白就是如此,才达到了这样的艺术高度。在他的绝句中夸张运用的得心应手,夸张不等于夸大,李白夸张的应用使诗中的形象和现实中的事物形成反差,给人以震撼,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等诗句,这些数字不是实数,而是虚指,既使绝句增加了韵味,又将诗人的激情得以喷涌出来。再如《宣城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一”“三”不但对仗工整,而且各有韵味,“ 一”、“三”的呼应,使诗意顿生。“一”字不是数字一个,而是带给人枯瘦之感, 连用三次,更让人觉的孤苦无依,让人心生怜悯。“三”字则表示年、月、地,巧妙地嵌入时间之长,行地之远,使得整首诗意趣盎然,言尽而意不尽,余味无穷。

我国的诗歌创作源远流长,发展到了唐代,艺术成达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峰。盛唐诗坛,群星灿烂,李白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巨星,李白把绝句创作推向了顶峰,也为绝句创作树立了典范,不仅影响着当时的许多诗人,也启迪着后人的文学创作。

参考文献:

[1]汪惠,杨文.字字神境 篇篇神物——浅析李白绝句主题和艺术特色[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 .

[2]杨国荣.唐代组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4.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篇四

李白是盛唐著名诗人,其诗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洋溢着火焰般的激情,具有“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构建起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高峰,其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文坛、诗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现仅就其诗歌浪漫主义特色的内涵及其形成原因作简要的分析探讨。

一、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色的内涵

李白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他以天才的艺术创造,在更广大的范围内运用多种手法,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

李白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的诗歌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发出的时代的强音。李白诗歌绝大部分是抒情诗,在这些诗中,诗人不是冷静细致地表现生活,而是侧重于抒发个人炽热的内心情感,他以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表现出自己的鲜明的独创性。比如他在批判政治黑暗时,愤怒地斥责“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古风》其五十一.);在批判安史叛乱时,沉痛地呼喊:“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表达他的强烈愤怒。他在抒写理想时总是十分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其一),而在表达追求自由的心情时,更是十分狂放:“何时腾风云,搏击串所能?”(《赠新平沙年》)“大鹏一旦同风起,搏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都表现出一种豪放不羁,傲岸不屈的精神,特别是当他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发生无法解决的矛盾时,他的诗歌主观色彩就更强烈了。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陡然的发端,直抒内心郁结,可见其精神苦闷的强烈。接着转入描写登楼所见所感,酒酣兴发,飘然欲飞,似乎所有的烦忧一扫而空。然而现实的黑暗依然存在,感情也未平静。所以,后面的诗句反跌入更大的苦闷,希望在消极避世中寻求解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诗人就是这样抒写自己内心苦闷、抑郁以及追求与希望。上述这种炽热感情的抒发,使李白的诗歌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表现出鲜明的傲岸不屈的个性特征,体现了李白诗歌“壮浪纵恣,摆去拘束”(元稹语),以气夺人的特色。

(二)、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抒写情感

李白的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还体现在还善于运用丰富而又奇特的想象,来描写形象,抒写感情。他有时借助梦境仙界,捕捉超现实的意象,创造出美丽的理想世界,抒写自己鄙弃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熊咆龙吟殷岩泉,慓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鵉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魂动,恍惊起而长磋。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借助梦境,描写天鸡高唱、海日升空,熊咆龙吟,霓衣风马登超现实意象,渲染了仙界的瑰丽和美好,映衬了现实的污浊和黑暗,表现了崇高的理想。有的诗,他借助神话传说驰骋想象,大胆夸张,贯以奔放的气势,描写雄伟神奇的山川形象,寄托自已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蜀道难〉〉就是这样的著名诗篇。这首诗一开头,就融汇历史传说和远古于一炉,运用夸张手法,着力渲染“蜀道之难难于上清天”这一雄放基调,接着突出描写蜀道的艰难险阻:“上有六龙回是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

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诗中“六龙回日”的神话。黄鹤难飞的夸张,“扪参历井”的想象,多种手法迭互使用,融为一体,层层渲染山势高危,层层映衬蜀道难的艰险。接着又以悲鸟哀号,子规夜啼等苍凉气氛,烘托蜀道山水图,寄托了诗人对壮丽山河的赞叹之情和对现实政治的某种隐忧。殷蹯称赞这首诗“奇之又奇”,并说“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凋”(《河岳英灵集》)。晚唐诗人皮日休说李白诗歌“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入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累累落落,莫非世间语者”(《刘枣强碑》),指的正是这类诗篇。

(三)巧妙地运用修辞抒写炽热情感

运用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以及拟人的手法,也是李白抒写浪漫主义情怀常用的艺术手法。有时,他既用夸张,又用比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燕山雪花大入席”(《北风行》),都是夸张中有比喻的名句。有时他又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结合起来,写自己强烈的心潮激荡:“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今乡送韦八之京》),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神奇别致而又形象贴切。“南风吹归心,飞坠酒楼前”(《寄东鲁二稚之》),思念儿女的骨肉之情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愁心可寄,已是大胆夸张;寄与明月,更是奇特想象,对友人的思念便在诗中得到最好的表达。他又善于拟人化手法使大自然具有个性,为抒写感情服务,“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把无知无情的春风化为有知有情,他更善于以月拟人寄托情怀,“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有山月写成有情的同伴。“青天有月来是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把明月当成可以解答问题的挚友。《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问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怀邀明月,对影成之人。”同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拟人化的手法,把月影化成知己,以寄托自己的感情。

(四)语言通俗直白,直抒胸臆

李白的诗歌语言直率。即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些直抒胸臆的抒情诗句,如“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天生我才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江夏赠韦南陵水》),都是直率,自然而又豪气通人的语言。有助于展现其浪漫主义激情。李白的语言清新、豪放还体现在其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子句,一切统一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思流夜郎忆就游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李白思这两首诗恰好可以用来说明人也自己的语言特色,如《子夜无歌》。长夜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又如《早发白帝城》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都是用及其单纯自然而又豪放有力的语言表达了极深厚的感情。

李白决不使格律束缚感情,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往往冲破格律的限制,出现一些散文化的诗句。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我且为君摧碎黄鹤楼,君亦为我却鹦鹉州。”(《江夏赠韦南陵冰》),对这一切其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都很有帮助。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二、独特的人生经历铸就其非凡的创作风格

“文如其人”,李白的诗歌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其独特的人生经历造成的。

(一)漫游山河形成其奔涌豪放的气质

李白生性好游名山大川,在其六十一年的人生旅程中,大半生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他的一生经历青年、壮年、晚年三次漫游。一是青年时代仰慕与效仿侠士,学剑术,漫游蜀中名山大川,与隐士东严子等同隐,表现出对仙道的向往。这种好隐思想影响到李白的创作。二是远游求仕。二十六岁以后,李白为实现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仗剑辞亲远游。游经江陵,洞庭,庐山,扬州之后留住湖北安陆,与故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此后,又以安陆为中心,西入长安,东游梁宋、齐鲁。在东鲁,曾与孔巢父等人隐居山林,号“竹溪六隐”。十几年间,的漫游中,他曾隐逸学道,想走终南捷径以出仕,虽然从政愿望未实现,但漫游中遍览祖国山川,广交朋友,创作了许多气势奔放的诗歌。天宣元年,李白应诏人京,三年后因受奸侫的馋毁,李白离开长安,开始再次漫游。先途东游梁宋,接着又北游燕蓟,南返梁园,往来于宣城、金陵之间,游历山川,炼丹隐遁,狂歌痛饮,消磨雄心。这时,怀才不遇的愤懑、傲岸不屈的豪气,复杂地交织在李白的思想与创作之中。李白因三次漫游形成其奔涌豪放的气质,其诗歌也独具浪漫主义特色,以磅礴的气势赞美祖国山河。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二)、求仕报国,涵育了治国安民的政治思想

李白的思想比较复杂,儒、道、侠都有。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成为终其一生追求治国安民的政治思想的基础;道家超脱尘世的思想影响他追求绝对自由,蔑视权贵,有时甚至求仙访道,炼丹隐遁;游侠思想又使他重诺轻物,轻视传统,养成一种傲兀不屈和豪纵旷放的性格。此三者统一在李白的思想性格和气质中,形成其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所以他批判黑暗,抨击权贵,追求自由,同情人民。即使他的纵酒求仙、啸傲山林,也都是为了排解理想不得实现的苦闷。李白独特的思想面貌,使他的诗歌创作具有强烈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和极大的批判现实力量。如《古风》其十九:西山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去胡兵。流血深野草,豺狼尽冠缨。诗人通过游历仙界和俯视人间的对比描写,既反映了诗人独善与兼济思想的矛盾,更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诗以主要篇幅铺叙诗人幻游的神仙世界,十分优雅高洁,与黑暗现实形成鲜明的对照,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厌恶。但对祖国的眷念又使他不禁低头俯视,安史之乱中的残酷景象,安史叛军那种衣冠豺狼的兽行,使诗人产生极大愤恨。这首诗继承屈原《离骚》的浪漫主义手法,通过仙界和人间的强烈对比,深化了对国家命运关心的主题。当然,李白思想中那种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因素,对他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诗人具有忧国忧民的感情,在安史之乱中他表示了“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扶风豪士歌》)的报国之志。他报着平叛抗敌的愿望参加了永王

璘的部队,并在《永王东巡歌》中抒写了自己的宏图大略,表达了平定叛乱的雄心。李白的这种心情,直到晚年不息,他自言“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表达出对祖国安危的深虑。

(三)、怀才不遇,形成其傲视权贵的性格

天宝元年,李白应诏入京,他以为可以实现理想,但事与愿违,他只是入翰林院待诏供奉。起先,玄宗对他也颇加礼遇,所以他也写过一些歌功颂德的文章。但实际上他并不得志,因而常常饮酒游乐,过着自由放纵的生活,他平交王侯,傲视群小,终于招来忌恨,遇到高力士等人的馋毁。傲岸不屈的李白,不愿谨小慎微,屈己下人,于是,在天宝三年便毅然自清还山,离开了长安。三年的翰林生活使李白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玄宗后期的政治黑暗与腐朽有了清醒的认识。他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飞跃,具有了对黑暗现实强烈的批判,如表现李白这一反抗精神的诗《独坐敬亭山》通过对敬亭山的吟咏,抒发了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表现了诗人倔强、孤傲、清高的崇高精神,暗示出自己那种因为强烈要求个性解放,反抗封建权贵而遭馋沦落的苦闷,只有到大自然才能得到暂时的安慰和解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名为写景,实则为我们勾画了一副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图画。诗中以“众鸟”“孤云”暗喻诗人的独坐,传神地衬托诗人的孤独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两句,把敬亭山人格化,通过相互间的欣赏,倾慕显示了诗人人格的高洁伟岸,暗示了诗人的那种不屈不挠,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

李白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贡献首先是把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推向高峰,他继承并发展了屈原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在诗歌创作中,追求理想,追求自由,热爱祖国,批判黑暗,蔑视权贵,鄙视尘俗,使他的诗歌表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扩大了浪漫主义诗歌的题材范围。他还以自己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形成飘逸、豪放、雄壮的艺术风格,开拓了诗歌的艺术境界,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李白的诗歌,“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破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唐宋诗醇》),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量,使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得到发扬广大。

5.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 篇五

李白研究自肇始于唐至今争论较多和创获较丰的十大热点问题分别为家世、出生地、几入长安、重要行踪、交游、卒年、作品真伪、《蜀道难》的寓意及写作年代、是否反映盛唐气象、李杜优劣论。[1]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不属于热点问题。就李白绝句的研究现状来说,学术界较多的是对于李白的单篇绝句进行研究。其他的或探讨五绝或探讨七绝,研究的重点也都集中在某一方面,如话语结构、情感世界、李白王昌龄比较研究等,研究的整体性、系统性不强。本文在对李白的五、七言绝句进行了整体考察的基础上,认为李白绝句有如下艺术特色:

一、题材极其广泛

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以山水诗著称,高适、岑参以写边塞诗见长,而李白作为诗仙,他的高明之处首先就体现在他的诗歌不局限于一种题材。李白绝句的反映面相当广泛,涉猎的题材极其丰富。“

五、七言绝句,盖五言短古、七言短歌之变也。”[2]作为从汉魏六朝开始出现的诗体,随着自身的慢慢发展,绝句的题材也慢慢丰富,包括春思秋怨、离愁闺情、边塞从军、行游眺览、山水羁旅、思友赠别、咏物写景、应诏饮宴等[3],题材也可以说是非常丰富了。李白的成就在于他不仅能够在自己的绝句中囊括已有的各种题材,而且也大胆地尝试着为绝句开拓更多新的题材。李白绝句表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李白性格豪爽,因而敢说敢写,所见所闻所感,皆可以写进绝句中。小到儿女私情,大到时事政治,李白都能得心应手地用篇幅短小的绝句来表现。可以说,李白在绝句内容的开拓方面是极有贡献的。李白绝句表现的题材有以下14类:

山水诗,如: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友情诗,如: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送别诗,如: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酬答诗,如:

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答友人赠乌纱帽》)

饮酒诗,如: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

咏物诗,如: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

怀古诗,如: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览古》)

咏怀诗,如: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

纪行诗,如: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闺情诗,如: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怨情》)

边塞诗,如: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军行》)政治诗,如:

剑阁重关蜀北门,上皇归马若云屯。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十)

悼亡诗,如: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晓日,沽酒于何人?(《哭宣城善酿纪叟》)

其他,如: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赠内》)

6.浅谈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篇六

----浅谈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倍受赞誉的朝代之一,气象万千、开放自信的盛唐文化孕育出了天才诗人——李白,他以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李白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作为盛唐诗人中艺术个性最鲜明的一位,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以下是我对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的认识。

一、李白诗歌富于自我表现,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

李白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在许多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诗篇中激荡着火焰般的情感,感受到诗人活跃的自我形象,这种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富于自我表现的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从艺术效果来说,有的地方使诗歌增加了排山倒海的气势、先声夺人的力量,有的地方又让人读来感到亲切、热情。从李白诗中我们不仅看到诗人丰富的感情世界,也看到一个傲岸自信、狂放不羁、旷达乐观、天真深情的诗人形象。例如《蜀道难》这首诗里极力描写蜀道的奇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诗中三次出现,回旋往复,带有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然而这首诗的气势却是豪放的,感情是激昂的,使人读了以后心情振奋,想去迎接和征服这大自然的艰险。读者读之则有神驰八极,心怀四溟的感觉。这正是因为诗中融合着李白的豪放性格的缘故。这是讲李白笔下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的色彩。即使是在《蜀道难》这样的诗里,描写蜀道的艰险,可是也融入了李白的豪放的性格。

再如《南陵别儿童入京》末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诗句直接流露出作者将要仕宦京都的狂喜。

李白诗歌的强烈主观抒情性,不仅仅表现在那些直抒胸臆的作品中,在那些描写祖国山川的篇章中,同样跃动着胸襟远大、性格傲岸的诗人自我。如《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在写景叙事中,给人以豪迈俊爽、气势飞动的感觉,灌注着诗人遇赦的喜悦和重履康庄的快感。再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的诗句,更鲜明地表现出诗人狂放不羁的性格。

(二)丰富奇特的想象,是李白诗歌的又一重要特色

与强烈的主观抒情性相关联,丰富奇特的想象,最能体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一方面,他善于借助梦境仙界,描绘一个瑰丽的理想世界,从而形成与现实的对比,揭露现实的黑暗与残酷。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借“梦游”的形式,驰骋想象,描绘了一个辉煌灿烂的梦境,从而提示现实的残酷,抒发了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情怀。诗人开始时所作的描述就带有很大的虚拟成分,例如“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这些是诗人在写胸中丘壑,不能当作真山真水看待的。从“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以下,诗进入了神话般的世界,自在遨游的神仙激发了诗人追求自由的热情,终于迸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反抗呼声。诗人是通过幻想的境界来表现自己对权贵的决绝态度的。

另一方面,李白善于融汇传说、神话、驰骋想象去描写客观世界。如《蜀道难》,风格雄奇奔放、淋漓酣畅,矫变莫测。全诗以神奇莫测之笔,凭空起势。从蚕丛鱼凫说到五丁开山,全用渺茫无凭的神话传说,烘托奇险的气氛。高标插天可以使“六龙回日”,也是凭借神话来驰骋幻想。以下又用黄鹤、猿猱、悲鸟、子规作夸张的点缀,然后插入胁息,抚膺、凋朱颜的叙述,作为全诗的骨干。作者凭借传说想象落笔,自己的胸怀、性格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三、李白诗歌的生动、大胆的夸张。

李白诗歌的夸张随处可见。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我们说李白诗歌的夸张是最大胆的,但他的夸张又最容易为人所接受。比如他的《秋浦歌》的第十五首:“白发三丈千,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诗写自己满头的白发,说 “白发三千丈”,这是极度的夸张,谁有过这样长的白发?谁又见过这样长的白发?可是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并不感到李白这样的描写不能接受,不可信,我们反而感到很自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为什么这样长呢?是因为我的忧愁太多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当时李白正在照镜子,一照镜子,看到镜子里面是一片秋霜似的白发,他就问:明镜里哪里来的这么多的秋霜呢? “白发三千丈”,这是乍对明镜时的一种惊呼和感叹:我头发这么白得这么了,真似乎有“三千丈”长了!像这样的夸张只有李白才能,也才敢于这样写,而且写出来很能够被读者所接受。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像《北风行》里,李白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燕山当然很冷,有雪,雪花也很大,但是怎么大也不会像席子那么大吧?可是李白敢这样写:“燕山雪花大如席”。我们读了以后觉得并不突兀,而且感到很好。关于这句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是并不离开真实,燕山的确寒冷,的确下雪,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不真实了。鲁迅的意思是说,夸张不能离开真实,像李白的这首诗,虽然是夸张,虽然夸张得很大胆,但是它还是真实的。类似的例子还有《横江词》里的“一风三日吹倒山”,《蜀道难》里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些例子都是明显的夸张,而又不险怪、不真实。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李白诗歌语言的最形象、最生动的概括。他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字句,一切统一于自然。如《听蜀僧浚弹琴》中的“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这首诗语言写得极其清新明快,即使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毫无痕迹。又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诗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怀才不遇的郁愤情怀,但是语言自然奔放,脱口而出,不事雕饰、潇洒清丽。李白的诗歌也注意学习民歌的语言和吸取当时的口语。比如《长干行》,多是受了《孔雀东南飞》和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的影响,《江夏行》则带有南朝民歌“西曲”的情调。

另外一首有名的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用很简单纯自然而又豪放有力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的感情。前二句语带夸张,但纯然白话;后二句形容轻舟之快,亦明白如话。《早发白帝城》诗是用了《水经注、江水注》的典故的,可是我们读起来,并不感觉李白是在用典,他的自然就能达到这种地步。

7.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篇七

唐开元、天宝年间, 隐逸思想广为流行, 许多文人墨客隐居山林、寄情山水, 因此, 继承陶渊明、谢灵运传统的山水田园诗便大量产生, 王维就是这其中的杰出代表。王维的诗作清秀俊逸、语尚天然、不事雕琢。无论从视觉还是听觉上都能给人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本文试从以下几个角度对王维的诗作的艺术特色予以阐释。

二、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作从不雕琢字句, 而是力求画面的自然, 意境的闲远。在他的笔下, 山水田园讲究浑然一体的气象, 而非个体的肢解。

中国古代的绘画, 常讲究虚实、远近、大小的处理, 作为一代水墨大师的王维在诗中也常用到这些技巧来安排布局。如《山居秋暝》, 首联“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先从大处落墨, 整体描绘出山中傍晚秋雨初晴时的清新宜人。一场秋雨刚过, 经过洗涤的山野更加清秀。傍晚时分, 丝丝凉意袭来, 才觉已到了秋日。虽只有短短一联, 却犹如淡墨一泼, 一幅傍晚秋景图的基调已跃然纸上。接着颔联“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雨过新晴, 苍穹如洗, 格外的皎洁月光从松树缝隙中洒落下缕缕清辉, 斑斑点点, 清澈的山泉在沙石的小溪上流淌。此处的实写与上联的虚写交相呼应, 更让人感到雨后初晴、山中晚景的清空秀丽。此处的明月松林、清泉岩石在构图上一横一纵, 层次错落。颈联“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鱼舟。”转入动态写景, 竹林外传来欢声笑语, 原来是洗衣服的女子们日暮归来;河面上莲叶纷披, 是上游下来了打鱼返家的小船。这两句切入了人的行动, 由远而近、由小及大、由静及动, 使一幅静态的水墨图变成了一幅流动的画卷, 至此, 这幅空山秋景的动态画轴已完全打开, 冲淡清远又浑然天成。而这两联中王维也运用了多种色彩的组合来表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 松的青翠、月的明亮、泉的清冽、石的洁净、浣女们彩色的罗裙、渔夫们矫健的身躯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而又空灵秀丽的图景, 自然景物之美与人物的生活美感有机地融合。

我国的古典艺术, 尤其是诗歌和书画, 都讲究传神, 因此不能将王维的诗简单的理解成“以画入诗”和绘画技法的局限上;而应注重其作品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如果只把诗写得逼真如画, 那算不得最高境界, 必同时兼诗情画意之美, 得情景交融之妙, 方称为上品。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则正是在形似上求神似, 达到了意境两浑的高度。

三、传天籁清音, 绘有声图画

陶文鹏在《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中评价王维的山水诗为“传天籁清音, 绘有声图画”。王维是一位颇有建树的音乐家。他的诗和音乐的关系, 可以说是诗中有乐、乐中有诗。《史鉴类编》中云:“王维之作, 如上林春晓, 芳树微烘, 百转流莺, 宫商迭奏;……矧乃辞情闲畅, 音调雅驯。至今人师诵之, 为楷式焉。”王维对音律的把握总是那么恰如其分, 而其将音乐融于诗作之中则更是让人拍案叫绝。

王维的诗中有乐, 并不像李白、李贺、白居易那样, 在诗歌中直接描写音乐活动、形容音乐的美妙甚至诠释音乐作品。应当说, 王维的诗中有乐, 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 即在对大自然的感悟中发现并表达的空灵的音乐和音乐美。这音乐不是人为的音律, 却胜过人为音律。刘天华创作的二胡名曲《空山鸟语》就是受到了王维诗中有乐的启发。

在《山居秋暝》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画面, 还可以聆听到来自山泉的淙淙之声、来自浣女们的嬉笑之声、来自莲叶的纷披之声, 甚至也有来自渔父们引吭而发的号子声, 这些活跃的音符与空悠的山谷交融在一起, 营造出清新闲远的意境。而尾联的“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诗人有感而发, 任春日的芬芳随时光消逝吧, 诗人在这秋景之中也自可留连徜徉, 其内心的淡定宁远了然展现。如果说上几联荡漾着活跃灵动的音符, 尾联则弹指一拨, 转入乐章的结尾, 清乐悠悠, 耐人回味。此处貌似不涉音律, 实则是“大音稀声、大象无形”。

四、在禅思中作诗, 在作诗中参禅

王维是虔诚的佛教徒, 他与当时的南、北禅宗的著名高僧都有交往, 且与南禅宗的关系更深。在他生前就有“当代诗匠, 又精禅理”的名声, 而后世更是推他为“诗佛”。

“空”、“静”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禅宗提出要以幻解空, 即事物的一切表象皆是幻相, 其本质皆是空。如《金刚经》:“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王维在《山居秋瞑》的首联就以远镜头来描写空山、水气等自然景观的朦胧与变幻, 展现宽广的视野和生生不息的自然生命气息, 使其诗文呈现出空灵、含蓄、清远、朦胧之美。“寂照”是禅宗所倡导的达到“静”的途径, “寂”为真理的本体, “照”为智慧的功用, 二者要相互结合, 用寂然之心去观照万物的本质, 万物才能达到净化和静化。而佛家的“静”并非死静, 而是动静交融, 动中求静, “禅是动中的极静, 也是静中的极动, 寂而常照, 照而常寂, 动静不二, 真探生命本原。”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将这种“寂照”的方式运用得炉火纯青。颔联的静景中有清泉的流动, 颈联的动景中有竹林来衬托浣衣女子们的笑声。可谓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而尾联则一语道出了这动静的本质, 时光任它流逝, 一切激动和喧嚣最终都化为内心的平静, 正是动是虚幻的, 静才是永恒的, 一切动后留下的皆是静。

在《绣如意轮象赞》的序文中, 王维提出:“审象于净心”, 明确主张要以南禅宗的哲学思想指导审美的欣赏和创造活动。所谓“审象”即以感官去欣赏、审察美的事物的感性形象。所谓“净心”乃是禅宗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南禅宗主张:人要避免犯错误, 解脱苦难和修得佛性不必读经参禅、苦行修养, 无须受清规戒律的约束。因为人的自性本清净, 人只须在自己的内心中对佛抱有坚定的信仰, 并排除一切妄念便可以明心见性, 求得净心, 顿悟成佛。他们认为并非只有西方才有净土, 有净心便有净土, 西方无异眼前。《山居秋暝》的尾联正是表达了诗人参透世事、超凡脱尘、忘掉机缘、保持真意、保持自我, 追求清净闲适、静寂空灵的心意写照。

五、结语

作为山水田园诗集大成者的王维, 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境界和审美情操, 他把诗文、画意、音律、禅思融为一炉, 品其诗如欣赏一幅运动着的画卷、聆听一曲律动着的自然音响、参读一篇洋溢着禅理的佛典。

摘要:作为山水田园诗的一代巨匠, 王维的诗作具有泼墨山水的清丽、天籁之音的悠然、佛性禅思的空静, 成为后世山水田园派的典范, 本文仅借其《山居秋暝》为例, 从画意、音律和禅思三个方面探讨其诗作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王维,画意,音律,禅思

参考文献

[1]、金秀敏王维山水诗:禅文化解读及其翻译[J],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2006, 4, 60——64

[2]、张海沙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218——226

[3]、邹建达, 唐丽娟论王维诗歌的禅意[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1, 2 (4) :102——104

[4]、万洪莲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与禅取浅析[J], 语文学刊, 2009, (8) , 76

8.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篇八

关键词:李白;诗化激情人生;成因;诗歌意象

其实无论是对一个人研究还是对他作品的研究,都应该深入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看,这样的分析才能具有历史性。李白诗化激情的人生之所以出现是有着两方面主要原因的,一方面就是那个时代的造就,另一方面就是他的性格的展现。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他生长的地域以及所交往的人群。李白诗化激情的人生反映到诗歌内更多体现为他诗歌意象的丰富,李白的诗歌意象主要有酒、剑、明月。应该说就是这些意象造就了李白的伟大诗歌成就。

一、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对李白诗化激情人生的造就

李白生活的年代是唐玄宗时期的开元年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政治、军事各个方面都进入了全盛时期。尤其这一时期的文化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时期,尤其当时的长安是全国文化的中心。全国大量的文人墨客都聚集在长安城内,这个时候文人聚集在酒肆内饮酒作诗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并且这一时期全国的交通特别的发达,很多人开始在全国进行游历。飞钱等经济形式的出现,给人们的外出游历提供了巨大的方便。

李白就在这一时期出生、成长以及游走全国各地,可以说时代发展给李白的全国游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们知道李白的人生是浪漫的是富有激情的,这一点和他多年的在外游历具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游历多的人往往视野比较开阔,看待人生看待事物能够不为现实所拘束,更多富裕激情。

其实一个人成长时期所在的环境往往对一个人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知道李白在24岁之前一直生活在四川,因此四川的地域环境对李白的人生必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应该说四川自古就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汉代的司马相如、杨雄,唐代的李白以及宋代的苏轼、苏辙、苏洵还有吕陶都出生于四川,可以说这些人都是中国文学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因此四川这个地区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并且唐代以前四川一直都相对的安定,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因此在这里生活二十多年的李白必然受到一定的文化熏陶。最重要的是四川地区的自然环境多是以“雄、秀、险、神奇”等特点而闻名,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人多是浪漫飘逸。

总的来看,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是李白诗化激情人生的重要成因,应该说这两部分原因是诗化激情人生造就的重要基础。

二、个人性格以及交游对李白诗化激情人生的造就

有的学者认为李白的性格中保持了一份天真[1],但是笔者认为李白的性格更有魏晋风骨的延续,就是在李白性格的内部有着更多对君主专制时代礼教约束的一种叛逆与冲破。其实唐朝本身就是一个胡汉混合的政权,因此这个时代的人更好具有奔放的特点,而李白多年的阅历使他将这种奔放演绎成了放荡不羁。我们都知道李白让高力士脱靴的典故,其实从一定角度来看,李白这种做法并不太明智,因为这一做法不是一个成熟仕途人物之举。但是李白往往能够摆脱现实的限制,这就是他性格中的过人之处。我们说李白的人生诗化且具有激情,其实这种激情之所以让我们佩服,原因在于我们不能像他那样能够活的潇洒、活的自如,而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性格中少了一丝像他那样的放荡不羁。

我们知道李白所交游人物是极其广泛的,其中多是一些盛唐的诗人,例如孟浩然、杜甫、贺知章等人,当然也不乏当时的一些政治人物。[2]可以说与李白交流的人物来自社会的各个等级,尤其社会上层的人物较多。这样的交游情况对李白的视野开拓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一般来说一个人视野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与其交际人物的社会地位,李白长期接触社会的上层人物,自然其视野不会被一般的现实障碍所羁绊因此其人生更多展现出诗化与激情。

三、李白的诗歌意象分析

我们知道李白有三个称号“诗仙”、“酒仙”、“剑仙”,可以说这三个称号和他诗歌意象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读一读李白的诗歌,不难发现有三种意象经常出现在他的诗歌中,那就是“酒”、“剑”、“明月”。

诗歌意象中的“酒”和李白的生活以及他的性格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知道李白很多写诗的灵感都来源于饮酒,甚至说李白的生活就不能没有酒。[3]我们从《全唐诗》中李白的《将进酒》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子:“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为什么这里会出现“酒”的形象?因为这一形象是和李白激情的人生联系在一起的,表达了李白对于现实的不在乎。

李白诗歌中“剑”的形象是和他的侠义精神以及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唐代的一些笔记小说来看,李白更多以一个侠客的想象出现,自然不免有一些“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壮举。但是从史料上来看更多展现的是李白渴望为国建功立业感情,《塞下曲》中的“解姐腰下剑,只为斩楼兰”就能很好地将这一情况表现出来。

“明月”的形象其实是唐代诗人通用的一个意象,但是在李白的诗歌中更赋予了自由的象征,当然很多诗歌中明月也作为故乡象征,例如我们小学就背诵的《静夜思》。当然对于“明月”这一意象的解释还有很多,由于篇幅的原因笔者就不再一一赘述。

四、结语

在笔者看来,李白诗化激情的人生成因中时代背景、地域环境、个人性格以及交游经历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可以说正是这些因素造就了李白的人生,造就了李白的伟大诗歌成就。李白诗歌意象总体来看主要是“酒”“剑”“明月”等三种意象。

参考文献:

[1]杨俊华.论李白诗化激情人生的成因及其诗歌意象[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9,03:120-122.

[2]张天来.试论李白诗歌的崇高美[A]..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C].:,1992:11.

[3]白云慧.唐宋笔记小说中的李白故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9.论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 篇九

学号:***49 姓名:王一键

【摘要】: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热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风格豪迈,个性鲜明,处处彰显豪放飘逸的风格特色。在他的诗歌中,既有浩瀚壮观的瑰丽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的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因而使他的许多浪漫主义诗篇具有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奇特的形象的非凡和意境,从而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 思想基础 飘逸风格 浪漫主义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一出现就震惊了诗坛。他气挟风雷的诗歌创作,及其天才之笔,当时就征服了众多的读者。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其诗歌各具特色,风格多变。李白出蜀前后,游奇览胜,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诗歌“飘逸”的风格比较明显。

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请新根庚开府,俊逸鲍参军。”他以内行的直感,用诗的语言,对李白诗歌风格做出了简单的概括。“清新”、“俊逸”是就其风格特点直接而言的,“飘然思不群”,则是指他创作构思的特征。飘然言其意象飘移不定迷离恍惚的情态,“思不群”是指他的艺术构思以一般诗人有别,能够超拔流俗。“无敌”则誉其天才超轶,举世无匹。以诗的语言风格而论,李白诗不仅清新俊逸而卓特,极萧散洒脱之致。飘逸与俊逸,简言之即飘逸,这是李白诗歌风格的主要特征。

继杜甫之后,历代诗人和评论家对李白诗歌的风格,多有一语中的评赞。王安石说:“白之诗歌,豪放飘逸,人固莫及。”【1】严羽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2】他们都拈出了“飘逸”二字,一概括李白诗歌的风格。所谓天仙之辞,恍无定处、不主故常,等等都是描绘李白诗的艺术风格,于写诗时

能够离方遁圆,挥洒自如,若神仙乘祥云来往于宇宙之间,自由自在而无拘检。兴会属辞,则是指其兴致到来时脱口而出,而不是苦思冥索而得的写诗情景。不墨守成规,天才的大胆的创造,是李白诗歌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可见,李白诗歌风格之飘逸,为历代诗歌评论家所公认。虽然,飘逸二字不能概括李白诗全部风格的特点,但却是李白诗歌风格的金光闪闪的一个徽章。

一、思想基础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商人家庭。他从小“诵六甲,观百家”,喜欢击剑、游侠。他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环境对他的儒道信仰影响极大,后来他又学习纵横术。也就是因为他少年时代受到的各种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也使他的诗中有了那种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奋发昂扬的气势。我认为这种风格的形成究其思想应该是多个因素综合的结果。

1、侠士的影响

李白从小就受到侠士的影响,是个十五好剑术的少年游侠和羽客,传说他曾为打抱不平而手刃数人,游侠生活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逐渐形成一种豪放无畏、急公好义的性格,一种高度浪漫的精神和气质。他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中说:“„„ 结发未识亊,所交尽豪雄。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脱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当朝揖高义,举业钦英风。”又在《留别广陵诸公》中说:“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金羁络骏马,锦带横玉泉。”随着阅历的增长‘李白对社会的认识逐渐深入,他的任侠行为减少了,但其游侠生活培养出来的正义感和热情慷慨的性格却一直伴随他走完人生的路程。可以说,李白一生都带有几分“侠气”其实就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气质。

2、儒家思想的影响

从26岁起,李白就踏上游历的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但屡遭失败。天宝元年,李白奉召入京,这一时期是就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但好景不长,没多久就被权贵们诋毁,仕途再受打击,使他对朝廷充满愤懑和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安史之乱起,李白以为报国时机已到,入永王幕,慷慨从军,后却被定为反叛罪,被迫离开长安。虽然他觉得极端痛苦,总是在那里挣扎、抗议、奋斗,但仍然表现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傲骨!在这一时期他揭露现实的作品越来越多,反抗精神也愈演愈烈。李白

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使他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远大抱负。这种理想成为他一生追求目标的基石。但“穷则独善其身”思想不免与道家厌世的思想合流,游侠的思想又使他重诺轻物,轻视传统,追求一种个性的张扬,养成狂傲不拘、飘逸洒脱的气质和豪迈旷达的作风。

3、道家思想的影响

少年时代生活于道教浓郁的蜀中之地,自然耳濡目染。在他的仕途生涯中,多次举行了入道仪式。正因为如此,李白在不少的诗中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另外他的狂傲不拘,飘逸洒脱的气质出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贺知章曾称他“谪仙人”。“狂”是他人生的象征。他的侠胆、仙趣、狂放、都极大的刺激着其个性中那高傲狂放的因素,使他的个胜意识常处于一种膨胀状态,形成了他独有的浪漫,倨傲达观的性格。尽管他在诗歌中常流露出人生如梦、是行乐的感慨,其实是出于内心深处对不受约束的自由人生的向往,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在诗中,李白常通过对仙境和神仙生活的描绘,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和傲世独立的人格精神,以神仙的洒脱快活,表示对现实世俗的反抗;于飘飘欲仙的奇异想象中,将强烈的自我意识,天真的自命不凡和与众不同的个性,充分表现了出来。

李白秉承老庄的生命哲学,在审美上摆脱功利,笔下的自然风物或宁静淡雅、曲径通幽,或飞动飘洒、舒卷自如,或豪迈雄奇、崔嵬惊人,都是诗人把自己对生命自由的执著追求与自然、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由此,他的许多诗篇飘飞超凡,内含哲理。如《日出入行》:“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鲁阳何德,驻景挥戈?逆道违天,矫诬实多。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汉代乐府中的《日出入》篇,咏叹太阳出入无穷,而人的生命有限,于是幻想骑上六龙成仙升天。李白这首拟作一反其意,首先否认羲和驱日的神话。接着说草木“不谢春,不怨秋”。郭象《庄子注》说:“暖焉若阳春之自和,故蒙泽者不谢;凄乎若秋霜之自降,故凋落者不 怨”。万物的兴盛和衰歇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李白则以反问的形式发问,嘲笑羲和﹑鲁阳公,认为既然日出日落、四时变化、万物生息都有自己的规律,人就不能违背和超脱自然规律;只有顺应天时,同自然(所谓“元 气”、“溟涬”)融为一体,在精神上才能“囊括”天地宇宙, 与宇宙“齐死生”,终至超尘脱俗。

二、飘逸风格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3】是李白语言风格的真实写照。李白写诗时情绪变化之迅敏,思路之流畅,行为之洒脱都是惊人的。所谓“李白斗酒诗百篇”,“挥翰雾散”失近乎实录的。这种飘逸的创作风格生动的体现在他的绝句、乐府和歌行等诗歌中

1、绝句

李白在绝句创作上,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无不令人神往。《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是李白七绝佳作中的一首。大自然的山水在李白那开阔的胸襟、浪漫的情怀浸润下越发显示出豪放壮阔的神奇。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是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

感情世界的瞬间呈现,其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洒脱的气质,全都灵感一闪的反映出来,脱口即成绝唱。

2、乐府诗和歌行体

李白不仅绝句的成就卓越,而县乐府和歌行体的作品也有不俗的成绩。如乐府诗《蜀道难》。本诗是李白的成名作。诗人初到长安造访贺知章,以此诗示,贺看后赞叹不已,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称李白为“谪仙”。《蜀道难》全诗大致可分三段。

从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

而李白的歌行创作成就比乐府高。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园吟》等作品,以自身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时而顺流而下,时而逆流而上,时而大跨度的跳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将李白式的抒情表露无疑,好似暴风骤雨,骤起骤落,如水银泻般,仿佛从胸中直接奔涌而出。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呈现出浩荡放逸的浪漫主义色彩。李白在创作中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显示了诗人以恍惚变幻和积极夸张的语言,表现豪迈的、杳远的理想,显示了诗人飞跃的精神状态与落魄不羁的情怀。

三、浪漫主义者

飘逸风格的形成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李白是个浪漫主义者。李白置酒会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怀才不遇之际,于是乎对酒诗情,挥洒个淋漓尽致。诗人的情感与文思在这一刻如同狂风暴雨势不可挡;又如江河入海一泻千里。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表是在感叹人生易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全诗不仅感情充沛,而且主人公的情绪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喜、转狂放、转激愤、再转狂放,最后归结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纵横捭阖,力能扛鼎。诗人就是以感情的变化来贯策始终,甚至韵律的缓急,句型的变化,都与李白的情感相联系。全诗都随着这种感情的变化而奔腾向前,给人一泻千里的感觉。此篇如鬼斧神工,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是诗仙李白的巅峰之作。从这些诗中不难看出,李白就是一个能把外物随时随处为我所有,抒发强烈主观感受的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有一种天马行空的轻灵飘逸,也有江河般的激情豪迈,这无疑是给李白的诗增加了一种浪漫主义色彩。李白诗歌的想象是离奇的。他往往发想无端出其意料,匪夷所思。这种奇特的想象随情感的流动而变幻莫测,使人读了就仿佛走进了神仙境界,处处是人耳目一新浮想联翩,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情怀。如《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

10.论李白诗歌中的漂泊感 篇十

龙 慧

内容摘要:李白的一生大多时候都在漂泊中度过,他身上具有强烈的漂泊意识,这也反映到了他的诗歌作品中。本文通过剖析李白一生的漂泊经历,意在找寻出这一特定的生存方式对其精神建构及诗歌创作所产生的独特影响。

关 键 词:李白 诗歌 漂泊感

前言

公元725年,也就是开元13年,李白25岁,大约在这年秋天的时候,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此后,李白四处漂泊,终其一生,却再也没有回到过故乡。可以说,漂泊感在其诗歌作品上烙下了不可忽视的独特影响。所谓漂泊感,是人们心灵无所皈依的时候而产生生命的漂泊流离之感。生活的动荡变迁,人生的短暂和磨难,事业的蹉跎,都会促使漂泊意识的产生。就李白而言,终其一生都在漂泊之中,有进京干谒求官的时候,有安史**乱离逃难的时候,也有被皇帝放逐贬谪的时候,更有出翰林后千金散尽,从璘兵败贬谪夜郎的时候,最终客死异乡[1]。李白的诗歌正是其在漂泊生涯中的心声,表现他对命运、对信仰、对生存的焦虑以及对国家与个人未来前途的恐惧、忧伤。

一、漂泊的一生

李白诗歌中的漂泊感与其一生的遭遇密切相关,研究其“漂泊的灵魂”,首先要了解其漂泊的人生。

(一)安陆时期

这是李白第一次流浪的时期,是李白实现济世理想的奋斗期,这一时期自二十六岁至四十二岁。为了踏上仕途,他以任侠、干谒、隐居为手段,“广为结交,养望待举”。由于“士志于道”的思想、名士传统及时代召唤等原因,李白“伏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读万卷书之后的行万里路,漫游兼求仕。

这一时期自开元十年始。诗人的“事君”、“荣亲”的忠孝观念与建功济世的理想紧密相连,成为支配一生的主导思想。

(二)长安供职时期 这一时期是李白的思想矛盾斗争时期,李白幻想“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又是向当权者上书,同时又是避入道观假做隐士,汲汲于从民间步入庙堂。前人与今人对这一时期的划分最一致。玄宗后来终于认为李白“ 非廊庙器,赐金放之还山”,于是,李白“五噫出西京”。若用儒家观点视之,李白徒有外王机遇,却不能因内圣而保有之,故天命糜常,就不能继续在朝供奉翰林了。

(三)东鲁、梁园时期

这个时期李白开始了第二次流浪,是诗人济世理想与出世思想矛盾尖锐时期。公元755 年,安禄山叛乱,李白辗转于宿松、匡庐之间,只是在一贯的乐观与自信之中,加进了些许的悲愤。

(四)安史之乱时期

这段时期李白成了阶下囚,是诗人士济世理想执著坚持时期。其实,个体人生与历史事件的关联并不是机械直观的,李白的这一人生时期应从安史之乱后一年(公元756 年),即自李兵败自杀那一年始,至李白病卒那一年(公元762年)止,凡六年。与传统分期的一年之差反映了个人史与社会史的不完全同步。此时期内的李白,天才情结与人生遭遇的对立发展到最高峰,似一出悲剧达到了最高潮。士大夫做不成便罢,诗人却因误入反王军幕而牵连获罪,居然变成了阶下囚!荣亲梦也彻底破碎了,成了“辱亲人”。诗人晚年赠张相镐中曾悲愤地感叹道:“一生欲报主,百代期荣亲。其事竟不成,哀哉难重陈。”出狱后又遭流放,他追怀景状曰:“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得赦放还后,有了前科的诗人不能回家做一个父亲与丈夫,只能寄居在族叔家里郁闷以终,最后的绝笔是“临路歌”,前人殊不知李白是在籍道士,在教义上“羽化登仙”。是得道之人死后的境界,道士李白,当然相信他的死是“临路”了。他的肉体人生太痛苦了,当然指望另有灵魂的安妥之境可以往奔!诗人的身后,儿女们的景况并不好,等同于庸碌之辈。他曾有诗曰:“天夺壮士心”,此语看似呼天抢地,实了自况一己之哀情。

二、李白诗歌中独特的漂泊意象

诗歌经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物,读李白的诗歌,我们一定会注意到其中寂寞冷清的情与景,也许通过对这些富有特征性的意象分析,可以使我们更从精神上把握李白倾诉漂泊流离的痛苦和忧思。

(一)猿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的诗歌里总是出现猿这个意象。猿猴哀鸣益增漂泊在外的愁绪,猿猴悲啼的意象,在漂泊诗中增添了哀伤悲戚的气氛。李白漂泊诗有很多“愁猿”意象的运用,天宝十三年(754)以后安禄山逆迹已露,2 将带来天下**,诗人满怀忧情,由因至德年间皇室内讧,永王兵败丹阳,诗人因此遭受被判流夜郎的不平待遇,心态转趋悲观低沉,这增加了他更浓烈的漂泊心态。其所作《别山僧》云:“此度别离何日见?相思一夜暝猿啼”别离在即,各自又要踏上漂泊之旅,万般愁绪,辗转难眠,一夜猿啼更添别情。在李白诗歌中“愁猿”的意象,多为悲凉哀戚,在历经漂泊沧桑、饱受风霜之余,愁猿哀啼益发令人肠断。

(二)流水

李白身世浮萍,自比流水。他将流水意象广泛运用于诗作,有以水流四海比喻思念不绝,有以一水两端比喻相隔遥远,有以流水消逝不返象征别时容易再聚难,有以水面的茫茫与冷清比喻漂泊心境之的茫然,水意象在李白漂泊母题诗歌创作中扮演着多元的角色和功能。天宝十三年李白与王屋人、魏万相遇于广陵,二人同舟漂泊秦淮、上金陵,二人相别时李白作《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云:“我苦惜远别,茫然使心悲。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以黄河入海无边无际以喻羁旅漂泊思念不尽之情。其时,安禄山逆反之迹已显,天下即将面临大乱,诗人漂泊在外,空有忧国之心却无报国之门,心中的焦虑和痛苦难以言喻。

(三)雁

群雁南飞,无家可归。迁徙是雁的特点,李白诗中经常出现雁,也许是有感而发,惺惺相惜。离群之雁,常运用于漂泊意象,盖因雁的习性乃是群序而飞,故前人常以“雁行”喻指兄弟相序相随,以失群“孤雁”比喻手足离散,亲人离别,故一朝失群各分飞。在李白诗歌中,形单影只的孤雁足以使漂泊者将自身的命运联系起来,这种的表面上的相似性,为词人创造孤雁的艺术形象提供了依据。孤雁作为表现受尽漂泊流离之苦的人们的象征,在本质上是诗人对时代苦难的亲身体验的艺术成果。因此,李白诗歌中的孤雁意象是浓缩了的时代投影,又不仅仅是词人们漂泊生活的自我写照了。

三、李白诗歌中漂泊感的根源分析

(一)内心的孤独

李白诗歌中总是给人一种漂泊感,无家可归的放浪形骸,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内心的孤独,或者说归属渴望。造成李白内心深处的无依感、漂泊感,笔者以为首先在于李白身份的特殊性,即为胡人血统的身份。李白的身世有如他思想那么飘忽不定。在此,笔者支持陈寅恪先生关于李白身世的观点,即李白乃是西域胡人。尽管李白多处宣称他乃是陇西成纪李氏,并且到处交攀李姓名流,攀结宗亲关系,但在当时李白始终没有真正被接纳。例如,玄宗曾经征召李白为翰林供奉,但始终是把他当作点缀风景的轻微人物。可以通过对比同时代王维作品,发现此期间李白几乎全是一些无关 3 国家社稷大计的应景酬赠之作,而王维却作有大量关乎朝廷重大事件的应制、应教之文,由此得出结论:李白从来就没有真正被玄宗重视过。找不到归依感,这在李白内心深处,无疑会加重那种与生俱来的漂泊感,从而产生可怕的孤独,这种孤独使他一直漂泊,一直寻找寄托。同时,这样是诗人对群体的归属感的渴望。故他在儒者为主流的唐代,难以获得群体的认同。李白一生的漂泊证明了他这种找不到归依的孤独感。李白自20多岁出川之后,几乎遍游天下。李白的漫游虽然客观上造就了他的诗文创作的辉煌,但就目的而论,其出游决不是像司马迁一样是为了创作。可以说,李白之游绝非简单的漫游,而是为了寻找援引之人,寻找出仕的机会。事实上,包括李白扬州“散财三十万金”在内的种种行为,都不是为显示富公子哥儿的洒脱,而是为了结交友朋。而其结交友朋的目的,表面上是为了寻求出仕机会,更深处实际上是为了获得群体认同,获得归依感,从而摆脱内心可怕的孤独。可以试举一例以说明李白心语之迹。如《春日独坐寄郑明府》一诗:“ 燕麦青青游子悲,河堤弱柳郁金枝。长条一拂春风去,尽日飘扬无定时。我在河南别离久,那堪对此当窗牖。情人道来竟不来,何人共醉新丰酒。”一位朋友的失约竟然让豪放的李白如此悲愁,如此无所适从,令人费解。表面上是李白情深义重,其实是内心的孤独,这种孤独使李白无论走到哪里,诗歌中都充满了漂泊他乡的感觉。

(二)精神上的自我救赎

李白的漂泊,也是一种灵活的游走,是一种自我救赎。假如“众人皆醉我独醒”,功利世界不再显得可亲可爱,占统治地位的主流生活成为险恶的渊数,成为他者,成为实现自我的障碍。法国的存在主义者萨特,在其一个独幕剧间隔中,借用剧中人的口,道出自己一个很著名的观点:他人就是地狱!可见在构成人际关系中,人须努力在人之间超拔,人须在他人的眼里证明自己,证明自己活得不错,还象个人!就如同李白的自我价值不能自恰、自适、自我完满一样,他须得有另一他者作为评判。因为他无法在皇权的评价体系中获得自我认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自我价值在皇权评价体系中,是以对现实社会的掌控和改变作为依据的,但改变现实世界是需要多种因素和条件的。李白也不见得就必然有使 “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治国方略,尽管我们对他们的诗歌才能实在敬佩爱戴,视之“仙圣”,对其在诗歌中描绘出的经世济用之宏图,也多以褒扬宽仁之心包容。

(三)动荡不安的时代因素

李白在朝廷收到排挤,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体面地打发了之后,人们念念不忘他的遭受谗言,为他鸣不平。但对于李白而言,就是怎样走出朝廷为主导构成的价值氛围中。前面说到,在唐代,尽管它同其他封建时期相比,算得上是一个开明的封建君主时代,但是,就其构成的基本的社会氛围而言,还是只有一条道。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 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这就是李白个人想要实现自己,须得借助于皇权,借助于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这种价值单一的情况下,假若诗人遭际到被皇权遗弃或排挤打击,想要冲出这个唯一的价值氛围,想要逃出它的强大的吸引力,是非常困难的。何况这种吸引力具有黑色般的强大力量,黑色的吸附力。怎样逃避它的吞噬,这是每一个诗人都必须面对的课题。杜甫在怀念李白的诗句中写道:“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大凡诗人都会遇到不幸的遭际,这种不幸,也含有诗人在精神上的无所归依。所以,李白依凭的就只能是山川风月,他的放浪形骸、醉生梦死、及时行乐恰恰是对千古不移的皇权统治秩序的恒定性之反叛。漂泊就成了反叛的一种形式,一种载体。李白在骨子里,一直对漫游天下有着理想性的情结,即使在他念念不忘的“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事君之道的热狂之中,亦未能忘记“浮四海,横八荒,出宇宙之寥廓,登云天之渺茫”。所以,他自己认为的最为如意的状态是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真可谓“身居魏阙之上,心在江海之间。”

诗人们原本是想求取功名,博得个封侯荫子,留名青史。然而,在这个动力的驱使下,走出家门、游走天下。然而在其奋发的过程中,或者因为仕途上的挫折,或者因为及第愿望的落空等等,这个原本的目标逐渐丧失其本源目的,逐渐淡出其视野,而走向了另一途程。通过这种对自我的关注,李白将自己从诗歌传统中一些最严格限制的方面解放了出来,这些方面包括观察对象的被动性,人生欲望的压抑,及外部世界的专制。其实,李白的漂泊,是通过对自我的关注,而从压抑和专制里获得解放。他没有更多的关注到自身在山水之间倘佯所构成的自我解放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德辉.客寓意识与唐代文学的漂泊母题[J].社会科学研究,2006(5):6 [2] 王正著.悟与灵感:中外文学创作理论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2-13 [3] 李白: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5-6 [4] 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44 页。[5] 王辉斌:李白思想研究综述,济宁师专学报,1995 年第4 期。

[6] 钱志熙: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东方出版社1997 年版,第314 页。[7] 胡国瑞: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及艺术特点,李白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1964 年版,第206 页。

上一篇:高二学会感恩作文800字议论文下一篇:三年级上语文课文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