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精选9篇)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 篇一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作业答案一
填空题:
1.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任务有教给幼儿一些初数学初步知识、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良好品德和学习习惯。
2.幼儿园数学教学的内容一般包括
单选题:
1、1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内容应该安排在大班进行。
2、演示法教学方法强调的是教师的操作。
判断题:
1、游戏法的运用数量并非是随着幼儿的年龄的增长而增多的。
2、在幼儿园教给幼儿的数学知识不是越多越好。
简答题:
1、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注意:
(1)提供条件使幼儿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而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使幼儿的注意力和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激励幼儿渴望去学习新知识。
(3)善于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不要把知识或操作结果直接灌输给幼儿,注意启发幼儿思考、操作、探索学习过程。
(4)及时肯定和鼓励幼儿学习上的进步,提高幼儿学习的信心。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作业答案二
填空题:
1.教幼儿学习比较两组物体多少的主要目的是使幼儿学会使用对应比较的方法来辨别物体数量的多少,培养幼儿的初步比较能力。
2.排序是按物体的某种特征或按一定规则来排列物体,后一种排序现在也叫做模式排序。单选题:
1.按物体用途分类是大班的教学要求。
2.在小班 不要求幼儿按数字排序。
判断题:
1.、进行物体分类、排序、比较多少的活动有助于幼儿积累感知集合、对应的经验。
2、在小班开展比较两组物体多少的教学应要求幼儿用实物来进行比较。
简答题:
1、在日常生活中组织幼儿进行物体分类、排序的练习活动的基本方法:
(1)分类、排序的活动有助于幼儿积累感知集合及对应的经验,有助于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归类或分析推理的能力。
(2)除了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教师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组织幼儿进行分类、排序的练习,如在进餐或游戏环节,要求幼儿把餐具或玩具按类别摆好放整齐,在户外活动时可以要求幼儿按由矮到高的顺序排队,或者按男孩、女孩的性别特征排队。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作业答案三
填空题:
1.基数、序数是自然数的两个含义,一个数当用来表示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时叫做基数;一个数当用来表示集合中元素的排列次序时叫做序数。
2.幼儿对基数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计数 活动来实现的。
3.幼儿形成初步数概念的标志有认识10以内数的实际意义、认识10以内相邻数的关系、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
单选题:
1.幼儿数概念的发展是从计数开始的,计数能力发展的顺序是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理解数的守恒。
2.认识相邻数、数的组成都是大班的教学内容。
判断题:
1.数的守恒指的是一组物体的数目不因其体积大小排列形式的改变而改变。
2.按物点数的教学 中药注意通过让幼儿数多种食物,逐步抽象出数的概念,使幼儿初步体会到一个数可以代表相同数量的任何物体的个数。
简答题:
1、认识“1和许多”的教学方法与步骤:
(1)教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初步认识“1”和“许多”,区分哪些物体是1个的,哪些物体是许多的。
(2)教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1”和“许多”。
(3)教幼儿通过分与合的操作活动,初步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知道“许多”可以分成“1、1、1…”,“1、1、1…”合起来是“许多”。
(4)通过寻找物体的活动,加深幼儿对“1”和“许多”的认识。寻找的方式有:①让幼儿在已准备好的环境中找一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②引导幼儿在自然环境中寻找“1”和“许多”;③引导幼儿用记忆表象寻找“1”和“许多”。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作业答案四
填空题:
1.幼儿1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要求是使幼儿初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认识加号、减号和等号;学会解答简单的口述加减法应用题,培养初步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利用自然物做计量工具,教幼儿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叫自然测量。
单选题:
1.小班几何图形的教学要求是认识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中班几何图形的教学要求是认识长方形、梯形和椭圆形。
2.认识“昨天、今天、明天”是中班 的时间教学内容,认识“白天、晚上、造成、黑夜”小班的时间
教学内容。
判断题:
1.平面图形的教学中经常让幼儿通过操作巩固认识,“数图形和分割图形”是中班教学中常用的操作法。
2.幼儿空间方位的教学内容应遵循“上下→前后→左右”的先后顺序,从自身为中心过度到以课题为中心。简答题:
1、教大班幼儿学习二等分的方法:
(1)教师以一种等分方法演示讲解“二等分”的含义;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二等分后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3)提供材料让幼儿操作,启发幼儿尝试及探索“二等分”的各种方法;
(4)检查幼儿操作情况,帮助幼儿归纳“二等分”的各种方法,进一步理解“二等分”的含义及物体二等分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5)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继续操作练习,巩固对“二等分”的认识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 篇二
关键词:图画故事,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阅读指导
图画故事即通常所谓的“图画书”,它是以图画为主要叙事手段,为幼儿讲述故事或传递信息的书[1]。图画书目前被幼儿园和家庭广泛使用,是幼儿早期阅读的重要形式。图画书阅读对促进儿童语言的迅速发展有重大作用, 英国Book Start阅读研究中心研究发现,学前儿童的言语有近50% 都是在图画书阅读中习得的。图画故事书的阅读从故事内容的选择开始,到通过对该故事的阅读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图画故事书促进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1.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语音
随着学前儿童发音器官的逐步完善,听觉灵敏性的不断发展,4岁左右幼儿的语音水平也随之提高,主要表现为意识的明显发展。他们能自觉地通过倾听成人的发音而辨别自己的发音是否正确,并能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发音器官,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发音。图画故事书的内容大都选自富有儿童情趣的生活,文字简短、画面生动,容易在幼儿的大脑里建立起正确的语音表象。成人在给孩子讲述图画故事的过程中,会特别注意语音还有故事中语调的变化。讲述图画故事过程中,成人正确合适的语音、语调的不断强化,对幼儿掌握正确的读音不断进行了正强化,这对学前儿童的语言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2.丰富学前儿童的词汇
词是语言的基本构成单位,词汇是否丰富,使用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语言的表达能力。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词汇数量的增加、词类范围的扩大以及对词义理解的准确和深化。图画故事中出现的词汇绝大多数是可见可感的事物、现象、动作或状态。通过让幼儿阅读图画故事书,能很好地扩大他们对词汇的认知。例如“非常”“气极了”等抽象词语对幼儿来说很难掌握,《菲菲生气了》这本图画故事书便为幼儿建立起了认识和理解抽象词汇的桥梁。“气极了”“踢打”“尖叫”“火红火红的咆哮”等词汇所要表达的意蕴透过形象生动的图画表象,结合词语的表达,让幼儿获得了初步的了解,同时深刻地体会到了“非常生气”这种情绪的种种表现方式。因此,图画故事中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方式,很容易让幼儿在阅读图画故事书时,自然地学到并挑选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词语,通过记忆和模仿来掌握大量丰富、生动的词汇。
3.帮助儿童掌握组成词句的语法规则,使语言表达更流畅
年幼的孩子常常语不成句,不能连贯地、完整地讲述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还主要体现在句法的掌握上。图画故事书中词语的选择、词组的搭配和句式的调整,十分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并结合语言的修辞手法,排比、比喻,层层递进,或以三段式结构,形成自然美妙的旋律,非常适合幼儿学习,帮助幼儿掌握语法规则。例如玛格丽特·威尔士·布朗的《逃家小兔》中, “如果你来追我,我就变成……”“如果你变成……”“我就变成……”图画故事中富含节奏感的句子简单、有趣,生动描述了故事所要表达的情节和情绪,深受幼儿喜爱,并且很容易被幼儿记住。成人在引导幼儿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利用这样的句式,完整、连贯地复述故事,让幼儿在感受语言音律美感的同时,语言表达更加流畅、完整。
4.提高幼儿口头表达能力
幼儿园里,教师拿两个不同版本的《粽子里的故事》 让孩子讲述,一种是该版本的图画故事,图文并茂; 另一种是以文字为主,配上少量插图。很明显,幼儿对图文并茂版本的讲述更丰富、生动、完整。图画故事画面中的细节描述能让儿童回忆起更多的内容,甚至能启发他们进行新的创编[2]。
二、图画故事的阅读指导
图画故事,其图文并茂的形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如何有效地利用图画故事书阅读来发展幼儿的语言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探讨的问题。
1.引导幼儿学会倾听
言语的模仿说理论认为,儿童通过模仿,可以不断地学习、掌握语言。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是先听后说。听是说的前提,学前儿童的语音、词汇、语法,是通过听来感知的。日本著名图画书阅读的推广者松居直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洛姆·布鲁纳都建议老师或家长要为儿童读故事。在图画故事中,老师或家长通过优美的语言用自己的声音讲述故事,培养儿童倾听的能力和习惯,这是发展幼儿语言的基础[3]。图画书是因为其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语言简洁、内容有趣,成人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幼儿可以通过零零碎碎的语言和形象,将听到的和看到的图画书中的语言信息联系起来,贮入大脑,当幼儿需要口语表达的时候,这些贮入大脑的语言材料会被重新加工,成为学前儿童自己的语言。因此,成人要选择适宜的图画故事书,多为幼儿讲故事,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2.尊重幼儿阅读的主体性
意大利的马拉古齐说: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方式。”不同的孩子阅读相同的文本也会产生各自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所以,在阅读图画故事过程中, 切忌压制孩子的奇思与乐趣,要理解某些幼儿拍书等触书行为,不用过于担心幼儿对图画故事的表述是否符合逻辑。成人要重视学前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尊重孩子独特的阅读感受,启发儿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经历,这样才能让阅读走进孩子的心,让孩子真正享受阅读的快乐, 并促进其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阅读中配合形象的肢体动作,鼓励幼儿互动
轻松愉快的气氛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心理条件,这有利于消除儿童的压力,使他们敢于表达,促进语言的发展。 图画故事书阅读的指导过程中成人应该尊重孩子喜欢游戏、追求快乐的天性,当引导孩子欣赏画面时,成人可以一边运用丰富的语音语调朗读故事,一边用生动夸张的肢体动作、神态辅助语言来“演”故事,并让儿童模仿。例如安妮塔·婕朗《猜猜我有多爱你》中,“我的手举得有多高, 我就有多爱你”“我跳得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图画故事中小兔子做出各种动作来形容自己对妈妈的爱,这些动作简易、生活化,也非常有趣。幼儿喜欢模仿,而且很快就能够学会,他们会像小兔子学习,并很容易记住小兔子表达爱的语言和动作。
4.在阅读中为幼儿提供表达机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要在实践中创设一个能使孩子们想说、爱说、 会说的语言环境。成人或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方法,调动幼儿说话的积极性,并给予反复练习的机会[4]。图画故事经过艺术加工,在文字设计上都有着独特的语言规律和句式特点,教师可以在阅读时为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组织开展不同的语言交流活动。小班的孩子,阅读的时候鼓励他们把想说的话和书本中看到的图画配合起来,而对于中大班的孩子,则根据图画故事书进行多样的创编活动,让幼儿在深入理解词汇和句式的同时尝试进行运用。例如安东尼·布朗的《我妈妈》,故事中出现的“我妈妈像蝴蝶一样美丽,还像沙发一样舒适”; “我妈妈像猫咪一样温柔,有时候,又像犀牛一样强悍” ……这么一大段的比喻句,是一个非常好的语言表达示范素材。这个绘本中,可以先引导孩子回忆妈妈的特点,然后鼓励孩子用“我妈妈像……一样……”的句式来进行口语表达,这样孩子在无形中就轻松地学会了如何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清楚、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总结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 篇三
【关键词】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4-0041-05
学前儿童在社交情境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从而产生消极或积极的情绪反应。为了应对这些反应,儿童会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方式,主动运用各种策略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当面临一些异常刺激时,有的儿童选择回避和退缩,有的儿童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还有的儿童能重新对问题进行思考。具有情绪调节能力的儿童知道在人际交往中如何根据需要隐藏或改变情绪反应,能利用一些策略去调节情绪。儿童选用何种策略来调节自己的情绪非常重要,其结果具有长期或短期的效应,会对儿童的情感、认知、社会行为、心理健康等产生不同的影响。Gross(2002)研究发现,采取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会对不同的情绪及情绪的不同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1〕
一、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划分
学前儿童用于调节情绪的策略虽然多种多样,却可以按一定的标准将其分为几类。
实证研究往往按观察结果划分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这种分法可操作性较强、易理解。陆芳、陈国鹏(2007)结合前期观察结果,把幼儿的情绪调节策略分为六种:自我安慰、替代活动、被动应付、发泄、问题解决和认知重建。〔2〕 姚端维、陈英和、赵延芹(2004)则将其分为建构性策略、破坏性策略、回避性策略和释放性策略。〔3〕按观察结果划分,不同分法中的类别有的可以相互替换,且缺少理论模型的支持,每位研究者都根据自己的标准单独进行分类,缺乏进一步的修订和整合。
有的研究者则根据自己建立的情绪调节理论模型来分类。这类分法的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在应对方式模型中,Lazarus和Folkman根据个体是企图从外部还是内部改变事件,将情绪应对策略分为问题中心的应对和情绪中心的应对两大类。〔4〕在情绪过程模型中,Gross提出了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这两种常用的情绪调节策略。〔5〕 然而这类分法并不是专门针对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的,且在实际观察或实验中的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另外,上面所提到的情绪调节策略都是针对消极情绪的,没有涉及积极情绪的调节。黄敏儿、郭德俊(2001)在研究中以Gross的情绪调节策略理论为基础,发现在积极情绪调节中,儿童更多采用重视和宣泄两种策略。〔6〕
二、不同年龄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
(一)儿童情绪调节策略运用的发展
学前儿童运用情绪调节策略的总体特点是: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儿童,替代活动都是其最主要的情绪调节策略,而发泄和自我安慰策略则运用最少。问题解决、认知重建策略的运用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发泄策略则随年龄增长有减少的趋势。
3岁儿童使用发泄策略明显多于更为年长的儿童。姚端维等(2004)通过比较策略使用的年龄差异,发现3岁儿童更倾向于使用情绪释放策略。〔7〕Stansbury等(2000)的研究结果表明,发泄策略的运用随年龄增长而递减的趋
势显著。〔8〕陆芳、陈国鹏(2007)的研究也发现对于发泄策略的运用,3岁儿童与4岁儿童、3岁儿童与5岁儿童之间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9〕
4岁是儿童运用自我安慰策略的一个分界点,儿童4岁以后运用自我安慰策略少于4岁以前。陆芳(2004)观察发现,3岁儿童与5岁儿童在自我安慰策略的运用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但3岁儿童与4岁儿童、4岁儿童与5岁儿童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10〕姚端维等(2004)发现,4岁儿童较多使用建构性策略。〔11〕
3岁儿童与5岁儿童无论是在运用积极还是消极调节策略时都存在显著差异,而3岁儿童与4岁儿童只在运用积极调节策略时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陆芳、陈国鹏(2007)的研究发现,5岁儿童对认知重建策略的运用虽不常见,但明显多于3岁和4岁儿童。〔12〕Kochanska(1994)提出,认知重建或许是学前儿童面对挫折时所能达到的最高级的应对方式。姚端维等(2004)的研究却表明,5岁儿童使用回避策略要多于3岁和4岁儿童。〔13〕
侯瑞鹤、俞国良(2006)研究发现,总体来说,儿童使用平静化策略远远多于其他策略。〔14〕Gosselin等(2002)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平静化策略是儿童最常用的情绪表达策略,但儿童在积极情境下更多使用平静化策略,在消极情境下则更多使用掩饰表达策略。〔15〕原因可能是用平静的方式来隐藏积极情绪更容易为他人所接受,而且也不会显得太夸张。
(二)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发展的生理及心理基础
Tager-Flusberg(2000)的研究发现,皮质抑制机能是实施情绪调控的生理前提,神经系统的发育直接影响着调控能力的形成和发展。〔16〕个体绝非一出世就具备了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初生的婴儿几乎完全受冲动和欲望的影响,很难长时间进行同一种活动,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随着大脑皮质机能逐渐完善,兴奋和抑制越来越趋于平衡,儿童逐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控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因此,大约3~4岁以后,儿童逐渐发展出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但仍不十分明显。5岁是其变化过程中的转折点,5~6岁儿童大多具有一定的情绪控制能力。可见,生理机制的成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情绪控制能力的发展。
从生理学意义上说,情绪调节可以看作是一个使有机体从激动状态回归平静状态的体内平衡过程。Fabes等(1994)研究发现,心脏的基本活动方式预示着有机体抑制体内平衡以应对刺激的潜能,以及自我调节以恢复体内平衡的潜能。面对新奇刺激时,那些心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的儿童更容易产生害羞、恐惧的反应。在一个啼哭的婴儿面前,学前儿童的心率变化与其安慰行为(情绪调节策略)之间显著相关。〔17〕心率会因年龄、性别及其他生理情况而不同。儿童年龄愈小,心跳愈快。
Davidson等(2000)从神经系统科学的观点出发,认为情绪调节包括内隐的、自动的情绪产生过程和主动的情绪调节过程。〔18〕当个体受到情绪刺激时,先是经历自动的情绪产生过程,该过程更多的是与边缘神经系统、海马回、杏仁核等神经系统的变化有关,然后经历主动的情绪调节过程,该过程主要与认知调节以及个体对有关情绪肌的抑制与调节有关。该假设也得到了Jackson等人(2000)实验的支持。〔19〕
Sullivan(2000)提出了心理理论两成分模型(即社会知觉成分和社会认知成分)。他认为,社会知觉成分出现较早,它的初始发展发生在3岁以前,新生儿就已能对人的面孔和声音作出不同的反应;而社会认知成分则在3~4岁间表现出从无到有的改变,儿童直到5岁才能普遍通过社会认知任务的测试。〔20〕由于情绪调节涉及儿童对他人和环境的理解、认识及预测,因此儿童需要对自己、他人以及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这种社会认知的发展促进了情绪调节能力的提高。
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成人的指导和教育下与社会、他人及环境互动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丰富,积累的实践经验也越来越多,3岁后儿童的语言能力迅速发展,这使他们能越来越多地内化外在的标准、规范和价值观,有意或无意地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由此,儿童调控自我行为、情绪和认知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三、影响情绪调节策略运用的主要因素
(一)气质表现度
气质表现度是指在情绪表现行为上稳定的个体差异。总体说来,高表现度的个体在拥有某种情绪时会比低表现度个体显露出更多与这种情绪有关的外在行为。
Gross(2000)的研究发现,在观看反映正性情绪的影片时,高表现度的儿童更愿意显露出自己的正性或负性情绪,难以抑制自己的真实情绪;而低表现度的儿童控制力较强,能较好地控制情绪尤其是负性情绪。〔21〕
Eisenberg等人(1997)指出,要预测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必须评估两个重要的气质维度,即情绪强度和调节程度。他们认为,中等水平的调节和中等强度的情绪的组合可能是最佳的,因为这样的儿童具有情绪表达能力、计划能力、以问题为中心的应付能力以及灵活运用各种情绪调节策略的能力。〔22〕
(二)性别差异
不同性别的儿童在表达愤怒情绪时存在显著差异,女孩更善于调节愤怒情绪,男孩则更多地出现破坏性行为。陆芳(2007)认为,男孩似乎觉得他们在选择表达愤怒的方式时较少受限制,因而更多地考虑如何使自己心里更舒服;女孩调节消极情绪的能力更为明显地受到父母和社会化的影响,对女孩的愤怒加以管理和控制也是文化习俗之一。
女孩采用哭泣策略多于男孩。在个体发展早期,男孩和女孩在采用哭泣策略时所接收到的父母给予的信息是不同的。万晶晶等人(2002)研究发现,母亲对女孩充分表达自己的快乐和悲伤是持支持态度的,对女孩的哭泣也不会严厉禁止;而男孩在早期就被要求要坚强,不轻易哭泣。〔23〕因此,女孩比男孩更多地采用哭泣的策略来释放情绪。
(三)儿童的社交地位
Mostow(2002)认为,儿童倾向于接受能更好地调适情绪、更为社会化、经常表现出正性情绪的同伴,而经常表现出负性情绪的儿童会更多地体验到同伴的拒绝。〔24〕Maria等人(2003)发现,“暴力”不利于儿童被同伴接受和与同伴建立友谊,解释自己愤怒的感觉或和解则有利于同伴的接受。〔25〕因此,儿童为了被同伴接受,必须学会运用合适的情绪调节策略。
儿童的社交地位影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罗峥等人(2002)的研究显示,低社交地位的儿童在与高社交地位的儿童交往时,很少会采用攻击性策略,而经常表现出恐惧和顺从。〔26〕
不同同伴关系和社交地位的儿童在情绪调节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李梅等人(2005)认为,受欢迎儿童常采用情感求助、认知应对和情绪表露三种策略,被拒绝儿童常采用压抑的方式,被忽视儿童则常采用回避的方式。〔27〕这表明采用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有争议儿童和被忽视儿童在集体中处于一种比较特殊的地位。邹泓(1998)在研究中指出,有争议儿童一方面具有与受欢迎儿童相似的领导行为,另一方面也具有与被拒绝儿童相似的攻击性。〔28〕
(四)儿童与照料者之间的互动
Denham(1998)指出,个体差异的存在除了某种生物学原因之外,还应该有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她提出了情绪能力原因论,指出照料者与儿童之间的互动也是形成情绪调节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因为儿童的情绪调节基本上是在与照料者互动的情境中发展起来的,照料者为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提供了发展的结构或框架。〔29〕Roberts和Strayer(1987)研究发现,有一些父母倾向于让孩子隐藏或压抑他们的情绪,而另一些父母则更强调直接解决问题或寻求社会支持。〔30〕因此,来自父母的差异势必会影响儿童自身的情绪调节能力。
父母还常常会引导儿童在情绪表达上接近文化和家庭规范。有的父母不仅会教给孩子情绪表达的规则,而且会明确指出调节情绪的方法。Wang(2001)的研究表明,如果母亲在与孩子讨论情绪时侧重于对情绪作详细的因果解释并与孩子积极互动,讨论内容多侧重于个人的主题以及孩子的自主和偏好,儿童就更愿意表现自我的情绪;相反,如果母亲很少对情绪作出解释,讨论时主要是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讨论内容多侧重于社会常模、道德准则和适宜的行为,儿童就会在社会情境中更多地运用规则来控制或调节自己的真实情绪。〔31〕
四、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情绪调节是社会情绪能力和心理健康的整合过程,对儿童未来的发展有显著的影响。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已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也陆续发表,但是目前看来,已有的研究尚存有不少缺陷,很多问题仍有待研究。
第一,情绪调节策略似乎不能简单地按消极与积极来划分。选择情绪调节策略的标准是什么,这在具体情境中无法给出统一的答案。同一种调节策略在一种情境下是积极的,在另一种情境下可能就是消极的。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有:(1)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总是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因此,能适应一种情境的策略不一定能适应另一情境。(2)情绪调节策略是否有效取决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因此,策略的选择存在着某种个人标准,这种标准可能与基于普遍期望的外部标准不相一致。例如,面对挑衅,攻击能力较强的儿童认为制服对方是最好的情绪调节方式,但有的儿童可能认为告诉教师或家长是最好的策略。(3)同一种情绪调节策略还会因儿童的年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3岁儿童使用自我安慰策略在很多时候比使用发泄策略更受欢迎,但如果到了5岁仍过多地使用自我安慰策略,就需要引起重视了。(4)情绪调节策略本身也有个适度使用的问题。任何情绪调节方式或方法,如果使用不当(不足或过度) 都会产生适应不良或失调的问题。例如,儿童不可能从来不采用回避策略,但使用过度则会影响其发展。
第二,情绪调节策略的分类存在问题,各种研究采用不完全统一的编码系统和策略分类,因此很难整合这些研究结论。有些功能、意义模糊不清的行为在策略分类时会出现难以明确归类的问题,今后的研究可借鉴情绪维度和情绪的分类,对情绪调节策略作多维度、多水平的划分。
以往关于情绪调节策略及其发展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研究消极情绪的调节,所谓最好的情绪调节方法也大多是针对消极情绪而提出的。而实际上,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如果积极情绪过于高涨,也必须进行调节。而积极情绪的调节有哪些策略、是如何发展的,目前的研究仍较少。
第三,影响儿童选择情绪调节策略的各因素彼此交织。因此,今后的研究不仅可以继续横向或纵向考察各因素对儿童策略选择的影响,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解析影响儿童策略选择的独立因子,进而探讨影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发展的潜在因素。
尽管有研究发现不同社交地位的儿童采用的情绪调节策略有所不同,可是究竟哪个是因、哪个是果,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明。
国外研究者发现,照料者为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提供了发展的框架。然而在我国文化背景中,父母或其他照料者较少与儿童就情绪调节问题进行沟通,也很少教儿童如何调节情绪。那么我国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是如何受到其照料者的影响的、影响效果如何,这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揭示。
在我国,独生子女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与多子女家庭相比,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儿童与父母等照料者的情感互动是不同的,而且独生子女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与其他兄弟姐妹的情绪沟通,那么,他们的情绪调节策略如何发展,与多子女家庭的儿童有哪些不同,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四,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真正的发展过程和机制仍不明确。受研究规模的限制,现有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很好的外部效度。每一个年龄段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使用情况需进一步系统化,并建立标准。明确每一种策略真正形成并为儿童所运用的关键期,有利于我们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如对3岁儿童不要强求他们采用认知重建策略,而5岁的儿童如果仍以发泄策略为主,就要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重视了。此外,我们应重视占绝大多数的“中间层”儿童,避免只聚焦于研究极端的策略。
参考文献:
〔1〕〔5〕GROSSJJ. Emotionregulation: Affective, cognitive, and social consequences〔J〕. Psychophysiology, 2002,(39):281-291.
〔2〕〔9〕〔12〕陆芳,陈国鹏.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5):1202-1205.
〔3〕〔7〕〔11〕〔13〕姚端维,陈英和,赵延芹.3~5 岁儿童情绪能力的年龄特征、发展趋势和性别差异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8(2):12-16.
〔4〕LAZARUS R S, FOLKMAN S. Stress,appraisal,and coping〔M〕.New York:Springer,1984:31-38.
〔6〕黄敏儿,郭德俊. 情绪调节方式及其发展趋势〔J〕. 应用心理学,2001,(2):17-22.
〔8〕STANSBURY K, SIGMAN M. Responses of preschoolers in two—frustrating spisodes:Emergence of complex strategies for emotion regulation〔J〕.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2000,161(2):182-202.
〔10〕陆芳.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及其相关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14〕侯瑞鹤,俞国良.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策略的使用〔J〕. 心理科学,2006,29(1):18-21.
〔15〕GOSSELIN P,WARREN M,DIOTTE M. Motivation to hide emotion and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real and apparent emotions〔J〕.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2002, 163(4):479-495.
〔16〕〔20〕TAGER—FLUSBERG H,SULLIVAN K. A componential view of theory of mind〔J〕.Evidence from Williams’ Syndrome Cognition,2000,76(1):59-90.
〔17〕FABES R A,EISENBERG N,KARBON M,et al.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s vicarious emitional responding and prosocial behavior:Relations with mother’s pereeptions of reactivity〔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4,(30):44-55.
〔18〕DAVIDSON R J,JACKSON D C,KALIN N H.Emotion,plasticity,context and regulation:Perspectives from affective neuroscience〔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0,126:890-906.
〔19〕JACKSON D C, MALMSTADT J R,LARSON C L,et al.Suppression and enhancement of emotional responses to unpleasant pictures〔J〕.Psychophysiology,2000,(37): 512-515.
〔21〕GROSS J J, JOHN O P, RICHARDS J M. The dissociation of emotion expression from emotion experience: A personality perspective〔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0,26(6):712-726.
〔22〕EISENBERG N, FABES R A, LOSOYA S. Emotion responding: Regulation, social correlations, and socialization〔M〕//SALOVERY P,SLUYTER D J. Emotion developmentandemotional:Intelligenceeducationalimplication.New York:Basicbooks Inc.,1997:129-163.
〔23〕万晶晶,周宗奎.国外儿童同伴关系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3):91-95.
〔24〕MOSTOW A J,IZARD C E,FINE S,et al.Modeling emotional,cognitive,and behavioral predictors of peer acceptance〔J〕.Child Development,2002,73(6):1775-1787.
〔25〕MARIA S, JENSV.Angerregulationbetween friends: Development and prediction of peer acceptance〔J〕.Methods and Techniques in Children’s Research,2003,(25): 11-29.
〔26〕罗峥, 郭德俊, 方平. 小学生对情绪社会调节作用的理解〔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3):34-39.
〔27〕李梅,卢家楣.不同人际关系群体情绪调节方式的比较〔J〕.心理学报,2005,37(4):517-523.
〔28〕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39-44.
〔29〕DENHAM S A. Emotional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M〕.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1998:3-30.
〔30〕ROBERTSWR, STRAYERJ. Parents’responses to the emotional distress of their children:Relations with children’s competence〔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7,(23):415-422.
4.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作业3 篇四
(第5至7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的主要取向是。
2.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目标的四个层次是、、、。
3.学前儿童音乐课程内容组织的标准是、、。
4.幼儿园音乐课程评价的四个基本问题是、、、。
5.学前儿童音乐技能类型有、、、。
6.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运用铺垫手法的两种目的是、。
7.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两种铺垫方式是、。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
2.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内容组织
3.音乐技能
4.技能
5.意象
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35分)
1.以音乐教育内容为结构框架的目标体系中组成体系的四部分内容结构与三个目标纬度各是什么?
2.音乐表现性评价设计的三个步骤是什么?
3.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观。
4.器乐曲动作意象有哪三种方式?
5.简述动作意象的原则。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阐述幼儿年龄阶段音乐关键经验目标中第一、二个层次的音乐形式经验目标。
2.阐述行为目标准确表述的要求,并举例。
五、音乐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10分)
分析“水族馆”的曲式结构与音乐内容主题。
5.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作业及参考答案 篇五
与理想中的评价标准进行比较,这种比较使教师能清
一、填空题:(每空1分)楚地把握到幼儿在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中的位置,同时制订今
1、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空间。后发展的目标。
2、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线条、形
17、色彩的三要素是。体、结构和色彩。
18、色彩的明度是指色彩的程度,在七种基本3、20世纪初期,色相中,最亮的色彩是黄色。台梭利 的幼儿教育思想及 杜威 的教育思想相继传入我 国。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当时主要摹仿采纳的是经由
二、选择题:(每题2分)日本传来的 福禄倍尔 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
1、美术也称、或 学模式。A、形体艺术B、影像艺术C、造型艺术4、1994年定稿并出版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D、视觉艺术E、民间艺术F、空间艺术 出:“年幼的儿童以极大的热情对视觉艺术教学所提供的艺
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涉及C、D和F学前儿童美术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术材料进行实验,对各种观念进行探究。他们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共享过程中表露出欢乐和兴奋。创造是这种教学的核心。”
5、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分别是 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写实期。
6、里德生平著作等身,最重要的著作是《通过艺术的教育》。
7、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涂鸦线条有 杂乱线、单一线、圆形线、命名线四种水平。
8、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装饰阶段、再现和表现阶段三个阶段。
9、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美术教育的 目的和要求的归纳,是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10、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一般可分为、绘画和手工三大方面。
11、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练习,这种练习包括 分步练习与 整体练习。
12、学前儿童绘画创作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大约经历了知觉、体验与、这样一个流程。
13、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14、手工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弄清原理和步骤,以帮助儿童形成技能,并将技能迁移到其他手工制作活动中去。
15、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不仅包括对儿童美术结果和儿童美术 发展的测量和评价,还包括对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状况、活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指导和活动效果的评价。也就是说,这一评价目的关注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
16、学前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行为过程的评价应注意根据三种不同的角度来把握,它们是将幼儿当前的学习与幼儿自己过去的学习相比较、将某一幼儿
三大板块,它们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A 素描、B 设计、C 绘画、D 手工、E 色彩、F 欣赏
3、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儿童绘画”、给儿童绘
画以崇高地位的人是A: A.弗兰兹·西泽克B.福禄倍尔C.皮亚杰D.冈仓觉4、1923年幼儿教育家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
A.张雪门B.陶行知C.陈鹤琴D.蔡元培
5、《画架绘画与儿童人格》的作者是:
A.加登纳B.艾修勒和哈特薇克C.里德D.阿恩海姆
6、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
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A 三个阶段。A.“涂鸦”期、“象征”期和“概念画”期
B.“概念画”期、“象征”期和“涂鸦”期 C.“象征”期、“涂鸦”期和“概念画”期
7、是幼儿期最高的构图形式,以这种方式构图的画面有了清晰明确的前后关系。
A.遮挡式B.零乱式C.并列式D.多层并列式
8、儿童美术欣赏课的基本方法是
A、对话B、讲述C、临摹
9、儿童美术绘画课的基本方法有写生画、C、命
题画、意愿画。A、素描B、设计C、临摹
10、命题画可分为
A.物体画B.写生画C.情节画D.临摹画
11、幼儿审美决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结构与对象之间内在的适应性是因为幼儿审美具有的B。A、完形性B、主动性C、情感性
12、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哪一点?(B、D)
A、提高学前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 B、对以往的美术教育作出反思 C、更好地把握学前儿童教育美术活动成果
D、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三、简答题:(每题10分)
1、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
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美术文化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环节,这种价值取向将美术本身及其功能视为首要的东西。幼儿阶段是实现这种价值的最初阶段,它为这种价值的完全实现打下了基础。而教育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则着眼教育,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通过美术教育,追求一般幼儿教育的价值。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立足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要求艺术渗透整个教育,使幼儿能按其本来面目健康成长,最终成为艺术的、完美的人。
2、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如何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化的迅速普及,美术教学媒体也越来越多样化,视觉的参照物也更丰富多彩。如: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影视图像等。还有社会美术教育是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的延伸和补充,除幼儿园、家庭以外的社会机构和场所所提供的早期儿童美术教育形式如,由国家和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美术训练班、儿童美术技能大赛等,以及美术馆、博物馆、电视、电影、期刊、画报等都能作为美术教育的特殊媒体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发展个性。并且可以自然的与艺术环境融为一体,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艺术、了解艺术并爱上艺术。
3、根据阿恩海姆的理论,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倾向是什么?
儿童画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是依葫芦画瓢的,而是对原物作了大幅度改造之后的形象,因而看上去极为简约。这种现象不能完全归结为儿童的智力或绘画能力的水平较低,而是归之于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简化倾向,即那种把外物形态改造为完美简洁的(或好的)图形的倾向。正是在这种倾向的支配下,儿童画大都是二维的;大都是较规则的圆形和椭圆形。这种倾向似乎毫不顾及原形,只以简洁为准。
4、简述陈鹤琴先生的“刺激—反应”说。陈鹤琴先生认为,“小孩子喜欢画图,并不是内心有一种天赋的冲动,而是受了外界事物的刺激,在他脑子里留下一个深刻印象,于是他借画图表达出来。”陈鹤琴先生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正确的。因为,心理是人脑对外部事物的反映,没有外部事物的刺激,就不会有心理活动的内容。外部事物的刺激是儿童绘画的本源。
5、阿恩海姆是如何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
阿恩海姆从他的“知觉分化”理论出发,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理由:早期儿童由于知觉尚未分化,其绘画样式十分简化。随着儿童的成长,其知觉能力不断分化,绘画样式也
越趋复杂。在早期阶段,儿童用圆表现的不只是人的头部,而往往是整个人体。随着儿童的成长,会根据成人的要求指出人体的一些部位和器官,但是,儿童绘画的样式仍服从于其知觉分化的水平,用圆和最简单的图形表现人体的各个部位。
6、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是什么?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是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最概括的陈述,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其他层次目标的依据和基础:
(1)引导儿童初步学习感知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
(2)引导儿童积极投入美术活动并学习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其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促进其人格的完善。
(3)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多种工具和材料的操作以及运用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表现自我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培养其审美表现和创造能力。
7、命题画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① 要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历; ② 图画形象基本上是画过的; ③ 幼儿有初步想象作画的习惯。
8、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有哪几个方面? ① 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手的控制能力; ② 对工具和材料的理解与运用;
③ 对外界信息的掌握及对色彩、形状和空间的认识与使用。
四、论述题:(每题30分)
1、谈谈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赋予儿童自发的美术游戏以极大的教育价值,使儿童能在这种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的游戏活动中愉悦自己,满足自己,表现自己,使幼儿人格的“种子”通过美术游戏这一自然生长的土壤得以发芽,为形成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学前儿童所具有的先天的艺术潜质,可以在适当的教育的激发和影响下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学前阶段是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关键时期。学前儿童的美术作品及其创作过程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创造力。而教师对这种创造性的美术作品的赞赏和鼓励必然会使儿童对美术创作活动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更进一步地促进其创造能力的发展。
儿童在视觉形象的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领悟审美思想和审美形态,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可以作为学前教育“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的载体,也就是说,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在发展独特性的同时,也发展个体的社会意识。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应使幼儿能从美术的角度,为在情感
和思想上有资格介入人类心灵交流的系统提供必要的准备。
(以上是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的基本框架,论述时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例阐述)
2、美国及日本当代儿童美术教育有何倾向?
美国:对于美国当代的儿童美术教育思想和教育举措,1994年定稿并出版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可说是一个集大成的文件。《标准》指出:“年幼的儿童以极大的热情对视觉艺术教学所提供的艺术材料进行实验,对各种观念进行探究。他们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共享过程中表露出欢乐和兴奋。创造是这种教学的核心。他们学会用各种工具、过程和觉、知觉与美感意识去接触作品。这时教师要避免用自己预定的期望去影响儿童。
⑵ 智慧的层次。艺术活动有赖于智慧的运用,而艺术认知层面的活动是需要学习的。在儿童观看欣赏以后,引导儿童从主题、形式、象征、材料、构图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作扼要的陈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了解画面的形式及其内涵。
⑶ 表现的层次。要求儿童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对审美要素进行分析、描述和谈论。教师可以着重分析作品中视觉元素的特色,作者是如何安排或组织,以达到创作的预期效果的。教师和儿童在共同的交流中,媒体进行工作。他们学会在视觉天地的探究中协调他们的双手和头脑。他们学会选择,以强化观念的交流。他们的自然好奇心得以促进,并习得意志力和持恒心的价值。”
日本:在当代,日本教育界认为,幼儿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活动,应把培养儿童的个性和创造性放在首位,因此在美术教育中要特别避免教师固守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一定的形式语言,而造成儿童单一表现的情况。美术教育赋予幼儿自我表现以很高的价值,在美术教育中,透过艺术的教育,结合造型基础教学。这两者的统合,可能是日本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正在探索的路线。
3、加登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影响?
智能的定义:智能是一种处理讯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在某种文化背景之下,会被激活以解决问题或是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加德纳提出以下八种智能: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和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博物学家智能。
艺术的三大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而他认为情感在人的智能方面起着主要作用,这三种智能与艺术活动有直接的联系。此外在造型艺术中空间智能也是一种重要的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虽然认为每一种智能都是独立存在的,但同时也认为人类个体在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时,往往运用组合在一起的几种智能来完成,因此各自独立的智能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对学校教育改革进行整合,确立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质量观、注重个性和发展的评价观、智能培养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观和尊重学生智能结构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从而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实践多元智能理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4、你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中的临摹画?
该题有较大的自由度,可围绕学前儿童美术的教学目标、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特点等简述自己的观点,但需有必要的理论上的支撑。
5、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需注意哪几个层次?
⑴ 感觉的层次。教师以开放的态度,利用艺术作品本身的感染力激发儿童的探究欲望,要求他们用自己直接的感
用隐喻、暗示和解释等巧妙地呈现艺术品的内涵与意境。并将所知觉的作品结构加以必要的说明、解释和评价。
6.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 篇六
(绪论至第一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运用社会交往规则运用语言进行认识和思考
2.口头书面话语书面的符号
3.语言获得语言学习语言教育
4.自然观察法调查研究法教育行动研究法
5.音位语素词句子
6.独词句的出现从独词句到双词句
7.语音词汇语法
8.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9.语言观念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语言能力一方面是指个人使用语言的能力(基本的语言能力),具体表现在听说读写四项;另一方面是指分析语言的能力,它是以语言和语言形式本身作为分析观察的对象进行知觉的能力,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各语言层次(语音、语感、语义、语法、修饰等)和各语言单位(词、词组、句子、篇章等)所具有的特征的知觉上,带有较强的直觉性。上述两方面能力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在语言使用的动态过程中得到统一。
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任务,主要包括:
(1)进一步探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①促进学前儿童语言和行为的社会化进程;
②提高学前儿童的学习能力,促进其智力发展;
③促进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兴趣;
④学好口语,提高早期阅读能力,为学业成就和未来成功打好基础。
(2)解释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过程及现象,揭示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与教育规律,并运用规律来促进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
3.首先,语言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人类社会之外是没有语言的,社会属性是语言最为基本的一种属性。
其次,在人类的交际工具中,语言是最重要的。人类的交际工具除语言外,还有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以及手势、表情等。文字记录语言,处于从属地位,是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旗语、电报代码、数学符号等交际工具,大多是在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且在特定领域内为社会服务,使用的范围相当狭窄。体态语只能作为辅助交际工具,代替不了语言交际的功能。
4.语言和思维形影相随,不能分离。思维活动,尤其是抽象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不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语言也是认识成果的储存场所,思维的成果需要语言表达出来。思维离不开语言,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没有语言,没有句子,概念也就无所依托,推理进程难以进行,思维也就不存在了。如果没有语言,思维活动不能进行,思维成果也无从表达。
5.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约定俗成”的含义:第一,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完全是任意的,音义结合的任意性是人类语言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用什么样的声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意义用什么样的语音表达,是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并共同遵守的。
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就语言起源符号创制之初而言的,符号一旦进入交际,也就是某一语音形式与某一意义结合,就对人们有强制性,每一个人都只能接受它,如果破坏约定擅自更改,就必然遭到社会的拒绝。所以,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是对立的统一,人们不能随意更改已经约定的音义关系。
6.第一,从语言的层级看,语言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了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第二,语言要素内部各个单位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了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这些单位互相影响。
第三,各个单位之间的组合具有功能上的联系,同时一个单位往往有许多具有相同功能的单位形成一个聚合,可以互相替换。
7.目前学界关于儿童语言获得的理论概括为三大类: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和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后天环境决定论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认为儿童语言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否定或轻视儿童在语言获得中的主动性及其先天因素的影响。
先天决定论强调先天禀赋的作用,认为语言获得不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这种理论这种认为,儿童生来就具有一个语言学习装置。儿童接触一定数量的语言后,就会利用这种装置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学会了具体的语言。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认为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个体的认知结构来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语言的习得不是本能的、自然的过程,强调智力成长和语言发展之间的关系,关注儿童的经验背景和成长中的智力对其交往能力的影响。
8.(1)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
①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活环境。语言中各要素的复杂程度造成了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习得方式和习得顺序的不同;家庭和社会的文化素质以及幼儿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儿童语言习得的影响很大;不同的生活环境对儿童的语言习得也有影响。
②教育的差异。
(2)成人语言观的影响
成人的语言观念可以体现在对待口语和书面语的态度,民族共同语和方言的地位,对本民族语和外语的态度等等,这都对儿童的语言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
四、论述题(共10分)
(1)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主动建构的过程。首先,儿童在与成人交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接触到了语言环境,这个环境为他们提供了种种语言模型,足以用来选择。只有那些他们能够理解、能够模仿的模型,才会被有意识地挑选上,并被不断地加以模仿和练习。其次,与此同时,儿童将语言模型稍加改动,增添、减少或变换个别语言单位,作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根据自己需要进行的创造性和变通式的模仿,正是儿童主动参与语言构建的过程。此外,成人在与儿童交流时,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儿童对语言的接受和模仿,成人所提供的语言模型也会受到儿童自身特点的影响。这就是儿童对语言环境的反作用力。
(2)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是语言个性化的过程。每个儿童所依托的语言环境都不一样,既有的经验和语言的积累使得儿童在交往中带有鲜明的个性印记。特定的语言习惯显现其语言个性,这种个性可以从语言使用的句式、词汇、口头禅甚至是语调体现出来。除去语言表达的形式的个性化之外,语言内容同样呈现出个性色彩。不同的儿童在语言学习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他们对话题的偏好、句式的选择都呈现明显的个体差异。在学习过程中的速度、效果,运用语言交际的积极性也各有不同。
(3)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是语言综合化的过程。语言本身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儿童在学习语言的时候,语音和语义是必须结合在一起学习的,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往往就是他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同时,语言的学习也和儿童在其他领域的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儿童的成长成熟通过语言的成长成熟表现出来。
(4)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是循序渐进、逐步累积的过程。儿童掌握语言,要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并将其运用成熟,会经历从无到有、积少成多、逐步完善等过程。
(第二至三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前言语言语发生
2.感知能力发音能力交际能力
3.产生交际倾向学习“交际”规则扩展交际功能
4.口语词汇数量词类范围对词义理解
5.包含的语词数量结构的完整性和复杂性
6.制定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
7.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
8.教育目标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语言发展的特点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2.√3.×4.×5.×6.×7.√8.√9.√10.√
11.×12.×13.√14.√15.×16.×16.17.√18.×19.×20.√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1)单词句阶段:是指用一个词代表的句子,一般出现在1岁—1岁半。单词句所用的词不是单独和某种对象想联系,而是和某种情境相联系。
(2)双词句阶段:是由二个单词组成的不完整句,有时也由三个词组成,一般出现于1岁半到2岁。
(3)能运用多种简单句,出现复合句:2岁以后,简单句增加。有时也出现复合句,但数量少,比例小。
(4)句中含词量增加: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说话所用的句子有延伸趋势,句中含词量增加。
(5)疑问句增多:2岁左右,婴儿开始使用疑问句,并呈迅速增长趋势。
(6)接尾策略:接尾策略是指婴儿不管实际情况,只选用问句末尾的一些词作答,主要发生在1岁半至2岁半,3岁左右这种语言现象消失。
(7)抽象句子规则,进行系统整合:把一种新的语言现象纳入原有的语言框架,力图用原有的规则去解释、同化,即对句子规则进行系统整合。
(8)说话不流畅,表达常有“破句现象”:说多词句的句子时,常有说话不流畅,结结巴巴的现象。对3岁孩子而言,这是正常的自然现象。
2.(1)选择适龄的读物;
(2)以身作则培养家庭的阅读氛围;
(3)读书给儿童听,唤起儿童的情感共鸣;
(4)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共读;
(5)善用故事录音带;
(6)采用多种参与形式。
3.(1)前图书阅读经验
①阅读图书的基本技能;
②会听成人朗读图书中画面的配文,能根据图书中故事情节,回答成人提问;
③养成喜欢阅读和爱护图书的良好习惯。
(2)前识字经验
①知道文字有具体的意义,可以念出声音来
②理解文字的功能作用,并知道文字是一种符号,符号系统可转换的经验。
③知道文字和语言的多样性经验。
(3)前书写经验;
①汉语文字的独特书写风格。
②知道书写汉字的工具,初步了解可以使用不同的笔来书写汉字。
③初步尝试用正确的书写姿势学习写自己的名字。
4.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是一种有计划的语言学习过程,这种“有计划”集中体现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1)根据语言教育目标来选择教育内容。
(2)根据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来选择教育内容。
(3)有计划地选择教育内容,使幼儿的语言得到全面发展。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1)为婴儿提供良好的言语示范和榜样。婴儿最初掌握的语言主要是通过周围语言环境的模仿而获得。婴儿周围的成人,特别是父母亲和教师的语言规范性,内容丰富性,给婴儿提供模仿的榜样。成人要多跟孩子交谈,用规范正确的发音、丰富正确的遣词造句、生动的面部表情、富有变化的语调,为婴儿提供良好的言语示范和榜样。
(2)培养儿童多看、多听、多说、多练的好习惯。看、听、说、练是全面提高儿童语言水平、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途径。
①多看。一方面是带婴儿直接接触外界环境,观察各种事物,形成语言发展必需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让婴儿通过看图片、图书、电视、电影等获得现实的语言知识。有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语言知识,婴儿才会拥有丰富多彩的语言。
②多听。培养婴儿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口语的先决条件。学习语言,必须先学会听。可以有意识地让婴儿听歌曲、故事、童谣及自然界的各种声音。与婴儿交谈时,有意让婴儿倾听别人讲话。
③多说。成人要想方设法创设婴儿说话的环境,利用一切机会,随时随地与婴儿交谈,鼓励婴儿说话。让婴儿无拘无束地说,是促进婴儿语言发展重要方式。
④多练。早期语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婴儿正确发音,丰富词汇,学习说话。这就必须让婴儿多练习,采用多种方法反复练习,及时巩固学习效果。
(3)开展早期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早期阅读是发展婴儿语言的重要手段。文学作品为婴儿扩展词汇、丰富语言内容奠定基础。可以从小激发婴儿阅读兴趣,养成睡前倾听文学作品的习惯,并用多种方法进行指导,让孩子感受和理解作品语言、情节,还可以集体开展早期阅读,培养阅读习惯。
(4)随时帮助婴儿正确使用语言。婴儿学习语言需要经过反复出现、多次运用才能理解词义,掌握句式结构。当婴儿受语言水平所限,出现词不表义、“破句”时,成人应正确对待这些现象,把他们看作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并正确示范,积极引导婴儿模仿,直至他们成功理解语词、掌握语句。
2.理解《纲要》的语言教育目标,我们可以把幼儿园语言教育总目标划分为四个大方面,即倾听、表述、欣赏文学作品和早期阅读,并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幼儿实施教育。
(1)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倾听是儿童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是幼儿语言学习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能力。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且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形式和语言运用的方式,掌握与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
(2)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一定的语言内容、语言形式以及语言运用方式表达和交流个人观点的行为,是幼儿语言学习和语言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只有懂得表述的作用、愿意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见解,并且具备表述能力的人,才能真正与人进行语言交际。
(3)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幼儿在学习文学作品中形成的综合的语言能力,能够增强他们对语言核心操作能力的不同层次的敏感性。因此要尽可能地给幼儿创造学习等各种文学作品的机会。
(4)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等感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法,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3.制定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是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它的恰当与否,将对真个活动设计产生决定性影响。为了使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能够起到龙头作用,教师在制订活动目标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应着眼于学前儿童的发展。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目标的制订应适应学前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符合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二是目标的制订应将促进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作为落脚点,落实到学前儿童对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技能的掌握上。
(2)活动目标的内容和要求,在方向上应与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相一致。活动目标要为阶段目标和终期目标服务,总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活动目标落实在每个学前儿童身上。要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提出目标,使学前儿童从具体到抽象,从直接到间接地获得语言经验。
(3)目标的内容应包含认知、情感态度和能力三个方面。第一,应涉及到知识概念的学习,包括所获得知识的数量和种类,以及操作这些知识的技能和能力;第二;情感态度的培养,包括兴趣、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第三,能力的训练,包括组词成句的能力和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4)语言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应该采用特定的术语。教育活动目标通常可以用儿童学习行为变化进行表述。一个恰当的目标应能成功地向别人表达教师的教育意图,应便于观察者在活动后通过学前儿童的行为变化加以评价。
4.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方法,实质上是成人为发展幼儿的语言创设条件和提供机会,让儿童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支持、鼓励、吸引幼儿在与人、物、环境、材料等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幼儿园语言教育方法。一般的有:示范模仿法、视听讲做结合法、游戏法、表演法、练习法等。
(1)示范模仿法。示范模仿法是指教师通过自身规范化的语言,为幼儿提供语言学习模仿的榜样,让幼儿始终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自然地模仿学习。教师的示范是学前儿童进行语言模仿的基础。
(2)视听讲做结合法。“视”是指教师提供具体形象的讲述对象,让幼儿充分地观察;“听”是指教师用语言描述、启发、引导、暗示、示范等,让幼儿充分地感知与领会;“讲”是指幼儿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表述个人的认识;“做”是指教师给幼儿提供一定的想像空间,通过幼儿的参与或独立的操作活动,帮助幼儿充分构思,从而组织起更加丰富、连贯、完整、富有创造性的语言进行表述。视听讲做结合法的四个方面必须有机地结合,“视”、“听”、“做”都是为“讲”服务的,在“讲”的过程中,促使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3)游戏法。游戏法是指教师运用有规则的游戏,训练幼儿正确发音,丰富幼儿词汇和学习句式的一种方法。游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目的在于提高幼儿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促进幼儿各种感官和大脑的积极活动。游戏法幼儿语言教育中常见的活动方式之一。
(4)表演法。表演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前儿童扮演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根据作品情节的发展,通过对话、动作表情等再现文学作品,以提高口语表现力的一种方法。
(5)练习法。练习法是指有意识地让幼儿多次使用同一个言语因素(如语音、词汇、句子等),或训练幼儿某方面言语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通过练习,学前儿童可以加深理解语言教育中的有关内容,牢固掌握有关的语言知识,熟练运用语言技能。(第四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文学欣赏文学创造
2.复述和朗诵表演创编
3.日常生活中的谈话有计划的谈话活动开放性的讨论活动
4.实物或直观教具创设谈话情境用语言创设谈话情境用游戏或表演的形式创设谈话情境
5.独白
6.看图讲述实物讲述情景表演讲述
7.感知理解讲述对象运用已有经验自由讲述引进并学习新的讲述经验
8.精神环境物质环境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1)谈话活动应拥有一个幼儿感兴趣的话题。
(2)谈话活动注重多方的信息交流。
(3)谈话活动拥有宽松自由的交谈气氛。
(4)谈话活动中教师起间接指导作用。
2.(1)放手让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
(2)鼓励每位幼儿积极参与谈话,真正形成双向或多向的交流。
(3)在自由交谈的活动过程中,适当增加幼儿“动作”的机会。
(4)注意自由交谈中的个别差异。
3.(1)教师必须在场。
(2)教师参与谈话。
(3)教师要观察记录幼儿谈话情况,了解他们运用原有谈话经验进行交谈的状态,明了幼儿谈话的水平差异,为下一阶段活动的指导作进一步准备。
4.(1)讲述活动需要有一定的讲述对象。
(2)讲述活动是培养独白语言的主要途径。
(3)讲述活动具有相对正式的语言情境。
(4)讲述活动中需要调动幼儿的多种能力。
5.(1)在游戏中蕴含着语言教育目标。
(2)将语言学习的重点内容转化为一定的游戏规则。
(3)在活动过程中逐步扩大游戏的成分。
四、论述题(共10分)
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儿童学习的内容,它具有以下的特征:
(1)围绕文学作品展开学习活动。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的结晶体,每一个具体的儿歌或故事都含有丰富而独特的语言信息。学习理解文学作品是幼儿在活动中的首要任务。文学作品呈现的是书面的语言信息,幼儿需要有一个中介方式将书面语言信息转化为口头语言信息,需要通过聆听、诵读、阅读图画,观看动画等方式接受理解文学作品所传递出的信息。因此,任何一个文学活动都必须从文学教育入手,围绕一个具体的作品开展活动,让幼儿完全理解文学作品含载的丰富有趣的信息。
(2)包含感受、理解与表现的审美目标。文学作品作为艺术品,首要的是审美价值,其次才是其他的认识价值和娱乐价值等。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主要目标应是培养儿童审美能力和文学理解能力、想象力,而不仅仅是达成知识和道德的教育目标。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是一个包含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以及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想象的系列多层次审美教育活动。
(3)整合相关的学习内容。幼儿园的文学活动从文学作品教学出发,常常整合与其相关的其他学科内容的活动,使得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认识某一个文学作品中表现的社会与自然生活内容,促进他们对作品的感知理解。文学作品是社会知识、认知知识和语言知识的结合物,在设计组织文学活动时,根据具体的文学作品整合相关学习内容,就为幼儿提供了在这三方面协调扩充经验的机会,帮助幼儿完成整个语言学习的调整。
(4)提供多种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的途径。发展是儿童自身的操作活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通过个体与外界环境中各种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交互作用逐步实现的。幼儿园的文学活动,应当着重引导幼儿积极地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通过多种操作途径让幼儿得到发展。用活动的形式来组织幼儿文学作品教学过程,意味着幼儿可以在动手、动嘴、动眼、动耳、动脑等各种途径学习中获得亲身经验。
五、根据所给的材料设计活动方案(共25分)
答题要求:1.设计应符合语言教育目标和幼儿年龄发展特点;2.活动类型应为文学作品学习、讲述活动、谈话活动、听说游戏活动、早期阅读活动中的一种;3.方案结构完整,包含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4.按照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步骤(见所附材料)列出活动过程每一环节的要点。
附:活动过程一般步骤
文学作品学习设计与实施的步骤:1.初步感知文学作品;2.理解体验作品经验;3.迁移作品经验;4.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
讲述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步骤:1.感知理解讲述对象;2.运用已有经验自由讲述;3.引进并学习新的讲述经验。
谈话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步骤:1.创设谈话情境,引出谈话话题;2.鼓励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3.引导幼儿围绕中心话题逐步拓展交谈内容;4.教师隐性示范新的谈话经验。
听说游戏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步骤:1.创设游戏情景,引发幼儿兴趣;2.交待游戏规则,明确游戏玩法;3.教师指导幼儿游戏;4.幼儿自主游戏。
早期阅读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步骤:1.幼儿自己阅读;2.师幼共同阅读;3.围绕阅读重点开展活动;4.归纳阅读内容。
(第五至六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目标的达成程度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适合程度活动内部要素的协调程度效果分析
2.语言能力语言运用能力
3.听说读前书写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2.√3.√4.√5.×6.×7.√8.√9.√10.×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
(1)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评价
①学前儿童语言发展水平的评价。
②对幼儿语言学习行为评价。
(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评价
①正规的语言教育活动。
②渗透在日常活动(包括生活活动)的非正规语言教育活动。
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的方法,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收集语言教育活动系统中各方面的信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和教育活动及其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科学的判定。
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评价的主要方法有:观察评估法、作品分析法、谈话法、档案评估法等等。
3.(1)学前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2)生活性和整合性。
(3)发展儿童语言智力。
(4)视听文化的利用。
(5)影响儿童语言教育因素的研究。
4.(1)传统的儿童语言教育比较强调口语能力的发展,而对学前儿童阶段的识字阅读教学和前书写能力的培养有疑义。学前全语言教育则强调了在重点发展儿童口语的同时,利用儿童极强的无意识的语言学习能力,积极培养他们对书面语言的兴趣和认知能力,促使他们尽可能早地掌握初步阅读的能力,使之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学会学习的实践者。
(2)传统的儿童语言教育仅强调母语教学,而学前全语言教育则在强调重点发展儿童母语能力的同时,也积极地对他们进行第二语言能力的启蒙。利用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早日开发对外语语音和文字符号的认知能力与兴趣,以减少成人后的母语习惯对学习外语的不利影响。
(3)传统的儿童语言教育主要发展儿童的口语能力,而学前全语言教育的目标是以儿童整体语言能力的发展为手段,来促进儿童创造性的认知特征、情感特征、人格特征以及身体动作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儿童素质教育对全语言教育的要求。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评价是与教育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所以评价要注意遵循以下的原则:
(1)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对评价要有正确、完整的认识,充分发挥评价的鉴定功能、诊断功能、改进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评价不仅仅是为了甄别、检查儿童学习和发展状况,同时也是为了提供真实的信息,使教师、家长了解孩子语言发展的现状,以便实施针对性的策略,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2)客观公正的原则。首先要制定或者参照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确定评价方案,事先尽量考虑周全,减少误差;其次评价过程必须规范,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公正,而不能主观武断、掺杂个人的感情或情绪因素,妄加评论和指责。如果评价者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评价对象,则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使评价活动失去其真正的意义。
(3)参照性原则。参照性原则是指制定的评价标准要有依据。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评价标准的制定,首先要依据国家有关法规性质的文件,这是确定语言教育活动评价标准的根本依据;其次要依据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儿童在每个年龄段应有的水平作出恰当的规定,不可任意提高或降低标准;再次要依据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目标不但是教育活动组织和实施的指南,也是教育活动评价的指南和参照的依据。在评价过程中,那种脱离目标另定标准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4)连续全面性的原则。教育实践是一个不断的运动、全面地发展的过程。教育评价必须要连续不断地对语言教育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各个构成要素进行全面的评价。这就要求评价者既要对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也要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既要对语言教学的目标进行评价,又要对活动的内容、方法进行评价;既要对教学具的运用进行评价,又要对师幼互动进行评价等。同时评价的方法和工具还应有连续性,对评价的资料要进行妥善的保存,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的连续全面,反映出学前儿童语言动态发展的轨迹。
另外还应关注评价个体的差异性、评价主体的互动性、评价内容的多元化等原则。
2.(1)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对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的评价主要用于考察幼儿对活动的情感投入程度,可以从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注意力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幼儿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否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否愿意主动举手回答教师的提问,幼儿在活动中注意力是否集中、集中的程度和持久情况如何,幼儿的情绪是否高涨,活动气氛是否活跃。
(2)幼儿在活动中完成语言学习任务的情况。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了解幼儿是否获得了目标所规定的语言知识,是否掌握了有关的词汇和句型,是否懂得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下运用这些词汇和句型。其二,了解幼儿是否形成了耐心倾听别人说话的态度,是否乐意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经历的事或图片内容,是否懂得并遵守语言交往中的一般规则。其三,了解幼儿组词成句的能力和在具体情景中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否能根据活动中的具体情景来运用有关的词汇、语法和语调,是否能用连贯的语句说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3)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立见解情况。用于考察幼儿对活动目标要求的理解程度以及自己独有的生活、学习经验与该活动中语言学习任务之间相互作用情况等。需要列出某一幼儿与其他幼儿不一样的具体语言行为表现。
(4)幼儿在活动中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表现。主要分析幼儿对语言结构的创造性应用,以及在操作、想象等方面的创造性表现。需要具体列出幼儿的行为表现内容。
这四个方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幼儿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语言学习行为评价的主要内容。这些学习行为的评价既是对幼儿语言学习的态度评定,也是对幼儿语言学习的能力评估,同时通过对幼儿在活动中语言学习行为的评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设计和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的质量。
3.正规的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行为评价主要涉及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方法和形式、教学辅助材料的利用以及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等,具体包括目标的达成程度、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适合程度、活动内部要素的协调程度、效果分析。
(1)目标的达成程度。语言教育活动旨在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幼儿提供语言学习机会,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各种类型的语言教育活动含载着不同的语言教育目标,起到促进幼儿语言循序渐进地向完整语言方向发展的重要作用。对语言教育活动目标的达成程度的评价一般分认知、情感和能力三类。
(2)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适合程度。主要分析教师对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目标要求是否一致,活动内容是否符合科学性和思想性,内容的分量是否适当,有无过多或过少的情况,内容的安排是否分清主次或突出重点、难点,是否抓住了关键内容,内容的布局是否合理,各要点之间的衔接是否自然流畅,活动内容与幼儿原有的语言、认知和社会经验是否相对应等。在评价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时,主要分析在活动展开的过程中,教师是否考虑了根据不同的内容组合或变换不同的活动形式,是否适当地开展了集体、小组或个别活动,有没有考虑到因材施教的问题;在分组组织时,是否考虑到幼儿之间的关系(包括合作或冲突)、以及幼儿的情感因素,是否考虑根据当时幼儿的兴趣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或者某一具体活动内容采用实物演示、现场表演或谈话等方式创设活动情景,引起幼儿的注意等。
(3)活动内部要素的协调程度。语言教育活动是教师、幼儿、语言环境、活动材料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在评价语言教育活动内部各要素的协调程度时,需要从幼儿与语言环境之间的互动情况、材料的利用情况和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情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对幼儿与语言环境之间的互动情况进行评价时,重点观察幼儿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与活动环境进行互动,是否对活动环境和活动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否愿意主动操作活动材料。在评价教师对材料的利用情况时,主要考察教师所提供的环境和材料是否是活动所必需,教师在指导幼儿学习时是否充分利用了这些材料,是否出现了材料提供不足或过剩而对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在评价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情况时,主要了解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幼儿学习的指导与幼儿主动学习之间的协调关系,了解是否出现了因教师指导不足而影响教育活动目标的达成或者因指导过度而干扰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等现象。
(4)效果分析。对语言教育活动的效果进行总体评价,包括对活动的总体印象进行简单的描述,总结、分析活动设计和组织中的得与失及其原因所在,特别是分析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就其中的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为教师以后的活动设计和组织提供参考。
4.(1)实地观察评价法的优点是,全面、客观,具有鲜活、原生态的特征,能比较真实地反映活动的本来面貌,可信度比较高。但实地观察评价由于组织评价要求的即时性,状态展现的短暂性,所以对评价者的时间、精力要求都比较高。
(2)间接信息评价法的语言教育信息材料具有可反复回放、重现的特征,能灵活地按照需要再现当时的活动情境,方便组织安排,可以用来不断的、多层次评价剖析,也便于深入研究、探索规律。但是由于信息资料均来自于间接,如被评价者由于某种原因,或者收集者的水平等问题,都可能会造成信息的失真,那就较难反映被评价真实的状态,使评价失去意义。因此,间接收集的信息尽量要求做到保持原貌,力求以最真实的状态呈现,使评价减少不必要的误差。
(3)自我评价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场合的限制,简便易行,省时省力,可以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操作,机动灵活,有利于发挥评价对象——教师的主体作用。缺点为,由于缺少外界参照系,不易进行横向比较,所以容易出现过高或过低的趋向,其结果的客观性较差。
(4)他人评价法的优点是,客观性强,有利于避免主观片面性;可信度较高,可避免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也有利于优秀经验的及时分享与推广。但对组织主持者要求较高,需要有专业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发挥好专业引领者作用。团体的研究氛围也十分重要,要求成员间能真诚合作,本着相互探讨、共同提高的目的,而不是一团和气净说好话,或者故意找茬,鸡蛋里面挑骨头。他人评价法相对于自我评价法而言,比较化费精力和人力,故不大适宜频繁进行。
五、实践题(共20分)
7.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 篇七
本书共六章, 第一章介绍了高宽课程早期数学教学法。作者开宗明义, 指出“高宽课程不采用单独的数学课程 (模式) , 而是将数学内容与高宽课程的其他组成部分整合在一起。”数学是对物质世界的逻辑抽象, 数、量、形、时间、空间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都有其真实的存在, 儿童天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探索世界, 其中就包括对数学概念的探索。作为成人, 高宽课程提出“我们的角色就是为儿童提供适宜的词汇和实践经验来培养他们的兴趣, 增进他们的理解。”后面五章是对高宽课程模式的五大数学关键经验的介绍。每一章都提供了以下信息:1.时间;2.材料;3.开始;4.如何在活动中扩展儿童对数学概念的探索;5.其他可选材料/活动;6.孩子们的话;7.结束;8.延伸;9.关键经验;10.学前儿童观察记录量表 (COR) 中的数学项目;11.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标准 (NCTM) 。
第二章是分类, 介绍了高宽课程有关分类的七种关键经验:1.探索并描述事物的相同点、不同点和属性;2.区分并描述形状;3.分类与配对;4.以多种方式使用并描述事物;5.同时掌握一种以上特征;6.区分“部分”和整体;7.描述某事物不具备的特征或不属于哪种类别。本章还介绍了10个分类活动, 围绕着幼儿的生活经验, 让幼儿学会根据物体的大小、颜色、材质等外部特征分类。
第三章是排序。排序是指根据事物的不同点进行排列, 或根据一个重复的序列或模式进行排列。高宽课程中排序的关键经验包括:1.比较属性 (长/短, 大/小) ;2.将若干事物按某种序列或模式依次排列, 并能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大/更大/最大, 红/蓝/红/蓝) ;3.经过摸索, 将一组有序的物体与另一组有序的物体一一配对 (小杯子和小茶托/中杯子和中茶托/大杯子和大茶托) 。本章举了10个排序活动的案例, 这些案例与艺术活动紧密联系, 可以让幼儿在艺术创作中体验排序的内涵。
第四章数。数概念的获得伴随着其他数学概念, 如分类、排序、一一对应等的产生。高宽课程中的数经验包括:1.比较两组物品的数量, 决定哪个“更多”, 哪个“更少”或者“数量相同”;2.将两组物体一一对应地排列;3.点数物体。本章有10个活动案例, 帮助幼儿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发展幼儿的数感, 引导他们理解测量、分类、排列、空间方位、时间顺序等数学关键经验。
第五章空间。空间是幼儿对身边的物理世界的一种感受能力。高宽课程中的空间经验包括:1.填充和清空;2.组装和拆分;3.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排列 (包裹、弯曲、拉伸、堆叠和围绕) ;4.从不同的空间视角观察人、位置和物体;5.体验和描述游戏场地, 建筑物中和附近区域中的位置、方向和距离;6.解释绘画、图片和照片中的空间关系。本章提供了10个活动, 展示教师如何提供各种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帮助幼儿通过各种游戏获得空间感。
第六章时间。时间虽然是一个抽象概念, 但却可以用具体、形象的方式来感知。高宽课程中的时间经验包括:1.当信号出现时, 开始或停止一个动作;2.体验和描述一个运动速率;3.体验和描述时间间隔;4.预期、记忆和描述事件的顺序。本章包括10个活动案例, 教师通过具体的游戏, 帮助幼儿通过感官、各种材料感知时间的多种变化。
8.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 篇八
【关键词】学前儿童 语言 发展 环境
语言是学前教育五大领域之一,幼儿语言的发展不仅体现了幼儿的语言能力,而且体现着幼儿的智力发展特征。下面笔者结合案例就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方法谈一下各种方法的有效性。
一、为孩子提供宽松的心理环境,鼓励幼儿敢于表达自己
要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必须设法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使幼儿心情舒畅,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怎样,教师都应抱着积极、鼓励的态度,增强幼儿说的信心和勇气。尤其是对少言寡语的幼儿,更应给予关心和帮助。
同时应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和条件。丹尼斯购物活动就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孩子看到的、听到的,都变成了孩子关心的话题,回到幼儿园,大家纷纷炫耀自己的成果。顿时,孩子的表达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了,在每个人的嘴巴里,出现了不同的名词和表达心情的词。所以,集体活动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二、通过一些文学素材来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的语言兴趣
故事、儿歌、绕口令、相声等文学作品的语言简练、生动而富于情感。教师通过讲述这些文学作品,可以让幼儿从中掌握描述自然现象、动植物特征、人的外貌的形容词;可以学习一些描写行为、动作及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状态的动词等。儿童文学作品能很好地帮助幼儿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孩子最喜欢听的是故事,绘本、儿童诗歌等儿童文学素材对孩子来说更是有着无法抵抗的诱惑力。每天,老师讲故事的环节是小朋友最安静、最期待的时刻,几十双眼睛盯着老师,充分体现了文学素材对孩子的吸引力。
三、在日常生化中,激发孩子分享自己的小秘密
成人的平等介入,对孩子分享的意识是很重要的。教师经常参与幼儿间的平等对话,可以使幼儿感受到教师对幼儿的关爱以及关注,增强老师与幼儿相互间的感情联系,激发和强化幼儿说的愿望。
教师在参与中应是一位沟通者,并将这种沟通建立在幼儿的生活上,使幼儿对谈话内容有胜任感与控制感。同时,教师还应是一位倾听者,在倾听中了解幼儿,适时地给予积极的回应与适当的指导,因为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幼儿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最后,教师在参与中应注意与幼儿的互动,使幼儿愿意分享,学会围绕话题交谈,积累相互对话的经验,提高语言能力。
四、语言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巧妙的引领艺术
幼儿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关注的焦点可能也是围绕自己。幼儿教师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应营造出一种生活化的语言情境,让孩子参与其中,把自己当成主角。活动中,师幼之间可采用闲聊等方式让孩子有亲切感。这样的语言情境孩子感到很熟悉和放松,在不经意间接下老师的话题,为幼儿用连贯语言清楚地表达生活中熟悉的事情提供了平台。老师扮演的角色是引领者,而不是话题的控制者。老师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技巧,来帮助孩子更好地说话。例如,孩子通常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老师在谈话的过程中可以时不时地更换话题,以吸引孩子谈话的兴趣。
五、家园共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巩固孩子在语言方面取得的成果。早期阅读教育兴趣的培养需要家庭环境中进行。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家长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分层次地选择一些多元化的阅读材料讲给幼儿听,不仅密切了亲子关系,培养了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培养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第二,孩子故事听得多了,看得多了,慢慢地就有了自编故事的欲望。这时家长应耐心地听孩子讲述他的小故事,而且也别忘了对他进步的肯定;家长讲完一个故事后,也可同孩子交流一下读后感,家长要注意倾听,及时帮助孩子引导话题,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第三,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家长应以游戏方式、玩具性质引导幼儿自由地去阅读书籍,并适当地进行复述故事,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背景,展开丰富的想象,推测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等手段来帮助幼儿获得阅读的快乐,提高阅读兴趣。
家庭环境和父母阅读习惯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家长要经常和孩子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定时定内容地去阅读幼儿图书。另外,在家里也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由读书的空间,让孩子随手可以拿到自己喜爱的书,使每个幼儿的阅读能力在自身的水平上获得进一步提高。
一个特殊的学龄前孩子蒋某,先天性失聪。因而错过了最佳的语言学习期。他吐字不清晰,反应也略微有点慢。但是正是由于这样,孩子的肢体语言发展比较好,会使用它来表达自己的诉求。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关注,经常和老师交流。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孩子很快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家园共育的效果很明显,孩子越来越愿意与其他幼儿玩耍和老师说话。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最先听到的声音,是幼儿日后成长为一个社会人所要依靠的一个阶梯,促进幼儿语言发展,任重而道远。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问题是需要幼儿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
[2]郭咏梅.应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教育[J].学前教育,2002(03).
[3]许丽萍.让语言去更受孩子们的喜爱[J].学前教育,2003(03).
9.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 篇九
一、单选题 秋(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互相滚接大皮球,学拍皮球的幼儿园投掷练习活动内容一般在(D)。A.3岁 B.大班 C.中班 D.小班
满分:2 分
2.属徒手操颈部的动作是(A)。A.屈、转 B.举、振 C.屈、伸 D.绕、绕环
满分:2 分
3.属于个人体育游戏的是(B)。A.找朋友 B.跳皮筋 C.吹泡泡 D.小兔找山洞
满分:2 分
4.步幅小而不均匀,步幅时大时小,步频高的跑步活动内容一般在(C)。A.3岁 B.大班 C.中班 D.小班
满分:2 分 5.原地纵跳触物(距指尖20~25厘米);立定跳远大于40厘米的跳跃活动内容一般在(B)。A.3岁 B.大班 C.中班 D.小班
满分:2 分
6.“游公园”活动属于(B)。A.空气浴 B.远足活动 C.日光浴
D.户外体育活动
满分:2 分 7.应该是对“‘快乐童年’的反思误解”的再反思的结果的理论是(A)。A.淬砺性体育理论 B.生活体育理论 C.快乐体育理论 D.小集团学习理论
满分:2 分
8.立定跳远起跳时蹬地有力,蹬摆协调,落地轻稳的幼儿跳跃活动内容一般在(B)。A.3岁 B.大班 C.中班 D.小班
满分:2 分
9.在中班和大班体操练习中,第一次高潮是(C)。A.腹背运动 B.跳跃运动 C.下肢运动 D.全身运动
满分:2 分
10.徒手操的操节顺序是(A)。
A.上肢运动——扩胸运动——下肢运动——腰部运动——腹背运动——跳跃运动——整理运动
B.上肢运动——下肢运动——扩胸运动——腹背运动——腰部运动——跳跃运动——整理运动
C.上肢运动——下肢运动——扩胸运动——腰部运动——腹背运动——跳跃运动——整理运动
D.上肢运动——扩胸运动——下肢运动——腹背运动——腰部运动——跳跃运动——整理运动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 25 道试题,共 50 分。)1.幼儿园跳跃活动教学要点包括(ABCD)。A.重点教孩子掌握起跳和落地两个环节。
B.充分利用场地的特点和体育器材,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幼儿跳跃兴趣。C.注意控制幼儿运动量,注意跳跃活动的安全教育。D.发展幼儿跳跃活动中的心理素质。
满分:2 分
2.幼儿晨练活动的内容包括(ABC)。A.集体的体育游戏
B.集体的慢跑或走、跑交替锻炼活动 C.自由或分组的中、小型器械锻炼活动 D.远足活动
满分:2 分
3.下面属于幼儿园体育课的要求的有(ABCD)。
A.符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及发展水平,避免小学化、成人化 B.体现游戏性特点 C.区别于中小学体育课 D.目的是使幼儿体质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一定增强,没有统一达标要求。
满分:2 分
4.队列队形的指导要点包括(ABCD)。
A.教师位置适当,示范时精神饱满,姿势规范。
B.口令运用合理,注意预令和动令的运用节奏。可以适当使用形象化语言。C.利用标志物帮助幼儿学习队形变化。D.灵活设计教学形式,激发幼儿兴趣。
满分:2 分
5.幼儿体操活动的指导包括(ABCDE)。A.内容选择要切合幼儿年龄特征。B.活动准备要侧重清扫操场、检查必须的器械和物品等。C.活动中:示范应正确优美,面向所有幼儿;
D.所选音乐要轻快活泼;注意讲解示范的完整性,保持做操的连贯性。E.结束时:简要评价,提出要求
满分:2 分
6.徒手操操节顺序的意义在于(ABC)。
A.从上肢运动开始,活动量逐步加大,跳跃运动时达到高潮。B.上肢运动和伸展运动,是人体从静态转到动态的比较理想的习惯动作。C.每套体操有两次运动高潮。D.每套体操只有一次运动高潮。
满分:2 分
7.“三浴”锻炼包括(ABC)。A.日光浴 B.空气浴 C.水浴 D.沐浴
满分:2 分
8.队列队形练习的作用在于(ABC)。
A.提高辨别方向的能力,在集体中很快找到自己的位置 B.培养协调一致活动的习惯,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 C.学会听信号做出各种动作,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D.培养良好的身体姿势
满分:2 分
9.《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健康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包括(ABCD)。A.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 B.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C.提高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D.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观、乐观、合作的态度。
满分:2 分 10.幼儿平衡活动指导要点包括(ABCD)。
A.平衡活动运动以心理负荷为主,宜安排在情绪稳定,体力充沛之时。避免疲劳时进行。B.平衡活动生理运动量不大,一般要结合跑跳活动。C.注意平衡器材及活动设计的新颖性。D.平衡活动中的安全教育和意志品质训练。
满分:2 分
11.下面属于身体素质的有(ABCD)。A.力量 B.耐力 C.速度 D.柔韧性
满分:2 分
12.幼儿园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包括(ABC)。A.动作形成规律
B.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C.人体生理机能能力变化规律 D.平稳规律。
满分:2 分
13.属于人体生理机能能力变化规律的是(BC)。A.粗略掌握阶段 B.平稳阶段 C.下降阶段 D.复原阶段
满分:2 分
14.幼儿体育游戏的特点包括(ABCD)。A.基础性:基本动作、基本素质 B.娱乐性:模仿、竞争、生活性 C.开放性:取材广泛、形式灵活 D.教育性:全面发展
满分:2 分
15.队形练习的内容包括(ABCD)。A.一个跟着一个走成圆形 B.一列横队走切段分队
C.一路纵队走成两路,再走成四路纵队 D.听口令返还成原队形。
满分:2 分
16.幼儿园体育活动内容的特点是(ABC)。A.基础性 B.兴趣性 C.科学性 D.高难度性
满分:2 分
17.下面属于大班体育游戏能力的有(ABCD)。A.能在变化的条件中自如地运用已有动作 B.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丰富,活动的目的强,喜欢有胜负的游戏 C.游戏中能自觉克服困难完成任务,意志力增强 D.能理解较复杂的游戏情节和角色
满分:2 分
18.下面属于幼儿体育上课的要点的有(ABCD)。A.方法选择 B.控制运动量 C.重视动作 D.纪律要求。
满分:2 分
19.属于动作形成规律的是(ABC)。A.粗略掌握阶段 B.改善提高阶段
C.巩固和运用自如阶段 D.超量恢复阶段
满分:2 分
20.上体育课的要点包括(ABCD)。A.方法选择。B.控制运动量。C.重视动作。D.纪律要求。
满分:2 分
21.幼儿体育活动过程中的定向准备阶段包括(ABCD)。A.形成动机,调节动机强度 B.确立目的的活动 C.选择和设计动作活动 D.身心准备活动
满分:2 分
22.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A.基本动作 B.基本体操 C.身体素质练习D.器械练习
满分:2 分
23.幼儿体育游戏前准备工作包括(ACD)。A.有针对性地选择游戏 B.进行动作纠正及个别指导 C.熟悉内容 D.物质准备
满分:2 分
24.幼儿园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包括(ABC)。A.动作形成规律
B.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C.人体生理机能能力变化规律 D.自适应规律
满分:2 分
25.幼儿园体育的意义是(ABCD)。A.促进幼儿生长发育
B.发展体能,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C.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社会化进程 D.支持智力的发展
满分:2 分
三、判断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日本民族历来都是特别强调生存适应的价值的。所以,在日本人教育和体育中,特别被重视的是发展运动的动作技巧,而不是发展真实的生存适应意识和能力。A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2.在前苏联的学校体制中,就有为培养年幼的“天才儿童”而专门开办的体育学校。B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3.幼儿园体育活动目标的表述方法不需要直接明确地展现体育目标的实质。A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4.体育游戏与一般游戏一样,是一种具有鲜明的娱乐性活动,但并不属于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A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5.创造性身体活动是指利用身体进行的自表现活动,属于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B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6.审美内容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教育内容之一。B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7.幼儿教师体育价值观的创新:体育不再是一个独立发展的活动或教育领域,更是一种能够使幼儿同时获得多方面整体发展的时间活动或教育途径。B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8.在普通课程的体育教学中,强调动作的规范性胜于关注动作的实用性和做动作的快乐体验,这在于强调体育文化发展功能的观念在实践层面的具体体现。B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9.“运动文化体育理论”理论的核心在于特别强调:通过体育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是为未来参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好准备。A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0.幼儿园体育活动内容的特点之一是基础性,即幼儿园体育所要发展的身心素质和所组织实施的活动内容是低层次的、必需的、易做到的,是幼儿未来发展的基础。B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B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2.幼儿体育活动过程结构是指构成幼儿体育活动过程的各个阶段在时间、目标、内容、功能诸方面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总和。B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3.在国幼儿园体育发展领域,要求幼儿能够基本掌握的基本动作一般包含走、跑、跳、投掷、平衡、钻、爬、攀登,有时也包含旋转和翻滚。B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4.在国幼儿园的体育体系中,基本体操一般包含徒手操、轻器械操和基本队形队列练习。B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5.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内容结构是说明幼儿体育活动的内容要素是怎样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B A.错误 B.正确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推荐阅读: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作业答案09-23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08-15
学前儿童优秀文学作品10-17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10-27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考查办法08-11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笔记整理)08-22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考核说明10-29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图形宝宝11-16
教师读书笔记《学前儿童语言教育》07-28
学前儿童游戏选择题(答案)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