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毕业论文封面

2024-06-27

广西大学毕业论文封面(共9篇)

1.广西大学毕业论文封面 篇一

实习,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从而提高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具体分类上有教育实习、毕业实习等多种形式。教育实习一般针对师范生,是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初等或中等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毕业实习是高年级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后,到有教学资质的单位参加生产实践活动。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实习环节已不再局限于专业知识的实践化应用,而更偏重学生实际就业技能和职场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此意义上,毕业实习,是高校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是校内教学的延伸,促进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相互了解,打通就业渠道,实现由学习到就业的顺利过渡。通过毕业实习环节,可以加强高校毕业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创新思维、综合素质等能力的培养[1]。

就毕业实习的具体运行机制而言,目前普遍的做法是——主体上,安排实习教学的相关部门有教学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和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等多种主体;对实习时间的规定,从1个月到1年不等,其中高职院校的实习时间要高于本科院校;形式上,有高校根据学科特点设置定点实习基地,学生亦可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考核机制上,学生实习表现由实习单位作出点评,高校会对实习基地和下属各院系的实习工作机制进行考评。

但在当前的教学体系中,实习作为教学体系的一部分,职责和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表面上看,国内高校普遍建立起了完整的、多样化的毕业实习工作机制。但就目前的运行实效看,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在整个实习阶段,从教学安排到生产实习环节具体指导缺乏有效监督,分管部门职责不明,部分实习单位接收实习生较多而不能提供足够的生产实习岗位,从而使实习成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学习;实习生管理缺位,长期处于“放养”状态,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教材陈旧,学校给予极少或没有经费支出。总而言之,学生毕业实习的目标难以达成,实习效果并不明显,对学生的职业能力锻炼提升作用不大。

但必须看到的是,毕业实习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就业前的“热身”,是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鉴于当前大学生毕业实习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对苏州大学2014届本科生进行了相关调查。本次调查共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个专业门类,二十三个学院,发放问卷4 6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 305份。笔者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分析毕业实习对当前本科院校学生求职和职业发展能力提升的实效,并希望通过对学生实习情况、意向、态度、效果的实际调查,了解大学生实习需求,从而推动高校毕业实习工作的深化改革,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提升高校毕业生的职场竞争力。

二、大学生毕业实习现状调查——基于苏州大学 2014 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

(一)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判断及就业选择意向

有29.71%的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不好,更有31.78%的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形势很严峻,表明学生极其关注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前景,如压力过大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就业焦虑,影响其求学的平稳心态,应该及时给予引导与疏导。57.60%的学生选择考研、出国深造、公务员、村官等较稳定的岗位,说明择业观近年来有了很大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变化紧密相关。

对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除了认为供大于求的社会环境导致大学生过剩的客观因素以外,有57.61%的学生认为缺乏技能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与来苏州大学招聘的用人单位调研发现,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生需要重视并加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表明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自身掌握的求职技能与社会需求的不足之处,而实习可以帮助大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确立学习目标,调整学习兴趣,发现与挖掘自身潜能,提升专业实践技能,培养职业爱好,实习是一次“预就业”,能从心理上、能力上缩短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差距。

切身的生产实践、工作体验能为大学生尽快适应就业岗位、工作环境做好充足的准备,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情商,尤其是学生在专业实习时面对各种困难时,训练敢于面对并挑战困难的勇气,通过分析问题、学习、实践克服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能使学生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塑造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当机立断的果断性。

(二)对自身的定位和基本职场认知

当前我校学生普遍认为自己求职时的优势是“能快速适应工作”及“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强”,同时认为“社会实践经验”是用人单位录用人才主要的考虑因素。其次是“个人知识的积累”及“毕业院校知名度”,而与用人单位的调查中发现,企业招聘时最为关注的三个要素是:“责任心和事业心”、“专业知识”、“团队协作精神”。当代大学生已经意识到,适应性、协调能力等情商要素占据了影响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在前期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多数高年级学生有清醒意识,力争在心理准备上、在技能运用上,与社会接轨,此外还要重视责任心、事业心、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在实习前,学生认为应当需要详细了解企业的岗位要求,做好心理上的调整,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可见,学生普遍了解,除了专业知识储备,还需要有针对性的知识培训与补充,才能应对职业要求。高年级学生个体由学生身份逐渐向职业准备者转化,自我实现的目标,由学业成就向职业成就过渡。

(三)对实习的重要性的认识

68.90%的学生希望通过实习获取工作经验,大部分同学愿意从暑期开始参加学校统一组织安排的实训、实习项目,希望实习时间是2-3个月,从而可以熟悉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便于做出合理的选择。实习的时间设置与阶段目标设置,应当从专业实际出发,既讲求规范,又具灵活性。

大部分学生以苏州市区或苏锡常地区为优先的实习单位,与其将来的就业选择区域有很大关联,现实利益与发展空间成为关注的焦点。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思考职业与事业的关系,考虑人生追求的设定与调整,不仅视之为谋生手段。广阔的视野和心胸,是决定大学生后续发展的关键。

学生主要通过校园途径获取实习岗位,校园招聘会也是学生获取实习岗位的有效方法。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时着重考虑实习单位的实力和未来发展空间,另外单位是否给实习生提供培训指导也是学生选择实习单位的重要因素。实习薪资已不仅仅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更关注于实践机会,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毕业求职创造广阔空间。

对于在正常课程教学以外希望获得补充的知识依次是职业素养教育、管理技能及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可见,“软性能力”开始受到学生关注,此类教育培训的需求也日益提高。绝大多数学生(91.13%)希望通过有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或社会职业培训师讲授综合素质、管理能力知识。尤其对于高年级即将就业学生而言,校外特聘导师与专家成为重要的师资补充,是培养综合素质、管理能力的必要补充。

通过实习,学生主要希望增加“人际关系沟通能力”、获得“企业的从业经验”,提升“专业技能”,实习不仅仅能使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更有部分学生希望实习单位成为自己未来的工作单位。当实习工作内容与自己的期望有差距时,绝大部分的学生(95.59%)表示将学会适应,坚持学到东西、找到新岗位后放弃,表明当前大学生已树立了正确的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

三、对创新当前高校毕业实习工作机制的思考

通过以上调研分析可以得出,当前高校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严峻的就业形势,并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社会的需求与自身的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直面这些困难,并试图通过实习这一方式加以改善。实习对于培养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锻炼大学生实践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鉴于当前各高校对实习生管理松散,人力、物力投入不足,定点教学实习单位承担繁重的教学指导职责,大学生的实习效果不理想,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实习目标得不到保证。结合国内外、校内外为改善实习现状所采用的种种措施,对大学生实习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应当加强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

在国外,如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对招收实习生的企业实施给予一定额度的税收减免,并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习岗位。在国内,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给予的扶持力度也不一样。如苏州市工业园区,给予区内招收实习生的企业一定的实习补贴,积极联络各大高校,为区内企业招收实习生创建合作平台;如江苏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与苏州大学、江苏捷美集团联合开发了在江苏省本科类综合院校中有着鲜明特色的“校企合作带薪实习项目”,在政府的指导和组织协调下,推动校企合作带薪实习项目,从而确保项目实施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如重庆地区,由政府有关部门统筹,发动机关单位、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在各高校各专业中实行实习岗位计划的协调,保证各高校实习生可根据所学专业及个人能力选择合适的实习岗位[2]。

(二)高校需要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拓宽校企合作力度和方式

高校需要稳抓教学质量,确保在校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注重专业技能操作的培训,完善实践、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要重视通识教育,苏州大学“校企合作带薪实习项目”开设了职场心态建设、沟通技巧、职场礼仪等职业素养课程和办公软件使用、问题解决思路、劳动法律法规等管理技能及知识的课程,受到了学员的关注和好评,为学员顺利步入职场、实现心理、能力上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该带薪实习项目开创了“由政府、高校、社会和学生多远主体共同参与的合作模式,是应对严峻就业形势和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与此同时,高校应当明确职责,由相应就业指导部门负责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政府、校友资源,发挥自身科研和人力资源优势,为合作企业解决科研、人力资源等方面难题,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在全面合作、互利双赢的基础上共建实习基地,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保证学生实习的顺利开展。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只有切实重视企业的相关利益,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企业才有动力、才有积极性参与合作[3]。

(三)用人单位需要主动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

用人单位不应仅将实习视作为接收实习生开展生产教学工作,而应是“产学研”全面合作的起点。以接收大学生实习为契机,加强与高校的“产学研”全面合作,实现企业生产技术升级换代和转型、科研难题攻克、人力资源培养等,推动企业的发展。用人单位在接收实习生时应根据自身生产实际情况,接收符合企业生产容量的实习生,安排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指导,保障实习生的实习效果,达到提升就业能力的目标。此外,企业还应当制定科学实习工作计划和考核评价体系,确保每个实习生在实习期间都能参与企业的生产实习工作,实习结束后,针对实习生的工作情况及学习情况,认真考核,科学评价,促进企业、实习生、实习项目发展。

摘要:高校大学毕业生实习可以让大学生获得实践经验、增加就业能力,也可以使用人单位优先深入了解、选拔人才,减少招聘、培训成本,录用适合招聘岗位的合格人才,实现大学毕业生、用人单位“双赢”。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实习对大学生就业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毕业生的实习情况、意向设计调研问卷,掌握当前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及所学专业、职业规划的了解程度,掌握学生的实习意向的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组织、推进大学毕业生实习,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实践技能型人才。

2.广西大学毕业论文封面 篇二

毕业设计(社会调查)评审表

题目农村中学留守学生调查报告

姓名陆远军教育层次 开放教育本科

专业行政管理分校 成人开放教育学院

指导教师时颖教 学 点 望谟县学习中心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调查报告

2009教育管理管理本科 陆远军

一、家庭背景

农村家庭主要以传统的农耕方式为主,经济收入很薄弱。然而,在社会突飞猛进的今天,哪能养家糊口。故外出打工不得不成为一代又一代年轻农民的必然选择。他们丢下老人,放下孩子,远离故土,去到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用自已的汗水改变贫穷的家乡,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这些打工农民中大至可分以下四种情况。

1、父母有一定的文化和较好的运气,双双找到了满意的工作,有固定的不错的收入,甚至干出了一番事业。但他们还是无力照顾老人和孩子。无穷的工作压力让他们抽不出时间,成天在外奔波,把孩子带在身边,孩子反而像孤儿,还不如让老家的父母看护。这部份父母将自己对孩子精神上的缺失纷纷化作物质来补贴。他们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要钱给钱要物给物,更有甚者专门给孩子办了一张银行卡,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取现金。

2、父母双双出走,到了大城市,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有的误入歧途,锒铛入狱,有的则各奔东西,离婚了之。孩子成了父母感情变化的牺牲品,生活在单亲家庭,组合家庭中,还有一些成了父母遗弃的孤儿。这些孩子在心理上往往自卑、自闭,缺乏安全感。

3、这些出生在三、四十年代,生长在贫苦人家的老人们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大多数老人识不了几个字,他们的思相观念,对人和事的认知都有很大的局限性,除了勤劳、质朴外,他们对孙子的教育又能起到多大的影响呢?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了,他们不但不能安稳的享受晚年,还不得不自食其力承担起全部的农活和教育孙子的责任。都说“养儿为防老”,这一思想深深的扎根在老人们的心里,虽然眼下再苦再累,但也不能对儿女有所抱怨。只有带好了孙子,儿女才能满意,儿女满意老人才有指望。出于对子女和孙子的“双重关爱”,老人的教育方法就是无尽的“宠爱”。当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误时,他们便向教师说情,给孩子开脱:“念不念书不要紧,只要他不缺胳膊少腿,也算对他们的父母有个好的交代了。”

4、寄住在亲戚家里的孩子又怎样呢?亲戚朋友受父母带薪之托,除了亲情之外更多了一层利益关系。父母对这些亲戚朋友的态度和给的报酬的多少会影响他们对孩子的关爱程度。有意或无意间,这些情绪就加在了孩子身上,尽管有时候的关爱远远超过了对自己的孩子,但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他们受了委屈不能说,也找不到人诉说。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本人通过对打易中学全年级26个班进行调查,全校共有学生1246人,其中双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550人,约占学生总数44%,加上父亲或母亲(单亲家庭)外出务工的学生89人,共占学生总数的51%,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可归为以下几点:

(一)留守学生自身情况

1、学业情况不理想。85%左右学生成绩位于班级中下游,其中学困生163人占留守学生总数30%。

2、双休日期间,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大部分时间玩耍,看电视,到同学家逛玩,学习和参加家务劳动时间很少。

3、违纪现象比较严重。迟到、旷课、打架、小偷小摸时常发生,少数学生还抽烟饮酒。

4、人际关系紧张。留守学生中存在部分学生好出风头,讲哥儿们义气,遇到纠纷,不通过正当途径解决,自行武力解决。部分学生(尤其女生)性格孤僻,平日沉默寡言,易动怒、爱哭,难以沟通,自我心理封闭,不合群,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同时,调查中也发现了一部分优秀留守学生,他们学习自觉刻苦,成绩优异,热爱集体,人际关系好,心理健康,可是所占比例较小。

(二)留守学生与外出务工父母

1、尽管现在交通越来越便利,但留守学生与父母相聚的次数较以往没有明显增加,一般是一年一次,甚至两年一次或更长。

2、一般留守学生能经常接听到父母的电话,但父母电话中关心的话题主要是:“学习成绩怎样;是否有钱用”。进行思想沟通和感情交流的时间很少。

3、平常家长寄给学生的99%都是是钱,学习用品很少很少,约占1%。4、90%以上学生非常想念自己父母,都想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但也有3%左

右的学生觉得父母在不在身边无所谓,原因是幼儿时父母就不在身边,没有感情基础。

(三)留守学生与监护人

1.监护有两种形式:

a隔代监护型;

b亲朋监护型

2、监护情况:留守孩子中85%的是由祖父母照看,10%的由亲戚照管。也有少数留守孩子或其祖父母去世或其祖父母不愿照管,而没有人监护,这一部分留守学生是大孩子带小孩子,或者自己照顾自己。

3、监护人学历情况:大约50%的祖父读过小学,初中学历不到30%,祖母基本上不识字,文盲占大多数。

4、留守学生与监护人一起生活中,生活愉快约占25%,一般约占65%,不好占10%。

(四)、身心状况

1、心理失衡

留守学生心理状况不理想,部分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具体表现在:

(1)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不融洽,时常因一些小事而动嘴,甚至大打出手,不计后果。

(2)性格问题:表现在任性、自卑、孤僻,甚至反社会性,有少数留守学生表现出对他人的粗暴、敌视、攻击,对周围环境和社会生活强烈不满,在他们眼中整个社会是灰暗的,这些孩子从不愿意安静,喜欢打斗、破坏。

(3)情绪或情感问题突出:焦虑、紧张、畏缩、逃避、对抗等在留守学生中普遍存在。

对留守学生心理失衡的现象进行深入调查,不难发现:外出务工父母对子女心理健康成长关心不够。尽管父母能经常打电话与自己子女联系,但电话中感情交流不够,有的完全忽视了孩子青春期的教育,孩子青春期的困惑无法向最信任的人倾述,甚至出现早恋等等现象。电话中父母问得最多的是学生们的学习情况,首先学得怎样,一定要认真读书或是要听老师的话。其次是钱是否够用,要不要寄钱,似乎以金钱来弥补自己不在孩子身边对其照顾的遗憾,这种简单的慰问远

远是不够的,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多半需要的是心理安慰和开导。

2、学业失教

留守学生的成绩不理想有多方面原因,主要有:

(1)自身不努力。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表现都不认真。课堂上部分学生不带课本,无笔无纸,随便把其它书放在眼前糊弄老师,上课昏昏欲睡,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字迹潦草,抄袭现象很严重。考试时,态度不端正,对考试根本不当回事,没做完就交卷,填写答案是一蹴而就,根本不看清题目,有的用抓阄来选择答案,考试中还偷吃零食,听耳机,在纸上或课桌上信手涂鸭。

(2)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有限。从监护人学历来看,高中学历的很少,即使那些5%的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父母,其学识水平也不一定都能够对其子女初中各科进行有效的辅导。祖父母更无法对留守孩子在学习上有帮助,他们只照顾孩子吃穿。

(3)家长的态度影响留守子女的学习。部分家长当着老师的面表示,把孩子送进初中,并不是想他读出个什么名堂,而是因为现在年龄太小,无法外出打工,其读书理由,一方面可以把年龄混大一点,年龄增大自然会懂点事理,另一方面留在学校或多或少总能学习点知识。再者,不进学校自己又不能带在身边,留在社会上更不放心。说白了,这部分家长把学校当托儿所。尽管这部分家长不是大多数,却很有代表性。家长这样的态度,部分留守学生是求之不得,因此,学业也就可想而知了。

3、亲情失落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留守孩子犹如缺少阳光的小树苗,他们渴望得到足够的父爱和母爱。我在调查过程中随意的问了八年级某女留守学生“你的父母经常给你打电话吗?”谁曾料,该学生眼泪顿时夺眶而出,可想她对父母是多么思念。个别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渐渐由依恋发展为淡化,最后两者之间变得冷漠。一些学生在幼儿时,父母就出远门打工了,回家次数又少,孩子与父母之间感情形同陌路。对此情况有的还孩子他们认为回来的父母亲是叔叔阿姨,不要他们抱,不要他们亲近,故一到进入初中之后,他们很难听从父母的教育,行为缺少管束,就会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来。

4、生活失助

部分留守学生,尤其是无人照管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合理地使用日常开支,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管他日饿肚皮”的生活,此现象时有发生。

5、安全失保

年纪小和无人照顾的留守学生,由于自我保护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和对社会真伪的分辨能力差,他们的人身安全存在较大的隐患。

6、行为失范

留守学生违反学校纪律的现象较为平凡,而且反复发生。平日行为散漫,我行我素,部分学生行为怪异,少年老成。学生间交往举止不文明,语言粗俗,约有60左右的学生有“老子”自称的口头禅。部分留守学生自理能力差,衣着不整,衣服脏乱不堪,头发凌乱等等。另外亲戚对所接受的托管学生也不敢严于管教,生怕出现什么意外,不好交差,对孩子的行为过问少或不过问,只顾孩子吃穿,任孩子自由发展,只求到时能把一个完整的人交给留守孩子的父母。

三、今后设想及建议

针对这些情况,要实现每一名留守学生都能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的目标,应把强化管理、方便家长、服务学生和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1、加强留守学生与家长的联系。

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和家庭联系卡。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注册时应将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和联系卡,记录他们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情况。学校通过向监护人打电话、写联系卡、家访、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监护人座谈会等形式,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了解留守学生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2、父母及祖辈要转变观念,重视留守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外出务工父母要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多渠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掌握正确的家教观。父母外出务工时,最好有一方留在家里承担子女的抚养和教育,因为父母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人都无法取代的。如果双方都外出务工,家长至少应一周与子女通一次电话或每两周写一次信进行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状况。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思

想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外务工期间,父母应至少每个月主动与老师沟通一次,尽可能多的与监护人沟通,了解子女在家庭、学校的表现情况。祖辈要正确认识读书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也是自己的事,不仅要为孩子提供物质上的支持,让孩子吃饱穿暖,也应该提供心理、思想上的支持。鼓励留守学生多与父母、同学、老师交流。同时注意参加一些家教讲座,尽可能多的掌握一些先进的家教知识。

3、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公布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电话,加强留守学生、监护人、老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在监护人和留守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

4、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

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定期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他们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有针对性地举办专题讲座,帮助监护人掌握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学校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应不断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了解每一个留守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耐心细致地做好教育、引导和帮扶工作,从各方面关心留守学生,做留守学生的知心人、贴心人。

5、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为留守学生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由于父母的远行,造成了亲子关系的不健全,从而影响了孩子的人格发展与道德发展。缺少了父母教育他就容易从别的地方去获取,比如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轨的行为、一些流行的东西就很容易“钻这个空子”。针对这种情况,借助丰富多样的活动来营造做“好学生”、“优秀小公民”的浓厚氛围,尽量提供帮助,在团队组织中进行教育,多开发优点,促进自我接纳,促进自我实现,让这些留守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励留守学生向更好、更优的方向发展。

3.广西大学毕业论文封面 篇三

[C]//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出版 地: 出版者, 出版年.起页码-止页码.[4]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 [N].报纸名, 出版日期(版次).[5]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S].[6] 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 [P].专利国别: 专利号, 出版日期.[7]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电 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8] 主要责任人.文献题目名:原件日期 [B].收藏地: 收藏单位(收藏号): 起止页码.[9] 著者.题(篇)[R].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起页码-止页码.[10] 著者.题(篇)[D].出版地: 出版年.起页码-止页码.[11]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 [Z].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特别提醒:  建议用NoteExpress1.4.1.100 软件(http://)采用相同的文献输出格式编排。 文中引用的所有参考文献都必须是在期刊、论文集、专著、标准等正式发表的论文。必须按正 文中出现顺序列写所有的参考文献。文献总数量超过20 篇,且至少有3~8 篇英文文献。除英文以外的其他文字的参考文献需译为英文并在该文献的后面加“in …”以说明原文字。 在作者超过3 个时,用缩写,如“张叁, 李四, 王五, 等.”、“Zhang S, Li S, Wang W, et al.”  对于期刊论文、会议论文、档案类参考文献必须写出起止页码。 对于专著类文献,必须给出参考页码,引用了几次写几次页码,且按顺序书写。设专著 共引用了三次,第一次引用是第 34~37 页,第二次引用是第 67 页,第三次引用是 90~ 100,„,则页码为:34-37, 67, 90-100.不满足此要求者不容许进入评阅和答辩环节。 文献类别绝对不能丢,如[P]、[J]、[M]等。 对于第一版专著,省略其版本信息。 要特别注意标点符号,不能用中文符号,标点后加一空格。国际、国 家标准 专利 网上数据库 用[DB/OL] 网上电子公 告用[EB/OL] 光盘图书用

[M/CD] 网上期刊用 [J/OL] 档案 其它类别 报纸 专著 期刊 A4,纵向,页面设置上30mm,下30mm,左33mm,右25mm,页眉25mm、页脚20mm 全文汉字用宋体(有特殊要求的地方另有说明),英文、数字、符号字体为 Times New Roman。小四加粗,固定 行距 20 磅,左 对齐,段前 18 磅,段后12 磅,位于页首。五号字,固定行 距20 磅,悬挂缩 进,左对齐。英 文文献要求和中 文文献相同。[7] 后空两格。按引 用文献的先后顺 序依次列写 会议论文 页码位于页脚居中,小五号数字 1234, Times New

4.毕业论文封面 篇四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 单位代码:10660

分类号:R739.62 学 号:040269

贵阳医学院

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Annexin I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研 究 生:王 智 勇

导 师:高国芬 教授

年 级:2004级

专 业:耳鼻咽喉科学

2007年 5月20

目 录

摘 要 ………………………………………………………… 1

前 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

结 果 ………………………………………………………… 5

讨 论 ………………………………………………………… 7

参考文献 ……………………………………………………… 15

英文摘要 ……………………………………………………… 18

致 谢 ………………………………………………………… 19

附:综 述 …………………………………………………… 20

5.正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怪象 篇五

据2013年2月3日《中国青年报》报道, 由北京大学毕业生创办的“壹号土猪”品牌, 吸纳了500多名大学毕业生 (10%毕业于名牌大学) , 相继加入“养猪卖肉”的行列。此消息经媒体广泛报道后, 随即成为网络最热的关注点。虽然, 此前曾经有过引爆过网民种种情绪的个别大学毕业生卖猪肉“遭遇”, 但这次与以往不同的是, 数量巨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当了“猪肉佬”, 难免再次唤起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五味杂陈的感受。其实, 近年, 伴随着高校扩招与就业压力增大, 出现了大学毕业生甚至研究生争做“城管”“环卫工”“掏粪工”“搓澡工”“楼管员”“保安”“保姆”“船娘”等就业怪象。在人们习惯思维很难把这些工作和“天之骄子、国家栋梁”的人才联系起来的今天, 屡见报端的此类新闻报道不断刺激着世人脆弱的神经, 甚至具有颠覆性的冲击, 一时间“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一些学者认为, 大学毕业生出现这种“就业怪象”, 折射出一种“就业之殇”。更多的人则很疑惑、很迷茫, 大学生如此就业是人才资源的浪费, 还是就业观念的转变?是高等教育的悲哀, 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面临此情此景, 高等教育该何去何从?

第一, 资源浪费说。

有网民抱怨, 让大学毕业生卖猪肉, 无异于杀鸡用牛刀, 是一种典型的资源浪费。大学毕业生固然有自主择业的权利, 然而, 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操刀卖猪肉”行业培养从业人员吗?社会之所以把高学历的人称之为人才, 是因为国家、社会、家庭以及学生的投入与期望都是巨大的。根据人才市场规律的供求原理, 我国大学毕业生是否真的丰富到了“严重供过于求”的地步?如果是, 我们又何须劳民伤财费时费力地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呢?资料显示, 2006年我国在全球58个国家人才综合竞争力排名中, 名列第25位, 处于中游水平。显然, 我国人才没有过剩到让大学毕业生卖猪肉的奢侈地步。所以说, 让高级专业人才去从事不需要多少专业技术的工作, 不能不说是巨大的资源浪费。

第二, 学用脱节说。

有网民认为, 我们可以用一句“大学生卖猪肉又何妨”把应对就业压力的责任推给大学生, 但高校不能将其作为遮羞布, 推卸高等教育的责任。有许多学者认为, 每年走出校门的几百万大学生徘徊于人才市场, 难以对口就业的根本原因之一是, 高校扩招在专业设置、教学课程、培养方向、社会需求等方面调研和准备不足, 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对接不够, 应用学科人才培养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 以及高等教育日益功利化, 导致大学生综合素质、个性特长和自立意识不断地被弱化。也因此, 目前网络上已经出现了关于某名牌大学新设“屠夫系”并分本科、硕士、博士3个层次对外招生的恶搞, 这不能不说是对高等教育学用脱节的嘲讽。高等教育固然不应蜕化为学以致用的岗位培训, 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更好衔接, 力促大学毕业生“学尽其用”, 应该成为高等院校致力的主要目标。

第三, 就业紊乱说。

社会的发展空间有多大, 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人能不能尽其才。有学者认为, 这些卖猪肉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尽其才, 除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以外, 主要是我国就业结构存在问题。尽管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但每个行业总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与学历等方面的要求。虽说大学毕业生并不都是人才, 但如果社会把具有高学历者从事卖猪肉等行业认为是“就业观念进步”的话, 付出的代价必将是社会用人制度的倒退。从表面上看, 大学毕业生卖猪肉已经就业了, 也有了不错的收入。但国家花费巨大代价培养的大学生去卖猪肉, 实际上挤压了下一层次群体的就业空间, 影响了长期形成的社会就业结构, 必将造成高等教育、职业培训和就业结构的紊乱。

第四, 就业不公说。

有网友坦言, 社会分工本来就有高低贵贱, 不会有人把公务员和卖猪肉看作同样高贵的职业。政府鼓励大学毕业生放低姿态“先就业、再择业”的初衷是好的, 但这样的鼓励不应该成为掩盖就业不公问题真相的借口。也有网友说, 卖猪肉凭劳动吃饭不丢人, 丢人是坐在位子上口口声声说卖猪肉很光荣, 却以权谋私安排子女从事体面工作的人。按照“人尽其才”的原则, 大学毕业生卖猪肉, 归根到底是就业机制出了问题。如果政府再不从就业机制入手, 下大力气解决就业不公问题, 仅仅靠“美好的赞扬”缓解暂时的就业矛盾, 终究会带来更严重的就业不公, 进而倒逼教育不公、扩大社会不公。

第五, 职业升级说。

2010年3月7日新华网曾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央视主持人朱军说, 大学生从事掏粪工作“可能会改变中国的掏粪现状”, 并且“无论是在思维, 还是掏粪工具的使用上, 大学生都具备优势”。也有人认为, 随着职业专业化与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过去一些很普通的工作岗位, 现在需要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来提升专业水平。因此, 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流行着“博硕多多益善, 本科等等再看, 大专看都不看, 中专靠边去站”的顺口溜。以上观点与用人趋势的流行, 既造成了“大材小用、学非所用”的人才高消费, 也影响了教育结构与秩序, 还可能引发文凭造假的社会诚信危机。

第六, 胜过啃老说。

大学生是不是都应该做公务员、去大公司或者搞科研呢?高学历和高端工作之间能不能画等号呢?研究生苗卫芳的家人曾用生命为代价提出一个重大问题, 为什么知识无法改变命运?其潜台词是: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考上了大学, 学到了知识就该有高收入的体面工作。实际上, 这是“知识拜物教”, 是虚幻和错误的观念。有媒体报道, 2005年镇江一位女大学生毕业一年间, 怀揣本科毕业证先后求职近百次无着落, 在饱尝失业之苦的情况下, 拿出自己的高中毕业证书却获得了一家公司的文秘工作。大学毕业生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成才理念。有学者认为, 现在就业形势严峻, 如果大学生暂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又不肯从事自己看不起的职业, 只能徒增家庭与社会负担。相比于失业或啃老, 卖猪肉也能让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第七, 观念转变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认为, 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 大学毕业生应该树立切合自身实际的择业观。无论是面对大学毕业生卖猪肉, 还是硕士当城管, 舆论质疑之声从未停止过。这固然有世人思想僵化的一面, 但更多的是缺乏正确的舆论引导。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头顶“天之骄子”光环的大学生不能不走下“圣殿”, 不仅不能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待就业问题, 更不能把“职位身份化”“人物标签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大学毕业生所期待的工作岗位数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 教育部发出文件明确表示: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理性、辩证地认识就业形势, 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有网友感慨“大学生作为普通劳动者的就业元年来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是必然趋势。

第八, 基层锻炼说。

而今越来越多的“天之骄子”改变就业观念, 不再执着于“体面”, 而愿意从基层做起。对此, 全国人大代表叶倩认为, 社会职业的金字塔要稳, 要先把地基打牢了才行, 一些基础性的、技能型的工作需要的人才数量更大, 也更有作为。“土猪大王”天地食品集团总裁陈生是北京大学毕业生, 曾经卖过菜、卖过白酒、卖过房子、卖过饮料, 并通过“精细化营销”进入养殖业卖起了猪肉。陈生正是积累了宝贵的基层工作经验, 才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商机。

第九, 教育发展说。

如果说精英化时代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话, 那么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只是素质较高的普通劳动者。早在几年前, “北大才子”陆步轩当了“猪肉佬”带了个“好头”, 后来就有大学生当保姆的、擦皮鞋的、摆地摊的、搓背的、拾荒的等。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表示, 北大学生可以做一个普通劳动者, 只要他卖猪肉卖得最好、修鞋修得最好、种地种得最好、工人当得最好, 那一样是北大的骄傲。可以预见, 未来会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从事貌似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 这既是价值多元化与尊重他人选择的体现, 也是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

第十, 社会进步说。

康德说, 教育是使人成为人。仅从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简单地判定教育成败, 这是落后的教育价值观。在社会进步到人人可以自由选择与享受教育的时代, 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国民素质的提升, 也就是人人知书达理, 具备公德意识, 有自律精神, 宽容精神, 懂得享受生活。台湾作家刘继荣在《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一文中说, 对于当下普遍功利的社会, 传递了“从容做个普通人”的价值观。人生有许多种选择, 成为英雄固然意味着成功, 但坐在路边为英雄鼓掌, 也并不就意味着失败。从容而自豪地做一个平凡的人, 是绝大多数人的生命状态, 也是应该追求的人生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 大学毕业生卖猪肉颇有古之贤人风范———“一箪食, 一瓢饮, 居陋巷, 而不改其乐”。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的价值观, 才是社会进步应当倡导的。当代社会多一点包容, 才是真正进步的体现。这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却常常被功利的社会所忽视。

6.毕业实习报告封面 篇六

毕业临近,大家离校前的最后一次作业:毕业实习报告

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1、毕业实习报告和顶岗实习报告的格式和要求一致,内容为现在大家从事的工作,字数5000字以上。

2、3、毕业实习报告封面已经上传至群共享,大家自行下载。毕业实习报告需要大家自己打印,然后在封面单位盖章处盖上单位的章子,装订好后用邮政特快专递EMS邮寄给我,切记不要用申通等快递(北校区不送达)。

4、邮寄地址:安徽省铜陵市金昌大道梅塘新村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田召金

邮编2441005、特别提示:毕业实习报告必须用我上传的统一封面;毕业实习报告必须盖单位章子,否则无效;如果用快递邮寄的,北区不送达导致我收不到的,将无成绩,后果自负。

6、上交时间:即日起至五月四日,过期成绩将无法上报,影响大家毕业证的发放,勿误!

7、最后一次作业,希望大家认真对待,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

最后祝大家,工作顺利!天天开心!

2011年4月12日星期二

附:毕业实习报告封面

安 徽 工 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毕 业 实习报 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时间:

电话:

7.大学毕业生的文明离校工作 篇七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文明离校,就业

近年来, 一些高校存在着部分毕业生聚众哄闹、酗酒、损坏宿舍公共财物、打架斗殴等较为严重的失范行为。如何从根本上预防、消除毕业生离校前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使毕业生文明离校是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毕业生产生不文明行为的原因

(一) 学校方面

1.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

现在许多高校的教学计划都是高年级课程减少, 到最后一学期课更少, 而且几乎没有什么“重头课”,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应放松, 这样的教学安排使毕业生精力分散, 无所事事, 易引发事端。

2.学校管理缺位。

一是不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学习任务基本完成, 毕业生将重心移到包装自己、推销自己、追求好的工作及更高的学业上。重心的转移导致思想、行为的转变。上课迟到、旷课、同学间发生摩擦的事情开始增多, 而学校对这些失范行为处理不严, 这就纵容了学生。二是学校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差。毕业生需要办理各种离校手续, 部分工作人员素质差, 办事不认真, 责任心不强, 服务态度又不好, 极易引起学生的不满。

(二) 就业方面

1.就业压力大。

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 资料显示, 2007年大学毕业生有475万, 这么多的毕业生进入社会, 这就造成了激烈的竞争。

2.就业机制不完备。

社会上就业机制尚不完备, 存在一些不正之风。就业过程中各种非规范的社会行为与毕业生原有的理想模式发生冲突, 容易使毕业生产生不满情绪和行为变形。

(三) 学生方面

1.放松自身要求。

毕业阶段相对整个大学生活来说是一个精神状态的松弛期, 临近毕业, 毕业生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感, 极可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从而导致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2.毕业生人格不成熟。

毕业生的人格趋于成熟而未完全成熟, 具有较大的脆弱性。他们正面临人生的又一转折点, 在思想上呈不稳定并有行为上的躁动, 尤其是那些就业不如意的同学会表现得更为强烈。

3.容易产生负面心理作用。

当前社会较为紧张的就业形势, 使毕业生容易产生担忧、焦虑、忧郁和自卑的心理。[1]如有的同学虽然勉强找到了接收单位, 但又对单位的经济效益、发展前景及工作环境心存担忧和疑虑;还有的同学感慨自己书生气十足, 社会阅历浅薄, 缺乏社会经验, 思想单纯、幼稚;有的同学担心自己的能力以及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不如他人, 面对残酷的社会竞争恐怕难以争取到有利位置。这部分学生在较低年级时可以把暂时出现的心理压抑移到紧张的学习任务上, 而到毕业前夕就容易导致某些失控行为。

二、做好大学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文明离校, 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 学校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深入细致地做好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 使毕业生能自律自强, 在文明有序的气氛中顺利离校, 杜绝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一) 学校方面

1.文明离校教育要以强大的舆论宣传氛围为前提。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有线电视、校园网等手段, 将文明离校在学生中广为宣传, 使文明离校理念深入人心, 既使应届毕业生受教育、受制约, 又可教育低年级学生, 为深入开展“文明离校”活动打下良好基础;同时, 组织校报、杂志和学生工作简报共同出版“毕业生文明离校专刊”, 向全校毕业生发出“文明离校倡议书”, 号召广大毕业生认真走完大学生活最后这段难忘的日子, 为毕业生文明离校创造良好的环境。

2.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 调整毕业生的身心状态。毕业生离校前心态复杂、情绪波动, 易受他人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情感上存在爆炸性、两极性的特点, 处于心理动荡期和敏感期。因此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合毕业生特点的文体活动可以转移他们的消极思想, 松弛紧张的神经, 稳定情绪。毕业生还可借助文体活动抒发自己的情感, 展示自己的才华, 增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理解与沟通, 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2]

3.建立以思想教育为先导, 以行政管理手段为监督的保障方法, 保证文明离校各项措施的落实。学校学生处、保卫处、教务处、后勤部门等方面力量联合, 齐抓共管, 综合治理。针对毕业生的特殊情况, 应专门制定毕业生文明离校的有关规章制度, 并落实具体措施:一是, 重点抓宿舍文明卫生规范工作, 掌握离校前毕业生的主要活动, 增强忧患意识, 排除隐患。二是, 学校要落实责任, 强化管理制度, 把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结合起来, 坚决防止损坏公物, 打架斗殴等违纪和不文明现象的发生,

4.端正学校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工作作风, 切实为毕业生着想。离校期间是毕业生各种矛盾的交织期, 以前积累的冲突和思想此时很可能爆发, [3]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过程中会与学校有关工作人员接触, 学校必须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 促进工作人员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想学生所想, 急学生所急。凡学生的合理要求, 在不违反规定的前提下, 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 只有这样, 才可能避免矛盾, 同时还会给学生留下永久的美好回忆。

(二) 就业方面

1.职业指导与人文关怀并重。

加强对未落实工作岗位毕业生的辅导, 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上岗、后择岗、灵活就业”的观念, 同时做好“弱势群体”学生的就业推荐工作, 特别是对家庭经济困难而学习成绩较好、受过挫折、多次见面都未能录用的毕业生加强指导。

2.学校应积极为毕业生落实工作岗位提供帮助和方便。

一是学校应及时准确地为学生提供招聘会信息和企业用人信息。二是学校应千方百计和用人单位联系, 为本校学生提供专场招聘会, 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机会。

(三) 学生方面

“不善于驾驭自己情绪的人总会有所失。”从毕业生的角度来讲, 解决不文明行为的最重要手段是学会调整离校心态。

1.转换认知角度。

“人受困扰, 不是由于发生的事实, 而是由于对事实的观念。”毕业生在离校前夕不文明行为并不一定是由诱发事件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者对事件的非理性认识和评价所引起的。因此, 毕业生应主动调整认知, 换一个角度去重新看待发生的事情, 纠正认识上的偏差, 来减弱或消除不良情绪。

2.合理宣泄。

人的情绪处于压抑或不稳定状态时, 应加以合理的宣泄, 这样才能调节机体的平衡, 缓解不良情绪的困扰, 恢复正常的情感状态。遇到挫折、不顺心的事和心情苦闷痛苦的时候, 可以痛痛快快地哭一场, 或者找亲朋好友倾诉一番, 或者到心理咨询机构加以宣泄。宣泄要注意适度, 找到合理的方式, 不能动“武”, 还要注意场合和对象。

3.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学生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

学生党员、干部来自学生, 在学生中具有一定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可起到教师所起不到的作用, 让他们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来带动同学, 使其成为学校开展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的有利助手。

总之, 学校应该因势利导, 建立并完善激励机制, 将“文明离校”工作纳入到各单位精神文明建设的日常工作之中, 统一布置, 共同落实, 一起检查, 真正使“文明离校”的要求落到实处, 褒优贬劣, 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 齐抓共管, 共同做好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

参考文献

[1]闵晓阳.切实做好毕业生离校前的思想政治工作[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1999 (16) .

[2]赵宝新.高校毕业生离校心态分析与引导[J].中国青年研究, 2003 (5) .

8.大学毕业生求职心理问题探究 篇八

一、当前高职毕业生求职中的常见心理问题

1. 择业理想与实际有偏差

在大学毕业生择业观上, 首先, 部分学生忽视当前严峻的就业现实, 不能正确给自己定位。在择业中, 常常自视甚高, 不甘从事基层、常规的工作。在就业之前设立预期的底线, 在就业过程中在很多时候体现出过于理想化、依赖性、盲目性等特点, 期望“终身一次就业”。有些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 而是找不到主观设定的理想工作, 从而不就业,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还跟不上现实社会环境的变化, 导致其择业心理预期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错位的现象还将长期存在。

2. 部分大学生理想淡薄, 功利主义色彩较重

当代的大学生, 由于受市场观念的影响, 同一般青年一样比较注重实际, 选择专业的时候有相当一批是冲毕业后的美好“钱”景和无尚权柄而来的。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 自我意识突出, 出现个人主义趋向, 忽视国家利益、社会利益, 将物质待遇标准视为就业唯一标准。他们在物质上希望生活上过得舒心, 生活富足、工作顺心, 在精神层面需要在心理上需要更多自尊心的满足如荣誉、幸福的追求等, 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大学生的理想观念却比较淡薄, 很多用人单位反映部分大学生责任感不太强, 信念不够坚定。

3. 常见的求职的心理障碍

在求职过程中部分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失衡。有调查结果表明, “当前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心理障碍:一是认知障碍, 包括对就业形势不明, 对未来工作期望过低或过高, 不能科学选择工作种类和就业地区, 以及对自身能力素质的认识不清;二是情绪障碍, 包括焦虑、急躁、抑郁、恐惧等;三是人际交往障碍, 包括怯懦、冷漠, 不善于人际交往, 甚至存在社交恐惧等”。

二、相应的解决对策

1.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

首先, 将社会的发展、祖国的前途与个人的命运内化为自己的主观需要, 大学生在步入社会、服务大众、热情奉献的过程中, 能够从中看清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择业观, 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其次, 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处理好物质需要和精神追求的关系。大学生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 一方面有追求富足物质方面的需要, 同时也有精神方面的更高的追求。当今大学生已无衣食之忧, 但是很多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并不丰富、充实。相反, 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心态比较浮躁, 片面的追求极端的物质条件, 导致在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盲目性以及狭隘自私的功利化倾向, 如果愿望很难达成, 容易带来较多的心理负担。假如大学生都能够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 那么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缓解就不再是一个扰人心神的问题了。

2. 引导大学生在压力面前学会放松心情, 自我调适

首先, 就业自我认知的调适是指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树立科学就业观和恰当的期望值。就业的期望值不能太高, 也不能够太低, 要根据自身实际来设定。可以在就业课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分别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 分阶段、分步骤的有序完成,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形势变化, 调整、修正不同阶段的目标值。要珍惜在校期间的宝贵时光, 努力拓宽视野、知识面、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认真应对每一个就业步骤, 脚踏实地地步入社会。

其次, 就业情绪的调适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调适上。要引导大学生时时刻刻保持平和、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就业心情, 克服各种焦虑、紧张、自卑、恐惧等不良就业情绪, 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缓解就业心理压力。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模拟面试、形体课、创业训练、强化专业培训、大学生艺术节、技能挑战赛等科学的拓展训练,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高度参与、寻找差距、取长补短, 提升个人潜能, 收获自信心。

3. 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的就业素质一般包括忠诚度、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

9.浅谈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 篇九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不健康心理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的主要特点

(一) 主体性

在调查中发现, 当代大学毕业生在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看重经济待遇的同时, 也非常关注工作环境和个人发展前途。从横向比较来看, 大学生就业群体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大学生就业群体的这些主导特征, 主要体现在职业选择中, 他们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中心、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职业活动中只愿当主角, 不愿当配角, 总担心自己被埋没、被大材小用等等。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当代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以天下为已任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淡化。

(二) 务实性

在择业中, 大学生重实惠的倾向明显, 对个人利益的关注与反思增多, 过去“一生交给党安排, 哪里艰苦哪安家”转变为“哪里实惠哪里去, 哪里有钱哪安家”;由于他们也意识到个体不能脱离现实而独立存在, 要受到现实各种因素的制约, 因而他们更加强调接受现实, 在现实利益的追求中试图把奉献和索取统一起来。因此, 在就业指导中, 我们既要肯定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但更要强调理想、道德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

(三) 矛盾性

面对就业, 大学毕业生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从积极方面看, 第一, 通过几年大学生活, 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显著的发展。第二, 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 为能尽快实现自己的抱负而高兴。然而毕竟他们涉世尚浅, 接触社会太少, 理想往往脱离客观条件。因此, 在现实的就业过程中, 也会产生各种心理矛盾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不健康心理的主要表现

(一) 焦虑心理

焦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说, 面临人生第一次就业, 心理并未完全成熟, 感觉到巨大的心理压力, 甚至吃不下饭, 睡不着觉, 焦虑不安, 情绪极不稳定。大学毕业生产生这些焦虑心理是可以理解的, 在大学时代, 心理发育并未完全成熟, 还没有一个严格的人生定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经过社会的考验, 因此在面临人生第一次就业时, 所有的疑问、担心、害怕和忧虑一齐涌上心头。因此,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普遍出现焦虑和烦躁不安的心理。

(二) 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满、鄙视等否定的情感, 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具体表现为不喜欢自己、讨厌自己的缺点, 常常抱怨和责备自己, 希望自己变成另外一种人。另外, 有些用人单位存在用人偏见, 如有的用人单位宁愿降低标准要男生也不要女生, 有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身材相貌百般挑剔, 有些用人单位宁愿要外省高校毕业的成绩一般的学生也不要广西高校毕业的优秀的学生等, 导致被歧视的大学毕业生自卑心理更加严重。

(三) 依赖心理

当代大学生当中“独生子女”占相当多一部分, 他们从小生活在物质相对宽裕的环境里, 受到两代人“六一”式的百般宠爱。许多家长因溺爱子女, 忽视了对孩子“自立、自强”的家庭教育。这些学生的生活中自理、自立能力较差, 依赖心理较重, 很难形成独立的人格和责任感。当他们大学毕业时, 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竞争, 不知道怎样主动地适应市场需求, 不懂得如何去拼搏和竞争。

(四)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 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与群体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大学生正处于人格逐渐完善和成熟的阶段, 也容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 人云亦云, 缺乏个人主见, 从众心理较为严重。

(五) 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从自身实际出发, 与他人攀比的心理。而青年学生大都血气方刚, 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 容易引发攀比心理, 形成了较高的心理期望值, 这种心理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为忽视自身特点, 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 不从自身实际出发, 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 不屑到基层工作, 总想找到一份超过别人的十全十美的工作。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四处碰壁, 迟迟无法签约。

(六) 功利心理

功利心理是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普遍存在的追求实惠、急功近利的心态。功利心理主要是:一是表现在职业定位上。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把就业目光投到相对稳定、待遇优厚的行业而不考虑自己的主客观条件, 以自我为中心, 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二是表现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大部分毕业生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 削尖脑袋往中心城市挤, 非常关注社会地位、名誉等条件, 希望到挣钱多、福利待遇好的单位工作。三是特别注重经济利益。经济利益是大学毕业生选择职业时不容忽视的一个目标, 在就业因素的考虑中, 高工资收入是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大学毕业生金钱观念、功利意识大大增强。

(七) 怕苦心理

受中国传统观念和家庭的影响,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求稳怕苦的心态十分普遍。不他们没有挑战意识, 大多离不开父母的呵护, 使得他们就业面窄, 造成人才浪费, 社会人才分布失衡。同时严重影响就业的成功率, 极易出现心理失衡, 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 必须克服上述各种心理障碍, 培养健康稳定的就业心理, 这不仅有利于就业目标的合理确定, 也有利于就业目标的实现, 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尽快适应从学校到社会的心理转变, 从而实现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与高考的结合论文下一篇:乡镇资金监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