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问题论文

2024-11-23

城市社区问题论文(精选10篇)

1.城市社区问题论文 篇一

城市社区的民主管理问题浅析

-------------------------

编辑整理: 转账支票填写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新浪

内容摘要本文将通过对城市社区旧有的组织管理体制、现在政治体制改革下重新建立的新的社区组织管理体制的分析,来说明城市社区管理的问题及如何实现城市社区管理的民主化,并说明政府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前 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有的一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了。社区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80年代中期开始,社区的概念重新在我国城市的社会生活中被得到运用。“社区”一词译自英文的Community,其原意为“人群共同体”,20年代传入中国时和“社会”一词混用,特指一种以地域特征联系起来的初级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具有同样的文化特质,守望相助,形成一些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学中常用的概念。本文中所讨论的城市社区是由社会学的概念发展而来,是指聚集在城市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组织按照一定的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社会学家认为社区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的构成要素:①具有一定数量的、以一定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参与共同社会生活的人群;②有一定界限的地域,其界限一般来说是比较明确的;③有一套相对完善的生活设施;④有一套相互配合的生活制度和管理机构;⑤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成员在情感和心理上具有一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由此,可以看出社区具有的地域性特质,它还包含着一定的社会和文化的含义。城市社区是一种不简单地等同于行政区划的概念,它超脱了行政辖区的范围。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越来越多地用到社区这个概念。我国社区管理的现状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由此形成我国独特的社会结构,使其具有这样一种特点:单位是政府的附属物,凡学校、商店、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等等一切社会组织,均自下而上地隶属于某个上级,构成一个体系,最终归属于中央政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社会结构具有纵向单一性的基本特征,国家和政府几乎包揽了一切事务,垄断了所有资源,国家与社会合二为一,社会成为国家的附属物,社会成员对单位、最终是对政府有着极大的依赖性。国家和政府控制着几乎所有的资源,习惯上运用行政化的方式来组织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和社区有关的工作被纳入政府工作轨道,成为党和政府的地区工作。在当时,还没有明确的城市社区概念,只有行政区划的分别,政府只是简单地通过行政方式来管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区组织管理模式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街道”社区的“条块分割”问题,即街道办事处、五所一院(工商所、派出所、地段医院等)分别属于不同的条块,有各自的上级主管部门,管理目标、管理手段等都是通过纵向渠道来实现,互相之间无直接关系。在这种体系中,政府运用行政指令来实施对社区的管理,基层组织缺少自主性。社会成员被严密地控制在其中,对各种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缺少发言权,每个人只能机械地服从政府的命令和号召。长久以来,社会成员已经习惯于这种管理方式,他们的积极性逐渐丧失。而政府由于这种僵化的管理体制也很难了解社会成员的真正想法,他们只能凭借经验来管理社会事务,结果造成政府管的不少,效果却不好。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既有的生活方式。新的住宅小区不断建立,形成各种新型社区关系,以往的街道社区模式已不适应这种新发展了。人们的流动性增大,对单位的依附性越来越小。政府对单位的控制无法起到象以前一样的作用,改革使政府和企业原来承担的相当一部分社会功能分离出来,转给了中介组织和社区。因此,人们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逐渐增强;人们渴望亲自管理社区,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旧有的街道社区管理模式主要是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起作用,户口归属于街道的居民只能服从街道的管理,居委会作为居民代表也只能起“传声筒”的作用。这种单纯的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已不能满足社会成员的内在的利益需求。加强社区民主管理是改革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在城市管理中出现许多新问题:①政府对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微观

事务管理过多;②企业分离出来的大量社会职能交给了政府,使之难以承受;③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令政府难以“消化”;④老龄问题加重了政府的负担;⑤政府难以解决群众生活中存在的全部困难;⑥令政府大伤脑筋的社会治安问题;⑦城市管理条块分割、体制不顺,造成“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矛盾;⑧城市管理机构设置格局和人员配备不合理等,严重影响了政府职能的发挥。这都是改革中涉及到城市社区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需要加强社区的民主管理。社区组织重建是发展社区民主管理的根本加强城市社区的民主管理首先要充分发挥社区建设主体的作用。社区建设主体包括政府法人、企事业法人、社团法人以及全体社会成员。要充分发挥政府法人的主体作用,理顺政府法人与其他方面的关系;要充分发挥企事业法人的支持作用,利用本企事业的资源,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完成自身承担的社区建设和管理任务;要充分发挥社团法人的中介作用,使其真正成为政府和社区成员之间的中介组织角色;要充分发挥社区成员的基础作用,形成广泛参与、共同创建的局面。其次要建立合理结构与有效的运行机制。在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中,旧有的管理体制是“两级政府,两级管理”:“两级政府”指市政府和区政府,“两级管理”指市政府、区政府对社区建设所实施的管理;应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新体制,重点是强化街道办事处的社区管理功能。如上海市正在进行这样的尝试,实行这种新的体制。第三要重构合理的“行政区——社区”体系。其基本内涵是:在原来行政、社会合一的城市行政区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突破“街道”这一基层行政区的限制,在更大的范围内构建规模不同、类型各异、功能明确的社区体系,形成纵向管理以行政区为主、横向发展以社区为主的“纵——横”结合的“行政区——社区”体系。在原体系中,政府过多地承担了不应由政府承担的微观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因此削弱了政府在宏观层次上的调控和整合作用。在“行政区——社区”体系中,政府组织通过转变职能,将部分微观的管理服务职能交给社团一类中间组织,并逐步强化政府自身的宏观调控和整合职能,并以行政力量推行。不过在现行体制下,行政区体系仍是社区组织体系的主导结构,社区体系只是对它的补充和修正。第四,重建社区组织这是最重要的一点。重建新型社区组织,就是要根据管理、社区服务的需要,培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以社区为活动区域的公益性、事务性、中介性社区组织、中介机构和待业性公司,依靠它们进行社区内的管理和服务活动。政府行政组织则主要从事宏观协调、监督作用。具体地说要进行组织角色的确定,原来政府的派出机构如街道办事处应从“家长式”管理这种角色中退出,把一些社会性管理与服务职能交给相应的社区组织来完成,转变政府职能,变全能管理为权能管理,适当放权给社区组织;以法律形式确定社区组织的地位与作用,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团体,而不再是政府的依附。对新型城市社区组织管理模式的设想要加强城市社区民主管理,就要构建新型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其基本思路是从社区建设、社区发展的高度出发,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构建合理的“行政区——社区“体系,确定合理的社区规模,大力发展各种社区组织,实现社区组织结构与组织功能的合理分流与协调发展,最终形成多元化的、“纵——横”结合的新型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国外已经实行的城市社区管理方式也是可以借鉴的,因为他们的城市发展得比我们早,比我们的城市发达,相比之下拥有更多的经验。比如,从组织类型来看,德国、意大利实行的是协会型,即由选举产生的委员会;法国、瑞典、日本实行的共同团体型,即参与社区共同管理的团体;美国、英国实行的单一功能团体型,即因社会管理功能的明细化而产生的单一功能组织;还有韩国、泰国及我国目前实行的公共团体型,即类似地方自治体的团体。像日本的居民组织——町内会,对我们就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町内会原则上是指旨在把居住在同一社区内的所有家庭和企业组织起来,共同处理社区中发生的各种共同的问题,能够代表社区并参与社区管理的居民自治组织。町内会以遵循非赢利、非党派、非宗派三原则为特点,促使人们按照这三原则监督町内会的活动,促进町内会的民主化。当然各国国情不同,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别国的经验,我们可从别国的经验中吸取适合我国的部分,再结合我国国情创造适合我国特点的城市

社区管理形式。

2.城市社区问题论文 篇二

关键词:城市边缘社区,社区,公共安全

城市边缘社区是我国城市化大背景下一种特殊的地域结构, 是城市环境向农村环境的过渡地带, 是城市功能和农村功能相互渗透十分活跃的地区。它是城市和农村管理体制的交错区和真空区。由于其人口、经济和社会构成的多元性, 使得大量危险性因素滋生, 严重地威胁着该地区的公共安全治理建设。因此, 研究城市边缘社区的公共安全问题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城市边缘社区的定义及其特征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规模急剧膨胀, “入侵-演替”的景象在城市四周的边缘地带同时或交替上演, 造就了城市边缘带的形态和功能的多样性, 使其成为经济社会的多面体。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 学术界较多的提法是城市边缘社区、城市边缘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流动人口聚居区等。例如, 陈月从地缘和居民构成的角度认为, 城市边缘社区“大多位于城乡结合部, 其成员为来自外地的农民工, 他们相对集中地居住在一定的区域内, 从事一定的行业, 以地缘、血缘为纽带形成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该社区既不同于城市社区, 又不同于农村社区, 具有独特的社会属性、社会地位、人群特征及地域位置, 故而称之为边缘社区。又如, 戴宾、杨建从地理位置和城乡经济发展的角度给城市边缘区下的定义是, “城市边缘区是指城市建成区的外围地带, 或由城市向乡村过渡的地带。它是城市在自身的近域推进和广域扩展过程中, 城乡要素逐渐过渡、彼此渗透、功能互补而形成的特殊区域, 具有明显的城乡经济混合增长特征。”

它具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交叉性。这些社区基本上已经实现了产业的非农化和社会成员职业构成的非农化, 但在管理上仍然沿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模式。城市与农村“二元管理体制”并行存在、共同发挥作用, 管理体制交叉, 这构成了城市边缘社区的一个基本特征;二是动态性。“随着城市的动态发展, 城乡结合部也由城区向外围农村扩展, 城乡结合部位置的动态变化, 导致其人口和经济等诸多要素也呈现动态发展趋势”;三是复杂性。在城乡结合边缘社区内人口构成复杂, 既有农民也有居民, 还有大量的流动性人口, 他们虽多年居住在这一地区, 但真正融入城市中也是很难的。

二、城市边缘社区公共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公共安全是指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共财产安全。当代中国正处在巨大的社会变迁和“风险社会”阶段, 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城市边缘社区由于其特有的特征, 在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 严重地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的建设, 特别是在公共安全方面更是对我国的公共安全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 交叉性的二元体制造成边缘社区的公共安全隐患

1、边缘城市社区居民非农转化不彻底造成其无法享受城市居民应享有的待遇。

目前的状况来看, “全国范围内, 除极个别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政府外, 绝大多数这样的社区, 其相应的最低生活保障机制、贫困救济机制、养老机制、医疗卫生机制等, 都没有跟上非农转化的步伐。虽然住房出租市场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区居民的收入来源, 但是, 在按照城市统一规划建设的小区内, 居民可供出租的房屋数量毕竟是有限的。”相反, 社区内失业、半失业、隐性失业带来的社会闲散人员增多, 以及随之而起的黄、赌、毒成风, 却是实实在在的治安隐患。

2、从社会治安管理看。

有的城乡结合边缘社区分别由农村派出所和城市派出所管辖, 单从人口管理看, 有的是单一的农业人口, 有的则是既有农业人口也有非农业人口。有的地区则将同一区域内的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分属城市派出所与农村派出所管辖, 从而形成了交叉型的人口管理体制。这种人为造成的管理体制的交叉性, 带来的后果必然是管理乏力, 也形不成“齐抓共管”, 而这正是产生社区案件高发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 城市边缘社区的复杂性是对公共安全管理的严峻挑战。

城市边缘社区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农居混杂, 外来人口居多, 因此公共安全问题尤为严峻。一是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乡结合部地区, 使得原有的社区管理资源匮乏;二是外来流动人口成分比较复杂, 大多数人的知识水平低、法律意识差, 受到犯罪分子的引诱后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三是本地居民有着强烈的排外心理, 对外来人口具有某种不认同感, 双方易引发口角, 甚至是躯体和武力冲突, 所以城市边缘社区成为公共安全高危地带。

(三) 城市边缘社区的动态变化造成社区居民缺乏公共安全参与意识。

城市边缘社区刚刚脱胎于传统的乡村, 与现代城市社区的发展要求相比, 缺乏一个有相当发育程度的公民社会。由于公民社会发育不良、不成熟, 自主性、规范性较弱, 对成员的负责性较低, 特别是由于社区成立时间不长, 居民还没有完全摆脱镇村体制的影响, 只是把社区当成居所, 社区参与意识比较淡薄, 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社区自治的主体, 没有很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公众的公共安全参与意识普遍缺乏。

三、城市边缘社区公共安全治理建议

针对上述边缘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 加快地方基层政府改革, 完善边缘城市社区公共安全服务各项配套机制

1、打破边缘城市社区行政体制上的“二元管理”模式, 将其纳入城市社区管辖范围, 从而彻底消除管理体制上的交叉性。

同时, 可以把城市社区管理的成功经验推广到边缘城市社区, 突出边缘城市社区“居委会”的独立性, 充分发挥其在社区公共安全服务中的作用。

2、加快边缘城市社区农转非居民社会保障机制的构建工作。

政府要通过制定社会保障与福利政策来保护农转非居民的就业安全, 主要涉及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

(二) 从源头上杜绝公共安全的威胁性因子。

一是必须做好流动人口的登记工作。可以从加强综合治理的角度, 考虑由公安部门、用人单位、居住地管理单位和个人等四方共同开展登记工作, 公安部门主要负责对流动人口的登记造册工作, 用人单位和居住地管理单位负责对在单位工作或居住的流动人口进行内部登记并报公安部门备案, 个人则要及时申报和申办暂住证;二是要对流动人口实行分类管理与重点管理、网络化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的办法, 对重点人口实行专项管理, 既充分发挥流动人口的积极作用, 又有有效措施防止、防范各种违法犯罪现象。

(三) 建立一个公共安全宣传引导系统。

建立一个公共安全宣传引导系统, 有利于日常加强对公众的公共安全防范意识、防范知识的普及, 有利于强化对公民公共道德、公民义务的宣传教育, 有利于提高公众维护公共安全的能力和水平。作为社区公共安全宣传引导系统应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要利用社区优势, 主动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保持紧密联系, 做好日常宣传;二是要配备至少一名的专门公共安全联络员。与其说是公共安全联络员不如说是公共安全辅导员更为贴切。因为这名联络员不仅自身要从事日常公共安全知识的宣传, 同时更要担负起社区里答疑解惑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陈月.“边缘社区”的犯罪问题及其控制[J].郑州大学学报, 1997.1.

[2]戴兵, 杨建.城市边缘区与统筹城乡发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4.11.

[3]刘建凤.我国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公共安全治理研究[J].理论观察, 2012.6.

[4]沈叶明, 徐颖.边缘城市社区治安问题初探——从社会控制到社区公共安全服务[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6.3.

3.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分析 篇三

关键词: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代,这种社会转型给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很多可能性,也给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性。

一、目前城市社区对于思想与政治教育方面的现况和存在的相关问题

1.内容单一

可以说目前阶段我国社区教育的主要方向就是提高居民素质,使居民之间能够和谐相处,从而利用每个人的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但通常来说仅靠道德教育是不够的。社区思想政治的教育任务唯有依据社会的需求及进步来充实和拓展,才可真实展现社区工作的功能。

2.方法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

从现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少针对性和创新性,在此教育过程中,经常会使用一些典型的事或人来作为案例。不仅不能针对社区层次的不同进行因材施教,而且对于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无法解决,不能从根本上获得社区居民的信任、尊重与支持。

3.教育工作投入不足

就现如今的状况来看,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群一般都是社区干部以及退休党员等,他们具有经验丰富,能力全面的特点,但是普遍年龄较大,工作方法陈旧。同时,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经费紧张的问题,长久以来,这方面的来源就比较单一,基本是由政府进行规划和拨款,然后由居民委员会进行代管,用于开展活动经费也较少,如果有需求,也一般是由下面拟出条款,上级再进行拨付。由于社区没有自己的经费来源,这就造成很多事情想办确有心无力。

二、加强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策

1.与时俱进对社区管理作出创新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应从社会心理、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出发,开展有针对性的特点分析,敢于推动此工作的创新,使其内容、形式、方法以及机制等更加符合规定的要求,做到与实际、生活、群众相贴合,从而在现阶段以及未来的情况下收到更好的效果。

2.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这是维系其居民情感的重要手段,能够为他们相互沟通思想提供帮助,在这过程同时也有利于情感的交流与加深。如:组织面向社区所有人员的健身活动,这既是提高身体素质的方式,同时以促进集体意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合作、交流。此外,举办一些“文明家庭”、“和谐邻里”等评比活动也是不错的选择,社区是大家的,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强化其团队荣誉感,争做文明家庭,还有利于环境的建设,进而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3.关注细节,提升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

人民百姓由于改革的深入和物质水平的提高,大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有了新的要求,对社区工作也有自己的看法。不但要能够反映现在的要求、还需按照不同群众的实际生活与思想活动出现的新情况,进行细致地区分,有的放矢地确定。对于从事这项工作的干部,首先细分其岗位职能和责任,对其应当负责的区域范围、家庭数量及名称、重点人员等进行明确规定并予以公布;其次是流程与考核标准,每一项是由谁负责、如何操作、程序是什么等等都要分类,同时要定期对其履行职责的情况和效果进行考核,要尽可能的量化,从而让整个循环过程更加的完美。

4.强化社区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与基础设施建设

专业队伍包括社区党支部、以及居委会的人员,可以通过公开招聘或者民主选举等多种方式来选聘,也可从下岗职工中甄选出政治素质比较好、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群众,这样会使这支队伍更加壮大。

5.加大社区经费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可以说稳定而又充足的经费是确保社区应有自己长期独立的、高效建设与发展的关键,目前主要由这几种方式:

(1)由政府部门专门拨款,要知道社区建是目前我国基层活动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必须强化立法,规定某一部分税收直接用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2)是通过收取物业管理费。我们每个月都会交部分资金,这主要是用于社区的绿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日常支出。

(3)利用社区内的设施和活动场地等自筹资金。这是必不可少的方式,最佳的就是要使其得到独立自主的发展,这也是我国目前社区建设的终极目标,比如:可以将社区向当地的经济组织开放,活动的设置必须要求健康,而且具有意义。

三、结语

都市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人们建设社会协调的关键内容之一,相关工作人员要使以往单一的内容、创新方式变得丰富多样,提升针对性和实际应用性,从而推动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曲文涛,邱蕊.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问题与对策分析[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5):37-41.

4.城市社区问题论文 篇四

(一)、单位制:走入历史

单位制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管理的产物,单位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设立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具有政治、经济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功能,以行政性、封闭性、单一性为特征。单位制的形成具有历史背景,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社会整合作用,但也带来了制度性的后果,造就了总体性社会和依赖性人格。在我国改革开放后,所有制结构出现了变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社会流动也迅速加剧,导致单位制渐渐走上崩溃的边缘,失去历史的舞台。

(二)、街居制:身陷困境

前文已提到,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对社会的管理以单位制管理为主,以基层地区管理为辅。地区管理主要是通过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这两个行政建制的组织来开展工作,通称为街居制。街居体系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变化,但一直扮演着政府的“脚”的角色,简单地被动地执行上级下达的任务。在社会快速转型的今天,街居制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越来越不符合城市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社区制:浮出水面

在社会学史上,“社区”这个概念最初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在滕尼斯那里,“社区”这个概念表示由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富于人情味的社会共同体。在此之后,“社区”这一概念被各国学者加以引申和扩展,但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范畴。在中国大陆,“社区”一词在20世纪30年代被引进,而作为一个广泛使用的名词始于1986年。当时,民政部为推进城市社会福利工作改革,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并将后者区别于民政部门代表国家办的社会福利,就另起了一个名字,称之为“社区服务”,由此引入了社区概念。1991年民政部为了开拓民政工作又提出“社区建设”的概念。1998年国务院的政府体制改革方案确定民政部在原基层政权建设司的基础上设立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意在推动社区建设在全国的发展。200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由此带来了社区建设在全国城市中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各地对“社区”概念的理解并不十分清楚,因而在社区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存在很大的差异。社区建设的本身包含管理体制的改革,就本文关注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变迁而言,从原来的单位制、街居制向社区制过渡,首先要在指导思想和理念上对“社区制”的本义有个清楚的认识。

一、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经历了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制的变迁。

二、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在社区建设观念上不明确。

当前,城市政府在社区管理观念上,依然停留在传统计划体制下的行政组织包打天下的层面上,不敢、不愿、不能将社会性管理和服务的职能下放或转移给其他社会组织,也没有鼓励、扶植、发展群众自我管理和服务组织的意识和观念。因而政府对在社区建设和发展上到底应该做些什么事,并没有完全分清楚,以致容易用行政的办法办的事,政府就抓在手上;社区内不好办的事,有些本应由政府办的,政府反而不去办,推向社区自治组织。由于政府机构不了解民情,有时又求政绩,因而即使政府为社区居民办了事,也未必能得到居民的认可。

(二)、政府对社区的宏观管理不到位。

长期以来,政府对社区的管理一直处于一种各自为政的状态,名义上民政部门承担着宏观管理的职责,但由于民政的工作地位决定了它在此项工作中不可能有大的作为,这绝不是因为民政不努力,而是因为民政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建设几乎处于一种无序纷乱的状态。而各管理部门都过分强调自身的管理权威和利益,造成社区整体上管理无序,没有统一的管理目标,没有一个权威机构对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任务作明确的界定,没有谁对社区的管理负全责,没有谁对社区管理该负的责任做出裁决和进行监督。往往出现有利的事情大家干,无利可图的则无人问津,有权的不干,无权的不能干或想干却干不了,责、权、利严重脱节,常常造成行政部门之间的矛盾以及由于职责不清引起的社区管理职能得不到落实。就宜昌市、区两级政府来讲,虽然成立了社区建设领导小组,但是这是一个非常设机构,领导小组成员都是市、区政府领导兼任,并没有在政府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来协调和处理各职能部门在社区的具体矛盾,从而造成各管理部门对社区管理的作用不是形成合力,而是相互摩擦、相互制约甚至对立,不利于社区的管理、建设和发展。

(三)、街道办与社区居委会形成事实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宜昌市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是“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从字面上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提法只承认市、区“两级政府”,把“街道办”视为一级“管理”机构,而非一级“政府”,但作为“第三级管理”的“街道办”在现实中却行使了大量的政府职能,成为事实上的一级政府。在社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街道办由“虚政府”变成“实政府”,成了社区管理事实上的唯一主体,而处于街道办行政领导之下的社区居委会就成了街道办的“跑腿儿”。街道办对各行政职能部门分派的各种工作任务,均下派到社区居委会去落实,社区居委会成为一个具体的办事机构。再加上街道办的财政拨款是社区服务的主要资源,有些居委会中的大部分干部是由街道招聘的等因素,使居委会的人事和财政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街道办,街道办与社区居委会之间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变成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性、自主性、独立性大打折扣。

(四)、社区居委会承担了过多的行政部门职能,社区自身职责不明确。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工作重心下移,许多政府的专业管理部门都把社区作为一级基层政权看待,一些职能部门借动员社区资源为名,将自身业务尽其所能地转嫁给社区居委会承担。据部分社区居委会的统计,社区承担的职能有117项之多,绝大部分来自上级部门,工作不堪重负,疲于应付。很多部门还硬性规定了明确的考核指标,使居委会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了目标责任制。还有些政府部门把不想管、不好管的事推给居委会,而把资金、设施等留在自己手中,出现问题时,他们却充当监督和检查居委会的角色。有的街办甚至向居委会下达了大量的招商引资任务。社区居委会忙于应付上级的各种工作任务及考核,对于社区自

治、社区内事务却思考甚少,造成社区自身管理职责不清,定位不明。如许多社区居委会对许多新建住宅小区的社区建设缺少知情权,对小区物业管理部门联系不够,对一些辖区单位尤其是自我封闭的条条管理的单位了解甚少,社区居民委员会对这些小区管理缺乏必要的手段,有的便放弃了对小区事务的管理,使小区内普遍形成了社会管理方面的“真空”,社区居委会应该到位的管理却没有到位。

三、理顺关系,构建城市社区管理新体制

(一)、加强社区规范化立法

就目前来看,国家应根据新的形势加强立法工作,逐步制定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的专门法律和相关法律,并增强其可操作性,使社区建设有法可依。一是确定社区组织的法律定位和职能定位。二是以法律或规章等形式,明确社区内各权利主体的活动。三是通过立法的途径,制定《社区自治法》,以及与社区自治的其它相关法律,如《社区服务法》、《社会保障法》等。四是在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没有出台之前,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规,明确社区自治的法律地位、自治章程或规定的效力、产生程序,以及自治组织的权限、工作程序等。

(二)、建立协调统一的宏观管理组织

当前社区管理中的宏观管理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主要原因是覆盖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层级出现虚位。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建立起填补这一虚位的管理层级,使其有效发挥对各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和统一作用。这一管理层级的基本模型结构应具备以下特征:1、机构的阶位应当高于所有被协调的层级;2、机构可以是协调性的非常设机构,但是其日常办公部门应当固定,并设在党委或政府机关内;3、机构的职能主要为组织、协调、规划、制定政策和监督。就宜昌市实际来说,应在市、区两级建立社区建设指导协调委员会,由同级政府牵头抓总,各类涉及社区建设的条条部门和上级驻城区大单位负责人参加。其主要职责是规划社区建设目标,确定社区建设重大事项,协调社区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克服条块分离的弊端,形成社区建设的合力。

(三)、科学界定政府与社区居委会在社区管理中的职责

就我国当前的国情而言,政府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但同时其能力作用也是有限的。政府作为社区建设的推动主体,应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发挥好启动、组织协调和宏观指导三个作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做到“让位、归位、到位”。让位:做到简政放权,从大量社会事务中解脱出来,将一些服务职能交给或归还给社会、社区去做。政府仅仅需要承担社区建设启动者这一重任,积极做好社区建设的规划,制定必要的扶持鼓励政策以及发动宣传工作。归位:做到把政府部门的精力用在研究社区建设发展的方针政策上来,采取有效措施,指导、支持和帮助社区开展工作,培植社区的造血功能,加强对社区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发动引导广大居民和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到位:要做到认真履行宏观管理职能,尽职尽责地保证管理到位,指导、协调到位,财力支撑到位。主要是制定、完善有利于社区建设发展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引导社区中介组织的有序、健康运作,公正、合法地保障社区成员的公共权益等等。而政府一般不宜直接参与社区建设的具体实施活动。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建设实施的主体,它的职能是代表当地居民利益,在辖区内依法行使综合管理各项社会事务的权力,其基本职责应包括以下四项:

一、是社区自治职责。社区有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内自主决定社区内部各项事务的职责,主要包括:民主选举、社区决策、日常管理、财务自主、内部监督等。

二、是社区协管职责。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和“管理重心下移”的原则,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将那些政府管不过来、需要社区协助管理的行政事务转移给社区,由社区协助政府进行管理。同时应根据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对一些协管工作应实行“费随事转”。

三、是社区服务职责。组织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各种社区服务和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发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业,完善对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和困难群体的服务网络,发展志愿者队伍,开展群众性的互助、互济活动。搞好社区环境的净化、优化、美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教育居民增强社区意识、参与意识,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四、是社区监督职责。社区代表居民对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监督评议,对物业公司的管理和服务进行监督,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并提出建议。

(四)、加强街道办对社区的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

在街道办对社区管理上,要实现街道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创新,要从传统的行政管理向协调、指导和服务的方向转变,从以条为主、条块分割向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转变。要着力于理顺条块关系,把行政部门的条的专业管理和街道办事处的块的综合管理相结合。街道办事处的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和政府有关社区建设的决定和工作部署;研究制定街道范围内的社区建设规划和工作计划;发动、组织辖区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开展社区建设工作,发挥其对社区建设的指导、协调和服务作用。

5.城市社区问题论文 篇五

摘要:20世纪80年代,面对日益严重的郊区化问题,在美国产生了一股反思城市规划问题的思潮,新城市主义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在历史上看新城市主义理论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一条优越的发展之路,为很多城市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因此基于该理论对我国城市社区发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社区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我国社区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 社区 问题

0.引言

当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我们的城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由于社区直接关乎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社区问题变得尤为突出。20世纪80年代,面对日益严重的郊区化问题,在美国产生了一股反思城市规划问题的思潮,新城市主义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经过三十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新城市主义理论已经走向成熟,对于众多城市的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其中关于社区方面的内容更是引导了现如今社区规划建设的潮流,因此基于新城市主义理论更容易发现我国现阶段社区存在的问题。

1.新城市主义理论

1.1新城市主义理论的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城市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整体发展走在世界其他城市的前面。与此同时,城市的发展也遇到了相应的问题:由于市中心整体环境的破坏以及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城市中的部分居民逐步向环境质量高且地价较低的郊区搬迁,产生了城市蔓延的现象。这样的一种城市蔓延进一步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这种蔓延实质上是一种粗放式的发展,而土地的粗放式利用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空间上的蔓延提高了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求,同时增加了大量的通勤交通,进而带来了交通拥挤、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人口与就业的流动造成了城市中心区的衰败。

面对上面的一些列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建筑师及规划师开始探索新的城市规划理论来解决相应的城市问题,由此产生了新城市主义理论。新城市主义理论,其核心内容即通过城市的紧凑、集约发展,来抑制城市无序蔓延的趋势,同时增强基础设施的可利用性,建设具有多元性、包容性的社区环境。1.2新城市主义理论的目标及策略

新城市主义理论其实就是指通过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公共交通的综合发展,提升各种设施的利用效率,该理论主要就是追求良好的社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其所要到达的目标和相应的策略分为以下几点。1.2.1土地的混合开发利用 就土地利用方面,新城市主义理论追求高密度、高混合度的土地开发模式,强调在社区范围内多种功能共生的特性,这样就可以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社区的范围内通过步行的方式进行,进而减少了机动车尤其是私家车通勤带来的种种问题。对于这一点来说,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应对策略是:主要利用小尺度的邻里、多家庭住宅、尺度宜人的街道和底层商业等设计手法,同时尽量避免出现宽路、环路和尽端路的现象,加强内部的交通联系。1.2.2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

在新城市主义理论中,特别注意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关注,寄希望于通过一定的规划设计提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这样才能使居民更好地生活,更愿意在社区范围内完成日常生活的必要活动。为了到达这一目标,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应对策略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步行范围)合理布置商业、文体、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提升这些设施的服务水平,使其较社区外的公共服务设施更具有吸引力。

1.2.3社会群体的多元混合

美国在二战后的城市发展中,出现了社会空间隔离、邻里冷漠以及住房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新城市主义理论更加追求社区范围内社会群体的多远混合,追求社区内不同人群的和谐相处,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对社会公平性的质疑。为了能够达到社会群体的多元混合,新城市主义理论提出的应对策略是:在社区中划分不同开发密度地块,把独栋住宅、多家庭住宅以及集合公寓住宅等混合起来,提供多种住房,同时在社区内部设置满足各种群体的公共服务设施,不排斥低收入者,此外还应增加居民交流的空间和场地,增进不同人群的交流,促进整个社区的和谐发展。

2.浅析我国社区存在的问题

上文对新城市主义理论的目标和相应的应对策略进行了一定的描述,接下来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我国社区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2.1土地功能的单一化

现阶段,在我国的社区中,土地的混合利用效率较为低下,功能上较为单一,在老城区中这种现象还不是非常明显,但在城市新区的社区中这种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在我们的城市中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社区居民的工作、居住、购物、休闲等的活动地点常常分布比较分散,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增加了城市中的交通负荷,另一方面大大削弱了社区应有的功能效应。产生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土地的开发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社区的开发建设应与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居民就业等多个方面综合进行,而在我国这几方面的错位使得在一定范围内功能的单一化,进而导致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低下。2.2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低下 公共服务设施作为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其服务水平和利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水平,而在我国,有些社区(如新城的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比较低,经常出现设施空置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首先由于设施布局的不合理性,有的设施过于偏僻使得居民使用起来十分不方便,而有的设施介于社区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不同社区的共有设施,进而降低了服务水平,同时对于设施的维护不力也是产生设施利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2.3存在一定的社会空间隔离现象

在我国城市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同社区之间的建设水平差距较大,这使得不同社区之间的社会群体异质化,而社区内部同质化的现象,而这种现象进一步产生了社会空间隔离的问题,为社会的稳定埋下隐患。社区本身并不具备排斥不同群体的特性,在新城市主义理论中也倡导社区内社会群体的多元化,因此社区内应当是多元融合的现象。而在我国产生社区间社会空间隔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存在着开发建设条件的不同,使得不同社区间的价格存在差异,而这种价格差异使得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居住在不同的社区内,同时在社区内部存在着住宅类型的单一化,别墅、高档住宅、经济适用房等不能在同一社区内存在,这也就失去了社会群体多元化的物质基础。

3.展望

新城市主义理论自提出以来至今已经历了三十多年,诸多实践已经证明其理论的实用性与合理性,而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总的来看,各种问题的背景及产生的原因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新城市主义理论很好地引入我们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当中来,利用该理论的核心内容及核心要点来解决我们国家城市社区存在的问题,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毕竟时代背景和国家性质不同,因此在引入利用过程中我们也应当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将新城市主义理论同中国特色结合起来,这样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6.城市社区问题论文 篇六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号角已吹响,社区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的最前沿,是决定成败的关键。针对社区创建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12月初,市政协办公室组织包保社区——××社区赴××市考察学习社区“创文”工作。考察组结合社区“创文”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老旧基础设施怎么改的问题。

我市老城区特别是老旧小区(包括城中村)楼栋破旧、违建违搭、道路破损、下水道淤塞、线缆乱拉乱绕、绿化参差残缺等问题仍然突出。××市海港区是类似我市××区的主城区,初创时期同样面临此难题。2016年至2017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区一次性投入老旧基础设施改造资金5亿元。资金怎么来?责任主体是哪个部门?借鉴秦皇岛市的做法,建议资金渠道通过“四个一部分”解决:即棚户区改造项目覆盖一部分,城区改造项目开发商公益认领一部分,辖区有实力的企业(大型商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商会等社会捐资一部分,剩余部分由财政兜底完成改造升级。实施主体建议由市、区住建部门负责,结合社区调查摸底、拿出方案、总体规划、分期实施(不在棚改范围内的老旧小区,应逐步改旧翻新,完善公共设施)。通过3至6年努力,基本解决社区基础设施老旧破损问题,使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二、无物业小区怎么管的问题。

城区无人管小区主要是单位老旧宿舍区、企业改制小区等,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城区仅××社区无物业管理的楼栋就有90多栋(院),是城区创建的死角和难点。如何加强管理,做到每一平方米有人管,建议借鉴××市的做法,居民自筹与财政补贴相结合,前期由街道办事处指定物业公司进行管理,规范后逐步实行物业收费(××市收费标准:卫生费、排污费72元/月.户)。

三、党员志愿者怎么发动的问题。

我市志愿者注册登记工作正在铺开,××社区虽然已造册志愿者446人,但是真正参与过社区志愿者活动主要是政府帮扶对象,不足登记造册志愿者的三分之一。创建文明城市志愿者特别是党员志愿者是骨干力量,如何充分调动志愿者特别是党员志愿者的参与热情,积极参与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文明旅游志愿引导服务、先进典型学习接力行动、社区义务劳动等活动,形成社会参与的常态机制?建议由××区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颁发志愿者证、培训志愿者、评定志愿者星级、建立志愿服务表彰及激励回馈机制;联合有条件的商户、诊所、保险机构等为一定星级的志愿者按提供“吃、住、行、医、购、娱”等优先优待、打折优惠。如提供免费体检、旅游门票等奖励,在工作日给予午餐补助。

四、市、区部门怎么联动的问题。

××市海港区和我市××区同属主城区,“创文”工作中同样存在市、区部门“两张皮”、区政府文件在市直部门不“买帐”等问题。建议发挥我市市区一体的体制优势,建立“创文”整治快速反应机制,打通市区体制,成立基础设施、卫生环境、文化教育、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控违拆违等专门工作组,以专门工作组为核心建立专门微信工作群(××区已建立“创文”总群),社区创建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将图片或文字上传专门工作群,由专门工作群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反应、及时处置、及时反馈通报。以清理“牛皮癣”小广告为例,社区巡查发现,及时将广告电话号码报城管执法群,由城管执法群将电话号码移交至通讯公司,通讯公司负责办理停机业务。再如市容环境整治问题,由社区开展排查摸底,形成问题清单,由街道办事处解决街道职权范围内的问题,街道办事处无法解决的上报市、区创建办处理,同时报请网格包保单位全程跟踪协调。以专门工作群为纽带实现实时联通、一呼即应。

7.城市社区问题论文 篇七

1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社区服务规制还不健全

我国关于社区服务的法律条款并不完善,常常让社区服务工作者和居民在遇到纠纷时无法可依。在城市社区服务工作者进行工作时,一些服务是否属于社区服务范围的问题往往成为居委会与居民矛盾的导火线,这样也不利于城市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社区是一个小社会,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服务工作者往往也是拥有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员。所以,居民与社区工作人员相处时往往会有意见难以统一的时候,因此,城市社区要制定出一套社区服务的服务细则及要求,从而缓解社区与居民之间的冲突。

1.2 社区服务水平总体不高

在理念上仍然是社区管理而非社区服务,仍具有较强的行政管理性质。政府对社区进行一手管理,但政府毕竟是国家公权力,与居民在单位上就是“不平等”的,是一种威慑力的存在,往往让居民产生一种被行政管理的错觉。在方法上也主要是采取传统的管理方法,是被动型的管理手段。在设施方面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使社区的服务设施更新往往较慢,这对于提升社区服务的总体水平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

1.3 社区服务工作者能力不强

一是城市社区服务工作者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社区服务工作者主要包括由街道派驻正式在编在职人员担任的社区工作站书记及副书记、区级人事部统一招考录用的人员以及街道聘用的临时工人员,另外加上一些志愿者。由于接受教育程度、所处人际环境、自身努力和觉悟不同等原因,城市社区工作者在个人素质、业务水平、工作能力上都有较大的差异。二是城市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一般城市社区招收的服务人员大都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或是以前没有社区服务经验的人员,他们在进行社区工作时,专业水平都不高。大部分社区工作人员都不是全能型人才,对于一些专业知识的掌握不是很到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居民需求。三是城市社区工作人员缺乏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的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一个城市的人员流动越来越频繁,社区居民的构成也越来越复杂,很多人认为自己不过是暂居,不是本地的,缺乏一种“家”的概念,从而影响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1.4 社区服务内容不够丰富

首先,城市社区服务内容不够丰富,目前大部分是以物质生活项目服务为主,而且基本上都是围绕社区群体展开的,很少根据个体需要而提供个性化服务,难以满足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需要。其次,城市社区服务市场化程度较低,社区服务产业发展乏力,以至于城市社区服务的项目和形式都较为单一,许多居民都认为现在的社区服务不能满足他们更多的需求。

1.5 社区服务的社会参与程度较低

目前很多居民没有形成良好的社区服务参与意识,大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往往更支持其单位开展的相关活动,并愿意为其投入时间和精力。相反,城市社区组织的活动在他们看来并不是那么重要。而且参加城市社区活动的人员大都很被动,缺乏主动意识,一部分人虽然参与了活动,但往往都不是一开始就自愿参加的,或者大部分来参加的都是活动组织人员的亲属。

2 加强和改进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对策建议

2.1 建立健全社区服务规范

社区服务组织要制定出关于工作人员的具体行为规范及工作要求,例如进行社区宣传教育要做到户户通知到位等。还要制定出具体的服务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推进社区就业服务、社区社会保障服务;开展基层社会救助服务、预防保健服务;建立休闲文化娱乐项目所需的相关场所,如棋牌室、演出厅、电子阅览室、舞蹈广场等。做到办事程序快捷、办事手续简化、办事收费合理等;还要加强社区流动人口的管理,提高社区服务的水平[1]。

2.2 推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发展

一是构建城市社区执法服务网络。这种网络以综合治理辖区内环境为重点,及时清理网格内乱搭乱建、乱摆乱设、乱倒垃圾、强占公共用地、整治户外广告牌匾,查处乱堆乱放、损毁市政设施、花草树木等违章行为。二是构建综治维稳服务网络。这个网络要求服务工作者每天要在不同时段,对所辖区域进行巡逻检查、走访居民、重点排查或巡视片区。这样能够及时解决突发事件,有利于及早解决社区内的大小矛盾,化解社区不和谐的危机。三是构建社区民意调查服务网络。这种网络需要由居民反映问题,由该网络的协商会共同协商解决,做到社情民意早知道、早化解、早回复。居民提出的社区建设合理意见由网络服务队伍汇总后及时反馈到社区工作站及街道,为社区的建设发展提供有力保证。此外,网络化服务还应覆盖党建、低保、社会保障、统计上报等多种综合服务网络。

2.3 加强社区服务经费筹措

城市社区应当建立社区专项基金,用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服务人员激励机制费用以及扩大服务范围所需要的预算。而该专项资金的经费额也应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需求的不断扩大而逐年增大,为城市社区服务能力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还要采取多种方式筹集社会资金以加强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鼓励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进行资金支持,鼓励社会组织为社区提供人力物力方面的支持。还要建立服务资金来源长效机制,除了发布消息、网上筹集以及对社区居民进行宣传等途径来公开募集公益资金外,社区居委会还可以和募捐机构或个人进行合作来筹措资金,努力实现社区和企业等单位的共赢。

2.4 建设高水平社区服务队伍

一是要优化社区服务人员的结构。城市社区可以采取选派、招聘、推荐等形式吸引优秀大学生加入到社区服务队伍里来,吸收一大批积极向上、踏实肯干、有目标有理想的青年。可以通过民主推荐或考试择取的方式留住人才,形成有自己社区特色的人才招选方法。还可以通过分流安排的方法,将具有不同才能的人分类安排到合适的岗位。

二是要建立社区人才建设机制。可以在社区内建立一个人才培养基地,或者是政府组织在一个大的区域内建立人才培训基地,这是一个专门针对社区人才培训的地方。培训的内容是服务理念、服务技能以及服务意识等。同时,政府也可以出台一些关于社区人才培养的政策方针等。

三是要着力提升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在甄选社区服务人员时,要注重优先选择对社会学有研究的人才,或者是优先录用已经具备一些相关实践经验的人员。对已经进入社区工作的人员要进行培训教育,设立专门的考核制度,例如进行社区知识考试,专业知识考核,或者是对其社区事务的熟悉程度进行考察。还要建立相关工作制度,把考核成绩和奖金、评优或绩效考核相挂钩。与此同时,应当鼓励服务人员继续学习,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并且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

四是要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志愿者是社区服务的第三方力量,他们的加入可以节约社区服务的成本,不仅高效实用,而且服务人员广泛,能较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要[2]。首先,我们应当组建出一支专门化的、高效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比如建立不同服务方向的小分队,其中包括针对关爱空巢老人的、关爱孤残儿童的、关爱失独家庭的以及关爱问题学生的志愿者队伍。其次,还要注重志愿者队伍的整体质量,定期做好培训,提升队伍的整体水平。

2.5 扩大社区服务范围

一是要帮扶社区内的弱势群体,提升其生活质量。对城市社区内的弱势群体进行帮助,要对他们进行分类,建立相应的信息库,并进行相应的社区服务。其中除了政府提供的行政性救助以外,社区工作人员还要积极寻求其他方法,在提高社区服务质量的同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照。例如可以联合公益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对辖区内的一些特困家庭进行救助[3]。

二是要满足其他居民的普遍需求。城市社区应综合社区居民的位置结构、胡同文化、历史传统等不同的情况提供不同的便民服务。例如,可以与提供资金支持的企业合作,为居民提供一些商业性的服务,并且同这些单位协商,为社区失业人员提供工作岗位;可以通过开展职业教育,为社区内就业难的情况提出解决方案;还可以在平时举办一些活动,如安全教育等,以此提升居民的防范意识[4]。

2.6 提高社区服务的社会参与度

一是要通过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增强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服务的意识。首先,要注重加强社区服务水平,从而增加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例如,为社区建立卫生服务中心、定期举办休闲娱乐活动、成立多种社区自治组织等。其次,应经常在社区内进行推广和宣传工作,加强居民参与积极性,可以通过公示、社区网络等方式达到宣传效果,切实提高居民的主人翁意识[5]。

二是要鼓励社区居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地方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志愿服务章程和制度,城市社区还可以通过新闻媒体、社交网络等渠道对活动进行相关宣传,从而吸引居民的广泛关注,引领志愿服务的新风尚,促进居民对社区治理活动的参与度。

三是要提升城市社区居民的自治能力。通过社区居民的选举,选出居民都满意的居民自治组织的负责人,同时需要建立一套有自己社区特色的居民自治管理办法。另外,要加强居委会班子的自身建设,完善居委会成员的职责,让社区居民“看得见”,从而更有兴趣为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建章.推进城市社区服务发展的路径研究——以厦门市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2013.

[2]何凤爱.转变职能,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的建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4):52.

[3]陈冬仿.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的路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9):279-280.

[4]张虎.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的认识[J].学术纵横,2015(63):118.

8.城市社区问题论文 篇八

关键词:社区建设;管理队伍;资金投入;社区职能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72-01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是社会的细胞、前沿和缩影。随着现代城市文明的发展和居民自治的兴起以及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社区已开始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而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我国的社区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日渐显露,现就其中几点问题做如下论述。

一、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建设职能混乱。

社区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随着社会的发展,居委会行政化趋势严重,居民民主自治被行政化工作覆盖。目前社区不仅要履行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劳动就业、文化体育、法制宣传、人民调解、社区矫正、社区教育以及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和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等工作,同时还要承担名目繁多的临时性的统计、调查、统治、检查等任务,造成社区超职能、超权限、超负荷运作,而社区的自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不能够很好的体现。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在承担很多行政事务时,一些单位和部门将职能部门工作无偿摊派给社区,“费随事转”无法得到落实。

(二)社区管理队伍建设不足。

社区工作者来源庞杂,但总体上年龄结构偏大,男性比例太低。各街道通过招聘等方式,充实了不少年轻的大学生。但从目前的形势看,社区工作者人员组成比较混乱,整体结构还很不均衡。表现在:部分社区工作者由于年纪轻,缺乏经验,工作能力不强,对社区工作的专业技能未较好地掌握;有的年轻社区工作者不够安心工作,对工作不够主动,影响了社区工作的开展;男性工作者偏少,对某些工作开展带来不利;部分年纪大的,虽然在工作上有一定的经验,但由于文化程度差异,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任职前普遍没有接受培训,任职后缺乏系统的培训,导致部分社区工作者工作效率不高,知识更新较慢,缺乏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社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社区服务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只有把载体利用得好、作用发挥得好,各项工作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目前社区服务的开展大都依赖于区政府、街道办筹集资金,缺乏自身发展的能力。由于基础政府组织财力有限,导致社区服务硬件设施服务项目及经费周转明显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影响社区服务的发展。

二、城市社区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规范社区职能,明确具体权责。

一是要对部门转移延伸给社区的有关工作进行清理和规范。对确需社区居委会协助完成的行政性和临时性任务,可按照社区管理人口数量制定统一的社区工作补贴标准,由相关部门及时向社区拨付工作经费;二是要明确社区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责、权,尽量将社会公益性的工作交由社区,而政府部门做好行政执法、行政管理。同时要避免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避免社区承担本应由政府部门履行的职责。

(二)加强社区管理队伍建设。

要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必须造就一支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一是扩大居民对社区选举的参与面,把一批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社区队伍中,在年龄结构上形成老、中、青梯次结构合理的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二是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可以采取正规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岗位培训,通过专家授课、现场考察、交流经验等方式,促使其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居民、管理社区的能力。三是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考核体系,通过个人述职、组织民主测评等方式,对社区工作者进行考核,促进社区工作。

(三)加大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

按照社区内居民人数及党员人数确定资金投入标准,将社区办公经费、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列入辖区政府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增长。社区管理工作复杂而艰巨,单社区工作人员一支力量是无法很好完成该项工作的。因此,社区内的各单位、各社会组织以及广大群众,只要与社区发生关系,就应当主动关心和支持社区管理工作,认真配合街道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建立共建联席制度,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模式,努力做到优势互补,尽量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社区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闫怡,李萌,金微,宗家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城市社区建设问题研究——以南宁市望州南社区为例[J].数字化用户.2013(08)

[2]张璐.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3]郎晓波.城市社区公共事务分类治理模式的实践与创新——以杭州为例[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06)

9.城市社区问题论文 篇九

开展全民阅读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对接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砝码。搭建起全民阅读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业界支持、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全民阅读推广体系,推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众阅读文化活动,让阅读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使天津成为名副其实的书香城市。亲子阅读 带孩子感受阅读乐趣“‘我要去社区读书啦!’一到星期日,孩子总嚷嚷着让我带他去社区参加亲子读书会。”河西区陈塘庄秀峰里社区居民柳春艳说,“这仿佛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孩子干劲冲天,从不迟到,一见到老师就特别兴奋,总是说最喜欢社区的老师了。”柳春艳是孩子的妈妈,也是陈塘庄街的居民,自从自己的孩子爱上社区的亲子读书会后,她就经常带孩子来参加活动,并在活动的时候给老师帮忙,准备些教具材料之类的。

秀峰里社区亲子读书会于2016年开办,为了做好读书会活动,社区特邀了许多知名的亲子教育老师、心理咨询师前来授课。“读书会一开始做的时候来的人很少,第一次活动工作人员比来的家长和孩子都多,但我们还是坚持做下去了。”秀峰里社区社工说。为了做好读书会活动,社区确定了几条准则,一是时间上每周一次,雷打不动,风雨无阻;二是与社会组织合作,邀请专业的老师,保证质量。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从最初的零星几人参加到现在的周周几十人爆满,活动室由小教室换到了大教室,秀峰里亲子读书会成了家长和小朋友心中的品牌活动,有些家庭还成了读书会的常客。亲子读书会开办至今已有一年了,超过1000组次的家庭参加了读书会活动,除了本社区的家庭以外,其他社区的家庭也慕名而来。

亲子读书会的活动形式除了绘本阅读之外,还包括亲子游戏、亲子折纸、亲子涂鸦、专注力训练、催眠体验、儿童职业体验、角色扮演等等。

亲子读书会火热的同时,在亲子交流方面也产生了一些有意义的效应,让人感到欣慰。读书会活动要求父母和孩子共同完成任务,积极互动交流,在亲子共读、共同体验的过程中,亲子之间的交流拉近了家长与孩子的距离,情感共鸣也更加强烈。“平时我们工作比较忙,陪孩子的时间很少,参加读书会,每个星期能多一两个小时与孩子在一起,与孩子的交流多了,和孩子的感情也更好了,还学会了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换位思考。”一些家长在与老师分享自己的心得时感慨良多,“我觉得参加读书会活动是一个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

社区书吧 书香四溢手机也能读在和平区开封道社区活动室,除了有书架上的纸质图书以外,还有个便于阅读的数字平台。技术人员现场演示、讲解了“书香天津 免费阅读”数字平台的特点和功能。“书香天津 免费阅读”数字平台不仅可以为社区群众提供更丰富、更方便的读书服务,而且拓展了全民阅读功能,提升了全民阅读理念,拓宽了社区居民阅读渠道。

蒋如铎老人是和平区小白楼街开封道社区居民。这天一早,蒋如铎就来到社区书吧和伙伴们畅谈读书体会。“我们书友会一个月搞一次活动,大家聚到一起聊聊阅读的事。我不仅热爱读书、看书,自己也写书,书籍就是我的挚友。”为了更大地发挥城市书吧平台作用,小白楼街开封道社区城市书吧针对不同人群组织开展知识讲座、读者交流等读书活动。针对读者的不同需求开展专题讲座培训。喜爱书画的书友组织在一起,听书画老师传授书画知识和技能讲座。从书吧现有的艺术书籍、书画图书开始,讲解书画知识、国画知识、工笔写意;有喜爱编织的妇女读者在书吧可以找到有关编织类书目,听听社区老师借助《完美串珠技法精粹》进行“串珠趣味技法”的讲座。让热爱手工制作的人们通过讲座了解更多串珠技法,帮助一双巧手编织出无限美好的梦。开封道社区居委会主任孙长亭说道:“根据社区居民不同的文化结构,以社区老人、儿童为服务对象,延伸至每个社区家庭,我们开展了不同形式读书服务活动,促进了邻里关系,也为津门增添了浓浓的书香。”

开封道社区书吧近期又与移动通信合作开展“和阅读”手机书吧,方便群众随时阅读。居民们积极参与本市开展的城市书吧读书征文活动、书香之家评比活动。通过社区积极的宣传,书吧吸引了众多居民的关注,成功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主题读书活动。管理员细心管理再加上热心居民参与,使城市书吧充满了温馨和谐的阅读氛围。社区读书会 居民共乐边学边分享为进一步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培养居民养成爱读书、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不断增强社区文化的人文底蕴,日前,和平区绵阳道社区举办了读书会总结表彰会。

读书会是绵阳道社区的特色团队,从2002年4月创立至今,由最初的五六个人发展到至今的30余人,在这15年中,大家风雨无阻,每逢周三的上午欢聚在一起。读书会的建立,进一步激发了社区居民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和书香气息,提升了社区的精神生活质量。

社区每次举办读书会,不少老人踊跃参加,畅谈各自的读书感想和心得,营造出“读书受人尊敬,阅读使人尊贵”的良好社区氛围,形成“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文明风尚。读书活动将是一个长期活动,该社区将把这一活动一直进行下去。

在读书会上,居民们就自己阅读的各种文学类、业务类、管理类、经济类、时事政治类图书与大家一起分享。大家积极发言,畅谈自己的读书感想和心得,营造出“读书受人尊敬,阅读使人尊贵”的良好社区氛围,形成“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文明风尚。社区组织居民读书,让大家在阅读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不断丰富精神世界,促进社会和谐。在提高居民文明素质的同时,也提升了社区的文化品位。社区每次的读书会居民都踊跃参加,让他们不出家门就能学到知识,增长见识,受到居民欢迎。“当天的读书会,老老少少来了几十位居民,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各自读过的红色读物以及把自己认为非常值得一读的图书推荐给大家。”一位读书会的成员介绍,大家经常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也常常一起讨论一本书的精髓之处。

10.浅析城市社区管理 篇十

姓名:学号:专业:

摘要:城市社区是城市社会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社区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城市社区管理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分析城市社区的特点,总结城市社区管理与改革的经验,认识加强和改善城市社区工作的意义,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社区管理实际情况,从观念、职能、体制等方面深刻分析了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有关问题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城市社区; 社区管理;

绪论: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及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单一的管理模式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日趋衰竭。与此同时,社会层面的不断发育,社区组织体系与结构的功能性分化,居民对社区需求度和依赖性不断增强,致使社区管理的内涵在质变的基础上迅速丰富化,变政府全权管理为政府主导型管理,已经成为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代的社区,必须进行全新的管理,才能够建立起井然有序、充满活力、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型社区。现阶段,城市社区管理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城市社区是国家结构最基础层面的社会单元,是城市的细胞,社会的基础。加强城市社区管理,搞好社区工作,是提高城市居民文化素质、生活素质,维护城市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城市社区管理的目标,是创建安定团结,环境整洁,方便生活,服务四化的文明社区。而社区是由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具有归属感的人群结成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

我国城市社区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由大多数从事非农业劳动的人口组成的,具有特定生活方式和成员归属感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1986年国家民政部首次引入“社区”概念,提出在城市中开展社区服务工作。之后的二十几年里,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社区服务硬件不断健全;社区工作人员素质日益提高;社区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现状依然不容乐观,不能够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针 对这个问题我国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治理。

一、城市社区与城市社区管理的含义

1.城市社区的含义

社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的条件下,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不断增强,已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群众基层机构,在为广大居民群众做着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需与社会团体旋节沟通连贯的作用。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维护社会稳定,社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社区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社区。

2.城市社区管理的含义 所谓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动员和依靠社区各方面的力量,对社区内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 益事业进行规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这样一个过程。

二、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社区承担了更多的社会事务职责,但社区的管理权力却未得到相应调整 各条线在社区各设一套班子,对社区服务建设总量不少,但因是“小而全”,相互之间没有实现充分整合。如民政部门重视对老年人口的生活照料服务,卫生部门大力推进社区卫生康复治疗服务;文化部门提倡社区文化设施的充分使用,教育部门要求发挥社区教育功能;卫生部门促进卫生保健的开展,计划生育部门开展对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服务等等。这些社区服务具有很大的共通性和重复性,这其实是旧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矛盾在社区管理体制未得到充分完善时期的表现。对社区服务资源的优化整合,将是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发挥社区服务功能的关键问题。

2、政府部门在社区管理中存在经常性的“越位”问题 有些政府部门仍在行使本应由社区企业行使的职能,有些政府部门承揽和包办了许多本应由社会自治组织办理的事物,街道办事处直接领导和管理居民委员会工作的现象还较为普遍的存在,街道办事处还时常干预社会中介组织行使社会职能。

3、社区管理工作人员队伍薄弱,整体专业化程度偏低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人员队年龄结构的不适应,绝大多数社区工作人员年龄偏大,老龄化现象严重。再是非专业化现象严重。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对城市居民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单位来实现的,居委会作为单位体制的补充,只管理单位体制以外的社会人员,它负有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功能还相对较少,工作比较简单,因而在居委会人员的任职资格方面,条件比较宽松,只要有热心,有时间和精力就基本上能够胜任居委会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对社区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居委会成员的非专业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对社区管理者的要求。

4、城市社区管理缺乏经济基础 由于政府投入不够,基层社区缺乏有效经济来源,导致目前社区硬件设施普遍落后,严重制约了社区发展。许多地方的基层社区组织办公场所仅有几十平方米,办公条件简陋,更不用说兴建居民活动场所。硬件设施的落后影响了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导致了“有项目缺硬件,想服务缺场所”的局面。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价值观、利益观发生了扭曲,居民公益事业参与度大大降低。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外,对居民缺乏教育、社区与居民关系疏远、缺乏科学参与机制以及缺少社区公共物品等都是其重要因素。

5、对社区管理不重视,认识上有误区

目前,一些领导和基层工作者对新形势下社区工作的变化和社区建设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认识不足,有的甚至认为社区居委会无非就是多了两个字,工作性质还是“换汤不换药”,只是在原来居委会的摊子上换了形式和说法。因此,社区建设工作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既无班子(领导班子),也没法子和房子。也有人认为社区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所需要做的事,于是以本地经济尚不发达、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差等理由为借口,工作始终务“虚”不务实,社区调整力度不大,社区建设投入小,各项工作迟迟无法落实。

三、解决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明确居委会职能定位,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自治组织

社区居委会定位不清直接影响着自治能力的提高社区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社区自治工作的组织者。其主要职能应该是办理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协助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相关的工作。只有明确了自己的定位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居委会应该逐渐理清自己同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的关系,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办好社区自己的事物上。我国的社区往往规模巨大,影响了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居委会应该支持和鼓励社区内诸如业主委员会、各种自治团体的发展,也可以鼓励以楼为单位加强沟通,建立自治组织。社区自治中重要的问题就是居民自治状况的问题,居委会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发挥积极作用。通过种种如利益、地缘、志趣等方面的关联性,鼓励居民自己组织起来,能够较好地解决社区的组织状况问题。此外,居委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也可以吸引居民的关注,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完善城市社区自治,促进社区居民的参与

解决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划分问题的建议。要规范政府和居委会双方的职能,政府依法行政自觉收回对居委会的行政摊派任务,政府工作进驻社区要做到权责相称、费随事转。下派或聘任专门行政工作人员到社区,建立专门工作站,拨付经费,开展工作,而不应变成向居委会的任务下派;居委会应该是真正成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成性群众组织。

3、完善城市社区服务,创新社区服务体制 完善社区工作方法专业化的建议。社区工作方法的专业化是说职业社区工作者要学习掌握专业化的工作方法,更好的去和居民建立联系、动员居民参与民主管理、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社会工作成熟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程序及技巧,继承我国好的传统和做法,开展专业培训,鼓励广大青年投身到社区工作当中来,确保社区工作方法专业化水平。

4、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初进社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界定和开展社区经济活动的建议。加大政府对投资性发展性社会政策的拨款、担保贷款和税收减免,支持、鼓励低下阶层居民的生产性创业;区分不同的社会环境,提出不同层次的社会环境和市容建设标准,给居民的社区经济活动提供宽松的环境;社区工作者应具备引导居民组织社区经济活动的知识和能力。

5、完善相关法律,确保社区自治有法可依 要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在继续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实践的基础上尽快修订现行宪法和相关法律,尽早出台《城市社区自治法》,明确、具体地规定社区的载体、社区自治的性质和地位、社区居民的权利与义务、社区自治组织的权利与义务、管理方式和运作程序等项内容。通过法律使社区载体明晰,使社区组织与政府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都能够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与职能,防止政府职能部门或街道将其职责转嫁给社区,减轻社区工作负担,保障社区各项自治权利的真正落实,使社区居民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在法律的保障下行使其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确保社区自治有法可依。

6、预防和疏导社区内各利益群体的矛盾与冲突,发挥基层社区的预警与“安全阀”功能

社会矛盾与冲突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避免的社会事实。基层社区既是了解民情、民意和民生的窗口,也是社会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社会冲突起到预防、疏导和化解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当矛盾和冲突产生时,社区组织又可以充当化解矛盾的润滑剂、稀释剂,以避免局部矛盾扩大化,起到减轻冲突影响的作用。以往,社区较多采用行政干预的方式处理社区中的矛盾和冲突,而社区社会工作在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上是“自下而上”的,包括组织群众表达意见、协调各方利益、协助有关部门解决问题,倡导改革等等,其目的不仅限于问题的解决,还在于社区居民与社区行动能力的增强和福祉的增加。

结论: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建设起步较晚,很多相关制度不是很成熟,出现问题在所难免。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只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坚持以人为本,以社区居民为主导和中心,调动居民的参与意识,建设一个良好有序、文明祥和的和谐新型社区。加强城市社区管理,建设好城市社区,就能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保障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常铁威.新社区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郭塞玉.论转型期社区自治组织建设[J].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2): 41-44.3.王义.中国城市社区居民政治参与的特点[J].攀登, 2003(3): 38-41.4.熊琴.城市社区管理问题研究综述[J].社区管理,2006.8.5.陈新颜:《社区服务:现代社会的“安全阀”》,《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6.赵妍霞:《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7.邹晓燕:《济南市城市社区类型划分与管理模式研究》,中国优秀硕博论文网,2004。8.韦克难:《社区管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9.任远:《城市社区服务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1。10.马军涛,周剑:《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4。11.陆德佳:《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于完善》,苏州,苏州大学,2008。12.杨峻:《中小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社会报》,2003。13.黄富维:《银海区政协建言和谐社区建设》,《广西政协报》,2008.致 谢: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本文研究及论文写作是在我的导师 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他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老师对我的工作以及人生道路的发展方向也非常关心,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使我能够以正确务实的态度对待生活、工作以及其他人生发展历程当中的问题。在此谨向赵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上一篇:期待返校日作文400字下一篇:西安交大基础工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