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夏天的诗歌(精选17篇)
1.关于夏天的诗歌 篇一
等你,在夏天
梦不能总圆
更何况月也有缺残
可我们的梦却圆得太难
重相逢
竟过了十几年
等你 在夏天
中年的我
仿佛又回到年轻的初恋
像单调的蝉鸣
一句话想过多次
见到你却无语哽咽
同你并行在湖边
心像被风吹皱的水面
交织的目光
已读懂了全部的内涵
不必再去追索过去
也不要叹息和抱怨
哪一个春天不带有残冬
哪一个夏季没有梅雨天
成熟的苦涩能结出甜蜜
有一个人值得你去思念
这也是一种幸福的情感
轻轻地握一下手吧
相互道一声平安
在你和我的心中
存放一块感情的自留田
尽管我们永远也走不到一起了
但盛夏的阳光
在这里依然灿烂
2.关于夏天的诗歌 篇二
今天要讲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这篇作品的难度也非常大。我这几天一直在反思, 我的问题出在哪里?诗歌鉴赏, 该怎么处理?
我该怎样将外在的作品内化为学生自己心中的《春江花月夜》呢?周二备课会上王书记提出古人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吟诵。吟诵的曲调, 能够使语言更有韵律, 而且能使人从优美的旋律中进入虚静状态。因此, 它是古人读书时进入虚静产生直觉的拐杖。古人是怎么吟诵的?我不知道古人吟诵的曲调, 我身边的老人大多也不知道, 这让我倍感痛苦。
备课的时候, 我在网上找到了课文的名家朗诵。我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听着朗诵者浑厚的男中音演绎着诗歌的意境, 不知不觉中就陶醉进去了。突然我灵光一现, 为什么我的课堂不能讲究一下在读中悟, 然后再做悟中读呢?为什么一定要把诗歌肢解开来反复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它要求学生全身心地融进诗歌当中, 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眼前再现诗人描绘的画面, 发挥自己的想象并在这种想象中品味诗人为我们营造的意境。要求学生达到这种境界当然很难, 但忘情的诵读可以带着他们走进诗人营造的意境中。古人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想到这里, 我心中有了一些底气。
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教室。说实话, 我是个很腼腆的老师, 很少在学生面前放开来朗读一个作品。我的课堂更注重理性的分析, 我一直坚持着业务的学习和对教材的钻研, 走的路子就是将自己学习过程中内化的东西再外化给学生。不是我朗读不好, 我的音质可以说适合做一个语文老师, 普通话不是绝对标准, 但也差强人意。或者自负地说, 应该是对得起学生的。不朗读, 也许是我老了, 缺乏那种激情, 缺乏那种肆意和癫狂。但是诗歌, 谁说不是诗人在癫狂的状态下创作出来的呢?要置身诗境, 就必须让自己沉浸其中, 忘掉外界, 忘掉别人, 甚至忘掉自己, 那么自己就是诗人。
我的朗读应该是成功的, 因为我的投入, 震撼了学生,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随着我的声音结束,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说实话, 这也正是我不好意思的原因, 我最害怕学生的掌声, 为什么我难以做到和学生同忧共喜呢?
接下来, 我要求学生按照我的指导自由朗读诗歌。为了开好忘情朗读诗歌的先例, 我要求所有同学都站起来朗读, 按照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或快或慢地去读诗歌。“各人读各人的, 不准被别人带走, 如果读得很整齐, 那就要重新读过。”我想, 阅读诗歌是个性感受, 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感情灌注进去, 读出来就是不同的抑扬顿挫。我反对齐读诗歌, 齐读简直就是把感性强迫为理性。语文不排斥理性, 但文学性的作品更应该注重感性的体悟。应该叫一个个的学生读, 而不能追求整齐, 应该尊重个性。
学生们也乐呵呵地答应了, 刚开始找不到感觉, 还是整齐的, 慢慢地进入了状态, 声音就凌乱了, 高低起伏的声音也在教室里弥漫着。末了, 我分别请三位同学朗读。“你们不要看别人, 也不要看着我, 读错了也是你们自己的理解, 相信自己。”三个学生中除了一位女同学有点害羞之外, 两个男生放得很开, 他们的朗读也赢得了满堂喝彩。
3.关于夏天,你能想起什么 篇三
那是1996年吧?我刚刚参加完高考,住在姥姥家里。那是一段很闲适的日子,白天和八岁的表弟在一起玩,傍晚时,我们在树林里寻找还未蜕变的知了猴儿,或者沿县城东边的公路散步。
我依然记得那时的蝉鸣,在40度的高温下,所有的知了不要命的叫,把我的心情衬托得更加焦躁。我坐在河边垂钓,浮着的鱼漂一动不动,显得死气沉沉、毫无活力。表弟坐在一边,一动不动的等待着,直到现在,我一直都在疑惑,不知是什么能让一个孩子有那么大的耐心。
有时候我就在那片树林里读书。骑着自行车到那里,把车子放在一边,找个凳子坐下。我一读就读进去了,有一次还为书中的人物流泪。常常当我抬起头来的时候,天已黄昏。路边,年迈的老头蹬着三轮车,后面坐着自己的老伴,正赶往县城的中心,去参加夜市。还有闲散的老年人,左手拿着蒲扇,右手提着小板凳,走一会就坐下来休息一会,如此反复着往市中心赶。我把书放到书包里,骑上自行车准备回家。
我就是这时候遇见的她。
她骑一辆自行车,和母亲、弟弟一同去逛夜市。我说我正好也要去,不如大家一起。她说好,回头望望她母亲,我们于是加紧蹬几步,与他们拉开了距离。
夜市上乱哄哄的,一边正在放电影《地道战》,我们把自行车停在一边,踮着脚远观了一会。后来又一起逛了什么我都忘了,和她穿行在拥挤的人群里的时候,我心里一直有种暗暗的喜悦。
她的家就在另一条街上。这正是我高考完一直没有回家的原因。我长久地在那片路边树林垂钓、读书,正是期望遇见她。
她是我初中同学,高中后分在文科班。那时候正是高三,我住在姥姥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她在上学路上遇见,才得知她也在同一所高中。于是后来遇见的机会多了起来。
时值多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记得那段美好的时光。我早早午休起来,骑自行车躲在她的必经之处,等她过去,然后紧蹬几下追上她,一起并排驶往学校。
在我的记忆里,那个夏季没有夏日的灼热感。我现在记得的,是她美丽的侧影。她留着短发,额前的刘海,常常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飘起来。她笑起来的时候,笑声里有一种寻欢逐乐的味道,好像生活本是无趣的,好容易抓住一点快乐的东西,一定要揪住其尾巴,一下笑个够本。她的牙很白很齐,鼻子很窄很直,脸颊两边,有浅浅的酒窝。
晚上回家的时候,我常常会在教室里磨蹭一会,估计她也差不多去车棚了,才赶快出去,通常有三分之一的机会能碰上她。那个夏季的晚风,现在想起来都让人沉醉。夏风的晚上也很让人沉醉啊。她的家远一些,我常常不急着回家,而是停下来,扶着自行车,看她的背影消失在夜色后,才慢慢带着一种混合着惆怅和喜悦的情绪回家入睡。
直到高考后的半个月,我一直住在姥姥家里,妈妈催我赶快回来,她想见见儿子被高考摧残后的样子,给我调理身体,我毫不犹豫的拒绝了。那时候,山东已经进入了雨季,平均每天一场大雨,倾盆大雨后就会拨云见日,走在马路上,很明显的会感觉到水蒸气的升腾。我带着小表弟,日复一日重复的走在那条马路上,躲避着一片一片的水洼。她的家就在那条路旁边的小区里,我一边走着,一边装作漫不经心地满怀忧伤地关注着小区的大门,希望她忽然会从那扇门里走出来。
但是自从那次一起逛夜市后直到现在,我再也没见到过她。
然后我就收到西安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8年后,辗转听说,她那年考上桂林一所大学,毕业后在县城上班了,结婚并且成了一个孩子的母亲。
1998年的冬天,在遥远的陕西的校外卡拉OK厅里,我注意到一个女孩。她一气唱了孟庭苇的好几首歌。我回头看她时,她围着一条长长的白色围巾,正和旁边一个朋友讨论着某个问题。我注意到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很大,忽闪忽闪的,我无端的想到了童年。
我在校园开始注意她,她围着那条长长的白围巾,常常是一个人,背着背包去上自习。她的脸很圆,皮肤微黑,嘴唇长且微后——我实在难以用这种贫乏的语言来向你传达她留给我的感觉。我记得她曾经在我们未曾相识之前,有一次走在我的面前,忽然回头一笑,那种无以言表的感觉至今存在我的记忆里。恋爱后我曾多次问过她,她却总是想不起来,说自己从来不记得回头笑过。我也对那个场景很是怀疑,因为我只记得她回头笑的感觉,连当时的季节、她的穿着一概无从回忆,但我却总是执拗的相信那一刻的存在。
“再想想,好好想想。”我总是近于不讲理地强迫她回忆。
她却再也想不起来。
我开始极力关注她的一切。她的专业,她住在哪个宿舍,有没有男朋友。到最后,我开始悄悄追踪她。
那一年我21岁,愤世嫉俗,爱情至上,神经质,狂热的喜欢着摇滚乐、文学和电影,对学校的教育厌恶并且不屑于顾。我跟着她走向教室去上自习,坐在她的旁边,心不在焉地上自习,悄悄观察着她。然后跟着她从教室走回宿舍,站在女生楼下,注视着她走上楼梯,好久好久,然后,在万盏灯的女生宿舍中,找到属于她的那一盏,久久注视。
胆怯与顾虑常常使我陷入无谓的忧伤,从那个冬天到第二年的7月,我一直没能找到认识她的契机。她的围巾早已不戴了,换成了飘动的碎花裙子,我站在三楼宿舍的阳台上,忧伤地看着她端着饭盒,走向学生三灶。
我后来的表现出奇的大胆,打听到她是经贸学院的,我在一个夏日的下午来到他们宿舍楼下,让传达室的老太太呼叫她。在等待的时候,我听见了我的心跳,我需要拼命地按住它,才不会让它跳出胸膛。
她是穿着睡衣出来的。我赶忙解释,说出了一个她认识的名字,称自己要考经贸学院的研究生,想借她的书用一下。她转身跑上楼,不一会儿,拿着书就出来了。我们素不相识,我向她借书,她却什么也没有问。
我说“谢谢。”
“不客气。”她说着,转身跑上楼,好像要抓紧去做某件事情。
然后是期末考试。
我本来是想等到她期末考试结束,作为感谢送她上火车的,没想到打电话过去,对方告诉我她上午考完试,下午就走了。
我的沮丧无以复加。
1999年夏天,我没有回家,准备考取经贸学院的研究生。宿舍只剩我一个人,我光着膀子,因为出汗浑身感觉油腻腻,坐在宿舍的走廊里,一遍一遍练习着沈庆的《青春》。干燥、热烘烘的夏季风吹来,阳台上两扇门在风的吹拂下飘来荡去。
整个教学楼只有一层开放,因为一楼的关系,加上窗外遮天蔽日的长绿植物,教室里很阴凉。我钻研一会高等数学后,常常会席地坐在走廊冰凉的水泥地面上,点燃一枝烟,看着它的微火在阴暗中明灭。
常常会在这些时候想起她。
1999年夏天,我走在空旷的校园里百感交集,我忧伤地看着周围快乐的老师、父亲、孩子,一想到她没有和我打一声招呼就回了湖北,便觉得一种无可抑制的忧伤自心底漫起。
在那年夏天,我正疯狂的迷恋着余华,我写了《夏季与叙事》,内容便是我和她的交往和对她的爱恋。我认为一篇文章的第一句昭示着一个作者的实力,对那篇文章的开头暗自得意。在8月底开学的时候,我找到她,以让她指点的借口交给她,相信她看后会心知肚明。
那篇文章,我工整的写在洒满碎花的香纸上。后来在我们热恋期间,她把那文章交给我,说这封信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该收回了。我说它应该属于你,在她的固执下,我将文章收在我们共同的抽屉里。后来我们分手,一怒之下我把它烧了。那时候,我的字体有时狂草,有时工整,让人捉摸不定。
4.夏天的无奈诗歌 篇四
夏天的火热
让我们承受太多的伤害
纵然有希冀
也摆脱不了失意
夏天就是光怪陆离
变幻莫测的海
我们会去憧憬
也会很痴迷
我们会去逃避
也会很无奈
夏天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感慨
夏天会有水患
也会有干旱
夏天会有暑热
也会有倦怠
夏天会让我们力不从心
可又不甘放弃
夏天会让我们付出更多的承载
夏天就是一场比赛
不会让我们从头再来
管我们喜不喜欢都要去面对
管我们接不接受都要去承受
稍有差池和懈怠
都事关成败
夏天
我们准备好了吗
夏天
我们还会痛苦吗
不管雨来的急也好
不来也罢
从容面对才是最好的选择
夏天
不会给我们更多的思考时间
夏天
也不会把我们排除在外
夏天就是一条奔腾的河流
急匆匆地走过
不去拼搏将一无所获
只有努力去付出
5.夏天的记忆诗歌 篇五
而我的诗歌
更像一位发烧的老人
病得不轻
二、夏天的云
夏天的云
看起来步履轻盈
其实每走一步
都难以掩饰心的沉重
夏天的云
更像小孩子的脸
变幻莫测
稍有委屈就会泪流满面
转瞬破涕而笑
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看云卷云舒
仿佛在编织着一场爱情
随之而来,爱的风雨
正悄然孕育其中
夏天的云
看起来离我很近
其实离我很远
让我捉摸不定
而令我心神不宁
我喜欢夏天的云
飘浮在万里晴空之中
给我带来好的心情
我更喜欢夏天的云
流着泪来为我动容
因为夏天的云彩
和雨后天空的彩虹
都是我最喜欢看的美丽风景
三、夏天的`雨
一脸的愁容
不是我所希望看到的风景
必然会带来风雨
带来一场流着泪的悲情
不在沉默中爆发
必在沉默中消亡
夏天的雨
更像一种失情的悲痛
雨落纷纷
伴随闪电雷鸣
弄得满城风雨
来演绎出
一场轰轰烈烈般的爰情
四、夏天的风
夏天的风
总是带有火一般的热情
融化了我的心
注定要为你付出真诚
你是那样地迷人
且富含柔情
你的只言片语
都能给我带来凉爽的心情
可你的爱,却又显得吝啬
令我渴望得不行
而你的到来
偏偏又要哭泣起来
让我感觉到了
是你的伤心
6.关于夏天的诗歌 篇六
一、诗歌大赛组织方法
1. 参赛对象
江苏省内初中、高中(含职业高中)在校学生
2. 作品要求
参赛作品必须是尚未公开发表过的诗歌,要求原创,严禁抄袭,文责自负。题材不限,诗型不限,提倡内容健康、贴近中学生生活、立意新颖、艺术创新、富有时代精神的优秀短诗。
参赛作品均以word格式进行书写,每人限2首(可用笔名)。
3. 参赛方法
来稿请投电子邮箱qingchunshige2014@163.com,参赛作品文末请注明:①作者姓名及笔名;②性别;③所在学校及年级、班级;④详细通讯地址;⑤联系电话、电子信箱; ⑥指导教师姓名及联系方式(上述信息供组织单位评奖用,不公开)。
为作品展示需要,投稿时请附作者照片(生活照)1—2张。
4. 截稿时间
2014年9月30日
5. 媒体支持
《江苏教育报》《初中生世界》、江苏教育新闻网等。
二、活动组织
1.所有符合要求的作品都将在江苏教育新闻网和“高中生周刊”官方微信(订阅号)平台上刊载发布。
2.江苏省青少年作家协会将组织专家对参赛稿件进行初审和终审,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对获奖者及指导教师、相关组织单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品。优秀获奖作品将在《江苏教育报·高中生周刊》“青春文学”专刊和《初中生世界》杂志上刊登。
3.11月21日—22日在苏州市第十中学举行颁奖典礼。
4.活动联系人:何书勉,联系电话:025—86275709。
7.偏见:关于诗歌,关于诗人 篇七
我偏爱离散文的节奏特别远的诗歌。
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肯定是承担了小说和散文不宜承担的使命。在小说的情节不便施展,散文的铺陈缺少空间的地方,诗歌的价值会加倍地凸显。
长诗也有杰作,散文诗也曾流行,不过,在我的偏爱中,篇幅精短,有朗诵的语感,易于背诵和传颂的小东西仍然是诗歌中的尤物。
诗歌,毕竟是诗与歌通婚之后的产物。
我偏爱离诗歌的标配比较远的诗歌。
太像诗歌的诗歌,也容易令人生疑。
那些在经典诗歌的肉身取下几个细胞进行克隆繁殖的写作,像一种还没出生就已经发生的死亡。
那些过度迷信个人的开创性,把诗学概念看得比诗意表达更重要的诗歌写作,也是一种还没出生就注定要发生的死亡。
与此同时,太注重诗句的音乐性,结果被韵律套上枷锁的诗歌;或者太不注重诗句的音乐性,最终迷失于意象的丛林的诗歌,在本质上离诗歌也都是远的。
不断读到那样的诗歌,总体看上去很美,每一个句子都极像诗句,读完以后,却记不住一句话,心底也搅不起一丝波纹。
有时读完一个诗人的整本诗集,也找不出一个像闪电一样直觉而耀眼的句子。
日常视野中,让我们眼前一亮(或者说一暗)的,往往是诗人的风度而非诗歌。
自大、夸饰、放浪……
似乎,诗人的美德只是放弃分寸感,唾弃克制力。
见多了太像诗人的诗人后,我特别敬重乐于以平常心示人的诗人,谦逊、善良、专情、害羞,我愿意把这样的人想象成好诗的桃花源。
那种能穿透人心与岁月的才华,也许正隐居在这样的诗人体内。
2016年6月29日
8.描写夏天的诗歌 篇八
夏天暖洋洋的,人们的心也由此变热。每一个相互鼓舞的眼神,每一阵小小的风,每一个关怀的问候,都可以扑灭一朵小小的火花。
《野葡萄》
除了夏天
我还能在哪里等待
希望如愿
绿意正在蔓延
整个山间
风吹不起浪
几串饱满的思绪
向高处攀登
尽可能
让一切
一切的力量
散布在广阔山野
希望
你来采摘
黑黑的
晶亮的目光
《在夏天的原野上》
在夏天的原野上
我们的步伐悠闲而又美丽
我们年轻
风吹着
散文诗一样的情调
抵达我的心灵
与夏天的原野一起摇曳
我们是幸福的恋人
有一种无言的默契
我有长长的读后感
你有潇洒的风韵
我们宁静在夏天的风里
我的畅想
恬恬欲醉
我的猜想
浪漫而已惆怅
夏天的原野有一万种风情
我爱
起于水
为一种情绪潸然泪下
《夏日情思》
还未来得及从春梦里,
拔出昂扬的思绪,
从桃花上滴落的春雨,
我一转身,
便流进了夏季。
夏日的和风,
在田野里一层层铺开,
沉醉在池边的杨柳。
蝉鸣,唱着春的挽歌,
从杨柳上飞出,
流淌在寂寞的.黄昏里。
月亮端坐在明镜似的池底,
静静地想着一千年的心事。
一条噪动的游鱼,
蓦然从水面跃起,
想和月亮来一次浪漫的亲昵。
一颗被激怒的流星,
呼啸着扑向我的眼睛,
溅起的涟漪,
惊起一片蛙鸣。
萤火虫从沉沉的冬梦里醒来,
将翅膀一遍遍擦亮,
抖落苦涩的记忆,
从满是露水的草丛里跃起。
于是,纷纷扬扬的雪花,
飘浮在无边的夜幕里。
我不知道萤火虫,
是想将自己化作永恒的星星,
还是去点燃升腾着的黎明。
也许是被冬伤得太深,
我无法摆脱对春的依恋。
在桃花坠落的地方,
我再一次去探寻春的踪迹,
却误跟在蝴蝶的后面,
围着沉甸甸的麦穗,
寻找了一千遍。
其实,再热烈的春,
也不过是夏的铺垫。
鸟儿鸣唱着欢歌,
将衔来的一缕缕春色,
埋葬在盛开的荷花里。
一道闪电,
9.写夏天的诗歌 篇九
夏天来了,美丽的荷花开了,顺着微风轻轻地摇摆,在夏风中跳舞,它在为夏天来了而感到快乐。
【想念家乡的夏天】
悄悄睡着了的夏天中午
空荡的歌声传递着几分怀恋
安安静静回到故事里
旧居里找不到让蝴蝶飞的花朵
那些被太阳晒焉的狗尾巴草摇曳着
不用再担心你
能否记得我们的模样
墙壁被阴凉的地方
没有倦意的是当初的嬉笑荡漾
童年在我们手心里
抓住然后被我们散放
离你不远才一个午后的时光
沦落天涯的是我们的忧伤
还能不能找到那种旧气息深闻
生根的土腥气粘满脚跟跋涉四方
在他乡的水泥路上寻找方向
你是否也艰辛
你是否也还想念家乡的那些无忧虑的阳光
屋顶上的松苔依旧顾盼如我们的眼神
还能不能慢慢走近
找找当年的摸样
我知道我们都一定还在想念家乡
【夏日的生活】
夏日的生活不是乘凉
而是一种流着汗的情感
夏日的生活不是休闲
而是一种滋生着幸福的耕耘
夏日的生活不是静养
而是一种充满着期盼的浇灌
给人生留下绸缎一样丝滑的回忆
烈日下的世界
在热情交织的汗水中
呼唤着秋天的收获
在绵绵的大地上……
在起伏的山峦中……
在萋萋的草原间……
给人生留下云朵一样柔软的想象
【夏风】
站在路边的风,
烦躁又腻人,
擦过你的身体,
带过淡淡烟味,
不能再你傍边停留,
却可以迅速流转,
来来回回,
不知疲倦,
是因为热,
才有那么足够不羞涩的理由,
舔过你裸露在空气中每一个毛孔,
【夏末】
八月闷骚的`心
阵阵发紧
满街飘逸着太阳伞
争奇斗艳
伴舞着短裙,凉鞋,赤膊
不知天已秋了
骄阳下
繁枝叶茂的翠绿
坚挺着可怜的意志
繁星眨着疑惑的眼
永远不懂人间的情感
夜,又一次被噩梦惊醒
心碎在昨天
甚至来不及说声再见
你已伴着夏的风瞬间消失
把我的魂魄丢失在秋的路口
我知道风干的树叶
会悲伤地脱离温暖的怀
落下,破碎的肢体
把失血的身驱埋葬
随着绵绵秋雨来临
遮天盖地的白纱
为这场轰轰烈烈地情感
还有那座让人仰视的殿堂
10.关于小班诗歌教学的几点尝试 篇十
一、运用小图标学儿歌
在进行儿歌教学时,为了让幼儿理解儿歌,一般在学习儿歌前、或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呈现图标,对于不同的活动目标、不同的儿歌作品,采用恰当的呈现方法,会起到激发幼儿兴趣、吸引幼儿注意、使幼儿快速理解儿歌等积极作用。
1、排列法。即将小图标根据儿歌的内容、结构,整齐有序地排列起来,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儿歌。如:在儿歌《摇篮》中我将小图标按照儿歌内容整齐地排列起来。以帮助幼儿更快更深地理解作品内容,了解作品的结构和句式。
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
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小宝宝睡着了。
当小图标按儿歌的内容有规律地排列在幼儿面前时,他们能很容易地理解儿歌的结构,将儿歌分成四部分,句式结构相同。
《摇篮》虽然是一首篇幅较长的儿歌,由于小图标的呈现,幼儿不仅能较快地朗诵,同时能感受儿歌句式的排列规律和语言的韵律美。对于一些结构统一,句式相同,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的儿歌,可以采用排列法,帮助幼儿学习儿歌。
2、筛选法。对于一些表现因果关系、事物之间关联的儿歌,可以采用小图标筛选法进行教学。如在儿歌《家》的教学中,我首先出示蓝天、树林、草地、河水、花儿、幼儿园等的小图标,请幼儿尝试讨论:图上有哪些景物?它们各是谁的家?接着出示白云、小鸟、小羊、小鱼、蝴蝶、小朋友小图标,请幼儿将它们送回家。老师念儿歌,幼儿选小图标,一首儿歌念完了,孩子们也把儿歌图标筛选出来,并全部按顺序排列好了。在此过程中,幼儿不仅积极参与了小图标的筛选,而且在教学的第一时间对儿歌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3、隐藏法。即幼儿在看小图标学习儿歌后,逐步一个个隐藏掉小图标,逐渐脱离直观形象的提示,将儿歌内容吸收、消化。在儿歌新授活动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教了几遍儿歌,请幼儿朗诵时,孩子们看着图标能很整齐、很正确地朗诵。一旦脱离了图标,他们就会念得很不整齐,甚至出错,这是因为幼儿在学习时是依靠小图标来记忆儿歌的,这种记忆是短暂的、机械的、表面的,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将儿歌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因此教学时,应充分借助小图标隐藏法,帮助幼儿及时将儿歌内容吸收、消化。当幼儿借助图标理解了儿歌,准备学习朗诵时,第一遍可隐藏掉一个图标,让幼儿看着剩余的图标完整朗诵儿歌,这时他们会对消失的那个图标特别关注,从而有意识地去记忆;接着再隐藏掉两三个;最后可将图标全部隐藏起米,让幼儿朗诵。孩子们在由多到少的图标提示下,在由易到难的记忆挑战中,不仅能快速掌握儿歌,而且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会高涨起来。
4、对比法。结构清楚、有一定重复规律的儿歌很适合用对比法,只要将每段儿歌的图标排列好,请幼儿找出小图标的相同点、不同点,就能使幼儿很快掌握儿歌的结构,便于记忆和掌握。如:在学习儿歌《小动物吃什么》时,幼儿就发现4排图中都有“?”、“×××”这两个图标,不同的是小动物的形象和它们喜欢吃的食物。在具体形象的图标对比中,孩子们很快掌握了《小动物吃什么》的结构特点,寻找到了每段重复的句子,同时也发现了其中蕴藏的变化,使儿歌学习显得既轻松又有趣。
二、插入音乐学儿歌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音乐教育潜移默化地塑造幼儿的心灵,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发展智力。因此,我大胆将音乐融入到诗歌教学中,尝试用音乐来诠释诗歌,音乐和诗歌相结合的教学可以给孩子们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孩子们会在一定情景中,展开丰富的语言练习。
1、音乐让诗歌教学不再情感空白。在学习儿歌《小白兔》——“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时,我和孩子们配上音乐《小兔子乖乖》,因为小班的幼儿刚刚离开家庭,对亲人的依恋很强烈,对幼儿园的环境非常生疏,而这种氛围就能够满足他们的心里需求,这样他们对儿歌的感受、理解会更加深,记忆起来更加容易。在学习诗歌《春风》——“春天吹,芽儿发,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来了蝴蝶,吹醒了青蛙,吹得小雨轻轻下,我们一起去种花。”导人活动时,我用一曲欢快动听的《春天在哪里》,很快就将孩子们带入春天生机盎然的意境中,桃花、梨花、蜜蜂、蝴蝶……随着这一串串音符扑面而来,幼儿在美的享受之中,理解并体验到了诗歌优美欢快的意境。
2、音乐使诗歌情节更加丰富。诗歌《风儿找妈妈》,是讲述风儿天黑了还没回家,在找妈妈的情景。在欣赏完老师朗读后.播放音乐《森林畅想曲》。伴随音乐,孩子们仿佛看到在一个黑黑的夜晚.在幽幽的树林中。孤单的风儿刮来刮去。此时,他们就是风儿,完全融入了找妈妈的急切、焦急的情绪中。加之老师开放式的提问。引起了幼儿的共鸣,激活了幼儿的思维,调动了幼儿的创新思维,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帮助风儿找到家。
3、音乐帮助幼儿增强对诗歌的记忆。由于幼儿年龄小,记忆力和理解力还不是很完善,对于一首儿歌,往往只能记住其中一两句话,或因为不明白什么意思而忘记。如果只是机械地让孩子一遍遍地重复读,孩子们兴趣不高,而音乐在此时便发挥了它的优势。在幼儿理解诗歌后,为诗歌配上简单的乐曲,在音乐中边唱边记。孩子们就很容易记住。
4、音乐激发孩子的表演欲望。在诗歌教学中,单纯的诗歌表演,孩子们的表现力不强,只是很简单的几个动作。但是在欢快、富有节奏的诗配乐中,孩子们变得更加活跃,诗歌教学走向高潮。
三、设置情境学儿歌
nlc202309032252
小班幼儿处于直觉行动性思维阶段,他们的学习必须是在具体的、感性的活动中,通过多种感官进行。采用设置情境的形式来学习儿歌,可以使小班幼儿很容易地了解作品的内容,体验角色的情感特征。如:儿歌《下雨了》:“刮风了,下雨了。幼儿园里放学了,快去看看谁来了,妈妈打着伞来了,回头找,门口站着张小宝,微微笑,把手招,伞下多了一双脚。”在学习这首儿歌前我设置了一个情境表演:我拿着一把小花伞扮妈妈去接孩子……然后,张小宝又走进了我们的伞里,于是伞下多了一双脚。情境表演完了,再让孩子们接触儿歌的内容,他们很容易就理解了。
如:在进行诗歌《四个太阳》的教学中,在学诵诗歌之前,教师先出示4幅不同颜色的太阳画面:红色、绿色、金黄色、彩色,分别让幼儿猜想这4种不同颜色的太阳分别送给哪个季节才最合适?这样的提问能启发幼儿去寻找多种答案,使思路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激起丰富的联想。当幼儿充分地想象、表达后,教师再出示4个季节的图片,把幼儿的思维再推向一个新的起点,引起幼儿对诗歌的浓厚兴趣。
四、创编动作学儿歌
有的儿歌很适宜创编动作学习。动手、动脚、动嘴、动眼、动耳、动脑可以使幼儿更有兴趣、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掌握学习内容,为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如:儿歌《等爸爸》:“小月牙,天边挂。我在门口等爸爸。我的好爸爸,工作辛苦啦,我要请他快坐下,喝上一杯茶。”孩子们用手比划着,指着天上的月亮,双手放在大腿上,做等爸爸的样子。教师表演,幼儿朗诵;或幼儿表演,教师朗诵;或幼儿之间交换进行,动作与语言相辅相成。还有一些诗歌教学中,老师可以创编一些与内容相符的动作表演,将幼儿的心引入诗歌的意境,将教师的体验通过动作表演的形式化为幼儿自身的体验,再辅助于其他的教学设计,使整个诗歌的学习变成一种全方位的美的享受。如:在学习诗歌《春雨沙沙沙》时,我们就让幼儿尝试加上动作进行表演,表现诗歌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创编。
五、游戏互补学儿歌
幼儿的生活离不开游戏,他们爱玩、好学,在游戏中很放松,学习效率也往往最高。《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强调:“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它指出了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以游戏为主要教学手段。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得到自我的奖赏,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
1、听说游戏帮助幼儿掌握词汇。如听说游戏《卖柿子》,孩子们在进行角色表演时,掌握了正确的发音“sh”、“s”,学会了发准“mǎi”和“mài广等不同声调的音。同时,通过游戏进一步理解了“买”和“卖”两个词的语义,学会了使用“你的柿子涩”等句式来进行交流。
2、传统游戏提高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传统游戏在民间能长期流传,深得儿童的喜爱,这说明它具有一定的经典性,富有娱乐性。我将一些好的、适宜的传统语言游戏设计到诗歌教学活动中去,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如:语言游戏《拉大锯》,游戏儿歌诙谐幽默,同时还伴随着有节律的动作。小朋友一边念儿歌一边与同伴做游戏,提高了活动的兴趣。在这样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他们不知不觉间就较正确地掌握了“n、l、j、x”等音,同时增强了学习语言、使用语言的积极性,体会到语言活动的愉悦感,培养了专注倾听的习惯,激发了合作游戏的愿望。
3、操作游戏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力。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而思维的基础是感觉与知觉。让幼儿多看、多感受,才能获得各种感官的刺激,激发其思维活动,从而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有了表达内容就会产生使用语言表达的愿望。由此可看出,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必要条件。如:学习诗歌《门铃响了》时,我为幼儿提供了一套操作材料,让他们一边听儿歌一边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帮助儿歌中的小主人公分甜饼,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幼儿大胆去把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了解诗歌的内容,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表演游戏促进幼儿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幼儿正处在学习使用语言的最佳期,需要大量非语言手段,而表演游戏正符合幼儿期语言表达特点。那么如何在表演游戏中促进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呢?
首先,要采取游戏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引导幼儿掌握与表演有关的语言及非语言表现手段;接着根据幼儿语言发展的连续性、顺序性、阶段性的特点,在激发兴趣的前提下进行指导。如在表演前,我先为幼儿丰富相关词汇,让他们学习运用与表演相关的词句,为他们创设游戏情境,帮助他们掌握一些表演技能;最后鼓励幼儿根据表演内容进行创造性表演,促进良好情感、品德及个性的发展。表演游戏这一形式,既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又符合幼儿语言发展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语言能力的发展、语言经验的丰富有着促进作用。
5、识字游戏激发幼儿对汉字的兴趣。不识字的幼儿不具备阅读文字材料的条件,但他们都有阅读的愿望。若成人对此不加以重视,那么孩子的阅读愿望就会随着能力的局限而逐渐降低。因此,在小班早期阅读的目标中就包含了对幼儿文字兴趣的培养和认读这两点。我利用汉字的象形性,将之游戏化、拟人化,使幼儿喜欢看字、培养他们对汉字的敏感性。例如:汉字“兔”。我用了形象的游戏儿歌来帮助幼儿识记“长耳朵(ク)三辦嘴,前腿短(丿)后腿长(乚),还有一个短尾巴(、)”。类似这样的识字游戏,使孩子们感到汉字有趣、易记,培养了对汉字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激发了他们阅读的愿望。
11.夏天的味道 篇十一
■高邮市界首镇初级中学甓湖文学社李凡
一
到东湖采风去。坐上校车, 享受着车内空调带来的舒适, 不经意间看向窗外, 仿佛仍能感受到车外宛如凝固的燥热的空气。
夏天的味道, 应该是闷闷的吧。
二
下了车, 扑面而来的热浪使我本能地退后了一步。在抬头的一刹那, 我看见了这样的世界———一大片流动的绿色, 刺眼的阳光在林中变得温柔起来, 风拂过湖面带起阵阵涟漪, 又轻轻掠过我的发梢。于是, 闷热的感觉一扫而光, 只剩下微风中的享受。
夏天的味道, 偶尔也凉凉的呢。
三
踏上一座木桥, 桥下是潺潺的流水, 不时有鱼儿从水面跃起, 落下。远处的一大片湖面上, 挤满了热闹开放的荷花, 在碧绿的荷叶簇拥下更显得娇嫩挺拔。生命的热烈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来到了观鸟台。台建得很高, 抬头仰望, 我几乎怀疑它是否伸进了蓝天。登上台顶, 凭栏远眺, 树顶上落满了鸟, 如画中一般精致, 偶尔飞过一两只白鹭, 便给这景致添上了活动的一笔。我想要描绘眼前的美景, 却总也找不到合适的词汇, 只能让美好都深烙在大脑中。
夏天的味道, 也是美丽的呢。
东湖, 我所感受的这个桃花源般的世界, 没有裁量的时间, 没有飞奔的速度, 没有尘世的喧嚣, 它只带着荷的清香, 以一个完美的面容停留在酷热的夏季中。
回程上车, 老师清点人数, 生怕丢下一个同学。而我却宁愿失踪, 让自己迷失在这片美景中。
12.被风吹走的夏天 篇十二
那天是高考分数线出来的日子,我没有跟家里人说实话。我说还得要几天时间呢,他们对我的话深信不疑。我的父母一大早就得去地里干农活。父亲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密,他常跟我们兄弟俩说,秋天的收成怎样,就要看这一季的努力了。哥哥大我四岁多,上完初中就跟人去东莞打工,今年春节回来,承包了村里的制砖厂,经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回家吃。
吃过午饭,我几乎是一路小跑地去了村子三里地外的一个食品批发部。在那里,有离我们村最近的一部公用电话。但回来的时候,我的腿里一定是灌满了铅,要不我怎么会觉得回家的路这么长?
离最低录取线差了两分。我不知道该怎样将这个消息告诉我的家人,怎样面对他们脸上的失望。我在村子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最后坐到了村口的桥墩上。
也不知坐了多久,四周响起此起彼伏的蛙声。我一步一步地往回走,走到家门口,走进卧室。我一晚上都没有说话,也没有出去吃饭。母亲进来看过我几回,她不停地摸我的额头,怀疑我是不是生病了。哥哥给了我一个饼,问我是不是出成绩了,我背着脸说,还没呢,还得有几天。
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或者说,我压根儿一晚都没有入睡。我跟父亲说,我想去哥的制砖厂做工。父亲头也不抬地说,你能做什么?我对父亲的轻蔑感到非常不满,干什么都行,就是搬砖块我也愿意!就这样,我去了我哥的制砖厂做工。哥哥告诉我,砖块刚烧出来时很脆的,需要从窑里搬到窑外,经过日晒雨淋,消掉一身的火气,才能砌成一面墙。我具体的工作,是将窑里烧好的砖一块一块搬下来,垒到担子上。窑里很闷,砖面很糙,不大一会儿,我全身就湿透了,手心也磨出了三四个血泡。哥哥心疼地将他的手套摘下来给我,可依然不管事,锋利的砖棱儿还是不小心划破我的手套,又划破我的手指。我没有吭声,身体上的疼痛可以让我暂时麻木,忘却分数的烦恼。只有等晚上躺在床上,我才像一条搁浅在岸上的鱼,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那一年我17岁,1.74米的个头,瘦得跟豆芽菜似的。一个多月又苦又累的工作,并没有让我变得更瘦,相反我感觉自己一天一天愈加强壮,就像地里疯长的玉米苗一样。半夜的时候,我经常会听到身体里有“咯吱咯吱”的声音,那是我的力气在增长。我一直没有勇气说出高考结果,很奇怪,他们也没有再问我。有好几次,在跟父亲和哥哥说话时,我试图往这个话题上引,结果他们都将话岔开了。我也没有看到他们脸上的失望,也许他们早就猜到了结果吧,也许他们从来都没有对我抱希望。我的话变得越来越少,也不怎么爱出门去疯了。邻居见到我,说我变黑了,长大了,像个男子汉了。我偷偷对着镜子看过自己,看上去有点陌生,嘴唇上都长出了一溜儿浅浅的胡茬。
下过一场雨,天气开始转凉。是9月初的一天,父亲一大早叫醒我。起来吧,今天该去上学了。母亲已经准备好了被铺,上面还散发着前几天晒进去的太阳味儿。哥哥将学费交到我手里,说是给我这一个多月的工资。父亲照例背着铺盖,送我到村口的桥头。父亲说,天气凉了,你在学校要注意身体。我接过背包,走在了通往复读的路上。一阵风吹过,我积蓄一个夏天的泪水终于忍不住飞落下来。
村庄渐渐地远了。这个夏天,也渐渐地在我身后远去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13.关于诗歌(四则) 篇十三
我总是固执地认为,诗人的每一次写作都是来自母语的呼唤。
说此话,但愿不要被读者误认为我是一位狭隘的母语主义者。这句话其实是在强调母语与诗人的关系,与我去年出版的日语版诗集《岸的诞生》的后记里所流露的“文学的表现能力首先取决于自己母语的表现能力”也是一致的。当然,这种“能力”是建立在我没有用日语写作前,已经出版过用母语创作诗集的自身经验之上的。我想,对任何语种里已经习惯用母语表达的诗人而言,这种经验都是致命的。其原因首先在于母语拒绝诗人对它的背叛;其次才与诗人后天获得的语言有关——即无论他(她)具备怎样的外语天分,即使会编写出出色的外语教科书,但无法断言他(她)能够用那种语言写出优秀的诗歌作品。与小说、评论和散文等其他体裁的文学不同的是,母语形成的写作经验对诗人是绝对和至上的。相反,比起作家和批评家,诗人既更忠实于母语,又敢于颠覆母语;对母语既具有依恋情结,又抱有怀疑态度和富有反叛精神。某种意义上,母语与诗人的关系与血液同肉体的关系比较相似。肉体与血液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宿命论上的。肉体既无法改变被定型的A、B、AB、O这些血型在自身循环流动的命运,反言之,不同型号的血型更没有能力混合一起撞击血脉和肉体。母语对于诗人也是命中注定的。对于母语,诗人是被动的。不是诗人选择母语,而是母语选择诗人;对于诗人,母语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诗歌声音。这种声音是否独特和卓越、是否动听和宏亮、是否超越了时空和诗人的个体生命、是否揭示了人性的普遍规律和与更多的读者产生共鸣等等决定着一个诗人的质量。
不少成功的诗人都认为其写作是在捍卫自己的母语。诗歌是在矫正自己的母语。我不否认这种观点。但僭越母语,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诗歌写作,我也并不觉得就有伤母语的尊严。相反,除了满足用母语之外的语言写作的刺激和好奇心外,对完善对自己母语的认识我觉得也不无裨益。诗人站在另一种语言立场上发言,那种暂时对母语的搁置和疏远甚至是永远的放弃或许更能加深诗人对母语的自省和审察,拓宽诗人对母语的思维空间,从而更能使诗人明了和领略母语与世界的关系。但不会保证用母语之外的语言写作付出的勇气不会成为徒劳,这是另一层话题。一位在自己的母语环境里接受完教育和成长起来、完全在自己的母语里建立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写作观念、用自己的母语写作不入流的诗人,如果半路出家操纵母语之外的语言成为了一流诗人,那可真是一个奇迹。但遗憾的是这种神话至今还没有诞生。我们可以列举出里尔克、策兰、昆德拉、布罗茨基等一大串诗人、作家的名字做为佐证。这些诗人和作家用母语之外的语言创作的作品虽然没有得到很高的评价,但相信不会有人否认他们是用自己母语写作的一流诗人和作家。
我对越境一词的理解是∶它包括两个概念——即诗人自身和作品翻译。越境对于二十世纪的诗人而言,总是让人想到一个灰暗的词语——流亡。一些诗人被迫或无奈地远离自己的国家,不得不带着自己的母语寄生在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里。在远离母语现场的异域,他们要么坚持用母语写作,要么完全让另一种语言取代母语。这种无法改变面对割断与母语脐带关联的现实既给他们带来困惑,又同时使他们拥有居高临下俯瞰母语的优势。对语言敏感的诗人同样也是对来自母语的信息和母语自身的变化敏感的。在一位素质高的诗人身上,其母语水平不会仅仅停留在他离开母语文化现场时的临界点上,它会随着诗人飘泊的肉体在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下成长,并在诗人的精神深处长成一个生命力顽强的球根。流亡亦或移民异域,在地理上,虽说拉开了诗人与母语之间的距离,但在精神上却加深着与母语间的亲密。就拿布罗茨基来说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三十二岁的他背负着俄语流亡美国,数年后便开始用英语创作随笔和读书札记,但我偶尔还是思考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答谢辞为什么用俄语写成?难道与用俄语——诗人的母语使他更清楚和得心应手地表达自己无关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当然,这里面还包含一个诗人对自己诗歌作品身份的认同。越境的另一层意思是诗歌的出口问题——即翻译。这是一个与现代诗的定义一样很难达成共识、至今可以说还没有确立它的价值标准。主张直译者自有其满纸的理由,反之亦然,意译的主张也会振振有词。关于现代诗的翻译问题,诗人北岛在谈及诗人里尔克的汉译作品时,曾有趣地把诗歌翻译的优劣比喻成“一个好的译本就象牧羊人,带领我们进入牧场;而一个坏的译本就象狼,在背后驱赶我们迷失方向”。笔者对此深有同感。就我个人浅薄的经验和翻译理念而言,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把现代诗从一种语言置换成另一种语言,最关键的不是看你是否正确无误地把它译介出来——当然这很重要,而最重要的是在于准确无误地把它做为一首现代诗的精神品质翻译出来,使它做为一首无懈可击的现代诗作品而成立。这是我的一贯主张。现代诗的翻译曾被意大利诗人嘲讽为是“对诗歌的背叛”。这句话不难理解,因为诗歌拒绝翻译的因素太多了。韵律、节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那部分、活泼的艺术气氛、以及只有读原作才能感觉出的内在活力和复杂微妙的内部结构等等。
母语的越境与诗人的越境虽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但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诗人的越境,离不开不断与母语的沟通;语言的越境,无法脱离翻译这一途径。而在中国翻译界,“没有翻译就没有中国新诗”这种论断早已有之,它似乎已经在诗歌界达成了共识。其实这句话我想也同样适合日本。外山正一、矢田部良吉、井上哲次郎在1882年共著的《新体诗抄》里,对英国和法国诗人的14首诗歌的翻译,可以说对当时的明治新体诗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取决于翻译的功劳。在此,我又联想到自己。我之所以跨越母语用日语写作,也同样与我长时期翻译谷川俊太郎的诗歌作品所受到的恩惠和启示密不可分。是谷川诗歌的语言感觉给予了我这种勇气和力量,才使我如履薄冰地敢在日语里学步。但我仍不敢过高寄希望于自己的日语诗歌,因为我知道最贴近灵魂和真实、最能表达清楚自己的还是母语。
梦与性爱
每每完成一首自己满意的诗歌写作,于我而言,都如同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性高潮。
nlc202309090350
这大概是我永远无法疏远甚至中断和放弃诗歌写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梦与性爱——精神与肉体的二重奏!
梦与性爱——两个同命相连的古老命题!
我没有过吸毒的经历,更不知道吸毒后肉体与精神的快感是何种程度。但就我个人的诗歌经验而言,诗歌写作应该接近于精神中毒——专注、痴迷、投入和忘我,当然也必须包括对诗歌的最大虔诚。只是诗歌的毒品不是大麻和海洛因,而是灵感和词语。一首诗带给我的精神快感我想不会亚于从书本上看到的那种吸毒后的快感吧。
诗歌写作与性爱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精神和肉体的区别而已。
梦作为一种知觉现象学肯定早于形象思维产物的诗歌,但源于肉体的性爱无疑又要早于梦。没有肉体就不会有梦和性爱,肉体是梦的温床,诗人的灵感和词语首先来自于肉体。正如海德格尔所言:“我们就是身体的存在,忽视了身体其实就是遗忘了存在。”在此不得不再一次向一代大儒萨特致敬,是他用深奥的笔触清晰地勾勒出了存在主义的轮廓。只有我们存在了,梦与性爱才会随之而来,并与我们形影相随,直到生命的终止。
每个人都应该是肉体的赞美者,或者让肉体成为肉体的主人,无论你是圣人还是凡庸,是英雄还是懦夫。我不是天真的性崇拜者,尽管我曾对远古的性崇拜岩画深深感动。但我很愿意把美好的性爱理解为精神和生命的原动力,并非单一的本能释放。性爱作为人性原欲“食欲、性欲、知欲”中的一种,某种意义上它超越了语言和理性。作为肉体的赞美者,画家理应首屈一指,因为他们在具有优越感的视觉艺术里,把肉体的抽象性和写实性表现到了极致(通过机械技术的摄影师不在这个话题);其次应该是诗人,因为肉体被他们感性和诗意的词语描述得入木三分,既含蓄又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前者具有伸手可触的实感,带给你感官刺激,后者乃是通过文字建构的想象世界。
单纯的梦只是短暂的回想亦或说是长久的遗忘。
在一篇访谈里,我曾谈到过梦与诗歌的关系:“梦是诗歌的姐妹,想象的私生子。对于我梦有时甚至是另一种灵感。只是它披着一层恍惚、神秘、不确定和恍若隔世的纱衣。梦与灵感拥有各自的独立概念,但又拥有共同的性格:扑朔迷离,稍纵即逝。抵达它们,都需要忘我的投入。梦需要苏醒后的记忆,灵感需要能力去驾驭。梦很有可能还是语言前的无语言状态,介于无意识和有意识之间,介于肉体与灵魂之间。如果要问梦是怎样组合一起的?我想弗洛伊德在他的《梦的解析》里也没有完全说清楚,或许跟梦拒绝阐释有关。我有好几首诗确实是梦来的,而且也常常在梦中写诗。但梦本身不是诗,诗是对梦忠实的默契,不是对梦忠实的记录。它需要诗人用他的笔将它诗意化,通过伐砍削凿,或精雕细刻的过程,把梦还原成一首诗。”
我曾写过一首《梦》的短诗:
银色的世界里
白皑皑的父亲站在船头
他轻轻撑竿
船就被水漂走
从岛上到陆地
是一夜间的距离
同样,单纯的性爱仅仅是对肉体饥渴的满足,或者说是犒劳欲望的最佳形式。在此我更想强调的是:精神性!或者说精神与肉体的平衡维系。爱是衔接和贯穿它们的链条。诗歌写作的另一种意义我觉得是对他者的关爱。这个他者当然不仅仅包括狭义上的不同性别的男女,同性的男男女女,也是世界万物的泛指。比如,它也许是被诗人隐喻化处理过的一条河流一棵树或一条地平线,或者是一个眼神一次悲伤甚至死亡等等。精神性或许可以理解为另一种情感,没有情感的性爱是无聊枯燥的,没有经过情感理性过滤的诗歌如同嚼蜡。中国古代讲究身与心的统一,其实就是精神与肉体的统一;这与古希腊的柏拉图把肉体的最美境界定义为:“心灵的优美与身体的优美谐和一致,融成一个整体”同出一辙,遥相呼应。
就一般论而言,身体是灵感之根毋庸置疑。但对于诗人来说,我觉得梦和性爱也同样是灵感的摇篮。叔本华把身体界定为“意志的客观化”是建立在理性认识上的诠释。这种观念具有它的合理性和纯粹性。梦与性爱无法分离,离开肉体,梦不复存在;而没有梦的肉体又显得索然寡味。缺乏肉体记忆的支撑,梦会变得苍白无力。相反亦然。性爱是精神记忆的润滑剂,它持久而深刻,性爱同样也是滋润灵感的甘露。
我曾经试图写出梦的颜色和形状,或者说让梦的颜色和形状呈现在我的诗学中。但经验使我发现:这是一个漫长而又持久的挑战,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在跟梦过不去,有点自不量力。
每一次对梦的捕捉都如同一次精神历险。有时梦以游隼的速度留下优美的翔姿淡出你的视野;有时又犹如霹雳和闪电划过心灵的天空让你猝不及防。梦有时还会泛起槭树的红晕等待你走近,有时又怀揣一把匕首潜伏在你生命归路的暗处。梦呈现的是抽象,或许跟诗歌的抽象性一脉相承。梦缺乏的是具体,因为它没有文字和符号的表记。
唐代诗人写梦的数不胜数,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等等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顾况的《梦后吟》用最平易的语言写出了精神与肉体的二元统一:
醉中还有梦,身外已无心。
明镜唯知老,青山何处深。
鬼才李贺我一直认为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超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题归梦》“劳劳一寸心,灯花照鱼目”更胜一筹,写出了梦的惊世骇俗的精神张力。
梦与性爱血脉相连。
最后引用一句话作为这篇短文的结束:
“心灵(梦或者精神性)不是唯一的明灯,没有肉体(性爱)它不可能发光”。
诗与歌
诗与歌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暧昧和模糊。或许跟“诗歌”原本就是诗与歌的总称有关。
诗与歌是一对儿姊妹,歌是姐姐,诗是妹妹。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没有文字之前,歌已经传唱在人类的口唇间了。“诗歌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也早已成为共识,就像绘画跟远古的原始人留下的岩画和壁画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一样。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据说就是古代人民歌和歌谣的结晶。在此我们还可以想到古希腊的《荷马》和古罗马的《贺拉斯》等。甚至还可以联想到在汉字没有远嫁日本之前,传唱在日本农民和渔夫间的所有歌谣和号子。
nlc202309090350
在中国,直到清末,诗与歌可以说一直保持着紧密相连和血脉相传的关系。在唐朝,诗人们吟诵诗歌跟唱歌非常相似,记得在大学上古代汉语专业课时,一位满头银发的老教授在课堂上即兴吟唱过李白和杜甫的几首诗,我无法判断那位老教授吟诗的声调是否与唐朝的诗人一样,但那种悠扬动听回荡的独特声调至今仍记忆深刻。几年前,陪同诗人高桥睦郎去中国新疆参加诗歌活动时,在沙漠上疾驶的大巴上,他为海内外诗人吟唱的一首日本古代歌谣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记忆,那首高亢中带着伤感、低沉声中又仿佛能听出欢快的歌谣好像就是来自一首短歌。
到了近代,随着现代文明的发达和文学革命的兴起以及文化的破旧立新运动,这种血脉相传的声音渐渐淡出了人们的听觉和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源于欧洲的现代诗的诞生和随即而来的西方的现代流行音乐和歌曲。现代诗的不可传唱性除了跟它不注重外在韵律外,也跟它的无政府主义——过于自由有关,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某种意义上现代诗都在排斥着吟唱,或者说跟“歌”保持适当的距离,警觉着“歌”的侵犯。现代诗的不可传唱性当然也跟其揭示沉默的本质和坚守内在的神秘性有密切关联。我想无论对于日本现代诗人还是中国现代诗人甚或是欧美的大多数现代诗人,对于诗与歌的混同,肯定都或多或少自觉或不自觉的带有这种警惕性。当然,肯定也存在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让现代诗与“歌”接近的诗人,遗憾的是这类诗人总是很难引起专业诗人们的注意。
百余年的现代诗里并非所有的诗人都是一脉相承地排斥和远离着“歌”。我喜欢的西班牙诗人洛尔迦的诗就具有很浓的歌谣性,同样我不太喜欢的中原中也的诗也有一定的歌谣性。就是说相对于别的诗人作品而言,他们的诗歌更接近歌谣。但跟诗人直接创作的歌谣还有不同。在此还可以想到北原白秋等诗人被谱成歌谣的那些诗作品。
可是,现代诗经过百余年发展,尤其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发达和世界文化信息的全球化,充满诗意的东西时时刻刻都在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比如电视里溢满诗情的商业广告词、电影里的独白和人物对话等等,更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应该是当今流行歌的歌词,不论是日本还是中国,不少流行歌的歌词其实就是一首完整的现代诗作品。这一点可能也是让诗与歌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的显著标志之一。
改革开放的80年代后期,风靡中国大陆和港澳台的摇滚朝鲜族歌手崔健的几首歌曾为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很多人留下了难忘的青春记忆,流行歌之所以流行除了时代的需要外,当然跟曲子和歌词以及歌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曾经问个不休
你何时跟我走
可你却总是笑我
一无所有
我要给你我的追求
还有我的自由
可你却总是笑我
一无所有
噢…… 你何时跟我走
噢…… 你何时跟我走
脚下的地在走
身边的水在流
可你却总是笑我
一无所有
为何你总笑个没够
为何我总要追求
难道在你面前
我永远是一无所有
噢…… 你何时跟我走
噢…… 你何时跟我走
告诉你我等了很久
告诉你我最后的要求
我要抓起你的双手
你这就跟我走
这时你的手在颤抖
这时你的泪在流
莫非你是正在告诉我
你爱我一无所有
噢…… 你何时跟我走
噢…… 你何时跟我走
噢…… 你这就跟我走
噢…… 你这就跟我走
噢…… 你这就跟我走
噢…… 你这就跟我走
噢…… 你这就跟我走
噢…… 你这就跟我走
——崔健《一无所有》
这首歌词如果用现代诗的标准来衡量当然是站不住脚的。但它的语感比当下那些过于随意用口语创作的汉语现代诗并不逊色。它缺乏的只是诗歌必须具备的深度或者说深远,亦或说阅读这首歌词,它给读者留下的回味空间太小了。关于诗与歌,宫崎骏的动漫电影《千与千寻》主题歌《永远同在》的作词者、同时又是一位现代诗人的觉和歌子在最近接受《新周刊》杂志时说过一段精辟之言:“我认为诗歌和歌词是完全不同的。诗歌可以单独构筑作品世界,但歌词就必须要和旋律的感觉、歌手的歌唱(发声、滑舌、发音、表现力)的感觉等配合起来才行。不管多么漂亮的句子,如果它作为声音出现时不是有魅力的语言,那它就无法作为歌词来使用。反过来说,只将歌词文字读出来就可以作为诗歌吟咏的个例实在是太少了,这与日本创作流行歌时几乎都是‘曲先’(即先有曲,随后和曲赋词)是有关系的。然而,一方面,歌词这种东西,是可以在赌上作者余生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锻炼的。在生命过程中,它作为有力的的‘可使用的语言’成长起来,目标指向多数受众易于理解的简单的语言背后歌唱普遍真理。我认为,正是在这一点上,它与面向封闭读者层、常常自我陶醉而又晦涩难懂的日本现代诗形成了鲜明对比”。但如果把语言跳跃很大的一首现代诗谱成曲(尽管不乏这样的成功例子),又会给大众的普遍接受带来麻烦。诗与歌在两全其美上似乎不太容易。
但有一首歌词似乎能颠覆这种观点,同样那就是宫崎骏的动漫电影《哈尔的移动城堡》的主题歌——《世界的约定》。这首歌词就是在日本家喻户晓而且在海外也被广泛阅读的诗人谷川俊太郎创作的。后来通过跟他的对话才知道,《世界的约定》并非特意为宫崎骏的电影所写,而是专门为作曲家和歌手木村弓之约写下的。后来据说宫崎骏听到了这支歌并为之感动,就把它用做了他刚刚执导的电影的主题歌。
晃动在泪水深处的微笑
是亘古以来世界的约定
即便现在孤身一人
今天也是从两个人的昨天中诞生
nlc202309090350
仿若初次的相逢
回忆中没有你的踪影
你化作微风轻抚我的面颊
世界的约定
在阳光斑驳的下午分别后
也并没有终结
即便现在孤身一人
明天也没有尽头
你让我懂得
潜伏在夜里的温柔
回忆中没有你的踪影
你永远活在
溪流的歌唱、天空的蔚蓝
和花朵的馨香中
——谷川俊太郎《世界的约定》
比起前一首崔健的歌词,《世界的约定》似乎打破了歌词与诗歌的界限。这首歌词完全可以把它作为一首现代诗去阅读和品味,它不仅能经得起专业诗人或者专业读者的阅读,而且也能为一般的大众读者所接受,就在于它散发着一种强烈的亲和力和浓重的文学性。作为一首歌词,它能够支撑起现代诗的所承担的概念和角色,或许跟这首歌词出自诗人之手有关吧。
中国媒体曾把优秀的流行歌特征概括为五点:亲切感(人情味);新鲜感(创作意识)和“时代性”;个性化;文学性;哲理化。而现代诗的特征则是:语序倒置;成分省略;词性转变。刚刚在美国去世的台湾诗人纪弦(1913—2013)曾把现代诗界定为:形式是自由的;内涵是开放的;意象经营重于修辞。日语里也有不少对现代诗特性的描述,如“驱使意象唤起想象力探求存在的真谛。”等等。现代诗通过特殊的表现法和因借着天马行空想象的遣词造句所产生的“私密性”“异化作用”“艰涩性”“分散性”“隐喻性”等为其戴上了难以破解的神秘面纱,再加之随着现代诗写作的不断进化和复杂化的加深,以及时代信息的无形干预,仅仅凭几条是无法概括尽的。但如果思考现代诗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孤立和边缘化、读者为什么变得越来越少(尽管不都全是诗人的责任)这种现实处境,诗人是不是应该反省自己的写作(语言和内在节奏)疏远了音乐性呢?如何才能促进诗与歌的互动性,即让现代诗再接近一点歌谣,让诗情贫乏的歌词向现代诗再靠拢一点,让诗与歌切实做到“情同手足”的姊妹又谈何容易!这样说本身或许就是一厢情愿的理想主义吧。
北欧现代诗在中国
跟日本的现代诗坛大致相同,中国对北欧现代诗的接纳相对于法、德、英、美国要晚得多,最初究竟是从谁开始把北欧现代诗译介成了汉语我没有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弄清此事似乎意义不大,因为北欧现代诗对中国诗人和读者产生的影响要远远迟于上述这些国家。
对中国现代诗人而言,我想大多数人都会熟悉《北欧现代诗选》(北岛 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这本厚达400多页码的书在中国应该是一本比较全面的诗选,收录了瑞典、芬兰、丹麦、挪威和冰岛的重要诗人作品,书前有一篇译者(北岛)的长序《译序》,《译序》侧重于对瑞典诗人的概述和文本解读。这本诗选我格外的印象深刻,原因还在于它是跟同样红色封面的《谷川俊太郎诗选》作为“20世纪世界诗歌译丛”第五辑同时出版的。这套译丛的出版在中国诗歌界是一个难忘的“事件”,在读者中也赢得很好的口碑。
当然,在这本《北欧现代诗选》之前,我还是接触过不少译成汉语的北欧现代诗人作品,也读过一些研究北欧现代诗的论文和文章,印象最深的仍然是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他的诗我至少读过四、五个译者的译本,特朗斯特罗姆被中国诗坛的接纳和认同除了跟他自身的文本的经典性有关外,也跟中国当下对隐喻和超现实主义的现实需求有一定关联。这么说不管是否成立或别人是否认同,起码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
2009年,我第一次踏上北欧参加在哥本哈根举行的安徒生国际诗歌节,那次诗歌节亚洲只有我和侨居柏林的诗人多和田叶子参加,初到的当日留下了孤独无助的记忆。丹麦之行是我第一次大规模地接触北欧诗人:丹麦、挪威、瑞典、冰岛、芬兰以及西欧的爱尔兰、法国和中欧的瑞士、奥地利等国诗人。虽然存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但通过翻译还是基本上了解到了与会诗人的大致风格。之后,2010年,跟诗人高桥睦郎和蜂饲耳一起又去冰岛参加了在雷克雅未举行的东亚暨北欧诗歌节,以及翌年2011年在北京和黄山两地举行的亚洲暨北欧诗歌节。在接触到的这些欧洲诗人当中,除了来自格陵兰的诗人作品让我感受到了特殊的本土气息和歌谣性外,其他国家的大部分诗人作品跟当下的日本或中国诗人的作品基本上没有太大差异性,或者说跟世界当下其他国家的诗歌也没有太大区别,他们关心的对象和事物也是我们所关心的,他们凝视世界的姿态和生命感受跟我们也没有太大的出入,这或许跟文化信息的全球化分不开吧。
读了几本跟北欧现代诗歌史有关的书后,才明白原来他们的现代诗发生学跟我们如出一辙——即同样也是受到了法德英的现代诗影响后开始了他们的现代诗写作,或者说法德英的现代诗给他们既有的诗歌写作带来了致命性的革命和洗礼。
在去冰岛参加诗歌活动前,集中时间读了一阵子《萨迦》,常常为里面的短故事所打动。后来在别的书中才得知,“萨迦”一词起源于德语,跟曾经统治过冰岛的挪威人也好像有很深的渊源。这部用冰岛语记载的其实是发生在900多年的“英雄传说”,也就是中国的北宋、日本的平安时代时期前后。但如果要问萨迦跟冰岛的现代诗有何关联,我想能回答出这一问题的人应该不是很多。从我接触有限的冰岛诗人的作品来看,他们诗歌的叙述特点或许能从萨迦里找到蛛丝马迹,若从冰岛的民间史诗《埃达》句短语简和简单的韵律来看,冰岛诗人的作品也似乎能让我联想到他们与《埃达》之间的血脉传承。
无论是北欧的小语种还是英语、西班牙和汉语等大语种,在衡量一位现代诗人的价值时,我总是先想到他们的诗歌具备了多大的创造性,读完他们的作品,其作品的信息量(包括对现实、历史、地域文化以及想象力)能否让我感到满足,这两点近年来我似乎更看重。北欧现代诗在中国虽说没有像法德英美那么影响深远,但通过译介与阅读,相信已经给不少诗人和读者带来了有价值的参考意义。
14.最后一个夏天的诗歌 篇十四
看着你微笑
我真的`又要哭泣
轻轻抹去眼角幸福的泪水
勉强撇了撇嘴
每一次我跨进校园的大门
每一次对着朋友们微笑
每一次见面再见
都是那么短暂
这里的生活真让人留恋
在这里我经历了重重磨难
在这里我体验了成功和失败
在这里我懂得了合作分享
在这里我明白了做人的观念
六年的时间
不长也不短
我们会苦闷
我们会兴奋
我们会悲伤
我们会愤怒
相聚是一种缘分
终将还是快乐的
前方的海浪汹涌激荡
远方更令人心驰神往
这个班级曾吵吵闹闹
这个班级曾其乐融融
这个班级也有感人的瞬间
相聚就意味着分离
分离就意味着哭泣
我要感谢所有教过我的老师
无论讨厌、喜爱
都要对你们说
15.夏天英文的诗歌 篇十五
Willows hold hands,
Sunset is going.
Trivial larvae garish,
Go away,
Summer is coming.
(b)
The spring breeze is old
The yellow flower is withered.
Rapeseed corners are completely exposed.
Fast forward,
Summer is coming.
(three)
Mai Lang rolling,
Apricots are numerous.
The sour taste faded.
Quick taste,
Summer is coming.
(d)
The song is loud,
The sun shrieked.
If the shade of the cover opens,
Sleep fast,
Summer is coming.
(Fives)
Dancing,
Ming River aspect.
The quiet night is cool,
Look,
Summer is coming.
(six)
Yunju Beishan,
Yuzawa Nagata.
The panic fire snake scurrying in the sky,
Hiding,
Summer is coming.
(Seven)
Mountain song leader,
The bandits are short.
A long list of pearls
Appreciation,
16.关于夏天的诗歌 篇十六
一、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地大物博, 不同的地方,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饮食文化。对于介绍昭通各地的风味小吃, 作家乐此不倦“光是小吃就有豆沙粑、猪饵粑、桐籽粑、包谷粑、黄粑、石灰粑、猪油泡粑……。”[1]在小说中作者还特别描绘了盐津古镇端午节时别具风格的长街宴, 这完全是一次地方特色美食的大展示。其中作者还不厌其烦的描写了:“乌骨鸡的十几种做法, 三鲜乌骨鸡、天麻炖乌骨鸡、糖饭乌骨鸡、棒棒乌骨鸡等等, 像牛肚乌骨鸡是把整鸡塞在牛肚里, 鸡肚里又塞进各种作料, 放在大锅里煮熟的, 那味香飘十里。”[2]古镇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 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 各地的客商把全国各式各样的口味和烹法带到古镇, 古镇人融合各地的口味并结合本地的习惯, 制作出了别具一格的美食, 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那一样样风味独特的地方小吃, 地方美食无不包含了浓浓的地方味道、地方色彩, 那字里行间流动的情绪, 无不包含了作家对家乡深深的感情。
二、展示民间的艺术文化
夏天敏还乐于展示昭通民间的艺术文化, 方言是民风民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中随处可见的方言俗语:“你看他那字, 肥头大耳胖嘟嘟的, 从字上就看出是有福分的人。不像范老先生的字, 曲里拐弯勾腰驼背乱草似的, 一看就是个破落潦倒的人写的。”[1]“这女人不似原来像霜打过的茄子, 脸上罩了一层冬瓜灰。”“你细皮嫩肉得像才抽出的菜薹”这些日常的方言土语形象生动, 符合人物的个性, 极具生活气息。有评论家称赞他的语言“善于用对话描摹性情, 三言两语之间个性毕现, 既有诗意的描写, 又有泼辣的口语, 形象与心灵, 结构与节奏融合无间, 夏天敏的叙述语言百转千回, 生动多彩, 在乡土小说创作中独领风骚。”还有小说中偶尔点缀的民歌、谚语, 都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营造环境氛围的作用。在小说中写得极具雄浑、灵动、撼人心魄的要数关河号子:“唱关河来道关河, 嘿唷, 湾大水急险滩多, 嘿唷, 剑漕、凉水难飞渡, 马桑幽幽乱石铺满河, 嘿唷唷。九龙磨刀要启货, 庙口闪出西叉河。嘿唷, 嘿唷。”[2]这样的号子唱出了力量、唱出了坚韧、唱出了人们穿越苦难、穿越艰险的勇气和希望。这些语言艺术的运用显现了浓郁的地域色彩, 地方风格, 浓厚的民俗风情。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夏天敏将民间的艺术文化溶于作品中, 不仅仅显示出民俗生活的美, 而且与小说的艺术相结合, 使民俗美成为艺术美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揭示神秘文化
神秘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小说中常常有许多具有地域色彩的神秘景象和民间传说。正如夏天敏所说的“极其落后的交通, 偏僻的环境, 大山包围的边城, 形成了独特的边地文化。这种文化是与交通阻塞、信息封闭为背景形成的, 因此就带有很强地域性, 这就是为什么在封闭的地方能够留下独特的文化遗产的原因。”“边地的生活, 是充满神秘色彩的;边地的古城, 同样也是神秘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神秘的事物和现象, 如会警示灾难的绝壁上的悬棺洞穴;被誉为神树的黄桷树, 能预测风雨, 能卜吉凶, 佑人平安;对神秘民族僰人悬棺的传说;深山中稀世兰花的动人神话……无不蕴含了对自然现象和人类神秘文化的敬畏。作家运用夸张、想象、拟人、浪漫等表现手法, 把故乡民间至今依然生动, 依然流传的民间神话、民间传说融入到小说情节的构造中, 使其成为小说中独特的情节构成, 不仅调节了故事的节奏, 也拓宽了读者想象的空间, 使故事具有了更多浪漫的美感。夏天敏在其创作的作品中对故乡民间神秘文化的运用, 营造了一种新奇的阅读体验, 也彰显了作家对民间神秘文化深层次的交融与理解。
四、传统的宗法观念
传统的中国文化具有深厚的宗法观念, 而宗法所代表的事物本身又是一种重要的民俗事象。“民间的秩序, 基本上就是靠这些类似于乡规民约的规则来完成的, 这种一经形成的规则, 有时比法律更为有效, 比法律更为严肃, 任何人是不能逾越的。”[3]这就形成了民间独特的民俗文化。在《两个女人的古镇》中的刘猛子因为无知, 受了欺骗帮日本人盗取国宝而将受到惩处, 就是由古镇的镇长和镇上一些有威望的人组成的议事会来决定处罚的方法。“古镇有条相沿成习的规矩, 就是人犯了罪就把他脱光衣服只穿一条短裤, 将手脚绑了丢在江边河滩上, 让蚊虫咬上三天三夜, 如果被蚊虫吸干血死了, 活该他命绝。如果命大不被咬死, 就可赦免。”[1]这种处罚古风犹存, 代代相传成规范化了的民间风俗, 是人人自觉遵循的民间法理。从中也蕴含了作家对传统文化的扬弃, 呼唤道德的回归。
夏天敏笔下的昭通民俗描写, 在作品中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烘托了场景和气氛, 展示了小说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阅读趣味和历史纵深感, 拓宽了人文地理和民俗学知识, 从而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摘要:夏天敏长篇小说《两个女人的古镇》中所描绘和展示的民俗文化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阅读趣味和历史纵深感, 拓宽了人文地理和民俗学知识, 从而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夏天敏,《两个女人的古镇》,地域特色,民俗文化
参考文献
[1]夏天敏.两个女人的古镇[J].大家, 2011 (21) :98-175.
[2]李祥, 杨梦媛.古镇传奇——夏天敏《两个女人的古镇》解析[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6) :6-9.
17.关于有效命制诗歌鉴赏题的思考 篇十七
【关键词】诗歌鉴赏题;命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类试题虽然在题量、题型和分值上基本保持不变,但考查重点有所转移,答题的开放性更大,考生个性阅读的空间更广阔。为此教师可以尝试在第一轮复习时,厘清这一考题的出题规律,并能辨析其中的一些谬误之处,有效拟制一些操作性强的诗歌鉴赏题,从丰富储备、规范训练和有效答题三个方面寻求突破,可望提高诗歌鉴赏的复习效益。下面就关于如何有效命制高中诗歌鉴赏题谈几点自己的思考,以就教于方正之家。
一、筛析文本,难易合宜
文本的选择是高中诗歌鉴赏题命制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文本的难易度反映命题者的水平,影响到试题检测的信度与效度。古代诗歌阅读过程中,有关作者生平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倾向、流派特点等是暗藏在诗歌背后的潜在信息,而这些在命题者看来是理所应当知晓的背景信息,恰恰是考生鉴赏理解过程中的空白地段。诗歌作品常常被考生看成独立体,加之他们知识水平和认知范畴有限,往往无法对诗歌文本作迁移解读。所以,在命制古代诗歌鉴赏题时,可设置注释交代必要的信息,让学生在一定的理解基础上,训练他的诗歌解读水平和解题能力。切忌了无思绪,盲人瞎马。一旦文本选择太难失去了信度,考查也就变成无效训练。
以2014年全国卷新课标1卷《阮郎归》为例,命题者给出注释“作者一作秦观”,虽然考生在中学阶段接触过秦观的一些作品,但对于词人的相关经历,考生是不知晓甚或即便知晓也难以捉摸的。为消除这些阅读障碍,命题人对涉及答题的重要字词特意加了必要的注释进行补充说明,如:讳愁为隐瞒内心的痛苦。劫是围棋术语。借助这些注释,考生就能领会“应劫迟”这一人物自身反应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之间的关系。
二、理清思路,明晰意图
诗歌鉴赏题目的拟制包含这样几个基本环节:命题者对诗歌的鉴赏,命题者根据考查内容设计问题,考生根据问题对诗歌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内容从某个角度切入展开鉴赏。诗歌鉴赏,实际上就是命题者和考生就同一首诗歌进行鉴赏后产生共鸣,寻求鉴赏契合点的过程。命题者要通过明晰文本主干和严格限定词来引导不同的学生向确定的答案聚焦,实际上就是主观题目客观化。如若宽泛设问,使学生无法揣测到命题人的意图与答题要求,会导致学生不能找准切入点进行有“针对性”作答。
以2010年全国卷新课标1《咏素蝶诗》第一小题为例,本题的问题是: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呈现写素蝶活动的方式是多样的,选择答题角度不同,获取的答案也不尽相同。从场面环境上看,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从总体构思上看,是借助一句一景,一句一境的方法来描写的,从景物间的关系着手,是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描写。从语言角度探讨,是采用白描手法,等等。以上种种,均可作为答案。
诗无达诂,对诗歌的鉴赏理解存有差异实属正常,但在拟制题目时宽泛提问,会让学生无的放矢。建议在题干的设置上缩小切口,设问明晰,不让学生困惑,多绕弯路,力求实现最大化的人文关怀。
三、制定答案,适切合理
答案的组织制定是命题的收口之作,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作为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答案的设置自然也要顺应逻辑思维发展规律,要审视是否适切合理,否则它就会直接影响试卷的效度和信度。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中,有些答案的制定就有失偏颇,值得推敲。
以2013年全国卷新课标1卷《鹊桥仙》第二小题答案为例:
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标准答案:①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②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本题答案二、三两点究其本质就是同一句话的意思换个表述而已,这在逻辑上是重复。
另一方面,答案设置中的某些不足,很大程度上都归因于教师“没有想到学生会如此”或“根本没有考虑学生”,这种“教师预设的应然”与“学生生成”间的脱节,就会造成设置答案标准的偏差。我们设置的答案标准,若具备一定的弹性,按学生答题实际设计和执行不同的答案标准,想必失分率就不会那么高了。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仔细地分析每年高考古诗鉴赏题,经常揣摩练习,有意识地学习借鉴,取舍有度,对有效命制诗歌鉴赏题是不无裨益的。当然,现成试题的模式仅仅是开阔眼界、铺开思路的“引子”,还需亲身感知并反复实践,不忘前车之鉴,才能行之有效且事半功倍。
【关于夏天的诗歌】推荐阅读:
关于夏天的作文:夏天的风采07-05
关于夏天的成语07-20
关于夏天蚊子的作文06-30
关于形容夏天的美好词句08-24
关于夏天的周记400字10-16
关于夏天的作文:那个明媚的夏日06-26
关于描写夏天的优美散文精选600字11-19
描写夏天的作文:炎热的夏天08-24
夏天的段落08-26
夏天树林的作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