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14篇)
1.浅析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 篇一
关键字:意义 表面 差异 表达 形象 文化 历史 研究 翻译 作用 弯曲 压电 隐含 字面 下的 金属电极 屈曲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本文所要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美车哲学教授H.p.Grice在他的Meaning一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两种。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这就是Grice的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理论的基础。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由此出发,本文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所反是非曲直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
“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3、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4、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棗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从瞿秋白的“等同概念”,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r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主张是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不断完善的,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要结晶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忠实反是非曲直原作的面貌。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应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习语、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有的可能只有字面意义,没有形象意义;有的可能兼有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但没有隐含意义。尤其是,任何两处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相同。
2.浅析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 篇二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汉习语,翻译
一、导言
一个社会的语言反映着与其对应的文化,并担当着传递文化的重任,文化的交流都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1]习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是语言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使用后自然沉积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喻意深刻的短语或短句。[2]习语包括俗语、成语、格言、谚语、俚语、歇后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如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审美取向、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及思维方式等,是一种独特的固定表达方式。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都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从本质上看,翻译是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由于习语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习语的翻译早已引起了翻译界的重视,恰如其分的习语翻译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习语具有隐喻性,其深层的概念隐喻具有文化关联性。习语翻译不仅是发生于两种语言之间的一项实践活动,其更是所涉及的两种文化之间的一种交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著名学者、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和英国学者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提出了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问题,指出翻译研究不应该局限于翻译本身,而是应该和文化研究结合起来,从而形成西方翻译理论领域中另一新的学派———文化学派。英语习语汉译的原则,应以文化为翻译单位,注重习语的文化功能,并以再现习语的文化功能和促进跨文化交流作为翻译的最终目的。
二、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统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有时甚至会引起误解。
(一)地理环境
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海岸线长,有利于航海业和渔业的发展,所以英语习语和航海业及渔业都有很大关系。如: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比喻“上梁不正下梁歪”;all at sea表示“不知所措”;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比喻“不要班门弄斧”等。而中国则是陆地国家,具有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土地是人们的命根子,与此相关的习语有很多,如:“瓜熟蒂落”、“斩草除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英国的夏季正是宜人的季节,常与“温和”、“美好”相连。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耕牛是勤劳的象征,受到中国人的爱戴和赞誉。而英国古代主要靠马耕,因此在英美文化中马是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所以汉语有“力大如牛”,英语则说as strong as a horse;汉语讲“像牛一样勤劳”,英语则为work like a horse。
(二)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受民族心理状态的支配。民族风俗是丰富多彩的,它构成了习语丰富的底蕴,是习语赖以滋生并获得顽强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许多习语就出自民俗。如中英两国人民都有养狗的习惯,但两国人民对狗有不同的传统看法。狗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中,狗被认为是心爱的东西或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都没有贬义,如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汉语习语“小菜一碟”和英语习语a piece of cake(一块蛋糕)都表示一件事情很容易,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是英国饮食文化中非常常见的一种食品,而小菜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重要地位,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由于这种饮食风俗习惯的不同,二者在表达同一种源于饮食文化的意义时,采用完全不同的形式。
(三)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在英汉习语上也有明显的反映。[3]在汉语文化中人们受佛教影响较深,许多习语中都含有佛教中特有的事物,如“在劫难逃”、“顶礼膜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等。英国长期以来深受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有大量的习语出自《圣经》,如olive branch(橄榄枝),All things to all men.(八面玲珑),Job’s patience(极为耐心),Judas kiss(犹大之吻),相关的习语如God be with you(上帝与你同在),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等。由此可见,宗教对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有着重大的影响,有些习语带有深厚的宗教色彩。
(四)历史典故
英汉习语中,有一些习语的来源有历史的原因,大多出自于寓言、神话传说,他们的结构简洁,但意义很深远,因此有很高的研究价值。[4]因此,这方面的习语虽然结构简单,但往往意义深远,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英语的典故习语如: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cross the Rubicon(孤注一掷,源于罗马历史故事),cat’s paw(被人当作工具使用的人,源于《伊索寓言》)等。而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夸父追日”、“自相矛盾”、“狼狈为奸”等。这些成语、习语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表现了与英语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
三、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方法
透过英汉习语文化涵义的比较,可以看到英语民族与汉民族各自鲜明的文化特征,正是这种民族文化特征制约着英汉习语的产生及其内涵意义的差异。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5]在翻译习语时,通过两种语言文化的对比,应尽可能地保证原文与译文等效或等值,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如出一辙或大致相同的感受。
(一)直译法
直译是指翻译习语时,照字面翻译,尽量保持源语的语言形式和内容,包括措词、结构和修辞手段等,把英语习语中的形象直接译成汉语,较为完整地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民族特点和语言风格。[6]如:paper tiger(纸老虎),the open-door policy(开放政策),gentleman’s agreement(君子协定),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break the record(打破记录)。直译有不少优点,例如: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等,所以直译广为译者采用。但是,直译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语言的形式与内容、句子的表层结构与深层意义有时不统一。另一方面,中外文化历史背景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不同,如果不顾场合条件,不顾中外两种语言的差异,一味追求直译,就会造成误译。
(二)意译法
当由于文化和民族差异若采用直译会导致读者不理解甚至误解时,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相矛盾而不宜采用直译时,此时应根据上下文语境和原词的真正意义而不是原始意义来进行翻译,即采用意译法。如:Each has its own merits.(各有千秋);Still water runs deep.(大智若愚);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Kicking a man when he is down.(打落水狗)。有些习语无法直译,也无法找到同义的习语借用,则只好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对待。例如汉语中的“落花流水”用来表示被打得大败之意,译成英文便是“to be shattered to pieces”(不能译成“碎成片”);而kick the bucket,咽气(不能译成“踢水桶”)。
(三)增添法
为了要更清楚地表达原意,有时要结合上下文的需要,在译文中增添一些适当的解释性的词,或是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说明。如:Once the tree falls, the monkeys on it will flee helter-skelter.(树倒猢狲散),其中helter-skelter是“慌慌张张”之意,是增添的成分,原文虽无其字但有其义,加了使形象突出,有声有色;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d go out and get drunk.(星期五发薪日到了,他们马上会出去喝得大醉),星期五是英国的发薪日,翻译时通过这样的增添说明,“英国星期五是发薪日”的文化信息就会一目了然;You can’t make your horse work without feeding her.(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无论是英语习语,还是汉语中的成语,往往都言简意赅,却又意义深远,有时在译出语中没有类似的表达方式,所以在翻译时,需要稍加说明。因此,在许多情况下难于找出汉英对等的表达方式。对中国人来说,可将那些人人皆知的常识性东西在中文原稿里省略不写,或是一笔带过,但在翻译成英语时,就应该借助增添法把能够帮助外国人理解的注释性的寓意补译出来。
(四)直译兼意译法
在翻译过程中,有时碰到一些成语如果完全直译,译文读者会不知所云,如果全部意译又会失去原文的形象性。这时采用全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办法,可使译文既清楚准确,又具形象性。有些习语是人们日常交际中广泛流传的语言形式,在语体上非常接近日常口语。在翻译时采用直译方法,往往表达不出其含义,若采用直译法之后,再意译出其含义,会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to appear and disappear mysteriously(神出鬼没);from an exchange of blows friendship grows(不打不相识);to make a solemn pledge of love(山盟海誓)。采用这种方式能最大程度地表达出原文的意义和形象,但它的缺点明显,即不能用较简练的形式表达原文的意义和形象,译文冗长,失去了原文简洁有力的风格。这时可以采用部分直译与部分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在保持原文简洁的风格基础上来表达寓意,又使译文通顺、地道。
(五)套译法
套译法就是用英语(汉语)的俗语或谚语来表达汉语(英语)的俗语或谚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原文的形象有时不符合目的语的习俗,如果直译出来就会颇为费解,或使原文的形象引起另一种联想,从而影响到原文意思的准确传达,这时大多可以采用套译。这种译法能传神地表达原意,又使译文更具有民族特色。如:Can the leopard change his spots?(江山易改,本性难移);Beggars cannot be choosers.(只好给什么要什么);Money makes the mare go.(有钱能使鬼推磨);Time is money.(一寸光阴一寸金);to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赴汤蹈火)。一般地,当英汉习语形异义似、原文的形象不符合目的语的习俗时,采用套译法,一方面可以使译文更通顺地道,另一方面还可以给读者带来一种亲切感。但是,在采用套译法时,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民族特色太浓的汉语成语来套译英语习语,否则译文在上下文中就会显得不伦不类,损及原意。
四、结语
在汉语和英语悠久灿烂的文化宝库中,都有习语这一语言表达形式,它凝聚着无数语言使用者的智慧和心血,承载着无数难以言表的超乎语言之外的信息与哲理。然而,由于两种文化体系是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英汉习语在意义和表现形式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使得翻译中容易产生误译。翻译习语就是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技巧,既要充分表达出原习语的含义,还要再现原文习语的文化意蕴和民族色彩,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因此,恰到好处地翻译习语将有助于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曹爱娥.试论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27-29.
[2]平洪, 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古国生.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互译策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2) :122-125.
[4]焦阳.英汉习语中的六大文化差异[J].滨州学院学报, 2008, (2) :83-85.
[5]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 (增订本)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盘点明喻、暗喻和习语 篇三
明喻(Simile)
明喻(simile)是比喻的一种,是两种具有共同特性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表明本体和喻体的相类关系,两者都在对比中出现。常用比喻词有:like; unlike; as; as if; as though; as it were; be compared to; similar to; be something of等。
明喻共分三种类型:描写型(descriptive)、说明型(illustrative)和启发型(illuminative)。
【描写型明喻】
撒切尔夫人辞职,老友里根撰文回忆中的一句:
I know it helped put me at ease when I felt like the new kid at school at my first economic summit in Ottawa in 1981. 1981年,在渥太华第一次参加经济首脑会谈,当时我觉得自己好似一个刚上学的学童。
He is something of a political chameleon. (Newsweek; December 3,1990) 他有点象政治上的变色龙。
注释:something of ,有些相似(to some extent; somewhat),表示A接近B。
【说明性明喻】
这一类型的特点,同通过具体的形象说明复杂、抽象的概念或过程。
Carlos Lehder was to cocaine transportation what Henry Ford was to cars. 卡洛斯雷德与可卡因贩运的关系,正如福特与汽车的关系。(卡洛斯雷德是著名的哥伦比亚毒枭)
注释:这是关系对照的结构
A is to B {what or as} C is to D
本句通过喻体(福特)说明本体(雷德),属于说明性明喻。
暗喻(Metaphor)
在英语中,metaphor(暗喻) 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来源于希腊语metapherein一词,英语解释意义是“Carrying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名词或名词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介词短语以及句子均可用暗喻,暗喻体可以在句中作主语、谓语、表语、定语、同位语、宾语或状语。
一、暗喻有本体(tenor)和喻体(vehicle),有些句子只出现喻体,也有些句子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
例如:① Chairman Mao is like the Sun.
② John Smith has a heart of stone.
例①的chairman Mao是本体,the Sun是喻体,把人比作太阳。例②中heart是本体,stone是喻体,本喻体同时出现。
二、暗喻同位型
例:She was a lady born ,a jewel, though probably. 尽管她不太懂文墨,她是个贵妇人。
句中的a jewel作a lady born的同位语,此句为“同位型”。
三、只出现喻体的暗喻
例:Look at the chaps in politics and business, whose whole lives were passed in skating on thin ice, and getting knighted for it. 试看那些政治上商业上的家伙们;他们整个儿的生活都在风险中度过了,可是都因此封了爵。
例句中的“be (或skate) on (或over) thin ice”意为“在薄冰上”暗喻,“处境危险”与汉语成语“如履薄冰”义同。
习语(Idioms)
新版英语教材的内容涵盖了西方社会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风情等多方面的知识,只有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更快更准确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而习语在英语中占有大量的比重,也最能代表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在高中的英语教材中也常常能遇到英语习语,以下以英语习语的翻译为例,阐述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英语并灵活运用。
一、英汉习语的差异
(一)生存环境的差异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like water,而汉语意为“挥金如土”。
(二)习语差异
英语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汉语中的“龙”和英语中的“dog”颇具代表意义。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代表一种气势磅礴的民族精神。然而在西方,dragon所引起的联想与“龙”给中国人的联想大相径庭。Dragon是一条拖着长尾,满身长鳞,口中喷火,有双翼的巨大蜥蜴,它是罪恶的象征。
(三)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如汉语里“东施效颦”、“名落孙山”等等。英语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 (唯一知名的弱点)、meet ones waterloo (一败涂地)、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二、英语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一)直译法
由于人们在感情上,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有相似之处。汉语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表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可以互译。如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行动胜过言辞”。
(二)意译法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影响,在翻译时是无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我们知道“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意义完全不同,所以汉语“望子成龙”中的“龙”的形象英译时不能保留,可意译为to excep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
(三)套用法
有的英语习语和汉语同义词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符合,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并且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在翻译时我们如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妨直截了当地套用。如: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可采用套译法,用英语中现成的成语:One boys a boy; two boys are half boy; three boys are no boy。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并且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有着种种深刻、广泛的差异。所以我们了解一定量的英语习语及中、西方文化差异,这不仅可以激发我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更是把握和运用英语的关键所在。
4.中英文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比较 篇四
Abstract Idioms usually include idioms, proverbs and allusions.Large in quantity, long in history and rich in cultural informatio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are deeply rooted in life.Idioms represent the social phenomenon and natural rules accurately with lively and plain words.As far as their underlying cultural information is concerned, some idioms are completely or partial equivalent both in Chinese and in English while some others have nothing in common at all.In order to convey their cultural information fully, faithfully and effectively, we can translate these idioms word for word, give notes or add extra word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discusses the influenc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e idioms and gives some specific approaches i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Key Words: Idioms, cultural difference, translation.摘要
习语通常包括成语、谚语以及典故等。英汉习语源于生活,纷繁浩瀚,源远流长,文化信息异常丰富。习语常用形象生动、浅显易懂的语言,准确地描述社会现象、自然法则,高度地阐述人文习俗、思想感情。由于受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文化差异的影响,英汉习语中有些文化信息完全对应,有些部分对应,还有一些无任何对应的关系。为了形神兼备地传递其中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习语时,应当充分了解英汉习语中所含的文化内涵,视具体情况,或英汉对译,或文外加注,或另添字词。本文从多方面比较英汉习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列举出在英汉习语翻译中常见的方法,如直译、意译等。直译多适用于文化信息完全或部分对应的英汉习语翻译,而意译多用于无对应关系的习语。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翻译
1.英汉习语的不同所反应的文化背景差异
1.1生活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无不与人们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地处西欧边缘,与西欧很多国家相邻,国内有很多富有特色、享有盛誉的城市和河流,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都反映在习语上,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比如“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进退维谷)”,“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把煤送到纽卡斯尔———英国的产煤中心),“Set the Thames on fire”(火烧泰晤士河,伟大的壮举)。中国自古以来便以锦绣山川而著称,有些习语直接反映了这一特色,如“不到长城非好汉”,“有眼不识泰山”,“长江后浪推前浪”,“千里黄河水滔滔”等;中国是个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也产生了许多与农耕有关的成语、谚语、习语,如:五谷丰登.英国是个岛国,为了生存,不得不与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抗争。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源于航海或与海洋有关的成语、谚语、习语,如:weather(ride out)the storm安然度过了风暴;know(learn)the rope 熟悉内幕(一个有经验的水手熟悉船上所有用来挂帆的绳子)。
1.2风俗习惯的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比如,在饮食习俗上,汉语中常见,“小葱拌豆腐”,而英语常见诸如“bread,butter,milk,cheese”之类的词,如“bread and cheese”(便饭,粗茶淡饭),“bread—and—buttteletter”(感谢招待的信),这些习语反映了两个民族饮食习俗上的差异。另外,中英两国人民对各种动物的态度也有较大差异,如“龙”在汉语文化中被奉为中华民族吉祥的象征,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与龙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褒义,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龙飞凤舞”等,但“dragon”在生活中常指凶恶的人,如“the old dragon”,指恶魔;以上例子表明,不同民族对动物的喜好,及态度对习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们都深深地打上了英汉习俗差异的烙印。
1.3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信仰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 它作为一种精神风俗, 是极其复杂的, 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 “闲时不烧香”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1.4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叶公好龙”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1.5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习语表现出来的各种动物的文化意义不同的有很多。这一点从两个民族的人们对待动物的态度上可见一斑。两个民族都有养狗的习惯,但在中国,人们从心理上讨厌这种动物。因此,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狗腿子、狗急跳墙、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著名文人鲁迅就曾经号召人们要“痛打落水狗”。由此可见中国人对狗讨厌之至,对狗没有任何赞美之意。猫头鹰中国俗称“夜猫子”,它意味着灾难、死亡,而西方人却把它看作智慧的象征。
2英汉习语的种类
2.1成语
仔细观察和研究单个汉语成语与英语习语,人们会发现有极少量的具有相同表现内涵的汉语成语与英语习语具有基本相同的表层结构。有时表达成语时,可以互译。英语中“pour oil on the flame” 和汉语成语“火上加油”都是使火更旺的这个形象比喻,使人“更加气愤”或“使事态更加严重”。“Walls have ears”和汉语的”隔墙有耳”,在构成和意义上也十分相近,都是”秘密商量的事情被人偷听去了” 例如: Shall I come to your hotel? Better if we meet in the park.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和迁移过程中出现的习语互借现象越来越普遍,eyefor eye and tooth for tooth.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英语习语借用汉语成语的现象甚少,只有个别汉语被英语吸收.如毛泽东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历史名言,在世界上具有非常强烈的影响.纸老虎paper tiger一词进入英语.2.2谚语
谚语是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应出深刻的道理。”谚语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有的是来自文学的警句妙语。英语谚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圣经》,以格言或箴言的形式,总结生活的经验,阐述做人的道理,因此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在语言格式上,英汉习语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
谚语经过长期的实践,其用语十分讲究,单句间接凝练、言简意赅,双句大多采用对仗,结构整齐、对称。如汉语谚语:滴水穿石 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As distance tests a horse’s strength.sometime reveals a person’s heart.英语谚语:Out of sight, 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烦。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谚语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流传,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因此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如汉语谚语:失之东隅,收之桑隅。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 one gets back on the roundabouts.英语谚语:Accidents will happen in the best-regu-lated families.家规再严,丑事难免。
2.3典故
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 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及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 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 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例如“三个臭皮匠, 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他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当然是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许人也,与“臭皮匠”又有什么关系, 若采用直译的方法, 很难传递它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 只有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法, 才能使原语的文化信息得以充分再现, 故该句可译为: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 Geliang , the mastermind.3英汉习语中文化相似与不同的比较
中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指出:“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乃在教人怎样做人,……西方文化更看中怎样创造物。因此中国文化更在践行人道,而西方文化则重在追求物理。”中国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伦文化。西方文化是重物轻人,唯物文化。
3.1英汉习语的相似性
人类共有一个客观的大自然,共同的生活经历、共同的感受,有语言的“共性”特征。一个民族的习语往往又都能在其它民族的习语中找到它们的影子,例如,英汉语言中都用羊比喻温顺,用钢铁比喻坚硬,用象比喻高大,用狐狸比喻狡猾等。若把英汉习语的喻体作一对比,就会发现形象相同、意义相似的习语俯拾即是。例如:
①No man can serve two masters一仆不能侍二主。
②Bitter pills may have blessed effects良药苦口利于病。3.2英汉习语发展与渊源的不同 西方国家许多人都信仰基督教,《圣经》是他们的必读之书。《圣经》最初的宗教价值远远超过其文学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圣经》中的宗教价值渐渐淡化。《圣经》中的典故、比喻和寓言却广泛的为世人所接受。由《圣经》而产生的谚语、习语、成语也成为妇孺皆知的日常用语。
中国哲学认为天地人合一,自然界和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是个和谐的统一体。这种哲学思想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形成整体性思维方式。
4.英汉习语翻译的方式与介绍
要了解翻译规律,提高翻译质量,有必要先来探讨一下翻译的原则。我们认为,翻译的原则有三,即传意性、可接受性、相似性。这三个原则也可称之为翻译三要素。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中心要结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忠实反应是非曲直原作的面貌。从翻译理论的角度来看,由于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不同等诸方面的原因,只能要求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在做翻译时,我们会经常遇到习语的翻译。不能把习语当成普通的语句来翻译,要避免死译硬译,歪曲原意。
一般说来,英汉习语翻译,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我们应根据不同的习语和上下文,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翻译。
4.1直译
直译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习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例如: 初战告捷 first success 多年夙敌 old enemy 浑水摸鱼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火上浇油to pour oll Ontheflame 断断续续off and on 挥金如土to spendmoney likewater
4.2意译
意译,即舍弃原文中的比喻形象。只译出其本质涵义,或作解释性的翻译。它的特征就在于避开文化障碍,传达原文内容并使译文顺畅。例如:沧海一粟a drop in the ocean开门见山to come to the point杞人忧天unnecessary anxiety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each ofus shows his trueworth
4.3直译加意译
其中的直译意在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而意译部分清晰地传达原文含义。例如:
风餐露宿braving the wind and dew 贼眉鼠眼to behave stealthily like a thief 狼吞虎咽to wolf something down 总之,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习语又是语言中的精华。英汉习语承载着各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表达出不同的语言色彩和寓意. 只注重语言知识本身的学习是不全面的,还应注意通过英汉习语的研究,不断深化对习语所蕴含 的文化成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所学的语言。
结束语: 翻译是不同民族沟通思想, 交流文化的行为, 翻译与文化背景有着血肉联系。英汉民族文化的差异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它以一种最深刻和最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人们观察事物的视角、概括事物的方式。翻译不但要跨越英汉语言的障碍而且要逾越英汉两种文化体系的鸿沟。因此, 归根结底, 语言的翻译就是文化的翻译。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文化差异的因素, 只有了解了语言中的社会文化, 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 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与技巧, 才能把英语中字里行间的深层涵义与文化的真正内涵传达出来。参考文献:
5.浅析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篇五
浅析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英汉习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对英汉习语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差异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要想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师就必须让学生从英汉习语中来了解英汉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 者:何春晓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廊坊,065000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14)分类号:H3关键词:英汉习语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6.浅析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 篇六
So this young widow living in the lap of luxury was no better off than withered wood or cold ashes, taking no interest in the outside world.他一家子在这儿,他的房子、地在这儿,他跑?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周立波:《暴风骤雨》)
Escape? But his home and property can’t escape.The monk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t run with him.咳!这一来,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了。(梁斌:《红旗谱》)Ah!We were drawing water in a bamboo basket.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The wit of three cobblers combined surpasses that of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增加词语,提供背景知识)班门弄斧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增加词语,以表达原文内涵意义、提供背景知识)
胸有成竹
to have a bamboo in his stomach to have a well-thought-out plan before doing something 桃李满天下 to have the peaches and plums all over the world to have students all over the world 用典的习语往往不能保留比喻形象 叶公好龙
professed love of what one really fears 东施效颦
crude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 南柯一梦
a fond dream or illusory joy/fond dream 四面楚歌
to be besieged on all sides 悬梁刺股
to be extremely hard-working in one’s study 初出茅庐
at the beginning of one’s career 罄竹难书
(of crime)too numerous to mention 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 one gets back on the roundabouts.塞翁失马 安知非福?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庆父不除 鲁难未已 There will always be trouble until the trouble-maker is removed.几乎不含文化因子的比喻形象往往不能保留 眉飞色舞
his eyebrows are flying and his countenance is dancing to beam with joy 粗枝大叶
with big branches and large leaves to be crude and careless 灯红酒绿
with red lights and green wine dissipated and luxurious 扬眉吐气
to raise the eyebrows and let out a breath to feel proud and elated 无孔不入
to get into every hole to take advantage of every weakness 开门见山
to open the door and see the mountain to 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 纸醉金迷
with drunken paper and bewitched gold(a life of)luxury and dissipation 风雨飘摇
the wind and rain are rocking(of a situation)being unstable 小题大做 make a mountain out of a molehill 赴汤蹈火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过河拆桥 kick down the ladder 格格不入 be like square pegs in round holes 魂不附体 jump out of one’s skin 乳臭未干 be wet behind the ears 空中楼阁 castle in the air 浑水摸鱼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 班门弄斧 to teach fish to swim 暗送秋波 to make eye at 掌上明珠 the apple of one’s eye 一丘之貉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家丑不可外扬 It is an ill bird that fouls its own nest.cut in a joke 插科打诨 speak one’s mind 畅所欲言 be after one’s own heart 称心如意 at one’s finger-tips 了如指掌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混水摸鱼 thousands upon thousands of 成千上万 in deep water 水深火热 turn up one’s nose at 嗤之以鼻 skin and bones 皮包骨头 touch and go 一触即发
from the cradle to the grave 一生一世 hit the nail on the head 一语道破
make fish of one and flesh of another 厚此薄彼 lick sb’s boots 巴结 stick to one’s last 安分守己 keep sth under one’s hat 保密 eat one’s heart out 极度悲痛 be in sb’s pocket 被某人操纵 be in irons 被监禁
wear one’s heart on one’s sleeve 表露感情 put one’s cards on the table 表明观点 eat like a bird 吃得极少 catch forty winks 打盹儿 break the ice 打破僵局 jump out of one’s skin 大吃一惊 get cold feet 胆怯
be driven from pillar to post 被逼得走投无路 walk on air 得意洋洋 get the green light 得到许可 mend one’s fences 改善关系 poke one’s nose into sth 干涉 turn thumbs down on sth 反对 充耳不闻 turn a deaf ear to 出人头地 be head and shoulders above others 吹毛求疵 pick a hole in sb’s coat 破釜沉舟 burn one’s boat 大惊小怪 make a fuss about 大海捞针 look for a needle in a bundle of hay 颠倒黑白 talk black into white 得意忘形 have one’s nose in the air 攀龙附凤 worship the rising sun 大发雷霆 hit the ceiling;fly into a rage 骑虎难下 hold a wolf by the ears 视而不见 turn a blind eye to 大吵大闹 raise the roof 公开认错 stand in a white sheet 有花不完的钱 have enough money to burn 话中有话 with the tongue in the cheek 获得全胜 sweep the board 机敏 keep one’s eyes on the ball
坚决反对 put one’s foot down;set one’s face against 简言之 in a nutshell 侥幸 by the skin of one’s teeth 结为良缘 win the hand of 鸡毛蒜皮 trifling 开门见山 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 狗急跳墙 do sth desperate 顺手牵羊 walk off with sth 守株待兔 trust to chance and stroke of luck 铜墙铁壁 an impregnable fortress 唇枪舌剑 engage in a battle of words 黔驴技穷 at one’s wit’s end 单枪匹马 all by oneself 生龙活虎 bursting with energy 截然不同 oil and vinegar 家丑 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a family skeleton 觉得可疑 smell a rat 鲁莽的人 a bull in a china shop 捏造 pull sth out of one’s hat 告发 put the finger on 干苦差事 hold [carry] the baby 反应快 quick on the trigger;think on one’s feet 恻隐之心 the milk of human kindness 保密 keep sth under one’s hat 注意形象的不同
胆小如鼠 as timid as a hare 如鱼得水 like a duck to water 多如牛毛 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 一箭之遥 at a stone’s throw 水中捞月 to fish in the air 半瓶子醋 half-baked 蠢得像猪 as stupid as a goose 害群之马 black sheep
挥金如土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烂醉如泥 drunk as a sailor 热锅上的蚂蚁 like a cat on a hot tin roof 瘦得像猴子 as thin as a shadow 如履薄冰 to tread upon eggs 棋逢敌手 diamond cut diamond 挂羊头卖狗肉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 火上加油 to add fuel to the fire 趁热打铁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隔墙有耳 Walls have ears.眼见为实 Seeing is believing.沧海一粟 a drop in the ocean 破釜沉舟 burn one’s boat 竭泽而渔
to drain a pond to catch all the fish 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打草惊蛇 to stir up the grass and alert the snake to wake a sleeping dog 易如反掌
to be as easy as turning over one’s hand as easy as falling off a log 掌上明珠
a pearl in the palm the apple of one’s eye 守口如瓶
to keep one’s mouth closed like a bottle to keep a still tongue in one’s head 雪中送炭
to send charcoal in snowy weather 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 画蛇添足
7.文化差异影响英汉习语翻译 篇七
一、生活环境
习语的产生是和人们的生活及生产劳动密切相连,由于英国人是生活在沿海地域,和大海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英国语言中有许多是和海以及水有关的习语。中国人则世代都是在土地上进行耕作,和农业生产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中国的习语多是和农耕文化相连。例如,汉语里经常用“疾风知劲草”来描述恶劣的环境能够考验一个人忍耐力的良好与否,而英语中则是这样的表述:“A good polite is not known when the sea is calm and the wateris faire”。汉语中的“未雨绸缪”指的是在下雨前要把房子修好,意指要提前做好准备;而英语则是用“it is mend your sail when it isfine weather.”来表达同样的含义。汉语中用“进退维谷”来表示人处于一种左右为难的境地;而英语则是用“it is between the deviland the deep sea”来表述同样的意思。汉语中形容一个人花钱浪费就用“挥金如土”来表示,而英语则是“it is spend money likewater.”。和汉语中的“树倒猢孙散”相对应的英语是“All therats desert the sinking ship.”这些都是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英汉习语呈现出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差异。
二、风俗习惯
很多语言中都有将动物用作比喻义来进行表述,这一点在英汉的习语中非常明显。我们从中可以人们对于动物的不同态度,这也是语言中风俗文化的一个方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人们对于狗有着不同的看法。在西方文化中,狗是人们最为忠诚的朋友,人们都非常赞赏狗的许多品质,比如勇敢、聪明、忠诚、可信赖等。狗是主人最为得力的生活伙伴和好帮手,他们为主人看家,跟随主人一起打猎。英语中有许多的关于狗的习语,比如:a doglike affection(忠实的爱),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时),gay dog(快乐的人),be top dog(处于支配地位),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A good dogdeserves a good bone.(有功者应该受奖), Love me,love mydog.(爱屋及乌),这些习语都是褒义性的。但是在汉语中人们经常说的是“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尾续貂、摇尾乞怜、狐朋狗友、狗眼看人低、狼心狗肺”等,都是带有贬义性的。因此,我们在翻译这些习语时必须要注意语言中所包含的感情色彩。倘若我们把“痛打落水狗”翻译成beat a dog into the water,把“丧家之犬”翻译成a homeless or stray dog的话,就无法使人很好的理解其中的涵义,无法表现出那种痛恨的感情色彩,反而会让人对狗产生同情,这样就容易造成误解。
三、思维方式
中国的汉字大多数都是象形字,所以,中国人通常是比较善于形象思维,正因为如此,对于那些抽象的概念中国人习惯使用具体的事物来进行表达。而西方国家正相反,西方人习惯抽象思维,他们喜欢使用抽象的概念来表达具体的事物。因此,由于不同的思维方式,英汉习语的表达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汉语中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里的“瓜”和“豆”都是具体的事物,这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因果关系,相当于是英语中的As you sow,as you reap。英语的习语中多是使用抽象语言来表述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例如,汉语中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果翻译为英语的话,就是Nothing venture,nothing gained.
由于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及不同的社会存在形式,各个国家的思维方式都存在着不少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有时就会导致理解的偏差,进而造成翻译的错误。例如,不少人看到英语的短语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往往很容易就会联想到汉语中的“令人发指”,但它的实际意思却是“令人毛骨悚然”。英语的to eat one’s own words并不是我们汉语中的“自食其言”的意思,而是收回自己所说的话,多用于强迫他人收回自己说的话,以使他丢脸。因此,我们要想正确的理解这些习语的话,就要尽可能的摆脱自身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因为不同的思维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汉语如果说“胆小如鼠”,会联想到“老鼠”这个动物,英语则是as timid as a rabbit,联想到的动物是“兔子”。再比如,汉语中的“蠢得像猪”,与之相对应的英语则是asstupid as a goose。
四、宗教信仰
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习语的使用也有其各自的特点。中国的习语中有很多是和道教及佛教有关的。例如:临时抱佛脚、顶礼膜拜、借花献佛、普度终身、立地成佛、佛法无边、五体投地等,都是和佛教有关的习语。还有的是和道教有关的,例如:灵丹妙药、回光返照、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脱胎换骨等。西方国家大都信奉基督教,因此他们的很多习语都是和上帝有关的:Go tohell(下地狱)、C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Make a god of somebody(盲目崇拜某人)、in the lap of thegods(难以预料)、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家徒四壁)、put thefear of god into somebody(使某人非常害怕)、God sends fortune tofools(傻人有傻福)等。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望子成龙”,不能将其直接翻译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a dragon,英语读者往往会很难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因为在西方的神话习俗中,龙是一个能喷火的非常狂暴的怪物,是一个带有贬义性的词语。但在中国的神话中,龙则是一个神圣崇高的神兽,在古代是皇权的象征,皇帝都自称自己是真龙天子,之后龙就演变为了一种民族精神,中国人通常都以龙的传人为荣。因此,“望子成龙”表达的是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成才的意思。
五、价值观念
西方国家信奉的是独立自由的个人主义思想,他们的很多习语都体现出了这种观念:mind your own business(管好自己分内的事 ) 、look after number one( 照顾好自 己 ) 、paddle your owncanoe(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等。而我们中国则是强调集体主义思想:万众一心、众志成诚、孤掌难鸣、众人拾柴火焰高、其力断金等。此外,中国人通常是重义轻利,比如:舍生取义、大仁大义、视死如归等。但西方国家更加强调的是个体的利益,比如: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一鸟在手胜于两鸟在林)、Everyone for himself but god for us a11(人人自顾,上帝顾人)。
综上所述,我们要想做好翻译工作,首要的前提就是必须要对英汉习语各自的文化差异做到充分的了解,而做好翻译工作也才可以更好的促进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进而促进彼此之间的进步和发展。
摘要:习语是语言在其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而固定的表达方式。英汉习语中包含着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特质及信息,他们与各自的文化传统之间是密切相连的,鲜明的体现出了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因此,对于英汉习语的翻译就不只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更应该是一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过程。掌握好习语的翻译,对于语言的领悟力以及跨文化的交际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8.浅析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篇八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有着深远影响.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本文将从中英文的多样化入手,对其加以区别以避免误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等.
作 者:杨林娜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刊 名: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UDANJIANG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文化差异 语言障碍 翻译影响
9.由英语习语、谚语看中英文化差异 篇九
由英语习语、谚语看中英文化差异
由于每种语言都反映着一种文化,因而任何形式的语言都有其文化内涵.如今,文化语言学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跨文化交流也成为我们英语学习的热点.要用地道的外语与外国人进行交际,避免各种各样的.误解和隔阂,不但要理解他们的语言,还必须理解他们的文化.文章拟从习语、谚语角度来探析中英民族文化的差异.
作 者:曾于芳 ZENG Yu-fang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刊 名: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2(1) 分类号:H0-05 关键词:习语 谚语 文化 差异10.中英文化差异下的习语翻译 篇十
翻译不仅和语言有关, 也和文化有关。一个好的译者不仅应该了解母语的文化, 更应该了解译入语的文化。翻译一个特定对象时, 只有熟知语言背后的文化才能给出最适当的翻译。因为对同一个事件、现象或原因,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表达, 这是由文化差异导致的。不了解习语的两个人在交流时很难真正地理解彼此的观点, 很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解, 因此, 系统地学习习语翻译是很有必要的。
一、习语的含义和特点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习语具有广泛的含义, 通常指那些以特定形式出现的词组。它的意义不是把单个词汇含义简单地叠加。事实上, 它所包含的意义绝不仅局限在字面我们所看到的。习语通常包括成语, 谚语, 俗语, 格言, 俚语, 行话等, 它音节优美, 音律协调且不乏幽默感。
二、中英习语与文化差异
1、宗教信仰差异
宗教反映了每个国家对信奉和禁忌的不同态度。宗教在国家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因此, 许多习语不可避免地带有宗教色彩。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和佛教的影响, 许多中国习语与其相关。如:“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和“不看僧面看佛面”。而西方国家主要信奉基督教。因此“God”, “devil”, “hell”, “church”等词成了英语习语中的高频词。作为基督教经典教义的《圣经》是信奉者的必读之物, 从中演化出来的习语更是被经常引用。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2、地理条件差异
许多习语都清楚地反映了国家的地理特征。英国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英国经常下雨, 因此许多习语都与雨有关。如“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 意思是祸不单行。 再比如, “after rain comes fair weather”, 意思是经历过挫折与失败才能收获成功。而中国也有很多习语是基于地理条件产生的。如“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春雨贵如油” 等。中国人的农耕生活历史悠久。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中国有大量的和农业有关的习语。如“斩草除根”等。而英国是一个岛上国家, 工业革命以前捕捞是其支柱产业, 因此许多习语与捕捞和航海相关。如“burn one’s boats”, 意思是断了所有的退路。
3、风俗习惯差异
风俗习惯通常指被社会成员广泛认可和接受的行为习惯。它是一种社会现象, 不是由个别人决定的, 而是由社会集体决定的。每个人从出生起就被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所影响和塑造着。我们不难发现风俗习惯就隐藏在语言的背后。
食物是生活的基础。面包是英国人的主食, 因此它常在英国习语中出现。如“earn one’s bread”意思就是为家里挣钱。但在中国习语中, “面包”这个意象就不存在了, 因为中国人是以米和面为主食的, 而不是面包。
众所周知, 西方人习惯在公共场所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亲密接触仅限于伴侣之间。 因此两国有关两性之间礼仪与交往的习语表达是非常不同的。例如, 英国习语“Unkissed, unkind” (不亲吻, 不友善) , 意思是在西方国家, 人们见面时亲吻彼此的脸颊和手背以表达友好。但在中国, 异性之间不能触碰对方的手, 因此, 中国习语中就有“男女授受不亲”这样的表达。尽管这在现在看来有些过时, 但依然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现在的中国人在见面时也仅局限在用握手表示友好。
4、历史与经典故事差异
中英历史上都有各种各样的美丽传说和经典故事, 大量的习语也由此而生, 而且这些习语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民族特征。例如“掩耳盗铃”出自中国著名的寓言故事, 告诉人们不要自欺欺人, 也许一些聪明的外国人还能从字面猜到它的含义。而另一个习语“此地无银三百两”同样是出自寓言故事, 不了解故事的人就很难理解它的含义了。
类似的, 许多英国习语也是由《伊索寓言》、《希腊神话》、《莎士比亚戏剧》等作品中派生出来的。“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就出自《伊索寓言》, 意思是物以类聚。再比如“Achilles’ hell”代指致命弱点。还有很多习语出自历史故事。例如, 拿破仑在滑铁卢遭受惨败, 从此威风不再。因此用“to meet one’s Waterloo”来比喻遭遇致命性的重创或失败。
5、审美视角差异
不同的文化决定了对一件事情的不同的态度, 比如中英对动物的态度。每个国家都有其最喜欢的动物, 因此宠物文化有着独特的区域性和民族性。例如, 中英两国人对狗的态度就大不相同。在中国, 狗被认为是低等动物, 经常被用来形容品行不好的人, 因此, 和狗有关的习语通常都是贬义的。 如, “狼心狗肺”, “狐朋狗友”等。而在英国, 狗是人们最忠实的朋友, 在英国习语中经常用狗来代指人。如,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Every dog has day” (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 。
中英对颜色的审美也是不同的。例如, 在中国黄色代表着高贵和忠诚, 古代皇帝的衣服就是黄色的。而在西方国家, 紫色才是权利和忠诚的象征, 只有身居高位的统治者才能穿紫色的衣服, 因此在英国习语中紫色代表着金钱和权利。比如, “born to purple”意为出生高贵。再比如, 红色是中国人的幸运色, 在婚礼中常常用到红色, 代表着吉祥与幸福。然而在西方国家, 红色有警示和愤怒的含义, 如“red flag”一方面暗指危险信号或停止标志, 另一方面指使人们生气的事物。
三、习语翻译
3.1习语翻译的原则
3.1.1忠实于原文
译者应使译文与原文风格保持一致。即若原文本语言正式, 那么目标语言也应尽可能选择正式的词汇。若原文本的语言风格是轻松随性的, 在翻译时也要采用活泼明快的风格。例如“这断子绝孙的阿Q !” (Ah Q, may you die sonless !)
3.1.2便于理解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始终把读者的反应放到第一位。一些译者把原文本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企图完全保留文中的语言和文化。但正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对于大部分英语学习者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因此读者的可接受度才是翻译最应该重视的。例如Pandora’s box可译成“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 祸害的根源”。
3.2习语翻译的策略
3.2.1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是指在保留原习语的比喻和形象的基础上, 不破坏原文本的语言规范, 以求不产生错误联想的方法。直译法不仅是习语翻译最简单的方法, 也是习语翻译最常用的方法。一方面, 它保留了原文本的文化特色。另一反面, 它在一定程度上对原语言的文化进行了传播。如, “Be as light as feather” ( 轻如鸿毛) ;“No pain, no gain” (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
3.2.2意译法
意译是指不追求逐个翻译出原文本中每词的形象和意义, 只译出实际意义的方法。
习语翻译中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特别是在出现文化空缺现象的时候, 译者若一味地采用直译法会使读者非常困惑。这种情况下, 我们就应放弃直译法而选择意译法。“外甥打灯笼——找舅 (照旧) ”是中国的一句歇后语。在中文中“找舅”和“照旧”发音相似。“舅” 这个词对这句话的意思并没有很大作用, 若直译成“uncle” 会使不了解中文发音的外国读者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就应采用意译法, 如, “打开天窗说亮话” (frankly speaking) ;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 家丑) 。
3.2.3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具体说来, 我们可以先用直译法展示原语言中的文化, 再用意译法对其做一个解释。例如, 在翻译“三个臭皮匠, 顶一个诸葛亮”时, 由于大部分英国人不了解诸葛亮, 我们可以把这句话译成“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woul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 “the mastermind”就是为了向读者介绍诸葛亮而加上的。 这样, 既可以传播中国的文化, 也能使读者明白这个习语的含义。
3.2.4替换法
习语中有大量生动的形象。虽然文化的不同导致对一件事物有不同的态度和描述, 但很多习语在不同国家中都有类似的意义。因此当翻译此类习语时, 我们只要将个别意象换成更能被目标语读者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意象就可以了。例如, 在中国, 老鼠被描绘成胆怯的形象。而在西方文化中, 兔有类似的象征意义。所以“胆小如鼠”可译成“as timid as hare”。类似的例子还有, “no smoke without fire” ( 无风不起浪)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 杀鸡取卵) 等。
3.2.5注释法
有些习语翻译起来非常不容易。一方面, 若采用直译法, 由于习语深受文化历史影响, 读者很难理解。若采用意译法, 又很容易失去原作的精神。注释法在某些习语翻译中是非常可取的, 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例如, “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可译成“Sima Zhao’s ill intent is known to all—the villain’s design is obvious”。英国习语译成中文也可采用注释法。如, “Achilles’ heel”可译成“阿喀琉斯的脚后跟——致命的弱点”。
四、总结
习语作为语言的独特形式, 既简洁凝练又生动形象, 被广泛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习语的翻译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翻译工作中最难的部分。译者只有熟知两国文化内涵, 结合各种习语翻译方法与策略, 才能给出最恰当的翻译。
摘要:习语是一种简练通俗而富于意义的语句。中文和英文中都有大量的习语。这些习语折射出东西方璀璨的文化和瑰丽的语言之美。随着人们跨国际交流的发展与日益密切, 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感受到习语翻译这一课题的重要性。由于东西方文化千差万别, 在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地理环境和历史各个方面都有联系, 习语翻译的研究必须从文化着手。本文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 对习语的翻译做了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英语习语,文化差异,习语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Strassler, J.Idioms in English:A pragmatic Analysis[M].Tubingen:Verlag, 1982.
[2]Yu Fumin, Guo Shanlia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M].Shanghai: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1998
[3]裘姬新.论习语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J].语言与翻译, 2002 (2) .
[4]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11.习语中的民族文化心理 篇十一
习语中的民族文化心理
习语是民族文化的沉淀和结晶,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各民族的文化心理,它反映在民族成员的伦理观、宗教观等各个方面.由于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在习语翻译时应克服定势思维倾向,应持文化相对论的态度.对习语中民族文化心理的`认知就是要对文化差异认可和认同,实现跨文化的“超越”.
作 者:管振彬 GUAN Zhen-bin 作者单位:黄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石,435003刊 名: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8(1)分类号:H313关键词:习语 民族文化心理 定势
12.跨文化意识培养与英语习语趣译 篇十二
跨文化意识培养与英语习语趣译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学习之外.文章分析了文化与语言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指出不同的语言承载各自不同的文化和习惯.认为跨文化意识不单纯是指文化风俗知识,它的.含义包括政治、经济及日常生活,它体现在英语习语的趣译中.从而总结出成功的英语习语趣译,取决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作 者:刘文纪 LIU Wen-Ji 作者单位: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长沙,410006刊 名: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Y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年,卷(期):20054(3)分类号:G05关键词:语言 文化 跨文化意识 培养 英语习语
13.汉英数字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篇十三
数字能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的特征, 它具有特别的民族文化根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由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的不同, 汉英之间数字的表达往往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 而这种文化差异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翻译方法的多样性。在语言世界里, 数字的功能是表义。由于受民族心理、宗教信仰、语言崇拜等文化差异的影响, 汉英语数字泛化的内涵和外延, 虽有共同的规律, 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1]。本文对汉英数字的各种文化差异进行分析比较, 并对其翻译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汉英数字习语的文化差异比较
数字习语与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等是密切相关的。数字习语反映出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特点。汉英数字习语体现两个民族丰富多彩的同时, 也反映了两者之间多方面的文化差异。
1. 风俗习惯的差异。
汉英两种文化风俗习惯的差异往往造成汉英数字习语的不同用法。风俗习惯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们不是个人因素的产物, 而是社会群体共同创造的。在中国, 车牌号越小, 车主人的官衔就越大, 这是社会历史原因造成的车牌号码的“异化”。西方社会也有类似情况, 英语中的“Four Hundred”意指“上层、名流”。此因1892年William Astor夫人的舞会客人减至四百人而成为“上流人士”的代名词。另外, 由于four与fair谐音, 西方有的民族对“四”极为崇拜, 他们认为“四”是公平、正义、力量的象征, 是创造的源泉, 是万物之钥匙。因此, 有four star (极好的) , a four leaf clover (幸运) 。然而, 中国人对数字“四”特别忌讳, 因为它与不吉利的“死 (death) ”谐音。电话号码、车牌号码等带“4”的即使降价也少有人问津。相比之下, “6”和“8”却深受中国人喜爱, 因为“6”表示“顺畅”, 与“溜”谐音, 因此就有“一溜之顺”的说法;“8”与“发”谐音而取得了“发达”、“发财”之义。由此可以看出, 在东西文化观念中, 人们对于神化的数字各有所爱,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不同的数字观。
2. 典故的差异。
汉英文化源远流长, 有很多数字习语的特定用法是由典故所造成的。这类出自历史事件、文学作品、神话传说等的典故,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例如, 数字“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西方的宗教和文化常采用数字“七”来规范人的道德行为或归纳历史人文景物、社会团体、宗教仪式等。如基督教认为, 上帝用七天的时间创造了世间万物 (Seven days in Creation) , “七”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带有“seven”的数字习语如:Keep a thing seven years and you will find a use for it. (东西保存时间长, 终会派上好用场) ;Seven hours’sleep will make a clown forget his design (睡七小时的觉, 小丑把花样都忘掉) ;A man may lose more in an hour than he can get in seven (得之艰难失之易) ;to be in the seventh heaven (极其快乐) ;to com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even things (发誓) 等等。在《圣经》中, “七”是个神圣的数字。如《创世纪》中说, 上帝创造世界用了六天, 第七天休息, 被定为“圣日”。《启示录》中说上帝“右手拿着七星”、“七盏火灯在宝座前点着, 这七灯就是上帝的七灵”。因而, 英语民族的美德、善事、罪恶都要凑足“七”件。如:seven virtues七大美德;seven deadly sins七宗罪;the seven gifts of the spirits七大精神财富;the seven corporal works of mercy七大肉体善事;the seven spiritual works of mercy七大精神善事;the seven sacraments七大圣礼。在使用“七”这个数字时, 与英语文化不同的是, 中国人常把“七”与“八”一起组成, 如:七手八脚、七嘴八舌、乱七八糟、七上八下、七零八落等。在中国, 人们对“九”特别看重。《素文》中说“天地之数, 始于一, 终于九”;“凡数指其极者, 皆得称之为‘九’。”因此, 九为数之极。
许多西方人认为“13 (thirteen) ”不吉利, 特别是当此日是星期五时, 人们更是小心谨慎。在西方, 许多饭店没有十三层或十三号房间, 停车场也找不到“13”号停车位。数字“十三”成为西方人的头号大忌, 据说这与耶稣基督 (Jesus Christ) 有关。《圣经》中说耶稣和他的12个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时, 由于13人中有一个叛徒的出卖, 而终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另外, 也有一个传说, 恶魔old Nick邀十二位女巫赴宴, 却来了十三位。结果, 其中的一位被杀。13个女巫的会议演变成了英语“a devil’s dozen”即表示十三, 其中“devil”一词, 原意是魔鬼。还有的人认为“十三”与史实有关———在15世纪, 英格兰出售面包是论“打 (dozen) ” (一打十二个) 的。那时面包经常不够分量, 因此, 官方立下法规:凡出售不够分量面包的面包师要受重罚。面包师为了避免受罚, 每打面包再增加一个, 故有a baker’s dozen之说。
二、数字习语的翻译原则
为了使译文在内容上忠实、在语句上流畅、在风格上贴切, 数字的翻译需要遵循三大原则:民族性原则、通俗性原则和形象性原则[1]。
1. 民族性原则。
例如中文表达法“三番五次”、“三言两语”、“九牛二虎之力”、“九死一生”里的数字“三”、“九”是表示许多, 而非具体数字。如中文诗歌常出现的“千”、“万”, 它们具有发音简洁的特点, 而且还因为它们也有数目最大的含义, 因此古代至高无上的皇帝被称为“万岁”, 公主被称为“千岁”。此类数字也就不再是具体的, 简单的数了, 而是打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的烙印,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2. 通俗性原则。
汉英语言中含有模糊数字的表达是人们长期使用且有定式的语句, 言简意赅, 通俗易懂, 翻译时不能强求数字的字对等, 而应该以习惯为原则, 注意用词通俗, 我们在翻译时尽能地采用归化原则, 找出最适合的与之相对应的习惯表达法。比如:接二连三 (one after another) ;乱七八糟 (at sixes and sevens) ;万无一失 (perfectly safe) ;五光十色 (multicoloured) ;颠三倒四 (disorderly) 言简表义, 用词通俗, 便于英语读者理解。
3. 形象性原则。
汉语里有许多由数字习语构成的生动形象的成语和习惯说法, 诸如“四面八方”、“七手八脚”、“七嘴八舌”、“千军万马”、“万水千山”等, 这些数字具有内涵丰富的形象意义, 使表达更为生动和鲜明, 翻译时应该超越数字的实指语义而悉心捕捉数字与其他词汇结合所产生的形象寓意, 比如: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1]。用“boy”形象地反映出原句的确切含义, 因汉语里的“和尚”与译文中的“boy”在该句中意义对等。
三、数字习语的翻译方法
数字习语的用法比较灵活, 英语和汉语在数字习语的表达形式上不尽相同, 为了避免在翻译中扭曲这些数字本来的修辞意义, 最好采用不等值法进行翻译。英汉语中对模糊数字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互译时需要改动数字, 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2]。
1. 直译法。
由于汉英民族对数字习语的语义和语用功能的理解大体相同, 翻译时完全可以保留原语数字直译。将英语数字习语直译成汉语数字习语, 如:A cat has nine lives (猫有九条命) ;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 (一针及时省九针) 。同样, 可以将汉语数字习语直译成英语数字习语, 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Go fishing for three days and dry the nets for two) ;男男女女都七嘴八舌的说出他们的惦记和盼念。With seven mouths and eight tongues, all were talking together, each trying to tell his worry and anxiety (选自《实用汉英成语习语词典》) , 把成语“七嘴八舌”直译为“with seven mouths and eight tongues”给人一种“新鲜可喜”、耳目一新之感。
2. 直译加注法。
单纯地采用字面翻译, 显然是不够的, 必要的时候在给出字面意义后再加以补充说明, 这样读者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就拿大家所熟悉的表达法“三只手”来说, 若译成“three—hands”, 读者是无法理解的, 但是翻译成“three—hands.The third hand may be used to stem”就更加准确, 通俗易懂。
3. 意译法。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习俗, 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冲突不宜采用直译时, 就要适当变通, 而不必拘泥于原文的表面意思和形式。这类数字大多属于修辞作用的虚词, 并无实际数量的意思, 转译其内在含义比较合适。如:三思而后行 (Look before you leap) ;九死一生 (a narrow escape from death) ;the seventh son of a seventh son (显要的后代) ;to look nine ways (斜着眼看人) ;a nine days wonder (轰动一时便被忘却的事、昙花一现) 等等。
4. 借用法。
汉英两种语言的一些同义数字习语内容和形式相符, 并且采用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或比喻, 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喻意。在这种情况下, 可采取借用法, 即借用同义数字习语进行翻译。比如:It is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半斤八两) ;The days of our years are three score years and ten (人生七十古来稀) ;乱七八糟 (be at sixes and sevens) ;一朝被蛇咬, 三年怕井绳 (The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 [3]。
5. 半译法。
数字有时全部译出来不妥, 但一个也不译又欠佳, 这时要采用部分翻译的方法, 即半译法。比如:十五个吊桶打水, 七上八下 (One’s heart is like a well in which seven buckets are drawn up and eight dropped down) 。“十五个吊桶”不译, 是因为“七上八下”的和正好是十五, 只译“七上八下”已经明确地表达了句子的内在含义。这样就能使译文简洁、精炼。又如:四分五裂 (fall apart) ;四通八达 (extend in all directions) ;十拿九稳 (practically certain) 等等这类数字“词组中的后一部分只是前一部分的补充和强调, 以达到平衡和对称的效果。翻译时往往只取一部分意义, 不必将两部分意义都译出来, 以免累赘。”[4]
结束语
汉英数字习语是汉英两个民族语言中生动、精练并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基于汉英民族多方面的文化差异, 我们在汉英数字习语的翻译过程中, 不仅要确切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更要体现原语强烈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又是较为复杂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加深对汉英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 比较分析两个民族文化异同。目前, 关于汉英数字习语的翻译的理论还不多, 因此, 本文所真正期待的是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127-141.
[2]郭建民.数词的模糊语义与翻译[G]//杜承南, 文军.中国当代翻译百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4:649-652.
[3]吴友富.国俗语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247-248.
14.英语习语翻译中的隐喻应用论文 篇十四
习语是英语中一块重要而又特殊的组成部分。说其重要,是因为其历史悠久,有的习语可以追溯到莎士比亚时代,还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或古罗马的时代。再者,它的内容包罗万象,英语中随处可见,使用范围极其广泛。因此,无论从历时的角度看,还是从共时的角度看,习语都是英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对于英语为非母语的人很难理解或容易犯错,往往字面意思和它们的实际意义大相径庭,似是而非。而要突破理解和运用的瓶颈,有个环节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就是隐喻。正如束定芳所说,隐喻无处不在,我们日常的口头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就会出现一个隐喻(束定芳,:1)。译者(认知主体)首先要面对源语符号,而这个符号是以隐喻方式生成的,具有特定的媒介域或对象域,认知主体必须对此进行确认。确认过程也是理解过程,因为两者都是自主结构,认知主体必须寻求语符的常规所指和隐喻所指。对一个对象域的描写,既可以用常规概念网络投射到对象域,也可以用非常规方式。但是由于常规关系是凭借隐喻关系建立的,在一个民族看来是常规的,在另一个民族看来却是非常规的或新颖的隐喻,如“milky way”和“银河”。(谢之君,:3-4)隐喻使用如此之广泛,如此之频繁,而出现习语理解困难的原因是中国人和母语为英语的人在观察或描述事物时的角度不同,正如小学课本中提到的一个普通鸡蛋,达芬奇却画出了美轮美奂,形态各异的素描,原因就在于视角即角度不同。而角度的差异化是由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原因造成的,有的是文化原因,有的是历史原因,有的是约定俗成等等。而本文的重点就在于揭示英语习语理解的过程中隐喻是如何应用的及其应用效果。
由于英语习语数量可观,不胜枚举,而篇幅有限,所以仅列举具有代表性的习语。
二、习语的隐喻认知功能分析
这可以通过英语习语中的.具体实例剖析得出新的发现。
rest on one’s oars休息,暂停工作(孙海运&方如玉,:308)同样是休息,中国人的习语可以是“床上躺躺”,而英语中用的是oars,常识告诉我们,oars是躺不下人的,之所以用oars,很有可能是因为oars像我们的床一样触手可及,而且作用是像床一样相对固定,可以让人依靠,暂时休息一下。所以从这一点看,oars是个隐喻。而之所以用oars,而不用其他类似作用的物体,可能是跟英语的发源地――欧洲的英伦有着密切的关系:英国是个岛国,四面环海,英国人靠海而生、靠海而兴,在帆加桨的时代,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长期在海上从事贸易,军事活动的水手而言,桨的重要意义看见一斑。所以在他们累了而又不得不坚守岗位的时候,桨很可能是他们身边所能想到和所能用到的为数不多的替代品,因而也就不难想象和理解这个习语的由来了。
see how the land lies观察形势,衡情度势see how the wind blows看风向――望望形势,了解情况(孙海运&方如玉,1998:328)以上两句习语异曲同工,不仅意思相近,而且他们的取材点也都来自于航海,正如上句习语所述,对于活动范围仅限于船上的水手而言,船的航线及与之相关的影响航线的因素都会成为水手们常常面临的也必须面临的课题。所以他们在决定船的航线、航向时,就有必要参考海岸线、风等客观因素,长此以往,观望形势的意思也就不仅仅局限于航海上,而是拓展到范围更广的日常生活中去了。因此,这两句习语的意思是整体采用了隐喻认知的角度,而且是内化了的,在不知不觉中范围扩大了。
raise the wind筹款――张罗款项(孙海运&方如玉,1998:304)这句习语也来自于航海。帆船时代,有风船才可以顺利出海;同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业都应该有必要的资金,否则啥事也是白谈。这里以风喻钱,本来这两个事物属于不同的domain,两者之间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放在不同的情景中,他们就有了共同点,就是这二者都可以促成人们完成某事,达到某种目的。
在这一点上,他们的意义是一致的。
take someone down a peg(or two)出某人的丑,挫某人的锐气,煞某人的威风,打掉某人的架子(孙海运&方如玉,1998:377)peg在乐器中指的是弦乐器上用以调弦高音或低音的旋钮,如果紧弦,那么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就高;如果松弦,那么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就低。“take down a peg(or two)”显然是松弦,松的弦发出的声音就低沉,常用于感染力强、使人情绪低沉、催人泪下的音乐中,比如布鲁斯,哀乐等。其实,这个习语中有三个隐喻,首先是以物喻人,其次是把旋钮比成某人的锐气,威风,架子等,还有把松的弦发出低沉之音之后带给人心理的影响比喻成让某人难看,下不了台等。所以这句习语恰到好处地,委婉地表达了中文的相应意思,可以说一箭双雕。
take someone under one’s wing庇护,照料(孙海运&方如玉,1998:377)这个习语中关键的词就是wing,它使我们下意识地想到鸟类,将someone换成fledgling,take fledgling underwing则使人联想到小鸟在窝里暖暖地依偎在母鸟翅膀下的情景。这里以鸟喻人,小鸟喻被庇护,被照料的人,母鸟喻庇护,照料的人,由物及人,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有血有肉,生动感人。
that is another pair of shoes那是另一回事,那就另当别论了(孙海运&方如玉,1998:386)这里(a)pair of shoes和anotherpairofshoes显然是不一样的,就喻体而言,鞋子可能款式一样,可能尺寸一样,可能款式尺寸都一样,但同一大小脚穿在款式尺寸都一样的鞋中,感觉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鞋子是因人而异的,世上不存在一式一样完全相同的两双鞋子。所以,在这句习语中,当本体是事物的时候,就是指另一回事了。这个隐喻的着力点在于强调相似,相同事物的差异。
one’s line of country爱好范围,熟悉范围(孙海运&方如玉,1998:264)line of country的本意是狩猎时的固定范围,既然范围一定,那么可能就是狩猎者本人熟悉或喜爱的,所以既然是范围,也就可以从开始的狩猎范围扩展到任何爱好的范围或熟悉的范围。从这一点看,喻体是狩猎时的实体范围,而本体则既可能是某一实体范围,也可能是某一虚指的范围,比如某一领域,某一范畴等。
penny-wise and pound-foolish贪小失大;小处精明,大处浪费;小事聪明,大事糊涂(孙海运&方如玉,1998:277)中文的意思中“小”,“大”都是抽象概念,到底大小该怎么把握,着实让人犯难;而英语的对应习语则将这两个概念具体化,即英伦居民司空见惯的货币中,使得本体具象化,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
lion in the path(或way)难关,拦路虎,可怕的障碍(孙海运&方如玉,1998:207)这里中文是拦路虎,而对应的英语习语则是拦路狮,意思是一样的,但主体不一样。这还是涉及到人们对事物的熟悉度。虎在东方是兽中之王,仅中国我们熟悉的就有东北虎,华南虎等。而对于英国人或其他母语为英语的人而言,狮子可能是他们经常见到的动物,在他们看来就是兽中之王。
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雨则已,一雨倾盆―无独有偶,纷至沓来;祸不单行(孙海运&方如玉,1998:176)我们知道英国阴雨无常,时常一场不期而至的雨就会搞得人心烦意乱。可想而知,如果是大雨突然下了起来,这将会给毫无准备的人带来多大的麻烦。所以,这里的喻体有大小不同的两类雨,而本体是不幸、灾祸,麻烦等纷至沓来,总之,是总体程度的质变式加剧。
三、小结
【浅析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推荐阅读:
浅析税务文化的文化认同07-09
浅析企业文化的构建11-25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内涵12-31
浅析建筑中的文化现象10-17
浅析新时期企业文化体系建设12-18
浅析和谐家庭与和谐文化的关系08-16
浅析宗教文化对藏族舞蹈的影响论文06-13
浅析重阳节与道教文化的关系12-09
浅析廉政文化进家庭的难点及应对措施12-27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