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李商隐(其二) 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共10篇)(共10篇)
1.哭李商隐(其二) 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篇一
除夜
白居易
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
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
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
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
除夜有怀
崔 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於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1.白诗首联、崔诗歌尾联分别点明了题旨,请分析各自的作用。(4分)
答:
2.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白诗首联点题,写出年末而漂泊在外、有家难归的情形,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2分)崔诗尾联点题,前三联写诗人在三巴路上跋涉的艰辛和孤灯下只与僮仆相伴的孤独,结尾才点出是除夕,这样写既照应了标题,又使诗人的感情更推进了一层。(2分)
2.白诗抒发了作者身在异乡,思乡思亲的浓浓伤感之情。(2分)崔诗是除夕之夜旅居的感怀,侧重抒发了作者羁旅在外的孤苦心境。(2分)
崔诗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他地、除夕怀乡之作。诗人身在异乡,深感羁旅艰危。三、四两句写凄清的除夕夜景,渲染诗人落寞情怀。五、六两句写远离亲人,连僮仆也感到亲切,更表达出思乡之切。最后两句寄希望于新年,飘泊之感更烈,自然真切。全诗用语朴实,抒情细腻。离愁乡思,发泄无余。
2.哭李商隐(其二) 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篇二
作品介绍
《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其二》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6卷第17首。
原文
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其二
作者:唐·李白
丈八蛇予出陇西,弯弧拂箭白猿啼。
破胡必用龙韬策,积甲应将熊耳齐。
注释
①丈八蛇矛:《晋书·刘曜载记》载陈安死后,陇上歌之曰:“陇上壮士有陈安,……丈八蛇矛左右盘,十荡十决无当前。”
②“弯弧”句:用养由基事。
③龙韬:中国古代兵书(六韬》之一,相传为周代吕望(姜太公)所作。
④“积甲”句:《后汉书,刘盆子传》载:赤眉首领樊崇携刘盆子降光武帝时,“积兵甲宜阳城西,与熊耳山齐”。
作者介绍
李白(7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李白的诗全集栏目。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繁体对照
《全唐詩》卷176_16送外甥鄭灌從軍三首·其貳李白
丈八蛇予出隴西,彎弧拂箭白猿啼。
3.哭李商隐(其二) 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篇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小题。
新城道中(其二)①
苏轼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②。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③。
[注]①本诗写于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之时。②钲:古代乐器,击之而鸣。③耦耕:指二人并耕。《论语·微子》中“长沮、桀溺耦而耕”。
14.以下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议论起笔,表明诗人此次出行心情悠闲,“听溪声”的动作也印证了这一点。
B.颔联“散材”“疲马”颇见性情,采用拟人的.修辞,充满对官场生活的慨叹。
C.尾联诗人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既是感叹山间歧路多,也是感叹人生道路之难行。
D.整首诗歌以时间先后为序,写了诗人在巡视属地时山行的见闻和感慨。
15.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3分)A 【解析】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项,“心情悠闲”说法错误。“身世悠悠”是在慨叹自己的为官经历,心情并不轻松。故选A。
15.(6分)①关心民生疾苦。诗人联想春雨充足,将给茶农带来丰收的喜悦,希望百姓生活富足。
②远离官场争斗,坚持自我,保持高洁志向。诗人身处“乱山深处”,远离官场,而“长官清”既有生活的清闲、惬意,也暗喻了保持清正的品行。
③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尾联诗人向田园中的农夫问路,同时也暗用了《论语》中孔子向隐者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诗人以此表达自己归隐的心。
4.古诗鉴赏《望岳》练习题及答案 篇四
阅读《望岳》诗,完成22-25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2.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23.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24.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5.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5.影视鉴赏习题及答案 篇五
简述题
1、爱森斯坦与格里菲斯的联系与区别表现在什么地方?
2、什么是电影艺术?与其它艺术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电视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电视连续剧与情节系列剧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说卓别林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的人道主义精神表现在什么地方?
6、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与普多夫金蒙太奇理论的区别是什么?
7、一般电影故事的结构方式和叙事特点是什么?
8、影视艺术作品生产和制作的一般过程。
9、经典好莱坞与新好莱坞的区别是什么?
分析题
1、试述建构影片的基本单位和电影故事的结构特点。
2、为什么20世纪60年代之后人们对“电影本体”的争论逐渐淡出?
3、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传统现实主义的区别?
4、试述影视编导与观众的关系。
5、怎样正确看待纪录片在取材立意上的三大传统?
一、名词解释(共10分)
杂耍蒙太奇
长镜头理论
新好莱坞
情景喜剧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共40分、选做4题)
1、爱森斯坦与格里菲斯的联系与区别表现在什么地方?
2、什么是电影艺术?与其它艺术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电视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电视连续剧与情节系列剧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说卓别林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的人道主义精神表现在什么地方?
三、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10分)
电影的本质是对生活的纪录,所以蒙太奇理论是违背电影本质的。
四、论述下面的问题(任选2题 共40分)
1、试述建构影片的基本单位和电影故事的结构特点。
2、为什么20世纪60年代之后人们对“电影本体”的争论逐渐淡出?
3、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传统现实主义的区别?
参考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
杂耍蒙太奇用尺数较短的镜头作闪现式切分。
长镜头理论巴赞理论的简单称谓。指原则上对客观现实世界的尊重,对时间空间完 整性的尊重。
新好莱坞相对于经典好莱坞而言的,指60—70年代好莱坞调整策略之后出现的一批青年导演以及他们制作的面向年轻一代观众的“反传统”电影。
情景喜剧是美国电视剧中的一种主要类型,是以30分钟为一个单元的系列喜剧。
二、问答
1、爱森斯坦与格里菲斯的联系与区别表现在什么地方?联系:共同创造和发现了蒙太奇区别:格是在实践上,爱是在理论上。
2、电影艺术与其它艺术的主要区别:电影主要表现在对语言艺术、绘画艺术、表演艺术等的综合性上。
3、电视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纪录实事达到与历史事件同步的功能;缩小文化差异加速全球化进程;改变人们的娱乐方式和生活习惯;对意识形态的左右功能。
4、电视连续剧和系列剧在结构上的区别:连续剧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在整体
上是封闭的,但每一集是向下一集开放的。系列剧每一集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集与集之间是封闭的,但整体上又是开放的,根据观众要求决定其长短。
三、判断正误
错。原因:电影对生活的纪录只是其特点之一而不是全部,它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叙事和表意功能,所以,蒙太奇理论并不违背电影的本质。
四、论述题。
1、建构影片的基本单位是镜头、场面、段落;电影故事的结构方式是:开头部分、展开部分、结局部分。
2、“电影本体”的争论逐渐淡出的原因是“多元论”的出现。
3、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传统现实主义的区别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强调纪实性排斥加工提炼;现实主义强
调艺术的真实,主张对生活的加工和提炼。
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里乔托·卡努杜在1911年发表的一篇论著名称,在电影史上第一次宣称电影
是一种艺术,从此,“第七艺术”成为“电影艺术”的同义语。卡努杜认为在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这六种艺术中,建筑和音乐是主要的;绘画和雕塑是对建筑的补充;而诗和舞蹈则融化于音乐之中。电影把所有这些艺术都加以综合,形成运动中的造型艺术。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是把“静的”艺术和“动的”艺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造型”艺术和“节奏”艺术全都包括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
电影!神奇的影像艺术,但刚开始它是以纪录生活的作用而存在的。直到后人逐步发现蒙太奇的叙事
方式和技巧从而改变了它的地位!
含义:电影是所有艺术行业中最具象的,最直接的艺术表达方式。
严格意义上说,它是一门合作的艺术,非个人思想表达的艺术。
通过观察你可以发现,电影与其他艺术门类如:雕塑、音乐、美术等等艺术门类有着非常明显的千丝
万缕般的联系!
首先,电影里包含着几乎所有艺术类别,电影需要摄影师的构图技巧、需要美术师的画面布景、需要
音乐家的节奏配合。
它可以将所有艺术形式进行包容、汇合、整纪最后为达到为故事服务、为导演思想服务的效果。
区别:1.其他七门艺术门类都是个人思想表达的艺术,简单说,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自我的表达非常
明显。而电影永远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它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才可以完成它的使命,因为如此,所
以导演不可能完整的将自己的思想呈现出来。
2.它是具象艺术。其他艺术形式都没有电影艺术来得具象,比如美术还算比较接近(限于现实
主义题材作品),像雕塑、音乐,就抽象没个边了。简单说:音乐是激发人想像的一门艺术,电影拍出来
是椅子就是椅子。
艺术门类:即绘画、雕刻、建筑、文学、音乐、戏剧、舞蹈。鉴于文学的重要的社会地位,和深厚的影响力,通常习惯将其独立出来作为一个和艺术平行的体系。,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意大利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陷于崩溃,社会动荡,人心惶惶,同时,人民民主运
动高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新现实主义最响亮的口号.开山之作:《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罗西里尼
其他重要作品:《罗马11时》,《 偷自行车的人》(1948)德· 西卡.主要特点:
纪实地表现了现实生活和斗争,反映各种社会问题;
都是实景拍摄;
启用群众演员;
纯客观地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现状,但没有分析贫困根源;
仅表现了意大利北方的贫困,题材的局限性大;
只注重生活实景,不注重刻画人物.一,经典好莱坞电影:
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至50年代中期好莱坞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开创了电影的一个“黄金时代”.1,好莱坞制片制度
三位一体的集成系统:生产,发行和放映集成为三位一体的配套网络,控制了电影企业的运作.制片人中心制:制片人对影片有绝对的控制权.典型《乱世
佳人》.明星制度: 影片的制作始终围绕着明星转,将明星定位于一定的类型与气质,完全纳入商业化类型电影的生
产模式中
2,好莱坞类型电影:
从广义上讲,类型化是不受地域限制的,如中国的武打片,日本的武士片,印度的歌舞片.从狭义上讲,类型片专指美国好莱坞盛行时制片厂制度下按照某种规定好的生产程序和创作方法制作出来的影片.如西部《关山飞渡》
类型化的特征:公式化的情节, 定型化的人物 ,图解式的视觉形象
七大类型片:西部片,强盗片,音乐片,喜剧片,科幻片,恐怖片,战争片,家庭情节片
3,旧好莱坞电影的文化特征:
商品化特征:电影首先是商品,其次是大众娱乐,第三才是艺术.梦幻品味:四十年代的类型片,总体上是不反映现实生活的,营造的是不含人间烟火,远离现实的虚幻之景.唯美倾向:好莱坞电影追求唯美主义的审美情趣.戏剧化结构:严格遵守戏剧的“三一律”,有一套固定的剧作结构.4,卓别林与美国喜剧学派
整个无声片时代,美国的喜剧学派一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学派.卓别林的天才给这学派创造了光辉的成绩.1912-1930年被称做是“美国电影戏剧最伟大的时代”.二,新好莱坞电影:
20世纪6,70年代,美国好莱坞在经历了低谷之后,迎来了历史的转折,新好莱坞开创了好莱坞历史上的第二
个黄金时期.新好莱坞影片的艺术特点:
对真实性的追求
揭露和触及社会现实问题
对传统类型片模式的突破和融合文化价值取向的时代特征
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相互融合与平行发展
环境:是指影视画面里主要对象周围的人物,景物和空间.包括前景,后景,背景三个部分.景别:指被拍摄主体在画面中呈现出来的范围.景别的划分一般分为五种: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大远景:适于表现更加广阔,深远的背景和浩渺苍茫的自然景色.全景:是指表现人的全身或一个场景全貌的画面.有比较明确的表现中心,一般有两个结构元素:人物与背
景.中景:是表现人体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画面;有利于交待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近景:是表现人体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是一种近距离观察人物与物体的景别.特写:特写是表现人头部或物体某个局部的画面.大特写是表现人的面部的某一器官或物的某一细部的画
光线:是获得银屏形象的最基本的物质手段,是影视艺术中不可忽视的,可视性造型因素.光的分类:
按光的来源分:自然光,人工光,混合光
按光的方向分:顺光,侧光,逆光,顶光,脚光
按光的性质分:直射光,散射光
按光的效果分: 主光,副光,轮廓光,背景光,修饰光等
光的表意功能:
造型作用:改变画面内的影调结构,塑造人物形象,渲染环境气氛.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光线的明暗对比,突出主要人物,隐蔽非主要人物.渲染环境气氛:利用光线来模仿大气透视规律,塑造一定的空间深度,表现某种环境气氛
第二节 怎样用镜头“说话”
镜头的含义:指拍摄过程中摄影(像)机从开机到关机这段时间内不间断地拍摄下来的一个叙事段落,在特定的场合下又称为“画面”.镜头的运动方式:
1,推镜头:指镜头沿光学轴心作接近被摄对象的运动;可以实现大范围景别向小范围景别的过渡.2,拉镜头:指镜头沿光学轴心作远离被摄对象的运动;可以实现由小范围景别向大范围景别的过渡.3,摇镜头:摄影机的位置不动,改变镜头的拍摄角度;它包水平方向的左右摇,垂直方向的上下摇,以及上下
左右的复合摇,摇的角度可以是360度.4,移镜头:指摄像机不固定,边移动边拍摄,机位发生变化;能无限制地扩大空间,产生一种多景别,多构图的造型效果.5,跟镜头:指摄影机镜头紧随运动着的人或物进行拍摄;展现运动中的人或物的动态美;表明运动中人或物的运动方向,速度, 体态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第三节蒙太奇结构
蒙太奇句子:
一组镜头经有机组合构成逻辑连贯,富于节奏,含义相对完整的意思.一个蒙太奇句子表现一个较为完整的动作,一个事件的局部,能说明一个具体的问题.蒙太奇句子是导演组织影片素材,揭示思想,塑造形象的基
本单位.蒙太奇段落:
由若干蒙太奇句子或场面有机组合成的可以表现相当完整内容的大单元;若干段落即构成一部影片;段落的划分是由于情节发展的需要或节奏上的间歇和转换而决定的;根据情节的容量可分为大段落和小段落.三,蒙太奇的结构方式
蒙太奇结构:安排不同的蒙太奇段落,使之成为一个前后有序的整体,并能传达出编导创作意图的作品布局.结构方式:
第一,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构置和组织蒙太奇段落;
第二,按照因果关系来组织和安排蒙太奇段落;
第三,打破时间和因果关系的结构方式.如《公民凯恩》的环形结构,《重庆森林》的板块结构等.第四,不但打破时间和因果关系,并且挑战观众的认识和理解能力,随意拼接和组合蒙太奇段落,如《低俗小
说》和《大话西游》等.第四节,蒙太奇模式
一,对比蒙太奇:
通过镜头(场景,段落)之间在内容上的强烈对比,如贫与富,苦与乐,成功与失败等, 生相互冲突的效果,以表达编导的某种情绪,理念或者意图.二,平行蒙太奇:
对发生在不同时间或地点中的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进行并列表现,分头叙述,或者几个表面毫
无联系的情节相互穿插,交错地表现一个共同的主题.三,交叉蒙太奇:
由平行蒙太奇发展而来,其特点是其中一条线索的发展往往影响或决定另一条情节线的发展,两条线索
构成因果关系,相互交叉,又彼此依存,最后几条线索会合在一起.例如,格里菲斯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四,叙事蒙太奇:
按照时间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安排和组织镜头,场景和段落的,统称叙事蒙太奇.其特点,是脉络
清楚,逻辑连贯,明白易懂
从1919年开始,卓别林独立制片,此后一生共拍摄80余部喜剧片,其中在电影史上著名的影片有《淘
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舞台生涯》等。这些影片反
映了卓别林从一个普通的人道主义者到一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的过程。卓别林以其精湛的表演
艺术,对下层劳动者寄予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辛辣的讽刺,对《城市之光》
法西斯头子希特勒进行了无情的鞭笞。1952年,他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被迫离开美国,定居瑞士。在瑞士期间,他拍摄了尖锐讽刺麦卡锡主义的影片《一个国王在纽约》。1972年,美国隆重邀请卓别林回到
好莱坞,授予他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称他“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卓别林赞扬中华
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取得的成就。卓别林最出色的角色是一个外貌流浪汉,内心则一幅绅士气度、穿着一
件窄小的礼服、特大的裤子和鞋、戴着一顶圆顶硬礼帽、手持一根竹拐杖、留着一撇小胡子的形象。在无
声电影时期卓别林是最有才能和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自己编写、导演、表演和发行他自己的电影。从
在英国的大剧院作为孩童演员登台演出到他88岁高龄逝世他在娱乐业从事了70多年的生涯。从狄更斯式的伦敦童年一直达到了电影工业的世界顶端,卓别林的一生是20世纪最引人瞩目的一生之一,他本人成为
了一个文化偶像。他一生中私生活和公众生活的高高低低受到了有些人的高度赞扬,也受到了其他一些人的严格批判。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从以上对大众传播基本特征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执
行着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理解大众传播的社会功
能呢?让我们来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在传播学研究史上,最早对传播的社会功能作出较全面分析的是H.拉斯韦
尔。他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基本
社会功能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了解、把握并
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传
播对社会起着一种“嘹望哨”的作用。
2.社会协调功能。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
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传播正是执
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
要机制。
拉斯韦尔的上述观点被称为传播的“三功能说”。这三项功能是包括人际传
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在内的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本功能,大众传播不仅具
备这些功能,而且起着突出重要的作用。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美国学者℃.R.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1959年发表)中,继承
了拉斯韦尔“三功能说”,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问题提出了
“四功能说”:
1.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
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警戒外来威胁,二是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政治、经
济、生活)的信息需要。在这里,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
2、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并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它所传达的信息
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新闻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价将人们的视线集中于某些特定的事件,社论或评论也都是有
明确意图的说服或动员活动。“解释与规定”的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
调社会成员的行为,其含义与拉斯韦尔的“社会协调”是一致的。
3.社会化功能——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人的社会化过程既是在家庭、学校等群体中进行的,也是在特定的大众传播环境中进行的。这个功能,与拉斯韦尔的“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是相对
应的,也有一些学者将之称为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
4.提供娱乐一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都是务实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
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例如文学的、艺术的、消遣性、游戏性的内容等
等。大众传播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提供娱乐,尤其在电视媒体中,娱乐性内容占其
传播的信息总量的一半以上。
(三)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对拉斯韦尔和赖特的观点,w.施拉姆曾在1982年出版的《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中译本为《传播学概论》)一书中,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拉姆把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遗产传承归入政治功能的范畴,而把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等归入
一般社会功能的范畴。这种划分并没有明确的标准,也不见得十分确切。拉姆分类法的重要贡献是明确地
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了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施拉姆
认为:“采用机械的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所成就的一件事,就是在世界上参与建立了史无前例的宏大的知识产业。”这就是说,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并不仅仅限于为其他产业提供信息服务,它本身就是知识产
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施拉姆的这个观点,已经为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所证实。
(四)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还有一些学者从其他角度提出了另一些观点。例如,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
特别强调了大众传播的下述三种功能: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或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
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这种地位
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诸于世,能够唤起普遍的社
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拉氏和默顿指出,大众
传播的这项功能主要来自于它的公开性。他们认为,在通常情况下,即使人们对违反规范的行为有所知晓,也不会发生有组织的社会制裁行动。但当大众传媒将问题公开化以后情况则不同,一般公众就会感受到维
护社会规范的“制度性压力”,积极加入到舆论制裁的行列中去。
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拉氏和默顿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它将现代人
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
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他们在读、在听、在看、在思考,但是,他们却把这些活动当做行动的代替物。他
们有知识、有兴趣,也有关于今后的各种打算,但是,当他们吃完晚饭、听完广播、读完晚报以后,也就
到了睡觉的时间了。拉氏和默顿把这种现象称为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
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从以上介绍和论述可以看出,大众传播作为现代社会中具有普遍影响的社会信息系统,其功能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任何一种分类都不可能概括它所有的功能。大众传播既有积极的社会功能,也有消极的、负面的社会功能。传播学研究的任务,正在于找到正确发挥大众传播积极功能的机制和规律,而最大限度
地防止其消极功能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系列剧的特点:
1.电视系列剧一般60分钟为一集,每周一集,在固定时间播出.2.系列剧的人物相对稳定,性格一般不发生大的变化.故事情节由性格冲突引起,不论他们经历了多少事件,播出了多少集,很少从前一集的故事中学到一些东西,故事结束时的性格特点往往与开始时一样.3.电视系列剧的故事情节每一集为一个单元,相对完整,情节一般不向下一集过度,而整体上又是一个开放
性的结构,根据收视率和观众人数的多少决定系列剧的长短,全剧没有统一完整的故事情节.第三节 编导与观众的关系
新闻类编导是伸向观众意识的上帝之手
整合过的有关现实的“幻象”,在观众意识中,却构成现实世界的“真相”.图像符号对事件既敞开又遮避的本
质就已经造成了真相在符号世界中的延宕;被特定视角聚焦后的一系列图像,已经被某种立场和情感筛选过;电视呈现的图像是经过剪辑合成或蒙太奇重构后的一系列有关事件的信息.现实世界的真相就丢失在这三
重遮避之中.二,影视剧编导与观众的关系
1,尊重观众(商业目的):影视作品如果想获取利益,必须赢得观众,增强作品的可理解度;只有了解观众的欣
赏心理,审美趣味和文化背景,故事才能在深层次上打动观众;尊重观众不是一味的迎合.2,提升和引导观众(文化责任): 通过悬念引导观众沿着作品预定的方向进入故事;对观众的提升表现在,通
过肯定或否定主人公的语言方式和行为方式,达到对某种观念的认同或批判.3,平等对话(建构公共空间):观众的各种争论,使影视剧成为这个时代民间自发形成的公共论坛;观众可以
自由的表达个人对剧中人物的意见,并进行有效的对话和讨论;影视剧成为这个时代交流思想,商讨解决困
境的方案,探讨伦理尺度的公共话语空间.三,观众是市场的主体:
电影靠票房支撑,电视剧靠收视率获利.而票房和收视率均由观众构成,赢得观众就等于赢得了市场,记录片
在取材立意上的三大传统:
1.以鲜为人知的异域生活为题材,诉诸人类了解自身的愿望和猎奇心理.美国制片人罗伯特.费莱厄蒂
(Robert Flaherty)在纪录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纪录片之父.1922年他拍摄制作了第一部纪录
电影《北方纳努克》,成为纪录电影创作的一个样板.这部影片用纪实的手法将生活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进行了生动而真实的介绍,堪称纪录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2.以生态平衡,环保以及人类和平等社会公益问题为题材以揭示影响社会发展和破坏生态的公害问题为题
材,诉诸人们对公益事业的关心,对家园的热爱,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对自然的尊重.其创始人为佩尔.洛伦茨(PareLorentz)他是美国纪录电影制作家,1935年开始关注生态问题,关注自
然资源的流失和破坏问题.1936年拍摄了《破坏平原的耕犁》,反映和列举了密西西比河以西大平原由于滥
加开发,破环了生态平衡,导致了沙尘暴的肆虐,并引起了一系列的危害.这部影片以富有诗意的画面和娓娓
动听的音乐以及富有征服力的解说和谐交织在一起,其制作的方法和主题至今被人们一直运用.3.以普通人日常生活中鲜为人知的一面为题材纪录和表现那些发生在人们身边,但又常被淹没在人群中或
被漠视的事件为主要内容.创始人是约翰.格里尔森(John Grierson),他是英国纪录片的创始人.1939年他
创作的《夜间邮车》开创了纪录和反映普遍人日常生活的先河.这部纪录片表现了伦敦――爱丁堡一线夜间
邮递员的工作情景,格里尔森首次把镜头对准了发生在身边但又被人们漠视的事物.中央电视台的《生活空
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也属于类型.对于《闻香识女人》,我觉得它的思想性是要略大于它的艺术性的。影片的整体氛围还是抑郁感稍强。贯穿始终的关于史法兰中校从毁灭到重生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意味比较深刻的主题。但这部大片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它在展现深刻的同时非常恰到好处的插入了一些比较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场景。就如“性感”的探戈,恣意的飙车,酣畅淋漓的演讲,以及影片名字所透露出的一大卖点——闻香识女人的场景。
虽然总体来说它的艺术性还营造的不够,以至于最终是与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但对于走大片路线的商业电影来说(特别是思想性比较浓的商业电影),这还是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调和手法的。毕竟导演们都明白,观众们来到电影院并不想单纯地听你讲一个非常深刻的故事,更直接的是,观众想要疲劳的心得到片刻休息。
作为一个纪录片,《圆明园》无疑是很成功的。
在我看来,它的成功很大是缘于它的很强的故事性及故事的完整性。观众都是很直观的,你要让观众对影片有感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向他们讲述一个让他们很难忘的故事。《圆明园》成功地做到了。在这部影片中圆明园就是主角,她被导演赋予了生命。导演以贯穿影片的幕后独白,丰富的镜头设计,向观众展示了圆明园的出场,关于她的故事,以及她的消寂。恢弘的王朝兴衰史,曾经鼎盛的人物事迹都成了配角。当然这个故事的讲述也应有了高超的现代技术的辅助而增色不少。包括对画面的处理,对原景的再现,以及适时穿插的真人演绎等等都让整个故事的趣味性故事性更强。
要我来评价电影,很重要的一点,一部好的电影要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看《观音山》时,思维上始终有一种压抑感。混乱的音乐,抖动的镜头,火车的长鸣...它更多地反映的是一种生活传达的给我们的真实感悟。导演选取这样的几个人物,这样的一个故事,这样的拍摄手法,无非是想展现出一段原汁原味的生活,体现出生活不易的本质。即使观众的人生经历再差异,也一定会在某个阶段,某个场景中会生出这样的感悟,就一定会被这个故事深深触动,悲伤无限扩大。就像剧中某句台词——其实都不容易。
然后既然有压抑,就一定会去寻求释放。我记得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南风拉着丁波卧在铁轨上。这就是一种寻求发泄的极端方法。所以我觉得镜头中反复出现的铁轨,包括疾驰而来的火车,就是这样的一种暗示。它触动到我们内心隐藏的想法,自然会引起一种莫名的共鸣。面对残酷的生活,我们太需要需求一种释放,让心灵获得短暂的平静。
一、填空(10分)
1、发明了电影放映机的抓片机构,制成了既可便捷地连续拍摄,又可放映的机器。
2、连续动作拍摄成功。
3、世界第一个电影艺术家的技巧,以及多次曝光、叠印、合成等,丰富了电影语言的表达能力。
4、格里菲斯突破了拍摄手法,摄影机可以自由移动。
5又。
二、名词解释(18分)
主体
陪体
景别
色调
声画分离
场面调度
三、解释以下镜头语言的特点及作用(12分)
1、长镜头
2、景深镜头
3、空镜头
4、变焦镜头
四、简要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与普多夫金蒙太奇理论的区别是什么?
2、一般电影故事的结构方式和叙事特点是什么?
3、影视艺术作品生产和制作的一般过程。
4、经典好莱坞与新好莱坞的区别是什么?
五、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10分)
1、独立制片能处理大型片场无法处理的题材。
2、现代电影的叙事特点就是打破以因果关系和时间顺序为主的结构方式。
3、交叉蒙太奇和平行蒙太奇的叙事模式都是以两条线索的交叉表现一个共同的主题。
4、电视连续剧和系列剧的结构特点是一样的。
六、论述题(30分)
1、试述影视编导与观众的关系。
2、怎样正确看待纪录片在取材立意上的三大传统?
参考答案
一、卢米埃尔兄弟爱德华幕布里奇梅里艾停机再拍固定机位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二、第一章第一节的“构图”部分
三、长镜头:对一个物体或事件进行连续不断的拍摄,特点是能够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保
持时空的真实性、连续性和完整性。
景深镜头:远、中、近景均可清晰;特点:信息量比较丰富。
空镜头:景物镜头,特点;抒情。
变焦镜头:把摄影目标拉近或推远;特点:包容不同景别。
四、五、1、主张表意和主张叙事的区别。
1、正确
2、正确
3、不全面、4、错误、2、故事的基本叙事序列: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六、3、前期制作阶段制作阶段后期制作
1、尊重、提升、平等对话
4、“造梦”与“揭露现实”的区别
6.2020高考诗歌鉴赏真题及答案 篇六
一、【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4.A
15.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
【分析】
14.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由此可见,选项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
故选A。
15.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①“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二、【2020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
14.B
15.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解析】
【分析】
1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行藏终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并非选项所说“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的意思。
故选B。
15.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
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摧。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脸、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
三、【2020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15.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4.C
15.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
【分析】
14.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词的意象,分析诗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理解有误。“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
故选C。
15.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
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
四、【2020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9.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
10.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9.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
10.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解析】
【分析】
9.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以及对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结合题目、注释、作者等信息通读全诗,把握诗歌大意;然后仔细阅读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提示筛选出与之有关的句子或短语,最后分点作答。
本题题干要求是从诗中找出与“常州”有关的信息。首先考生要注意“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一句,沟渠已经半废,土地贫瘠,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厨传还在,但是百姓生活却依旧贫困,由“田畴薄”“市井贫”可以概括出“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另外从“白屋”一词也可看出“百姓生活贫穷”,白屋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无色彩装饰,故名;从“最忆荆溪两岸春”可以看出此地自然风景优美。
10.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诗歌后两联提到的“话此”,要联系上文来看。“劳人”“佳士”都指沈康,“朱轮”是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这里指代沈康的到来;“忽逢佳士得朱轮”大意是“忽然听到了您到常州治理的好消息”,表达了常州百姓对沈康这个优秀的父母官到来的期待和欢迎;其实这是作者委婉地表达对沈康的勉励,希望他能治理好常州,不辜负百姓的盼望,这是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待。“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惆怅”写出作者在提到常州时的心情,表达了自己此前在常州,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后句“最忆荆溪两岸春”,想到常州的美景,表达了对常州的难舍和怀念之情。
五、【2020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15.“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16.“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答案】
14.B
15.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16.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解析】
【分析】
14.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查的题型,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多方面。带着选项与诗句相关内容仔细对照,审核揣悟,力求读懂诗意,理解选项,发现问题。
B项,“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错误,并非“农闲”“慵懒”,应该是农忙季节,从关于结尾句的注释 “饷田:到田间送饭”和颈联“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酿酒”“ 砧”声中均可见是忙碌而充实的田园氛围,表现了农忙时节农家人的辛勤劳作。
故选B。
15.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这类题一般需要翻译诗句,即解读浅层内容,然后深层理解情感主旨,最后结合手法、语言等明确表达效果,有结构作用的话也要指出来。题干为:“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可见赏析角度不用面面俱到,侧重内容氛围,情感态度和诗人思想。
首先翻译句子“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
其次概括出场景特色:描写了繁忙、充实、安宁、丰足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赞扬田园的美好怡人温馨。
最后总结效果:视觉、听觉结合,抓住时间变化,以点带面,从中可想见百姓的安居乐业,极富感染力和画面性,让人身临其境,不自禁地向往大自然。
16.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即炼字题。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题干为:“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肯否均可。但作答时理由一定要充分。思维角度有:解释字词意思,扩展到句中翻译大体内容,结合诗人的情感分析表达效果,有修辞或者结构特色的话也要点明。
首先明确立场、观点:不同意或者同意,尽量用完整句子。
其次结合艺术特色分析奇妙处并点明情感效果:
(1)“数声”好。“数声”,形容声音大、热闹,给人动态感,动中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表现乡村世界的热闹、快乐、幸福。
(2)“一声”好。“一声”表明声音单纯、肃静,静中显示了环境的静谧清幽,给人安宁祥和静美的感受。
【点睛】
炼字题如何解答?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六、【2020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16.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15.B
16.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
【分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的能力。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
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七、【2020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9.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_______;而《送柴侍御》突出________,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
20.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答案】
19.感伤 达观
20.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解析】
【分析】
19.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感情的把握。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秋江送别》的意思是:江面上返乡的船只来来往往,仿佛列成队,江边归家的车马熙熙攘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儿在遥遥地互相眺望;在依依不舍的离别时刻,谁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川已属不同人的家乡。作者以山川、归舟等意象表达了依依别情和悠悠乡情,尤其是后两句,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流露的是分别的伤感。
《送柴侍御》的意思是: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诗中写与好友分离,自然不免有点儿伤感,但作者却宽慰友人:我们虽阻隔青山,却可以“同云雨”,虽人分两地,却可以共明月,因而没有一般送别诗通常所流露出的那种缠绵悱恻的情绪,更多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达观。
20.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选用了什么意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
本题要求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翻新脱妙”之处。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水”,但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
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 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语意新颖,出人意料。
最后,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点睛】
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7.《题西太一宫壁》诗歌鉴赏及答案 篇七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注】
王安石
(其一)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其二)
三十年前此路,父兄持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注释】这两首诗是王安石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吟成,题写在墙壁上。西太一宫:在北宋首都卞京(今河南开封市)。
(1)分析“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使用的两种手法。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诗中“白头”“白首”抒发的情感。
参考答案:
(1)① 色彩对比鲜明:“绿”而曰“暗”,极写柳叶之密,柳色之浓。“红”而曰“酣”,写落日映红荷,红颜似醉。②视听结合浑然一体:鸣蝉隐绿柳,不见其形,但闻其声③拟人: “红”而曰“酣”,把荷花拟人化,令人联想到美人喝醉了酒,脸庞儿泛起了红晕如美人醉酒,娇媚动人。④视角:柳高荷低,视角由高及低,错落有致,境界甚美。(答出任意1点得2分)
8.七哀诗·其二注释鉴赏及译文 篇八
古诗原文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
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译文翻译
荆州不是我的家乡,却长久无奈地在这里滞留?
极目望去,大船在江心正溯流而上,天色渐晚更勾起我思乡的情愁。
山坡上映着太阳的余晖,沟岩下的阴影显得更加灰暗。
奔跑的狐狸忙着赶回自己的洞穴,飞翔的鸟儿在鸟巢上盘旋。
大江上涌动的浪花轰然作响,猿猴在临岸的山林长吟,
迅猛的江风掀起我的下衣和衣袖,秋天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襟。
夜深了我孤独难眠,便又披衣起床拿起了桐琴。
桐琴象理解我的心思一样,为我发出悲凉的乡音。
在外寄人篱下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心中充满了难以排遣的忧愁。
注释解释
滞淫:长久停留。
方舟泝大江:方舟,方形的小船。泝(sù),通“溯”:逆流而上。
岩阿(ē):到处都是岩石的山阿。阿,山丘。
增重阴:更黑暗。
裳袂(mèi):下衣裙和上衣袖子。袂,袖子。
摄:整理。
丝桐:指琴,古人削桐为琴,拣丝为弦,故称。
羁旅:被羁绊而旅居在外,引申为长久寄居他乡。
壮:盛,指忧思深重。
难任:难以承受。
创作背景
诗中诗人抒写自己久客荆州思乡怀归的感情。内容和诗人著名的《登楼赋》相似。大约同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荆州时的作品。
诗文赏析
“荆蛮”四句写诗人久客荆州的苦闷和日暮乘船泛江时所引起的思乡之情。起句自问,喷射出强烈的感情,直抒久留荆州的怨愤。为销愁乘船泛江散心,不想销愁愁更愁。江上日落余辉,并船逆流而上,引起诗人思乡怀归的无限忧愁。“愁”字虚笼全篇,诗篇始终处于这悲愁的氛围之中。
“山冈”以下八句写日暮时的自然景色,抒发诗人思归的凄苦之情。诗人摄下了落日西沉时大自然姿态的倏忽变化:山脊之上犹存夕阳余辉,山谷本来就很阴暗,天将晚则更显得阴暗幽深。起两句写了山色秀拔,给人以清新之感;又因日将西落,山谷愈暗,造成了一种凄清气氛。“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这两句取《楚辞·哀郢》“鸟飞还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之意。日暮时刻,狐狸归穴,鸟下窠巢。狐狸和飞鸟尚且思归自己的穴巢,何况于人。“流波激情响,猴猿临岸吟。”湍急的江流声浪激越,山上的猴猿在岸边凄厉嘶叫,气氛越发凄凉。“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迅疾的江风吹动着衣袖,阴凉的露水沾湿衣裳。诗句点明秋季。秋风萧瑟迅猛,白露阴寒湿衣,气氛更为阴冷。以上八句诗人用寒秋日暮、荒江的寂寞、凄凉的景色,来映衬自己内心思乡念归的悲凄。情动于中而发于景,景见真情而感人。对仗优美,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烈,读来十分流畅。这样的例子古诗里固然少见,在建安诗里也是极少的。它已经突破了汉诗古朴浑厚的风格,下开两晋南朝风气了。
“独夜”以下六句,由写景转入集中抒情,写诗人夜不能眠忧思难忍的情状。“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羁旅之客难以返归,愁思不绝,夜不能眠。由“不能寐”而“摄衣起抚琴”,暗示着一种烦忧的过程。接下两句,诗人以拟人手法赋物以人的情感,借以衬托、强化思归感伤之情。琴也通晓人的心情,为诗人的不幸而哀鸣。这“悲音”体现了诗人无处寄托又无从宣泄的哀愁。通过物之情表现人之情,这是传统诗歌中常用而又精巧的描写手法。最后两句悲愤低沉,哀怨不绝。寄居他乡永无尽头,沉重忧伤难以承担。这悲愤的结句同扣篇首诗句,哀怨之情直露,毫不掩饰愁思深重的离人形象,令人黯然神伤。
9.初中诗歌赏练习题及答案 篇九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简要分析“闲“字的表达作用。
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故人”指谁?“烟花”指什么?
2.你认为最能表现诗人深情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
三、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歌,你认为其哲理是什么?
四、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这首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你认为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请说说你的理由。
五 、入若耶溪(唐)王 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这首诗使我们感受到若耶溪的深幽清净,达到了“动中见静意”的美学效果,试找出最能表现其特点的句子,并结合句子谈谈其效果。
六、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前三句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2.通过对秋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七、登科后(唐)孟 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说说“龌龊”和“放荡”在诗中的各自含义。
2.三、四句写自然的春风荡漾,写马蹄的轻快,加之如锦似绣的长安花,景色可谓灿烂。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尽长安花”的艺术夸张,抒写了怎样一种感情?
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 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倍”既写平日思亲之经常,又写 思亲之强烈。
2.诗人通过“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富有生活情趣的细节,以虚拟中的兄弟怀念之情,反衬出远在异乡的自己的思亲之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九、送春(宋)王 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1.“子规”的别名是什么?它常在什么季节啼鸣?
2.子规在古代诗歌中常借以抒写悲情,在这首诗歌中所表现的是怎样一种情感?
十、送友人(唐)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首联即对仗,其中 对 , 对 ,诗人以工整的形式描写了分别处的景色,充满诗情画意。
2.写“萧萧班(分别)马鸣”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0.《春日》诗歌鉴赏及答案 篇十
春日
唐韦庄
忽觉东风景渐迟,野梅山杏暗芳菲。落星楼上吹残角,偃月营中挂夕晖。旅梦乱随蝴蝶散,离魂渐逐杜鹃飞。红尘遮断长安陌,芳草王孙暮不归。
21.红尘遮断长安陌中遮断一作望断,你觉得哪一种版本好,简要陈述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2.清代陈廷焯云:韦端己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中胜境。其实非词如此,诗亦如此。请简要分析本诗中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情感表达方式。(4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1. 遮断好,故国遥远,关山迢迢阻断了回乡之路,(1分)甚至于眺望的愿望都无法实现,表达作者羁留异乡强烈的思乡之情。(2分)
望断好,望断即望穿,(1分)刻画了一个羁留异乡极度盼望、期待、思念故国的游子形象。(2分)
22.(4分)
首联东风拂面,野梅山杏芳菲,一副以春光明媚画面,(2分)但迟暗字突现,却有愁绪扑面而来。(2分)
颔联所写之景落星、偃月极妩媚之态,温婉雅致,有怡然之情,(2分)却结以残角、夕晖,怅然若失之情自然流露。(2分)
颈联借用庄周梦蝶一典,表达诗人羁留异乡的痛苦,旅梦旅居客乡之游子的`思乡梦,但好梦难圆,纵风景独好,也徒增伤怀。渐至主客难辨,物我皆失。借望帝化杜鹃一典,营造凄凉悲伤的氛围,表达作者思乡之情。(典故2分,表达情感2分)
【哭李商隐(其二) 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推荐阅读:
《代应·其二》李商隐唐诗原文及注释09-22
李商隐咏史其二原文及赏析10-07
哭李商隐原文及赏析10-05
李商隐《板桥晓别》唐诗鉴赏10-03
李商隐唐诗鉴赏《登乐游原》11-30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其二》原文译文鉴赏12-10
李商隐《柳》阅读答案08-10
李商隐嫦娥原文及翻译08-08
李商隐《赠荷花》翻译及赏析10-10