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总结思维导图

2024-09-14

高中历史总结思维导图(精选12篇)

1.高中历史总结思维导图 篇一

“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 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 是打开大脑潜力的万用钥匙。”这是思维导图的创始人东尼·博赞对思维导图所进行的描述。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工具, 它体现了思维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具体化, 即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 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 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因此, 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来辅助学习, 不仅可以很好地把握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获得学习的能力, 尤其是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教师将思维导图整合到教学中, 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学, 还可以推动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可见, 思维导图思维内涵和支架式教学理念有很大的结合点, 思维导图伸展性的特征能够有效地为支架式教学提供支架, 有利于支架式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 提高支架式教学的效果。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历史支架式教学模式”具体如何实施, 本人结合《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课的教学实践阐述。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师在课前做好本课的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分析和教学对象分析。

(1) 教学目标分析。新课程标准中, 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的教学目标为识记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理解这三种制度的内容、特点、作用和深远影响以及早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可采用分析历史地图、史料解读、问题探究等方式进行。通过本课的学习, 学生深刻感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并由此进一步感受到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 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教师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这就为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历史支架式教学的开展打好了基础。

(2) 教材分析。《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课的重点是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难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及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师明确了本课的重难点, 才能够更好地借助思维导图通过支架式教学来展开教与学。

(3) 教学对象分析。教师为学习所搭建的支架要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即学生目前已达到的学习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学习水平之间。只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准确客观的分析, 才可能找到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支架。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课是高一必修政治史的第一课。学生都是高一新生, 他们在初中的时候对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并不深入。师生在新课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借助思维导图, 搭建好支架, 引导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攀升。

2.学生准备。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课程标准及问题展开预习。同时, 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 并且在课前通过小组协作学习绘制本课的思维导图。这种预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推动了小组合作学习,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在课堂上进一步绘制和完善思维导图, 也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不同的方法搭建支架开展学习。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借助单元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就会对本课的学习产生好奇心: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如何形成?如何维护统治?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这样, 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入本课学习的最初支架就建立起来了。

【新课学习】

在新课学习的过程中, 小组协作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完善课前已经绘制的思维导图。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则基于思维导图, 适时搭建学习支架, 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攀升。最后教师撤销支架, 由小组成员讨论完善本课思维导图并展示。

以下展示的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学生所绘制的思维导图, 以及教师如何基于思维导图来进行高中历史支架式教学。

1.关于王位世袭制的学习。

学生在绘制王位世袭制的思维导图时进行了思考, 提出了问题:如何评价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呢?这个问题的提出说明了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思想的火花在迸发。为了引导学生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基于思维导图, 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的支架, 即让学生结合材料讨论探究问题:禅让制体现了民主, 世袭制体现了专制, 那么禅让制代替世袭制究竟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

通过探究学习, 学生深刻地理解了顺应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制度必定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这就是历史的进步。学生在这一支架的协助下, 对历史的认知水平得以攀升。

2.关于分封制的学习。

分封制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 高中的学习应当要有一个提升。教师首先让学生展示这部分的思维导图, 然后基于这个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活动的设计, 搭建学习支架。

这个支架主要通过设置材料分析、问题探究的学习活动方式进行。通过这一环节的支架式教学, 引导学生对分封制的目的、内容、特点、作用、结局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 学生实现知识的又一攀升。

宗法制是本课的重点,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学生通过课前小组协作虽然可以绘制出思维导图, 但是对宗法制的理解存在疑问, 比如如何正确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关系?此时, 教师基于学生所绘制的思维导图适时地搭建学习支架, 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通过课件, 动态展示分封制形成过程, 宗法制下大小宗体系的形成过程, 并请学生结合课件演示的情况讲述宗法制及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在这一学习支架的协助下, 学生对宗法制及其与分封制的关系就有了直观形象且清晰的理解。

4.小组结合思维导图对本课学习进行课堂升华。在课堂的最后5 至10 分钟, 教师撤掉学习支架, 由小组展示完成的思维导图, 这正体现了学生建构出真正属于自己所感悟、理解、探索到的知识。整个课堂, 教师基于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适时地搭建学习支架, 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攀升, 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 也提升了能力。

三、效果评价

在课后, 师生通过三个层次进行效果评价。

第一层次在小组内部进行, 组员之间对在这次绘制思维导图中的表现和收获进行评价。

第二层次在小组之间进行。组与组之间互相交流所绘制的思维导图, 相互进行效果评价, 取长补短, 互相学习。

第三层次由教师对各组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 写出评语, 粘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 供全班同学学习。

2.高中历史总结思维导图 篇二

【关键词】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 教学效果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托尼·巴赞在1970年前后提出的一种记笔记方法,它是一种形象的思维工具和高效的信息处理系统,将其引入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能使学生从繁复的文字表达中解放出来,较好地解决当前高考模式下历史学科所面临的时间少、内容多、能力要求高等问题。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也以更为直观、形象的方式来激发高中生学习的乐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养成勤于思考、乐于总结的学习习惯,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历史素养,从而真正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一、利用思维导图,构建清晰的历史知识体系

1.以专题为核心,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根据新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教科书在编写上都采用了专题史体系结构,主题鲜明,内容精炼,但却弱化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使学生无法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缺乏历史时空感。针对这一问题,不妨让学生以专题为核心,利用思维导图建立体系化的线索和框架。

通过思维导图这种直观的方式对历史知识进行结构化的表达,能够把分散的知识进行串联、归纳和整理,体现了历史知识内部的关联性和逻辑性,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建立时序化意识。同时,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活跃课堂气氛。

2.对专题内容进行适当整合,重新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高中历史教材中每个专题都是围绕一个鲜明的主题展开的,其他内容则作为附属予以简单化,可如果仅从这几个角度看待历史,会给学生带来简单化、绝对化的思维倾向,不利于他们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历史。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巧妙利用教学资源,对教材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内容进行适当整合,并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使学生构建更为全面、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大历史观。如选取人教版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四个专题中的相关内容,将其整合为一个新的专题知识体系“中国的城镇(市)化历程”。其内容有:第一,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原因和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第二,近代城市发展的原因、表现和影响(自然经济的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第三,新中国城镇(市)化的曲折发展历程(一五计划、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这样一来,对专题间内容的思维导图构建就能使学生以更加宏观的视角来审视历史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和相互关系。

二、利用思维导图,加深对历史主干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美国教育学专家戴尔的视听教学理论表明,通过思维导图这种图形化的视觉表现形式展现教育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事物形象的认识和对知识更深入的理解。以《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发展趋势》为例,本单元的课标要求为: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而上述思维导图基本涵盖了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高考主干知识,并建立其中的脉络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总结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本质规律。但是,思维导图只是一种简单的思维工具,它不能代替历史教学的过程,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达到深化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就必须在历史教学中对其中的要点知识进行科学的处理,如精心设问,为学生的思考搭设平台等。

三、利用思维导图,培养有效处理信息的能力

思维导图的构建是学生在发挥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把纷繁复杂的历史资料条理化、系统化的提炼过程,它能使学生快速得到有效的历史信息,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养成对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某省份的历史高考中,题目给出了一张宣传画,上面印着联合推翻军阀和帝国主义、依托民众的力量、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印制等信息。从例题给出的信息综合考虑,可以得出其共同特征是国民大革命,再结合具体选项看:A.作者不支持袁世凯独裁卖国行为;B.五四运动的群众基础十分坚实;C.招贴画宣传的是抗日民主统一战线;D.国民党对三民主义的重新阐释,很容易快速得出D选项为正确结论,因为ABC选项同题干给出的信息缺乏必要的关联性。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和谐统一。在当前教育教学方式转型的大环境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方法与策略,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还需广大教师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 段培情. 善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J]. 广西教育,2014(34).

[2] 刘海燕. 历史课堂“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及运用[J]. 成人教育,2013(03).

3.九上历史知识的思维导图 篇三

——第二次工业革命

1、主要成果:

①新能源(电、石油)的出现和利用。

②新机器(内燃机)和新产品的创制。

③新交通运输工具(汽车、飞机)的出现。

④远距离传递信息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电报、电话)的发明。

2、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为核心的革命,使人类从“蒸汽时代”跨进了“电气时代”。

3、爱迪生:

①美国人,人类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发明家。

②发明:电灯、留声机、油印机、蜡纸等。

③被称为“发明大王”;把“电”的福音传播到人间的天使。

④名言:“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加上百分这九十九的汗水”。

4、卡尔•本茨:德国人, 1885年成功地设计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使用汽油内燃机的汽车。

5、亨利•福特: 美国人, 19首先在汽车生产中使用流水线装配工艺。(美国被称为“装在轮子上的国家”。)

6、莱特兄弟:美国人,被誉为“航空飞行器的先驱”。19成功制造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取名“飞行者1号”。

7、结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我国的启示:我国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极发展高新科技,将科 技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第19课 缔结结盟的狂潮

1、一国主导的“三国同盟”:

①成员国:德、奥匈、意大利。②核心:德国

2、拼盘式的“三国协约”:

成员国:英、法、俄。

3、结盟目的:增强自身实力,在扩展势力的竞争中战胜对手以争夺世界霸权和瓜分世界领土。

4、两大军事集团的性质:具有争霸性质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

5、后果: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使世界局势日益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第20课 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直接原因(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3、爆发(开始):奥匈帝国在197月28日对塞尔维亚宣战

4、转折战役:凡尔登战役(交战双方:法、德),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5、新式武器:毒气、坦克、战舰、飞机

6、结束:1911月11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同盟国战败。

7、影响:对人类造成巨大灾难(战争历时4年零3个月,参与国家33个,15亿人口卷入,战火燃遍欧亚非,阵亡人数840万,受伤人数2100万,支出战费2084亿美元)

8、一战性质:除塞尔维亚等极少数国家具有民族解放和自卫战争性质外,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而进行的战争。

9感悟:我们要珍爱生命,爱好和平,反对战争。

第22课 引领时代的思考

1、兴起的原因: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根本原因)

2、性质: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理性主义。

4、代表人物:

①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避免出现独裁和专制,首先在美国用于实践)

②卢梭(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法国大革命的导师)

③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特别是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品质:不畏强权,大胆否定权威,不懈追求真理。)

4.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四

思维律动

—运用思维导图

推进历史教学

龙口市明德学校 于亚范

孙新艳

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考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改实施以来,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务之急的大事。目前初中生学习历史遇到的问题主要有:基础知识不扎实,没有建立起基本的知识体系;不能够把相关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历史知识碎片化现象严重;缺乏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掌握;根据题意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组织答案的思维能力不够等等。随着明德学校省级课题——初中数学“思维律动”课堂建设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我尝试进行教学实践探索,结果发现: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也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历史教材由《课程》到主题,再到单元、课、框目,本身就是思维导图的关联点,说明编者在编辑教材时也在运用思维导图结构,搭建《历史》知识体系,促使学生学会放射状、关联性思考。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法,能激发学生潜能和学习兴趣,帮助其从整体上系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一、备课中,用“图”设计,把握课程结构。

首先,传统的教学设计平铺直叙的文字教案和表格备注式教案,这种教案能清晰反映课堂进程,教具的使用情况,预示学生的反映和教学效果。他们的缺点同样在于繁杂的文字描述大大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无法直观的感受教学设计的结构,无法第一时间了解教师的设计思路,无法表达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我尝试运用思维导图制作新型教案,发现这样能够对课程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促成形成整体的观念和在头脑中创造全景图,加强对所教内容的整体把握,而且可以根据教学过程和实际情况做出具体合理的调整,使整个教学过程和流程设计更加的系统、科学、有效。

用“思维导图”备课,最好的办法是先看封面和单元前言,再看目录,然后翻动全书几次,把握住对全书的“感觉”。将教材的单元、课、框分成各个主题,确定思维导图的框架。最大的主题(教材的名称、单元、课)要以图形的形式体现出来,达到整体把握课程结构。

二、预习中,览“图”记忆,进行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然后,运用思维导图给出文本框架结构。

预习中,先让学生浏览课本找出各个段落的关键词,接着,完成《伴你学》知识梳理的思维导图,这样预习操作简单,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学生就可轻而易举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网络。这个过程是学生思维动态生成的过程,可帮助学生梳理文本脉络,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利器。

三、课堂中,看“图”回顾,建构知识网络。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已经设计好的思维导图进行有效的教学。课堂上可以运用教学软件,或者直接画在黑板上,当思维导图一步一步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时,它迅速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结构的把握,便于学生了解教师的思维过程,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搞清历史事件之间的线索和因果关系。思维导图,思路清晰,图文并茂,直观简洁。看到一张完整的思维导图,学生不光能迅速掌握一堂课的核心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清楚的看到教师思考的过程。

这一过程,首先是帮助学生整合了信息。由于思维导图是以课题为核心的结构体,因此运用思维导图能将各种历史事件进行综合整理,运用右脑强大的图形思考能力瞬间记住所学历史事件,根据导图之间的各种关系连线发现历史信息的内在联系,进而理清理路。其次是构建了学生的知识框架。使学生把握了整个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

四、复习中,画“图”织网,进行自我分析。

复习中,学生首先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体的回顾和梳理。使学过的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清清楚楚的了解究竟学了哪些知识,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结合考点进行梳理。使用思维导图快速的把学过的所有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与整理,这样所学过的知识及其知识点逻辑之间会更加条理清晰。

在“回顾展望”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利用思维导图编织自己的知识网络,这是最有效、最明晰、最简易又是最便于记忆的方法。使用思维导图可以使你头脑清晰,一目了然。这一步骤很重要,否则,只是把习题做一遍,仍然会感到杂乱无章,答题时就没有把握。思维导图做得可大可小,大图是总的框架,在总图的框架下,再切分多个块面,每个块面就是一张小的迷你思维导图,上面再有更细致的知识点。

知彼知己,自我分析。“彼”是指科目重难点和考试要求,“己”就是自己的学习情况,看看自己掌握了哪些,哪些还有缺陷,需要进一步加强,哪些要重点复习,重点训练,把这些内容都在思维导图上面做出清晰、明确的标注,通过思维导图在学习中的应用,快速的了解到自己的知识掌握状况,然后有针对性的根据自身的状况,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有的放矢得进行高效复习。

合理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可达到以下效果。

(1)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记忆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复习中有些学生反映历史学科知识点多,琐碎,易懂难记。我们只要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就会在脑子里留下深刻的痕迹。这需要树立宏观意识,采取科学的记忆方法,才能提高记忆效率。

(2)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复习的最终目的。拿到题后,别急于动手做,先从宏观上看它属于哪一章、哪一类题型的题,不同章节有各自的解题思路,不同题型有不同的做题顺序和方法,平时应该在解题方法上去寻求其规律,找到归属感,考什么题型就知道往哪儿想。此规律包括解题常规的切入口,容易犯的错误等,认识了解题的规律性,能提高解题的正确性和速度。

(3)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其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平时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知道学习的价值。在体现个性化思维时,充分展现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使学生的尊严与人格得到提升,对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思维导图不仅可以运用在历史课的学习中,其它科目也可以使用,方法都是相同的。思维导图且不说可以让你用一个小时便能记住别人两个小时甚至三个小时才能记住的东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率。单是记忆时的赏心悦目和油然而生的自豪感都是死背书本所得不到的。

5.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课思维导图 篇五

A.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B.新疆和平解放

C.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岛 D.西藏和平解放

【考点】C2:西藏和平解放.

【分析】本题考查西藏和平解放.

【解答】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大陆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故选D.

2.标志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被消灭的历史事件是( )

A.农业合作化的实施

B.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

D.新中国的成立

【考点】C6:土地改革的意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的意义.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

【解答】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更加巩固了新生的人们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故选B.

3.第一个五年计划发展的重点是( )

A.农业 B.商业 C.重工业 D.轻工业

【考点】C9:一五计划.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

【解答】1953年,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

故选C.

4.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国民经济的恢复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考点】CB:三大改造完成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分析】本题以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解答】1956年,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故选D.

6.下列人物中,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的是( )

A.雷锋 B.焦裕禄 C.邓稼先 D.王进喜

【考点】CF: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焦裕禄的有关内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焦裕禄是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焦裕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故选B.

7.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 ②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③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④西藏和平解放。

A.①③②④ B.④①③②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考点】C2:西藏和平解放;C8: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C9:一五计划;CB:三大改造完成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事件的时间.

【解答】①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于1954年,②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于1957年,③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于1956年底,④西藏和平解放在1951年.因而正确的顺序是④①③②.

故选B.

8.十年““”“的十年是指( )

A.1949﹣1959年 B.1953﹣1963年 C.1956﹣1966年 D.1966﹣1976年

【考点】CG:“”.

【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知识点.

【解答】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它成为“”开始的标志.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所以十年““””的十年是指1966年至1976年.

故选D.

9.“”时期,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被污蔑为“叛徒、内奸、工贼”,开除出党,并被非法监禁,迫害致死.这突出表明“”期间(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C.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

D.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考点】CG:“”.

【分析】本题考查了“”时期的刘少奇冤案.

【解答】刘少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69年“”期间,在不经过任何法定程序的情况下,被迫害致死,成为党的历史上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是.这一事件反映的是“”时期,民主法制形同虚设.

故选C.

10.““””结束的标志是( )

A.“九一三”事件 B.“四五”运动

C.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 D.“_”被粉碎

【考点】CJ:“”的结束.

【分析】本题考查“”的相关知识点.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

【解答】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粉碎了 “_” ,“”结束.

故选D.

1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

A.乡镇企业改革 B.民营企业改革 C.私营企业改革 D.国有企业改革

【考点】D3:国有企业改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解答】1985年,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围绕所有制结构、管理模式和分配制度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故选D.

12.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以“松绑”为契机的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了。这里的“松绑”主要指( )

A.实行公私合营 B.扩大企业自主权

C.推行企业股份制 D.鼓励企业兼并

【考点】D3:国有企业改革.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城市改革,知道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解答】注意题干的时间“198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扩大公有制企业经营自主权.

6.高中历史总结思维导图 篇六

一、调整教学策略,构建合适的思维导图形式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由于知识的独特性,导致教师无法直接使用思维导图。教师需要将抽象的思维导图整合为具体的教学方法,这是整个教学的关键。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高中的地理知识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能够熟练地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此外,教师还应该认识到当前地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都是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思维导图的出现主要解决了当前的教学中学生的记忆困难。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范围中,学生由于对知识的掌握缺乏足够的认识,进而导致了一些记忆性的学习困难。这是由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不够,而思维导图的出现则是改变了这种困难。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大大地改变对地理的认识。

所谓合理的思维导图形式,主要是建立在地理知识体系中的导图形式。思维导图以简单有效著称,因此教师应该简化知识的难度,删繁就简,留下最精髓的内容。例如,在学习《全球洋流》这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尽可能地简化知识的内容,留下最为重要的部分。全球的洋流可以按照地域的差异,分为若干个部分,而这几个部分便是思维导图的主要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对知识进行简化并不意味着删去知识的内容,而是选择最为基础的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可以进行深层次的探究。相比于传统的教学形式,它是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进而深入研究,在学习中降低的难度,同时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这是思维导图的基本使用方法。

二、合理使用图片,简化教学过程

在思维导图中,图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相比于文字,图片可以传达出更多的信息,同时也丰富了教学的表达形式,学生也会在这种体验中获得不同的表达形式。从学生自身的情况来看,图片的出现也会环节他们对文字的理解压力,在两种形式中的切换也有助于学生们的记忆。因此,教师应该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合理使用图片,简化教学过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图片的选择。首先,图片应该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包含一定的教学知识。这是简化教学的关键之处,教师可以利用知识的内容,让学生获得完全不同的学习感受。其次,图片和文字的比例应该符合学习内容的需求。在教学中,文字和图片的特点各有不同,而在不同的教学要求中,这二者的比例也是不同的。教师不可以过于极端,即过度追求文字或者图片的使用,这二者无法对学生产生一个理想的化学效应。

除了上述的内容之外,思维导图还应该能够联系知识之间的关系。在选择图片的时候,教师应该事先了解到学生们的记忆特点,选择合适的图片。图片不仅要能够浓缩精华,还要让学生获得一个良好的感受,进而达到一个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根据学生的需求,构建具有特色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的出现,改变了当前的教学模式,但是它只是一种抽象的教学思想,它和学生的需求是存在差距的。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思维导图,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思维导图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情况,以便于调整教学形式。从学生的情况来看,在不同的时期,他们会出现不同的教学需求,教师应该满足这些内容。此外,教师还要预想到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学生的适应性问题。这些都是有可能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一些因素。思维导图虽然具有很多的优点,但是并不是全能的,也不是每个学生都会喜欢这种学习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中,教师便要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对学生来说,则应该积极地配合教师,随时和教师保持交流,及时向他们反馈自己遇到的困难。因此,教师有必要和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及时给予一些帮助。思维导图的形式可以应和学生的需求,这样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当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学生便可以在知识上达到理想的学习感受,学习的效果也就随之提升。最后,笔者认为教师还可以在生活中寻找一些例子,以便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这样学生便可以在学习中达到一种理想的效果。

四、结语

思维导图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它可以有效地改进当前教学的体系,让学生获得一些完全不同的教学感受,最后提升整体的教学效率。对教师来说,应该重视思维导图的利用。以高中地理为例,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优势,改变学生的知识,让学生达到一种理想的学习效果。在使用的时候,教师应该调整当前的教学形式,为思维导图的应用做好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让学生获得一种良好的教学体验,在思维导图的利用中选择合适的图片,并注意和文字之间的搭配,让学生获得一种良好的教学体验。除此之外,思维导图还应该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为教师制定针对性较高的教学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和交流关系等是关键环节,教师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从学生自身的情况来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决定了思维导图的应用效率。

参考文献

[1]黎加厚.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的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3,(9):59-63.

7.高中历史总结思维导图 篇七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历史教学;应用

高中历史教材在编写上采用了内容精简、主题鲜明的结构体系,整体来看虽然对于学生而言知识系统更为清晰,但不利于学生多层次与多角度进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而在教学中可有效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协助学生构建起更为完整与全面的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历史观,解决当前历史教学所存在的诸多弊端。因而探讨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是上世纪60年代英国大脑基金会总裁所发明的一种思维辅助工具,如今思维导图被应用于社会中的各个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肯定。具体来讲,思维导图利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将各级主题关系通过互相从属的层级图形式展现出来,将主体关键词同颜色、图像等构建起有效的记忆连接。其作为一种图文表达形式的发射性思维工具,呈现出了思维过程以及知识的关联性,能够引导人们深入思考,丰富知识结构。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的作用

历史是高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其有着较为鲜明的学科特征。高中历史向学生展示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知识,学生能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发展人格。但实际上,由于现行教学体制,许多学生学习历史只是为了高考分数,硬着头皮背书,真正对历史学科感兴趣的少之又少。从历史学科的实质来看,学习历史是为了传承文化,发展智力,“鉴往知来”,但在實际教学中,学生在“死记硬背”的学习压力下丧失了学习兴趣,历史学科的学习效率也不甚理想。而历史学科的特征决定历史教学应着眼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而言,高中历史教学既要承担着让学生获取高分的责任,也承担着历史育人的重要使命,既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以及学习能力,也要以提高学生的考分成绩作为重要任务。因而这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当中不断分析与探究更高效的教学方法。

三、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实践

(一)导入新课。历史学习中,学生学习新的知识点通常都是建立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上。教师在教学当中应重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将新知识融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因而在新课导入中,可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实现知识的融合,引导学生拓展性的知识体系。如学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知识点时,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引导,让学生将“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变化的原因”绘出思维导图,并在课堂上让学生结合自身思维导图向同学们叙述。教师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思考:“19世纪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但帝国主义以及我国封建主义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结合思维导图引入新课,和学生共同探讨我国自甲午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辛曲折历程。总体来看,利用思维导入引入新课,可立足与知识系统与整体的基础之上,充分把握教学中的具体细节,引导学生构建起系统化的知识内容,进行更细致的思考。

(二)专题复习。历史学科不但需要科学合理的背诵记忆,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因而专题复习显得非常重要,专题复习的方式可使零散的知识点更为系统化,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教学《资本主义市场形成和发展》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将殖民扩张、新航路发展以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等通过箭头图像组合在一起,学生在此章节的学习当中,基于思维导图思考不同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此类具备共同特点的知识点有效组合在一起,逐步养成知识联系与总结的习惯,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在总结与思考当中更透彻地领悟历史知识,发展历史思维。再如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几个专题内容,可将其整合为“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的新的系统专题内容体系,并将其专题内容进行思维导图构建,让学生以更多元与更宏观的角度来探索思考我国历史进程当中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发展脉络与联系。

(三)探究学习,融合知识。探究学习是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与探索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其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如今探究式学习也受到了各科教师的足够重视。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利用思维导图开展探究学习也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可布置“对历史人物李鸿章的评价”的探究课题,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整合知识点,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全方位评价来进一步深入掌握历史人物的生活背景,提升对中国近代史的认知,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具体教学实施方案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利用小组组长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并确定主题;将主题内容用彩笔绘在白纸中间;结合讨论,画出子主题分支;结合子主题进行讨论,把探究好的子主题画出;各个小组在完成讨论之后,将完成的思维导图展现出来,并向同学们分析;各小组展示完成之后,进一步分析总结。学生在利用思维导图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更清晰认识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感受社会发展,学会利用此种思维方式,从杂乱的历史事件当中构建出主线,从而能够更高效地学习历史。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可极大程度教学效率,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升历史素质。诚然,要利用好思维导图这一学习工具,还需要广大教师进一步深入实践与分析,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王京.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历史支架式教学研究[J].新教育,2016,01.

[2]李建忠.浅谈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学周刊,2016,01.

[3]刘悦.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复习课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1.

8.高中地理必修三思维导图 篇八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一、认真听讲

仔细计算一下每天的学习时间,不难发现,我们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如果课堂上不好好听课,你成绩绝对不可能太好。学习地理的时候,听讲的过程非常重要。书上写的很浓缩,不要觉得老师讲得不好,既然讲得不好,那你学习又有什么用呢?认真听讲是学好地理最基本的一个条件。

二、必要的练习一定要有

我们都知道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做地理练习就是实践的过程,学地理的时候,总会发现考试的题目似乎和书本搭不上边,不是搭不上边,而是这类练习做少了。其实,所有的知识都是来源于课本,那些不会做的题只是高于课本一点。一定要多做做练习。

三、不懂就要问

相信大家都知道,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想办法搞明白,不然你累积的问题越多,你的成绩也就受影响越多,所以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多问,想办法搞明白,不在知识上留死角。刚开始接触地理的时候,肯定会有一些地方不懂,甚至别的同学很容易理解的问题,放到自己那儿,总是不能理解。别不好意思了,主动去问!不要怕被笑,知识是自己的,不懂的就一定要去问。

四、记得借鉴别的同学的学习方法

孔子都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学霸们一般都有极高效的学习方法,多参考、借鉴一些优秀同学的学习方法不是什么坏事情,学习地理的目的很简单,在增加知识的同时,可以为自己考一个高分。但是如果自己再怎么努力,分数还是不理想的话。记得问问老师和其他学地理好的同学,多学学别的同学的,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高三地理复习技巧:

一、抓住一轮复习,全面掌握基础知识

“能力为主导,知识为基础”是高考永恒的话题。 高考试题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地理基础知识的不同演绎和迁移,即使是综合试题也是在基础之上的综合。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就很容易在考试过程中遇到障碍。一轮复习正是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盘点的阶段,因此,同学们一定要重视这个阶段的复习,力争做到“当天内容及时消化,每单元知识及时巩固”,力争吃透每个知识点。

二、重视地图,将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高考试题也往往以地图为切入点,近年来高考试题的采点甚至出现微观、局部地区,这就要求同学们有很强的读图能力和区域定位能力。因此,同学们平时应注重读图、填图、默图、甚至描图训练,只有把所有的知识都落实到地图上,才能切实提高解题能力。

三、关注时事热点、联系生活实际

地理时事热点问题、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都是地理学科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理想切入点。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这些问题,分析生活中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原因、提出某些问题的解决措施、了解某些工程发展的最新进展、将某些时事与相关地理知识联系起来等。同学们平时应注意经常看报,学会发现时事中隐含的地理信息,不妨可以自编一些地理时事题与同学交流、互相考查提高。

四、学会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表述

地理高考说明中要求“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有的同学客观性试题做得相当不错,但进行文字表述时却常常不能到位,不是关键字抓不住,就是语言逻辑出现问题,使本该得到的分丢失。关键在于,平时就没有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进行记忆与表述。课本是我们学习规范地理语言的重要工具,从现在起,同学们应尽量使用课本语言进行表述和记忆,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述习惯。

海岸线曲折的原因

欧洲是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的一洲.多半岛,岛屿,海湾和内海。造成海岸线曲折的原因主要是地质作用、外力作用、第四季冰川和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欧洲海岸线曲折,大陆轮廓破碎,海洋深入内陆,使得欧洲大陆各地距海距离近,受海洋的影响大,水汽较充足,海洋性特征明显。

1海岸线的种类根据海岸底质特征与空间形态,可将海岸线划分为基岩海岸线、砂质海岸线、淤泥质海岸线、生物海岸线和河口海岸线。

1. 基岩海岸线

基岩海岸线的潮间带底质以基岩为主,是由第四纪冰川后期海平面上升,淹没了沿岸的基岩山体、河谷,再经过长期的海洋动力过程作用形成岬角、港湾相间的曲折岸线。基岩海岸线曲折度大,岬角突出海面、海湾深入陆地。岬角岸段一般以侵蚀为主,侵蚀下来的物质在波浪和海流的作用下,被输移到海湾岸段堆积。基岩海岸岸坡陡峭,奇峰林立,怪石嶙峋,海水直逼悬崖,海岸景观秀丽。

2. 砂质海岸线

砂质海岸线的潮间带底质主要为沙砾,是由粒径大小为0.063~2mm 的沙、砾等沉积物质在波浪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相对平直岸线。砂质海岸线多具有包括水下岸坡、海滩、沿岸沙坝、海岸沙丘及潟湖等组成的完整地貌体系。它多发育于基岩海湾的内缘或直接毗连于海岸台地(平原)前缘。砂质海岸形成时代可追溯至晚更新世,其规模取决于海岸轮廓、物质来源和海岸动力等因素。砂质海岸沙滩细软、阳光明媚、海水清澈、环境优美。

3. 淤泥质海岸线

淤泥质海岸线的潮间带底质基本为粉沙淤泥,是由粒径为0.01 ~ 0.05mm 的泥沙沉积物长期在潮汐、径流等动力作用下形成的开阔岸线。淤泥质海岸线多分布在有大量细颗粒泥沙输入的大河入海口沿岸。淤泥质海岸地势平坦开阔,海滩宽达几千米,甚至十几千米,是滨海滩涂湿地的主要集中分布区。淤泥质海岸滩涂宽阔,水浅滩平,便于围塘,多被开发为养殖池塘、盐场。

4. 生物海岸线

生物海岸线的潮间带是由某种生物特别发育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海岸空间。生物海岸线多分布于低纬度的热带地区,主要有红树林海岸线、珊瑚礁海岸线、贝壳堤海岸线等。生物海岸资源丰富,环境脆弱,奇特珍稀,多被选划为海洋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区域。

5. 河口海岸线

河口海岸线分布于河流入海口,是河流与海洋的分界线。河口海岸线一般从河流入海河口区域的陡然增宽处划过,有些河口形状复杂,需要根据具体的地形特征、咸淡水混合区域、管理传统等确定。

欧洲海岸线曲折的影响

有利影响:适合发展近海养殖,便于近海资源的开发,国土少的可填海造陆,旅游观光。等等

不利影响:不易找到适合大型港口建设地等。

9.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英语教学设计 篇九

【摘要】高中英语教学词汇量以及信息量较大,加上语法结构也较为复杂等特点,无形中对于高中英语教师以及学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高中英语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高效、科学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建议教学难度,同时还能够推动教学成果的有效提升。本文将主要基于思维导图理论视角,对于高中英语教学进行设计,辅助高中英语教师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思维导图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118-02

1.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还被称为心智图,其最早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英国的东尼?博赞提出的,当时是作为一种记笔记的方法。在随后的应用中,东尼?博赞通过将思维导图在成绩较差学生中的使用,发现其可以有效的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得其成绩具有明显的提升;以此,东尼?博赞逐步的将其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也就形成了现代的思维导图概念。思维导图是建立与层级和分类的信息组织基础上,其通过从中心主题的特定关联进行分支的展开,然后由图形标识分支或是关键词,利用色彩和字体的变化将内容展现为一种放射性思维状的可视化工具[1]。因而来说,思维导图是一个思维过程的导向以及记录,其主要是通过对于思维的组织管理,进行知识机构关系的图示,进而形成知识的放射性图形化,改变了学生的时为模式,同时也简易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难度。

2.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英语教学设计原则

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既要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还是还需要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英语教学设计,其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发散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根据教育心理学以及高中学生特点,在基于时为导图的高中英语教学设计中主要需要遵循五大原则:

(一)渐进性原则;其主要是指在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渐进的提升思维导图的内容以及方式展现,同时提倡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引导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时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保持足够的耐心,对于学生的疑问进行细心解答。

(二)引导性原则;高中英语的教学提倡对于学生听、说、读、写四大方面的提升,因而在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自身经验的总结,在对于思维导图的绘制上,应当强调其具有较高的引导性、兴趣性,使得学生在观看以及理解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更好的引导,通过自身的积极思考优化课堂氛围,从而提升英语教学成果的提升。

(三)主体性原则;在任何时候,无论使用任何教学方法,学生都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地位,因而来说在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其主要体现于,在对于思维导图绘制的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点,通过对于课程内容的难点等方面的把握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2]。同时在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强调引导学生的参与,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得学生成为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主人,强化学生的认识以及理解。

(四)归纳整理原则;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其主要教学内容展现为单词、语法、阅读、写作四大方面,因而来说在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强调对于四大方面信息的归纳整体,然后通过科学的加工,强化其四大方面内容之间的联系[3]。有序的归纳整理能够将原本零散的知识点,有序的组成一个系统化的网状的学习结构,优化学生在对于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的理解难度。

(五)优化组合原则;英语教学成果的提升,需要对教材、教师、学生、教学手段四大要素进行科学的把握;因而来说,在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对于上述四大要素的优化,其首先需要明确四大要素的各自地位,然后通过有效的整体优化结合,形成整体化的思维导图教学系统。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英语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其需要通过对于多方面因素以及环节的把握以及控制,通过以上所述五大原则的把握以及遵循,可以有效的辅助高中英语教学设计策略的提出以及改善。

3.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英语教学设计模型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英语教学设计模型,其需要以思维导图以及英语教学互动的有机集合,进而以此为基础进行模型的设计,因而在模型中既能够有效的体现中高中英语教学同时也能够体现出思维导图理论。具体的来说,在对于思维导图的高中英语教学设计中,我们应当将此模型主要分为四大方面内容,分别为教学前期的分析环节、教学内容设计环节、教学策略设计环节、教学评价环节。通过以上步骤的层层递进,进一步的保障了设计系统的最终产出方案合理性。同时在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英语教学设计四大环节中,每个环节中都需要进行细化分解,以更小的环节作为执行内容。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型设计,其能够在高中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有效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能够有效的发挥出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强化对于高中英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的辅助推进。在高中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思维导图仅仅是一个教学工具,其通过具体的教学原则设计,进而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总结、反思的能力提升,对于高中英语教学的成效提升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英语教学策略设计

4.1教学前期的分析环节

教学前期的分析环节是在进行思维导图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性环节,其主要内容是基于高中英语课程、学生以及教学目标等三大主体的分析,为接下来的内容设计以及策略设计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首先,高中英语课程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其阶段内容展现为记忆需求较高,同时与实践活动的联系较为密切的特点。高中英语强化注重对于学生听说读写四大方面的发展;同时高中英语作为初中英语的一种延续,其在内容以及难度上都较初中有了较大程度上的提升,因而来说,高中英语课程对于学生的要求也相应的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因而来说在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强调内容的渐进性,强调把握对于初中到高中的一个英语学习过渡,避免由于学习任务的过大,而导致学生的无法接受。其次高中学生在认知、觉悟等方面都具有了较为全面的水平,同时其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较初中相比高中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着较大程度的提升。对于高中生的认知特点而言,把握高中英语教学策略的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引导以及灌输,能够最大化的提升学生科学化学习行为的构建。再次高中英语教学目标中不仅强调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还强调了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等综合方面的培养要求。高中英语教学目标是一个全面性的教学实施体系,在此体系之中,繁重的英语技能要求以及词汇量要求,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极强的考验,因而来说,教师应当以教学目标为终极教学任务目标,通过对于目标的分析然后灌输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进而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及相关综合能力的提升。

4.2教学内容设计环节

在高中英语的教学内容设计方面上,我们首要必须明确高中英语教学内容的划分,其主要展现为四大方面的内容,分别为单词、语法、阅读、写作四大方面,因而来说,在对于高中英语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当分别对于以上四大方面分别进行设计。在高中英语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巨大的单词学习量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是一大难点,因而在对于单词的教学设计上,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内容设计将单词作为首要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同时本文也将以教学内容设计中的单词设计为例进行探讨;高中英语单词中的前缀、后缀以及词根学生如何能够有效的把握,那么学生在遇到生词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前后缀以及词根的分析集合上下文准确的把握生词的具体含义。前缀主要分为六大类,第一类是表示正负如un-、in-、im-、il-、ir-、non-、mis-等,第二类是表示尺寸如semi-、equi-、mini-等,第三类是表示时间以及顺序如inter-、super-、trans-等,第四类是表示位置关系如ante-、pre-、prime-等,第五类似表示数字如semi-、mono-、bi-等,其他类别如pro-、auto-、co-、con-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同前缀或是相反意义的前缀对比,强化学生的关系概念图建立,进而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

4.3教学策略设计环节

在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英语教学策略设计上,其应当经过三大环节,首先是课前准备环节,课前准备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前课前任务的布置,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功课的预习,同时自身进行新课内容的思维导图框架构建,对于新课预习过程中的难点进行标记,进而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确立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是课堂互动环节,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强化对于学生随堂笔记的教学把握,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随堂笔记的记录,这样学生在对于笔记记录的过程中,会更好的进行思考,同时也保障了笔记能够更为层次分明,重点凸显,便于学生在随后的学习中进行课后温习。再次是课后反思环节,课后反思环节体现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双重反思环节,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开展中的现象进行反思,同时学生对于自身的理解情况以及人之进行反思,双重的反思都是为了更好的推动今后高中英语教学成效的提升。

4.4教学评价环节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前提,对于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以及结果的评定分析;在教学评价环节中,其应当体现于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评价。首先对于教师的评价,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个人主观思维的不同,思维导图的绘制也会呈现一定的差别,因而教师应当通过对于不同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客观分析评价,同时对于不合理的进行一定的引导纠正,再次过程中没有绝对的对于错,只有一步步的完善与补充。其次在对于学生的评价上,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同时也是评价的客体,学生的评价是通过对于自身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估,进而通过问题的发现进一步的改正的过程,培养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活动的评价能力。

参考文献:

10.高中历史总结思维导图 篇十

[关键词]思维导图 五四运动 思维可视 教学相长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90085

思维导图是世界记忆大师托尼·巴赞开发的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是从一个中心主题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通过符号、关键词、图像、线条和颜色,遵循一套基本、简单、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逐步建立的一个有序的发散的树状图,它是对思维过程的导向和记录。[1] 现在思维导图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因为它能充分调动左右脑的参与,把枯燥的信息变成高度组织的、容易记忆的图表,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和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力,包括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学习创造力和学习转化力。

一、思维导图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素来重视“通古今之变”,即按照时间顺序把历史分为若干阶段,在每一阶段中按照“以事系人”或“以人系事”的方式讲述重要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联系性、综合性和史论统一性等特点[2]。思维导图的方式可以使历史线索更加清晰,史实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更加明确,在师生共同参与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激发其学习兴趣,活跃其思维。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使用思维导图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新授课中,就单个历史事件而言,我们大都从事件发生的国际国内背景入手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事件的经过分为导火线、开始、高潮、转折、结局等要素,最后通过对此事件的性质的分析总结出其历史影响,包括积极意义和局限性,从而对整个事件有较为完整的认知。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历史事件也大都如此。运用思维导图的可以有效地将以上因素联系起来,使学生对史实有较为全面的认知。

二、将“五四爱国运动”事件制作成思维导图的步骤

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中有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五四爱国运动”,我们尝试运用思维导图一开始即导入运动的四大板块,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背景、补充经过、阐述影响以及升华五四精神,最后通过全景呈现整张思维导图,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本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是研读教材,寻找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找出主体框架。在表述要点的时候,及时组织、引导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规律、方法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加工构建出一个个可用的知识结构图。[3]教师在向学生解释如何掌握一个历史事件后,引导学生将板块分为背景、运动过程、性质意义、传承五四精神四个方面。

二是对课时主题进行知识点填充,理清每个知识点在思维导图中应该处于的具体层级、具体分支点的地位,将每个知识点落实到思维导图中。[4] 在阐释五四运动背景时,鼓励学生寻找历史图片,如“二十一条”签订场景等。图文结合的方式替代了传统教学中的线性罗列,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五四爱国运动所处时代的现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是历史中考考查学生能力的方式之一。五四运动的过程可以细化为四个方面:导火线、经过、目标、结果。这四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的。为了增加趣味性和引导学生有效记忆,建议学生用不同形式阐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

在绘图过程中关注各个分支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关联。将目标与结果放在一个模块,除了可以更好地分析五四运动的性质外,运用曲线连接还可以使学生对五四运动提出的目标和达成的结果的对应关系一目了然,这样既使学生明确了五四运动的成果,也使学生理解了初步胜利的含义。

三是注重小组合作探究,突破课程学习重难点。思维导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其思维逐渐体系化,但是初中生对一些事件的性质一般难以把握,因此运用小组探究的方式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小组通过探讨“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可以得出五四运动属于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势力性质的结论。最重要的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特点。 在思维导图中要明确两者之间的联系,注重运用推导得出结论,可以通过不同的色彩标注关键字词,也可以添加一些备注对知识点加以解释。

四是总览全图,查漏补缺,前后联系,升华思想。历史学科的特点是横向纵向联系较多,在思维导图中可以将与本知识点相关联的知识加以巩固。五四精神体现出来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也是上节课新文化运动所提思想解放的结果。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领导中国革命,这也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区别,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也应运而生,为下节课内容做了铺垫,这些都可以补充到思维导图中。汇总后的思维导图请见下图:

三、思维导图的教学效果及其对师生的要求

历史学科需要的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加以记忆,并懂得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思维的发散。初中学生往往新旧知识联系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欠缺。在思维导图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五四爱国运动这一历史事件,同时也为课后复习以及预习中国国产党的成立的内容提供思路。

当然做好一张思维导图并非易事,对学生而言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要有所准备。学生课前要在预习中根据自己的思路做一张思维导图,概括本课的关键词,添加标注。课中要认真听取教师对课堂内容分层次的讲解,逐渐将零散的知识点体系化。课后要认真修改思维导图,反思最初预习时的疏漏,看出自己认知上的改变,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同时发现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个知识点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达到创新学习目的[5]。教师在准备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同样要抓住课标,整合课本资源,注重因材施教,这对教师的成长也大有帮助。思维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在不断的修改与完善每课的思维导图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会不断地提升,我们的课堂会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高效课堂。

[注 释]

[1][英]东尼·博赞著.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张鼎昆,徐克茹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兰子武.历史知识的特点及其认知规律的辨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3(1).

[3]王小梅. Mindmanager思维导图在中学历史课教学中的运用——以《中国近代史》为例[J].中小学电教,2008(11).

[4]杨文舟.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析[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5]张铭.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J].历史教学,2013(19).

11.高中历史总结思维导图 篇十一

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采用思维导图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 使其能够高效学习。思维导图在应用上有着简单高效以及形象等诸多特征, 作为新的教学理念已经在当前的各个教育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 高中地理教学课程的信息量比较大, 这也就使得对思维导图应用的必要性。

一、思维导图的内涵及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1. 思维导图的主要内涵分析

思维导图被称为是革命性思维工具, 这一新思维模式对全脑功能进行了结合, 把左脑逻辑以及文字和条理等和右脑的形态及想象色彩等多因素进行了充分调动, 在这一图文并重的技巧下将相关的知识点得到串接, 从而就能有效实现知识的同化及顺应。对思维导图的运用比较强调学生的自主主动性和对知识结构的分析等等, 实际教学中老师对思维导图的制作指导等也在教学的效率提升上有着积极作用。

2. 高中地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重要性分析

对于高中的地理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有着新的提升, 要求学习公民要能具备地理素养, 还要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地理学习的需要, 倡导自主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等, 还要注重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及结果评价上要能得到有效结合。将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比较有利, 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 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有效提升[1]。不仅如此, 对学生的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也比较有利, 在应用中主要是对地理核心知识点的筛选, 以及对新旧知识的联系, 对学生的学习潜能的挖掘也比较有利。对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中能加强和老师间的联系, 在沟通交流的效果上能良好呈现, 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有着积极作用。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思维导图具体应用策略探究

1. 高中地理教学中对思维导图的应用要从多方面考虑, 将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的课前预习中的应用层面能发挥重要作用。首先是对预习的内容进行确定, 然后找出关键词, 对预习的内容快速进行并将关键词写在纸的中央, 然后再将次级的词找到进行通过不同颜色加以标记。在预习中对思维导图的有效应用能将阅读的注意力得以集中, 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目标确定, 在思路上也能够得以理清, 能有效体现出学习的实效性及针对性。

例如: 对高中地理中关于地壳的运动及变化的内容讲述中, 对思维导图的绘制先让学生对关键词进行确定, 并把相关的内容能够列出来并进行理解和梳理,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进行指导以及提示。对于地壳的运动变化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实现, 内力、外力、内外共同作用下岩石圈物质循环。对于地壳下运动的内力作用其重点就是形式, 外力作用的重点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而岩石圈物质循环的重点则是三大岩石的转化[2]。在对内容的重点得到了梳理之后就能够将关键词得以确定, 然后再对第一层次概念进行确定, 最后就是对思维导图的绘制和完善 ( 如下图所示) 。

2. 通过思维导图能够将学生的地理复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在对地理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要能对学生的复习任务进行明确化的设置, 让学生对整章或者整本书进行系统化的总结。这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就有着积极作用, 并能够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来建立思维导图。同时可以通过班级小组来提交比较优质的思维导图进行分组讨论学习, 还可在师生共同探究合作下对思维导图加以完善, 通过完善后的思维导图, 学生就能够对地理知识内容的记忆得以强化, 从而形成各个学生不同的富有实效的特色复习方法。

复习过程中的思维导图的制作老师要能够鼓励学生先不要看资料或者课本, 让学生通过回忆进行制作简单的思维导图, 然后让学生进行对比交流进一步的对其加以完善, 在反复性的训练下就能够将内容得以浓缩化的呈现, 对学生的复习效果也能够得到有效体现。新课程标准下, 对思维导图的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效率都有着积极意义。

三、结语

总而言之, 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有着重要作用发挥, 处在当前的教学改革过程中, 老师要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对思维导图加以应用, 这是对教学质量的保障, 也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得到有效培养。思维导图的应用是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的方法落实, 在不断的优化发展下, 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发展也将有着积极推动作用。此次主要从对思维导图应用的重要性及应用思路层面进行的分析, 希望对实际教学能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茂含, 张向颖, 赵明富.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适切性分析[J].新课程学习 (中) , 2014 (02) .

12.高中历史总结思维导图 篇十二

【摘 要】

教师要结合具体的写作主题以及写作要求有针对性的来使用思维导图这种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够给予学生更多有效的写作指导,也能够更好地体现思维导图模式的教学优越性。不仅在文章标题的确立上能够提供很有针对性的引导,透过思维导图模式的合理使用还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关键词】

思维导图 高中 作文教学 应用

思维导图的引入能够带给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一些全新的思维与模式,并且能够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让学生找到更多好的写作出发点。教师要结合具体的写作主题以及写作要求有针对性地来使用思维导图这种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够给予学生更多有效的写作指导,也能够更好地体现思维导图模式的教学优越性,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与综合语言能力。

一、确立新颖独特的写作标题

思维导图的效用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在作文标题的确立上这一教学模式就能够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很多学生在写作标题的确立上都会面临各种障碍,要么就是不知道如何确立,要么就是选定的题目没有任何新意。文章的标题是首先被人们看到的部分,这也是决定文章的主题与内容的重要引导。新颖独特的标题不仅能够极大的吸引别人的阅读兴趣,很多好的标题还能够起到点明文章主旨,促进文意表达的功效。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在标题的确立能力上都较为缺乏,这也是作文教学中需要提升的一种重要能力。教师可以透过思维导图的介入来给予学生思维上的有效引导,让学生确立一些好的写作思路与写作方法。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迅速的确立一个好的写作标题,这也会提升整篇文章的质量。

例如,以“成功路”为话题展开写作,由于这个话题较常见,写作的次数较多,学生所拟题目往往缺乏创新性,没有吸引力。但是,如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合理的应用思维导图,学生便能够积极展开想象,发散思维,进而想出很多新颖的题目。如运用比喻手法的“梦想腾飞的地方”、运用反弹琵琶手法的“真想做个差生”、运用名著典故的“梁山好汉学堂纪事”等。这些都体现了思维导图的教学优越性,也让我们看到了思维导图的模式在确立文章标题时可以起到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锻炼与开阔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路能够真正得以打开,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写出更多富有感染力的文章。

二、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很多时候学生的文章之所以会严重缺乏可读性,这是因为学生的写作思路十分局限,文章中描述的内容没有任何新意。这个问题在很多学生的习作中都能够看到,这也是学生写作能力的锻炼中很有必要完善的一个地方。教师要借助思维导图模式的合理使用来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能够写出更多富有感染力的文章。同时,透过有效的思维引导也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写出更多充实的内容,这会极大的提升学生文章的可读性。开阔的思路才能够让学生找到更多可写的素材,这也是思维导图的模式可以起到的一个积极的教学效用。

例如,在讲授“坚守与放弃”这篇作文时,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来思考“坚守”与“放弃”的联系与意义,打破以往的写作思路,引导学生选择有新意的写作方向,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在经过了这个环节之后,教师还可以再要求学生根据“坚守与放弃”这个中心思想,写出很多联想的人和事。如民族英雄文天祥,当他被俘和经受磨难的时候,他仍吟诵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豪情,这让我们看到他坚定的爱国信念并没有随着时局而动摇。透过对于学生思维的引导才能够让学生找到更多值得写的内容,只有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才能够让学生写出更多质量更好的文章。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作文课程的教学中同样非常重要,这也是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在有些类型的文本的写作中,尤其是散文或者景物类题材的描写时,发散思维能力的具备非常重要。这会让学生有很多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能够让学生的文章更为充盈且更具可读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还能够引发出文章中的很多情感,能够让学生写出更多具有感染力的文章。教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时要有意识地借助思维导图的模式来深化对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作文水平将会是极大的促进。

以题目“秋天”为例,在写这篇作文时很多学生入手的角度显得过大,一般都会联想到凄凉、忧伤。对此,在讲授该主题作文时,教师可以灵活的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引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良好形式。首先,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图,这个图是以秋天为中心,四周围绕着几个小图,让学生联想秋天会有哪些景物以及秋天常常让人产生的情绪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说出秋天的落叶(银杏叶)、秋韵、秋天的收获等。然后,教师从中选取秋天的景物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引导学生说出秋天给人的感受,如秋天的悲凉、秋天的风以及充满收获和喜悦的感情等。这个过程便是一个和有效的引导过程,能够让学生透过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更好的确立想要写的内容。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保障学生的文章具有可读性与感染性,这也是一篇优质的学生习作应当具备的基本特质。

【结 语】

合理使用思维导图将会极大地促进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效率的提升。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不仅在文章标题的确立上能够提供很有针对性的引导,透过思维导图模式的合理使用,还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写出更富有感染力的文章。教师还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作文水平将会是极大的促进。

【参考文献】

【1】盛慧.让学生轻松作文【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2(05)

【2】罗文君.“思维导图”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10)

【3】张东升.面朝导图,评论花开――谈思维导图在时评类作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考试周刊,2010(43)

上一篇:个人合同授权委托书下一篇:实习生暑期工作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