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村文化室“活”起来(精选11篇)
1.让村文化室“活”起来 篇一
文 章来源 莲
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让文化资源“活”起来(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解读)
一线见闻:中国木偶艺术剧院,转制前经营状况举步维艰,转制后坚持“艺术围绕市场转、演员围绕观众转、经营围绕效益转、二线围绕一线转”,演出场次、接待观众、演出收入分别是转制前的5倍、10倍和6倍,“小木偶、大产业”的发展之路已具雏形。
《决定》提出,“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必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这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促进文化产品合理流动
缩小城乡、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差距,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是缩小城乡、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发展和经济一样,要求发达地区的先进文化科技、资本、优秀文化人才等流向文化产业落后地区,文化产业落后地区的劳动力和文化资源流向文化产业发达地区,从而缩小城乡、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差距。要摒弃地区封锁、市场分割等保护落后、抑制先进的做法,消除影响文化产品、要素流动的政策和体制障碍,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也是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条件。结构不合理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只有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才能有效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流动,一是有利于优质文化资源向优势文化企业集聚,形成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文化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二是有利于科技、资本、人才等文化资源在各类文化产业间优化配置,推动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发,提高文化产业技术层次和竞争力;三是有利于推动文化企业资源整合,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格局,完善协作配套机制,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四是有利于健全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机制,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文化产业行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使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结构与城乡居民文化需求结构和购买能力相适应,提高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要发展文化产品市场、完善现代流通体制、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加强文化市场监督
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必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一是发展文化产品市场,逐步完善文化要素市场。重点培育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加强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二是完善现代流通体制。积极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加快文化产业物流基地建设。积极扶持农村连锁网点。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文化流通网络。三是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发展和完善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拍卖等中介服务机构,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市场化程度。四是加强文化市场监督。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明确准入条件,严格市场主体资质审查,把好资质、产品、人员、技术等准入关。构建文化市场管理信息网络,建立文化企业信用档案和文化市场信用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盗版、侵权等违法行为。
(资料来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
数字链接:2010年,全国46个演艺企业集团整合成立,区域性龙头演艺企业正在逐步发展壮大;120家出版集团、报刊集团、发行集团和印刷集团资产总额3234.2亿元、主营收入1785.8亿元,在书报刊出版和出版物发行领域所占比重分别达73.5%和53.8%,行业龙头的地位与作用初步显现。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几大银行给文化产业授信融资总额超1000亿元;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步伐加快,全国共有26家上市文化企业,总市值达1300亿元,融资规模不断扩大,逐步成长为A股市场的一个新兴板块,2010年新增的8家上市企业融资104亿元。
2010年,全国县级艺术表演团体5825个,占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机构数比重由2007年的74.2%提高至84.9%。全国文艺院团共赴农村演出84.67万场次,比上年增长14.3%,占全部演出场次的61.8%;农村观众人次5.6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9.3%。
2010年全国新增影院313家,新增银幕数1533块,平均每天新增4.2块银幕,目前全国城市影院银幕总数突破6200块。
截至2011年上半年,我国已有590家文艺院团、402家出版单位、327家电影公司、595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32家省级党报党刊发行机构、52家电视剧制作机构完成转企改制。29个省区市已组建省级广电传输网络公司。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2.让村文化室“活”起来 篇二
但是, 众多薄弱学校能否一夜之间“旧貌换新颜”呢?客观地说,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认为, 薄弱学校需寻求破解发展难题的治本之策, 不能死抱“等靠要”的思想, 不能甘当扶不起的“阿斗”, 校园文化建设不失为“活”起来的突破口。
一、关于薄弱学校的冷思考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 薄弱学校之所以薄弱, 究其原因, 主要有两点:一是学校面貌发生了变化, 理念跟不上, 发展缺少内涵, 治标未治本。二是尚未享受重点扶持的“积贫积弱”的学校, 杯水车薪难以奏效。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 致命的“症结”在于职业理想的倦怠和“低人一等”的精神阴影。
位于奉节县城郊的永安镇白马小学便是一所典型的薄弱学校。这所具有60余年办学历史的老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逐步被边缘化;特别是三峡移民之后, 库区淹没学校都借搬迁契机, 得到长足发展;唯有这所学校, 因选址困难被临时安置在就近的粮食仓库。区位劣势、发展滞后、师资匮乏等客观现状与职业倦怠、教学质量拖后腿、家长不满意等积弊, 恶性循环。学校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 如何“起死回生”、从根本上摘掉薄弱学校的“穷帽子”?笔者认为, 治贫先治愚, 扶弱先扶志。重点还得从“魂”开始。
二、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魂”, 薄弱学校不能当“阿斗”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强调的是自身的造血功能, 如果灵魂缺失了, 即使再大的投入, 也只是换了一身漂亮的躯壳而已, 骨子里仍然摆脱不了薄弱的命运, 怎么“扶”得起来呢?反之, 如果让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柱根植在师生员工的灵魂深处, 凝聚人心, 鼓舞士气, 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 把现有的资源盘活, 把每个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即使外部形象的“蝶变”一时难以奢望, 但内部的生机与活力已经复苏, 何愁“扶”不起来呢?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我们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不搞铺张浪费, 因地制宜、别具匠心地加强环境文化、墙壁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
一是环境文化体现幽雅和自主管理的特色。在保护好现有的绿化树木的基础上, 选择适当位置开辟花台, 组织学生栽种经济实惠的观赏苗木, 培养植绿护绿意识, 实行挂牌管护, 赋予校园环境以温馨的文化氛围。教室及公共区域的清洁卫生完全由学生自己打扫、督促、评比, 培养了自理能力、合作意识、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这些举措, 既节省了开支, 又创造了洁净幽雅的校园环境, 让我们每天进校都有一个好心情。
二是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农民工子女往往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 买不起电脑, 甚至连一本图书都没有。但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孔孟之道, 却根植在他们朴素、善良的情感之中, 这正好呼应了我们让墙壁“说话”的切入点。几经筛选, 我们围绕孝、善、诚、礼、勤, 从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美德典故中, 将“刘恒孝母”“伯牙绝弦”“负荆请罪”“闻鸡起舞”等20余则文化精华,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 巧妙地装饰在围墙上。黑不溜秋的水泥围墙, 一下子变成了简洁而精美的文化长廊, 成了操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教学楼、办公楼的走廊也不能白白空着。我们继续从教育先师孔子、孟子、荀子的经典语录中汲取营养, 将浅显易懂又富于启发的《论语》及劝学、励志、善教等名句, 同样以图文并茂、注音注释等形式, 艺术地装点在走廊、楼梯间的黄金位置。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能够影响人的一生, 甚至几代人!
三是班级文化别具一格。一个班级一个家, 它同样需要一种凝聚团队的精神力量。我们在部署班级文化建设时有张有弛、有收有放。学校对班级文化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 要求围绕“马”字做文章, 各班以“马”命名, 不同的“马”代表不同的团队精神。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班的创造力被激发起来, 诸如“马儿郎”中队、“白龙马”中队、“千里马”中队等等, 不一而足。各班还别出心裁, 设计了班队铭言、师生“全家福”、温馨提示、名星榜等小栏目, 各具特色。
四是宣传文化推陈出新。学校安装了电子屏幕, 营造外宣氛围;宣传橱窗将学校近期的活动成果展现出来, 提高公众知晓率, 也能鼓舞士气;每周认真组织升旗仪式及红领巾广播, 宣传栏及时更新安全、健康等知识, 张贴栏及时反映学校工作动态, 公布栏及时公示评比结果等, 无论从信息宣传的角度, 增长见识的角度, 还是校务公开的角度, 都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以文化人, 薄弱学校一定能“活”起来
“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白马小学尽管在硬件投入上仍然十分薄弱, 在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关爱学生等人文管理方面还有诸多薄弱环节等待我们去一一攻克, 但我们不甘沉沦、不当扶不起的“阿斗”,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口, 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魂在精神在, “活”过来的薄弱学校, 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近两年来, 白马小学荣获重庆市“保障农民工子女就学工作先进学校”、县级卫生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特色项目创建学校”等荣誉称号, 加强科研课题研究,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赛事活动, 100余名师生获得各类表彰奖励, 留守儿童受到普遍关爱, 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社会满意度稳步提升,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3.创意让文化“活起来” 篇三
这是一个创意辈出的时代。2014年,博物馆一改人们心目中古典严肃的形象,将众多文物、艺术、文化与当代人的生活、审美、需求用创意对接起来,创造了众多新奇又赏心悦目的文化产品。从故宫吉祥物龙凤“壮壮”、“美美”,到汉代未央瓦当饼干,从“国宝味道”的抹茶曲奇到“盐水鸭”别针,我们看到中国众多的文化场馆正在架起一座沟通传统文化和现代公众之间的桥梁。依托文创产品,文物藏品也开始动起来、活起来,并且秉承了保护、传承、开发、创新相结合的理念,赋予了文物新的生命,点亮文化产业升级路,也感染了更多观众的心灵。
事件 当历史碰撞时尚
2014年11月23日至26日,2014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召开。近千名中国博协的团体和个人会员代表齐聚鹭岛,共商新形势下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和博物馆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诸多课题。在该次博览会第一天,北京故宫吉祥物龙凤“壮壮”、“美美”在厦门首次对外亮相,瞬间吸引了世界的眼球,因为这是故宫第一次推出自己的吉祥物。故宫博物院人士介绍,“壮”体现龙特有的力量,以形容明清紫禁城这座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宏伟、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建筑群给人们心理上的震撼感受。“美” 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凤的体现,代表“美中之美,结合众美”,象征着故宫博物院所藏的180多万件古代艺术珍品所传达的中国传统美学内涵。据悉,故宫博物院即将迎来成立90周年,而在此之前都没有吉祥物,这次故宫希望用吉祥物表达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体现“龙”的精神,凤的内容。
“壮壮”、“美美”,实际上只是故宫所开发的一系列与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的代表。
11月24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应邀在2014年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发表主旨报告时提到,为拓展故宫文化在社会群众中间的影响力,故宫博物院以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以时代前沿科技为依托、以学术研究成果为支撑,为文化产业开发搭建了强大的平台,目前故宫已经开发文创产品近6800项,也促使故宫的文化产业走上了一条新路。
单霁翔表示,从朝珠耳机到朱门金钉旅行箱,再到2014年APEC领导人所穿的故宫元素系列服饰,现在的故宫文创产品已经不同于早期的简单文物复制品,增强了趣味性和实用性。以手机壳为例,目前故宫博物院已经研发了一百多种款式的手机壳,除手机壳外,还有包括充电器、电脑包、鼠标垫、平板电脑壳等在内的诸多产品,都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故宫通过学术研究挖掘藏品内涵,制作、推广有趣并有文物特点的文创产品,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生动写照。在本届博博会上,很多的博物馆也推出带有自己特色的文创产品。为了鼓励文创产品创新,本届博博会特意制定了博物馆文创产品评选展示区、博物馆文创产品大赛展示区、博物馆文创产品综合展示区和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示范展区。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朝珠耳机”、苏州博物馆推出的“国宝味道秘色瓷莲花碗曲奇”、上海博物馆推出的以怀素《苦笋帖》为装饰的领带、以宋徽宗《瑞鹤图》局部为图案的丝巾、台湾故宫博物院推出的“翠玉白菜伞”,都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兴趣。
背景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里,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历史文化,但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和多元文化的丰富,我国原有的历史文化大量沉寂下来,成为了博物馆中“死亡的”文物。当这些文物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就好比离开土壤的大树,只有枯萎和死亡。这些文物和历史,曾经几经磨难,积淀了丰富的人文和审美情怀。这些文物、古迹、艺术珍品,都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思想道德资源。
我们今天中国人的生活,大部分已经被商品世界所占领,其实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华丽的现代生活,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今天的中国,太需要文化上的创新。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没有创新文化就要枯萎。费孝通先生说:“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人为”的文化必须源于生活,“为人”的文化能够更好地造福生活。没有生活的哺乳,文化创新难免营养不良,乃至枯萎败亡。实际上对于研究文化、历史和文物的众多学者来说,他们也想让传统文化从博物馆里走出来,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使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最为重要的是,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工作。
焦点 文化活起来需要创意推动
中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一部分成为中国的文化基因,构成了我们的社会基础。但是还有一部分则随着历史的延展而逐渐远离百姓、成为没有生命的化石。很多的文化遗产,其实可以通过创意开发成为我们巨大精神价值的宝贵资源,如果能让文化遗产“活起来”,那么就可成就一道直接关系民生幸福指数的文化大餐。
在世界范围内,众多的博物馆都在尝试贴近观众,推陈出新,改变一成不变和中规中矩的状况。博物馆想打破的,正是人们对博物馆常规和保守的看法,以及博物馆与观众遥远的距离,使博物馆更具活力。通过文化创意,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则是一道必须经历的途径。著名的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都非常注重文化产品的开发。
你也许想不到,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拥有22款移动应用和游戏,不仅在数量上拥有绝对优势,在展示主题上也更为丰富。冷兵器时代武器知识问答《超越战争》、变种“吉他英雄”《大都会吉他》等游戏体验各不相同,而名为“82nd&Fifth”的移动应用,则邀请100位博物馆负责人,以感性的角度,讲述馆内百件文物如何改变了他们观看世界的态度。
这些案例,就是文化产品结合馆藏文化的很好体现,也得到了广大参观者的关注与购买;在这个时代,一个好的创意往往都能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支持。以现代艺术闻名的美国MoMA博物馆,甚至可以让用户涂鸦后与当代艺术流派的框架理念结合,让用户在名画的启发下,也过一把创作瘾。
nlc202309020731
各国的文化资源在经济上都具有巨大潜在价值。许多国家的想要更好的发展文化产业,首先想到的都是利用好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比如英国相对于其他国家更重视其历史文化资源,并深层次的利用如博物馆文化资源来开发博物馆文化周边产业,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罗默曾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它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文化创意是人的思想、知识、技术、创造力在产品中的体现,是智力与思想、知识与信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今天,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感到日益重要的实力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并作为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提高文化软实力,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创新载体的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新和创造为核心,强调知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注重提高产品的文化和精神内涵,是知识、智慧与灵感的特定产业或行业中的物化表现。将博物馆中沉睡的文物资源通过创意的方式向外展示和利用,也与总书记提出的“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思想相适应。
2014年,我们看到通过文化创意,博物馆里的众多瑰宝正在以衍生的方式,承载文化理念,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简单的一块饼干,被苏州博物馆推出以馆藏文物秘色瓷为原型的创意饼干、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推出了以3000年前的古蜀面具为原型的文物饼干,陕西历史博物馆则把西汉皇后玉印、汉代未央瓦当、唐代开元通宝都做成了饼干图案,萌意十足的文物饼干一时之间成为网上网下最火热的“国宝”。
南京科举博物馆推出的“盐水鸭”别针,让很多市民、游客捧腹不止。南京六朝博物馆推出的六朝魔方,也颇具新意。六朝就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而作为正方体的魔方正好也有6面。这种六朝魔方,即是把每个面上的方格进行旋转,最终使每个面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号。
除了创意设计,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也是一条文化创新的道路。
一幅《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我国12世纪北宋城市的生活面貌。目前,这幅传世之作已被数字化,并做成了多种文化产品。其中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展出是“动”起来的图画,这幅动感长卷令参观者叹为观止;另一种是故宫制作的,叫作触摸式的,是会“说话”的图画。这幅经过高清晰扫描,由名家撰写对白、名演员配音的图画,当你触摸这幅画的任何一个场景都会发出声音,再现当时的繁华景象。画中500多个衣着不同的人物,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生动传神,栩栩如生。
启示 创意点亮文化产业升级路
正在蓬勃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也影响着包括文化生活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
这些年里,我们听到了诸如从美国硅谷和华尔街传出的“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这句流行语;韩国打出的“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标语;日本喊出的“创意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口号,以及香港和新加坡喊出的力争成为华语世界的“创意之都”的声音。这些声音,都意味着创意产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
英国人约翰霍金斯在其《创意经济》一书中介绍,现在的创意产业每天创造出高达220亿美元的财富,而且还在以5%的速度继续增长。在一些发达国家增长得更快,有关数据也显示,2014年,七大工业国中,有多半数的工作人员从事创意产业,而且它的增长速度比传统服务业快2倍,比制造业快4倍。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但是没有文化的崛起,不是真正的国家崛起。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华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冲击。具有五千多年积淀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保护好、继承好这份宝贵遗产是整个民族的历史责任。
以前我们通过文物仿制品来传播我们的文化,但是这些仿制品虽然古典严肃,但缺少新鲜的生命力,很难切近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文化创新的实质,是不断汇聚时代精神,不断反映时代要求。优秀传统文化是超时代的,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通过在文物原形态、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意,即便是将这些创意做成饼干、雨伞、储物罐,也是将传统、枯燥的宣传方式向现代、活泼的方式转变的体现。当创意真正与现代人的兴趣点紧密结合,古老且“石化”的传统文化也就时尚起来,馆藏文物也就真正“活起来”了。
不仅仅是创意产品,今天,我们早已走进了网络时代,古老的文化与今天的网络文化联系起来,更能体现传统文化对这个时代的影响。通过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开发,我们看到故宫博物院推出的三款具有教育功用的手机应用:《胤禛美人图》、《紫禁城祥瑞》和《皇帝的一天》受到了广泛的好评,据悉,2015年故宫博物院还将推出《韩熙载夜宴图》《清代皇帝服饰》等应用。通过这些创意十足的APP,用户只需滑动手指、触摸屏幕,就可以近距离领略古老紫禁城的魅力所在。
今天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高附加值、高融合(渗透)性等一系列特征的产业。将传统文化融合在文化创意产品中,也是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大背景下,原有的文化消费品的数量与消费者的真实需要之间的距离,以及文化消费品的质量与消费者的精神期待之间距离还广泛存在。在新的一年,使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文化创意产品,一定会成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与主流方向,并将引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4.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篇四
一、创设愉悦、民主、开放的课堂, 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 即:情感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轻松感。有时教师形象生动的富于智慧的语言, 一个含蓄的微笑, 一句鼓励的话语, 一个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 都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 也获得了情感上的体验。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压抑, 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情感愉悦的课堂, 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舒展, 个性得以张扬, 生命的潜能才会不断的开发, 生活品质才能不断提升。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教师要让“爱”充盈课堂, 爱每一个学生, 细心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 用自己的快乐为学生打造一个快乐的家园。
二、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 使学生由“要我学”为“我要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兴趣不是负担”, 这句话包含深刻的道理。当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时, 一个再小的任务对他来说也是负担, 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反之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 就会产生不断前进, 渴求新知, 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 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 教师的责任在于以丰富的教育经验、智慧和教育艺术来培养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 使之处于激活状态, 从而爆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 教师之责任不在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科内容, 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 这样不但课堂效果好, 更主要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 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能力的培养, 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否则就变“我要学”为“要我学”, 课堂效果不会太好。在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抓住每课的内容, 巧设导语或问题或联系生活的课堂活动, 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 创设自主、探究的课堂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不受约束地去探究、去思考,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给课堂注入生机。
四、创设平常、实在的课堂, 给学生自由的空间
我们大多数教师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 当有人听课的时候, 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备课很辛苦、学生很兴奋, 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 就像演戏一样。但是, 大量的准备使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 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这样的课就谈不上一堂好课。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 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有自由的空间, 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 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所以教师要做到, 哪怕是校长来了, 局长来了, 你都要旁若无人, 你是在为学生上课, 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 所以我认为教师要上的课应该是这样的课, 平实的课即:平平常常, 实实在在的课。我们上的每一节课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 十全十美的课做秀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也没什么, 因为它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 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 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 然后作大量的准备, 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所以一堂课教师要上的课应该是真实的课, 要是没有实际的价值, 就难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五、创设成功、高效的课堂, 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成长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而言:一堂课下来, 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 包括优秀生、中等生、差生;二是效率的高低, 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 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成功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说, 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 大家都有事情干, 通过教学, 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的, 一个班学生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爱好都存在着不同, 要求我们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成长”, 一位教育专家也说过一句话:“如果我们教给孩子仅仅是知识, 那就直接告诉他好了, 而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教师唤醒他们的灵感, 唤醒了他们的表现欲望, 唤醒他们的创新潜能。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关注优秀学生, 当我们把爱洒向学生时, 特别是好学生时, 不要忘了一个容易被遗忘的角落———更需要关注的对象“弱者”, 应该说教师的关注不仅是关注孩子的现在, 更是关注孩子的明天, 孩子的未来。教师只有在自己的心田里种植了关注的种子, 这颗种子才会生根﹑发芽, 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高低, 设计不同的问题, 这样不同的学生才会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 有所提高。一堂课下来, 无论是学习好的﹑学习不好的, 都要有所收益, 这样的一堂课才算一堂成功的课。
六、创设掌握技能的课堂, 教会学生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于教学生学。”活的人才教育, 不是灌输知识, 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 可见, 学法指导是“授学以渔”, 因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那些不懂学习方法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主张, 要教会儿童学习, 能使用一个人终身都靠它来掌握知识的那种工具———学习方法。达尔文也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 叶圣陶说过, “教是为了达到不教”, 因此, 教法中渗透学法, 教会学生学习, 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总跟在学生的身后去指导学生, 所以教给学生一种方法, 让学生终生都能受益。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5.让村文化室“活”起来 篇五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活”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学生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系。教师根据需要,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因此,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以“情”与“境”的交融为手段,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旋律中,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体验音乐美的所在,去感悟音乐之灵魂。
二、积极参与,让学生“动”起来
音乐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使他们从中受益。我认为音乐课堂是学生张扬个性的天空。所以我的京剧课堂从参与的角度出发,让他们通过参与并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为学生提供广阔和开放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一)通过肢体语音,展现京剧韵味
1.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很喜欢用肢体语言来表现自我。把学生带到京剧表演中让学生尽情地去展示自己的这一特点。京剧中的每个生活情景都有特殊的表演方式,如开门、关门、上楼、下楼、上船、下船、乘马、行舟、饮酒、跪拜,种种不胜枚举的情景,在表演时均有一定的程式使用。我让学生们欣赏并模仿一些京剧资料,如达官贵人之家小姐的举手投足,丑角的言行举止,文生、武生的表演等,然后通过自己的模仿表演让同学们猜猜你在干什么?顿时教室里成了京剧大汇演的舞台。
2.欣赏《急急风》时,一些孩子听到音乐就兴奋的动了起来,他们随音乐摆动着兰花指,还有的孩子索性走起了圆场,有模有样的,但也有部分怕羞与胆怯的学生用羡慕的眼光欣赏着同伴的表演,于是我带领他们一起随着音乐表演,建议全班同学围着教室走圆场,在我的指导下,顿时教室里热闹了起来,随后我又和学生们一起学走京剧中的台步和武打的动作,学生对这种新的音乐课堂内容非常感兴趣,都积极的参与表演,使音乐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二)通过民族打击乐器,展现京剧韵味
1.在欣赏锣鼓经《急急风》时,我向同学们介绍锣鼓经,如果“唱”、“念”、“做”、“打”是戏剧的血肉,那么“锣鼓经”就是它的骨骼,一阵锣鼓,既可渲染磅礴的气势,又能烘托演员的表演,并且这种对表演的烘托,是非常细致的,甚至细致到鼓点子打出演员眼珠的转动,眼皮的开阖,手指的颤抖。它的特点是音响强烈,节奏鲜明,用来加强节奏,制造气氛。京剧锣鼓有许多锣鼓点子,叫做“锣鼓经”。 锣鼓经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锣鼓合奏记谱法。它以“八”“呛”“才”“台”“大”等模拟各种打击乐器音响的象声字记锣鼓谱。不同的锣鼓经可以表现不同人物的动作或心情。孩子们在听的过程中聚精会神,当我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锣、鼓、钹等伴奏乐器时,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要动手试一试。
⑴串子
打八打八 打八:仓七 仓七 仓七 仓 七 仓七 仓 仓O O
⑵慢长锤
打 打 打 打 衣 衣台 仓七 台七 仓七 台 七 仓七 仓七台 仓O O
2.例如教学五年级课本中《梨园英秀》这首戏歌,可以利用学生对我国民族打击乐器的好奇与兴趣心理,引导他们在这首戏歌的前奏、间奏、尾奏处创编简单的锣鼓经,为演唱伴奏,烘托欢快热闹的气氛,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多种激励,让学生“乐”起来
新课程倡导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只看结果,应该是重过程。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在教学京剧中要及时的表扬与鼓励,对学生实施多种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京剧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京剧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表扬,哪怕只是细微的一点点。
发达的网络信息、精彩纷呈的影视节目,给学习京剧知识也带来了便利,能够让学生便捷的了解到京剧常识和其代表的优秀文化知识,于是我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如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一些京剧曲目的相关资料,对于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反馈,及时的给予鼓励,对于部分学生积极主动地表演京剧,也及时的给予表扬,每当孩子们听到老师的赞赏声,脸上都乐开了花。这样学生才能乐于接收京剧这位新“朋友”,才能有更大的信心学习京剧。
四、寓教于乐,让学生“唱”起来
京剧的演唱和表演是需要功底的,对于初学的学生来说,只跟录音唱段学唱,领悟内涵的难度比较大。
学习京剧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欣赏能力,京剧走进课堂是弘扬传统艺术的先声,也是让传统艺术重新获得活力的一种有效尝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开拓艺术视野、提高审美水平,有利于丰富艺术教育资源,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而且有利于引领青少年接受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开设京剧课有利于强化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意识,由于各个阶段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我们更多的不是硬性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表演地道的京剧,而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京剧教学课堂,让学生逐步了解京剧、接触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学会试着去欣赏京剧,从而学习到优秀的传统文化, 京剧艺术在孩子们心中已播下种子,京剧艺术之花定能在音乐课堂尽情绽放!
6.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篇六
关键词:情境 自主 争论 尊重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语文课堂教学应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孩子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孩子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孩子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就需要在所传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一种“障碍”、一种“悬念”,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学生因为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所创造。兴趣又是学生求知欲望强烈的表现,也是学生主动、积极学好知识的先决条件。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为学生播放歌曲《火柴天堂》。一首悲情的《火柴天堂》,把学生再一次带到那个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的大年夜,我为深入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做了铺垫。因此,语文课堂需要创设有关问题情境,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提出者,成为问题的思考者,成为问题的分析者,成为问题的实践者,成为问题的成功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实践证明,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善于用一段精彩的导语、一个亲切的微笑、一种鼓励的眼神、一首歌、一则谜语、一个小幽默都能创建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把时间还给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自主探究,放手质疑。“只要教师给学生探索的权利和机会,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索中显示自己的才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信赖自己的学生,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放手”并不是说撒手不管,教师应在此之前给出探究的“范围”,比如:初学一篇课文老师可让学生自学生字,看看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把它记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中领悟到了什么?这样使学生的自由探究有一定的目的性。在学生充分自探之后,采取汇报成果的方式谈自己的所获和所疑。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要快速反应,恰当处理,对于学生谈得不够深的问题要抓住契机主动出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于学生个别性的问题,教师要经过整理制定出下一环节的学习任务,做到以学定教。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在自主的课堂内全力达到自己的至高点,取得成功。
合作学习,突破难点。“合作学习、畅所欲言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各抒己见,相互启发,使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地加宽加深。教师也可适时的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展开师生、生生之间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体验的碰撞,力求让每个学生都在讨论中展示自我,得到锻炼,共同提高。
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曾几次在电视上看到大学生的辩论会,由此想到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争论与质疑,可以改变过去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老师归纳小结的模式,尝试某些章节由学生设计问题、学生回答、学生评议的方法,并且建议他们采取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方法,集思广益,开展学习竞赛。对问题设计巧妙,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打高分,对敢于标新立异、独抒己见的予以肯定,进而达到孙双金老师所倡导的“小脸通红、小眼闪亮、小手直举、小口常开”的境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争论是思维的撞击和交融,“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课堂争论使大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弘扬个性。偶尔面红耳赤,争论无果,便求援于老师。此时老师的话,字字珠玑,绝不用担心有人走神。
四、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困难、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如何对待很重要,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予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模糊的激励性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7.让村文化室“活”起来 篇七
一、精设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思维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是一切思维活动的“源头”.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 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应把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特别是在新课导入环节, 更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设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的火花.
例如, 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可以这样设计活动:每人四张一样长的纸条, 编号为A、B、C、D.首先是学生动手操作:①把A纸条对折, 平均分成2份, 给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 并用分数表示;②把B纸条对折, 平均分成4份, 给其中的2份涂上颜色, 并用分数表示;③把C纸条对折, 平均分成6份, 给其中的3份涂上颜色, 并用分数表示;④把D纸条对折, 平均分成16份, 给其中的8份涂上颜色, 并用分数表示.然后把4张纸条按顺序排列, 引导学生观察, 结果会发现虽然几个分数不同, 但用这些分数表示的纸条却一样长, 并写出等式1/2=2/4=3/6=4/8.这时, 学生一定会产生疑问:“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 它们为什么会相等呢?是不是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随便怎么变, 它们的大小都不变呢?”这时学生会对这种现象产生一种追根问底的欲望.然后教师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学了分数的性质以后, 同学们就会理解为什么这几个分数是相等的了.”这样一改传统的先复习旧知后讲授新知的教学模式, 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去发现问题, 产生疑问.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 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转入新知识的探索阶段.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思维空前活跃, 从而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改变教学策略, 激活学生思维
1.创造质疑条件, “一言堂”变“多言堂”, 营造创新氛围
数学教学中, 教师就应该创造条件, 把“一言堂”变为“多言堂”, 让学生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及一些很宝贵的想法说出来.为学生搭建一个表达、交流、对话、质疑的平台, 还学生以空间, 让他们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促使学生开启自主思维的大门, 拓展思维的宽广度.使学生从一个“听众”变为真正的参与者.
2.改变教学模式, 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培育创新精神
教师应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 建立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 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布鲁纳曾说过:“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正是在自己探求新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在操作中思维, 在思维中探索, 在探索中创新.
例如, 在教学认识长、正方体之前, 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长、正方体模型丰富学生的感知, 同时形成最初的空间概念.接下来, 指导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长、正方体的本质特征及两种形体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但是面的形状、大小、棱的长度是有区别的.最后学生把自己发现的规律加以总结, 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 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是在动手操作与自主探索中进行的, 他们不仅准确地把握住了知识要点, 形成了清晰的概念, 而且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3.加强思维训练, 打破学生思维定式, 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 如单向延展法、多向延展法、反思延展法、破思维定式训练法和常规求异法等来训练学生思维, 发展思维水平.例如:“给你一段20厘米长的细铁丝做成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你能做几个?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学生通过思考, 有以下几种:A.长方形:①长9厘米 宽1厘米 面积9平方厘米;②长8厘米 宽2厘米 面积16平方厘米;③长7厘米 宽3厘米 面积21平方厘米;④长6厘米宽4厘米面积24平方厘米;B.正方形:边长5厘米面积25平方厘米.学生做到这一步都停住了, 觉得问题解决了, 不再深究.如果这样, 学生得到的仅仅是这道题的答案, 对学生来说, 思维并没有一个提高的过程.这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这道题里还隐藏着秘密, 你发现了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 发现了长方形长、宽、面积之间的新的关系.“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 长与宽的差越小, 面积反而越大.”“周长相等的情况下, 正方形的面积一定比长方形大.”为了思维的再深入延展, 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再次反思:这条规律是不是只在这道题目里适用?学生通过举例、小组交流, 得出了这是一条普遍存在的规律.解题后如此反思, 既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也使思维得到了提高.
三、合理有效拓展, 深化学生思维
数学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当学生的头脑中收集了大量的信息与数据之后, 我们应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 从而形成有价值有意义的思维结果.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当学生思维发散到一定程度时, 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集中, 启发学生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 综合比较学生解答问题的各种方法的优劣, 寻找最佳方法;总结各种解答方法的内在必然联系, 抽象概括出解答问题的一般方法.这样通过从发散到集中的思维训练, 深化学生思维, 使思维水平逐步提高.
总之, 在数学课堂上要让学生思维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 教师就要引导鼓励他们异想天开, 质疑问难,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多给学生求异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动手的机会, 让学生创新思维的嫩芽在创新的沃土里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俞正强.“种子课”: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J].人民教育, 2011 (2) .
[2]韩艳.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J].教学研究, 2006 (1) .
[3]孙明.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品味生活[J].人民教育, 2006 (Z1) .
8.让课堂活起来 篇八
导学案,是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它和教案不同,它必须能生成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必须能承载教师的教学目标,它要保证学生能通过自学掌握必须的知识,它还必须把知识升华成一种学习经验。本堂课题目为The King of Pop.讲述了流行音乐之王Michael Jackson的一生。课前,笔者设计了一份导学案,题型以半分放为主,要求独立完成,有困难组内解决。导学案的设计,紧扣了课文主题,又让同学有发挥余地,做到有的放失。如在预习案里设计了以下几个任务:Task1.Be abl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music types
Task2.Skim the text and underline the key words and phrases.
Task3.Learn more about Michael Jackson according to the book or the net.
Task 4 .Be able to know the main idea about each paragraph.
Task5:Think and discuss.
Michael had plastic surgery (整形手术) for many times.
1.Why did he do it?2.Which is more important,inner beautyor physical beauty?3.What is beauty?
Task6.Be able to finish some relative exercises
课前,笔者对导学案的完成进行了检查和评价,大家都完成得非常好,这为他们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奠定了基础。
二、制定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career,album,robot,moonwalk,video,genius等单词并掌握be known as,make a big hit,uniquestyles,catch on,a variety of ,a big loss,pay tribute to等词组的用法。
2.了解流行音乐之王——Michael Jackson的音乐生涯。
3.能用英语简单复述Michael Jackson的一生。学习重点为:(1)掌握新单词、词组的意思和用法。(2)理解课文内容和完成课后相关练习。(3)讨论和思考:What is beauty?板书教学重点的目的是让学生先思考在课前的预习效果,并能在课中查漏补缺,这为课堂教学的完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课堂的教学环节是高效课堂的核心,怎么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所学,有所得呢?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围绕小组为核心,展开各项比拼,充分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同时增进了团队的凝聚力。如引入部分,采用小组抢答Listen to some pieces of music,and guess what kind of music it is.接着请同学们欣赏Jackson的视频,同时根据课外了解来说Jackson的情况,比比哪一组资料收集得最充分。在课文阅读部分,请各组根据本组实际情况,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释疑,重点词组句式讨论,也可向其他组进行提问。当然,这个时间老师也要充当导师的作用,一方面管理学生纪律,另一方面解答学生疑问。最后的讨论,也是大家各抒己见的时候,笔者请学生比较Jackson童年和成名后的照片,让大家思考他们喜欢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而导出美的话题,让大家探讨什么是真正的美?这是本堂课的点睛之处,小组讨论也达到了高潮,因为有了课前的准备,各组诠释美的词汇句子非常丰富。讨论结束后,也请大家选出了最美组员,让他们感受自己的魅力。各个活动环环相扣,小组比拼步步升级,同学的学习探讨热情洋溢。
四、合理利用小组评价
评价,对于小组来说是游戏的最终结果。同学们有着很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这也是课堂活跃气氛的催化剂。在每个活动结束,老师可以巧妙地通报各组学习情况以起到激励的作用。如本堂课,在第二环节比拼结束后,第二小组分数遥遥领先,但第六组成绩未有起色。这时,老师就需适当考虑各组回答问题的平衡性了,要重新设计游戏规则,如马上由原来的抢答变为小组轮流回答,以达到共同进步。如在本堂课的活动中,笔者在导入部分和讨论环节采用了抢答的方式,在课文释疑环节则是采用了小组轮流的方式,一堂课下来,各组拉分不大,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涨。当然,评价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有些组回答问题的面不够,个别同学的参与度不够高等等。当然,评价也体现在每个活动后的自评。如在导学案中,每个任务的后面都设计了学生的自评,组长的评价以及课后的总评。以下本堂课后的评价表的一部分:
自我评价:我总共得了____分,本节课我掌握得怎么样_______ 本节课表现如何_______。(优秀良好一般差)
从最后学生的自评反馈中,了解到大家对本课的学习效果还是比较肯定的,这对于老师来说也是莫大的满意。
9.小手动起来 思维活起来 篇九
【关键词】课堂;教学;动手
教学过程:
一、动手摸一摸,认识钟面
师:(课件播放音乐)听,这是什么电视节目?;生:动画梦工场;
师:你知道动画梦工场每天什么时候开始吗?;生:7点 ;
师:对,每晚7点播放,不过在数学中,我们要把7点说成是7时。
你们见过钟表吗?老师这里也有钟表,想看看吗?(演示钟表课件)
喜欢这些钟表吗?现在就让我们和钟表交个朋友吧!拿出自己的小钟表摸一摸。师:仔细观察,你发现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生1:有1至12个数字。; 生2:钟面上还有2根针。;生3:那个细细长长的叫分针,那个短短的叫时针!……
【点评:用孩子们最喜爱的少儿节目引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由于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有着极强的好奇心,一看到小钟表就忍不住想摸一摸 ,教师把握时机让学生动手,在摸一摸,说一说的过程中认识时针和分针 。】
二、动手拨一拨,认识时刻
师:你知道时针和分针按什么方向转动的吗?伸出你的小手一起跟着时针和分针转一转,(课件演示)这样方向转动叫做顺时针转动。
【点评:让学生伸出小手跟着时针和分针转一转,了解时针的转动方向,体会时间的先后顺序,为今后计算经过时间以及图形的旋转打下基础。】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钟面,那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又该怎样认呢?
知道这是几时吗? (课件2时),你是怎么认识的?那这个钟面又是几时呢?(课件5时)说说你是怎么认识的?这个钟面呢?(课件8时)
师:为什么你们都认得这么快,这几个钟表的时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课件展示2时,5时,8时三个钟面)
生:分针都指向12;师:那时针一样吗?第一个钟表的时针指向几,是几时?第二个呢?第三个呢?也就是说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像这样的时间我们把它叫做整时。
【点评:依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怎样认识钟表,自然而流畅,突显了学生的主位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师:想不想自己动手拨一拨小闹钟?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拨,谁愿意?其他的同学当小老师,睁大眼睛看看他拨的对不对。
师:还有谁想上来拨? 师:全班来动手拨一拨好吗?
师:同桌互相来配合,一个说时间,一个拨钟表,然后再换一换好吗。
师:老师还有一个特殊的时刻想让同学们拨一拨,12时怎么拨啊
拨完后你有什么发现? 看来这个特殊的时刻真的让大家记忆深刻啊。
师:现在你们的钟面上的时间是12时,如果再过一小时是几时呢?快速的拨出来,是几时?再过一小时呢?
时间就是怎样一小时一小时的溜走了,再也会不来了,同学们要好好的珍惜时间。
【点评:如果教师只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学生难以真正“同化”知识。让学生动手拨一拨,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拨的,能够加深对整时的理解。另外,在拨整时的基础上及时拓展思维:过一个小时是几时呢?再过一小时呢?让学生的思维在手指尖上跳跃,同时还不忘适时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三、动手写一写,记录时刻
师:如果要把这些时刻记下来,你知道怎么写吗?黑板出示钟面(7时)这是几时?先写数字7,再写一个时间的时。或者先写一个7,在7的后面写2个小圆点,在写2 个0,也读作7时。 师:黑板出示三个钟面 。
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然后按这样的记录方法写下来。
四、动嘴说一说,应用于生活
师:(出示课件)让我们来看看好朋友明明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明明几时在干什么;师:(出示课件)怎么会有2个8时?师:你觉得明明一天的时间安排的合理吗?为自己的一天制订一张合理的时间表。
【点评: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只有语言才能把学生经历具体操作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然后加工整理,最后归纳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所以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还必須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明明的一天,体会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时间,帮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深化前面所学的知识,提高用数学的能力。】
五、全课小结
时间过得可真快呀,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0.让村文化室“活”起来 篇十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心“动”起来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 应充分挖掘教材因素, 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心动。例如, 在学习概率问题时,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请两名学生上台, 一个扮演街头摆设骗局的甲, 另一个扮演过客乙, 其余学生做看客。甲为了招揽生意, 向围观群众做宣传:“三枚硬币, 同时掷下, 如果同时正面朝下或朝上, 你可获得10元, 否则你给我5元, 来试试, 看看你的运气如何。”过路人乙听了后念叨:“同时朝上或朝下, 我们可获得10元, 输了我只给对方5元, 嘿, 有门!”这时下面学生有劝阻的, 也有鼓励的, 更有看热闹等着瞧的。结果一连投了五次, 乙赢了一次, 输了四次, 吓得他不敢再玩下去了。我禁不住问:“同学们, 这个游戏公平吗?”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们展开热烈的讨论, 然后埋头计算, 很快从概率的角度认定这个游戏不公平, 是骗人的把戏, 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激发好动心理, 让学生手“动”起来
教学时, 我总是根据教材的特点,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快乐地学习数学。例如, 在教《展开与折叠》一课时, 我打破以往教师在台上演示, 学生在台下得出结论的做法, 而是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和一把剪刀,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采用先组内展示, 后派代表把组内作品展示在黑板上的方法, 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不一会儿各小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作品, 他们相互学习着、争论着、比较着, 不时还发出热烈的掌声。更令我惊讶的是各小组代表在黑板上展示的作品竟已经分了类。我也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为学生的主动探索的精神所鼓舞。整个学习过程, 每个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学生经过动手操作, 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 我也找到了教学的乐趣。
三、激发好胜心, 让学生口“动”起来
争论能体现学生当前学习的状态, 使思维高度运转, 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我教《平行四边形》时, 直接画了一个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图形吗?”马上一位学生举手说:“我家的苍蝇拍上有这样的图形。”另一位学生也说:“我们学校的校门上也有这样的图形。”一系列回答后, 我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谁来说说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一位学生说:“横着的两边平行, 斜着的两边也平行。”我又问:“知道它叫什么图形吗?”聪明的学生回答说它是平行四边形。此时一位学生禁不住喊出来:“老师, 我有问题。我们的电视机也是两组对边平行的, 可它是一个长方形呀?”就这样, 学生从自己提供的材料中, 从自己提出的问题中不断地探讨。最终, 深刻地了解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见, 在课堂中给予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由地讨论, 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合作精神, 从而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四、激发兴趣, 让学生脑“动”起来
波利亚说过, “我想谈一个小小建议, 可否让学生在做题前猜想该题的结果, 或者部分结果, 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来某种猜想, 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了一起, 他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 他便会主动地关心这道题, 关心课堂的进展, 他就不会打盹睡觉了。”因此, 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特点, 多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 多给学生欣赏自我的机会,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 《数据的分析——方差》这节课主要讲数字的计算, 较枯燥,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脑“动”起来, 我举了学生感兴趣的例子:今年咱们学校选拔射击手, 在咱班选了两名学生, 成绩已经出来了, 到底谁选上了?今天你们当裁判, 现在我把成绩列出来。
学生带着猜疑的心情认真地计算起来。有的学生说选择甲:甲的平均分高, 得满分的多;有的说选择乙:乙比较稳定, 都集中在9环左右。各说各的理, 争辩激烈, 都想用自己的理由推翻别人的观点。这时, 教师不要说出答案, 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 发挥他们的潜能, 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这样, 学生有充分展示自我思想, 表现自我欲望的机会, 才会在不同意见或间接的相互碰撞中产生新的思维火花, 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11.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 篇十一
关键词:激发兴趣;师生互动;提高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并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和潜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讨论,这样学生才会快乐地学习,课堂才不再生涩、乏味。那么,该如何让学生动起来,从而让课堂活起来呢?
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其主观能动性
数学的学习其实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心理过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實际认知水平和性格特点出发,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让他们爱上数学。
1.适度开展竞赛,活跃课堂气氛
参照低年级学生通常采取具体形象思维的手段进行思考的特征,比赛是调动其学习兴趣的最好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大多数学生,给学生创建一些比拼与成功的机会,合理地进行大量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比赛活动,通过竞争这种手段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学习更有动力。例如,常有的口算竞赛,我常常以“开火车”“接龙比赛”“争冠军”等方式比赛练习,做得好的学生立即给予表扬,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消除学生学习的疲劳,一举两得。
2.紧密联系生活,促进其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对于数学学科来说,要紧密贴近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美。并且还应遵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利用具体的生活实例来阐述数学概念,避免出现枯燥的数字教学过程。如果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他们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将这些困难逐一地克服,他们会非常高兴,并且也会让他们感到数学非常重要,进而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常常可以与实际相结合,打个比方,在学生学习“认识地图上的方向”这一节时,可把方向概念与城市进行关联,不仅让学生掌握到课本知识,还能增加他们对城市的认知。
二、重视课堂提问环节,促使其主动参与
在创设的“问题”情境里,设置一些饱含趣味、充满意义且尚未得以解决的问题来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在轻松舒适的状态下进入思考。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提问呢?
1.掌握学生心理,鼓励其积极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尽管我们精心创设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试图启发学生提问,但是会提出问题的学生还是少得可怜。其根本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老师亲和力差,过于严格,使学生产生畏惧,不敢提问;另一方面,学生自尊心强,怕所提问题受到老师和同学取笑,导致不敢发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可亲可敬的形象,不能处处摆出权威者的样子,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压力。要用平等、宽容和友善的心态来对待学生。努力做好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合作者。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能够积极思维,敢于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端正学生敢于提问的态度,积极表扬爱提问的学生,及时解答问题,让学生感受提问的乐趣。
2.巧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
如果希望学生可以自己提问题,老师最开始就必须为学生提供一层拥有问题的泥土,这样学生才能够播种问题的种子,然后让其慢慢成长发芽。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是这样提问的:“同学们,你们今年几岁了?谁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号?”学生回答后,老师故意设置悬念:“我们班大部分学生都是8岁了,过了8个生日。小红今年已经八周岁,却仅仅过了两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问题提出来后,学生会想究竟是什么原因。于是,学生会怀着好奇心来听课,整个教学过程吸引学生的眼球,促进学生和老师共同思考这些题目,引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点的兴趣,达到教学效率的整体提升。
三、落实教学互动,让学生在“动”中学
其核心就是围绕孩子们的成长进行,让他们养成优良的习惯和紧跟时代步伐的思维。具体来说,就是老师在教授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此外,老师要给予他们充足的空间,正确地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挖掘他们的潜能,这样“学”才能活起来,课堂才会有生气、有活力,才是教育的本质。
1.以兴趣为导向,促进学生学习
我们都知道童年时期的个体,其做事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而学习,也不会去考虑将来。鉴于此,必须以兴趣为导向,吸引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应该从兴趣入手,并且结合学生特点,通过必要的师生互动过程,保证教学的顺利完成,掌握必要的知识体系结构。
2.以学习目标为导向,增强教学目的性
新课标要求改变以往教师为主体、成绩为中心的观念,考虑学生的位置,使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由地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但这并不是说,一切学生说了算。教师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不偏不倚、不愠不火。要把握好方向,做一个引路人,给孩子们提供一套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从而走上正确的道路,大展宏图。
总的来说,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自学、讨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董彩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5(4):147.
[2]施俊进.也谈“少教多学”[J].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2(1):23-24.
作者简介:路庆,男,1981年8月出生,大专,就职于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马集镇路庄学区小学。
【让村文化室“活”起来】推荐阅读:
让企业文化活起来08-27
基层文化阵地如何“转”起来?06-09
文化地理齐鲁文化09-05
品牌文化不是企业文化06-25
爱心文化校园文化07-08
文化传播文化传媒08-04
文化与文化的力量08-11
文化创意与文化城市10-04
文化哲学还是哲学文化10-04
中国传统文化汉字文化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