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半年历史知识点

2024-07-08

高二上半年历史知识点(共10篇)

1.高二上半年历史知识点 篇一

李贽的离经叛道

(1) 内容:

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 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 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 内容:

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2) 意义: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 内容:

①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 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②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 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 意义: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l) 内容:

①世界是物质的, 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②物质的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③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④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 意义: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学习探究】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阶段 时间 地位、特征

产生形成 春秋战国 (1)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荀子的改进,体系更加完整,但未受到统治者重视。(2)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包含民本思想。

遭受打击 秦朝 “焚书坑儒”,遭受沉重打击

确立正统 西汉 (1)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揉合到儒家思想当中,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2)趋向官方化、神学化。

走向成熟 宋明 (1)儒学从道教、佛教中汲取有益内容, 理学是儒、佛、道三家融合的产物。(2)由理学发展到心学,完成更为理论化、思辨化过程。

自我批判 明清 (1)出现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启蒙思想。(2)批判理学,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 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性。

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认识:

儒家思想之所以从“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正统思想,并不断自我调整,是因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能吸取“百家”之长,不固步自封,更在于他们能够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使之进一步发展。

2.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二

一、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

造纸术:西汉已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

印刷术:隋唐雕版印刷术——《金刚经》;北宋活字印刷术。

火药:唐末开始用于战争。

指南针:战国司南;北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数学

《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算筹和算盘推动古代计算的发展。

天文

留下了世界上最早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编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浑仪、简仪。

历法

《夏小正》、“殷历”。《授时历》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比现行公历早3百年,对指导农业生产帮助很大。

农学

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医学

西汉编订《黄帝内经》——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万世宝典”。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东方药物巨典”。

二、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成就

春秋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战国

新的诗歌题材——楚辞,《离骚》,屈原

汉朝

司马相如、张衡

半文半诗的综合文体——赋

唐诗

初唐:王勃、陈子昂。

盛唐: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白(“诗仙”)、杜甫(“诗圣”。)

中唐:白居易

晚唐:杜牧和李商隐

诗歌的黄金时期,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

宋词

柳永、李清照、辛弃疾、苏轼

婉约派:柳永(《雨霖铃》)、李清照(《声声慢》)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曲

关汉卿、马致远

关汉卿《窦娥冤》

明清小说

曹雪芹等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

三、中国古代的艺术成就

(1)汉字:原始社会晚期起源于“文字图画”,经历了: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发展过程。

(2)书法艺术的发展: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楷书发展:始于东汉,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草书发展: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魏晋以来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代表人物: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行书发展: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代表:王羲之等。

(3)绘画:

起源:远古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战国:楚国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盛唐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

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黄甲图》、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

(4)戏曲:

京剧: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道光年间“徽汉合流”的局面;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并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著名的“同光十三绝”;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京剧迎来了它的繁荣期。京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风靡全国,被誉为“国剧”。民国以来,又逐步走向世界。

3.历史高二上册知识点总结 篇三

历史高二上册知识点总结1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背景、含义、派别、影响)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主张、评价、影响)

(1)孔子创立(仁、礼、有教无类)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君舟民水,仁义王道,通过学“礼”来改变。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背景、主张、措施、影响)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土地兼并问题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集权。影响:加强了-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背景、影响、比较)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陆王心学

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批判继承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

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反对君主-、“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经世致用、亡国与亡天下

王夫之(著《船山遗书》)唯物论、辩证思想

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

历史高二上册知识点总结2

一、“开眼看世界”(背景、代表人物、目的、意义)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编译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海国图志》,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与《海国图志》: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启迪了人们的思想。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背景、背景、含义、代表人物、目的、时间、评价)

洋务派肯定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师夷长技以自强”

三、维新思想(背景

①早期维新思想(背景、代表人物、主张、评价)

②维新思想的发展(背景、主张、目的、评价)

(1)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借助孔子宣传变法,反对君主-,主张君主立宪。其思想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反对因循守旧。

(3)严复:翻译《天演论》,根据进化论宣传变法。

③实践:戊戌变法,失败原因: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

三、新文化运动(背景、概况、口号、内容、评价、影响)

(1)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德先生—democracy,赛先生—science);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2)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3)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倡导白话文。

(4)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把反封建与白话文结合起来。

(5)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原因、概况、影响)

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前: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2)五四后: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宣传;与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思想解放,工人运动,中共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

(注: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历程)

历史高二上册知识点总结3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旧三民主义(背景、含义、评价、影响、实践)

(1)基本内容: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革命,用暴力手段-清政府;(前提)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通过政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社会革命,核定地价,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地价归国家所有,国民共享。(特色)

(2)历史作用:指导了辛亥革命的进行,-了清政府,结束了君主-,建立了中华民国。

2、新三民主义(背景、比较、评价)

(1)“新”的表现(与旧三民主义的不同):明确提出反帝目标;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等。

(2)历史作用: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北伐战争的胜利。

二、-思想(背景、含义、过程及内容、影响)

1、-的论著及思想主张

(1)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论著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著有:《新民主主义论》

(3)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论著有:《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思想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利于民主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取得了独立,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3、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背景、过程及内容、性质意义)

1、内容:

它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十二大的内容、南方谈话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判断实践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是对-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中国走上了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意与-思想的意义相比较;理论的意义包括两方面:实践活动及活动效果)

3、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四、“-”重要思想(背景、过程及内容、作用)

1、含义: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作用:它进一步回答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3、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4.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篇四

【知识梳理】

、百家争鸣

1. 背景:(l)春秋战期产力提高促进封建经济迅速发

第1课 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形

【知识梳理】

、百家争鸣

1. 背景:(l)春秋战期产力提高促进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社变革:社结构发急剧化士受重用, 并提自主张

(3)术移:现私讲,官府发展民间

(4)社需求:各纷争社环境才及其治略需求

2.各派代表物:①道家:庄;②儒家:孔、孟荀;③墨家:墨;

④家:商鞅、韩非;等等

3. 评价:(1) 百家争鸣历史第思想解放运;

(2) 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重要阶段;

(3) 各家派彼渗透、吸收、融合奠定思想文化发展基础

二、儒家思想形:

期 物 主张

春秋 孔 ①政治:a.核仁即 b.德政,即强调统治者要德治民惜民力反苛政c.主张克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礼乐制度②教育:首创私,主张教类

战 孟 ①政治:a.发展孔仁“仁政思想b.发展孔德治民思想,进步提民贵君轻民本思想②伦理:主张性本善

苟 ①政治:a.施政用仁义王道,德服b.强调民群众力量,提君舟民水思想②伦理:主张性本恶

影响:战期儒诸百家蔚宗发展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三、道家

期 物 主张

春秋 ①哲:a.认世界本原道强调要顺应自b.认世界万物停运,关系相互依存且断转化

②政治:提治主张

战 庄 ①认世界万物都相②认放弃切差别观念,能精神自由

四、家

①集者:韩非

②主张:提系统治理论, 主张依治

③意义:迎合建立统专制家历史发展趋势

【习探究】

1、比较孔、孟、荀思想异同

项目 孔 孟 荀

同 仁思想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政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异 性论 性相近性本善 性本恶

2、何看待儒家民本思想

提示:①孔、孟荀民本思想既脉相承各具特色孔提仁思想强调德治民;孟提民贵君轻观点;荀提君舟民水观点

②并维护民利益发点种加强统治策略

5.高二历史会考备考知识点 篇五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6.高二会考历史知识点精选总结 篇六

4、1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a b)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2)内容:①确定了国名 、国旗、国歌等

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内容)——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是施政纲领 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3)意义:为建立新中国作了重要准备。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a b)

(1)时间、地点:1949年10月1日、北京。

(2)意义:①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②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③为国家的政治建设逐步展开奠定了基石 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a b)

1954年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内容:①确定了国家的性质(人民民主国家)、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②规定了公民权利和义务(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机构——全国和各级人大;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③确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原则(特点):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开创人民民主新阶段

4、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b c)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确立: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该制度确立。

意义:是中国政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基础,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确立与发展:

①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②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③1956年,“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意义: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法宝之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历史条件:①统一的多民族长期存在 ②民族分布的特点决定 ③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和命运

确立过程: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确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③到1965年成立了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意义: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保证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2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1、“”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a b)

(1)对公民的民主政治、人身权利和尊严的践踏。

(2)对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严重破坏

① 革命委员会的建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③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④民主党派人士受到严重的人格侮辱。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a b)

主题报告: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中共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内容: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为中心)③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④重大决策:改革开放

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的伟大转折。②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③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时代。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b b)

1、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2、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宪法:1982年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

3、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的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确定下来。

4、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4、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极其实践

1、“一国两制”的构想(a b)

(1)提出过程:

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②1981年,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主张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④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报告会议》通过,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2)含义: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①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构想;②是实现祖国统一的道路;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③为国际上解决争端提供新途径。

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a b)

(1)香港回归

①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香港问题

②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③1990年,根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起草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④19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澳门回归:① 1987年,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11912月20日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港、澳成功回归的原因:

① 前提(根本):中国综合国力提高 ②群众基础:港澳同胞渴望回归

③关键: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 ④法律依据和保障:联合声明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4)港、澳回归的意义:

①国内: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②国际: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3、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b c)

①1979年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开创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

②1980年后,海峡两岸交往不断加强,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交流日益频繁。

③1992年,“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④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通过,以推动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7.高二会考历史知识点重点总结 篇七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这包括一战后战败国与战胜国的矛盾、30年代的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二战后超级大国和其他发达国家间的矛盾。其集中表现形式为先是从列强争霸到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从法西斯主义与反法西斯主义间的矛盾到霸权主义与反霸权主义的矛盾,美国与欧洲联盟、日本间的矛盾以及欧洲联盟内大国的争斗。

(3)殖民地半殖民地、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经历了20世纪上半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反对宗主国的殖民剥削和政治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以及二战后一大批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争取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斗争。在当代世界,新兴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已由对抗关系发展到控制与反控制、斗争与协调的关系。

8.高二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梳理 篇八

②辛亥革命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③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热情,

④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⑤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2、表现: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最快(纺织业第一,面粉业第二)

3、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推动因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

9.高二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2020 篇九

原始社会(-前2070)

奴隶社会:夏(形成)前2070-前1600

禹—桀

商(发展)前1600-前1046

汤—纣都城: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强盛)前1046-前771

武王—周幽王都城:镐京(今西安)

春秋(瓦解)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邑)-前476

封建社会:战国(确立)前475-前221

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三.特征表现

政治: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完善

①国家权力继承秩序的确立和完善(禅让-王位世袭-嫡长子继承)

a.禅让制:原始部落,民主选举

从禅让到世袭是社会的重大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宗法制:含义:周人把血缘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大宗小宗(家族等级政治隶属)

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②地方管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内外服制-分封制-郡县制)

b.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

含义: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

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对象:宗族姻亲、功臣、殷商贵族

义务:服从周王的政令;

承担军事义务;

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

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诸侯国:鲁齐燕宋卫晋

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瓦解: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根本原因)

宗法分封的原则遭到破坏;

兼并战争;

战国各大国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

c.郡县制:商鞅变法确立(背景内容作用)

背景: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制崩溃;

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

阶级: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法家思想

直接原因:秦国落后,秦孝公要求变法

内容: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作用:为秦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中央集权的雏形。

10.历史高二上册知识点总结 篇十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编译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海国图志》,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与《海国图志》: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启迪了人们的思想。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背景、背景、含义、代表人物、目的、时间、评价)

洋务派肯定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师夷长技以自强”

三、维新思想(背景

①早期维新思想(背景、代表人物、主张、评价)

②维新思想的发展(背景、主张、目的、评价)

(1)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借助孔子宣传变法,反对君主-,主张君主立宪。其思想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反对因循守旧。

(3)严复:翻译《天演论》,根据进化论宣传变法。

③实践:戊戌变法,失败原因: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

三、新文化运动(背景、概况、口号、内容、评价、影响)

(1)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德先生—democracy,赛先生—science);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2)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3)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倡导白话文。

(4)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把反封建与白话文结合起来。

(5)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原因、概况、影响)

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前: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2)五四后: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宣传;与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思想解放,工人运动,中共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

上一篇:接待工作总结下一篇:仲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