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流行音乐欣赏论文(精选9篇)
1.欧美流行音乐欣赏论文 篇一
“She Bangs” Feedback.---------------------Resist, but not just heart
Consecutive read it twice “She Bangs”, and really bangs.The child, a tree, a particularly simple story speaks soul-stirring.I feel most is this: the girls ten-year-old there are detached sense of self-reflection, examining their own loved ones in the end it is worthwhile to love.When it comes to her self-esteem, and immediately decided to give up the boys.Our culture of “love” seems to lower the dust, give up self-esteem can be called love, Fanjian when true love.Love is a dedication to a given, all of themselves to each other.True love is always to maintain self-purely down with the dignity of dedication out.“She Bangs” is a very simple story, but very rich.Speaker child puppy love, in fact, the film about the pursuit of their dreams, respect, diligence, look at how poverty, how to accept a disabled family members, how to protect their own self-esteem.I was impressed by the detail is parents fighting immediately after the children, said: “We will solve, not your fault.” And then turns to comfort her parents still love each other, let the children feel at ease.So, the child will think: “I think my mother is not easy, I think my father is not easy, but was born in this family, I was lucky.” Love their parents than their wealthy parents.“She Bangs” where little girls ran back crying, saying that the boys in front of everyone face to kiss her, her mother said: “Really? I think you need to talk to him.” Boys repeatedly knocked on the door, my mother justpolite and apologetic, said: “She did not want to talk to anyone, she locked herself in the bedroom.” boys from a contempt for the families of the girls home, but the parents of the girls could get him to distinguish and treat him as an ordinary.Continued, “She Bangs”, and I am very envious of this heroine in American culture, like the old lady in the “UP”: the spirit of adventure, a romantic spirit, Daring to be different, wisdom, play, achieve their dreams down to earthability to vibrant, there is love, will love, a healthy body and soul.The heroine in our popular culture, most of them still stupid and naive, confused, optimistic, affectionate this type of leading man to love and affection.Sentence, the heroine is the tree, flowering trees, no actor will grow well;our heroine is spent is incomplete flowers, some with tragic personal life and body, etc.of men to save.A lot of people say that boys do not deserve the girls and boys very tangled.I think a movie about a very simple fact: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the small boys and girls not.A good understanding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s always the girls performed better than boys.Girls precocious, ignorant boys, so girls are often the first to like the boys.Fails to grasp the boys, the girls have to start thinking about.So, they both show the mental gap, but not the quality gap.Finally, he made the decision after thinking the courage to go against his father, to make a correct judgment of life and values.Finally, I think we and the American story, the biggest difference is: they do not “entangled”, regardless of shifting alliances, are more ado.Us, no matter what the story is mainly to do “tangle” and love in your heart but dare not say that but can not do, but not love, love, but no birthright, well-known points, but did not fate obviously distorted, also said that the old is called “dramatic tension”, or “fate”.生物技术112
蔡静波 2011013423
2.欧美流行音乐欣赏论文 篇二
1661-1789:17世纪中后期至18世纪的法国巴洛克舞蹈技术 (French Baroque Technique in Lat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y:1661-1789)
与多梅尼科书中记载的“双步子” (Double) 相对应的舞步叫做“花剑步” (Fleuret) , 它的“交叉换脚” (demi-coupe) 动作是外开的, 但结束时, 重心却不下沉;身体保持着平衡, 然后用前脚掌支撑地面, 向前走两小步, 最后回落到地面上。这个动作曾风靡于巴洛克时期, 就像“双步子”曾盛行于文艺复兴时期那样。
还有一个舞步叫作“弹跳步” (Aiere) , 它在巴洛克舞蹈技术中的重要性可与在文艺复兴时期相提并论, 但同时又被称作“巴隆” (Balon) , 意为“悬浮”。但舞者们不得不做出牺牲的是, 那种古老的、流动的、身体的反胴动作 (contra-body movement) 因为两腿的外开而变得不可能的了。为了强调手臂与腿脚动作的这种反胴特征, 舞者们不得不竭力去完成它。举例说, 如果舞者用左脚前置的方式站立着, 那么, 他的右小臂就得向前、向上抬起, 与胳膊肘呈90度角, 而他的左臂则不得不在手腕上, 做出一个小小的呼应动作 (见图1中的第1个动作) 。如果他在同样的动作中, 换脚站立, 那么, 他的右小臂就会放下, 回到中立的位置上 (见图1中的第2个动作) , 而他的左小臂则会向前、向上抬起 (见图1中的第3个动作) 。如果在这个舞步中, 舞者不换脚, 位于上方的小臂和下方的手掌就不会按照各自的轨迹, 回到中立的位置上, 而会上下循环地持续运动, 画出一个完整的圆来。这里只是举一个简单的动作为例, 还有许多更加复杂的动作, 但规律却是相同的, 即强调手臂动作与腿脚动作的反胴规律, 不仅随着音乐的节奏发生变化, 而且有助于身体的平衡。手臂动作掌握了之后, 跳起舞来, 就要容易得多, 协调得多, 也好看得多了!
但也有的舞蹈, 比如说小步舞 (Minuet) , 其手臂就没有遵循这种反胴的运动规律。这种舞蹈就像今天舞厅舞中的华尔兹 (Waltz) 一样, 是一种特立独行的舞步:它的舞步属于古典主义的规范技术 (classical y orthodox technique) , 而且永远合着固定的3/4拍型, 两小节、6拍子一个舞句, 节奏型是“慢—快、快、慢—” (slow, quick, quick, slow) 的“赫米奥拉比例” (Hemiola) , 即“1.5与1之比, 或称3/2之比”。事实证明, 这种节奏型总是令人心驰神往的。
小步舞中的所有舞步均始于右脚, 男女舞者相同;时至今日, 只有这个舞蹈, 还能让我们看到当年的布朗莱 (Branle) 影响, 而在小步舞之后, 直至今日, 所有的舞蹈都是男女共舞的, 因此, 两人之间均为面面相视, 并且使用相反方向的脚, 或称“镜子”中的脚了。我们继布朗莱之后, 一直都是用左脚开步, 先向左侧行进的。但到了后来, 由小步舞发展而来的“普瓦图的布朗莱” (Branle de Poitou) , 则是从脚的二位 (两脚外开, 间距为一脚) 开步, 右脚随后向左脚靠拢的。而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法王路易十四 (Louis XIV, 图2) 的首席舞蹈大师博尚 (Pierre Beauchamps, 图3) 才开始用数字命名了两脚的五个位置, 并使之成为学院派芭蕾的基本规范 (图4) :
一位 (The First Position) :两脚的脚跟靠拢, 脚尖向两侧打开, 呈180度;
二位 (The Second Position) :两脚在持续外开180度的前提下, 彼此间拉开一脚的距离;
三位 (The Third Position) :两脚在持续外开180度的前提下, 前脚跟放在后脚心前, 两腿呈交叉状;需要注意的是, 这个脚位在古典时期的交叉幅度要比现代时期的小;
四位 (The Fourth Position) :两脚在持续外开180度的前提下, 前脚跟向内里的斜前方推移, 使这个脚跟与后脚尖对齐, 两脚间为一脚的距离;同样, 古典时期的交叉幅度比现代时期的小;
五位 (The Fifth Position) :两脚在持续外开180度的前提下, 前脚跟向里收, 直到紧贴后脚尖;同理, 古典时期的交叉幅度比现代时期的小。
在古典芭蕾“开、绷、直、立”这四个字的审美原则中, “开”的重要性首当其冲 (图5) , 因为没有它, 就不仅没有各种重心转移动作的灵活自如, 更没有宫廷舞蹈的贵族气派可言, 尤其是从布朗莱开始形成的“二位”, 可以充分表现出法国人在当时整个欧洲的不可一世和唯我独尊。在英国舞蹈史学家看来, 如果这个用数字命名脚位的事件发生在意大利, 那么, “二位”肯定会像法兰多尔 (Farandole) 那样, 把一只脚放在前面, 一只脚留在后面, 以确保身体的平衡, 而不可能像法国人制定的“二位”这样——两脚向外打开, 其间一脚之距, 仿佛是一座城门大开, 不怕敌人入侵, 无意中流露出国力强盛、无所畏惧的底气, 甚至霸气;而意大利人即使有“四位”的话, 那也只能是两只脚并立、极力站稳的, 因为意大利人在文艺复兴时期之后, 无论是经济、政治, 还是文化、艺术, 均远远落在了法国人的后面!正因为如此, 芭蕾这个原本孕育在意大利的西方文明结晶, 就只能降生在法国了……
3.欧美流行“合并”家庭 篇三
后来一想,一人离婚超过两次,所以有可能。的确,在我们所处的社会里,“离婚”现象就像丢弃失去糖味的口香糖一般,很少有人大惊小怪。“合则聚,不合则散”、“好聚好散”大家还是朋友嘛,何必彼此为难!
来美国之后,我的脑袋里装了许多新鲜的婚姻状况名词:“原版婚姻”称为“Original marriage”,“二次婚姻”称为Second marriage,“三次婚姻”称为“Third marriage”……以此类推。与此相对应,生活在离婚家庭的孩子们在称呼上更是辛苦:生父Biological-father、生母Biological-mtoher、养父Step-father、养母Step-mother。孩子与养父(母)前次婚姻所带来的小孩互称为Step-brother或Step-sister。
现在美国学校的孩子有1/3甚至1/2是生活在离婚或再婚的家庭。大部分人口统计报告都把离婚家庭的孩子与未婚母亲的孩子放在一起计算,并统统包括在单亲家庭或只有母亲户的大类之中。1991年的统计表明,在这个大类中,有1/5白人的孩子、1/3拉丁美洲的孩子和1/2美国黑人的孩子是生活在只有母亲的家庭中。而近年来母亲户的统计数几乎是1960年的7倍,是1970年的4倍,大约有1/2的美国儿童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曾有一部分时间是在单亲家庭中度过的。一些研究结果指出,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来自双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发生更多的问题。
为了避免和减少父母离婚给孩子带来的伤害,现在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流行一种新式家庭结构:离婚父母和他们的新配偶组成的两个再婚家庭“合并”在一起,这样,每个孩子便拥有两爸两妈。于是在欧美,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以下场景:在美国波特兰一所学校的体育馆里,凯丽·斯科特坐在露天看台上,为她参加篮球联赛的儿子加油助威。坐在她旁边的一个是罗·马西,她的前夫(与凯丽有两个孩子),而另一边是她的现任丈夫史蒂夫·斯科特,在马西身边则是他的女朋友。他们四个人一边为孩子加油,一边交谈,看起来其乐融融。
对凯丽和马西这两家来说,这样的聚会并不少见。四个成年人还一道观看了孩子们在学校的戏剧和唱诗班演出。年初,凯丽、她的现任丈夫和前夫还一起参加了小斯科特的家长会。
越来越多的像斯科特这样的人,和他们的前伴侣建立起协同、友好的关系。他们经常在一起参加孩子的学校典礼、钢琴独奏和比赛等。当伯恩斯坦博士的3个继子在小学和高中上学时,她就建立了这种合作关系,与丈夫的前妻一起参加家长会、观看孩子们的演出。她说:“这需要双方极大的相互尊敬和礼貌,而不仅仅是友谊关系。成年人最应做的就是将他个人的事情抛在一边,一切为孩子着想。”科罗拉多州的离婚和再婚中心的婚姻和家庭临床医学家吉恩·麦克布里奇说:“如果父母们不将个人恩怨抛开,孩子就会觉得处在敌对的气氛中。”
4.欧美流行音乐欣赏论文 篇四
朱咏北在《音乐鉴赏》一书中对音乐欣赏做出明确定义,即:它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是音乐实践活动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小学音乐课程中感受和鉴赏这一教学领域所以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正是因为音乐鉴赏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作为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它对于扩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鉴赏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浅谈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音乐欣赏过程之心理因素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实施欣赏教学的几点探索和认识。
1.音乐欣赏心理结构的主要观点和理论体系
1934年黄自指出,音乐欣赏有知觉的欣赏、情感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三个方面。
1983年张前在他的《音乐欣赏心理分析》一书中,把音乐欣赏心理分析为音响感知、感情体验、想象联想和理解认识四要素。
80年代在国内引起关注的还有美国著名作曲家科普兰(a.copland)的音乐听赏三阶段论,他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全是在三种不同的阶段上倾听音乐的& &(1)美感阶段;(2)表达阶段;(3)纯音乐阶段。
蒋笛的《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因素》一文中,作者指出在音乐教学体系中,音乐欣赏教学与心理学的联系尤为紧密,因为音乐欣赏学习过程与音乐欣赏过程一样,其本身就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在进行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时,借鉴一些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等的一般规律,能为音乐教师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指导音乐欣赏教学顺利进行。
各家理论观点不尽相同,存在的差异也多可视为一种互补。总体来看,完善的音乐欣赏活动根据音乐的不同类型、特点、功能以及不同的欣赏场等,心理结构各成分由低到高或单独地或综合地起作用,而音乐欣赏心理结构的最高层次,首先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有理性认识的渗入,这种理性认识包括对音乐形态的感知、对作品意蕴的把握、以及对作品创作和表演方面的审美评价,然后在感性与理性的整合中达到情感的升华,达到对音乐美的体验和感悟。
2.从听入手,抓住学生音乐欣赏的一般心理过程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听觉得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必须依赖听觉,听音乐是艺术的最基本的特征,而音乐欣赏表现为欣赏者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包括音响感知、感情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欣赏的一般过程。刘金华主编的《儿童发展心理学》一书中分析指出,年幼儿童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为无关刺激的特征(新颖、新奇、活动性强烈的对比等)所吸引而分心,再注意有关和无关信息的部署中缺少灵活动。
我在进行一年级《狮王进行曲》欣赏教学时,起初在教学设计中以音乐体验为主线,忽略了音乐本体,在初听《狮王进行曲》时,急于让孩子们表现音乐形象,没有给孩子先静听音乐的时间,学生还未把握《狮王进行曲》中的音乐形象就草率让他们投入情景表演,结果孩子们把注意力放在了情景表演中,而音乐成为名副其实的陪衬,很多孩子可能并没有留意到这一课重点要欣赏的乐曲,只是通过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来的想象在进行表演,却没有真正去根据欣赏曲《狮王进行曲》中的旋律变化想象不同的音乐形象。这违背了孩子们音认知心理,也违背了音乐欣赏的主旨,经过反思我认识到:让低年级学生理解音乐作品,首先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聆听习惯,把握孩子们的欣赏心理,让孩子们先听,进行直感状态的音响感知,在此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发现和认识,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感受音乐形象,然后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让学生参与表演活动,使表演为学生理解音乐服务,孩子们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添加表演、伴奏,进一步体验与感受,发现音乐的美,理解音乐内涵。
3.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选择符合其心理特点的教学策略 刘金华主编的《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分析了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对儿童的思维发展阶段做出界定,4-7岁的儿童为直觉思维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7、8岁的儿童不再集中于对象的某个特征或某种状态,集中于主体所持有的某一种观点,而能够以所有可能的迂回和回转去追随外界变化,依据客观的交互观点的系统去协调个别观点。而到11、12岁,孩子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并随着年龄增长,对定义概念的那些方面逐渐与大多数成人认为的关键东西相一致。还以一年级欣赏教学《狮王进行曲》为例,当我问孩子们:当狮子走到小动物当中用吼声来显示自己兽中之王的身份时,其他小动物会怎样?原本想让孩子们回答:小动物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向兽中之王狮子打招呼。可是大多数孩子都说:小动物们都吓的往后躲!我在预设教学情境时忽略了6-8岁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在这个过度期,孩子们可能只会根据自己的先前经验得出狮子会吃小动物这样一种认识。当时,我立即引用动画片《狮子王》中辛巴的爸爸向辛巴解释狮子作为兽中之王为什么还吃羚羊的原因,引出了自然界生物连的关系,虽然引导学生最后得出我想要得答案,可是,花费了很多课堂时间。生物链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讲,应该是很容易被理解的,可是对于这些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真正理解其含义还是需要花费一些时间的。课后我对此进行了认真反思,我想:如果当时我模仿狮子的口吻说:小动物们不要怕,我不会伤害你们,我今天是专程来参加你们的迎新年音乐会的。然后在问:小动物们听到狮子这样解释会怎样?用这样非常富有童趣的语言,可能大多数孩子都会热情地欢迎狮子的到来了,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让孩子们更真切地进入情景中去感受音乐。
5.音乐课应重视音乐欣赏 篇五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说明,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因此,要全面完成小学音乐教育的任务,小学音乐课就不能不重视音乐欣赏这一环节。笔者认为音乐欣赏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益处。
一、通过音乐欣赏,可以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例如一年级教材上的《口哨与小狗》,用模拟手法使音乐产生直观听觉形象。在欣赏作品时,我看到很多学生和着那诙谐、活泼的音乐旋律,随心所欲地摇晃着脑袋,扭动着身体,一副顽皮、神气的样子,自己仿佛就是音乐中的小主人,吹着欢快的口哨,心爱的小狗在其身边摇着尾巴,嘣来跳去。我不禁为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所激动,更为音乐欣赏的魅力而折服。
二、通过欣赏我国民族音乐作品,有助于弘扬民族音乐艺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例如,四年级教材中的《码头工人》是欣赏曲目中的精听曲目,作品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反抗压迫、追求幸福的渴望。全曲运用三连音这一特殊节奏型,21次重复出现,使主题旋律不断上升到高潮,给学生留下了形象、鲜明、深刻的印象。在欣赏时,我给学生讲述了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事,寓教于乐,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激发了他们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热爱伟大祖国、建设伟大祖国的豪情壮志。民族器乐曲《百鸟朝凤》是我国民乐中的瑰宝,学生通过欣赏,可以引起自己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三、音乐欣赏,可以使学生接触古今中外,风格各异的经典之作。
许许多多的音乐作品是经过锤炼、考验的艺术生命力较强的精品。例如《土尔其进行曲》、《〈卡门〉序曲》等等。学生欣赏后,可以开扩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鉴赏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6.音乐欣赏 篇六
《金陵十三钗》影评
班级 10模具1班 学号 105303140 姓名 仲冬冬 成绩
故事想来大家已知道。1937年12月,日本兵攻陷南京。南京天主堂内,有两拨女子躲在那里避难。一拨是教会学校女学生;另一拨是秦淮河上的商女。一个美国来的假神父约翰,代表教会与日本占领当局打交道。当日本兵要把女学生带走蹂躏时,商女们挺身而出,替下了女学生。
坐在影院里,感觉上,这几几乎就是一部美国电影了。编排和节奏是好莱坞式的,甚至男主角起用的都是洋人演员克里斯蒂安·贝尔。大把的英语之外,汉语讲的是南京方言,从根上甩掉了央视腔。摄影很好,拍国军战士很酷,拍秦淮商女很美。片中的江南丝竹,也是老农爱听的音乐。张艺谋的一贯弱项是编故事,这次基本编顺了,看来刘恒和严歌苓起了作用。有些细节略为用力过度,过于巧合,比如贝尔的角色约翰“神父”之女儿在女学生书娟的年龄死去,头牌商女玉墨在这年龄被嫖客开苞,以此建立这两位与女学生的暗中感情联系。但这至少说明编剧尽力了。戏里甚至有黑色幽默。为日军作翻译的书娟父亲,见到被日本人拉走的“女学生”里没有自己的女儿,他很可能叫唤坏事,日本兵却没有给他机会。
中国第一部基本好莱坞化(说得好听点是全球化)的片子,在中国电影史上或许可算划时代,但要打开海外局面,却还得是上乘的好莱坞电影才行。可惜洋人不太买账,至少俺找到的几篇美国影评不太买账。我们中国人多少读过些武侠小说,商女们仅凭一腔侠情而代女学生去死,还觉得可以接受。美国影评人则认为整个故事不可信,当它纯为煽情之作。其实,就是侠义,多少也要点报恩成分的。
这里就看出张艺谋的局限了。这老小子也是老农德性,扎根乡土坚定不移,虽说表现不同。老农是自知土而拼命装,明明只是中学程度——英语算是勉强有英国中学程度吧,其他各科中国中学程度——却整天装得像是有点文化的样子;老谋子则跟俺老家的乡亲一样,坐田埂上聊天,三句里总有两句跟男性生理偏好有关。他在《南方周末》的采访(12月15日)中说:“在创作前期,我跟许多专家讨论,专家给我讲好多秦淮文化,因为电影讲的是秦淮女子嘛”——更严格地说,《城沦之花》讲的『只是』秦淮女子。电影里另一拨女子,书娟她们这些教会学生所受的基督教文化影响,则对不起,通忘记了。老谋子只对商女感性趣,他才不会想到要请专家给他讲讲基督教义。难怪电影里书娟她们祈祷完了,连个十字都不划。
书娟她们在电影中是 convent students,读的是修女院办的女校,在那个时代,是按准修女培养的。而且那时的十四岁也不是今日的十四岁,今日的十四岁还是傻的,那时已是准大人。她们不可能没有受过基本的宗教教育,不可能不受传 教 士活动的影响。当年传教士在中国做的一大好事就是收容失足女性,为她们治病。明年是赛珍珠一百二十周年诞辰,她因着写了描写中国农民的作品《大地》(The Good Earth),而成为诺X尔文学奖第一位女性桂冠作家。从小带她并教她汉语的王阿妈,就是赛珍珠的传教士父母从女支院赎出来的。但老谋子把这些学生拍得像是纯受旧式中国教育似的,她们看不起商女,不让玉墨她们用楼上的厕所。如果改为商女们逃难时受尽歧视,人们不准她们进入藏身洞所;倒是这些女学生将她们当作可以拯救的迷路羔羊,两拨女人间开始良性互动,那么后面的替死,是否有了点洋人能够理解的感情基础?
现在电影里,替死之前,两拨女人间几乎没有来往。其实可以让女生为商女作翻译的,当商女们要和约翰“神父”打交道时。与其编那种玉墨曾是教会学校高材生(所以能讲流利英语)的不可信桥段,还不如编书娟母亲曾经有恩于玉墨,这更符合中国人的侠义道。
张大导和编剧们似乎想通过为救援女学生而牺牲的李教官,将保护女学生的责任转移给商女们。但是,这一“转移”交代得既不清楚又不可信。
《城沦之花》的一大败笔,是让女学生们爬上教堂钟楼要自杀,从而引出商女替死之慷慨。问题是天主教徒能自杀吗?自杀相当于叛变上帝啊。至少也要让书娟她们争论争论吧?如果讨论后决定自杀,自杀前也该请求上帝宽恕:Lord, forgive me for being too weak to stand up to this evil。
至于决定替死后的来往,至少让老农觉得感情上很难接受。知道商女代自己去死,女生们怎么能带着笑将学生制服递过去?就算贝尔骗她们,说商女是 professionals,应付日本兵绰绰有余,女学生也该知道商女此去凶多吉少——对方都在托嘱后事了。面对救命恩人,在感情上是很难应对的,十四岁的女孩子处理不了。贝尔若是个懂事的,这时就该隔开两拨女子,不让她们再见面。制服可以由那个男孩乔治(电影里只有该角色是完全自然的)收齐了交给商女。当然,张大导是非要有这一幕的,以此引出商女们齐唱《秦淮景》。
张大导刻划商女的体态很到位,对女学生的心理发展则毫不在意。贝尔驾着卡车开出南京城,书娟的画外音说她再也没见过玉墨她们、甚至不知道她们名字,电影到此就完了。老农倒是很想问问书娟——她今年要有八十七岁了——经历了这样的事情之后,what you did with your life, which was saved by a humble but noble woman?
《城沦之花》让人想起莫泊桑的名作《羊脂球》(Boule de Suif)。一个莫大师式的启人反思的结尾,或许是这样的:
7.欧美流行音乐欣赏论文 篇七
“Hit FM”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下属的一家主要面向北京受众的全天24小时滚动播出全球流行音乐的专业音乐电台, 于2003年4月16日正式开播。北京呼号为调频88.7, 广东为88.5, 上海为87.9。节目内容以播出欧美英文最新上榜的单曲为主, 穿插播出中文单曲和其他语言的音乐。结合不同的时段特色以主持人脱口秀的方式来播报时事新闻、路况信息以及服务资讯等。Hit FM是北京地区唯一一个以时尚潮流为基调、以欧西音乐为核心、以音乐服务为外延, 将发展方向定位为较为专业的音乐水准与较为多元的音乐氛围的国际化电台。
二、Hit FM的收听率与受众分析
由上表可见, 在北京地区Hit FM的收听率相对较低。这有其客观因素, 因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北京的总体市场占有率落后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其主观因素可通过分析Hit FM的具体的受众层次而得出。
首先, 根据《2006广播收听年鉴》的数据, 16岁以上听众最喜欢收听广播节目的选择比例, 欧美流行音乐仅占6.8%, 相较于国内流行音乐的29.7%以及最高选择的国内新闻的58.8%差距较大。可以说, 欧美流行音乐在中国内地是小众市场。其次, 根据笔者在Hit FM的官方网站的论坛上发放的网络调查问卷分析, 有效的回帖数为231份, 其中听众年龄段在15~24岁之间的被访者有88名, 25~35岁之间的有95名, 占全部被访者的79.22%。这一调查结果基本符合图表2中广播主体受众的年龄段, 也符合Hit FM自身面向青年时尚人群的定位。被访者的学历背景, 大学及大学以上的有178名, 占总样本量的77.05%。这一结果与图表2中的广播受众教育程度统计结果有一定的差距, 但较为符合Hit FM自身的高端定位——面向有一定知识程度和教育背景的精英人群。 (这一网上调查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比如对于不经常上网或不经常登陆该论坛的受众, 他们的资料无法搜集, 导致结果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偏差。但由于该频率的目标受众为年轻时尚人士, 他们对于网络的熟悉度和使用度都较高, 所以调查结果不会出现较大程度的失准。)
由以上两项结果我们可以分析出, Hit FM的低收听率与其自身定位有一定关系。面向大学生与白领的城市时尚潮流人群的定位本身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其他年龄层次和教育水平的潜在受众, 而这一定位中的目标受众对广播这一传统媒介的接受和使用程度也有一定的局限, 所以会比较显著地影响其自身受众面的拓宽和收听率的增值。但由于国内做较为专业性的欧美音乐的先锋报道的电台数量十分有限, 在北京地区Hit FM更是独此一家, 所以它不仅弥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更是非常有针对性地定位了其受众的类型, 因此其受众都有较高的忠诚度, 这也奠定了Hit FM逐步发展与进步的基础。
针对目标受众的特点, Hit FM已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经营策略, 也具备了一定的行业影响力。然而, 面对不尽如人意的统计数字, Hit FM还需通过更全面和更专业的市场运作来提升品牌价值, 以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进步空间
虽然Hit FM在这几年的成长过程中已经树立起了自己鲜明的风格, 但是它在更多方面仍有拓展的空间。
1955年, 从美国开始, 世界逐步进入了信息社会, 个人化的小众化的趋势在媒介上体现为双向的小众媒介。信息社会的特征体现为小众化传播, 人们在社会知识、娱乐传递的过程中扮演主动角色。在这一过程中, 媒介互动是一个特征, 更突出的特征是媒介传播者的角色往往也由媒介受众来承担。 (1) 在这样的互动中, 传受双方的注意力都主动给予, 人际化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诞生了“族群 (Group) ”传播理念——在新的传媒技术的推动下, 特别是网络媒介、数字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在大众范围内的普及, 媒介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可能为个人化的传播提供更多的途径, 这就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播不断走向分化, 媒介类型和媒介形态将首先分化、多元, 不同的媒介会吸引不同的主流受众群。当然, 社会的多元化趋势、对个人的尊重以及社会人群稳定的多元化类属的建立, 使受众对媒介的选择性需求更加主动, 这是最深刻的直接推动力。这种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受众需求和媒介提供的可能结合在一起会形成一种类似蜂房结构的多种小众化传播构成的结合体, 而这些一个个的小众化传播体就是本文所说的“族群 (Group) ”。 (2)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加剧, 传统的, 依据生活背景、家庭条件、政治基础、地域差异的社会分层正在逐渐瓦解, 取而代之的是依据职业、爱好、教育、年龄等属性进行的划分。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对媒体细分受众的定位的高标准要求以及对目标受众“共同性”的敏锐捕捉。与此同时, 对自身媒体技术优势的潜在挖掘以及媒介形态的创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时代, 媒体出现竞争手段同质化、媒体传播形态综合化、媒体接受终端趋同化、媒体受众复合化等趋势, (3) 而广播作为一种伴随媒介更应该强调受众“族群 (Group) ”的认同关系, 通过边缘化“族群 (Group) ”之外的其他人达到一种感情上的自我认同和小集体范围的认同, 因此, 广播要想在媒介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着重发展广播亲密性媒介的功能和交互的功能。因此, 广播需要不断发现新的途径从而在广播者与听众之间建立起更为亲近和密切的联系。
笔者认为, 传播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把信息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机械性的行为, 而是在多层面发生影响的活动, 传播的是一种气氛和关系, 所以需要更多心理层面的关注与配合。比如, 传播需要减少隔阂和障碍。对于广播, 不仅要做到主持风格亲切, 创造类似人际交往中面对面沟通的语境, 还原日常生活的交际氛围, 还要注重观众的反馈信息以及弱化传播者的强势地位。针对Hit FM, 目前虽然有较多的点对点的互动, 如电话连线采访、抽奖等, 但涉及的听众参与面太过狭窄, 导致听众的主动性没有被完全调动起来, 反馈的信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这种状态下的人际传播无法形成有机的、熟悉的、信任的交流与互动, 使节目本身与听众之间仍有一定的距离, 传播者的强势地位未被明显的削弱, 而且也不太容易依靠人际传播提高忠诚度、扩大影响面。改善措施首先要从现有的手段入手, 更真实地与听众互动, 比如网络论坛和电子邮件。虽然现在这两种手段都在运行中, 但很多时候都只是走形式, 并未真正达到“倾听”的状态。
其次, 建议Hit FM多开展大型的“地面活动”, 走到现实中去, 提供更多的DJ与听众人际交往的平台。比如, 2007年春天开播四周年的庆典PARTY就是一个很好的策划, 既成为一次铁杆听众见面联谊的平台, 又对节目本身做了一次很好的宣传和推广。然而这种“地面活动”需要提高频率, 一年一次略显稀疏。在确保频率的同时还需注意大小结合, 确定好每次的主题。比如, 可以每三个月举办一次规模较大的活动, 每月举办一次规模较小的活动, 围绕着时尚与音乐的大主题确定每次的小中心, 如雷鬼音乐推介、本季太阳镜风尚等, 以派对为主要形式, 可以适当结合音乐会、晚宴、户外运动等其他形式。
另外, Hit FM还可以建立会员制。标榜归属感与优质理念的会员制不仅符合Hit FM自身与目标受众的定位, 而且可以在这一举措上领先于其他电台, 形成自己鲜明的区分度, 从而造成品牌效应。Hit FM可以为会员提供更为专业和详细的服务, 比如优先派发演唱会门票、各种音乐榜单的汇总与评析、近期CD购买的动向等。而会员上缴的会费也可以为节目的各种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
在经营方面, 现代媒介应提倡捆绑式营销, 尽量达到“规模经济”, 缩小制作与宣传的成本。
我们知道, 在数字技术推动下的未来媒介发展将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怎么样接收到信息的问题, 也就是接收信息的方法和渠道;一个是接收什么内容的问题,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容为王”。 (4)
在方法和渠道方面, 虽然Hit FM有自己的官方网站 (www.hitfm.cn) , 但很明显, 它的潜在价值与能力未被充分挖掘。虽然页面的风格简洁时尚, 但内容过于单薄以及更新速度慢却是网站的致命伤。纵观整体运行方面, 如与国外同类型由电台嫁接出来的网站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比如, 在网站中同样都有电台采访名人的内容的相关链接, Hit FM链接出来的内容只有照片和压缩版的文字内容, 而国外同类型网站, 如AT40的官方网站 (www.at40.com) 中名人访的链接, 会有丰富的图片与采访的整篇文字稿, 此外还提供采访视频和花絮的下载, 有些重量级的嘉宾的相关下载还需付费。通过这一细节可以发现, 对于派生媒体, 不能只是满足于单纯的复制主媒体内容的从属地位, 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发挥媒体自身的优势, 做出独立的品牌。
另外一种比较适合音乐电台派生的媒介产物就是音乐杂志, 笔者个人认为这条道路非常适合Hit FM尝试。首先, 中国大陆专门做欧美流行音乐杂志的数量相当少且质量普遍较差, 而这方面的市场需求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急需一本有影响力的杂志来领导整个市场。其次, 凭借Hit FM自身对欧美音乐的较强理解, 杂志可以弥补广播这一媒介不擅长体现专业性与深入性的劣势。最后, 杂志可以给Hit FM的主持人以及听众提供一个更广阔的交流平台, 打造明星DJ, 发起更多的公关活动。
在内容方面, 通过在Hit FM网站上的调查, 听众普遍比较满意现在日播常规节目的编排与内容。而对于周末的特别节目, 听众的看法则不一致。过半听众认为周末的特别节目不是很吸引人, 因为连续两个小时播放同一类型的音乐容易造成审美疲劳;而另一部分听众则认为这才是Hit FM区别于其他音乐电台的主要特色, 这种形式可以留住某一部分有特殊音乐诉求的潜在受众的耳朵。笔者认为这种节目上的安排体现了Hit FM在音乐呈现上的多元化, 是一种比较得体的分配。而利用周末部分时段作为节目内容和类型的试金石不仅表达了Hit FM希望在音乐性上有所进步的态度, 更暗示了其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诸多野心和可能性。
最后谈一下整体包装的问题。Hit FM背靠CRI这个大的平台, 更多的时候在单打独斗的基础上依靠更有号召力和实力的CRI会是成功的一条捷径。在业务方面, 通过互放节目预告以及明星主持人的交换捧场——如湖南卫视邀请王牌节目《快乐男声》的选手参加“新生代宠儿”《变形计》的录制、北京电视台《首都经济报道》请兄弟节目《谁在说》、《特别关注》等的主持人客串主持——这样既能提升受众的新鲜感从而拉动人气又能更合理全面地利用整体资源。在行政方面, CRI整体的大型宣传和公关活动无论从影响力还是从推广效果来说无疑都可以事半功倍地让Hit FM在更广阔的受众面前展示自己的风采。更为重要的是, 更大的平台就意味着更为广阔的运作空间, 比如承办音乐节这样的大手笔放到CRI的背景下考虑就会变得比较可行。
关于整体包装的具体策略, 笔者想借助营销学中的CIS理论来分析。CIS, 英文全称为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 译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 为日本企业在传统的“欧美型CI” (Corporate Identity) 的基础上完善和改造的一种企业宣传营销体系, 包括理念识别MI (Mind Identity) , 活动识别BI (Behavior Ide ntity) 和视觉识别VI (Vis ual Ide ntity) 三大识别系统, 其中, 理念识别是营造一个企业内部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内涵、行为识别是企业运行所用的规章策略、视觉识别是CIS最外露、最直观的表现。理念识别虽然无法直观感受效果, 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包装的脉络与走向, 它包括对自身的定位、对受众的定位和对广告商的定位, 其中对自身的定位尤为关键。无论是CRI还是Hit FM, 都缺乏叫得响的众人熟知的卖点, 然而, 一个成功的企业、一个成功的栏目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生活频率下是需要一个耳熟能详的宣传呼号的, 就像提起“科技, 以人为本”时, 大家都会想到诺基亚, 但提起CRI时我们能想到什么呢?所以, 一个媒体除了对内要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规范章程, 树立起独特的工作理念与经营文化, 对外也要做好宣传标签, 通过标签把媒体的核心精神一语中的, 以便更好地提升辨识度与认可度。在宣传呼号的定位上, 要遵循KISS (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 以及USP (Unique Se lling Propos ition) 的原则, 话语简洁明了, 寻求单一卖点。
活动识别是播出行为的核心。在这方面尤其要强调的是频率和节目本身的形象宣传“片花”。虽然CRI和Hit FM都有自己的宣传“片花”, 但风格不统一、长短不固定。作为广播媒体, 由于没有视觉的辅助, 受众在信息的识别能力、接受速度以及理解记忆的程度方面都要大受影响, 所以简单独特而又重复播放的片花是播出行为的重要一部分, 而且也是辨识不同频率的重要环节。而片花的播出格式可影响整个节目的结构与节奏, 因此需固定下来并严格遵守。另外, 关于节目的预告也绝不能怠慢。现在的中国广播听众很多时候都是“蒙”着听节目的, 经常一打开收音机只听了个节目的尾巴, 或者很多时间在寻找和等待中度过。因此, 统一实用而又精彩的预告是受众急需也是电台长久以来所忽略的。此外, 广播的离播宣传也相当重要。因为对于一个频道来说它有三种听众:忠实听众、游离听众和非听众。做好节目内容和在播宣传只能保证忠实听众不流失, 但却无法吸引更多的听众实现收听行为。对于离播宣传, CRI和Hit FM虽然都有一些, 但都只是零星散布, 没有统一的规划。车身广告、灯箱广告等户外广告形式既廉价而且到达率也比较高, 是不错的选择;针对目标受众, 在时尚杂志以及直邮刊物上的定期广告也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另外, 相关产品的跟进推出也是宣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以音乐时尚为宗旨的Hit FM可以在年终时推出台内“地面活动”的现场DVD和CD, 而在平时可以推出限量版的时尚小物件, 这样既可以提高听众对节目的认同感, 又可以算是一种不拘一格的小范围的宣传。
视觉识别是媒体给受众的“第一印象”。一个电台的鲜明个性的LOGO以及独一无二的听觉识别系统可以从直观上非常成功地打造一个品牌。Hit FM拥有的LOGO简单易识别, 但创意不够, 不足以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关键的是因为视觉上的宣传机会不多, 所以受众见到它的机会太少, 不会在此形象的基础上产生品牌联想。在听觉识别系统方面, DJ主持时播放的背景音乐都不相同, 没有任何规律。建议每个小时用同一种背景音乐、每个DJ用同一类型的背景音乐、每天使用同一个主题的背景音乐。此外, 效果声的运用是最近Hit FM注重加强的一点, 到位的效果声可以使节目的气氛更加轻松活泼, 值得深入挖掘。而本台DJ是整个频率最好的视觉识别的代言人。一个明星化、公益化的主持人可以大幅度提升节目的知名度、关注度和美誉度, 可以说主持人与节目之间是唇齿相依、互惠互利的关系。而电台的主持人也需要包装。北京音乐台的主持人伍洲彤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成功包装的典范。他通过电台节目积累一定的人气, 然后开始出镜进入大众的视线, 凭借担当选秀活动的评委成为风云人物, 最终达到个人与电台双赢的目的。无论对于CRI还是对于Hit FM, 现在都在呼唤这样一个明星主持人来打开市场, 而兄弟媒体成功的包装形式和定位是值得借鉴的。
参考文献
[1]、郭蔓蔓、世纪工场:《电视频道品牌包装艺术》, [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5)
[2]、于丹:《形象品牌竞争力——电视包装实战攻略》, [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2)
[3]、王兰桂:《2006中国广播收听年鉴》, [R].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4]、赵曙光、史宇鹏:《媒介经济学———一个急速变革行业的原理和实践》,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 (2)
[5]、陶志峰:《媒介战略管理——方向性的把握》,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 (4)
8.欧美流行的心理减压法 篇八
法国常用的心理减压方法——运动消气 法国出现了一种新兴的行业:运动消气中心。中心有专业教练指导,教人如何大喊大叫,扭毛巾,打枕头,捶沙发等,做一种运动量颇大的“减压消气操”。
英国常用的心理减压方法——看恐怖片 英国有专家认为:人们感到工作有压力,是缘于他们对工作的责任感,此时他们需要的是打起精神,可以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激励他们去面对充满压力的情况,例如去看一场恐怖电影。
欧洲和日本常用的心理减压方法——嗅香油
在欧洲和日本,风行一种芳香减压法。由芳草或其他植物提炼出的香油能通过嗅觉神经,刺激或平复人类大脑边缘系统的神经细胞,可以帮助人们舒缓神经紧张,缓解心理压力。
美国常用的心理减压方法——吃零食
当食物与嘴部皮肤接触时,一方面能通过皮肤神经将感觉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从而产生一种慰藉,使人通过与外界物体的接触而消除内心的压力;另一方面,当嘴部接触食物并咀嚼和吞咽时,可转移人对紧张和焦虑的注意,在大脑摄食中枢产生另外一个兴奋区,使紧张兴奋区得到抑制,最终使身心得到放松。其实,这些减压法只是起到辅助作用,而真正减压必须要改变自己的认知,让自己能从心里真正“放得下”。
9.音乐欣赏心得 篇九
《音乐欣赏》心得体会
音乐的魅力是巨大的,音乐的思想是无止境的。《音乐鉴赏》,它不仅是一门简单的艺术理论课。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它使得我对音乐的热爱又增添了几分,它教会了我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认真领悟它所传达的思想和反映的人生主题。
通过本学期对音乐鉴赏课的学习,我对音乐的思想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前,我只是喜欢聆听音乐,享受音乐给心灵带来的那份惬意和舒心。现在,我认识到,音乐它是一个有灵魂的东西。它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同时又是生活的真实反映。一个学期下来,我不仅聆听了各种各样的音乐,有古典派的,浪漫主义派的,遍及世界各地,也学到了不少音乐知识和一些伟大音乐家的成功事迹。
一直以来我对音乐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美妙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聆听一场音乐会,会使我们陶醉其中,观看一场歌舞晚会,会使们激动万分。演奏家精湛的表演,令我们羡慕不已,歌唱家动听的歌声,令我们跃跃欲试,这是因为音乐是美的艺术。追求美是人类的天性,高层次的审美追求会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情操受到陶冶,我们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加丰富而充实。
我相信,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音乐,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必定将会更受我们的欢迎。篇二:音乐欣赏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音乐欣赏》课心得体会
中文系09心理 sy0910148 郑卫荣
这学期选上了音乐欣赏这门课我感到十分庆幸。我原本是想通过音乐欣赏这门课调节一下平日紧张的学习情绪。经过一个学期的音乐熏陶后,不仅能舒缓平日紧张的学习气氛,而且还能掌握许多音乐的相关知识以及提高我的音乐修养。所以我要感谢张又丹老师给了我这样一个欣赏音乐的平台,让我在那么优美宁静的环境下以一种轻松的心态欣赏音乐。我很珍惜每周仅有一次的音乐欣赏课,每一节课我都提早到场,完整听好老师所讲的全部内容。在课上我会把好听的歌曲的名子记在笔记本里,课后我会简单的写下自己的感受,再课后找找音乐听。现在翻起我的笔记本感触真的很深:原来我在欣赏音乐的道路上是那么的丰富多彩。音乐是艺术的一种,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实践艺术。而音乐欣赏则是音乐艺术实践的一个方面,是音乐创作、演唱、演奏的延伸,是一种审美活动。
说到音乐欣赏,很多人会感到音乐很神秘,不容易听懂,尤其是对于古典音乐来说,似乎更加难以理解。其实,这主要是因为不清楚音乐语言的特点,听觉与音乐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机联系,对音乐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没有能够很好的把握。其实音乐之所以能被欣赏,就在于其具有内在的美,音乐的旋律线条、节奏律动、和声织体、调性色彩、曲式变化与统一等,都能产生美感,而音乐欣赏本质上就是在聆听的过程中对这些因素进行捕捉和有效感知。那么,音乐和音乐欣赏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音乐欣赏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下面是我的上课笔记,谈谈我的看法。
王洛宾,一个大江南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字,一位被誉为“西部歌王”、“西部民歌之父”和民族文化交流使者的音乐家,他的人生,正如他在写给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的诗中所说,“本是一场迷藏的梦”。这个梦仿佛一段交织在时空中的五线谱,却无始无终,永远与那一支支一首首如诉如泣响彻灵魂的歌谣回荡在祖国的山水之间。他创作了《老乡上战场》、《风陵渡的歌声》、《洗衣歌》《达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虹彩妹妹》、《曼丽》《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玛依拉》。新疆之于王洛宾,王洛宾之于新疆,缘分甚深。王洛宾与他的音乐已经成为中国多民族和多元文化历史上的又一个鲜活的传奇,无法言说,只能在悠扬的歌声中找寻。
《青藏高原》是新时期声乐作品的典范之作。作为电视剧《天路》的主题歌,它讴歌了解放军两代官兵修筑青藏铁路的业绩,也赞颂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作曲家张千一把驻藏
官兵不畏艰难险阻的博大胸怀,比作青藏高原。他在创作该曲之前,并未去过西藏。张千一说他心目中的西藏是精神世界的神圣天国,是他向往的世上最纯净的天空与最广袤的大地。作品的首唱者李娜,达到了一鸣惊人的效果。李娜演唱的《青藏高原》迅速走进全国的千家万户,也走进全球的华人群落。1998 年李娜淡出歌坛后,很多歌手演唱这首《青藏高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韩红、谭维维、巴桑等人。她们各有所长,争奇斗艳,成为新时期歌坛一道风景,一个引人瞩目的音乐文化现象。韩红似乎倾向于民族风格的审美,这可能与她是藏族人的背景有关。她在演唱时更多的是回归,是自然、亲切、生活化。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是喝酥油茶长大的,演唱《青藏高原》,不需要太多的准备,应该是信手拈来的,无拘无束地释放心中的情感。
贺绿汀先生是我国音乐界著名老前辈,其钢琴创作数量虽然不多,却是我国最早几首实现了中国风格的、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品。《牧童短笛》《摇篮曲》《怀念》《晚会》《小曲》五首钢琴作品是中西融合、突出中国风味。贺绿汀的钢琴音乐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体现在他创作的许多方面,尤其突出地体现在旋律的写作上。在他的钢琴作品中,旋律来自于中国民间音乐的土壤,清新流畅,容易记忆和流传,贺绿汀曾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我所写的《牧童短笛》,有人说是这个民歌或那个民歌,其实什么都不是。但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民间风格,这也许叫创作吧。但是任何创造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由于你知道的民歌太多了,流露出来的自然就有民间的风格。”
远处传来教堂悠扬的钟声,银色的月光下,少女坐在窗前的钢琴边,双手在黑白琴键间轻轻滑动,默默祈祷、憧憬幸福美好的生活和未来。一幅多么安详而静逸的画面。波兰女钢琴家芭达奇夫斯卡所作的《少女的祈祷》几乎已成为每一个学琴者必弹的乐曲了。乐曲浅显
纯朴,结构单纯,连转调手法都未采用,然而亲切感人富有特殊的魅力,是初学钢琴者所喜爱的小品。乐曲略带伤感同时又抒情柔美,逼真地表现了一个纯洁少女的美好心愿。只要是爱乐者,即使是风华年和白发老人也对它爱不释手。俄国著名作家契珂夫十分欣赏这首小品,并把它用到了自己创作的舞台名剧《三姐妹》的配乐中。这首通俗钢琴小品已成为音乐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如狮子鬃般蓬松的长发在音乐声中飘起,手指轻轻地弹动??指挥台上看彭家鹏,精神振奋、充满了激情;指挥台下看彭家鹏,身形清瘦,疲惫分明地写在脸上。可即使再累,只要一提起音乐,提起演出,提起将中国音乐推向世界,他就能立马打起精神,眼神中闪烁着期待。把中华民族音乐引领上世界乐坛是彭家鹏的理想。彭家鹏说,各国的艺术家能到中国来演奏他们的音乐,我们也应该而且有能力将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播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我们在音乐领地不应该有半点的妄自菲薄,而应理直气壮地登上国际舞台!杜甫有诗说:“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李白也有诗云:“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以此,蝴蝶常被比作热恋的情侣。蝴蝶既是男女爱情的象征,相爱至深的男女任何一方死后灵魂变成蝴蝶是十分自然的,殉情而死的双方同时变成蝴蝶也合情合理。提起蝴蝶,说到灵魂与蝴蝶的“对位”,人们就会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想到他们情爱至深、灵魂化为蝴蝶、双飞双栖的故事。蝴蝶是有生命的,但是它本没有人的那种情感,也没有人所具有的思想和意识。但在《梁祝》中,在化蝶的最后情节,故事的创造者用十分大胆的想象力,将死与活很融洽地结合在一起,赋予蝴蝶人的思想感情。
人民精神诉求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在他们的生活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体现着他们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我喜欢腾格尔的《天堂》,在此分析腾格尔创作的歌曲《天堂》:
蓝蓝的天空,青青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哟。
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还有你姑娘,这是我的家哟。
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
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 这是一首两段体的声乐艺术作品。作者在a 段以近似“白描”的创作手法,以“中弱”的音量脉脉含情地吐露着心曲———用心底的歌声讴歌着家乡的风物景致、故土亲人。b段则通过酣畅淋漓的“泼墨大写意”似的创作手法,与a 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一乐段中,腾格尔不事雕琢,直抒胸臆。他以发自肺腑的心声,仿佛又像是在忘情地呼唤而尽情地讴歌着:“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如此再三,激情不已。尤其是他在歌曲的尾声中,一连串的“喔———哦啦啦———喔———哦啦啦———哦啦哦,哦啦哦,哦啊哦———”将听众的思绪引向通往“天堂”的无垠的九霄云外。
阎维文唱过一支《小白杨》,他自己也像小白杨一样,“根儿深杆儿壮”,长在观众的心坎上。在部队,干部战士喜欢把阎维文称作“战士歌手”。阎维文喜欢这个称呼,认为这是部队官兵对他的最高褒奖。他常说,没有部队,就没有我阎维文,没有战士的掌声,就没有我阎维文的成功。阎维文老师是中华民族男高音的一个里程碑,他是中华民族男高音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的典范和舵手,他把中华民族男高音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和时代!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和爸爸谈谈„„”这首情真意切的歌曲《常回家看看》在199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播出后,演唱者陈红与这甜美的歌声一起成名。
音乐欣赏是一件复杂但又美好的事情,我们不应该将它过于系统化和专业化,而应该更大程度上将其作为一种随性随意的活动。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只有我们积极主动地了解音乐的背景和内涵,用心聆听,同时不断扩大相关知识的学习,如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时代与民族特征、音乐语言的表现功能等等,我们的音乐欣赏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这学期的音乐欣赏课一眨眼就即将结束了,而我与音乐之间联系是那样的没完没了、永远都不会完结。这个学期的音乐欣赏课使我对音乐有了另一个新的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我的音乐之旅才刚刚开始。
最后,说一句:为辛勤工作的老师鼓掌,为每次听课的同学鼓掌。篇三:音乐欣赏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音乐欣赏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时光就像乐谱里跳动的音符,飞逝而去。转眼之间,一学期的《音乐欣赏》就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再回首,发现这门课带给我太多的收获和感触,在老师的认真讲解和引导下,我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音乐对我也有了更多的意义。
有人说,音乐这个东西,快乐时入耳,悲伤时入心。可见,音乐对生活有重要的调剂作用,它是一种寄托感情,表达思想的高雅艺术,通过乐谱里连缀的音符,我们能够感受作曲家的内心世界,有时候穿越了几百年,还是能带给人沉甸甸的感动。音乐在给人美得享受以外,还能提高人的什么能力,时间的万物都可以是流淌在心尖上的音乐,有一种永恒的诗意的美。音乐还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带给我们力量。
在一学期的学习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和传统音乐的部分。
老师首先介绍了古琴,古琴是最能体现我国古人文化气质的乐器。而当九霄环佩琴映入我的眼帘时,可以用叹为观止来形容当时的感觉,就古琴音乐不说,单是制作精美的九霄环佩琴,就已经让我十分地钦佩我国古人在几千年前的制琴工艺。冠角的线条雕刻得十分精细,给粗犷的琴体增添了几分灵动,使整个琴体在庄重浑厚中显露出伟岸高大的气势,具有盛唐时期的典型风格特征。九霄环佩琴是唐琴中最为罕见的一种,自古以来此琴极享盛名,被誉为“鼎鼎唐品”和“仙品”,让人过目难忘。这张琴声音温劲松透,纯粹完美,形制极浑厚古朴,自清末以来即为古琴家所仰慕的重器、被视为“鼎鼎唐物”和“仙品”。因为它在传世唐琴中最为独特,最为古老,声音更是完美尽善,所以成为举国知名的瑰宝。
刑场之上,徽音未乱,一切皆静,《广陵散》由此而成绝响,嵇康也成一时街头巷尾议论的主角。虽然生命走向了尽头,但是嵇康和他的《广陵散》穿越了千年,至今都能让人们从古琴师的手下,感受到一个仙侠道者的风骨。
除了古琴,音乐欣赏课上还介绍了我国民族乐器里面非常重要的乐器---二胡。二胡,北方的民间乐器。始于唐代,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在过去它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又称为南胡。二胡是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音色接近人声,具有很高的情感表现力。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二胡演奏家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课堂上听了老师对他的介绍,我后来又查了关于他的资料。渐渐地被他身上耀眼的音乐才华和他个人的魅力所吸引。
出身草根的阿炳自小随父入道,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
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道观清静、脱俗的的环境给了阿炳音乐滋生的土壤,受父亲的影响,他超人的音乐天赋很快得到展现。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冲破道教音乐的束缚。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和许多天才一样,也可能和从小无母有关,阿炳的性格并没有秉承他生长的道观安然、温雅、平静。相反这个时期的阿炳暴躁,顽皮,但这并不影响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音乐的认知。在22岁那年,相依为命的父亲的去世给了阿炳沉重的打击,失去亲人的痛苦加上交友不慎,他沾染上娼、吸毒的恶习,34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从此阿炳的生活苦难而又漫长。他开始走村窜巷,以卖艺的方式来维持生活。他敢于切中时弊,抨击社会黑暗,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吸引听众。如果说此前的阿炳是桀骜的,狂放的,现在的阿炳则是隐忍的,柔韧的;此前音乐作品是限于道教形式仅有突破的,现在的音乐作品则是社会的、生活的、也是全民的。40岁时,一个同样生活在底层的寡妇董彩娣走进了阿炳孤独的生活,有了这个苦难历程的女人后,阿炳不再是人们想象当中底层乞讨者那种肮脏,浑浊的记忆,他的衣服虽然破旧却干净整洁,他清瘦的脸从来都清爽素净的。从此江南水乡就有了一副温馨的画面,那个伴随他终老的女人成了他的眼睛,他的拐杖,夕阳将两个人的声影拉的老长老长,最终消失在那古老青石巷的深处?? 无锡惠山二泉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称,是阿炳常去游玩的地方。他双目失明后,才奏出《二泉映月》一曲,用音乐形象来描绘他想象中的旧时曾目睹的美丽风景,而他当时所感到的却是漆黑一片,这就使得他在婉转优美的旋律中,时时流露出伤感怆凉的情调。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音乐顶峰,其实阿炳与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阿炳用音乐来抒发月下美丽的泉水,不如说是阿炳在诉说着自己苦难的人生和那个时代所有底层人在生活面前的无奈和忧伤,两根瘦弦一根牵动着爱,一根倾诉着恨。终于,两颗冰凉的月亮从干枯的眼中的跌落,那把伴随他一生的二胡和他的女人悄悄立于淙淙流淌的二泉旁,你走后,千年的二泉犹在,可月语谁解?? 但是在欧洲史上,文艺复兴才是真正出彩的地方,文艺复兴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等领域内开展的一场革命运动。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主要思潮,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反对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具有很大的变化,由于对人和现实生活的强调,音乐呈现出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世俗、明朗和情感化的倾向。到了18世纪下半叶,西方音乐产生了重要的一个支流---古典乐派,这个乐派题材重大,反映出生机勃勃的世界,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精神风貌和鲜明的世俗特征,这一时期,对我最具吸引力的作曲家就是一位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说来也怪,我就是不喜欢人们传说的种种贝多芬的英雄故事(大多极不可靠),还有所谓与命运抗争的主题,而总是格外偏爱他温柔、多情、细致的那一面。十首小提琴奏鸣曲正是我倾心的“这一面”之最佳代表。第一要听的当然就是那首《春天奏鸣曲》。开头小提琴连绵不绝、舒缓悠长的圆滑奏衬着钢琴清澈的分解和弦,分明就是那一江春水向东流。无限情深,却极明朗,绝不见半个“愁”字。第九小提琴奏鸣曲俗称“克莱采”,也极有名。可能比较艰深一些。不过,要是去读一遍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也许会更能理解它,反之亦然。这可再也不是春天的涓涓细流,而是如火如荼、夏日炎炎般的激情了。小提琴与钢琴的唱和与纠缠真正像是两个生死恋人。无怪乎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正是在合奏这首危险的曲子时爆发了汹涌澎湃的恋情了。
当要走到贝多芬这部巨著的尽头的时候。我们又能听到些什么呢?贝多芬越老越深刻、越老越复杂、以致于把他的同时代人远远地抛在身后。他那些同时代人也晓得他的晚期作品非常伟大,可大家都无可奈何地敬而远之,伟大的第九交响曲,那真正是人类文明的不朽丰碑和伟大象征。
时光匆匆而过,对《音乐欣赏》的感悟还有很多不能尽数,虽然课程已经结束,但它帮我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在我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音乐将成为另一个灯塔,指引我的路,在任何时候,我都能从音乐作品中汲取营养。责任在胸,使命在肩,是音乐教会了我拥有博大的胸襟,并且身体力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才是一学期《音乐欣赏》带给我的最大的收获。篇四:音乐鉴赏心得体会[1] 音乐鉴赏心得体会
忘不了第一堂课走进大教室的那种感觉。满满的几百人坐在大教室内,人头攒动;忘不了老师每一次风趣幽默的点名;忘不了老师在百忙之中给我们上的每一节课;忘不了?? 时间很快,转眼我们这学期就将结束了,我们的音乐鉴赏课也快结束了。起出我选修《音乐欣赏》课,仅仅是因为觉得欣赏音乐时不用动脑子,不用写字,只要用耳朵去听就行,上课时会很轻松。但在上过几堂课之后,我的想法有了些变化。想想这学期在这堂课上的收获,还真是很多,我对欣赏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在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以及我利用业余时间增加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之后,我感觉我的艺术修养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在学习《音乐鉴赏》课前,我对音乐的认识更多是在流行音乐方面。之所以更关注流行音乐,是因为它的语言生活化、节奏明快、贴近生活、易于接受。而对于其它方面的音乐,我则是一知半解,而这学期的《音乐鉴赏》课使我开阔了眼界。在《音乐鉴赏》课上,我们是以“聆听”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聆听是沟通的开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觉得老师的角色像是一个导游,引导着我们直接面对音乐,体验音乐,同时也给我们留有想像的空间,这使我们能够很好的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在课上,我们都欣赏了民乐、管弦乐、钢琴曲····以前我对音乐的认识是肤浅的。一直都是因为它的那种旋律和
歌词,才喜欢上它的,很庆幸自己在选修课上有机会更深层次的了解到音乐的真正内涵,虽然还没真正入门,但至少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老师的教学中我了解了音乐的相关知识,第一次知道原来音乐可以划分出好多类,而且可以从不同要求去细分,从体裁大体可以分为声乐、器乐和戏剧乐。
经过上音乐鉴赏选修课,多多少少使我了解了一些音乐乐理的知识,也使我领略了中外闻名的音乐乐曲,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在还没有上课之前,因为对音乐没有太多的了解,思想中总以为上音乐鉴赏的选修课是一种比较枯燥无味的过程.也许是我不太了解音乐的缘故在还没有开始之前.就已经这样惧怕,而且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选修课程都是一些诸如音乐美术影视等等一类的课程.在我记忆中,从高中开始就没有音乐美术等课程,久而久之也就将它们淡忘了。而如今,感觉又回到小时候上音乐课,因为唱歌的时候总跑调,我因此一度对音乐灰心丧气。但是在看电视搜台的时候听到有好听的歌曲总要停下来去听,也许是对音乐的“另类”喜欢,我选择了音乐鉴赏作为我的选修科目。在这一段比较曲折的过程中,在学习乐理知识的同时,也非常荣幸能够听到各种各样乐器演奏的中外名曲。这也使得我在课程结束以后觉得受益匪浅。
我觉得,我的收获还在于对于音乐我又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与认识,对音乐认知领域更加广阔。由于从小就没有被音乐知识熏陶过的我,对音乐的专业知识可谓是一窍不通,更不用说知道音乐的类型有哪些。尽管我平时经常听歌,但听的都是些流行歌曲。对其它类型的音乐的了解真的少得可怜,只知道一些如贝多芬的《欢乐颂》、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这种耳熟能详的乐曲。
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音乐,或喜或悲,或激扬或低沉,我们感受着音乐的种种,然而很多人都把音乐仅仅当做歌来听,而并不懂得音乐的内涵、魅力、作用。音乐不仅是简单的几首歌,几个曲子,它有着深刻的意蕴,它包含了很多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音乐但却能起着巨大的作用,让我们变得更加睿智,更加敏锐。还有音乐能开发一个人的思维,启迪一个人智慧。法国大文豪雨果有一句知理名言: 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可见音乐对一个人的智力的开发有着重大的作用,很多人胎教选择的就是用音乐,就因为音乐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心理感应,从而开发一个人的思维。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音乐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漂泊的灵魂有回家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灵魂的归属。
时间过得很快,一个学期的选修课就要结束了。虽然《音乐欣赏》课学习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我的收获却非常多,这门课程对我的影响也非常大,我对欣赏音乐的看法不再是那么简单了。通过上《音乐欣赏》课激发了我对音乐的兴趣,使我更加注意去听、去想、去感受、去体验音乐,使我懂得了在欣赏音乐中去陶冶性情和品格。
音乐鉴赏这门课程带给我们的不只是音乐本身,更加包括如何以一个绅士的姿态面对音乐、面对艺术,真正的静下心来感知和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激情与安慰。音乐艺术领域中有着无数的伟大作家,他们同样用他们的思想与精神为我们诠释艺术的真谛,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的心血集成,都是他们在挖掘内心,挖掘社会,挖掘时代后的结晶。听古典音乐,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好像是在你的心头跳动,每一个旋律都像是能踏入我们的内心深处,让我们的心境与思绪也随着音乐的起伏而变化,我想这就是音乐永远能带给我们奇妙的感受,也是音乐亘古不衰的道理所在。我想,今后我会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收集各种音乐文化资料,学习音乐知识,多听、多看、多接触优秀的作品,从而增长见识,并获得更多美的感悟。最后,我想说:音乐是一种美好的特殊的听觉艺术,不同的音乐形式就像是各式各样的色彩,只有你接触的越多、越广,才会给我们在生活中增添色彩,使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因而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这就是我学习了《音乐欣赏》课后最深的感受。
最后,感谢老师给我们上的每一节音乐鉴赏课,让我们获益匪浅。。。
姓名:*** 班级:建环1101 学号:******** 日期:2012-5-27 篇五:音乐欣赏心得
音乐欣赏论文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制药工程 学号:0904500417 姓名:陈苦花 摘要:自己对音乐课的感想,音乐对我们大学生及生活的重要性,音乐与乐器,对《二胡映月》和《命运交响曲》的感想,音乐具有的魅力和艺术性,音乐与社会的发展的关系,自己对音乐的总结。
关键词:音乐欣赏,民族乐器,民族音乐,音乐,音乐艺术
正文:刚开始说起音乐我就开始觉得好奇怪,为什么大学要规定学音乐,不让同学们自己选自己喜欢上的课程呢,总觉学校这也规定那也规定,这不是在限制我们学生的发展吗?但上课后才明白,音乐是一种艺术,音乐充满着魅力,在我们的生活环境里,大自然本身就是一首交响曲。通过音乐可以调节我们的心情,使我们身心愉悦,达到快乐生活的目的。
我们都知道,西大的音乐课是很难选得,这学期我很荣幸地选上了音乐欣赏。教室里悠扬的音乐可以抚平我烦躁的情绪,轻快的音乐可以唤起沉重的心情,激昂的音乐可以调动消沉的心态。音乐在无形中影响着我的心灵。平时我也只是听听音乐,但并不是真正的了解音乐,但是这个学期姚绍昭老师授课认真负责,有声有色,一个学期下来,我受到了很多音乐的熏陶,受益匪浅。
一、对音乐的感想
我认为音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因此学习我认为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来说,音乐欣赏对自己素养以及未来的发展更为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会了如何欣赏音乐就意味着学会了如何欣赏生活中一些和音乐一样美的东西。当然欣赏音乐不仅仅是从感官上觉得好听就行了,我们应该从更深的层次去欣赏音乐。要欣赏一首曲子,我们应该了解写这首曲子的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家庭背景,以及他当时的生活社会环境是怎样过的,他为什么会写这首曲子,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去了解一首曲子的创作背景,以及政治、文化上的意义,对当时社会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对现在的人们又有什么样的影响等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掌握音乐的内涵,真正的学会欣赏音乐。
二、音乐与乐器 课上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中华民族乐器及一些乐种,让我对音乐领域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的也认识到了音乐的深奥。一个简单的乐器,却能演奏出许多美妙的乐曲。不同的乐器又各具特色,也反映出地域文化,民族风情的不同。民族音乐是以线状为主的思维方式;以五声为骨干的调式音列,由于民族音乐长期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因此被人们提炼过的必然是最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且内容多是人民思想感情的真挚流露,是人民生活的生动反映。流传最广泛的大都是生动形象,意境鲜明,朗朗上口的曲子。除此之外,我个人认为,我国民族音乐还具有以下特点:
1.即兴性。2.变异性。3.地方性。
三、音乐欣赏的感想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二胡曲的欣赏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阿炳的《二胡映月》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二胡映月》该曲是作者一生坎坷,悲惨的生活写照,表达了阿炳对辛酸的现实生活的沉思,也寄托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命运交响曲》它表现了通过斗争走向胜利,激发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往直前。
四、音乐的魅力
音乐是一门艺术。艺术的风格、艺术的形式,正如大千世界千姿百态、绚丽多彩。它们之间是互补互存,百花齐放,而绝不是什么竞争关系。可以说,一部音乐的历史,就是将音乐与生命割裂的历史,就是将音乐与生活分离的历史,就是将音乐变成音乐家的音乐的历史!这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所建立的历史功绩。当然,我们现在不可能再回到历史,但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启迪,促使我们呼唤:音乐对于人的道德,情操的影响,内修的作用,是不可言喻的。
五、音乐的重要性
首先,音乐欣赏选修课有助于学生记忆力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音乐能改变人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类似的体会。听一些轻松愉快的抒情乐,能使我们浑身放松,精神愉快,对改善记忆有着极显著的效果。诚如马克思所言:“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其次,音乐欣赏选修课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第三,音乐选修课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促进时间知觉的发展。音乐是一门节奏性很强的学科,在教授过程中,学生最易感受到的便是那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乐感,尤其是在敲打乐、摇滚乐中。
音乐在教会我们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同时,还可以帮助我们学生如何更好的适应社会。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尊重个人创造和自我发展的社会,更是一个强调合作,强调沟通,互通的社会,信息即是生活线。人与人、人与物,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教会学生热心参与、相互合作、乐于交往、善于应变的能力尤为重要。音乐选修课因其独特的优势,将成为学生更好的与自然、与社会相互沟通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组织排练、举行演出等一系列音乐活动,不但为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途径,还发展了个性与特长,增强了集体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开朗性格和良好品质的形成,为其将来适应不同的人际组合,更好的参与社会竞争奠定了基础。勿庸讳言,音乐欣赏选修课作为素质音乐选修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它对于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
六、音乐的发展
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不但促进了音乐艺术的空前繁荣,而且使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展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音乐审美水平,已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现在,随着广播、电视、唱片、磁带、cd、vcd等传递音乐信息的设备日新月异,音乐欣赏已不仅仅局限在音乐会中和学校的音乐课堂里。实际上,中小学生每天从家庭和社会上所接受的音乐信息要比音乐课堂里多得多。这是由于,一方面,我国的经济振兴为提高人们的文化、精神生活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文化艺术的繁荣、音乐事业的发展则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精神食粮。
七、个人对音乐的感想
【欧美流行音乐欣赏论文】推荐阅读:
欧美励志电影09-17
欧美玫瑰11-05
经典的欧美励志歌曲08-23
100个欧美校园电影08-28
欧美经典爱情电影台词09-22
欧美私立大学对我09-05
报关员英文简历 欧美应聘07-30
欧美上洗手间礼仪介绍08-01
高一作文-我的欧美达之行――我的老师07-16
流行音乐有关的论文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