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汶川大地震(共15篇)
1.地理汶川大地震 篇一
在那一瞬间,惊心动魄的一瞬间,地震---这把的恶毒的魔剑在巴蜀大地上的多少母子的情缘斩断!
我诅咒,我痛骂,“恶魔,快滚开,永远不要再降临到这美好的人间。
————题记
妈妈:
宝贝,宝贝呀!你在哪?在哪呀?求求你告诉妈妈!
儿子:
妈妈,妈妈,我在这,在这、、、、、、您别哭,别哭呀~~~
妈妈,你为何听不到我的回答?为何您的眼总是充满泪水?哦!妈妈,原来你我已经阴阳两隔,我已被深深地埋在了废墟下,您在也听不到儿子亲切的叫你:“妈妈,妈妈,我的好妈妈!”
妈妈:
宝贝,宝贝,别怕,别怕,不管你在哪!请你记住妈妈的话‘妈妈已为你点燃了一支红蜡烛,一支坚强不息,永不放弃的烛光等你回家’。”
儿子:
谢谢妈妈,虽然已有无数同胞为我们点亮了天堂的烛光,但我知道那最明最亮的是妈妈,妈妈请你合一合那几天几夜不眠不休的双眼,把那几天几夜守在废墟前疲惫瘦弱的身体在床上靠一靠,哪怕就一会、、、一小会、、、、、、妈妈:
宝贝,别担心,妈妈不会倒下,妈妈会留下精力把你牵挂,让你不孤独,不害怕!
儿子:
妈妈您不必担心,不必牵挂,我不孤独,不害怕,我快乐的生活在天使的羽翼下,您看我身边友太多,太多的同学,朋友,他们都是我的姐妹,兄弟,有太多,太多的老师,叔叔,阿姨,他们都是我的爸爸妈妈,热了他们会轻轻地为我把扇儿摇动,冷了他们会悄悄地为我把被掖好,尤其是想妈妈的时候,他们会温柔地把我拥入怀抱,唱着您曾为我唱的歌谣~~~~~~~
妈妈:
宝贝,我的乖宝贝呀!妈妈会像你一样坚强,把痛苦的种子深深的埋下,让它发出爱的绿芽,开出爱的鲜花,把它送给那些失去爸爸妈妈的娃娃,无论在海之角,还是天之涯,你们都是宝贝,是我们永远的宝贝。
我没有华丽的词汇,不会精美的诗篇,但我有一颗真成的心,一颗遍天下母亲一样真爱孩子的心,我也是一为母亲,深深地感受到母亲失去孩子的那种疼痛,那是一种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痛,已写此文来抚慰那些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孩子的母亲,让那颗支离破碎的心得到一丝安慰,我尽量少描写那些凄惨的画面,少写生离死别的语言,就想让母亲们少一滴眼泪,多一丝安慰。
——————后记
徐文花
2.地理汶川大地震 篇二
地震发生后,身为摄影人本能的反应和强烈的责任感,为真实记录历史,我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在于珍重艰难的跋涉在汶川、北川、青川、锦竹、彭州、都江堰、汉源等方圆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地震带上,用镜头和心灵去捕捉、体悟、记录、思考、阐释关于破碎、悲怆、生命和震撼的深刻内涵。
滑坡、山崩、泥石流、撕裂的大地、破碎的公路和桥梁、断壁残垣的城乡废墟……在镜头中,光和影是如此的悲怆和震撼!我想,如此众多的破碎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目光去凝视?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胸襟去拥揽?我们又如何去面对这前所未有地悲痛呢?及时捕捉和记录如此众多的破碎与悲怆,对一个摄影者而言,不啻是生命的第二次曝光,是灵魂的终极洗礼!
我力图用收录在这部摄影集中的一幅幅抱蕴悲怆和震撼的画面,瓶贴初吻川大地震全景式影响。事实上,面对大地震留校的累累伤痕,我捕捉的目光变得更为锐利,这时应为我的生命和灵魂已最本真的敞开,被深深的震撼!或许,这些诶摄影画面不够完美,然而他们却足够真实。他们褪尽一切浮华,除却所有矫饰,最本真地向人们展开,诠释着对汶川、对中国、对生命源、对人类命运最幽深的哲理思考。重中我们领略到:在劫难中,在废墟中,一个古老的民族巨人般挺立的不屈不挠的精魂。
如果这不摄影集能够为“5?12”汶川打的真的中主动地质灾害留下有价值的影像资料,提供一个永恒的影像备忘录,我已倍感欣慰。
在浸润着悲怆、悲恸、泪水和大爱的“5?12“汶川大地震方圆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地震带上,我,行走于兹,感悟于兹,沉思与兹!蓦然回首,恍然顿悟:生命,就是大自然最本质的存在和馈赠。正如那些永远屹立在摄影者镜头前方的瑰丽风景,那放肆的翻卷与喜马拉雅雪峰之巅的旗云!生命永生!自然永生!我心永生!
风雨彩虹、铿锵中国!面对巨大的灾难,我的生命仿佛淬了火,变得更加坚韧和强悍。再一次次揿下快门的瞬间,我仿佛看见了生命的爆燃。我的脚步变得更加轻盈,我的目光变得更加深邃。当我把神情与深邃的目光再次投向这片被巨蛇摇动过,被泪水浸泡过、被大爱震撼过的土地,我仿佛看见一只涅槃的凤凰正在浴火重生。
3.如果柏杨看到汶川大地震 篇三
柏杨在激烈反传统的五四先贤之后,通过他那更易被市井接受的话语方式,成为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民性最猛烈的批判者。“酱缸”,是他对中国文化的判定,而“丑陋”,则是他加诸中国人的标签。柏杨辞世的那段时间里,铺天盖地就是类似的纪念文章:“柏杨已逝,中国人何时不‘丑陋’?”“柏杨走了,中国人依然丑陋”……可是随后的大地震却让这种风向倏然扭转,因为在这场大灾难中,临难不苟、大爱如山的同胞绝非一二个案,而正是这些普通中国人身上闪耀的光辉,让我们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这样的场景,不知道会不会让跟着柏杨痛骂中国人丑陋的评论者们感愧?也许不会,因为他们又加入了颂扬中国人美丽的群列中。面对这种转身,不必讥诮,却不能回避一个质疑:难道在柏杨辞世的短短十来天里,中国人就突然“美丽”起来了?
我曾经写过对柏杨先生不敬的文字,因为我一直坚定地认为:中国文化当然很不完满,但它绝不等于是一个“酱缸”;中国人当然也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中国人天生绝不比美国人法国人更丑陋。我的一个根本观点是: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人民会特别丑陋,之所以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显得不那么美丽,主要缘于一条巨大的绳索。
以最易为柏杨们所诟病的“自私”话题来论,中国人是不是就一定比别国人民更自私?自私是不是中国文化必然的派生物?绝非如此。“泛爱众,而亲仁”,“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中国的主流文化向来是这样教育国民的。既如此,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很多人习惯于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很简单,在上者只希望你交粮纳税,安分守己,你如果除了家事,还要瞎操心国事、天下事,就是越界,就不是让他们有安全感的良民,就会有一整套强制性规范等着你。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在上者不正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吗?其实,应该注意把代表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上的封建政权区别开来。例如,秦始皇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就是被否定的。
本次救灾中,中国人的表现也在洗刷着“自私”这个耻辱的印记。除了捐助,空前活跃的志愿者和民间组织更被视为新鲜事物。对此我和许多论者一样不吝赞许,但同时还想指出,民间社会开始发育并展现蓬勃生机绝不自今日始。民国时期,在一场空前的大水灾之后,收养了两千多名孤儿,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的教育体制,使孤儿成为有用之才的北京香山慈幼院,其创办者是捐出了个人全部家产的下野总理熊希龄。熊希龄当年主要依托社会力量,办慈幼院大获成功,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已蕴藏着一股全新的力量,这股力量有意愿也有能力投身慈善和其他有益于全民福利的事业。只要给这股力量松绑而非疑忌之,提防之,就能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就能让这个社会更加和谐。然而,为什么当代熊希龄们迟至今日才通过这次大地震露出冰山一角?无需多加讨论,只要看看我们至今没有一个纯粹民间性质的慈善组织,则思之过半。
究竟是什么束缚着中国人向善、向上的心灵和肢体?是传统文化还是别的什么……如果柏杨先生地下有知,他对此会如何置答呢?
4.观《汶川大地震》有感 篇四
作者:蒋晨琳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省发生了里氏8.0级强烈地震,场景十分惨烈!
大地在怒吼,房屋在倒塌,人们在惊恐的尖叫着。仅隔几秒钟,原本热闹的大街变得一片狼藉,原本一座美丽的城市变成一片废墟,许多人被埋在了倒塌的建筑物里,有的人失去了生命,有的人被砸伤,有的人在哭喊,还有的人在奔跑…………
在灾难面前,坚强的人们首先展开了自救,他们一起商量对策,挺身而出,在残垣断壁中寻找着亲人,寻找着生命。很快马路边摆上了一些受灾而死的人,有的断了一只腿,有的缺了一只手,有的还在流血。许多家人抱着自己的孩子,痛哭不已,仅是几秒钟,家破人亡,阴阳两隔,怎不叫人撕心裂肺、痛心疾首。大地在颤抖,汶川在哭泣,祖国在流血,我的心也随之而流泪。
国家领导人在第一时间得到汶川发生大地震的消息,立即发布命令,组织救援。很快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警察、医务等等救援部队,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克服一切困难,纷纷赶赴救灾现场,他们肩扛手挖,调用大型工程机
械,和死神展开了一场争分夺秒的赛跑,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人民的生命。废墟中,一对母女被救出后,那位母亲奄奄一息,无力地躺着,许久说不出一句话来,她的女儿满脸灰尘,浑身血迹,痛苦不堪;救援人员又合力救出了许多儿童,他们头发凌乱不堪,衣服蒙上一层灰、一层血……人们用手扒,扒出一条条生命,用挖土机挖,挖出了人们众志成城的意志。汶川不哭,我们在救你们,汶川不哭,祖国在关心你们。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地震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共有近6万人参加救援,其它救援人员近十万人,特别是国家主席胡锦涛、总理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多次亲临现场,指挥救援。
5.四川汶川大地震原因 篇五
四川汶川大地震原因
08年5月12日地震具体的发生机制一开始主要是印度洋板块和欧亚大陆挤压,到地震快结束时可能还有走滑的能量释放。
四川地区很长时间内没有发生强烈地震了,用业内的话说叫缺震,就是强震缺失,按照历史的经验,缺的时间越长,将来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越大。
虽然龙门山地区看上去构造活动不强,但是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这场震惊全国的里氏8.0级地震始于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震源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汶川县,震级大于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除了吉林、黑龙江和新疆地区外,全国都有震感。
据有关专家估计,震中烈度为11度左右,为浅源地震,深度大概为10公里,此前已有专家说,这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堪比400颗广岛原子弹。
5月16日12时,余震已经发生两千多次,超过5级以上余震为14次,最大的一次余震是6.5级,发生在甘肃,6.1级的余震发生在四川汶川。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地震
公众普遍关心的是,汶川这个地方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地震?
从大的方面来说,汶川处于中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
中国地震局的专家认为,因为中国东部和西部的地质分布、地壳厚度、地壳运动速度差别很大,而这次地震发生在东部和西部变化差别最大的这个带上,即南北地震带——包括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都为地震密集带。
宏观的解释是,“印度洋板块由南向北碰撞欧亚板块,碰撞的地区拱起青藏高原。”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院倪四道教授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说,“青藏高原在隆升的同时,也同时向东北方向移动,挤压四川盆地向东北走滑,而汶川地震就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上。”
倪四道说,这次地震具体的发生机制是挤压,“一开始主要是挤压,到地震快结束时可能还有走滑的能量释放。”倪四道说,这次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川西龙门山的中心,位于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上。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二七说,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从历史记录来看,尽管龙门山主体没有发生过大地震,但它北边的松潘在上个世纪初曾经发生过强震。因此,虽然龙门山地区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但是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不过王二七也说,目前我们对这一地震发生的机制还不清楚,不知道是由地壳的挤压、伸展还是水平走滑造成的。
而从小的方面说,汶川又在四川龙门山地震带上。龙门山是新的西藏隆起板块和原来的老的云南、四川板块交错的地方,从这个角度讲,这个地方是个地震多发区。
根据9月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预报管理处整编的《中国强地震目录》,四川地区共有18次7级以上地震,其中18以来发生过8次7级以上地震。1973在四川的炉霍发生了7.6级地震,之后三年发生了四川松潘——平武7.2级地震。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陈学忠研究员曾在对四川省7级以上地震危险性做过分析:“四川地区很长时间内没有发生强烈地震了,用业内的话说叫缺震,就是强震缺失,按照历史的经验,缺的时间越长,将来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越大。这是一种定性的估计”。
这种背景下,陈学忠研究了四川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发现从历史经验性上看,以前四川地区7级以上强震发生之前几年,周围都有一个接近8级左右的大震发生,根据这种现象,然后往后推,昆仑山已经发生了8.1级地震,如果这种规律延续的话,几年之后四川地区就会发生这种地震。
面波对高层建筑影响比较大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对本报记者说,这次汶川发生地震是属于浅源地震,其破坏力度较大。
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浅源地震大多发生在地表以下30公里深度以上的范围内,占地震总数的70%以上,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对人类影响最大。
在地震学中,一般发生的震级越高,其破坏力度越大。这次汶川地震7.8级,其震中地区的破坏力度在10度左右,会造成房倒屋塌、地质滑坡和地面裂缝等灾害。
目前还没有关于这次地震的详细数据和反映地震破坏力度的地震烈度分布表(美国地质调查局在其网站上公布了一个粗略的地震烈度分布图,该图是在未经过实地考察的情况下得出的)。中国地震局的陈长林对记者说,地震烈度分布表估计1到2天就会出来。相关专家组已经到达汶川,目前调查工作已经开始。
不过所幸的是,虽然地震强度与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相同,但是现在看来,损失应该小于唐山大地震。
1976年的唐山地震,是建国以来最大的自然灾害,造成24万人死亡。当时的震中在城市中心区下方,属于城市直下型地震,所以引起的破坏很严重。而这次汶川地震,震中附近没有较大的城市,当地人口10万多一点,分布相对不密集,包括汶川县在内的约二百公里长、十几公里宽的极震带,大多处于山区,由此损失会小于唐山大地震。
另外关键的是,这次地震发生在白天。“大部分人都在外面活动,这大大减少了死亡的可能性,所以你也会发现,一些地区,伤亡比较严重的是学校,因为学生们都在楼里。”中国地震局的一位专家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对于这次地震波及全国大部分省份的原因,中国科技大学的倪四道说,像20青海昆仑山口的8.1级地震是在中国的西部,西部的城市比较有震感,而东部城市震感不是很强。四川这次地震离东部比较近,距离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距离大概有1500公里。对于其他地区属于远震,即1000公里以外能感受到。而这次地震的面波,对高层建筑影响比较大,对低层建筑影响比较小,而现在大部分城市高层建筑很多,所以波及的城市很多。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二七分析说,全国许多地方震感强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震发生地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以东的四川地块相对坚硬,地震波传播的能力比较强。
预报很准的情况比较少见
针对瞒报地震预测的传言,中国地震局新闻发言人张宏卫13日说,所谓为了保证奥运前的安定局面而瞒报地震预测结果的推测“是没有道理的”。
地震预测或预报在我国分为中、长、短、临四种,我国现在的中长期预测准确率大概是30%左右,而短临期预测率非常低,而且地震预测本身就是世界性难题,“上天”容易“入地”难,决定了地震预测的难度。
现在国内的地震监测有很多种,一个是监测地震活动本身的,一个是监测地下水、重力、形变的变化等,每个省的监测网由许多台组成。“在这次地震前没有什么预报,从目前的技术水平看很正常,预报很准的情况其实是比较少见的,除非地震有很多前震,可以(使人)警觉起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学忠说。“在地震预报方面,美日等发达国家比我们没有任何先进的。他们的先进是在于,建筑设防的安全性上,还有就是地震发生以后,可以相当快地确定位置和震级。”倪四道说。
另外,我国的地震预报发布除了政府外,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公开发布关于地震的信息,“先由专业人员经过汇总,经过专家评委会的论证后,政府部门根据这些情报来发布预报。中长期的预报每年都报给政府做准备,真正能起到作用的还是短临预报,像半个月的尺度才能起到好的效果。”陈学忠说。
各地政府再根据中长期的预报,以及当地的往年地震情况,在城市规划时有一个设防标准,在考虑经济成本的情况下,做城市建筑预防工作。全国的建筑物抗震级别没有统一的标准,具体标准主要由各地政府主导,设防是政府行为,根据当地的财力开展设防工作。
“处于极震区的汶川等县,本来处于地震高发带,这方面的设防准备是不可缺少的,对于这次巨大地震,显然准备是不充分的。”陈学忠说,“从目前的情况看,成都市离震中距离比较近,但没有比较大的伤亡和影响,可以看出这跟比较规范的大中型城市预防有关系。”
对于农村地区的设防,全国各地情况差别很大,“一些地方还是很成问题的,基本上是不设防的,这需要政府做好引导工作”。
6.《汶川大地震》观后感 篇六
地震不光反应国家的救灾能力,也考验了国民的团结精神。截至24日12时,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0560人死亡,352290人受伤,26221人失踪。这句数据十分巨大,这次地震十分残酷。地震是无情的,人是有情的,截至24日12时国内外累计捐款261.01亿元,富人捐少了,不少市民甚至“封杀”这些企业和个人:不买万科房,不看姚明球。由此可以看出全国人民热情帮助灾区重建。
地震发生后,国家公安、医疗工作人员。地震专家。国家总理先后赶进灾区,留下了个个感人事迹:在一所受灾小学,许多战士正在抢救灾民,由于余震不断,废墟有可能坍塌,消防指挥下了死命令消防指挥下了死命令,要等到坍塌稳定后再进入,几个刚发现孩子的战士转头又要往里钻,这时坍塌就发生了,一块巨大的混凝土块眼看就在往下陷,那几个刚准备进废墟的战士给死死拉住了,看到这个情形所有人都哭了,然而所有人都无计可施,只眼睁睁的看着废墟第二次坍塌。后来,那几个小孩子还是给挖出来了,但是却只有一个还活着,看着那些个年轻的战士抱着那个幸存的小女孩在雨中大叫着跑向救援所在的帐篷的时候,她已经泣不成声;受汶川地震影响,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学楼坍塌。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该校教导主任谭千秋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都获救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
地震固然可怕,只要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再大的困难都会解决。
7.地理汶川大地震 篇七
启示之一:完善的预警及应急预案机制减少了灾难造成的损失
应急物流的关键在于“应急”, 本次地震过程中, 应急物流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的快速反应时间极短, 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完善的应急预案的应用是快速反应的重要前提。所以在地震后应该对这个预案反应系统进行分析, 参照本次的救灾活动中总结出的经验, 对预案进行肯定, 将这种快速反应能力形成一种机制, 这将为今后应急物流的快速实现提供巨大帮助。
启示之二:隐性应急网络紧急响应提高了抢险救援效果
所谓隐性的网络就是说这个网络平时是不存在的, 或者是不常设的。而当有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可以迅速激活, 而不用临时组建。在地震中, 全国各地对自有的运输力量统筹、整合, 利用地方民用的物流力量如企业、个人的运输工具建立隐性的应急网络, 向灾区及时运送了数量多、种类繁、品种齐全的救援物资, 迅速为灾区人民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为此, 应认真吸收这个网络的积极要素, 在全国各地建立一个常驻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 其中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系统, 统筹民间物流力量的变化, 随时掌握应急网络的动态, 实现迅速激活的功能。该指挥中心需要在应急救灾法规的指导下, 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后, 迅速的取得当地交通网络的指挥权利, 第一时间开展应急物流。
启示之三:较高的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水平保证了抢险救援的顺利进行
在短短几天时间内, 全国各地向灾区调运了不计其数的应急物资, 从中反应出各省、区、市的应急物资储备系统是管理完善的、储备充裕的、反应快速的。从中可以体会到, 应急物资储备直接影响应急物流系统的反应速度和最终成效, 大量的安全保障物资储备可以大大压缩从灾害发生到救灾完成的间隔时间, 减少采购和运输量, 减少相关成本。在今后, 可以将企业物流管理中的库存控制方法应用到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中, 科学地确定应急物资储备规模, 实现对应急物资的库存控制。例如, 可以应用ABC分类法对应急物资进行分类管理。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物资分类排队, 抓住主要的矛盾, 将研究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区分为A、B、C三部分, 分别给予不同的管理。
分类的标准应当结合不同灾害发生导致的对不同物资的需求特点, 如有大坝处, 石料、装土编织袋等物资就属于重点控制的A类物资;多发生地震处, 则应增加救灾帐篷、医疗器械的储备量;矿区易发生矿难, 则应重点储备救生器材, 消防设备等工具。这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避免了管理中单纯僵化的管理, 分类后就可以针对不同类别物资来进行管理, 采用不同的采购和库存策略来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启示之四:科学的调运方案提高了抢险救援及灾后重建的效率
在向灾区调运应急救援物资过程中, 由于国家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科学调度, 在各省、区、市的积极协助下, 各种救援设备、生活必需品、相应物资被及时运送到灾区, 为抢险救援工作提供了物资保证, 同时也对灾后重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 科学的调运方案对抢险救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如何将有限的救援物资投入到应急救援最急需的地方, 实现最优化配置, 这是提高应急物流效率的一个关键问题。今后对应急物流的研究应该从这一方面入手深入研究。
启示之五:仍需进一步提高我国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措施
在总结此次抗震救灾成功经验的同时, 仍须居安思危, 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严防死守, 减少突发自然灾害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一要完善应急物流交通运输动员法规体系, 使全社会的物流交通保障力量“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着眼于经济建设和应急的双重需要, 优先抓好敏感地区, 如洪涝易发区、地震频发区、民族分裂分子活动区、战略前沿区等地区的应急物流交通运输动员法规体系建设。对平时和应急条件下交通线路的领导体制相关设备贯彻应急要求、预案的制定、应急征用的实施程序、补偿和抚恤、经费保障等, 作出明确规范。使广大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人员的行为有章可循。二要加强应急保障力量, 以“骨干先行”的方式提高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的快速反应能力。在力量的组建上, 应本着“军方牵头、以民为主”的指导思想, 建立统一的指挥机构, 同时进行区域编组, 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必要演练, 平时应拟制好应急方案, 必要时一声令下, 随时保障。进行集中登记管理, 平时要搞好地方科技力量的普查和储备, 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起专业保障队伍、交通保障经费、道路和车辆器材物资、运输机具等数据库, 与各县交通战备办公室形成局域网, 实行登记、训练、保障自动化管理, 要定期向单位和个人明确编组、集结地域、任务等, 以便遇有紧急情况, 能及时归建和执行保障任务。同时进行集中训练。即把专业技术与现代高技术、军事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定期进行相关的专业训练, 变“分散型”训练为“相对集中的规范性”训练, 使专业训练向系统化、正规化、基地化方向发展。三要抓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 确保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的全程顺畅。以改造纵横干线、提高通过能力, 新建迂回、倒运道路为重点, 辅以加强配套工程建设。在地方性铁路修建上, 要考虑与干线联网, 按标准铁路轨距修建, 在线路等级上, 要按三级以上修建, 在建设投资上, 主要依靠地方自身, 国家适当补助。
摘要:2008年5月12日, 在四川省发生了里氏8级强烈地震, 截至6月4日12时, 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22人遇难, 373606人受伤, 失踪17991人, 累计受灾人数4571.0865万人, 经济损失无法衡量。在如此大的自然灾害面前, 我国的应对措施及时准确, 赢得了国内外的交口赞誉。为此, 对本次灾难应急物流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5.12地震,应急物流,问题,保障体现
参考文献
[1]刘海军, 龚卫锋.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3 (2) .
8.汶川大地震考验企业社会责任 篇八
不少跨国公司很委屈。
他们可能没想到,在地震发生后的慈善捐赠行为竟然会使他们的名字随着一份尴尬的“国际铁公鸡排行榜”广为流传,以致于他们不得不集体到商务部“诉苦”,以求官方为他们“正名”。
在地震造成的巨大灾难面前,不少企业的赈灾表现获得了普遍的肯定,许多媒体和民众都称赞,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已渐趋苏醒。但是,在地震赈灾中,仍有某些企业被舆论推至风口浪尖,这其中就包括不少在这个非常时期被树立为 “负面典型”的跨国公司。
捐多捐少是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天平?
相信很多人在5月底都收到过抵制“铁公鸡”的短信。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许多外资企业的品牌形象发生了“大地震”。一些没有及时捐款或捐款数额没有达到外界预期的跨国企业遭到网络舆论的猛烈抨击,它们的产品也遭到了消费者的抵制。而“国际铁公鸡排行榜”的广为流传,更是将对跨国企业的攻击推上顶峰。
据了解,5月14日“铁公鸡榜”刚出现之时,许多“铁公鸡”的第一笔捐款额都未超过500万元,在网民们看来,“铁公鸡”至少捐足1000万元才算对得起灾区人民。
5月22日,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替外资企业澄清,指出多数上榜的跨国公司捐款都超过了1000万元,“铁公鸡”的说法不符合事实。
尽管如此,劫富济贫的“网络好汉们”并未就此罢休,在他们看来,这些在中国“掘金”、财大气粗的跨国企业在地震赈灾时表现得抠抠缩缩,甚至不如一些中小企业。
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专家、《WTO经济导刊》杂志社副社长殷格非在谈到跨国公司捐赠行为遭遇非议的话题时表示,由于公众集中关注大地震的捐赠行为,可能忽视了某些此次“表现差”的外资企业在中国长期所做的慈善义举。
“当灾难发生时,企业以合适的方式进行捐赠,‘量力而行是没有问题的。但此次地震赈灾中,10万、100万、1000万、1亿都成为了公众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天平,每个企业尤其是著名的企业都被放到上面过秤示众。”殷格非表示,捐多捐少并不能完全秤出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只有当一个企业把社会责任的理念融入到它日常的生产、管理、经营中时,它所搞的慈善捐赠才能体现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
“所以,民众在衡量企业的社会责任时,不应把捐多捐少作为唯一的标准。在对企业进行道德评判时,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要对企业的捐赠行为进行全方位的判断。”殷格非认为,事实上,很多跨国公司在这次地震中的慈善捐赠行为值得称赞,但由于它们具有自己的捐赠文化和捐赠程序,有些地方与公众想象中的企业做法不一致。
“当然,从另外一方面讲,此次这些跨国公司的遭遇也说明,跨国公司在做慈善捐赠时必须考虑中国的国情,必须考虑中国民众的思维方式,必须与中国民众加强沟通。”殷格非说。
企业社会责任是义务还是战略?
在此次地震赈灾中,王老吉的表现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可。在其母公司宣布向地震灾区捐款1亿元后,消费者对王老吉的热情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就算它捐这么多钱的目的是为了营销,我也要力挺,至少它给灾区人民捐了1亿元。这样的企业,越多越好。”一位把日常饮料从可乐改成王老吉的白领这样告诉媒体。
对此,殷格非认为,这虽然在某个方面反映了公众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认识的非理性,但也说明王老吉的慈善捐赠起到了一个比较好的营销效果。
“捐得多就大力支持,捐得少就抵制,公众的这种行为确实有情绪化、非理性的成分,但是却又情有可原。对于公众来讲,他们希望企业做到‘纯粹的捐赠,但对于企业来讲,鼓吹一种完全无私的捐赠理念又是不现实的,因为企业的基本职责是要赢利。所以‘越无私,越高尚的捐赠理念不宜提倡。”作为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专家,殷格非在国内率先提出和倡导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责任竞争力理念。
“完全的利他是道德的最高标准,但是企业在捐赠时,应该讲究可持续性。所以,我认为,企业在做慈善时要有战略性。在责任竞争时代,企业慈善捐赠绝非单纯的利他行为,而是重要的竞争手段,对企业有着巨大的价值和作用。”殷格非说。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钟宏武也认为,企业要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来看待慈善捐赠。
“把慈善捐赠作为履行义务的决策基础是面子工程,说明的是企业管理层的偏好而不是支持战略性的经营目标。在现实生活中,要求所有企业、所有企业家做到不为子女留一分钱,将全部财产投入慈善是不现实的。企业如果要搞好慈善,就应该将经营行为与慈善行为挂钩,将履行义务与战略发展相结合。”钟宏武说,首先,企业在慈善捐赠方面要有战略性的定位,企业要想实现怎样的目标,要想得到怎样的结果,事先都要考虑好;其次要仔细研究社会的公益需求,以此确定最佳的公益行为,譬如某个贫困地区当前最迫切的问题不是金钱脱贫,而是理念脱贫,企业一去,不问清楚就直接甩出多少钱,这样的慈善行为就达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使受助方产生‘慈善依赖;最后,还要考虑企业优势资源与公益行为的结合,企业做慈善时最忌讳不加选择的 ‘吃自助餐,社会上的每一种需求都需要专业的社会资源,只有把企业的优势资源与之相结合,才能做好。
企业如何保证捐赠效果和利益的最大化?
慈善捐赠本是好事,弄巧成拙就不好了。在此次地震赈灾中,就暴露出不少企业捐赠方式的问题。
据媒体报道,欧莱雅集团5月14日宣布为地震灾区捐赠50万元现金和50万元的产品后,就引发了不少质疑。公众质疑的焦点集中在“50万元的产品是否就是该集团自己生产的化妆品”,“灾区人民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是否需要化妆”上。
公众的质疑并非没有道理:此类的捐赠往往会起到反作用,因为这些“非急需”的物资,会挤占有限的运输资源和赈灾物资发放机构的人力物力,从而降低整体的救灾效率。
企业如何才能使捐赠成为“雪中送炭”,利益达到最大化呢?殷格非认为,在突如其来的危机面前,政府力量也是有限的,它无法单独满足应对危机的所有需求。而企业掌握着许多行政机构所不掌握的生产资源,因此,企业如果能在赈灾过程中更加有效地调动各自掌握的资源,便能更加实在地帮助灾区人民。
事实上,在此次地震赈灾中,有很多企业充分考虑灾区人民的需要,结合自己的行业业务和技术专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譬如,天津的蓝通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向灾区捐赠10台夜间搜救抢险照明车设备;湖南的山河智能公司向地震灾区捐赠了20台挖掘机和滑移装载机;江苏的龙蟠石化公司向运送赈灾物资的车队捐赠了数百桶润滑油并提供现场免费换油服务;上海的光明食品集团向灾区捐赠了大量的饮用水、牛奶、饼干、罐头;吉林的修正药业集团向灾区捐赠价值2500万元的药品。这些帮助对于地震灾区来说,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是真正的急灾民所急,送灾区所需。
在地震赈灾的过程中,灾区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需求。关键的救人阶段,挖掘设备、食品药品肯定是最急需的,在灾后重建阶段,如何引进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项目支援灾区建设,又成了当务之急。
这方面值得称道的是腾讯公司。5月22日,腾讯和成都市政府正式签署了一份投资总额为5.5亿元的合作意向协议。双方联合宣布,腾讯将在成都市高新区投资5.5亿元,建设腾讯成都研发中心、信息处理与客服中心(此前,腾讯为四川灾区累计捐、筹款超过4000万元)。腾讯此举对四川有着非凡的激励意义,也十分抢眼球。成都市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就表示:“腾讯是灾后第一家来四川投资的企业,这个时候来投资比什么都重要!投资灾区、发展经济,就是对灾区重建工作最好的支持!”
新闻链接:
外企的委屈:我们不是铁公鸡
5月27日,因为对社会上广泛流传的“国际铁公鸡排行榜”不满,诺基亚、宝洁、雀巢、西门子、IBM、现代汽车、百胜、阿斯利康这些知名跨国企业的政府与公共事务总监、公关总监甚至副总裁集体到商务部“诉苦”。
在流传最广的“国际铁公鸡排行榜”版本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三星,后面分别是诺基亚、大金、LV、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不少网友在论坛中疯狂转发这个榜单,同时声明,“通报这些公司,不是让大家去消费,而是要铭记心中:这是没有良心的企业!是中国人就不要给他们赚!!”
虽然跨国公司在地震赈灾中的表现并非一毛不拔[截至6月19日,外商投资企业、跨国公司和港澳台企业已向灾区捐款捐物约37.76亿元(数据来源:商务部网站)]。有些理智的网友与媒体也指出“铁公鸡”们的“赈灾捐助行动迟缓”有各种客观原因,但随后发生的一切,还是让跨国公司坐不住了。
5月20日上午10点左右,四川南充市五星商业步行街上的一家麦当劳餐厅聚集了上百人,抗议麦当劳不捐款。餐厅的门口,被贴上了超大打印版的“国际超级铁公鸡”。
在四川攀枝花、陕西西安、山西运城等城市,肯德基也遭遇了不同规模的围堵。从目击者上传到网络的现场照片看,有人将榜单做成标语,贴在麦当劳的橱窗上,并注明,“凭你的良心,互相抵制!向灾区的遇难同胞默哀。”
在5月27日的“诉苦会”上,跨国公司们要求商务部为它们“正名”。此后不久,商务部开始在网站上公布《外商投资企业、跨国公司和港澳台企业向灾区捐款捐物表》,并随时更新,以澄清跨国公司的捐赠行动。
9.汶川大地震作文600字 篇九
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大地震!那一刻,山崩地裂,无数人在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中失去了家园、亲人。从电视和报纸上,我也得知许多与我一样正在学校教室中准备上课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他们在地震发生时,由于来不及逃生,被永远地埋在了废墟中,失去了如花的生命。消息传来,所有的人都行动起来,为灾区人民伸出援手,有的捐款捐物,有的无偿献血,有的还亲自奔赴灾区参加救援。大家都在尽力为灾区人民奉献一片爱心。
在我们学校,也开展了悼念和赈灾活动年5月19日至5月21日,是全国哀悼日,学校操场上那面国旗也悄然降下半旗年5月19日14时28分,全校师生为灾区死难人民默哀三分钟。我们学校还开展了捐款活动。在老师的号召下,同学们纷纷将自己平时积攒下来的零花钱带到了学校。在班级里,同学们踊跃地将捐款交到了老师手中,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钱虽然不多,但每一分都代表了班上同学对灾区人民的爱心。在学校举行的捐款仪式上,全校同学肃立在操场上,各个班级都派出代表走上捐款台,庄严地将凝聚着同学们爱心的捐款投到捐款箱中。
这一刻,我相信灾区人民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一定能够从灾难中站起来,重建美好的家园。
10.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三周年 篇十
2011年5月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也是汶川大地震三周年祭的日子。
公元2008年5月12日,注定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汶川大地震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画面至今让我们心绪难平,感动万分。面对无数的生命被埋在废墟中,失去孩子的父母们对着废墟呼唤,撕心裂肺的声音响彻夜空。山悲水泣天垂泪,星黯云浓地含愁。全国人民举国悼念,国旗第一次为百姓而垂降,汽笛第一次为故去的生灵而哀鸣。
难忘那段哀痛的日子,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共度灾难。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惊叹万千,一个个身影让我们肃然起敬,一份份感动让我们记忆犹新。下面让我们走进地震中的几个人物,感受他们的坚强与伟大。一个女孩
听啊,听啊,在废墟中,在瓦砾下,传来阵阵清脆的读书声,一个被压在废墟下的女孩,在打着手电筒忘情地读书。她忘记了危险,忘记了伤痛,忘记了饥饿,用读书声驱赶着恐惧,与死神抗争,同时也召唤着生的希望。废墟下是黑暗的,但她心中有阳光,因为知识会带来勇气,文化会带来光明。一位战士
他哭了,泣不成声,他跪下了,大声请求,里边还有人,让我再救一个人吧!因为强烈余震,倾斜的房屋即将再次倒塌,一个正在施救的战士,两眼熬得通红,两手磨出血泡,被强行拉了出来。在汶川大地震中,十万大军,有多少这样舍生忘死拼命救援的战士,十万大军,有多少这样柔情似水的爱心天使,他们特别能战斗,特别听指挥,特别能忍耐,也特别有爱心。他们就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一名教师
人们惊呆了,在挖开的废墟上,绵竹东汽中学谭千秋老师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下来。生前,他在用心浇灌祖国的花朵,危难之时,他又毫不犹豫地用自己并不宽厚的身躯庇护着心爱的学生。谭老师,一路走好,感谢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师德的最高境界,用血肉之躯把人间大爱写到了极致。一个老板
他是老板,又是个慈善家,香港百岁老人邵逸夫。在汶川大地震后,立即为灾区捐款一亿港元。当然,人的能力有大有小,贵在尽力而为。所以,邵逸夫先生的一亿是高尚的,成龙的1000万是高尚的,你我捐的100元、50元、10元同样是高尚。一个乞丐
他,衣衫褴褛,他,食不果腹,可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使他成为感动中国的一员,他就是东莞石龙镇的一位乞丐,他向灾区捐献了身上所有的80元钱。他说,向社会讨了这么多年,也该向国家捐点钱了。钱,微不足道,话,更朴实的掉渣。一个公仆
他是日理万机的总理,又是对无数灾民关心入微的贴心人,他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员,又是冲锋陷阵的勇士。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哪里最紧张,哪里就响起他镇定的声音。救人,救人,全力救人,他一遍一遍地大声疾呼,前进,前进,全速前进,他一次次地发出命令。废寝忘食,是他的常态,殚精竭虑,是他的写照。一次次泪流满面,是他对灾民的声情流露,一次次果断指挥,表现了他的大智大勇。执政为民,他是楷模,赤心报国,他是典范。
历经了悲痛、镇定、坚强、抗争之后,一种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让中华民族更加团结、更加奋进、更加成熟。精神的力量让我们一次次的动容,一次次得到洗礼。让我们看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让我们看到在和平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一代的责任感,让我们看到了民族未来的希望,看到了全世界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支持。
在汶川地震三周年到来之际,让我们为六万遇难同胞虔诚地献上一朵花,点燃一支蜡烛,祈求一个祝福,让我们铭记那些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平凡英雄,铭记那些共和国的忠诚卫士、白衣天使、人民教师,铭记所有为抗震救灾奉献自己力量的人们!让我们把地震中的故事记录下来,把地震中的瞬间留存下来,把温暖的爱心播撒下来,用不停息的爱之潮,鼓励灾区更多的伙伴坚强而乐观地面对未来。
穿越灾难,迎来荣光。这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仍将激励13亿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续写一个古老民族奋发图强的激情文字,托起五千年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百年梦想。
纪念512汶川地震国旗下讲话稿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我是xx,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震灾无情人有情》。
您还记得吗?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
您还记得吗?中国——四川——汶川县。
那一刻,汶川大地震爆发!其能量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
顷刻之间,汶川震动,四川震动,中国震动,世界震动!
顷刻之间,山崩地裂,尸横遍野,哭声震天,大地悲泣!
里氏8.0级大地震,震碎了中国人民的心。然而,它并没有将我们击垮!震灾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13亿同胞热切牵挂、伸出援手鼎力相助!
现在离汶川大地震三周年了,我们虽然都曾慷慨解囊过,但是灾区的重建还只是冰山一角!
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在家里静享天伦的时候,你是否还记得那数以万计流离失所的兄弟?当我们在饭店饱食美味的时候,你是否还记得那饥肠辘辘的受难姐妹?当我们在挑选名牌服装的时候,你是否还记得那些衣不蔽体的父老乡亲?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又怎么会忘记那些苦难的同胞!是的,震灾无情人有情!只要有爱,灾区的孤儿便不会孤单!只要有爱,重建家园便不再遥远!只要有爱,灾难怎能匹敌?再大的困难除以十三亿,都会变得渺小,再小的爱心乘以十三亿,就会变成海洋。
现在,灾区人民还在受苦受难,我们该做些什么呢?我提议,我们可以继续捐款捐物援助灾区,我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继续了解灾区、关注灾区;我们可以在班级博客上发表自己的感想,表达对灾区人民的关怀和祝福;我们可以写信给灾区的孩子,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
同学们,从现在开始,让我们节约每一分钱,节省每一度电,节约每一滴水,让我们加强防震演习,时时刻刻注意安全,发奋学习,长大了也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国旗下的讲话:纪念512汶川地震三周年讲话稿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这是一个让所有中国人永远记住的时刻。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摧毁了无数和平和宁静的城镇, 震动了大半个中国, 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震惊了整个世界。那一瞬间,巴山蜀水的呻吟,祖**亲的哭泣,大地悲歌,那样令人神往的天府之国,顷刻间天崩地裂,.断壁残垣。
然而在神州大地上,天灾无情人有情,在这里,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胡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指示,温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人民军队第一时间冲上前线,铺天盖地的祈祷祝福,心灵鼓励,默默传递着整个华夏人民的温情力量。
面对灾难,我们坚强,坚信,坚定,坚韧。
面对灾难,我们不抛弃,不放弃。
我们只记得温总理说过:“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
我们相信,有全国人们的支持,有灾区人们的自力更生精神,地震震不垮灾区人民的信心和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战胜,灾区人们一定可以度过难关,重建家园,胜利一定属于坚强的灾区人民!如今时隔一年,在这一年中,灾区人们积极自救 ,社会各界人士也踊跃参与在灾区恢复重建的各个领域。地震废墟上建起新小学,宝成铁路新109隧道灾后重生,汉旺新镇正在崛起。灾区人民的脸上洋溢的笑容,无不显现出人们对美好新家园的期盼和重建家园的坚强信心。
然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汶川地震中的遇难同胞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向我们警示,必须提高防震减灾的意识,掌握正确的避震和自救、互救方法。如地震发生时,可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处开阔、安全的地方。学校避震应注意: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积极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有利于公众学习、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增强大家对防震减灾重要性的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平安校园。为此,我们向全校师生提出以下三点倡议:
1、积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参与首个防灾减灾日的宣传活动,以此为契机广泛宣传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和地震自救互救的能力
2、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加防震疏散演练,学以致用;
3、充分利用地震科普基地资源,锻炼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
师生们,积极参加防震减灾活动,是我们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提高防震防灾意识是我们对自己生命负责的体现,因此,让我们行动起来,为构建和谐平安校园而努力吧。
汶川地震周年祭 我们该做什么?
(演讲人:徐惠珍)
去年的今天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忘却的日子,就在那一天,四川的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它波及之广,破坏之大,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之最。在过去的三百多个日日夜夜里,需要感念、铭记、追忆和思考的东西很多。在今天这样特殊的日子里,全国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或正在进行着各种纪念活动。这对于人们缅怀逝者、寄托哀思、坚定信心、加快重建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什么样的纪念是合适的?我想,这种纪念,既不能过于悲情地让大家重拾悲伤,也不该让人浮华地感觉是在消费悲伤,更不能将悲伤变色变味。而是通过这种纪念,把对逝者的怀念转化为对生者的关怀,帮助灾区人民走出阴影;通过这种纪念,促使每位公众更深入地思考诸如公民社会道德和责任的构建、慈善发展、援助科学化、人性化、长期化等深层的东西;通过这种纪念,让人性之美能凝为稳定的道德信念,让善与博爱长久地嵌入人心,而不是,总靠灾难去唤醒人类精神深处最可贵最真实的情感,总靠灾难去激发人性之美。所以在今天这样的特殊日子里,我们每个人应该扪心自问:过去我们对物质主义、精神颓废、短视狭隘、人际冷漠以及各种良心泯灭和缺德行为,只能报以无奈的宽容乃至最终的麻木,那么正是这个赈灾过程中新形成的主流价值观,才唤起了深藏于我们多数人内心的良知、爱心、道德追求和道德热情,现在这些你还留有多少?而当初地震所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那些心惊胆战的恐慌、撕心裂肺的悲痛、抑或是瞬间温暖的感动,改变我们什么,让我们懂得什么?现在这些“什么”你还珍惜着吗?
5.12大地震它是生命的劫难,更是我们民族永难忘怀的心理创伤。民族在哭泣中进步,国家在反思中提升政治文明,而人性的力量、生命的尊严正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成长。纪念的初衷因此再简单不过,就是为了寄托一个民族的悲情,一个民族的反思和一个民族的期盼。
亡者安息,生者奋发,虽然苦难和悲伤刻在我们心上,但生活总得继续。天灾无情,人类无法抗拒。飓风、洪水、冰冻、地震„„种种天灾的无情和损失,都可以最终化为电脑屏幕里的“科学数据”。而种种客观的“科学数据”,往往都已是痛定思痛的回头总结,往往都已付出了无数条鲜活生命的沉痛代价。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人类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普通民众是否就无可作为?在灾害预测还无法做到完全精确的今天,每一个人该如何保护上天赋予我们的宝贵生命,该如何在灾难降临的那一刻做出最及时而智慧的选择,该如何自救救人、避免或减少悲剧的发生?惨痛的教训促使我们不断思考、总结、检讨。而人的智慧总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丰富起来。
2007年首届校园安全与风险管理论坛公布了一组惊人的数字,过去一年全国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和3000名大学生非正常死亡。而调查显示,在所发生的各类校园事故中,45%的事故是因为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引起的,有80%是可以通过教育、防范和加强管理来提前采取措施避免的。生命总是眷顾有安全意识的人,如果我们多一些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如果我们平时多加强相关的生命安全教育,用知识守护生命,许多灾难就可能会消于无形。让人欣喜的是,汶川大地震过后,防震减灾和公共安全教育成为很多学校的自觉选择,“珍惜生命、守护生命”的理念成了大多数师生的共识。
每一片生命的绿色,都需要细心呵护。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防灾减灾日”。根据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全省万校师生应急避险大演练”和“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的通知》精神,为做好首个“防灾减灾日”和“防灾减灾宣传周”(2009年5月7日-13日)宣传教育活动,扎实开展“一日一小练,一月一大练”的应急演练活动,切实提高广大师生防范火灾、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意识和能力,让生命安全教育常规化、制度化,切实减少悲剧的发生,我校将积极响应号召,现在我就高中校区开展“全省万校师生应急避险大演练”和“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提三点要求:要求一:为普及公共安全和防灾救灾知识,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学生应对突发地震灾害事件的综合能力,要求以班级学生为单位,由各班主任组织进行防范火灾、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的主题宣传教育。同时由学校办公室、团委负责制作防范自然灾害的展板,每位学生务必自己抽出时间前去食堂前的宣传橱窗观看、学习。
要求二:为提高师生的紧急疏散能力,严防拥挤踩踏等事故的发生,初中校区将在5月12日下午50—4:30组织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高中校区本次活动不参加,但是要求每一位学生老师把平时的每一次课间操出操的过程,每一次大型集会的过程,看作是一个疏散过程、一个逃生过程,熟练地做到有序、安全、快速!
要求三:每一位同学和老师平时要做好安全预防工作,从身边做起,消患于未然,未雨绸缪,一旦发现隐患或对安全不利的情况,要在第一时间及时消除或报警。
11.地理汶川大地震 篇十一
更为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创造了地震预报奇迹的土专家,仅读过几年小学,没有任何仪器,所凭仅是一双肉眼和30年观天象积累的经验。
3月22日清晨,当城里的大多数市民还在熟睡中,汾西县僧念镇赵庄山村57岁的赵洪澎已经经历了20多公里的步行和3个多小时的火车旅行,出现在省城街头。随身的旅行包里,是一袋烤干的馒头片和厚厚一摞资料与证书。30年土法观天象,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旅行。而他此次的省城之行,正是为了给自己摸索了30年的“肉眼观天技术”寻找用武之地。
周日的省城街头车水马龙,赵洪澎双手拢进袖筒站在街边,静静地看着面前经过的车流人流,短短的裤管和军绿色解放鞋,使人行道上的他看上去分外显眼。为了破解风云雨雪雷电等令人类无奈的大自然之谜,从1978年至今,从26岁到57岁,几乎每个凌晨和黄昏,赵洪澎都要爬上离家0.5公里远的山上去看天。如果不是前来省城,这个时候,他应该已从村外的山上观天象返回家中,在自己用圆珠笔绘制的表格里,添上一行诸如“晴天,西北红花朵云”之类的观测结果。
赵庄山村是一个地处偏远的小山村,全村300来口人,多数在外打工,常住在家的只有30来人,多数都已上了年岁。67岁的赵安庆曾担任该村村支书10年时间,电话中他告诉记者,赵洪澎家庭十分贫困且没多少文化,但他对天气预测的痴迷和钻研,少有人能比。早在20多年前,赵洪澎便开始向村里人透露自己对天气情况的预测结果,起初人们对他的说法将信将疑——气象部门有专家有仪器有资料,你靠一双肉眼就能预测?!然而随着他的预言一次次被证实,几年后,他渐渐成了全村人的义务气象顾问。播种、收获、红白喜事,甚至离家外出前,大家都习惯找他打听一下天气情况。村民们说,赵洪澎的天气预测准确率高达百分之八九十。
村民向记者讲述了几件赵洪澎肉眼预测天气的奇事。记不清是在本世纪初的哪一年,栽种红薯的季节里,赵洪澎提醒大家:今年天大旱,要给红薯地浇水。听者将信将疑:刚种下的红薯浇的哪门子水?!于是赵洪澎私下里拿自家的3块红薯地做起了实验。两块地依自己的判断浇了水,一块地按照以往的习惯没浇。不久,全村的红薯苗几乎全部旱死,惟有他那两块地的红薯苗长势喜人。
去年冬小麦播种前,赵洪澎建议村民推迟下种,否则麦苗有旱死的可能。不久后他们发现,早种的小麦长到半尺高时由于地下水分被过早吸干而死掉了,而有几户村民听了他的话,推迟下种,麦苗刚刚露出地面,长得正好。
12.地理汶川大地震 篇十二
关键词:滑坡变形监测,绝对位移监测,地下水监测,静态GPS
0 引言
“5·12”汶川特大地震瞬间释放巨大的能量,致使山体破碎,河流变迁,极大的改变了震区的地貌和地表景观,一方面形成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次生山地地质灾害[1];另一方面,由于此次地震震级高,释放的能量巨大,使得一些原本已经稳定的古滑坡体复活,以及一些变形较小的滑坡变形加剧,由于这部分滑坡体上或者周围居住着居民,严重威胁着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这些因地震被激活的古滑坡或者变形加剧的滑坡的变形情况进行监测十分必要。
1 工程概况和监测内容
滑坡位于“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阿坝州理县通化乡杂谷脑河左岸。滑坡总体坡度25°~45°,纵长约4 200 m,横宽约1 700 m,前缘高程1 500 m,后缘高程约2 910 m,相对高差1 410 m,据钻孔揭露滑体厚度最大为52 m,预计方量约为8 500万m3,推测滑动方向为201°,为特大型土质滑坡。地震前,滑坡前部、中部及后部多处出现裂缝、错台,居民房屋出现不同程度开裂、倾斜,甚至局部倾倒,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约50万元,受威胁居民56户,共计189人。地震刚发生后,部分居民房屋受损严重,部分房屋倒塌;之后,房屋继续变形,房屋裂缝扩大,部分震后新建房屋也出现不同程度墙体裂缝,该滑坡变形范围进一步扩大,变形进一步加剧,滑坡直接威胁着山上及坡脚居住的村民221户742人 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直接威胁着20多千米的乡村道路、岷江一级支流杂谷脑河及317国道安全,潜在经济损失约3 000万元~5 000万元。一旦滑坡失稳,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另外滑坡体破坏导致大量水土流失,不利于国家水土保持工程的开展;给当地地质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对此,国家高度重视,并对该滑坡实施应急治理。根据该滑坡应急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报告》,需要对该滑坡进行变形监测。
监测目的是通过对滑坡变形及环境条件的监测,掌握施工期内滑坡体变形动态,利用监测结果作为判断滑坡稳定状态,实时验证设计方案和施工治理效果,为地质灾害预测和工程治理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在整个治理工程中进行跟踪监测,超前预报,确保施工期间工作人员、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监测任务和内容包括监测滑坡体上18个变形观测墩的三维坐标(X,Y,Z)位移量、位移方向和位移速率,即绝对位移监测,以及监测滑坡范围内钻孔、井等地下水的水位动态变化。
2 监测方案设计
2.1 技术依据
本监测方案的技术依据主要有:JGJ 8-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GB 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DZ/T 0219-2006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该滑坡应急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报告》。
2.2 坐标系统
平面采用近似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采用近似1956年黄海高程系,坐标引测采用GPS静态相对定位。
2.3 技术方法
1)绝对位移监测。
绝对位移监测包括水平位移监测和垂直位移监测。
依据GB 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可采用双频静态GPS进行绝对位移监测。每次变形监测作业时,通过GPS测量将基准点观测在内,从而约束变形观测点,而得到每个变形观测点的值,和上一次比较来得到变化值。监测过程中的限差要求、测量步骤、手簿记录和计算均按照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的规定进行。
绝对位移监测采用仪器为南方灵锐S86-S(双频静态)GPS,其水平点位中误差:±3 mm+1 ppm;高程测量误差为:±5 mm+1 ppm,符合《工程测量规范》规定。
2)地下水监测。
采用“测绳+垂球”测量各监测孔的水位(水面距监测孔顶端距离),并绘制水位—时间变化曲线。要求测绳使用过程中不发生变形。取至少3 次观测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2.4 位移监测基准点布设和观测技术要求
绝对位移监测点分为基准点和变形观测点[2]。监测基准点是变形监测的基准,点位要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且须建立在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区域。其平面控制点位,一般要有强制归心装置。
1)监测基准点的布设。
该滑坡应急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报告》中设计的基准点处于变形区内,后补测的两个控制点没有设置强制对中器,不能满足规范要求。因此,在工程土建施工时,应在滑坡区外稳定地区补选四个基准点,基准点前冠以JD1,JD2,JD3,JD4标示并安置强制对中器。强制对中器直接购买成品。
基准点选点,要求点位基础应坚实稳定,地质条件较好,易于长期保存;距变形体远近适中;通视条件良好,便于现场操作;便于扩展工作基点。监测基准点埋设要符合相关技术要求。
2)监测基准点的观测技术要求。
四个基准点,构成监测基准网,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建立变形监测的基准体系。定期对基准网进行复测,其目的是为了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基准网观测的技术要求参见GB/T 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2.5 变形观测点的布设和观测技术要求
1)变形观测点的布设。
变形观测点直接埋设在能反映监测体变形特征的部位或监测断面两侧。要求结构合理、设置牢固、外形美观、观测方便的位置,且不影响监测体的外观和使用。为保证监测精度,变形观测点上也要求设置强制对中器。实际使用的18个变形监测墩以土建施工完成后的位置为准。
2)变形观测点的观测技术要求。
变形观测点与监测基准点构成变形监测网。根据GB 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监测精度主要技术要求如下:水平位移监测点位中误差不超过±12 mm,垂直位移监测的高程中误差不超过±10 mm。
2.6 观测期限和观测频率
基准点和监测点观测墩修建完成后即作为变形观测起始时间;首先对基准点进行第一次观测,7 d后进行第二次观测,两次观测成果对比,确认基准点稳定后,进行变形观测点的观测,观测周期为7 d。观测周期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调整。
2.7 险情预警标准与监测信息报送
每期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处理观测数据,当数据处理结果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即刻通知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采取相应措施:变形量达到预警值或接近允许值;变形量出现异常变化;尽管相邻周期变化很小,但变形呈现出一定的趋势时,也应该认为有变形。
1)绝对位移监测。
参照JGJ 8-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以阶段和累计变形值作为监测报警的依据。将阶段监测数据进行平差计算后,与前一周期平差后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得出平差之差(阶段变形量)。然后将平差之差与最大测量误差(中误差的两倍,本工程水平位移为12 mm,垂直位移为10 mm)相比较,如平差之差小于最大测量误差(本工程水平位移为24 mm,垂直位移为 20 mm),则认为监测点在这一周期内没有变化或变化不显著;如平差值之差大于最大测量误差,则认为监测点在这一周期内有明显变动,需要及时向业主提出监测预警报告并进行加密监测。
累积变形:每期观测结束后,除对相邻周期间变形值进行比较分析外,还必须对累积变形值进行分析。尽管相邻周期平差值之差很小,但变形呈现出一定的趋势时,也应该认为有变形。当累计变形到一定程度时,会影响变形体的稳定性。
2)地下水位监测。
相邻两次地下水位差值超过20 mm时,及时向业主通报。如果相差小于20 mm,但是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时,也应及时向业主汇报。
3 监测质量与安全保证措施
3.1 质量保证措施
为了确保监测成果的质量,除按上述的技术要点进行监测外,还应采取如下技术措施:
1)两检校。
a.对所有使用的仪器在监测过程中作定期检定和校正;使用中加强维护保养使其保持完好状态。b.对所设基准点定期检测和修正。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复测,确保监测基准点的稳定性。
2)四固定。
即:所用仪器、设备要固定;监测人员要固定;监测的条件、环境基本相同;监测的方法及程序固定。
3.2 安全保证措施
监测区地处偏远山区,交通环境和工作环境差,危险性大,为了确保本项目应急监测期间、系统建设期间和运行期间的人员、设备安全,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制定以下安全保障措施:
1)制度措施。
在严格执行国家、单位相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建立项目组野外安全守则,建立安全培训教育、安全检查制度。项目负责人为项目组安全第一责任人,逐级负责,并设立安全员负责现场检查监督。
2)物资保障措施。
为野外工作人员和雇佣人员配备适宜的劳动保护用品,并购买人身意外保险。
3)技术保障措施。
野外工作期间严密监控滑坡体变形情况,及时对滑坡体的变形动态进行技术分析,防止因滑坡体变形造成人员伤亡;降雨天气下野外作业期间,严格要求监测人员配备专业的雨具和防滑安全鞋。
4 资料整理及反馈
1)资料整理。
观测结果应于当日整理完毕,并及时将成果报甲方、监理,若发现观测结果出现异常时,及时通知甲方、监理。如出现监测数据超限,必须立即上报项目技术负责人确认观测无误后立即上报甲方。
2)提交成果。
监测工作结束后,提交下列成果资料:基准点和变形观测点平面布置图;平差计算、成果质量评定资料及测量成果表;v—t—s(变形速率、时间、变形量)曲线图;地下水位—时间变化曲线图;绝对位移变化分析、地下水位变化分析报告;仪器检定报告。
参考文献
[1]杨军杰,张志,王旭,等.汶川县地震次生山地地质灾害遥感调查[J].山地学报,2008,26(5):755-760.
13.5.12汶川大地震作文 篇十三
那一年,让许多的人受伤。
那一年,让许多的幼童成为了孤儿。
那一年,让许多的人失去了温馨的家。
而那一年就是2008年5月12日。
那一天,让许多的人难过伤心。
那一天,让所有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那一天,让所有的人知道怎么帮助别人、照顾别人。
那一天,让国家失去了许多为孩子们教学的老师。
而那罪魁祸首就是――地震。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四川,那里风景美丽,而地震,却将它的美丽永久的停留在了2008年5月12日的下午2点35分。
那一天,美丽年轻的袁老师,一个未结婚生子的年轻老师。将永久的沉睡于地下。那天,袁老师正在讲课。突然,教室猛地摇晃着,许多的孩子在听到袁老师的一声快跑,猛地涌起外面。还有俩个孩子在教室,袁老师没有犹豫,她将孩子抱在怀里,用身躯为孩子挡住所有的危险。
当一组搜索人员从废墟中发现了袁老师和俩个孩子,孩子还活着,而袁老师已经永远沉睡于废墟中了。
不止袁老师,还有许多的老师,为了救自己的学生,在那可怕的一天,睡了,沉睡在地下,在废墟里。
14.汶川大地震震源500字作文 篇十四
你知道汶川大地震震源在哪儿吗?答案是:映秀。
车刚开进映秀时,我看见这山清水秀,房子都透着浓浓的藏族气息,让人觉得这里完全没发生过地震,就连作为遗址留下来的漩口中学,也早已爬满绿色的`植物。
一进入漩口中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石头大钟。钟用裂痕表示发生地震的时间,表示了地震对汶川人民的伤害。下面写着发生地震的日期,这个钟时刻提醒着映秀人民不要忘记那次地震。
再往右走,便可看见一座没有房子样子的房子,它的砖瓦已经分裂,呈旋转型,就像一个小型砖瓦龙卷风,就只是被绿色植物定了型。据讲解员讲解,这座房子是在地震中被旋转成这样,可是,当时没有一个人在里面,所以,这座房子没有造成伤亡。
再往左转,有一座立得好好地房子。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这座房子之所以立得这样牢,是因为地震时,整栋楼陷下去了一层,给地基加固了。一般发生地震要往下跑,而在这栋楼里,不能往下跑,一个哥哥就在发生地震时,往下跑,刚跑到一楼时,一楼就开始“沦陷”了,那个哥哥也永远沉睡在地底下了。讲解员阿姨说到这里时,一边指着山坡上的四方房子,一边说:“那个是那次地震去世的人的公墓。
15.地理汶川大地震 篇十五
目前, 各地区虽然开发了许多新的旅游项目, 但是国内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面临的许多问题在灾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同样不可避免, 如乡村旅游中的卫生问题, 住宿问题, 黑色旅游中的当地居民感情问题、安全问题, 旅游项目同质化问题、旅游商品外来比例过高等。本文尝试从当地自然环境禀赋各异、少数民族文化开发程度低、旅游商品外来化严重、旅游安全等方面分析了面临的问题, 提出对策和建议。
1 发展现状
本文选取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的10个县 (市) 为研究范围。极重灾区大部分位于龙门山—峨眉山—大凉山一线, 东部为四川盆地, 西部为川西高原。该地区集中了大量世界知名的旅游景点, 潜在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地区内少数民族众多, 文化多种多样, 风俗习惯各有特色;地区生物资源丰富, 生物多样性高, 极富观赏价值[4,5]。
2 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 四川省旅游局计划打造以龙门山—峨眉山—大凉山一线为核心的世界级旅游景区。极重灾区旅游业发展得到了政府、企业和群众的广泛认同, 以旅游业为龙头, 带动农业、轻工业发展, 实现政府、企业和群众的共同参与, 分享发展成果, 是各界的最热均诉求。目前, 世界经济仍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 欧洲债务危机重重, 灾区旅游发展的国外形势并不看好。相反, 国内和省内的前途看好, 在最近的“五一”小长假和“十一”黄金周中得到明显体现。
在恢复性重建阶段, 当地政府和企业主要进行了已有旅游景点及设施修复重建等工作, 部分地区开发了新的旅游项目和景点。如乡村旅游、科学考察游、科普教育游和黑色旅游等[6]。项目硬件建设基本做到了一步到位, 但项目与景点的营销推广不足, 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游客仍集中于各大知名景点, 许多地区的乡村旅游和黑色旅游等游客稀少, 未能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近期极重灾区自然灾害众多, 特别是暴雨频繁, 各种地质灾害大量发生, 导致交通长期中断, 游客安全是影响到这些地区出游的主要因素。此外, 在重建过程中大量居民异地安置, 没有及时返回原住地安居就业, 人员与物资不到位。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极重灾区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禀赋存在明显差异。以成都市为核心, 按距成都市距离的远近其社会经济条件依次变差, 地区间旅游项目同质化现象非常明显。同时, 各地区人文资源禀赋差异较大, 少数民族众多, 保留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底蕴是旅游开发与文化发展、民俗保护协同发展的良好载体, 但是同样存在开发深度不够、汉化现象严重等原因。
旅游业与当地农业、轻工业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 旅游商品外来现象非常严重, 旅游景区琳琅满目的商品多是“舶来品”, 从中获得的销售收入远不如出售当地商品。说明当地轻工业发展落后, 农业产品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没有得到深加工, 仅仅停留在原材料或产品阶段, 未能形成特色商品, 附加值低, 许多当地的民族服饰等依靠手工或小作坊, 未能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其次, 旅游业从业人员多数不是当地居民, 如歌舞表演人员、宾馆酒店等工作人员多从外地招聘等, 旅游业未能转移当地农业劳动力就业。第三, 旅游业主要收入集中在景区门票费、宾馆酒店住宿费、交通费等, 当地居民未能从中分得较多经济收益。然而, 景区和宾馆酒店发展旅游业占用了大量的公共资源, 与当地居民的矛盾加深, 共同参与旅游业开发仅停留在口头上或文件上。
旅游营销不足, 对游客风险安全认知不够重视。由于受邻近知名景点“屏蔽效应”影响, 以及自然环境差异不明显, 后发地区的旅游开发和旅游营销缺乏经验和积极性, 抓不住营销要点。极重灾区的自然环境导致这些地区交通不发达, 存在极大安全隐患。由于许多景点藏于深山, 进出困难, 加之旅游者对当地环境不熟悉等, 极易遭遇各类风险。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各景区、景点缺乏危机管理机制与危机服务意识。
旅游生态产品开发中的保护与开发关系问题紊乱, 是“以保护为主, 还是以开发为主?”在不同利益群体中, 各自的认知不同。科学界和当地居民对待开发存在不同价值体系的冲突。科学家的实地调研、科学规划以及提出的发展战略更加适宜地区经济发展, 但短时间也无法逆转当地居民与政府的简单化认知与处理。当地居民是当地经济、生态多样性和资源环境保护的真正实施者和保护者, 对摆脱贫困、提高自己生活水平的愿望十分强烈, 忽视他们的现实需求, 再好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也将大打折扣。此外, 当地居民对保护规划有着自己根深蒂固的看法, 有的与科学家们提出的保护意见一致, 有的却大相径庭。因此, 旅游生态产品的保护与开发需要思维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增长方式的改变和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4 对策与建议
首先, 按照各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禀赋, 重新定位和调整旅游发展规划。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着旅游配套设施是否健全, 各地区自然环境虽然不同, 但是总体环境却差别不大。各地区人文资源禀赋不同, 可供开发的资源和开发潜力也不一样。这些不同因素决定了不应简单模仿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 就如同成都附近的“农家乐”不能简单照搬到汶川县一样, 许多照搬照抄的地区旅游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遭遇了瓶颈。因此, 对未来旅游发展规划应重新定位, 以区别于邻近地区, 摆脱知名景点的“屏蔽效应”影响。
其次, 实现以旅游业发展为龙头, 以特色农产品和野生中药材等生物资源深加工为基础, 以轻工业产品生产为纽带的发展格局, 改变旅游业一枝独秀的局面[7]。彻底扭转只能提供生态产品和当地稀缺旅游商品的态势, 将更多的经济收益留在当地, 留给当地居民;将工业生产理念与技术带入各类极具特色的民族服饰等生产区, 提高生产质量与速度,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提高经济收入。由政府出台相关规定, 在宾馆酒店等当地旅游服务企业中按一定比例吸纳当地居民就业, 并由企业提供培训上岗。
第三, 加大旅游景区、景点、商品的营销力度, 政府、企业和群众达成共识, 形成合力, 带动本地旅游业走出去引进来[8]。通过各类有效传播手段, 广泛宣传, 引进专业人才, 吸收他人先进的营销经验。积极宣传与改善当地安全条件, 打击各类刑事犯罪, 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 及时通报自然灾害情况, 做好自然灾害预警。旅游从业人员应主动与旅游者一起克服各种突发风险, 景区设立奖励机制, 奖励积极协助人员。
第四, 旅游生态产品开发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当地居民广泛参与为原则, 忽视当地居民的经济诉求是脱离现实的, 更缺乏监督和可持续性[9]。在以当地居民为主体的旅游开发项目中, 当地居民应认真研究科学家们制定的科学规划, 避免简单化处理;要有长远发展目标, 严禁涸泽而渔。政府应积极指导, 有效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长期来看, 不论是以企业为主体还是以当地居民为主体, 通过开发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最终诉求, 但最后都要落实在旅游资源的保护上才能实现当地旅游业的可续发展, 达到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最终目的。政府、企业、当地居民的主动广泛协作才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摘要:2008年汶川大地震给四川省旅游业发展在短期内造成了极大困难, 但也给当地遗留了大量的地震遗存, 拥有重要的科学考查、科普教育和纪念价值。后重建时代极重灾区面临的旅游发展问题大同小异, 虽然开发了许多新项目, 但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从当地自然环境禀赋各异、少数民族文化开发程度低、旅游商品外来化严重、旅游安全等方面分析了面临的各种问题, 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后重建时代,地震遗存,旅游商品,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孙黎.浅议四川地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全国商情[J].经济理论研究, 2008, (B12) ∶96-97.
[2]陈健, 江毅.地震遗址成为四川旅游新目的地[J].红土地, 2009, (3) ∶56.
[3]四川依然美丽, 四川旅游宣传片问世[J].国家人文地理, 2009, (7) ∶147.
[4]朱丽莎.5.12大地震后北川旅游业发展的机遇[J].管理观察, 2009, (30) ∶207-208.
[5]王能洲, 张婧, 马仁锋.汶川地震对四川灾区旅游业的影响及重建对策研究[J].新西部 (下半月) , 2009, (5) ∶57.
[6]王大悟, 司马志.北川旅游业灾后重建的产品开发体系研究[J].旅游论坛, 2009, (1) ∶41-45.
[7]罗富民, 陈向红.论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下的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基于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的实证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 ∶72-75.
[8]但强.汶川县地震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2) ∶51-54.
【地理汶川大地震】推荐阅读:
08汶川大地震有感12-13
纪念汶川大地震十周年朗诵06-20
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感想08-31
汶川大地震的演讲稿202009-04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汇报材料汇总09-15
汶川地震感言12-11
汶川抗震救灾08-08
汶川,别哭作文08-16
汶川震后重建作文12-06
怎样面对汶川地震作文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