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认知报告(精选8篇)
1.大学生职业认知报告 篇一
一.调查目的
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队伍中的主体,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此次调查是为了了解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状况,进一步完善师范生培养机制,从而促进师范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调查对象
在读师范生,基本属山西省各所师范类普通高校。范围涉及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对外汉语、英语、生物科学、物理学、美术学、心理学、体育教育、学前教育、历史学、地理科学、教育学等专业。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部分问卷是在我所在县随机选择合适的对象发放的,当场发卷,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并当场收回。由于调查对象条件受限,剩余部分问卷是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到同学邮箱,请他们帮忙发放并将结果反馈回来,最后由我如实填写完成的。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30份,回收率100%。
四.调查时间
20XX年7月15日---20XX年8月15日
五.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了在读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理解状况。问卷共向被调查者提出了33个问题,涉及个人上师范院校的意愿,个人对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认知以及教师职业对个人的影响等方面。
六.调查结果分析
此次被调查对象共计30人,大一4人,大二18人,大三8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23人。家庭在农村的有28人,在城市的有2人。29人属本科,1人属专科。本人就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整理后,对其作了如下分析。
师范类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存在性别差异。据观察和统计,此次被调查者中女生明显多于男生。63.3%的同学表示选择师范院校是自己的意愿。其中,女生愿意从教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可见,教师职业能够相对较多满足女性的成就期望,而较少满足男性的成就期望。这一差异可能与“女性更适合从事教师职业”的传统观念有关。在这一观念影响下,可能更多的家长倾向于让他们的女儿报靠师范学院,从事教师职业。同时,女性具有语言表达能力强,耐心细致的性格特征,这可能也是女生相对于男生更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原因之一。 在被调查者中,33.4%的学生表示他们并非要主动选择师范院校,且不是出于自己对教师事业的热爱,而是由于自身的考分只能填报此类学校。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充分明确了教师的职业特性即教书育人,同时传承民族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种教师职业特性要求教师既要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又应拥有一定的人文情怀,同时对教师职业充满强烈的认同感与使命感,发自内心地热爱教师职业。因此,这种无奈消极的态度并不利于提高我国未来师资队伍的水平。
在读师范生在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等问题上并无大的分歧。他们普遍认为教师应关心、爱护、尊重学生,在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教师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具有坚韧不拔的教学意志以及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活力。
师范生在“教师职业能够给教师带来满意的收入”这个问题上有明显分歧。仅有10%的人认为非常符合,43.3%的`人认为比较符合,26.7%的人不确定,16.7%的人认为比较不符合,3.3%的人认为非常不符合。这充分说明大多数师范生把教师看作一种谋生的途径或普通职业,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流于肤浅与功利。这可能是因为师范生目前的职业理想很大程度上受到利益取向的制约和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对职业的报酬、福利、社会声望、经济待遇和实际利益的考虑往往居于首位,从而导致了他们对教师职业的态度发生了偏离。
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存在年级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长,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越来越明确。这可能与师范生知识、技能的积累有关。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主要从事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对教师实践的认识,缺乏教学技能的训练。而大三年级不断参与各种与教学技能有关的实践活动,同时也开展了教育教学见习活动,这就为师范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职业打下了基础。
由于被调查者普遍属农村,且是本科,因此在城市和农村、本科与专科之间并未发现有明显差异。
七.调查结论
尽管师范生选择师范院校的理由多种多样,对教师职业的认知状况并不太理想,但他们均表示将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荀子言:“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业,教师先行。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主力军,将肩负起“育人”的重任。所以师范院校应加强师范生的职业观念,关注师范生未来的职业需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以教书育人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兴趣,提升其对教师职业意义和职业价值的认识。师范院校还应以专业知识学习为载体,不断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和能力。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是师范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范生必须以“学为人师”为目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论,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视野。师范院校要切实重视教学计划内的教育实习环节的安排、组织、指导和监督工作,并且积极组织师范生参加社会实践、调研、志愿者等社会活动,培养师范生奉献社会、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培养不怕挫折、不畏艰难的良好心理素质,不断强化师范生教师职业的从业意识。
此外,教师职业女性化会使学生出现性格和行为缺陷,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应该采取相应措施鼓励男性从事教师职业,以解决这一弊病。
2.大学生职业认知报告 篇二
(一) 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决策
职业认知过程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职业的目标选择。如果大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用人要求及工作发展的普遍路径和规律等, 就能够结合自己的特点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从而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决策。
(二) 帮助大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培养和提升职业能力
在职业认知的过程中, 大学生可以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很多能力。因此, 大学生在入学时就要确定今后的职业方向, 积极地把大学学习同今后的就业紧密联系起来,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 以适应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岗位需求。
(三) 推动大学生做出相应的职业行为
职业获取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在当前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情况下, 大学生要努力大胆地去“推销自己”:写求职信, 发求职函, 参加人才招聘会, 向招聘人员推销自己, 进入企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部门联系工作。他们之所以能够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 为谋得一份自己心仪的工作而努力奔走, 是因为他们有明确的职业目标, 职业认知过程为他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行为动力。
(四) 规范大学生的职业道德
当代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道德规范问题, 一是来自用人单位的虚假信息和误导, 二是来自大学生自身。大学生准确的职业认知对职业道德的规范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调节求职活动中的各种社会关系, 维护社会的稳定;二是约束大学生的求职行为, 保障求职工作的有序进行。
(五) 促进大学生的职业适应
职业认知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职业适应、职业成就以及职业稳定和变迁。职业认知可以帮助大学生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 以便预先做好准备, 但也要知道预测的风险所在, 并为此做好心理准备。工作现实和职业理想有差距, 但只要个人的职业认知准确, 就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尽快转换角色。
二、职业认知的内容
(一) 了解关于职业的基本事实
同一个专业可以从事多种职业。因此, 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认知时, 应了解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有哪些。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是帮助人更好地发展, 绝不是限制人的发展。
(二) 职业的环境探索
职业的环境探索包括生存环境和组织环境分析。生存环境即社会环境, 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人才等各方面的发展环境, 属于宏观层面的职业环境。对于组织环境, 主要从行业环境、企业环境、岗位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
(三) 职业获取的可行性分析
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 评估职业获取的机会 (优势) 和职业获取的劣势 (弥补劣势的可能与程度) 。学习通过社会调查、人物访谈等方法分析目标职业的从业要求, 找出自身的差距, 分析职业获取的可行性。
三、职业认知的方法
(一) 社会调查
1. 调查目的
认识目标职业的社会意义, 熟悉职业环境, 对自己做好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生理条件及个性特征有一个初步认识, 对该职业的生存环境、发展前途以及个人循此发展可能取得的职业成就等形成初步印象, 评估职业发展前景和职业获取的必要性。
2. 调查内容
目标职业 (依托单位) 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法律环境, 依托单位的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 岗位环境, 岗位要求等。
3. 调查方式
网络信息收集、招聘广告分析等都属于此类方法。
4. 调查结果分析
撰写的调查报告必须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查情况介绍;二是调查过程详细记录;三是调查后的感想、目标差距、改进办法等。
(二) 实习见习
1. 实习目的
树立职业 (角色) 意识, 积累职业经验, 评估职业获取的可行性。
2. 实习内容
了解用人单位的管理状况, 工作岗位内容和要求等。
3. 实习方式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到职业场所进行一定时间的实习、实践。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都属于这类实践活动。
4. 实习结果分析
撰写的实习总结必须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习基本情况介绍;二是实习的收获;三是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习暴露出自己在专业水平、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弱点, 分析其原因, 如何改进等。
(三) 情景模拟
1. 活动目的
模拟测试注重考核业务能力, 考核的标准是依据实际工作的要求拟定的。
2. 活动内容
考查从业者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技能, 岗位工作的内容与效果考核标准, 岗位工作应注意的事项, 了解应试者的心理素质和潜在能力, 现场处理问题的控制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等。
3. 活动方式
公文处理、模拟会议、角色扮演是其主要方式。
4. 活动结果分析
撰写的体验报告必须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活动情况介绍, 包括活动的主题、参加人员、活动所用时间等;二是活动过程记录, 包括活动的详细步骤以及主要的言谈;三是活动之后的感想、存在的问题、改进办法等。
(四) 生涯人物访谈
1. 访谈目的
通过访谈, 学生可以了解和认识社会需求、行业需求等基本状况, 印证以前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 评估职业获取的可行性。
2. 访谈内容
从业资格与从业条件, 职业获取程序, 工作岗位的职能与工作质量标准, 岗位的一般和特殊技能要求, 岗位工作应注意事项, 职业发展的前景与条件。
3. 访谈形式
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职场人士进行采访, 可以采用面对面交谈、QQ聊天、邮件交流、电话沟通等各种形式, 最好是面对面访谈, 了解相关职业的知识、技能需求、待遇和发展前景。
4. 访谈程序
第一步:寻找职业人物, 确定访谈对象。结合自己所选职业的性质、所属行业等, 在相关领域内确定2位职场人士作为生涯人物访谈的对象。接受访谈者应在这个职位上已经工作3年~5年甚至更长时间。
第二步:拟定访谈问题。对职业人物的访谈可以围绕职业探索、在校生努力方向、个人人格的塑造等方面进行。例如:在这个工作岗位上, 每天都做些什么?大学生就业应该做好怎样的心理准备?
第三步:预约并实地采访。访谈时, 可以从轻松的话题开始, 比如先聊聊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访谈人物的好消息, 然后就可以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开始访谈了。在访谈结束时, 请访谈人物再给自己推荐其他相关的生涯人物对象。这样就可以以“滚雪球”的方式拓展自己的职业认知领域。
5. 访谈结果分析
撰写的生涯人物访谈报告必须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访谈情况介绍, 包括访谈的时间、地点、对象的情况及访谈所用时间等;二是访谈过程记录;三是访谈后的感想、目标差距、改进办法等。
参考文献
[1]曾杰豪.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0.
[2]于祥成, 彭萍.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9.
3.海运学校提升学生职业认知实践 篇三
关键词:学生 职业认知 提升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上海海运学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提升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4-D-104)。
“你了解海员吗?对航海专业喜欢吗?毕业以后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海员吗?” 今秋开学典礼上,上海海运学校校长向学生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没有为新生解答,又直接与他们一起温习了百年前我国第一所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吴淞商船学校校长唐文治为新生的开学致辞,新生们或许从中可以寻找答案。
吴淞商船学校于1911年7月招生,报名投考者达2000余人,但“取额及隘”最终被录取者不到十分之一。吴淞商船学校的开学典礼颇为隆重,唐文治监督身穿朝袍,带领全体人员朝拜至圣先师孔子。然后,唐监督发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训词,他说:“诸生今日来校学习航海,日后个个要到海上做事,看大浪,吹巨风,航海生活是枯燥的,辛苦的!一船生命财产之安危均操在船长手中,试想所负这个责任,又何等重大!同时诸生亦应记得,商船驾到外国,实际是国家的势力所达到之处,此外还赚外国人的钱,以富裕自己的国家,试想这样的意义,更是何等重大!还有国家一旦有事,诸生即是海军,故东西洋各国,均特别优待商船人才。今朝朝廷效外国,亦决定优待你们,愿诸生学成致用,不负朝廷厚望。勉之!勉之!”
上海海运学校近年注重企业文化进校园研究,注重企业文化浸润下的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研究,从学生入校第一天起就对其进行职业认知的培养,期学生在校期间对职业形成较深刻的认识。
一、敬畏海员职业 立志成为职业海员
2012年1月13日,意大利科斯塔邮轮公司旗下排水量11万吨豪华邮轮“科斯塔-康科迪亚”号在地中海吉利奥岛附近海域触礁搁浅,船长因缺乏职业道德,在乘客尚未完全脱险的情况下弃船先上了岸。2014年4月15日,韩国“岁月”号客轮在该国西南海域发生浸水事故后沉没,事发当时7名船员包括船长置旅客的生死不顾先逃离了客轮,致使300名乘员丧失了最佳救助时机。学校利用课堂、讲座将这些案例中的“善恶美丑”、海员职业职责义务一一为学生展现出来,学校的很多教师都是曾经在船上工作过的,很多教师讲课时结合自身航海经验、体验在课堂上现身说法。
海员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对从业人员具有相当高的职业素养要求,其职业具有国际性、国防性、技术性、独立性、团队性、艰苦性和风险性。这些特点,确定了海员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服从意识、专业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目前,航海院校侧重文化考试选择生源的做法,使得 毕业生“出入口”大致等宽,不少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航海毕业生,因客观条件不适,或者主观上无意成为职业海员而被淘汰。其中有些海员因对海员职业的艰苦性和风险性认识不足,经受不住船舶长时间封闭环境中航行的孤独,部分新船员生理上难以克服晕船关而决意改行者多。其次,海上运输环境恶劣、技术复杂以及战争、海盗等不测因素,也使得部分青年船员登岸另谋职业。因此,让学生形成“摆明问题、明确目标、崇尚敬业”的意识,才能在未来海员岗位上锻炼成才,这也是航海院校培养具有良好素质职业海员的可循路径。
二、依托航企 巩固航海职业素养
从走近海员、了解职业,到热爱航海事业,上海海运学校的企业属性,为人才培养深度融入中海集团生产环节奠定了有利的条件。企业有关航海人才的制度设计,使中海资深船长、航管经理、劳动英模、航海专家常态化进入课堂,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与航海界“名士”零距离接触。通过编排海员安全证书培训船员混班,让学生利用考证培训机会,在与船员的交流中,对海员职业的特性多一些比课堂学习更深刻的认识,尤其对海员职业的独立性、团队性、艰苦性、风险性做好思想准备,让学生在学校内即把自己定位为“准海员”,从而增长了以海员职业道德来规范学习生涯的自觉性。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已初具的航海职业素养,学校把“中海集团社会责任报告”作为“海员职业道德”系统性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分类,邀请企业管理和技术岗位人员担任教员。譬如:请企划部人员诠释“责任领航,追求卓越”的内涵,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奋发向上精神;邀生产船舶劳动英模介绍“诚信四海,创造价值”的实践体验,使学生更加坚信“唯有诚信,才能创造价值”的真谛;由公司海监室指导船长谈“平安为本,安全航行”,为学生今后的海员职业生涯树立“小心能驶万年船”的严谨作风。
中海集团始终把“提升服务能力、增强服从意识”作为海员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全国劳动模范杨怀远的先进事迹是中海集团宝贵的精神财富,自然成了海运学校德育教育“时讲时新”的精神食粮。学校引导学生学习杨怀远在船舶服务员岗位上的服务意识,学习杨老不止于停留在做好本职工作的思想意境,学习他能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论分内分外事都统揽的为人民服务精神。
三、资深船长引领 时刻准备跨过“五关”
1958年建校至今,上海海运学校始终重视发挥船长在航海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尤其几位曾供职于海校,在航海界享有盛誉的资深船长,在不同时期引领海校师生培育了特色鲜明的海校文化。譬如,创作《九级风暴》和《幸福的港湾》等长篇小说的著名海员作家陆俊超船长,随美国海军“永胜”舰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钮友伦船长、最早翻译《操船论》和《超大型船操纵要点》并在国内推广应用的周沂船长,以及近年来入驻海校船长/轮机长室工作的一批优秀船员。其中尤以网名“衣羊船长”的胡月祥船长最为学子关注,胡船长结合数十年的远洋经历,总结了从航海学生成长为职业海员必须过好的“五关”,即:“事业关”、“生理关”、“心理关”、“生活关”、“亲情关”。海校航海、轮机两系把“过五关”列为素质培养重要内容,由具有丰富海上阅历的高级船员进入课堂执教,巩固了航海学生对职业的向往。
(一)“五关”
1.事业关。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先要到船舶上做一年实习生,从敲锈、油漆、冲洗甲板开始航海生涯。一些经不起艰苦、孤单生活、风浪晕船的学生在初级实习阶段就被淘汰了,从实习生到船长的成长过程至少要十年,能坚持走上船长、轮机长岗位的只有30%左右,与吴淞商船学校要求的“今日学习航海,来日成为职业海员”相去甚远。
2.生理关。船舶在大风浪中、冰区中航行,海员常年处于冷热变化悬殊环境中工作,容易产生职业性的人体连续疲劳,生理素质低下的海员往往不堪重负,选择逃避船舶。所以,学生在选择航海类专业时,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3.心理关。海员的心理素质影响着海员自身的行为规范,职业的特点注定海员要接受复杂环境的考验。长期进行相似的重复性劳动、海洋恶劣环境、船舶远离陆地、远离家庭,让海员很容易情绪波动,进而在生理上出现或多或少的异常反应,一旦被消极情绪占领,就会产生哀叹吁嗟、灰心丧气、牢骚满腹、怨天尤人的心理问题,且不易解脱。因此,心理素质的好坏,关系到船员应急应变的防线能否稳固不破。
4.生活关。船舶经常远航,在海上的航行时间远远超过靠泊码头的时间,人体所需的新鲜果蔬非常缺乏,常年累月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立志做海员的学生必须要有此思想准备。另外“万国”船员在同一船上工作,因文化背景、生活习性、餐饮要求的差异,船员之间偶尔会磕磕碰碰,也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5.亲情关。职业海员长年在外,牺牲了大部分的家庭生活,不少海员就是因为思念父母、妻儿而改行登岸。年轻海员谈情说爱、组织家庭,为了爱情宁可放弃海员工作的也不在少数。
(二)多管齐下跨“五关”
航海院校毕业生如果过不了“五关”,学校的人才培养也就半途而废了。针对“五关”的起因、现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追求的现实情况,学校组织专人攻关,探讨如何从思想上、生理条件上做好跨越“五关”的必要准备。
学校教务部门安排驻校船长/轮机长室高级船员参加班级周会,帮助学生细解疑惑。有些学生提出大人讲的晕船关是无法逾越的障碍,海员们则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只要经受住几次风浪考验就能逐步适应,关键是有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有同学提问:如果船摇晃一周,吃不进食物怎么办?老海员说:一天不食,第二天一定会到厨房找东西吃的,这是人的本能。有时候老船长们还会给大家支几下冷招,譬如晕船呕吐时忌饮甜品,而喝杯啤酒即使吐出来也是很畅快的等等,互动中你问我答,场面总是非常热烈,每一次互动式周会同学们都感受到获益良多。
学校主管企业文化建设网页成了素质教育的资源库,文化导航、企业溯源、劳动英模、瞭望哨等栏目深受学生喜爱,海运报数字平台也成了海校人才培养的课堂,学生们在校期间逐步融入了中海企业文化,为毕业后适应岗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月祥.海盗在前家在后[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2]胡一民.航海企业与职业文化[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2.
4.2021年大学生职业认知小结 篇四
撰写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2021年大学生职业认知小结
我的性格:
我待人友善,待事认真、负责、忠于职守,具有责任感。我重友谊,重视与朋友之间的感情。为人热情乐于助人。性格随和,乐于与人相处。社会适应能力强。对人际关系敏感,对人、对事、对周围环境的洞察能力强。我喜欢喜欢聆听,也喜欢务实。具有坚定不移的精神,只要我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不管有多困难都会去做。我做事具有很强的原则性,也善于变通,尊重约定。喜欢呆在安静的地方学习工作和生活。我虽然有时候有很强的情绪反应,但通常不愿将个人情绪表现出来。
我的兴趣:
我爱好阅读文学书籍,热爱运动,喜欢打球。追求自然,喜欢劳逸结合的学习生活方式。我对新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也钻研于自己不明白的事物,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我喜欢务实,追求具体和明确的事情。喜欢依据实际情况理性考虑问题。___事物的细节,喜欢从细节来判断事物。
我所拥有的技能:
在学习能力上,我基本掌握机械原理、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图(包括CAD的基础应用)、文学常识等等。运动协调能力强,对事件反应敏捷迅速,具有很强的正确控制力。能动手力强,对于细小事物能快速而有正确的操作性。在其他方面,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善于与人沟通,逻辑清晰,有不错的语言写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强,可以快速适应社会环境。具有很强的集中力,思想缜密,讲究方法。很有头脑,很现实,对于细节具有很强的记忆和判断。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对人际关系敏感,对人、对事、对周围环境的洞察能力强。
我的价值观:
我没有什么___,属于无神论者,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乐于助人,相信助人助己,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我对待学习和工作注重发展因素。喜欢符合兴趣爱好的工作,工作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发挥自身的能力。多有学习的机会,未来的工作发展潜力大,晋升机会多。同时我也注重保健因素,能够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工作相对独立,较为宽松的工作环境,工作环境一般、待遇要同行业中上水平即可。对于声望因素没有太多的追求,只要心安理得即可。
我的愿景:
在大学期间,学好专业知识,广泛涉猎知识。毕业后,可以找到一份工作,最好是自己喜爱的,可以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并且不断发展。喜欢较为宽松的工作环境,工作自主性大,能够进入新浪等媒体公司。做自己要做的事,能够开发设计出一个新产品或发展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新观念。
祝你好运___!___好评,谢谢你!
范文仅供参考
5.大学生认知实习报告 篇五
范文大全
(可编辑)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大学生认知实习报告
大学生认知实习报告
认知实习是很重要的一门课程,在这个课程中,老师邀请了各种成功人士来开展讲座,分享自己的经历,以便我们可以从中获取经验,并对“电子商务”有所了解,让我们对未来职业选择和创业有一定想法。
第一次讲座,是一位师姐讲述的她参与的一项实践内容:“互联网+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广东绿谷模式探究。在“农业存在问题”和“从国家到广东愈加重视农业政策”的背景下,他们决定将农业和互联网连接,“互联网+生态农业”可持续生态发展模式,符合当今阶段的发展需求,因此他们实地考察来了解如何能够将两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首先,从“四季厨房”开始。四季厨房是以线上销售为主的企业,它通过较大的电商平台京东商城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也给当地的农产品销售提供了一个平台,扩大了销售路子,推动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它通过设定标准、成立检测中心和品质认证中心、与政府合作监督几个方法,使其品质得到保证,并以此作为核心竞争力,在电商平台占得一席之地。并且也会帮助指导农民,从根本上提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升农产品的品质。另有九里红酿酒厂,是以线下为主的企业,它通过提升品质、与政府合作、与企业、农民合作来拓宽自己的销路。而叶鲜生则是线上线下结合,它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科技的一条链,将线上和线下连接起来,形成从农场到饭桌的销售模式。并且采用会员制,会员缴纳会费后,农场才按需生产。这种经营模式最大的优势是资金回笼快,有计划有目标地生产,将浪费最小化,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通过对多个企业的考察,可知通过农户、企业和政府支持,可有效实现“互联网+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并且,将互联网与生态农业结合,也很好的带动了当地的发展。对电子商务专业来说,这是一个好的方向,是一个可以考虑创业的方向。
第二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吴海明师兄,他是广工学生之家的创始人。他先讲出了电子商务的含义——电子是方式,商务是本质。电子商务通俗的说是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客户与卖家之间的交易。它与以前的交易方式有所不同,因为通过网上,便难以亲眼见到商品,故它需要通过图片、信誉等来吸引客户的关注。通过师兄的介绍,我们了解到现在电子商务所需要的人才主要有文编、美工、运营和策划。文编主要是通过编辑文字,来向客户介绍产品内容,提高产品吸引力,而美工则是对产品及电商平台进行美化。这两种工作主要是在明面上,通过可以看见的方式,使顾客对产品有所了解,以此来提高吸引力。而运营和策划,是根据产品特性以及当时的相关政策或是产品销售情况来制定相关措施。这种则是属于通过不是明眼可见的方法,来提升产品的销售额以及将其持续经营下去。四种人才无论是哪一种,都是现在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电子商务行业热求的。最后,师兄也分享了他的感悟。首先要敢于尝试,一件事,当你去尝试了便有了成功的可能性,也许很小但还是有机会。若是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那么最终的结局便是必将失败。第二是要学会吃亏,吃亏也是成长。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很多事情只有当自己真正的做了,并且在这件事上“摔倒了”,才能真正的有所觉悟,这种觉悟是没有吃过亏的人所不能领悟的。第三是要学会思考,要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全局思维。无论是选择就业还是选择创业,都需要有自己的思想。特别是创业,当独立思考的时候,才会有新颖的想法,从而产生一种新的产品。而全局思维也非常重要,拥有好的全局观念,对自己所做的事的未来发展有所帮助。第四是要学会感恩,感恩每一位出现在生命中的人。有着感恩的心的人,总是会比别人多一份善意,很多时候这份善意可能就是成功的关键。最后,是要有一个目标,给自己一个定位。
这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一个人,他有很强的能力,但是没有一个确切的目标,那么他的能力只是摆设,无处可用。但当他有了目标,他便会去思考如何合理的使用能力,如何能将能力最大的发挥出来,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些感悟,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很好的指导。第三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流米公司OO孙居好先生。他大致的讲述了多种应用程序的收入来源,也令我们了解了一些应用程序的收入情况。其中,最印象深刻的是一个问题:有人说电子商务行业已经趋于饱和,如何看待电子商务的未来发展。孙先生对于此问题的看法是,电子商务行业仍有发展空间。目前电子商务仍旧处于快速增长态势,4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潜力仍存。企业、行业信息化快速发展,为加快电子商务应用提供了基础。现在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迅速,已经初步的形成了功能完善的体系。而想要完善这个体系,就要继续发展,电子商务行业前景,至少近几年依旧明朗。除此之外,孙先生也指出了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弱势:什么都懂一点,但没有一样是精通的。这对于找工作是不利的,工作单位愿意多找几个在某一方面精通的人才,可能也不愿意招一个什么都会一点,但是不能做到最好的人。所以,电商专业的同学要摆脱这个弱势,争取在某一方面能比较突出,这样对于找工作也有好处。第四次讲座的主讲人是付建辉老师,主题是互联网背后的心理学。这次分为三部分,分别为知觉、社会知觉和认知,需要、动机和奖励还有群体心理和行为。知觉包括整体性、相对性、理解性和恒常性。而社会知觉是指整合、理解有关他人的信息,从而获得对他人的准确理解的过程。社会知觉偏见包括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和定型效应(即刻板印象)。掌握了这些内容,则有利于分析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以及消费方向,对于商品的售卖对象也可以有一定了解。社会比较则是有利于维持良好的自我价值感,而在自我价值感受到威胁时,通过了解自己的不足并作出相应的努力,能重新获得社会比较的不足,而互联网使社会比较更加明显。分析了人们更容易沉迷游戏而不是学习或工作的原因,即游戏的获得的奖励数量多、速度快,且付出的努力比起学习或工作要更少,更易使人沉浸在获得成就的成功感中。而群体心理和行为包括从众、模仿和感染。当学会利用这几种心理和行为,可以用于引导人的消费方向,对于商品的销售5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6.大学生假期职位认知实践报告 篇六
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理论知识,不管现实情况怎样变化,抓住了最基本的才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如今有不少学生实践或者实习时都觉得课堂所学的知识毫无用武之地,出现挫折感,但我觉得,要是没有书本理论知识作为铺垫,又哪能应付这瞬息万变的社会呢?
尽管我实践尝试的只是一个前台接待的工作,没有象公司业务、营销、财务等部门对公司发展所作的贡献大、直接,当然,以一个初生牛犊也还不具备那样的资历。但公司既然设了这个职位,必定认为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关于前台工作,应该是“公司的形象、服务的起点”。因为对客户来说,前台是他们接触公司的第一步,是对公司的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所以前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公司的形象。同时,公司对客户的服务,起步于前台迎客,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了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促使我进一步思考如何做好本职工作。我认为,不管哪一个岗位,不管从事哪一项工作,都是公司整体组织结构中的一部分,都是为了公司的总体目标而努力。
前台的主要工作是迎客,为客户答疑,包括转接电话、收发快件等。因此,做好此项工作,最重要的是服务态度和服务效率。注重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如笑脸相迎、耐心细致、温馨提示等等。工作基本要求还是注重办事麻利、高效、不出差错。提高效率,就得让自己时刻保持在注意力集中、反应迅速敏捷的状态。参照首问责任制的要求,尽量让每一个客户满意。
当然,要做好服务工作,光有良好的意识还是不够的,还要必须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避免弄巧成拙。如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礼仪知识,公共关系学。了解在待人接物中必须要遵守的礼仪常识,包括坐姿、站姿、说话口气、眼神、化妆、服饰搭配,以及回答客户提问技巧等等。作为一个公司的门面,个人形象不仅仅是只外在的形象,更要求对一个公司的工作氛围及精神面貌的展示。
作为公司的一个组成部分,加强与公司各部门的沟通是非常必要的。了解公司的发展状况和各部门的工作内容,有了这些知识储备,一方面能及时准确地回答客户的问题,准确地转接电话。另外,如果某个部门暂时没有工作人员,可以及时提醒来电方,并简要说明工作人员在职时间,或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简要回答客户的问题,同时也能抓住适当机会为公司作出良好的公关宣传。做好公司部门和客户沟通的有力桥梁。
前台接待的工作,本就是单调乏味的。工作内容简单,日日重复,很多时候会觉得很无聊没劲又没有可学之处。但是耐心坚持或许就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有时候,觉得草草了事也并无妨。这样,却容易在一些细节上犯错出纰漏。反之,只要肯用心地做,反而会左右逢源。越认真工作越觉乐趣,越做越是起劲。梁启超说过:凡职业都具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干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因此,在工作岗位上,切忌:粗心大意,马虎了事,心浮气躁。做任何事都一样,需要有恒心、细心和毅力,那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作为一个职业新人,一个公司新人。我存在的问题也不止一点点。遇到突发状况时,反应不过敏捷,采取措施不够及时,即使及时也不一定恰当;工作时,考虑不够周到,观察不够仔细,没有实战经验使得我在面对客户时不够从容自然。种种的缺陷让我的实践工作在一开始便处于不甚良好的状态。但任何进步都是学习的过程。虽然犯着错,但在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在仅仅几天的工作中受益良多。我在大街上发过了传单,我帮来客讲解介绍了基本业务,我收下分理了许多的快递,我曾跑过腿,我接到过态来意不善的电话,我更新了公司部门的通讯录,我曾收到过善意的感谢,当然,还有准确尖锐的恶评。。无论这些是否与我的专业内容相关,它存在的意义都远远超过了一个学习的意义。这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亲身经历。是一种任何人都无法口传相授,必须自得其乐的经验。
经过这次较为短期的实践认知,我学到的却是我目前大学中难以接触学习到的。就像如何与同事、上司相处,相信人际关系是现今不少大学生刚踏出社会遇到的第一大难题,于是在实践时我便更有意观察前辈们是如何和同事以及上级相处和谐的,而自己也一定虚心求教,不耻下问。要搞好人际关系并不仅仅限于自己所在的本部门,还要跟别的部门例如财政部、销售部等其他部门的同事和谐相处,此时,工作效率才会显著提高,人们常说“和气生财”,在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也并不无道理。而且在工作中常与前辈们聊天交谈不仅可以促进人际关系,工作之余劳逸结合,更是可以学到不少工作以外、踏入社会的前辈们经验所得的难得的事情,尽管我们并不一定会遇到一些情况,可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知道何种应对方案,也算是此次实践学习的意外所得了。
7.大学生职业认知报告 篇七
2008年,教育部明确要求各大学都必须开设就业指导课,以引导大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拥有更理想的职业人生。自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各个大学校园里悄然兴起,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来自于大学生就业压力和谋求成功人生的需要。但现代的职业生涯概念发起于美国,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兴起不过十年左右,还不完善,投入也不够,有很大的发展和上升空间。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可见,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就是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戴尔·卡耐基指出: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设计自己,量力而行。只有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缺点、追求等有了充分的了解后再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才是切实可行的、能取得实效的规划,否则就只是空中楼阁,没有根基,美好而虚无。
二、自我认知的概念和意义
(一)自我认知的概念。
在心理学上,自我是一个独特的、持久的、同一身份的我,主要包括作为认知对象的我和行为主宰的我。自我认知属于自我意识范畴,它包括自我觉察、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也可以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与希腊德尔菲神庙的阿波罗神殿前的柱子上就刻了一句震撼人类灵魂的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可见,自我认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二)自我认知的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对自我的认知首先要回答的是“Who am I?”“我是什么样的人?”这是自我分析的过程,包括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状况、教育背景、过往经历和思维能力。其次是“What I want?”“我想要什么?”这是目标展望过程,包括职业目标、收入目标、名望期望和成就感。再次是“Wha can I do?”“我能做什么?自己的专业技能何在?”最好能学以致用,发挥自己的专长,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自己的专业特长,特别要注意个人社会实践经历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第四是“What can support me?”“什么是我的职业支撑点?我具有哪些职业竞争能力?”各种社会资源和人际关系,(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种种关系)都可能影响你的职业选择。最后是“What fit me most?”“职业和行业众多,哪个最适合自己?”每个职业的待遇、名望和社会成就感、劳累度都不一样,这就要根据上面四个问题来得出答案。
(三)自我认知的意义。
职业规划的黄金法则:人职匹配理论认为: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有不同的要求。在进行职业决策(如选拔、安置、职业指导)时,要根据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种类,即进行人职匹配。如果匹配得好,则个人的特征与职业环境协调一致,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为提高。反之则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很低。而进行人职匹配的前提之一是必须对人的个体的特性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三、自我认知的途径
目前,进行自我职业认知和测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大学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要避开的东西,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
(二)360度评估方法。
360度评估方法又称多渠道评估法,是绩效管理的一种新工具,正被国际知名大企业越来越多地使用。据调查,在《财富》杂志排名前1000位的企业中,已有90%的企业在使用不同形式的360度考核,比如IBM、摩托罗拉、摩根士坦利、诺基亚、福特、迪斯尼、西屋、美国联邦银行等,都把360度考核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
大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估、父母家人的评估、同学朋友的评估、老师领导的评估及其他社会关系的评估,搜集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来自不同层面人员的评估信息,全方位地评估自己的方法。
(三)职业测评工具。
职业测评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和职业倾向,帮助我们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找到职业生涯发展的有效起点。如职业气质型量表、16PF、霍兰德职业类型测试、MBTI测评,等等。
四、自我认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具体运用
自我认知可以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这几种自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包含着不同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而个体差异的不同,使得每个人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都具有独特的看法和体验。这些认知的不同,也使得每个人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都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
(一)认清自我决定择已所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优点。按照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划分的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的人敏捷好动,易于适应环境的变化,性格开朗,善于交际,适合外交、管理、记者、律师、运动员等工作。胆汁质的人属于兴奋而热烈的类型,他们精力旺盛,行动迅速,不愿意受人指挥而愿意指挥别人,适合导游、推销员、节目主持人等工作。粘液质的人缄默而安静,遇事深思熟虑,具有很强的克制力,心境平和,适合从事政治家、商人、教育、研究等工作。抑郁质的人羞涩敏感,喜欢独处,遇事三思而行,适合学术、医学等领域。
(二)了解自我与择己所能。
自我认知,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优点,而且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选择自己能力范围之类的工作,避开那些由于自身生理或性格缺陷而不适合的工作。这样更容易获得职业生涯上的成功。如一个具有很高音乐能力的人也许很快就能学会弹奏一种乐器,但对于一个乐盲来说,弹奏乐器也许不如学会炒菜轻松。一个空间能力很差的学生也许花费很长时间也不能画好一副工程设计图,但对于该项能力好的学生来讲却可以轻松搞定。能力对于事情的结果具有相当的影响,因此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三)透视自我与择自所求、择己所乐
价值观是潜伏于我们内心最深处的东西,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非常深远的。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将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形象地称为职业锚。所谓职业锚,实际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作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这其实就是人自身对于精神层面的探索和认知。
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只有先明白自己内心最求的究竟是什么,才能最终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出发点和最终达成的目标都应该以内心最求价值实现为出发点。
综上,只有建立在充分自我认知基础上的职业生涯规划才更适合自己的需求,并更科学,有章可循。
摘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受到高校和学生的重视, 而自我认知则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和前提, 只有建立在充分的自我认知上的生涯规划才有针对性, 不盲目, 容易取得成功。本文对自我认知的内容和途径进行了介绍, 并对自我认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认知,具体运用
参考文献
[1]肖建中.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6) .
[2]吴永红.浅析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08, (05) .
[3]齐伟, 张守臣.大学生生涯规划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06) .
8.大学生职业认知报告 篇八
摘 要:职业能力是在职业情境中通过“经验”活动获得的,认知学徒制强调在真实情境下专家实践引领学生活动,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为认知学徒制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支持。文章通过深入研究认知学徒制应用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可行性,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职业能力的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获得职业能力,并以“3ds Max”课程为例阐释该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验证该模式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认知学徒制;职业能力;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6-0028-04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人才。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拒绝应聘大学生的首要原因就是“缺少实习经验”。“缺少实习经验”凸显的不是大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缺乏,而是职业能力的缺乏,[1]由此可以看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竞争的筹码就是职业能力。所以职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提高劳动者的职业能力,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2]可是纵观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本质上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发展的是相对孤立的低级技能,而对职业能力,即专家实践所需的思维能力、问题求解和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却缺乏应有的关注,[3]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迫切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认知学徒制将传统学徒制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解决了杜威所说的现实教育将心智与活动分开的问题,克服了职业教育与生活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促使学生获得一种全面发展的职业能力。
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完成一系列职业活动的能力。目前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关注职业能力形成过程的研究。如德国在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引入了BAG ( Berufliche Arbeitsauf Gaben) 法,其核心内容是“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该方法不仅注重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显性知识, 而且更注重隐含在工作过程中的隐性知识。徐朔(2012)开展的“职业能力及其培养的有效途径”研究中提出,职业能力的载体是来自职业实践的“综合性职业行动”,学生只有通过参与某种“过程”来获得“经验”,才能形成完整的职业能力。[4]邵雪伟(2012)进行的“基于职业能力探索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新路径”提出职业能力的形成是在有效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参与情景性学习与重复训练,养成满足职业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养。颜青(2008)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中结合能力的形成过程,提出职业能力是在原有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基础上与实际工作情境相结合,将这三者类似迁移和整合的结果。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并结合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可以定位为:学生在原有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专家实践,参与情景性学习,并不断探究与反思,整合与内化,形成满足职业工作需要的完整职业能力的过程,其形成过程是分阶段、有序进行的,如图1所示。
1.观察、分析
学生通过观察某一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专家的问题解决过程和思维过程,构建出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须的知识、技能、素养模型。职业能力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观察和分析才能获得专家实践的思维和策略等隐性知识。
2.参与、学习
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依赖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情境认知理论提出知识是情境化的,是通过参与实践获得的“参与”隐喻,所以只有通过活动和运用,才能被不断理解。
3.探究、反思
通过参与、学习之后,学生需要进行独立探索,因为在真实的职业活动中会出现各种各样较为复杂的情况,完整的职业能力必须通过学生不断实践与反思来形成。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迁移、应用知识,不断熟练技能,对知识、技能与素养进行内化与定型。
4.阶段能力的形成
职业能力的形成需历经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知识、技能等的习得或应用,并不等于已具备了阶段能力。通过对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的类化迁移、发展与整合,从而形成阶段能力。
5.指导、评价
在观察与分析、参与和学习这两个过程中,专家或者教师需要根据学习者的个性特征以及需求,搭建脚手架来给予其适当的指导和评价。在学生独立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专家或者教师需要拆除脚手架,让学生通过自己或与同伴合作解决一些职业问题,教师进行多元评价,促使学生进行反思并不断完善职业任务。
综上所述,每一阶段能力的形成都是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素养培育以及知识经验内化迁移的结果,随着这种阶段能力的递进积累,就形成了完整的职业能力。
三、认知学徒制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模式
1.认知学徒制在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可行性
根据以上对职业能力形成过程的研究,我们认为培养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应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这不仅是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所要求的,同时也是认知学徒制所强调的。认知学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是布朗和科林斯基于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将传统学徒制方法中的核心技术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5] 该模式通过仔细观察、系统分析、深入思考、清晰表达、思维建模等主要活动,让学生学到更有效、更重要的认知技能,即从事某种职业的综合能力。认知学徒制包括内容、方法、序列和社会性四个基本构元,如表1所示。
表中的内容要素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体现为行业显性知识(如概念、工作原理)和专家的工作经验、工作策略等隐性知识。职业教育强调以职业能力为本,重视策略性知识的传播。[6]策略性知识一般都为隐性知识,需要将其显性化,才能得以很好的传播,认知学徒制强调将专家原本隐蔽的内在认知过程可视化,有助于学生获得专家的认知策略,因此认知学徒制能很好地解决职业能力培养中策略性知识获得难的问题。
方法要素中的建模、指导、搭/拆脚手架、反思与探究已在近几年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有所体现。清晰表达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中会促使个体理解上升为组织理解,进而形成组织知识,这样不仅有助于个人知识的整理、内化,而且会使集体共同成长。
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分阶段有序进行的,因此教师要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构建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任务,让学生从解决简单的职业问题到解决复杂的职业问题,从边缘性参与再到中心参与,最后独立探究,整个教学序列的循序渐进性也正是认知学徒制的一大灵魂。
教学情境的真实性、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和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性是对职业能力培养过程提出的三个要求,认知学徒制鼓励学习活动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鼓励学生像专家那样思考与处理任务,充分了解学习的目的与应用,并参与专家行为,同时强调参与和互动的有效性。
从以上对认知学徒制内容、方法、序列和社会性的分析可知,将认知学徒制应用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切实可行的。
2.认知学徒制在职业能力培养中的教学模式
认知学徒制被提出之后,虽然倍受关注和推崇,但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在学校教学实践中没有得到推广。[7]随着信息技术功能的丰富和使用的普及化,一种具有时间和空间上优势的学习环境也应运而生,这就为认知学徒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认知学徒制的教学结构是“主导—主体”结构。根据认知学徒制的基本构元和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来设计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教师和学生都围绕职业能力这一核心目标展开活动,首先教师根据职业需求来确定教学案例,采用信息技术创设相关的职业情境,通过表现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该过程体现了认知学徒制基本构元中的情境学习和内部动机激发。接着教师示范案例,利用有声思维解释完成案例所需的策略性思维,将教师的隐性知识外显,采用信息技术将完成任务过程中所用到的关键技术、技能要点进行标识,有利于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和理解案例,整个示范过程让学生对活动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模型,促进学生实现意义建构,该过程体现了认知学徒制的示范、清晰表达和全局技能先于局部技能等基本构元。然后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运用观摩案例时所学到的知识和策略去解决问题,教师在监控学生活动的过程中,适时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该过程体现了认知学徒制中的指导和搭建脚手架等构元。以上步骤是认知学徒制的核心,学生通过观察和有指导的实践获得了一套整合的技能。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并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进行评价,学生通过反思和修正后,再反馈给教师和其他成员。学生可借助多媒体信息协作工具或学习过程跟踪工具把个体思维的过程清晰“表达”出来,为教师和同伴共享、分析和讨论奠定基础。该过程体现了清晰表达、反思等构元。最后,教师创设更加复杂多样的问题情境并逐步拆除脚手架,鼓励学生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进行探究,学生用类似于专家解决问题时所用的过程去尝试他们的假设、方法和策略,既促进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自主性,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知识迁移和应用的能动性。此过程体现了认知学徒制中的探究、多样性递增、复杂性递增、社会性交互、合作和拆除脚手架等基本构元。整个教学过程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持续的、不断攀升的循环迭代过程,直到学生获得职业能力为止。
四、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在“3ds Max”课程中的应用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依赖于具体的教学活动,教师只有通过设计包含完整的职业行动的教学活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其在完成课程学习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职业能力。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运用认知学徒制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已成为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研究的新视角。我们以“3ds Max”课程教学为例阐释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在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中的过程和方法。
1.设计开发案例,观摩案例
教授“3ds Max”这门课程的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共同体,设计并开发一个室内设计图案例,此案例需将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巧妙地融合进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当领域专家的角色,利用多媒体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并将此案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整体观摩之后,演示案例从设计到具体搭建的全过程,整个教学顺序需符合人类学习的认知习惯。
该案例包含了大量的隐性知识,为了能够将这些隐性知识更容易地被学生所接受,教师将此案例分解成一个个的小项目,如墙体的建立、柱子和踢脚线的建立、灯槽的建立、画和电视柜的建立、附建筑材质以及建立合并其它模型等。并将每个小项目所用到的关键技术和基础知识利用文档注释工具进行标识,如墙体的建立所用到的关键技术是挤出、布尔和编辑网格。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案例也随着各子项目的完成而搭建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将各要素依照其内在联系,联结成为整体。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进入情境并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案例观摩,学生需与教师多做交流,以获取教师团队对案例的认知过程和学习支持服务,这有助于学生理解“3ds Max”的建模过程。
2.情境训练与及时指导
教师完成建模之后,给学生创设与之相关且和子项目顺序同步的一系列问题情境,以便学生运用课堂上通过观摩案例学到的一些知识和技能迅速地解决问题。在之前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明确了案例的具体任务,在完成各个子项目时,教师都要以其最近发展区为参考设计学习支架。例如,学生在建立复杂墙体之前,教师会展示规则墙体的建立和构建不规则二维图,学生借助这两个学习支架完成复杂墙体的建立。在整个案例的训练过程中,教师通过现场及在线等多种方式提供及时辅助指导,并鼓励学生通过开展同伴交流互学及网络搜索等多种渠道解决案例完成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在该过程中,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不断提出复杂化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架。学生模仿、参与实践,获得教师的隐性知识和技能。
3.对比反思
学生在完成作品之后,运用写作工具将创作过程写出来,便于其结构化思维。随后教师组织作品展示,让学生通过对比自己的作品和专家的作品,进行分析和反思来促进知识内化,同时鼓励其他学生发表看法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使知识社会化,并鼓励学生进行总结。
例如:一个笔筒的建模方法有很多,如拉伸、缩放、编辑网格、FFD 修改等,在总结中促使学生反思,巩固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做到熟练建模,举一反三。学生通过不断地完善作品,发展问题求解策略。随着技能的不断提高,学生将逐步摆脱学习支架。
4.自主探究与多元评价
经过前面三个过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构建室内设计图的流程和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应鼓励学生组成四人或者五人的协作学习小组来设计自己的房间。在分组之前,教师要采用多种前测实现协作小组的“异质构成”来促进组内深层协作的开展。[8] 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一至两次的阶段性成果汇报活动,这不仅能够有效地加快学生完成作品的进度,而且还可以促进小组间认知和元认知的相互学习借鉴。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组织各小组演示其成果,师生共同建立评价标准并据此评价作品。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需合理解决“个人任务完成”和“小组成绩”的关系问题,[9]小组的最终结果不仅要考虑作品的评价结果,也要参考各阶段公开汇报展示的情况,使评价更有利于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淡化“脚手架”,鼓励小组独立完成任务来促使学生将所学到的专家认知策略结构化和显性化,从而使学生获得职业能力。
五、结语
本文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并阐释了该模式在“3ds Max”课程中的应用。我们从2011年以来,在山西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对电脑艺术系6个专业的400多名学生进行了两轮教学实践。在每一轮的教学实践中,都会定期对学生进行抽样访谈以便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在访谈中,学生对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最后对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100%的学生认为相较传统教学模式,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更适合“3ds Max”这门课程的教学;98%的学生认为该模式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效率;95%的学生认为该模式提高了职业能力。调查结果充分说明了“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目前该模式已被flash和dreamweaver等同类型的课程所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涛.学校文化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困境反思[J].教育与职业,2012(5):177.
[2]颜青.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8.
[3][4]张琦,杨素君.论情景学习视域中的认知学徒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4):42-45.
[5][6]杨卉,王陆,马如霞.远程职业教育中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及其支持环境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11):45-48.
[7]李玉斌,于晶双,张海燕等.信息技术环境下认知学徒制教学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4):94-97.
[8][9]郭锂,叶惠文.TPBIM在“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试点课程中的构建和应用——以“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113-114.
【大学生职业认知报告】推荐阅读:
大学生银行认知实习报告06-2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报告书09-25
浅谈大学生的社会认知06-26
北京交通大学认知实习10-09
关于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规划的调查报告09-22
运用元认知理论提高大学生口语能力的思考07-24
元认知策略与大学英语网络听力教学06-26
大学生职业策划书07-29
大学生职业规划08-05
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